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再无花期,再无雨季诗歌
我是一颗孤独的树
多想抱一抱路过的你
可是
那么多琐碎的相遇
那么多无暇的低诉
都成了美丽的错误
我只能开出满树繁花
安静地等你
多想与你同行
让柔风吹散雨滴
让白云洒下阴凉
你正坐在我的身旁
倾听着我的欢欣
你的惊喜
我相信上苍的安排
与你的每一次巧遇
都是重逢
都是躲不开的缘分
当所有的话语再次沉寂
当群星的眸子不再闪烁
当转身的笑颜不再明亮
我还会继续追寻
继续回望
我将我的哭泣
写进诗句
从此
世间再无花期
再无雨季
尘封的记忆
终会在以后的某个时段里
从你翻开的书中一一落下
没有芳香
亦无惆怅
只是轻轻地
轻轻地发出一声短叹
第二篇:后来再无后来杂文随笔
最近朋友圈一位朋友问我:“是不是失去的都是最好的?”我说:“每个人想法不一样吧。”“你怎么想呢?”“我觉得失去的都很庆幸。我才能有现在的生活。”
一部《后来的我们》火了这个初夏,很多人都在说:后来的我们什么都有了,却没有了我们。可是我更喜欢另一句:“感情这东西,不辜负彼此就好,想不负此生,太难。”以前不懂得怎么去喜欢一个人,觉得我喜欢我就要和你在一起,不能和你在一起,站在你的身旁挽着你的手臂是特别不能接受的事情,后来才发现,我喜欢你,为你克制了脾气,克制了思念,克制了不能见面,我把自己变得完全不像个自己,我太讨厌这样的自己,最后也没能留住你。
我不知道好的爱情是什么样子,但它一定是幸福的。那些转身错过的人,一定是生活中不合适的样子,时间才帮我们安排分离。在一起的时候,没有辜负彼此,就已经很好,如果辜负了,那么重来也没有多大意义。
时间在走,我们也在潜移默化的改变,后来的我们,不一定适合当初的你我。有时候,我们留恋的,只是我们自己心中当初那个他,当初的那种美好,那种感觉。也许后来,我们越变越好,或者越变越坏,但都已经不是曾经的那个我们了,错过了的回去还能怎么样?何何在看这部电影的时候发了个朋友圈,我问他,你想到了谁?他说,不如我们交换,我告诉你,你告诉我。我说:我没有遗憾……遗憾这东西,一旦滋生在心底,就难以根除,有遗憾的人生才是完美的。
对于我来说,虽然嘴硬的很,但也不是完全没有遗憾,只是时间长了,所有的一切都释怀了。以前的种种都已经不用放在心上,再见面,也只有风轻云淡而已。
第三篇:惟愿断却相思意,此生再无不了情诗歌(定稿)
你说鱼的记忆只有七秒,过了七秒痛苦欢乐都会忘了,
可是鱼缸那么小,七秒的时间足够我记得鱼缸的样子
还是说若游得慢一点,就可以忘掉过去的一切
我的记忆有一生那么长,是不是永远也不会把你忘掉
你说你背过身举起一根手指代表一生一世,在那一刻你其实是愿意和我在一起。
可是我一个汉族的孩子现在怎么会理解你的意思,还是说你想着未来的某天我幡然觉悟,然后为此悔恨一世
你说从来没有花开不谢,我只是刚好路过了花开的季节。
只是我看到的花那么多,怎么知道哪朵属于我我遇到的人那么多,又有谁能替代你?
你说踏遍天涯寻找属于你的天长地久
殊不知我一直跟在你身后,感受我一个人的地老天荒
你总不喜欢陪我等每天的夜黑昼白
现在我一个人,孤独的等
等花谢花开,等春去秋来,等我痴心不再
你总不喜欢陪我看四季的锦簇花繁
现在我一个人,慢慢的看,看岁月荏苒,看形只影单,看你消失不见
你总说会回来,和我回到从前
却忽略了时光飞逝,沧海流年
随风散去的只是誓言,誓言等不回你说的从前
也别再说后来,后来我又不在。
第四篇:红岩读后感-愿世界再无“小萝卜头”
红岩读后感-愿世界再无“小萝卜头”
历史的车轮总是无情的往前碾压,把一些记忆抹的一干二净,但总有一部分的小草野花会在车辙里盛开。
老旧的包装风格,腥红的天空,一处断崖,崖边是一个迎风矗立的大松树,便是这本《红岩》的全貌。莫名的好奇加上多年来的习惯驱使我打开了书的编目,129次印刷,第一次是在1961年的1月,更没有名人政客的作序,忽然觉得手里面就是沉甸甸的历史。故事从重庆的一个书店开始,到一个渣滓洞迎来解放结束。耳熟能详的就有江姐、小萝卜头、双枪老太婆等经典人物。可能那段历史离我们这个年纪太远,在以前学生生涯中并不能感知那段历史。现在一整本的读来却像一个个鲜活的心脏在跳动,很难想象当时支撑他们的动力是什么,总是觉得只是红岩精神这几个字看来太单薄了点,革命主义的信仰到死都没有丝毫动摇过。
小萝卜头,一个在渣滓洞中长大的孩子,我时常在想如果在古代百姓到底有多么难生存,那么小萝卜头可能给我了一个范例,只是更加黑暗罢了。每个人都在保护着小萝卜头的内心,连关这个字眼也刻意说成了呆,大家都是发自真心的喜爱这个小萝卜头,现在看来是可能有些做作,但是我可以肯定类似7080岁的老一辈革命家绝对是这样一板一眼的,革命本来就容不得半点马虎,何况是更加严苛环境下的地下工作者。而小萝卜头也在用自己的方式保护着大家,没有脱口而出成岗的身份,也在方方面面利用自己小孩的身份帮助着其他地下党员,连这种地方都考虑到的孩子真的可能永远都不能感同身受他从小长大的环境。
但是令人寒心的事还是发生了,原以为自己会有点防备,但看到小萝卜头被杀的时候,给我的感觉还是触目惊心的。小萝卜头一直充满着希望,期盼着未来,乐观向上,直至年幼的身体爆发出最后那句“我没有罪!我要出去!”时,他都在抗争,抗争着不公;他都在向往,向往着自由。
看完这本书,喟叹中带着惋惜,可能更多的人被革命精神所感染,但是我却一直揪心那个小萝卜头的经历。我不知道当时最小的革命者是几岁,我只知道小萝卜头生下来就抗争,简直是“我的一生是抗争的一生。”的鲜明的写照。
愿小萝卜头能从此安息,也希望更多从小就遭受灾苦的孩子能幸福长大,不要成为那一截被水泥浇灌过的红蓝铅笔头。
2016.3.25 财务部范鹏飞
第五篇:《红岩》之后,再无名著抵触心杂文随笔
前两天刚刚看完了《红岩》。
从年前开始的阅读,断断续续一直过了一个月左右的时间,才最终读完全书。虽然看书的速度一向算不得快,但一本书看一个月的情况也并不多见,尤其是小说类的书籍。
究其原因,《红岩》篇幅较长算是一个方面,但主要还是因为春节期间琐事繁多,很多时候无法静下心来全情投入。如此以来,速度缓慢倒还在其次,或多或少影响了阅读质量,才是更让人懊恼的地方。
说到读起《红岩》的缘由,全系偶然。本来到书店,是想找多年来一直喜爱作者的一本旧书新版,无奈找寻未果,于是便在书架之间随意浏览。无意之间,一整排红色书脊映入眼帘,定睛一看,是《红岩》。
若是几年之前,这突然映入眼帘的《红岩》,一定会被自然忽略,甚至连将之从书架上取下随意翻翻的意愿都不会有。不止是红岩,凡是名著,无论古今中外,一概怀有抵触之心。
这样的抵触在如今看来,无疑是愚蠢的。我想这是读书时期教科书的荼毒所致。那时课本上所选入的文章,纵然存在名不副实之作,但大多还是优秀的。可是再好的文章,一旦被强迫性背诵,答案标准化阅读理解,就很难不失去它本来的意味,以致抵触。
这样的毒害影响是深远的,很多人因此而失去了对于读书的兴趣。即使面对的是一本会让人受益匪浅的好书,只要一想起上学时读书的痛苦,便会不自觉地敬而远之。
我虽然没有失去读书兴趣,在毕业之后仍然保有着阅读习惯,但对于名家名著的抵触却持续了很长时间。这毋庸置疑是一种遗憾,更是极大的损失。
好在这样的遗憾没有持续到底,随着人生阅历的丰富和思想的逐渐成熟,自己在很多事情的认知上发生了转变和提升,错误的抵触得以纠正。
原本打算看完《红岩》之后,立刻回过头去重读一遍。但真正读完最后一页,合上书本时突然产生了一种紧迫感:这些年来,已然错过了很多,时不我待,要抓紧时间进行弥补。而《红岩》也一直在那里,何时想看,信手便可翻开。
我的抵触名著之心业已消除,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