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家有老人,我正在遭遇的中年危机杂文随笔
“这是个尴尬的年龄,
谈情说爱已老,谈死又太早。
休在家无聊,出去疯怕吵。
和年轻人一起谈经历太幼稚,和老年人一起讲故事又太小。
觉得生活累了,刚想消极下,回头一看,上有老下有小。”
此时此刻,此情此景,上面这段话最贴近我的现实生活。
我是个独生女,结婚后,还和爸妈住一起,孩爸常年出差在外,家里的事基本顾不上。老妈在我结婚前大病了一场,之后记性渐渐衰退,家务活一样不会干,大闲人一个。平日里,有老爸帮买买菜,做做饭,接儿子放学,生活还算过得安稳。可从16年起,平静的生活被打破了。
2016年6月底,二宝妞妞出生了,孩爸要开会要出差,老爸时常痛风发作,还不忌口,饮酒无度,身体每况日下。我们娘俩无人照顾,只能去月子中心做月子。
2016年9月28日下午,老爸坐那久久起不来,动弹不得,疑似中风,被送去了医院。当时,孩爸在外出差,我打电话叫了120,让9岁多的儿子在家看着老妈,不让她出门,以免走失,我背着3个月女儿跟着救护车去了医院。
在办入院手续期间,打电话给堂哥,请求支援。当手续办好,堂哥也赶到了医院,天色也晚了,医院的事就交给他了,我返回家里,做饭煮菜,安顿好儿子老妈,给女儿换了尿裤,喂了奶,背起她又去了趟医院,之前去得匆忙,医保本没带,衣物洗漱用品没带,要送过去。
当我们娘俩再次回到我们小区时,已经是快22点了,路上碰到了我们家楼下的朱奶,她说,你女儿这么小,去医院那种地方不合适,应该给个人帮你抱下,下午你上救护车时,我叫你好几声,想让你把女儿留下给我带下,你都没听见。那会儿,我突然有想哭的冲动,一半是感动朱奶给的温暖,一半是自己无助的处境。
第二天,孩爸回来,他跟堂哥轮流守在医院。我在家照顾老妈和孩子们。
一个星期后,老爸精神状态渐渐好转,能行走了。所有该检查的都检查完了,大问题没有,心脏血压血糖都正常,就是尿酸高,脑萎缩。后回家吃药调养。
从此,开启了我一人带两老和两小的生活。我们总以为过了今天,明天就会好起来的,过了这个难关,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事实上,更大的难关挑战还在后面呢!人生就像打升级怪兽一样,下级只会比上一级更难。
老妈的痴呆症越来越严重了,脑子糊涂得经常找不到家,锁在家里,也不行,她闹得厉害,二者不能出去活动,对她身体也不利,我也不能整天跟着,只能任其自由出入,有时是熟人送回家,有时是警察送回家,有时是我背女儿夜里去找。
这种状态维持到2017年8月份,有一天,她失踪了,我们到处找,都找不到,报了警,还去派出所调监控来看,还是无果,就这样两天两夜没回来,第三个晚上她自己回来了,老爸帮她开的门,当时我们都在外面找她,她是自己回来?还是别人送回来?不得而知,俩老都糊里糊涂的,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
经历了这几日的折腾,和担惊受怕,全家精疲力尽,我们都无法接受再有类似的情况发生了,不是每一次都能找到,不是每一次都能平安归来。之后我们只能送她去了养老院,总算把她安顿下来了。
人生总是如此,一个问题解决了,另一个问题又来了,层出不穷。
现在,轮到老爸的问题了,痴呆,行动困难,从去年进入冬天后,大小便失禁,大部分时间基本是躺在床上,吃喝拉撒全要我伺候着,其中各种滋味,不忍称说。
俗话说:有啥别有病,没啥别没钱。无论你曾经有多么幸福,生活有多么平静,一旦跟疾病沾上边,一切都将化为须有。
我常常感到生活一片漆黑,巨大的精神压力和经济压力,如同层峦的乌云将人的心堵得密不透风,轻松愉悦的气息再也呼吸不到。
我常常在思考,生活为何如此的艰难?如果父母以前多注重些养生,也不会这般不堪,自己受苦,孩子跟着受累;如果我有个吧兄弟姊妹来跟我一起分担,也不会这么无助又无奈;如果我有足够的经济实力,也不用事事亲力亲为。
我常常在反思,我做错了什么吗?要受此大苦,也许,是我今生,前生,累生欠下的债,要以这样的方式来偿还。好吧!我接受,我臣服,愿彼此早日解脱,永驻安乐!
这些一切的一切,让我警醒,不能让我们的孩子再经历这些,我该做些什么?
还好,我们家里有俩宝,哥哥和妹妹,她们有彼此相伴,不会像我这么孤单。
其次是每天好好锻炼,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好好读书写作,让自己健健康康的;还要为自己准备一份充足的物质保障,不拖累儿女,不拖累社会。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最重要的是:要多付出,少索取,多服务于别人,多积德行善,为自己,为父母,为孩子积累更多的福德,使之为我们人生保驾护航,没病没灾,远离诸苦!
第二篇: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
高科技企业“被离职”人群日益年轻化,技术人才的“职业生涯”缩短了吗?这些人再就业难不难? “人工智能”时代走近,那些被程序和算法替代的岗位,裁撤下来的人将何处去?会加剧收入贫富分化吗? 经济社会发展,劳动者的健康、教育水平不断提升,许多精力体力智力都还“在状态”的中年人,却不得不面对离职赋闲的失落。如何让他们继续贡献聪明才智,为社会服务的同时也提升自己的生活水平? ……
这些人力资源市场的新问题、新现象,与你我息息相关,也给各行各业带来挑战。看似“危机”,“危”中有“机”——作为“第一生产力”的技术革新提速,以及劳动力年龄的延长,理论上应该创造更多财富,造福所有劳动者。为实现这一目的,个人要有终身学习的习惯,企业要有立足长远的人力规划,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和教育等部门要强化预先研判并不断完善政策制度体系。
——编 者
当中年危机遭遇职业危机是什么滋味?某大型通信企业清退中年员工的传闻,让不少同龄人人心惶惶;一则中年人创业失败,露宿街头的新闻也让人感叹人生易变。前程无忧发布的《2017离职与调薪调研报告》显示,高科技行业员工跳槽频繁,离职率达25.1%。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离职现象越来越突出。
被称为“人生赢家”的他们为啥频繁离职?被房子、孩子、票子压弯腰的他们,还能否再承受离职之重?中年员工如何踢好人生的“下半场”? “有公司在董事会上点名让某些员工离职”
来自年轻人的冲击力大,晋升通道窄,不少中年员工“被离职”
上海某外企白领李梅经历过两次“被离职”。第一次是在她34岁的时候。在为一家医疗材料外企工作4年后,李梅被迫提交了离职书。“作为元老级员工,我被通知不能参加当天召开的重要会议,这意味着我无法掌握公司全年业务规划,被排挤出了核心团队。”一气之下,李梅越级向领导反映,却被视为违反公司规定,无奈之下,她只能选择离开。
第二次是在她38岁的时候。“当时没有一丁点心理准备,突然被告知不再续约。我刚在上海买房,几乎没有存款,陷入了重度焦虑,整夜失眠。”李梅回忆到。
公司领导层变动,团队重组,不知不觉她就上了“离职名单”。
“奔四”的手机工程师孙毅经历了三次裁员。“前任公司是一家知名国际手机厂商,因为业务收缩,公司裁了一批员工,我不幸也在其中。”
“工程师攻克技术难关,就像战士打仗,战场都没了,一身本领难以施展。”孙毅说,为了寻求新“战场”,他选择到美国深造,“每天和比自己小一轮的同学一起上课、做实验,虽然累但很充实。中年员工要咬着牙爬坡过坎,拼了不一定行,但不拼一定不行。”
“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被离职’现象已经很普遍。”中国人民大学劳动人事学院副教授李育辉说,她在调研中发现,甚至有公司在召开董事会的时候,点名让某些员工在规定时间内离职。
按理说,高科技企业中年员工耕耘多年,技术成熟,阅历丰富,是企业宝贵的人力资源,为何频繁“被离职”? 首先,这是高科技行业的人才供应现状决定的。李育辉说,高科技企业的年轻劳动力供应充足,从数量上看,每年有大量技术类毕业生涌入就业市场;从质量上看,年轻人学习能力强,这正是高科技行业看重的特质。“以互联网人才市场为例,年轻一代是互联网‘原住民’,更擅长运用互联网思维,对互联网的发展趋势更敏感。很多崭露头角的互联网公司CEO都非常年轻,不少人自嘲现在是‘70后给80后打工,80后给90后打工’。”
“新人经过一两年的锻炼,很容易上手。相比中年员工,年轻人工资低、干劲足。从企业把控成本的角度考虑,一些中年员工失去了竞争优势。”李育辉说。
其次,这与高科技企业的组织架构和晋升渠道相关。北京信息科技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讲师倪渊介绍,高科技企业岗位大体上可分为技术、市场类的基层岗位,管理岗位和决策岗位。基层岗位人数众多,呈年轻化趋势,中高层吸纳的人数有限,导致员工晋升通道狭窄。员工到了40多岁,还停留在一线岗位,很容易被淘汰。
“我在职业培训中遇到这样的例子,公司把技术能力突出的员工提拔到管理岗,他因不适应,提出再回到技术岗上,不久后这位员工就上了公司的裁员名单。”李育辉说。
“大型高科技企业的中年员工‘被离职’概率更高。企业规模越大,越强调分工专业化,员工成为技术流水线的一个环节,长此以往,对周围环境的适应力不强,技术能力并没有随着工作年限的增加而增加。”倪渊说。
“只要自身技能过硬,不愁找不到好机会”
中小企业众多,创业大潮涌动,不少中年员工选择主动离职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处在40岁关口的高科技企业员工中,不少人选择主动离职,化解职场危机。
40岁的时候完成了从技术到管理的转型,目前在杭州一家车联网公司担任高管。“大学毕业后,我在外企从事技术开发工作,很快就遇到瓶颈,处境尴尬。“不用老板说,自己就会觉得干不下去。”
周培良的第二份工作是在一家智能家居公司从事运营管理。“技术人员每天和程序打交道,运营人员则需要考虑市场和用户。我的工作内容从不断完善技术细节变成了协调人际关系,有诸多不适,但通过不断学习,补上了短板。”
“我希望在职场上更上一层楼。经过一年多的犹豫,再次选择了辞职。”周培良说,因为经验丰富,他很快找到新工作。“我的才能得到充分发挥,逐渐升为副总经理,进入了公司决策层。”
倪渊说,高科技行业的特点是“新”,新的技术和商业模式会催化出一批中小企业,它们处于高速成长阶段,急需大量的高端人才。在大型企业锤炼多年的中年员工,成为中小企业在人力市场上争抢的对象。不少中年员工面临职场“天花板”后,选择进入中小企业的管理层甚至决策层,迎来了职业生涯的“第二春”。
倪渊认为,人力资源理论强调“无边界职业生涯”,员工不应紧盯着一家雇主,而应根据外部环境的变化不断提升技能,实现在不同组织间流动,开拓职业发展新空间。
创业创新大潮为中年员工创造了很多新机遇。由腾讯研究院等多家国内权威机构提供大数据支持的《2016中国创新创业报告》显示,科技人员成为创业的主要人群。“知识型员工掌握一定的资源,对职业发展拥有较强的自主性,创业欲望强烈。”李育辉说。
“在美国,为一家公司工作一辈子是不可能的事情。特别是高科技行业,离职更是家常便饭。”在美国一家计算机公司工作的贾汀曾因为公司内部调整离职,“同事们的技术水平不错,加上平时没放松学习,纷纷找到了满意的平台。”
“中西方文化,员工对待离职的态度不同。中国强调找铁饭碗,但这在以‘新、快、变’为特点的高科技行业里是不现实的,员工要有忧患意识,把离职作为整个职业生涯规划的一部分。”贾汀说。
“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更强大的自己”
员工要防止进入“自动电梯”模式,企业要瞻顾长远利益,多些“人情味” 李梅说,再就业的过程很艰难,就像赶着去参加一场场相亲会,高不成低不就,多年来积累的自信一扫而光,人生陷入了一团乱麻。两次意外失业让她意识到:没有稳定的工作,只有更强大的自己。
不久前,一篇《中年失业家庭的财务悲剧》的帖子广泛传播,引发不少人共鸣——中年人上要赡养父母,下要抚养儿女,一旦遭遇失业,陡然增加的财务压力,让人不堪重负。
不管主动离职还是被动离职,提早谋划,做好家庭生活和职业发展的规划,才能未雨绸缪,不乱阵脚。
如何规划个人资产?西安某技术公司的软件开发工程师安晓辉说,从30岁开始,应该注重积累财富,理性消费。有条件的,可以争取拿到公司股权。到中年后,才能够更从容地应对变化。一般而言,大型企业的制度比较规范,对于离职员工,会提供一笔赔偿金,符合条件的还能领取失业保险,可以缓解一定的财务压力。
安晓辉认为,员工还要警惕进入“自动电梯”模式,企业需要什么,就学什么、干什么,这容易导致与市场需求和科技发展前沿脱节,一定要根据自身情况主动规划,有针对性地“充电”。
“中年员工是家庭收入的主要来源,裁掉一个人有时会让一个家庭陷入窘境。”李育辉认为,企业要有人情味,综合考虑员工的家庭负担、个人贡献和再就业衔接,裁员不能简单粗暴。
李育辉认为,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工作对象不同,对能力要求不尽相同。现在不少科技企业注意到了这个问题,经常举办职业规划课程,帮员工拓宽职业通道。
有的员工提到,平日工作压力大,经常加班,还要照顾家庭,想主动学习,却有心无力,况且企业不希望员工占用工作时间。贾汀认为,美国科技公司的培训制度值得借鉴。“很多公司有技术分享文化,定期邀请专家就职工关心的问题展开研讨;聘请专家,开设技术课程。”他的一位同事通过参加公司培训,成功从硬件研发转向了软件开发。
倪渊介绍,作为高科技企业,稳定的人才队伍是核心竞争力。在对待中年员工的问题上,企业应该处理好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的关系,在把控人力成本的同时,应更注重挖掘员工的内在潜力。以日本企业的终身雇佣制为例,这套制度为员工提供了多元的培训体系和晋升渠道,与员工形成了紧密的利益联结纽带。员工强烈的归属感和奉献精神,促使不少日企快速壮大。
“一旦被盯上,企业会想尽各种办法迫使员工离职。”广东劳法律师事务所主任蒋四清律师经常遇到这类法律纠纷。他说,“被离职”“软离职”在法律法规层面上的规定尚不完善,比如对企业采取哪些手段让劳动者提出离职,是否属于“被迫”,很难判断。员工应尽可能通过协商的方式,争取满意的赔偿金。如果企业出现违反劳动合同,甚至威胁员工人身安全的行为,员工要注意搜集证据,寻求法律途径维护权益。
蒋四清认为,雇主和雇员应做好沟通,遵从劳动合同的规定,避免劳资冲突,构建和谐的劳资关系,和气生财。(人民日报 记者 王 浩)
第三篇:栀子花老人杂文随笔
外公去世2年零5个月了,这2年零5个月里我常常想他,但每次都不敢细想,就像我们看太阳,只能匆匆一瞥,看的太仔细了,眼睛会瞎,想的太认真了,心会裂开。
我将自己与外公的点点滴滴全部隐藏,只留下外公的一个剪影,供自己偷偷缅怀。直到昨夜外公入梦,这是2年零5个月里,我第一次在梦里遇见外公。再也不能假装失忆,汹涌的泪水打湿了枕巾也打湿了记忆的纸片,所有的故事在泪水中一点一点显现,像一朵一朵怒放的栀子花。
煮饭记
我是在12岁,小升初的时候被爸爸妈妈交到外公手里的,他们要外出工作,没有办法亲自照顾我。那时候外婆已经去世十年,外公也一个人独自生活了十年。
孩子的朝气蓬勃生机盎然几乎是每个老年人都十分贪恋和喜爱的,现在这份朝气蓬勃生机盎然还是来自她最喜欢的女儿的女儿,而且外公也一个人孤独太久了。
当他小心翼翼地从妈妈手里接过我,惊喜而又有些小紧张的望着我时,我对他调皮的眨了眨眼,祖孙二人的默契就完成了。
民以食为天,两个人在一起生活,首当其冲的自然是吃饭问题。
外公以前都是去两个舅舅家吃饭,一个星期到大舅舅家,一个星期到小舅舅家。外公是他们的父母,这样吃也是无可厚非,但我总不能天天这样去白吃白喝,虽然舅舅舅妈并没有说什么,反而每次都十分亲切热情的对待我。可是在厚着脸皮白吃了两个星期后,我再也不肯像条小尾巴一样跟着外公上门吃喝了。
怎么办?外公是一点儿不会做饭的,那只能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喽。
第一次做饭,说不上驾轻就熟,倒也有条不紊。约莫一个多小时的功夫,居然被我弄出了三菜一汤:西红柿炒鸡蛋,青菜炒蘑菇,四季豆炒肉丝,还有一个紫菜蛋花汤。对于一个从未做过饭的我,能弄这样一桌清一色的素菜也是很不容易了。
嗨,别说,处女秀的味道还挺赞,外公吃的蛮香。主要他老人家也真心好伺候,只要菜不炒糊,菜有味道就行。
不过外公是爱吃荤的,偶尔一两次全素还无所谓,持久战是肯定没法打的。就像你让狮子偶尔啃两次草还可以接受,但你不能天天叫一只狮子吃草是不是。
于是第二天我就买了两本食谱,细细研究。在接下来的日子里,我给外公做了红烧肉,红烧鱼,清蒸鲈鱼,清蒸桂鱼,山药炖排骨,萝卜炖排骨,红烧狮子头......虽然都只是一些普通家常菜,但好歹开荤了呀。
后来离开外公上大学,工作,我又变成了一个不会做饭的姑娘。那个时候在毫无经验的情况下能够做出不太难吃的饭菜,大概是因为有一个我想用心为他做饭的人吧。
用稚嫩的小手,为心爱的外公做出一顿顿充满爱和诚意的饭菜。
栀子花老人
外公很英俊,外公很爱栀子花,外公是一个很爱栀子花的英俊老头。
每年六七月份,栀子花开的季节,外公从外面回来,都会带回来两三朵鲜活怒放的栀子花。
有一天,我在家做好饭,坐在客厅等外公回来吃饭。那天天气格外好,明媚的阳光欢跃在每一个角落。外公穿着雪白的衬衫,步履矫健的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两朵栀子花,灿烂的阳光在外公身后形成一道明丽的背景墙。洁白的花朵,洁白的衬衫,明媚的阳光,明朗的老人,美的叫人心惊肉跳。
后来我常常在记忆里回放这幅画面,就像宋玉笔下描绘的美人:增一分则太长,减一分则太短,蓄粉则太白,施朱则太赤。
一切美的刚刚好!
外公的百宝袋
外公的胸前有一只百宝袋。他常常不经意地会从胸口的袋子里掏出一些小东西给我。有时候是一支笔,有时候是一本本子,有时候是一双手套,有时候是一袋糖果......每次当我开心幸福的从外公手里接过礼物后,都会十分感恩的摸摸外公胸口的这只袋子。我真的爱极了这只宝袋!
有一年冬天,我在家写作业,外公从外面赶集回来,从胸口掏出一袋小笼包给我,热气腾腾的,就像刚出炉似的。
我高兴地接过小笼包,照常摸了摸外公的胸口,却发现外公的脸色微微一变。我感觉异样,拉开外公的衣服一看,胸口火红一片,像血染了白布。
我心疼地掉泪。外公慌慌地说:“没事儿!我怕包子凉了不好吃。”我掉着泪要给外公去拿药,外公却直叫我先吃包子,凉了他就白烫了。我又气又心疼,在又咸又甜中吃完了那袋小笼包。
味道有它自己的记忆,以后每次吃小笼包,这又咸又甜的味道就会顺着记忆中的路线溢满唇齿。
不善言辞的外公啊,悄悄地在胸口缝了一个百宝袋,然后从里面一次又一次地为我掏出他细微沉甸的爱。
超级怕生病的外公
外公是很珍爱生命的。每天早上我在厨房做早餐,外公就在客厅压腿。
七十多岁的老人了,高高的八仙桌上还要再放6块砖头,然后把腿抬的高高的直直的,岿然如一棵青松。下腰也是毫不犹豫,像鸭子扎猛子似的,干净利索。
当时年纪小,每天看外公做这些动作,只道是寻常。现在年纪渐长,我也开始有意识的锻炼身体,才发现一个七十多岁的老人还能做这些动作有多不容易。
外公不是一个特别爱操心的人,我很少看到他心事沉沉,也从来没有听他谈论过左邻右舍的八卦,仿佛有现成的饭菜吃,有干净的衣服可以直接上身,他就非常满足了。唯有在身体有恙时,哪怕是轻微的异样,他就会变得心事重重。
有时他像个受了莫大委屈的孩子,神情落寞的呆坐在长沙发的角落,全身阴云密布,大暴雨在头顶盘旋;有时他又像一只狂躁的狮子,暴躁的在房间里走来走去,周身暗潮涌动,大海啸在急剧酝酿。
记得有一次,外公身上忽然长了几个脓包,透明的表皮包裹着黄色的脓液,像蜗牛的脑袋。他看着这些莫名其妙的脓包,惊恐到生气。
刚好妈妈给他打电话,他气呼呼的接起电话,狠声狠气的和妈妈聊天。妈妈被外公的大脾气弄的莫名其妙,就细细地问外公怎么了。外公一开始还不肯直说,妈妈温柔耐心的哄了好久,他才支吾着说身上长了好多脓包,想让舅舅们陪着去医院看一下,但是怕他们没时间,然后又绝望地补充道:我长了这个怪东西,也治不好了!
以为天塌下来的妈妈呼出一口气,赶紧对外公说:“这又不是什么大事儿,我陪你去嘛,你不要生气。”去了医院,医生说没事儿,过敏而已,吃一下药就好了。医院回来的路上,外公雨过天晴,憨憨的笑的像个刚刚哭过的小孩。
我那时觉得外公真的好怕死哦!现在想想外公只是想健康的活着。每个人都想健康的活着,但对于一个寡居十多年并且还要一直寡居下去的老人来说,对健康的在意和对疾病的恐惧都会比家人时时绕膝的老人敏感很多倍。身体是他唯一的支柱,身体健康总觉得一切还有所依附,身体垮了,对于一个孤独的老人来说,他还有什么呢?!
树欲静而风不止
工作后,能和外公在一起的时间越来越少。虽然也会尽可能的抽时间去看他,但幼年时一老一少形影不离的时光到底是回不去了。
2014年的冬天,雪下的好大,宽阔的街道上空无一人,冰凉坚硬的建筑物沉默的站立在鸽灰色的苍穹下,漫天的雪花跳着疯狂的芭蕾。
我一个人站在公交站牌下,忽然十分想念我那已经八十六岁的外公,然后就转身直奔火车站。
进屋的时候,老人家单薄的坐在古旧的大沙发上,眼神浑浊,目光无力。老屋内的空气清凉凛冽。见到我,他很开心,眼睛变的亮亮的,不断的拿吃的给我,笑的像个孩子。
我和他说话,大部分他是听不清甚至听不到的,虽然他努力的把耳朵凑到我的嘴边,很努力的想听清我的话。最后他无奈的对我笑笑:外公去年还能一个人去赶集,现在耳朵已经听不清,眼睛也看不清了。
我很难过,只能起身去帮他倒水来掩饰我的难过。
保温杯是三年前我给他买的,已经用的很旧,水杯里堆满厚厚的茶垢,照顾外公的阿姨并不用心。
我把水杯洗净,倒上水,递给他。我说:外公,下次来我给你带个新杯子,这个太旧了。他说:不要再给我买东西了,你看衣橱里都是新衣,客厅里都是吃的。外公是朝不保夕的人,我自己的身体自己有数的。
我忽然觉得鼻子酸酸胀胀的,眼睛里也马上蒙上了一层雾气:那么怕死的外公,现在却像一只斗败的狮子,臣服在被时间带走的脚下。
我想说些俏皮话缓和空气里凝结的无奈和感伤,却什么音节都没发出。用力握了握他的手,他对我露出个甜笑,最后反而是他在努力宽慰我。
告别外公天已全黑。我知道明天在这间屋子里,又是一个老人,单薄的坐在古旧的大沙发上,眼神浑浊,目光无力,直到至亲的到来,他的眼睛会变的亮亮的,露出孩子般的甜美笑容。
子欲养而亲不待
2016年,外公被查出肺癌。那是16年的大年初二,妈妈把外公接到家里来过年,她安排外公洗澡,还做了外公最喜爱的鲜肉大水饺,原想洗完澡清清爽爽地吃水饺,不想外公在浴室晕倒,醒来后肺癌晚期已盖棺定论。
那时我正在外面,妈妈哭着给我打电话,接到电话后,我一秒都没有逗留就马不停蹄的往医院赶。
进病房之前,妈妈把我拉到一边说:“外公不知道自己的病,你不要哭。”我红着眼眶对母亲点点头,然后在医院的阳台上站了很久很久。
当我终于可以进病房时,外公笑的一脸明媚的迎接我。我知道外公生病的时候是最喜欢来医院的,医生就是他的定心丸。我看着傻乎乎的外公,内心血流成河,但就像小美人鱼,即使每一步都踩在刀尖上,也要看起来像走在平地上一样。
一开始外公开心的住着院,非常积极的配合治疗,乐观的等待出院。但是治了一个月后,他渐渐感觉不对了,每天从胸腔里抽出的大袋积血,各种痛苦的治疗方法,还有后来不定期的吐血,以及久久不愈反而越来越虚弱的身体,外公沉默了。以前一点小病小痛都能掀起一场龙卷风的外公,这次只是安安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像只温顺的猫。
大家都知道外公大概猜到了,但“肺癌晚期”从来没有在病人和亲人之间交换过,仿佛处在一种真空的状态,等待死神的最后爆破。
各种喧哗热闹的治疗还在大张旗鼓的进行着,外公却越来越安静。
累的时候他就沉沉的睡着,醒来就望着窗外的一角天空发呆,仿佛病床上的只是外公留在人间的一团肉,他的灵魂早已独自上路。像一个徒步在茫茫大漠中的孩子,夜幕慢慢降临,气温越来越低,死神正在疾步赶来,他瑟瑟发抖,恐惧无助但又无能为力。
他抱着自己蹲下来,天高地阔,他是无力的孩子。
外公生命的最后一个月里基本没有说过话。只有一次,以前和外公关系比较好的几个同村老人来看望他,他拉着一个老人的手,低低地说:“这次,我大概是熬不过去了!”
这是外公病重以来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发出的对死亡的恐惧和呐喊。
半个月后,外公走了。一个1米89,曾经非常奋力活过的生命轰然倒下。
他走的很孤寂,一如他孤寂的大半生。
尾声
记得那年我还是个高中生,栀子花开的季节,我在家煮好饭,外公从外面回来,手里拿着几朵栀子花。洁白的花朵,洁白的衬衫,明媚的阳光,明朗的老人,一切美的刚刚好!
第四篇:正在危机中挣扎的中年人,你要怎么办杂文随笔
这几天,写了3个和我同龄的中年人。
这几个朋友,他们没有高学历,高收入,更谈不上高地位,就是芸芸众生中最最普通的一群人。他们的生活淡而乏味,没有轰轰烈烈,精彩传奇,只的只是庸庸碌碌,柴米油盐。
他们不是月入1万、月入10万的社会精英,他们就是最普通的一群人,月入3000,月入5000,对他们来说就已经是一种奢望。
他们平凡地生活着,没有更高的追求,更多的奢望,在这个国泰民安的社会,许多人就和他们一样,安静地度过一生,临死前自嘲地说一声平平淡淡才是真。
之所以写他们,是因为他们这样安稳而又平静的生活中,突然出现了大的波动。多年来一成不变的工作环境让他们习惯了躲在舒适区,不思进取,昏昏度日。然而社会的发展进步,行业的更新换代,打破了长久以来规律的生活轨迹,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危机。
而他们,由于所处地域、城市的偏远,行业的没落,年龄的劣势,以及自身能力和层级的限制,突然间就被抛进了这股狂风中。那么,等待他们的将是什么呢?
下岗、失业,没有一技之长,找不到满意的工作,没有继续向上的支撑和途径,只能随波逐流,随遇而安。
这是社会的变革带给他们的痛,然而,在我看来,他们所经历的这些痛苦,有很大一部分是由于他们自身的问题造成的。
比如,企业破产之后失业的L,她在企业工作了20多年,一直在二线岗位,工作清闲,简单,不需要动脑就能做得很好。闲暇时间就是看电视、玩手机,打游戏。日子过的清贫,但也十分的悠闲,可以说是岁月静好。然而,清闲的生活让她没有一技之长,失业后无法找到合适的工作。
G已经做到了中层,可以说是小有所成,然而他的日子,和L一样,同样是手机和游戏,甚至麻将,对自己的未来没有思考,沉迷于已取得的成绩,停滞不前,断绝了自己继续向上的通道。
而C不停的折腾,看起来不断地在学习,在进步,然而L有一个致命的缺点,她没有在一个行业中,沉淀下来,总是在不同的行业和职业当中不停的切换,看起来似乎很励志,有多手准备,然而却没有一个支撑她的重心。
当然C与前两个人比起来,她有忧患意识,能够对自己的未来有所考虑,有一定的规划。然而这种跳来跳去的做法并没有给她带来任何的优势,她只是凭借着自己的兴趣,随性而为。C不止一次的跟我说过,她对许多事情都有兴趣,有很强的好奇心,想不断的去学习,然而,这样没有目标的学习,不只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且,她对每一样知识都是浅尝辄止,没有深耕细作,不能做到最好,也就无法达到自己满意的程度。
所以,你看,在这样一个科技发展日新月异,知识更新迭代迅猛,社会变革猝不及防的时代,我们每一个人,都免不了被波及,不管是愿意还是不愿意,主动还是被动,它就这样每时每刻都在发生,让你无可逃避。
那我们该怎么办?是把头埋在沙子里,学鸵鸟吗?还是勇敢地迎上前去,直面狂风暴雨?
他们会怎么想?怎么做?我无法预知,我只希望,他们会做出正确的选择。无论是继续清闲度日还是胡乱折腾,总有一个让他们安身立命的所在。
第五篇:致你的中年我的青春杂文随笔(模版)
我已经不记得自己第一次遇见你的时候具体是什么样子,因为我不是你的嫡系,所以第一次遇见估计是在教室前的走廊或者在老师们的办公室里,但是你不曾注意我,我也不曾注意你,但是时间一久,免不了相互认识,进而相互熟悉,而且我们虽非“嫡系”,却比一般的师生多了一些缘分,二十年前你对我多一份欣赏,二十年后我对你多一份敬佩——这种纯粹的发自内心的肯定是我们师生关系细水长流、维系多年的基石。
本来,我想用敬称“您”,但是我总觉得那样似乎多了一些距离,少了一些亲近,因为你在我记忆里是一个容易亲近的老师。今天你的一句“重回往日的Auldlangsyne(昔日美好时光)”拉开了我记忆的闸门,往日的很多场景都在我脑海中跳跃——有你的“可爱”中年,还有我的无忧青春!
那时候,你是一个胖胖圆圆的老师,你爱喝可乐,我常常看见你在课间手拿可乐,乐呵呵地笑,我们在背后戏称你为“老郭胖”,其实我现在再说这个似乎有些不敬的称呼,心里着实没有半点不敬,即使在二十年前,也是没有半点不敬的。正如同学之间都有相互间的绰号,学生也都喜欢给老师一个富有标志性的“戏称”,也正因为你不老,同学们才放心大胆地用“老”字,在青春年少的学生眼里,这样称呼老师似乎显得自己长大了似的,能够获得一种与老师更近的感觉。然而现在,你瘦了很多,我多么希望,如果我在心里多默念几遍“老郭胖”,你就能够胖回去,回到那时候胖胖圆圆的健康模样!
你既严厉又可爱,我说你“可爱”,虽然似乎又有一种“僭越”的不敬,但是我说“可爱”,是因为我对你的敬爱中始终带着亲近感——在有些同学眼里你是严厉的,但是在我眼里你是可爱的,对我来说丝毫没有严厉的踪迹。
我和你的“非嫡系缘分”始于高二,高二开始文理分班,我在理科班,理科班的女生少,住校的女生更少,于是我就成了多出来的两位女生之一,而你是文科班的班主任,女生资源丰富,于是我就被安插在了你班里的女生宿舍,成了你的“边缘学生”,晚上“卧谈会”的时候,我就会听到文科班的同学谈论文科班的事情,耳朵里自然而然就听多了你的名字。
你是男老师,平时很少到女生宿舍巡查情况,只有在全校大扫除之类的情况下,才会到我们宿舍查看。记得一次大扫除,你来到我们宿舍,很“老郭胖”风范地浏览了我们的打扫情况,不纠结细节,但是走到最里边靠窗的位置,伸手推了一下上下铺的床架。二十年前的床架多是木制的,我们宿舍除了我的加铺是小铁床以外,其他铺位都是有了些年代的木架床,比我的小铁床大,睡起来宽敞,但是你往那木架床上一推,那床就吱嘎一响,你大概觉得有必要试试它的结实程度,于是再使劲一推,又是吱嘎吱嘎响,不过你推了以后放心了,虽然床架在呻吟,但是绝对不会散架,睡那上铺没有危险。于是你的“老郭胖”式幽默风格就来了,推完床架你就笑着说:“呸,这床啊,就是一条‘坏船’!”我们一看,还真挺像条“坏船”的,于是从此以后,这张床在我们宿舍就更名为“坏船”,我们有时候要去那个铺位拿东西,就会说:“那啥啥啥东西就在某某的‘坏船’上!”
我的班级在你班级的隔壁,而且我的班主任也恰好教你所带班级的数学,他也是个诙谐幽默的老师,我看你们在一起聊天谈论班级情况时真有趣。有一次你和我开玩笑说:“你怎么就选他的理科班呢?怎么就不选我的文科班呢?”我那时还跟你玩笑说:“你在文理分班的时候跟那谁谁谁说了,只要她来你的文科班,你就让她当班长,你怎么就不找我呢?我到他班上可以当班长,到了你班上,班长已经内定了,我当然不来啦!”然后我们都哈哈笑,其实我们都清楚,选择文科还是理科,和班长职务没有半毛钱关系。也正因为这种玩笑,你在我眼里始终是可爱的,半点都不严厉——呵呵,容我精神胜利法偷偷乐一下:你的严厉从来都不对我实施。
我记得那个时候,你用一台打字机出试卷,因为那个时候电脑还没有普及,所以大部分老师出的讲义和试卷都是手写体印制,只有你出的讲义和试卷必然是印刷体,我来办公室的时候经常看见你在那台老式打字机上咔嚓咔嚓打字。那时候集体备课,各老师轮流出卷,讲义通用,我一看卷面字体,就知道那份试卷是谁出的。
其实我觉得你眼光挺高,有的东西不到一定水平你还瞧不上,所以看人的眼光估计也不低,不过我觉得你挺喜欢我这个学生,虽然我不是你的嫡系学生,但是你从不吝啬对我的表扬与夸赞。记得有一次大考后,宿舍里的文科班同学告诉我,说你在班上称赞我,要文科班的同学好好努力,向我学习,整个文科班的学生,竟然在英语这门文科上,没有人考得过我这个理科生。我知道以后,其实真的惊讶于你对我如此直接的称赞,这也很“老郭胖”风格,同时也带给我极大的鼓励。
我想:不知道你,是否曾遗憾那时没有机会直接教我;而我,却真的遗憾在大学毕业后没有找机会跟你学翻译。
我还记得我大学刚刚毕业那年,由于种种原因我回到家乡工作,只有你这位老师,专门打电话给我,说凭我的能力,应该去大城市闯一闯,而不应该窝在这个小城。虽然我最终没有成行,但是你的这个电话我一直记得,直到现在,我的心中依然有梦想,虽然我生活在这个小城,但是我依然想要张开自己的翅膀。现在的交通和网络如此发达,我们的梦想与奋斗受到地域限制的程度正在逐步减小,我要感谢这样的时代。我也要感谢你,让我看到在我们这样的小城里,依然可以有你这样的译者,翻译中国非遗资料,翻译和出版多部文学作品,这在高中英语教师中非常少见,即使在高校的老师中也不多见。我通过你,似乎看到了自己从小城通往世界的曙光。
记得好几年前,我们第一次用QQ联系上,你和我用英文聊天,这也许在别人眼里纯粹是一种多此一举的行为,甚至有炫耀卖弄的嫌疑——放着母语不用用外语!然而那时的我却有一种面对英语的快乐,因为自从我大学毕业,我就离开了使用英语的环境,我觉得自己的英文应用能力在退化,但是又没有良好的途径来维持英文的交流运用,当我见到你的英文,我的脉搏里似乎就跳动起青春的大学味道!
今天,你直接告诉我,你明天要去医院进行放疗,而我,也直接告诉你,我面临失败的婚姻。我觉得我现在也已人到中年,并非那时无忧无虑的年少学生,我的回忆也多少带上了一些岁月沉淀的色彩,我的看法也多了一些岁月给予的沧桑,但是,更重要的是岁月同样给予我们面对困境的坚毅与力量——你的直言病情和我的直言婚姻失败,同样是一种理性和勇敢面对生活的态度。
我说我要来看你,你说我来的时候可以任选你的工具书,只要有重复的都可以拿走,还让我最好开车过来,因为工具书都挺沉的。我开玩笑说“你就不怕我狮子大开口,趁机来打劫?”其实我听到你这么说的时候,心里既高兴又感慨,所谓宝剑赠英雄,鲜花赠美人,也许我在你眼里,是配得上你那些宝贝书籍的“英雄”,因为我也爱书,所以明白书籍对于爱书之人的意义!
你也说,我来看你的时候,别买什么东西来。其实你这句话,让我想起几年前的时候我来学校看你,我给你带了一盒巧克力,因为我记得你爱喝可乐,估计你爱吃甜品,但是当我见到你的时候,忽然意识到自己带错礼物了,心中特别难安,所以至今清晰地记得。因为我见到你的时候,看见你瘦了,我意识到你由于身体原因,已经不吃甜食,是我自己依然停留在原本的记忆中,没有跟上时间的步伐。
你说希望我能一路挺过,重回往日的Auldlangsyne(昔日美好时光);而我也想把这句话给你——希望你能一路挺过,重回往日的Auldlangsyne(昔日美好时光)!
谨以此文,献给我尊敬的老师——我们共同的时光中曾有他的中年,我的青春;现在,愿在我的中年,他能重获青春的生命力!祝愿他早日康复,再次拿起那支翻译的笔,赠给我新译的作品!
附言:一千个人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不论别人怎么看待,也不论别人怎么评价,任何人都没有办法获得所有人的认可与肯定,而对于我的老师,我从一个学生的角度,从知识和学问的角度,来看待他,并钦佩他的专业能力。
2018年2月24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