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时间:2019-05-15 15:4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第一篇:《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导语: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下面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希望能给你带来帮助!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题一: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

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长又寒,“逼”得暗虫鸣了一个通宵,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题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4.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5)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6)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题三: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第二篇:秋夜曲原文及赏析

秋夜曲原文及赏析

原文: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译文

计时的漏壶在长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

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一整夜都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出征作战的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注释

⑴丁丁:拟声词,形容漏水的声音。

⑵何:何其,多么。

⑶漫漫:形容轻云的形状变幻。

⑷暗虫:暗处的秋虫。

⑸通夕:整晚,通宵。

⑹响:鸣叫。

⑺征衣:出征将士之衣,泛指军服。

⑻寄:寄送,寄达。

⑼莫飞霜:千万不要下霜。

赏析: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作者)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创作背景

张仲素于贞元十四年(798)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为武宁军从事,在军中亲眼目睹边关战士征夫离人彼此之间思念离别的苦痛之情,心中感慨良多,遂作《秋夜曲》一诗。

第三篇:夜夜曲翻译及赏析

夜夜曲原文:

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

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

孤灯暧不明,寒机晓犹织。

零泪向谁道,鸡鸣徒叹息。

题解:

《夜夜曲》是南朝文学家沈约创作的一首五言诗。诗歌描写思妇彻夜不眠,盼望久出不归的心上人的悲愁情景,语言凝练,且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此诗讲求声律,体现了“永明体”的艺术风格。

夜夜曲翻译:

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银河与北斗星都是在无知无情的空自流转,又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空房之内,一盎孤灯半明不灭,不管天寒地冻,依然踏起织机,织起布来。泪流不止可又能向谁诉说呢?只能听着鸡鸣声发出一声声的叹息。

夜夜曲赏析:

《夜夜曲》,乐府杂曲歌辞的一种,它的创始人便是沈约。《乐府解题》云:“《夜夜曲》,伤独处也。”沈作有二首,皆写同样的主题。此为第一首,写空房独处的凄凉况味尤为具体而细致。

此诗共八句,可分前后两段,段各四句。每段开头二句均用对偶,结尾二句以白描手法抒写思妇惆怅自怜的内心感情。从前段到后段,思妇的感情有发展,有变化,直至结尾,形成一个高潮。

诗歌的开头两句借银河和北斗方位的变化来暗示时间的流逝。“河汉纵且横,北斗横复直”,写思妇长夜不眠,观看天空景象。诗人在这两句诗中交错使用了“纵”、“横”、“直”三个动词,忽纵忽横忽直,使人仿佛看到银河纵横穿流、星斗横竖移动的情景。诗中虽未直截写人,而人物的神情自可令人想见。古诗中用星辰位置的变易反衬思妇感情的愁苦,例子甚多。如《古诗十九首》云:“明月皎皎光,促织鸣东壁。玉衡指孟冬,众星何历历!”又云:“迢迢牵牛星,皎皎河汉女,纤纤擢素手,札札弄机杼。”前人皆以为本之于《诗经·小雅·大东》,如《文选》李善注“河汉女”云:“《毛诗》曰:‘维天有汉,监亦有光。跂彼织女,终日七襄。虽则七襄,不成报章。’毛苌曰:‘河汉,天河也。’”观沈约此诗,当系近承《古诗十九首》,远绍《诗经》之《大东》,当然在具体描写上也有所不同。它开头二句说银河由纵到横,北斗由横到直,通过写景显示了时间的迁延。用一句通俗的话说,便是斗转星移,时间已过了很长。在此漫漫长夜,思妇耿耿不寐,心中必有所想,于是诗人借她的口吻说道:“星汉空如此,宁知心有忆?”星汉本为无知无情之客体,怨它何来?这种写法便是古人所常说的“无理而妙”。仿佛在说:银河啊,你空自流转;北斗星啊,你徒然横斜,你们怎知我心中在想念一个人?接下去二句写思妇因星汉移动、时光流逝而起的惆怅心情。“星汉”句总括上文又作一顿挫,着一“空”字,似乎把前面铺排的两句一下子推倒,令人感到不可思议。“宁知”句把思妇胸中的一股怨气,喷薄而出,着一“宁”字,与前面的“空”字紧相呼应,把人物的感情引向内心深处。二句全系脱口而出,声情毕肖,确有如闻其声,如见其人的效果。

如果说前半段以天空之景烘托思妇孤栖之苦,那么后半段则转而以室内之景映衬人物独处无聊的心态。诗人的笔锋由夜空转入闺房。空房之内,一盏孤灯,半明不灭,那暗淡的灯光,正象征着思妇的情怀。她孤独难耐,于是不管天寒地冻,踏起织机,织起布来。在这里,诗人没有照搬《诗经》与古诗,光写天上织女,而是将天上移到人间,写思妇亲理寒机。因此使人读来,更富有现实感。从对偶方面讲,这一联比前一联更为精当。因为前一联并列两件性质相近的事物,其弊如后人评价近体诗时所说的“合掌”。而这一联则意不相重,且层层推进,前句说灯不明,是在深夜;后句说晓犹织,则已到天亮了。从深夜到天明,思妇由独守孤灯到亲理寒机,层次鲜明,动作清晰,恰到好处地表现了她的孤独之感。

结尾二句,承上文而来。思妇彻夜未眠,所忆之人缥缈无踪,眼望孤灯,手理寒机,心中分外凄苦,于是她情不自禁地哭了。尽管泪流不已,也没有人同情她,她不能向人诉说单身独处的苦闷。她只有哀哀自伤,徒然叹息。结句“鸡鸣”二字,紧扣上句的“晓”字,而“徒”字又与前段的“空”字遥相照映。此刻女主人翁的孤独之感已达到了顶点,天上的星汉也好,自己的忆念与叹息也好,一切的一切,都是空幻而徒然的。她只有默默地流泪,独自咀嚼着悲伤。听到鸡叫的声音,她不由发出长长的叹息。

作者资料:

沈约孤贫流离,笃志好学,博通群籍,擅长诗文。

历仕宋、齐、梁三朝。在宋仕记室参军、尚书度支郎。在齐仕著作郎、尚书左丞、骠骑司马将军,为文惠太子萧长懋太子家令,“特被亲遇,每直入见,影斜方出”。竟陵王萧子良开西邸,招文学之士,沈约为“竟陵八友”之一,与谢朓交好。齐梁禅代之际,他帮助梁武帝萧衍谋划并夺取南齐,建立梁朝。曾为武帝连夜草就即位诏书。萧衍认为成就自己帝业的,是沈约和范云两个人。萧衍封他建昌县侯,官至尚书左仆射,后迁尚书令,领太子少傅。晚年与梁武帝产生嫌隙。十二年(513年),忧惧而卒,时年七十三。诏赠本官,赐钱五万,布百匹。有司谥请谥沈约为“文”,梁武帝道:“怀情不尽曰隐。”故改谥为“隐”。天监十二年八月十五日,卒于任,归葬蔺村(今浙江德清县新安镇群益村百子堂)。沈约生前与名道陶弘景相交,沈约死后陶弘景悼好友沈约诗“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应是陶弘景痛苦心境的写照。

著有《晋书》一百一十卷,《宋书》一百卷,《齐纪》二十卷,《高祖纪》十四卷,《迩言》十卷,《谥例》十卷,《宋文章志》三十卷,文集一百卷,并撰《四声谱》。作品除《宋书》外,多已亡佚。明人由张溥在《汉魏六朝百三名家集》中辑有《沈隐侯集》。

第四篇: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及赏析

秋夜曲

张仲素①

丁丁漏水②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注:①张仲素,中唐诗人。其诗多为乐府歌词。②漏水:漏壶(古代计时工具)滴水。

翻译

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天幕上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

暗处的秋虫通宵一直在鸣叫着。

突然想起还没有给丈夫准备寒衣,此时千万不要下霜。

一:

相关试题及阅读答案

1.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3分)

2.“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2分)

3、一、二两句各从什么角度写秋夜?(2分)

4、赏析“秋逼暗虫通夕响”中“逼”字的妙处。(2分)

答案

1.①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野何其漫长;②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③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3分,每点1分)

2.表达了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2分,“思念”“关心”各1分)

3、分别从听觉和视觉的角度来写秋夜漫漫,难以入眠。(2分)

4、秋夜又长又寒,“逼”得暗虫鸣了一个通宵,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的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2分)

二:

阅读练习及答案:

1.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

2.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

3.请描述诗歌前三句所描绘的景象。

4.“征衣未寄莫飞霜”表达了主人公怎样的情感?

5、诗的最后一句是画龙点睛之笔,透过它可以推知诗中主人公的身份及感情。主人公是个什么人,有怎样的思想感情,请作简要回答。(4分)

6、“秋逼暗虫通夕响”一句在整首诗中起到哪些作用?(4分)

参考答案:

1.“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了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缺少寒衣,自然引出抒情的末一句。(3分,大意对即可)

2.这首诗前三句以情取景,末一句画龙点睛,读者读至未句顿时明白:原来是思妇在漫漫秋凉的夜晚,担忧着远征的爱人尚无御寒的衣物。诗人在诗中所要弹奏的,正是思妇心上那根幽思绵绵的情弦。(3分,言之有理即可。)

3.漏壶滴水,“丁丁”作响,秋夜何其漫长;无边的轻云缓慢移动,月光时隐时现。深秋时节,天气寒冷,暗处的秋虫通宵鸣响。

4.主人公对丈夫深深的思念和无限的关心之情。

(5)诗中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2分)诗歌表现她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关怀(关心)丈夫的无限深情。(2分)

(6)照应诗题(1分);表现秋虫呜叫时间之长(1分);暗示思妇(主人公)彻夜不眠(1分);衬托思妇(主人公)离情萦怀和难耐的寂寞(1分)。

三:

(1)诗歌的抒情主人公是个什么身份的人?诗歌表现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4分)

(2)这首诗主要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来创造意境、表达情感的?请简要分析。(4分)

答案:

(1)诗中的主人公是位丈夫远行的思妇(或“……的妇女”,或“……的闺中女子”)。(1分)诗歌表现她因丈夫远行,独守闺中的凄清孤寂和她对丈夫的关心、思念之情。(1分)

从“征衣莫寄”可知抒情主人公的身份。“夜正长”、“通夕”表现了她一夜未眠,曲折的反映了夜的凄清,人的孤寂;而“莫飞霜”则表现她对“征人”的关心和惦念。(2分)

(2)借助动景,以动衬静创造意境、表达情感。“丁丁漏水”,动中显静,突出了夜的凄清;“暗虫通夕响”,不仅以动衬静,而且曲折地表现了主人公内心的凄清孤寂。(或答“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分析合理,亦可得分。)(4分)。

赏析:

这首诗写闺中人一夜间的情思,抒情细腻,结构工巧。篇中的女主人公因丈夫远行,离情萦怀。计时的漏壶在静夜里响起“丁丁”的滴水声,一滴滴、一声声,仿佛都敲打在她心坎上。她听着,数着,心里着急地在想:“夜怎么这么长啊!”她百无聊赖地把目光投向天空,天幕上无边无际的轻云在缓慢地移动,月亮时而被遮住,时而又露了出来。思妇在失眠时的所见所闻,无不引动并加重着她的凄清孤寂的感情,并且写出了秋夜十分漫长、寂静、清冷的特点。

在失眠的长夜里,暗处的秋虫通宵都在鸣叫着。听着听着,她突然想到该是给丈夫准备寒衣的时候了。诗歌三四两句琅琅上口,照应了诗题,暗示秋虫鸣叫时间之长,暗示了思妇对征人的关切和思念。第三句中的“通夕”二字明是写秋虫的鸣叫的时间之长,实际是暗示思妇通宵达旦未能成眠。“逼”字用得神妙,既“逼”出秋虫的叫声,衬出思妇难耐的寂寞,又“逼”得思妇转而想到丈夫没有寒衣,自然地引出了抒情的末一句。第四句“征衣未寄莫飞霜”是思妇内心的独白。她既是在向老天爷求告,又是在径直命令上天。无论是求告还是命令,都可以从这天真的出语中窥见她对丈夫的无限深情。

这首诗采用了画龙点睛的写法。前三句虽然是以情取景,但若没有末一句的点题,读者既无法领会景中之情,也不可能知道全诗主要抒写什么感情,诗中的主人公又是谁。最后一句响起思妇情浓意深的一片心声,才揭开了全诗的主旨:原来诗人在《秋夜曲》中所要弹奏的,不是别的,而是思妇心上的那根悠思绵绵的情弦。

第五篇:《秋夜曲》阅读理解及答案

10.(原创题)阅读下面这首诗,然后回答问题。(7分)

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

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1)有人说,诗中“逼”字用得最妙,请作简要赏析。(4分)

(2)概括诗中塑造的人物形象(3分)

试题答案:

10.(1)“逼”字有“逼迫”之意(1分),运用拟人的手法(1分)把晚秋天凉,秋虫被逼无奈叫声的悲凉传神地显示出来(1分),衬托主人公的寂寞难耐,夜不成眠(1分)。

(2)本诗塑造了一个秋夜之中独守空房(1分),思念、关爱远征的丈夫的女子形象(2分)。

下载《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word格式文档
下载《秋夜曲》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赵善庆《普天乐.江头秋行》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导读:在这支小令中,作者给读者描绘了一幅清朗明丽的秋景图:稻谷和高粱长势喜人,丰收在望,芦苇也已秀穗。院墙篱笆,已逐渐被收获庄稼的黄色所装饰;江中小洲,也淡去了绿色。树叶飘零,......

    关汉卿《四块玉·闲适》阅读答案附翻译赏析

    导读:《四块玉·闲适》是元代伟大戏剧家关汉卿创作的组曲作品,由四首小令组成。这四首曲子抒写了作者闲适生活的情景,表达了作者看破红尘、放下名利、参透荣辱、与世无争的思想......

    望江南 阅读答案附赏析

    望江南[清] 吴梅村 江南好,绣帅①出针神。雾鬓湘君②波窈窕,云幢③大士④月空明,刻画类天成。【注】①绣帅:最好的绣工。 ②湘君:湘水之神。③云幢:用作仪仗的一种饰有云纹的旗帜......

    李白《关山月》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李白《关山月》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关山月 李白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汉下白登道,胡窥青海湾。 由来征战地,不见有......

    王维《送别》原诗、注释、翻译、赏析、阅读训练附答案

    【原文】: 君言不得意, 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 白云无尽时。 【注释】: 饮君酒:劝君喝酒。 何所之:去哪里。 归卧:隐居。 南山陲:终南山边。 【翻译】 请你下马来喝一杯酒,敢问你......

    秋夕原文翻译及赏析

    《秋夕·银烛秋光冷画屏》出自唐诗三百首全集,其作者是唐朝文学家杜牧。其全文古诗如下: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天阶夜色凉如水,坐看牵牛织女星。【前言】《秋夕》是唐......

    张仲素《秋夜曲》阅读试题及答案(5篇)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 第三句中,“逼”字妙在何处?(3分)简析这首诗艺术表现上的特色。(3分) 参考答案: 6.(6分)......

    秋夜曲与秋思赠远的阅读及答案

    秋夜曲张仲素丁丁漏水夜何长,漫漫轻云露月光。秋逼暗虫通夕响,征衣未寄莫飞霜。秋思赠远(其一)王 涯当年只自守空帷,梦里关山觉别离。不见乡书传雁足,唯看新月吐蛾眉。【注】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