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敌人正是自己故事
驯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一同奔跑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旷野上。大多数时候,它们相安无事地在同一个地方活动,狼不骚扰鹿群,驯鹿也不害怕狼。
在这看似和平安闲的时候,狼会突然向鹿群发动袭击。驯鹿惊愕而迅速地逃窜,同时又聚成一群以确保安全。
狼群早已盯准了目标,在这追和逃的游戏里,会有一只狼冷不防地从斜刺里窜出,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抓破一只驯鹿的腿。
游戏结束了,没有一只驯鹿牺牲,狼也没有得到一点食物。
第二天,同样的一幕再次上演,依然从斜刺里冲出一只狼,依然抓伤那只已经受伤的驯鹿。
每次都是不同的狼从不同的地方窜出来做猎手,攻击的却只是那一只鹿。可怜的驯鹿旧伤未愈又添新伤,逐渐丧失大量的血和力气,更为严重的是它逐渐丧失了反抗的意志。当它越来越虚弱,已不会对狼构成威胁时,狼便群起而攻之,美美地饱餐一顿。
其实,狼是无法对驯鹿构成威胁的,因为身材高大的驯鹿可以一蹄把身材矮小的狼踢死或踢伤,可为什么到最后驯鹿却成了狼的腹中之食呢?
狼是绝顶聪明的,它一次次抓伤同一只驯鹿,让那只驯鹿一次次被失败击得信心全无,到最后它完全崩溃了,已忘了自己其实是个强者,忘了自己还有反抗的能力。当狼群攻击它时,它已没有勇气奋力一搏了。
真正打败驯鹿的是它自己,它的敌人不是凶残的狼,而是自己脆弱的心灵。
第二篇: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
人生最大的敌人是自己。人生最大的失败是自大。人生最大的愚蠢是欺骗。人生最
可怜的是嫉妒。人生最大的错误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痛苦是痴迷。人生最大的羞辱是献媚。人生最危险的境地是贪婪。人生最烦恼的是争名利。人生最大的罪过是自欺欺人。人生最可怜的性情是自卑。人生最大的破产是绝望.
第三篇: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演讲稿
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演讲稿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好!今天我演讲的题目是“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演讲稿。
看过《动物世界》的人都会知道,在非洲草原上,不管是跑得最快的狮子还是跑得最慢的羚羊,要逃避死亡的追逐,首先就要战胜自己。它们必须越跑越快,因为稍一松懈便会成为他人的美味餐点。
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也不乏因无法战胜自己而失败的身影。古代,项羽失败后,愧对江东父老,最终自刎乌江。有人说:项羽最大的失误,就是在鸿门宴上未听从谋士范增之言,以至放“虎”归山,招致最后的失败。对此我并不赞同。细读史书,透过一幕幕细节,就会清楚的发现,项羽性格中存在着极为严重的缺陷:他空有高志却目光短浅;他爱慕虚荣,不乏自满自得的小农意识;凡事勇在先,智在后,残忍有余,仁善不足;缺乏从谏如流、宽宏大量的领袖气质。这就决定了他的一生,只宜做一名叱咤风云的将军,却不具备一种帝王的气度。他真正的失误不在于杀没杀刘邦,而是误在自身不能克服的性格弱点上,就算他于鸿门宴上杀了刘邦,以后也一样会败于像刘邦这样的人手中。
近代,天京变乱可以说是洪秀全的滑铁卢之战。倘若进京后洪秀全领导班子能够摒弃农民阶级身上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的缺点,最后也就不会发生手足相残,努力多时的成果最终付之东流。
现代,***因为各种罪最终锒铛入狱,或许仍然有人会对此找借口声称“常在河边走哪有不湿脚”,认为他会犯下如此错误市场经济环境中的拜金主义所致,演讲稿《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演讲稿》。然而为何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也有最美村官、教师这样为人民服务的身影,为何***身为身居高官却不能像这些人一样呢?仅仅是环境所致么,答案是否定的。如果他能够坚持原则,能够战胜自己心中的贪欲也就不会有如此闹剧。
相反,能够战胜自己的人最终会顺应历史潮流,赢得结局。
越王勾践卧薪尝胆,最终三千越甲可吞吴。有人说多亏他有了一个足智多谋的范蠡和一个貌美天仙的西施。然而这只是一个有利的条件之一而已。倘若勾践在被打败后就一蹶不振,怨天尤人,那么哪怕来的是大罗神仙,他最终也只是个扶不上墙的刘阿斗。所以关键还在于勾践战胜了自己。
保尔柯察金战胜了自己,让世人看到了他那钢铁般的意志;张海迪全身高位截瘫,自学四门语言,成了着名的作家;霍金虽然瘫痪,却成了众所周知的宇宙之父……这些人,他们之所以取的了成功,都与他们战胜自己分不开。
人要想打败他人和困难,就必须先战胜自己。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很多人常常把战胜自己看做是一件无法实现的事情,所以自己才是那一道最大的魔障。对于在深海航海的船长而言,最大的困难不是汹涛怒浪,而是他是否能够克服害怕,冷静地识辨方向;对于在首次操刀的医生而言,最大的困难不是机器设备,而是他是否具备战胜自己内心的恐惧,坚持到手术结束。
所以请记住:没有比脚更长的路,没有比人更高的山。只要战胜了自己,就可以克服一切困难,勇往直前。
我的演讲完毕,谢谢大家!《最大的敌人是自己演讲稿》
第四篇:中国的敌人或许是中国自己
朱永嘉:郑重推荐罗建波同志的这篇讲话
这是朋友在微信圈中推荐给我的一篇文章,我觉得它说出了我心里长久想说而一下子还说不清楚的想法,值得大家认真一读。我们目前面临的困难还不完全在国际,国际上许多矛盾是为我们提供了发展的时机。我们工作的重点是在国内事务上,这是在国际上谋求发展的基础和条件。这篇报告的长处是从问题意识出发,认真思考我们应该有怎样的大国意识。任何骄傲自满好大喜功都是危险的,它对一带一路的思考是认真的,值得大家想一想。我认为在这个时候,我们重读一下毛主席在七届二中全会报告结尾的那些话还是非常有益的。毛主席说:“中国的革命是伟大的,但革命以后的路程更长,工作更伟大,更艰苦。这一点现在就必须向党内讲明白,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我们能够学会我们原来不懂的东西。我们不但善于破坏一个旧世界,我们还将善于建设一个新世界。”如果我们真想建设一个新世界,那么做好以下的事情将极为重要:保持谦虚、谨慎、不骄、不躁的作风,务必使同志们继续地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我们有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个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武器。我们能够去掉不良作风,保持优良作风。
一段时期以来,从报刊的宣传报道上看,我们缺少的就是这样的精神。头脑发热、好吹好拍的风气颇盛。我有几个微信朋友圈传播的消息,讲养生讲生活的太多太滥,有的也不靠谱。讲思想讲学习的太少。揭示消极面的东西,则缺少分析。其实保持一个健康乐观的心态才是最好的长寿秘诀。
附罗建波同志这篇讲话全文
中央党校教授警告:中国的敌人或许是中国自己
罗建波,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中国外交研究室主任,教授。北京大学国际关系学院法学博士。(本文不代表金融纵横谈立场)
中国举办的“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已经圆满落下帷幕。自近代以来,由中国发起倡议并得到如此广泛的国际关注,的确尚属首次。中国人有理由感到振奋和自豪。但是,国内媒体和学者铺天盖地的颂扬,以及网络上表达出的某种自负情绪,却让人深感忧虑。还记得2016年杭州20国集团(G20)峰会召开之际,无论官方还是学者,都声称中国为久病不愈的全球经济开出了一副标本兼治的“药方”。大有众人皆醉我独醒、各国皆衰我独兴的架势。
而此次“一带一路”高峰论坛的召开,一些人似乎走得更远,开始醉梦于中国的“世界领袖”地位,甚至有文章扬言中国已经成为“救世主”。
无论是在杭州国际博览中心,还是在北京雁栖湖畔,外国政要逐一走过长达50米的红地毯与中国领导人握手的场景,也让我们很多人感到兴奋不已。国人“早熟”但却“不成熟”的大国心态,似乎还在快速膨胀。
这种不成熟的大国心态,不只是表现为在发展上“超英赶美”式的大跃进以及对自身发展成就的某种盲目乐观和自满,也体现在遇到外交不愉快甚或外交挫折之后,短期内急剧爆发的狭隘的民族主义情绪和近乎狂热的排外情绪,以及对某些中小国家表现出的不屑、轻视和某种居高临下的教训口吻。其实,这种表面的自负恰恰反映了国人自信心的不足和大国心态的不成熟。
本文的目的,不在于贬损中国自己,而意在说明,在全面走向世界大国的进程中,中国人应该及时培育成熟、稳健的大国心态和大国胸襟。
中国人要自信地看到,中国是一个发展中国家,但也天然是一个大国。即便是在中国国力不济的年代,毛泽东、邓小平等老一代领导人也从未自视为小国、弱国。中国人还要看到,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是实现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的需要,一定程度的民族自豪感、自信心和责任心也是实现民族团结并激发国家发展潜力的基础性前提。
因此,培育国人成熟的大国心态实为必要,做到自信而不自大,自豪而不自负。我们不会健忘。就在几年前,人们还在讨论如何认识甚或践行“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方针,但如今,这一话题早已成为过去时。对于中国发展包括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的历史成就,很多人已经不满足于“有所作为”或者“更加有所作为”,而是倾向于使用“奋发有为”。不过,笔者还是以为,我们仍然需要对自身发展及其在世界的地位有一个比较清醒的认识。何谓世界性大国? 世界大国,不仅仅只有庞大的经济和市场规模,也需要有强大的科技创新和知识生产能力,拥有相当的全球军事存在和文化影响力,以及在重大国际体系中拥有显著的话语权。
作为一个世界性大国,为世界经济增长做出贡献自然十分重要,但同样也需要在解决若干重大全球性问题包括热点难点问题上拥有重要影响力,在推动世界共识的形成乃至引领世界发展方向上发挥独特作用。
中国正在具有越来越多的大国“存在”,但还缺乏全面意义上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一些国外学者称中国为“不完全的大国”(PartialPower),虽然很不中听,但却并非毫无道理。
准确认识中国的基本国情和发展阶段,需要我们认真领会三个“没有变”和三个“前所未有”的辩证关系。
“十八大”报告强调,“我国仍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没有变,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没有变,我国是世界最大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地位没有变”。在此基础上,中
共
中央总书记提出,“我们前所未有地靠近世界舞台中心,前所未有地接近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前所未有地具有实现这个目标的能力和信心。”三个“没有变”要求我们看到自身的不足,保持战略定力和历史耐心,三个“前所未有”则激励我们保持乐观自信,注重开拓进取,争取更加积极有为。
中国尚未实现民族伟大复兴,尚未成为全面意义上的世界大国,在此关键阶段,继续保持适度的“低调”对于实现国家发展的长远目标有着显见的意义。
当年“韬光养晦”的精髓之处,在于尽量避开世界主要矛盾的矛头,避免成为世界矛盾的焦点。在当前时代,其实质是要求中国人始终谦虚谨慎、戒骄戒躁,努力解决好自身问题并集聚国家发展的核心竞争力,同时积极运筹好与外部世界的关系,维护和延长中国发展的战略机遇期。
我们曾一再真诚地告诫美国人,帝国的衰落源于实力的过度伸张,但也要不断提醒自己,对于尚未崛起的大国更是需要韬光养晦并积聚实力,20世纪德国、日本、苏联的鲁莽和冲动就是失败的典型案例。如果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我们会发现,美国在大国崛起道路上曾体现出的淡定和从容或许值得我们学习。美国的经济总量在1900年就超过了英国,但它直到半个世纪之后才全面接管世界领袖的接力棒。在20世纪美国遇到的几次大危机当中,包括1930年代的经济大萧条、1960年代的越南战争,美国都通过战略的调整和收缩进而重振了国家实力。始于奥巴马,经由特朗普显著强化的“美式”韬光养晦,其实正是当前美国在面临一系列难题之后的又一次战略调整。在当前美国更加关注国内发展并着力打造硬实力的今天,继续强调“韬光养晦、有所作为”的战略思维对中国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对外关系的角度,中国需要务实、稳健地推进对外战略布局,包括时下热议的“一带一路”建设。作为一项合作倡议,“一带一路”无疑有助于推动中国复兴和世界发展,堪称当前中国特色大国外交最具代表性的理论与实践创新。但在实践中,也存在诸如“战略冒进”、“好大喜功”、“贪大求全”等隐忧。如果低调一点的话,我们完全可以把“一带一路”视为中国对外开放的一次全面升级,意在通过互联互通、产能合作、人文交流来推动中国发展的转型升级和中国全面走出去,以及中国与沿线国家的互利共赢和共同发展。但是,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有关专家的战略解读,极大赋予了“一带一路”的大战略色彩。中国政府的多次倡议,有关部门急于拿到“早期收获”,特别是中巴经济走廊不计成本地全力推进,难免不让他人感到中国在推动“一带一路”建设上的迫不及待,有可能进一步坐实国际社会的种种疑虑。
作为一项合作倡议,“一带一路”建设的推进当然离不开政府的引导,但其主体应该是企业、社会组织和民间力量,且基于充分协商、全面评估基础上循序渐进、审慎稳妥地予以推进。但是,“一带一路”的实践也存在一些无序和乱象,各部门、各地区、各行业都争先恐后,抢滩掠地,忙着争做“一带一路”的桥头堡和排头兵。中国在委内瑞拉等国巨额投资所陷入的困境,在缅甸、泰国、苏丹等国投资所遇到的问题,以及中资企业在多个国家并不显著的经营业绩,其实早已敲下了警钟。
从经济层面讲,“一带一路”的看点在于“走出去”,但难点在于“走回来”,也即实现资本的增值、回流以及经验、技术的提升。很多繁荣其实并不真实。仅举一小例,这几年,为配合有关部门的需要,中国多种古典书籍、治国理政的宏论以及学者的著述开始大规模地得到译介并走出国门,其背后是大量的国家财力支持,而非真正的国际市场需要。这种喧嚣和热闹并非基于市场逻辑,因而注定不可能永远持续下去。
“一带一路”到底是什么?如果我们务实地把它定位为经济合作平台和人文交流纽带,其意义已经很重要,可做的工作已经很多。但如果我们迫不及待地把它定位为一个重大的“全球治理”平台,不仅要解决全球面临的发展赤字,还要解决更为复杂的全球和平赤字和治理赤字,至少在目前阶段,显然愿景过大,步伐过快,很可能给我们自己的责任也过多。所谓全球治理,简单地讲,就是协调强者,抚慰弱者,其核心是全球责任和义务的再分配。
中国在若干重大地区冲突中能够发挥什么作用,在全球反恐进程中做出什么样的贡献,在全球难民治理中分担何种责任,在全球环境治理特别是自身环境治理中又有什么承诺,这些都是需要回答的具体问题。如果我们只是泛泛空谈,或者给出具体承诺但却很难兑现,势必难以满足世人不断增长的期望,其结果反而会影响自身的国际信誉。
我们要看到,中国历史上并没有积累多少“走出去”的智慧和经验。15世纪郑和七下西洋,虽然宣示了国威,结交了友邦,甚至一度带来万国来朝之盛世景象,但这一耗时三十年之久的航海壮举却极大损耗了国力,此后戛然而止,在世界航海史上没有留下任何痕迹,对中国的发展及海权意识的成长也影响甚微。
20世纪50、60年代新中国走向亚非拉地区,虽然外交成效显著,但由于过于强调政治合作而忽视应有的经济效益,只算政治账而不算经济账,因而在进入1980年代后也出现了政策上的极大调整。在今天中国已经成为资本净输出国之后,我们面临再一次的大规模“走出去”,如何做到可持续发展,增进自身利益并兼顾各方关切,已经成为必须重视的大课题。“一带一路”的推进,必须充分汲取历史教训。
中国人历来怀抱“大同”愿景和“天下”情怀,素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道德境界。同时,中国文化也讲求“中庸之道”,注重内敛而自省,中国人也奉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甚至“己所欲之也慎施于人”的行事原则。心怀天下本身值得赞誉,但在对外关系中我们必须力求务实和稳重。或许更加重要的是,我们还需要努力解决好国内发展问题。中国过去几十年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发展,也积累了许多值得总结的经验和思考。国内学者大多在总结中国发展模式的成功之道,忙着阐释中国的治国理政经验,但我们有意无意地忽视了这样的事实,迄今为止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要么是在发展过程中成功实现了政治转型的国家(如韩国),要么是成功实现了良好治理的国家(如新加坡)。
在中国尚未成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之时,国人切莫盲目乐观自信,还需要认真、务实地思考并解决发展进程中面临的若干挑战和难题。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批驳所谓的“中国崩溃论”,也可以力求证明中国不是一个“脆弱的超级大国”(FragileSuperpower),但冷静想来,国内严重的贫富分化、社会矛盾、环境污染,以及经济结构调整的缓慢和政治改革进程的异常艰难,都说明国内问题始终是中国必须予以重点关注、全力解决的重心之所在。
中国老百姓的愿望大多很朴实,就是有更加和谐的社会、更加公正的秩序,更加幸福的生活。我们必须更加积极地回应并帮助他们实现这些愿望,这是决定我们内政外交的基础和前提。
想起平日里年轻网民们热议的话题:中国的敌人究竟是谁?是美国、日本,还是俄罗斯?
其实冷静想来,它们或许都不是,中国的敌人是中国自己。
如果中国经济持续发展,民众生活不断改善,吏治变得更加清明,社会变得更加和谐,环境变得更加美好,在此基础上整体国力不断增长,中国的国家形象必然会大为改善,在世界的声望必将大幅增长,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终将会实现。对于这一天的到来,我充满期待。
第五篇:绘本故事,教案,敌人派
《敌人派》教案
一、教学目标:
引导同学们如何与人相处,如何积极主动化解与同学间的矛盾。当你以足够的理解和友好的方式与“敌人”相处一天,你或许会发现原来不喜欢的人也有可以有让人欣赏和学习的地方。
二、教学过程:
1、同学们,你们有朋友吗?为什么说她是你的朋友?如果把你不喜欢的人、讨厌的人、仇恨的人称作“敌人”的话,你有“敌人”吗?那么又为什么说他是你的敌人呢?
2、引入故事,这节课,我们一起来读一有关“敌人”与“朋友”的书,请看大屏幕,展示封皮,请同学们一起来读出书名“敌人派”,“献给我最好的敌人”。提问:
谁来描述一下封皮上的这个“派”是什么样子的? “敌人派”会有什么作用呢? “敌人派”会是什么味道呢?
“最好的敌人”又是什么意思呢?
3、带着问题进入故事当中。讲故事大约15分钟。
4、故事讲完啦,“敌人派”也吃完啦。同学们觉得“敌人派”好吃吗?
5、请同学们回忆一下,为什么我会认为杰米是我的“头号大敌人”呢?
6、如果想让敌人派发挥出魔力,爸爸需要我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是什么呢?
7、当我以足够的谦让与敌人杰米相处的时候,发现他是一个怎样的人?(是有趣的?可爱的?还是讨厌的?无聊的?)
8、在与敌人相处的过程中,我们都共同做了哪些事情?(骑车,吃午餐,打篮球,玩回飞棒,还去了树屋)
9、在邀请吉米去书屋之前,我提前做了什么呢?我为什么会这么做呢?
10、现在谁能告诉大家“敌人派”到底有什么作用呢?(消灭敌人)
11、为什么,到结尾,杰米并没有消失,而“我的头号大敌人”却不见啦?(敌人派的作用是把敌人变成朋友)
12、故事封皮上提到的“最好的敌人”是谁呢?“最好的敌人”是不是可以改成“最好的~~~~~~~~~朋友”呢?(引导孩子们说出朋友两个字)
三、制作敌人派
同学们都带了画笔,那么剩下的时间,就用你们手中的画笔画一个“敌人派”送给你们“最好的敌人朋友”或者“最好的朋友敌人”好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