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置疑: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置疑: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置疑: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②F1/L1=F2/L2③F1-L1=F2-L2④F1×L1=F2×L
2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23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
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
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
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第二篇:《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
2013.4.23 萧县路套初级中学张风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知道什么是杠杆,能从常见的工具和简单机械中识别出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二、方法与过程
经历“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过程,参与科学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能根据自己制定的分类原则给杠杆分类;学习分类的方法。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
【教学难点】
1.设计“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方案;
2.力臂的确定.
【教学重点】
探究杠杆平衡条件。
【教学方法】
实验探究,引导创新。
【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同学们,我是阿基米德,已经两千多岁。在两千多年前,我说过“给我一个支点,我可以撬动地球。”两千多年来,我没有将地球撬动,这是事实,这并不是我的错,因为我没有找到一个合适的支点。可是,许多爱嚼舌头的人硬说我是在吹大话,在说谎。我这个两千多岁的人实在受不了这样的委屈。今天,我请大家帮我伸冤,你们愿意吗?不管结果如何,我──阿基米德先在这谢谢大家了!
大家有信心吗?
要想帮我伸冤,实际很容易,只需弄清杠杆的平衡条件即可。
二、新授
(板书)第一节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杠杆是一种古老而简单的机械,许许多多机械的应用改变和丰富了我们的生活。今天我们就从生活中的杠杆说起,了解机械与人的关系。
(板书)1.认识杠杆
让学生展示自带的杠杆(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并说出其应用及特征。
讨论、归纳各种杠杆的共同特征:
(板书)在力的作用下,能绕某一固定点转动的硬棒,物理学中叫杠杆。
出示图片:猿人移动石块
问题1:古猿要把大石块移动,用木棍捅石块捅不动,谁能想法帮帮它?
问题2:古猿用的木棍是杠杆吗?
铁锤、剪刀、轮轴、扳子、钢丝钳、镊子等是不是杠杆?
问题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
(板书)2.认识杠杆的几个概念
介绍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强调力臂的画法:
·找支点;
·画出动力和阻力的作用线;
·过支点向力的作用线作垂线,垂线的长度即是力臂。
概括为:一找点二画线三作垂线段。
用橡皮、笔、书、直尺设计一个杠杆探究支点在不同位置时动力的大小情况。
结论:动力臂越长、阻力臂越短,越省力;动力臂越短、阻力臂越长,越费力。
所以人们为了用较小的力撬大石块时,就要把支点放到离石块较近的地方,增大动力臂、减小动力。
(1)提出问题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板书)3.杠杆的平衡条件
(2)猜想与假设让学生充分猜想,同时用橡皮、小刀、直尺、硬币等物示意给学生看,什么叫杠杆的平衡。
学生可能给许多种猜想如:
①F1+L1=F2+L2 ②F1/L1=F2/L2 ③F1-L1=F2-L2 ④F1×L1=F2×L2
教师带领学生分析以上猜想,甄别那是明显错误的猜想,如①F1+L1=F2+L2 ③F1-L1=F2-L2,力和力臂单位不一样是不能加减的。
将学生分成两部分分别探究②F1/L1=F2/L2 ④F1×L1=F2×L2
(3)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
设计实验方案:(引导学生讨论,实验装置中力的大小、力臂的大小最好能随时知道。实验探究前,应让学生充分讨论他们的探究方案。)
实验目的:
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
实验器材:
杠杆、铁架台、钩码
实验步骤:
①如图,把杠杆的中点支在铁架台上,调节杠杆两端的平衡螺母,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为什么要求杠杆静止时,在水平位置呢?(因为这样力臂的数值在杠杆上就能直接读出或量出.)
※调节杠杆平衡的方法:左沉右旋 右沉左旋
②在杠杆两边挂适当钩码,并移动钩码位置,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再次平衡,计算两力的大小,并读出两力臂的值,将力和力臂的数值填入表中;(重复3次)
(4)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
实验次数
F1/N L1/cm F2/N
L2/cm
分析判断:在分析判断过程中有可能出现F1+L1=F2+L2 的结论,要求学生认真分析数据,找到出错的原因,为以后的学习和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5)讨论、交流、合作
你的实验结论与你的假设一致吗?你的结论是什么?
(6)得出结论:杠杆的平衡条件是: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F1×L1=F2×L2)(板书)4.杠杆的分类
告诉学生分类首先要制定分类原则,然后按原则分类。无论学生怎样分类,只要符合分类原则,都应充分肯定。5.作业设计:
在如图所示的实验装置中:
(1)实验前没有挂钩码时,发现杠杆左边下倾,这时可以将杠杆右端的螺母向 边旋一些,使杠杆水平平衡。
(2)实验时只有8个相同的钩码,杠杆上的点是等间距的,当在A点挂4个钩码时,则怎样挂钩码可以使杠杆水平平衡?请设计出两种方案。
(1);
(2)。
第三篇: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教案)
第一节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第2课时)
一、教学目标:
1、让学生在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的基础上,学会研究杠杆平衡条件的有关实验技能,能独立地较熟练地进行实验操作。
2、能理解杠杆平衡的条件,通过力和力臂的关系,知道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的特点。
3、能用杠杆平衡的条件解释有关现象。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重点:怎样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难点:在力的三要素改变时,如何在理论上和操作上使杠杆重新平衡。
三、教学的设计思路:
1、学习本节内容用到的知识有杠杆的定义、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等概念,所以先要复习上节内容。
2、为了让学生理解杠杆平衡条件,增强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应创设一些与教学内容有关的情境,知道什么叫杠杆平衡,实验中为什么要强调杠杆在水平位置上平衡。
3、为了使学生通过实验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先用简单的实验操作使学生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再用改变力的三要素去证实杠杆平衡条件。
4、通过改变动力臂的大小来得出三类杠杆的特点。
四、教学方法: 实验研究法。
五、教学过程: 教学内容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一)复习
提问:
1、什么叫杠杆的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
学生回答
(二)杠杆平衡
创设情境:
1、用小乌龟和小海星玩跷跷板,激趣引入。杠杆平衡:杠杆静止不动或匀速转动。
2、画出动力臂,阻力臂,说明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观察实验,讨论如何使跷跷板平衡,在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的变化,从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做出合理猜想。
通过作图理解杠杆水平位置平衡的作用。
(三)研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提出问题:什么条件下杠杆才能平衡?猜想:
F1L1= F2L2
F1+L1= F2+L2 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讨论选用什么器材,需要测量什么物理量,如何调节杠杆使之在水平位置平衡,如何设计实验步骤等。进行实验:
指导学生按要求进行实验操作。分析论证:
要求学生认真将实验数据记入自己设计的表格,并引导学生分析数据验证猜想,得出结论: 即杠杆平衡条件为:
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公式:F1L1= F2L2 评估交流:引导学生思考讨论,实验存在偶然性,要多次测量
1、分组讨论需要什么器材,测量什么物理量,设计实验表格
2、练习调节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
3、计算钩码的重力。
4、按照设计的实验步骤进行分组实验,记下实验数据,讨论研究得出实验结论。
5、根据数据讨论实验要多次测量的意义。
(四)课后作业:小故事
讲兔子拔萝卜,要猴子和小羊来帮忙,最后分萝卜的故事。
学生课后用萝卜动手实验,验证自己的猜想,加深对杠杆平衡条件的理解,同时会应用杠杆平衡条件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014年07月10日
第四篇: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杠杆平衡实验课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知道什么是杠杆,理解支点、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知道杠杆平衡的条件;能根据实际需要正确选择和使用杠杆。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活动体验科学探究的全过程。培养学生的观察力、创造想象力;实验操作能力和数据处理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验科学探究的乐趣,激起学生学习物理的兴趣,培养学生认真、细致和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了解杠杆在我国古代的应用。、教学重难点:设计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教学工具:杠杆尺,钩码等。教学过程:
一、引入。
阿基米德曾经说过一句话:如果给我一个支点,我能把地球抬起来。同学们请想一想,如果真的有一个支点,阿基米德可以把地球抬起来吗?
我们要想弄明白这个问题,只要弄清杠杆平衡条件就可以了。板书课题:杠杆平衡条件。
二、新授
1、介绍杠杆。杠杆是一种简单而古老的机械。很久以前人们开始学会利用杠杆。杠杆为我们的生活提供了很多方便。举例说明。
能绕一个固定的点转动的棍子,就叫杠杆。
2、介绍杠杆的几个概念。支点、动力点、动力臂、阻力点、阻力臂。
3、为什么人们利用杠杆橇石块时总是把支点放在离石块很近的地方?而不放到离石块远一些的地方?这样动力臂变长了,大家能否猜想一下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之间的关系呢?
4、下面我们就用实验的方法来探究动力、动力臂、阻力和阻力臂之间的关系。
5、实验要求:
A、每个小组用杠杆尺一侧的点定为阻力点,挂一定数量的钩码。B、在另一侧确定动力点的位置,看看在不同的位置挂多少钩码才能使杠杆尺保持平衡,并记录结果。
C、改变阻力点的位置,重复几次实验。D、做好实验后整理好器材,放回原处。
E、观察分析本小组的实验数据,总结实验结论,填写实验报告单。
F、要求实验过程中小组成员分工明确,认真配合,做到全员参与。
6、小组为单位进行实验结果汇报。(适时提示)
7、总结:杠杆尺的平衡规律: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钩码数
即:阻力×阻力臂=动力×动力臂
三、总结
今天通过实验,我们学习了杠杆平衡的条件。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们将继续学习生活中的杠杆。
第五篇:《科学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教学设计(方案一)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本节课是第八章第一节的第二课时,主要是让学生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最后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
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对杠杆平衡的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是本课的学习难点。
〔学生现状〕由于学生在1~7年级的学习中没有进行课程改革实验,因而形成了一些较被动的学习习惯和思维定势,学生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和参与意识不够强。经过半年多的物理探究式课堂教学,学生的学习能力已有了显著提高,他们基本养成了主动参与、乐于探究的习惯,绝大多数学生能够从教师设置的问题情境中发现问题,并提出猜想与假设,会对获得的数字信息用变量控制的方法进行处理。
〔教学设想〕
1.教学中倡导学生“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使之养成主动参与、勤于动手、乐于探究的习惯。
2.在教学方式上采用小组合作讨论的形式,这样有利于学生相互启发,共同完成学习任务,培养合作精神。
3.让学生参与和经历整个探究过程,采用学生活动→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实验验证的“循环探究”创新型教学模式。
具体做法是:学生在活动过程中自己发现杠杆的平衡可能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对杠杆的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最后通过实验验证得出结论。
〔教学目标〕
1.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验证方案,对获得的数字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2.体验、经历探究过程,从而培养学生动手实验能力、想像能力和协作能力。
3.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勇于探索的科学精神。
教学过程
一、学生活动:制作杆秤
1.学生了解和使用杆秤
(1)教师出示一把杆秤,让学生谈杆秤的构造。
学生观察得出如下的结论:
“有秤砣、有秤钩、有秤杆、有提钮。”
“它是一个杠杆。”
“它是测量质量的。”
“它有许多刻度。”
……
(2)让一位学生自愿试用杆秤称一个塑料小桶的质量。
2.学生分组制作杆秤。
(1)学生每两人组成一小组,并讨论杆秤的制作方案。
(2)学生在班级内交流各自的制作方案,通过大家的相互补充,最后各组总结出自己认为是最佳的制作方案。
(3)每组学生制作一个杆秤。
(4)每组学生用自己做的杆秤去称一金属块的质量,将结果通过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最后教师将每块金属的实际质量也投影到屏幕上,让学生们进行比较。
(5)学生用实物投影展示制作成果,大家为成功的制作喝彩。
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1.发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教师引导:“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
当有学生答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这时,教师引导问:“所挂重物不同,实质是什么不同呢?”学生悟道:“是力与力臂不相同。”
教师不是让学生测量、计算、得出结论,而是引导学生如何想到杠杆的平衡跟力、力臂的大小有关,进而猜想与假设出他们之间的关系。
2.学生对杠杆平衡条件提出猜想与假设。
教师问:“杠杆平衡时,力与力臂之间到底有什么关系?请大家讨论。”
(学生讨论……)
学生有如下的猜想:
“杆秤也是一种杠杆,它有支点、力和力臂。”
“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就越远,杠杆平衡可能有:F1+l1=F2+l2。”
“刚才的结果也可以写成:F1-l1=F2-l2的形式。”
“如果所挂物体加重,不移动秤砣,而在秤砣下加重物,也可能平衡,我认为它可能满足F1l1=F2l2。”
“我想: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跟速度、密度一样,是比值的关系,即F1/l1=F2/l2。”
……
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帮助下,猜想出它们之间可能有的关系。这一阶段体现教师是引导者,学生是发现者。
三、实验验证
教师为学生准备的实验器材有: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
第一步:学生自由组合,完成实验。
第二步:学生将实验取得的数据,填写到电子实验表格中。
第三步:学生将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随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最后总结出了杠杆平衡的条件。
最后一阶段,师生互动,共同完成探究任务,体现教师是学生的合作者。
四、课后小结
……
课堂实录
一、学生活动
1.教师让学生谈谈自己所了解的生活中的杠杆
(教师拿出一杆秤)师:这是一杆秤,同学们熟悉吗?请大家谈谈对杆秤的认识吧。
(学生略加思索,纷纷举手)生:秤由秤杆、提钮和秤砣组成。
生:还有秤钩。
生:它的粗细是不均匀的,刻度却是均匀的。
生:秤杆是测量质量的工具。
生:他有两个提钮,这两个提钮的测量范围不一样。
师:那么你知道使用这两个提钮称量时,哪个范围大些呢? 生:可能是靠近秤钩的。
生:杆秤称量物质的质量。
师:有没有同学会使用杆秤来测量一个装有物体的塑料小桶的质量呢?(学生相互议论、交流看法。一个学生主动提出愿意试一试)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学生活动:该名学生上讲台用杆秤测量塑料小桶的质量。
师:你能告诉同学们你测量的结果吗? 生:……
师:有没有同学会读呢?(学生不会读秤杆上的数值)师:今天布置一项课外活动,在家中练习使用杆秤。
2.制作杆秤
(1)制定制作方案
师:今天大家愿不愿意自己动手制作一把杆秤呢? 生:愿意。
师:请同学们根据桌面上所放置的器材,讨论制作杆秤的方案。
(学生讨论制作方案,约3min后,有一组学生主动提出要与同学们交流方案。)生:用这根粗细不均匀的木棒作秤杆,圆柱体的重物作秤砣。
生:提起提钮,秤钩处挂钩码,移动秤砣,让它静止,并记下刻度,每增加钩码数,用同样的方法,分别记下刻度。
生:应该让秤杆在水平位置静止。
师:杆秤静止时说杆秤平衡了。下面各组同学根据其他小组讨论的结果以及自己的想法来动手制作。
(2)学生分组制作
学生活动:学生自由组合,分组制作杆秤,边制作边讨论。
师:制作完毕后,请各组同学利用自制的杆秤去测量桌面上一金属块的质量,并记在多媒体网络的电子表格中。
学生活动:学生用自制的杆秤进行测量,记录后由计算机发送到大屏幕上。学生将分析数据得出的结论,通过计算机网络发布出去,并投影到大屏幕上,教师随时通过网络与学生进行交流。
……
教师将各组金属块的实际质量,通过多媒体发送到大屏幕上,让学生进行比较。
师:所有小组测量的结果同金属块的实际质量非常接近,说明同学们制作得非常成功。现在请每一组代表带着本组的制作成果依次上台展示。
学生活动:学生用实物展示台投影到大屏幕上,并相互交流。
二、发现问题、提出假设
师:刚才的活动中,你们观察到了哪些现象?又有哪些猜想与假设呢?(学生相互交流后,有学生举手回答)生:我发现杠杆平衡时所挂物体越重,秤砣离提钮的距离就越远,所以可能是F1+l1=F2+l2。
生:会不会是F1-l1=F2-l2的形式。
生:如果所挂物体加重,不移动秤砣,而在秤砣下加重物,也可能平衡,我认为它可能满足F1l1=F2l2。
生:我们这组认为它们之间的关系可能跟速度、密度一样,是比值的关系,即F1/l1=F2/l2。
……
师:大家在活动过程中,发现力与力臂之间好像存在以上这么多种关系,那么哪些是正确的呢?请大家选择桌面上的器材用实验来验证。
三、实验验证
1.学生分组实验,教师巡视,及时处理各组探究活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
并将实验数据填写在电子表格中,通过多媒体展示在大屏幕上(约10min时间)。
2.学生总结出结论
师:请各组同学分析各自的实验数据,并探究杠杆平衡的条件。
(各组学生陆续上讲台展示实验数据,教师引导学生共同分析,逐一排除“F1+l1=F2+l2”、“F1-l1=F2-l2”、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
“F1/l1=F2/l2”等猜想,最终得出正确的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
四、知识运用
师: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掌握了杠杆平衡的知识,关键是我们如何用所学的知识为今后的生产、生活服务。
学生活动:大家谈(略)。
专家点评
本节课教师大胆处理教材,创造性地引入制作杆秤比赛,这既贴近学生生活,又激发起学生们广泛的兴趣。学生在制作杆秤的活动中,热情高、兴趣浓。通过观察、思考和交流,学生对杠杆的平衡和影响平衡的条件有了初步的认识,这为他们发现和提出问题奠定了基础。课堂上教师并没有静态地传授知识,解疑答难,而是创设真实情境,提供实验、观察、思考及讨论的机会,整堂课学生积极参与,师生互动,一气呵成。一些结论性的知识也就自然在学生的活动中发现并归纳出来了。
点评者:芜湖市教科所李文波
阿呆物理网wuli.edudo.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