第一篇:边缘化是否叫末日杂文随笔
似乎没有什么能够阻止边缘化的蔓延。
我们很多人游离在各种边缘,工作的单位、居住的小区、身处的感情,似乎都在让我们变的可有可无。
不过有的人并不觉得这样有什么不好,仿佛自己跟孙猴子一样,已跳出三界之外,事事皆与我无关。
这种人一般被骂作没心没肺,但不可否认的是,身边这样没心没肺的人正越来越多。
为什么会这样,为什么人越长大越懒惰,一边感叹时光飞逝,一边又寸步不想挪动一下。
有专家用深奥的理论解释这一现象的产生原因,讲什么记忆扭曲带来时间上的压缩,看得人云里雾里,在我看来,无非三个字:长大了,或者也可以说变老了。
长大了,所以原先还觉得新奇的事情已不再新奇,原先没经历的种种已经差不多体验殆尽。
所以当重复的事情重复出现时,我们不再激情相对,转而是近乎痴呆的态度。
这大概也不能怪我们自己,因为当长到一定年纪,当物质、精神体验到一定程度,我们转而开始更多的思考,工作的意义、生活的意义、存活在于这个世上的意义。
虽然我也思考过这个问题,并且不止一次的思考,但很显然我没有得到理想的答案,反而把自己想的心灰意冷,万念俱灭。
这跟我们boss讲的一个故事如出一辙,说一个人年轻时拼命赚钱,很幸运的他赚了很多钱,成了十足的富翁,于是他品尝遍了山珍海味、玩遍祖国大江南北,周游完了全世界,一切想做的都做遍了,突然他发现生活似乎没了意义,陷入到了无助、迷茫,困惑中,这种状态最后的结果是,他整天想着去寻死。
讲的好像很讽刺,但我相信是真的。
据说后来这老兄得高僧指点,做起了慈善事业,然后人才又活了过来。
讲这故事并不是要说明什么,就是想说边缘化无处不在,管你有钱没钱,你都很容易被边缘化,被你的思想,所处的环境,悄悄将你架空。
但这些都不是我想说的,我不是要来撒一碗毒鸡汤,而是要来熬一锅麻辣酱,给这不温不火的生活好好爽一下。
我觉得不管什么时候,处在怎样的境遇,朝着感恩的方向想,换个角度想一想,就没有那么遭。
回想自己当年,也是怀揣着奋发有为的梦想,觉得要为父母争光,感觉这话应该捂着脸说。
也算天随人愿,努力得到了认可,没几年摇身一变,自己人模狗样的也成了干部。
和那些辛苦熬了很多年才当上干部的相比,我已是很幸运的,也听到过一些捧声,类似于年轻有为,实至名归,久闻大名之类,因此有些得意忘形,小短腿觉得有些腾空。
干了一年两之后,又陆续提拔了几个干部后,我才逐渐发现,相比之下,我似乎只是一个空架子,并无什么有份量的实权。
这着实让我苦恼了一阵子,看着别人出差学习搞的春风得意,谈业务捞油水送人情忙的不亦乐乎。
办活动接应酬喝的称兄道弟。
我觉得我这干部干的有些窝囊有些多余。
后面转念一想,又觉得这样并没有什么不好,甚至应该说我是幸运的,应该感恩才是。
都说当几年官下来,身体喝垮的大有人在,而我却不用应酬,不必去担心自己会喝成酒精肝。
捞油水挣外快的倒也没什么好羡慕,拿人手软、吃人嘴短,不吃不占,良心不乱。
虽然事情多了,出去学习机会少了,但干部的待遇拿着,比起普通职员,这不还是赚着么。
这么想着想着,觉得上天还是眷顾我的。
有一期《开讲啦》清华大学副校长施一公说他从小对自己说“你是要干大事的”。
干大事就必定要与众不同,要有这个信念。
它不一定会让我们变成多么出类拔萃的人,但能支撑我们不被打败,不被自己打败,也不被环境、时间等等一切打败。
让我们身处边缘的时候不会想的偏激歪曲,不会觉得人生无望,廖无意义。
从而发现新的活力,去开拓新的未知。
所以,边缘化是否叫末日,它也许更适合叫新生。
第二篇:有一种生活叫喝酒杂文随笔
在老家的河边,我见到一个在水里推螺蛳的中年男子。正值盛夏,阳光毫无遮拦地照在他的身上。他下身穿着皮裤,腰间系着一条蛇皮口袋,手持推网,在浅水处费力地向前推进。我问他:累吗?他说:怎能不累?水下都是淤泥,要把淤泥里的蜗牛(老家人对螺蛳的称呼),推到网里,不下足劲哪行?我问:那你一上午能推多少斤啊?他说:几十斤,情况好的能推百十斤。我又问:现在一斤蜗牛多少钱呢?他答:五毛多,卖给在乡下收购的,他们再到市里卖。
他每次把推网端出水面,就在水面左右摆动,将网里的淤泥冲掉,再用小碗把剩下的螺蛳,舀到蛇皮口袋里。我说:你也不戴个草帽什么的,不怕太阳晒吗?他说:习惯了,当老百姓的,还怕晒?再推几网就回去,到家冲个凉水澡,吃饭时再喝瓶凉啤酒,太舒服了!
我和他告别时,看到他停在河岸上的三轮车旁,睡着一个七八岁的男孩子。那孩子光着上身,直接睡在地上,却睡得很香。我想他应是那男子的儿子了。男子为了妻儿,为了撑起家,必须每天顶着毒日,靠在河里推螺蛳创收,他有属于自己的负担和责任,也有喝廉价凉啤酒的快乐。
这让我想起之前曾经接触过的一个有钱人,他拥有一家具有相当规模的企业,据说他的家产已经上亿。企业正处红火期,他每天除了要劳心费力地管理企业外,最让他头疼的是必须不间断地接待应酬。无论是领导,还是来客,都得好酒好菜地招待。天天喝,有时一天要应付好几个场。时间一长,身体就吃不消了,喝酒引起的高血压、脂肪肝、胃痛、神经衰弱等毛病就先后的缠上身。我说:你可以不喝啊,用饮料代替酒不行吗?他说:你不喝怎么劝人家喝?客人不喝好你怎么搞好社会关系?企业要生存,就得招待好领导和来客!那时,你的身体就不是自己的身体了。是啊,对于这位老板来说,喝什么酒早已不是问题,问题是喝酒已成了一种折磨和煎熬。
还听说过在本地有一个爱酒如命的老头,他一天三顿酒,虽然家境拮据,但吃饭前,总得想方设法喝上酒。早晨起来就喝,没下酒菜也行,至少要喝三两白酒。酒,就这样成为了他生命的重要组成部分,他每天昏昏沉沉,在酒精的麻痹中一天天衰老下去,成为一个能走动的酒瓶,直到一天轰然倒地,在昏醉的状态下糊里糊涂地告别人世。
同样是生活,靠酒度日是麻木,被酒牵绊是受罪,只有把酒当成了一种调剂,才能真正品味出幸福的味道。
(外一篇)吃西瓜的境界
炎炎夏日,以味甜汁多的西瓜来消暑解渴,的确是个不错的选择。
西瓜价廉,无论贫富,都能吃得起。有人吃得随性,有人吃得讲究。同样的西瓜,不同的人能吃出不同的境界。
小孩子吃西瓜,是囫囵吞枣。拿起一块瓜,张口就咬,咬到哪算哪,不按程序,不吐瓜籽,任瓜汁顺嘴而下,红了嘴巴,湿了前胸。使人自然会想到《西游记》中猪八戒吃西瓜的情形。
农人深知种瓜的辛苦,吃法简单,但绝不浪费。在地里工作累了,到瓜田里摘一瓜来,如无切瓜刀具,就直接用拳头将西瓜砸为两半,以手为勺,由内而外,“红洲吃到白洲,白洲吃到青洲,青洲吃到通洲”,甚至将仅存的瓜皮也要拿回家烧汤喝。
也有从外向内吃的。先把西瓜青色的外皮,薄薄的均匀地用刀削去,使西瓜成为一个白色的圆球。余下的就可以一吃而尽,由白到红,甜味由淡到浓,越吃越有吃头,越吃越有兴味。当然,这样整吃的瓜,个头一般不大,大了吃不完。
如果你大肚能容,有机会的话,不妨参加吃西瓜比赛。据说在国内某地的吃西瓜大赛上,一男子在2分钟之内畅快淋漓地消灭掉5斤西瓜。而在国外,甚至有人能在3分钟之内吞掉10斤西瓜,让人叹为观止。日本一美女主播,在网络上直播吃西瓜,竟能一口气吃掉20斤,想想还真是“凶残”。
当然,西瓜最普通的吃法,还是切成块状,所谓“切瓜分客,横七刀直八刀”,大家人人有份,排排坐,吃瓜瓜。在酒店里,食客酒足饭饱之后,店方往往会在最后上一西瓜盘。盘中西瓜被切为方状或三角状的小块,每块上插一牙签,方便大家取食,解酒去腻。
若是文人相聚吃西瓜,西瓜往往会成为他们诗兴大发的媒介。古往今来,留下不少吟咏西瓜的诗词、对联。比如南宋诗人范成大的“碧蔓凌霜卧软沙,年来处处吃西瓜”(《咏西瓜园》),文天祥的“下咽顿除烟火气,入齿便作冰雪声”(《西瓜吟》),元代方夔的“香浮笑语牙生水,凉入衣襟骨有风”(《食西瓜》),清代陈维松的“嫩瓤凉瓠,正红冰凝结,绀唾霞膏斗芳洁”(《洞仙歌西瓜》)等,都是咏西瓜的名句。而“坐南朝北吃西瓜,皮向东甩;思前想后读左传,书朝右翻”的对联,则把文人吃西瓜和读书两大快事巧妙地联系在了一起,情趣横生,让人忍俊不禁。
第三篇:坦白是否是一种真诚杂文随笔
在心理学当中,有一种行为叫做真诚,这中真诚不代表全部都说,什么都说,说真话。你可以选择性的说。
在这个行为素质上,我有一个朋友她还有很大的空间需要提升。
我的一个朋友,分手了。她和和的男朋友说,有人在追她。然后她男朋友因为这个和他分手了。当然,其中还有很多的细节,不过我将这件事情和我妈妈,和几个朋友聊了一下,她们都认为,这中事情不应该和对象说,这叫做隐私。
我不太懂,在我的价值观中,我和另外那一个女生的想法是一样的,就应该和对方坦白,但是从结果上来看,似乎,不应该这么做,换种方式说,或者自己处理掉,应该结局会更美好,更让人容易接受。
作为一个女生,有怎样的处理方式
作为一个有智慧的女生,又会有怎样的处理方式
建议各位女性多看看基本女性读物,相信对个人的成长会有很大帮助。
第四篇:有一种遇见叫未来可期杂文随笔
我们一生会遇见两千九百二十万人,会与其中的三千人结交,与一人相爱并共度余生。
小时候从来没有见过外公外婆,在寂静漫长的童年,总幻想有一天放学的路上有人问我某某人家怎么走,而那个名字正好是我爸爸或者妈妈的名字,然后我就可以快乐地领他们回家,吃一顿好吃的,给我很多零花钱,给我买很多新衣服。这个愿望终究落空了。
第一次遇见外公外婆的时候,童年的这种期许已经淡去,那时候已经长大懂事,已经不再渴望好吃的和零花钱以及衣服,还有家里的热闹。在知道原谅和付出的年龄遇见两位老人,反而是另外一种心境,在他们的身上,总有母亲熟悉的身影,还有发自内心的不由自主的亲近。
青少年读书期间,总想遇见老同学,老朋友,初中的时候,幻想遇见小学的同学,高中幻想遇见初中的,大学幻想遇见高中的,哪怕只是校友,大家可以聚在一起报一下班级,看一下是不是有共同发生的大事件,共同的同学,共同的老师,在我们不在的空间和时间里,那些曾经跟我们有遇见的老同学,又跟现在遇见的同学,有着怎样的有趣的故事。
就像大一在重邮遇到一高的校友张涛和郑朋飞的时候,郑朋飞说当年看到榜单拿到录取通知书,曾打听我的联系方式,结果发通知书的老师说不知道。听了之后那种被惦记的触动,让三个人虽然第一次遇见,却聊高中的时光聊的特别畅快。
研究生的时候,跨了一个专业,又换了个城市,心底知道,这个城市,这个学校,已很难遇到故人,便也没有了这样的期许。更多的是想遇见新的朋友,像小雅那样温婉的,像晓黎那样睿智的。毕业了以后,每天快节奏的生活,公司的高离职率,北京的人来人往,以及信息化的普及,便习惯了经常的告别,和每天意外的遇见。
第一次遇见琳琳的时候,才知道94年的姑娘也可以这么干净利落;第一次遇见刘琳的时候,发现三十岁以上的女人也可以这么漂亮;曾经在地铁上遇见一个拍云彩的男生,后来他发给了我几天前偶然在地铁上拍到的我的照片;曾经一时冲动,遇见一个才华横溢又同一天生日的摄影师;曾经在华联,和朋友遇见一个刚会走路的小朋友,跑到我俩面前,突然趴下在地上可爱地爬来爬去;也曾经在花店买花的时候,遇见一个五岁的小女孩,她问我买花送给谁,我说,送给一个帅气的小哥哥,她送给我一颗巧克力,让我偷偷藏在花丛中……我们会遇见很多有趣的人和事,遇见无数美好的风景,也会在漫长的岁月中,很多次遇见全新的自己,比如体育白痴的你也可以跑完马拉松;比如你以为自己很独立,可是后来证实你也会软弱和依赖;比如,很多天后,你终于看清了自己的内心,知道了你的所爱;再比如在一次酩酊大醉后,突然想明白了该怎样去好好爱自己。
遇见爱情,大概是最难的事情了。以前有个朋友跟我说,她觉得自己再也遇不到喜欢的人了。曾经读过一段话:“据说,我们一生会遇见两千九百二十万人,会与其中的三千人结交,却只会与一人相爱并共度余生。”你确定与两千九百二十万人已经相遇了吗?与其中的三千人结交了吗?如果没有,又怎么能放弃爱情呢?无论多么艰难的日子,都要相信,只要善良,终会遇见你的遇见;只要努力,终会遇见最好的自己;永远都要相信爱情,你爱的人也一定在翻山越岭,马不停蹄地赶往遇见你的路上。那些对未来美好的期许,才是生活的意义。有一种遇见,叫未来可期。
第五篇:真正的孤独叫心灵的孤单杂文随笔
窗外炫烂的烟花点亮夜空,伴着喜庆的音乐,人们欢天喜地地迎接传统节日的到来。家里人进人出,悠悠藏在房里不想说话。此时,她感觉着无限的落寞。因为,她现在深刻地体会到,原来,平时风光无限的她如此孤单!
当整个人情绪都不对时,没人懂她,没人理她。包括了她的老公、儿子,更别提公公婆婆。也许他们都认为她是情绪化,但只有她自己知道,儿子学习的不自觉不过是导火线,把她心中压抑已久的情绪引爆了!这会她需要的是开导,需要的是家人对儿子的引导。
但,没有,出乎意料的平静!原来她对于他们,真的没有想象中的重要!老公跟以往一样,她所有的事和情绪都该她自己去解决、消化;儿子依然懵懵懂懂,大大咧咧;公公婆婆依旧只管好自个。虽然她一直都自知,有心理准备,却没想会如此严重,朝夕相处的人没人懂她、理她,原来她孤单到这境地。
她想走出去,但能去哪?回家吗?不行!独自回家爸妈会怀疑的;去找朋友吧,该找谁呢!打电话吧,拿起手机翻遍通讯录,几百号人却不知道打给谁。原来,她是如此孤单!
人前的热闹是给别人看的,转个身,心灵的孤单才是真正的孤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