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时间:2019-05-13 07:22:2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第一篇: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

——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

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对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现场调研、资料搜集、数据整理,并在分析了城乡一体化内涵的基础上,利用景观生态学的原理和方法, 对三角嘴都市乡村景观生态格局进行研究。力图通过对三角嘴都市乡村进行景观改造、生态恢复,以改善生态环境。并探索城市边缘用地景观更新改造的途径和方法,旨在探讨如何运用景观生态学原理完善城乡一体化的空间布局以促进城乡一体化进程。

Abstract: This article mainly through field investigation of triangular mouth of Suzhou urban village, data collection, data processing, and analysis of the connotation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based on principle and method of landscape ecology, triangular mouth urban study on village landscape patterns.Trying to through the landscape of triangular mouth urban village renovation and ecological rehabilitation in order to improve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Landscape renovation and explore the edge of the city with the ways and means, aims to examine the use of landscape ecology principles improve the spatial arrangement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to promote urban and rural integration process.关键字: 都市乡村;景观生态;城市边缘;景观安全格局

Key words: Urban village landscape, ecological urban edge landscape security patterns

1.引言

近几年来,随着人们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乡村旅游以其独特的自然田园风光为基础,本土地方性文化为内涵,吸引都市居民在乡村环境中游览和感悟,满足人们返璞归真、恬淡休闲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心理和生理需求。然而,在乡村旅游业迅速发展的同时,部分地区的乡村景观却没有得到很好的保护和体现,乡村景观呈现出了与当地农业生产模式、农村居民生活方式不相适应的状况,农业资源与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盲目的乡村旅游开发,在带动乡村经济的同时带 1 来了耕地、林地的破坏和水资源的污染。苏州三角嘴区域在发展过程中由于城市的入侵,不仅给本地居民的生产生活带来影响,有些甚至给地域生态环境带来严重的破坏和污染,肌理破坏,珍贵的国土资源蒙受了生态、经济、景观、社会多重价值的损害。在这样的情况下,都市乡村的景观规划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在规划时,我们应该科学合理地改造与利用这些边缘土地,从区域尺度上、形态上探讨城乡一体化中三角嘴区域合理的时间和空间结构,应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分析其景观生态格局的变迁,研究农田景观格局与变化、乡村聚落、土地资源利用和景观资源评价与模型等,从景观多样性、景现空间格局和景观的廓道效应出发,探讨如何建立合理有效的景观生态格局,营造新景观,使其在景观价值及环境效益上得到整体的提升。

2.城乡一体化中的景观生态格局 景观是由斑块、廓道和基质组成的一系列生态过程和土地利用方式的镶嵌体,在这一景观镶嵌体中,包括生物的、非生物的和人类的作用[1]。人类的作用是最复杂的过程 ,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它直接左右着生物和非生物的过程,同时也是土地利用方式的决策者。因此,在城乡一体化在空间格局上应做到空间的相互渗透,生态环境的相互协调,在保证经济、信息流畅达的同时,也要充分尊重自然生态过程,维护和恢复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过程及格局的连续性和完整性[2]。真正实现城乡之间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的高度统一,促进城乡健康、协调、发展。我们在进行都市乡村景观规划时应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1)保持自然景观的完整性和多样性。人类活动对景观的干扰程度越低,景观结构保存越完好,景观类型越多样。

自然资源:促进该区域的种植业、林业和渔业的发展,对已破坏的农田、林地、池塘进行修复,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渔业生产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

交通体系:农村中依旧保持着该城市最富有特色的路网格局,在生态恢复过程中,应将水网特色保护、整合并加以开发利用。

聚居空间:中国传统村镇聚落是中国传统聚落与自然环境巧妙地结合为一个有机整体,具有典型的生态学意义。在景观改造时,应在保留传统的聚居空间格局的情况下加以改造。

(2)保持传统文化的继承性。乡村社区文化体系,是具有相对独立和完整的地方文化,是乡村的文化遗产。乡村文化的继承性,是乡村文化得以保存的根本。(3)保持景观斑的合理性和景观的可达性。乡村居民点体系、中心镇、中心村、建制村与自然村,所形成的结构特征,廊、道、斑的合理性与村镇体系的合理性,是景观规划的基本原则[3]。

3.三角嘴都市乡村背景

三角嘴区域位于苏州沪宁高速公路以北,南与平江区相连,东与相城区相连,北与相城区、高新区毗邻,该区白洋湾街道的张网、新渔和申庄三个村就座落于此区,既是城市发展的潜在资源用地,也是生态敏感区域。

图1 三角嘴景观要素比例

3.1自然特色:三角嘴区域地势低平,水网密布,土地肥沃,农副物产十分丰富。主要种植水稻、麦子、油菜,出产棉花、蚕桑、林果,特产有碧螺春茶叶、长江刀鱼、太湖银鱼、阳 3 澄湖大闸蟹等。由图1可知,该区域拥有良好的水资源和农田树木资源。

3.2文化特色:白洋湾的民歌以及编钟艺术尤令人瞩目。金海鸥擅长民族乐器设计制作工艺,能让同一口钟发出了两钟不同的音,其制作的中华和钟被评为国宝级的艺术珍品,被国家文物总局永久保存。

3.3村落布局形态:村落形态是由住宅用地、耕地、林木、河川、道路等共同构成的景观表现,体现了苏州典型的水路格局。

3.4土地面积情况: 三角嘴区域总面积为6000亩,张网村占1/5,新渔村和申庄村各占2/5。其中基本农田约占1/2。包括耕地、林地、农村住宅用地,企事业单位用地、道路、鱼塘用地、绿化用地和其他用地等。

3.5人口户数情况:三角嘴区域5776人,其中农业户口人数1876人,居民户口人数3929人。在农业户口人数中16周岁以下的1/10;17-35周岁的约1/4,35-55周岁的约1/3,55周岁以上的约1/3。从该数据可知,三角嘴区域外来人员较多,且农村户口人群多为中老年人,年轻人均进城务工。

3.6住宅面积情况:三角嘴区域内共有住宅面积422000万平方米,违章建筑面积约为1/3。

4.三角嘴都市乡村发展方向

苏州三角嘴区域意欲搭上“乡村旅游”这班车,通过发展乡村旅游,产生社会综合效益, 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发展;加快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环境条件改善;满足了城乡居民对高层次生活的追求,提升新农村建设的层次和档次,建设成 “半乡半郭村舍,半山半水田园”的乡村旅游景点。

4.1近期目标:加强传统村落开发力度,完善规划区基础设施建设,鼓励农民开辟宅前屋后用地,栽植粮食经济作物,创造果蔬遍地的生产生活环境。

4.2中期目标:扩大“河道”、“农田”、”果林“、”鱼塘“、”民居“及其过渡带的保护恢复工程,构筑规划区综合生态框架,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为水乡村落的持续、快速、健康的发展提供保障。

4.3远期目标:建立以人为本的农村发展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农村生态环境,最终实现“生产发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目标。4.4三个方面的发展方向:

“三花”——茉莉、玳玳、白兰花。这三种传统花卉是当地群众的一种传统农业活动,通过建设三花培育展示基地,使传统花卉得到保存、繁荣、发展,从而体显出苏州地区的特色人文景观、文化底蕴。

“三鱼”——观赏鱼,垂钓鱼、渔业发展。在发展锦鲤等观赏鱼的养殖的同时,将部分鱼塘可以作为游客垂钓休闲的场所,将渔业与旅游业结合,为渔民们创收。

“三乐”——民乐、民谣、民舞。将这些即将消逝的白洋湾山歌,腰鼓等民间文化重新点燃,与旅游文化产业相结合。

5.三角嘴都市乡村的现状和问题

5.1规划政策和问题

5.1.1城市和农村两不靠

自2002年8月区辖调整以后,划入城区的农村在规划上、政策上即变成了城市形态,土地也纳入了市区城市建设用地范围,农村的政策也不再适用,农民宅基地停止审批等。但在经济活动上仍是按农村的模式在运行,市政府没有增加划入农村区域的城市建设维护费,环卫、交通等基础设施没有得到改善,在城市管理上又享受不到城市的政策。

5.1.2乘不上三角嘴生态公园开发这班车

该区域在三角嘴生态园内的2个半村位于生态公园的西部,在规划上,西部区域为生态田园区,以生态鱼塘、特色养殖、森林氧吧为主基调,保留原农庄;在具体操作上,实施了三期的绿化工程都为租地而不是征地。随着三角嘴生态公园的开发建设,该区域部分的农村只能解决一个农业问题,而农村、农民将永久存在,农村城市化仍将是遥遥无期。5.2景观生态现状和问题: 三角嘴区域在目前的城乡一体化发展过程中,加入了过多的人工化的景观序列。乡村景观破碎化程度较高,各景观元素界限明显,景观结构要素——基质、斑块和廊道的空间分布格局遭到破坏,各要素之间的物流、能流、信息流无法畅达有序。

5.2.1农田:

(一)现状农田的特点:农田占地广,主要种植水稻、小麦、经济作物等,各地农作物长势良好。

(二)现状农田的问题:靠近城镇主干道的农田污染较为严重,不适宜耕种栽植。5.2.2 鱼塘

(一)现状鱼塘的特点:三角嘴区域地势平坦,水网密布,碧波鱼跃。鱼塘主要集中在新渔村和申庄村,基本保留了原始的形态格局。

(二)现状鱼塘的问题:该区域的鱼塘数量众多,支离破碎,缺乏整体规划,部分鱼塘闲置,出现了垃圾堆积的现象,尤其在夏天严重污染该地区环境,缺少对这些鱼塘的管理与整治。

[4] 5 5.2.3果林:

(一)现状果林的特点:三角嘴区域雨量充沛,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果树茂密。

(二)现状果林的问题:改造前该区域有大面积的林地,但土地零散,处于无人管理的状态。

5.2.4民居:

(一)现状民居的特点:三角嘴区域的民居有着典型的古代“水陆并行、河街相邻”的双棋盘格局。基地内的民居分布相对集中,主要有新渔村。申庄村、张网村三个自然村。

(二)现状民居的问题:该区域的民居肌理大部分是保持原有风貌,但随着城市入侵,新建的房屋多是随意搭建,破坏了原有的民居肌理,并且出现了肆意搭建违章建筑的现象。

5.2.5河道:

(一)现状水系的特点:该区域水网众多,主要分为5条直流,且均由齐唐河引出,这些河道贯穿基地,且分之众多,可以灌溉农田并提供人们的生活用水。

(二)现状水系的问题:化肥农药粗放的施肥方式导致水质下降;蔬菜残枝烂叶随意丢弃堆放,阻塞河道;农村生活污水直接排放,造成了水体污染。

5.2.6交通

(一)现状交通的特点:主要依赖村镇道路,各村之间以村镇道路相联系。

(二)现状交通的问题:村镇道路秩序混乱,岔路错路尽端路多,没有形成统一的交通体系和交通网络。

6.规划措施和建议

6.1景观生态修复

6.1.1规划时,将各斑块形成稳定的三角形(如图2),既可以满足生物运动和能量转换,形成循环系统,小斑块的连接使得各斑块之间的联系更有过渡性,同时还能提供生物迁移的条件。

图2 6.1.2改造前斑块间相互独立且均处于破碎状态,通过对破碎元素的整合、连接,形成循环系统(如图3)。

6.1.3通过对凌乱的用地整体规划,将部分相同或者相似用地进行合并,方便管理和使用。然后通过廊道等元素的联系、渗透,将这些分区进行连接,形成完整的系统(如图4)。

图4 6.2建立景观安全格局 城乡一体化过程中景观生态格局建设是人类文化和自然景观的相互结合,通过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保护自然环境中敏感区,将人工环境努力与自然环境相连接增加生态多样性,并通过合理安排城乡景观的空间结构,发挥景观的视觉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6.2.1农田基质安全格局

通过发展农业种植业保护集中的农田种植斑块,改变因人类活动使乡村自然植被斑块减少的趋势提高乡村景观特征,丰富季象变化,在产业结构调整的基础上,大力种植经济效益高且观赏性强的种类,建立苗木花卉基地,拓宽中草药等种植渠道,还农田以原始的生态景观结构。

6.2.2鱼塘斑块安全格局:发展渔业景观。在牧业景观中,动物是最主要组成部分,社会各界对动物资源非消费性利用的趋势在逐步增加, 可通过对该地区鱼塘的改造,将鱼塘分给居民承包,提高渔业产量,将部分鱼塘合并方便管理与治理,以提高鱼塘的整体利用率。

6.2.3树林斑块安全格局

通过对这些林地的重新规划分区,将原本零碎的林地合并,再重新分配给居民,既提高了该区域的绿化率,创造了经济价值,同时还解决了居民的就业问题。可因地制宜地增加植物绿化斑块的数量, 在单一的农田景观中,适当增加林地的斑块类型。同时增加植物种类以丰富景观,调整落叶、常绿植物的比例,增添并丰富其植物种群和其它观赏植物。

6.2.4 民居斑块安全格局

我国地域的多样性造就了丰富多彩的乡村聚落景观,不同的形式和风格体现了民族文化的多样性特点。可通过对该地区建筑的整改,保留原有的符合该区域肌理的建筑,违章建筑以及破坏本地整体建筑风格的均拆除,恢复本地块的本土风貌来加强乡村聚落景观建设,保护有历史文化价值的古村落和古民宅,充分挖掘乡村村落的内涵和特色。

6.2.5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5] 7 将原本破坏的河道进行重新疏通使断流连接,全面改善水质,加强对该河道的管理,禁止倾倒污水,乱扔垃圾,并管制河道附近的工厂以及教化居民。河流廊道在功能上成为物质和能量的流通的通道。对于生物物种来讲,廊道同样会提供栖息地和物种源,并会成为物种的避难所和集聚地们的生活用水。[6]。这些河道可以作为灌溉农田的沟渠,游览观赏的水上观光线,人

景观安全格局图

根据不同的生态元素将该地块分为五种景观安全格局:鱼塘斑块安全格局、树林斑块安全格局、民居斑块安全格局、农田基质安全格局和河流廊道安全格局。

多层次的景观安全格局,有助于更有效地谐调不同性质的土地利用之间的关系,并为不同土地的开发利用之间的空间“交易”提供依据。某些生态过程的景观安全格局也可作为控制突发性灾害,如洪水,火灾等的战略性空间格局。景观安全格局理论更有可能直接在城市生态环境的改善、国土整治,包括受损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建立具有综合生态效益的防护林体系,保护区系统,城市绿地系统及城乡景观格局等方面发挥作用[7]。

除了上述景观改造方法外还可以加强对其的管理,对于该区域的居民以及游客制定不同的管理制度并对区域内的环境大力的整改,首先从根本入手,对于对环境有污染的工厂,生活垃圾进行政治清理。其次对已破坏的环境进行修复。

7.结语 乡村景观规划是在城市化快速发展的今天 ,在城乡一体化过程中,协调和建立统一的城乡体系。以乡村景观美景度、敏感度、可达度、相容度和可居度等景观特征为中心。通过对乡村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乡村建设的合理规划,实现乡村景观美景稳定、可达、相容和可居的协调发达的人居环境特征,将乡村人居环境建设成为未来最适宜居住的景观空间。(参考文献: 2 Forman,R.T.T Land Mosaics [M].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95 Farma.A.L’ecologia die sistemi ambieatab [M].Clucup.Padova.1993 3

中国科学院国情分析研究小组.城市与多村——中国城乡矛盾与协调发展研究 [M].北

京,科学出版社,1996:66—70 4 5 6 7 肖笃宁.当代景观生态学的进展和展望[J].地理学报.1997.17(4):366— 363 博泊杰,陈利顶.景观多样性的类型及生态意义[J]地理学报 ,1996.51(5):464— 461 Forman.T T and Godren, Landscape Ecology [M].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86 Turner.M.G Landscape Ecology: the effect of pattern on process [J].Annual Review of Ecological Systems.1989(2):171— 197 9

第二篇:旅游攻略(以自身苏州之游为例)

江苏苏州旅游攻略

仔细回味一下三月的苏州真是格外惹人怜爱,在自己走南闯北旅游过的几个城市里,终究觉得苏州最能撩起我的喜爱之情。但由于清明假期实在过于紧张,苏州景点并没有如愿地玩个遍,实为有点小遗憾。

从清明假期的第一天便开始了我为期三天的苏州之旅。寻着足迹,找寻那一段美好的回忆,因提前一天购买了前往苏州的火车票,一切很顺利,大约六个多小时的行程。接着下了火车,这时也是黄昏时刻了,刚一下车肚子就不争气,于是就到处寻找小吃,这里的整条路都很清静,昏暗的街灯还挺惬意。晚上住的百时是我住过的房间最袖珍的酒店,不过比想象中的要好些,至少还算整洁,虽然这种快捷酒店的隔音不好是通病,但因为旅途劳顿,很快就睡了也就不觉得。

第二天大一早起来,洗漱吃过早餐之后便从平江路一路溜达去拙政园,突然发现早上的平江路比晚上还要美。清明假期使得拙政园早已人山人海,这也是我此行感觉较为悲剧的一幕。

中午去吃了朱鸿兴的蟹虾面,果然名不虚传,虽然贵些但觉得值得,真的很新鲜也很好吃。

下午晚上去了著名的七里山塘逛街,可依然是人山人海,本打算带着相机多拍些这里的美丽夜景,后来悲剧的发现根本没有地方站,到处都是戴着小红帽的旅行团。可谁又料到,忽然下起了倾盆大雨,山塘之行自然就此不欢而散。

最后一天去了千年前的古人张继被今人用铜刻定格在了桥边的枫桥,一些游客愿意摸摸张继的手,希望沾些灵气。而他把欢乐留给我们,寂寞留在了自己心中。枫桥旁边有小亭,有评弹艺人弹唱《枫桥夜泊》,隐隐有江南的气象,可惜时间短促。有那么多的文人迷恋评弹,这真的是最有文人气息的艺术。只想醉在这暧昧的吴侬软语中,疯魔成传奇。姑苏城外的寒山寺,静静地守在枫桥的旁边,听远远的丝竹之声。苏州迈着缓缓的步调,宠辱不惊的前行。让经过的人感受到她的厚重,但也不至于被这种厚重压垮。但总还是有人觉得历史太过压抑,所以选择逃离。

在苏州小吃街吃过早饭回到苏州火车站,大约下午2:30搭上了返回郑州的火车,经历六个多小时的行车之旅于凌晨1点多到达郑州。

对于这次苏州之旅我亲身经历突发以下感触:

1、苏州的环境很是清幽干洁,有种让人不得不喜欢上这里神奇魔力,到底我是深深地喜欢上了这里,喜欢上了这里的一草一木。

2、同里虽然不大,但也可以呆两天,这次安排的时间短,大可不在观前街住。同里湖和附近的油菜花节就木有时间去成,还是略有遗憾的。

3.这里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每每走到文化古迹前都充满一种莫名的力量推着我驻足停留,仿佛耳边就回响着:

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台花榭,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碧云冉冉蘅皋暮,彩笔新题断肠句。试问闲愁都几许? 一川烟雨,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这也是我较为喜欢的一首有关苏州的词,这次的亲身体会后,才深深体会到词中最深的情感,体会到当时大词人贺铸的所思所感。都说旅游让人视野开阔,逐渐养成豁达的胸襟,真正做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这没错,但我想说,苏州一行更让我深深的得到了心灵与肉体的洗礼,被其浓厚的文化气息所折服。

第三篇:以苏州为例论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关注弱势群体 构建和谐医保——以苏州为例论建立多层次的医疗保险体系

摘要:从公费医疗、劳保医疗到社会医疗保险,我国的医保改革在较短时间内取得了长足进展,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的实施,初步解决了全国1亿多参保人员医疗保障难题。但是我们也同时看到,在现行的医保体系下,弱势群体的医保问题仍然突出,“无钱看病、因病致贫”现象和“越贫越病、越病越贫”怪圈并不少见,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构建和谐社会宏伟目标不符。我们在城镇医保改革取得初步成果的同时,必须加快改革步伐,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进一步完善多层次医保体系上,提高“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必须把更多的精力放在进一步扩大医保覆盖范围上,使“制度外医保弱势群”逐步纳入城镇医保。本文结合苏州医保以帕累托改进为原则,构建多层次医保体系,拓宽医保覆盖范围,切实为医保弱势群体减轻费用负担的成功案例,对关注弱势群体,构建和谐医保作一探讨。

关键词:医保弱势群体

医保体系

扩面

和谐医保

在劳动保障部社会保险研究所2004年开展的“全国医疗保险热点难点问题”问卷调查中,全国30个省份主管医疗保险行政和经办工作的负责人作了问卷调查,在筛选出的十大热点难点问题中,排首位的就是“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这一问题同时也被评为“社会关注度最高”的问题,业内人士的回答再次清晰地把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凸显在我们面前,并成为众人瞩目的课题。十六界四中全会提出了构建和谐社会这一重要执政理念,“和谐”已成为社会各项工作的主旋律。要构建和谐医保,首先要解决的就是弱势群体的医疗问题,建立和完善全覆盖、多层次、制度化的较为完备的医疗保险和救助体系。

一、医保弱势群体的界定

本文所研讨的医保弱势群体是指那些生活在城市、在社会资源的分配过程中处于不利地位、生活处于相对贫困状态、无力支付医疗费用和易“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人群,本文将其分为“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和“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两类,分别提出政策建议。“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是指已经覆盖在城镇医保体系下,能享受城镇基本医保,但医疗保障水平相对其支付能力严重不足,生活水平受疾病影响大的人群,主要由在职职工和退休人员中的困难人群构成。“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是指生活在城镇(郊)、未被覆盖在城镇医保体系下、医疗费用需要全部自付的医疗风险高危易感人群,如享受最低生活保障居民、灵活就业人员、被征地农民、职工家属等。

医保弱势群体的外部表现多样,但该住院治疗的不住院,该服药的不服或不能按量服用,“小病抗,大病拖”是共同的;由于经济困难所导致的医疗保障缺失是共同的。

二、医保弱势群体现状

目前,我国这两类医保弱势群体医保现状不容乐观:

(一)现行城镇医保覆盖范围相当有限,多数社会成员还没有制度上的医疗保障。截止2003年6月底,医疗保险覆盖面只相当于城镇就业人口的42%,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广泛存在,且完全暴露在医疗风险下。

(二)制度内弱势群体的医保问题同样突出。(1)从人数看,据民政部最新核定,截至2004年12月底,全国城市低保对象总人数为2200.8万人,2年来激增了4倍,国企困难人群约占国企职工总数的10%,这个数字可以视为弱势群体总数的最低数字。(2)从费用承担能力看,“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共同点是经济收入低,费用承担能力弱,在现有的“基本医保”、“大病医保” 和“补充医保”体系下,其保障力度相对其高额医疗需求严重不足。以苏州为例,2004年4万以上大病病人人均住院费用为82428元,发生率约0.7%,统筹基金支付率约60%,大病患者自负费用平均在3.3万元以上,而且上下分布差异极大,同比6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其支付能力严重不足,推及到全国,也应是合理的推断。

三、医保弱势群体的形成分析

近年来,随着经济形式变化,医保制度内参保人群大量流向制度外,又没有(合适的)新办法将医保制度外人群归入制度内,造成医保弱势人群增大,境况恶化,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从医保管理方面看主要有:

一是医保体系建设向纵深发展不足,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的医疗需求形成制度真空,现有的“三位一体”医保体系建设有待完善、深化,多层次化;

二是制度缺失,非正规就业人员、职工家属、征地农民等人群的医保制度建设严重滞后。截至2003年底,全国实际参加医疗保险的灵活就业人员大约只有500万人,不到总量的4%;

三是制度缺乏创新,新政策的设计多是对基本医保政策的翻版,门槛较高,手续较繁、缺乏弹性、缴费年限与医保待遇脱节,负向激励、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并存,制度外向制度内转移参保局面难以打开;

四是地方推动不力,一些地方出于减轻劳动力成本,增强地方投资吸引力考虑,对推动灵活就业人员参保不作为甚至阻挠;

五是思想保守,因循守旧,主观上不愿扩大城镇医保的范围和内容,医保管理奉行无为而治。

原因可以是多方面的,但政府的解决之道是不可或缺的。关注医保弱势群体,全力解决“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的“病有所医“问题,提高“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的保障水平,既是政府应尽的责任,也是构建我国和谐医保的必经阶段。

四、整合医疗资源,解决弱势群体医保难题

(一)构建多层次医保体系,提高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保障水平

自基本医保改革实施以来,从量的角度看,全国医保参保人数增长明显,但从质的角度看,即使是在经济水平较为发达的苏州,在传统的“三位一体”的医保体系下,参保职工保障水平并不高,特别是大病患者、弱势群体境况更不理想,苏州0.7%的大病患者同比620元的最低生活保障金,其支付能力严重不足,推及到全国,也应是合理的推断。

为此,苏州创建“地方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两个办法,合并基本医保、大病医保,构建了“四位一体”的医疗保险体系,大大提高了“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值得关注的是,从福利经济学角度看,苏州“地方补充医保”和“医疗救助”的实施符合帕累托改进:通过合理的医疗资源配置,在没有使任何人境况变坏的前提下,增加了“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的医疗福利水平,使其医保待遇和生活水平变得更好,从而提高了社会整体医疗福利水平。

1.完成从“单位补充医保”到“社会补充医保”的过渡

随着时间的推移,传统的“单位补充医保”问题逐渐暴露,特别是在企业改制、破产、关闭较为集中的几年,单位补充医保只解决了公务员医疗补助,面广量大的企业参保人员的补充医保形同虚设,职工门诊医疗需求得不到有效保障,建立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医疗保障体系,完成从“单位补充医保”到“社会补充医保”过渡是适应新形式发展的必然要求。

苏州于2004年顺利完成这项过渡,闪光点有三:一是由地方政府颁布实施,捆绑在基本医保下强制参加,确保弱势群体应保尽保;二是不额外增加个人缴费负担,基金由用人单位缴纳、统筹基金划拨和财政补贴组成;三是扶助对象为弱势群体的指向性很强,只有在个人帐户用完后,才能享受补充医保。

苏州地方补充医保的成功运作,提高了“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保障水平,实现了“单位、个人、基金”三赢的有效通道。有以下几个事实作证:

一是实施后切实提高了“制度内医保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水平,累计为弱势群体减负5810万元,社会反响很好。政府的重视支持,是加快建立了独立于企事业单位的地方补充医保的源动力。

二是增加企业一个点的征缴比例,没有减弱地方投资吸引力,没有造成基金收缴率的下滑(保持在99.6%以上)。原因是增加征缴比例,虽然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企业的征缴压力,但同时也释放了企业门诊医疗费用报销压力,并没有对苏州的投资吸引力产生任何负面影响。

三是从统筹基金里划拨一个点,没有对统筹基金产生不利影响。实施后结余率反而提高了三个百分点,累计结余也同步扩大。事实上,影响统筹基金结余的因素很多,目前我国医保还处于“三分政策,七分管理”阶段,综合管理才是抓好医保基金的关键,从统筹基金里划拨一定比例基金不是影响基金结余的主要原因。

四是通过自负段、封顶线和支付比例的政策设计,有效规避了基金支付风险,实施一年下来,地方补充保险基金收支平衡,结余可观。

2.实施医疗救助办法,进一步化解大病风险

苏州第一年实施地方补充保险,以2500元为封顶线,显然只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弱势群体的医疗负担,自负费用最大的医保弱势群体医保问题仍然突出。

针对以上情况,苏州按照“以筹定支,帮困济贫”的原则,进一步针对自负费用最大患者实施医疗救助。特点有三:一是没有增加单位和个人缴费负担,基金来源为政府财政预算安排、大额医疗费用共济基金划拨和社会捐赠;二是减负效果非常明显,2004年对“自负费用”超过1万元的全部573名患者发放医疗救助金217.4万元,人均享受救助金3794元,最高救助金达10000元,三是实行“量入为出”的费用结算管理办法,有效规避了基金支付风险,确保了救助办法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在社保体系之外,苏州还有民政部门的医疗救助、单位补充医保和商业医保的补充配合,在体系建设方面,苏州通过整合各方面的医疗资源,优化各基金配置,走出了一条较为科学、合理的体系建设之路。各地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确定基金征缴渠道及征缴比例,合理设置道德风险门槛。不管补助力度的大小,只要实施运行起来,就会产生大的社会效应,就有助于和谐医保的构建。

3.在医保体系内,局部调整医保政策,专项惠及医保弱势群体

在医保体系内,对医保政策作局部、专项调整,有针对性减轻医保弱势群体的医疗负担,从而带动社会医疗福利水平整体提高,也是一种福利经济学的帕累托改进。

医保政策的调整方式有两类,一是待遇普遍调整,惠及每一个参保人员;二是待遇局部、专项调整,仅惠及部分高额医疗费用患者。在医疗资源有限的情况,为了最大程度发挥医疗资源的使用效率,使用前者,更能明显提高社会整体医疗福利水平。以个人账户为例,相当一部分人的个人账户沉淀资金已经很大,若普遍调增,所需资金大,对前者仅是进一步加大了沉淀资金,医疗资源使用效应不能显现,又由于等额发放弱化了对弱势群体的补助,不符福利经济学帕累托效率的最优标准,也不利于和谐医保的构建。保险更需要的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

苏州每年账户调整都是集中增加退休人员的划入金额,而对在职人员的划入未作任何调整,这就是针对弱势群体的典型政策局部调整。除此之外,局部或专项政策调整还可以是:调高住院大病保险支付上限(如苏州由15万调高到20万)、增加门诊特定项目、放宽门诊特定项目药品使用范围等,这些政策的共同点是专项惠及高额医疗费用患者。苏州近两年连续实行了14项针对弱势群体的专项调整,实践证明由于所涉及的人数仅是不占多数的大病患者、医保弱势群体,并没有对统筹基金结余造成任何不利影响(实施后统筹基金结余率提高了三个百分点)。

(二)拓宽医保覆盖范围,保障“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合法权益

目前我国基本医保范围主要还是过去公费、劳保医疗享受者。改革开放以来,传统的就业格局已经打破,就业形式也日趋多样化,非正规就业人员逐渐成为劳动力就业的主要渠道;征地农民失去土地后,保障形式必须跟着发生变化;职工家属半费医疗制度难以落实后,其医保问题也必须跟进。将这部分人群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既是体现国家责任和构建和谐医保的需要,也有利于扩大医保覆盖范围,提升基金抗风险能力。但在扩面的步骤上,要坚持积极稳妥、逐步扩面的原则,在保障水平上,可以分步推进,门诊、住院递进解决。

第一步,制定门槛更低、更人性化的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保办法,将所有非正规就业人员纳入城镇医保体系。

根据国家有关部门劳动力就业状况调查推算,目前个体经济从业人员中已经参加基本医疗保险的只占11.2%,私营企业也只有23.9%。同时他们年龄较轻,绝大部分人有参保意愿和一定的缴费能力,非正规就业人员参保潜力很大。但在研究制订相应医保政策时,必须考虑其劳动关系不固定、收入不固定(总体水平较低)、工作时间不固定、工作岗位不固定的“特点,建议实行弹性的保险政策,总的政策设计应是参保办法灵活、参保门槛较低、有缴费时间及基数的自由选择度,同时又能有效规避道德风险。

苏州2004年出台的灵活就业人员参保办法,突破点有三:一是参保对象不区分农村、城镇户口,只要具有本市户口均可参保;;二是养老、医疗解除缴费“捆绑”,可单独参加医保,减少了参保费用,降低了参保门槛;三是人性化的操作,允许中断缴费,续保时均不再要求补缴。这三点的突破,极大拓宽了城镇医保覆盖范围,极有利于将更多的“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纳入医保范围。实施的第一个月,参保人数就同比翻了一番。

第二步,将征地农民逐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先重点解决住院大病保险,近年来,我国信访受理的来信来访问题大部份集中在征地纠纷和征地补偿安置问题上,这意味着城市化和工业化速度愈快,失地农民问题就愈突出。解决其医保缺失问题也迫在眉睫。要研究制订适应征地农民社会医疗保险政策,可以从建立统筹基金起步,制定城镇医保和农保之间的转移衔接办法,分批重点解决征地农民的住院大病保险。

2005年苏州市正式实施征地保养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依据逐步推进的原则,第一批被纳入城镇医保仅是第三和第四年龄段849名征地农民,重点解决的也是其住院大病保险(门诊保障是每月发给20元包干),其基金来源是从征地成本中按一定标准一次性划拨。苏州征地保养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办法的实施,解除了其“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后顾之忧,实现了苏州征地农民从“土地保障”向“社会保障”的突破。

第三步,逐步将职工家属(含少年儿童)纳入社会医疗保险范围,再逐步拓宽到城镇所有居民。

在多数国家医疗保险实践中,职工家属都被纳入保障范围。我国实施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后,供养直系亲属的医保改革没有同步进行,导致职工家属半费医疗的制度在很多地方难以落实,向其提供医疗保障成为不可回避的问题。事实上,逐步将职工家属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没有太大资金上的风险和管理成本的提高。这是因为医疗消费中“搭便车”现象早已普遍存在,现行医疗费用中,已经部分包含了职工家属的医疗消费,而家属却没有履行缴费义务。采用家属相对较低缴费、政府补贴、医保基金适当分担的办法,将职工家属纳入社会医疗保险,是比较容易接受和可行的。近几年来,我国一些地区已经实行了将职工家属纳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的试点,事实也说明了其可行性。

将“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纳入城镇医保,既是国家责任,也是构建和谐医保的重要内容。扩大社会医疗保险的覆盖范围,关键是要解放思想,树立以人为本的服务理念,研究制订符合制度外医保弱势群体收入水平、就业特点、医疗需求的不同缴费档次、不同医疗需求的医疗保险政策。

在劳动保障部2004年开展的问卷调查中,30个省份医保管理业内人士对解决“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的前景预测时,对解决弱势群体医疗保障问题信心十足,非常乐观。有54.8%的人选择主抓这一问题,1-2年可以解决,有45.2%的人认为需要3-5年,没有人认为需要6年以上。事实上,就中国目前的情况分析,通过合理配置医疗资源,整合其他社会资源,逐步建立城镇医保弱势群体医疗保障机制的时机已经成熟。

三大基本制度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我们要建成三个制度: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基本卫生服务制度、基本药物制度。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只有建立广泛覆盖的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发挥“互助共济”的作用,才能大大降低患者的财务风险,根本解决“看病贵”的问题。

基本医疗保障制度首先要扩大覆盖面。至少要达到80%以上,才能发挥比较好的作用。从补偿比例来说,至少要保障50%以上的费用。

其次,要逐步实现“城乡一体化”。未来的15-20年内,农村和城镇的医疗保障体系应当结合在一起。目前城乡是两套体系、两个部门在管,农村的医疗保障由卫生部主管,而城镇由社会保障与劳动部主管。今后应该统一到一个部门来管。而且从农村到城市打工的人,投保者家属,个体工商户等原先医保的“死角”也要纳入到一体化的医保体系中。

另外,应当优先解决弱势群体的医疗保障问题。目前城镇医保覆盖的主要人群是公费医疗的干部,城镇职工,这些都是待遇比较好的。而那些失业、下岗的人群都没有很好地覆盖到。基本医疗保障制度要优先解决老人,儿童、妇女,以及下岗人员等贫困救助人口的医疗保障问题。

基本卫生服务制度。所谓基本卫生服务体系,强调的是县一级以及县以下的医院体系,其中主要构成部分是社区的医疗服务和农村的基本医疗服务。也就是说,基本卫生服务制度的主要内容是面向基层的医疗服务,包括预防保健、基本医疗服务、康复、健康促进、计划生育和基本药物。

基本卫生服务制度和基本药品制度能够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提供长期的低成本运转基础。毕竟国家财政能力有限,对于三级医院的很多项目,国家不应该投入很大的资金,因为这些项目可以靠市场机制运行。政府有限的资金,需要投入到它应该承担起来的公共服务里,比如公共卫生,公共服务的产品等等。

而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其保障范围的实现和扩大也有赖于基本卫生服务制度。老百姓受保障的医疗服务大部分可以由基本卫生服务制度提供,包括免疫等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常见病、外伤等基本医疗等等。

基本药物制度。基本药物的内涵包括:有效,安全,而且有经济性,也就是说成本比较低而效果比较好。简单地说,就是能够以老百姓承受得起的低价格大批量生产、供应和使用。这里所说的基本药物,不但包括药品,还包括基本的医疗器械、消耗材料等。

我国原来也有基本药品目录,但是范围太大,有2000多种,城镇医保和农村合作医疗都是按照特定的范围来报销,结果财政支持不了,这个制度也就发挥不出应有的作用。

我们设想,首先把现有的2000多种基本药物重新选择一遍,缩小范围。建议缩减到300种左右。确定范围后,对于那些微利的药品,政府要制定政策来扶持,组织药厂生产,保证药厂一定的利润,适当给予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并且由国家收购所有的基本药物,这样,就不需要生产小包装,而是大包装生产,节约成本。还可以打上标志,如“基本药物”,把价格也定好。这就没有了药价虚高的问题,老百姓可以享用到实惠的基本药品。

至于那些高新药物,可以争取社会保险来支付,或者自费支付。这样就把层次分开。

这三项基本制度,核心的价值取向是公平可及。

过去在卫生改革当中,强调的是效率与公平,以效率优先,兼顾公平。然而,所谓的兼顾公平实际上并不是重点,重点在于效率。那么,什么体制的效率高?显然是市场体制。但是市场不可能考虑不同经济水平的人群的公平性。

从长远考虑,如果要提升整个国家的健康水平,政府必须保证公平可及的基本卫生服务——人人能够享用,人人能够支付得起。这是政府的责任。

近日,金坛市出台《金坛市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暂行办法》,将原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与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合并为由政府组织实施的覆盖户籍关系在本市行政区域内的不属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参保范围的所有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实现了医疗保险全覆盖。

据了解,该《办法》给予了包括残疾人在内的特殊困难群体以特别优惠,规定这部分居民免除个人缴费,其涉及经费由政府补助。依《办法》规定的标准,2008年金坛市医保筹资标准为120元/人,个人缴纳40元。据概算,全市符合优惠条件的残疾人约有2万5千人,每年政府专项补贴就达100万以上。

该项政策使广大残疾人不掏一分钱,就可以享受到金坛市的医疗保险各项规定待遇,基本解决了他们看病难问题,是对残疾人在就业、教育等方面实施优惠政策后,推出的又一项新举措

针对有些农民“不生病参保不合算”的思想,2004年开始,金坛市从补偿模式着眼,推出新的医药费报销举措:“住院大病统筹+家庭账户+特殊病种”。这一补偿模式的显著特点是:不一定非要住院才能报销医药费,患者买药、看病通过家庭账户即可适当列支,特殊病种可以申请特殊报销。为使补偿准确、合理、及时、到位,金坛市投入52万元,用于结算中心、计算机、服务器、办公设备等建设。为16家镇(中心)卫生院配备电脑,安装宽带,启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管理网和医院管理系统网”,2005年6月起各镇卫生院可以随时、及时结报,合管办进行计算机结报、监督和跟踪纠偏。

与此同时,金坛市对参加合作医疗、两年内没有享受报销、年龄在35岁以上的农民,统一建立健康档案,免费安排一次健康体检,体检的内容包括三大常规、胸透等。同时推出一项重要举措:凡特殊大额检查费用(如CT、核磁共振、彩超、腹腔镜手术、伽马刀等)及特种病种的门诊医疗费(如肿瘤病人的门诊放疗、化疗费用,慢性肾炎尿毒症患者的门诊血透、腹透费用),均按30%计入报销范围进行补偿。补偿的封顶额也由1万元提高到3万元。

此外,金坛市在合作医疗资金管理方式、转诊制度上也作了新的探索。资金管理由市、镇二级统筹,两级管理,改为全市统一管理,统筹使用,统一结报。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基金纳入财政专户,封闭运行,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定期公布、定期审计。从2004年开始,按月将各镇参保人员报销情况及基金具体收支使用情况,定期向社会公示,各镇、村都有专门的公示栏。从2006年1月起,市合管办对报销补偿5000元以上的农民还实行电话回访制度。审计结果显示,运作近三年来,金坛市合作医疗资金没有出现违规使用情况。在转诊制度上,鼓励农民就地医疗,农民在本地治疗的,报销额度适当提高。凡在本市医院诊治的,不需要办理任何转诊手续;到市外就医的,只需办理登记手续,即可按规定报销。这些举措大大方便了患者,调动了农民的参保积极性,增加了受益面,2006年参保总人数为306866人,参保率达99.3%,远远超过常州市下达的85%的指标,提前14年达到了全国2020年期望完成的水平值。

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使金坛市农村劳动力的健康有了保障,提高了农民的创收能力。2003年至今,金坛市农村人均年收入每年平均以1200元的速度递增,农民平均期望寿命增加了2.43岁;金坛连续获得全国农村经济综合实力百强县(市)、全国首批80家小康县(市)、江苏省文明城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

目前,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征缴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农民参保额为每人30元,其中茅山老区(薛埠、茅麓、西岗)为每人20元。除茅山老区以外市政府确认的经济薄弱镇、村的农村居民每人缴纳25元。在金坛市从事农副业生产,持有二年以上暂住证的非本市籍居民参保额为每人90元。各镇(开发区)为单位的农民参保率必须保证在95%以上,市、镇两级财政对每个参保对象的保费补贴额度达60元。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资金总额可达2700万元以上,标志着金坛市农民将进入“小病不用扛,大病有保障”的医疗新境界。(一是城乡差别较为明显。表现在救助最高限额上,城市对象为10000元,农村对象为3000元,这种较大的城乡差别与几无差别的城乡群众医疗费用支出相比较,存在明显的不公平性。

二是医疗救助标准较低。虽然实施了医疗救助,但由于救助标准较低,困难群众的医疗费用往往仍是以个人负担为主。

三是大病救助效能不强。城市对象和农村对象一个自然内分别以10000元和3000元封顶救助,再无其他重大疾病相关救助内容,显见大病救助效能不强。

四是看病难未有效缓解。困难群体大多老弱病残,应该是患病就医的比例要比普通人群体要高。但通过对2007年金坛市医疗保险和医疗救助情况分析,可以看出两点:一是困难群体患病就医的比例不到普通人群的一半;二是困难群体患病就医的平均医疗费用是普通人群的1.7倍。说明了困难群体往往是小病拖、拖成大病才治疗,明显存在着看病难

第四篇:浅议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以苏州生活广播为例

浅议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

浅议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

苏州大学东吴商学院陈菲

摘要:当前中国的媒体竞争异常激烈,一方面,传统媒体和新兴媒体媒体在各自的产业化经营之路上各展招数,传统型的广播电视集团、报业集团以及移动运营商、视频网站、甚至于SNS社交网站的迅速崛起,节目大战、广告大战、价格大战硝烟四起;另一方面,不少境外媒体都把下一步的市场目标和利润增长点放在了中国。这种“内忧外患”的情况要求媒体尽快地转变经营观念,制定正确的市场战略,开展综合化、特色化的营销模式,使自身的媒介产品和媒介服务能够深入人心,取得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关键词:营销价值媒体

广播电台作为比电视更为历史悠久的传统媒体,继报纸(纸媒)与互联网交战之后,第二个被推向了“汰弱留强,胜者为王”的媒体大战之中。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赫特曾经说过:“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有价值的不是你的信息而是你提供信息的方式。”

纵观各种电台活动,喻国明先生认为无外乎以下四种:一是“卖内容”;二是“卖广告”;三是“卖活动”;四是资本运作。其中,“卖活动”指的就是通过活动来延长媒介的产业价值链。广播电台的“卖活动”能否最终成功,很大程度上的取决于活动策划能否获得有效执行。因此对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体现,笔者有如下见解:

首先,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品牌塑造力上的体现。

广播电台的最大特性就是灵动性,即人们常说的“船小好调头”。广播的灵活性决定了广播电台活动策划的多样性。无论是上级领导下达的行政性“活动”,还是与某个行业合作的商业性“活动”,抑或是广播电台自身出于推广目的的“活动”„„都可以在电台活动策划之中得以充分体现。苏州生活广播的很多活动正是印证了广播电台的灵活特性。如携手苏州市药监局举办的“3.15安全用药”广场活动、与苏州凯马广场联合举办的汽车节、与天平上风景区合作的动漫节等活

动。这些活动以“多、快、准”为目标,大多从经济效益上实现了这些活动的策划意图。以苏州生活广播近期与苏州印象城携手打造的透明直播室为例,就电台而言,不仅通过透明直播间为电台增加了与受众面对面接触的机会,也对外展示电台主持人和广播电台的自身形象,还从中汲取到为数不少的广告进账;就合作商家印象城而言,引入媒体资源同样提升了在同质化竞争业态的档次。

第二,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创新表现力上的体现。

创新是电台节目生产环节一直强调的重要精神。花样翻新,常变长新才是广播节目不断焕发生机吸引听众的法宝。同样的精神和理念也一直在广播电台的活动策划上得到体现,“新瓶装新酒、旧瓶装新酒、新瓶装旧酒”都是这一指导思想的实际操作。美国总统奥巴马口呼“change”而来,从一个侧面也反映出创新的时代意义。拿苏州广播市场来说,虽然新闻、交通、音乐、生活四台割据,但是任然避免不了广播媒体的同质化竞争。因此,创新性在电台活动策划的贯彻是电台在同质化竞争之势日趋明显的今天突围而出的关键。在这一大背景下,苏州生活广播今年根据春季收听市场的需求,在清明节期间策划推出的活动“春游江南 相伴而行”恰是一个很有创新意味的策划。电台节目生产的节目部门率先抓住了这一时节特征,以清新的“旅游”概念代替了清明的哀思氛围,进而企划部门辅以渠道优势,通过组织听众参与春游,一举打响了“春游清明”的创新概念。除了在听众市场和客户市场均取得美誉度提升之外,这一概念也被同城广播媒体借鉴参照引用。

第三,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整合影响力上的体现

在实务操作之中,电台的活动可以成为电台节目生产的重要素材。但是必须树立电台活动并不是等于电台节目的统一认识。基于此认识,在活动的筹办和运作之中,除了有节目生产部门的介入之外,还必须要整合台内台外的各种资源,实现电台活动的整合营销。好的活动不仅需要创新想法和创新做法,还需要好的整合营销方法来支撑。创新力不等于影响力。歌唱选秀类节目在国内并非是由湖南卫视第一个开办出来的,然而湖南卫视却是将歌唱选秀节目影响力做的最大的一家。透过这个案例,不难发现,好的活动和普通活动、普通节目之间最大的差别就在影响力层面之上。广播媒体便于携带,网络媒体便于互动,平面媒体便于深度介入,电视媒体便于直观接收,因此在活动内容本身具有创新性和新闻性的基础上,必须结合其他媒体的优势进行整合营销,才能将创新性转化为影响力,开发潜在受众。2010年,湖南电广传媒旗下的“快乐购”购物频道,即是通过收购长沙市的生活广播媒体频率资源,获得了整合营销渠道上的拓展,从而实现了媒体影响力的扩大和活动影响力的蔓延。此外,江苏地区地面频道收视冠军《零距离》也是通过与广播电台、网络媒体和纸媒的深度整合,取得了收视、收听率以及市场份额的更大突破。

第四,广播电台活动的价值在团队执行力上的体现

针对采编播三位一体的广播电台而言,有效的执行力是一切活动从精彩蓝图转化为影响力和收听率以及市场占有率的重要保障。相对于精细化分工的电视媒体,广播电台则是显得更加具有“预备役”的特点。平时各个部门各司其职,遇到电台重大活动时,每一个人又都是活动部门的重要力量。遗憾的是,并非每一次的电台活动都可以检阅该团队的团队执行力。针对这一情况,电台活动的执行部门必须建立明确的职责分工和更微观团队的架构(一般设3-5人小组),首先从制度上保证执行力的传导不会因为某个成员的懈怠而滞留。另外,团队的管理者还需要充分运用沟通和激励措施,凝聚组织成员之间的合力。必要时候,广播电台的活动还可以引入专业的会务公司、演出公司、广告公司成为战略伙伴,共同完成更加剧的活动策划。

写在最后,笔者还是善意的提醒,广播电台的活动是在广播节目之外的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但是,这并不意味着电台活动会立竿见影的作用在广告数额的增加上。作为活动的主体,电台只有始终把受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真诚面对受众,坚持服务意识、诚信为本,才能真正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文献引用:

1、喻国明《构建媒介活动平台的价值——兼论〈江苏新时空〉“新闻行动”模式的意义》,《视听界》2007年第4期

2、胡若洋《广播媒体资源整合及资源重置》,《声屏世界》2010年8月(上半月)

3、赵晓东,《产业化背景下人力资源的解决之道》,《市场周刊·商务营销》

2004年6月

第五篇:对城乡规划地方性法规建设的认识——以苏州为例

对城乡规划地方性法规建设的认识

——以苏州为例

摘要:1989年12月26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获得通过和颁布,宣布了城市规划在国家生活中的重要性和意义。2007年10月28日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至此,随着国家规划法的更名和调整,2010年9月2日苏州市颁布了苏州城乡规划条例。本文旨在通过以《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为例,指出针对地方特征、特点建设的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律条规的必要性,其建设的重点和与国家、省的关系。

我国实行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因此在法律制度上也实行相应的中央统一立法。随着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仅靠国家统一立法已经难以适应需要。我国幅员辽阔,存在着明显的地域差异,每个城市的经济发展水平、技术分布、文化观念等都有所不同,故各地都采取统一的城市规划法规是不合理的。中央立法不必要也不可能解决地方层面的问题,而地方规划法规是对当地城乡规划具体事务的规定,具有针对性,有助于解决本地区的实际问题。

1.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律条规建设的必要性 1.1地域文化和观念存在差异。

城市规划一直被认定为是一项集社会学、经济学、生态学、地理学等为一体的综合性学科,因此城乡规划法的确立也应当是综合考虑到各层面,但由于各地的文化、人的价值观念都带有当地特有的地域特征。而文化和人的价值观念是法制生存的基本环境,人们的法律观念与文化观念、价值观念有很大关系。因此针对各地特征建立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律条规用以辅佐城乡规划法。

1.2健全的城乡规划法律体制下的动态城乡规划条例

城市是一个综合实体,集中了大量的人口,他们进行各种建设活动所产生的各种社会关系极为复杂,涉及城市的方方面面。我国现行的《城乡规划法》作为主干法,只是对城乡规划方面的事务做出纲领性的指导,缺乏实施细则,在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中强调了公众参与的重要性,使得更多人对《城乡规划法》提出了修改意见。但是,受我国法律体制的影响,主干法具有较大的稳定性,修改程序复杂,不可能及时对所有问题做出有效的反应;而地方法规修订程序简单,可以分清轻重缓急,适时地进行规划法规的制定和修改。因此加强地方规划法规的可操作性,让地方规划法规制定更多的实施细则,这样不仅有利于维护主干法的权威,还有利于解决实际问题。

2.建设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律条规的重点

建立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律条规是为规划管理部门提供更强有力的依据。在主干法不能完全覆盖的,或具有地方特色规划与主干法有冲突的层面上,地方性城乡规划法律条规应当作出补充和说明,以为地方特色规划保驾护航。地方法规具有针对性、适时眭的优点,也具有适应城乡规划地方性事务的特点。

2.1地方城乡规划法规建设的重点应该是:

(1)确立控制性规划等实施性规划的法律地位调整法定规划层次。(2)在中央集权的政治背景下调动地方的积极性增加城乡规划的可操作性。

(3)在现有行政体制下用法律手段赋予和限制规划部门的权力为城乡规划的编制审批公众参与制定法律依据。

(4)编入有地方特色的城乡规划目标、原则。

3.《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之于《城乡规划法》 3.1细化编制目标和原则

为响应2007年颁布的《城乡规划法》而出台的《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在依据《城乡规划法》的基础上提出了编制的目标和原则,即:“本市城乡规划应当围绕建设历史文化名城、高新产业基地、宜居城市、江南水乡的城市发展目标,遵循城乡统筹、合理布局、节约土地、集约发展和先规划后建设的原则,保持地方特色和传统风貌。”这点与其说是对主干法的补充,不如认为是地方性法规建设的重点:针对苏州的城市风貌,发展苏州的城市特色。

3.2明确规划制定审批程序

《城乡规划法》第二章中第十三—十五节分别明确了全国城镇体系到镇体系的规划制定,《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对于县级市人民政府负责组织编制的县级市总体规划,县级市人民政府所在地镇的总体规划,省人民政府确定的部分镇的总体规划,其他镇的总体规划,以及市区范围内的村庄规划和其他村庄规划都分别明确了其审批单位,确实做到依法规划,不让不法之徒钻法律的空子。这点可以说是地方性法规建设对主干法的润色,城乡规划是一项更注重实践更强调基层作用的科学,在省和国家无法宏观调控的细枝末节,在主干法无法完全细化覆盖的地方,出台地方性法规无疑是最有效的方法,从上至下做到:依法规划,有据可依。

3.3落实各项申请审批所需材料

在《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中落实了申请核发选址意见书,用地许可证等一书三证应提交的材料,这对于地方性法规建设也有重要意义,更便于申请部门了解申请步骤和所需材料,也便于管理部门核实发放证书。在《城乡规划法》第三章城乡规划的实施中提到的内容,在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中可以细细落实。3.4地方特色依法规划

在《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中第四章单独设立了历史文化名城、名镇、名村、街区保护。苏州市是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着重设立该章节可以看出是为了突出地方特色规划,重视城市特色,使发展城市特色有法可依,依据每个城市的不同特色,在地方性城乡规划条例中建设符合该城市特色的专项条例,这也是建设城乡规划地方性法规的重大意义所在。

4.结语

作为一名在校城市规划学生,羞于一直未好好研读《城乡规划法》,在苏州的第六个年头竟也未曾想过关注《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城乡规划法》为规划提供了强有力的法律依据,建设地方性城乡规划法规即是针对主干法的细化和补充,也为公共参与政策更好的落实提供了平台,更加是保护建设地方城市特色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苏州市城乡规划条例》

[2]吴高盛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乡规划法释义 中国法制出版社

[3]孙施文

城市规划法规读本[H]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4] 汤黎明,庞晓媚

地方城市规划法规的两种模式[J] 规划师 2005 [5] 汤黎明,庞晓媚

关于地方市乡规划法规的思考[J] [6] 彦法,日晶

既要统一立法也要地方立法[J].中国法誊1994 [7] Amlk.Ali著,王洪辉译.分散化是如何进行的——论城市规划的地方决策权[J].国外城市规划,2003

下载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word格式文档
下载苏州城市边缘区景观调研报告——以苏州三角嘴都市乡村为例.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