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附翻译
小石城山记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①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②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③。其上为睥睨梁欐④之形;其旁出堡坞⑤,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⑥有水声,其响之激越⑦,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⑧,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⑨,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⑩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⑾,而列是夷狄⑿,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⒀,是固⒁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⒂,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⒃,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选自唐·柳宗元《柳河东集》第二十九卷《记》)
【字词翻译】
①少:稍、略。②土断:山势突然断落,形成峭壁。③垠:边、岸。④睥睨(pì nì):城上锯齿形的短墙,又称女墙;梁欐(lì),房屋的大梁。⑤堡坞:像小城堡的石头。⑥洞然:石子击水声。⑦激越:声音响亮清脆。⑧美箭:美竹。⑨疏数(cù)偃仰:疏密起伏。数(cù):密。偃:仰卧,引申为倒下、卧倒。仰:抬头。⑩造物者:指天。古人认为万物都是天创造的,故称天为“造物者”。⑾中州:中原地区。⑿夷狄:此处指偏远的永州。⒀更千百年句:经历千百年而不能一献其优美景致而被人们所赏识、承认。⒁固:真的。⒂不宜如是:不应这样做,即徒劳的把小石城山安排在荒僻的永州。⒃气之灵:地气的灵秀。
【《小石城山记》全文翻译】
从西山道口一直往北,翻越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路向西伸展,沿这条路寻找风景,没有发现好的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望东,走了不到四十丈的路程,只见地层断裂,河道分差,有一大堆积聚的山石形成的山冈横挡在路端。积石上面,构成垛墙望楼的形状;它的旁边矗立着一座天然的堡垒,有一个像门一样的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漆黑,把一块小石头投进去,发出咚咚的回声,仿佛激荡的水声,那声音红亮回旋,过了很久才消逝。环绕攀登,可以登上山顶,能眺望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然而却生长着秀丽的树木和修美的竹子,使它更加显得奇特而坚实。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哦!我怀疑造物者是否存在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才相信它确实存在了。可是又奇怪它不把这样的美景安排在在中原地区,却将它布置在偏僻的异族之地,因而虽经历了千百年之久却没有向人们不能展示它的美妙景致的机会,这实在是劳而无功的啊。神灵或许不应该这样安排吧,要是这样的话,造物者果真是没有的啊!有人说:“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有人说:“这儿山川的灵气不能孕育伟大的人物却造就美妙的山水,所以楚地的南部人才稀少而富有奇特的岩石。”对两种说法,我都不相信。
【《小石城山记》阅读训练】
1.解释加粗词语的意义。
(1)其一少北而东
(2)其响之激越
(3)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
2.把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2)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
3.作者借小石城的奇景,抒发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小石城山记》阅读答案】
1.(1)稍微,稍稍(2)高昂,激越(3)经历
2.(1)那些树木和箭竹分布得疏密有致,参差错落,恰似运用人工的智慧设计布置而成的。
(2)这是造物者用来安慰那些虽然贤明却在这儿受屈辱的人的。
3.遭贬后抱负和才能被埋没而心中忧愤。
————————————
附注:《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
第二篇:《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
《小石城山记》是唐代文学家柳宗元于唐宪宗元和元年(806年)被贬到永州担任司马后游行而作,是《永州八记》最后一篇。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小石城山记》原文及翻译,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小石城山记》原文
自西山道口径北,逾黄茅岭而下,有二道:其一西出,寻之无所得;其一少北而东,不过四十丈,土断而川分,有积石横当其垠。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其旁出堡坞,有若门焉。窥之正黑,投以小石,洞然有水声,其响之激越,良久乃已。环之可上,望甚远,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而坚,其疏数偃仰,类智者所施设也。
噫!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及是,愈以为诚有。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神者傥不宜如是,则其果无乎?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是二者,余未信之。
译文:
从西山路口一直向北走,越过黄茅岭往下走,有两条路:一条向西走,沿着它走过去什么也得不到;另一条稍微偏北而后向东,走了不到四十丈,路就被一条河流截断了,有积石横挡在这条路的尽头。石山顶部天然生成矮墙和栋梁的形状,旁边又凸出一块好像堡垒,有一个像门的洞。从洞往里探望一片漆黑,丢一块小石子进去,咚地一下有水响声,那声音很洪亮,好久才消失。石山可以盘绕着登到山顶,站在上面望得很远。山上没有泥土却长着很好的树木和竹子,而且更显得形状奇特质地坚硬。竹木分布疏密有致、高低参差,好像是有智慧的人特意布置的。
唉!我怀疑造物者的有无已很久了,到了这儿更以为造物者确实是有的。但又奇怪他不把这小石城山安放到人烟辐辏的中原地区去,却把它摆在这荒僻遥远的蛮夷之地,即使经过千百年也没有一次可以显示自己奇异景色的机会,这简直是白耗力气而毫无用处,神灵的造物者似乎不会这样做的。那么造物者果真没有的吧?有人说:“造物者之所以这样安排是用这佳胜景色来安慰那些被贬逐在此地的贤人的。”也有人说:“这地方山川钟灵之气不孕育伟人,而唯独凝聚成这奇山胜景,所以楚地的南部少出人才而多产奇峰怪石。”这二种说法,我都不信。
注释:
1.径北:一直往北。
2.逾:越过。
3.黄茅岭:在今湖南省零陵县城西面。
4.西出:路向西伸去。
5.少(shāo)北而东:稍向北又向东去。少,通“稍”。
6.土断而川分:土路中断,出现分流的河水。
7.横当其垠(yín):横着挡在路的尽头。
8.睥睨(pìnì):城墙上如齿状的矮墙。
9.梁欐(lì):栋梁,这里指架支着的梁栋。欐,栋,正梁。
10.堡坞(wù):小城堡,此处是指由山石天然形成的。因此作者称其“小石城山”。
11.窥:注意,留心。
12.洞然:深深的样子。
13.激越:声音高亢清远。
14.已:停止。
15.环:绕道而行。
16.望甚远:“望之甚远”的意思。
17.箭:指竹子。
18.益:特别。
19.“其疏数”二句:意思是,那些嘉树美箭,疏密相宜,起伏有致,好像是聪明人精心设置的。数(cù),密。堰(yàn),倒伏。类:好像。
20.造物者:指创世上帝。
21.愈:更是。
22.诚:确实是,的确是。
23.“又怪其”四句:意思是说,又奇怪“造物者”不把小石城山安排在中原,反而陈设在这偏僻的蛮夷地区,经历千百年也不能够一展,它的风采,这当然是徒劳而无功用的。中州,中原地区。更,gēng音。售其伎,贡献其技艺,其技艺得到赏识。伎,通“技”。售,出售,这里是显露的意思。
24.“神者”二句:意思是,神奇性倘若不该这样,造物者就真的不存在了吧?神者,指神奇性,《易·系辞上》:“阴阳不测之谓神。”傥(tǎng),通“倘”。倘若,或者。不宜,不合适。如是,如此,指“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的现象。果,真的。
25.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意思是,小石城山是用来慰藉那些贤明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们的。此句是指有人辩“无用”为“有用”的说法。
26.“其气”四句:意思是,那天地间的灵气,在这一带,不造就伟大的人物,却仅仅造就小石城山这样的景物,所以“楚之南”这地方缺少人才而多有石岩。此句是指有人辩“徒劳”为“功劳”的说法。其气之灵,这里指天地的灵气。楚,今湖南、湖北等地,春秋战国时属楚国。少人而多石,指少出贤人而多出奇石。
第三篇:《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
柳宗元
设计者:林慧金 日期:2013年11月11日
【教学目标】
1. 掌握常用文言实词及文言虚词“而”的用法。2. 能翻译文中重要的句子。【教学重点】
1、掌握重点的实词和虚词
2、认识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3、研究景和情的关系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造物者之有无”的讨论。【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分析法、探究法。【课时安排】 二课时
【教学设想】 在落实文言词语和翻译重点句子的基础上,探究贬官文化,然后拓展视野,回忆学过的作品,适当补充课外知识,引导学生探究古代被贬文人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也认识到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的道理。
第一课时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对对联:中国有哪些著名的山?明确: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中国有哪些著名的湖?明确:天池,西湖,太湖,青海湖,千岛湖、鄱阳湖。请拟一幅对联表达对锦绣河山的赞美:
庐山,泰山,华山,雁荡山,峨嵋山,白云山,山山明秀。天池,西湖,太湖,千岛湖,青海湖,日月潭,水水瑰奇。
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今天,让我们和柳宗元一起,发现永州小石城山的美景。
二、检查预习,把握整体
1. 检查重点词语的读音和字义。(播放ppt)让一个学生读出声字词,然后全班齐读声字词。
瑰(guī)玮 横(héng)垠(yín)窥视(kuī)睥睨(pìnì)疏数(cù)偃仰(yǎn)贬谪(zhé)
2、教师示范朗读,全班齐读
写作背景805年,唐顺宗李诵即位。柳宗元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但不久改革即告失败。王叔文被杀,柳宗元被贬到永州当司马。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
公元815年,柳宗元奉诏回京,但旋即又改贬为柳州(现在属广西)刺史。柳州所处荒僻,环境恶劣,柳宗元尽力为百姓做了不少兴利除弊的好事,如释放奴婢、组织开垦荒地、兴办学堂、破除迷信落后风俗、发展文化卫生事业等。4年后卒于柳州,年仅47岁。世人又称他为柳柳州
在永州的十年,是柳宗元生平最为困厄,最为艰难,心情也最为孤独寂寞郁闷的十年,但正所谓“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这十年,却造就了一个古文大家的绝世风范,柳宗元的文学才华得到了强烈的激发, 取得了整个一生中最光辉最杰出的成就。“永州八记”就作于永州。
“永州八记” 是我国古代山水游记名作。依次包括《始得西山宴游记》、《钴姆潭记》、《钴姆潭西小丘记》、《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等,这些作品把一山、一水、一石、一草、一木都摄入笔端。作者那生花妙笔使这些无情之物变得有性有灵。在中国古典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播放永州八记的图片)
4、解读“贬官文化”。
从柳宗元的被贬身世而成就了永州八记,老师想到了“贬官文化一词。
余秋雨先生曾经在《文化苦旅》中提到,中国文化中极其夺目的一个部分可称之为‘贬官文化’。随之而来,许多文化遗迹也就是贬官行迹。贬官失了宠,摔了跤,孤零零的,悲剧意识也就爬上了心头;贬到了外头,这里走走,那里看看,只好与山水亲热。这一来,文章有了,诗词也有了,而且往往写得不坏。”如果柳宗元不是被贬到永州,就不会有“永州八记”的问世。历代文人还有谁和柳宗元的身世相似的呢?
柳宗元被贬永州,乃有《永州八记》;苏轼被贬黄州,乃有《念奴娇·赤壁怀古》和《赤壁赋》;白居易被贬江州,乃有《琵琶行》;欧阳修被贬滁州,乃有《醉翁亭记》。真是“诗人不幸,诗家幸”;“文人不幸,文学幸”啊。
古人说:艰难困苦,玉汝于成,(玉汝:像琢磨璞玉一样锻炼你,艰难困苦的磨练,能助人成就大器)确实如此啊。假如我们的人生总是一马平川,那将会是怎样枯燥、黯淡的人生呢?
5、接下来我们来一起做个仿写,请看课件
白居易因为被贬,在浔阳江畔发出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的感慨;
屈原因为被贬,在楚江边发出了”众人皆醉我独醒,举世皆浊我独清 “的悲叹;
——————,————————;
——————,————————。
苏轼因为被贬,在黄州发出了“多情应笑我,早生华发,人生如梦,一尊还酹江月”的感叹;王昌龄因为被贬,在龙标县写出了“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的名言;李白因为被贬,在走出京城后发出了“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的沉吟;欧阳修因为被贬,在滁州发出了“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的吟唱。(这些句子可以引用到你的作文当中去)
三、齐读第一段,(幻灯片),检查预习,字词、句式,播放重点的实词(请各组学生的一两个同学回答)
四、自读,结合注释,试着翻译课文(翻译指导:翻译以直译为主,字字落实;注意常用实词、虚词的的积累。)教师串讲翻译,并穿插重点字词的板书,播放第一段的翻译课件。(2)翻译课文第一段中带有“而”字的句子,注意“而”字前后之间的关系。(集体回答)①.其一少北而东(并列连词,并且)②.土断而川分(承接连词,不翻译)③.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转折连词,却)④.益奇而坚(并列连词,并且)⑤.是固劳而无用(转折连词,却)⑥.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转折连词,却)
(扩展“而”字的翻译,课件播放)
五、再读课文第一段,重点研讨。古代的山水游记无非就是写景,景离不开情,我们要挖掘景和情的关系,景的描写又是为了情的抒发做铺垫。
1、研读第一段,完成下列问题:
②作者主要描写了小石城山哪些景物,(请从课文找出描写的句子并划出来),有什么特点来?试用一个字概括。—— 奇 小石城山之“奇”表现在哪些方面?
明确:
土堡的形状、山洞的深窈、山石疏密有致的分布、树竹的奇坚
六、小结
这节课我们一起了解了贬官文化、探究小石城山景物的特点以及掌握一个重要的虚词“而”字的用法,下一节课我们将继续探究作者的情感以及象征手法的运用。
七、作业布置(1)预习课文第二段
(2)完成课后练习《始得西山宴游记》的翻译
第二课时
1.集体朗读课文
2.检查预习情况(课件播放重点的实词和虚词),教师串讲翻译第二段,接着播放第二段的翻译课件
(1)文言实词:(集体回答)①.自西山道口径北(一直)②.环之可上(盘旋攀登)③.及是,愈以为诚有(确实)
④.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技艺,指美景)⑤.其一少北而东(向东)⑥.是固劳而无用(实在)
二、1、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即“物我相融”的具体表现)。①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②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
作者借景抒情,借题发挥,“借石之瑰玮,以吐胸中之气”,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
2、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从文中哪里可以看出?
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或曰:“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或曰:“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都可看出。
3、这段文字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身世之慨”?
抒发了自己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
4、文章主旨
文章以凝炼而生动的语言,描述了小石城山的奇观景物,并借以抒发了自已被贬于荒远之地,不能施展才能和抱负的悲愤心情,也隐隐含有对当时最高统治者昏瞆不明的强烈讥刺。
5、文章特色
① 描写与抒情、议论相结合。
② 將个人的身世之感放入山水景的描写之中,情景交融,物我合一
6、教师串讲翻译《始得西山宴游记》,播放翻译的课件
7、写作迁移《艰难困苦玉汝于成》,播放范文,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
8、作业布置:背诵全文
第四篇:小石城山记教案
小石城山记教案
汉语言文学
纪式为
2007101344 【教学目的】:
1、积累文学常识,掌握一些常见的文言实词和虚词的用法;
2、感悟文章遣词造句之美,品味作家笔下的山水之美,进而陶冶情操;
3、体会作者被贬后游历山水触景生情时的感慨。【教学重点难点】:
1、积累文学常识,整理常见实词和虚词的用法,能翻译浅易文言文。
2、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教学方法】:品读法、讲授法 【教学教具】:多媒体 【教学课时】:二课时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导入
在上课之前,首先我想考考大家以前的文学积累掌握得怎样。大家知道“唐宋散文八大 家”是包括哪八大作家呢?(韩愈、柳宗元、苏轼、苏洵、苏辙、王安石、欧阳修、曾巩)(展示八位作家的头像)那么,对于其中的柳宗元,大家知道多少呢?我们以前曾学过他的哪些作品呢?(《始得西山宴游记》、《捕蛇者说》、《江雪》)„„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另一篇散文——《小石城山记》。
二、作者简介
柳宗元(773—819),字子厚,河东(今山西永济县)人。是唐代著名的文学家,著有 《河东先生集》,在散文上与韩愈并称为“韩柳”。他积极参加了王叔文等人的“永贞革新”运动,革命失败后,柳宗元等八位改革人士被贬到边远地区当司马。这就是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司马为编外闲职,实为流放之别名。柳宗元为永州司马,后迁柳州刺史,因此,后人又将他称为“柳柳州”或“柳河东。”
唐代的永州,僻远荒凉,素为谪官贬居之地,处于逆境中的柳宗元开始了他一生中创作的辉煌时期。他写诗抒发自己的孤寂苦闷之情,如《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他还写出了《三戒》、《捕蛇者说》、《童区寄传》等寓言、散文和史传文学作品,揭露社会的黑暗,反映人民的疾苦。最为出色的是他寓居愚溪五年中所写“清莹秀澈,锵鸣金石”的《永州八记》。这八记有《始得西山宴游记》、《钴母潭记》、《钴母潭西小丘记》、《至小丘西小石潭记》、《袁家渴记》、《石渠记》、《石涧记》、《小石城山记》。(同时展示“永州八记”的图片)
在中国古代文学的发展中,山水诗始于谢灵运,山水游记的散文应该说始于柳宗元。
三、整体感知全文
1、听录音,注意重点字词的读音。
逾【yú】 垠【yín】
睥睨【pì nì】
梁欐【lì】
堡坞【wù】
疏数【cù】
偃仰【yǎn】
更【gēng】
伎【jì】
2、请同学们一起朗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根据学生的实际朗读情况简单地作出评价)
3、分析第一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① 北,向北走。(名词用作动词)② 逾:越过
③ 下,向下走。(名词用作动词)④ 西:向西。(名词用作状语)⑤ 出:延伸。
⑥ 少(shāo):通“稍”,稍微。⑦ 不过:不超过。⑧ 当:通“挡”,挡住。
⑨ 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
⑩ 投以小石:状语后置,正常语句为“以小石投”。
⑪ 环:盘旋攀登。(名词用作动词)上:登上。(名词用作动词)⑫ 疏数(cù):密集。
(2)请大家再齐声朗读第一自然段,然后我们来回顾一下作者的游踪路线:
(3)作者在这一段中主要是描写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那么作者主要是抓住景物的什么特点来写的?我们可以用哪个字来概括? 明确:奇。
(4)小石城山的“奇”表现在那些方面? ①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 ②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③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第一段参考译文:
从西山道口一直向北,越过黄茅岭,有两条路:其中一条路向西伸延,沿路寻求没有发现美景;另一条稍稍向北又折向东,在不超过四十丈的地方,道路中断,被一条河水分开,有积聚的山石横截在路端。石山的上方形成了女墙和栋梁的形状;它的旁边,耸出一座天然的城堡,中间有像城门似的一个洞穴,往里看去一片浓黑,将小石子投进去,从很深的地方传出咚咚水声.那声音十分响亮,过了很久才消逝。盘旋攀登可以登上山顶,站在山顶能眺望到很远的地方。山石上没有土壤,却生长着美好的树木和竹子,长的十分奇特而且坚实;山石的分布疏密有致,有卧有立,恰似有才智的人精心布置的。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全班齐读课文,我们一起来回顾作者在第一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表现在那些方面?
明确:
1、主要写了小石城山的自然景观。
2、奇。
3、(1)山上的积石自然为城堡状;(2)城门内深邃,有水,幽静,且高旷;(3)山上无土壤却生嘉树和美竹。
然而,这些美景有没有人来欣赏呢?没有。第一段主要是写景,作者只是简简单单地描写这些美丽的景物吗?第二段是不是又接着描写小石城山上的景色色,我们一起接着看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二、分析第二自然段
1、逐句翻译并点出重点字、词、句子。
①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之:放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成分。②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应加“于”。③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售:欣赏。伎,通“技”,美景。④神者傥不宜如是。傥,或许。是,这样。⑤则其果无乎?其,难道。
⑥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被动句:辱,被贬。⑦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为,造就。
2、请同学们再次齐读第二自然段。
3、在作者眼中到底有没有“造物者”呢?
明确:没有,从“神者傥不宜如是”一句,以及对“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故楚之南少人而多石。”这两种观点的不相信看出作者不相信有造物者。
4、第二段抒发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抒发了自己怀才不遇的愤懑以及渴求摆脱现状以施展才能的心态。第二段参考译文:
哦!我怀疑有没有创造万物的上帝已经很久了,到了这里便越发地以为确实是有了。又奇怪上帝不在中原地区创造这样的美景,而将它放在偏僻的荒远之地,经历了千百年而不能向人们展示它的美妙景致,这实在是劳而无功啊。造物者或许不应该这样做吧,那么难道确实没有上帝吗?有人说:“这是上帝用来安慰那些贤德却被贬谪到这里的人的人。”有人说:“小石城山这里山川的灵气不能造就伟大的人物,却唯独造就了这些奇妙景致,因此永州一带人才少,山石却很多。”这两种说法,我都是不相信的。
三、小结全文
1、全文两段各写了什么内容?这两段在表达方式上有什么不同?
第一段以记叙、描写为主,重在写景。分两层来写:先是指明小石城山的方位,然后描写小石城山的奇貌。
第二段以议论、抒情为主,重在说理。是作者由自然景观带来的联想和思索。
这种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手法开创了唐宋游记散文即事入理、物我相融的风气,成为后代作家学习的典范。
2、合作探究:分析本文的象征写法。(1)小石城山上的幽景奇石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柳宗元峻洁孤高的人格。(2)小石城山被冷落象征着什么? 明确:象征柳宗元遭贬不遇的处境。
3、重点难点探究:
(1)“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一句,你认为作者是否在影射自己? 明确:作者在这里是借题发挥,在影射自己。作者表面上是在为小石城山叫屈,但实际上他是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自己被贬斥荒远已长达八年的苦闷忧愁而鸣不平。作者正是这样借物自比以抒泄失意痛苦的心情。
(2)“其气之灵,不为伟人,而独为是物”一句,其气之灵表现何在?由此可以看出作者怎样的心情?
明确:其气之灵表现在三处:一是土堡的形状;二是山洞的深窈;三是山石分布疏密有致。山石虽美,却不受人亲近、赏识,作者以物喻人、借奇石比自己,含蓄、形象地引发了身世之感,沉痛而无奈。
四、小结复习
1、虚词“而”的用法
(1)逾黄茅岭而下 表顺承(2)其一少北而东 表顺承(3)土断而川分 表顺承(4)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 表转折(5)益奇而坚 表并列
2、通假字
(1)其一少北而东(“少”通“稍”,稍微)(2)有积石横当其垠(“当”通“挡”,挡住)
(3)其上为睥睨(“睥睨”通“埤堄”,城墙上的女墙)(4)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伎”通“技”,美景)
3、词类活用
(1)逾黄茅岭而下(名词用作动词,向下走)(2)环之可上(名词用作动词,盘旋攀登,登上)(3)其一西出(名词用作状语,向西)
4、一词多义:之
(1)寻之无所得(代词,西路)(2)其上为睥睨、梁欐之形(结构助词,的)
(3)吾疑造物者之有无久矣(用在主谓间,取消句子独立成分)(4)是二者,余未信之(代词,它们)
5、古今义
(1)土断而川分 古义:道路 今义:泥土
(2)其上为睥睨 古义:城墙上的女墙。今义:眼睛斜着看,表示傲视或厌恶。(3)不过四十丈 古义:不超过 今义:只是
6、特殊句式
(1)投以小石(状语后置,“以小石投”)(2)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省略句,“之”后省略“于”)(3)以慰夫贤而辱于此者。(被动句,辱,表被动,被辱)
第五篇:小石城山记教案+学案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学案
作者文集:会员
类型:高一教案
加入时间:2010年12月27日19:49
《小石城山记》教学设计 广州市第三中学
胡峥嵘
一、教学内容分析
(一)教材简析
柳宗元的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教学《小石城山记》既要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又要帮助学生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本课在全书中的地位
本课为选修2第一课,为第一个单元“唐宋记游散文”的切入点,学好本课,为“唐宋记游散文”的学习阅读作了一个良好的示范
二、教学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 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利用“激趣——导学——互动——评价”教学环节,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进行教学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教学过程
1.师生一起大声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老师随时正音 可能会错读的字:垠(yín)睥睨(pì nì)疏数(cù)
偃(y&259;n)仰
傥(t&259;ng)师生再次一起朗读《小石城山记》全文,比较前后效果 2.学生再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不行“横”意在磅礴,“立”意在笔直和高耸此处强调的是积石的多而大,以致阻塞了去路另外,“横”(去声)有意外之意,如“飞来横祸”此处用“横”字,除了能表明积石形态的磅礴之外,更有突如其来、出乎意料的味道,使作者跋涉山岭的疲惫、西出无所得的失望一扫而空,欣喜之情跃然纸上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窥”,不仅仅是“看”有个成语“管中窥豹、只见一斑”,大家不能简单的翻译成“拿着竹筒看豹子,只看见一个斑点”,豹子是危险的动物,观察者自然是屏住呼吸、聚精会神地看,深怕惊动了豹子另外还有“偷窥”等所以“窥”表面上是“看”的意思,实际上带有感情和动态感,应理解为“仔细地看”这样理解也正好吻合洞“正黑”,窥探须谨慎的语境,也把作者小心翼翼、探身瞭望的动作生动地再现出来 ③请读最后一句,作者认为“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即更加奇特、奇丽,为什么说更加,而不是“奇”?
3.教师小结第一段写景状物的内容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再读第一段,读出作者探幽的心情变化(注意强调“横”的意料之外、“窥”的小心翼翼、“益奇”的直抒胸臆)4.学生再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①请翻译“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 ②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绝佳美景,千年无售,作者认为造物者是劳而无用他借着质疑神灵的安排,既为奇石大抱不平,也为被贬荒远已长达八年之久的自己发声以佳胜之地被埋没,比喻自己徒有经邦济世之才却横遭贬斥,谪居荒蛮,壮志难酬的悲愤真是“一腔心事付幽胜,多少凄楚烟水中”啊!所以,他更多地质疑正义与公理的所在 5.再读课文,总结提升
①请学生再次赏读全文
②试翻译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售其伎,是固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以上三段文字都是强调险远之处有奇景,但表达的感情迥异
——柳宗元句,意思是奇丽之景不应埋没偏远之地,而应生得其所,名为替险远奇丽之景鸣不平,实则表达怀才不遇的感慨
——王安石句,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认可,是借探访奇景之名,表达人要立志的主题 ——毛泽东句,则是对险远之处有奇丽之景的赞美和欣赏,充满了革命的乐观主义的精神,充满了革命的战斗的快乐
一切景语皆情语,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皆因作者而不同,这是古人为文的常用写法学用、善用,必能助作文事半功倍 6.作业
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悟
附:
《小石城山记》学案 一.内容简析
初中我们已学过了柳宗元的《江雪》及《小石潭记》,其山水游记在意境构造与表现技巧上很有特色他对景物的描绘不仅能肖其貌且能传其神,常结合自己的遭遇寓情于景,别具味外之味形成了柳氏山水游记“凄神寒骨”之美的特色学习《小石城山记》要体会柳宗元游记散文的凄美特色,体会其意境美、艺术美 二.学习目标
1.读懂文意,理解小石城山景观的特点 品悟融情于景、言志载道的艺术风格 2.运用诵读法,讨论法,探究法学习课文
3.领悟作者身遭贬谪的愤懑之情及对个人信念的坚守之志,学习其积极的人生态度 三.学习重点和难点
1.重点:描摹山水与抒情言志相结合的散文写法 2.难点:作者对“造物者”的讨论的理解 四.学习过程
1.预习全文,为下面的字注音 垠()睥睨()()疏数()偃()仰 傥()2.读第一段,思考问题
①请读第一句,说说“有积石横当其垠”中的“横”字能否改成“立”,为什么?
②请读二、三两句,说说“窥之正黑”中的“窥”字是什么意思?
③请读最后一句,作者认为“无土壤而生嘉树美箭”“益奇”即更加奇特、奇丽,为什么说更加,而不是“奇”?
3.读第二段,思考问题
①请翻译“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兽其伎,是故劳而无用”
②作者仅仅因为美不胜收的山石被弃置于偏僻荒芜之地而质问造物主吗?是否还寄寓着其他的情感,联系作者的处境、身世谈谈你的看法
4.读课文,总结提升
①请再次赏读全文
②试翻译比较以下三段内容相近、情感有异的文字,进一步体会托物言志、借景抒情的写法
——又怪其不为之中州,而列是夷狄,更千百年不得一兽其伎,是故劳而无用(柳宗元《小石城记》)
——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天生一个仙人洞,无限风光在险峰(毛泽东《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5.作业
阅读《永州八记》,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情感表达的方式,然后以《记》为题,写一篇游记要求写出生动的细节、真实的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