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即心是佛哲理故事
“即心是佛”是马祖学禅的心得。马祖俗姓马,法号道一,“马祖”是中唐后弟子们出于对道一法师的敬重而称呼他的。他曾在福州人弘禅宗,普度众生。
各地出家人都很仰慕马祖。有一次,一位名叫法常的和尚从大梅山来见他。
马祖问道:“你来这里什么事?”
法常答道:“我来求佛法。”
马祖又问:“求什么法?”
法常恭敬地说:“向你请教!”
马祖合掌,接着又合眼,嘴里吐出四个字:“即心是佛。”
法常听了,顿时开悟,谢过马祖,回到自己平时参禅的地方。
过了一段时间,马祖想起了法常,就派一位弟子前去探望,看看他对“即心是佛”私自是否真正悟通。
弟子找到法常,一进门就看见法常在专心参禅,于是开口便问:“禅师,你从前在马祖那里曾经得到什么见识?”
法常却视而不见,听而不闻,合掌合眼,一心参禅。
弟子见法常聚精会神,根本没有有注意到自己,就大声喊:“马祖过去跟您说过什么?”
法常答话了:“即心是佛。”
弟子接着又说:“马祖现在说‘非心非佛’不再说‘即心是佛了’!”
法常听罢,长叹一声:“这个老汉捉弄人,让他‘非心非佛’吧,我还是‘即心是佛’。”
弟子回去见马祖,把法常的情况细述一遍。马祖感到法常悟得透彻,脚踏实地,心不受扰,不禁合掌欢喜,对弟子说:“梅子熟了!”
此话一语双关,表面上实说法常所住的大梅山上的梅子已成熟,暗中却指法常的功夫已经到家了。
禅思禅悟:人要学会相信自己,而非迷恋权威,一旦参透其中真意,就更要相信自己的路走下去。朝三暮四,总在不断寻找目标的人往往一事无成。
第二篇:是心是佛:佛教与心理治疗
http://www.xiexiebang.com/
是心是佛:佛教与心理治疗
文 | 申荷永
本文为济群法师为《佛学与心理治疗译丛》所做总序。
20多年前,1984年,我开始心理学和精神分析学习的时候,不仅遇到了高觉敷老师,他是把精神分析引入中国的主要学者,也遇到了南京栖霞山的圆湛法师,他启发与引导我做有关“禅与精神分析”的研究,那是我硕士论文的选题。
仍然记得当时在栖霞寺方丈室的情景,古朴的书橱中尽是佛教经卷,外边下着绵绵的秋雨,室内凝聚起一种特有的平静和安宁;圆湛法师谆谆启示,从唯识佛法解读“无意识”和“梦”之要义,以及心性与佛性之本质内涵。佛教与心理治疗,两者的融会与实践,在实践中体现其意义和价值,正是我步入心理学之门后便拥有的梦想。
2008年秋,济群法师在苏州西园寺主持了以“佛法与心理治疗”为主题的戒幢论坛。我在开幕致辞时提到这样一个故事: 1985年,高觉敷先生主编了第一部《中国心理学史》,但其中并没有关于佛教与心理治疗的专门内容。我当时曾问高觉敷先生,为什么不把佛教与心理学专列一章呢,难道佛教与心理学没有关系吗?高觉敷先生说,不是没有关系,而是太有关系了(高觉敷先生与弘一法师是朋友,深悉法理,并曾撰写过宗教与心理学的论文)。高觉敷老师接着告诉我,尽管佛教与心理学关系密切,但遗憾的是,心理学界中难得有人能胜任撰写这样的内容。高觉敷老师还补充了
在讲述了这个故事之后,我接着说:那么今天,佛教与心理治疗,作为第三届戒幢论坛的主题,也在普仁大和尚和济群法师的推动下成为现实。由济群法师主持召开此届“佛法与心理治疗”论坛,推动佛教与心理治疗的研究与结合,既是对佛法的弘扬,也是对心灵的启迪;必能造福众生,必能促进心理治疗的发展。
而徐维东策划此套以“佛教与心理治疗”为主题的“心理学译丛”,特别邀请了济群法师作为主编,也可看作是戒幢论坛之“佛法与心理治疗”的实际推进。
“佛教与心理治疗”,既可看作是学术的主题,本身也是社会的需要,其中也蕴含着文化心灵的涌现。毫无疑问,我们和我们的社会需要心理学,需要一种有哲学的深度,有宗教的高度,有文化的传承,有社会的责任,有专业的能力,同时富有心灵境界的心理学。这种心理学不仅是一种学术研究,不可能只是西方的传入,而有可能产生于佛教与心理治疗的结合。这也是我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的追求与努力,也正是参与“佛教与心理治疗丛书”诸同仁的期望。
在西方,当我在美国和瑞士从事心理分析研习的时候,常听到人们说“荣格便是慧能的化身”。实际上,荣格的无意识探索,荣格的分析心理学体系,与佛法和佛教文化有着深切的渊源。20世纪20年代,《西藏度亡经》由卡孜•达瓦桑珠(Lama Kazi Dawa-samdup)和美国学者伊文思•温兹(W.Y.Evans Wentz)合作译成英文(The Tibetan Book of the Dead),荣格为其撰写了序言,并在此序言中坦称,他对于集体无意识的心理学研究,深受《西藏度亡经》的启发。这样一句:我是怕我们心理学界的人写出来的内容让佛教界的人笑话。
http://www.xiexiebang.com/ 一部《西藏度亡经》,几乎是被荣格视为至宝,为其带去了“中阴得度”之理解无意识的契机。荣格称他常把《西藏度亡经》带在身边,认为自己许多富于启示性的观念和发现都要归功于这部西藏佛教经典,以及其中所包含的佛教心理学精华。从最近出版的《荣格与密宗的29个觉知》、《荣格与佛教》和《荣格心理学与西藏佛教》等著作中,我们都可看到这种相得益彰的功德。
弗罗姆与铃木大拙合著的《禅与精神分析》(1960),也是影响深远的著作。该书缘起于1957年的一次“禅宗与精神分析”对话与座谈,引起了国际心理学界对于禅宗佛学的兴趣和热情。实际上,整个西方的精神分析,以及广义的动力心理治疗、人本主义心理治疗和格式塔心理治疗,包括荣格,包括马斯洛、罗杰斯和弗洛姆,也包括拉康和比昂等,都深受佛教思想的影响。众所周知,我们的沙盘游戏治疗,也与佛法教理有着深刻的渊源。从1998年开始的“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国际论坛”,其中也包含了佛法与心理治疗之结合与发展的努力。
在以“佛法与心理治疗”为主题的戒幢论坛上,济群法师做了“慈悲与同理:论大乘佛教中的慈悲”的报告。对于济群法师的报告,我作了这样的点评:“济群法师的开示和演说,留住了时间(放在我们面前的钟表停止了走动),凝聚起一种理念,启发着无限的智慧。慈悲以菩提心为基础,这是济群法师说的,极具智慧与内涵。济群法师给我们所传达的是慈悲心与菩萨行,体用兼备,凸现圣者的品格与境界。”
在济群法师之后,我做了“慈悲与转化:心理分析与心理援助”的报告。这报告基于我们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志愿者团队,在四川震区心灵花园的行动和实践;自从2008年7月受明海法师之邀在柏林禅寺作了有关讲座之后,我们的心灵花园体系已被称为“慈悲疗法”。“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慈悲中包含了我们心理分析所追求的心灵与转化。
在参与玉树心理救援的过程中,我曾去拜访结古镇禅古寺的洛卓尼玛仁波切,听其讲述面对灾难的心情和态度。洛卓尼玛仁波切告诉我,佛法修行,要在一心。“惟此心,惟此慈悲心,始能获得解脱„„解脱是一种智慧,由此超越轮回„„”实际上,以心理分析与中国文化为基础的心理治疗,也始终“以心为本”。“心病还须心药医”,此之谓也。
数年前,我与朋友前往苏州西园寺,去拜会济群法师。在西园戒幢律寺大雄宝殿的后面,有“佛即是心”四个大字,当你抬头仰望的时候,似乎能够听到海上观音与诸罗汉们如是的启示。随我同去的友人也在观望,问我应该从左还是从右来读这匾额。我说“‘佛即是心’,但也不妨读作‘心是即佛’(从左到右),功夫便在这‘是’字上。”
是心是佛,心是即佛;正如《观无量寿经》云:“佛心者,大慈悲心是。”以此作为“佛教与心理治疗”之“心理学译丛”的序言。
申荷永
2010年7月於天麓湖洗心岛
第三篇:虔诚的心哲理故事
有一个青年名叫光藏,未学佛前,一心想成为佛像雕刻家,故特别去拜访东云禅师,希望禅师能指点一些佛像的常识,使其在雕刻方面有所成就。
东云禅师见了他以后,一言不发地只叫他去井边汲水。当东云看到光藏汲水的动作以后,突然赶他离开。因为时近黄昏,其他弟子看到这种情形,颇为同情,就要求师父留光藏在寺中住一宿,让他明天再走。
翌日,光藏被叫醒,禅师以温和的口气对他说:“也许你不知道我昨晚赶你走的原因。我现在告诉你,佛像是被人膜拜的,所以对被参拜的佛像,雕刻的人要有虔诚的心,才能雕塑出庄严的佛像,白天我看你汲水时,水都溢出桶外,虽是少量的水,但那都是福德因缘所赐与的,而你却毫不在乎。像这样不知惜福且轻易浪费的人,怎么能够雕刻佛像?”
光藏对此训示,颇为感动且钦敬不已,在深加反省后,终于入门为弟子,对佛像的雕刻,其技艺也独树一帜。
启示:“虔诚的心”,就是敬业精神,岂单指刻佛像,无论做什么,都应该有虔诚的心和敬业的精神。
第四篇:佛买佛缘的哲理故事(范文模版)
佛下山游说佛法,在一家店铺看到一尊佛像,形体逼真,神态安然。佛大悦,欲买之,店铺老板要价5000元,分文不能少,加上见佛如此钟爱它,咬定原价不放。
佛回到寺里对众僧谈起此事,众僧问佛打算以多少钱买下它。佛说:“500元足矣。”
众僧唏嘘不止:“那怎么可能?”
佛说:“天理犹存,当有办法,我佛慈悲,当让他赚到这500元!”
“怎样普度他呢?”众僧不解。
“让他忏悔。”佛笑答。
众僧更不解了。
佛说:“只管按我的吩咐去做就行了。”
第一个弟子下山,去店铺和老板砍价,弟子咬定4500元,未果回山。
第二天,第二个弟子下山和老板砍价,咬定4000元不放,亦未果回山。
如此下去,最后一个弟子在第九天下山时给的价钱已经低到了200元。
眼见着一个个买主一天天来,一个比一个价给得低,老板很是着急,每一天他都后悔不如以前一天的价格卖给前一个人了,他深深地怨责自己太贪。到第十天时,他在心里说,今天若再有人来,无论给多少钱我也要立即出手。
第十天,佛亲自下山,说要出500元买下它,老板高兴得不得了——竟然反弹到了500元!当即出手,高兴之余赠佛龛台一具。
佛得到了那尊铜像,谢绝了龛台,单掌作揖笑曰:“欲望无边,凡事有度!善哉,善哉。”
第五篇:佛曰经典110句哲理
友兰中学复习班考前作文话题准备
佛理(B)
张明生 整理
佛曰: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佛曰: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得今世的擦肩而过
佛曰:菩提并无树,明镜亦无台,世本无一物,何处染尘埃!佛曰:一念愚即般若绝,一念智即般若生。
问曰:“为何人有善恶之分?”
佛曰:“人无善恶,善恶存乎尔心”
问曰:“如何能静?如何能常?”
佛曰:“寻找自我。”
问曰:“世间为何多苦恼?”
佛曰:“只因不识自我。”
佛曰:人生有八苦:生,老,病,死,爱别离,怨长久,求不得,放不下。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间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佛曰:笑着面对,不去埋怨。悠然,随心,随性,随缘。注定让一生改变的,只在百年后,那一朵花开的时间。
佛曰:刹那便是永恒。
佛曰:缘为冰,我将冰拥在怀中;冰化了,我才发现缘没了.佛曰-人本是人,不必刻意去做人;世本是世,无须精心去处世。
佛说:忘记并不等于从未存在,一切自在来源于选择,而不是刻意。不如放手,放下的越多,越觉得拥有的更多。
佛说:握紧拳头,你的手里是空的;伸开手掌,你拥有全世界。佛说:千灯万盏,不如心灯一盏。
佛说:这世间,人皆有欲,有欲故有求,求不得故生诸多烦恼,烦恼无以排遣故有心结,人就陷入“无明”状态中,从而造下种种惑业。
佛说:每一滴水都是海。人因有自我,便产生了痛苦!
佛说:不可因传说而信以为真;不可因经典所载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传统而信以为真;不可因合乎逻辑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根据哲理而信以为真;不可因权威而信以为真。人藉着自己一生的实践可揭示一切的秘密,而你是自己最好的裁判。佛说:道是修行,魔是心魔。
佛说:缘是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窗前点滴到天明。
佛说:同样的瓶子,你为什么要装毒药呢?同样的心里,你为什么要充满着烦恼呢?
佛说:虽然我们不能改变周遭的世界,我们就只好改变自己,用慈悲心和智慧心来面对这一切。佛说:人生的真理,只是藏在平淡无味之中。佛说:承认自己的伟大,就是认同自己的愚疑。
佛说:修行就是修正自己错误的观念。佛说:医生难医命终之人,佛陀难渡无缘的众生。
佛说:一个人如果不能从内心去原谅别人,那他就永远不会心安理得。佛说:心中装满着自己的看法与想法的人,永远听不见别人的心声。
佛说:毁灭人只要一句话,培植一个人却要千句话,请你多口下留情。
佛说:当你劝告别人时,若不顾及别人的自尊心,那么再好的言语都没有用的。
佛说:不要在你的智慧中夹杂着傲慢。不要使你的谦虚心缺乏智慧。
佛说:根本不必回头去看咒骂你的人是谁?如果有一条疯狗咬你一口,难道你也要趴下去反咬他一口吗?
佛说:忌妒别人,不会给自己增加任何的好处。忌妒别人,也不可能减少别人的成就。
佛说:永远不要浪费你的一分一秒,去想任何你不喜欢的人。
佛说:创造机会的人是勇者。等待机会的人是愚者。
佛说:修行要有耐性,要能甘于淡泊,乐于寂寞。
佛说:活着一天,就是有福气,就该珍惜。当我哭泣我没有鞋子穿的时候,我发现有人却没有脚。
佛说:每一个人都拥有生命,但并非每个人都懂得生命,乃至于珍惜生命。不了解生命的人,生命对他来说,是一种惩罚。
佛说:自以为拥有财富的人,其实是被财富拥有。
佛说:当你对自己诚实的时候,世界上没有人能够欺骗得了你。
佛说:用伤害别人的手段来掩饰自己缺点的人,是可耻的。
佛说:世间的人要对法律负责任。修行的人要对因果负责任。
佛说:不洗澡的人,硬擦香水是不会香的。名声与尊贵,是来自于真才实学的。有德自然香。佛说:佛菩萨只保佑那些肯帮助自己的人。
佛说:逆境是成长必经的过程,能勇于接受逆境的人,生命就会日渐的茁壮。
佛说:你要感谢告诉你缺点的人。
佛说:能为别人设想的人,永远不寂寞。
佛说:如果你能像看别人缺点一样,如此准确般的发现自己的缺点,那么你的生命将会不平凡。佛说:原谅别人,就是给自己心中留下空间,以便回旋。
佛说:时间总会过去的,让时间流走你的烦恼吧!
佛说:你硬要把单纯的事情看得很严重,那样子你会很痛苦。
佛说:永远扭曲别人善意的人,无药可救。
佛说:世界上没有一个永远不被毁谤的人,也没有一个永远被赞叹的人。当你话多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话少的时候,别人要批评你,当你沈默的时候,别人还是要批评你。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一个不被批评的。
佛说:白白的过一天,无所事事,就像犯了窃盗罪一样。
佛说:能够把自己压得低低的,那才是真正的尊贵。佛说:沈默是毁谤最好的答覆。
佛说:对人恭敬,就是在庄严你自己。
佛说:拥有一颗无私的爱心,便拥有了一切。
佛说:不要常常觉得自己很不幸,世界上比我们痛苦的人还要多。
佛说:愚痴的人,一直想要别人了解他。有智慧的人,却努力的了解自己。
佛说:来是偶然的,走是必然的。所以你必须,随缘不变,不变随缘。佛说:慈悲是你最好的武器。
佛说:只要面对现实,你才能超越现实。
佛说:良心是每一个人最公正的审判官,你骗得了别人,却永远骗不了你自己的良心。佛说:学佛就是在学做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