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过年现代散文
俗话说:孩子望过年,大人望栽田。我从很小很小的时候就听说过,心里很不理解,孩子望过年是因为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难道大人不穿新衣服,不吃好吃的?多少年了我一直没弄明白。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终于明白了其中的含义。孩子无忧无虑,而大人在年前的压力倍増。在农村过年其实是对一家人一年辛苦的总结。今年赚多少钱,欠多少债,过年前都得算算,讨债的人平日里相见最多提一提,但年前就不同了,非得讨出个结果才很走。许多欠债多的家主会外去躲债,直躲到年三十晚才敢回家。在农村只要你家贴上春联,讨债的人就不会再上门,所以直到今天人们见你上午贴春联就会开玩笑说,你躲债呀贴这么早。正常贴春联的时间应该是年三十下午三点以后。大人的压力来自过年要用钱要还债。而栽田就意味着有收成有希望。
过年还是个团聚的日子,年夜饭也称团圆饭。尤其是今天其团圆的意义则更大,村上的青壮年都外去打工了,老人想儿女,儿女想父母,有的人一年才见一次面,那就是过年。有首歌唱得好,常回家看看,也就是说很多人很少回家,而年迈的父母是多么想与儿女们待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记得小时候过年大人们会将八仙桌摆满筷子,只少摆八双,明明家里只有六个人过年为舍要摆那么多,爷爷讲就连家中死去的老人也要摆上,这才圆满,直到今天,我们家吃年夜饭依然摆上八双筷子。农村过年还有许多讲究,腊月二十四是过小年,家家打扫卫生,村上管年的<年头>也是这天新老交接,新上任的管年要组织打塘渔,清洗井台。早年打塘渔,村上会撒网的都上,全村老少围在塘边看谁打得多。有人用两个洗脚盘扣在水里,上面放块门板,人站在上面当船使,打上来的鱼十斤抽两斤算网钱,其余按户头平均分。爷爷是撒网的好手,我家抽的网钱多,于是爷爷让我给大爷送两条去,我很乐意來回跑,因为送鱼去大奶奶总会给块板塘吃。
我们村还有个习俗那就是提前一天过年,据传在我们村的祖先中有位行动不方便的,每年祭祀都落在后头,为了争先所以才提前过年。村上人按户头抓阄,每年四户人家管年,在四户人中选一个为头的,叫年头,提前过年则由四位管年的人做东,请村上人吃饭祭祀祖先,早年要等到十一点后才吃饭,现在人图省事一般九点开始祭祀,九点多一点就开始吃饭,这顿饭村上的人都很上心,家家户户都拿出最好的來招待村上的人,一般是下午家家户户请客,谁家吃饭的人多,谁家在村上就有面子。三十的早上吃米粉蒸肉,刚出嫁不久的女儿会回娘家吃蒸肉,吃完就回婆家过年。年夜饭一般是不留出嫁之女在家过年的,早年的年夜饭有三个讲究,一是下午五点要开始烧火盘,年夜要大火,喻意红红火火。二是八菜两汤共十样,喻意为十全十美。三是守岁,一般要坐到初一临晨。初一早上要全村老少聚在祖堂拜祖宗的年,家家一圈鞭炮,在年头的号令下行三拜九叩大礼。早饭吃罢,上午参年,从村上年长份尊的开始,一直要忙到吃中午饭,下午一般不拜年,村上的人打牌的打牌,议事的议事,我一般会与村上的老人聊天,聊过去聊社会现实,更多的是聊村子上一年來所发生的点点滴滴。
拜年走亲戚是从初二开始的,初二一般拜舅公舅妈的年,初三拜岳父岳母的年,依此大小拜年,直拜到初七,初七是上下日,也是年中,初七至十五为闹年宵,玩龙是从初七开始的,龙逢单日出行,初七后拜年一般称拜个晚年,拜年一般要吃顿饭,不吃饭叫拜跑马年,跑马年拜多了亲戚会有意见,一般都要讲个理由。游龙也讲礼上往來,我们那儿村村有龙,从初七开始互相拜年,也称朝祖,龙来了先进祖堂朝祖然后再玩,早年还有打灯的,专找亲戚走,唱戏玩狮子的都有,现在很少见到。闹年霄是十五晩上的事,俗称赶年,就是把村上的鬼怪全赶走,赶年是从晚上十一点后开始的,龙打头,从祖堂开始从村上首往下赶,龙经过的家家户户都燃放鞭炮,非常热闹,赶年要赶到水边,在水边送龙上天,过年就这样画上句号。
第二篇:过年的现代散文
从故乡过年回来已经有日了,欢欣之后的疲劳感也日渐恢复了;可是在平静下来以后反思又涌上心头。不是说拜亲访友的应酬还让人不堪,也不是长途奔波的劳顿实在难以忍受。每年我都是如此着急着回家过年,年俗的期望值对自己来说一直很高,可是在恢复了长日的一般生活之后,却久久地平静不下来一份心情,这是因为油然而生的感情牵累的缘故,自始至终不能放下的是心理上的滋蔓。
原来已经找很多借口不想着回到故乡,动车票不好买,再加俗务纠葛,其实也没有什么特别的原因能够绊住自己的脚步,这是一年一年就这么走熟惯了的,直到踏上动车一路回到亲切的故乡,还仿佛是梦中一般不敢确认那熟悉又陌生的故乡,这是我自小长大乡土乡情喂养了我的故乡,这是我走到任何地方都难以忘怀的故乡,这是我非常热爱并曾经歌颂过的故乡,这是我永远都不会改变一直牵念着的故乡。尽管说这是我现在有些陌生而隔膜着的故乡,这个故乡已经有些让我不敢确认了,这个故乡的摸样现在已经不是我当初的故乡,这个故乡给了我一些崭新的感受以及新奇的想法,这个故乡在我一转身之间就阔别了三十多年,这个故乡转脸之间就变得不敢确认了,这个故乡就是我梦牵魂绕不能割舍的那个故乡,这个故乡是我最初的出发地和最终的归宿地,这个故乡让我有好多的理由一直挂在心上,这个故乡就是我的梦里乡土和温馨乡情的所在,这个故乡让我永远书写不尽抒发不完,这个故乡就是我曾经熟悉而今陌生的故乡。
现在的故乡已经不是那个小村庄了,现在过年也不像过去那么热闹忙活了,现在已经到处是一片城市的风貌,现在的人们已经过着优雅静谧的生活,现在的环境已经像是小康之后的和谐,现在的状态好像已经步入了城市文明,现在的人们已经在昭示一种大同的气象。村庄变成了一片一片的高楼大厦,村民的居住环境好像是连片的别墅楼,各种现代设施拔地而起簇簇矗立,人们的交往交流联系手段,变成了手机、网络、小轿车等文明方式。我看到自己家已经搬进了豪华的现代住宅楼,因为开发商就是自家的亲族挑头兴建的,诸多兄弟远亲也都成了毗邻而居的邻里,然而年间的应酬也大都是网线之间的问候,对门的邻居也只有在这一天过来敲开门拜个年,平常互相也只是匆匆间可以遇见,过年也都是各自在家里安享天伦之乐,更不要说平日里各自为工作忙碌了,人们好像是在互相之间疏远着,实际是有了更高的生活水平。这是这个时代人们普遍的生存状况,也是文明进步逐日提高的一种景象。
生活状态再也不是过去接近年根那样的急不可耐,也没有成群的孩子们在盼望着过年而急着互相打闹了。红火的节日变成了安静的享受,人们的亲情转换成了亲密的理解,故里的冷热终于化为了醇酒,心情的体味已经是今非昔比,时代的进步换来了人间繁华。我听到看到扎堆放鞭炮的少了,燃放礼花节奏放缓绚烂而适度,不知道集市上是否还是那么炒豆子一般放个不停,祭海神的是否还开着卡车拉鞭炮到海庙去放一整天吗?但是我见到人家或者公司的春联上多写的是“生金宝地”“聚财福窝”之类的字眼,不像过去那么文绉绉的“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了。家家的餐桌上都是鱼虾海鲜满桌,人们互相敬酒似乎还是免不了豪饮。听说今年竞选村长每张票涨到了一万一,由于村长就是本家我在这里透露秘密是否该挨罚一桮酒,其实众所周知这是一份现代荣耀该满一大觚才好,给人们有所贡献的当然要先坐得月楼痛快才是。要不这么想你生气担心那是杞人忧天,要不开发心智刺激效益哪来的这繁荣祥和,一片乡土养一片人,一方山水有一方法度,实际国情要实际人料理,这个已经没有几个人硬钻那个蜗牛角尖儿了,反正我们那儿没有几个人在网络上发帖子咒骂今不如昔,除了我还有工夫闲聊以外谁不忙着生意发财。
回到北京已经有些咸淡不算的日子了,坐在书斋的日子还是枯坐如槁木,回家过年的那份感觉似乎恍如隔世一般,少年老矣的人就是容易联翩地思绪横飞,这是上了一把年纪的人都容易陷入的困窘,正值冬际,却好像大好春光不再,但愿故乡永远春色满园!
第三篇:过年的味道现代散文
每年过年的时候,总是听到好多人感慨;“过年越来越没意思了!”我想,他们所说的没意思,大概是过年没有过年的味道和气氛吧。的确,现代社会的人们,生活质量普遍提高了,再也不用为一日三餐发愁犯难;吃穿用度跟过年没有什么差别;加之通讯网络发达,人们是无事不出门,即使不得已出门走亲戚,也是晚去早回,匆匆见一面,敷衍一番了事,颇有点应付差事的感觉。尤其是小孩子,宁愿在家里玩手机,玩电脑,在虚拟的世界里遨游,自得其乐,也不愿去亲戚家跟人交流。有时生拉硬拽去了,也是老大的不愿意,嘴撅起老高,一个人躲在角落里玩手机,不到吃饭时间绝不停止!
每每看到这种情况,总是不由得想起我小时候过年的情形。那个年代,物质特别匮乏。大人小孩平日里穿的是粗布衣服,一日三餐,不是包谷面馒头就是黑面馒头。人人都显得面黄肌瘦,于是我们小孩子便很盼望谁家有个红白喜事,好被大人领着去打一顿牙祭,可这也不是谁都能享用的——除非是家里最小的孩子。但过年就不同了,不但每个孩子都能穿漂亮的洋布衣服,新鞋子,白蒸馍更是能敞开肚皮吃饱!于是盼过年便成了我们小孩子最大的期盼,刚一放寒假就开始天天数日子。腊月初五,喝完“五豆”,初八吃完“腊八面”,我们便在大人的指导下,每个人手端一个小簸箕捡麦子里的石子,土坷垃,白面馒头的香味招引着我们,我们谁也不偷懒,干的特别卖力!经过几天的仔细筛选,大人们开始淘麦子,先是用井水,也就是咸水淘两遍,去掉灰尘和麦糠,之后才用窖水也就是“甜水”淘两遍,然后晾几天,到适当的干度后,由大人用架子车拉到生产队的磨坊去磨。由于磨面机的功率太小,又落后,机器从早转到晚,一个队的人家磨完,往往就到腊月二十一二。这时,大人们也不用去生产队干活,一年所挣的工分已经换成了布票,肉票,家里也分得了一二斤油。于是,忙碌了一整年的家庭主妇们更忙了,算计一家人的衣服伙食,力争使家里每个人都能穿上新衣服,用仅有的一点肉和油让家人吃好。我的母亲生性好强,又善良孝顺,平日里我们吃的饭食就与退休的爷爷不一样——爷爷常年吃的是白面馒头和最好的菜,我们则是黑面和包谷面,过年的时候更是要让爷爷多吃肉和油呀,我们姐弟四个和小姑小叔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生活,自然不会有什么意见。只是爷爷常常把他舍不得吃的别人送的东西给姐弟吃,使我们不至于太馋。
母亲加班加点缝制好一家人的新衣后,在腊月二十六七便开始着手发面蒸白面馒头。馒头刚刚蒸到锅里,我们便迫不及待的问母亲啥时候出锅。当第一锅馒头出锅的时候,满屋便飘荡起一股香气,那是我们平日所不曾闻到过的。这时一向贪玩的我们是绝不会走出家门的,我们等着吃热腾腾,香喷喷的白面馒头。当馒头刚一出锅,我们便顾不得烫手,抓起一个便狼吞虎咽起来。往往还没尝到馒头的味道,馒头已经到了肚子里,于是抓起第二个,也是三口两口下了肚,似乎已经吃出点味道了,当第三个馒头拿到手里后,忽然想起“油泼辣子夹馍”会更香,于是到厨房找到辣子,狠狠的咬了一大口,那叫个香啊,久久舍不得下咽。这个时候,一向家教甚严的爷爷和母亲也不多说我们,只要我们尽兴就行。
由于有初一不干活的习俗,母亲在蒸好两锅馒头,一锅包子后便开始做甜饭,炸各种面食和果子,做肉,腊月二十九赶完最后一个“穷人集”,捡点便宜东西,大年三十傍晚开始炸麻叶。这时我们小孩子是不允许到油锅跟前的,只能安分的坐在厨房隔壁的炕上,等待麻叶炸好母亲给我们端来,这往往要等到夜晚,但麻叶的香味招引着我们,我们都没有睡意。当香脆油酥的麻叶端进来的时候,我们的馋虫一下子被勾引出来,肚子咕咕直叫,于是一哄而上,洗劫一空,虽然没有解馋,但母亲也不会发善心再端一盘,这可是过年待客的吃食啊。在等待无望后,只好舔舔手上的油钻进被窝,在对大年初一穿新衣走亲戚的期待中慢慢进入了梦乡。
初一早上,天刚麻麻亮,两个弟弟便迫不及待的响起了鞭炮,村里其他人家的孩子的鞭炮也已经响成了一片。我和姐姐还未及起床,伙伴们已经穿着新衣服来找我们了。我们匆忙起床,穿好新衣服,胡乱洗一把脸便出门到别的伙伴家。待大家都到齐后,大家便不顾寒冷聚集在村里的大路上,比较谁的衣服好看,谁的鞋子漂亮。不知不觉天明了,男孩子在放完自家的鞭炮后,又开始东奔西跑找别人没响过的零星炮,整个早上村道里都是此起彼伏的“叭叭”。我的小弟弟很顽皮,他会总是点一个小炮仗突然扔到正兴高采烈谈论的我们这些女孩堆里,听到我们因害怕而尖叫,他却带着胜利的大笑迅速跑开了。由于他年龄小,我们也只是笑着骂他一句,又继续我们的谈话,及至母亲喊我们吃饭。
按照习俗,初二开始走亲戚或者在家待客。我们家在初二这天显得特别热闹,三个姑姑姑父以及他们的孩子都来了。一大家子人谈笑打闹,其乐融融。我们姐弟四个也最喜欢这一天。这天,姑姑们不但带了白面馒头和好多糕点,而且会给我们发压岁钱,虽然一人只有一块钱,但这也足以使我们炫耀高兴好几天!这一天,我们也能跟客人们坐在桌上吃好吃的。期间,大多蔬菜我都忘记了,唯独记得一道被姑父称作“蜜饯”的菜——其实就是红薯切条后在油锅里炸的,出来后撒点白糖而已。我却感到又酥又甜,是从没吃过的美味。以至于烙在记忆深处,从此,每当吃饭时,总会想起这道“菜”,但当我工作成家后,想起来做了一大碗时,却觉得干涩难咽,再也没有了香甜的味道!
“破五”后,传统中的年虽然还没过完,但母亲所蒸的数量不多的白面馍已被我们蚕食得差不多了,剩余的是留给爷爷的。我们都知道规矩,但爷爷会把姑姑带来的他不舍得吃的糕点给我们吃。而姑姑们带来的白面大馍,母亲却藏起来了,母亲另外还藏了少许的肉和菜。这也是习俗,正月十五吃大馍,预示着吃了大馍能成大事。
日思夜想中,正月十五终于来了。正月十五是点灯笼的日子,下午吃完大白馍后,我们便盼望天快点黑吧。那一刻来临的时候,我和姐姐一人端一小块砖头,上边点着蜡烛——是爷爷和父亲怕蜡油留下来烧了我们的手特意做的,我们一手端蜡烛,一只手护着小心翼翼的走出家门。伙伴们已经在村道上来回行走了,有的直接用手握着蜡烛,有的打着灯笼。打灯笼的都是虚岁十三“完灯”时舅家送的。她们总是显得很得意,我们在嫉妒她们的同时,心里却暗暗期盼自己点灯笼的日子快点来吧。我的小弟弟这天晚上更顽皮了,他不点蜡烛,却点一根废三角带,边走边抡,看见谁打着灯笼,猛然就把三角带伸过去,有的孩子避让不及灯笼便被烧着了。当那个被欺负的女孩哭着回家告状时,却由于有十五烧灯笼的习俗,她的平日节俭的父母也不会骂弟弟,只是安慰孩子一番完事。
夜深了,意犹未尽的我们被家人喊回家。正月十五,年终于过完了,大人们又要开始辛勤的劳作,我们也该开学了。但过年带给我们的快乐满足和期盼却永久的烙在我们的脑海里,挥之不去,令人永远向往!
第四篇:过年散文
过年,这是一个普通的、又是一年之中最隆重的节日。
别人家是如何渡过这个年关的?李正方不知道。但是,自已每处在年关时的状况,自已当然清楚。是呵,一年到头有多少事?又有多少事需要在年关前处理完毕?中国人的习惯,年,是以农历年算的。所以,有很多事,都要在年前处理完毕。就是你自已想拖过年,别人也会找上你在年前解决,特别是经济账务一类的。这是中国人的习惯,是一项延续了多少年的习惯!电影《白毛女》正是这个传统习惯的反映,债主要账,欠账的要想着如何渡过年关。因为,就是再多的账务,只要过了年关,在年关过后很长一段时间,很少有债主追着要账的。这也是中国人一个比较普遍的习惯吧!这个习惯相当有道理。你想,刚过了年,你债主总要让人家在新的一年里,有个奔头?就好比农民,人家要留些钱作春种用;或者做生意的人,在新的一年里,多多少少要有一定的资本才能开展生意;你债主将这些钱要了去,这不是要人家的命了?因此来说,这年前的解决要账一类事务,也反映了中国人富有的人情味。用一句流行语,这也是人性化的体现。
李正方没有债务上的事务,但是这不代表他就没有烦心的事了。多年前,每逢过年,李正方也要为一些债务烦恼。欠了人家的钱,虽说已到了年关,不能还上,但是你总要对债主有个交代。还不上钱,话总还是要说的,不然,债主心里也会不平衡,因此他绞尽脑汁也要多多少少的还上一些。就这样,每年多少还上一些,几年下来,李正方总算是无债一身轻了。可是,每到过年,诺大一个家庭,这过年是不会省心的。很多事都需要李正方操劳,当然,这不是体力事,他只需要多动动脑筋就行了。
李正方要想的是,在过年时,如何让整个家庭在过年时热热闹闹,又要体体面面的,不致于让亲戚朋友闲话,又要不多破费,毕竟过年只是几天的事,一年三百多天的平常、普通日子还是最主要的。
已经多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吃了。事情也真是无奈,一大家子在过年时都聚在一起,总共有十七、八个人,现在居住的都是商品房,而商品房的面积一般也就是一百多点平方,这怎么能容下这么多人?因此大家一商量,干脆就放在酒店里算了,虽说这样一来,年味要少了很多,不过反过来也轻松了很多。以往,年夜饭在家里,老伴在吃年夜饭那天,不知有多操劳,现在要轻松多了。到了吃饭的时间,几个小辈驾车过来,将人载到酒店,只要坐在饭桌上,人到齐了,一声令下,服务员马上将菜端上来。酒和饮料是自带的,这也比用酒店的要少化费很多。虽说是过年,但是该省的地方还是要省。
往年在家吃年夜饭,虽说这是个大团圆饭;但是不可能一家子同时端起筷子,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一桌的菜要慢慢的一碗碗烧出来的。如果等全部煮好了再用餐,早先煮的菜就冷了。所以过年时,老伴是最忙的。等大家吃完了饭,这一大桌还需要收拾和洗抹,等到全部收拾完毕,中央台的春晚早已一切始了。
现在在酒店吃年夜饭,等大家都吃完了,一大桌菜所存不多,但总有几只大菜完好如初,这在年青人眼里,吃过剩下的就算了,但李正方是不会随便浪费的,他让服务员拿来塑料袋,一盆一盆的倒进袋里带回家,要知道,这几盆剩菜也要化上一百多元。拿回家可以食用几天呢!
但这仅仅是一餐年夜饭;大家都到酒店,从进入酒店到用完餐,再长也不过是三、四个小时,这些都不用李正方操心。
过年的节日,从过年前开始到年后,一般再节简,也要十多天,就是按国家的节假日算也要近十天。你总不可能在这段时间里天天上酒店?中国人的习惯,春节期间都要走亲访友,难道你能将每个上门拜年的亲友都带进饭店?不说花销,在礼节上也不对,毕竟,在酒店里少了一份亲情和年味!所以,在年前一个多月,李正方就要开始置办一些年货,和一些传统的春节期间饭桌上大家都喜爱的食品。
首先,他要买一百多斤的白菜,这种白菜细长,是江南地区的特产。白菜买回来,要放在太阳下晒一晒,等新鲜的菜有点蔫了,再用一只缸,将白菜一层层的摆放进缸里,每放一层白菜,要洒上一层盐,然后,人爬进缸里,赤脚踩,要等到菜里的汁水出来了,再放下一层菜,全部白菜踩完了,上面要放上几块大石头压住,然后要经过半个多月,这白菜就成了腌菜了,味道很鲜,江南人一般在冬天,都喜欢食用。取缸里腌好的菜,洗干净,切成段,放在锅里炒,早上吃早饭时,就着泡饭,一餐早饭就吃好了。或者,将腌菜洗净,切成段,放上一些猪肉和冬笋,点上火锅,慢慢的煮,味道鲜美,江南有很人多天天吃都不会厌烦。有时,一段时间不见这道菜还会想念。李正方就经常的想起在改革前,过年时农家杀了猪,用腌菜和刚割下来的猪肉,煮上一大锅。杀猪的人家,会请上队里的亲朋好友,大吃一顿。这肉和腌菜的香,至今不能忘去。
还有就是买上几十斤猪五花肉,放上盐揉搓,然后用一个盛器放上半个多月,等肉腌透了,再取出用清水洗净,用绳将肉一块块系好,放在冬日的阳光下,晒上几天,等到肉里的油一滴一滴的掉到地上,这肉也就晒好了,然后挂在家里通风的地方。等过了年,一般在正月十五之后。取一块,用刀切成一片片,放在盆子里,等煮饭时,放进电饭煲蒸,吃饭时这一盆腌肉香气扑鼻,味道特鲜。它不同于其它地区的腊肉,它有一股香和鲜,它的缺点是放的时间不长,容易坏。到了现代,人们普遍用上了冰箱,于是人们也用来存放腌肉,这样放上一年也不会坏。但在食用时,这肉少了一份香。不过这不能改变人们对这腌肉的喜爱到了春天过后,有时,在高兴时,取出一块腌肉,慢慢的将肉切成丁,再用存放在冰箱里的碗豆和肉丁和在一起在锅里炒,等腌肉炒出油,再放进电饭煲和着糯米煮,在当地,这被称着碗豆糯米饭。因为肉是盐的,所以这饭也是盐的,所以不用其它蔬菜,好吃,又经济实惠。李正方的表弟在广东办厂,广东地区气候不适宜腌肉,有时家乡的亲友去他那里,带上一、二块腌肉,他的表弟不知有多高兴。
这二件大事办好了,还要为春节的菜桌增加一些备货。因为在春节,菜市场的价格高昂,自已能备的就早早的备一点,一是便宜,而来家里随时能取出,也方便,不至于来了客人,要赶菜市场,价格贵不说,还不方便。这些桌上的菜也普通的很,无非就是一些鸡、鱼、鸭以及一些猪内脏。现在国家的三公控制了,不然,每逢春节,李正方都要为家里人拿回家的海鲜洗上几天,那些东西都是公款,不化钱,当然,也为春节饭桌上增添一些色彩。但是,也为李正方带来不少的劳作。现在好了,公费控制了,这些免费的海鲜没了,李正方轻松了不少,同时,他觉得,现在的年味也比以前要浓了很多。人们总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海鲜虽好,但毕竟不是当地特产,李正方还是喜欢当地的风味特产。
李正方有些烦心,过年的年夜饭不在家里过,而一定得去饭店!可是,烦归烦,又能奈何呢?现在的家庭不都是被蜗居在这小小的商品屋里么?当然,也有住别墅的,但那得有钱,而这真正有钱的,毕竟是少数。李正方不是少数,他只是大多数中的普通一员。因此,这“烦”也只是仅仅而已!
第五篇:过年散文三篇
引导语:对于散文相信很多人都接触过不少,亦有很多人看过散文,那么有关过年散文范文哪里有呢?接下来是小编为你带来收集整理的文章,欢迎阅读!
过年散文一
又一个新年来临,似乎少了些许期盼,多了几分落寞,望着熙熙攘攘的人群,车水马龙的街道,不禁想起小时候的过新年。
记得小时候,从农历11月开始,有的甚至更早就开始杀年猪,那时农村家家都养猪,杀猪这天请很多人帮忙,早晨就开始忙活,一群人有说有笑很是热闹。结束时主人都要做一顿丰盛的饭菜招呼客人,肉除了当天吃的以外,其余的全熏制成腊肉,用于来年食用。
每逢春节前,我家如同所有家庭一样,办年货是重中之重,除了要买很多吃喝用具外,母亲从月中旬开始就自己手工做豆腐,豆芽,灌香肠,豆腐干。
小时候总觉得时间过得慢,从放寒假就开始期盼过年,一天天倒数,终于等到年三十了家家张灯结彩,接下来就等团圆饭了,我们一大家子(爸爸的弟兄们)围坐在一起,其乐融融。丰盛的饭菜虽然平时偶尔也吃,但是在这样的日子里,似乎连味道也变得更可口了呢。尽管那时物质匮乏,但内心的小幸福多到爆表,一件件年货,一份份平安,一桌桌饭菜,一家家团圆。而今,各种花样的食物,玲琅满目款式新颖的衣服,生活质量在不断提高,不变的是心中对于团圆的那份期盼。
过年散文二
初四回来,路上虽不下雪,然夜的黑,加路的滑,依然让我们神经绷得紧紧的。可即便小心加小心,一路上仍有不少车辆不能及时把住刹车,惊心动魄的场面时有发生:先是一辆卡车吻住了拖拉机,接着一辆面包车无缘无故撞上了护栏……后来,一辆红色奔驰车因为速度太快,紧急刹车没刹住,竟撞坏了我们车后的保险杠。
见朋友人高马大,奔驰车里一对流里流气的小夫妻不得不下了车。朋友说保险杠也不贵,一百多元钱。小夫妻看了一下我们的车,不屑一顾地说:大哥放心,前面我们有熟人,肯定帮你们修好,大过年的,谁还会赖呀。小夫妻嘴上说得好听,但就是不肯掏钱。朋友也没真想要他们赔钱,只要修好就行了。可真到了前面,拐了弯,小夫妻竟仿佛逃命似的跑了。
我迅速记下车一牌号,让朋友快追。我说,什么人,买得起奔驰,竟然不肯陪人家一百多元钱。朋友说,算了,安全第一。朋友始终没加速,倒说我入世太浅。
两天后,当我再次翻看到我记下的那个车一牌号,心里仍觉得有点生气,甚至有找他们算账的冲动。朋友站在无边的夜中,望着鳞次栉比的高楼以及高楼下鱼贯而行的车辆,不无感慨地说:中国目前有富裕阶层,但没有上流社会。
初听,以为故作深沉,后来想想,倒觉深刻,便释然许多。
过年散文三
踏进腊月,每个人的心好似都开始恍恍的期盼春节的到来,但心里又好似都明白期待的并不是过年,多是因为不用上班吧,出去旅游或者纯粹的放松。
我钟情于中国最隆重的传统节日——春节,因为它存有我们小时候的美好回忆。印象中,腊月一到人们便开始掰扯着手指头数日子了,家家户户都开始张罗年货,每到这时候都有一次大扫除,把家里里里外外全部扫一遍,完了再用抹布擦一遍,这样可以扫走一年的旧气,迎接崭新的一年,早早的都能闻到浓厚的年味。
真正到了三十这天,人们就更忙碌了,大抵心也会更加欢喜,女的都在厨房里准备着年夜饭。
母亲们在厨房进进出出有说有笑的忙着,而父辈们都在张贴从前门到后门以及家里大大小小门上的对联,包括贴门神、土地神、财神等各路神仙的年画,寓意是请神来家过年并保佑全家老少平平安安,健健康康。小孩子充当的角色一般就是打下手,偶尔帮忙拿个年画,还必须得小心翼翼的,生怕弄破了,神仙爷爷会生气。什么都不懂的我们还爱跟在大人屁股后边,把一幅幅贴好的对联读出声来,却总是分不清哪个是上联哪个是下联,因为年龄,跑腿儿的小事都是我们干的,一会向隔壁婶婶家借个凳子,一会又给对面爷爷家送个东西,觉得自己忙的不亦乐乎。贴完对联后,家中男的无论年长年少都得去给祖先上坟,女的不允许去,这是历来的习俗,那时候的我还总是抱怨为什么不带我去。
要去祭祖必须得端上要敬的烟、酒、茶;烧的蜡烛、香、纸,我想是要给祖先也送去过年用的东西吧,当然这不过是人们对已逝亲人的思念,也是精神上的一种寄托而已,但也是每年必不可少的一种仪式,现在想想这便是我们的根,有了它即使生在何处也不会忘记寻根。等到祭祖回来后,臊子面也差不多做好了,捞上一小筷头到碗里,再浇上一大勺子滚烫的臊子汤,冒着热气,香味扑鼻而来。孩子们之间还有一个乐趣,那就是比谁吃的多,有时候一人能吃十几碗,最少的也要吃个七八碗,到现在我都在怀疑自己当初那惊人的饭量。
吃完饭后,会备些瓜子、花生、糖果,长辈们都围着桌子烤着火炉,一边看着春节晚会,一遍喝酒聊天,偶尔会听到他们谈起孩子以及他们的学业,年轻人都另外围起一桌玩起了扑克牌,对于小孩子来说任何时间都会是游戏时间,任何场所都可能会变作游乐场,在他们的脑海里过年就意味着有新衣服穿,有压岁钱收,有零嘴吃就十分满足了。这样便可以甜腻腻的度过整个寒假。就这样几代人各自为营热闹的守着年夜,直到凌晨十二点大家都一起到大门口放炮竹,那时候不比现在,放的是烟花,每家几乎就是三两捆鞭炮,几个大炮竹已经算是好的了,几乎同时噼噼啪啪的鞭炮声让深夜的村庄又热闹起来,再来几个冲天炮沉重的轰隆隆接连响起,这便是春雷的声音。孩子们会在放完的鞭炮灰中去找还未放燃的炮竹,有的断捻子的俗称“瞎跑”。
现在随着电子产业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慢慢提高,每天过日子就如过年一样再也见不到像《腊月歌》中唱到的那种景象,所以过年就跟过日子一般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