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比与不比美文摘抄
比,是必须的;不比,也是必要的
在平时的谈话中,常常听到别人说:“人比人,气死人”和“人比人死,货比货扔”。其实,说的是同一个意思:人跟人没法比。信奉这些“经典”的人,多是在遇到或说起比自己优秀的人时的搪塞,给自己一个心理安慰,找一个台阶下。这不仅凸显出一个人安于现状的心态,更体现出他的局限性和盲目性。
比较是一种需要。在生活中,人们买东西喜欢货比三家,多跑几处、费时费力也是找到物美价廉的商品。人也是如此,从呱呱坠地到照片挂在墙上供后人瞻仰,这个过程有许多东西需要对比。比如最基本的性别、身高、相貌,还有倍受关注的身份、社会角色、能力、财富等。也许你不想比,可多数时候不是你想比就比、不想比就不比的——你活在别人的目光和口舌中,你不对比,别人也会直接或间接地拿你和别人对比。比如,婚姻这个一般人都要面对的终身大事,人人都想找个各方面都很优秀的人选,将长相、工作、车房、财富、家庭背景等一个一个地量化、比较,继而才选择。
比较其实不是坏事,更没什么错。判断的角度不同,注定了结果有好有坏,关键是把握好自己的心态。同时,通过比较,知道了自己处在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扮演哪个角色,想干什么,能干什么;想好下一步,是在这个领域奋起直追,还是另辟蹊径从而技高一筹、出类拔萃。在这一点上,姚明是个很好的榜样。自从2002年登陆NBA之后,他不仅球技不断进步,财富也以几何速度突飞猛进。据2009年《福布斯》名人财富排行榜公布的数字,姚明继续保持多年的优势,以将近3。9亿元的收入连续演绎名人财富“状元”一角。但早在2002年,他在面对记者“你现在觉得自己是富人了吗”的问题时,很平静地回答:“什么是富人?一般说,每天坐在办公室,打几个电话,让秘书把事情处理了,自己开着小车,回到豪宅去。按这个标准,我不是。我是蓝领,我现在干的是力气活!要上场打球哇!”姚明有自己的优势,也有自己独特的一面,让人认同、信服。
大千世界,风景迥异;芸芸众生,活法不同。然而面对社会的金字塔,无论处于哪个阶层,心态平和自然是最可贵的境界。孙子兵法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说的就是了解、比较,继而有所动作、有所结果。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姿态放正,清楚了自己的定位,就有一根弦时时在提醒自己:不要在必败的方面对胜利耿耿于怀,若只凭借匹夫之勇蛮干,无疑是以卵击石,螳臂当车。对于别人的优势也不必耿耿于怀,“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相信“天生我材必有用”。人生的竞技场上,没有真正的全能冠军,与其用“比上不足比下有余”安慰自己,不如集中精力在自己擅长的领域有所建树,即使不是第一,也可做到唯一,独树一帜。
巴金先生说过,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而是一个“搏斗”。即使再平凡的经历,生活也会磨砺你、激发你的智慧和勇气,有所为有所不为,有所比有所不比,只不过需要把握一个度,方能仰无愧于天、俯无愧于心,生命从而张弛有致、宁静致远。
第二篇:作文比与不比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一位教师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
一位企业家说:我们经常拿自己最好的产品和别人最好的产品比较,我们是在比较中进步。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近几年高考作文题有不少是两个观点的交锋。针对这样的两类材料,考生可以多元考量。如以上材料中一位教师所说“不与人比,活出自己”,你若支持,就必须找出论据去支撑,就像“拔河”一样,用尽力气往一头拉。同样对于企业家的话“有比较,才有进步”,你也需要找有利于你的素材去增强说服力。当然不管你选择哪个观点,你都应对另一观点“质疑、批驳”。因为“比”和“不比”,是对立的观点。
如此偏执一端的思维,有其存在的土壤,也有其积极意义。但近几年的高考中不招人待见。需要的是守中持正的理性思维。那么就需要辩证析题:“比”和“不比”是相对的,比有比的优点,不比有不比的好处。“保持个性,又参与竞争”“比较,又不失自我”,就是一个讨巧的立意。角度一:“不比”——做最好的自己。人与人之间不必比较,强调尊重人的个性。每个人都是独特的我,因为每个人生活环境、性格、爱好、兴趣都不一样。若不正视自己,盲目攀比,往往不是妄自尊大,就是妄自菲薄。不和他人比较,活出自己的本色,这样的生活才会轻松、快乐。选材小贴士: 正面例子,东晋的陶渊明在彭泽做了八十天的县令,就“不以心为形役”,解授归田。他那不事权贵、不与官场同流合污的个性,真正活出了自己。他寄情山水,艺菊南山,吟诗宥酒,不仅将田园诗开辟到一个最高境界,还成为一代隐宗。
反面例子,从成语“邯郸学步”中可知,燕国一少年,缺乏自信,与人相比,总觉得别人好。当听人说邯郸人走路美时,就到邯郸学人走路。结果别人的走姿没学到,连自己原来怎么走路也忘记了,只好爬回了家。
角度二:“要比”——是进步的动力。企业家强调产品要多做比较,因为通过比较,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使自己明确努力的方向,从而促进自己进步。其实人生也是一样,人无完人,只有与他人比较中,方能知自身优、缺点,方能扬长补短,完善自我。同理,社会的发展也离不开比较,有比较才有进步。基于此,文章立意可以是:有比较,才有进步;比较是创新的原动力;比是驱动力等等。选材小贴士:与人相比知不足,方可思齐;与人相比有距离,才要提高。乔布斯的苹果手机,成为全球最为抢手的产品,是因为它的性能优越,又极具人性化。苹果今天的一切,都是与同类商品比较的结果。当苹果克服了其它品牌的缺点时,它自然成了一家独大。可苹果仍不满足,正如它的商标图形——“被上帝咬了一口的苹果”,始终有改进的地方,苹果还要与自己比。
反面例子,晚清时,闭关锁国,自以为天朝为大,没有人能与之比权量力。可结果,几声炮响,山河破碎,至于捶胸顿足,悔之晚矣。
角度三:“比”与“不比”——关键在于你自己。
其实,各执一端的思维都是偏执型的,尽管有典型例子支撑,但不是生活的常态。本材料最好还是要有辩证思维,可以将老师和企业家的观点结合起来,辩证性地立意:在比较中坚守自我;活出本色,比出精彩;当“比”遇上“闭”等等。
选材小贴士:杨绛老人一生不与人比,已过百岁,活得淡然。其实她出名比钱钟书先生还早。她放下蜗角虚名,活在自己的精神世界中。不比,才让她安静,有了安静,就有了强大的内在力量。
邹士民已拿下了他这个级别的拳赛六连胜。一路走来,鲜花掌声,这一切都是“比”的结果。有了比,才有了超越;有了比,才蓄积了斗志;有了比,才知生命体中还有蕴藏的潜力。比,让生命更精彩。
选择此种立意,前面的例子都可以入篇。但比或不比,就如看风景,关键在心。【高分素材】
素材一:“真正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尽管如流往事,每一天都涛声依旧,只要我们消除执念,便寂静安然。”
素材点拨:这是《林徽因传·序言》中的一段话。在物欲横流的当代社会、在心态迷茫的现代人群中,一切都置于攀比之中。官场比位置;职场比奖金;市民比财富;学生比考分„„比,让人不择手段;比,让人躁动不安;比,让人丧心病狂;比,让人茶饭不香„„“不比”的人生,才可能“在心中修篱种菊”“消除执念”,让自己“寂静安然”。
素材二:撒切尔的父亲总是告诫自己的女儿,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让自己落在别人的后面。撒切尔牢牢记住父亲的话,每次考试的时候她的成绩总是第一,在各种社团活动中也永远做得最好,甚至在坐车的时候,她也尽量坐在最前排。后来,撒切尔成为了英国历史上唯一的女首相,众所周知的“铁娘子”。
素材点拨:这段故事,虽没出现一个比字,但每一件事又无不是“比”。优秀是一种习惯。当一个人在每一件事中都争得第一,那么若干个优秀就奠定了你这个优秀的人。撒切尔就是在人生中,与所有对手比,比出了自己的成就,比出了自己的魅力。有比较,方能有鉴别。优秀是比出来的。
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安徽省示范高中东至三中605班 余
珂
世界上找不出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个人也不会拥有一模一样的双手。同一事情总会存在着对立的观点。因为每个人所处的位置不同,对问题的见解自然各有表述。正如诗人苏轼所说:“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有人说:“每个人都是不相同的,用不着和别人比较。活出自己的色彩是一件多么值得骄傲的事情!”其实这样的感叹,中国各朝各代的文人骚客都有,他们不屑与呼风唤雨的大官重臣比权量力,他们坚持自己处世原则,图的是心安理得。东晋田园诗人陶渊明不“比肩”于官场,隐居山水之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写出了“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句子,若不是洁身自好、不同流合污,怎么会有如此宁静淡泊之心境。我想他是有桃花源的,不在这茫茫红尘中,只在他“落英缤纷”的心田里。
林徽因说:“真正的安静,不是远离城市的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古往今来,不与别人攀比,只问内心,单纯追求自我价值的名人数不胜数。最终也都获得了自己领域的成功。
不比,是一种人生途径。有人说:“我们要常拿自己与他人比较,发挥自己的长处,改善自己的缺点。”《论语》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这句话充分证明了在比较中我们能反思、进步。英国前首相铁娘子撒切尔就是一位酷爱“比”的女强人。她自小在学校里成绩拔尖,几乎都是第一,哪怕是由于生病导致她下降到第二,她也会鞭策自己在下一次考试中获取第一。乔布斯的苹果也是从残酷的比较中不断创新的。不比较,就不可能有大的成就,正如冰心所言:“你在角落里孤芳自赏,你的世界便小了。”
比较,或许是永远向上的车轮,它来自于内心原始的一种驱动力,促使你超越对手,超越自我,让你或产品成为你自己都想像不到的优秀。
比,也是一种人生途径。比或不比,这是你的一念之间。一念执着,决定你以后的高度。比或不比,体现的是一种人生态度,或许一个是秋天般娴静恬适,怡然自得;或许一个如夏天般炽热浓烈,酣畅淋漓。但你的人生节奏只有你自己能把握。或轻慢如高山流水,浅吟低唱;或急促悦耳,热情奔放。
但我想在学习或事业方面我们应当比。一般的时候,和自己比进步;好的时候,与强者比能力。在生活方面我们应当不比,你是你生活的主宰者,每份生活都是独一无二的。当然生活是多元的,你可保持自我、活出本色;也可知己知彼、比出精彩。但人生即选择。比或不比,主动权在你。
第三篇:比坏好一点美文摘抄
有个真实的故事,一个孕妇在街上遇到一个卖草莓的流动小贩。草莓个儿大、色泽鲜,孕妇说要买。小贩看着她凸起的大肚子,迟疑了一下,说:“你还是不要买了。”孕妇不解,问何故。小贩不搭理她,径自走了。原来草莓用了膨大剂。小贩怕孕妇吃了对胎儿不利,于心不忍,便主动回绝了这笔买卖。毫无疑问,这家伙坑蒙顾客。但对孕妇的拒卖,显然说明他天良未泯。
西方谚语说:“对坏人的好处也得公平对待,但要非常小心,坏人身上的好处是不多的。”虽然“好处不多”,但对这一点不多的“好处”,亦不妨“公平对待”。我们常在好人、坏人问题上认死理、走极端。说一个人坏,往往是“头上生疮,脚底流脓”,浑身上下无半点可取之处。不仅要将其“打翻在地”,最好再“踩上一脚,叫他永世不得翻身”。倘有人敢说坏人未必全坏,或者说坏人也有好的地方,就很可能要犯“丧失立场,违背原则”的错误,至少是在“大是大非”面前态度暧昧、居心叵测。而说起好人,则习惯于无半点瑕疵,简直是好得达到圣人之境。这无非是同一思维模式,在另一极上的表现,皆不足为训。
法学家龙宗智在解答有关“诱惑侦查”问题时,说了一番他的“好人观”“坏人观”:“在观念上区分好人与坏人并不难,但是在现实生活中区分起来却不那么简单。小时候,我觉得自己心中的标准非常明确。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在小人书中,每看到一个人,我很快就能判断出他是好人还是坏人。但随着年龄的增长,我的判断能力似乎在减退,而且我心中的标准也日益模糊。如今我已年逾不惑,却时常为自己分不清好赖人而感慨万分。也许,这世界上根本就没有绝对的好人,也没有绝对的坏人。”
小贩用上了膨大剂的草莓蒙人,无疑不是好人,或干脆说是个坏人。但我们还是看到了其“黑心”中的那一丝“亮丽”,并“公平对待”之。如此,“坏人”才有可能保持或弘扬那一丝“亮丽”,而不至于破罐子破摔地一味“黑心”到底。这多少有利于营造弃“坏”从“好”、改恶向善的社会氛围。
中国除了有“为尊者讳”的传统外,其实还有“为恶者讳”的习惯。能客观、如实、公正地评价坏人之“好”,有时要比一味地批评坏人之“坏”,更有积极意义。因为过于峻急的“严正”,可能收到适得其反的效果。如某少年自暴自弃说:“反正家长和老师从来就没有表扬过我,我就这样混下去算了。”
当今的电视剧常有“坏人不坏”之现象。中国政法大学的陆昕教授在谈到此问题时说:“现在的坏人可能有很多的长处,比如说是孝子、对朋友讲信义、不嫖不赌,甚至最大的坏蛋也往往是一位深刻的哲学家,对人生有深刻的洞察力和深刻的见解。”有一句俏皮话:“一个人做一阵子坏人并不难,难的是一辈子做坏人。”另一句流行语是:“我不是比好人坏一点,而是比坏人好一点。”那小贩至少在“拒卖”这件事上,“比坏人好一点”,而只要能坚守并光大这一点“好”,我相信他就不会一辈子做坏人。
第四篇:一个比一个不高兴美文摘抄
你不容易高兴,会发现生活比你更不高兴。
有一种类型的女人我很怕交往,就是不容易高兴的人,对什么事都相当理智,很难露出惊喜。
某次,跟一位旅友出门旅行。我看到漂亮的餐厅、美景、趣事,都会开心欢叫和表达,她总是皱着眉:“声音别太大,大家都看着你呢。”我立刻噤声,是啊,这样多少显得不成熟。可是,心情也随着下坠了几级台阶,扫兴。
某天的酒店自助早餐,我拿了喜欢的面包和米线,还有咖啡。面对如此园林美景花树下的早点,我相当有感觉,忍不住赞叹:“太有调调了,现磨咖啡很美味,米线口感十足,我要加三个青柠檬。”她只拿了一小盘,瞅我一眼,“一下拿几盘放在面前,别人看着好丑。”我愣住了,笑容也收敛了一半。但我的快乐的确发自内心。我的早餐持续了两个小时,花树下喝咖啡发呆挺惬意。而她姗姗来迟,又早早退去,丢下一句话,“吃太久,别人会说我们贪吃。”有这么严重?一杯咖啡而已。
后来闲暇时聊天,我说她工作好,人也漂亮,还会投资理财,如果有她一半能干我就相当满意了。但她叹着气摇头,“离我的目标还差很远,如果我赚够多少……”我闭嘴,想想自己,收入不及她,又不懂任何投资,还斗胆出门旅行,还那么兴奋,不被笑死才怪。
第二天,我们逛小铺子。看到各种漂亮的当地麻丝巾和小玩意儿,我又开始兴奋。她走了几步,点评:“这里东西太水,不想看了,不值得买,送人会被笑话。”我的兴奋又降到零点。其实我早盘算好了,一条漂亮的麻布丝巾当围巾略显粗糙,当桌布却极别致。一张旧桌子,曾被我用这种“水”布一铺,变了天地和格调,被很多人夸奖,我美死了。她,没有这些小小兴奋点,她的眼光在档次上。在她无奈的眼神下,我只能买了两条就匆匆收场。
一路下来,我最深的感觉是跟不容易高兴的人在一起,特别压抑,时时刻刻有标准来检验你,你也变得怀疑自己的快乐太肤浅……我总算明白了:她不快乐,她不高兴,她不满意。
我也有些明白她为什么觉得婚姻不幸福了。她对男人的态度也是一样,男人对她再好,也可以找一堆不高兴。会挣钱了,觉得他不顾家;顾家了,又觉得不挣钱;孩子聪明懂事,但又觉得他太敏感,也不好,担心他不快乐。她没想到,是她的不快乐传染了孩子。
生活中,另有一些特别容易惊喜特别“肤浅”的女人,她们真的有趣,让沉闷的人生看到了某种希望,让人很愿意跟她呆在一起。
比如,某天下了一场雪,这类女人会第一个叫出声,然后兴师动众约上好友,去临水茶舍喝个茶,看雪烤炭火,享受两小时的雪时光。这对于不那么容易高兴的人:不就一场雪吗?值吗?路上开车好麻烦啊。
再比如,这类女人会在微雨的河边小甜品铺,吃一碗软糯的甜品,那个欢畅啊,连一只碗也可以赞叹半天。遇到这样的客人,店家心情也变好了,试想,谁会喜欢一个没有任何表情的人来吃自己做的甜品呢,多令人失落。
我见过比我更容易兴奋的女人。某位好友,曾经去江南某个沉香店,与老板一见如故,坐在店里聊了四个小时,最后被老板留下喝私房茶,还送了她一幅字画。她是什么样的人?连去菜场看到漂亮的菜也要夸上一句,买的菜都比别人好。跟她在一起,相当快乐,会发现很多平日看不到的东西。
得明白一点:你不容易高兴,会发现生活比你更不高兴。
第五篇:成长比成功更重要美文摘抄
我非常喜欢“成长”这个词。一个人的生命要成长,两个人的爱情要成长,一个群体的建设、一个社会的发展,都要成长。从一个人到一个国家,“成长”是最健康的力量,也是最恒久的力量,它不依附于外在,而是你自己内心的一种状态。
俗话说“人过三十不学艺,人过四十天过午”。但在今天这样知识快速更新的时代,人到六七十,难道就不要学习新的生活方式吗?如果一位80岁的老奶奶能够跟孙子学着玩游戏,能够试试孙女的新裙子,能够跟孩子出去郊游,这个老人一定是幸福、快乐的,因为她仍然保持着成长的力量。
成长有两个特别重要的指标,就是尊严和自由。其实人这一辈子,一切努力都是为了提升尊严、延展自由。无论多好的职业和感情,一旦侵犯到尊严和自由,就会产生冲突,甚至出现新的选择。
我相信尊严与生俱来。女儿5个多月的时候,周围堆着各种玩具,但是她爱玩的只有一样——空药瓶子,她喜欢“咔啦咔啦”起劲地拧瓶盖。从她小手里抢过瓶子跟她说“这个不好玩,你还是玩电动娃娃吧”!可是我女儿把电动娃娃推到一边,顽强地去抓那个瓶子,继续痴迷地拧瓶盖。我后来去咨询儿童心理学专家,他说那个阶段正是孩子的手指开始学习精细化动作的时候,拧瓶盖这个动作对孩子小肌肉的发育大有益处,可比玩电动娃娃好多了。所以,我们认为昂贵的电动娃娃更好,这只是成年人的标准。
除了尊严,还有一个成长指标是“自由”。很多人问我,你这么主张自由,那你教你的孩子背诗词吗?我说我当然教。可我不是让她手放在背后一本正经地背诵,而是她在踩着滑板车跑时,我们俩大声地背诵;是她在浴缸里泡着、打着水花时,突然饶有兴趣地提议说:“妈妈,我们背首诗吧!”
她背诗,我从不限制她如何使用和想像。我清楚地记得,她第一次使用诗词是在两岁多的时候,有一次我出差回来,问她:“你想妈妈吗?”她冷不丁地说了句:“路上行人欲断魂。”她背诗居然能“活学活用”!她喜欢把我们的大床当蹦床,有一回她爸爸说:“你别蹦了,都把我们的床单蹦破四条了!”谁知她一边蹦,一边高声说:“人生得意须尽欢!”把她爸爸噎得瞠目结舌。
女儿从小就在解构经典。但是我从来没有纠正过她一次,因为我觉得,她可以胡说八道的年华还有多少呢?
让一个人能有尊严、自由地成长,这是我们的一种期许。
“山坡上开满了鲜花,但在牛羊的眼里,那只是饲料。”我们今天并不是鲜花少了,而是牛羊的眼光多了。我们越来越失去了一种审美的眼光,而把这个世界看成是同一种功利标准的筛选。我们越来越成功了,但是我们失去了成长的力量,失去了那种在漫山遍野的鲜花中漫步时心灵上的愉悦。
“成功”,或许是一个评判人的标准,但只是成长中的一部分标准。成长的过程中,有一套综合、多元的标准体系。一个人,只要生命能成长,就一定有未来。所有时间中,最重要的就是当下;所有权利中,最重要的就是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