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城市边缘经典散文
一棵杂草
泥土被完全翻了起来,挖了有四五尺深,整个小山包都已掀掉,黄色的泥土沉沉地压住了黑土。挖掘机巨大的铁铲下去,就是一个大坑,泥土被抛入渣土车厢中,压得车身一颤。渣土车风驰电掣地离开,扬起了一条黄黄的尘土,像一条黄色的巨龙。来到一片已堆了土的开阔地,车厢仰起,一车土就堆在了外沿,车子再风驰电掣地离去,同样拖着黄色的巨龙。很快,那一片地就增高了许多,黄橙橙的一片,平平整整,没有一棵草。无论是池塘,还是水沟,无论是沃土,还是道路,都被埋得无影无踪。
雨水的击打冲刷,使得黄土变得紧实,上面布满了一条条的小沟,纵横交错,露出了一粒粒石子。晴天一阵风起,扬起的尘土铺天盖地,弥漫着一层黄雾。当冬雪已消融,春雨浇灌后,黄色坚硬的土地表面,冒出了嫩芽。如此脆弱的嫩芽让人很难相信,能从板结的黄土中冒出来,然而,它确实冒出来了,在风中轻轻地颤抖着。不知它什么时候,来自于何处,但它已在这儿扎下了根。
它的嫩叶上布满了黄色的尘土,然而这掩盖不住它醒目的绿色。连同它的伙伴们,整片黄土换上了翠绿装扮。黄土似乎给了它无尽的营养,一天比一天高大,一天比一天强壮。绿叶层层上伸,逐渐伸展开,托着笔直的顶部,开出了一团白色的小花。黄土一下子温暖起来,成片的杂草,白色花朵的海洋,已完全掩盖住了本色。这里成了蜜蜂、蜻蜓、蝴蝶和小鸟的天堂,它们尽情地飞舞,展示着自己的靓丽,以及矫健的身姿,充满了勃勃的生机。
天气渐凉,阳光不再那么灼热后,它的花也渐渐凋谢,当秋风渐起,它不再精神抖擞了,叶子渐渐枯黄、干瘪、卷曲。寒霜降临,使得它彻底失去了活力,褐色的叶已掉落,铺在了地上,盖住了黄土。光秃秃的枝干,在黄昏下,刺破了夕阳的血红,它似乎要用尽最后一点力气,撑起一点希望。
寒风使它东倒西歪,然而它依然挺立着,一阵大雪从天而降,厚厚的积雪终于将它压倒。它匍匐在枯叶上,曾经与它分开了的叶,现在又在一起了,仿佛在感受着大地的脉搏,倾听着她的心跳。它从泥土中来,又回到了泥土中,随着春夏秋冬的轮回,走完了它的一生。但是在它的覆盖下,土地不再是刺目荒凉的黄色了,而是有了黑色的柔软与肥沃。当春天再次来临,无数的嫩芽又将重新冒出来,周而复始,永不停歇。
一条破路
天还没怎么亮,一辆大车在耀眼的灯光下呼啸前行,走完沥青路,上了水泥路,路上已没了路灯,路旁也没了整整齐齐的树。水泥路的尽头是泥巴路,路上是一个个巨大的坑。它笨拙地左摇右晃,不想掉进坑中,但是一个坑接着一个,它无处可躲。它喘着粗气,吃力地前行,路边伸展过来的树枝不时从车上划过。终于到达目的地,一车垃圾堆到了原来的垃圾上,它扬长而去。
这条路上车已不多,行人更是稀少,但总有大卡车在飞奔。晴天尘土铺天盖地,路边的树叶杂草上落了一层黄黄的尘土,即使是夏天,也像秋冬般的枯黄。一场暴雨袭来,雨水浇灌而下,给草树痛快地洗了个澡,它们恢复了翠绿的本色,且闪耀着凝脂般的光。但是路上的坑中积满了水,无处可流,在车轮的碾压下,带着泥浆的水四处飞溅,路边的树和草瞬间就完全没了绿色。浑水慢慢变成泥浆,当坑里的水终于被压干,路上的坑又增大增深了几分。
路实在没法走了,也有人拖来些煤渣倒入坑中,压一压,看起来平平整整。但是车轮就像刨土机,煤渣飞溅,打得车底“叮当”直响。很快煤渣就不见了踪影,大坑又恢复了原样。
这是一条路,但是一条有病的路,路边树枝杂草几乎要将其遮断,路上的大坑是一个个伤口。晴天伤口干裂着,雨天伤口流着脓水,反反复复。有时用创可贴将伤口掩盖住,好像没事了,可从来没有彻底治好过。
太阳渐渐下沉,在天边烧出了一片晚霞,大地仿佛披上了金色的外衣,路也好像不再那么破了。在霞光中蜿蜒而去,像是金色外衣上一条灰色的系带,上面点缀着形状不规则的深色花纹。几条野狗在上面散着步,它们在地上嗅着,好像在找寻食物,但没有什么收获。它们突然跑动起来,你追我赶,不像在打架,只是自娱自乐地玩耍。跑累了,只好抬起头来,望望天边的晚霞,像是在欣赏美景,陷入了沉思。
一阵车轮的巨大响声吓得它们向前跑去,钻入了杂树草丛中,在夜幕下不见了踪影。汽车驶向路边一条更细小破烂的岔道上,在一块平地处停了下来。不一会,一股漆黑的浓烟冒了上来,越来越大,越来越高,与渐暗的天空融为了一体。刺鼻的气味吓得小鸟从刚歇下的窝里又扑棱棱地飞了起来,黑暗中它们不知往哪儿飞,转了两圈后,只好又回到窝里。浓烟的底部发出的红光越来越醒目耀眼,在闪烁的火光中,依稀可见旁边一块牌子上的几个字——化学垃圾处理场。
一间危房
顺着那条路,杂草快掩盖住了的路,尽头就是一间房屋。房屋的砖已成了深褐色,底部已有了青苔,四面墙的每一面上都有一个鲜红巨大的“拆”字,外面一个红色的圆圈,像盖上的巨大的公章。红色的油漆往下流,形成了一道道红色的印迹,上粗下细,越来越细,最后形成了锋利的尖。
有的窗户框已掉落,有的还有一点挂在墙上,不完整的顽强的玻璃,因为布满了尘土而不再透明,弧形的缺口也不再锋利。一些褪色的布条应该是想把摇摇欲坠的窗扇绑住,可现在它自己都已松散垂落了下来,在风中微微地飘动。一面墙上有一个黑洞,既不是圆形,也不是方形,不知是为何而成。屋顶黄褐色的瓦已不再一块紧挨着一块,从下面能看到宽窄不一的缝隙中的天空。有的瓦更是不见了踪影,露出一大片蓝天来,白云在中间好像静止不动。
瓦上方形成的条条沟壑已被填满,杂草从未放弃任何一点地方,在屋顶生长开来,像是给房顶盖上了一层高低不平、疏密不匀的绒布。一棵不知名的树竟然飞了上去,生根发芽,高高在上,鹤立鸡群般傲视着一切。在它的脚下,一朵小花依偎着,在风中摇晃着脑袋。
屋边肆意自由生长的树,已将树枝伸到了墙边、屋顶,几乎已遮住了褐色的墙。大自然用它自己的方式,正在吞灭着这间无人居住的房屋,要让它融入其中,成为一体。但是人为的痕迹很难彻底被擦掉,即使是过了很漫长的时间。
屋门已没了锁,用一块石头倚着。屋里空空荡荡,只有一些残垣断砖,依稀可以辨认出灶台、楼梯,以及几扇门框的位置。地上尘土很厚,已不是尘,而应算作土了。地面表明主人走得很坦然,没有一丝慌张的凌乱,应该是将杂物垃圾打扫干净后,才从容地离开。有鸟儿被惊起,从一些小洞中飞了出来,在屋里盘旋几圈后,轻车熟路地从窗口飞了出去。墙面因各处都剥落而变得凹凸不平,露出的砖比外面要鲜艳一些,能看出它的本色来。
正对大门的一面墙上,还有一张红纸贴着,正中写着几个大字,已辨认不清。想象着应该是供奉先祖的位置,前面应该有张桌子,每逢特殊的日子,就应该点上几柱香,袅袅的香烟在屋内缓缓地漫延,消散。另一面墙上贴着的一张画竟然还没有掉落,一张粉嫩肥胖的娃娃画报,一手拿着莲蓬,一脚上翘,笑得嘴都合不拢。看着它,可以想见当时屋内的情形来。
灶台里火光通红,木柴“噼噼啪啪”直冒火星,锅里热气腾腾,屋内香味四溢。老人坐在桌边,静静地看着,不时吸一口烟,再慢慢地吐了出来。小孩子在屋里蹦进跳出,你追我赶,嘴里欢快地叫喊着。一位年轻的母亲抱着刚睡醒的婴儿,他已吃饱睡好,正睁着一双漆黑的大眼,新奇地四处张望着,刚好看到墙上那张儿童贴画,仿佛看到了同伴般,他也咧开嘴笑了……
一名老人
太阳还没有下山,还很热烈地照耀着大地,一个老人就迫不及待地穿过小径,来到了一块菜地边。他提起一个白色的瓷粉桶,来到一个小池塘旁,池塘的水面布满了浮萍,根本看不到水,如果不是因为很平整,其实与周围别处没有任何区别,都是一片绿色。他丢进桶,荡了荡,露出了深褐色的水,偏下桶口,吃力的提起一桶水来。摇摇晃晃的提到菜地边,放下桶,歇了歇。
他看着这片菜地,有辣椒、豆角、黄瓜、西红柿、土豆、茄子,每一种菜一小块,各自按照自己的方式生长着。豆角和黄瓜的架子已搭好,材料就是从垃圾堆里捡来的枯枝,或板材的边角料,非常适合用来搭建菜棚。他拿起菜园边的一个破瓢,舀上一瓢水,浇到菜的根部,一股热汽冲了上来,他已是满头大汗,各种被惊动的飞虫蚊子也扑了出来。他不管下滴的汗水,也不管扑向他的飞虫,一直弯着腰,将一桶水浇完。
年纪大了,他不得不直起腰歇一歇,腰疼得越来越厉害。这里曾是他的地,现在不是了,已签了征地合同,土地归国家所有了。说是要建一个巨大的工业园,要修很多高楼,但是几年过去了,一直没有动静。土地荒芜着,野草杂树疯长,有的地方堆着垃圾、废土,不久又被杂草盖住。他的脚下虽然曾经是自己的地,却不再是那片土了,上面已层层堆上了别处拖来的土。
按照宣传,他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住上了还建的楼房,户口本上也是“非农业”,但他一直舍不得这块地。他刨开坚硬的黄土,捡出石头,施上有机肥料,双手捧着泥土搓揉成末,第一年没什么收成,第二年菜就长势喜人了。地很多,他想种多少就可以种多少,可惜年纪大了,只种了那么一小块都感觉吃力。虽然不时有写着“严禁种菜,随时开挖”的牌子,但他一直坚持着种菜,每季都有不一样的菜。
年轻人早已进了城,应该是成了真正的城里人,但他坚决不去,孙子没人照看,跟着他,在上小学。离开了土地,他觉得自己将一无所有,百无一用。每当看到他自己种下的菜发芽、开花、结果,他就觉得特别有成就感,找到了自己存在的价值。黄瓜杏黄的花在风中摇曳,他提起了桶,得赶紧给黄瓜浇水了。两桶水还没有把地浇完,每浇完一桶水都得歇歇,终于把地都浇了个遍后,他又坐在了菜地边的地垄上。
太阳已经落下了,但地里还是直往上冒热汽,他抬起头望着远方。在晚霞下,他看见了几栋高高的楼房,长长的吊臂停在上边,那边也许人很多,很热闹,但这里极为宁静。虽然隔得不远,却完全是两个不同的世界,这里将来也要成那样?我还能看见么?他不知道结果。城市与农村到底有什么区别,他搞不太懂,在他看来,没地就是城市,有地就是农村。他有些担忧起来,虽然他还在这里种着菜,但他已没有地了,成了“真正”的城里人。
“爷爷——”一个穿着鲜艳校服,戴着黄帽的小子向他跑来,孙子放学后总是到这里来找他,看来得回家了。他拍了拍手,顺手摘下两个红红的西红柿,这是孙子最爱生吃的。“呃——”在长长的应声中,他快步迎了过去,脸上自然而然地洋溢着笑。
第二篇: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探索
[摘要]社区是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其规划建设应该成为城市边缘区新农村建设的出发点。在考察广州市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新农村社区规划建设的重要原则。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
1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的内涵
学术界关于城市边缘区的概念有多种提法,如城市边缘带(urbanfringe)、城市蔓延区(theareaofurbansprawl)、城乡结合部(citycountryfringe)、城市阴影区(urbanshadowarea)、城乡交错带(urbanruralfringe)等。现在国外比较权威性的定义是由普内尔于1968年提出的:“一种土地利用、社会和人口特征的过渡地带,它位于中心城的连续建成区与外围纯农业腹地之间,兼具有城市与乡村两方面的特征,人口密度低于中心城,但高于周围的农村地区。”…目前,国内大多数学者认为: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发展到特定阶段所形成的,紧靠城区的一种不连续的地域实体,是处于城乡之间、城市和乡村的社会、经济等要素激烈转换的地带。虽然学者对城市边缘区的表述和理解不是很一致,但城市边缘区确是城市地理的客观现实区域。城市边缘区位于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是城市与广大乡村地区相连接的部位。它是城市化发展到一定阶段所形成的独特地域实体,在土地利用上则表现为由城市向乡村过渡的混合土地利用地带。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外延的发展用地,是城市人的服务区,既是城市外延部分二、三产业的吸纳地,又是为城市提供大量农副产品的基地,它总是随着城市的发展而不断变化。
将社区作为一个科学研究的概念,最早起源于农村社区。传统的农村社区是一种自然状态下,由于长期共同生活在一定的地理空间范围,而形成的具有共同文化理念的共同体。这些社区以从事农业生产为主要谋生手段的人口为主,人口密度和人口规模相对较小。
城市边缘区农村社区是指在地理位置处于城市边缘的农村社区,它具有部分城市特征,也保持了原有的农村社区的文化理念。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规划建设,应将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应该具有一定的前瞻性,与快速城市化的大背景联系起来考虑。当前国内城市社区的建设往往采取政府主导,依托原有的街道委员会进行。这是在城市建成区条件下的模式,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应该根据实际条件,创新模式,满足各方面要求。总之,在城市边缘区社会主义新农村规划中,利用创新社区规划模式可以对村容村貌进行城乡一体化规划,避免新农村社区成为城市社区时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2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2.1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
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位置、建设情况处于不断发展变化中,而且,城市的快速扩张促使城市边缘区里城中村与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的普遍出现,这部分的建成环境出现了既有完全城市环境包围乡村,也有乡村包围城市住区,还有城市与乡村杂存的复杂情况。这部分的新农村社区具有了很多新的特点,主要表现在:
(1)开放性。随着广州城市的发展,特别是房地产、交通、信息因素的介入,广州城市边缘区传统农村社区的封闭性被打破。尽管农村的基本生产和生活单位仍然是农户,但是他们的生产、生活和交往愈益社会化,由此形成丰富的社会关系;
(2)流动性。当地农村人口不再限于本乡本土,而是大规模、高频率的外出务工经商。即使在本乡村务农的农民也利用农闲时间在广州市或周边的城镇外出寻找新的工作机会;
(3)异质性。传统农村社区有高度的认同感和凝聚力还在于其同质性社会,即在同一社区居住的人群从事同样的职业,过着同样的生活。现在,由于村域内产业的兴起,外来人口的大量介入,农村社会正处于大分化之中,差异性愈来愈突出。产业分化造成不同产业人群、不同职业和身份群体共同居住在同一社区;
(4)动态性。城市边缘区处在不断发展的过程中,地域范围也不断在变化。在这样环境中的新农村社区也不断的处于动态的变化中,有的仍是农村社区,有的虽然名义上是农村社区,实际在空间上已经成为城市的一部分。
2.2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特征在当今社会条件下,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实体环境具有以下的特征:
(1)自然环境优美。广州位于珠江三角洲人海口,边缘区农村大多位于珠江水系纵横的河道水网之间,一年四季植被茂盛,形成丰富的绿色景观。由于地域文化特点,有历史的旧村建设都会考虑一定的风水因素,因此,大多数城市边缘区的农村仍然具有良好的自然景观基础。番禺南村镇的八个村落都有水系河流,其中陈边村内还有几个小山分布其中,形成特色生态景观。
(2)新农村传统社区环境各具特色。广州城市边缘区的传统农村社区大部分具有较长的历史,在明清时代建村的较多,例如,番禺南村镇的南草堂村建村历史可以追溯到宋代。有的村落沿江而建,有的村落依山而起,有的村落自成体系,形态完整。例如,南村镇新基村传统社区环境形态受珠江支流小河的影响明显,呈线性发展。所有村落传统社区的街巷肌理自然有序,历史性建筑点缀其间。各个村落在自然发展的过程中,既契合周边自然环境,又具有自己的文化理念,从而各具特色,体现了岭南乡土文化特征,形成了丰富的村落景观。
(3)现有村落空间架构呈现拼贴性特征。其中,历史旧村环境空间结构特征明显,广州城市边缘区的农村社区处于广府文化影响圈内,村落实体空间的生长反映了村落内部的社会结构。村落布局中,祠堂、宗庙成为核心节点,空间结构肌理具有岭南特色;而上个世纪末建设的村落格局则成格网状布局,每户宅基地面积一致,未考虑公共交通,各家住宅距离很近,整体村落呈现两
种肌理的拼贴。南村镇市头村旧村肌理清晰,建筑与道路具有明显的向心性,其中宗祠(公祠)众多,新旧共存的整体空间结构呈现异质拼贴特性。
(4)村落环境需要改造。边缘区村落在发展中,实体环境的某些方面已经与村民生活需求脱节,表现在村内交通、聚居方式、交往空间、公共设施等各个方面。村内交通无法满足村民开车出行的需要,防火通道不符合要求;聚居方式分散,土地利用存在浪费现象;交往空间较少,村落公共空间不支持村民活动;公共设施缺乏,防火、垃圾处理、医疗等公共服务的提供不足。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村落居民在经济上比较富裕,与这样的生活环境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3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规划构想
基于上述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特点,结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的认识,提出新农村规划应该重视以下几个方面:
(1)城乡统筹。在宏观层面需要结合广州城市总体城市规划,进行城乡规划统筹。城乡规划法已经颁布实施,在落实广州城乡规划中,需要重视将新农村规划统一进来。广州城市区域不能无限制的蔓延,基于我国可利用土地较少的现状,采取有机聚集发展是可行的方式。这样边缘区的新农村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社区,有一部分将成为城市边缘绿带界限中的聚落,自然景观得以保持而不被城市化的浪潮所淹没。
(2)产业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社区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产业发展。广州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与广州市毗邻,在改革开放初期广州市产业发展中起到了重要作用。目前广州正处在产业转型期,新农村社区需要结合自己特色,寻找发展的新机遇,在特色农业、第三产业发展中拓展空间。在社区规划建设中,预留产业发展空间,根据不同产业类型,结合居住社区建设综合性的新农村社区。例如,南村镇的新基村紧邻大型房地产开发项目——华南新城,新基村发展必然要受到华南新城房地产开发的影响,变被动为主动,走一条房地产商、村民集体和政府三赢的道路。
(3)特色保留。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各具特色,构成了广州城乡景观的重要部分。过去在城市化进程中已经出现不少建设性破坏工作,有些农村聚落的空间组织也受到了影响。因此,在新农村社区建设中不仅要注意保护社区环境中有价值的历史建筑,也必须合理的保护具有明显空间结构肌理的农村聚落,创造有特色的新农村场所景观。
(4)规模合理。社区建设可以与村庄行政区域、基层社会组织紧密相连,为了保证社区建设与地域居住环境和基层社会组织相配合,社区应该具有合理的规模,这样有利于形成较强的社区认同感与归属感。现在的农村社区正在不断的异质化,原有的共同心理文化特征还没有被彻底改变,一些新的变化也在产生。在这个过程中,实体空间环境的规划应该注意按照社区规模确定地理范围界限。并运用多种手法,在不割裂整体性的前提下,实现社区的整合,这对于城乡和谐社会的发展具有重要的社会意义。
(5)渐进发展。城市边缘区新农村规划建设存在各种问题,也有很多机遇,在当前条件下,更容易采取的建设方式应该是小规模
改造。一方面,广州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量大面广,相关利益复杂。建设资金缺口也较大;另一方面,采取变革性的彻底改造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新农村的社会经济问题。因此,关照各方利益,实行渐进式的小规模改造就成为必然的选择。每个新农村社区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由点带面,展开滚动式发展。
(6)空间有序。参照国外城乡规划的理论与实践,城乡规划方法必然是综合性规划,而不是简单的环境规划。综合性规划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将实体规划与社会结构发展相结合,建设有序的空间环境。城市边缘区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的重点在于其社会意义,有序的空间环境也会影响人的行为,构建和谐社会。针对规划对象的社会结构具有传统与现代结合的特点,需要通过调查研究对新农村的社会结构进行深入的分析,考察传统社会结构发生的变化,对人们文化心理层面的认识进行探索,并落实到新农村空间实体环境的规划中,形成有序发展的新农村社区环境。
(7)可持续利用。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必须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根据国家允许集体所有制农民土地进行流转的新政策,考虑土地的可持续利用;采用生态的规划方法与建设科技,实现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创新新农村社区的管理模式,针对城市边缘区新农村不断融合进城市社区的特点,达到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结语
城市边缘区是城乡统筹发展的重点区域,而新农村社区是其中的重要部分,因此,如何进行城市边缘区新农村社区的建设是城乡规划必然要面对的问题。在北京,上海等地方,已经进行了一些实践。在广州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中,我们尝试以社区建设作为出发点进行规划设计。抛砖引玉,珠三角地区的新农村具有自身特点,考虑地域特征条件下的新农村社区规划还需要更多的理论和实践。
[参考文献]
[1]杨山.城市边缘区空间动态演变及机制研究[J].地理学与国土研究,1998(3),19—23.
丹尼斯•C•缪勒.公共选择理论[M].杨春学,李绍荣等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9.
赵民,赵蔚.社区发展规划——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3.90.
朱火保,王瑜,周祥等.广州小城镇社区建设模式研究[J].南方建筑。2005(3).9~12.
第三篇:浅谈城市边缘区村屯生态环境问题(论文)
城市边缘区
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导师:22 学生:22 2222年10月8日
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摘要: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边缘区环境污染和资源破坏问题日益突出。必须加强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立法,切实做好城市边缘区的环境规划工作,实现城市与农村、环境保护与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
关键词: 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环境立法;环境规划
Abstract: With the acceleration of urbanization, the problems relevant to resource environmental pollution have become more and more serious.To coordinate the development between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society and economy, it is vital to strengthen the corresponding legislation for environmental protection in the urban fringe and rural areas.Keywords: urban fringe;environmental problem;environment legislation;environmental planning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发展中较活跃、变化迅速的地域实体,其功能及结构逐步发生了变化,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城市的发展, 城市边缘区迅速崛起。不仅推动了城市化进程,而且对优化城市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别、促进社会全面进步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城市边缘区普遍存在的传统的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不可持续发展模式以及环境意识淡漠,导致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日益突出。1 城市边缘区的环境特征
城市边缘区是指城市建成区的外围地带,从城市形态上看,该地带位于市区向郊区过渡的地带。由于其在土地所有制、土地利用形式、经济与人口构成、空间建设的模式与景观以及社会观念、管理体制上与城区存在着明显差异,使得“城”和“乡”的内涵和表象在这一地带混合,形成这个能融合多种特征的综合性过渡区域[1]。1.1 空间形态结构上的过渡性
城市边缘区的发展是城市和农村城市化合力作用的结果。其空间结构和内部有机构成与城区及农村地区有着继承关系或延续关系,兼有城市与农村两种形态的特点,是城乡空间结构和各种经济、社会要素的过渡地带[2]。1.2 社会发展的动态性
由于城市化进程的加快, 城市边缘区总是处在动态发展之中。一方面,城市不断吞噬农村,城区面积不断扩张, 城市边缘区逐渐演变成了郊区或城区;另一方面,构成城市边缘区的各种内部要素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城市因素、现代性因素不断增长。1.3 管理体制的二元性
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社区的组成部分,必须接受城市政府的领导,在城市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其属于农村地区的部分,在土地、户籍管理等方面又不得不在农村社区管理体制下运行。这就造成了城乡结合部管理体制上的二元性。
城市边缘区的过渡性、动态性、管理二元性特点,使得该区域的环境保护工作与其他地区比较起来更加复杂,难度也更大。当前, 城市边缘区日益严重的环境问题正是这种情况的反映。2 城市边缘区的环境问题 2.1 环境问题的表现 2.1.1 大气环境状况
总体而言,我国的大气污染属“煤烟型”污染,全国城市空气中悬浮颗粒物普遍超标,污染源大部分来自城市边缘区。城市边缘区乡镇企业密集,能源以煤为主加之缺少净化设施,致使空气中烟尘、SO2的浓度严重超标,造成了大气污染[3]。以安徽省繁昌县狄港镇为例分析大气的污染状况,狄港镇产业主要以建材、水泥为主,且水泥产量以成为狄港镇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带动着城镇建设和居民生活的提高,但同时因为水泥生产产生的大量粉尘,也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镇的大气环境。狄港镇大气污染主要为水泥厂的窑尾烟囱、矿山开采、各种生产、生活锅炉及机动车辆的尾气及二次扬尘。主要的污染物质为粉尘、SO2和NOx。
据芜湖市环保所1994年对狄港镇主要污染源的调查、统计资料估算,获狄港镇中心区大气主要污染物年排放量,见下表。污染物
粉(烟)尘
SO2 NOx
排放量(t/a)
7536 417 未测
尽管狄港镇政府加强了市政建设,强化了城镇管理,减少了灰尘污染,但由于未能解决污染源的问题,使得整个狄港镇区灰尘蔽日,当地人形象的称为“晴天是灰洲”,严重影响了居民的身体健康和城镇形象。1997年对镇区中小学生体检表明,其肺部检查不合格率达到80%,由此看出粉尘污染已严重影响了青少年的发育成长和身体健康,大气污染已到了急需治理的时候[4]。
2.1.2 水环境状况
近年来,我国每年排放的废水总量约为365亿立方米,其中70%为工业废水。在废水处理上,城区优于郊区,郊区乡镇废水处理率不到27%,污水排放达标率仅为36.8%,致使50%的城镇地下水受到污染,78%的城镇河段不宜用作饮用水源,工业发达的城镇水污染更加严重[5]。水环境污染不但有来自小城镇本身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污染,而且也有来自外来城镇污水和工业废水的污染,即整个大区域的污染,有些小城镇外来污染远大于自身污染,这对治理工作带来很大困难,同时也提醒人们治理水环境污染不能仅限于某一小区域,而需对大区域及整个流域进行综合治理。2.1.3 土壤环境状况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大, 城市边缘区耕地锐减,土质恶化,水土流失严重。我国现有人均耕地为1.2亩,为世界人均的1/4。1981-1985年,全国耕地减少3689万亩,相当于54个中等县的耕地面积。同时,环境污染的日益严重,引起土质恶化,耕地质量下降[4]。据研究,在天津市郊区受污染的农业土壤中,Cu、Zn的有效态占含量为5%~31%,Pb为3%~30%,Cd则高达22%~98%。宁波市郊表层土壤中酚的浓度为我国正常土壤环境中酚浓度的373倍。
2.1.4 固体废弃物处理现状
大多城市边缘区村镇没有垃圾处理场地,垃圾无处倾倒,城镇的生活垃圾基本未作处理,大都集中堆放,镇区垃圾箱及垃圾清运设备陈旧落后,无法满足垃圾处理要求。如新登镇没有垃圾中转站,呈自由堆放状况,城环卫所有一辆3吨吸粪车,一辆5吨洒水车,远不能满足垃圾清运要求。旧区街道原设有垃圾箱已大部分破损不全,而新建的街道尚未设置垃圾箱,在居民区内部地段未设置公厕。加之不良生活习惯问题,严重影响环境卫生。2.2 造成环境污染的因素分析
2.2.1 污染源由城市中心区域向城乡结合部转移
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我国将城市作为工业基地,在城区建造了大量的工厂、企业。这些企业大多是污染严重的国有大中型企业。随着城市的不断发展,人们开始意识到合理规划城市布局的重要性,城市中心区域的功能定位逐渐由过去的以工业为中心向以商业、服务业为中心的转移。这种定位的转变要求城市主动地调整工业布局和产业结构,大力发展高新的无污染产业。在这种趋势下,大批的老企业尤其是工业企业不得不向城市周边地区迁移。这样,就自然而然地将本属城区的污染源转向了城市边缘区。2.2.2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小城镇建设步伐加快
经济体制改革给我国乡镇企业的发展提供了机遇,乡镇企业的发展是农村城镇化水平提高的一个标志。同时乡镇企业也带来了严重的环境问题,成为城市边缘区污染的主要源泉。见下表。一个企业污染一条河,破坏一座山的现象屡见不鲜[4]。项目
1984年
1989年
1995年
有污染的企业(万个)
18.16
57.15
121.60
占小城镇企业总数的份额(%)11.00 3.10 5.50
占小城镇工业企业的份额(%)
20.20 7.80
16.90
污染企业工业总产值(亿元)
1004.00
19260.00
占小城镇工业总产值份额(%)
35.50
37.60
毋庸置疑,乡镇企业的发展在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改善农民生活、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以及减轻城市就业压力、避免城市过于臃肿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但是,由于我国乡镇企业布局分散,普遍存在着“乡办企业办在乡,村办企业办在村,户办企业办在家”、“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现象,使得环境管理大为不便,污染治理十分困难。加之乡镇企业一般规模较小,技术水平相对落后,设备陈旧,人员素质较低,企业短期行为严重等问题,乡镇企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问题难以避免[6]。2.2.3 法制不健全
针对乡镇企业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不健全。环境保护部门执法不严。环境保护部门虽努力执法,但机构、人员、经费不足。有关部门不严格执行国家产业政策。地方政府干预环境保护执法(保护地方利益)。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时有发生,无形中助长了环境损害者的污染行为。2.2.4 可持续发展意识淡薄 总体而言,我国公民的环境意识水平不高。长期形成的重经济,轻环保,重建设,轻规划,重投资,轻管理,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经济发展的局面一时还难以改变。3 加强城市边缘区的环境保护 3.1 完善环保立法
近年来,我国虽制定并颁布了不少有关环境保护的法律法规,但尚缺一部专门用于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法律。我们一方面需要根据我国国情和城市边缘区的特点,对已有的环境保护法律法规作必要的修改补充,明确城市边缘区范围,突出其环境保护的法律地位;另一方面需要尽快制定专门用于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法律。地方各级政府也可根据本地实际和环保需要,制定相应的适应本地环境特点、可操作性强的地方性环保法律或规章,以完善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的法规体系。3.2 加强环境监督管理
3.2.1 健全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
我国现行的环境保护监督管理体制是统一监督管理与分级、分部门监督管理相结合的体制。但是,由于城市边缘区地域位置的特殊性,这种管理体制还称不上尽善尽美。一是城乡二元管理体制不利于环境保护工作的开展。城市边缘区既受城市管辖,又受乡(镇)、村制约,是典型的双重管理体制。这边监管严那边管理松;一边抓城市环境治理,一边强调发展经济,极易发生矛盾,造成不利局面;二是城市边缘区的动态性特征决定了监管主体的难以确定性。城市边缘区的某一部分既可能归城市管理又可能归农村管理如果管理机构之间缺乏协调配合或互相推诿扯皮,就会产生管理上的漏洞,形成监管真空。因此,必须实现管理体制的一元化,改变城乡共管的局面,确立城市管理体制,设置统一的管理机构。3.2.2 加大环保执法力度
造成城市边缘区环境污染日益严重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环保执法力度不够。行政干预、地方保护主义现象时有发生。因此,要强化地方各级政府的环保职能,实行领导干部追究制,将环境目标责任制纳入地方官员政绩考核的内容。要加大环保执法力度,运用《刑法》打击破坏环境的违法犯罪行为,对违反环保法律法规且造成严重后果的单位和个人依法予以惩处。坚决扭转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局面。同时,要加强环境监测和日常检查工作,发现问题及时处理,将环境污染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3.3 搞好环境规划
目前,我国大部分城市边缘区工业发展欠规划,更无环境规划[3]。各级政府要有可持续发展战略,本着发展经济、城市建设、环境保护统筹规划,同步实施的方针,坚持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生态保护并举,高起点、高标准地编制好城市边缘区的环境规划,并将其纳入城市总体规划,实现城乡环境保护一体化。3.4 积极开展环境综合整治
城市边缘区环境问题复杂多变,必须综合治理要从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思想根源入手从影响和制约城乡结合部环境的源头抓起,彻底加以整治[3]。各级政府应当按照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决定》和《关于进一步加强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工作的若干意见》的要求,开展以基础设施建设、饮用水及水源地保护、生活污水及垃圾处理为主要内容的环境综合整治。明确城市边缘区环境综合整治的责任,健全城市边缘区环境管理机制,完善环境综合整治规划,结合城市功能分布和结构调整进一步防治工业污染。3.5 鼓励公众参与环境保护与管理
环境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到工农业生产的发展和城乡人民的身心健康。因此,只有依靠群众,发动群众和组织群众,才能搞好环保工作。一是要确立环境信息公开制度。公众参与环境保护的前提是知情,信息公开是公众参与的起码条件;二是建立公众参与环保的机制。要公众参与环境管理,就应当采取实际措施激发公众参与的积极性、主动性。因此,有关部门应尽快依据相关的法律法规建立以群众举报、信访、咨询、听证、新闻舆论监督为主要内容的公众参与机制,推动政府实施环境监督管理第三方力量的形成。3.6 加大环保投入完善基础设施
改变城市边缘区环境保护基础设施落后局面的关键在于统筹规划。交通、通讯、供电与环境保护基础设施应统一规划和设计,尽量同时施工、同时交付使用。同时,要对已有的环保设施充分利用和不断改进,充分发挥城市功能强的特点,避免重复建设。资金短缺是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重要原因。政府可以通过建立多元化的融资渠道,推行基础设施的有偿使用或者在适当情况下通过对企业征收环境税来筹集环保资金,加大对环保的投入。参考文献: [1] 胡彩屏.推进广州城乡结合部管理的对策探讨[J].探求,2001(6)[2] 王锁娥.充分认识和发挥城乡结合部在西安经济发展中的作用[J].陕西经济社会发展研究,2001(2)[3] 张海霞,张志宝.城乡结合部环境问题初探[J].山东环境,2002(6)[4] 高文杰,刑天河,王海乾.新世纪小城镇发展与规划[M].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4(7)[5] 刘延玲,关柯.小城镇建设面临的环境问题与保护措施[J].哈尔滨建筑大学学报,2000(6)
第四篇: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探讨
摘要: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和乡村的交错结合带,是城市发展与资源环境保护之间矛盾冲突的区域,科学地规划好该区域的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和乡村和谐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首先论述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特征,分析了该区域乡村景观功能的科学定位问题,探讨了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基本原则。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城市边缘区应重点开展以下几方面景观生态建设:①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建设,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②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实现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③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④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⑤绿色景观建设;⑥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关键词: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乡村景观规划
Study on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 and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 of
Rural Landscape in Urban Fringe Abstract:Rurban fringe is a connecting area between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which is a more extrusive contradictory district of balancing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the protection of resources and environment,and if we could solve the problems properly,it would be beneficial to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Firstly,the paper discusses rural landscape ecological features,and then analyses landscape functions,and brings forward the contents of 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It includes ① 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with the landscape ecological principales that aims to regional traditions protection;② seeking for optimizing patterns eusuing the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between the city and rurality;③to develop tourism agriculture and urban agriculture instead of low eficiency agriculture;④to develop local rural landscape resources to promote ecological rurban tourism;⑤green landscape construction;⑥landscape corridors and networks construction designed for bio-diversity protection.Finally,it points out the trends of rurban fringe development.
Key word: rurban fringe;landscape ecological construction;rural landscape planning 城市边缘区是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开发中最活跃的区域,是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空间结构逐步从城市特征向农村特征过渡的地带,同时具有城市和乡村的地域景观特征:其发展既受到城市中心辐射作用的影响,又受到远郊乡村向城市集聚作用的冲击,同时还具有自身城市化发展的潜力,具有独特的发展优势[1]该区域的人类活动较其他地区更为复杂,景观格局和生态过程更具有特殊性,景观生态问题和生态安全问题也更为突出,是乡村和城市景观生态建设的“焦点”,因此运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景观生态建设进行研究,对城市的科学布局和可持续发展,解决城乡二元结构,实现城市和乡村社会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1.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景观生态特征 1.1 景观类型的多样性和复杂性
不同于以人工景观为主的城市景观,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则融合了自然景观、半自然景观和人工景观三种景观类型,既有商业金融、居民点、工业及矿产和道路等人工景观,又有森林、河流、农田、果园和草地等自然和农田风光,具有丰富的景观类型。在景观中,它表现为斑块数量、大小和形状的复杂程度和景观组分的丰富度,决定了物种和生境类型的多样性。例如,位于北京近郊区的温泉镇百家疃村,属于大城市边缘区的典型区域,面积仅约1100hm2,据李振鹏等的乡村景观分类和制图研究结果[2],共包括裸岩景观、荒草地景观、人工林地景观、园地景观、农田景观、聚落景观、工程景观、水域景观、道路景观等9个景观亚类,28个景观单元类型,162个大小不等的景观斑块.其景观类型的分布十分复杂 1.2 景观功能的多样化
理想的乡村景观在功能上应该体现出乡村景观资源提供农产品的第一性的生产功能,其次是保护及维护生态环境功能和文化支持的功能以及作为一种特殊的旅游观光资源的四个层次功能[3]。过去单单强调乡村景观的生产功能,而忽略了其他功能,导致乡村景观资源的过度开发和利用,未来乡村景观的发展应当强调乡村景观功能的社会文化价值、生态价值和经济价值三方面协调统一。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由于其地理区位的特殊性,在功能上具有城市景观和乡村景观的双重功能。既有城市景观的文化支持功能,也有乡村景观的生产和生态功能。现代城市的发展对其边缘区乡村景观的文化和生态景观功能越来越重视,尤其强调其对城市环境的保护和净化作用。
1.3 景观单元之间错综复杂的边缘效应
城市边缘区内部不同性质系统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具有独特的性质,主要表现在产业结构、人口结构和土地利用结构等方面,比如工业景观和建筑景观系统与乡村的农田和自然景观系统之间的冲突,城乡居民之间的混居,农业人口向非农人口的转化等。因此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景观、乡村景观、农田景观、自然景观之间物质和能量流动频繁交换的地区,表现出很强的边缘效应,是景观研究的重点和难点区域。正如麦基对亚洲城市化现象研究的结论一样[4],在东南亚一些国家的大都市周边和大都市之间形成的一些特殊区域(被称为Kesakota)是当地及第三世界乡村城市化的主要形式,该区域城乡之间的相互作用十分频繁和高强度,农业和非农业活动高度混合,是介于农业人口稠密的乡村类型地区和具有城市雏形的准城市类型地区之间的一种区域类型,其形成是由原城市中心的工业再配置或分散布局以及农村地区本身的非农业产业的增长而逐步形成的。1.4 景观空间结构变化剧烈,稳定性相对较低
乡村景观与城市景观相比具有较高自然属性,也具有比城市景观更高的稳定性。但是应该注意到,城市边缘区的乡村是城市景观向乡村景观变化的过渡地带,受到城市发展的强烈影响,农地被大量吞噬,建设用地急剧膨胀,土地利用方式和景观斑块之间转化较快,从而引起景观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景观最富变化、最复杂的地区之一,景观的稳定性甚至比城市景观内部还要差。其发展必然导致乡村景观有序度增高,景观稳定性下降,所以必须有效处理乡村发展与自然环境保护和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达到人工与自然、建筑与风景、已塑造与未塑造之间的和谐与美[5]。
1.5 景观生态问题加剧,乡土特色风貌破坏严重
近些年,由于各地盲目求快地推进乡村城市化,占用了大量的耕地,没有顾及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生态环境的保护,使得各地传统的地方特色消失,随之而来的是资源与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比如自然、半自然景观破坏严重,缺乏连续性,生态平衡遭到破坏;乡村景观缺乏合理规划,景观破碎化严重,通达性降低;乡村景观资源粗放利用,土地浪费现象严重,农田面源污染严重,生物多样性遭受破坏,生态安全受到威胁和审美价值降低等。以北京远郊的城市边缘带为例,仅在西部和北部山区保存一些成片次生林,但由于郊区土地开发和交通建设的活动日益增加,使北京周边的一些乡村景观生态呈恶化之势。尤其是位于西郊的门头沟区,因长期的煤炭和石灰石资源的开发利用,造成植被破坏、地表塌陷、矿渣污染、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破坏严重。针对上述问题,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中将西部和北部山区定位为“两个生态功能带”,进行全面的景观生态规划与建设,重整乡村景观布局[6-11]。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不同地区自然条件和文化差异较大,经过几千年的文化积淀,形成了多样化的地方风貌和建筑风格。但是随着城市工业和经济发展以及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受到强烈的冲击,很多地区乡村发展缺乏合理有效的规划管理和生态建设,各地为了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常把一些古建筑拆除和破坏或在古文物和古建筑周围盖起了高楼,甚至盲目追求欧式风格建筑,这与地方特色建筑和乡土风貌极不协调,大大损害了乡村景观的整体风貌和传统的文化特色。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功能分析及定位问题
相对于城市和乡村而言,城市边缘区乡村既拥有紧邻城市的区位优势,便利的交通条件,低廉的土地资源和良好的环境条件,同时也具有大量的农田、果园、菜地等农业生产用地,是一个城乡要素逐渐过渡、相互渗透,边缘效应明显、功能互补、融合的中间地带。它不仅是城市化的前缘带和城乡关系的协调区,同时也是农业现代化的先导区和生态环境的巨大屏障[10]。作为城市发展所需物资和能源的供应地和集散地,城市边缘区不仅为城市发展提供了充足的后备土地,同时也为城市居民的生产和生活提供了丰富的新鲜农副产品。此外,城市边缘区的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对城市污染的防止和环境的净化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
综上所述,城市边缘区是城市扩展的重点地域,依托城市和乡村,具有大城市的科技优势和广阔的市场,也具有丰富的土地资源和工农互补优势,因此应该根据其自身的特点和优势,制定综合性的发展战略,把其发展纳入到城市发展规划中去,实现与城市的协调发展、优势互补,实现资源、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要素在城乡之间的全方位合理流动与优化组合。同时,应针对各个乡村景观的具体情况,确定乡村景观的主导功能,兼顾其他功能,比如在粮食主产区,其乡村景观应该在满足生产要求的基础上,对乡村景观的环境服务功能和旅游观光功能给予适当的考虑。而在旅游风景区,其主导功能为旅游观光和环境服务,生产功能则退居次位。如北京市门头沟区地域相对广阔,人口密度低,山地占全区总面积的98%,且大部分为石灰岩石质山地,水土流失严重,因而一直是北京西部的生态脆弱带。同时门头沟又是一个历史文化悠久的京郊山区,其独特的地质、地貌、气候和历史文化等因素造成了十分丰富的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永定河河谷两岸的山地气候垂直带谱明显,生物种类十分丰富,如百花山、灵山的植被分布从800m以下的各种灌丛到中部的桦林和山杨,直到山顶的亚高山草甸,一年四季独具风光。针对这样的资源条件和地貌格局,根据最新的北京市城市发展总体规划方案,该区域将是“两轴两带多中心”布局中的一条西部“生态带”,其主体的功能定位就是作为京西的生态屏障。因此,无论从门头沟区本身的自然资源条件和经济发展现状,还是从北京城市未来发展布局中的生态功能要求,科学制定北京西部景观生态建设战略迫在眉睫。3 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和内容 根据景观生态学原理和方法,合理地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进行规划,使廊道、斑块及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合理,使市区内部、边缘区内部、城市与边缘区以及边缘区与乡村之间的信息流、物质流与能量流循环畅通,使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既符合景观生态学原理,又具有一定的美学价值,适当的将自然组分引入到城市边缘区的规划与建设中,使其具有多样性,这是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目标,同时也是其他地区景观生态建设的方向。3.1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
肖笃宁曾经对我国高强度土地利用的农村景观生态建设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并提出了生态建设4个原则[4],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开展生态建设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和借鉴意义。除此之外,还要重点考虑以下3个原则: 3.1.1 自然和农业景观优先原则
景观生态建设必须在尊重自然、保护自然和维护自然生态过程的基础上进行,它是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实现景观可持续发展的前提。自然生态系统是一个大系统,自然界生物体与其周围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彼此影响,最后达到生物与生物以及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和谐状态,它反映了生物与环境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而在对城市边缘区开展景观生态建设时,必须要认真研究生态建设合理性,并尽可能的结合自然进行景观生态建设和设计,设计一个适应自然的系统[13-14],同时对某些特大工程和重点工程建设,首先应该评估该工程的实施可能对周围的环境和生态系统产生的影响和结果,并在工程的实施过程中给予有效的监督,以便及时发现和解决存在的景观生态问题,从而实现自然和人类的和谐共存。3.1.2 整体性和连续性原则
城市边缘区建设应该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观点,特别要注意景观建设的局部控制与整体协调。在城市边缘区,人类活动占主导地位,它直接制约和影响着该区域的景观格局和其他生态过程,很多地区的自然景观和自然生态过程已经被盲目和过度的人类活动阻碍和隔断,自然景观生态系统的能流和物流、生物多样性、甚至人类的生存都受到了严重的威胁。此外,我国现行的行政边界多与自然生态地理单元的边界不一致,各个地方的景观生态建设仅仅考虑局部利益,缺乏整体性和连续性的考虑,这也是导致区域景观破碎化的原因之一[9,10],而局部景观的变化影响往往会放大影响到全局的景观功能。3.1.3 突出地方特色原则
城市边缘区的景观生态建设不是单纯经济意义上的建设,而是要在保留乡村景观地方特色风貌的基础上,综合自然、社会和经济三方面,推进城市化进程,达到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平衡。独特的地方风貌首先体现在文化景观方面,包括土地利用方式、房屋建筑、聚落形态以及风土人情、思想形态、生活方式、宗教信仰和道德观念等方面,同时也体现在自然景观方面,这主要是自然选择的结果。优秀的传统文化景观是人们长期改造自然和适应自然的智慧和结晶,更能体现浓郁的地方风情,因此,乡村城市化过程中的现代文化景观建设应该是在现代科技发展的前提下,对传统文化景观的继承和发展,不是对传统城市发展道路的延续。3.2 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建设内容
景观生态学强调景观空间格局对景观生态过程的控制和影响,试图通过格局的改变来维持景观功能流的健康和安全。其以景观单元空间结构的调整和重新构建为基本手段,包括调整原有的景观格局,引进新的景观组分等,以增加景观的异质性,改善受迫或受损生态系统的功能,提高景观系统的总体生产力和稳定性,将人类活动对于景观演化的影响导入正向的良性循环[15]。基于以上对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特征和功能的分析以及景观生态建设的原则,应该重点在以下几方面开展景观生态建设:
3.2.1 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推进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规划,并注重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
城市边缘区建设受到城市发展与建设的强烈影响,往往只注重现代化高楼大厦和柏油公路的建设,而忽略了生态环境保护以及地方特色景观的保护和维持,导致景观空间缺乏连续性和整体性,降低了乡村景观的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乡村景观建设应该以景观生态规划与设计的理念来推进,准确定位,合理布局,灵活实施,提高城市边缘区居住环境质量,这对整个村落的布局、特色塑造和生态环境的保育起着重要作用,可以兼顾乡村景观社会价值、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四个方面。乡村景观规划与设计必须从自然因素、人工因素和历史因素三方面来组织乡村空间,推进城镇建设,不仅能使乡村空间各物质要素在布局上清晰合理,而且在时间上使其历史文化特征得以体现,很好的保护了地方传统和文物古迹。Forman曾经提出一种基于生态空间理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最佳生态土地组合与景观规划模型,该模式就是根据美国和欧洲农村的情况,融合生态知识和文化背景的一种创新,值得结合我国乡村景观的实际情况,加以研究[2]。
3.2.2 城市和乡村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积极探索城乡一体化协调发展与建设的合理模式
城乡二元结构是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的重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虽然我国城市与乡村发展都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是可以看到二者的差距在不断扩大。新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点任务之一就是如何通过城市的发展来带动乡村的发展,缩小二者之间的差距。可以看到,乡村存在城市所不具有的优势和特点,城市对乡村具有较大的依赖性,所以实现城乡优势互补,相互带动,协调发展,是消除城乡差距的有效办法之一,也是城乡发展的必然趋势。
3.2.3 改变传统的农业耕作模式,推动城郊型生态农业、观光农业和现代都市农业建设
城市边缘区由于其与城市的特殊关系和地理位置,应该积极发展多功能化、高度集约化的城郊型新农业、现代都市农业和观光农业。城市边缘区作为城市的物质和能源的补充基地,应该推动以蔬菜、名优苗木花卉和果品以及特色养殖为主的农业结构,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的进程,逐步加强与非农产业的结合,引进高新科技成果,改变传统的耕作模式,实行现代化的管理和耕作模式,合理规划规模化的塑料大棚、规模化的畜牧业养殖基地,突出地方土特产品生产,使传统农业逐步向城郊型生态农业发展。
3.2.4 合理开发城市边缘区景观生态资源,发展城郊生态旅游
乡村景观特有的类型多样性、文化多样性、美学价值和休闲功能决定了乡村景观特有的优势、地位和作用,使得乡村景观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成为可能。根据自身的特点,科学合理的开发利用乡村景观资源,保护乡村景观的完整性和特色性,开发乡村的观光型、民俗型和休闲型的生态旅游,规划各类休闲娱乐场所,比如观光采摘果园、农家菜和周末游等,为城市居民提供服务的同时,也能美化环境、调节气候,从单纯的农副产品的生产基地演变为城市休憩度假旅游的场所。挖掘乡村景观资源的市场价值,使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体现出与城市生活不同的文化特色,体现出鲜明的地域特色、民族色彩和文化内涵,并将之融合于优美和谐与平衡发展的生态环境中,从而实现经济和生态的双赢。3.2.5 绿色景观建设
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该纳入到城市绿化和景观生态建设的范畴内,统一考虑和规划,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主要包括绿地、绿化隔离带、生态防护林等方面。作为城市的绿色屏障,绿地、绿化隔离带和景观生态林建设对城市环境起到重要的调节和保护作用,因此,必须开展一定的绿色景观建设,制定详细的景观规划,合理布局景观生态林、绿地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数量和结构,保持较高的连通性和整体性,并选取适当的植被种类,以提高绿色景观的生态防护性能[16]。以北京市为例,在对市区内绿地建设和绿化隔离带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应该对边缘区山地丘陵地带生态防护林进行建设,生态防护林建设的好坏将直接影响到北京市市区内生态环境的状况。城市边缘区绿色景观建设应以开放空间为主体,以各种类型的绿地景观相互镶嵌而形成的大绿带景观为主,绿地类型包括自然生态系统和农业生态系统,是生产性、生态性和风景化的价值功能的综合。例如,北京市绿色景观建设重点在于以郊区的重点生态保护区建设和景观生态整治为突破,以西部北部山区建设为主体,兼顾东部和南部平原绿地系统建设。绿色景观中的农田生态系统应实现高效和无害化,生产绿色产品,严格限制农业生产和土地利用强度。保护好郊区的水体景观,控制郊区的围湖造田,开垦河道和湿地,保护大绿带中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完整性,重点保护水源区景观生态体系。通过以林地为主体的景观建设,构筑北京市郊区大绿带都市森林体系。3.2.6 景观廊道和网络建设
随着城市边缘区的不断扩大,生物多样性的保护成为一个棘手的问题,鉴于此,著名景观生态学家Forman提出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布局模式被认为是生态学上最优的景观格局。该模式是基于生态空间理论提出的景观生态规划格局,首先考虑保护或建设几个大型的景观类型单元(斑块)或基质,作为物种生存的自然栖息地、水源涵养或生产基地,并有足够的主要廊道加以连接满足生物体的空间运动;而在开发区或建成区需要有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证景观的异质性。
因此,大城市边缘区的分散布局应当是其解决景观多样性保护的最优选择,并成为该区域的基础格局,其中,科学地设计城乡廊道网络对城市和乡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包括道路交通、水系、绿化林带等多种形式。它是连接城市和乡村之间能流、物流和信息流的通道,是实现人类活动以及生物与非生物运动的关键所在。人类过渡的开发活动,导致了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的破碎化,产生了许多孤立的斑块体,阻碍了孤立斑块体之间的能量和物种的活动与流通,使得自然生态过程中断,生境减少,生物多样性下降[17,18]。因此,有效开展景观生态廊道网络建设,实现孤立斑块间的物质和能量的交换和流通,具有很重要的生态学意义。比如,通过构建水系廊道,把孤立的水体和自然残余斑块联系起来;种植农田防护林网或树篱,为鸟类或其他动物迁移和捕食提供栖息地和通道;或者通过公路两旁的绿化带或护路林来为孤立斑块间联系提供通道等等。4 结语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将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如何应对外来文化和城市发展对乡村带来的冲击,如何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和开展乡村景观规划,将是21世纪中国乡村社会发展面临的关键问题。
基于以上分析,借鉴国内外乡村发展的经验教训和目前我国的社会现状,总结认为,我国乡村景观的发展与乡村景观建设应该积极推动乡村城市化的合理发展和城乡经济一体化整合发展,促进城乡景观协调发展,着眼于塑造具有地方风貌和时代特色的乡村景观,实现当代科学技术与文化、民族传统文化和时代环境的有机融合,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创新。同时,以科技为依托,发展城郊区现代农业,实现农业产业化和乡村产业经济的一体化发展。参考文献:
[1]吴良镛,刘健.北京城乡交错带土地利用的发展变化[J].北京规划建设,1997 [2]李振鹏,刘黎明,谢花林.乡村景观分类的方法探析[J].资源科学,2005 [3]肖笃宁,高峻.农村景观规划与生态建设[J].农村生态环境,2001 [4]McGee,TG.The Emergence of Desakota Regions in Asia:Expanding a Hypothesis.In N.Ginsburg,B.Koppel and T.G..McGee eds,the Extended Metropolis Settlement Transition in Asia[M].Honolulu:University of Hawaii Press.1991:3~26. [5]刘黎明,曾磊,郭文华.北京市近郊区乡村景观规划方法初探[J].农村生态环境,2001 [6]朱翔.我国城市边缘区可持续发展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1998 [7]王云才.乡村景观规划设计与乡村可持续发展[D].中国科学院博士学位论文,2001 [8]谢花林.城市边缘区乡村景观评价的理论与方法研究[D].中国农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3 [9]陈弦等.强化景观生态过程与格局的连续性与完整性,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J].广西师范学报(自然科学版),2OOO [1O]张斌,高翅.着眼于景观的整体性和连续性——区域性景观规划浅见[J].规划师,2O02 [11]张惠远,倪晋仁.城市景观生态调控的空间途径探讨[J].城市规划,2001 [12]陈佑启,郭焕成.城乡交错带:特殊的地域与功能[J].北京规划建设,1996 [13]潘百红.用景观生态设计理念规划城市[J].湖南林业科技,2001 [14]刘惠清,许嘉巍,刘风梅.景观生态建设与生物多样性保护[J].地理科学,1998 [15]李月辉,赵羿,关德新.辽宁省土地退化与景观生态建设[J].应用生态学报,2001 [16]程国栋,肖笃宁,王根绪.论干旱区景观生态特征与景观生态建设[J].地球科学进展,1999 [17]李文翎.广州城市景观持续发展的生态对策[J].生态科学,1999 [18]陈彩虹,胡锋,李辉信.南京市城乡交错带的景观生态问题与优化对策[J].南京林业大学学报,2000
第五篇: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
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镇的培育
——三河镇中心镇旅游特色打造思路
单虎
乔森
郑军
作者简介:单虎: 合肥市规划委员会办公室副主任、注册城市规划师
乔森: 合肥市规划局蜀山分局局长、高级工程师、注册城市规划师
郑军: 安徽省城乡规划设计研究院、城市规划师、硕士。
摘要: 随着我国城镇化迅速发展,小城镇特别是中心镇规模与功能不断发生着变化,中心镇培育逐步成为城市规划领域一个重要的课题之一,特大城市边缘区特色中心城镇又有其自身的特色与优势。文章从国内外(特)大城市边缘区中心城镇培育已有成果的基础上,介绍了三河镇走特色城镇化发展之路的规划案例,以供借鉴。
关 键 词:特大城市边缘区中心镇培育
我国目前正处于一个城市化迅速发展的时期,各级城市的规模迅速增长,在这一发展过程中,大城市地域空间结构以及大城市边缘地区空间结构的变化是了显著。在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特大城市或大城市边缘区的小城镇由于受到特大城市、大城市的带动辐射作用,成长尤为迅速,同时也面临着城镇建设特色不足,千篇一律,产业基础薄弱,城镇化与工业化动力不足等诸多制约因素,特色产业培育成为了许多小城镇特别是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面临的重要课题。
目前,国内已有一些针对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的产业功能培育、规划与建设方面的研究,大城市城郊旅游业的发展已经引起了人们的关注。吴必虎认为城市边缘区具有观光、度假、娱乐、康体、运动、教育等不同功能,是适合发展“短期游度假模式”的游憩空间;王云才等(2000)提出了城市边缘区旅游业发展的六种模式,即农园观光型、农园采摘型、森林公园型、浴场垂钓型、畜牧观赏狩猎型、乡村民俗文化型和综合观光型。此外,庞振刚(2001)等多位研究者都对此做了研究。何彬(2002)探讨了如何利用大型艺术表演节、文化贸易博览会以及综合性体育盛会等大型主题活动推动城市边缘区发展的设想;钱紫华(2005)等总结了我国大城市边缘区发展有产业园区发展模式、房地产发展模式、大学城发展模式、旅游发展模式、大型活动与大型设施引导模式等五种模式。陈有川(1999)从城市产业转移、变业政策转变及网终化发展三个方面探讨了城市边缘区的发展对策。宋虹(2002)认为,经济发达的大城市边缘区具有发展观光农业的独特优势,应通过重点培植观光农业精品、优化布局等多种方式推动城市边缘区的观光农业的发展。龙开元(1999)提出,城市边缘区工业必须充分利用边缘区的资源,提高结构层次,通过加强规划力度以达到优化城市边缘区工业结构的目的。
实际上,大城市边缘区小城镇均有自己的发展背景和基础,其中许多小城镇可以避免城市发展中缺少特色的同质化现象,凭借自己原有的特色,结合大城市发展中的特定城建求,培育适合自身发展的特色产业,寻求不求全但求传的发展模式,建设特色城镇。如此,大城市周边特色城镇即可补充大城市的基本功能,又可有序的错位发展。合肥市三河镇就是在这种指导思想下编制的规划。三河镇发展特色小城镇的基本条件
1.1 依托合肥,地理与交通区位优越
三河镇位于安徽省肥西县南端,地处肥西(属合肥市)、舒城(属六安市)、庐江(属巢湖市)三县交界处。北距合肥40公里,距肥西县城24公里,南距庐江县城32公里,西距舒城县城30公里。省道合铜(合肥至铜陵)公路从镇区纵贯而过,是合肥——黄山——九华山以及巢湖旅游风景线上的重要旅游城镇。距沪蓉(上海至成都)高速公路设在肥西境内的出入口——吴岗2公里,离合九铁路舒城站7公里,是合肥市卫星城镇和18个重点镇之一;是合肥市环巢湖旅游圈与合铜黄旅游带的重要节点;是合肥地区西南重要门户之一,舒城、庐江、肥西三县交汇地区的商品集散地和区外商贸内运交换的中转站,地理位置优越。
1.2 千年古镇,人文资源优势明显
三河地处巢湖之滨,距今已有2000多年历史。千年水乡古镇,给世人留下了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人文资源成为促进三河镇发展的一大优势。
自唐玄宗分舒县为庐江、舒城后,三河一直处于合肥、舒城、庐江三县交界处(根据肥西文史资料——《古镇三河》记载)。由于独特的地理位置、交通地位和商贸地位,自古以来,三河就成为军事上要冲之地,是著名的古战场。《左传·昭公五年》中记载的“鹊岸”之战就发生在此。南北朝至清代中期期间,在此发生多次大战。1858年,太平军将领陈玉成、李秀成在此歼灭汀军李续宾部6000余人,史称“三河大捷”。
历史上商贸的繁盛,吸引了大量的富贾和达官贵人来此居住。建国以前,存留了一大批商行、当铺、钱庄、豪宅和大王庙、铁佛寺等文物古迹。后经过“破四旧”、城镇建设等多数被拆除。现保留的文物古迹仍然有古街道(部分)、古民居(小部分)、太平军城墙遗址(残留若干段)、城隍庙、三县桥、圣旨牌、杨震宁故居等。
古三河流动人口流动频繁,给多元文化的整合、滋生、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土壤,进而形成了特有的民俗、民风,著名的庐剧《小辞店》就取材于三河镇东街的民间逸事。镇上现活跃着一批演唱京剧、庐剧、黄梅戏、民歌的业余文艺人才。每年节庆演出的民间歌舞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兰花、花担等,镇上带有多支号称“良玩”的民间小乐队,擅长演奏《春富贵》、《抱八仙》、《大开门》、《八歌洗澡》等民间乐曲。
1.3 巢湖之滨,自然生态环境良好
三河地处巢湖之滨,是安徽省三大旅游圈之一泛巢湖旅游的重要节点。三河镇因丰乐河、杭埠河、小南河三条河流贯其间而得名。三河源于水,灵于水,活于水,盛于水,小成为三河的灵魂。镇内河环水绕,渠塘纵横,所谓“外环两岸,中峙三洲”。镇外河湖通航,河圩相连,所谓“枝津回互,万艘可藏”。水上有小桥,堤上有人家,小桥流水人家,使其成为曲型的皖中“江南水乡”,风光秀美。
1.4 遗风犹存,商业旅游业具有一定基础
商贸历史悠久,人文资源丰富。由于历史和区位条件等因素的作用,三河镇的商贸规模和行业类型远远大于或多于肥西县内的丰乐、清平等周边乡镇。同时也优于临界的庐江县大同镇和舒城县杭埠镇。据调查,南街、英王路、合铜公路两侧商业网点多达470余家,包括日用百货、药店、五金、加电、服装、书店文具、建材、装潢等几十种行业。这是周边乡镇无法比拟的,为未来商贸旅游业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河镇发展的特色定位
三河古镇的发展总体规划中提出一个口号“千年古镇,生态水乡”。这一口号突出了三河所具有的特色资源,特别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能够借助合肥的发展快速发展起来,且旅游资源的三大优势——自然生态环境、宜人水域风光、悠久的历史。以“大旅游”思想为主线,通过进一步的开发和精心规划相应旅游项目,展示现代生态产业风采、田园风光、古镇遗风,形成皖中地区独一无二的现代生态农业和古镇文化的复合观光示范区,提供亲近自然、近朴归真、生态认知、娱乐休闲、传统民俗公检法闲项目。抓住合肥市建设旅游中心城市与构建泛巢湖旅游圈的机遇,提升城镇旅游服务功能,培育特色千年古镇,发挥合肥市旅游中心城市的重要支撑点作用,服务以合肥为核心的城市居民周末休闲度假、回归乡野的旅游功能,使三河成为泛巢湖旅游圈至少是城市周边旅游长盛不衰的乡野生态旅游新区、新热点。3 培育的基本理念与思路
3.1 以人为本的生态理念
三河镇依托特大城市合肥,滨临我国五大淡水湖巢湖,自然环境良好。大自然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人类只是其中一部分。走以人为本的道路,就是要走自然与人类相和谐的道路,从人的尺度看自然、看社会。所以我国古代的小城镇建设,大多都是抱持着以人为本的自然理念,以有机生长的自然态势逐渐扩大的。三河古镇在发展过程中,一定要注重尊重现有的地形地貌、水系、动植物种类,完善生态链,同时也要注重对镇区的古老建设格局的继承与发扬,以旅游产业为核心,打造宜居滨湖城镇,带动城镇房地产业发展,聚集人气。
3.2 地域特色的文化理念
文化是人类社会文明化程度的记载与展示,是多元性人文特质的象征符号,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可视可感的一条历史轨迹。
在全球化的浪潮愈演愈烈的背景下,国内外、各地区的城市、建筑无不变的千篇一律,没有了自己的特色。此时,地域文化特色的地位提到了前所未有的一个高度,要求地区的规划、建筑要体现出本地区所独有的地域性和文化性。
三河文化是一个混杂的多元文化,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使其容易接受各种不同的文化,杂糅,产生出具有中国古典特色的“折中主义”。往往这种折中的风格比单一的风格包含更多的信息,也能更清晰地体现出三河的发展脉络。
3.3 互动发展的整体理念
三河镇或是泛巢湖旅游圈的一部分,也是合铜黄旅游带的重要节点,未来旅游特色城镇的塑造应从开放的理念处罚,旅游定位、功能、交通组织等应与整个泛环巢湖圈紧密结合,与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发展相衔接,承担起部分合肥市外来游客的旅游功能以及大部分周边地区重要的观光度假旅游基地功能,应树立区域一体化思路,加强联合,共同发展,避免投资浪费和恶性竞争,以促进泛巢湖旅游圈以及合铜黄旅游带等整体经济效益的提高。
3.4 持续发展的科学理念
为保证三河镇域旅游开发的持久不衰,就必须从科学发展观的理念出发,实施旅游可持续发展战略。处理好旅游开发与环境保护的关系,塑造好的形象与口碑,积极加强区域营销,尤其把治理水环境污染作为重点,提升旅游服务功能,完善配套设施,共同创造优美的旅游环境,促进本规划区人口、经济、社会、资源和环境的协调发展。三河镇旅游特色塑造的策略
4.1 塑造特色空间,营造旅游产业氛围
4.1.1 文化空间塑造
(1)街区文化
三河历史街区有着悠久的历史,主要反映清朝和民国时期皖中地区的风貌,基本格局是以鱼骨形道路系统为骨架的传统民居、特色街市、传统空间格局,沿河成街,因水得镇,临水建房。街巷宅院相对完整,有中心轴、有方向感、有节点,有边缘界定,有着朴素的规划意识,是人类适应环境的产物,具有丰富的生态学意义。
在古镇文化商业休闲区内建设的商业街道就是模仿这种传统的街区形成特点而成的。以相对完整、对称的房屋宅院为单位,集聚组合出传统的街区形式,有节点、方向感、边缘界定、空间的转折。
(2)建筑文化
三河古民建筑均为木构与砖石混合式,挑檐、垛墙、镂窗,外观朴实又富于文化内涵。砖为小青砖,瓦为小青瓦。屋顶为坡屋顶,屋脊以青小瓦叠成平直伸展。出檐常作单挑或双挑。平面布局以三合院、四合院为主,既有北方的合院形式,又有南方的天井院范。墙壁均是清水墙,不用石灰粉和泥涂刷,外表青砖竖立,沟缝青晰在目,随着日久天长,其古朴感远远超过“粉墙”的韵味,是吸收南北之优势,融南北于一体的创新产物。外观多采用与皖南民居属同样的处理手法,但是其马头寺的造型比皖南民居起翘更高,强化了运动之势,从而显
出勃勃生机。是三河兴旺发达的隐喻、腾飞的象征。
三河镇建筑空间应采用三河古镇建筑的部分元素,如外观的清水墙、青瓦、坡屋顶、合院的平面布局、天井院落、意象的马头墙等,与现代的建筑材料如钢、玻璃等,现代的商业建筑平面布局、住宅布局相糅合,形成一种“古今折中”风格。
(3)饮食文化
三河传统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它取南北菜系之长,集徽、川、淮扬菜之大成,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菜肴风味。色香、味醇,物美价廉,品种丰富。有“玩在黄山,吃在三河”的美誉,可知三河的饮食的影响力是很大的。三河镇小吃一条街里,网罗了各种三河名菜,品种繁多,未来提升服务档次,突出特色风味。
(4)民俗文化
三河的民间艺术历史悠久,独具文化特色。歌舞有闹花船、车上轿、河蚌舞、兰花、花担等。音乐方面,镇上还有多支号称“良玩”的民间小乐队,擅长演奏《春富贵》、《抱八仙》、《大开门》、《八歌洗澡》等民间乐曲,以及一批演唱京剧、庐剧、黄梅戏、民歌的业余文艺人才。
三河镇为这些民俗文化的展示提供了良好的场地,有各种戏台、剧院、广场,不同的活动有着不同的展示方式。有配合节庆活动的大型展示,也可进行小范围的商业活动。
4.1.2 小乡空间特色塑造
三河镇的水网独具特色。镇内,河环水绕,五里长街;镇外,河网纵横,圩堤交错,具有“外环两岸、中峙三洲”的独特地貌。古街沿河屹立,古桥横跨两岸,河中舟楫往来,水景秀丽,是江淮地区难得一见上规模、有品位的水网乡镇。
水乡特色展示主要就是展示三河古镇“小桥、流水、人家”为主的自然景观风貌。整改水体和以水体为主的空间轮廓,控制沿河建筑物和构筑的高度、体量、形式。完善水上游览,改进游船设计,加强水上服务;再现强调居民靠水而居的习惯。
4.2 完善功能配套,提升旅游服务功能
当前,我国旅游业正处于新一轮大发展、大开放、大变革的关键时期,并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步伐的加快,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旅游消费群体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内容不断丰富,对旅游接待的要求也相应提高,特别是处于特大城市周边地区的旅游城镇,更应在突出特色的基础上,提升服务等级,提高服务质量。
独具特色的自然景观和丰富多彩的人文景观为三河镇旅游业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三河镇作为合肥现代化滨湖大城市边缘区的特色小城镇,应从大旅游的思维与培育旅游产业的角度出发,承担起合肥旅游接待的部分功能,发挥自身中心城镇、试点城镇的政策优势,按照“政府主导,企业化运作”的模式创办,完善旅游交通、饮食、住宿、文化等各项配套设施,提升旅游服务功能配套标准,做好旅游宣传与营销,给游客提供舒适便捷的旅游环境。
4.3 丰富旅游形式多样化,突出古镇水乡乡村旅游特色
乡村旅游是以乡村为依托、农民为主体的一种体验型、体闲型旅游方式,现已成为当今世界旅游的潮流和趋势,有着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发展潜力。发展乡村游,还有利于调整农村产业结构,推动高效生态农业和农村二三产业联动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转就业,增加农民收入;有利于完善旅游产品的供给层次,丰富城乡居民的业余生活;有利于增强农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促进现代文明向农村传播,加速城乡经济社会融合,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新农村建设。
(1)乡村观光度假
周边自然环境优美,与镇内大型的自然风景区联系紧密,水系相通,绿色景观带相连。与镇内的古镇游览保护区、特色商业街区、民族民俗风情街区等相隔较远,环境相对静谧。交通便捷,水路、陆路均为可方便到达。适合以家庭为单位在此进行周末休闲活动、短期疗养
活动、商务会议活动等。主要内容有别墅群、高级会所、中型会议室、厅等。、(2)民俗文化旅游
以展示、宣传三河古镇文化为主,与古镇保护游览区相辅相成,可在此定期进行一些大型民俗活动,即做到宣传古文化的作用,又不会对古镇保护区造成较大影响。主要内容可以有展览馆、青少年素质教育中心、戏院、书社等。
(3)水乡与特色娱乐风情街
三河镇濒临巢湖,可以与自然环境相结合,采用青石板、小桥、游船、亭台等元素展示皖中地区独有的水乡特色,主要内容有可以茶楼、酒吧、手工作坊、露天摊贩、河边游船等。同时,可以建设手工艺品街、小吃街、茶楼、购物超市等旅游空间,构建特色娱乐风情街,不仅有日间娱乐,还有夜间娱乐,是人气的象征、挽留游客的关键,与水乡特色相辅相成,重现三河往日商贸繁荣的景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