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宝往事的读后感
近日,忽然在网上看到有长篇小说《天宝往事》,写的是老家宜丰的事,而且是宜丰人写的。出于对老家的关注买了一本,被吸引着一口气读完了。由于时间所限,只是一目十行的粗粗浏览,现在仍遗憾着错过了许多精彩的文字,期待日后有时间细细重读。
然而,虽说读得粗略,所得却不少。印象最深的是对中国传统家族文化的新揭示——齐心协力振衰起敝,一人有难合族同当的家族共同体意识。
该书的封底有名家的点评,有“家族由盛而衰”的话语,似与以往大量的家族小说类同。但读了之后发现却非如此。
小说揭示的并非是天宝墨庄刘氏“家族由盛而衰”,因为这一家族的衰,在小说主人公李秀珠出现之前就已是进行时,是作为小说的背景出现的;相反,小说展示的是在李秀珠等努力下,家族由衰而振作,是振衰起敝。这种振衰起敝靠的是主人公的敢闯敢干与家族成员“正知正见”下的齐心协力。
小说中没有《红楼梦》《家》等小说中常见的“大难来时各自飞”,也极少家族小说中常有的相互倾轧、内耗(是极少,不是没有。小说中也有玳妮、罗龙搞内耗)。
小说以合全族之力骗婚开篇,实际上就已奠定了家族在困轭之中齐心协力、相扶相携、力图逆境中奋起的共同体文化基调。以后又不断以族内家庭之间相互帮助的温馨情节来强化这种家族共同体文化,如李秀珠得知擘头罗物竞身后家庭一贫如洗后,私送千两银票;玳妮陷害李秀珠时,拐子举人出人意料的道义解围,等等。最打动人、也最惊心动魄的是,当刘家玉因为官政绩突出而被诬入狱时,李秀珠、拐子举人等合全族之力凑足了天文数字的百万两银钱施救。不抛弃、不放弃、有难同当的家庭共同体文化在这时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
家国同构。这种团结一心、共赴时艰、同当大难的精神正是我们民族的宝贵财富,也是我们民族能共赴国难、共御外侮、顽强拼搏、艰难崛起的奥秘所在。从中可以看到清末抗外侵的悲壮,民国抗日的无畏,今日崛起的必然。
过去,无论是文学作品,还是各学科的理论研究中,涉及家族时,总是谈负面的多,红楼梦要落了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巴金要从大家庭出走,经济学家要对家族企业大加挞伐……,中国传统家族文化因此成了内耗、封闭保守、愚昧落后、扼杀自由、扼杀希望等等丑陋现象的象征符号。因而,对小家庭的农户经营也要进行清理,人民公社时期是要让其绝种,改革开放后的今天,还有人要以规模经营取而代之。正是在这种家族文化的偏见中,诞生了冲破家庭束缚的一大二公的计划经济。这种对家族的偏见,有一个明显的矛盾,就是:一方面说,我们民族有许多优秀品质;另一方面又说家族文化如何不堪;殊不知,家国同构,在传统中国家是国的基础,家族文化一无是处,何来民族优秀品质?
小说对家族共同体文化的揭示,是一重大创新,使之超越了红楼梦等经典作品,站在了一个新的思想高度。在需要大力弘扬传统文化以更好地应对全球化、更好地融入世界的今天,有着重大意义。
作者何以能在家族文化的叙写中超出以往?我想除了作者的个性才情外,可能还与其身处的这个时代有关。曹雪芹、巴金等处在一个衰败的时代,因而更多地看到家族与国家的衰败与不幸;而当今是国力不断提升,民族迅速复兴的时代,身处其中的作者自然感受到这种时代的上升,且浸淫于心,终而借笔外化,写出了不一样的家族文化。
这又印证了一些创作规律,一是任何作家都是所处时代的作家,时代的印记处处皆是。二是,创作应从心灵出发,从自己的感受出发,而不应从前人的作品或思想出发,否则就落入窠臼。这也是为什么当今许多有关家族的作品还是老调重弹的缘故。
此外,该书对专制皇权的腐朽性也揭示得入木三分。这主要表现在刘家玉政绩卓著,反而被诬入狱这一情节,以及营救时李子韵的对策分析上:朝廷不怕XX,却怕清官;不怕昏官,却怕能吏。真是不合常理。何以如此?因为清官会受百姓拥戴,会得人心,倘若清官有异志,岂不是一呼百应,颠覆朝廷。这样,做官真是难。XX做不得,清官也做不得。只有走向民主,天下为公才能消除这种现象。
第二篇:《天宝往事》读后感
《天宝往事》读后感
江西省社科院文学研究所 倪爱珍
长篇小说的创作难度很大。它是举一人之力,创作一个可能的世界,这个世界不仅要像真的一样,还要给现实世界以启发、以思考,所以是一个巨大的工程。读《天宝往事》,可以感受到作者完全具有驾驭长篇、完成这个巨大工程的能力。小说从一个家族的变迁来折射社会的变迁,从一个小村庄的日常生活、风俗民情来透视时代风云、思考人生人性。
整个故事框架的设置非常合理,但又显得自然流畅,不露雕琢之痕。从时间上看,选取清末民初这个富有转折意义的时间段。这样的时间段容易“有故事”——波澜起伏、内涵丰厚的故事;从线索上看,三个人设置三条线索,即刘开柏的科举之路、刘家玉的入仕之路、李秀珠的经商之路,其中又以李秀珠这条线索为主,以此来表现600年江右名家——刘氏家族在衰败中如何求生存、如何发奋图强、寻求复兴。一方面,它展现了人们在蜕旧变新中所经历的疼痛(如老芳爷被李秀珠经营纸棚、刘家玉自请驱逐之事吓死;大六爷废除“只许耕读、不许经商”的祖训的无奈;科举废除后很多秀才跳河自杀;皇帝退位后人们痛哭流涕等),另一方面,它又表现了穷则思变、破旧立新的必然性、必要性(如刘开柏科举失败后办了乡村职业书院;李秀珠的土纸生意扩展到平江、南洋;刘家玉立志为民办实事、蠲免丁税等)。小说通过生动的故事形象地诠释了一个真理,那就是历史的河流永远向前奔涌,一切不合时宜的事物如果固步自封便只能被淘汰,如果革故鼎新便能融入历史的河流继续向前。
从小说的表层故事来看,李秀珠在刘家玉的帮助下打破了刘氏家族“只许耕读、不许经商”的祖训。那么,为什么李秀珠能打破了呢?因为她是外来者,会带来不同的眼光和思维。为什么必须有刘家玉的鼎力相助李秀珠才能成功呢?因为刘家玉是这个家族的一份子,他对这个家族的人与事知根知底。所以,从深层结构来看,这两者一是外因,一是内因,他们的联合才能使这个家族如凤凰涅盘般新生。而这个家族的命运又与国家的命运紧密相连,正是在这一点上小说显示了一定的历史纵深感和思考深度。
小说的另一个亮点是对传统宗族文化、民间文化的精彩叙述。充满地域风情各类婚丧嫁娶场面的描写以及富有个性化、紧贴活泼泼的生活的人物语言可以见出作者丰富的生活积累。每个作家都有自己的文化之根,它既是作者精神栖居的庭院,也是精神飞翔的平台。从这里出发,才可能飞得高、飞得远。
读《天宝往事》,很容易让人联想到林语堂的《京华烟云》、巴金的《家》、老舍的《四世同堂》或者是电视剧《乔家大院》这一类以家族为主体的小说、影视剧。林语堂的女儿曾这样评价《京华烟云》:“其中有佳话,有哲学,有历史演义,有风俗变迁,有深谈,有闲话,加入剧中人物的喜怒哀乐”,它就成为了现代中国的一部伟大小说。如果以这些名着为参考,对作者要求更高一点的话,那么还有一些可供探索的写作空间:
1、小说所反映的生活面不够开阔,不够丰厚。三条线索似乎都没有充分地展开,不仅刘开柏与科举、刘家玉与官场这两条线索写得不够,而且即使是作为重点书写的李秀珠经营纸棚这条线,也没有很好地展开。李秀珠经营纸棚之艰难困苦没有得到有力的表现。有些笔墨花在可有可无的事情上,造成叙述有点枝蔓。三条线索相对独立,没有很好地水乳交融在一起。比如写刘家玉,就必须另辟一章“另类知县”,以专门写他在外地做官的事。
2、人物有一定的性格特征,但不是很鲜明,文化的内涵和厚度稍微缺了点。刘家玉是塑造得最好的,这个人物有个性,不同于以往的官场人物,但是鲜活感、立体感不够。大六爷、拐子举人都是很有文化内涵的人物,值得开掘。
3、结尾,赵晋林和李子卿看到三只雀儿在大树间飞舞,有点画蛇添足了。首先,小说的重心本就不在李秀珠、刘开柏和刘家玉三人的情感纠葛上,所以结尾落笔于此,似乎不能起到收束全篇的作用。其次,这种传统作品经常采用的“化蝶”式的结尾有点落入俗套了。
第三篇:《天宝往事》读后感--扎根乡土的家族传奇
《天宝往事》读后感--扎根乡土的家族传奇
江西省社会科学院 胡颖峰
宜丰天宝古村,青山环绕,清流穿抱,一百多幢明清古建筑静静伫立,它的温厚不仅在于景致,更在于其人其事。长篇小说《天宝往事》以天宝古村为蓝本,展现了晚清民初江右名家——墨庄刘氏家族的沧桑变迁。这是一个商贾家族,振兴纸业,声震朝野,“产业救家族”,名门闺秀李秀珠破族规、做女雷公、走纸棚的传奇故事富有现代气息,拐子举人做擘头的故事不同凡响。这同时又是一个书香世家,科场仕进,宦海沉浮,刘家玉做了官要让黎民百姓过上富足安稳的日子,刘开柏中不了举也要办乡村职业书院造福百姓,从书斋书本中闯出一条路来。故事就在这两个层面上交织并进着展开,时代与家族、历史与人的命运互相影响,家国同构,写出了一个旧时代的“中国梦”,抒发了一腔赤子情怀,思力不浅,气魄不小。
这是一部有根的小说,它的根就扎在作家刘建华生活的宜丰这片土地上。歌德曾经说过,一个作家必须有一个用他的一生来辨析和陈述的地方;如果没有一个地方能让他激动,没有一种生活能让他愿意付出许多的时间、精力和智慧去书写,真正的写作也就无从开始。中国人对故土、家乡和家族的感情是很深沉的,对于那个生我养我的地方,那个埋葬了自己祖先的地方,很多人都存有神圣的情感。如何理解自己生长的地方,背后隐藏着一个作家是如何理解中国人的情感和现实。这个地方不仅是地理学意义上的,也是文化学和精神学意义上的。
我们看到,以往很多地域小说写作的重点不在地理背景,而在土地上的人;人物是主旨,地域只是背景。但到了现在,很多地域小说对于地志描摹的比重以及地域意识有逐渐增强的趋势,地域开始被赋予一种崇高的象征地位。地方书写被认为是凝聚认同人的存在、凸显地方特色、保存地方文化记忆的策略。《天宝往事》这部小说体现出的文化性色彩,便突出了一种写实的正确性。作者是土生土长的宜丰人,她以自己生活的亲身经历,为这一方地域留下了精彩的笔墨文字,其中关于天宝古村的历史,关于这一方地域的婚丧嫁娶、起居饮食、阁楼建筑、风俗习惯、地方歌谣等事项,关于传统土纸制作的工序流程、行销售卖等,作者都了如指掌,这使她写起来得心应手,一气呵成。这让我们看到,当一个作家在一个地方扎下根来,真正研究透一个地方、一族人群,包括把这个地方的野史、稗史、民间故事都熟读,把这个地方写好写透,那么这个地方就可能成了作者风格化的一个标记。
当然,需要指出的是,纯粹的文化学表述并不属于文学写作的范畴,那只能是地方志、考古学意义的描述,这显然不是作家所追求的;作家所要努力的,是以文化人类学的眼光,来寻找艺术的表达方式。在这个意义上,地方乡土经验,包括各种生活记忆和家族背景,是一种很重要的写作资源。写作如果只靠阅读经验或书斋里的想象,就容易变得苍白无力,而像《天宝往事》这样贴着土地来写的小说,细节自会丰盈饱满,作品就会有质感,内里气息也才会显得活泛。这部小说的胜出,在很大程度上就得益于地方乡土经验对作家的塑造,地方文化记忆储备对作家而言也成了一笔巨大的财富,由此我们才会在作品中读到很多细腻动人的描写。比如作者通过李子卿的眼睛看到的墨庄刘家的一切:那里的商铺长街,市声扑面而来;那里的人家晾衣服是这般讲究:“从屋里长辈晾起,男女分开,不得交缠,更不许错了辈分”;那里的一顿招待酒宴,礼仪自成一格,“日常生活里一招一式都内蕴深意,风雅之极”,“一啄一饮都由文墨熏陶,自成书香味道”;而游玩揽胜看到的七彩石刻、门窗木雕、重檐阁楼、功名匾额等,也尽显几百年根深叶茂的大家族气象。小说还铺陈了各种村落场景,包括刘开柏娶亲,秀珠初到天宝在六门十三第看到的一切,以及打麻糍、姑爷面,等等。这些细节描写,充满了地方的实感,透露出作家固有的地方生活的底子。因此,我们强调地方乡土经验和文化资源,其实就是强调“写作要有一种脚踏实地的感觉,不能过度虚构,想象无边,要在一种经验和生活里扎下根来”(谢有顺语)。那些优秀的家族小说,都具有一种实证精神,能够写出家族及其所在地方的常识,进而在常识中还原人物和历史。
有评论家指出,在中国当代,黑暗的、刻薄的、绝望的、心狠手辣的写作太多了,而温暖的、善意的、带着希望的写作太少了,这是人心受经济大潮冲击而物化的结果。我们看到,刘建华的《天宝往事》对于脚下生活的这片土地的亲近和认识,可以使小说呈现出不同的精神面貌,因为乡土大地保存着中国人一以贯之的伦理和情结,使人能够找到自身的自我定位和精神来源。美国作家黑塞就称作家是母性的人,“此种人以大地为故乡,酣眠于母亲的怀抱,是由于他们富于爱和感受能力”。这种爱和感受能力也使刘建华写出了《天宝往事》这样一部抱着激情、带着希望、怀着梦想的作品。作者找到了一个有着落、可以寄托的地方,因此也就有了她应该有的守望,这既是一种对血脉精神的召唤,也含有一种对地域传统文化的怀恋。
第四篇:美国往事读后感
《美国往事》观后感
管理学院物流管理100
1美国往事的故事背景设置在20世纪初期的纽约,在纽约街头逐渐成长起来了4个贫穷的犹太孩子,他们是被社会抛弃的那个群体:没有家庭,没有关爱,有的仅仅是都市中的暴力与对未来的迷茫和憧憬。少年“面条”和几个同龄朋友一起认识了聪明狡黠的“麦大”他们开始从事走私活动。不久,面条在一场械斗中杀伤人命,被关进监牢。若干年后,“面条”出狱,当时的小伙伴们已经变成了健壮的青年人,在“麦大”的带领下,他们开始了一系列抢劫、盗窃、敲诈活动。随着犯罪活动的不断深入,“麦大”似乎被胜利冲昏了头脑,竟然把美国联邦储备银行也列入了行动目标。“面条”不忍眼看好友走向毁灭,偷偷打电话报警,想逼迫“麦大”收手。警察与“面条”的朋友展开激烈枪战,“麦大”等人全部被杀。“面条”带着深深的悔恨和痛苦,离开纽约,回到年少时生长的地方。三十五年过去了,几近垂暮的“面条”重新回到纽约的伤心地,他遇见了少时的朋友和旧情人,而当年“麦大”他们的死,背后竟然包含着出乎意料的阴谋。
下面我就电影里面的一些记忆比较深刻的镜头说一说我的理解吧。首先是童年的面条在厕所挖了个砖洞偷看仓库里头的少女黛博拉翩翩起舞的情景。黛博拉那种稚气中隐藏着超越年龄的成熟,就已经预示着这个女孩会成长为一个深谋远虑的女人,面粉仓库里的面粉在黛博拉轻柔娇小的舞步摆动下,四处飞扬,似雪非雪,像雾非雾,画面凝聚着一种游离于现实与虚幻之间的朦胧,仿如仙子的女孩,激荡着情窦初开的面条的心,面条那双不断转动的眼睛,注视着那个仿如舞台的地方,原来他从一开始恋上黛博拉,就已经是以一个观众的身份,看着属于她在属于她的舞台上起舞,这个暗示最终成为他俩一生最大的讽刺。当小黛博拉发现了面条,把他唤到身边,跟他读圣经的时候,是他们最纯洁的爱情印象确立的时候,当面条想轻吻那个仿如仙女的少女的时候,迈克斯的出现打断了这个纯洁的初吻……面条在选择面前,还是优先选择了朋友,而放弃了爱情。这个场景也暗示了迈克斯与黛博拉将成为面条终生的羁绊,迈克斯老是利用他,同时夺走本属于他的一切,包括那个认错人的狂乱的情妇。而面条从失去初吻的一刻开始,就永远地失去了黛博拉。如果当时他不顾迈克斯,选择了黛博拉,会否可以改变这个过早地理智考虑问题的女孩的一生呢?面条,包括我们观众在内,永远也找不到答案了。
第二个镜头是出狱后的德面条强暴黛博拉。黛博拉这个女人太自私了,面条再次希望追求失落的爱情的时候,她竟然连一丝温存的机会都不给他,你既然早就不对你们之间的爱情抱有希望,那为何你又要见他呢?无论是出于报复还是为了永久地占有这个男人,黛博拉的行为都显示初足够的可耻与自私。这个场景表达的意味,个人认为较多是导演的倾向问题,他倾向表达男性在得不到的爱情的时候,那种无法挽回的痛苦,于是,黛博拉处于这个独特的表达需要的位置,为作品的主题服务,这里带有某种程度的不真实性。而面条在有了强暴黛博拉的念头并将其付之行动的时候就已经表明面条的心已经死了,因为一个男人,如果真正的爱一个女人,他甚至不忍心去触碰这个女人,更别说是强暴了。黛博拉第二次与面条重逢的时候,她在不断抹去脸上的妆,直到不知是泪水模糊了妆粉,在诺德斯面前,这层面具终于被戳穿,她——一个自命不凡的艺术家——最终也沦为黑帮分子的情妇,而这个黑帮分子除了财富以外,在诺德斯面前,竟是那么的渺小和阴暗,这对一贯不齿诺德斯身份的黛博拉而言,是一个多么大的讽刺!于是,黛博拉的面具在此时非但不能显出她的荣耀,反而使其厌恶和羞耻,她抹去油彩的行为,实际上充满了“洗净铅华”的寓意,是她自我否认的一种心理暗示。为什么会有背叛呢?这就要说到第三个镜头。在电影的最后面条和贝利部长见面后说的那段"You see, I have a story too„„”。那句“he's my uncle”在我的耳边不停的回放,让我久久不能释怀,那是他们友谊的开始,纯真,友爱,不掺任何杂质。从影片一开始,就是因为背叛一直逃亡,逃亡仇人,逃亡自己内心的愧疚。一直不明白,这么好的四兄弟,面条为什么要告密,为什么要在禁酒令废除的前一天告密揭发,这明明是迫害自己兄弟,这么坚韧的友谊为什么会这样?随着影片的发展,谜底才慢慢揭开,面条是怕禁酒令废除后麦克斯做出疯狂的事,麦克斯对金钱和权利的欲望很大,为了让兄弟们保住性命,面条只好在禁酒令废除的前一天向警署告密,进监狱总比死的强。可是没想到,这样却害死了最好的朋友。35年,面条一直受着折磨,直到白发苍苍。我以为这就是结局,影片到这就该结束了。可惜不是,影片的深度就在于此,直到麦克斯的出现。我一直都没看明白,当大卫出现时,我没明白,当麦克斯出现时我还是没明白,当麦克斯说他抢走了面条的一切,包括那一百万和黛博拉,我还是没明白,我只是知道麦克斯没死,他让面条背了35年的愧疚。与其说是不能明白,不如说是不敢相信。我不敢相信麦克斯是整件事的策划者。我困惑,是因为不相信这是真的,总以为是自己对影片理解得不够。其实是我过于单纯,想法过于美好,接受不了丑恶的一面,接受不了麦克斯和警察勾结,演了一出戏,目的是独吞一百万,除掉自己的好朋友好兄弟,然后独自向政界发展。“why don't you shoot?”当听了这句后,我震撼了,颤抖了,怀表还在,有50年了,那句“he's my uncle”还清晰在耳边,也有50年了,这意味着他们的友谊也存在了50年,至少面条愿意这么想。从十几岁的孩子起就认识,一起打拼,一起被人打,一起分脏,为什么会是这种结局?面条没有开枪,因为如果开枪就说明他承认了,他宁愿活在回忆里,宁愿活在亲手害死兄弟们的愧疚里,也不愿相信这一切,开枪只能证明这一切是真的。麦克斯想救赎,想让面条来了结这一切。片中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梦想,面条是“我有的,兄弟也将有”的有福同享梦想,麦克斯的金钱权利梦想,黛博拉的好莱坞明星梦想。35年来他的梦想从高空摔落,粉碎,不仅如此,还深深折磨着他,让他一辈子活在阴影里,活在愧疚里。而麦克斯却又将这年近古稀的老人拉到悲恸的悬崖边上。真相太残忍,对于我来说,我宁愿相信麦克斯死在警察的枪下。
总体而言,这是一部发人深省的电影,《美国往事》有着它特殊的背景:禁酒令、黑帮、工人运动、腐败、暴力、荒淫、浮华、贫穷,但在这个大时代下,所体现的芸芸众生却显露出的人性的各个侧面:纯真、勇敢、机智、浪漫、忠诚、责任、傲慢、狡猾、虚荣、贪婪,美国其实就是这样一个大舞台,它给了所有人展示自己的机会,让他们尽展才华,也从不阻止他们忘乎所以,因此,《美国往事》的故事就是一个人类的故事,人的善与恶、美与丑、爱与恨在这里充分地显示出来,不加修饰、毫无遮掩,这不是一个完美的国度,但却是一个忠实于人性的国度,它让你成功,又令承受欲望的折磨与考验中,它让你失败,却又赐给你最宝贵、最朴实的道理——所谓文明,难道不就是在这“正负极”的辗转、沉浮中积累、升华而成的大智慧吗?
第五篇:红色往事读后感
铭记历史,忠诚党的保密事业
——《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事业》读后感
翻开《红色往事:镌刻在党旗上的保密故事》这本书,一个个鲜活的革命先辈的动人保密故事展现在眼前,让我在精神上、思想上经历了一次深刻的洗礼。这本书向我诠释了革命先辈为严守党的秘密而不惜牺牲一切的崇高精神,展现了共产党人为追求真理而舍生取义的坚定信念,从不同的层面阐述了我党保密工作优良传统及其丰富的思想内涵。
党的保密历史是无数革命先辈秉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用铁一般的纪律约束、用自己的热血和生命谱写的保密历史。这种精神像是一座灯塔,指引着我们前行的方向。这种保密的精神有着多方面的体现,作为涉密人员我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来严格要求自己。
一要秉承坚定不移的理想信念。理想信念是鼓舞和激励人奋勇前行的不竭动力,是我们成就事业的重要基础。没有理想就没有目标,没有信念就没有实现目标的动力。1928年12月的,时任高密县先为书记的王全斌在济南参加完省委扩大会议后在返程的火车上被国民党南流区头子宋法玉逮捕,并妄图“撬开”王全斌的嘴,进而将潍县、高密的共产党员一网打尽,但是宋法玉的企图不过是一枕黄粱。王全斌在酷刑的折磨下失去耳、舌、手、脚、甚至双眼都被挖出,仍然顽强的同敌人做殊死搏斗,为党的事业、为革命献出了全部。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仍然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王全斌虽死犹荣,虽死犹存。他威武不屈的英雄形象不但在当时激人奋进,而且永为后世敬仰。在新形势下,我仍然要时刻铭记王全斌的英雄事迹,要像他一样怀着对党的绝对忠诚,继承党的保密工作的优良传统。
二要坚持铁的保密纪律。“凡党员泄露本党的秘密者,该地方执行委员会必须开除之”,严明的纪律历来是我们党的一大优势。历史证明,什么时候党的纪律严明,党的战斗力就会增强,党的事业就会蓬勃发展;什么时候党的纪律松弛,党的战斗力就会削弱,党的事业就会遭受挫折。革命战争时期如此,建设、改革开放乃至以后的历史时期,同样如此。在历史中汲取营养,遵循规律、传承和发扬党的传统和优势。才能使党的保密工作做到根本。
三要紧紧的依靠人民,构筑保密系统的铜墙铁壁。中国共产党依靠人民,跨过一道又一道沟坎,取得一个又一个胜利。抗日战争时期,我们的革命同志正是依靠人民群众的掩护才在日军强势的搜捕中获得生机。当我党的情报人员传递消息的时候,也正是依靠人民群众对当地的熟悉才能准确的找到送信的路线和安全的方法。我党来自于人民、殖根于人民、服务于人民,党的根基在人民、血脉在人民、力量在人民,历史无数次的向我们阐释,只有紧紧的与人民联系在一起,才能取得不断的胜利。
四要不断学习保密知识,以完成新形势下的保密工作。当今世界,保密工作早已不在是仅限于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科学技术迅猛发展,信息技术不断更迭,我们必须知道没有网络安全就没有国家安全,我们在享受信息化带来的便捷的同时要做到切实加强保密技术的研发和应用,不断的提升技术抗衡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使保密工作做到实处,才能在这个信息高速传递的时代,维护国家的安全和人民的根本利益。
五要从自身做起,让保密工作融入到工作中去。“保守机密,慎之又慎”是毛泽东主席早在1941年给中办机要处的题词。起由是毛主席在日常的工作中发现中办机要处一位同志递给他的一份秘密电报并没有用信封封装,而是从这位同志的口袋里掏出来的。他便严肃的对这位同志说:“秘密文件放在衣兜里传递,是很不利于保密的”。自此机要处便将此题词作为保密工作的“座右铭”。老一辈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在保密工作上细心与谨慎是我们的楷模。我们要继承和发扬领导干部的在保密工作上的优良传统,真正把保密工作摆在重要的位置谨慎的是对待,切实推进保密工作的深入开展。
保密工作的历史故事,让我了解到如何将保密工作融入到我的日常工作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工作中要有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的意识。只有这样,才有助于我们科学判断自身所处的历史方位,有助于我们既把握保密工作的优势又看到不足,有助于我们充分认识和应对可能预见的或不可预见的风险和挑战,从而不断开创我党事业的新辉煌,继承和发扬保密工作革命先辈的理想信念和崇高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