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动人的北平》读后感
动人的北平
(一)
的《动人的北平》,对于这篇文章的结构,我是按照总分式来解读的。即,先总说北平的特点,像魁梧老人一样包容,它新旧并包,雅俗共容;像古木老树一样老大、宽大、老成,让人如何形容,不敢说了解。再具体的从宫殿亭园楼榭、街市、住家院落、多样的人、城市布局、紫禁城、大道、市民生活、休闲方式,乃至人力车夫等方面来描绘北平的形象的,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具体的画面,使得抽象的北平变得具体可感了。在把握了文章结构的同时,我向学生着重提出,写文章要学会化抽象为具体。如何去写一些抽象的东西,比如一座城市,一种情感,一些哲理……我们可以写这座城市里的小到具体的人、事、景、物,大到这座城市的文化、历史,政治,甚至精神等等。通过文章的以及我的着重提出,同学们都很有收获和感悟。我趁热打铁,便让他们写了一篇三百字左右的《动人的家乡》小短文。
对于这篇文章的解读我还有一个收获,那就是,在写文章的时候,最重要的不是材料的组织,而是一种情感的酝酿和注入,只有情感酝酿成熟并注入了,这样的文章才是感人的,动人的。对于这个问题,我又带着学生走进语段,比如,第6、12、13、14、15段,这几个段落都是写北平的宫殿亭台楼阁、建筑布局、大道中轴等,北平在我们脑海里便有了线条轮廓。除此之外,我引导学生去品味林语堂字里行间里流露出的他的那种对北平的赞美和来自自身血脉里的自豪感。这种情愫隐藏在“有一条绵延五英里的中轴,它穿经依次相连的每一道城门,直抵皇宫正殿”“那里是皇室的画舫遨游之地”“那里是皇帝祈年风调雨顺之处”“所以到处都显得极其宽阔”……所以,并不是因为他是林语堂,我们才学习他的文章。而是因为林语堂文章感情的流露都在字里行间里,而荡漾在我们心中。通过品读和咀嚼品味,同学们都点头称是、若有所思。
进一步的,那么感情是什么呢?感情有哪些呢?在一篇文章中应该表达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感情可以有很多种,比如,喜悦的、的、豪放的、激越的、悲苦的、悲愤的、高亢的、激昂的,活泼可爱的、美丽动人的等等等等,可以是浓墨重彩,也可以是清新淡雅,可以高贵,可以平民,可以脱俗,可以市侩……比如,你可以表达《窦娥冤》一样的悲愤,也可以表达《报任安书》那样的坚忍,还可以写出《归园田居》那田园的闲适,也可以写出《雷雨》那时空的纠错,还有《荷塘月色》一样的破不宁静……感情是丰富多彩的,看你想表达哪一种,一切发自内心的,都可将其好好酝酿,注入字里行间去。确定好要表达的情感,再组织好材料,我想离“一篇好文章”就不远了。
动人的北平读后感
(二)《动人的北平》正是如此一篇平淡现实中带着激烈振奋的文章,不同于《天狗》的气势吞人,不可一世,似乎也不是《井》的深沉哲理,默默无闻,它以一种看似温和、淡淡的语调细细数着北平这座古老城市的风物景象,刻画出一个底蕴深厚、兼收并蓄的历史名城。
虽然作者笔下似乎想要,也只想极力描写只属于那个时代北平生活的剪影,我却在不知觉中读出了一点同样适用于其他时代、其他城市的共性。记得在赏析这篇文章时,有同学提出,那个时代的北平是否适用于现在的北平呢?我想是的,不只这样,它同样适用于更多。作者之所以把北平放在一个新旧交替的多元时代并着重突出他多元包容性的文化,除了恰好符合其时代特征和生活方式外,还或多或少的希望让不同的读者都能在字里行间找到一些属于自己的共鸣和熟悉感吧。因为一篇文章只有在不同背景、不同环境下读到,都有所感触才会是一片流传百世、经典的文章吧。
此外,整篇文章从细小之处入手,不同视野不同角度的选择来表达和展示北平的动人之处:其间所凸显的人文美是令我最为感触丰富的。他们大致可分为两种人:一种是前清遗民。他们大多因这地位的贬失和年龄的衰老而不同程度的保有对过去的怀念;另一种则是因新时代的到来而更自在快活的生活着,其中那些率性自然的人力车夫更是令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这两种人截然不同的生活态度恰好反映了在新旧世代交替的过程中,我们适应留恋过去抑或是期待未来,不同的生活态度或许会影响我们今后的人生。
北平这座城市所蕴含的性格,正如作者所说,是一种人的性格。他不骄不躁,不温不火,自他的身上,你会发现两种截然不同的性格,两种背道而驰的态度,也是有可能共存的。
另外,在文章的结尾处,那一群谈笑风生的人力车夫,是在北平厚重沉郁的历史感下一丝丝诙谐的成分。那是属于作者内心深处的期许,期许着在阴霾过后的北平能够迅速的脱离这种沉郁,而选择一种积极自在的生活方式与态度继续发展下去。
动人的北平读后感
(三)在读《动人的北平》时,脑海中浮现的是一幅幅画面:各式各样的人不同时代的人、不同国度的人、不同职业的人、不同年龄的人……很不同的包容;美妙的建筑:有皇朝时的宫殿、饭馆等,还有住人的院落,汽车与驴车共行的大道、博物馆、宿舍……;精致的物品、美丽的自然风光。这就是那时的北平。
动人的北平是作者对旧时旧情的怀念,()对于现在的我们来说,虽没见过那样的北平,但是这样美好的怀念全包涵在了这言语的灵动中,灵动的滋味在脑海中凝结成一幅幅北平景象,不由得沉醉在了北平的气韵中。
有人问过我:“既然那已经是了旧时逝去的北平,我们为什么还要去怀念呢?读这篇文章有什么意义呢?”我想,正是因为北平已然不见,这篇文章才更有意义吧!无论我们恢复修建多少古建筑,历史永远向前,我们从此以后再也没有机会体会那时北平的热闹、繁华、厚重——专属于那个代的气韵,专属于那个时代的文化积淀。但是,我应该庆幸,还有这样一些文字,让我们可以了解到那个北平的时代,没有亲身体会,但胜似。当然,不仅仅是北平,还有很多城市、文化积淀沉积在文字里,等待我们去阅读。这是一份别样的经历。
但是,现在我很害怕。因为在重庆这座城市,年年日日都在翻修改建。或许,当我外出读4年大学后再回来,我会对这座城市的一切都感到陌生。或许,几十年后,这个时代的一切都会消失,但是却没有记录这个时代的文字,因为它变得太快,没有人抓它,它就早已溜走。
一座城市的样貌,并不是由它的新旧程度来说的,一座城市的样貌藏在它长久的积淀中:时间痕迹的积淀、人们感情的积淀、生活的积淀……
第二篇:《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教案
一、导入新课
(PPT显示现在北京的图片)现在北京作为我们中国的首都,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是一座国际化的现代大都市,这里景色迷人,这里高楼林立,这里是万千中国人向往的地方。(显示老北京的图片)看着这些古朴的照片,时光倒流到七十年,北平在林语堂的心里是怎样的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散文名家林语堂,走进这座古城——北平。感受一下北平的动人之处。
二、首先我们来找一找文中概括北平特点的句子,透过这些句子一起初步感受一下北平的动人之处。(同学一边回答,教师一边板书关键词)
珠玉之城 梦境 贫富共居 清静 住家的城市
魁梧的老人 老成古木老树,多样性 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理想的居住城市
三、文章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四、同学们发现了吗?找到第11段后就不太找到“北平是”“北平像”“北平有“之类的概括性句子了。(带领学生齐读11段)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可列举下列三点加以说明。这三点是什么呢? 文章虽然篇幅很长,只要我们找到这些关键句子,就能拎起思路的“牛鼻子”(多媒体展示文章结构)
五、读到这儿,呈现在我们脑海中的并不是我们印象中的古都的标志,而是一幕幕普通场景,一个个平常镜头,这些最普通,最平常的人与事为什么会深深打动林语堂呢?接下来,我们就深入到这个城市生活的细枝末节中去,请自由朗读你觉得最“动人”的段落或细节,选一处城市的深入评析文字背后蕴涵着的北平“动人”品格和文化内涵。
(教师多媒体展示交流“看点”:语言特点,作者情感,城市文化,个人感悟。学生朗读思考,小组交流5分钟,然后自主回答)
六、学生交流
1、第8段。这些话充分体现了作者追求闲适幽静的生活,这里不仅有陶潜“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意境,也有现代生活的便利,这种农村幽静生活和城市舒适生活的结合、理想生活和现实生活的结合,不得不让我们对北平油然而生一种向往之情。
(你点评得很好,读得也好,读出了作者身处繁华都市却获得了宁静自在的心境。大家还有喜欢这段话的吗?请再补充自己的感受。)
2、“桃就是桃,柿就是柿”这句话让我联想到现代社会中消费者的权益经常被侵犯,我们吃的食品都会产生一种不安全感,是不是新鲜?是不是对身体有益?北平果蔬的新鲜,让我想到北平人的淳朴真诚的人性美。教师板书:悠闲 自然
3、我想说说第5自然段,这是对北平古老悠久的特点的描写,很富有跳跃性,从驼背老人到老画家,到踢毽子的老人,这些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体现了北平是不同角色的人的古老和包容。师:你怎么看出这些老人有着丰富的人生经历呢?生:“后悔没有早日遇见他” 师:这么一个不起眼的驼背老人,作者为什么会产生这种心情呢?你能体会这种心情吗? 生:(略加思考)相见恨晚!师:嗯,好词!能再详细说说吗?
生:驼背老人,踢毽子老人,大肚皮的可爱画家,这一个个看上去普通平凡的老人,他们有着怎样辉煌的过去,不凡的经历?他们有可能就是一个高手——一个在某方面不同凡响的高手!师:嗯,太精彩啦!这里我给大家讲一段小故事,一位从外地来求学的年轻学子背着大包小包走进了北大校园,他实在太累了,就把包裹放在路边。这时正好有一位衣着简朴的老人走来,年轻学子看老人像是位老工友,年轻学子说:“您能不能帮我看一下包裹?”老人爽快地答应了。一个多小时学子办完入学手续回来,谢过老人。几天后,北大开学典礼,这位年轻学子惊讶地发现,主席台上就座的北大副校长正是那天帮自己看行李的老人。你们知道这位老人是谁吗?季羡林
师:这位国学大师,2006年感动中国人物就是这样一位简朴、随和的老人。北平久远的历史、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让人看不透,品不尽,北平也正是这样一位有着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底蕴的老人。(教师板书:博大深厚)
4、第2、3两段,“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北平却不理这回事。胡须苍白的画家,住在大学生公寓的对面,北平也不理这回事。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北平也不理这回事。”在这里,现代的年轻的文化和古旧的文化相互的对照,碰撞出的却是非常和谐的共存,体现了北平兼容并包的文化内涵。
师:非常精辟的点评。那么北平的兼容并包的特点,文章中在哪些段落还涉及到了呢?
5、我找到的是第4段。把北平比喻成“古木老树”,把生活在北平的人比作是“数百万的昆虫”(激情朗读这一段)这里不仅写出了北平的古老,像一个圣贤,也看出北平是包容的。
师:你读得很有激情,我想问你一个小问题,这里怎么不把居民比作树上的鸟儿呢?不是更贴切吗? 生:鸟儿喜欢飞翔,昆虫安于世代生活在古树上,靠这棵大树的滋养繁衍生息。
师:理由很充分。我想再补充一点,一棵老树上,这里一只昆虫,那里一只昆虫,他们谁也不了解谁,它们有生存的矛盾,但它们又是相安无事的共存关系。
6、说到北平的包容,你能从文章中概括出包容的具体内容吗?比如说新与旧等等。雅与俗,贫与富,善与恶。
7、作者还提到了北平的多样的人,请齐读课文第9段。(齐读)北平的多样的人你看出北平的包容了吗? 生:多种职业,多种阶层,多种文化
师:对,北平不仅是一个幽静与舒适的田园城市,还是一个自由包容的世界城市!(教师板书:自由包容)
8、第21段,这里写北平最迷人的一道风景,不是圣贤,不是高官,却是底层的人力车夫。我的脑海中浮现出他们在胡同里巷穿梭的身影,这些使北平弥漫着一种质朴的气息,和前面您提到的北平的古老包容有一种相印生辉的感觉。
9、太好了,你能从整体上理解文字背后的内涵。同学们,他从文字中读出了北平人力车夫的质朴,你还能从哪段中发现人力车夫身上的怎样品质?
10、我找到22段,这里写一位自食其力的老年人力车夫,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这可见他人生经历的丰富和晚年经济的落魄,他在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却是“诙谐清雅”,不俗陋,不钻营,不急功近利,不带妄自菲薄的情绪,也不带任何夸耀,这是一种有着文化传统中“中庸”的成分,我觉得,这与其说是一种热情友善、乐观质朴,倒不如说这是一种洗尽铅华的返璞归真!(全场鼓掌)师:你的语言真优美。请同学们齐读这两段描写北平之魂的文字。(学生齐读21、22段)
11、我不太理解你们读到“看着车夫们沿途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中的“莫名其妙”这个词,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在我们看来,这些人力车夫生活在都市的最底层,他们应该是背负着生存的压力的,但是他们不沉闷消沉,他们有自己的生存方式,对生活带着一份满足之情,这份满足使他们变得更加可爱,使整个北平变得更加可爱。
师:是啊,正是这种常人看来不理解的底层人的心态,让我们看到一座城市的人情美,人性美。这种常人的生活、常人的心态,不正折射出一座城市的包容吗?不正体现了一座城市对普通民众的人文关怀吗?(教师板书:质朴平和)
六、师:我想常人心态的自由是来自这个城市的包容,也来自自己诗意的眼光,一座城市的最动人之处,恐怕不是那标志性的建筑,日益攀升的数据曲线,而是弥漫在城市中的文化气息,深植于居民心中的文化心理,生活方式等。那么读到这里,同学们想一想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作者眼中就变得如此美丽动人呢?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人与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对象、心灵的镜像。北平自由、包容、博大深厚的文化内涵。对北平的热爱)
七、师:要写北平,是怎么也写不尽的,每个人读北平都会有不同的眼光和情怀,它可以是老舍魂牵梦萦的《想北平》,也可以是郁达夫流连伤感的《故都的秋》,为什么却是林语堂心中自由包容的《动人的北平》呢?请大家一起来了解这位散文名家的个性风格,齐读(多媒体展示)
师:(小结)繁华诚可贵,清静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两者皆可抛。这是一个追求自由的作家,他拥有孩童般的眼光和自由独立的心态。对一朵花微笑,为一片草驻足,这种优雅的审美情怀,自由的文人心态,造就了他闲谈体的散文风格。林语堂一生周游了大半个世界,在北平生活过,而后来再也没有回来过,北平成了他心中最动情、最温暖、最留恋的地方。字里行间我们读出的是他对故都文化的眷恋热爱!
八、北平那一幅幅动人画面犹如一粒粒散落的珍珠,是散文的“形”,串起这些珍珠的正是令林语堂心动的故都文化,是林语堂对北平的热爱,是林语堂的优雅的审美情怀。这些正是散文“神”,文章虽内容繁复,却形神相依,形散神聚。
九、师:选择一座城市,就是投奔一种生活;规划一座城市,就是设计一种生活。每座城市都有他独特的 内涵,打开一扇窗希望我们看到的是整个世界!走出“动人的北平”,相信大家对城市多了一份思考,多了一种经验,能更好地去读懂城市的文化;我也相信在未来的生活中,你们会用心地诗意地构筑属于自己的“动人的人间天堂”!
第三篇:《动人的北平》 教案
《动人的北平》 教案
【学习目标】:
1、整体阅读,筛选重要语句,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体会其中蕴含的作者的思想感情。
2、找出作者抒情的语句,体会作者对北平的热爱之情,激发学生热爱生活的感觉。
3、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
4、通过细读,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重点难点】:品味鉴赏北平的动人之处,理解作者情感 【学习方法】:品读、鉴赏、小组合作探究法 【教学时数】:2课时 【学习过程】:
课前准备:播放音乐《北京 北京》或者献歌一首(因时而异)
1、导入新课
有那样一个地方,夏天里胡同的槐花,秋天里胡同口烤白薯的香气,还有初冬时悬挂在树梢上仿佛咸鸭蛋黄似的红红的日头。依稀听见小贩的叫卖声,风车的嗡嗡声,茶馆的说书声„„这个地方就是今天的北京,过去的北平。说起北平的往事啊,真是绵长而悠远,那你知道“北平”这一称呼的由来以及变迁么?
元大都-----北平府(1369朱元璋)---北京(1399朱棣)---北平(1928南京国民政府)---北京(1937日伪政府)---北平(1945日寇投降后)---北京(1949中国人民政协)
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大都附近元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
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
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播放北京景点图片)
看完了我们印象中的北京,再来看看林语堂笔下的北平。
2、走近作者:(检查预习收集的资料)
林语堂,原名和乐,后改玉堂,又改语堂。1924年后为《语丝》主要撰稿人之一。1926年到厦门大学任文学院长。1927年任外交部秘书。1932年主编 《论语》半月刊。1934年创办《人间世》,1935年创办《宇宙风》,提倡“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格凋”的小品文。1935年后,在美国用英文写《吾国与吾民》、《京华烟云》、《风声鹤唳》等文化著作和长篇小说。
二、读文入境:
1、教师范读1——3自然段;
2、指定一学生朗读最后两个自然段;
3、同学们自由朗读中间段落。
三、结构理解:
(一)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特点: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
作用: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的作用。
(二)文章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是如何写的?
特点:北平新与旧、雅与俗共存,体现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手法: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例如:“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与着木屐的东北老妪并肩而行”,“新式汽车与洋车、驴车媲美”,“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等
(三)在第四段结尾,作者为什么说“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呢?” 第四段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它“根脉深入地中”,树干枝叶“藉之得畅茂”。把生活在此地的人(也包括作者自己)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枝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昆虫之于枝繁叶茂的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的。同样,一个生活在古老而深厚的北平的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得全面而恰当的。作者这样说,是在突出北平历史古老、内涵丰富的特点。
四、内容赏析:
(一)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是文章的最后一部分内容,虽然作者说“可列举下列三点来加以说明”,但这部分内容实际上比较“散”,没有鲜明的结构特征或高度概括的语句,要引导学生仔细品读,学会归纳概括。大致可以得出以下结论:
第一,道路极其宽阔; 第二,生活“舒适可爱”; 第三,老百姓善良、淳朴。
(二)找出文章中对北平进行细致描写的句子,细细品味,体会作者的情感。此题不做统一答案,重在引导学生品味内容,言之成理即可。例如: 1.第七段有这样一段话:“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上毛巾的光头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都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2.第八段有这样的话:“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写了居民院落的细节,由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的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它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
3.第十三段细说了北平建筑布局。以紫禁城为中心,写了城壕、墙垣、亭台、中轴路、鼓楼等,内容具体而繁多,如数家珍,似有不嫌啰唆之意,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五、现场演练:想想,自己的家乡有什么特点?能用平实的语言写出来吗?
六、作业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课知识
二、结合文中语句,体会作者语言的特点。(提示:形象化、抒情性、句式等)作者对北平的感情显而易见,但通篇几乎没有直白的评价,而读者的感受又很鲜明。这与语言表达的高妙有直接关系。
第一段:北平好像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开篇第一句,以人物写地方,以品格写城市特点,是非常文学化的表述,充满诗意。并且用宽怀大量,豪爽达观写城,开篇就将读者领进了一个独具魅力的城市。第三段:比如写北平的包容宽大。“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前四句都是六个字,结构还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第四段: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形象性强,画面感很强,语言节奏感也很强,如果分行排列就近似于诗了。第六段:“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
第八段:此外写北平院落里的果蔬新鲜。作者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而是说“桃就是桃,柿就是柿”。两个“就是”,让读者在尽想这种水果的独特形、色、味的同时,也为作者的强烈情绪所感染。第八段:“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总之:全文都是形象化的语言,创设一种浓厚的诗意;全文都是抒情的句子,充满诗意;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长短句,对称句,排比句。
三、深度探究:
总述:感受到林语堂笔下的北平的动人之处表现在哪些方面?
(一)作者通过一幅幅小画面介绍北平,看看作者从哪些方面描绘的画面?
在作者看来,古老而时新的北平无处不动人: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宽大的,包容着新旧两派——摩登女郎与木屐老妪、画家与大学生对住、汽车与洋车驴车并行、高耸的北京饭店与一千年不变的生活、协和医院与古玩铺同在、驼背的老人、可爱的老画家、踢毽子的老人、一个刀手、一个太太、一个人力车夫、一个前朝县太爷;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
3、北平是个珠玉之城——紫金的御色屋顶、宫殿庭园楼榭、西山、玉泉、公园杉树、天坛、先农坛、九个公园、三个御湖(中南北“三海”)、蓝天洁月、雨夏凉秋、高爽的冬日;
4、北平是个国王的梦境——宫殿、御苑、宽道、艺术博物院、专校、大学、医院、庙塔、艺商、旧书摊林立;
5、北平是饮食家的乐园——数百年的饭馆、受过训练的堂倌;
6、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
7、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8、北平是个住家的城市——农村幽静与城市舒适媲美;
9、北平有多样的人——;
10、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有历史的,有现实的;
11、北平是个理想的居住城市——建筑有皇室的华贵,雅适而且宽阔,适于居民生活;自由自在,随心所欲,或追求学问、娱乐、嗜好,或赌博、搞政治,或游玩、品茶等;城外多是村庄麦田,可见裸体的儿童,还可去游览颐和园、逛西山;
12、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人力车夫,朴实、乐观、真诚。可以概括为: a、自然风光动人
b、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c、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d、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e、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以上是本文的形,那么读出这篇散文的“神”是?
作者对古老而时新的北平城和北平古都文化的爱之深,感之切
(二)、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一方面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另一方面作者带有审美的眼光,他看见最平常的人、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觉得是审美的对象。说到底,作者写的不只是客观外物,而是写自己的内在感受,写一种审美的心境,写一种心灵的镜像。
3、文章描写“动人的北平”采用了什么角度? 作者意在写尽故都北平的全貌,各种景象、各色人等尽收眼底,可见文章采取一种全景式的描写角度。不过文章又避免了粗线条的抽象勾勒,而是采取类似中国传统绘画的散点透视,即把一个个具体而微的小景小物尽情地描绘出来。从一个个局部看,是微观的,但合在一起就是整体描绘。所以全文的描写所取角度是总与分的结合、大与小的结合、粗与精的结合。
4、我们在生活中是不是也能发现美呢?懂得美呢?
将文学与生活融合在一起,引发思考,表现文学的教育、认识的作用。
(三)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初读本文确实会产生散而无序的感觉,好像面面俱到,什么都说到了,可是又什么都没有说充分。其实深思细察,会发现文章的一些内在肌理,即组织成文的特殊方式。
首先,它采用总一分的结构方式,以第一段为全文总起,提纲挈领,统领全篇,余下各段是第一段的展开分述;
其次,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包容、守旧融新等来写,尽管撒得开,但在精神上聚得拢,这正好体现散文形散神聚的特点。
六、作业
完成《学案》联系
第四篇:动人的北平教案
《动人的北平》是《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散文单元第一篇,是一篇精读课。为了更好领悟课文,提供了动人的北平的教案设计给大家,欢迎大家参考!
一、教学目标:
1、梳理课文作者写作思路,理解把握北平形象特点。
2、体味认识如何将抽象感觉形象化的写作手法,与作者产生精神共鸣。
二、教学重点:
1、通过语段学习揣摩体验比喻和细节描写手法在形象化写作中的作用。
2、学习作者具体描摹北平的风貌的写作手法进行个性化创作。
三、教学步骤:
1、导入:
有同学向老师抱怨说,语文是玄学,学语文无异于一群人坐在课室里参禅。的确,很多时候,面对文本,老师一眼看出来的意蕴,学生会说“哇,这是你编的吧,我怎么看不出来?”举个例子,“动人”这种感觉无形无迹,徐志摩写少女“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 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我们想见这是动人的。那么写一个人可以这样传神体贴,写一座城的风貌特点又是如何体现这座城特有的动人韵味呢?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林语堂先生的《动人的北平》,试试通过这篇优美的散文,去认识作者笔下北京城,去和林语堂先生沟通、共鸣,同时,也让我们一起来拨开“语文是玄学”的面纱,看看林语堂先生如何将无形深情化为有形实相,带给我们一个说不尽道不完的精彩北平。
2、检查预习作业,请学生按照老师给出的提示,梳理出文章思路,完成学案的第一大题。
北平的形象: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
(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北平的特点:
(1)北平是清静的(2)北平有多样性
(3)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
北平宜居的理由
(1)北平的建筑宽阔
(2)北平居民的生活方式舒适可爱,安详
(3)北平的性格自由,兼容并包
3、林语堂先生说北平的是“动人”的,但何谓“动人”,如何将这种抽象的感觉表现出来,让我们一起来鉴赏体味文章四个比喻句的含义和作用,认识北平“动人”的形象
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城的品格。
魁梧:宽大、豪爽;老人:历史悠久
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
古木老树:历史悠久,根基深厚,广阔博大
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珠玉之城:色彩丰富,五光十色,美景云集
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
国王:气势恢宏,富丽堂皇;梦境:丰富多样,美妙多姿
在这个环节,我们对文章语句的理解,答案不强求一致,学生对于比喻的意义揣摩有属于自己的理解即可。
4、结合课文例子,尝试认识比喻手法对于抽象感情的形象表达的作用以及归纳分析方法:
比喻是由此而说彼,本体和喻体之间存在相同点,我们要去理解作者所指,就要找出两个事物之间的相同点。如果一个句子难度较大,我们不能找出两者的共同点,我们可以通过置换比喻词的方法,当我们换一个词去形容,发现没有达到表明本体特征的效果,那么后一个置换的喻体和前一个喻体之间的区别就是我们要找的词汇意义。
譬如说“国王的梦境”,“梦境”是奇幻丰富的,那为什么是“国王的”梦境,“国王”作何解呢?我们只要置换成“乞丐”或者“平民”,就会发现,乞丐的梦境有可能是有钱了买两个白馒头,吃一个扔一个,而国王的梦境则是广博而华丽许多。同理,“魁梧的老人”,当我们把“魁梧的”换成“枯瘦的”、“佝偻的”大家就会发现,“魁梧”是强调北平除了历史悠久以外,而且北平还是豪爽宽大的,是恢弘大气的。
5、理解赏析文章以下文段:
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从西城到颐和园洋车费一元左右,你或者以为这是很便宜的。这的确是便宜,而车夫却欣然收之。看着车夫们沿途互相取乐,笑论别人的不幸遭遇,你会有莫名其妙之感。
在晚上返家的途中,你也许会遇到一个褴褛的老年人力车夫。他向你讲述他的遭遇时,口吻诙谐清雅。如果你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但是如果你突然跳了下来,然后把车钱照付,他向你表示的那种竭诚感激,是你有生以来从未见过的。
总结归纳车夫的形象并完成学案:
一元车费欣然收之:豁达、达观、大度、知足
互相取乐,笑谈别人的不幸遭遇:饱经风雨,历尽沧桑,态度超然
口吻诙谐清雅:富有内涵,饱读诗书,家世不俗,见过世面
以为他年纪过老,想要下车步行时,他一定要强拉你回家:自尊,要强,有操守
竭诚感激:知礼,真诚,感恩
小结:林语堂先生说北平最迷人的是人力车夫,人力车夫的形象其实就是北平的形象:历经沧桑,爽朗达观,既朴素又超然,富有内涵又平易近人。
北平就是这样古老博大不显冷漠高傲,感觉亲切又觉深沉不凡,它随和又宽容,丰富又大气。
6、补充例子,加深体会:
(1)吾不知,然看见人在烟灯上烧,听那微微哗剥的声音,也觉得有一种诗意。大概凡是古老,纯熟,熏黄,熟练的事物,都使我得到同样的愉快。如一只熏黑的陶锅在烘炉上用慢火炖猪肉时所发出的锅中徐吟的声调,使我感到同看人烧一样的兴味。或如一本用过二十年而尚未破烂的字典,或是一张用了半世的书桌,或如看见街上一熏黑了老气横秋的招牌,或是看见书法大家苍劲雄浑的笔迹,都令人有相同的快乐。人生世上如岁月之有四时,必须要经过这纯熟时期,如女人发育健全遭遇安顺的,亦必有一时徐娘半老的风韵,为二八佳人所不及者。使我最佩服的是邓肯的佳句:“世人只会吟咏春天与恋爱,真无道理。须知秋天的景色,更华丽,更恢奇,而秋天的快乐有万倍的雄壮、惊奇、都丽。我真可怜那些妇女识见偏狭,使她们错过爱之秋天的宏大的赠赐。”若邓肯者,可谓识趣之人。
林语堂《秋天的况味》
(2)“最最喜欢你,绿子。”
“什么程度?”
“像喜欢春天的熊一样。”
“春天的熊?”绿子再次扬起头,“什么春天的熊?”
“春天的原野里,你一个人正走着,对面走来一只可爱的小熊,浑身的毛活像天鹅绒,眼睛圆鼓鼓的。它这么对你说道:‘你好,小姐,和我一块儿打滚玩好么?’接着,你就和小熊抱在一起,顺着长满三叶草的山坡咕噜咕噜滚下去,整整玩了一大天。你说棒不棒?”
“太棒了。”
“我就这么喜欢你。”
村上春树《挪威的森林》
四、请你选择一个地方,以“动人的 ”为题,写一段150字左右的文字,注意要使用比喻或者细节呈现这样的具象化写法
教师下水:
你是纤腰少女,一袭长裙流光溢彩,亭亭玉立珠江畔;你是鱼乡村妇,眉开眼笑捧出一篮蔬果任品尝;记忆里,你是九调南音,“月光光照地堂”悄声吟唱,伴随着孩童的酣眠;恍惚中,你是烈烈红棉,先叶而生巍然直立,燃烧在南国的春天。
客人感激你的宽容:普通话说得不咸不淡实在普通,但热情满满海纳八方来宾;游子思念你的温柔:凉茶去心火,宵夜云吞面,还有那家常靓汤火候绵长滋味难忘。
还有那榕树垂须,还有那花街锦绣,还有那珠水荡漾,唉,任我百般言辞,也说不尽你千种动人样貌。
五、课堂小结:
文字将我们心中无限深情化为有形实相。说北平,老舍比喻说,北平动中有静,和太极拳相似;郁达夫细数说,北平的秋天,槐树和秋蝉是它韵味所在。说动人,徐志摩赞美少女动人“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林语堂夸奖北平动人得“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有时,我们感叹言词有尽意蕴无穷,有时,我们又惊叹语言精妙传情达意。我愿与在座各位,继续探寻文字的奥秘以及它那无尽动人之处。
六、教学反思:
本课篇幅长,内容与学生很有距离感,且的确写的很散,让学生一节课学完并完成教学目标并非易事,所以充分预习是很必要的。在授课过程中,对北平动人之处的分析花费时间较多,导致了对“神”的分析时间很紧张,学生思考讨论的时间不够充分,整个过程流畅,学习目标突出,学生活动积极而充分,但最后超时了4分钟。下面我主要谈谈通过准备这次观摩课,我的发现和思考:
首先是思路狭窄。拿到一篇课文首先是把握文意,明确教学目标,然后就是思考如何教、怎么教的问题。本学期我集中看了一部分优秀的课例,目的就是拓展视野,能够有一套自己的教学设计思考。可是真正拿到一篇课文时,我依然是按照常规思路来设计教学过程,没有新的思考,也不敢有新的想法,直接跳入常规模式,总觉得看了那么多的课例和教学设计没有太大用处,这个问题亟待解决。
其次是文章挖掘不深不透。不得不承认我将大量时间花费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希望能够有些新的东西出现,一定程度上对文本挖掘不够深入,不够透彻。听了上海专家的讲课后,突出的感受就是老师对文本的个性化理解。我想单老师是没有看教参的,完全是自己的解读,将自己最直接而本真的解读告诉学生,在思想上独树一帜,有自己的一套理念,所以操作起来得心应手,这是很值得青年教师学习的。教师驾驭文本要有一定的高度和深度,更重要的是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深入钻研文本,吃透文本。
还有就是我的教学心态不够平和,有些急功近利、急于求成。我对自己、对学生都做了很多要求,其实一节课能完成一个必须解决的学习目标就已经很好了,学生就已经很有收获了,而事实上,我却强迫学生完成了不少我认为他们应该需要的内容,现在想来,多而不精,多而不透,多而无用。
当然在教学过程中还反映出来一些细节上的小毛病,比如教态不够沉稳,语言不够凝练,个别字的读音过于口语化等。这都需要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继续磨炼,丰厚自己。学习的过程是漫长而充实的,我会用一颗执着的心、平静的心静待花开。
第五篇:动人的北平
《动人的北平》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知识与技能 过程与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初步把握散文形散神聚的艺术特性;培养学生整体感知,筛选信息和语言运用的能力.学生通过合作探究北平动人之处,体会散文形神相依的规律。体会作者优雅情怀的内涵。
教学重点 通过整体感知,筛选信息,把握北平的动人之处。教学难点 探究散文形与神的关系 教学方法 自读品味法、讨论交流法 学法设计 研究讨论——分析归纳 教学过程
一、导入:(开讲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第一步,是第一次信息反馈。使用情境教学法,引领学生走入文章。)
播放《北京欢迎你》的MTV,2008年,北京成为奥运的符号,能代表北京的符号就很多了,今日的北京绚丽动人,那么昔日的北平呢?
说起北平的往事啊,那就绵远而悠长了,我想我们同学心里肯定有疑问: “北平”这一称呼怎么来的?什么时候变成了“北京”?(有没有同学知道的,如果没有,我给大家个资料)
二、简单了解北京、北平名字的由来。1、1369年6月,常遇春荡平了元大都附近的残余军队。战报送达朝庭,朱元璋便以“蓟北悉平”为名,将元大都改为“北平府”,这也就是北京也称北平的来历。2、1399年,燕王朱棣在北平发动“靖难之变”,历经近三年的征战,攻占了南京,从其侄子手中抢得了皇帝的宝座。并在1403年(即永乐元年)将北平府改为了“北京”,后又迁都北京。北京这个称谓也就是从那时开始了。3、1928年6月4日,张作霖由北京退回沈阳,南京国民党政府任命阎锡山为京津卫戍总司令,6月20日宣布改直隶省为河北省,改北京为北平。4、1937年7月29日,北平被日本侵略者占领,日伪政府于1937年10月12日,将北平又改为北京。1945 年日寇投降后,又改为北平。
5、北平和平解放后,1949年9月21日,召开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9月27日,政协会议全体决议定都北平。自即日起改北平为北京,并确定北京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首都。
虽然北平有过辛酸的往事,但是北平更代表着着辉煌、大气、权势,代表着古老的中华文明,象征着中华民族的性格,它是老舍魂牵梦绕的《想北平》,它是郁达夫流连伤感的《故都的秋》,它也是林语堂如数家珍的《动人的北平》,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林语堂先生看看他眼里的北平。
三、作者简介
林语堂
(1895-1976),散文家、小说家、学者。早年留学美国、德国。1923年回国,在北京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任教。
一生著述颇丰。提倡幽默、闲适、性灵。主张“以自我为中心,以闲适为笔调” 小说:《红牡丹》,长篇小说《京华烟云》 杂文集:《剪拂集》《大荒集》《我的话》 《锦秀集》《幽默小品集》《行素集》 散文:《脸与法治》 《孤崖一枝花》《秋天的况味》 《说避暑之益》《我的戒烟》 《粘指民族》 《纪元旦》
随笔札记—— 《冬至之晨杀人记》 《女人》 岁月留痕—— 《鲁迅之死》 现代人物—— 《林语堂自传》
现代小说—— 《冬至之晨杀人记》 《生活的艺术》 《大自然的享受》 《人生的盛宴》 杂文—— 《论解嘲》 《林语堂语录》
四、整体感知
1、你认为北平的动人之处在哪里。
【请有感情地朗读你选出的段落或语句,并说出你的感受】
(目的:提高学生审美情趣和文学品位,提高学生语言表达能力)从内容上归纳北平的动人之处:(由教师示范总结第五段内容,其余各段由学生用类似方法自己总结。提高阅读文章时提炼重点词,分析概括的能力)
概括起来说有以下几点:
一是自然风光动人。(有很多游览的去处)
二是城市景象动人。(珠玉之城、消闲购物的天堂)三是寻常百姓的街巷院落风光动人。
四是平民百姓形象和他们的生活景象动人。
五是整个北平的文化气息(包括新旧共融的文化气息)动人。
2、找出文中概括老北平特点的语句。
1)北平好像是一个魁梧的老人,具有一种老成的品格。北平是豪爽的,北平是宽大的。它包容着新旧两派,但它本身并不稍为之动摇。2)北平又像是一株古木老树,根脉深入地中,藉之得畅茂。3)北平是一个珠玉之城,一个人眼从未见过的珠玉之城。
4)北平像是一个国王的梦境。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北平是贫富共居的地方。北平是采购者的天堂。
5)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它是一个理想的城市。6)北平有多样性——多样的人。7)北平有五颜六色旧的与新的色彩。8)使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原由。
3、根据特点主次,梳理结构层次
全文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1段)概括总写北平的特点
第二部分(2—22段)具体展现古都北平的特点。
4、文章看似“散”,它是怎样整合起来的呢?
首先,紧扣文眼“动人”,林林散散写了百姓形象、城市景象、街巷院落、文化气息、自然风光;贯穿作者对北平的热爱、欣赏之情。
其次,它采用总—分的结构方式,文章围绕北平的“性格”──老成、豪爽、宽大、包容等来写
第二课时
一、回顾上节“形散神聚”的特点。
二、具体研读
1、文章的第一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它在文章中有什么作用?
第一段写了北平老成、豪爽、宽大、包容、守旧融新的特点。这一段是全文的总起段,概括介绍了北平的特点,具有总领全文内容的作用。
2、第二、三段写了北平的什么特点?又是如何写的?
写了北平新与旧共存的特点。体现了北平包容新旧、宽怀大量的特点。作者采用对比的方法,呈现了北平特有的各色共存的城市景象。
3、怎样理解第四段结尾“一个北平居民如何能形容老大的北平哪?
作者将北平比喻成“一株古木老树”
把生活在此地的北平居民比喻为“在它的树荫下与肢躯上寄生的”“数百万的昆虫”
昆虫对于大树实在是难以看得全,认得清。
同样,一个北平居民,是很难将北平形容的全面而恰当的。这样说是为突出北平历史古老(老成)、内涵丰富(宽大包容)的特点 提示:理解句子,立足于段落
4、概括“北平成为理想的居住城市”的几个原因:
【题答案较“散”,没有鲜明的结构特征或高度概括的语句。】
①建筑布局讲究、道路宽阔。
或【建筑美、道路宽】
②生活舒适可爱、随意自由。
或【舒适自由的生活方式】 ③老百姓善良、淳朴。
或【迷人的居民】
三、品味语言(教师点拨,归类)
1、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1)“并且北平有蓝天洁月,雨夏凉秋,与高爽的冬日气候。”
—— 虽是散文语句,内在情感丰富,词句很工稳,像诗的语句一样有韵味。(2)“那里的街道排列恰当,清晨在花园中拔白菜的时候,抬头可以看到西山的雄姿” ——更富有诗意,看似不经意的轻描淡写一句,表达了一种优雅的审美情怀,令人想起陶渊明“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诗句。
2、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审美情怀。
1)“北平是清静的,它是一个住家的城市,每家都有一个院落,每院落都有一个金鱼缸和一株梧桐或石榴树;那里的果蔬新鲜;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这段话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细节,又院落写到院内的陈设,院内栽培树木;又由树木写到院里种植的果木蔬菜。不仅写出了居民院落的清静明亮,而且表现了他的丰富闲适,突出北平宜居的种种好处。总之,处处流露出对北平的喜爱欣赏。2)“桃就是桃,柿就是柿。”
——不具体写是怎么新鲜的,两个“就是”,让读者去尽想这种水果的形、色、味,作者的喜爱与自豪的感情也自然地流露出来,也感染了读者!
3、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1)“北平像是一个饮食专家的乐园。它有数百年的饭馆,招牌被烟熏得破旧不堪,还有肩上搭着毛巾的堂倌,他们的招待是十足和蔼的,因为他们在满清政府服侍过高官大吏,曾受了传统的特别训练。”
——这段文字着眼于饮食内容,落笔于饭馆的历史、招牌、堂倌等细节。由这些细节可以看出饭馆里的氛围很是浓郁,堂倌的形象、声音、动作等生动有趣,仿佛呼之欲出,北平饭馆那种特有的让人亲切、热情的感觉跃然纸上,作者对它的赞赏之情溢于言表。(2)第13、14段细说了北平的建筑布局。
如数家珍,不嫌啰嗦,其实是作者自豪、赞美之情的真实表露。
4、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
阅读文章第三段,请说说这一段的语言特点
(1)“在高耸的北京饭店后面,一条小路上的人过着一千年来未变的生活,谁去理那回事?离协和医院一箭之地,有些旧式的古玩铺,古玩商人抽着水烟袋,仍然沿用旧法去营业,谁去理那回事?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有几个短句,有长句;还有一些对称句(开篇几句即是);有排比句,连在一起增强了表达的气势;有设问句,加重表达的语气,提示读者的注意。
(2)“穿衣尽可随便,吃饭任择餐馆,随意乐其所好,畅情欣赏美善——谁来理你?” —— 结构一致,节奏鲜明,琅琅上口。“尽”和“任”两个词,尽显随意、惬意、满意,最后一个反问句,更是透着无比的欢愉之情!
四、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运用工具的同时,更需要培养学生的人文情怀,因此设置拓展探究:
1、为什么在当时千万人眼中在也寻常不过的北平城市和百姓生活,在本文中就变得如此的美丽动人呢?(学生讨论作答,教师总结)
明确:当时当地的社会确有美丽动人之所在;
作者独特的审美眼光:最平常的物、最平常的事都是审美的心境、心灵的镜像。
所谓“境由心生” “生活中从不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罗丹”
本文的动人之处不仅在于描写了身居北平所见景象,还在于写出了一种情怀、情调、情韵。作者作为一个传统文化故土与西方文化新壤混合培养出来的知识分子,具有多方面的优雅情怀,表现在文章中即有对本国历史的崇敬、对故都文化的热爱、对故都包容新旧事物的喜悦、对故都平民百姓的亲和。可见他既不是一个全然保守的仕人,又不是一个全然革新的新人,而是一个保持中和的、包容的态度倾向的文化人。不过从他细数故都风物时那么沉醉的情态看,他的故国故都故土的情感更加凝重、深沉。
最可称道的是作者的平民意识、平民倾向。他的眼里不只有高耸的北京饭店、皇家宫殿花园、百尺宽的大道、艺术博物馆、大学专校等,还有平民院落、城外村庄麦田;也不只有穿高跟鞋的摩登女郎,还有着木屐的东北老妪、踢毽子的老人、裸体的儿童。文章行将结束时写道:“但是北平最迷人的,是住在那里的常人,他们不是圣贤和教授,而是人力车夫。”作者虽是文化人,可是心底对劳苦大众非常尊重、非常亲近。
板书设计
形象化的语言------创造一种浓厚的诗意 抒情的语句--------表达优雅的情怀 细致入微的描写---------自然地流露情感 多种变化的句式----------文章摇曳多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