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热忱能改变一个人的生活励志故事
一个把我推向成功之路的重要因素是我继母的热忱。在我9岁的时候我的父亲便娶继母进门。当时我们是居住在维吉尼亚州乡下的贫苦人家,而她则来自较好的家庭。
我的父亲一边向她介绍我,一边说:“我希望你注意这个全镇最坏的男孩,他可能会在明天早晨以前就拿石头扔你。”我的继母走到我面前,并托起我的头看着我,接着她看着我的父亲说:“你错了,这不是全郡最坏的男孩,而是最聪明、但还没有找到发泄热忱地方的男孩。”我们就凭着她这一段话而开始建立友谊,也就是这段友谊,使我创造了成功的17项原则,并将这些原则的影响力发扬光大,在她来之前没有人称赞过我聪明。我的父亲和邻居们都认定我是坏男孩,而我也真的表现一些坏行为给他们看,但是我的继母就只说了那一句话,便改变了一切。
她还改变了许多事情,她鼓励我的父亲去念牙医学校,而我父亲也从那所学校光荣毕业。她把我们家迁到郡府所在地,以便父亲的牙科诊所在那里会有较好的生意。而我和兄弟也可接受较好的教育。我的父亲最初反对这些建议,但最后还是屈服在她的热忱之下。
当我14岁时,她给我一部二手打字机,并且告诉我她相信我会成为一位作家。我了解她的热忱,而我也很欣赏她的那股热忱,我亲眼看到她的那股热忱是如何改善我们的家庭生活。我接受她的想法,并开始向当地的一家报社投稿。当我去问卡耐基并且接受他的委托时,我仍然从事写作的工作。我继母的热忱,不但使我有能力抓住这个机会,同时也给了我完成卡耐基所托付的任务的自信和热忱。
我不是惟一得到我继母恩惠的人,我的父亲最后成为城里最富裕的人,而我的兄弟之中有一位物理学家、牙医师、律师和一位大学校长。
热忱的力量真的很大!当这股力量被释放出来支持明确目标,并不断用信心补充它的能量时,它便会形成一股不可抗拒的力量,并足以克服一切贫穷和不如意。
你可以将这股力量传给任何需要它的人,这恐怕是你能够动用热忱所做的最伟大的工作了。激发他人的想象力,激励他们的创造力,帮助他们和无穷智慧发生联系。
第二篇:爱能改变一个人
爱能改变一个人
——一学习行为偏差生的辅导案例
张汝忠
——就选他做导生
开学时,班上有一个学生叫黎永红,一个虎头虎脑的男孩,看上去很机灵,很可爱。可是一周相处下来,我发现 这个学生 真如同事说的那样“糟糕”,上课调皮捣蛋,作业不认真,还不完成作业。放学了,我把他请到了办公室,指着未交的作业本,问:“你认为该怎么办呢?”他直着脖子说:“把我送回老家去!”我傻眼了,小小年纪的他竟然这么回答!我深呼吸,不断地提醒自己,别发火!别发火!我细声细语地说:“我可没这个本事。回老家的决定权在你手里。我只有盯着你写字的本事。”随即,我搬过来一把椅子让他坐下,然后督促并指导他在我眼皮底下把这几天的课堂作业写完。作业做完了,我又说:“这一周你不做作业犯了错,该做件好事弥补一下。做什么好呢?对了,一周没做作业就帮办公室倒一周垃圾,怎么样?”他看看我,又看看垃圾筒,随即拎起筒向室外跑去。几分钟后,他回来了,我说:“做得不错。下礼拜继续。路上小心啊!”
第二周了,星期一,我在办公室批作业,只见黎永红走进办公室,拎起垃圾筒就去倒了。我顿时对他有了一丝好感。在其后的四天里,这项工作每天都不用催。这孩子有救!我决定,就选他做自己的导生。等他倒好垃圾回来时,我说:黎永红,现在去理好书包,我们一起回家,我想认识你的父母。”
——您按我说的做
到了他家,只见到了他的母亲和一个四岁的小弟弟。他母亲一见到我,就说:“老师,孩子在学校不乖吧?唉,这孩子,不听我的话,还要打我啊!只有他爸爸还管得住,可是他在织里工作,因为忙,所以有时一个月都难得回家一趟„„”我看了一下 黎永红,唉,这孩子听了这些话,竟然脸色一点变化也没有。看看 他,看看他弟弟,再看那神色可怜的母亲,我更下定了决心,要当他的导师,我要挑战一下自己!于是我让 黎永红去自己的房间做作业,我和他母亲单独谈话。“中国是养儿防老,您养了两个儿子,大的才十二岁就不听你的话还打你,那小的看在眼里,以后会怎么对你呢?„„以后,您按我说的做,不再在孩子面前说‘我管不了你’,拿出做母亲的威风来,先拣孩子稍做努力就能做到的要求提,不可多„„”近一小时的谈话,其母连说我说的有道理,答应按我说的去做。于是我提出让她利用一周时间思考,孩子在家最需要改变的三个方面,下周三人一起订成长计划。
在此后的日子里,我时刻关注着孩子在家的情况,利用一切机会给黎永红灌输孝顺母亲的观念,让他做弟弟的榜样。有一次,家访时得知,他帮妈妈干家务索取劳务费。我就和他算了一笔帐,然后让他先学会给妈妈先免费打水一周。孩子同意了。一周后,我问黎永红,有无这劳务费,零花钱怎样?他笑了,索取和妈妈付出的感觉不同啊,少了这点钱,我的生活质量也没降低一丁点。
另外,我也常利用电话和其父加强联系,让其协助我让孩子学会关爱母亲。最感人的事是临近期末,孩子却反复了,多次谈心却一无所获,我通过家访得知其母天天加班至夜里九点半。而父亲因忙碌一月未归了。联系时他在外地出差,答应我事一办完抽一晚上回家一趟,和孩子谈谈。两天后,孩子告诉我昨晚爸爸回家了,人很累,今早又赶去上班了。他从爸爸的言行中认识到自己的不足,决定好好学好最后几天,争取取得好成绩,不负大家的关爱,我欣慰地笑了。
——给你打灯笼寻找
很多次,他做错事总说“我控制不了自己,我是个差生没优点”,一幅破罐破摔的样儿。怎样来纠转这种观念呢?思考再三,我想到了一个很笨的方法。给每个小小组长发一本本子,让他们记录组员一天的表现,尽量找优点。我特别关照黎永红的小小组长,让她瞪大眼睛,仔细搜索他的闪光之处,如今天什么课上没做小动作,老师提问能答出问题,今天的课堂作业做对了几题,课间学会文明休息了,今天没欺负一个同学„„每天放学后我都会细看那些记录本,及时掌握学生的情况,好的地方画上笑脸,对做错的方面驾驶教育,把不良现象扼杀于萌芽状态。第二天,若没犯,小小组长必须写上改写的字样。坚持一月下来,“我是差生没优点”这句话从黎永红嘴里再也听不到了。多关注多谈心多表扬多鼓励,爱心关注持之以恒,黎永红纪律遵守多了,和同学间的关系也好多了,学习的劲头也大了。
——大小导师共上阵
孩子的母亲文化水平不高,父亲又无暇管理,如何培养孩子认真学习的态度,如何更好地指点孩子的功课呢?我在班里开始为他物色“小导师”。住在街上的班干部小王是个绝好的对象。征得小王同意后,我们便开始对孩子功课的指导了。每天3:30放学后,再留校半小时,先督促他完成口头作业,时间允许的情况下再完成书面作业,如果当天有不懂的地方就加强训练。每周六傍晚,小王第一次去检查作业,如未完成,周日午饭后再去一趟,督促他完成。我们还要求他母亲协助我们周一至周四晚检查回家作业记录本,提醒孩子学会自我检查是否已按时完成作业。就这样,孩子的态度渐渐有了变化。我给他选定了一个竞争对手,每周末每月底我们都进行查看比赛情况,让他不断充满斗志。随着他成绩的升高,竞争对手也在变动着。对于他的成绩进步,我总是在班上及时表扬,还不断地告知其父母,让他们也享受到孩子进步的喜悦,我还让他们把我的每一次表扬都告诉孩子,增强他进步的动力。至本学期,他的词语听写的正确率有百分之九十呢,单元测验也有三次达到80分以上,数学成绩也告别了不及格,甚至有时还能取七十几分。期末成绩揭晓了,黎永红语文82.5分,数学71.5分,瞧着这分数,大家都乐了!
孩子的母亲如今见我再也不是那句“孩子不听我的话啊”,也学会了表扬:“‘小三’学习态度好了点,学会做点家务了,早上起床早了点,骂人少了点„„父亲则说:“导师工作很辛苦,很烦,很需要耐心,很需要毅力。我们‘小三’遇到了一个好老师啊!”
爱能改变一切,学校家庭的和谐教育,定能使这群特殊的小苗茁壮成长,开出最美的花!
2014年9月
第三篇:热忱会创造奇迹励志故事
一
一旦缺乏热忱,艺术品无法流传后世,军队无法克敌制胜;一旦缺乏热忱,人类不能驯服自然界各种强悍的力量,不会建造出令人难忘的宫殿,不能用诗歌去打动心灵,不会创造出震撼人心的音乐,不能用无私崇高的奉献去感动这个世界。正是因为热忱,伽利略才举起了他的望远镜,最终拜倒在他的脚下的是整个世界;哥伦布才克服了艰难险阻,领略到了巴哈马群岛清新的晨风。凭借着热忱,自由才获得了胜利;凭借着热忱,林中的原始民族举起了手中的利斧,砍开了通往文明的道路;凭借着热诚,弥尔顿、莎士比亚才在纸上写下了他们不朽的诗篇。
美国著名社会活动家贺拉斯·格里利曾经说过,只有那些具有极高心智并对自己的工作有真正热忱的人,才有可能创造出人类最优秀的成果。
萨尔维尼也曾经说:“热忱是最有效的工作方式。你所说的确实是你自己真实感觉到的,如果你能够让人们相信这一点,那么即便你有很多缺点,别人也会原谅你。最重要的是,要学习、学习、再学习。你一定要努力,否则,再有才华也会一事无成。我自己就是这样,有时为了彻底把握一个细小的环节,不得不花上数年的时间。”
二
在美国人的天性和日常生活中,有一种对自己的理想与使命锲而不舍的信念,一种近乎狂热的执着。这一个特点非常明显。这种品质在伦敦交易所的大厅里看不到,在赤道国家一般也是看不到的。甚至在五十年以前,这种品质甚至还没有出现。但是,由于美利坚和澳大利亚的影响,这种在这两个国家非常普遍的心理——也就是这样一种信念:如果一个人想获得成功,他必须把自己全部的生命热忱都投入进去——现在在更多的国家和民族当中传播开来了。从前,这种品质只是少数伟大人物才具有的禀赋,而现在它已经成为那些优秀民族的民族特性了。
三
一个人保持高度的自觉就是热忱,即为了完成他内心渴望去完成的工作,把全身的每一个细胞都调动起来。正是出于这种热忱,维克多·雨果在写作《巴黎圣母院》的时候,为了能够全神贯注地投入工作,把自己的外衣都锁到柜中,一直到作品完成以后才拿出来。他这么做的目的,就是让自己不要分心。
著名演员加里克的话正是对这种热忱的绝妙注解。有一次,当一位事业不太如意的牧师问他,是借助什么力量把听众牢牢抓住,加里克回答:“你跟我不一样。你虽然宣讲的是永恒的真理,你自己坚信不疑,但给人的感觉好像是你似乎并不怎么相信自己所说的话。而我呢,虽然我自己知道我说的是一些虚构的、不真实的东西,但我说的时候却像我从灵魂深处都相信它们一样。这就是我们之间的区别。”
第四篇: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
读书能改变一个人的品德,提升一个人的思想,铸造一个人的灵魂。书是知识的海洋,读书对每个人来说都非常重要,它甚至可以影响人的一生。通过读书,让我们学会了本领,掌握了技能,得以在这个世界上有了生存的资本,通过读书,让我们懂得了做人的道理,陶冶了情操。书是我们的良师益友。
读书是一种享受;读书是一种情怀。坚持读书是教师最起码的职业底线。尤其是处在这样一个学习社会化的时代,只有读书,才能不断完善自己,提升人生品位,促进专业发展,超出“匠”的局限。
读书,能够促进教师的精神生长。人,最可怕的是灵魂空虚和精神萎缩。由于生存的压力和物质利益的诱惑,大家都把眼光和精力投向外部世界,不再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其结果是灵魂日益萎缩和空虚,只剩下了一个在世界上忙碌不止的躯体。对于一个人来说,没有比这更可悲的事情了。避免陷入这种“更可悲”状况的最可行的办法唯有读书。
书籍会使教师不再自甘平庸、俗不可耐。读书,才能消除“职业倦怠”、生命衰微,使教师具有充实的灵魂和不断生长的精神。书籍中,那些大师充满生命激情和智慧的言语,超脱的情怀,会使我们变得特别开阔、灵动、开放、乐观、旷达。一个对书籍敬而远之的人,不管他怎样刻意包装,总是难以潇洒起来的,惟有经过书卷的浸润,才有可能超越自我、发展自我。当我们独处的时候,享受读书的乐趣;当我们交往的时候享受读书带来的文雅和气度;当我们创造教学生活和生命的时候享受读书而获得的魅力。这时候,就会产生一种奇异的感觉:书中那金子般的思想和奇妙的灵智是支持生活和生命的一部分。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一个教育家的成长历史,就是他的读书的历史。教师作为传承文化的使者,必须伴随着读书而发展而超越自我。
读书,能够使教师不断增长职业智慧。读书是课改的需要。新课程的实施,对教师的素质提出了尖锐而有力的挑战。新课程不再像传统课程那样统一机械、墨守成规,很少变通,而是具有许多不确定性:多元智力和多元价值取向,决定了教学目标和结果的不确定性;个别化教学决定了教学对象的不确定性;综合性的加大决定了教学内容的不确定;师生共同探讨新知决定了教学过程的不确定性;教师作为课程具有的自主性决定了教学方法的不确定性;……教学的多样性、变动性决定了教师必须是个娴熟而高超的教育教学设计者、决策者、支配者、智者、专业知识的发展者和创造者。尤其是那些无法预见的、实践性的、从未见过的教学情境,更需要教师具有临场多向想像、迅速选择、敢于决断、巧妙引导等各种创造能力。这些,如果不是一个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是绝难胜任的。实施新课程首先要转变观念,而转变观念的过程又是一个不断用新理念置换旧观念的痛苦的改造过程。实现这个痛苦的改造过程,唯有读书。
“一桶水”总有耗尽的时候,一支“蜡炬”总有燃尽的时候,不读书,又去哪里寻找“活水的源头”呢?
不读书,就不知道当今教育观念变化之大,教育形势发展之快,也不知道自己的教学观念落后到什么地步,自己过去的教学是多么可悲、可笑。只要一读,就会有“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感觉,心里就会敞亮多了。
要读教育改革的理论,读优秀教师的教学经验总结,读哲学,读文学,读历史,读科学……在与大师、优秀教师的对话中反思自己的理念,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实践,将读与思,读与教,读与研等结合起来。
书读多了,认识提高了,实践也就有了方向,有了信心,有了力量,就能使自己的教学闪耀着睿智的光彩,充满着创造的神奇。教育需要知识渊博的教师,教育要培养出智慧的人材,而只有知识渊博的教师才能培养出智慧的学生
让书的精髓融入我们的生活、融入我们的生命,让我们的生命之花开得更加绚丽多彩、富有活力,那就让我们多读书吧。
从小就爱读书。但是真正的阅读却是从高中时开始的。
那时候有本杂志叫《中学生阅读》。我不知道这个杂志现在还办着没有。总之,我是很感谢它的。这个杂志有个栏目叫“我的读书生活”。每期介绍一位作家和他的读书生活。通过这个栏目我认识了张中行、霍松林、戴厚英、毕淑敏、陈村等众多作家。这些人中有不少后来直接影响了我的创作和人生态度,像王小波、周国平、余华、张炜、史铁生等。更重要的是这本杂志将我送上了一条完全不同于我最初阅读的阅读之路。
清风明月之夜,一卷在手,纸页沙沙,书香缕缕,兴起而读,兴尽而止。读书于我而言已不仅是开拓视野,增长才识,而是一种心灵的慰冀,是一种享受。读一本好书就像看到一幅名画、听到一首名曲一样使我幸福而颤栗。记得读霍达的《穆斯林的葬礼》,我一连几天都悲兮兮的。我的心境随着小说里的一个个人物而跌宕起伏,读道情深处我禁不住潸然泪下。我已分不清哪个是小说里的世界,哪个是现实世界。我觉得自己好像是死了好几回,又生了好几回。痛苦而厚实。这种感觉在我后来读陈忠实的中篇小说《蓝袍先生》时再次得到了验证。当时我是坐在宿舍的床上。当我读到后来“蓝袍先生”他们那个班的同学举办联谊会时,一群耄耋之人,回首人生、感叹命运时我忍不住失声痛哭。吓的全宿舍的人都往出跑。
读书其实是在读人生。许许多多的人生。书中总是汇集了一些独特的魂灵。善于读书,其实是借助读书深深地翻阅自己。前些日子买了一本季羡林的散文集《世态炎凉》,读罢醍醐灌顶。季老是学贯中西的大儒,一生历尽坎坷。读他的文章如泉水叮咚、娓娓动听,深刻的如同一位祖父,而没有丝毫的傲慢、虚荣与做作。对于像季老这样的老学人我是充满敬畏。大作品使我们变矮,小作品使我们升高。不同的阅读带来不同的水准。
萧伯纳说:“好书读的越多越让人感到无知。”对于这话我深有体会。先前我曾一度仗着自己读了几本书,发了几篇文,而大言不惭地扬言要当作家。似乎作家的桂冠容易的只要一伸手就可以摘到似的。然而随着阅读境界和思想认识的变化我越来越感到自己的无知与浅薄。且不说作家必备什么想象虚构能力、悲天悯人的体验能力、细致入微的观察能力等,单就那一套庞大的文艺理论就够人受。我开始为自己的狂妄而脸红。我再也不敢对人说我要当作家。至少是现在不敢。
读书是为灵魂寻找镜子。我们应该用心去领会书的思想内涵和精神实质,并用以洞照灵魂与心智。读书应该汲取与思索并重。阅读的根本使命就是教会使人思考。要善于从中提炼出对现实有意义的东西来。
作家朱苏进在一篇文章中写到:“读书是一种遭遇。”的确。在很多时候读书也会带来种种“害处”。古人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这些我都没有看到。“百无一用是书生”、“儒冠多误身”我倒是见了不少。因为读书我常常脆弱敏感,因为读书我常常痛苦孤单。我不会踢球,不会弹吉他,不会讨女人喜欢。以致有人称我“书生”、“孔乙己”。我常常觉得自己和现实是格格不入。有时候我就怀疑像我这样的人在社会上是不是属于濒临绝种的。有时候连我也嘲笑自己,算了吧,别读了,有什么用,弄不来住房,评不上职称。然而事实上我依旧读书,依旧买书。吃屎的狗忘不了吃屎的路。
有人预言,在这个充分影像化了的时代终有一天书籍会被完全取代。的确,现在的种种迹象已经表明书籍的领地已越来越小。网络正向它发动着冲击。我不相信书籍会灭绝。我想象不出没有书籍的世界会是个什么样子。尽管书籍给我带来了这样、那样的缺陷和不适,尽管书籍也曾一度使我痛苦不已。但我仍要大呼,珍爱无言的书籍。如今每当我读书的时候,我总有一种走在路上的踏实的、真实的感受,我隐隐觉得一切才刚刚开始,目标仍遥遥无期^
读书心得体会
读书是我们最有利的知识武器。通过书本我们可以充分利用业余时间,学到新的东西,扩展新的思路。总的来说,读书对于我们个人成长的好处可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读书可以让我们站在更高的高度来看问题,从而少犯错误,少走弯路。
牛顿说过他能取得如此巨大的成就,是因为站在巨人的肩上看得更远,科学巨人的虚怀若谷自然值得我们学习,我们还可以从中学到更有价值的东西。书籍对于整个人类的关系,好比记忆对于个人的关系。书籍记录了人类的历史,记录了所有的新发现,记载了古今历代所积累的知识和经验。只有认真的学习前人的经验和理论,才能在一个更高的高度上来看问题,不再犯同样的错误,并有一个较高的起点。书本是前人智慧的结晶,是他们的研究成果和经验的体现,通过对他们的学习,发现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在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来不断的完善自己,大大的促进了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这样说,人类社会的延续和发展,也是这样来实现的。试想,如果每个人都是从头开始,那么,无论多么伟大的人,做出多么大的贡献,人类社会最终还是在原地踏步。由此更可见读书的重要性了。
读书开阔人的视野
书本中的知识可谓是包罗万象,他能拓宽我们的视野,让我们的知识更全面。从而能够更深刻的思考问题,事物都是广泛联系的,现代的许多实践都证明了各种信息的相关性,如果只知道一个领域的信息,必然会有碍于自身的发展,掌握更多方面的知识,才能使未来的不确定风险降至最低。就像做股票的人都应了解当今的政治经济形势,以便能更好的分析股票走势一样。研究物理学的学者们都要有一定的化学和其他基础,才能有所成就。记得一位诺贝尔获奖者在复旦做讲演时就曾说过,现代科学已没有明显的界限,你必须对相关的科学都有所了解才行。
在这方面,伟大的导师恩格斯就是一位广泛学习的典范,他虽然只上过中学,但由于他发奋读书,十九岁时就能用十二种语言说话和写文章,在参加工作实践后,他也没有间断过学习和研究,从而被马克斯称为一部真正的百科全书。广博渊深的知识,对恩格斯指导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和准确的传播科学共产主义理论有很大的帮助。
从它的经历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知识的力量,更能体会到书本做为人类掌握知识力量的有力武器的巨大作用。
读书有助于我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
人生来无善亦无恶,关键是正确的引导。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有一位良师益友就能起到很积极的作用,书本就是这样的一位。一本好书就如一个好的导师,它能教你如何做人,做一个于己于社会都有用的人。书籍能安慰我们的心灵,使我们摆脱悲哀和痛苦的羁绊;书籍可以使枯燥乏味的岁月化为令人愉快的时光。书必将各种信念注入我们的脑海,使我们充满崇高的欢乐和思想,从而使我们入神忘情,灵魂升华。
所以我们要倡导并支持读书,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做一个称职的教师,以带动教育事业的蓬勃健康的发展!
第五篇:改变生活==故事
最近听了朋友讲了个故事,听受用的,希望与朋友在节日期间分享一下!
希望你能读出实用和内心深处的宁静之美!
顺境中感恩,逆境中心存喜乐
看门人的心愿和承诺
教堂里有位看门的人,看十字架上的耶稣每天要应付这么多人的要求,觉得于心不忍,他希望能分担耶稣的辛苦。有一天他祈祷时,向耶稣表明这份心愿。意外地,他听到一个声音,说:「好啊!我下来为你看门,你上来钉在十字架上。但是,不论你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都不可以说一句话。」
这位先生觉得,这个要求很简单。于是耶稣下来,看门的先生上去,像耶稣被钉在十字架般地伸张双臂,本来苦像就雕刻得和真人差不多,所以来膜拜的群众不疑有他,这位先生也依照先前的约定,静默不语,聆听信友的心声。
有一天来了一位富商,当富商祈祷完后,竟然忘记手边的钱便离去。他看在眼里,真想叫这位富商回来,但是,他憋着不能说。
接着来了一位三餐不继的穷人,他祈祷耶稣能帮助它渡过生活的难关。当要离去时,发现先前那位富商留下的袋子,打开,里面全是钱。穷人高兴得不得了,耶稣真好,有求必应,万分感谢地离去。
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看在眼里,想告诉他,这不是你的。但是,约定在先,他仍然憋着不能说。接下来有一位要出海远行的年轻人来到,他是来祈求耶稣降福他平安。正当要离去时,富商冲进来,抓住年轻人的衣襟,要年轻人还钱,年轻人不明究理,两人吵了起来。
这个时候,十字架上伪装的耶稣终于忍不住,遂开口说话了既然事情清楚了。
富商便去找冒牌耶稣所形容的穷人,而年轻人则匆匆离去,生怕搭不上船。化装成看门的耶稣出现了,指着十字架上的人说:「你下来吧!那个位置你没有资格了。」看门人说:「我把真相说出来,主持公道,难道不对吗?」耶稣说:「你懂得什么?那位富商并不缺钱,他那袋钱不过用来挥霍的,可是对那穷人,却是可以挽回一家大小生计;最可怜的是那位年轻人,如果富商一直缠下去,延误了他出海的时间,他还能保住一条命,而现在,他所搭乘的船正沉入海中。」
这是一个听起来像笑话的寓言故事,却透露出:『在现实生活中,我们常自认为怎么样才是最好的,但事与愿违,使我们意不能平。我们必须相信:目前我们所拥有的,不论顺境、逆境,都是对我们最好的安排。若能如此,我们才能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人生的事,没有十全十美。但是,我们应认真活在当下。『马斯洛』曾说:心若改变,你的态度跟着改变;态度改变,你的习惯跟着改变;习惯改变,你的性格跟着改变; 性格改变,你的人生跟着改变。在顺境中感恩,在逆境中依旧心存喜乐,认真地活在当下。请记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