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人生道路上谁都是路痴杂文随笔
最近,天气热得很。恰逢全国高考,那叫一个热火朝天啊。
晚上,在江滩徒步的人群貌似少了点,毕竟呆在空调房里,比在外面舒服嘛。只要在外面站一会儿,那汗珠就在身上滚动着。
但不能因外因而放弃一直坚持的徒步,我便按照老规矩,穿戴好运动行头,驰骋在微风的江滩上。
当路过一个广场时,听到男声传来,正在高唱BEYONG乐队的那首《海阔天空》。人声鼎沸,围了很多人。
唱得挺好听,我走上前去看看,凑个热闹嘛。运动后的汗水已经在衣服里肆意穿梭着,但并不影响我的好奇心。想当然地,不外乎附近大学城的大学生在玩着乐器而已。
我想错了。居然是一群五十来岁的“高龄”男女组合乐队。看他们的乐器装备就知道,有手鼓、爵士鼓、电子琴、电吉他等,很是齐全。
背着电吉他的是位大叔,大腹便便,头发稀疏,前额已经没有了头发,个头倒是有点高。很普通的大叔,扔在人群中,就是那种油腻大叔型。
但是,当他背着吉他,就大不同了。娴熟的指弹,投入的表情,跟着曲子一起慢慢和声,那感觉瞬间高大上了。
玩手鼓的是一位上了年纪的女人。手鼓拍打的那一刹那,我仿佛又回到了凤凰古城。最先见到手鼓这种乐器是在那里看到的。
两个年轻女孩看着小店,门外是南来北往的游客。其中一个女孩摆弄着手鼓,跟着音乐一起翩翩起舞,很随意,很自然的表情,让我曾流连忘返。
手鼓发出的声音很浑厚,给人安全感,这是大自然赋予美妙的声音。
周围的人们纷纷拿出手机录下了一小段视频,传上网络,或分享给朋友圈。每个人的脸上带着兴奋,还有一丝惊讶,都混合着汗水,呈现出对生活的渴望来。
到了“五十知天命”的年纪,能知天命而不庸人自扰,能从心所欲而心安然。他们能在繁杂的世事中能进能退,遵从内心的召唤,认认真真地活着,做到真实、自我、平和,让每一个日子都看见欢喜,这或许才是它最大的意义所在。
想起现在的年轻人,年轻轻轻,事业不见成功,早已被埋没在无穷的“知识”海洋里。刷着朋友圈,玩着微博,打着王者,似乎无尽的青春在等你挥霍掉。
所谓佛系生活,那是不求上进的说辞。看看这些“高龄”乐队,玩得不亦乐乎,玩得有滋有味,玩出了人生最高境界。
那些录视频的人们,不正是心怀敬意么,哪有不佩服他们呢?我相信,人们佩服的是他们对光明的向往,不抛弃,不放弃对自己人生的追求,正迈着淡然而坚定的步伐,欣然向前。
我们所要的丰盈生活,并不是网上那些充斥的繁华喧嚣,而是实实在在地用心去感受生活,遵从内心,不盲目跟随,就能看到生命的意义和存在的价值。
每个人都必须遵从内心的选择,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否则,即便成功,也不会快乐。那就请回归本真,走自己的道路吧。
第二篇:人生谁没有点压力杂文随笔
但你被这个城市遗忘的时候,别忘了还有我。
想起前几天在朋友圈的说说下看到一个评论对话。
男孩说:“好想没有任何压力,给自己放一段时间假好好锻炼身体把体重减下去!”
女孩说:“看来压力很大呀!即使不放假,也可以去锻炼身体。”
男孩说:“如果不工作压力巨大,现在资金所剩无几,想想各种开支,一天都不敢失业。”
女孩说:“加油。今年才刚刚开始。”
看似最平常的朋友圈评论点赞,其实给予别人的少许关心和问候却可以给他心里上得到些关注和在乎。
小时候我们总骗爸妈说我没钱了,到现在总骗爸妈说没事我还有钱;小时候在外面买了东西回家,总是把价钱给爸妈往高了报,到现在买了东西回家总是把价钱给爸妈说不贵很便宜;小时候在外面受了委屈回家总是在爸妈面前哭着说,到现在受了委屈回家要想着办法在妈妈面前保持笑容,其实这是一个自我成长的过程,之所以变得什么事都放在心里,是不想让爸妈为我们担忧。
我们学会了遇到困难自己解决;遇到难题自己思考;遇到挫折自己战胜;有压力自己扛。
当有一天,有那么一个人出现,告诉你:“不要把什么事都放在心里,至少你还有我”你会很感动,内心一下子充满了动力。
其实,任何人都需要赞美,也需要学会倾诉。被赞美后的人和不经常受到赞美的人,在幸福指数上是不一样的,与他人倾诉和憋在心里,脸上的快乐程度也不一样。请不要戾涩你的赞美,因为,你真诚的赞美,给别人的或许是一份大的帮助。
世界上谁没有压力呢,谁想遇到不顺呢,谁不想努力呢,可是还是有些人,把自己隐藏得太深,便慢慢地学会看透,这可能让自己更放松。
刚出来工作这几年,可能你的压力来源于生活的开支、房贷、车贷、孩子的教育、逼婚等,保持好的心态,很重要,压力总有得到释怀的时候。
有一个朋友,现在32岁,依旧单身。她阳光、热情、富有亲和力、乐于分享,对美容、养生、饮食和营养学都有自己的认识,并把自己学到的东西,及时的去分享给身边的人。
我们都说她“是个宝”,她也经常分享一些关于工作,生活中的一些正能量的思想给我。有时候她也有不开心的时候,她会说出来,但这种不开心她不会传递出来,不会让别人看出她的不开心,这种状态,我觉得是需要历练的。
心情不好的时候,压力在内心的分量会增大许多,会焦虑,会不安,会浮躁,感觉一切不好的情绪都会出现,选择倾诉,会对这种情况有所帮助。
现在说压力,也不是新鲜事。
但还是需要反复提及,就像看书一样,反复看的过程就是不断积累,深入内心的过程。
重复不在于多,而在于你真正感悟多少。
压力常常是自己赋予自己的,不管怎样,你还是需要感恩你自己,因为,自己有了压力,才会成长。
第三篇:刺激人生杂文随笔
我很好奇,你人生中最期待的事情是什么?经历过的最刺激的事情是什么?到底是什么才能让你热血沸腾,激动异常?
昨天,在宿舍里大家一起谈天说地的时候,其中一位姑娘说到她想去大理看一看,一瞬间我们就都沸腾了。是啊,大理,多美啊,最重要的是,四个姑娘一起走出北京,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感觉就像,嗯,我歪头想了一想,对了,就像汤姆索亚历险记。
我想去走一走,不是一个人,一个人的旅途太孤单,是我没有勇气,又想要刺激。
我想穿着蒙古少女的漂亮衣服,戴着那些可爱的新鲜的头饰,和一群豪气万千又和蔼可亲的蒙古兄弟们,还有漂亮爽朗的蒙古姑娘们在夜晚明亮的星空下,围绕着那耀眼的篝火,手拉着手,尽情的欢唱歌舞。
我好想,在那辽阔的大草原上,骑着烈马穿着明艳的红衣狂奔,让风肆虐我的脸颊。
我好想,看着一对纯情的蒙古情侣,在那满是牛羊的青草地上深情的的情歌对唱。爱情的结合,没有功利,没有车房,只有草原和你。
我更想坐在世界上最高的秋千上,自由而疯狂的摇荡。越是美丽就越是危险。
我想,和我的爱人穿越深山老林,我们探过神秘的古墓,似乎窥探到古老而凄美的爱情故事,抑或是一带霸王背后深深的孤寂与凄凉。
千百年来,一将功成万骨枯,帝王就像太阳,将温暖照耀给别人,却将身边的人无情灼伤。。。
我想。。。
海子自杀了,他觉得这个世界已经没有什么再能够吸引的了他了,他似乎看透了这个世界。
如果一个人的心平静的再也激不起一点波澜,是不是就离死亡不远了?
我们每个人的身上都肩负着各种各样的责任,有时候,身不由己。
因为看重的不一样,所以我们才有了彼此不同却又独一无二的人生。
我们就做特立独行的自己,不为别人眼中的自己而活。
写这篇文章,就是很好奇,很想和大家聊一聊你的热血,你的刺激,让彼此看到不一样的魅力人生。
第四篇:九十人生杂文随笔
住在我外婆隔壁家的阿太死掉了。
我记得她不会做家务,我和我外婆经常听到,她那嗓门细细的儿媳妇,在昏暗的堂屋里长一声短一声地数落她。她咳嗽,然后含含糊糊地分辨。
露天窗台像圮了一角,长绳上挂着湿漉漉的衣服,在风里面,飘一下,停一下。
她以前做过童养媳,一袋米一套衣服,她就买给了一个她不认识的男子。
男子早就去世了。总之我没有见过他。
而她的脸常年又是泛着病态的红。
村里女人说她有病。轻浮的老头说她对自己有意思。
她自己就像终年住在有爬山虎,青苔,露水的夹缝里,潮湿着,沉默着。
唯一会出门,是在村口等自己儿子,拄着拐。我姐姐讨厌这拐,她用它赶过我姐姐,因为我姐姐玩球的时候越过她家的边界。我姐姐不让我理他的问题,我们没见过他儿子。
我在学校门口见过他,他是那一带片儿警。
之后我就很久没有见过她了。
现在,住在我外婆隔壁家的阿太死掉了。
像路边抽掉生气的白猫。
第五篇:充电人生杂文随笔
一日,我孤身一人随团队出了趟远门,路上十多个小时车程的折腾,早已身心俱疲了。说句老实话,坐车上不弄点各自的喜好,吃吃零食、聊聊天也好,刷刷朋友圈、听听小曲也罢,有理由消遣旅途寂寞,打发时间。倘若没有这些那些的喜好,车上浮躁不安,那是必然的。身体一路劳累不说,心中的饥荒滋味,也可想而知,恐怕比坐车不吃饭更难熬。
用什么充实乘车生活,弥补身心的愉悦感,打消旅途疲惫感?于是,我开始把目光转向左右前后,很快留意到两个不同风格的人身上,他们有两种习以为常的消遣方法,便成了意外的收获。这两个人,各顾各的,把玩着各自的喜好,本来都和我毫不相间,但因读书与充电的关系,却引起了我的浓厚兴趣,并作进一步深入思考。
一位是中年男子,就坐在我的旁边,见他捧着本书,爱不释手,聚精会神地细嚼慢咽,像似品尝三珍海味一样,津津有味。他告诉我:“带本书走又不重不累,闲时拿出来翻翻,车上还可以解解闷,消磨时光。”我连连点头,表示认可或有同感。然而,坐在我前排位置上的另一个人,是个戴近视眼镜的小伙子,正低着头,专心致志地玩手机,沉醉在音乐、游戏中,不是听歌曲,就是全神贯注地玩游戏,偶尔还拿充电宝给手机充充电,一刻也没消停过。
年轻的导游过来凑热闹,套近乎,关切地打趣道:“小伙子,你的耳机是什么品牌的?我见都没见过,很特别的嘛!”小伙子这才抬起头来,说是某某某品牌的。导游又说:“能不能借我试听一下?如果效果不错的话,我也要去买一个。”小伙子有些不情愿,但为了顾及面子,慢慢开始从两侧的耳朵孔里,卸下正在享受美妙音乐的耳机,随手递给了导游……
日常生活中,带书有带书的好处,带手机有带手机的重要。特别是出远门,即便是带上手机没电了,照样可以借助电源和充电宝充下电,继续支持听歌、游戏等功能。如果没有带书,就意味着不能给心灵补充精神食粮,难以让大脑充电,无法给知识充电。但一个人,养成带书出门的习惯,培养自己阅读的兴趣,让读书走进生活,成为一种生活的常态,确实很难做到,也不那么容易。
手机没电,必须充电,这是表面上简单的常识。读书学习,不是伸手可及的、直接的,而是深层次客观形象的“充电”。众所周知,不给手机充电,使用功能必然出现罢工。而人们亦然,只有日复一日的学习,一点一滴积累的知识,宛如电量充足的“充电宝”。当我们的心灵感官饥饿时,觉得万般寂寞无聊,大脑就会发出“充电”指令。并通过读书学习,像接受反反复复的充电,渐渐积累知识,储蓄能量,随时支取,深度体悟到“书到用时方恨少”。可一个人为什么要不断地学习充电呢?因为读书,不仅仅有助于丰厚的物质回报,便于科学理念的形成和树立,能医愚、能治穷、能疗病,更是提升人生境界,砺志明德,致远练达,美丽灵魂。
常言道:“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书读多了,见多识广,视野开阔,站得高,望得远,脚下的路才会越走越长,懂得的道理自然也就多了。在读书过程中,循序渐进,领会消化,边读边用,活学活用,陶冶情操,培养情趣,识别善恶,明辨是非。并做到深读、实读、巧读,懂得取舍,注重思考,吸取精华,去掉糟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从而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野蛮落后走向文明进步。即便是阅读消化不良,长期充当书本的“搬运工”,也是有益无弊,最起码能让书本上的知识,得到了更广泛的传播。
不忘初心,读书学习,坚持充电,积聚能量,支撑起人生的精彩和生命的活力。通过阅读,多了充电人生,少了游戏人生,才能超越时空的局限和人类历史上先贤和伟人进行无声的交流和探讨,而不必回到过去回到从前;才能感受到茫茫宇宙的无限神奇,埃及金字塔的灿烂和瑰丽文化,尼亚加拉大瀑布的壮观和震撼,海洋世界的浩瀚和富饶,而不必亲临其境;才能从容应对纷繁多变的动态世界和处置繁杂的社会事务,启发智慧,找到“以简御繁”的参考答案,而不必摸着石头过河,进行无数次的探索与实践……
常常给手机充电,也别忘了给自己的人生充电。可是,对一个业余写作的爱好者而言,只要有时间、有机会,没有条件创造条件,无妨出门多走走,多看看,多听听,多想想,感受不同的地域文化,生态环境,乡土人情,风光景致,人文历史,丰富知识面,不就拓宽了视野和创作思路,收获了心情和创作素材,丰富了人生阅历吗!只要我们的心灵家园充实丰满,精神就有了寄托,生命就有寄于厚望,生活也就少了空虚感、冷漠感。
行走的路上,人生因充电而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