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的纪实故事
虽然我与桑瑞已经相识10年了,但昨夜的一席话,才让我看到了她的真性情。
昨晚是闺中密友聚餐,话题自然少不了女人世界里的种种。桑瑞刚从意大利旅游回来,从美食到见闻,她成了席间谈话的中心人物。
不知怎么,话题就扯到了女人的头发上。从头发谈到染发剂,又从染发剂谈到传闻,说经常染发有致癌的可能。一位朋友刚换了一种头发颜色,浅棕色里掺杂着丝丝灰白,华贵里透出睿智,得到众人的一致好评。可她却皱着眉头诉苦,说她似乎对这种染发剂过敏,喉咙发痒,还经常头痛。有几位闺密七嘴八舌地劝她说:“赶快停用这种染发剂,不值得为美丽冒生命的风险。”
“我宁愿为美丽而死。”一直没开口的桑瑞,突然冷冷地插了一句。“我活一天就要美丽一天。”她又补充一句。
这让我想起此前听说过的一个故事:飞机失事前,人人心慌意乱,纷纷写下遗书。有一位女士却从皮包里拿出粉盒和眉笔,仔细地化妆。“我可以容光焕发地去见上帝了。”她淡定地说。
常常是在周五的早晨,我看到一位老妇人从出租车里慢慢挪出来,拄着拐杖走进一家美容店。一个小时后,她又慢慢走出来。那满头银色的、有一点儿卷边的短发在阳光下闪闪发亮。为了这一头漂亮的银发,她风雨无阻。她的准时出现,时常提醒着我,又一个周末到了。
一次,一场暴风雪降临了,在我模糊的视线中,她被两个人搀扶着在雪地里蹒跚而行,与往日不同的是,她的头上戴着一个塑料发套,保持发型不被狂风吹得凌乱。她看上去更像电影《拆弹部队》里的拆弹勇士,只不过她小心翼翼绕过的不是炸弹的危险,而是岁月,还有被岁月侵蚀的美丽。美发师说,她从年轻时起就每周做一次头发,几乎雷打不动。无论发生什么事,这种生活方式一直没有改变。
岁月跟谁都会过不去。她老了,老伴也走了。他们的退休账户里还是有一项必须开支,那就是她的美发费一直没有改变。从5美金到10美金,再到15美金……一直到如今的45美金,通货膨胀咬着她越来越瘪的钱袋,经济危机冲她做着狰狞的鬼脸,可依旧挡不住她去美容店的脚步。一位年近90岁的老人,没有社交活动,也几乎足不出户,只是偶尔和像她一样老的人聊聊天,喝喝下午茶,但她的头发总是一丝不乱,衣着从不马虎。她坚持美丽,这也许是她剩下的唯一的坚持——活着的尊严。
莫斯先生是一位知名室内设计师,去年刚刚退休。86岁的他出现在画廊里,仍然是老派的绅士打扮,仍然很体面。稀疏的白发仔细地梳向脑后,头顶上露出粉嫩的皮肤。他穿着深色的卡其布裤子,上身则是白色亚麻布的西装,口袋里露出一角嫩黄配深紫的手帕——那真是危险的颜色搭配。他一边抱怨着阴雨的坏天气,一边将腰板尽量挺直,然后发问:“那些古色古香的丝绸都到哪里去了?”
他对精美品质的东西有一种心灵感应,这正是高明设计师的特异功能。他一生设计过无数作品,尤其是最后一次令他印象深刻。他的这位客户对设计提出的唯一要求是:要在房间里到处看到鲜艳的黄色。结果,他做到了,他将平时设计师最难伺候的颜色做得美轮美奂。那位夫人在自己最满意的房间里生活了6个月便去世了。
“有人为她遗憾,可我说:‘她享受了6个月的美丽时光,这就值得。’”莫斯先生不知是在讲那位夫人的故事,还是总结自己的生活哲学。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感谢生活的丰富多彩,感谢有人曾经讲过这样一句话:“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假如你能做到的话。”
“我早就老了,我不怕再老。”一位坚持收藏维多利亚风格古董的人说。同时,他对那个生活精致的时代充满怀念。的确,如果在星期五的早晨,没有看到那位去美发的老妇人,我还是想说:“哦,美丽,你还不能死。”
第二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
(一)文|金宇俊
很早以前就看过这本书,对吴晓波的了解也是通过这本书,财经学家、战略导师、经济学家、企业家等美誉笼罩全身,关键他还身居杭州,对杭州极其热爱,也是千岛湖某岛的岛主,喜欢每年买一套房子,他还开创的“蓝狮子”、吴晓波频道等都是大众关注热点,出版过《大败局》、《激荡三十年》、《非常营销》、《吴敬琏传》等十余部作品。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在遇见这句话之前,吴晓波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他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这种焦虑一定缠绕过所有试图追问生命价值的年轻人。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他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都要问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生命是用来浪费的,道尽了人生的哲理,唯有追求美好,才会让你的人生与众不同。在本书中有作者为人父的舐犊情深,有与故人相交的依稀往事,有身为知识分子的冷眼世情,有浸淫商界的犀利勾画,每一篇都是最诚挚的表达。
《我为什么从来不炒股》:中国股市的标配不是价值挖掘、技术创新、产业升级,而是“人民日报社论+壳资源+并购题材+国有企业利益”。
《被泡沫毁坏的人生》:我们都是泡沫的制造者,我们也是泡沫的获益者,同时,我们也可能是泡沫要毁灭的那个人生。
《算算你的“屌丝值”》:屌丝的标配与他从事的职业其实没有关系,而在于两个指标:第一,屌丝只有职务性收入,甚少财产性收入;第二,屌丝的银行负债率为零。中国经济长期处于财富增长与货币泡沫化并生性现象,如何利用货币杠杆效应,放大自己的财富,是为个人财务增长的第一要义,对于一个家庭50%~70%的负债率是安全的。
……
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每次读这句话都有一种释然,我们身处一个无信仰的时代,到处充斥着金钱的诱惑,迷失了自我,我们一生在寻找什么?无从回答。也许跟一群志同道合的人,干一件喜欢的事,赚一些钱,成就一番事业,就是美好的事。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
(二)牛书琴
我是通过“微信读书”手机APP读完吴晓波先生写的《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一书的,起初光看书名,以为是心灵鸡汤类的,便有些排斥,看了许多有关这本书的“精选想法”,才确定了解一下,不成想一看就爱不释手。在一次公司内部的会议上,我还将这本书推荐给了所有的同事。
吴晓波老师是一个著名的财经作家,他把一生最美好的时光都用在研究中国经济的发展和历程上,编写了很多本财经专著,其中最著名的是《激荡三十年》;吴晓波打破了写而优则仕、写而优则商的中国习惯,他脚踏几只船,既从事出版事业,同时还坚持每周写作6000字以上的习惯,稳稳当当,自得其乐地与妻女栖居于杭州。
“一个知识分子,应该拥有一份不赖此为生的职业。”吴晓波说这句大学时候看到的话到现在仍然记忆犹新。因此,“可能我退休之后,会成为一个真正的知识分子吧!”因为到那时,他真正拥有了知识分子的独立,无所顾忌,可以开始做思想义工,不为报酬而写作。这个拥有自己岛屿的写作者和商人,悠然自得而又孜孜不倦地为这个世界供应观念,同时告诫年轻人:不要着急,不要焦虑。这个人,简直拥有一个写作者所渴望拥有的全部优点:富有、英俊、乐观、谦逊、才华横溢、朋友众多。
不曾想临近中年的他还写了一本散文集,也是他送给自己18周岁女儿的礼物,他用深情的文字写下对女儿的父爱、对人生的感悟。这也是我喜欢这本书的地方,尤其是他对女儿的暖暖的关爱,触动了我心中最柔软的神经,作为一个母亲,我也鼓励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无论成败。
这本散文集一共涵盖了近60篇文章,写了女儿、自己和一些朋友,读书、旅行和一些地方,自由、理想和一些感悟等等,情感真挚。其中有些内容带给我很多思考,对我有很多启迪。
第三章《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作者写道:“在这个世界上,不是每个国家、每个时代、每个家庭的年轻人都有权利去追求自己所喜欢的未来,所以,如果你侥幸可以,请千万不要错过。”是啊,现在的孩子是多么幸福的一代。“今日中国的90后们,是这个国家近百年来,第一批和平年代的中产阶级家庭子弟,你们第一次有权利、也有能力选择自己喜欢的生活方式和工作—他们甚至可以只与兴趣和美好有关,而无关乎物质与报酬,更甚至,他们还与前途、成就、名利没有太大的干系,只要它是正当的,只要你喜欢。”“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只有真心地喜欢了,你才会去投入,才不会抱怨这些投入,无论是时间、精力还是感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选择,喜欢什么就去做什么样,想要什么样的生活,就奔着什么样的生活努力,哪怕缓慢也好过停滞不前。在此过程中,要摒弃自己的狭隘、自私、嫉妒、全情地投入其中,才是最好的状态!才不枉此一生!
有些话,一旦相遇,就很难忘怀。“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一个不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崇高的事业英勇地现身,一个成熟的男人是为了某种高尚的事业而卑贱地活着”。“我们从旅行中获得的乐趣,或许更多地取决于我们旅行时的心境,而不是旅行目的地本身”。“出发的目的已在半路遗失了,剩下的激情也便成了迷路的飞矢”。“是什么让某些人变得与众不同?我觉得罗丹说出了真正的秘密。那就是:工作,和足够的耐心”。“其实,你如果把人生当成一次马拉松长跑的话,在前1000米是否跑在第一真是一件那么重要的事情吗”? “他们简单地长跑,简单地做一件事。他们做事,只为意义本身。所谓的成功,只是一个结果,它也许水到渠成,也许永无来日”。“每一件与众不同的绝世好东西,其实都是以无比寂寞的勤奋为前提的,要么是血,要么是汗,要么是大把大把的曼妙青春好时光。“人过四十,才突然开始享受寂寞,最高境界的寂寞,是随缘偶得,无须强求,只要有一刻的寂寞,我便好好享受,所有的青春都是在为中年做准备,中年以后,你能够安心坐在有阳光的草坪上,沏一杯好茶,然后读一本自己喜欢的书。”
“一家公司造鞋,所有的人都会对鞋子没有兴趣,他们认为金钱是真实的,其实,鞋子才是真实的,利润只是结果。”我不知道别人读到这段文字时是什么感受,至少我是非常感动的。世界之所以需要鞋匠,是因为有人需要鞋,而不是因为鞋匠需要钱。
“你看古人造这个“债”字,便是“一个人的责任”,在商业社会中,一个敢于负债的人,其实是一个敢于对未来负责的人。”吴老师说的太对了,这么多年,终于知道自己为何一穷二白了,因为从来没有运用过任何的经济杠杆,从来没敢欠过银行一分钱。而吴老师认为,一个人的负债率在百分之五十至七十之间是安全的,真是一种新鲜的提法,后悔学到的晚了。希望这个观点,对所有的年轻人能够有所帮助。
上面的这些文字是我摘录书中触动我的一些话,只言片语,仿佛是撑一片轻舟,误入藕花深处,采撷的一朵朵青莲。还有就是“…… 花开在眼前,已经开了很多很多遍,每次我总是泪流满面,像一个不解风情的少年;花开在眼前,我们一起走过了从前,每次我总是写下诗篇,让大风唱出莫名的思念 ……只知道花开在眼前,只知道年年岁岁岁岁年年,我痴恋着你被岁月追逐的容颜”。这是吴晓波为《激荡三十年》的主题曲写的词,很难想象这首歌是出自吴晓波这位财经作家之手,经老男人韩磊演绎,一时成为街头巷尾传唱的情歌,真的是“韩”畅淋漓,百听不厌。
大家已经感觉到了我对这本书的喜爱,但我只是刚刚开了个头,做了个引,希望各位看官还是要自己买书好好瞧瞧,相信你一定会大有收获。最后,希望每个人都能做到,像吴晓波老师一样,既学习他的财经知识、商业头脑,也学习人家的生活方式;在自己的岗位上,既能一言九鼎,也能云淡风轻;既可以朝九晚五,也能够浪迹天涯。愿你有梦为马,随遇而安,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把生命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读后感
(三)第一眼看到这本书,我就喜欢上了它。它的封面是一个女孩的背影,像是在思考过往和人生,也像是在眺望远方。这是一本2015年浙江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新书,作者是吴晓波。
首先吸引我的是它的标题,我觉得语句很短却富有哲理。封面旁边的一小段话触动了我,也燃起我希望认真感悟生命真谛的一束火光。“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
其次吸引我的是它的作者,吴晓波可能大家都不陌生,()他是我国著名财经作家,出版著作有《激荡三十年:中国企业1978-2008》(上下卷)、《跌荡一百年:中国企业1870-1977》(上下卷)、《浩荡两千年:中国企业公元前7世纪—1869年》、《吴敬琏传:一个中国经济学家的肖像》、《大败局》、《大败局Ⅱ》、《历代经济变革得失》等。这是他的第一本散文集,也是他送给自己18周岁女儿的礼物,他用深情的文字写下对女儿的父爱、对人生的感悟。
这本散文集一共涵盖了近60篇文章,包括了关于人生、关于梦想、关于财富、关于商业等的见解和表达,其中有些内容带给我很多思考,对我有很多启迪。
关于人生——我想,人生总是在面临选择。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兴趣、爱好,但是能否将其变成自己的日后所从事的工作,恐怕几率就不是很高了。我还清楚的记得,从小学到大学,自己的理想一直是成为一名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但现在却阴差阳错的成为了一名基层司法行政人员。现在,我是一个母亲,我在尽我所能让我的女儿生活的快乐。但是我不敢保证,以后我能像作为父亲的吴晓波那样,让女儿放弃去国外学习深造的机会,而是去日本的音乐学院把自己的“爱好”转变为“职业”,毕竟,孩子还不满18岁。这种选择真的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对我来讲,这终将是一个触动,因为,喜欢是一切付出的前提,每个人都有权利追求自己喜欢的未来,尽管我们并不知道未来会怎样。
关于梦想——我很赞同他的一个观点:在这个地球上,唯一生生不息的,正是野草和青年人无尽的梦想。“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句古诗我时常念给女儿听,以致于很早她就可以背的出来,我真心希望她在以后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能有“野草”这种百折不饶的精神。在这本散文集中,我看到了吴晓波的成功,关注了他的“蓝狮子”和“吴晓波频道”,更看到了他成功背后的勇气和执着。在他追求梦想的过程中,曾经得到过一位廖厂长的支持。之后,他不断寻找廖厂长,再后来逐渐成为和廖厂长一样的人,他发起成立了“青年创业公益金”,帮助更多的青年人实现着梦想。因为他坚信:这一生中,你遇见怎么的人,然后有机会成为那样的人。
关于财富——他戏谑的描写了中国人去日本买只马桶盖的事情,却也深刻的剖析出“中国制造”的明天就在于能否做出打动人心的产品,看来,“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真的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他把中国股市描写为“怪胎”,不但是因为“它从来都是为蓝筹股服务”,更多的是因为股市的基本表现和上市公司的基本表现没有关系,随机性太大,读到这篇散文时,我也和吴晓波一样庆幸自己没有炒股。为了让自己生活的更好,我希望财富的积累更多的是依靠自己和家人的努力。
关于商业——这本书,可以让我们知道很多人,了解很多事。无论是“哀牢山”上的褚时健(中国烟草页业传奇人物)、病死在医院的李经纬(缔造了健力宝这一商业传奇),身陷囹圄的宋林(华润前掌门人),还是万科集团的董事长王石,吴晓波以自己切身的体会为我们一一讲述着商业人的故事。我想,今后,我应该也会在“褚橙”新鲜面市时订购两箱了。从他对王石的描述中,我相信中国的“商人”或者说中国的“企业家”不全是以一己私利为人生最高追求目标的,他们有自己的底线和荣誉,他们也会把大量时间投注于公共事务,实现商业价值的同时实现更大的人生价值。
作者:风铃,渡口书友
第三篇:把生命浪费在美好上美文
每个父亲,在女儿18岁的时候,都有为她写一本书的冲动。现在,轮到我做这件事了。
你应该还记得,从很小的时候,我就开始问你一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
第一次问,是在去日本游玩的歌诗达邮轮上,你上小学一年级。你的回答是,游戏机房的收银员。在你看来,如果自己当上了收银员,那该有多爽呀。
后来,我一次又一次地问这个问题:“你长大后喜欢干什么?”你一次又一次地更换自己的“理想”。有一次是海豚训练师,还有一次是宠物医生。我记得的还有文化创意、词曲作家、花艺师、家庭主妇……
16岁的秋天,你初中毕业后就去了温哥华读书。因为我和你妈签证出了点状况,你一个人拖着两个大箱子就奔机场去了,妈妈在你身后泪流满面。我对她说:“这个孩子从此独立,她将有权利选择自己喜欢的大学、工作和城市,当然,还有喜欢的男朋友。”
在温哥华,你过得还不错,会照顾自己,有了闺密圈,第一次独自旅行,还亲手给你妈做了件带帽子的运动衫。你的成绩也不错,期末得了全年级数学一等奖……
又过了一年,我带你去台北旅行,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在夕阳西下中漫步长长的椰林大道时,我又问你:“你以后喜欢干什么?”
你突然说:“我想当歌手。”
这回你貌似是认真的,好像一直在等我问你这个问了好多年的问题。
作为一个常年与数据打交道、靠理性分析吃饭的父亲,我提醒你说:“如果按现在的成绩,你两年后考进排名全球前一百位的大学,大概有超过七成的把握。但是,流行歌手是一个与天赋和运气关系太大的不确定行业,你日后成为一名二流歌手的概率大概也只有10%,你得想清楚了。”
你的目光好像没有游离。你说:“我不想成名,我就是喜欢。”
我转身对一直在旁边默默无语的妈妈说:“这次是真的。”
我打心眼儿里认同你的回答。
接下来的事情,在别人看来就特别“乌龙”了。你退掉了早已订好的去温哥华的机票,在网上办理了退学手续,我为你在上海找到了一所音乐学校。
“生命就应该浪费在美好的事物上。”
这是台湾黑松汽水的一句广告词,大概是12年前,我在一本广告杂志上偶然读到。在遇见这句话之前,我一直被职业和工作所驱赶,我不知道生活的快乐半径到底有多大,什么是有意义的,什么则是无效的。是这句广告词突然间让我明白了什么,原来生命从头到尾都是一场浪费,你需要判断的仅仅在于,这次浪费是否是“美好”的。后来,当我每做一件事情的时候,我便问自己:“你认为它是美好的吗?如果是,那就去做吧,从这里出发,我们去抵抗命运,享受生活。”
现在,我把这句话送给18岁的女儿。
说实在的,我的18岁的女儿,我不知道你的未来会怎样,就好比圣诞树上的那个礼盒,里面到底是空的,还是真的装了一粒巧克力。
第四篇:生命之花纪实故事
1907年7月,在墨西哥城南部小镇科瑶坎一个画家的家里,诞生了一个名叫弗里达·卡萝的漂亮女孩。也许上帝早已安排好了卡萝的命运,注定她短暂的一生将与痛苦为伴。
卡萝6岁时,不幸患上小儿麻痹症,虽然父母抱着她跑遍了墨西哥最好的医院,她最终还是遗留下了永远的生理缺陷:右腿明显地比左腿细,而左脚又有些弯曲,且右腿还在继续萎缩。
在残酷的现实面前,卡萝没有自暴自弃,她恳求父亲帮她联系一所美术学校,决心成为墨西哥最棒的画家。
父亲虽然东奔西走,却苦于暂时没有招收女生的学校,只好让卡萝跟着自己在家学习。直到1922年卡萝15岁时,当地一所Preparatoria预备学校开始招收女生,得知消息的父亲立即花巨额费用,将卡萝送进这所墨西哥最好的预备学校就读,卡萝成了全校2000多名学生中的35位女生之一。
正当她憧憬美好未来时,残忍的命运之神却不肯放过她。在她18岁时,又一次遭受到更大的打击。
1925年9月17日早晨,卡萝上学乘坐的那辆巴士与一辆电车猛烈相撞,她的脊椎被撞折成三段,颈椎碎裂,右腿严重骨折,左脚也被压碎。多年以后,她的男朋友回忆起当时的情景仍不寒而栗:“剧烈的冲撞撕开了她的衣服。车上有人带着一包金粉……金粉撒满了她血淋淋的身体。”整整一个月,她浑身打满了石膏,躺在一个棺材一样的盒子里一动不动。
更残酷的是,事故使她彻底丧失了生育能力。所有人都断定,卡萝从此将沉沦不振。
然而,坚强的卡萝不但战胜了死神,并很快正视了这一现实。她以典型的黑色幽默方式描绘这次事故:“在我丝毫没有准备的情况下,瞬间让我失去了童贞。”
此后一年时间,卡萝至少经历了32次大小手术,她穿着由皮革、石膏和钢丝做成的支撑脊椎的胸衣躺在床上。也正是在病愈过程中,她画了第一张自画像,由此开始了以绘画记录自己经历的生涯。
她说:“因为我经常孤独一人,所以我作自画像;因为我自己最了解我本人,所以我作自画像。”不管她的身体有多么痛苦,她严肃的表情和庄重的眼神,总是带着坚定的尊严。
她所有的自画像,都是一个血淋淋的人被切割、肢解、加上石膏和钢架、钢条。她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我经常以酒来淹没痛苦,岂料,痛苦已经在我体内学会游泳。”她有一幅名为《根》的油画,充分表现出一位想要生儿育女而却被剥夺权利的女性的悲哀,这是她情感最为真切的流露。凡看过此画的人,无不为之感动落泪。
1938年,当卡萝的第一个国际性画展在纽约举行时,美国画界猝不及防,发出一片惊呼;1939年,她在巴黎的画展吸引了毕加索、康定斯基、杜尚等许多艺术大师的目光,使她成了享有国际声誉的女画家。
1953年春天,卡萝决定在墨西哥举办唯一的一次画展。此时,她已病入膏肓,连说话都很困难,医生一再告诫她,如果硬要出席展会,后果将难以预料。她婉拒了医生的好意,在开展那天,她坐在一副担架上,由一辆救护车和几十辆摩托车一路护送,在无数“粉丝”簇拥下,最后她竟被扛着进了展厅,然后放在展厅中央接受大家的祝贺。她完全被众人的热情所感染,根本不像一个重病患者,神采奕奕地一首接一首地唱歌,一直狂欢到晚上,精力依然充沛,又整晚地喝酒庆祝。展会的热闹隆重,犹如一场嘉年华会。
此次展会,卡萝展出了她毕生全部的140幅作品。展会结束后,她便陷入昏迷。1954年7月13日,年仅47岁的卡萝,默默离开了这个世界。在最后的日记中她写道:“但愿离去是幸福,我愿永不归来。”
在命运面前,卡萝虽然只活了短短47年,也只仅仅留下了140幅作品,但那一幅幅用生命、用血泪换来的作品,使她成为20世纪最著名和最伟大的女性画家!
为了纪念这位伟大的画家,2002年,好莱坞根据卡萝的生平,拍摄了电影《挥洒烈爱》,由墨西哥女演员莎玛海耶克扮演的卡萝形象大获成功,莎玛海耶克也因此荣获2003年奥斯卡金像奖以及金球奖最佳女主角的提名,并一举跨入了好莱坞的女星之列。
有一本卡萝的传记中写道:“尽管她的命运多舛,但在她的一生中,从来没有在现实生活中穿过脏兮兮的画家工作服,就是横躺在手术台上挨刀受割,也是盛装见人,穿着成套的美丽洁白连衣裙和颜色夺目的绣花蕾丝罩衫,十根手指头,戴满金银戒指。她的生命之花,将永远绽放在墨西哥的土地上,世界也因她而生动美丽!”
第五篇:生命无价,一个都不能少纪实故事
作为“8·19”生命大营救事件的亲历者,也许我不应该再用“惊心动魄”、“命悬一线”这样的词语来渲染当时的危急气氛。但如果你也曾亲身经历,就会发现一切形容词在那天的情景面前,都显得太单薄。
2010年8月19日,四川境内普降暴雨,由我们乘务组值乘的K165次列车正向四川广汉方向行驶。暴雨让旅客们有些焦躁不安,都盼着雨能快点停,列车可以按时到达目的地。我的心也一直悬着,希望能在恶劣的天气中顺利跑完这趟车。殊不知在这场特大暴雨中,灾难的脚步已经悄悄逼近。
事发时是下午3点15分,列车正行驶在石亭江大桥上。突然,列车开始左右摆动,紧接着上下剧烈颠簸。随着一阵刺耳的紧急制动声响,列车急刹车停了下来。我意识到情况不对,迅速下车查看。
在列车上值乘25年,我遇见过许多紧急状况,但眼前的情景却让我惊呆了!列车的10号和11号车厢发生了分离,1号到10号车厢已经驶下大桥,11号到18号车厢则停在了桥上,一部分车厢脱轨,车体严重变形。而大桥发生了严重倾斜,桥体摇摇欲坠。列车危险!大桥危险!必须马上让所有人下车下桥!
我定了定神,告诉身边的乘警长和检车长抓紧时间疏散旅客,然后快速赶到了列车广播室。危急面前最要不得的就是恐慌和混乱,我必须在第一时间把情况告诉旅客,稳定人心,让他们配合疏散。
不过,险情远远超出了我的想象。当我从广播室出来,跑到15号车厢时,看到的却是另一番“触目惊心”。15号和16号车厢已经扭曲,下面的一部分桥墩已经坍塌。两节车厢就悬在桥面上,随时都可能坠入滔滔江水之中。惊恐万分的旅客拥挤在车厢两头,到处充斥着哭喊和尖叫声。
当时暴雨倾泻,车厢在洪水的冲击下,随着倾斜的桥墩迅速下沉,距离江水不足1米。危急时刻,任何一点小差错都可能让旅客面临生命危险。我和列车员们来不及多想,立刻行动起来,以最快的速度将最危险的15号车厢里的旅客向外转移。
不过车厢悬在桥面上,随时有桥塌人亡的危险,无法让大批旅客从桥上撤离。列车员只好急速赶到列车末端的邮政车,挪开邮包,打开后门,让旅客可以从邮政车向安全地带转移。就在这时,意外又一次发生了。因为车厢扭曲变形,16号车厢的门已经无法正常打开。全靠17号车厢的列车员与两名彝族旅客一起用身体撞开门,才打开了生命通道。
最后那几分钟的情景,我真的很难用语言来描述。暴雨滂沱,洪水汹涌,列车员在车上安排疏散,其他工作人员则在车下组成人墙,站在随时可能坍塌的桥上,搀扶着老人、小孩和孕妇安全撤离。一场生死大转移就这样在雨中上演。
我想自己是在那种情况下才知道什么叫命悬一线的。15号车厢的旅客转移完不到两分钟,车厢就坠入了江中。随后16号车厢也跟着掉了下去,瞬间就被滚滚江水冲走了。再晚一步会怎么样,我直到现在都不敢想象。
下午3点30分,我在确认所有人员全部脱离危险区后,最后一个撤离桥面。短短15分钟,对我而言却是一场生死的考验。有人说我和同事们创造了救援奇迹,也有人问我事发时到底想了些什么,是什么原因让我能沉着冷静地应对如此重大的危机。
如果我说这只是自己的职责,是我应该做的,也许会让人觉得不真实。可这的确就是当时我内心最真实的想法。那样危难的时刻,根本容不得多想,我所能做的都是出于本能和职责。
列车上总是会有一些突发状况,所以我们列车员都接受过专门的培训和演练,还有专门的应急预案。险情发生时我也很紧张,但脑子里还是清楚该如何做。这就是一种职业本能。
关键时刻,冷静,跟险情抢时间,是我的第一要务。当时车上有1318名旅客,列车员才几十个,但列车员却是真正“掌控”局面的人。因为我们比旅客更了解列车,更熟悉车上的环境,也应该比旅客更镇静、更从容。在那样的紧要关头,大部分旅客都非常恐慌,如果我们也慌乱,说不定就会车毁人亡。所以我即便心里再焦急,也一直提醒同事和旅客“没事,慢慢来”。保护旅客的安全是我的职责,危难时刻更是如此。
而且生死关头,旅客给了我们极大的信任。他们听从我们的安排,其实就是把生命交在了我们手里。平时旅客托运一件行李我们都要妥善保管,何况他们现在交托的是生命?更是一个都不能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