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90后新疆小伙回乡卖苹果的创业故事
“我的家乡一定不能缺少敢于回到家乡,愿意为家乡人谋福利的年轻人”
都市消费晨报、亚心网全媒体讯(文/图 记者 费璇)25岁的李帛伦这几天常常加班到深夜,他正在明年全面销售批发新疆的瓜果做准备,就在不久前,这个生在喀什的小伙子用一个月时间卖出了1400吨新疆阿克苏冰糖心苹果。这是他回乡创业第一年,李帛伦说,他的愿望是让新疆的瓜果走出去,成为新疆瓜果最大的批发代理商。
大学期间创业拥有1。5亿元互联网公司
24岁时,大部分人刚出校门不久,而李帛伦,已经创业四年,做出一个覆盖120万用户的APP“兼职达人”,拥有一家估值1。5亿元的公司。
出生并成长于新疆喀什的李帛伦,2011年考上了深圳大学,大二的暑假,他拉上室友等六名同学,办理了休学,开始策划自己的创业项目。“当时,感觉创业的血液在沸腾,不做不行了。”
抱着“闯一闯,倒腾出点成绩来”的想法,李帛伦开始了自己的创业。大二的暑假,他拉上六名同学,办理了休学,拿着东拼西凑的20万元资金,成立了一家网络公司,进驻深圳大学创业园。
团队的第一个项目叫“爱社团”,目的是为了鼓励大学生少在宿舍打游戏、煲剧,多出去看看,交交朋友,可惜的是,这个项目上线没多久就“死了”。
从一个对商业计划书都无从下手的“小白”,到逐步学习怎样撰写商业计划书、一个创业项目要怎样找到适合自身的商业发展模式……李帛伦在创业的过程中不断进步。然而由于技术欠缺,李帛伦的第一次创业以失败告终,但很快,李帛伦就带着自己的小团队开始了第二次创业——“兼职达人”APP。这一次,他终于成功走上了创业的大道。从一开始的7个人,一步一个脚印踏踏实实发展到现在整个公司就职人员达70余人,在北京、上海先后设立分公司。2015年4月上线,“兼职达人”APP目前拥将近100万用户群体,已覆盖全国70多个城市。还曾获得百度手机助手“金熊掌奖”。
放弃高薪厚职回新疆一个月卖出1400吨苹果
“新疆是我的家乡,我是一定要回去的,原本计划是五年后,但是机会来了那我就决定立即回去。”李帛伦说,2016年底,阿克苏地区招商局通过关系找到李帛伦,希望他能否用互联网的思路销售阿克苏冰糖心苹果,他立即带领团队在阿克苏进驻策划调研了一个月,最终决定回家。
放弃辛苦创业来的公司,回家乡做电商销售李帛伦的朋友和同事都很不理解,“他已经成功了,在互联网这个行业里以后也许会更成功,可是他却放弃了这些,回去等于重新开始,我们都无法理解。”李帛伦的一个朋友说。
当年,李帛伦带领这自己的创业团队建立一套标准分级销售系统针对不同的消费人群售出不同品质的苹果,从而拉高企业净利润,同时与本来生活网站合作(电商平台,目前市值200亿)短短一个月帮助阿克苏红旗坡销售了2000吨苹果,农民增收1000万,销售额达到6000万。
“只是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但这件事给我的触动非常大,我们新疆有丰富种类的农产品,有优质的产品,但是缺乏精细化运营体系、产品分类包装、网络销售平台。”李帛伦说。
2017年初,李帛伦又做了一次尝试,把目光放在了刀郎羊身上,创造性的设计出“一羊七件,七件三吃”的“百日”刀郎羊,拍摄做法视频;按比例、按菜品搭配的相应调料;像做方便面一样简单的就可以做出原汁原味三道新疆特色羊肉菜:古法炖羊汤,大漠炒烤肉,香煎蝴蝶排。采用预售的模式,羊还未进行屠宰加工,在网络已将其销售一空。一天销售1000只刀郎羊,一公斤羊肉卖到238元。帮助农民大幅度创收的同时让内地人对新疆羊肉重新认识、认可。
希望起表率作用吸引更多年轻人回乡创业
看似庞大的销售数据并不是运气,常常需要更多的准备,今年上半年开始,李帛伦就开始为销售苹果做准备了,寻找采购商。“我们找大型的果品企业,向他们介绍我们新疆的水果,带采购商实地参观品尝,在苹果还没上市前,我们的苹果已经预售一空。”李帛伦说。
10月到11月,李帛伦再次卖出1400吨,近2000万的冰糖心苹果,阿克苏温宿县农民合作社的负责人肖力说:“以前我们说搞电商都是小打小闹,不成规模,李帛伦的团队来了以后,我们的苹果销售量一下就提高了,农民赚到了钱,苹果不再堆积着卖不出去,大家都高兴的不得了。”
李帛伦说:“我的互联网电商平台,我把它取名“65+”,65的意义是新疆身份证区号,+号为谐音新疆最佳的产品。反过来为+56,寓意在国家一带一路战略下,未来能代表中国56个名族产品走向世界。要么不干,要做咱们就要做到最好,这个一直是我的人生信条。”
对于李帛伦回新疆创业,他的父母也十分支持,“新疆的农副产品真的好,我希望他能够通过自己能力帮农民门打开销路,让大家的日子越来越好,失败了没关系,我们是他坚强的后盾。”李帛伦的父亲说。
对于对未来的规划,李帛伦说:“周边有很多同学,朋友,都在上完大学后离开了新疆,我的家乡喀什缺人才,缺技术,缺经验,但是一定不能缺少敢于回到家乡,愿意为家乡人谋福利的年轻人,于是我想,通过我的项目,帮助人们致富,也向全国的年轻人们做成一个表率,吸引更多的年轻人回乡创业,吸引内地资本前来投资,告诉他们在新疆同样能做很多事业。”
第二篇:回乡创业故事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发展条件和发展环境的不断改善,农村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热潮在西部地区正在兴起下面是小编整理的一些回乡的创业故事,希望大家喜欢。
回乡创业故事篇1:
小伙辞职返乡创业:养牛发展循环产业
初夏时节,重庆市南川区木凉乡气候宜人,满眼葱绿。重庆市慧迪肉牛养殖有限责任公司就在该乡玉岩铺村海拔800米的一处坡地上。牛舍周边,庄稼果树长势喜人,不远处的山坪塘水清波静。
迷彩服、牛仔裤、黑胶鞋,一头汗水两脚泥,年轻的面庞充满朝气,又带着几分腼腆。这是24岁的公司经理霍之亚给人的第一印象。
院坝坐定,好客的霍家人端上了农家的香茶和自己包的粽子。“我出生那年正赶上北京亚运会,所以老爸给我起了这个名字。”从8年前外出打工,到前年回到农村,霍之亚说起了他的农村创业故事、他的梦想。
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
2006年,霍之亚跟随父母去广东中山打工。“6年时间,总共在三家企业干过,”霍之亚说,其中有两家是电子厂,一家是制鞋厂。在前两家企业,他是当工人,工资比较低,起初只有1000元左右,后来涨到1800元,到第三家企业他已经成为了管理层,工作没那么累了,工资也能拿到4000元左右。
“收入还不是我决定返乡的主要原因,”霍之亚说,他们一家都在一个地方打工,钱不算少,彼此还能照应,按一般人的想法来说也过得去了。“但我一直觉得,在外打工始终是为别人干,时间越长就越想自己创业。”霍之亚透露,也不是没有想过在广东创业,但考虑到竞争激烈,人地两生,“估计也搞不过人家。”还有就是,爷爷奶奶已80高龄,他的心里也惦记他们。
如果说这个想法最初还只能憋在心里的话,是近年来东南沿海部分企业不景气的现状和西部家乡的发展让年轻人下定决心跟父母“摊牌”。6年间霍之亚回过农村老家两三次,每次回来他都能感受到家乡的变化。“南川的路都不认得了,村里的条件改善速度也比我想象快,”霍之亚说,“回来不光是探亲,也在看、也在问,琢磨着什么项目最合适。”
“他跟我说要回乡创业,我首先问他准备做什么。”霍之亚的父亲霍仁才说,当儿子回答他“养牛”的时候,他吃了一惊,同时也生出几分赞许。“养殖业不容易被淘汰,牛肉的市场需求很大,而且在我们南川,养猪的多,养牛的少,他说的这些我都认同。”霍仁才说,但他提醒霍之亚:搞养殖是很辛苦的,怕脏怕累的话做不长。“我不怕,能坚持。”霍之亚的坚定态度让霍仁才最终作出了举家返乡、支持儿子创业的决定。
2012年7月,霍之亚一家回到南川,在木凉乡玉岩铺村租下了40亩地,开始建设他们的肉牛养殖场。
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
霍之亚没有想到,他回乡搞养殖,一起步就摔了个大跟头。
“前期准备和建设都很顺利,”霍之亚说,养殖场选到了比较理想的位置,土地流转租金也不高,当地政府在路、水、电等各方面都积极帮助他们解决困难。到了2013年年初,霍之亚就开始张罗着买牛了。“之前我们对牛的品种进行了反复筛选,决定从山东买,4个优质品种,116头肉牛,”按照霍之亚的预想,这批牛养一年到一年半就可以出栏,如果成本控制得好,每头牛能挣到500元到600元。
2013年3月25日,这一天霍之亚一辈子都忘不了。“从山东运到我们这里,正常的时间应该是30个小时左右,但我们这批牛却在路上用了70多个小时。”霍之亚说,由于没有经验,长途运输途中有些环节没有协调好,导致到达时间大大延后,又逢阴雨天气,一下子就病了几十头。霍之亚慌了神,急忙找人来给牛治病,“南川区的兽医我们都请到了,买药的钱也花了不少,但人家都说错过治疗的时间了,没办法。”
3个月后,116头牛剩下62头。“看着牛一头头倒下,心里别提多难受了。”说起这事,霍之亚神情黯淡。54头牛的买牛款加上给牛治病的钱,70万元一下子打了水漂,“就像一出门就挨了当头一棒,真是打疼了。”
痛定思痛,霍之亚开始认真总结教训。“那个时候光看着市场好,净想着养牛的好处,没想到风险。”霍之亚说,原以为牛疫病少,但不知道一旦得病不好治;原以为本地养牛的少没什么竞争,但没想到养牛少兽医也少。“不讲科学,再好的市场也没你的份。”意识到知识的短缺,霍之亚开始认真学习,参加培训班、网上找资料、向别人请教……去年第二次去山东买牛,对于运输途中牛的保温、喂食等方面他更是格外注意。如今,养殖场的120头牛健康成长,已到出栏期。“后来这些牛一直没生过病,我都能算半个兽医了。”霍之亚笑着说。
成立公司以后,霍之亚和父亲明确了分工:他负责技术,父亲负责采购和市场。走进牛舍,霍之亚熟练地指导工人给牛喂食、除粪,还不时亲昵地抚摸牛头。“我们这几个品种都比较好,前几天运了4头到广东试销,每斤牛肉能比当地的牛肉多卖6块钱,”霍之亚说,这样算下来,120头牛全部卖掉,亏损就可以补回来了。
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
120头牛,每天产生牛粪就有三四吨,牛粪怎么处理?会不会污染环境?这个问题霍之亚在决定搞养牛场的时候就已经想好了。可以看到牛舍旁边有一个沼气池,“通过沼气池,牛的粪便就转化成沼气、沼液和沼渣,”霍之亚操作起他们购买的净化处理专用设备,“沼液和沼渣经过脱水净化后就可以直接用作肥料,不会污染环境。”
借鉴其他养殖场的经验,霍之亚建起了一个300多平方米的蘑菇种植厂房,开始利用牛粪种植双孢菇。牛粪太多了用不完,霍之亚又开始在循环产业上动起了脑筋。“发展循环产业是我的梦想,也是养殖业的方向。”霍之亚说,牛粪可以养蚯蚓,蚯蚓又可以养鸡、养鱼,把产业链拉长一些,也可以多带动周边的村民增加收入。下一步,他还想尝试组建一个专业合作社,搞一体化生产、规模化经营、配套化服务。
说到目前的困难,霍之亚表示,一个是贷款不容易,另一个是村里的道路还不够宽,肉牛运输有些不便。“做什么行业都不轻松,困难还得自己多想办法克服。”他说,回乡创业以来,他得到了来自各个方面的许多鼓励和支持,除了乡政府和农业、畜牧部门外,作为回乡创业青年,团市委还把他列为“未来企业家培养青锋计划”扶持对象,为他提供资金和技术支持。
作为一名90后,霍之亚也有自己的爱好。“但现在养殖场人手少,忙得基本没什么业余时间了,也就是看看书上上网。”他说,因为要住在养殖场,他如今很少去城里玩,“有时朋友回来了去参加一下聚会,都不敢太晚回来,怕牛场这边有事。”
与很多同龄人相比,霍之亚显得很“土气”。“以前在广东也挺时尚的,现在没法讲究了,衣服也不敢穿好的,牛舍有事随时得上,身上老是有牛粪味儿。”霍之亚笑道,累是累点,但挺充实,对前景也有信心。“你今年24,再给你4年时间,到28岁就得干出点名堂了,到时候我就全放手不管了哟!”一旁的霍仁才半是玩笑半是认真地对儿子说。“4年后你就想抱孙子了?”“之亚压力大不?要加油哦!”……几位公司员工参与进来,打着趣。欢笑声中,霍之亚的脸红了。
回乡创业故事篇2:
高考状元珠海种地7年
跳下皮卡车,皮肤黝黑、胡子拉碴的邹子龙,俨然是一个地道的农民:肥硕的牛仔裤挽着裤脚,破旧的运动鞋布满了泥土。邹子龙扯了扯裤腿说,“这身着装方便随时下田干活”。
这位人大的硕士,北大和人大的双学士,7年前放弃了原本可以留在大城市的工作机会,一头扎进了珠海偏僻的乡村创业,开荒种菜,创办有机农业园,如今是300亩地的农场主,常年为上千个家庭餐桌提供有机菜。
开荒种菜收获了爱情
从珠海市区驱车到高栏港平沙镇绿手指有机农业园,要1个多小时,这是邹子龙在珠海开辟的第三处有机农场。2010年,获得中国人民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和北京大学(分数线,专业设置)双学位的邹子龙,还没毕业就游说了两个大学同学作为合伙人来到珠海开荒种地,其中一位叫陈羿好,这位重庆姑娘在人大是学艺术的,读书时是出了名的登山运动员,在一次登山过程中与邹子龙相识并成为好友。
2007年,邹子龙以韶关高考状元的身份进入人大,他在高考志愿上仅填报了农业经济管理专业;虽然在校期间获得了北大经济学的第二学位,但毕业时除了农业,他别的工作都未曾认真考虑过。
离毕业还有几个月,邹子龙班上的同学大多选择到金融单位和国企上班,而已经被保送读研的邹子龙念念不忘的还是他的现代农业梦。
陈羿好毕业前原本被一家电视台录用,同样出于对大自然的向往,在邹子龙的游说下,她不顾家人的反对和邹子龙一道离开北京来到珠海;另一个被邹子龙游说来的是大学的好兄弟冯永久。他们三人在珠海三灶承包了一个山头开荒种地,用从家中借来的积蓄,创办有机农业园。
虽然邹子龙是学农业经济管理的,但毕竟没有种植经验,“种植标准由我制定,但有些实际生产我也需要向当地老农请教”。刚到珠海,没有现成的农耕地供他们租种,租种的山头不仅仅要开荒,而且不通水,灌溉成了问题。但这并没难倒他们,他通过大量实验,最终从很远的地方把山泉水接过来,通过重力加压引到山上实现了自流灌溉。没有电,他用6个车载电瓶串联起来解决生活和生产用电,用完了再拉到村里面去充电。开荒的日子,每天差不多花10小时泡在田间地头。
在长期共同劳动中,他的执着、勤劳征服了这片荒地,同时也征服了陈羿好,两个年轻人擦出了爱的火花。其间,冯永久选择离开,投奔了珠海一家地产公司,此后邹子龙负责农业园的管理并带员工生产;陈羿好每天开着一辆破面包车满珠海跑,负责送菜。
2011年9月,邹子龙重返人大读研,一段时间,陈羿好挑起了农场的全部重担。在北京读研时,一是心疼陈羿好太累,二是心系农场,邹子龙说自己做梦都在想农场,有三天以上的长假,他连夜都要飞回珠海。
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今年29岁的邹子龙目前的身份是珠海绿手指有机农业园的董事长,由于多年的体力劳动,日晒露宿,风吹雨打,邹子龙没有大学时代的斯文,体型非常健美,皮肤黝黑得像古天乐。一身土不啦叽的着装,与记者交谈时有些腼腆,时不时摸下鼻子,憨厚的样子更像农民小伙,丝毫没有董事长的气派。邹子龙的父亲说,邹家世代务农,好不容易在儿子这一代跳出农门,结果儿子虽读了名校,却又回来当了农民。谈起儿子返乡务农,邹妈妈直摇头,“上了那么好的大学,还读了研,也没找个体面工作。”虽然有抱怨,但当儿子农场有困难时,老两口还是拿出全部的积蓄支持儿子创业。
邹子龙的办公室是建在农场田间的一间简易板房,推开办公室门,除了堆放了些农具和健身器材,在他办公室里没有老板桌椅,没有电脑。邹子龙说,自己除了偶尔进办公室放下工具外,其他时间都是在田间地头,几乎不坐办公室,以至于办公室里有老鼠出没。
邹子龙说,他喜欢跟果蔬打交道,而不擅长跟人打交道,随着公司发展,他专门请了职业经理人负责管理公司,自己则负责园区设计和生产标准制定,并每天带领员工在田间作业。“我坐在电脑前就头痛,读书时我的电脑也长久不开机,都发霉了,一到田里精神就来了”。
如今,邹子龙会带领队员们每天在田间从早到晚忙个不停。有时早上8时不到,他们要先到猪圈打扫,然后来到田里种菜、摘菜。白天里,他随时会出现在一垄田间,指导从当地雇请的老农按着他制定的标准作业,在他眼里,有机农作物种植要杜绝一切农药、化肥、激素。而这在被雇的农民看来完全是“死脑筋”。邹子龙说,“他们比较习惯用农药化肥,跟他们说不能用,他们觉得我们又没种过地,不愿意听我们的,最后换了几拨人”。
搞有机农业,先要有养殖。除了养鸡鸭猪鱼,他们还养了几十头牛,邹子龙说,养牛的主要目的是为了收集粪便,白天一群牛被员工赶到湖边草地上放养,一只只白鹭和其他水鸟飞来,时不时地立在牛背上,就像一幅美丽的画卷,放牛的工作与坐在办公室里相比,对于热爱大自然的人来说,肯定是一种享受。
最困难时整个农场就剩下他一人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邹子龙说,从2010年在珠海扎根做第一个有机农场,直到去年才实现收支平衡,这还不包括六年多累计的基础建设耗资一千多万元。
做农业很难赚钱,做有机农业更难,一场自然灾害就会让农场颗粒无收。2012年,超强台风“韦森特”袭击珠海,绿手指农业园的蔬菜被席卷一空,养殖棚吹垮了,鸡鸭牛羊死亡殆尽,因为发不出工资,农场的员工全走光了,当时妻子陈羿好刚怀孕生子,整个农场只剩下邹子龙一个人在打理。邹子龙说,那一阵他焦虑得整晚睡不着觉。为帮助他重建农业园,在最危难的时候,人大的师妹钟倩琳带着10万元资金入股,共青团珠海市委也向农场提供了2万元的创业资金,并组织了一批大学生志愿者参与了农场道路的修整工作。此后,农业园又通过消费者融资筹到数十万元,终于逐步渡过难关,走上正轨。
邹子龙引入“社区支持农业”(CSA)的模式,即搭建消费者和生产者(农民)之间直接联系的纽带。
如今,通过这一模式,绿手指有了500多个家庭长期订单,另外还有近1000个间断性的订单,某种程度上说,他们既是绿手指的客户,也是绿手指的合作伙伴。
希望儿子长大再当农民不要被当成“稀奇”
陈羿好生子后,为避免家族企业的嫌疑,邹子龙不再让妻子参与农场的事,专心在家带孩子。送菜的工作就全落在钟倩琳身上。“那时候可惨了,刚学会开车,边拿地图,边开车,还要边接客户电话,其实挺危险的!”钟倩琳说。
有一天晚上11时多,钟倩琳送完菜回去。因为下雨,山路较滑,一不小心皮卡车就从山上冲下去了,一头撞到一块大石头上,车整个翻了过来,车尾卡在石头间,中间有个池塘,被悬空在水面上。“我也跟着翻了一圈,好不容易把车门踢开了,爬到那个石头上,当时就委屈得哭起来,然后才想到求救。”钟倩琳说,“接到求救电话,邹子龙爬了半个小时的山路,好不容易找到我”。
向往这种山野生活的人多,真正能坚持下来的少。在人大学子邹子龙包山种菜的事传开后,一开始很多青年涌上这个山头。2012年一年来来去去累计就有两百来人,但最终只有很少一部分人留下来,成为今天的中坚力量。
除了请了一些当地老农参与种植,目前农业园有正式员工30多名,绝大多数都是大学以上学历,总经理原是一家外资公司的总经理,因为对有机食品的热衷投奔了他们。佛山姑娘黄嫦仙会计专业毕业后已进入广州一家企业试用,看到农场的招募启事之后辞去工作加入了农场;山西阳泉小伙赵贺辉学市场营销的,也被CSA模式深深吸引来到农场。
邹子龙说,自己最大的心愿就是希望越来越多有学识的青年投身于现代农业,让更多的家庭吃上放心菜。
“待儿子长大了,即使他有很好的学历,如果再回乡当农民,希望那时大家再不要当成‘稀奇’,不再像我这样受关注”。
第三篇:回乡创业故事
李小刚的回乡创业故事
“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和快乐”,看似一句空话,却有人把她作为一生的的奋斗目标,他就是鱼台县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李小刚。
李小刚今年32岁,来自山东省鱼台县王庙镇古李村,03年考入青岛理工大学,因家庭贫困,第一年的生活费和学费是从亲戚朋友家借的。当大一新生刚入学的时候,同学们都欣喜若狂的熟悉大学生活时,李小刚已经开始了自己的在校打工生涯。三年半的时间里最多兼职六份工作,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学费和生活费,还可以补贴家用。然而尽管如此,李小刚依然没有坚持把大学读完,他说:“我是为了更好的适应社会才来上大学的,拥有一个大学生应该拥有的素质和思维方式是我上大学的唯一目的。”有着对大学生活不同理解的他,放弃了学位证和毕业证,提前半年多在一家小型机械企业做起了业务员,月工资八百元,甚至还远没有自己在大学时挣的多,身边的同学老师没有人理解甚至不敢相信。然而两年后他的月收入已经是几万元了。因为在公司的业绩突出,李小刚已经做到了销售经理,显然这样的成绩并不能让他满足,因为他要带给身边的人幸福和快乐。为了更好的改变家族的命运,有了些资本和社会经验的他,选择了辞去工作,自己创业。2009年9月,李小刚和朋友合伙在青岛即墨创办了属于自己的企业,不久便把父母和哥嫂都接到了青岛,到目前为止那或许是李小刚一家最幸福的两年,家人过上了比较富裕的城市生活,让李小刚很是满足。不仅如此他还把六个亲戚家的孩子安排在自己公司上班。正当家人和朋友都为李小刚的成绩感到骄傲的时候,他却有了新的想法,回忆起当时的情形,他说:“通过自己的努力,给一些亲属在青岛提供一份工作并不难,但要想让他们在青岛买房安家,彻底改变他们的命运确实是很难实现的,哪怕是自己从农村走出来的大学同学想实现这个目标也需要付出很大的努力,想从农村走出来立足于城市只适合极少数人。”2011年9月份正当事业蒸蒸日上之时,李小刚做了一个让身边人都无法理解的决定:回乡创业。为此他的父母甚至要和他断绝关系,但他心里就一句话:“我要带给更多人幸福和快乐。”他坚持了自己的选择,放弃了在青岛打拼的一切,并把父母和哥嫂安排到石家庄打工,自己独自回乡创业。
他回乡做的第一件事就投资近三十万元给村里修了路,这是他表达回乡发展的目的和决心的最好方式。他想通过自己回乡创业改善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经济条件,让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他回乡把这个想法告诉身边的人时,得到更多的是质疑和打击,但是他说:“别人都能做到的事情,即使自己做好了,也不会让我有成就感的,只有别人想都不敢想,自己还做了,并做好了,那份成就感是无法形容的。”他有这样的信念:“一些事情,只要有人去做,并坚持不懈的努力,就一定会成功。”
2011年底,他选择了机械化育苗和有机水稻的种植为回乡发展的突破口,并有几个之前的朋友加入到他的事业中来,李小刚卖了刚买了一年的车,流转了村里一百多亩的土地,带着满腔热血开始了他的回乡创业之路。2012年注定是李小刚刻骨铭心的一年,为了更好的更快的了解农业,所有农活他都亲自参与,半年下来李小刚又黑又瘦,尽管如此他的机械化育苗插秧还是失败了,不仅投资没收回,还欠了十余万的债务。一年时间让李小刚积累的优越感消失殆尽。身边的人都怨声载道,为李小刚回乡发展的决定感到惋惜。然而这一年所发生的一切,都被李小刚视为事业发展的必然阶段,他不仅没被失败压垮反而比之前更加坚毅和自信。接下来发生了两件大事,在机械化育苗插秧失败后李小刚调整了发展思路,吸收跟着自己做育苗的朋友作为股东,筹资五万元,分期付款的形式收购了当地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名为鱼台县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第二件大事就是:李小刚结婚了,娶了一位通情达理贤惠的妻子。
2012年下半年开始经营鹤来香食品有限公司,并取得了不错的成绩,2013年李安夫妇放弃了在德邦物流优厚的待遇也加入了李小刚的团队,李小刚卖了之前结婚的新房,共筹资一百多万,租了村里20余亩的荒地,建起了厂房和办公室,为了省钱,李小刚带着五个合伙人充当起了建筑小工。经过大半年的艰辛努力,鹤来香成了一个不大但足够正规的农产品加工企业,创业团队成员增加到了12人。加上吸收村里的劳动力,最多时工厂工人可达三十余人。现在的李小刚稳重而淡定,对企业的发展规划也已胸有成竹,据他介绍:“发展绿色农业,给社会提供绿色健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推到农村经济让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是企业发展的他们企业发展的使命。实现这个的使命主要分五步走,第一步,把农产品加工企业建到农村去,真正做到给社会提供绿色健康价格合理的农产品;第二流转当地土地,让农民脱了土地和生产资料,发展绿色农业;第三,利用农场和加工企业解决当地劳动力问题,让农民变为新型农民工人;第四,统一规划新农村社会,把农村建成田园城市,让农民不走出农村就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第五,创建一个大学生回乡创业联盟,把我们的模式复制到全国各地,改善更多农村的生活环境和生活条件,让更多农民不走出农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生活。”当他向我们描述他的发展思路时,我们仿佛看到未来农村的生活情形,碧水蓝天,配套的现代化社区四周环绕着一个个农场………
这不仅是李小刚和他团队的梦想,也应该是全国人民的梦想。他们在电商平台没做多久就崭露头角,他们的产品就深受大家的喜欢和认可,下步将是他们规划的第二步,流转更多的土地,让农民和土地及生产资料脱离。当我们谈起,他们下步将会遇到什么困难时,李小刚说:“只要我们把事情做对做好了,是不会缺人,钱,技术和管理的,困难在于农民的固有思想观念的改变,想让他们脱离土地和生产资料变成新型农民工人是需要一个过程的,这个需要政府以及社会各界人士的的支持和宣传。解决三农问题,关键是解决农民的思想问题,我们会用努力和成绩说服大家。”
回首李小刚的创业经历,无不让人动容,特别是整个过程他们都是缺乏资金的,但为村修路,供村里孩子上学,为残疾人捐赠大米,创办留守儿童足球俱乐部,帮助血友病患者创业等等,他无时无刻不在用自己的力量帮助着身边的人。但他自己却卖了自己的车和刚装修好结婚用的婚房。我们不敢说将来的他能成就多大的事业,但将来一定会有很多人因为他的存在,改变了自己的命运。这或许就是他的人生梦想:“带给更多的人幸福和快乐。”是他追求的实现自己人生价值的最好方式。
第四篇:你卖苹果我卖梨的故事
我家附近热闹的小街旁,开了一家小小的面馆,煮面用的是一口大铁锅,热气腾腾的铁锅内煮着香喷喷的手擀面。让人称奇的是锅内面汤上始终浮着一块远小于锅口的木头锅盖,老板说他的面叫“锅盖面”。店内主营大排面,据说这个不足15平方米的小面馆每天至少能卖出80碗大排面。眼见面馆生意如此火暴,隔壁经营惨淡的两家小餐馆立刻进行“转型”——“好再来面馆”和“北方面馆”同日开张。然而“锅盖面”的生意日日火暴,新开张的两家面馆却仍然“门前冷落车马稀”。
一天中午,朋友和我去吃“锅盖面”,只见小小的面馆内挤满了人,掌勺大师傅说还有十来碗面没下锅,我们需等上一会儿。朋友不喜欢在如此拥挤嘈杂的环境用餐,硬拉我去隔壁的“好再来”。虽只有一墙之隔,“好再来”却无一个顾客光临,我们的到来,让正皱眉叹气的老板顿时来了精神。看了一眼面单,我们发现“好再来”除了做各种面条外,还做三种米线——肉酱米线、牛肉米线和三鲜米线。我们各要了一碗三鲜米线。米线做得润滑爽口,汤味香浓鲜美,配上鲜嫩可口的榨菜丝,两人吃得都很尽兴。付钱的时候,老板特地少收了5毛钱,说是希望日后我们能再次光临。临出门时,朋友对老板说:“你的面馆何不改名为‘好再来米线馆’?你的米线做得很有特色呢。邻人若卖‘苹果’,你不妨试着改卖‘梨’,也许能带来转机。”
一个礼拜后,“好再来面馆”真的变成了“好再来米线馆”了。朋友听说后,再次邀我去吃米线,发现“好再来米线馆”内早已坐满了食客。
又过了半个月左右,“北方面馆”也改名为“北方水饺王”。据说“北方水饺王”里经营的水饺品种多达12种,且12种水饺各有特色,整日也是顾客盈门。
我很赞赏朋友的“你卖苹果我卖梨”的独到见解——不要拿苹果与苹果比,同样是水果,如果你的对手是苹果,那你就做梨或别的水果吧。
第五篇:创业故事之80后妹子放弃工作创业卖盒饭
80后妹子放弃工作创业卖盒饭
创业故事 3月22日讯,一年前,陈文君还在一家大型网站做着美食编辑,“当时工作很好、很稳定,我也很珍惜,再干个两年还能涨工资,如果放弃了这份不错的工作,万一创业失败了怎么办?”她为此纠结了大半个月,不过,对美食的喜爱,以及自己给自己打工的自由,深深吸引着她。
最终,创业梦想占了上风,陈文君决定先“舍”后“得”。
上午7点起床,8点开始盯着厨房,10点盯着配餐,11点盯着送餐,12点30分盯顾客反馈以及电话回访,16点后采购,晚上到家整理数据……这是陈文君的日程表。
几个月前,“谷子地”刚开业,人手不足,淘米、洗锅,陈文君都得自己上阵。在一般人家,20分钟淘一茶缸米就够了,陈文君一淘就是3个电饭煲那么多米,足足得淘两个小时。快餐送完回来,还得洗勺子洗锅,一洗就是1个小时。电饭煲里的米干了,粘在锅上洗不下来,陈文君就用指甲去抠,好几次干硬的米戳到指甲里,甚至刺出血来。以前,陈文君只在超市里买过菜,创业后,她已经能走进菜场熟练地挑选猪蹄,要求小刀手将一个整猪蹄切成标准的几份,规定当天订货冷鲜店最迟第二天送到,以确保新鲜……
“真的,很多人看到的是一天卖出几百份,能去塞班旅游,可是看不到创业背后的辛苦。”陈文君感慨。好在几个月来,虽然陈文君开快餐店的成本还没有收回来,但从最初的一天只卖出12份,到现在一天卖出两三百份,她的创业正在走上正轨。
如今,陈文君的员工已经有了8个人,都是30岁以下的“80后”。
停业去塞班引来网友一片羡慕
做快餐,还能放下生意跑去塞班旅游,这让很多上班族坐不住了,纷纷上网向陈文君表示了“羡慕嫉妒恨”。叫“南京城墙光影”的网友开玩笑喊道“再受刺激”。名为“西瓜脸姑娘”的网友喊出了不少人的心声:“看了网上关于你的新闻,我也不想上班了,我也好想开店啊。”网友“智亮君”则赞她道“生活真美好!”
“好多人问过我,去塞班玩,没人看店,赚不到钱了怎么办?”陈文君很理解这样的问题,因为自己还在为去塞班攒着钱。第一份工作在旅游网站的陈文君,已经对塞班憧憬了很久,现在每个月她发给自己的工资只有2000元,而去塞班一次至少要六七千元。
“这个憧憬的过程特别开心,我把了解到的塞班攻略写出来,等以后玩过回来,还要晒一晒景点攻略、省钱攻略,这种和大家分享的感觉特别好。”陈文君说,“而且到了塞班,看到当地的快餐有什么好玩的点子,也能启发我的创意,回来以后可以把新点子注入到快餐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