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时间:2019-05-15 01:53:23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第一篇:《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

课题研究实施方案

一、问题的提出

现代社会要求公民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体验分析、探究、实践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各学科课程标准向学科教学提出了明确的要求,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要求教师开发各种学习资源,在教学中树立全新观点,探求新方法、新模式,大胆改革,优化课堂,形成开放性的课堂,促进学生全面素质的发展。

从本校实际情况看,我校在培养学生质疑问题方面的研究基础扎实,积累了丰富的研究经验,研究成果丰富,成效显著,全校师生共同研究的热情高涨。我校各学科教师学历达标率高,科研意识强。我校的教学设备充足。这一切表明,我们可以进一步探索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因此,我校在选择教育教学改革的突破口和主攻方向时,把培养学生问题放在首位,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确定“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学生创新素质”为研究课题,科研促教,把我校建设成为适应21世纪要求的现代化学校。

二、课题的理论依据

心理学认为,人们在认知活动中,经常会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和解决问题,这种意识促使人们产生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从而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当人的大脑处于“问题”状态时,他的思维也处于灵动、紧张、流动的状态之中,促使其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有敏锐的洞察力,能够通过某一现象的启发,引起顿悟、产生灵感。因此,问题意识的培养,是开发大脑的重要途径。

现代教育论认为,学生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学生是天生的学习者,有主动获取知识的要求,有强烈的探究的欲望和能力基础。而对学生资源的开发,也无过于培养其问题探究的意识。无论从传统教学方法的继承,还是从现实的教学实践考察,培养学生问题意识,是依照学生自身认知发展的规律,通过激发学生学习的内动力,促进其主动参与学习的过程,发展能力的有效方法。

不少教学实践表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一切创新、一切创造反正无不源于问题,又终于问题。

本课题借鉴中外关于问题意识培养的宝贵经验,着眼于从乡镇小学实际出发,依照教育规律,在学习经验的基础上加以创新。

我们借鉴以下理论:

1、根据皮亚特的学生发展认识论、理论教学理论。7-12岁期间为儿童思维发展的起步阶段,主要程度选择得当,完全可以对小学生进行问题意识的培养。

2、根据认知迁移理论。问题意识的培养将会对提高学生全面素质的提高产生正迁移。

3、根据系统论的观点。教学是一个全面的系统,各科目教学作为子系统是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问题意识的发展,会促进学生认识和心理品质的发展。从而使学校的整体教育和教学水平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三、课题的研究目标体系

本课题研究目标分为三个层次,即学生目标层次、学校目标层次和社会目标层次。

1、学生目标层次。本课题的实施主体是我校全体教师和学生,其根本目标是通过对问题意识的培养,提高学生的创新素质,推动学生整体素质的发展。这是本课题研究的最根本也是最重要的目标。具体分解为:

(1)挖掘学生的问题意识潜力,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2)使学生具有发现问题的敏锐性;

(3)帮助学生正确掌握提出问题的方法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4)培养学生学会关注、学会做事的能力与品质。

2、学校目标层次。对学生的问题意识的培养是由学校领导和教师共同实施的,因此,课题的实施也必然会因此学校自身的变化。通过课实验,学校内部要达到的目标是:

(1)学校的领导全面掌握课题研究的方法,树立新的教育教学观,科研兴校;(2)学校的教师要掌握课题的研究方法,自觉地进行科研实践,提高教育教学水平;

(3)教师能写出可供发布的专题课改论文,学校完成并出版一部以上有关教改的专著;

(4)学校的硬件建设达到较高的水平。

3、社会目标层次。

(1)学校争取在问题意识培养方面达到同等小学先进水平;(2)学校学生在整体素质方面在市内进入先进水平,在区名列前茅;

(3)使学校在省市教育界具有一定的知名度。

四、课题实施的方法原则

1、学生为主体的原则。学生在问题意识的培养中是无可争议的主体。问题意识的培养,应该成为这个教学模式方面的改革,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中的主体。

2、面向全体学生的原则。

3、适应学生身心年龄特征的原则。教师应根据现代认知理论的成果指导自己的教学,根据不同年级学生身心发展水平和认知特征,选取适当的科技内容和方法或方式。

4、实践性原则。注重实践探究的重要性,理论联系实际。

5、实事求是、因地制宜的原则。

五、课题研究的组织实施

1、组织形式。“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研究课题由市教育局与区教办共同领导,由校长专门负责,由本校学科带头人组成研究小组,分层管理,分工合作,条块分明,带领全校师生共同实施研究。

2、师资培训。师资素质是决定改革成败的关键。除本校培训外,我们还请市富有经验的教育学专家到校培训。

3、家长工作。家长的支持十分重要。我们重点是求得家长,尤其是家长学校的骨干委员、各年级家长代表的理解和支持。我们通过家长学校的讲座、座谈会、家访等方式引导他们,使他们支持学校的工作。

六、课题研究步骤

学习与设计方案阶段:2001年8月至2002年6月 教师培训阶段:2002年6月至2002年12月 方案实施阶段:2002年7月至2004年6月

第二篇: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的探索

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

杨志明

(通讯地址:广东省东莞市东城区花园小学

邮政编码:523107)

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一、创设问题情境,诱发问题意识

1、凭借疑点,创设问题情境。课文的题目、含义深刻的句子、与众不同的用词及标点、文中人物的特殊行为、奇特的自然现象、结构的安排、内容的选择等,都可以成为设境的凭据。如《劳动最有滋味》“劳动是辛苦的,为什么说它最有滋味?”《海上日出》“‘连我也成了光亮的了’是怎么回事?”

2、设疑创境,把握问题时机。依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循序渐进地诱发学生的问题意识。如教学《田忌赛马》,课前审题引导质疑:田忌是什么人?他与谁赛马?赛马的经过怎样?谁胜谁负?通读全文后布疑:齐威王的三个等次的马都比田忌的强,可却输了,真是不可思议!这到底是怎么回事?激发问题矛盾,引导读文探究。课中设疑,引导深入品析:齐威王“夸耀”自己的马,可以说成“夸奖”吗?为什么?课后,改变课文本身的条件,设疑:假如再赛一次,齐威王会赢吗?由浅入深的引 1 导,由易到难的设障,自然而然地把学生带进问题的氛围中,逐渐悟出问的规律,找到问的途径。

二、提供问题实践,强化问题意识

(一)营造宽松氛围,激发提问兴趣

在和谐的师生关系、宽松的心理环境中,学生的思维会异常活跃。教师放下架子,以“先知先觉的朋友”或“服务生”的身份出现,创造一种推心置腹交流交谈的气氛,让学生无拘无束地把自己对文章的各种感觉、怀疑带到课堂上来,从而乐问善问。

(二)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

发现问题是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的综合体现,学生会从中获得一种成功感和自豪感,激发学习的内动力。学生参与提问设计,教师要做好示范指导工作。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他们进一步思考:在这篇课文中,我们还有一些更想知道的问题,如作者与挑山工相遇的经过怎样?挑山工给了他哪些深刻印象?其中哪一点启发最大?作者为什么说这位山民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作者画挑山工有什么用意?并让学生讨论比较这两组问题,哪些问题更能有思考价值。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在好奇兴趣之处可“趣问”,如《小壁虎找妈妈》的“小壁虎爬呀爬,爬了多少天才长出尾巴呢?”难以体会之 2 处可“联问”,如《十里长街送总理》“到底是谁在无声地指挥?”联系已学过的关于周总理光辉事迹的课文,深入地问;思维活跃处可“曲问”,如《草船借箭》“假如鲁肃忠主心切,向周瑜告密,诸葛亮该怎么办呢?”课文的“空白”处可“添问”,如《董存瑞舍身炸暗堡》“当导火索‘哧哧’地冒着白烟,爆炸即将发生时,董存瑞会在想些什么?”不认同处可“驳问”,如《草船借箭》“诸葛亮明明是设计骗箭,为什么偏偏说‘借箭’呢?”

(三)把握探究点,巧设问

课文的探究点往往是课文的题目、词语、句子,是理解课文的重点、难点关键。

首先从整体上把握。如《狼牙山五壮士》的题眼“壮”,《鸟的天堂》文末句“那‘鸟的天堂’的确是鸟的天堂啊!”《我的战友丘少云》的“纹丝不动”,《十六年前的回忆》: “‘1948年,我永远也忘不了那一天。’其实作者是忘不了什么?”“那一天发生的事情对作者产生了哪些重大的影响?”“随着事情的发展,作者的感情发生了哪些变化?为什么会有这些变化?”

其次在局部中把握。如《十六年前的回忆》,围绕着总探究点,学生找到了“不慌不忙”、“严峻”、“安定”、“沉着”、“瞅了瞅”、“会意”等词语,提出问题:“面对着残暴的敌人,李大钊同志为什么不慌不忙?”“作者为什么用‘严峻’描写人物的表情?”“文中父亲两次‘瞅了瞅我们’含意有什么不同?”“李大钊同志的‘会意’包含着什么?”等等。

立足探究点的质疑,使学生的提问更有目的性,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富有突破性和联系性。

(四)寻找疑惑处,挑战问

从某种意义上说,文学作品永远是“半成品”,教师的讲解也是“半 3 成品”。我们要鼓励学生敢于挑战,提出异议,展开思想的翅膀,在学习中时刻闪现智慧的火花。如学习《落花生》一课,学生敢想敢问:“难道做人就非做像花生一样的人不可吗?”“为什么不能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能不能做既像苹果、石榴,又像花生的人呢?”

现在是知识、信息高度发展的时代,学生不唯书、不唯师的精神更加突出。我们应该保护学生的这种挑战精神,做好引导工作,帮助他们客观地看待问题,强化问题意识。

三、沟通问题联系,深化问题意识

在学生了乐问善思的基础上,教师要及时引导学生沟通问题的联系,借助实例,帮助他们回顾、分析、总结提问题的思考过程,经历从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认识,再渗透到实际学习中去的过程,使问题意识在学生内部思维中形成良性循环系统,不断得到深化,从而自我省悟,养成持久的问题思考习惯。

由于内在的学习思维品质长期得到培养,学生观察问题的目光变得敏锐,捕捉信息的能力增强,他们积极探究,合作解决问题。刚学完《鸟的天堂》,学生看着满眼苍翠的校园,便突发奇想:“我们的校园也能变成鸟的天堂吗?”“我们的家乡能否成为人们生活的天堂?”于是,在校园的树上放鸟笼,为鸟儿安家的活动开始了。由于同学们爱鸟护鸟,如今我们学校真的变成了人与鸟儿和谐相处的鸟的天堂。

实践证明,充分利用一切可利用的学习资源,坚持不懈地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我们最终能构建起开放创新的、充满生机活力的语文课程体系。真正落实以人为本,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作者简介:

杨志明,男,中学语文一级教师。1986年毕业于江西省永新师范学校,4 1990年自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专毕业。在江西省安福县横龙垦殖场子弟学校从事中、小学语文教学工作和班主任十七年,积累了较丰富的教育教学经验;担任学校语文教研组长多年,是学校青年骨干教师和语文学科带头人。有多篇论文参加全国性教育教学论文大赛获奖。

第三篇:探索新知识,培养创新意识论文

内容提要:本文认为,知识创新将成为未来社会文化的基础和核心,创新人才将成为决定国家竞争力的关键,素质教育的核心是创新教育。因此,在小学自然教学中,尤其是引导学生探索新知的过程中,加强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成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方面。

关键词:自然教学 探索 创新意识

面对当今这个多变的社会,科技发展突飞猛进,知识日新月异。我们已无法用过去所学的,教现在的孩子去适应未来的世界,只靠传统的注入式教育已无法适应这个多变的社会,我们要求继承传统,更希望推陈出新。因此,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已成为教育改革的趋势。

一、亲历知识的发现过程,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学习自然的正确方法是让学生进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知识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进行再创造工作,让学生感到新知识是在自己面前发生,比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好得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的再创造而获得的知识才能真正被掌握并且可以灵活运用。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曾指出:“一切真理都要由学生自己获得或由他们重新发现,至少由他们重建。”一节课无论教师讲得如何精彩,如果没有学生的参与,不符合学生的知识规律,不能将教材及教师的思维过程转化为学生的思维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再现出来,那么这样的课就是失效的。一定要让学生在自然活动中学习科学知识,学习是手段,创造才是目的。例如教学《水是怎样的物体》一课时,学生通过“看一看”、“闻一闻”、“尝一尝”,知道了水是没有颜色、没有气味、没有味道、透明的液体。这时教师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牛奶、白酒、白糖水、盐水、酱油、醋等几种液体,让他们自己设计出鉴别水的实验方案,学生人人动手、动脑、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大家研究讨论的结果,认为先看、再闻、最后尝味道,才是最合适的程序。这样,学生不但对水是什么样的液体认识得很清楚,并且掌握了鉴别水的方法。又如:学生在没有学习《花的构造》一课以前,从平时的生活中,从语文课上,对花已经有了初步的感性认识。学习这一课时,通过认真仔细地观察,他们发现大多数植物的花都由雌蕊、雄蕊、花瓣、萼片四部分构成。更可贵的是,他们还发现,花不一定都有这四部构造:黄瓜花有的只有雄蕊,有的只有雌蕊……学生为自己的新发现感到兴奋。抓住这个时机,教师给他们讲“完全花”、“不完全花”等知识,学生会觉得难度较小,从而轻松愉快地接受了新知识。

对学生来说,只要把要学的知识作为待创造的结果,就能把学习新知识和培养创新意识二者统一起来。

二、适当设计开放性问题,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适当采用灵活、多向、开放性问题,给学生提供思维空间,使学生把机械模仿转化为探索创造。开放性问题极具挑战性,因而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培养学生创新意识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自然课的起始阶段一般是先提出本课研究的中心问题或某一个问题。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分析某种现象发现问题,自己提出问题。不管是采用哪种提出问题的方式,目的都是先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问题”,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明确研究目标。例如教学《热胀冷缩》一课,教师出示一瓶橙汁汽水,一瓶桔子汽水让学生观察,让他们看一看,想一想,你想研究两瓶汽水的什么问题?

学生观察后,提出了很多问题:

①我想研究汽水为什么会冒泡泡?

②我想研究汽水的盖子为什么能封得那么严实?

③我想知道人们为什么管它叫汽水?

④为什么人们都爱喝汽水?

⑤为什么汽水一般装在玻璃瓶里?

⑥为什么瓶里的汽水不装满?非要差那么一点点?……

教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和表扬,“同学们提出了好多问题,这些问题都涉及到许多知识,今天我们只来研究其中一个问题:汽水在瓶中为什么不能装满?学生看到研究的问题是由自己”创造“出来的,学习积极性培增,创新欲望强烈。这样,既便于学生理解热胀冷缩的知识,又培养了创新意识。

三、放手让学生操作,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小学生思维以具体形象为主,教材为学生提供了许多实践操作的机会,教师要重视学生操作,真正的放手让学生操作,操作要到位,不能留于形式,让操作与思维联系起来,让操作成为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源泉。让新知识在学生操作中产生,让创新意识在操作中萌发。通过学生的操作便会发现,学生也是一个创造者。例如《磁铁游戏》课,让学生玩“巧取试管铁钉”游戏时,开始有的学生感到茫然,不许倒掉试管里的水,又不能用夹子等东西,那怎么将铁钉取出来呢?他们经过动脑思维,互相启发,将试管取钉的问题和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的知识挂上了钩,从而找到了取出铁钉的办法。他们有的采用了用磁铁在试管外壁先吸住铁钉,再沿管壁向上移动取出铁钉的办法。有的学生先用磁铁吸住一根长铁钉,再让长铁钉又吸住一要长铁钉,使两钉首尾相连地悬吊着,然后将悬吊的铁钉伸进试管里吸出小铁钉。虽然第二个办法不能说明磁铁隔着东西也能吸铁,但他是经过积极思维后才提出来的,具有一定的创造性。教师也应给这些学生鼓励表扬。

这样学生自己“创造”的新知,学生容易理解和记忆,而且在操作中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主要参考资料:

《现代教育科研方法与应用》邵永良、庄允吉、童国飞

(宁波出版社,1999年2月第二版)

《创造性思维与教学》陈龙安

(中国轻工业出版社,1999年6月第1版)

《请保护孩子的创新萌芽》高桂学、任思元

(《从小学自然教学》1999年11期)

第四篇:浅谈教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和林格尔县第三中学 宝金凤

摘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素质教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应该围绕学生的创新个性、创新能力、创新思维品质、创新品德等方面进行,在培养学生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中,创造性的数学课堂是主渠道,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重要条件,数学课外活动课是重要途径和方法。关键词:素质教育,创新意识

素质教育是整个素质教育的重要领域,在这个领域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数学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成为当前数学教育工作者积极探讨的研究课题。本文仅就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内容,途径和方法以及数学教学的整个学校创新教育工作的关系,谈谈自己的看法,以供同行商榷。

1.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几个方面

1.1、注重学生数学气质的形成,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前苏联研究中学生数学能力个别差异的心理学家,克鲁切茨基指出:“数学气质是一种复杂的个人心理形成物”。它通常表现为“力求把周围的现象数学化,总是处处注意形象的数学侧面,注意空间的数量关系,联结及各种函数的依存关系”。用数学的眼光看世界,力求现象数学化,应是这种所谓的数学气质的实质所在。他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和创造性能力的形成至关重要。例如:有这样一道辨析题,三十六口缸,九只船来装,只能装单,不能装双,问如何装,一个有数学气质的人(当然包括有一定数学经验的人),能立即领悟到只是一个把偶数表示成奇数个奇数之和的数学问题,得到答案是不能装下。再如“解分式方程”,若用去分母的常规解法,方程将转化为高次方程。有的学生提出能否用换元法求解?经研究,它没有换元法所具有的特征。此时,学生似乎陷入“山穷水尽疑无路”的境地,教师提示:可否运用逆向思维使“柳暗花明又一村”,有数学气质的学生很快找到了思路。至此学生成功的喜悦溢于言表:创新意识得到激发与发展。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有意思的用数学的眼光去注意事物之间的数学现象,探索事物之间的数量关系的这样一个过程,逐步形成学生的数学气质,从而培养学生对事物的浓厚好奇心,对问题的敏锐感,强烈的探究愿望和坚持性,敢于质疑问难,挑战未来的勇气,这正是具有创新意识的人的典型的个性心理特征。

1.2、注重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激发,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学习兴趣是学生的一种力图接近,探究了解数学知识和数学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学习数学的自觉性和积极性的核心因素。他不仅对学生的数学学习有极大的推动作用,而且使学生在集中精力获得知识的同时,努力地去进行创造性的活动,成为创新的动力因素。高度的抽象性,严谨的逻辑性,结论的确定性和运用的广泛性等特征,决定了数学教学的难度,往往使学生视如畏途,布鲁纳认为:“学习的最好刺激,乃是对教材的兴趣”。因此,在数学教学中,都是要从教学素材中选取通俗的生动事例,采用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的方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如使用一张白纸对折若干次后,用“可与珠峰试比高”来引起学生学习指数函数的兴趣,例如,在二项式定理的教学中,先设置这样一道题“今天是星期一,你知道8100天后的一天是星期几吗?”问题一提出立即引起学生浓厚的兴趣。在学生如饥似渴的求知欲下,我才开始分析:一周是7天,所以8100天后的一天是星期几可由8100除以7所得的余数来确定。结果表明,学生对具有诱惑力的问题趣味无穷。

1.3、注重数学思维的训练,培养学生创新思维的品质。数学教学既是一种数学知识的传授活动,也是学生数学思维的训练活动。传统的数学教学偏重于前,使学生在数学教学中成为接受前人所发现的数学知识的容器,极大地限制了学生创新思维的发展,前苏联著名教育家斯托利亚尔指出:“数学教学应按数学思维(数学活动)的规律进行”,“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数学”。因此,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对数学符号组合的分析、图形的证明、计算的变化等数学活动,使学生在逻辑理解、抽象概括、对称欣赏,表象创造,变化联想等方面,得到数学思维的训练,从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直觉性和独立性等创造思维的优秀品质。为此,应该鼓励学生摆脱那种习惯定式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鼓励学生在发散思维的基础上进行聚合思维,鼓励学生的数学直觉思维。例如有这样一道题:以数字1,2,3,4,5,不重复的组成的5位数中,有几个是质数?一开始很多学生都从局部着眼,则除去2,5结尾的必为合数之外,尚有48种情况,太过烦琐(直觉思维),后来从整体着眼,则立刻发现1+2+3+4+5=15,能被3整除,即不论这5位数如何排列,所得5位数均为合数。则这题答案是质数个数为零(思维变通性),在解决这个问题中,学生摒弃原有解题套路,凭着正常思维的结果,加以联想,用简捷的方法解决了问题,充分体现了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变通性以及潜在的创造性。

1.4、注重学生数学能力的提高,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数学能力。对中学生而言数学能力就是学习数学(再造性)的能力,即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迅速而成功的掌握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它主要表现为计算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三大方面。克鲁切茨基认为:“学习数学的能力是创造性数学能力的一种表现。对数学的彻底的,独立的和创造性的学习,始发站创造性教学活动能力的先决条件——是对那些包含新的和社会意义内容的问题,独立的列出公式并加以解答的先决条件。”在这里克鲁切茨基通过数学活动中解决具有社会意义的实际问题,把学习数学的能力与“创造性”的学习能力(指在数学科学活动中的能力,它能产生具有社会价值的新成果或新成就)联系起来,展示了俩种能力的可转化关系。,因此,在数学教学中,要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向创造性数学能力转化,就必须注重数学活动的教学,使学生在教学中形成和发展学习数学的能力,并参与社会实践,解决具有社会意义内容的实际问题,促使其创新能力的形成。2.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途径和方法

2.1、具有创造性地教和学的课堂教学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渠道,创新的教学离不开教学的创新。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创新的课堂教学是主渠道,要使这条主渠道顺利畅通,必须改变旧的传统思想观念,变应试教育的指导思想为素质教育的指导思想,把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作为数字教学的重要内容:必须摒弃传统的“三中心”为主的教学模式,采用科学探究性的教学模式和创造性的培养的教学模式,如尝试——发现型,自学——探究型,引导——探索性等教学模式,在这样的教学模式中进行创造性地教和学,必须改革传统的注入式教学方法,采用以启发式为指导思想的现代数学教学方法,如尝试指导法,效果回授法,引导发现法,启研法,尝试教学法,纲要信号法,自学辅导法等,例如,上二次函数图像第一课时,先配以如下演示:用一把水枪紧贴黑板,枪口略向上翘起射水,细细的水流在黑板上留下一道抛物线。在引导学生联想,诸如投铅球,喷泉喷水,踢弧线球等众多日常常见的抛物运动,并提出以什么角度投掷,铅球会投的更远等问题,这样联系实际创造性的教学,学生的学习兴趣顿时高涨,如此引入新课,效果远比照本宣科好。

2.2、创造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条件,心理学研究表明“一个人的创新意识只有在他感觉到“心理安全”和“心理自由”的条件下才能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所谓“心理安全“是指不需要有戒备心,不会受苛求和责备,所谓“心理自由”是指在思考问题时,不必要过多的条条框框的束缚,能过比较自由的思维表达。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中要创造这样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环境,使学生在心里舒畅的情境下愉快的学习,从而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进行创造性的思维和现象。为此,都是要做到:(1)教学过程要生动活泼具有启发性,使学生自由的思维和表达,在“心理安全”的条件下进行创造思维和现象。(2)发扬教学民主,促进个性发展,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敢于标新立异,在“心理自由”的条件下培养求异思维,聚合思维,逆向思维等多种思维方式。(3)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以营造学生创新的氛围。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气氛”。只有师生关系和谐,才能使他们的心理距离接近,心情舒畅,才有可能使学生的创新意识获得最大限度的表现和发展。教师在教学中精心设置的提问。生动形象的语言,直观有趣的教具,科学新颖的教法等等都有助于营造宽松的教学氛围。例如,“二次根式化简”的教学,为了根治学生解题时最易犯2=a这类错误,为了强化去根号要套绝对值,教师采用以下形象生动的语言,效果特好。“要化简2,先让a从“屋子”(根号)里走到“院子”(绝对值)里。至于如何走出“院子”,这要看a的“体质”(正,负或0),体质健壮(a≥0)的直接出去,体质虚弱(a<0)的必须戴上一条围巾(负号“-”),以防感冒。”学生大笑,在笑声中加深理解和掌握了知识内涵。2.3、开展丰富多彩的数学课外活动,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重要途径和方法。数学课外活动是数学课堂的延伸和发展。根据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爱好,开展多种形式的数学课外活动,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具有重要意义。在数学课外活动中,学生从生活和社会现象中寻找数学问题,探究思考,自我设计,自我解决。学生之间相互交流,相互切磋,相互启发,从而培养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数学课外活动的主要形式有:数学竞赛,数学兴趣小组,数学专题讲座,周末数学晚会,数学知识宣传,数学问题探讨,社会问题调查等。3.数学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纳入整个学校创新教育体系中

数学是构成学科教育体系的组成部分,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一个重要领域,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纳入整个学校的创新增长率体系之中,才能构成创新教育的巨大合力,达到提高学生方面素质,培养创新人才的目的。数学教学要与学校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相结合,学科教学是思想品德教育的重要途径。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完成数学教学的任务,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还要根据思想品德教育工作的特点和规律,教育学生养成良好的创新品德,即在创新过程中要有崇高的理想信念,圣神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无私的奉献精神,和谐的团队协作精神。数学教学要与其他学科教学相结合,学科教学是进行创新教育的主阵地,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学科教学的重要内容。学生通过各学科知识的学习,使得多学科知识融会贯通,多种能力、方法和手段得以综合,可为创新策略的建立和丰富打下良好的基础。数学教育要与校园文化建设相结合。校园文化是学校的教学和其他活动所反映出的一种意识形态和表现形式。其丰富的内容和多彩的形式对学生创新意识的培养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起着熏陶、感染和潜移默化的作用,利用校园文化氛围的潜移默化影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总之,在数学素质教育中,都是应根据数学学科的性质和特点,数学教学的规律,针对当前中学生学习数学的实际情况,从学生创新意识培养的各个方面以及培养的途径方法,促进学生创新意识的形成和创新能力的提高,这应成为数学教学指导思想的重要内容。

参考文献: [1]贝尔.中学数学的教与学.教育科学出版社.1990 [2]郭思东.数学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1991 [3]曹南燕.认知心理学和创造性思维。科学出版社.1994 [4]胡炯涛.数学教学论.广西教育出版社.1996 [5]陈鼎兴.数学思维与方法——研究式教学.东南大学出版社.2001

第五篇: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历史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探索

新课程标准强调科学探究是一种重要而有效的学习方式,课堂教学是学校教学的主阵地,在课堂上创设问题情景、进行问题探索、培养问题意识是学生科学探究的一种重要方式。问题意识从认知心理上讲是指人们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并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问题意识是创造性、创新能力的基础,没有问题就没有创造。本人就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问题教学,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作了一些初步的探索。

一.问题的来源:

1. 教师:有预谋地设置问题。1.1注重对问题呈现方式的设计。问题呈现方式一般即提问方式,一问一答的程序型方式完全把学生的思维活动锁定在教师设置好的轨道和程序中,造成学生循规蹈矩,遏制学生的创造力,所以这种方法得改。我的做法是,在提供有关问题的背景材料及总的目标要求后,留给学生足够的时间去思考、想象和讨论。如在讲授《保卫太平天国的斗争》这一节时,我设计了一个问题:“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太平天国定都天京,东征、西征使太平天国达到全盛时期,之后又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呢?有资料明证:洪秀全从1853年3月进入天京到1864年6月身亡,八年中从未迈出过宫城一步,只有一次是坐64人抬的大轿去看望生病的东王杨秀清。请问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并思考,这样使学生注意力能牢牢集中在教学中来,并积极思考,努力探索,寻找适当的答案。所以问题的探索价值,除了问题的本身形式及内容等客观因素外,主要在于教师在教学中的主观努力,即需要教师根据问题本身的特点和学生实际,从问题的背景以及问题的深度和广度上挖掘和构思。可以说,同一个问题,以不同的形式,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去提出,其探索价值及学生的知识获取可以出现很大的差异。

1.2 注意对问题台阶式的设置。

现在的教学,非常强调过程的展示,这是因为知识是不能现成传递的,而要通过学生的亲身体验来实现转化。在创设问题情景时,要从学生认知水平和社会生活实际出发,将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与将要学习的知识联系起来,精心设置,问题不能过于简单,也不能过于复杂,应难易适度,具有一定的思维容量和思维难度,需要学生经过努力思考才能解释。问题一旦提出,要达到探索挖掘之效,可以从增设台阶以提高思维层次方面去设置,从简单到复杂,由浅入深,处理好问题的衔接和过渡,用组合、铺垫、设置台阶来提高问题的整体效益。

比如:对中国近代史的《时局图》的片段教学中,首先让学生观察分析图面及文字,然后提出问题。①《时局图》中的怪兽指谁?(英俄日德法等列强。)②它们摇旗呐喊表现什么?(觊觎着中华大地。)③这种状况反映什么问题?(中国面临被帝国主义列强瓜分的危机。)④当民族危机来临时,中国封建统治者状况如何?(他们置民族利益于不顾,终日饮酒作乐,搜刮民财。)至此插图中的显性知识已“一目了然”,但教学任务尚未完成,要乘胜追击,进一步引导学生分析图中潜藏的历史信息即隐性知识。⑤图上一官吏昏昏欲睡,侧身它卧时手中却紧握网绳,网上有位戴着眼镜的文人专心读着八股文说明什么?(腐朽的统治者用科举掌握着选拔文武百官大权,清政府在民族危机深重之时,还愚弄百姓)⑥有一人在马旁习武,说明什么?(一些有识志士开始觉醒,不愿为亡国奴。他们对民族危机耽忧,开始朝乾夕惕,与腐朽的统治集团形成鲜明对比。)这样,引导学生回答问题,步步为营,层层推进,最终达到同学们对十九世纪末中国呈现的政治局势的知识融会贯通的理解。通过这样的学习,使学生不仅学到了知识,还学会了探究问题的方法,提高了问题探索的能力。

1. 3 注意问题的提出面向全体学生。

教学中要对全体学生一视同仁,对不同层次、不同特点的学生分别施教。课堂上注意设置的问题有一定的层次和梯度,注意基本知识点的讲清讲透,创设更多的条件,让每个学生都能体验到学习上的成就感。所以问题的提出应面向全体学生,课堂提问应有较大的辐射面。既要照顾点又要照顾面,以点带面,培养优生,转化差生,达到共同提高。

所以在问题的设置中,既要强化概念原理、知识点的理解,又要兼顾学生能力的培养,每一步的台阶,可以作为学生知识迁移的手段,教师还可以围绕问题,将知识发散出去,成为相关知识点的考察题,当学生完成各个问题时,不但掌握了与这个知识点相关的枝枝杈杈,而且学生的思维能力也得到培养,使学生掌握知识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2. 学生:不自觉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发现问题是主动学习的起点。小学生天真烂漫,上课举手踊跃,回答响亮,形形色色的问题问个没完,但伴随着年龄的增长,年级的增高,上课发言的人越来越少,提问题的人更少,这是学生创造力被扼杀的预兆,是我们教育的悲哀。因此培养学生提出问题是教师在课堂设计中精妙构思内容之一。

教师要改变学生的现状,培养他们提出问题的意识。学生在学习或思维的过程中,应该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疑问,产生疑问的过程本身就是一个积极思维的过程,是对书本知识理解的过程。教师有义务让学生的疑问不自觉地提出来。我在教学中常鼓励学生提出问题,同时为学生提出问题创造条件。学生在学习新知识时不自觉地提出的问题是课堂教学中问题的另一来源。

“授人以鱼,供一饭之需;授人以渔,则终身受用。”叶圣陶先生也提出“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教学生学”。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探索能力的提高是教学生学的一个重要方面,而这与学生自身的投入和体验密切相关。因此,课堂应提供一个适宜于探讨问题的环境,使学生能主动地去探索。培养问题意识,让学生提出问题变得尤为重要。

二. 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几点体会:

1.融洽的师生关系,民主的课堂气氛,让学生敢问。

在课堂上许多学生不敢提问,究其原因:①心理素质差,发言时心慌胆怯,②害怕别人笑话,③不积极思考,无问题可问。因此,要想让学生主动提问,得先创设一个平等、民主、和谐的氛围,让学生在人格上独立、思想上自由,要让每个学生意识到自己有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权利。不管谁的问题多么肤浅粗糙,都不应遭到别人的挖苦、耻笑。教师不该恪守师道尊严,应与学生融洽相处,教师对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有创意的问题应予以表扬鼓励,对不符和教学需要的过浅过难甚至离奇的问题也应予以合理的肯定和尊重,对学生有勇气针对教材或教师的问题首先予以肯定,然后注意引导分析。这样的氛围不仅能激发学生主动提问的动机,而且能互相引发思考,发现进而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学生也由不敢问到敢问,再由敢问到善问,扩大了创新思维的空间。

2.探究的教育氛围,激发学习的兴趣,让学生想问。

历史教学中巧设悬念,创设探究的氛围,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而且可以激发学生求索的欲望和学习的积极性,让学生敢于怀疑,不管是教材上的还是教师讲的,当学生出现疑惑时,让学生想问,通过独立思考或相互讨论,使学生高度兴奋,活跃思维,重点的地方教师可画龙点睛。

例如在学习《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一章,引言中提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我国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课本讲十一届三中全会历史意义时又说,十一届三中全会“标志着中国历史进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有同学提出疑问,这两者是否矛盾?通过组织学生开展讨论,使大家明确:“文化大革命”结束,的确使中国十年的**局面得到终结,使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步入新时期,但当时指导思想上的一些错误并没有及时纠正,只有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才作出把党的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的伟大决策,可见,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建国以来党的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不时机地引导学生分析,激起学生探究热情,也培养学生求实精神。3.创设问题情景,教给学生发现问题的方法,让学生可问。

历史学借古知今、以古鉴今的本质目的以及人类社会古今相联的客观规律,使貌似距现实太遥远的历史,实质上与现代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利用这些联系点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如:(1)“希特勒策动苏台德区自治和科索沃地区要求自治之间有什么区别?”(2)“德国和日本在战后经济都迅速恢复和发展起来,而且法西斯势力近年来都出现了抬头的趋势,尤其是日本近年来的军费、自卫队的规模、数量以及其武器的数量、质量以及规格都在美国的扶植下保持一种不断上升的势头,而且不断叫嚣“中国威胁论”,是不是世界又面临着一战后同样的形势?世界会不会发生新的世界大战?”这些问题不仅充分体现了学生的思维和问题逐渐向深层次迁移,由此及彼,由现象到本质,也提高和培养了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

教学过程中联系实际引导学生发现问题要有针对性,不能牵强附会,不仅要紧扣教材,更要合乎学生实际,使学生不仅准确高效地掌握课本知识,而且能使学生放开思想的野马,在历史与现实间往返运动,多角度多层次地运用知识思考问题。避免学生用一种习惯的固定的思维模式去考虑问题,尤其是不要轻易地将方法和结论施加给学生,而应鼓励学生大胆地去猜想,去探索,教师适时点评。

4.培养相关能力,形成学生提问技能 有些学生对学习有着浓厚的兴趣,对一些理论和现象也想提出自己的问题,但缺乏相关的思维方式与语言表达能力,有时无法发现材料中的问题,有时发现了想要提问却不知怎么问,提出的问题可能与教学内容联系不紧密,也可能与自己所想无法准确地吻合,所以在课堂上要多给学生锻炼的机会,重视基础知识过程的教学,使学生形成比较、分类、判断、分析和综合、归纳、演绎、推理等思维能力。是非常严谨规范的,历史学中的史料分析可以作为培养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语言表达能力的练习手段,从而提高学生提问技能。

今天的教育,既是过去知识积累的传播,同时又要考虑未来的需求,那就是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发展。因此,我们的教学要尽可能的将知识恢复其本来面目,在提升问题探索上多下功夫。真正体现问题探索的魅力所在。

下载《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教学中培养问题意识,提高创新素质的探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语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5)01-0036-02 语文是一门基础学科,广泛地涉及到人的基本素质和人文修养。语文功能和性......

    小学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数学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内容提要:通过数学的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就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只有改革数学课堂教学,即创新课堂教学方法——激......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浅谈作文教学中创新意识的培养 知识经济时代要求人们具有创新意识,要求学校教育把培养创新精神和创造力摆在突出位置。面对知识经济时代的挑战,学校教育不得不反思对培养学生......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5篇

    培养学生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栾旭东孙玉萍 山东省莱州市城港路街道玉皇中学 摘要:现在的学生正是未来的创造者,他们的创新能力将影响着一个民族能否自立于世界之林,能否......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学历史教学中对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问题意识指的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问题,产生一种困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状态能够促进学生课堂上主动思考,积极发......

    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谈物理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 创造源于问题,问题意识是创新意识和能力的基础,保护和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创造教育的起点。高度肯定和重视和培养学生问题意识为中外教育......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谈数学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摘 要:数学是一门系统性很强的学科,而“问题”是数学生命的源泉。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通过引导学生敢问、想问、会问、善问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问题意......

    浅议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浅议思想品德教学中问题意识的培养 中国科学技术协会副主席杨福家在《学习时报》上撰文《大学的使命与文化内涵》中说:复亘大学的校训是“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李政道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