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我的老师》课堂教学设计
一、检查预习
蔡老师是一个怎样的老师,“我”是一个怎样的学生。
二、导入
上节课,我们分析了文章的结构和主要内容,这节课我们将深入地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以及一些语句的深刻含义。
三、探究(小组学习,交流为主)
1.提问:课文第一部分写蔡老师在“我”的记忆里总的印象是什么样的?
讨论并归纳:她是一个温柔而美丽的人。
2.提问:“温柔”是从什么方面写?“美丽”是从什么方面写的?
讨论并归纳:“温柔”是从老师的性格上写;“美丽”是从老师的外貌上写的。
3.提问: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1)她从来不打骂我们,仅仅有一次,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她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这些说明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
(2)她教我们跳舞,让我们观察蜜蜂吃蜂蜜,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这些说明蔡老师热情、慈爱的性格。
(3)蔡老师排除“我”和“小反对派”的小纠纷,说朋蔡老师公正、伟大的性格。
4.提问:“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课文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
(1)“我用儿童狡猾的眼光察觉,她爱我们。”写出“我”的调皮、机灵。表现了一个淘气的孩子对老师的理解。
(2)“扮成女孩子表演跳舞”表现“我”的天真活泼。
(3)接近文学、爱好文学、模仿老师写字的姿势,说明“我”聪明、好学、尊敬师长。
(4)梦里导师,更表现“我”尊敬爱戴老师。
5.提问:记叙文主要运用叙述、描写的表达方式,但有时为了抒发作者的感情,也运用了抒情的表达方式,试从课文找出,分析一下抒发了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讨论并归纳:
(1)“她爱我们,并没有存心要打的意思。孩子们是多么善于观察这一点啊。”抒发作者对老师的理解和热爱之情。
(2)“今天想来,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3)“一个老师排除孩子世界里的一件小小的纠纷,是多么平常;可是回想起来,那时候我却觉得是给了我莫大的支持!在一个孩子的眼睛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对老师的高度评价,抒发了作者感激老师赞美老师的感情。
(4)“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 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抒发了作者对老师的依恋、热爱之情。
(5)“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抒发了作者思念老师的感情。
6.提问:“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全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为什么改用第二人称“你”?
讨论并归纳:一般的情况下,一篇文章的人称应前后一致。这里由 于抒发感情的需要,变换人称,表示感情激动到了极点,从而抒发了对蔡老师至今仍怀有的思念,崇敬的思想感情。用第二人称直接抒情,更加亲切。
7.提问:“在一个孩子的眼里,他的老师是多么慈爱,多么公平,多么伟大的人啊!”如果删去“在一个孩子的眼里”行不行,为什么?
讨论并归纳:从孩子的眼光评价老师给“我”的支持和帮助,热情赞美自己的老师,它真实地反映了作者当时的心情。如果删去,使人感到空泛,不亲切,过于夸张。
四、小结
蔡老师是一个温柔、热情、慈爱、公正、伟大、热爱孩子的老师。
“我”是一个机灵纯正、天真活泼、尊师好学的学生。记叙文中的抒情,有助于直接抒发作者强烈的感情,突出文章的中心思想。
五、全文小结
本文通过几件具体的事情,表现了小学时的蔡芸芝老师对“我”和同学们的挚爱,抒发了对温柔美丽、慈爱伟大的蔡老师的感激和怀念之情。
第二篇:《我最好的老师》课堂教学实录
《我最好的老师》教学实录
师:同学们,看老师在黑板上写下三个字——最好的,“最好的”是什么意思? 生1:最理想的,,,最满意的,,,最棒的,,,没有比此再好的……
师:在家里,有爸爸妈妈和亲人陪伴我们。在学校里,陪伴我们的是老师。我们先一起聊一聊,在你的心目中,你觉得老师应该是怎样的? 生2:是一个女老师,有着披肩的长发。生3:认真负责,,知识面广,,严格要求,,关心学生,,和蔼可亲„„ 师:同学们看看“最好的老师”,这节课的小主人是谁呀??? 生(齐):我
师:再看看,老师写的什么?“我最好的老师”,生,齐读两遍,那么,你觉得你心目中最好的老师又是怎样的呀?
生4: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他的教学质量应当很好。
生5: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是这样子的:他能教给我们知识,我们也能将所学的知识教给他。
生6: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非常幽默,非常有个性。
生7:我心目中最好的老师,上课很严厉,下课可以却跟我们一起玩。
师:上课和下课不一样。老师既是我们的老师,又是我们的朋友。非常不错!
生8:我心目中的老师是非常有爱心,他能够帮助每一位成绩不好或者是成绩好的学生。师:看课题“我最好的老师”,你想知道什么呢? 生9:我最好的老师是谁?
生10:我最好的老师长得什么样?
生11:我最好的老师是怎样教育我们的?
师:同学们,你们看了课题有这么多的疑问,现在请同学们带着自己的疑问快速浏览课文,然后谈谈自己的整体印象。
师:通过刚才的读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或者明白了什么?用自己的话大胆的说一说。生12:我知道这是一节科学课
生13:从课文中,我认识到一个非常有个性的老师,他叫怀特森。生14:怀特森先生是我的科学课老师
生15:怀特森先生给我们讲了一节奇怪的课,关于“猫猬兽”。
生16:怀特森先生告诉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同时也应该具有怀疑的能力。
生17:怀特森先生让我还有我的同学明白了一个重要的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不迷信权威。
师: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阅读是人的个性体验,同学们对自己刚才的表达,老师非常赞许。
师:通过刚才的回答,老师终于明白了,文中所说的,我最好的老师就是——怀特森先生(生,齐回答)。
师:那么,课文中讲了一件关于怀特森先生什么样的事情,谁来概括一下?
生18:课文讲的是一个叫怀特森的老师在课堂上把错误的知识教给了学生,让学生考试都得零分,教育他的学生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所以,作者认为他是自己最好的老师.师:你总结的真好,把这么长的课文读成了一句话。同学们,XX同学概括的准确吗?(掌声鼓励)
师:听了XX同学的概括,我么了解到,怀特森先生把怎样的知识教给了学生? 生:(齐回答)错误的知识
师:怀特森先生的做法是不是特别的出人意料? 生:(齐回答)是 师:出示自学提示,(1)怀特森先生有哪些出人意料的举动?找出相关句子。
(2)怀特森先生出人意料的举动,除了给我们带来惊讶,带来不可思议之外,对学生会有什么好处呢?从课文中找出相关句子。(同桌讨论后全班交流)
生19:一次测验,我们按照课堂笔记回答的每一道题,都被画上了红叉叉,我们都得了零分。
生20:老师讲课的信息都是错误的,我们做的课堂笔记也是错误的信息。生21:课堂上传看的猫猬兽的头盖骨也只是普通的猫的颅骨。生22:希望我们多去发现问题,大胆提出来。生23:科学课对于我们来说就成了一种“冒险”。
生24:使我们对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常常会在课后花好几个小时甚至几天的时间去思考和论证”。
生25:使我们“逐渐增长了见识,也逐渐懂得如何去接近真理”。
生26:使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听了同学们的回答,老师终于知道了怀特森先生的用心良苦,就是要我们每个孩子怎么样????? 生:(齐回答)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师(小结):书本、权威,代表的是已有的,被大多数人认可和接受的知识。句中的两个“不要迷信”强调的是一种怀疑的精神,强调要通过独立的思考去获取知识。从中让学生体会到怀特森先生的良苦用心,这也是作者为什们称他为最好的老师的原因。师:是啊,其实科学也一样,需要怀疑,也需要“冒险”,更需要挑战,只有这样我们才会拥有善于发现,探求真知的能力。
师:这节课的内容大家掌握了吧?接下来用自己的话说说自己心目中最好的老师? 生27:很有个性
生28:教学方法独特
生29:常常有出人意料的举动
生30:会给我们带来惊讶,还会给我们带来不可思议 生31:让我们敢于质疑,学会独立思考 师:感觉你这节课怎么样???? 生:(齐回答)好,再来一次(大声)好,掌声,给自己鼓励
板书:
我最好的老师
怀特森先生
不要迷信书本,不要迷信权威
敢于质疑,独立思考
第三篇:我比较满意的课堂教学设计
我比较满意的课堂教学设计
第三课 金字塔与古埃及文明
(一)教材分析
《课程标准》要求了解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说明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认识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本课第一目是”金字塔的建造”, 讲述金字塔来源的社会背景, 金字塔文明的发展过程以及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第二目“金字塔的结构”介绍金字塔令人叹为观止的高超建筑结构和艺术,说明金字塔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第三目“解开金字塔之谜”即对金字塔的建造方法提出了许多研究的假说和猜测,探微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并指出古埃及人凭借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完全有能力创造人间奇迹.第四目“古埃及文明的象征”介绍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并进一步指出它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的历史产物.本课第二、三、四目是重点。学生分析
学生初中虽然涉及世界古代史不多,但对世界文化遗产的课程内容当中,许多疑难与奥秘问题都是非常有兴趣的.可以作为探索和研究的良好素材。古埃及金字塔的奥秘即是组织探究式学习的最佳可选课题。课外读物,影视媒体,网络信息都是学生最感兴趣的资源库, 从而为学生主动进入研究性学习创造了条件.教学目标
一、基本知识:金字塔、法老、狮身人面像.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金字塔建筑在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和意义
二、能力与方法
1、通过情景和问题探究法,举例说明金字塔超凡的建筑结构和艺术, 说明金字塔文明在世界文化遗产中的历史地位.2.举例分析金字塔建筑科学技术方面的成就, 说明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意义.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从金字塔建筑的成就感悟,树立保护世界文化遗产的责任感.2..探究式学习在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培养探究历史的兴趣和严谨的科学态度.教学重点与难点
重点:金字塔是古埃及文明的杰出代表以及金字塔建筑群的社会文明价值;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难点:探微金字塔研究中的“疑难和奥秘”;金字塔建筑群的社会文明价值
教学方式 由师生共同参与进行的探究式学习, 可设计网页式多媒体课件。在师生讨论气氛中注重解释与适时拓展,有助于学生对金字塔建筑群社会文明价值的记忆和深刻理解。
教学用具
采用制作Power Point 课件方式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课前探究
①组织学生通过网络下载有关金字塔建筑群的图片及其文稿,初步了解金字塔研究中的大体脉络。
②思考课后《知识链接》与解析和探究。
(二)导入新课
(三)教学结构
一.金字塔的建造 1.金字塔的历史来源 2.陵墓与木乃伊 3.金字塔的建制成型 二.金字塔的结构 1 建筑史.上的奇迹 2.古埃及人民的天才创造力 三.解开金字塔之谜
1.力学之谜:和诅咒之谜的奥妙 2.拨开迷雾,还原历史真面目 四.古埃及文明的象征
1.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中的地位 2.金字塔是君主专制高度集权的历史产物.(四)师生互动
一、金字塔的建造
二、学生对课文第二.第三.第四子目的理解与探究:金字塔的结构
课堂总结
教师:作为炎黄子孙,我们无不为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而自豪。然而,当我们粗读了尼罗河文明之后,脑海中不由得闪现出“天外有天”这个词汇。毋庸置疑,中华文化底蕴是丰厚的,而别的民族的文化,也有许多超过我们之处。明确了这一点,我们才不至于妄自菲薄,才会更加虚心地学习别的优秀民族文化,以此进一步完善自我。金字塔,这座它山之石,将永远是我们心中的丰碑。
今天的学习,大部分都是同学们自主探究完成。同学们求知若渴的精神让我倍受感动,也深受鼓舞。当然在同学们的探究过程中,也有被伪科学迷惑住的地方,例如埃及人DNA之说就不是科学的论据。这也是我们在今后学习中必须注意的问题。
课后作业:(1)阅读与思考(2)解析与探究(3)自我測评 如何理解古埃及文明在世界古代文明产生和发展中的地位?
教学后记
(教学设计和勾思)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对象,处于“互动式”教学过程中的中心地位。要使学生成为有独立行为的人和有自觉的、有意识的人,才能在学习中具有自主性和主动性。学生自觉主动参与学习的程度将直接影响和制约整个教学过程的发展和教学的结果。要落实学生学习主动性原则,必须在“我要学习”——“我能学习”——“我会学习”几个环节下功夫。“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是当今许多教学改革的较成功经验,有其独特特点:
1、课堂上老师精讲妙问,学生精看巧问;学生间互问互答;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气氛活跃、师生互动,激发兴趣。
2、营建和谐、民主的学习气氛,形成良好师生的关系。教师不是师道尊严的长辈,而是学习的朋友式。
3、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团结进步的能力。形成勇于质疑、求疑、争论的思维品质和心理品质。鼓励自主思考、独立发现和创造,使学生乐学、会学,培养研究性的学习能力。
4、面向全体学生,有利于转化差生,共同进步。
“师生互动”历史课堂教学模式融合了目标性、创新性、自主性、探究性的素质教育模式,如果能成功建立并完善它,相信一定会形成师生关系的革命,大大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课堂效果。
第四篇:《我心中的老师》教学设计
小学二年级下册美术课
《我心中的老师》教学设计
芦庙小学:邱瑾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掌握文档的高级编辑技巧,包括拼写和语法检查、自动更正、加入批注与文档修订等。
2、能力目标:能够熟练运用编辑技巧校对和批改文章。
3、情感目标:学会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二、教学重难点:
1、学会自己动手做礼物送给老师。
2、培养学生尊敬老师,尊重教师的劳动,懂得感恩。
三、课前准备:
1、按照学生人数准备一些大小相同的纸张、信封和卡纸等。
2、为学生举办“我心中的老师”的壁报做准备,在教室的墙壁上贴好衬纸,准备好胶带或胶水、彩笔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回顾前面两节课的内容并引出本课内容
通过前面两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我们就生活在老师的身边。从一个淘气的孩子,变成一个有知识的少年,在老师的怀抱中一点一滴的进步着,我们也去采访过在学校里工作的门卫、清洁阿姨等等。我们的学习和成长都离不开这些人呀!我知道在你们的心中,肯定是对他们充满了感激之情!那么你们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向他们表达心意呢?
(二)、看范例,明确制作目的。
1、阅读教科书’并谈谈自己看后的感想。
2、看范例明确制作目标,教师相机指导制作技巧。(出示课件:贺卡、画像等等进行观看范例)
(三)、自己动手给老师制作心意卡。
明确制作要求。(出示“制作要求”四要点)
制作要求:
第一:选择一位老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里工作的其他人都可以。
第二:除了贺卡,想做其他礼物也可以,但一定是自己亲手做的。
第三:在礼物上写上一句心里话,应当是自己最想对这位老师说的。
第四:这份礼物一定要表达出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在学生为老师画肖像或为老师制作礼物的过程中,教师巡视,可以发表带有导向性的评价,鼓励学生大胆实践。
(四)、展示学生作品,共同欣赏
1、在小组内展示并介绍自己制作的礼物。
2、选派代表上讲台介绍自己的制作并进行模拟送礼物的情景,学会表达情感。
3、让学生将自己的作品贴到事先准备好的展板上,全部完成后,师生共同欣赏。
(五)、布置作业:
请同学们把自己亲手制作出来的礼物送到你喜爱的老师手上。
五、结束课堂
师:孩子们,向老师表达心意的方式很多,做礼物送给老师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表达方式,出来做礼物送给老师,还可以写一封信给老师,唱一首给老师听或者为老师做一件事等等,都是向老师表达你的感激之情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你们自己的做法能够让老师感到高兴,感到安慰。
六、板书设计:
制作要求:
第一:选择一位老师,班主任、科任老师、学校里工作的其他人都可以。
第二:除了贺卡,想做其他礼物也可以,但一定是自己亲手做的。
第三:在礼物上写上一句心里话,应当是自己最想对这位老师说的。
第四:这份礼物一定要表达出你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第五篇:魏巍《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魏巍《我的老师》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扫清字词障碍,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领会文章记叙的要素,能复述课文记叙的几件事。过程与方法:
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围绕中心选取典型材料,展现蔡芸芝老师美好的心灵。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教法与学法导航】
这篇教材感情真挚,语言朴素,应加强朗读指导,以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从而更好地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感受老师心灵的美好;充分预习课文,了解作者,掌握生字词。【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有人说:“老师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有人说:“老师像蜡烛,照亮了学生前进的道路。”也有人说:“老师像梯子,载着学生攀登科学的高峰。”
从幼儿园到初中,我们同学接触了不少老师。其中必然有一位是我们同学印象最深刻、最难忘的。那么魏巍笔下的老师是什么样的?让我们随着作者所写的回忆,一起去看看他的小学老师蔡芸芝先生吧。
二、介绍作者。
魏巍,原名鸿杰,曾用笔名红杨树。作者少年时在极其困难的条件下,读了平民小学、高小,勉强读了简易乡村师范。抗日战争爆发后,走上了革命道路。他一直生活在战士之中,解放战争时,在行军作战的间隙写了大量诗歌。全国解放后,主要作品有散文集《谁是最可爱的人》、长篇小说《东方》等。《我的老师》一文是作者于1956年9月29日为《教师报》所写的回忆性散文。课题中的“我”即作者本人。“老师”是作者小学时的教师蔡芸芝先生。让我们共同来学习这篇课文,看看作者是如何叙写自己最难忘的老师的。
三、掌握字词,理清课文脉络。
1.查工具书,给下列加点字注音。
褪色()卜问()放假()察觉()
....2.查工具书,解释下列词语:(l)温柔:温和柔顺(多用于形容女性)。
(2)心情如水:形容心地纯洁,像清澈的水一般。
(3)依恋:留恋,舍不得离开。
(4)纠纷:争执的事情。
(5)热恋:本课是亲热难舍的意思。
3、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难读的地方反复读
4、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简要回答下列各题:
(1)本文共记叙了几位人物?其中主要人物是谁
(本文写了我的老师蔡芸芝、我的母亲、我小学时的几位同学。主要人物是蔡芸芝老师)
(2)本文共记叙了几件难忘的事情?哪几件详写?哪几件略写?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
(共记叙了七件事:①蔡老师假装发怒;②课外教我们跳舞;③带我们观察蜜蜂;④教我们读诗;⑤我们对老师的依恋;⑥正确处理“我”与同学间的纠纷;⑦睡梦中去找老师。这七件小事,后两件详写,前五件略写。这样安排,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既使文章结构疏密相间,更能表现师生感情的步步加深)
四、深入文本,走进主人公,分析蔡老师的性格特征。
1、蔡老师教的是什么学科?从文中哪些地方可以找到证明? 学生快速读书,指名学生回答。
教师归纳:蔡教师是教语文(当时称国文)学科的。文中有这几处地方可以说明:
(1)“爱用歌唱的音调教我们读诗”。
(2)“让我们观察蜜蜂”。
(3)“她对我的接近文学和爱好文学,是有着多么有益的影响”!
(4)“我用石板一迎”(注:“石板”,是旧时私塾和50年代小学生练习毛笔字、听写生字词用的学习用品。有的地方称之为“粉板”。用石片或木板制成)。
2、蔡老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请大家用简明的语言概括出蔡老师的性格特点。
指名学生回答。教师概括:蔡老师是一位温柔慈爱、热情公正、平易近人、热爱学生的好老师。
3、课文重点写她的什么品质?(热爱孩子。)
4、为从不同角度突出这一品质,作者选取了哪五件事例?你能给每个事例设置一个小标题吗?(①假打真爱②教跳舞③观察蜜蜂④教读诗歌⑤排除纠纷。)
5、品读课文,选择一件你感受最深的事说一说从那些词句能体会到老师对孩子的热爱。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点拨,相机指导重点词句的理解和朗读。
6、这五件事都和文中的“我”有关系,你能分别说出“我”的感受吗?(①老师爱我们;②老师丰富我们的课外生活;③老师扩大我们的知识面;④老师对我爱好文学有很大影响;⑤老师关爱我们的心灵。)
7、有人认为,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也有人认为,着重写的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学生充分讨论。教师归纳:二者不可割裂开来,蔡老师令“我”难忘,是因为蔡老师温柔慈爱、循循善诱、酷爱学生;正是蔡老师有一颗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才使得“我”(我们)铭记在心,难以忘怀。【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回忆——老师温柔美丽
难忘
依恋
详: ①蔡老师假装发怒(课内)
②老师教我们跳舞(课外
③老师带我们观察蜜蜂(假日)
④老师教我们读诗(平时)
⑤我们看老师写字(平时)略: 老师排除小纠纷(校内)
我梦里寻师(校外)
【课堂作业】
一.下面加点字注音有误的一项是()A.黑痣(zhì)蜂蜜(mì)褪色(tuì)B.孤舟(gū)卜问(pǔ)焚香(fén)C.海鸥(ōu)磕头(kē)时辰(chen)
D.模仿(fǎng)温柔(róu)纯真(chún)二.选出下面词语书写全部正确的一项()A.孤舟 榆钱 退色 劝慰
B.香炉 纠纷 磕头 牵挂 C.占据 黑痣 姿式 焚烧
D.卜问 暑假 纯真 宛惜 三.选词填空。
(1)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_______(挡、击、迎、阻),教鞭轻轻地_______(砸、打、敲、抽)在石板边上,大伙笑了,她也笑了。
(2)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_______(珍宝、珍藏、珍贵、珍奇)之一。一个孩子的_______(纯净、纯洁、纯真、纯粹)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四.整体感知
1.本文共写了七件事:A.假怒 B.教舞 C.观察蜜蜂 D.教读诗 E.处理纠纷 F.看写字 G.梦中寻师。其中,表现老师对学生的温柔、慈爱的是________;写学生对老师的热爱、依恋的是________;写得详细的是______。
2.蔡老师的性格特点可用“____________”来概括,文中“_____________”这句话是蔡老师对学生感情的根本点。参考答案
一.B 点拨:B项中“卜”应渎“bǔ”。
二.B 点拨:A.退—褪 C.式—势 D.宛—惋 三.4.(1)迎 敲(2)珍宝 纯真 四.
1.ABCDE FG EG。2.温柔慈爱 她爱我们 【教学反思】
本文是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回忆了儿童时代在老师身边的七件小事,抒发了对老师的热爱、感激之情,表现了蔡老师温柔、热爱学生、热爱教育事业的美好品德。良好达到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所以,导入新课的开场白非常关键。我从学生的学习经历谈起,有利用营造适宜的课堂氛围,集中学生的注意力,使其对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使新旧知识自然衔接。
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设计了四个学习内容:
1、蔡老师是一个什么样的老师?
2、“我”是一个什么样的学生?
3、质疑本文着重写的是蔡老师爱学生,还是蔡老师令“我”难忘,你的看法呢?
4、七件事哪些详写?哪些略写?探究详略安排的好处。
根据先学后教的原则,制定了“读一读、想一想、画一画、写一写、议一议”的语文学习方法。学习中,指导学生多朗读,运用齐读,精读、默读、浏览等阅读方法,让学生与课文进行多次接触,心灵融入浓浓的亲师之中,感悟那深挚的师生之情。注重朗读方法的指导。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知识与技能:
学习在语境中推断词语的深刻含义的方法,体会语言平实而蕴含丰富感情的特点 过程与方法:
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培养学生热爱老师、尊敬老师的良好品德。【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课文中叙事写人的方法: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依循“回忆—依恋—思念”的感情线索,体味师生之间的美好情谊。【教学准备】:
教师:收集资料,制作课件,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文章,能初步理解课文,感受老师心灵的美好。【教法与学法导航】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启发学生多思,使学生掌握分析文章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教学过程】
一、走进作者心灵,理清作者感情线索。
1、默读课文,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的句子。
2、同学们刚才找出了表达作者感情的部分词语,仅从这些词语,能否体现作者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为什么呢?
学生充分讨论、争辩。教师归纳:这些词语确实可以表达一定的思想感情,但是,如果离开一定的语言环境,离开具体的描述语句,就无从体现作者对老师的热爱、怀念之情。
3、贯穿全文的一条感情线索是什么?你能否列举数例,加以说明?
启发学生讨论发言,教师适时点拨。
本文的感情线索是“回忆、依恋、思念我的蔡老师”。全文从头至尾、字里行间都充溢着对老师的一往深情。例如,作者所忆述的第一件事,老师对我的“假愠真爱”。“仅仅”一词是表示范围的,说明这是偶然性的、唯一的一次;“好像”道出了蔡老师形似真、实是假的情态;“一迎”这一动作生动地表明了师生之间的亲近、亲热关系:老师爱我们,我们爱老师。因而并不害怕老师;“轻轻地敲”、“边上”。蔡老师并非存心打我,打的动作似重实轻,而且是“敲在石板边上”。慈母般的情怀可见一斑;大伙“笑了”,她也“笑了”。轻轻虚打的动作逗得大伙会意的笑了,老师也发出了会意的、温柔的笑声。再譬如第六件事。“不知道”、“值不值得”提它。解决同学间的纠纷,对蔡老师来说是微不足道的。但对幼小的心灵而言,所占的分量太大了。老师热爱学生,正确处理好学生间纠纷,医治学生心灵的创伤,使学生终身难忘。这种事情还不值得一提吗?
4、课文中所记的七件小事,显示了蔡老师的美好的心灵,抒发了作者热爱、感激老师的情怀。请问,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可不可以打乱?如可以,请试一试。如不可以,能否谈谈理由?
学生讨论,教师小结:这七件小事的次序安排,作者是经过精心考虑的。从课内到课外,从校内到校外,从平时到假期,全面展示了蔡老师热爱学生的美好心灵,表现了学生对老师的依恋之情。随着作者回忆的轨迹,顺着作者记叙的思路,师生感情一步步加深,一步步上升。可见,次序安排是不可以随便调换的。
二、赏析写作特色。
根据全文内容,结合预习提示,引导学生就下列问题展开讨论:
(1)详略得当、疏密相间的结构。
(2)自然朴素的语言,深沉丰富的感情。
(3)神态及心理的逼真描写。
(4)围绕中心,精心选材。
(5)在叙事时,融进浓烈的感情,在叙事过程中,又画龙点睛地表达自己的见解,熔叙事、议论、抒情于一炉,多种方式并用的抒情是本文的一大写作特点。
三、拓展延伸,写作训练
1、教师:非常真挚而感人的师生情谊,成为文学作品的一个永恒的话题。假如作者在写这篇文章以后得知了蔡老师的音迅,而他此时已在文学方面取得了较大的成绩,准备给蔡老师写一张明信片,你能代魏巍写吗?在写之前我们先了解一下魏巍的成绩。请看屏幕,请一学生朗读或教师读:
魏巍,从1939年至1949年,主要从事诗歌创作,曾先后写作发表了《蛔蛔,你喊起他们吧》、《好夫妻歌》及《黎明的风景》、《寄张家口》、《开上前线》等诗歌作品,其中1942年创作的长诗《黎明的风景》因成功地表现了抗日斗争的生活而获晋察冀边区文学艺术界联合会颁发的“鲁迅文艺奖金”。建国后专事散文及小说的创作,曾在1950年至1958年间三次赴朝鲜,写下了奠定其文学地位的散文《谁是最可爱的人》及《故士和祖国》、《在汉江南岸的日日夜夜》、《年轻人,让你的青春更美丽吧》、《依依惜别的深情》等作品,1952年与白艾共同创作出版了中篇小说《长空怒风》后,1956年又与钱小惠合作写出了电影小说《红色的风暴》。1963年参加了大型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的解说词编写工作。从1959年始至1978年,历时22年创作了著名的长篇小说《东方》,以史诗般的笔触,热情而又深远开阔的思想,表现了壮烈的抗美援朝的战争生活,因而荣获1982年中国首届“茅盾文学奖”(长篇小说创作奖)。
明信片都比较短,要特别注意内容的精要,而蔡老师和“我”已多年不见了,我在文学上已颇有建树,所以明信片应包含这样一些基本内容:1通过具体的情节或细节唤起老师对自己的回忆;2得体地表达自己对老师的思念和感激之情;3表达对老师的祝福。60字左右。
2、学生写作,然后交流。具体写法不求一律,有创意的要肯定鼓励。
3、教师小结:在刚才同学的交流中,我听出了两点:一是同学们已基本掌握了用具体的情节或细节来表现老师,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二是同学们对老师的感情还是很深的。我相信,在今后的学习生活中,我们的老师会爱我们的学生如自己的孩子,我们的学生会爱他们的老师如自己的父母。【板书设计】
我的老师
魏巍
线索:我回忆、喜爱、依恋、思念蔡老师。
按师生间从不打骂我们(温柔慈爱)
老
学
回忆 感情逐步 2教我们跳舞(丰富课外生活)
师
生
喜欢
加深顺序 3让我们观察蜜蜂(丰富课外知识)爱
爱
爱戴伟大
4教我们读诗(善于教学)
学
老
依恋
5我们看老师写字(依恋老师)
生
师
思念
6排除小纠纷(公平慈爱)
7梦里寻师(依恋挚爱)【课堂作业】课内阅读
每逢放假的时候,我们就更不愿离开她。我还记得,放假前我默默地站在她的身边,看她收拾这样那样东西的情景。蔡老师!我不知道你当时是不是察觉,一个孩子站在那里,对你是多么的依恋!至于暑假,对于一个喜欢他的老师的孩子来说,又是多么漫长!记得在一个夏季的夜里,席子铺在当屋,旁边燃着蚊香,我睡熟了。不知道睡了多久,也不知道是夜里的什么时辰,我忽然爬起来,(甲)地往外就走。母亲喊住我:
“你要去干什么?”
“找蔡老师……”我(乙)地回答。“不是放暑假了么?”
哦,我才醒了。看看那块席子,我已经走出六七尺远。母亲把我拉回来,劝说了一会,我才睡熟了。我是多么想念我的蔡老师啊!至今回想起来,我还觉得这是我记忆中的珍宝之一。一个孩子的纯真的心,就是那些在热恋中的人们也难比啊!什么时候,我能再见一见我的蔡老师呢? 可惜我没上完初小,就转到县立五小上学去了,从此,我就和蔡老师分别了。1.选文中(甲)处应填_____________;(乙)处应填_____________。A.糊里糊涂 B.迷迷糊糊 C.模模糊糊 D.稀里糊涂
2.一般说,孩子多是期盼假期到来的。为什么作者这时觉得暑假“漫长”?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画直线句“看看那块席子”不能删去,原因是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对画线的句子中的人称代词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选文都用第三人称“她”,这里改用第二人称“你”,读起来很别扭。
B.选文是回忆往事,用第三人称,这里是和蔡老师在一起,改用第二人称。C.由于抒情的需要,变换人称,改用第二人称,可以直接抒发对蔡老师的思念、崇敬之情,显得更加亲切。
D.散文中可以叙事、议论、抒情,也可以第二人称与第三人称变换使用,这样更能增强文章的表达效果。参考答案:
1.B C 点拨:甲处的“迷迷糊糊”是自己睡觉睡迷糊了,而乙处的“模模糊糊”是指话说得不清楚。
2.因为作者非常爱戴、敬佩老师,对老师恋恋不舍。点拨:因为作者爱戴老师,假期又要同老师分别,所以才会觉得假期漫长。
3.“那块席子”是参照物,自己离开了那块席子,说明“梦中寻师”是真的,如果去掉,就不符合实际了。
4.C 点拨:用第二人称“你”,如同直接同老师对话,可以抒发真挚的感情。【教学反思】
这节课我想让学生通过自己寻找细节描写来深入体会文章中蕴涵的深情,基本完成。教师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是引导者、参与者,努力在作品与学生心灵之间架设起一座沟通的桥梁。但是老问题,一、很难调动全部的学生参与到思考中来,很多学生的惰性,是一种懒于思考的惰性!
二、学生无法将自己感受到的东西顺利的转化成语言表达出来。或者体会不深,表达不清。一部分学生依旧是听甚至无法参与到课堂中来。
课堂时间把握不好,由于前面的体会语言细节环节不好,后面时间也不够了。结果后面的一个给以前老师写明信片的拓展迁移训练环节没完成。今后还是要在课堂气氛节奏的调控上多下些功夫和学生一起努力,教学相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