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

时间:2019-05-15 12:33:08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

第一篇: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又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②我想研究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严实?

③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⑤为什么汽水一般装在玻璃瓶里?

⑥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磁铁游戏》课,让学生玩“巧取试管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许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那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用磁铁在试管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让长铁钉又吸住一要长铁钉,使两钉首尾相连地悬吊着,然后将悬吊的铁钉伸进试管里吸出小铁钉。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他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

(宁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请保护孩子的创新萌芽》高桂学、任思元

(《从小学自然教学》1999年11期)

第二篇: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任重道远

内容提要:

一、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体现“情、巧、勤”三字的作用,其中情是基础,巧是关键,勤是保证。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三、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四、注重激励学生创设疑境、质疑解惑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六、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关键词:语文教学、创新意识、建构主义、营造民主的教育氛围、新型师生关系、创设疑境、能动性、自主性、创造性、学生学会质疑、正文:新课程理念的核心内容是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更是适应时代发展、应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的必然要求。教育教学要培养创造型人才,教师在实际教学中就必须注意开发学生智力,采取多种多样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的创造性能力,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所以教学活动要面向学生生活的世界和社会实践,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参与教学,让课堂充满活力,把教学过程作为师生交流,共同发展互动的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整个教学活动应该体现出: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通过听、说、读、写、演、讲、练等多渠道充分张扬其个性,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的发展。在语文教学中从以下几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一、在语文教学中,突出体现“情、巧、勤”三字的作用,其中情是基础,巧是关键,勤是保证。

感情有着极大的鼓舞力量,营造一个充满情感的、和谐的、民主的课堂教学氛围,是提高课堂教学效率的基础,是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各种活动的前提。而要想真正地让学生学有所成,老师点拨的技巧才是教学取得成效的关键。语文教学不仅把教材中的文章作为学生阅读和写作的范本,同时还应跳出书本,体现出一个“活”字,即所谓的触类旁通,举一反三,旁征博引,充分体现祖国语言的博大精深,这 需要有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能力。我在教学古诗《村晚》时,为了让学生学好这首诗,开拓学生的学习思路,用创新思维来探索古诗教学方法,我是采用以下几个步骤进行教学的。第一是让学生自学古诗,感悟诗的意思;第二是让学生说出自己在自学过程中遇到的问题,找出其中共同存在的问题,进行讨论交流,集思广益,取长补短。如我问“你们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学生提出“水满陂”、“寒漪”、“信口吹”、“无腔”这些词语不理解,我不是直接回答问题,而是提供看图理解、查字典理解、同桌讨论,离开座位向他人请教等学习方法,让学生选择一种认为适合自己并能够帮助自己理解的方法去自悟诗意,这样课堂的气氛就活跃了,讨论声非常激烈,学生各抒己见,汇报时,我又让学生回答疑问后并能说出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这样学生的分析理解能力就得到了充分的培养;第三是在讨论交流的基础上进行重点启发指导、领悟诗情、诗的韵律、节奏与诗的内容、情感。只有通过反复朗读、品位诗的韵律美、节奏美,才能使诗句成为有形的画面,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学生阅读自己喜欢的诗句,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并进行示范,当学生读到一定的火候时,再配上音乐,让学生把诵读变成欣赏性的读、创造性的读。在读的同时,诗所表达的意境美就能在头脑中显现出来,达到“诗、人合一”的境界,创新意识得到充分显现;第四是通过完成作业和实际操作,教师应对学生的自学效果给予充分的肯定,然后根据教材中所提供的画面,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以《乡村晚景》为题,用自己的语言把这美丽的画面再现出来。学生静思了一会儿快速书写,我相机对差生给予点拨,最后选出几位学生的作业,让他们有感情的读一读,其中一位学生是这样写的:“池塘边长满了小草,池塘中涨满了水,清凉的水面荡起了细小的波纹,映着远出快要落山的太阳洒下的余辉。是放牛的孩子回村的时候了,他快活的横做在牛背上,手握短笛,随口吹着不成曲调的曲子。”这位学生写得不错,但读得没有感情,现在让大家跟随着音乐有感情的读一读,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了意境,营造出一种怡然自得、其乐融 融的氛围。这样的迁移练习,进一步深化了学生对古诗的理解,同时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还要勤于备课,对学生勤于督促和检查,培养学生勤读书,勤积累,勤动脑,勤发问,勤于总结和归纳的好习惯。这样有利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二、教师要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念,提高自身素质

在当前的语文教学中仍存在“填鸭式”等方式的教学模式,仍凭着一个课标、一个大纲、一本教参、一本教材、一张试卷、一个答案的做法,上下左右绕圈转,不敢超越半步,极大地束缚了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面对知识经济的冲击和新课程改革步伐的加快,我们更应该更新自己的教育观念,端正自己的教育思想,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致力于培养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以学生是否具有创新来衡量自己。另外作为教师还要不断拓宽自己的知识面,积极学习新的教育方法,接受新的教育观念,掌握新的教育科研成果,并融于自己的教育实践中去,不断提高自己的教育教学水平。

三、创设宽松、愉快、和谐的教学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心理学家认为,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与创造性有着密切的联系,专横的教学最容易挫伤学生的自尊心,不利于学生个性的健康发展,长久如此,就会使学生产生一种惰性,缺乏自信心,思维迟钝、僵化、老化,这会有碍于学生创新意识的发展。特别是“韩寒现象”的出现,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这无疑是给我们语文教师敲响了警钟,也预示着语文教学的改革到了刻不容缓的地步。课堂教学是语文教学的主渠道,因而,课堂教学应该是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有幽默感,有笑声,有争议,有讨论。我们教师要钻研大量的课外读物,使自己有丰富的知识来对付课堂教学中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教师作为课堂的组织者,应该站在发展前进的高度,从细微之处入手,从大处着眼,善于营造一种宽松、愉快、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心情受到激励、从而心情舒畅,会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学生思维活跃,动脑思考,动手动口表达自己的观点,乐意主动追求知识,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注重激励学生创设疑境、质疑解惑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疑”是探求知识的起点,也是激发学生学习的支点。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陆九渊说“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学生的积极思维和创造力往往是从疑问开始的,有疑问才能促进学生进一步去思考,去探索。课堂教学要注意从 “疑”入手,巧设悬念,处处设疑去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鼓励学生大胆地质疑问难,寻根究底,在语文教学中带着疑问学习课文,并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

五、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人的新思维强调思维的发散性,没有思维的发散过程就不会发现事物的新领域、新方法、新因素、发散性思维主要是教会学生从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要敏捷而灵活地思考问题,在教学中鼓励学生积极提出自己的新思想,新观点,新问题,允许他们张扬自己的个性,表达与众不同的感受。给学生足够的思维空间和时间,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增加思维的多向性,减少思维的单向性;发展思维的流畅性,克服思维的懒惰性,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集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一般来说,创新是在旧知基础上的创新。因此,一个人的知识面越广,知识越多,其创新思维就越活跃,创造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地扩大学生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造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当然我们应该让学生首先把课本的知识学扎实,但决不可只局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课本之外;不能局限于语文学科本身,还要注意与其他学科的多种联系。教师应把学生的视野引向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生物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可通过以下手段帮助学生拓宽知识面,如:

1、开设阅览信息课。每周一次让学生进阅览室进行自由阅读或专题阅读,要求做好读书卡片,写好读书笔记。

2、开展信息交流活动。让学生课余时间看书报、听广播,收集信息,并利用课前5分钟轮流发言,进行信息交流。

3、开辟班级剪报栏。重点剪贴报纸的社论、短评,各方面的重大成就,先 进人物的事迹,优秀时文,热点话题等。

4、开展课外阅读竞赛。要求摘抄优美文段、名言警句、名人轶事、生活知识、科学信息等,写好读后评或读后感,以量多质优为胜。通过这种种手段,优化学生的知识积累,拓宽学生的知识领域,提高其信息的获取、筛选、评价能力和创新创造能力。

六、积极开展创造性活动、让学生积极参与

参与式教学是一种适应当前创新教育的先进教学模式,主要看学生在课堂上动口、动手、动脑、动情的程度。如开展课堂辩论、课前演讲、即兴演讲、智力竞赛、口头作文等活动,特别是对一些具有纪念意义的日子和活动,有必要让学生身临其境,亲身体验共同参与,就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牛顿的万有引力源于苹果下落引发的联想、想像,瓦特的蒸汽机源于沸水掀动壶盖引发的联想、想像。由此可见,联想想像是创新和创造之源,任何创造性活动都离不开联想和想像,具备了这种能力,才能不断地有所创见。语文教材,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尤其具有形象性、表意性、灵活性,它本身就给读者留下广阔的想像空间和丰富的联想内容。为此,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要重视学生思维的多向展示,引导学生从“已知”中预测“未知”,作更深更高层次的分析、思考、联想、想像,进行发散思维,促使学生多角度、多方面地思考问题,以求得多种设想、方案或结论,尽力避免思维定势的形成。教师应通过挖掘教材、讲解习题以及其他途径,多设置一些“空白”让学生借助联想、想像去填补,使学生隽逸奔突的才情、明睿深刻的洞察得以张扬和生发。比如文学作品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情节上的空白,情节的走向,人物的命运走势,艺术形象中鲜明而模糊、富有张力的意蕴,作者意念上的省略等。如教《竞选州长》,可让学生设想:“假如我不退出竞选,结局会怎样?”并要求学生发挥想像续写出不同的结尾。又如根据《最后一课》的结束语:“啊!这最后一课,我真永远忘不了!”进行想像:

1、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道别;

2、二十年后的小弗郎士;

3、韩麦尔先生悲惨遭遇等。说明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想像被说明对象的形象、结构等。议论文阅读教学,可引导学生把想像与分析、推理联系起来。总之,在阅读教 学中,引导学生联想、想像,去生动地再现课文内容,灵活地填补课文内容,大胆地延伸课文内容,合理的再造课文内容,就能充分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

在作文教学中,也应积极引导学生展开联想、想像,触类旁通,不断拓宽其思维空间。如“一滴水的联想”这样一个题目,教师可启发学生从几个方面进行联想,从而总结出这个题目至少可以作几种立意的文章:

1、体现了团结就是力量;

2、表明了个人离不开集体;

3、强调了持之以恒。此外,还可经常设置各种情景,让学生快速展开联想想像。如“星期天,你到花园玩,看见一个小男孩在和一只小狗说着悄悄话„„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写篇四五百字的短文。”又如,“早晨,王老师一踏进办公室,只见办公台上插着一束鲜花,她将花儿捧起,心想:这是谁送来的呢?请你展开联想和想像续写下去。”总之,在作文教学中,除了培养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之外,更重要的一个目标就是训练联想想像能力。学生联想想像力的开发,有助于创造性思维能力的培养

语文教学应当潇洒一点,开发一点,允许学生主动提问,抢答。允许学生在自学、讨论写作时自由交流,自由辩论。语文教师必须让给学生一片蓝天,让他们去自由飞翔;解放学生的眼睛,创造观察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嘴巴,创造表达的机会;解放学生的双手,给予创造的机会;解放学生的思维,提供自主发展的机会。学生在这种氛围中通过交流,学习得到了提高,思维得到了拓展,观点得到了充实,语言得到了积累,信心得到了增强,创新意识得到了培养。只有这样,才能切实地实施以创新精神为核心的素质教育,才能培养出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富有创造力的合格人才。

重要参考文献

1、中国教育报》从创新教育走向教育创新 温恒福 2002年12月21日第4版

2、《以提高创新能力为重点推进新课程改革》作者:赵泽宗

3、《义务教育新课程标准》、《初中语文教材》

4、《现代普教信息》创新与创造教育专辑

九九年第一期

上 海市教育学院系统图书资料协作会

5、《创造教育资料汇编》

主编:方启敖

项志康

刘克韬 上海创造教育培训中心

6、林崇德《创造性人才、创造性教育、创造性学习》,《中国教育学刊》2004年第一期

第三篇:浅谈创新意识培养

浅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

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数学教师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担负着重要的责任,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重中之重。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思维;培养

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学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视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处于教学的“中心位置”,充分利用各种方法,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更多的参与学习,更多的思考、讨论、操作,参与到对新知的探索过程中,去发现新知、形成技能,以此来加强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从而使学生主动适应新世纪科技发展的需要。

“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历史在创新中前进,人在创新中成长,要树立全民族的创新意识,培养更多的适合时代的创新人才,必须高度重视创新教育。托尔斯泰说过:如果“学生在学校里学习的结果是自己什么也不会创造,那么他的一生永远是模仿和抄袭。”在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是教育的核心。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让学生构建良好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思维空间;鼓励学生质疑、引导学生释疑;充分让学生动手操作探究,以此来培养学生的数学创新思维。学生创新思维能力的发展需要有一个长期的培养和训练过程。

一、创设宽松环境,培养创新意识

要创新就必须有“创新”欲望,创新欲望是创新思维发展的动力。学生的“创新”欲望来自于学习动机,它是发展创新思维的必要条件。要把正确的学习动机和学习活动结合起来,自觉主动地学习,并运用已掌握的知识独立地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积极开展创新思维活动。因此,教师必须在教学活动中充分发挥主导作用,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适时营造一种宽松、和谐、民主、合作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进入氛围之中,让学生始终处于一种学习的情绪状态,积极寻求思路,大胆创新。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中创设问题情景可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培养学生兴趣,并能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而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它孕育着极大的智慧潜力和创造性萌芽。创设问题情景就其内容形势来说,有故事法、生活事例法、实验操作法、旧知联系法、解决实际问题法等,充分引起学生的注意,激发学习兴趣。学生在这种环境下学习,思想受到熏陶;情感受到感染;思

维发展活跃;追求知识的主动性得以发挥,有利于创新意识的培养。例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处理各种与学生相关的问题时,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当学生在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教师要用信任的目光注视他,以示尊重他的发言,如有偏差时,要先给予积极的指导,遇到学习障碍时,要适时引导鼓励。如在教学加法的速算34+98时,我就创设了一个在生活实际中收付钱款时,常常发生的“付整找零”的活动情境,并且在课堂上开展了这个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兴趣,真正使学生从“事理”掌握了“算理”。

二、鼓励质疑、引导释疑,培养创新思维能力。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朱熹说:“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能长进。”疑是打开知识大门的钥匙,常有疑点、常有问题,才能常有思考、常有创新。大胆质疑正是学生主动思维的充分体现,是学生自主探索的重要标志。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启发学生产生疑问,从疑入手,巧设悬念,鼓励和引导学生大胆质疑问难,从存疑到无疑,再产生怀疑,不断激发学习动机,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对学生的创新质疑要给予充分的肯定,即使有学生提问可笑、肤浅,不着边际,我们也要耐心听取,引导,保护学生质疑问难的积极性,使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教学中教师必须鼓励学生质疑问题,带着疑问学习,在疑问中有所发现,有所创新。例如学习六年制小学数学第九册《三角形面积的计算》时,学生提出除了把两个完全相同的三角形形拼成平行四边形来推导以外,还能不能将三角形补成平行四边形(或长方形)来推导,或者将三角形先切割再拼成长方形来推导等。对于这些问题和见解,无论正确与否,教师都必须加以鼓励,都应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久而久之,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与创造性会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创新能力得到培养,创新意识逐步形成。

三、鼓励动手实践,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些联系起着两方面的作用,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加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使它变成创造的、聪明的工具,变成思维工具和镜子。”

“在人的大脑里有一些特殊的、最积极的、最富创造性的区域,依靠抽象思维与双手精细的、灵巧的动作结合起来,就能激起这些区域积极起来。如果没有这种结合,那么大脑的这些区域就处于沉睡状态。”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组织学生动手操作,可以提高大脑皮层的兴奋度,更有利于激起创造区域的活跃,从而促进学生数学创新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发展。教学时,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参与操作,通过摆、拼、剪、折、量、捏、切、拆、画等活动,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还能促进学生操作、观察、思维、语

言的有机结合,培养学生动手实践的创新能力,提高教学效率和质量。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除了常规的归纳演绎推理之外,重要的是帮助、引导学生打破常规标新立异。如我在教学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时,就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小组合作,用不同的方法推出计算公式,明确了算理,这样学生学得活,知识扎实,同时也培养了学生不同的思维意识和创新能力。

四、加强发散思维训练,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发散思维就是求异思维,是一种重要的思维形式,也是创新思维的核心。没有发散思维就不会有知识的创新思维。创新思维是极其复杂的心理现象。陶行知先生说:“创造需要广博的基础,解放了空间,才能搜索到丰富的资料,扩大认识的眼界,以发挥其内在之创造力。”在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敢于打破常规,别出心裁,勇于标新立异,寻找与众不同的解题途径,教师要循循善诱,启发引导学生从多角度、多侧面、多方位进行大胆尝试、勇于创新,提出合理、新颖、独特的解决问题的方法,这样有利于激发求知欲,有利于发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一题多解、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就是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的重要方式。

另外,一个人知识面越广,知识积累越多,其创新思维就活跃,创新能力就越强。因此,优化知识积累,尽可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我们要学好课本知识,但决不只限于课本中的知识,还必须延伸到生活实践中,把学生的视野引向到更广阔的领域,例如天文的、历史的、地理的等等。为创新和创造性思维构建广阔的知识背景。

总之,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需要多个环节互相结合,教师要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进行,在教学中要遵循学生认识知识规律,重视学生获取知识思维过程,通过操作,观察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比较、综合,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加以概括总结,进行简单的判断、推理,启发学生动脑筋、想问题,鼓励学生提出疑难问题,提出自己的独立见解,让学生能够有条理、有根据地进行思考,发掘每个学生的创新潜力,发挥每个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将学生培养成为创新型人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肩负起培育具有创新性人才的伟大使命。

山东省青州市庙子镇七庄小学

朱玉富王志花

第四篇:创新意识的培养

创新意识的培养

洋州镇中小

李花

当孩子在观看蚂蚁时,当孩子在想象中做画时,孩子的好奇心无时无刻不存在于生活中保护它吧,这正是创新意识的萌芽,请听专家对你说——

家长如何对孩子进行创新意识的早期培养?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点与心理特点萌发孩子的创新思维能力,具体做法如下。

一、鼓励孩子积极探索

当别人问大科学家爱因斯坦何以有那么的创造时,他回答说:“我没有什么特别的才能,只不过喜欢寻根狼子刨底地探索问题罢了。”积极探索是创新意识的先导,所以,家长要保护和支持孩子的探索欲望和探究行为。

我的一个同事给我讲了这么一件事。他5岁的孩子在楼下玩,叫他吃饭总也叫不回来。这位父亲想了解是什么吸引着他的儿子,便下楼下次到孩子身边,只见孩子蹲在一棵大树下聚精会神地在看吗蚁搬家,他没有打扰儿子而是蹲下身子陪孩子观察。孩子见爸爸和他一起看,便问:“爸爸,蚂蚁这么小怎么能搬那么大的食物?”他接着一面用土堆起一个小土包一同说:“咱们做个小实验吧,看看蚂蚁能不能把食物搬过山去。”爸爸表示赞同。实验开始了,只见一只蚂蚁搬着食物来到“山”脚下不能前进了,这时,小蚂蚁放下食物绕到山坡上将食物倒着拖过“山”去。实验做完后父子俩高高兴兴地回家吃饭。饭吃得很香,关于蚂蚁的话题直到饭后还饶有兴趣地谈侃着。这位父亲体察童心,爱护孩子的探索欲望,支持孩子的探索行为,这就很有利于孩子萌发的创新意识。

二、发展孩子的想象力

想象力是创新的翅膀,幼儿期是培养和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幼儿富于想象,这一点我深有感觉。我曾对某幼儿园大班儿童进行过一次有关想象力的测试。要求用5分钟在一张印有20个圈的纸上,用圆作画,画出的东西不得重复。孩子们各自作画,画出娃娃头,眼镜,乌龟,小闹钟„„。有一个孩子在圆形中画了许多由大至小的圈,说这是大树锯断后的横切面。还有一个孩子在圆形的中下部涂了个黑黑的点,说这是猪八戒的大肚皮。从这里可以看出幼儿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家长要注意保护孩子的想象力。对于孩子画的富有想象力的图画,凭自己想象拼搭的东西、自编的故事、舞蹈等等,都应给予肯定和赞赏,千万不要用对成人作品的衡量标准去要求评价幼儿的创作。在此我想强调,游戏活动对发展幼儿想象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比如角色游戏(俗称“过家家”),这是幼儿模仿各种社会角色的游戏,像玩娃娃家、医院、商店、邮局、幼儿园等。在这种游戏中,幼儿不仅在人物及情节上可根据各自的经验与想象进行假装,而且还可凭想象运用代替物,如用半个皮球当小锅,用一块积木当肥皂,用旧纸箱当电视机等等。这种游戏对发展幼儿的想象力十分有益。孩子们在家里开展角色游戏往往缺少儿童伙伴,家长应抽出时间做他们的伙伴,如充当商店里的顾客、医院中的病人。家长要怀着一颗童心与孩子共同游戏,以利孩子的发展。

三、鼓励孩子动手动脑

家长要相信幼儿在发展上存在着巨大潜力,必须克服包办代替,过度保护及控制过多的现象,给孩子自己动手动脑进行探索的机会,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当年呼呈要“解放儿童的创造力”,他提出了“六大解放”。首先林解放孩子的头脑,让他们自己去想,其次是解放他们的双手,让他们动手去做。建构游戏对孩子动 手动脑培养创新意识很有益处。这种游戏是指孩子运用积木(塑)胶、泥、沙、石、娜等各种材料构建建筑物和其它物体,家长鼓励孩子开展这类游戏,动手动脑进行探索与创新。

家长还要鼓励孩子提问题,能提出问题说明孩子在动脑筋进行思索。幼儿特别爱提问题,如:“毛毛虫是怎么走路的?蜗牛有嘴巴吗?一般说来,两三岁的孩子常问”这是什么“再大一点要刨根问底问:”这是为什么?“”那中这什么?“这也是幼儿的天性。有一年我去青岛参观中国科学院海洋所幼儿园。园长告诉我,有一次请所里一位研究人员来园给孩子讲赴南极考察的见闻。事后,这位科学家说,他也曾应中小学的约请给学生讲过多次,但是提问题最多的数幼儿园的孩子。好提问题是求知欲望与探索精神的表现,所以要予以鼓励。对孩子所提的问题,家长也不必每问必答,有些问题应启发孩子动脑考虑,尽量自己去寻求答案。

四、多带孩子走进大自然

大自然的各种景物,丰富多彩,千变万化,词汇魅力。大自然是最令孩子神往的地方,是培养孩子观察力、想象力与探索兴趣最理想的大课堂。前苏联著名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大自然的美使知觉更加敏锐,能唤醒创造性的思维。“家长要充分利用双休日与节假日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引导他们观察花草虫鱼,了解动植物的生长与变化,欣赏天然的美景,探索大自然的奥秘。那变化多端的花朵,绚丽多彩的晚霞,形状奇异的士松、怪石等,都能启迪孩子的想象。孩子投入大自然的怀抱,能增强探索情趣,激发好奇心,丰富孩子的知识,开启智慧的大门,而这一切都是培养幼儿创新意识的基础。带孩子走进大自然,家长不仅是知识的讲授者,更是幼儿探索的引路人。要善于引导孩子去感知、去观察、去探索、去发现。

五、营造宽松的精神环境

萌发幼儿创新意识特别需要家长营造一个民主、宽松的环境氛围。在家庭中家长要注意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心理需要,不要形成一切家长说了算,不能把孩子管束成唯唯诺诺的人。在日常生活中,尤其是决定与孩子有关的事情时(比如双休日到哪里玩?)要鼓励孩子参与讲座,发表意见。要放手让孩子去活动,给孩子自主活动的充分时间和空间,让他们在充满活力的自主性活动中激发创新意识,感受到创造的快乐。只有这样,才能有效地进行创机关报意识的早期培养。为孩子将来成为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奠定初步的基础。

第五篇:数学创新意识培养

小学数学小学生创新意识培养

一、创新情境数学教学模式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入情境式的教学模式对于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思维具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在课堂教学活动中通过不同的情境来讲授知识能够激发和培养小学生的创造性的思维,由情境可认启发学生对解题思路的独特的想法与思路,这一过程既是形成数学构思的过程,也是展开合理解题思路的思维过程。在情境教学模式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展开创新思维,并积极主动地发表对解题思路的见解,从积极参与教学的实践中,学生的创新思维也就培养起来了。此外,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数学语言的使用要与课程内容以及学生的理解能力相适应,循序渐进地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更加积极地参与到情境教学模式中,不断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例如,在教学“圆柱和圆锥的体积”这一章节时,教师可以准备各种圆柱形的实验品,如圆柱的玻璃器皿、圆柱木块等,分发给学生要求其动手量出长、宽、高等所需数据,并通过实践来求得体积。通过实验启发学生自己总结出计算圆柱体的体积公式,并引导学生是否可以用切割、计算体积差等方式求得体积。

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小学生具有活泼好动,稳定性差的特点,在数学教学中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是非常重要的。“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在兴趣的驱使下,小学生才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数学课程,才能在兴趣的驱使下展开更多的创造性思维。数学教学本身具有理论性强的特点,理论的讲解枯燥乏味,难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也有很多小学生对数学课程有着厌学情绪,这时教师就要注意采用新鲜多样的方式来吸引小学生的兴趣。例如,利用多媒体、幻灯片等形式,以形象生动的方式展现数学的乐趣,提高学生在学习数学上的兴趣。数学课上教师还要注重将数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拉近数学与小学生之间的距离,激发他们学习数学、应用数学的兴趣,从而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例如,在学习“认识左右、上下、前后”这一内容时,教师可以通过座位编号的方式,利用学生的座位编号并进行确认练习,学生在相互认识的互动中对左右、前后、上下形成认识,这样能够有效提高他们对学习数学的兴趣。

三、通过交互合作的方式来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在小学数学课程教学中开展学生之间的交互式合作能够形成学生之间思想的交流,对其创新意识培养具有很好的促进作用。在交互式的合作中学生通过交流可以对所讨论的问题产生不同角度的认识和思考,有利于拓展学生的思维,激发其创新意识。通过交互式的合作,在学生之间能够对问题进行广泛讨论,也能找到更多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例如,在实践活动中教师带领学生走曲径小路,观赏美景时就可以假设问题:对于曲折的小路,如何计算出它的长度?并号召学生展开讨论,学生有的说用尺子,有的说用步测等,通过学生之间交互式的合作讨论的方式,能够对学生的思维产生启发,这对创新思维的培养是非常重要的。创新型的思维方式对于创新意识的培养是至关重要的,在创新思维的引导下,小学生对学习数学的兴趣势必会增强。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思维的培养可以通过一些有效的训练方法来实现,例如逆向思维的训练,有时会对数学问题的解答产生更为简便高效的作用;联想思维的训练,能够帮助学生从多角度来思考问题,对全面思考问题具有很好的效果,联想能够拓展思维的广度和深度,是创新意识培养的基础。

四、通过实践活动的方式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数学课程中要更多地加入实践课,让学生在实践中形成对数学知识的认识,在实践中创造并感知,从而激发小学生创新意识的养成。实践能够在小学生的头脑中形成更为稳定的知识,因为从具体形象的事中才能强化人们对知识内容的感知和记忆。例如,“100以内数的认识”这一章节的教学,教师就可以组织学生通过数一些玩具木棒、数花生等方式来加强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强化知识内容。实践活动的方式还包括课下练习内容,安排练习题时可以设计一些具有乐趣的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自身的探索活动加强对知识的感知和认识,小学生在自己的实践探索过程中不但会加强知识的认识,还会形成自己动手的成就感,也会提高对数学学习的兴趣。

五、结语

创新意识对个人发展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因此要从小学阶段就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这也是当前教育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对此本文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对如何培养小学生的创新意识进行了研究探讨。笔者针对小学数学教学的特点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建议,包括情境时教学模式的采用、提高小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交互式合作的方式以及实践活动的方式。小学数学教师要积极地探索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不断提高小学生的创新意识,为其今后的人生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为国家的人才培养奠定基础。

下载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学生创新能力培养探索论文5篇

    一、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原则(一)适度性原则初中化学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能力要遵循适度性原则。适度性原则与初中阶段学生发展的客观规律相符合,创新能力......

    高中生物教学中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策略论文

    摘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盛旺达的不竭动力,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成为了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新课程改革下对学生能力所提出的一种基本要求。生物作为高中教学中......

    培养学生创新学习能力的探索论文

    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深入推进素质教育,是培养创新人才的迫切要求。联合国出版的《学会生存》一书中指出:“未来的文盲不再是不识字的人,而是不会学习的人。......

    《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

    培养创新意识激活阅读教学

    时间:2014-4-3地点: 二一教室 参加人员:语文组全体教师主持人:张科军 合作研讨:培养创新意识 激活阅读教学 张科军:面临新课程改革的挑战,语文阅读教学的当务之急是更新教学观念, 培......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

    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数学创新意识实质就是一种灵感思维和发现精神,或者是一种思维模式,是一种基于数学理论和方法产生的思考再现。表现为:“为什么”“是什么”“怎么样”“能不......

    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诱发创新意识,培养创新能力 21世纪是一个知识、科技、制度、管理、理论、观念全面创新的新时代,为适应当前时代的要求,创新教育已当之无愧的成为我国教育的总趋势,人的创新能力......

    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教师创新意识的培养 21世纪的竞争是人才的竞争,人才的培养靠教育。高校作为培养21世纪合格人才的前沿阵地,所肩负的责任尤为重大。而作为培养人才的人高校教师,其整体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