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送故人抒情散文
有你陪伴的时光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不会忘记,如果生死轮回上天注定,下辈子我还是企盼能够遇见你,在寒冷的冬天,为你披一件温暖的外衣。
挽留不住,她始终要走。她的内心是如此的坚决要离开这里,离开这个我生活了一辈子的地方。我流泪了,伤心的道着挽留的话,她似乎无动于衷,她的心像是只剩下一个执念,那就是离开这里;执念那么深。
风吹来这年的寒冬,让人感觉格外的寒冷,抱着自己冰凉的躯体瑟瑟发抖,春天在此时看来多么遥远。一个摩托车,因为一个电话,从很远的地方驶来接她回家。司机嘴里叼着一支烟,脸上在发笑,我对他却不想说一句话。
推脱了半天,车费还是不要我出,她走了,她一坐上车,一转眼就消失在了我的视线,公路上新鲜的辙痕是那么明显,仿佛我不知道她已经离我而远去,这些辙痕,是最显眼而伤痛的提醒。我也不知道她将要去的地方,如果知道,我或许在以后会特意地去找她,不为别的,只为与她见上一面。那时她该惊讶了,那时她该高兴极了,如此人海茫茫,我们竟还有缘分能够再次相遇。
或许她会将我推开,接近我已经是一种背叛。或许我会离她很近,攥着她的手死死不放开,任凭她如何挣扎。她会厌恶的转身给我一个耳光吗?那时转身在一个僻静的角落沉默不语,或许很难过。转身是天涯,相逢又何辜。
这一世的暧昧情长,终将被岁月无情的流逝灰飞烟灭,只是不舍,才想要千方百计的挽留。一个人入了眼,她就是一朵永不凋谢的花,无论时间过去多久,她仍旧鲜艳,仍旧美丽而芬芳。
一条送别的羊肠小道,远远的消逝了她的身影,我们相逢无期,我们是在深夜走失的幽灵,这颗心,将随着夜色永久的埋藏。
有一天醒来会大声地呼唤你的名字,原来我忘了你早已经不在,还不曾习惯一个人生活的空虚。
打开轩窗,才发现新的一天已经来临,我一直沉浸在有你的黑夜。梦里,或许还能够相依相偎,梦里,我们还能够回到从前。一片飞舞的雪花落下,是你的身影吗?我的心灵是如此的冰凉。
一个人为生活打拼得太久,会感到生活的麻木,终究是忘了自己为什么而活,为什么而奋斗。苟且偷生能够勉强过活,也能够坦然从容。不想去算计得到更多的权力和财富,渐渐懂得知足常乐,习惯了随遇而安!
在某一天的某一个时刻会特别的想你,想到灵魂暴毙。但深知情深缘浅的我们,早就已经注定有缘无分,不得不将你放下,不得不接受这残酷的现实。
生活的阻碍和打击接踵而至,我不得不学会自己去面对,我不得不学会用自己的思想去化解。我知道,离开你以后我别无依靠,我只有自己学会面对生活,接受命运的挑战,而你,是我心中不倒的一面旗帜,永远庄严威武。
有你陪伴的时光是我最幸福的时刻,我不会忘记,如果生死轮回上天注定,下辈子我还是企盼能够遇见你,在寒冷的冬天,为你披一件温暖的外衣。
第二篇:秋雨思故人抒情散文
又是秋雨绵绵,绵绵之秋雨总是让我情丝不断。很奇怪我的性情中,怎么就与雨结下了如此多的情缘。写过不少有关雨的文字,可总也写不完心中的那份雨情。正像热恋中的情人,内心里是有着一面深情的湖泊,湖水清纯透亮,柔软如花,那飞溅起来的,全是充满柔情的水珠儿。又是缠绵秋雨时,心中的湖自然迸发,就再也按捺不住了啊!
我说雨是有情之物,它就很柔软,清亮的珠儿能照透人心。它生在天间,有着天空的性情,博大清明,柔情为水。一颗一颗地落下来,挂在了绿叶上,如水晶般闪闪发亮,且将周围世界融在了心里。它浮在荷塘中,如珠玑在滚动,裹一身青绿,映出荷花的娟美。终于爬在了我的窗上,那颗心就透明的了得,透过它去看外面的世界,世界竟然那么璀璨动人。它变得极细小,就像弥漫的雾气,一粒一粒地飘在脸颊上,人心即可柔软,似乎浑身流动的不再是血液,而是柔情的雨丝,就连我的记忆也变得那么多情了。
这种记忆就常常和雨关联,都是在雨天里发生的,好像雨的缠绵会让人的情感变得柔弱不堪,于是就会有许许多多的情感纠葛,悲凉之事。
总是在细雨蒙蒙的日子,母亲就爱做活,常说雨天里人很舒服,来人少,心也静。便拿出父亲穿旧的棉袄,铺在窗前的桌上,借着那里的明亮,一针一针地挑去旧线,扯开内衬,平平的铺在桌面上。那棉花已经穿得锈成了板块,她便一团一团地撕起,像弹花一样,将它拉出絮丝,又轻轻的铺在一起。望着母亲满脸如花似的皱纹,我心便有些酸软。我常常会在这个时候变得十分脆弱,望着母亲日渐衰老的样子,她不停的眨巴着眼睛,虽说带着一副花镜,而过度的集中却使她看不清眼下的针角。她就这么一针一线地缝呀缝,她一辈子也就这么安心守业地缝补着我们的日子,让我和父亲生活在无忧无虑中。
外面的雨声渐渐变大,淅淅沥沥的响,窗子上明晃晃的,扑满了细碎的雨珠,拉出如丝样的细线,那线儿柔软的就像母亲手中的棉絮,带着一种柔情。
忽儿,一把雨伞遮住了窗子,有人的脚步声,紧接着有人敲门。母亲最好的朋友来了,我叫她吴姨,她们之间是无话不谈的。我像招待贵客一样,沏茶、拿糖果、削苹果再切成小块。我知道吴姨喜欢点心,就特意用小碟儿端上几块水晶饼,吴姨笑着说:“这孩子很会招乎人,都是母亲教育的好。”母亲笑了,说:“你还不是一样,干净麻利,邋遢人在你眼里都过不去。”“唉!有啥过不去的,我算活明白了,谁都靠不住啊!人心隔肚皮,难认呐!”
吴姨的话让我有些诧异,好像有什么难言之隐。她能冒着雨来,一定有事要和母亲说。我便由屋中走了出来,在我转身的瞬间,看到吴姨的脸色不好,眼圈儿微微发红,像是含着泪。
我在外屋的窗前坐着,屋檐上的水一滴一滴地往下落,落下来就浮出一个水泡,总是走不远,突然就消失了。那种短暂就很让人遗憾,如果那是一种生命,它生与死的距离真的就是一个悲剧,因为它什么都没来得及看啊!我的心情陡然就变得很沉重。
我听到她们的谈话,似乎也很沉重。在这落雨的时分,人心为什么都这么柔弱呢!她们好像在谈论孩子,说到另一个人,说的很伤心,话语便断了。一阵抽泣声,断断续续的,又听见母亲去了水房,是在拿毛巾。整整一个下午,都在这样的情景中度过,雨是淅淅沥沥的,时大时小,吴姨的泣声也是时断时续。一种悲凄感几乎要将我的心揉碎了,我望着天上的雨发呆。
这雨连续下了十多天,我从母亲那里断断续续的知道吴姨的内心世界,她几乎无法承受一种残酷的现实,她决定与她一起生活了二十多年的她分手。
她也是母亲的朋友,我叫张姨,她在一所大学任教,研究药理。她待人很有分寸,知书达理,永远是一副可亲的面孔,从不高声说话。话语不多,用词却很得体,很幽默。一件烦心事,经她分析解说后,人的烦恼顿时消散。母亲常讲张姨有学问,能看透事物,不亏是教书育人的先生。张姨总是笑笑的,说:“过奖过奖了,我哪里有什么学问,就是多读了几本书呀!”
常常这个时候,吴姨就笑,笑得出了声,说:“我也上过学,读过几本书,咋就比不上你呢!”“你是谁呀!大家闺秀,读书为了好看,总是一知半解的,学无至用。我那能比上你,家里吃了上顿没下顿的,读书就是为了谋生。“
每每两人斗起嘴来,母亲就站在一旁笑。也总是说:“你俩人真是好过家,一文一武,一粗一细,天生一对过日子的人。”说着几人都笑。
其实这两人的命运几乎相同,家境接近,都读过私塾,上过大学,一个做了研究,一个搞了财务,一个性情温和,一个爽快麻利。两人都结过婚,都有家庭的不幸,也都离婚无子女。也是老天这么安排,让她们生活在一起,美美满满地过来几十年。眼看人过中年,就想起晚年养老问题。两人商定抱养一个孩子,便四处打探抱回一女,为给孩子起名,两人就有了分歧,最终跟了张姓。孩子渐大,有了思想,也就有了倾向,称吴姨为姨妈,认张姨为母。再往后,这日子里就有了疙瘩,两人常常为此吵嘴。
那个年代,养儿防老的观念极强,人老了身边没个子女,晚年是很孤独凄凉的。随着这个孩子的成人,吴姨越来越感到不安和担忧,也由此与张姨的矛盾越来越尖锐。终于到了无法调解的地步,我的母亲也曾为此奔波日久,苦口婆心但不起了作用。吴姨便决计离开一起生活过几十年的家,孤身一人地走向自己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孤独的,凄冷的。我不知道吴姨这么个火火辣辣的性子,爱说爱笑的人是如何度过这段时日的,反正每次母亲看望她回来总是闷闷不乐几天。我问到吴姨时,她总是连连叹息不止,感觉到她们之间的问题非常严重。我很纳闷,更不能理解发生在她们这一代人身上的那些事。不就是个孩子的问题,为什么会引起这么大的分歧。我问过母亲,她说:我们要老了,就指望你们伺候呢,你吴姨老了老了落了个孤寡一人,往后的日子可怎么过呀!这时的我就感觉到身上有了某种担子。
我要孝敬自己的父母,不能让她老无所依,这是做儿女的责任。这么再想吴姨,也确实是个熬煎,眼看自己到了快要动不了的时候,身边的亲人却远离自己而去。这种冷酷的现实把她彻底打倒了,一肚子的伤心泪水无处可流,家丑不可外扬使得她变得神经兮兮。忽然一天就跑到家里,喝上一杯茶,呆呆地坐在那里,什么话也不讲,又忽儿起身要走,怎么劝也劝不住。望着她离去的背影,母亲和我分外的替她担忧。
那一天,也是一个秋雨绵绵的日子,家里来了一位陌生人,她神情异样地告诉母亲:吴姨出事了,在单位里上吊自尽了。留下了一份遗书,单位才找到了母亲。母亲吃了一惊,万万没想到吴姨会走上这条道,在万分悲痛中,便以吴姨家人的名义进行了缮后处理,由于吴姨在遗书中明确自己的死与任何人无关,所以她的后事处理很顺利。追悼会上张姨和那孩子出现了,悲伤的哭过就再也没有了联系。
一个人的生命就这样悲哀的走了,至今我都不明白她为什么不能坚持活着下去,她这种选择究竟是对还是错!她留给大家的那种遗憾究竟是什么?
几十年过去,我送走了自己的父母,也步入老年。总是当秋雨绵绵的时刻,就想起了那些已故的亲人,心绪变得十分柔弱。老无所依的现实离我真是越来越近了,因为我们都守着一个孩子,生活的压力迫使着他们不可能尽忠尽孝,身边总是在发生着孤寡老人凄惨而亡的故事。这种担忧又呈现在我们这一代人身上,我该是如何对待!
绵绵秋雨能给我带来什么!是一种心灵上的隐隐忧虑!还是期盼雨后天晴的灿烂阳光!因为我总是希望看到美丽的夕阳,那该是最终的幸福啊。
2017.9.西安
第三篇:《送故人归鲁》阅读练习及答案(模版)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送故人归鲁
韩翃
鲁客多归兴,居人①怅别情。
雨余衫袖冷,风急马蹄轻。
秋草灵光殿②,寒云曲阜城。
知君拜亲后,少妇下机迎。
【注】
①居人:诗人白指。唐代宗永泰元年,韩翃(hong)的幕主为其部落所逐,返回长安,韩翃随之返回长安。闲居将十年,殊不得意,多辞疾在家。
②灵光殿:鲁地著名景观,汉景帝鲁恭王所建的宫殿,故址在山东曲阜。
14.下列对本诗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首句中用“多”字,写出了“鲁客”归心之浓重。
B.“雨余”“风急”渲染出了一种萧瑟凄凉的环境气氛。
C.“马蹄轻”的“轻”字形容马蹄迅捷,细腻传神,表现了友人愉悦的心情。
D.颈联写巍巍灵光殿,秋草丛生,茫茫曲阜城,寒云笼盖。
E.颈联和尾联都属于实写,写眼中情景;颈联借景抒情,尾联借事抒情。
15.诗歌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概括。(6分)
答案:
14.C、E(答对一项给2分,答对两项给5分)(C项,“表达了友人愉悦的心情”错,这与全诗的情感基调相悖。E项,“实写”“眼中”错误,应该是“虚写”“想象”)
15.①表达朋友之间的笃厚情谊和依依惜别之情。
②祝福故人归乡与亲人团聚、享受天伦之乐。
③表达了诗人仕途失意恰逢送别友人时的怅惘失落之情。(每点2分)
第四篇:《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题解
《忆故人》又名《山中思友人》,《神奇秘谱》:臞仙曰,是曲者,与秋月照茅亭一人之所作也。盖曲之趣也,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或感时,或怀古,或伤悼,而无所发越者、非知音何以与焉?故思我昔日可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作是曲。故前圣之所谓道之不行,乃思圣人。故曰,“我思美人天一方,欲往从之不能忘。”是其言也。《浙音释字琴谱》:与前谱同,下多“噫!离合无凭焉”。《重修真传》:是曲也,蔡邕所作。曲之趣者,为思念故人,别殊难会;而思慕於心,时无不想言,而我有好怀,无所控诉,思我美人,天各一方;欲往从之,不能附翼;与谁言欤?噫!离合无凭焉。《琴苑心传全编》:是曲也,我有好怀,或感时,或怀古,或伤今,而无所发越,非知心者,何以与焉?故思我友人,而欲为之诉,莫可得也。乃为此曲,以写之。《山中思友人》(忆故人)后记《今虞琴刊》:忆故人,亦名山中思故人,或云空山忆故人,传为蔡中郎作,……卢陵彭庆寿识。此曲彭祉卿先生童时受自趋庭,研精三十年,未尝间断,故造诣独深,含光隐耀,不滥传人,自前岁漫游江浙,偶一抚弄,听者神移,争请留谱,於是大江南北流传渐广,惟辗转抄习,浸失其真,或竟自是其是,先生辄引为憾,将复秘之。余既於去秋与先生订交,琴尊酬唱,辄相追陪;一年来欲就学而未敢以请,盖有以知乎先生之志也;今幸得而承教矣,且尽得先生之奥矣,而於先生之志,恶可以不书。虽然抱璞守真,责原在我,循规絜矩,还冀后人,乙亥冬十月真州张子谦识。《山中思友人》(忆故人)小标题《浙音释字琴谱》:
一、感怀
二、忆旧
三、知我《重修真传》:同前谱。《山中思友人》(忆故人)歌词《浙音释字琴谱》:一段 感怀茅斋满屋烟霞,兴何赊,老梅看尽花开谢,山中空自惜韶华。月明那良夜,遥忆故人何处也。二段 忆旧青山不减,白发无端,月缺花残。可人梦寐相关,忆交欢会合何难。叠嶂层峦,虎隐龙蟠,不堪回首长安。路漫漫,云树杳,地天宽。三段 知我慨叹参商,地连千里,天各一方,空自热衷肠。无情鱼雁,有留韶光,流水咽斜阳。
第五篇:过故人庄 教案
16、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教学目标
1、体验古人的思想情怀,提高文化修养,陶冶情操。
2、了解作者及背景,理解全诗大意,领悟全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阅读本课,初步掌握阅读古诗的一般方法,培养鉴赏古诗的能力。教学重点
《过故人庄》的诵读、理解 教学难点
指导初步欣赏古诗词的方法。教学方法 教读 教学时数 2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1、同学们,在我们的文学长河中,有一颗璀璨的星星,那就是唐诗。有成就的诗人更是数不胜数,孟浩然就是其中的一个。以前,学过几首孟浩然的诗,谁来背一下?
2、学生背诵《春晓》、《宿建德江》。
《春 晓》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宿建德江》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3、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孟浩然的另一首诗《过故人庄》
二、作者简介
孟浩然(689~740)唐代诗人,唐襄州襄阳(今湖北襄阳)人,世称孟襄阳。因他未曾入仕,又称之为孟山人。曾隐居鹿门山。四十岁时,游长安,应进士举不第。曾在太学赋诗,名动公卿,一座倾服,为之搁笔。诗歌以田园山水为主要题材,与王维齐名,人称“王孟”。
他和王维等交谊甚笃。传说王维曾私邀入内署,适逢玄宗至,浩然惊避床下。王维不敢隐瞒,据实奏闻,玄宗命出见。浩然自诵其诗至“不才明主弃”之句,玄宗不悦,说:“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放归襄阳。后漫游吴越,穷极山水之胜。开元二十二年(734年), 韩朝宗为襄州刺史,约孟浩然一同到长安,为他延誉。但他不慕荣名,至期竟失约不赴,终于无成。开元二十五年,张九龄为荆州长史,招致幕府。不久,仍返故居。开元二十八年,王昌龄游襄阳,访孟浩然,相见甚欢。适浩然病疹发背,医治将愈,因纵情宴饮,食鲜疾发逝世,年五十二岁。
孟浩然生当盛唐,早年有用世之志,但政治上困顿失意,以隐士终身。他是个洁身自好的人,不乐于趋承逢迎。他耿介不随的性格和清白高尚的情操,为同时和后世所倾慕。
孟浩然的一生经历比较简单,他诗歌创作的题材也很狭隘。孟诗绝大部分为五言短篇,多写山水田园和隐居的逸兴以及羁旅行役的心情。其中虽不无愤世嫉俗之词,而更多属于诗人的自我表现。他和王维并称,虽远不如王诗境界广阔,但在艺术上有独特的造诣。孟诗不事雕饰,伫兴造思,富有超妙自得之趣,而不流于寒俭枯瘠。他善于发掘自然和生活之美,即景会心,写出一时真切感受。如《过故人庄》《春晓》《宿建德江》等篇,自然浑成,而意境清迥,韵致流溢。
二、字词正音
鸡黍shǔ
郭外斜xiá
开轩xuān
场圃pǔ
重chóng阳
三、解题
此诗选自《孟襄阳集》,是一首五言律诗。
这是孟浩然田园诗的代表作,写于早年隐居鹿门山时期。诗人为村居的朋友所邀,欣然而往,途中但见绿树青山,见面后诗酒畅谈之时亦以农事为题,充满了田园牧歌式的诗情画意,有浓厚的生活气息,全诗清新愉悦,是社会安定祥和、农人安居乐业的颂歌。
本篇以叙事为主,结合景物描绘,向人们展示了一幅田园生活的美丽画卷。在诗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老朋友间的真挚友情;青山绿水,洋溢着的恬静气氛;谷场菜地蕴含着的朴实农家风味;诗人热爱大自然、热爱田园生活的激情……
四、诗歌赏析
1、这首诗算得田园诗吗?有什么理由? 明确:算得。诗人去的地方是田园;诗中又写田园风光;用鸡待客是农村习俗;谈话内容是农事。
2、开头两句是叙事,这番叙述跟诗题有什么关系? 明确:交代“过故人庄”的原因。主人待客仅用“鸡黍”,客人一请就到,这说明了主宾之间感情融洽,不拘常礼,可见友谊极深。
3、这是一首律诗,开头两句叫“起”。这两句交代此行的缘起。
“故人具鸡黍,”——故人:老朋友,旧相识。具:臵办,准备。鸡黍:肉鸡及黍米,代指田家的家常菜。
“邀我至田家。”——邀:约请。至:来到。田家:故人之家。
3、下面两句(即第三、四句)叫“承”,承接之义。描写故人庄的近景及远景。这两句承上文“田家”两个字,写田家四周的风景。描写风景清新,淡远,幽静,色调丰富。这是写诗人初到时的观感。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合:合拢,指环村皆绿树。郭:本义指外城,城、郭合成词时,城指内城墙,郭指外城墙,也可以泛指城墙;引申后,凡四周及外部皆称郭,此处郭指村郭──村庄的四面。斜:迤逦远去。
4、第五、六句叫“转”,这里是从写景转而写人事,就是写朋友相聚饮酒的 情形。写见到故人时的场景及活动,呼应“田家”。
酒桌摆在廊子里,打开窗子,眼前是农家的晒谷场和菜园子,显得安静、平和;双方一边喝酒一边说农事,又是多么愉悦,简直是“世外桃源”,可以使人心旷神怡,把世间的忧愁都忘得一干二净。
“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开:打开。轩有窗的长廊或小室,面:面对,看到。场:打谷场;圃:菜园;场圃作为一个词既可指场与圃.也可专指其一,复词偏义。把:拿,端。话:谈说,聊起。桑麻:桑蚕与麻作物,古人衣饰的原料主要有两种,一是种桑养蚕而得丝,一靠种麻织布的麻缕。这里桑麻又代指农事。
5、第七、八句叫做“合”,也就是收拢全诗。此日欢聚,情犹未已,期待来 日再相逢。
“重阳日”是农历9月9日,现在从“绿水”“青山”“桑麻”等语可以判定是农历三四月间。“就菊花”的“就”是到跟前来的意思,暗含欣赏之意。过半年再来欣赏故人家里的菊花,包含了再来做客的意思。这个道别语表现出了主人家很可爱,值得再来;主人待客热情,愿意再来;诗人率真,主动提出再来;主宾之间极其融洽;等等。“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又称“重九”,指夏历九月九日这一天,因汉人的阴阳学说将数目也附会出阴阳,九这个散属阳,故九月九日称“重九”,又称“重阳”。就:动词。靠近、到,这里可解为观赏、亲近。重阳是汉人的节日,吃酒赏菊、持蟹赏菊是秋天,尤其是重阳节的文人雅事。
五、简析
这首诗,用语平谈无奇,叙事自然流畅,没有渲染的雕琢的痕迹,然而感情真挚,诗意醇厚,有“清水出美蓉,天然去雕饰”的美学情趣。“过”是“过访”、“访问”的意思。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像叙家常一样娓娓道来,显得轻松自如,简单而随和。“黍”是田中所收,“鸡”是家中所养,二者正契合“田家”二字,使人联想起。“旧毂犹储今”和“鸡鸣桑树巅”的农家生活特点。又因为“鸡黍” 是田家美食,所以敢邀朋友品尝话旧;只具鸡黍而无其他,又显现出“故人”特征,不讲虚礼与排场才不“外气”,才是至爱亲朋之间感情无间的表现。所以“故人”邀而我去,也毫不拘谨,视作等闲之事,确是语淡而昧不薄!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描写“故人庄”的自然环境美。上句是近景,绿树环合,别有天地,幽雅恬静而富有神秘感;下句是远景,是田庄的背景,村后青山迤逦伸向远方,又表明这田庄不是孤寂的,而与外界紧紧相连,这远山送青、眼前翻绿的景象,恰似一幅绝妙的青绿山水面,让人心往神驰,浮想联翩。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写在故人家的生活场景。打开轩窗面对着一片菜园子,举起酒杯情不自禁谈起农桑之事。这后一句的“话”字含义很深,从全诗的情绪看,这谈话一定是愉快的;孟浩然早年隐居鹿门山,以后也没做过官,故人庄环境的恬静美丽,农人劳动的乐趣。田家生活的安逸,都使诗人产生了共鸣。此时的诗人忘却了仕途的烦恼与都市的喧嚣,沉浸在诗情画意的美感享受中,并被故人淳朴真挚的友情所同化,他似乎觉得在此情此景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承上文而来,诗人为田园风光和农家生活所吸引,酒足饭饱之后意犹未尽,所以在临走时向故人直率表达了重阳节再次造访的愿望。简单的两句诗就将故人的热情淳朴、客人的愉悦满意及主客之间亲密无闻的情意,都包含其中了。这种“乐此不疲”的愿望遂进一步深化了上几句的内容,这主动表示要“还来”与首联“邀”有对比深化之妙,很耐人寻味。
六、总结
这首诗看起来也很平淡,从头到尾都是平铺直叙,从接受邀请、赴宴、喝酒一直写到辞别,毫无夸张铺排之意,用的都是口语。我们平时说话用的,“淡而无味”“淡乎寡味”,都是把“淡”和“无味”看作一回事,但这首诗不是五味,它写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情,也表达了诗人旷达的胸襟。
七、译文
老朋友准备好了鸡黍美食,约请我到他田庄相聚。
但见绿树将村庄四面环绕,青山在村外向远处迤逦延伸。
打开房舍就看到场地和菜园,端起酒来又谈起了蚕桑种麻的农事话题。等到秋天重阳节这一天,(我)还要来欣赏(盛开的)菊花。
八、作业
背诵、默写全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