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粮食留给敌人哲理故事

时间:2019-05-15 12:41: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把粮食留给敌人哲理故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把粮食留给敌人哲理故事》。

第一篇:把粮食留给敌人哲理故事

宓子践是鲁国人,孔子七十二贤人之一。这一年,齐国对鲁国大举进攻。齐国国力强盛、军队战斗力强悍,鲁国戍边部队节节败退。

战火很快烧到鲁国单父地区,这时,宓子践是该地区“最高行政长官”。面对强敌,除了加强防御工事,还有件事让他很揪心:正值麦收季节,广袤的田野上,大片麦子已经成熟。再过数日,就能收割入库。不过敌军来袭,这些粮草却可能成为对方的补给。

有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前辈,向宓子践提出诚恳建议:“麦子马上要熟了,应该赶在齐国军队到来之前,让老百姓们去抢收。建议让男女老少齐上阵,不管是谁种的,谁抢收了就归谁所有。肥水不流外人田嘛。”手下的官员们也在一旁附和:“几位老人家说得对,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齐国军队长途奔袭,粮草运输问题肯定让他们的主帅头痛。如果无法抢走麦子做军粮,他们的粮食供应就会有问题。时间一长,一旦后方无法源源不断地供给粮食,他们就会缺粮。到那时候,他们就会不战自退。这或许是击退齐国军队的好办法。”尽管乡中父老和属下再三请求,宓子践却不肯这么做。几天后,齐国军队风卷残云。才两三天工夫,单父地区再也看不到下垂的麦穗。

很多人埋怨宓子践,说他不听劝告,让敌人劫掠乡邻辛苦一年的劳动成果。消息传到鲁国都城,大贵族季孙氏也异常震怒。他专门派使臣赴单父地区,向宓子践兴师问罪。宓子践对使者说:“麦子被敌人割走,明年还可以再种出来。如果我采纳众人的观点,让人们去抢收麦子。对那些平时吊儿郎当、不愿意劳动的人来说,可能不劳而获,凭空得到不少好处。”

听到这里,使者的怒气消下去不少。助长不劳而获的风气,似乎不是什么好事。见使者脸色多云转晴,宓子践继续说:“要是我下令抢收,百姓们能抢回来一些麦子。等到敌兵退去,那些不劳而获的人,便会期盼敌国入侵。如此,民风会变得越来越坏。其实单父地区一年的小麦产量,对于鲁国强弱的影响微乎其微。鲁国不会因得到单父的麦子就强大起来,也不会因失去这点小麦衰弱下去。与其助长这种侥幸心理,还不如让敌兵抢走这些粮食。因为前者才是危害我们鲁国的大敌,是几代人的大损失,而后者只是疥藓之疾,短时间内就能恢复过来。希望您能把我的想法,向季孙大人禀明。”

果然,季孙氏得到使者回复后,不仅没有处分宓子践,反而还重重嘉奖他一番。

让敌军割走麦子,只是有形的、短期的损失,而让民众产生侥幸得利的心理,却是无形的、长久的损失。开了不劳而获的先河,需要花上更大代价去弥补,真可谓得不偿失。在有形和无形、短期和长远的方寸之间的取舍,宓子践作出正确的选择。

第二篇:与敌人坦诚相见哲理故事

公元前205年,因司马卯背楚降汉,楚王项羽迁怒于都尉陈平,流露出杀戮之意。于是陈平每天胆战心惊,惶惶不可终日,最后决定弃项羽而投刘邦。

一天下午,趁着军营开晚饭的时机,陈平背上包裹偷偷溜出軍营,一路打马扬鞭逃到了黄河边上。陈平想,过了黄河就是刘邦的地盘,到了那里我就安全了。看岸边停着一艘小船,陈平没细问,便急匆匆登上小船,招呼船夫赶快开船。等船驶到河中心,陈平忽然感到船慢了下来。陈平抬头一看,只见船夫漫不经心地摇着橹,眼睛却不时地瞄向陈平身上的包裹。这时,从船舱里走出一个精壮汉子,他不怀好意地上下打量着陈平。

见多识广的陈平意识到自己可能遇到歹人了——他们可能根据自己的衣着判断自己一定带了很多钱。想到这里,陈平在脑海里思谋着对策:若打,自己一介文弱书生,又是个旱鸭子,且以一敌二,必败无疑;若不打,只能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任人宰割。最好的办法就是让歹人主动放弃打劫的念头。可怎样做才能让歹人主动打消打劫的念头呢?陈平想了一下,决定与敌人“坦诚相见”。

陈平抬头望了一下天际,忽然自言自语道:“这鬼天气,可真热!”说完,陈平解下身上的包裹,很随意地放在船板上,然后脱下身上的外衣,最后打开包裹,挑了一件很薄的衣服穿上身。在这一系列过程中,陈平故意把动作放得很慢,且把包裹铺得很开,包裹里所有的东西都一览无遗。两个歹人看到陈平包裹里和身上确实没有什么值钱的东西,便放弃了抢劫的念头,把陈平安全地送到了黄河对岸。就这样,陈平顺利到达了刘邦的大营,并被刘邦委以重任,跟着刘邦征战南北,建下了不朽的功勋。

与敌人“坦诚相见”,是一种过人的胆略和智慧,更是根据自身条件,对危机情况做出的准确判断。所以,陈平最值得我们学习的地方,在于他承认自己是文弱书生,手无缚鸡之力。因此,他能做出准确判断:打不赢,只能让劫匪主动放弃!

我们若能像陈平一样,承认自己的不足,勇敢面对现实,积极思索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和生活方法,或许,我们也能取得像他一样的成功!

第三篇:把时间留给自己

把时间留给自己

诸城市明德学校

八年级二班

傅田

太阳这样东升西落日复一日年复一年,这是个规律丝毫不会有改变,一天一天的循环,周而复始的日子有时会让人厌恶,但是回过头来想想离去了无数个白昼和黑夜才有了现在这番模样。

无数次想问问自己时间去哪了,无数次告诉自己要懂得珍惜,失去了的不会再回来,可还是在该珍惜的时候无数次放弃了这虚渺的时间。最不起眼的东西也是你最致命的东西。人的生活不就是在这不起眼中一天一天生存下来的吗,可是有谁会在经历中感慨时间。只有一年到头了才想想这一年我干了点什么,这样回忆还有什么用,就算知道了时间抓不住,就算知道了自己荒废了也回不来了,也还是无能为力。

都说学校生活枯燥无味,当我每天和我的小伙伴们玩成一片的时候,有时候会忘了自己原有的志向。很多道理其实自己都懂,也知道志向需要自己努力但还是留不住时间,因为自控能力差,也可能是我还小。所以一直没有真正的成功过。我的放纵给了我启示,时间无情,带走了我身边很多也留给了我很多。可是它留给我的从来都要我自己去努力。

我不会深度体会时间是怎样的,可我知道有时候时间是个善良人,它铸造了世间所有感情,让我们拥有了美好拥有了人生。时间给了我希望,我总是希望几年之后的自己比现在好,至少要比过去好,尽管我不知道几年之后的我是什么样子,但我总寄托了我所有的希望

给予了以后,却总是忘记了现在。我忘记了现在我也生活在时间里了,我忘记了现在还有很多美好的东西我没有去体会,我忘记了我的未来是靠我现在的铺垫。学校里的考试就是对自己的一种鉴定吧。每次考完试,分数会让你回顾你过去的日子是个什么状态,你是付出了什么得到了你现在拥有的这些。可我每次都会后悔,后悔当初。这样在别人眼里就是个笑话吧,自己荒废了,就算再差也是自己应得的不是吗?这样也就证明了没有人会同情你,你以后的辉煌需要你现在付出代价,而你总是荒废,就算给予了天大的希望在以后,最终还是会一无所有,到最后也只剩下后悔了吧。

可是时间又让我们看清了很多,越长大越不快乐。现在想想小时候多好啊,多无忧无虑啊。可是换个角度想,当初自己小时候是多么迫切的希望长大啊。总是憧憬没来到的,总是怀念已过去的。随着自己长大却觉得与父母疏远了,没有了当初的温馨;随着时间的流逝自己看清了这个世界的残酷,却还得默默接受。时间总是逼着你成长。感觉没有经历,感觉一夜之间就长大了,起码思想上有了巨大的转变。可这又似乎不是一夜之间,是时间在运动,是我在经历。世界的冷酷开始让自己的生活黯然无味,可是不管怎样自己还是随着时间成长了。突然间陌生了很多,已经忘记了当初的样子,时间都去哪了?

父母老了,他们一辈子都为了儿女打拼,为了儿女付出,因为儿女就是他们的一切,他们的辛苦我都知道,可我还没有来得及报答。我还没来得及好好看清他们的脸颊,就已经满脸皱纹了,是我以前太不懂事了还是时间太快了没有给我留下报答的余地,他们辛苦了一辈

子,到现在我才懂,才懂得报答,应该为时不晚吧,别让爱来的太迟,从现在开始我就应该孝敬他们了,别给自己留遗憾,他们不容易。

时间是自己的,需要自己把握。过去的已经过去,未来的我在珍惜。

把时间留给自己释放自己的世界,让时间得到永恒!

第四篇:把思考留给孩子

把思考留给孩子,把课堂还给学生

沐川县实验二小:陈柏松

感谢学校给了我这次机会,有机会参加了这次“成都2011年小学数学核心问题解决策略研讨会”,有幸亲临了全国教育名师华应龙、徐斌、张齐华、徐长青、吴正宪、潘小明和黄爱华的课堂,认真倾听了名师们的精彩讲座。正如主持人张齐华老师所评价的:“他们的课堂精彩而生动、细腻而大气,充满了教学智慧。”他们以个性的张扬,人格魅力的完全展现,轻松自然的体态,幽默的语言吸引着每一位学生和在座的每一位听课老师。尤其是华应龙、徐长青和黄爱华三位老师的教学艺术和全新的教育理念深深地感染了我。

一、课堂因融错而精彩

华老师的融错理念分为三层:容错,错是错;融错,错不是错;荣错,错还是错。融错教育”首先是“容”错,包容孩子错误。有容乃大,因为包容,课堂才会活起来,才能洋溢着生命力。错误是一种反证,对教师也是一种提醒和帮助。因此,对孩子“不同”的声音,他总是特别好奇。每当课堂上只有一种回答的时候,华应龙就会不停地去问,“还有没有不同的?”他说:“有时候我是有预设的,这个问题,还有着怎样的答案。更多的时候我只是给孩子一个空间,你会发现有时候孩子的想法很独特。”“融”错——差错是一种资源,对于数学来说,正确答案也许是唯一的,但是错误的回答却有它不同的故事。华应龙举了一个例子:比如计算上的错误,老师往往认为学生粗心,其实计算问题往往是一种综合的表现。比方说24乘3,学生常会得出92的结果。经过调查他发现,这有三种可能性。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进了一等于三,三乘三,变92了;还有一种可能是三四十二,写二进一,二四得八,进了一,得九;还可能是写成了23乘4。所以同一道题,错误的结果是一样的,但是原因却可能不一样。“明白的学生明白的道理是一样的,不明白的学生就各有各的困惑”。因此,“融错教育”的第二层含义是“融”错,把错误融化。“很荣幸,我错过,错是一种贡献。”这是“融错教育”的第三层含义。华应龙说:“很多老师认为学生不该‘错’,而我认为学生可以‘错’,学校、课堂就应该是学生犯错的地方。”何况爱因斯坦也说过:“失败就是发现一条走不通的道路,这对科学就是很大贡献。”在这样一种融错的教育中,积淀下来的就是孩子创新的人格。在学习的过程,他不但掌握了知识,而且还养成了敢于尝试的良好习惯,错了、失败了,他会去分析,然后再不断地探索。这种教育能帮助孩子磨炼出百折不挠的意志品质。

二、简单教数学

当听完徐老师的讲座《我的简约教学》后,更是让我产生思想震撼,他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他提出“三不讲”,即学生会的教师不讲,这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而言的;学生自己能学会的,教师不讲,这里强调的是还给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权;学生怎么也学不会的不讲,突出的是以人为本。对呀!简约教学,我们天天说要以人为本、以生为本,如果我们的数学教育走向简单,不因形式的复杂与繁琐而让学生远离学习,这不正是一种真实、自然、以人为本的学习吗?正如徐老师那节课那样,徐老师仅仅借助一支粉笔、一张白纸和一张嘴就把课上的如此棒,这不是很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吗?

简约教学追求的是朴素灵动、反璞归真,以真实的呈现突出核心目标。徐长青老师所提出的简约教学吸收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简约思想,“化繁为简”、“博观而约取,厚积薄发”,这一理论的追溯,恰恰体现了简约教学的正本清源、返璞归真的实践特征。在思考和梳理的过程中,一个崭新的理念在我的脑海形成:“数学课堂迫切需要从冗繁走向凝练,从紧张走向舒缓,从杂乱走向清晰,从肤浅走向深邃”,实现有效的数学教学就是走向简约教学。

三、好课,从倾听开始

毋庸置疑,倾听首先是一种教育行为和教育方式。它不是教学的某一个环节,它是而是至始至终贯穿于教学的全过程。在某种意义上说,教学的过程就是倾听和探究的过程,而在这个过程中折射出我们的教育品质。

其一是尊重。以学生发展为本,首要的就是尊重学生。尊重不妨从倾听学生的倾诉开始,教师的倾听,就能给学生以尊重、鼓励、赞许。

其二是期待。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不流畅,或表述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会有有错误,教师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是一种乐观的期待。

其三是互动。倾听是接收和输出相融合、相交替的过程,倾诉者在倾听者情绪感染下也会成为倾听者。这种倾听、倾诉的互置,形成了互动的平台,这个平台是用民主、平等的砖石搭建的,它使教师更像学生的知心朋友、可信赖的伙伴、值得尊敬的长者。

倾听的核心是思考。教师倾听时,总是伴随着观察、辨别、判断、选择。倾听中,教师的外表是从容的,而脑海里是不平静的,在最短的时间内,甚至在瞬间必须作出教育的决定,或是肯定后的点拨,或是以此展开的议论,或是片刻沉静中的回味、思索,或是借景抒情,或是借题发挥,总之,无不闪现着教师的教育敏感、教育机智和教育艺术的光彩。有时,倾听本身就是处理教育事件的艺术和智慧。

那么,我们倾听什么?(1)倾听学生的妙想。

课堂教学,有交流才有价值。有时学生在阐述其见解时,会不经意带出一些很有探讨价值的“副产品”,这时,作为说者的学生可能是“无心”的,但作为听者的教师一定要“有意”,要认真倾听学生的讨论发言,从错中见对,从无中见有,要“于无声处”谛听即将响起的惊雷。(角的认识)

(2)倾听学生的童心。(教学百分号)

(3)倾听学生的错误。

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时,教师首先出示一个长方形要求学生说出面积计算的方法;接着教师在图旁出示了一个平行四边形,让学生思考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怎样算?学生有两种答案,一种是用数小方格的方法来计算面积,另一种是和长方形面积计算的方式一样。很显然,第二种想法是错误的。我没有评判对错,去讲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而是肯定了这位同学运用了“类推”的数学思考方法,然后,从这位同学的错误想法引导出发,师生共同探讨,得出结论。教师巧妙地将平行四边形移到长方形的图上,引导学生比较,学生发现图中两个图形的面积并不是一样大,那么证明刚才那位同学的想法是错误的。教师继续引导:“那么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计算呢?”多数学生都能说出将长方形外的小直角三角形平移进来,然后计算长方形面积的道理,师生共同推导出了平行四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

在我们的课堂中,我们除了要倾听那些准确无误的回答,更要耐心倾听孩子的错误。如果我们机智地从伴随着教学过程中出现的错误的想法出发,进行引导点拨,抓住错误延伸,诱发思维,开启心智,得出的结论反而印象深刻。我们不仅要倾听成功的孩子的快乐,更要倾听暂时失败的孩子的心声,我们耐心地等待,我们热忱地帮助每个孩子都体验到胜利的喜悦。

(4)倾听“弱势”学生的声音。

我们的孩子由于知识背景、思维方式、智力水平等存在的差异,往往会出现一些“弱势群体”,这就要求我们的教师将我们的目光关注在这些孩子身上,去倾听他们哪怕是微乎其微的声音。

在2007年的一次公开课上,教师出示这样一道应用题让学生解答:一个车间要装配288台洗衣机。工人们每小时装配36台,经过5小时,还剩多少台没有装?这是一道比较简单的两步计算应用题,一般的解法是:288-36×5=108(台)。

可是,一位“后进生”好不容易说出自己的答案,却把算式错误地说成“288÷36”。坐在下面的学生沉不住气了,纷纷举手要求发言。几个胆大的孩子窃窃私语,“怎么连这么简单的题都做不来”。说错了的孩子“手足无措”,脸涨得通红。

这位有经验的上课老师,先示意大家安静,然后转过身对那位发言的“后进生”说:“这道题你没有做错,只是没有做完。”老师这样一说,全班的学生都愣住了,一个个瞪大了眼睛。在老师的启发下,这位“后进生”明白了:288÷36=8(小时),这一步求的是这个车间完成装配任务所需的时间,现在装配了5小时,还要装配8-5=3(小时)才能完成任务。还剩下没有装的是36×3=108(台)。这样,得出了这道题的又一种解法:36×(288÷36-5)=108(台)。

这位老师还引导他把两种解法进行对比,鼓励他选择比较合理、简便的方法。这个同学高高兴兴地坐了下去。

在学生“脸涨得通红,手足无措”的时候,这位老师凭着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机智,想方设法把学生的错误想法引导到正道上来,让学生获得学习的成功,“体面”地坐下去,这是非常难得和值得大力提倡的。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的教师不会满足于听到学生的言辞,他还善于听到言辞背后的情绪、希求,并加以热情地呵护和细心地引导。尽管学生发言时结结巴巴不够不流畅,或表述的意义不够明确,甚至会有错误,教师总是耐心地、专注地倾听,用期待的目光和神情去感染学生、感动学生。这种乐观的期待能够唤醒学生沉睡已久的意识和潜能,让他真正感受到作为一个独立生命而受人尊重、爱护的喜悦之情。

(5)倾听学生的一字之差。

在我们的数学教材中常有一些容易与其他内容想混淆的概念,还有一些是在正常思维中不容易被注意到的问题。如何才能准确掌握学生的知识上的盲点呢?自然要依靠于我们的倾听了。当从学生的发言中意识到这些模糊点和盲点时,就可设计对比问题使学生在比较中分清是非。(梯形的认识)

(6)倾听学生的离经叛道。

在教学商不变的规律的时候,一位教师采用讲故事的方式来总结商不变的规律,她绘声绘色地给学生讲了这样一个故事:猴王国运来一批桃子,老猴叫小猴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小猴子连连摇头;老猴又叫它拿60个桃子去分给30只猴子,小猴得寸进尺,挠挠脑袋,请求老猴再多给一点;最后,老猴慷慨地叫他拿600个桃子去分给300只猴子,这次小猴开心地笑了,老猴也笑了。讲到这里老师问学生谁的笑使聪明的笑。全班十有八九的同学都说老猴的笑是聪明的笑,因为它懂得商不变的规律。这时坐在墙角的一位很不起眼的学生突然站起来说:“我认为小猴的笑是聪明的笑。”老师一愣,赶紧问:“为什么?” 那个学生大声说:“因为小猴想到了其他的猴子。如果只拿6个桃子去分给3只猴子,其他的猴子一定会过来争夺,猴子们就会打架的。” 瞧,他一副振振有词的模样,这个问题可真够“刁钻古怪”,遇上急躁的老师,不骂个狗血淋头,也会被老师视为莫名其妙,即便是遇上能爱护学生好奇心,机智的老师,最多就这么说:“你很会思考,但是今天我们讨论的是商不变的话题!” 其他学生听了他的回答哈哈大笑,以为老师会很快否定他的答案,因为大家都明白,这节课讲的是商不变的规律,和猴子们打架没有任何关系。

非常难得的是我们的老师在耐心地听完孩子的回答后,并没有粗暴简单地否决了孩子,反而觉得这个答案非常难得可贵地表现出孩子的求异思维。老师马上说:“你真了不起,能有与众不同的想法。同学们,你们认为他讲得有道理吗?我们来讨论讨论吧!”于是全班同学立刻你一言我一语地讨论起来,教室里充满了研究探讨的气氛。有的同学认为没有道理,因为小猴不懂商不变的道理;有的同学认为有道理,因为他看见过动物园的小猴们为了一个苹果你争我夺,打成一团。还有的学生认为既有道理又没有道理,如果从商不变的规律来看,小猴不懂,所以老猴的笑是聪明的笑;如果从实际来看,小猴能为别的猴子着想,它的笑才是聪明的笑。这时老师顺势一转:“同学们说的太好了,老猴、小猴的笑都可能是聪明的笑,就看我们站在什么角度来看了。”

本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思维的空间本来就是无限广阔的,科学探索的兴趣往往是在所谓的离经叛道的答案中培养出来的。当学生的答案和我们预想的答案不同甚至离题万里时,我们当老师的是否想到这可能是学生创造性的思维之光呢? 最后,我要用我们这次学习时会场中的一句标语来结束我今天的发言:成功不是听别人说,而是要靠自己去体验。

第五篇:把课堂留给学生

“把课堂还给学生”教研活动心得体会

语文

加入时间:2012-11-12 ywlg 点击:315 评论数: 我要评论(0)

2012年10月8日-9日,我校与青岛二中合作开展了一次“把课堂还给学生”教学研讨活动,通过聆听李晓轮(青岛二中教务处主任)主任的讲座,并且有幸参加了和青岛二中于卓琳老师(语文特级教师)的同课异构(人教版高中语文必修5第8课《咬文嚼字》)活动,特别是课后的研讨活动,来自新疆师大附中、新疆农大附中、新大附中、实验中学的老师,乌鲁木齐市教研中心语文教研员岳学贤老师等人的发言,更是给了我众多的启发和思考,让我不得不去考虑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如何加快推进“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理念和模式。

在这里我想主要谈几点自己关于备课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

从层次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单元教学目标、文本教学目标和课堂教学目标三大板块,从内容上来讲,教学目标应当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价值目标等。

走进教室,打开课本,我们的老师总是本能性的满堂灌,总是担心学生的能力不够,总是觉得学生的积累太少,一切的一切都要老师口传手授,恨不能把老师所知道的全部知识灌入学生的大脑里。所以一节课从头到尾都是老师一个人喋喋不休地说个没完没了,板书写了一板又一板,学生只顾埋头苦“记”笔记,根本无暇思考,结果是笔记本记了好几本,遇到问题却是一问三不知,让老师倍感失落和失望。其实不是学生没记住,而是学生没时间记,老师上课讲的那些知识就像浮云一样从眼前和耳畔飘然划过,没有留下一丝一号的痕迹。学生实际上只是做了一台会说话的复印机,或者是一座有思维的储藏室。

一篇课文到底要教给学生些什么,一堂课下来到底希望学生能够掌握多少,这些看似寻常的问题,如果深究起来,恐怕没有几位老师能够予以清晰的回答。大家总是习惯性的全面开花,什么都讲,面面俱到,唯恐落下一些知识点。如果每篇课文都是这样的话,大量的时间就被浪费了,就要做很多无用的重复工作,而且容易给学生造成厌倦感,老师也有疲惫感。所以,备课之前务必要阅读单元教学目标,单元教学目标明确了之后,再把单元教学目标分散到本单元的每一篇课文中间去,之后再把文本教学目标分散到课堂教学目标,课堂教学目标再具体落实到段落,这样一环套一环,不但层次清楚,而且化繁为简,大大减轻了课堂教学承受的重荷,课堂内容清楚,目标明确,教师和学生的注意力集中。

举例说明一下,比方说小说单元教学,小说教学目标不外乎就是环境描写、人物塑造、故事情节和作品主题,如果把这四部分内容在每一篇课文中都要讲得面面俱到的话,一篇课文恐怕两个星期都讲不完,我们完全可以把这四部分内容分解开来,将教学内容与课文的特点结合起来(比方说《林教头风雪山神庙》侧重环境描写,而《装在套子里的人》则侧重人物形象的塑造),每篇课文承担一个重点部分,同事穿插其他的内容,这样不但轻松的完成了教学任务,而且每篇课文都显得有主次之分,让学生可以清楚的知道这一节课到底讲了些什么。老师轻松,学生轻松,收获丰富,何乐而不为呢。

再比如,我们在讲授文言文的时候,老师总是拿着语文书一行行,一个字一个字给学生翻译,一节课下来老师累得口干舌燥嘴角发麻,学生累得头昏脑胀手腕发麻,课文的行间,天头,地脚,侧页记得满满当当,可是学生能够记住多少呢?我们的老师有办法,让学生像背诗词一样背诵注解,然后出卷考试。不错,这样确实可以让学生记住大量的实词和虚词,为了应付我们的月考、期中考、期末考当然是非常有效的,但是我们的目标是迎接最后的高考,高考考查的是知识点的积累、迁移和应用,这个时候如果仅仅是把课文的注解背得滚瓜烂熟恐怕也是无济于事的。关键性问题在于我们把每个单元每篇课文每个段落每个字都这样讲下去,浪费了大量的时间,而且学生学到的全部是死知识,只记住了这一篇课文这一段里这句话这个字的意思,而无法掌握这个字在什么情况下有怎样的意思,也就是没有掌握规律。这样老师不厌其烦地讲,学生不假思索地背,大家都会觉得疲惫不堪而收获寥寥无几。与其这样,我们何不将知识点散落开来呢,特别是文言文教学贯穿语文必修教材的始终。比如说文言特殊句式,不外乎就是倒装句(主谓倒装、定语后置句、状语后置句、宾语前置句)、省略句、判断句和被动句这四大类8小类,如果我们把这8个小类分摊到每一篇课文中去讲的话,既做到了避免重复的工作,更为重要的是避免了每一篇课文里的蜻蜓点水,似乎是讲了,但是根本没有讲透彻,学生仍然只是知道这一句的类型,而不知道特殊句式的规律和语法。再比如文言文里的实词和虚词和讲解,完全没必要每一篇课文都要逐字讲解,告诉学生这个字有几个义项,在哪种情况作何解释,后面遇到这个字是的时候慢慢的引导让学生说出这个字的意义,久而久之学生就学会了将熟记的东西转化为运用。比方说“为”,总共有2个读音“wéi”和“wèi”,我们没有必要遇到“为”这个字就要讲一遍,我们可以把这个字的规律告诉给学生,当读“wèi”的时候有2层意思:①为了、替、给;②因为。当读“wéi”的时候有4层意思:①表被动;②如果,假如;③表示反问或感叹的句末语气词;④成为、作为、认为、以为、是、做、当作等。

(二)学生情况

课堂教学是一个由师生共同参与完成的活动,所以教师不能“一厢情愿”的备课,而必须要考虑到学生的情况,即学情。特尖班、实验班、重点班之间是有差别的,理科班、文科班之间是有差别的,只有做到这样才可以达到有的放矢。

教学活动是人与人之间互动的活动,再能的教师也无法单方面完成教学活动,既然是教师和学生双向互动的活动,那么教师在备课的时候,学生就是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作为班主任我是深受感触,在自己班上课的时候,无形之中就知道问题应该如何设置,问题应该如何问更能引起学生的兴趣,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控制气氛,何时需要老师适当的调节气氛……很明显,这一点得益于班主任对班级学生情况的了解,而在另外一个班上课的时候,虽然也尽量做到“因地制宜”,但是毕竟不是自己的班,对学生了解的程度远不如自己的班,所以在一些环节上的效果明显有缺憾,至少是和自己班的教学效果比起来有缺憾。如此一来,可见了解学情对于备课是何等的至关重要。班主任尚且如此,对于那些只代课的任课老师来说了解学情的重要性恐怕就要更上一层了。

特尖班的学生思维敏捷,知识储备丰富,好钻研,甚至有些时候好钻牛角尖,对于这样的学生来说课前准备工作首先就要保证容量大,有深度,有广度,有难度,并且注意知识之间的勾连综合。

实验班的学生勤奋刻苦,认真用功,但是不太爱发言,而且思辨性相对来说显得弱一些,这就要求我们在备课的时候在保证容量充足的同事,还要有一定的拓展,所提问题要难易适中,并且尽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以此来调动课堂氛围,避免课堂死气沉沉。

重点班的学生相对来说,整体基础比较弱,学生比较活跃。这就要求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注意难易度的把握,注意深入浅出的教学方法,注意把控课堂气氛,保证教学秩序不会出现混乱。

理科班的学生思维都十分活跃,爱提问,喜爱探其究竟,所以教师备课的时候就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

文科班的学生视野宽泛,广泛接触文史知识,这就需要教师在备课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历史功底和新闻视野。

(三)教学方法

文章的体裁不同,教学方法也要有所差异,诗歌、小说、喜剧、散文、报告文学等各种文体的教学方式和教学方法应该适时作出调整,即使是读书这样一个环节也有很多变化,诸如略读、详读、速读、朗读、朗诵、默读等,这都要根据课文内容和课堂氛围的需要而决定。

新课程改革已经很多年,起初的时候人人纷纷批判旧有教学模式,随之而来的是一股所谓的“新风气”——读一读,说一说,评一评,动不动就四人小组活动,彻底颠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重要性,似乎老师说的话多了就是陈旧,似乎老师讲得太多了就是退步,致使教了几十年的老教师竟然不知道应该如何上课了。这种教学方式确实使课堂气氛活跃了,但是文本根本挖掘不进去,学生就在闹哄哄的氛围中结束一堂课。多年过去了,人们突然发现,那些所谓的“新理念、新模式、新方法”过于理想化,与实际教学相距甚远,而那些当年被课改专家批判的一文不值的“旧方法、旧模式”再次回到课堂,回归到应有的地位。

什么是科学的教学模式?什么是优秀的教学方法?答案是肯定的,适合教学需求的的模式就是科学的教学模式,适合学生发展需要的就是优秀的教学方法,任何事物没有最好,只有最适合。给学生讲授作家和创作背景,就必须由教师代言,直接告诉给学生,并且让学生熟记,这没有什么可商量的。难道非要让学生花费大量时间去查阅资料,然后再转述出来就一定会有特别好的效果吗?在讲授古诗词的时候,学生连最基本的术语都不知道,怎么样让学生讨论啊?这个时候就必须由教师告诉学生最基本的诗词常识和一些基本的鉴赏方法,等到有了一定的积累之后,在慢慢放开让学生自己讨论,这样才能真正达到将外化转为内化的目的。阅读课文一味的求高声朗读,这是非常错误的,美文可以吼出来吗?那是需要用心读。诗歌可以喊出来吗?那是需要读者身临其境去体悟作者的情感。小说可以喊出来吗?人物形象和细节描写需要读者去慢慢品味,才会有豁然开朗的体验。凡此种种,告诉我们,没有哪一种教学方式是最好的,只有最适合的。

在讲授《说“木叶”》(人教版语文必修5第9课)这一课的时候,我彻底打破常规教学方法,没有导语,没有提问,没有研讨,没有朗读,完全是由我带着学生一起阅读课文,一边读一边讲解。之所以采取这种方式吗,是因为这一课是一篇文艺理论文章,文章内容晦涩难懂,而且所说的很多内容需要靠读者自己去领悟,而不可用文字直接表述出来,即“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妙境。我在一个班是按照常规的教学进行的,结果是学生上完之后依旧是一窍不通。在另外一个班采取的这种方式,学生竟然能够理解作者的意图,虽说不上完全领会,但是最起码知道了其中的缘由,领略到了一点作者所描述的意境。

备课,是一个系列化工程,不是讲问题简单的罗列子啊备课本上就算大功告成,他需要一名教师真正的用心去准备,需要一名教师把自己置换到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需要一名教师深入到文本又要跳出文本,需要一名教师智慧的将知识分解之后再总结。

下载把粮食留给敌人哲理故事word格式文档
下载把粮食留给敌人哲理故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把微笑留给自己

    把微笑留给自己 世间有许多微笑,有蒙娜丽莎那动人的微笑;有父母那亲切的微笑;有同学那纯真的微笑。在我心灵的深处,亦留有着一个难忘的微笑,这个微笑,时时的鼓舞,鼓励着我。 记得那......

    把困难留给自己

    “只有想不到的,没有做不到的” —— 一名优秀员工的职业精神 我是财务部的一名员工,负责单位计算机网络的维护和管理,随便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人们的工作、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电......

    把自信留给自己

    把自信留给自己 十余年的教学工作,我遇到很多学生都会和我讲着内容差不多的话:老师,我从心里挺想好的。可是我怕管不住自己;老师,他那么优秀,我怎么能超过他;老师,我怕完不成你给的......

    把信心留给自己

    把信心留给自己 赵诚博 信心的力量在于即使身处逆境,亦能帮助你鼓起生活的勇气;信心的伟大在于即便遭遇不幸,亦能促使你保持崇高的心灵。所以,把信心留给自己,彻悟生命的真谛。......

    哲理故事:把自己放在劣势

    哲理故事:把自己放在劣势 一名剑客去拜访一位武林泰斗,请教他是如何练就非凡武艺的。武林泰斗拿出一把只有一尺长的剑,说:多亏了它,才让我有了今天的成就。 剑客大为不解,问:别人的......

    敌人正是自己故事

    驯鹿和狼之间存在着一种非常独特的关系,它们在同一个地方出生,又一同奔跑在自然环境极为恶劣的旷野上。大多数时候,它们相安无事地在同一个地方活动,狼不骚扰鹿群,驯鹿也不害怕狼......

    感人情书把伤害留给自己

    二战期间,一支部队在森林中与敌军相遇发生激战,最后两名战士与部队失去了联系。他们之所以在激战中还能互相照顾、彼此不分,是因为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小镇的战友。两人在森林中艰......

    把微笑留给学生5则范文

    请把微笑留给学生 通山县南林中学吴泰和 当我们初为人师时,总是带着微笑走进课堂面对学生。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们渐渐收敛了笑容,刻意地伪装起来,变得严肃起来。总觉得要树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