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神仙病了诗歌
虚无 荡涤生活
风雨 漂洗生命
颜色越来越淡
无依托的幻 一颗丹
忽悠真身
遥见天上街市
沧桑历尽 成正果
复任天尊遣使人间
布衣 布德 布恩惠
轻飘飘沉甸甸 着了
人间道
梦样醒来
一切那样熟悉
江河 湖泊 巍峨的山
还是那缕阳光
将天经地纬
分明标注
一部八仙过海
尽显神通飘逸
靡靡光阴最终难敌
粗燥的痛
现实城垛之外
那颗孤悬心
竟是 从前自己
习风阵阵 拂过幡然
醒了所有清晰
原来 州中神仙
病了
第二篇:蓬莱神仙传说
神仙传说
蓬莱地名,从它诞生的那一刻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 “ 仙境 ” 的代名词。
长生不死的神仙之说,在我国由来已久。在生产力落后、生活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人们一方面崇拜自然、敬信神灵,一方面试图战胜自然,提高人体自身的求生能力。他们认为依靠人体自身一定方式的修为,可以长生不死,具有神通,这种认识逐渐发展成为神仙之说。
其中,民间流传最广的当属八仙及其相关传说。由于当时社会文化的落后,人们对现实生活中的许多现象不理解,但又不愿放弃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在不断的生产生活中,逐渐创造了八仙的造型。即汉钟离、张果老、韩湘子、铁拐李、曹国舅、吕洞宾、蓝采和及何仙姑。这八位神仙分别代表了当时社会的各个阶层,他们的行为代表了广大劳苦大众的美好愿望,是劳苦大众忠实的守护神。由于人们对八仙的无比喜爱,因此,民间有关他们的传说甚为丰富。如:八仙过海的故事、“狗咬吕洞宾“的来历、九顶会仙山、铁拐李收伏蝗精度李吉、苏东坡访八仙、铜井的来历、蓬莱阁下的桥、天后宫唐槐等众多故事传说。在典籍中还记载有如安期生、“福禄寿”三星、王和平、禅鑑大师、晓初、一目九仙、重阳子、李国用、耍子、赤脚王、马贞
一、董光纯、六如老人、徐钓者、马续头等众多神话故事传说。
这些神话传说大都源于生活,人们超现实的美好愿望在神仙的手下变成现实。神话的诞生反映了人民大众丰富的想象力。由此,各种神仙传说纷纷附着于蓬莱的同时,经民间通俗文化大肆渲染、传播,这些丰富的神话传说成为蓬莱的神仙文化源泉。时至今日,蓬莱民间还一直保持着神仙文化传统,东方神话之都的美誉名甲天下。
一 八仙传说
提到蓬莱的神话传说,无法不先谈及八仙传说,因为八仙故事传说是蓬莱神话传说中最亮丽的一笔。因为八仙的传说具有广泛的代表性,不仅受到社会各阶层的欢迎与喜爱,旧时民间庙会及节庆表演中,八仙更是不可缺少的形象。
八仙当中有的是风流倜傥的书生,有的是相貌丑陋而心地善良的乞丐,有的是皇亲国戚,有的是一贫如洗的民间歌者。就时间而言,有的出现在唐末五代,有的出现在宋代。为什么这八位具有不同性格、不同身份、不同时代的仙人能结合在一起而成为仙人群体,至今仍为人民所津津乐道,影响不哀?从社会历史原因加以分析,主要有以下两方面的因素:
一是与全真教的大力宣传有关。唐末五代的战祸相循,北宋的国势虚弱,南宋的偏安江南,这种长期战乱局面,后来虽经元蒙灭金、宋而加以统一,但成吉思汗仍和唐宋统治者一样,利用宗教麻痹人民,以巩固政权。这些情况,在史书上都有记载。全真教的代表人物丘处机,所宣扬的教义和真行,都直接或间接与八仙群体的成因发生关系。
二是八仙故事与戏曲、说唱文学均有关系。元代因受异族统治,蒙古游牧民族以弓箭得天下,文化较落后,重武轻文,元初停止科举,读书人没有出路,而其社会地位,诚为宋遗民郑思肖所说,沦于“娼”和“丐”之间。故大批上层文人与中下层知识分子都倾向于在民间文学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平民(通俗)文学,具体表现就是戏曲与弹唱文学。
从以上两个方面来看,促成八仙群体的社会历史原因:一方面是出于道教(全真教)本身的需要,为了宣扬教义,不得不抬出一个能适应社会各阶层需要的仙人群体,加强道教迷惑人的神秘力量,广招信徒;另一方面人民群众在长期被压迫和战乱摧残之下,希望获得比较安定的生活,将这种期望寄托在神仙的保护下。于是,经常云游人间扶危济贫的八仙群体自然最符合他们的愿望了。
八仙人物
八仙的来历,其中有几位,史有其人、书有记载,但其成仙之道,云游之迹,大多靠戏曲与民间传说来描绘,与其说是历史人物,不如说是文学艺术的典型。
八仙的造型,全依赖于舞台的形象,由舞台走向民间以后,再经民间艺人用雕塑、剪纸、刺绣等种种手段加以夸张,遂使得个个性格鲜明,人人印在心中,好像熟人、朋友一般,真个是终身难忘。
铁拐李
铁拐李,又称李铁拐,其名甚多,有李凝阳、李洪水、李孔目、李玄、李岳、李元中等。鲁迅先生在《中国小说史略》第十六篇《明之神魔小说(上)》中介绍《上洞八仙传》时说:“传言铁拐(姓李名玄)得道„„。”所取的是“姓李名玄”之说。他出生于何朝何代,也是众说纷纭,一般认为,历史上实无其人,相貌与行迹都自传说中来。
据传,某日李玄在山中忽然想到“自用师心,终非实际;管窥蠢测,终乏大观。”终又记起,道教祖师、人称老君的李耳,与自己同姓同宗,正宜“倾心师事,任性修真”。于是柬装登程往华山寻师。一路上披星戴月,宿水飨风,全不觉得辛苦!反倒玩景适情,赋诗歌吟。到得华山,更觉那山果然奇妙,松柏交翠,云烟掠地,霞莺同飞,至晚又是家炊晚烟,山印新月,把道家的出世心境融在山光林影之中,从而更衬出当时李玄的英俊与潇洒。
及至见到老君及与老君同住华山的宛丘先生,听了老君的宏论“至道之精,杳杳冥冥,至道之极,昏昏默默。无道无所,抱神以静,形将自正,必静必清。毋劳尔形,毋播尔精,毋狎尔性,息虑营营,乃可长生。”心花顿开,尘心冰释。接着又听到宛丘的指示:“汝名在仙籍,执此操修,不日可到,何必多求。”复归岩穴深林之后,深会老子之旨,熟思宛丘之语,运道益坚,用力益切。果然不久即能出阴神,四方清逸。虽在深林,并不寂寞,闻名而来的人不绝,求做徒弟的人很多。若将修道比仕途,李玄此时可说是春风得意,或者用时髦的话说,他是一位事业上的成功者。
精神到这一层,李玄不断有新的觉悟,一天,登高山绝顶,见苍鹰盘旋空中,心有所动:“奈何世人营营逐逐,争蜗角虚名,觅蝇头微利,自驱陷阱,至死方悔,岂不出此鹰之下乎?吾益有以儆矣。”即兴口占言志之诗:“知止不求才,金睛半倦开;振衣千仍冈,何必恋尘埃。”只这“何必恋尘埃”,明明是一处伏笔。
就在李玄望鹰吟诗之际,老君与宛丘跨鹤而来,老子当场发了一通议论:“为道日损,损之又损,以至无为。游心欲淡,浩气欲养,与物自然无私焉。”之后相约十日后神驰共游西域诸国。
十日之后,李玄嘱咐徒弟杨子守住他的魄(尸身),约定七日不返方可焚化尸体。杨子受命之后,加意防护,日夜不敢少休,岂料守到第六日,家中有人跑来告急,说他的母亲病危,专待一见。杨子在犹豫中,经不起家人的催促与力劝,终于焚化了李玄的尸身。
李玄神出华山,随老君西游乾诸兰国,历蓬莱、方丈,遍游三十六洞天,收益非浅,但挂牵着魄在深山,乃告辞欲归。此时,老君早已心中有数,笑而不作正面回答,临行为作一偈,偈曰:辟谷不辟麦,车轻路亦熟: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
李玄按原定的七日之数回到自己修道的山中,到茅斋寻魄,毛发无存,徒弟杨子也不知去向。游魂到处无依,日夜凭空号叫,正巧遇到一个饿莩之尸倒卧山中,此时李玄猛然记起老君临别偈语:“欲得旧形骸,正逢新面目”,顿悟“此饿莩之尸即吾面目也。”于是,不再游荡,不再号叫,乃附饿莩之户而起,魁梧英俊少年,一变而为蓬其首,垢其面,袒其腹,跛其足,依紫色拐杖的乞丐模样。自此这托尸而起的李玄能够随意变化,手中的拐杖喷口水便可变成铁杖,闹得世人再也不知他的本名,只响亮地呼他为“铁拐先生”,以后更相知相亲,抛却板板的“先生”二字,径直唤做“铁拐李”。
李玄变成铁拐李后,知道徒弟杨子的母亲已死,不免反思自问:“彼守我之尸而不终者,迫于母也。彼之母死而不克送者,累于我也。我不为之起死回生,彼将终身抱恨矣!”埋怨之心立刻改变为厚重的同情,于是,手提铁拐,肩背葫芦,径至杨家,从葫芦里取出一丸异人传授的起死灵丹,救活了杨子的老母,言明了自己的身份,忽化清风而去。只此一举,铁拐李肩头多了一只葫芦,与别的仙人不同,身上携有铁拐与药葫芦两件法宝。
世人但知铁拐李离奇的身世极有趣味,觉得铁拐李的形象古怪而有鲜明的性格,少有人再往深处想英俊少年变了丑乞丐,总体来说,更美了。识得个中道理,对我等凡人会有好处,识得个中道理,也才能算是真正地认识了一个铁拐李。
钟离权
钟离权,姓钟离,名权,据称是汉代钟离子,因此民间又称之为“汉钟离”,仿佛他姓汉,名钟离。道教宣传意欲达到贵为将相不如修道成仙的效果,通过《历代神仙通鉴队《列仙全传》等书,为他编造了“将门虎子”的身世。
象一切神异人物一样,钟离权出生时便有些非凡的征兆。诞生之日,有一巨人大踏步跨入钟离母的卧室,声称自己是上古黄神氏当托生如此,言毕,“异光数丈,状若烈火”,在光火之中,钟离权来到世上。这孩儿顶圆额广,耳厚眉长,目深鼻赤,口方颊大,唇脸如丹,乳远臂长,像个三岁的孩子。更奇怪的是,六天六夜,不声,不哭,不食。到第七天,精神十足地说出两句话来:“身逐紫府,名书玉京。”当时家人于惊奇之余,未必明白这孩儿出言的深奥。如今我们从旁看书应该明白,“紫府”、“玉京”都指的是玉皇大帝的殿堂,说明他本来就是玉帝属下的神仙,那边总还是自己的归宿。乃至他长大成人,又是脸如丹涂,俊目美髦,身长八尺,堂堂伟丈夫,耀眼美男子。因为他“自幼知识轻重”,量事如秤称的一般,很得父亲器重,父亲便为他取名为“权”,“权 ” 就是秤砣,含意大约是料事准确,明晓是非。其实编故事作宣传的人的本意,不外乎权衡人生各方面,还是做道士修炼个不死之身方为上策。
长大成人,受其兄钟离筒的举荐,作了汉朝大将,奉命与侵犯边疆的吐蕃兵作战,开始时势如破竹,用八卦阵大败蕃兵。此时被空中的铁拐李看见,他知道钟离原是上界仙子,只因掌书有过,才被谪入下界,心想:“设使钟离收其全功,必至封侯加爵,彼时沉溺太深,有误大道。不若使之战败逃回,出迷路而超仙界,岂不美哉!”说到做道,铁拐李化为一老翁,竟投蕃营献计,蕃兵连夜劫营,杀得钟离大败,只身逃入山谷。绝望之际,得一胡僧指引,进入了迥别尘凡的地方,单见得,异草奇花,兰芳桂馥,娇黄嫩绿,色夺缔罗,又只见,一派流泉,两行松柏,胡僧指为“东华先生成道处”。进入庄内,受东华先生热情款待,饮麻姑之酒,食胡麻之饭,又听东华先生借题讲道:“功名富贵,总是浮云,战争攻取,都为运气。曾见万古以来,江山有何常主,富贵有何定数?转眼异形,犹之黄粱一梦耳。若贫道行年差长,看破世情,闲居自适,远脱樊笼,虽不能人道超凡,庶几不为尘世所羁矣。将军何必苦恋功名,劳思俗虑?”一阵现身说法,使钟离权顿释虎豹争雄之心,当即请教养身秘诀。东华老人回答:“养生无他,但虚其心,实其腹足矣。”钟离权不明白这话的含义,先生进一步作了解释:“心为一身之主,论其本未,洞洞空空,原无一物;自人累于物欲,而虚者始实,必却其欲,反其原,则虚者常虚,而神在万物之表矣。腹者精之阙,究其始生,保合完固,毫无渗漏。自人得形于色,而实者始虚:必固其精,窒其欲,则实者常实,而精在不损之天。二者完全,则老者可童,少者可寿;可以身游紫府,可以名书玉册,宁曰仅仅养生己哉。”钟离闻言大悟,感叹不已,五体投地:“若非仙翁提醒迷途,几乎一生终陷尘纲!”当场拜东华先生为师,先生也不保守,即以长生秘诀,金丹火诀、青龙剑法,悉数教授于他。之后,指路给他回家。钟离回顾,人与庄房倏忽无有,叹一声:“真异人也!”其实他自己也成了异人。
回家见了厌倦官场的兄长钟离筒,二人结伴投华山修行。路上二人说话,睹物说理,也一般带了仙气哲理。见小溪涧边白鹭独立,得道的钟离权说:“岛之头何短?莺之颈何长,欲断彼而续此,其可得乎?吾以为天下之事,其不可短长者固多也。吾人诚能识破机关,至道即在目前,天地皆吾掌握。但世人情欲难割,所以大道不达也。”
说话间遇到了连伤数人的恶虎,那虎依负南山之嵎而立,白额金睛,咬牙咆哮,逐虎之人,大半惊倒在地。钟离权用青龙剑法,持剑在手,大喝一声,望嵎掷去,恶虎应声鲜血淋漓坠于山下。到这地步钟离权文可讲道,武能斩虎,神仙的形象可称完美,以后升仙就是料中之事了。
钟离权成仙后,被玉帝封为“太极左宫真人”,此后或隐或现,历魏到晋,又做了边关大将。这位三军统帅赶当时放浪形骸的时髦,作古怪的打扮:“丫头(头上梳两个大丫譬)袒腹(露着大肚皮),手摇棕扇自若,赤面伟体,龙睛虬髦。”结果又当了一次败将,从此才死心塌地跑到终南山去隐居,再也无心做什么将军。
钟离权在道教中的地位还是很高的,元朝时,全真道就奉其为“北五祖”之一。
吕洞宾
“ 八仙”之中,传说多,名气大的,应该首推吕洞宾。有人猜测,“八仙”群体很可能是以吕洞宾为核心形成的。记载吕洞宾传说故事的书,从前有《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吕洞宾度铁拐李》、《吕洞宾度城南柳》、《吕洞宾桃柳升仙梦》、《吕洞宾花月神仙会》、《吕洞宾戏白牡丹》、《吕洞宾飞剑斩黄龙》、《吕祖全传》种种,戏剧、曲艺、民间口头流传故事,说唱吕洞宾的故事,更是不计其数。
很多人都认为历史上实有吕洞宾其人,字伯玉,又名绍先,出家后改名为岩,字洞宾,号纯阳子。他是晚唐关西河中府承乐县人。承乐县就是今天的山西省永乐县,县内的万寿宫传说为他故居的旧址。
传说他是度化钟离权的东华真人的后身。贞元十四年(公元 798 年)四月十四日已时生。他的母亲怀着他时,便有异香满室、天乐并奏、白鹤自天而降飞入帐中的吉兆。他出生以后,金形玉质,道骨仙风,鹤顶猿背,虎体龙腮,凤眼朝天,双眉入鬓,身长八尺二寸,鼻梁耸直,面色白黄。左眉有一点黑子,足下纹起如龟。自幼聪敏过人,过目成诵,出口成章。长大成人,顶华阳巾,着黄衫袍,系青带子,模样恁样文静。还在襁褓之时,就有异人相之做出定评:“此儿骨相非凡,自是风尘外物,他时遇钟离、采和,牢心记取。”后来游庐山,遇大龙真人,传授遁剑祛魔,但在仕途上并不顺风,两举进士不第,年纪已到六十四岁。人一潦倒,便容易接受出世的思想,他在长安酒肆遇见钟离权,看了他题在粉壁上的三首诗,既惊讶其状貌奇古,又服其诗意飘逸,作揖问姓名,表示了敬慕之意。遂向钟离先生求度世之术。钟离觉得他“骨肉尚未完全”,设下十道难关来试验他。
钟离权又传授了洞宾所要求的成仙真秘诀。以后吕洞宾又得火龙真人传授剑法。从此开始了仙游的活动。他在淮水降伏蚊精之后,又有南下岳阳的故事。在民间传说中,吕洞宾集“剑仙”、“酒仙”、“色仙”、诗仙 " 于一身,放浪形骸的神仙。同时,他又是一位诗人,有几百首诗词传世。
张果老
张果老,本叫张果,以其长寿过百岁,世称张果老,历史上或者真有姓张名果的道士,但有关他的记载,神乎乎的,也都带着传说的色彩。
道教宣传上,说他是混沌以来的白蝙蝠,因受天地之气,得日月之精,历岁久远,化而为人。后隐于恒州中条山,接受铁拐李等仙论道说法,往来汾晋之间,长生不老。许多年过古稀的人回忆,童年时见他,他就自称有好几百岁了。每常骑一头白色驴子,倒骑赶路,日行数百里。休息时,就把驴子折叠起来,叠起,就只有一两层纸那么厚,藏在巾箱中,不见了踪迹。想要骑驴,取出那纸,喷一口水,又变成了驴子。
张果神术迷人,但其出身来历却始终是一个谜,玄宗一心要探个究竟。他先召京城中一个叫“夜光眼”的人进宫,此人平时善观神鬼百怪。玄宗故意命张果在自己身旁,想要“夜光眼”看破他的机关。“夜光眼”看了半天,倒问:“不知皇上要我观察的张果他在哪里?”接着又召来一个精通占卡的人,名叫邢和蹼。此人从前为人家算命,不用指姓名籍贯,自摆算筹就可以很快说出问卜人的姓名、来历、善恶寿夭、穷通祸福,并且前后为数千人算命,无不灵验如神。玄宗请他进宫排开算筹为张果算命,运筹良久,越算越糊涂,最终连张果的岁数也算不出,更无论其他。
张果的事迹玄玄乎乎,但他在民间传说中,倒骑毛驴一老汉,反能给人以可亲的印象,有为之图形,有人在画像图上题诗,那诗,初读时,貌似打油,细品,则既含道家仙气,又带人生哲理,雅俗共赏,远非时髦诗人的莫明其妙之大作可比。
韩湘子
据说,韩湘子,本名韩湘,是唐代大文学家、刑部侍郎韩愈的侄孙。生有仙骨,素性不凡,厌烦华丽,喜欢恬淡,佳人美女,全不动心,美酒佳肴,不能溺其志。他所热心的是道家的修炼之法、黄白之术。
有一天,湘子外出访师,恰巧遇见吕洞宾和钟离权,便弃家随二人学道去了。后来到了一处地方,见仙桃红熟,他爬上树摘桃,桃枝断折,湘子坠地,身死而尸解,这便成了神仙。
湘子成仙后,欲度韩愈,知道韩愈历来不信道,便先用法术打动他。那年正遇大旱,皇帝命韩愈到南坛祈雨雪,祈祷好久,并无雨雪降落,眼看就要罢官。这时,韩湘子变成一位道士,当街立出招牌:“出卖雨雪”。有人报告韩愈,韩愈便请他来祈祷。道士登坛作法,不一会,天降大雪,韩愈还不信服,问道士说:“这雪是你求下的,还是我求下的?”道士干脆回答:“我求下的。”韩愈逼问:“有何凭据?”道士说:“平地雪厚三尺。”韩愈立即着人测量,果然雪厚三尺,心里这才有些服气。
却说唐宪宗本性好佛,有一回西番派和尚送来佛骨,宪宗意欲将佛骨迎进宫,诸臣皆不敢说个“不”字,独有韩愈上表苦谏,斥佛为异端不祥之兆。宪宗大怒,将韩愈贬往南国潮州,限日起行。行不数日,彤云四起,寒风刮来,大雪飘飘。走到一个地方。雪深数尺,马不能前,路不可认,四周更无人家。想要退回,大雪埋了来路。正在饥寒交迫之际,忽有一人冲寒开路,扫雪而来,近前看清,来人正是韩湘子。向前问韩愈:“你还记得当年花开时的诗句吗?”韩愈问:“这是什么地方?”韩湘子说:“蓝关呀。”韩愈叹息良久,说:“世事这般的有定数,我将从前的句子补成一首诗吧。”
二人收拾住进蓝关传舍,韩愈从此相信了韩湘子的预言并非无据。夜间二人议论往来之事,修真之道,韩愈心悦而诚服。韩湘子再次作了预言:“公不久即西归,不惟无恙,并将复用于朝。”韩愈问再次相见的日期,韩湘子含糊其辞。据说最终韩湘子度韩愈成仙而去。
何仙姑
何仙姑是“八仙”中惟一的女仙。《东游记》说她是广州增城县何素女,生下来时头顶有六根长毫。
有一天,在溪边遇到铁拐李、蓝采和,授她以仙诀。从此又常往来于山谷中,其行如飞,朝去而暮回,回家时常带些山果给母亲。母亲问她的行踪,只说往名山仙境,与女仙论道。渐渐长大以后,言论异乎寻常。
武则天闻其特异非常,遣使召她进京。将到京师,忽然不见,四下寻找,踪影全无。
到景龙年间,铁拐李引导,大白天里升仙而去。
天宝九年(公元 750 年),有人在麻姑坛见她站在五色云中。大历年间,又有人见她在广州小石楼,刺史高皇现场目击,还曾把这事上报朝廷。
另有一说是:何仙姑原名何秀姑,生于武则天朝某年二月初七。父亲开豆腐坊,她自幼做父亲的帮手。十三四岁时到野外游玩,遇见了云游的铁拐李、吕洞宾和张果老,三位神仙给她吃了仙桃、仙枣和云母片,从此她再也不觉饥饿,并能预卜未来,知人祸福。乡亲们为她盖了一座小楼,要她住在那里,人们常来这里请她算命。渐渐地,何秀姑的名字变成了何仙姑。
对于何仙姑的籍贯出身,历来说法甚多,有的说她本来姓赵名荷,后来误“荷”为“何”,以名为姓,成了“何仙姑”,有的说她幼年遇仙人,吃了仙桃,从此不食人间烟火;有的说她本名二娘,以织布为生,自修得道。开元间皇帝派使者接她进京,因使者途中存心调戏她,所以她中途隐去。还有的说她生在宋代,从小善言人祸福,因而被称为“仙姑”。
关于她的故乡,除广东增城说之外,还有广西、福建、浙江、安徽、湖南等多种说法。说法的不一,大概是因为历史上本无此人。人物从传说中来,传说在流传上染上各种地方色彩,久而久之便成了“当地人”。山东崂山传说何仙姑是山村中人,因为村中姊妹取药治病成仙,山中还有仙姑洞、梳洗楼等“遗迹”。
蓝采和
多数人认为蓝采和的籍贯和真实姓名不可考,蓝,并不是他的姓,采和也不是他的名,只因他唱歌时多以“踏踏歌,蓝采和”,便称他为蓝采和。有人说他是南宋隐士陈陶。元代杂剧《汉钟离度脱蓝采和》中说,蓝采和是他的艺名,原名叫许坚。许坚,历史上实有其人,《全唐诗》收录过他的诗作,若借此一说,蓝采和应是唐朝人。
关于蓝来和的形象与活动,起定型作用的是南唐沈汾在《续仙传》中的一番描写,这描写在《东游记》中被通俗化了。只是《东游记》的作者又给他定了一个“赤脚大仙”的前身。
蓝采和者,乃赤脚大仙之降生也。身虽为人,不昧本性,放荡不羁,玩游一世。常衣破蓝衫大带,墨木腰带,阔三寸余:一脚着靴,一脚跣足。夏则加絮衫内,暴烈日中而不汗,冬则单衣而玩雪,耳口鼻气出如。每于城市乞钱,手持大拍板长三尺余,醉而踏歌,老幼皆随观之。似狂非狂,歌则随口而作,皆有神仙意,人莫之测。得钱则用绳缚之行,或散去亦不之顾;见其钱或赠贫者,或典酒家。周游天下。人有自儿童时见之,及白发之时复见之,其头貌如故,衣履如故。后遇铁拐,相与讲道。一日,于濠粱酒楼上饮酒,闻空中有笙萧之音,忽然乘白鹤而丰,落下衣衫靴带,相移冉冉而去。人视其服,及玉也。旋亦皆失去。后复每每见之。
曹国舅
《宋仙列传》、《神仙通鉴》等书说曹国舅是宋代仁宗皇帝之后,曹皇后的长弟,叫曹景休。《东游记》则将其名作曹友。但无论曹景休或是曹友,史书上都不见有记载。
宋仁宗赵祯,实有曹皇后,其弟名曹佾,字公伯,官至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济阳郡王,七十二岁寿终。曹佾是个能够明哲保身的人物,他保身的诀窍是,一出朝门,从不谈国事,宋神宗对他的评价是:“曹王虽用近亲贵,而端拱寡过,真纯臣也!”但他绝无成仙之事。清代学者赵翼在《除余丛考》卷三十四中指出:
曹国舅,相传为曹太后之弟。按《宋史》慈圣光献太后(按:即曹太后)弟曹佾,年七十二卒,未尝有成仙之事。此外又另无国戚而学仙者,则亦传闻之妄也。
传说曹国舅成仙有两种。
一说:
曹国舅是宋太后的弟弟,他有一个弟弟名叫曹二。这曹二依恃皇威的地位,无恶不作,强占田地,夺人妻女,结交些不法小人,进进出出,曹国舅很看不下去,好言劝慰不听,就用惩罚的手段管束他,兄弟俩因此结下仇怨。曹国舅说:“天下之理,积善者昌,积恶者亡,这是不可更改的真理。我们曹家过去积了阴功才有今天的富贵。如今我的弟弟积恶到了极点,就算逃得了官家的典刑,也逃不了暗中运行的天祸。一旦大祸到来,家破身亡,到那时逃也逃不脱了,我为之羞辱,也为之害怕。”于是,散尽家财,救济穷人,再也不管弟弟的事了。然后,辞家别友,换一身道服,进入深山,修心炼性去了。
另一说:
明代无名氏撰《龙图神断公案》卷七《狮儿巷》载:曹国舅是宋仁宗的大国舅。当时有广东潮阳县秀才袁文正,携妻张氏往京城赴试。二国舅贪恋张氏姿色,假意邀袁氏夫妇入府,绞死袁生,逼张氏为妾,张氏不从,被幽禁于深房。
袁生冤魂投诉包公,包公准究。大国舅闻讯,怕事情暴露被包公严办,告诉二国舅,务必置张氏于死地,以绝后患。二国舅将张氏投入井中。太白金星化成一位老人引张氏逃出曹府。
张氏途中遇见大国舅,误认为是包公,向前投呈诉冤。大国舅览呈,吃惊非小,以冲道的罪名,用铁鞭打死了张氏,弃尸僻巷。
张氏苏醒过来,投包公处诉冤。包公问明真情设下计策。
包公诈称有病,骗大国舅进府探病。大国舅来到之后,包公要张氏当场诉冤,将大国舅长伽囚起。又作假书骗二国舅进府,再要张氏当场诉冤,之后将二国舅打入牢中。
曹皇后和仁宗皇帝亲来劝释,包公不从,并当即将二国舅押赴刑场处决。
仁宗颁诏大赦天下罪犯,包公领诏,只好开长枷释放大国舅。
大国舅获释,死里逃生,有所觉悟,遂入山修行。
曹国舅成仙的过程十分简单。传说他在修道的山中遇到了钟离权和吕洞宾,二人问他:“听说你在修养,你修养的是什么呢?”曹国舅答:“养道。”“道在哪里呢?”曹国舅以手指天。二位又问:“天在何处?”曹国舅用手指指自己的心口窝。二位神仙笑着说:“心就是天,天就是道。你亲见了本来面目啦!”便教他以还真秘术,引他入了仙班。
在人们心目中和戏剧演出中,曹国舅不是葛巾野服道家隐士的打扮,而是身着大红官服,头戴乌纱帽,脸上涂着豆腐块,与丑角县官一般模样。
八仙对蓬莱民俗的影响
生活中的八仙
八仙作为吉神,在日常生活中也几乎是无处不在。他们不像别的神那样,架子很大,只坐在庙宇里和神鑫中。在生活的许多场合,我们都可以看到他们的身影,给人们一种吉祥的感觉。
在各类建筑和建筑的附属物上,都常有吉神八仙的形象,用木雕、石雕、砖雕、彩绘八仙故事和暗八仙图案装饰建筑的各小部分。安徽徽州古建筑的隔扇门、梁头、檐边都常见有八仙人手和“暗八仙”图案。湖北土家族人家在修筑传统的木结构吊脚楼时,都在室内天棚木板上彩绘八仙为护宅神灵。湖南韶山毛氏字祠牌坊门,在匾额上方用浮雕彩绘八仙群像来保护家族的发达与兴旺。在一些大型公共建筑上更常有八仙出现。大运河边的山陕会馆,正殿梁上,彩绘八仙人物,细密而繁复;河南开封的山陕甘会馆大型砖雕照壁上,八仙人物被刻画得仿佛要从壁间走下来的样子。山东烟台的福建会馆,是福建驻山东商人花了二十几年才建成的大型集庙堂与会馆于一体的场所,这里的所有建筑材都是在福州国工好,然后海运到烟台组装的,装饰的山门斗拱的木雕八仙人物,各骑神兽,在北地展示了南方八仙的风采。泰山山顶的碧霞元君祠大殿前,明代铸造的大铜上,醒目的装饰着暗八仙。山东威海刘公岛龙王庙殿前的隔门顶也用彩绘暗八仙作装饰。
在许多家具、瓷器、铜嚣上都可到八仙的踪迹,如江南木床花板、太师椅花板上,都有精雕细刻的八仙故事。各地通行,都称方桌为“八仙桌”。在中原地方,家家堂屋迎门都放一张八仙桌,两边再放一两个太师椅,有客来,宾主分坐两边,吃榆林茶、说话,果然有仙人的感觉。有的人家,高的八仙桌前,再一张矮些的方桌,坐了板凳吃饭,很是舒服。这矮一点的方桌叫“地八仙”。
民间衣饰如云肩、童帽、上衣、门帘、枕顶、帐子等都常常刺绣八仙人物,印花布上也有暗八仙图案。余斌霞在《湘西苗族童帽艺术》一文中说,那里苗族童帽的银帽花,有神佛像一类,而“神佛像类主要有福禄寿喜神、八仙寿星、大肚弥勒、送子观音、众社神等。„„八仙寿星的造型为八仙与寿星一起,寿星居中央,八仙以四人为一组列两旁,这种造型称‘八仙祝寿 ' 或称‘群仙献寿'。八仙与寿星均乘祥云,寿星手执拐杖,八仙手中各执其宝物。”明代时,男人多戴头巾,其中有一种“纯阳巾”,是传说中的吕洞宾所戴的头巾。明代人王析、王思义编的类书《三才图会》上说:“纯阳巾,一名‘乐天巾',颇类汉、唐二巾,顶有寸帛,劈织如竹筒,垂之于后。日纯阳者以仙名,而乐天则以人名。”明代人屠隆在所著《起居器服笼》中说:“唐巾之制去汉式不远前折较后旁少窄三四分,顶角少方;有纯阳巾亦佳,两旁制玉圈,右缀一玉瓶,可以替花,外此者非山人所取。”是当时隐士道士所戴的头巾,相传“纯阳祖师”吕洞宾成仙之后常戴这种头巾,所以叫做“纯阳巾”,也叫“吕祖巾”。至今在演传统剧目的舞台上还可见到这种巾子的风采。杭州丝绸博物馆中藏有清代的八仙金龙褂,也是八仙信仰表现于衣饰上的证据。
在饮食风俗中,不仅酒与烟有以八仙为品名的,如山东蓬莱的“醉八仙”酒,青岛的“八仙过海”烟。近年又还有八仙宴、八仙系列菜等等问世。就是传统菜肴中,也能找到以八仙命名的菜品。
明代人侠名作《天水冰山录》,详列抄没奸相严嵩家产的清单,其中有许多有八仙形象的物件,摘抄在这里,既可明白贪官的奢华到了怎样的地步,又可看出八仙群体在明代是如何地风行。其物件有:
金八仙庆寿壶一把金孟一个(共重三十两二钱)、金八仙庆寿酒盘五个(共重五十九两九钱)、金八仙图盘二面(共重一十三两二钱五分)、金八仙庆寿花盘(共重一十九两)、金嵌宝石八仙庆寿葵花盘一个(重七两五钱)、金大珠八仙首饰一副(共一十三件内猫睛三颗共重三十八两六钱五分)、金八仙庆寿大珍宝首饰一副(计一十四件共重一十七两零五分)、金厢八仙庆寿大珍宝首饰一副(计一十件共重一十六两三钱)、金厢香八仙庆寿首饰一副(计八件共重一十二两六钱)、金八仙点翠大珍宝首饰一副(计一十件共重一十五两八钱)、金福寿八仙牡丹二十八枝(内嵌宝二枝共重四十一两五钱)、银八仙庆寿大水火炉一座(重五百七十二两五钱)、玉八仙捧寿屏风一座(重一百二十四两五钱)、玉八仙捧寿金锁壶二把(共重二十七两二钱)、玉八仙捧寿玉锁壶二把(共重三十一两六钱)、玉八仙捧寿玉锁壶一把(重二十三两八钱)、牙吕洞宾连山一座、象牙八仙人物二十四个、铁拐一轴等。
文艺中的八仙
八仙因为全真道的宣传需要,大概首先由戏剧故事作普及,通过这个渠道进入民间,再转化为口头文学,遂如野草一般,迎着春风生长,处处皆有它的根苗。因此,表现八仙的各种民阳文艺形式,都不比民间传说故事的兴旺发达,其他的形式都不免成为口头文学的附庸。
种种迹象表明,关于八仙的各种形式的民间文艺作品,多肇始于元明杂剧。全真教盛行之时,也正是元杂剧流行之日。借了杂剧来宣传教义,是全真教的传播者所注意到了一个方面,也是那个时代剧作者的一种时髦。张庚、郭汉城先生在《中国戏曲通史》论说元杂剧重要作者马致远时,把这一点说得十分明白:
至于马致远一再选择“神仙道化”的题材,却与全真教流播是分不开的。全真教兴起于宣和之后,经历数世,至蒙古太宗十三年,秦志安撰《金莲正宗记》,遂初备教史。这部教史除掉载入王重阳、马丹阳等七真事迹,并且附会神仙故事,于是有了全真教传自钟离权、吕洞宾的说法。《黄粱梦》、《岳阳楼》写钟离权度吕洞宾,吕洞宾度柳精;《任风子》写马丹阳度任屠,失传的《王祖师三度马丹阳》,都是当时北中国民间流传的神仙故事和七真异迹。马致远选择这些故事编成杂剧,是考虑到这个因素的。当然更重要的还是思想上的合拍。如前文已述及的,全真教实为儒、释、道之合流,是儒家的变种。它与南渡以前的道教有异,不以“飞升炼化”,“祭蘸穰禁诞夸”,而“以识心见性,除情去欲,忍耻含垢,苦己利人为宗。”(元·李道谦《甘水仙源录》)所以金元之际,教徒中有很多“苟全性命于乱世,不求闻达于诸侯”的士人。马致远悲观反世的人生观与全真教的教义自然容易结合,从而借助全真教的神仙故事和七真异迹,在杂剧中抒发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马致远一生共写了 15 个剧本,其中《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和《开坛阐教黄粱梦》写八仙人物,《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和《王祖师三度马丹阳》写认八仙为祖师的全真教代表人物。这样以来,马致远可以说是研究八仙故事流传与全真教、与元杂剧关系最重要的一位作家。
马致远的剧本之外,还有“八仙戏”。如:《铁拐李岳》(全名《吕洞宾度铁拐李岳》,或《岳孔目借李铁拐还魂》)。对于这剧的作者与剧情,郑振锋先生说:
“岳伯川,济南府人,或云镇江人。作剧二本,今存《吕洞宾度铁拐李》一本。《铁拐李》原是一本题材很陈腐的‘神仙度世剧',惟此剧较为新奇之点乃在:岳寿死后,却借了李屠的尸身还魂,因此,连他也迷乱不知所措。最后,乃由吕洞宾度他登仙,以解决一切的纠纷。伯川写岳寿初醒时的迷乱,念家时的情绪恳切,发现身体已非本来面目时的惊惶,都写得很好。
《蓝采和》(全名《汉锤离度脱蓝采和》),元代无名氏作,写五代时艺人许坚(艺名蓝采和)本有半仙之份,钟离权因势引度他升夭。剧中涉及戏曲艺人生活甚多,常为研究者所注目。
《玩江亭》(全名《瘸李岳诗酒玩江亭》),作者不详,元或明初人所作亦不能断。写天上金童玉女思凡,金童转世为牛璘员外,玉女转世为牛妻赵江梅。牛员外在江边建造了玩江亭,与妻子在亭上饮酒赏江色。铁拐李奉上帝之命,先度化牛璘出家,牛璘又在梦境中使赵江梅醒悟,二人双双复归仙班。生在元末明初的贾仲明,所作剧本 17 种,今存的四个剧本就有两个写八仙,一为《吕洞宾桃柳升仙梦》,一为《铁拐李度金童玉女》。在《铁拐李》中,写金童玉女下凡为金安寿、童娇兰夫妇,享尽了人间的荣华富贵,复经铁拐李度化,又上天再为神仙。
此外,元代的纪君祥有《韩湘子三度韩退之》,明代又有不知何人所作的《韩湘子九度文公升仙记》。
对于这一批八仙戏,现代的文学史家与戏剧史家评价都不高。郑振锋在《插图本中国文学史》中说:“此种仙佛度世剧,千篇一律,总是不会写得很好的。”
《中国戏曲通史》的作者,称写八仙的戏为“神仙道化”戏和“隐居乐道”戏。他们评价说:“这些戏通过道教、佛教中仙佛度人的故事,宣扬浮生若梦,万事由命,对待生活中的一切矛盾,一概采取一空人我是非,忍辱含垢的态度。也就是所谓的‘保性全真'。《黄粱梦》中有一段唱词:‘你早则省得浮世风灯石火,再休恋儿女神珠玉颗。咱人百岁光阴有几何?端的日月去似撺梭,想你那受过的坎坷。你梦儿里见了么?心儿里省得么?这一觉睡早经了二十年兵火,觉来也依旧存活。瓢古自放在灶窝,驴古自映着树科,睡朦胧元多一和,半霎儿改变了山河。兀的是黄粱未熟荣华尽,世态才知髦发皤,早则人事蹉睦跎。'就是他们从现实中总结出来的消极教训。”他们更进一步就这类剧本产生的原因,说:“‘神仙道化'戏和‘隐居乐道'戏的产生,同元代统治阶级大力崇奉全真教是有关系的。全真教于金元时期盛行于河北、山东等地,其阶级基础主要是北方的汉族地主阶级。它的创始人大多出身于‘家世业儒'的‘豪门望族',教徒多为宋、金遗民。吹嘘者描绘他们的形象是:‘其逊让似儒,其勤苦似墨,其慈爱似佛,至于块守质朴,澹无营为,则又类夫修混沌者。'(《甘水仙源录·陕州灵虚观记》)所以,全真教名为新道教,实为儒、释、道之合流,或者可以说是儒家的变种。元代统治阶级利用全真教,实际上是与北方汉族地主阶级的一种合作。马致远等杂剧作家也是从地主阶级的立场、观点,来接受全真教思想的。因此,他们的杂剧作品,就不能不成为适应元代统治阶级需要的麻醉人民的鸦片烟。
也许就是因为这样地过于时政化和缺乏艺术性,时过境迁之后,八仙戏便在忽热之后而忽冷。到了明初,《蟠桃会》、《八仙庆寿》、《仙官庆会》等戏,表现神仙庆寿、献瑞、驱邪,完全是歌舞升平的吉祥戏了。这些戏一般都有歌舞的穿插,或以排场盛大的歌舞作结。内容空洞,场面华丽,形式主义泛滥。这种情形,从那时到近世几乎再也没有改变。
八仙戏离开了元代的大舞台以后,在一些地方的民间小戏中时常出现。在个别地方,还能形成连台戏,如前面说到的山东莱州和招远的蓝关戏,唱八仙,甚至只唱八仙中的韩湘子,就可以连唱数日。在北方一些城市中,皮影戏演八仙,有谚谣说:“《东游(记)》《西游(记)》,游起来没有头。”河北地方戏中有《吕洞宾戏牡丹》,剧情是吕洞宾欲度杭州女子白牡丹成仙,变为游方道人到白员外药店,假借买药以戏白牡丹。吕洞宾指天地,白牡丹应对如流。吕洞宾指白牡丹身上四物,她又反唇相讥。白牡丹受黄龙真人指点,在茅庵中炼丹,吕洞宾又到茅庵借宿。到夜里,吕洞宾偷去白牡丹一只绣鞋,白牡丹不依,吕洞宾弹奏一曲,告诉她自己的起初姓名,说明前来度化她的本意,白牡丹即随吕洞宾而去。黄龙真人跟踪追来,吕洞宾与之斗法,不能取胜,便割断藤桥,声言从此不再度化凡人。山西襄汾地方戏有《韩湘子度林英》,写终南山道师韩湘子要度他的妻子林英成仙,变作小生,到妻子门前连篇戏言,林英不绝尘念,湘子驾云而去。但一般常见的都是表现吉祥的广场表演。
《中国民间歌曲集成·山西卷》中,收有涉及八仙内容的节目十多种,照例都是吉祥意味很浓,戏剧情节较弱。
安泽县的“地秧歌”《八仙》,唱词充满了喜庆的气氛:
说新年,道新年,刚过了正月,又遇见唐朝的洞宾。那洞每中途设下了酒宴,众仙家同来到,千里送行。
汉钟离,在东海,驾云离飞。蓝采和持拍板乘鹤成仙,铁拐李火圪炉烧天烧地,何仙姑柳飞篱,把海吃干。张果老,侄骑驴,日行数百。吕洞宾在江淮斩蚊除害,韩湘子土开花玉樽造酒,曹国舅济贫穷,乘鹤成仙。
像这样的节目,必须在节庆的气氛中,在大家都熟悉八仙故事的背景下,用乡土的腔调,传统的表演形式来演出,才能收到欢乐喜庆的效果。离开了这些前提,简直无艺术性可言。
昔阳一带,有一种载歌载舞的演出形式,叫做“拉花”,《八洞神仙》也是受欢迎的节目,其歌词是:
望月夜星打一躬,打一躬就是众仙家。落日夜深栽杨柳,栽杨柳,在云端就是骑仙鹤。种杨柳,结仙桃,汉钟离来把扇摇,洞宾背着斩妖剑,好降妖。张果老的毛驴,铁拐李的葫芦里熬药好。蓝采和的鸳鸯玉板,曹国舅的玉箫,何仙姑的笊篱,这才是,众仙家,喝了几杯仙二赴蟠桃,这才长生再不老。
山西许多地方唱八仙,都用《赵州桥》的形式,如流行于离石县的《赵州桥》唱词是这样的:
我上远了,仙家都来到。两个童儿哈哈哈地笑,一笑笑在大麓荒山桥,这才是,没道行的神仙,认不得真人。
太麓荒山有一个汉钟离,他手里拿的是芭蕉扇。东一扇来西一扇,南一扇来北一扇。东西南北扇了四扇,第五扇又扇起张果老。张果老骑驴要过桥,要试鲁班爷道行高不高。张果老这里开言问:“问你的桥儿牢不牢?”鲁班爷听见怒气生,恨一声“老翁理不通!”“千军万马过多少,何说死毛驴要过我的桥!”张采老听见哈哈哈地笑,四座名山鱼鼓里外捎。东面面捎了东岳泰山,西面面又捎了西岳华山。南面面又捎了南岳衡山,北面面又捎了北岳恒山。四座名山鱼鼓里外捎,倒骑上毛驴来过桥。张果老来在桥边上,压的桥儿浑身摇。张果老上了桥当中,压的桥儿直往水中倒。鲁班爷看见势不好,跳在河里肩膀扛桥。
看起来,从大舞台上退下来的八仙,是在民间传说故事的领域中巩固和加强了自己的地盘。这种传说故事的多样性,相信在本书各章的引文中,读者已早有体验。
八仙是公认的吉神,因此成为传统年画和其他民间美术作品的主要题材,王树村先生在《中国吉祥图集成》一书中,为我们展示和介绍了许多这样的材料。
旧时苏州桃花坞王荣兴画店印制的《八仙上寿》,使我们知道,作为吉神的八仙,怎样与另外一些同为吉神的神仙相组合。画上大书一个楷体“寿”字,“寿”字内填画,上首王母骑在彩凤背上,飞翔于天宫之间。下为南极仙翁,手托仙桃,骑仙鹤,向王母献寿。再往下是天官与禄星,白鹤仙鹿分游其中。此后才是钟离权、韩湘子、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蓝采和、何仙姑、李铁拐八位神仙。另外还有东方朔盗桃、白猿偷桃等神话人物杂缀其间。
福建建阳的年画,把八位神仙作两幅:一幅刻画汉钟离、何仙姑、张果老、李铁拐,他们神姿各异。汉钟离解衣露胸袒腹,蒲扇掷在一旁,手捧天书在看卷中太极图及 星相天文。旁有彩罐,上插灵芝画卷,又有天书一部,厚如方砖。何仙姑衣装华丽,凤头金钗上插,手捧荷叶牡丹,莲花置于地上,又有一花篮放满牡丹、菊花,象征四季常春,花不凋谢。张果老老态龙钟,默坐地上,怀中抱一渔鼓,似在闭目养神。身旁放水仙一盂,佛手柑一只,背后是清雅的石盆景。铁拐李嗜酒成性,善炼仙丹妙药,治好了病苦群生,就是治不好自己的瘸腿,手托葫芦,满脸苦笑,合一目看葫芦中的仙药,露出了“医不治己”的无奈心情。旁有丹炉火红、拐杖南瓜;第二幅先画吕洞宾,头戴纯阳巾,身披花道袍,五绺长髦,背插宝剑,倚卧在一枝双桃旁,举杯作饮酒之状,身后正有一个大酒瓮和两大瓶好酒。韩湘子,一手持拂尘一手举横笛,席地而坐,用口吹气施仙法,使荷花开放,膝前放着一个柑槽,说明并非荷花开放的季节,但眼前荷花绿叶红花,开得正盛,以此说明韩湘子以法力开花的本领。曹国舅穿宫衣,戴纱帽,手打檀板,启唇欲唱,旁有宝瓶,内插牡丹梅花,还有佛经宝卷,石榴灵芝。蓝采和背一个大竹笠,褐衣赤足手持花篮跪在地上,旁有牡丹一枝,身后有花盂,盂内置寿山石和两枝无忧草。图中每一仙伴随一物和数物,皆都是象征长寿和得福的吉祥物。
天津杨柳青清代画店套色笔绘年画有《洞宾度真真》,一幅画画出了一个故事:晋襄阳太守的女儿真真,才貌双全,与其父的部属刘遐相恋。散骑常侍刘崇,仗势欲纳真真为妾,真真看穿了俗世的龉龊,决意入仙籍。吕洞宾得知,驾祥云前往迎接,中途作法将石崇的差人斩首,真真乘麟腾空归终南山去了。杨柳青另一幅图案形式的年画《玉堂富贵八仙献寿》,别出心裁,以牡丹、玉兰、海棠三种花表示“玉(兰)堂(棠)富贵(牡丹)”,以“暗八仙”组成一个寿字,两边配以蚨、鹤、鹿,迎合民间图吉利的心理。
山东潍县(今潍坊市所在地)木版印制的屏条《八仙图》,人物清秀,各配吉语诗句,如韩湘子、何仙姑画为一幅,题句:“仙姑敬来长生酒,湘子花篮献蟠桃”;铁拐李一幅,题句为:“拐李先生道德高”·蓝采和与曹国舅共一幅,题句为:“采和瑶池奏玉萧,国舅手执云板敲。”钟离权一幅题句为:“钟离磐石摇羽扇。”
四川绵竹的八仙条屏,人物画得极其清秀,个个脚踏浪花,头顶白云,身边又有龙、鹤等神灵鸟兽,一看便知其在仙境中。
从前各地年画作坊,多印制《升官图》一类的棋盘小画,棋盘上形成一条向中心盘旋前进的路线,路上画各种人物,游戏者掷骰,按规则前进或后退,以先到达中心为胜。这种棋盘中有一种,没棋盘路线画八仙人物,名为“八仙凤凰棋”,人物画得小巧精致,满盘五彩缤纷,极受儿童欢迎。
山西襄汾灯画中的八仙,只画人物,不着背景,灯光从里一照,个个仙人突出在一片亮彩中,艺人们真是善于表现想象中的仙境。各地民间艺人和乡间妇女都常在自己的作品表现八仙人物,各地风格不一,但无论是谁,一看便知其为八仙。
旧时北京有《八仙庆寿》剪纸挂钱,为新年时各寺庙与居家佛鑫上的装饰物。《燕京岁时记·挂千》谓:“其上有八仙人物者,乃佛前所悬也。”这种挂钱,一套五张,背景是红色细刻花纹,中间贴彩色人物。五幅之中一幅为骑鹿老寿星,其余四幅,每幅贴两个八仙人物,分别为汉钟离与张果老、曹国舅与李铁拐、蓝采和与品洞宾、韩湘子与何仙姑。旧时广东潮州、汕头一带流行一叫木刻画与刻画相结合,在别处很少见到。挂钱的上半部分在浅红色的纸上印大红色版画,八个方格之内各印一八仙人物,两边印字:“天赐福禄全”、“神保财丁旺”;下半部为刻纸,图中上方刻一宫灯,灯上有双喜字,宫灯两边有“保子脱难”四字。灯下刻“保财运”三字,两边是“五谷丰登”。外边框上刻“万事如意”,下刻“求寿”二字,两边分别刻“家门平安”、“根枝贵人”、“财丁贵人”三句吉利口语。这是年节时巾在寺庙和家祠门楣是的挂线。他们把八仙当面了免灾求吉的万能和神灵。
北京、天津、苏州、扬州、山东潍坊、广东佛山等几处地方以生产风筝闻名持地方,都有以八仙为题材的风筝,如片式风筝“八仙过海”、“八卦风筝”、“八仙庆寿”巨型风筝“葫芦蕉扇八仙”、串式“八仙”风筝、微型“八仙”风筝等等。
民间泥塑与面塑,也常以八仙人物为创作的对象。江苏无锡泥塑艺人创作的有《八仙过海》,高 25 厘米,八仙神仙各持法宝,或坐或立,同处在个大大的神仙(牙牙)葫芦上。山西阳城流行的焙面面塑,多用于年节喜庆场合,所作“八仙”小巧精致,须眉毕现。山东高密聂家庄,是一处个著名的生产传统泥玩具的村庄,艺人们塑造的八仙神像,粗中有细,色彩浓重,十分传神,农家常以之作室内装饰陈设,美观而又吉祥。河南浚县、陕西凤翔、浙江嵊县这些以生产泥玩具著称于世的地方,艺人们都有八仙人物作品行世。
陶瓷艺人的八仙题材作品,精致者如《铁拐李醉酒》(瓷塑)、《汉钟离》(清代彩色瓷塑)。近年也有高大彩色的青花瓷瓶问世,摆在大厅中,确有吉祥气派的气氛;普及的作品,最有代表性的是流行于河北、山东一带的玩具泥模(俗称“小孩”模),艺人们在泥坯上塑出“泥模母”,烧为陶质,再用“泥模母”在泥坯上印模,烧为半陶质,就成为孩子们特别喜欢的玩具。若那泥模印的是八仙图案,捺上一点泥巴,翻磕出来,就有一位熟悉的神仙出现在面前。八仙之世代为人所知,与这种玩具的流行其实大有关系。
在高档的丝织品与刺绣工艺品中,八仙同样以吉神的身份出现,也都是人们极乐于接受的。辽宁博物馆藏有一幅南宋绎丝制品《八仙祝寿图》,高 38.3 厘米,宽 22.8 厘噩米,在象牙色经丝底上,用彩色纬丝绎织跨鹤寿星和八仙,画面表现八仙仰面迎接老寿星光临的场景,专家鉴定认为八仙中的铁拐李高举酒葫芦为老寿星献酒的形象最为生动。这件缂丝珍品,原为北京清皇宫收藏,上面盖有乾隆和嘉庆皇帝御览之宝朱印,共有四枚。这既是一件缂丝工艺的宝贵材料,也是八仙形成和传播的重要史料。它说明金元与南宋的对立,并没有妨碍起源于北方的八仙信仰在南方的传播。叫湘绣的看家作品之一的《八仙图》,手艺与传说一样地代代相承。
甘肃陇中地方,妇女剪纸与刺绣,都有八仙纹样,剪八仙与绣八仙时,常常即兴唱小调,真可谓有声有色。
此外,林刻、象牙雕刻、金属工艺等也多有以八仙为题的作品。
礼仪中的八仙
在为生子、婚嫁、建房、开张、新船下水等而举行的喜庆仪中,常有喜歌喜词相伴随,喜歌喜词中常有八仙形象出现。唱这些喜歌的人,在乡间多是主持仪式的人,在老北京,却有一种专门的人。常人春在《老北京风情记趣》中说:“清未,京师盛行一种所谓‘念喜的',或者称为‘唱喜歌的'。以韵涌为主,即兴编词。这乃是不登大雅之堂的,多系一些乞丐或看街的‘大闲等儿'行乞时演唱。平时一旦遇有人家娶媳妇、聘姑娘、办生日、做满月、挂匾、开市、竖梁上柱(盖新房)时,他们便会拿着时候,堵门演唱一番。他们很会研究人们的心理,会钻空子,软硬兼施。人家办喜事,越是忙乱,他们越去打扰。例如:新人刚下轿入洞房,他们便跑进门洞大喊:‘报喜来喽!'本家一嫌麻烦,自然就得赶快给钱,或者给些延席上剩下来的‘摭罗'(杂合果),把他们打发走。又说:“凡是念喜的大都由‘杆'上的师傅口传心受。不论自什么喜事,都有其固定的一套,根据不同情况,掐头去尾,各按各辙。在内容上不过是罗列一些现象,再加上几句让人爱昕的吉祥话。
山东烟台有些地方,婚礼仪式中有一个项目,叫做“钉门帘”。新娘进入洞房以后,请一位匠人,一般是村中手艺好有德行的木匠,站在房门边,用斧(谐音“福”)子钉挂门帘的钉子,边钉边唱喜歌,歌名俗称《门帘歌》。商家也将流行的这类喜歌印成册子发卖。
有的地方,商店正月初五接财神,其中一个项目恭迎八位最先进店的顾客,名为“请八仙”。
京杭大运河的船民,造成新水,先举行撒舱仪式,之后,燃放鞭炮,请一位德高望重又熟谙浇船头规矩、声音嚓亮的汉子,立 在船头当号头,请二三十位精壮男子拉船下河,叫新船下河,< 下河号子 > 中,也要唤八仙到场:
新船下河,亮堂堂哟嗨!大桅树立,正当央哟嗨!两边都是八仙路哟嗨!当堂坐着个状元郎哟嗨!状元娘子插金花哟嗨!插出个刘海戏蛤蟆哟嗨!就海好比上八仙哟嗨!行走不住撒金钱哟嗨!富主荣华万万年哟嗨!
反复唱着这样的号子,一直唱到把船拉入水中。
在丧葬礼仪中,也常见有八仙出现。
山东莱阳地方,出殡时,死者灵柩前,左右高悬两条红幡,幡上彩绘八仙,在一片白色中显得特别出眼,其意义大约也是为了镇邪,或者解释为给生者带来吉祥的意思。这两条红布灵幡在殡仪结束后,很快被人讨走,俗信将幡上的红布缝在小孩的衣服上,能够保小孩平安生长。
在中原和西北一些地方,儿孙为先人立的石刻墓碑上,左右两边常刻有八仙神像,也有阴佑子孙的含义。湖北省麻阳县一带,民间艺人刻印一种长条形小画,上面有八仙全像,俗称“八仙吊”,用为祭祀法坛的装饰。
二 安期生的传说
安期生亦称“安期”、“安其生 ”。秦汉间传说中的仙人。司马迁在《乐毅列传》后评述汉初黄老之学的师承体系时说: “ 乐
臣公学黄帝、老子,其本师号曰河上丈人,不知其所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乐瑕公,乐瑕公教乐臣公,乐臣公教盖公。盖公教于齐高密、胶西,为曹相国师。” 按这一记述推知,安期生约当战国末期,似齐人,传齐国黄老刑名之学。黄老学者本重养生,而齐地学术最为活跃,燕、齐一带又是神仙传说盛行之地,也许正是这一原因,安期生遂被齐方士目为神仙。
据《史记 · 封禅书》的记载,方士李少君曾语汉武帝曰: “ 臣尝游海上,见安期生,安期生食臣枣,大如瓜。安期生仙者,通蓬莱中,合则见人,不合则隐。” 于是武帝 “ 遣方士入海求蓬莱安期生之属 ”。后李少君病死。虽求蓬莱安期生不得,“ 而海上燕齐怪迂之方士多更来言神事矣 ”。齐方士栾大,亦自称 “ 臣常往来海中,见安期,羡门之属。” 郭沫若《董老行》:“传食共分秦侯瓜,延年自有安期枣。”据旧志载,斋堂岛上旧有海枣出产,八月开花结枣,次年春夏成熟,是否系安期枣,待有识者考之。清方文《奉酬范质公司马》诗:“东风柔橹别江沙,送我安期枣似瓜。”唐元稹《和乐天赠吴丹》诗:“冥搜方朔桃,结念安期枣。”唐李白《寄王屋山人孟大融》:“我昔东海上,劳山餐紫霞。亲见安期公,食枣大如瓜。”
《神仙传》称李少君齐人,于安期先生得神丹之方。据此,安期生确系齐地方士心目中的神仙。《列仙传·安期先生》的描述比较简朴。称安期生为琊阜乡(今属山东)人。“卖药于东海边,时人皆言千岁翁。秦始皇东游,请见,与语三日三夜,赐金璧度数千万”。秦始皇离去后,委弃金宝不顾,留书始皇:“后数年求我于蓬莱山”。始皇得信,“即遣使者徐市(音福)、卢生等数百人入海。未至蓬莱山,辄遇**而还。立祠阜乡亭并海边十数处”。按《列仙传》“数年”,《云笈七签》本及《仙鉴》皆作“千年”,盖宋本如此,然于理不通。而赵道一据此云:“秦始皇以穷奢极侈惨刻之君,安足以语道?安期生委金璧而去者,所以示之廉;曰‘后千年求我于蓬莱',所以示之仙不可学矣。”《列仙传》称安期生本是卖药翁。后葛洪则说他服金液长生,“非止世间,或延千年而后去尔”。仙传又谓,有王老,与鲁女生、封君达为友,访道名山,于东岳遇一神仙乘白鹿,与侍女约十人,自山中而下,自称安期生,教以胎息存真一之诀,言讫升天而去。南宋谢守灏编《混元圣纪》言安期生后以道授马明生,马明生又传于阴长生。可见在道教中,安期生主要是一位好仙药、行气功的神仙形象。因道教视安期生为重视个人修炼的神仙,故上清派特盛称其事。传说他得太丹之道、三元之法,而升昆仑,或在玄洲三玄宫;并奉之为上清八真之一,其仙位或与彭祖、四皓相等。灵宝派因倡普度,故贬斥他“前世学法、功德薄”。但安期生跟彭祖一样,在道教中的影响还是比较大的,在《真灵位业图》中列在第三左位,被奉为“北极真人”。
三 “ 福、禄、寿 ” 三星的传说
福、禄、寿在民间流传为天上三吉星。福,怀抱婴儿表示五福临门;禄,手捧如意寓意高官厚禄;寿,手捧寿桃意为长命百岁。民间喜欢把福、禄、寿三星作为生活中象征幸福、吉利、长寿的祝愿。
道教的福禄寿三星之说,约起于明代。就是人们常说的福禄寿三星真君。财帛星君脸白发长,手捧一个宝盆,“招财进宝”四字由此而来。把福、禄、寿三星放在主宅(财气 位)内,有着三星拱照,满堂吉庆。包括开运符及开罡。民间春节张贴的画面上绘有寿星乘鹿、随从举桃、蝙蝠飞于空中的图形。“蝠 ” 与“福”谐音,“鹿”与“禄”谐音,均系吉祥仙物。寿星老、仙桃象 征长寿。寿星老也称寿仙老,属南极老人星。其兄弟五人封号首字皆为“显”,故称“五显财神”。
由于历代对“贱药多兮贵药轻”都进行 16 两制。戥子秤杆上的星花代表“福、禄、寿”。据说每一两代表着一颗星。如果商人给顾客称量货物少给一两,则显”,故也称“五显财神”。
福 古代人对“富”与“贵”的追求远远大于“福”,故在很多古籍中,福的地位并不是如何突出,甚至排在了禄、寿之下。福是代表精神领域的一种感受,可见,古人对物质上的欲望,亦不让今人。福与祸相反,祸为灾殃,灾难。而福是幸运,幸福。这是一人比较抽象的词,古往今来,对幸福的解释可谓五花八门,但没有一种能让众人认可的。因为福是一种与物质追求相对应的精神追求,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每个人的思想不同,所追求的境界不同,选择的标准不同,对福的理解自然就不同。
说神仙住的地方谓“福地洞天”,而“福慧双修”却是指福德和智慧都达到至善的境界。唐·慧立《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菩萨为行,福慧双修,智人得果,不忘其本。”由此可见,福与心性是息息相关的。福更重要的是修心修德。一个人虽无官无位,也无财,但能知足常乐,这亦是一种福。一人长相面善,人们会说他有个福相,那是因为善、福都是与心相关的。
人们还常把福与寿、禄组合在一起来表达一种美好愿望。
福寿双全——幸福和年寿两样齐备。《红楼梦》第五二回:“老祖宗只有伶俐聪明过我十倍的,怎知如今这么福寿双全的?”
福寿无疆——愿福气与寿命没有尽头。《云笈七签》卷六九:“至诚君子,得而宝之,即福寿无疆。”
福禄双全——既有福气,又做大官。明·沈受先《三元记·秉操》:“今日在此焚香礼拜,愿他多生贵子,福禄双全。”
不论福的定义如何,它都应是一种最美好的感受与愿望,其意义远在富、贵、禄、寿之上,福是靠自己的修养与他人的维护来实现的,福到了,你的精神修为也就够级了。
禄 词典中的释意为古代官吏的俸给。如高官厚禄,官做得大,禄也就越多。如今则指工资、奖金、津贴等由国家划拨的正常资金收入,而不包括自己自谋取出路的个人收入。由此可见,禄也属于经济基础范围,但其和富又有所不同。有禄者不一定富,富者不一定有禄。如私营企业家,虽无禄可言,却为富命。相比之下,一个公务员虽有禄却不能称之为富。
寿 是指一个人的生命存活的期限,生命长的即为寿,古代常有一句话,“寿比南山不老松”,希望人的寿命能象松树一样万年长青。寿代表着人类期望的一种生存极限,寿是以肉体生命的存在为评定标准的。与之相反的是“夭”,即夭折,短寿之意。人类最怕的就是这个“夭”吧?因为无论如何的富与贵都无法去享受了,在“夭”面前,富、贵、福、禄都没有意义了。
然,一个人即使是长寿百岁的,这一生却与富、贵、福、禄都无缘,这个寿同样也是没有意义了。
四 地方志中仙人的记载
汉代王和平——汉北海人,性好道术,济南孙邕事之,和平病卒,邕葬之东陶,书卷药囊,悉以徙後弟子夏荣言其尸解,邕始恨不取其宝书仙药。
宋代的禅鑑大师——宋登州人,姓王氏,法名文宗,幼年出俗,投延洪院,传大乘,戒修恒诵法华,开演京府无不恭奉,徽宗每宣入内,对御讲经,赐资金衣,加号禅鑑大师。
一目九仙——宋时一人双目,其八人俱瞽,行则双目前导,行乞于市,夜止城西北来宾桥下,人莫之识也,後州守遇于桥上,以书示之,九人倏化去,遂改桥名迎仙云。
明代耍子——幼从师修真于城之万寿宫,遇异人止宫之窑,师不为体,私食之,异人授以术,点铁成金,师觉异人逐去,耍子沐浴跌坐而化,遗一履,是日城西三十里有人见其赤一足,遂一鹅行,曰烦寄吾师,吾寻异人去矣。
另外,还有像晓初、重阳子、李国用、赤脚王、马贞
一、董光纯、六如老人、徐钓者、马续头等众多神仙传说在民间广泛流传。
第五章 蓬莱仙名及民间影响 “ 蓬莱 ” 自从诞生那一天起,就与神仙文化结下了不解之缘,成了 “ 仙境 ” 的代名词。由海市生发出来的 “ 蓬莱仙境 ” 之说,作为代表广大群众美好愿望和向往的意识形态构件,却一直保持着旺盛生命力。
蓬莱的神仙文化,缘起于海市,兴起于战国时期。由于传说中“蓬莱仙境”影响的广泛性,加之现实中的蓬莱、蓬莱仙阁享誉民间,八仙、“八仙过海”传说与蓬莱的必然联系,已经约定俗成。由此可见,蓬莱的神仙文化对整个山东半岛乃至齐鲁大地自古就具有巨大的辐射力,是中国神仙文化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从四大名著等许多著作中都可以看到多处对“蓬莱”的引用。自战国至今,“蓬莱”一词代超现实的美好境界,已经约定俗成。这一切,使得蓬莱的神仙文化更具内涵,成为中华神仙文化一条亮丽的风景。
蓬莱的仙名对蓬莱的民风民俗及民间文艺乃至社会进步各个方面都有着深刻的影响。蓬莱人有着独特的农民习俗、工商业者习俗、渔民习俗、等各方面的习俗,有着鱼灯节、天后宫庙会等多种民俗活动,有着多样的民间禁忌和丰富美妙的方言土语,蓬莱小面和蓬莱酱驴肉以及八仙宴是别具一格的美食;在民间文艺中,蓬莱大鼓和梁派大鼓、渔民号、大杆号、烧纸调、大秧歌、剪纸等都反映了蓬莱人民的聪明才智。
在社会进步方面,蓬莱正以其丰富的神仙文化为依托,坚持以建设区域性旅游度假中心和东亚旅游名城为目标,着力打造旅游精品,全面推进文化古迹游、生态观光游和休闲度假游,逐步建立和完善起集观光旅游、度假旅游及教育健康、商贸物流等产业为一体的大旅游体系。并将继续打造“中国神话之都”、“东方神话之都”的城市品牌。
“ 蓬莱 ” 仙名的形成
“蓬莱乃神仙之都,上帝游息之地,海水正黑为溟渤,无风而为波浪,万丈不可往来,惟飞仙间能到者”(王圻,王思义《三才图绘》)。
很早以前就有了“三山”或“五山”之说。“三山”即蓬莱、方丈和瀛洲,“五山”则还包括岱舆和员峤二山。诸仙山又常以“蓬莱”概而名之,故可称为蓬莱模式。中国以蓬莱称谓的地名很多,但与昆仑一样,蓬莱实际上是中国人心目中的理想景观模式,其最大特征是岛屿。有意思的是,我们已经看到,蓬莱和昆仑这两个属于不同神话体系的仙境,都具有某些趋同化的特征:高峻的山体,海洋所阻隔的岛屿,非羽仙不可及。这实际上是千百年来中国人对其景观理想的典型化、模式化的结果。
秦汉时期,在中国的道教神话和传说中,以“壶天 ” 或“洞天”为仙境。“壶”即葫芦,在古代,葫芦是最常用的容器。我国各民族都曾有关于人出自葫芦的神话。道家之“壶天”原本为葫芦之内腔。据葛洪《神仙传》载,有仙人称壶公者,悬葫卖药,夜则归宿葫中,有人随壶公入葫,唯见其中仙宫世界,楼台重门阁道。此外,“三神山”也被称为“三壶”。如此看来,蓬莱模式也是一个中有空腔的大葫芦,这在王氏父子的《三才图绘》中备有详图。概而言之,对“壶天”的偏好,揭示了中国文化中理想景观模式的又两大结构特征:一个与外界相隔离的围合空间(壶腔),一个连接内外空间的狭口(壶口)。蓬莱八仙过口,从空中鸟瞰就是一个巨大的葫芦岛造型。现已成为蓬莱仙境中的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水”佳穴模式与传说中“三神山”的关联,秦皇汉帝多次巡幸来此求仙、望仙;加之“蓬莱”地名由汉武帝赐名,蓬莱一时成为天下注目之地。古往今来,海市、蓬莱、蓬莱阁,一直与神仙传说纠缠不休。宋代流传于登州的“八仙过海”传说,元末全真教结合教义对其“北五祖”的偶像宣扬,都扩大了蓬莱作为神仙福地在国内外的影响。明代产生的四大古典名著对仙境蓬莱都有提及,明清小说、话本、杂剧中也常提“蓬莱”之名,各地民间传说中“蓬莱”更是神仙境界的代名词,蓬莱与神仙的关系有了约定俗成的关系定势。
1988 年和 1991 年,中央电视台先后播出《蓬莱新八仙》电视纪录片和由香港拍摄的《八仙过海》电视连续剧,蓬莱与神仙、仙境的密切关系通过新闻媒体进一步得到传播。如今,居于世界各地的华人,几乎没有谁不知道蓬莱与神仙传说的关系。
由于传说中“蓬莱仙境”影响的广泛性,加之现实中的蓬莱、蓬莱仙阁享誉民间,八仙、“八仙过海”传说与蓬莱的必然联系,已经约定俗成。由此而诞生的蓬莱神仙文化更具丰富内涵。“蓬莱”于是成为人们理想境界的代名词。时值今日,蓬莱民间还一直保持着神仙文化传统。
第三篇:神仙 古诗文
神仙 古诗文大全
神仙 古诗文大全少女社会身世深秋神话神仙生活生命生死失恋失意神仙诗神仙两汉魏晋查看目录天门作者:佚名
天门开,詄荡荡,穆并骋,以临飨。光夜烛,德信著,灵浸鸿,长生豫。太朱涂广,夷石为堂,饰玉梢以舞歌,体招摇若永望。星留俞,塞陨光,照紫幄,珠烦黄。幡比翅回集,贰双飞常羊。月穆穆以金波,日华耀以宣明。假清风轧忽,激长至重觞。神裴回若留放,殣冀亲...查看全文...上陵作者:佚名
上陵何美美,下津风以寒。问客从何来,言从水中央。桂树为君船,青丝为君笮,木兰为君棹,黄金错其间。沧海之雀赤翅鸿,白雁随。山林乍开乍合,曾不知日月明。醴泉之水,光泽何蔚蔚。芝为车,龙为马,览遨游,四海外。甘露初二年,芝生铜池中,仙人下来饮,延...查看全文...仙人篇作者:曹植
仙人揽六箸,对博太山隅。湘娥拊琴瑟,秦女吹笙竽。玉樽盈桂酒,河伯献神鱼。四海一何局,九州安所如。韩终与王乔,要我于天衢。万里不足步,轻举凌太虚。飞腾逾景云,高风吹我躯。回驾观紫微,与帝合灵符。阊阖正嵯峨,双阙万丈余。玉树扶道生,白虎夹门枢。...查看全文...查看目录
第四篇:母亲病了
母亲病了
母亲病了,晚上发高烧,39.5度,大哥与侄子把母亲送到了住家附近的部队医院,折腾了大半夜,高烧退了。早上,我开车过去接母亲送到另一家部队医院,家里大姐、姐夫已在医院等候,安排、办理住院手续、联系护工,主治医生接诊„„一切似乎平常顺当,但这些是我母亲、我家“2号首长”发病时的既定工作流程,曾经历过多次突发病情的抢救、治疗过程的实际考验,无特殊情况,非经集体讨论研究不得擅自更改。
母亲发病总不像父亲患病,每次来的都很突然,而且,一定要发生在半夜,一般是以高热为表现形式。家里已经是96岁高龄的父亲,平日里行走自如,坐卧如常,每天的吃饭、喝水、吃药、睡觉,雷打不动,井井有条。时不时慢慢走动,活动活动身体,也是父亲的生活习惯。前两年,父亲还在暑天里执着中楷在桌上挥毫,儿子好奇,偷拍了一些照片,看着儿子拍的照片直个劲儿的皱眉,半天里说了一句话:“以后给你爷爷照相,好歹照几张穿着得体的,像这样穿着跨栏背心写大字的,还是少照些的好。”最后又找补一句:“这样的照片怎么给别人看啊!”“爷爷整天就知道写大字,就是这样的打扮,我上哪里给他照穿着正装的照片啊!”听着儿子无奈的大声申辩,其实,我心里清楚的很。
家里人的关注点一直聚焦在父亲身上,就连保姆的职责也是按照父亲的实际情况而制定出来的,父亲身上有点不舒服,一定不能超过48小时,否则,家里任何一个人都有权力直接去捺电话机上的那个呼叫救护站的热键,顷刻,也就是3分钟左右,用儿子的话说,衣服还没穿齐全,救护车就已经呼啸而至,迅即将父亲送往以前一直长期、固定看病的那家医院,找大夫接诊、办理住院手续、通知父亲所在单位„„以至于搀着或用车推着父亲在医院的走廊里遇见到熟与半熟的护士,人家都是既尊敬又客气的说:“王老,您又来了,别着急,一会儿 X 大夫给您看过就会好的!”一切救治工作流程化,既安全、又高效。
那几年,全家人忙着照顾父亲,母亲被甩在了一边不大被家人关注。有一次,母亲竟然自己一个人坐着公交车去逛商场,家里人发现母亲不见后找也找不到,急的团团转。傍黑,母亲一个人在全家的焦虑之中悠悠然回来了,在一群暴突出似金鱼一样的眼球团团包围之中,母亲竟然像个小姑娘似地自自在在地说,不就是自己一个人逛了逛商场,不就是吃了一根冰棍,不就是吃了一只烤肉串,当然啦,事先就跟烧烤的小姑娘说了,一定要烤透。哇,全家人炸了营:这可是一个已经有着82、3岁高龄老人的离家出走,怎么就跟个12、3岁孩子的经历一样一样的啊?当然,全家人也一下子被弄明白了:老年人就是个小孩子,不被人关注的感觉真的很不好受!母亲的紧急关怀流程因此提上日程。
母亲静静的躺在病床上,大半白、一点点黑的头发,稀而不疏,用手指梳理着母亲的头发,轻轻地按摩母亲的头顶,就觉得头发绵绵的,软软的,不过几下,手指上竟然有了油漉漉爽滑的感觉,86岁高龄的老人,头发一点也不干涩。仔细的端详,母亲那椭圆形的脸庞,很明显萎缩了许多,脸上的皮肤皱巴巴缩成一团,只能依稀回忆着母亲年轻时候那张饱满、红润的脸,模糊的曾经端庄的五官,全部都深深的淹没在核桃般雕刻的皱纹之中。禁不住,用手轻轻地抚摸母亲的额头、脸颊,轻轻地按摩母亲的耳朵、眼窝„„母亲从浅睡中唤起,睁开已经是灰白色的浑浊的双眼,满脸泛起满意的微笑,这笑容,竟似那初生婴儿般的甜甜的笑靥。在大姐的提醒下,摸到被子覆盖着的母亲的腿、足,慢慢地按摩起来。母亲的小腿枯瘦,不像年轻人那样肌肉充实、饱满,只有着松弛的肌肉,以及松松垮垮的皮肤,用手轻轻触摸足三里,母亲就连声喊着:“轻点、轻点”,手指轻触到母亲的足底,快意立刻显现在母亲的脸上,稍稍用力,反应依旧,眼见得母亲享受在按摩的舒畅快意中。
前不久,在一个全国性的会议上看了一个美国大片,片名已记不得,只是年轻的学科小秘书说,是个美国著名小说改编的大片,曾获得奥斯卡大奖,非常值得一看,这个博士小秘书一连看了2场,场场泪流满面。大片用了大约3个多小时讲述了主人翁与正常人正好相反的经历,人们都是从小长到老,可是,这个主人翁却是从老长到小!故事说的是一个人生来就是一个小老头,遭父亲遗弃后,被一个黑人母亲所收养,渐渐地,从老长变得年轻,恋爱生女,慢慢的变的越来越年轻、越来越年少。最后,成了个婴儿死在妻子的怀中„„好莱坞就是好莱坞,场景、音乐、演员、表演、故事情节,各个电影元素充实饱满,激情四溢,影片放映到动人之处,全场静静地只能听到个别年轻人轻轻的抽泣,间或,呼呼的鼾声大起,不知是哪个学科的专家,在这个座椅舒适、温度适中、光线柔和、音响效果极佳的放映厅里,当着全国各专业某个领域内的专家们,深深地睡着,酣畅的打着呼声,似乎以此赞赏这部宏伟的大片,一时间,引来全场观众的哄笑与不满。然而,老人=婴儿,却似乎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真理。有识之士,就应当把养老院当做幼儿园来管理,自然,一定要把幼儿园当做敬老院来做。
母亲总是对人以微笑,为人厚道,待人热情,从不把外人当做坏人来看、来对待,总是宽容的对待别人、对待那些甚至给她带来灾难的人。记得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一个贼跟踪并从母亲随身携带的黑色皮革包里偷走了母亲刚刚领到的60余元工资,得手后,一个不小心,贼的衣服竟然挂在了皮革包的拉链上,母亲不知情,一边微笑一边着帮着贼摘衣服,还笑着说:年轻人,做事怎么这样急,以后注意啦。贼释然,笑着说着谢谢走啦。事后,母亲怎么也不相信这个人就是贼,郁闷了几天,还不断自言自语道:这么年轻,怎么就是个贼,这么年轻,怎么就偷„„
母亲早已离休多年,为了什么事情与母亲一起去过她曾经工作的单位,眼看得一个打扮的十分时髦的年轻女人,追星般跑过来,边高声喊道:“杨师傅吗?是杨师傅吗?我怎么也要见见您啊!”诧异间,母亲莞尔一笑,连声说:“我就是,我就是,有事情吗?”没想到那个扮得时髦的女郎,竟然连连喊道:“我爸妈常常说起您,可我就是没有见过您,听说您来了,就是想看看您的摸样!”说罢,女郎与母亲一起朗朗的笑了起来。从此,时髦衣着女士及其内心世界的真诚、善良的不一致性问题,在我的研究中有了新的发现,或多或少改变了本人对时髦女士精神世界非善良性的认识。事后,母亲说像这样的事情在她所在单位里发生过多起,言语里,不无得意与自豪。可以想见,母亲在单位的群众中一定也是个一等一的人物!
母亲躺在病床上慢慢地睡着了,大夫对我家大姐说,初步检查没有大碍,但考虑到母亲的病史,这般、那样、既然、如此„„我家大姐经历了太多的病痛,无师自通,几次靠着自身的经验提醒、警告,敦促大夫及时采取积极的措施挽救了病危中的母亲。事后,再给医生们送去感谢信与花篮,把功劳全部记到了医生的身上,使得医院声誉鹊起、赞声不绝,医生们还获得了难得的病例经验。就凭着这些,大姐就有资格指责全家的任何人,甚至是不负责任的接诊医生。看着渐渐熟睡的母亲,大姐跟我说起医生初步确定的母亲病情的治疗方案,以及对医生医术的评价,大有些指点江山的意思。
其实,这样的感觉我在44年前就已经体验过了。那时候,父亲被关进牛棚,后到河南干校劳动,与家人完全隔绝。哥哥、姐姐上山下乡,分赴青海、东北、云南,一家人天各一
方。我那时仅仅12、3岁,作为全家唯一的小老爷们儿,与母亲作伴儿留着北京上初中。那时,白天母亲上班我上课,傍晚,回家守在蜂窝煤炉子前,试着给母亲做一个西红柿鸡蛋汤、蒸米饭,胆子渐渐大了一些,就开始学着煮挂面、蒸馒头。夜里,就要帮着母亲写检查了。母亲是三八式的老革命,加上有个老红军时期的老革命的父亲,在40多年前,那可是全中国范围内被批斗的重点啊!为了给母亲写出更加深刻的检查,什么样的法子都想出来了,甚至想起了用那时正在学习中的翻译成西班牙语的毛主席语录来为所写的检查添彩,母亲沉吟半晌,最后坚定的说:“不行,如果那样做,他们会说我们在戏弄他们。”是啊,那些连中文都弄不甚明白的造反派们,对中国传统文化都持排斥态度,何况西班牙语乎?!一生中所学的仅有的一点点西班牙语终究没有在写检查的过程中派上用场。几年后,母亲不公正的待遇随着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与全国的老革命们一起得到了平反。母亲没有任何变化,还是和以前一样的干活、工作、待人,还是和以前一样受到群众的爱戴。那个时候真是大快人心啊!一天,也是得到平反的父亲与哥哥们一起聊天,我呐,只不过就是个端茶倒水、擦桌子抹椅子的角色,现在知道了,那个工作岗位应当叫做“马仔”。当时,父亲参与了全国冤假错案平反的主导工作,一时间指点江山意气风发。巧了,桌上恰好有着母亲单位清理、退回来的文革时期所写的检查之类的文字材料,侧眼看看,不少是出自本人中学时代的绌笔。忽的,哥哥们翻看着这些东西,惊奇中透着惊喜,分别认领着这些材料,大有著作权归属确认的倾向。靠,近乎80%的本人的作品都被哥哥们认领了,真的就有些不甘心,好不容易得了个机会向父亲诉说,父亲却冷冰冰的说到:“看看那些字就知道是谁写的了,中国字都写成这个样子了,还好意思啊?”郁闷之中更加郁闷,还是母亲驰援解围,大有打抱不平的意思:“当初你们都不在北京,要不是他每天帮助写检查,我那里还能扛到今天啊!”怪了,大约就是从那个时期开始,与父亲、哥哥们之间的纠结就蔓延开来,大概一直延续到我的儿子的出生为止。上帝啊,感谢你给了我一个伟大的母亲,感谢你赏赐给了我一个儿子,可是,我却并不崇拜你啊,阿门!
母亲很是平静,躺在病床上均匀的呼吸、静静的睡着,看着她那瘦小、枯萎的身躯,谁能想到那里竟然孕育着人间巨大的情怀与力量。大姐慢悠悠的说,老王家的家谱基本搞清楚了,祖辈不乏有惊人之作、精彩之处,父亲一生的情况,已经有了40余盘录音带的采访记录,整理整理就可以成书了。大姐的意思是要为父亲写好一本书,这个谁都相信,中国的十大元帅,她先写聂帅,好像是获了奖,后来又协助着他人写了其他的2、3位元帅,这几位元帅以下的将军,那可就写的多了。听说姐姐是XX军区军史上三个女大校中最后授衔的一位,姐夫那就更不要说了,级别应当是副军,不过是文职,没有带兵打过仗,现在退休在家写作。当下里听的十分明白,父亲的事情姐姐已经动笔基本搞定,那么母亲的一生经历估计就要另找他人来完成了。靠,我不会接这个活,怕写不好,真的!
母亲病了,住院了,但是还没有查出具体的病因。其实,即便是全面查体也没有太大的用处。老年人,身体各个部件已经朽了,怎么查都会发现各个部件存在需要修理的问题。然而,母亲留在后代人心目中的那种精气神儿,永远熠熠生辉,永生都不会得病,任何医生、什么样的现代化仪器怎么也不会查出问题,不信,让他们查查看,妈的!
后记:
写母亲的病,就想起了母亲的一生,终于忍不住要骂人了。
以一件事情写出一段历史,写出一个时代,是作者的使命,也是读者的必然要求。如果读者看到最后,情不自禁的也要高声骂将出来,请投票支持一下下。
第五篇:观察神仙鱼日记
观察神仙鱼日记
2014年11月1日
星期六
天气晴
厦门滨北小学三(10)朱耿进
今天,妈妈给我带回来了三只“神仙”,但它可不是真的“神仙”而是一种热带神仙鱼。我迫不急待地想看看他们的庐山真面目。
我把鱼倒进鱼缸里,看见鱼儿正精神十足地游来游去。我凑近了仔细一瞧它们长得可真奇怪呀!只见神仙鱼每一只的下巴都拖着一条长长的胡须,真的就像一位位长着长胡子的神仙似的,这应该就是它名字的由来吧!此外,神仙鱼的身体是三角形的,嘴巴尖尖的,眼睛圆圆的,神仙鱼周身五彩斑斓,好看极了。
神仙鱼的胆子很小,我轻轻拍一下鱼缸,它们就吓得到处乱窜,逗得我哈哈大笑。饭点到了我小心的把鱼饲料放进鱼缸,它们一开始不敢来吃,过了一会儿确定不是危险物品,这才小心翼翼地靠近鱼食并慢慢地吃起来。
过了几天,我发现神仙鱼经常一动不动地停在水里就像雕像一般像死了似的,可过一段时间后,它们又开始游动。我不禁觉得奇怪,为什么它们会有这么奇怪的习惯呢?于是我去问妈妈,妈妈说:“它可能在睡觉。”“那为什么它们睁着眼睛睡觉呢?”妈妈说:“因为鱼儿没有眼睑所以无论睡着、醒着眼睛者无法闭上。”原来如此,我高兴地点点头。
就这样,我发现了一个新奇的奥秘。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的未解之迷,等着我们去发现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