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丧文化杂文随笔
在网络上,丧这个词有了新的意义。突然觉得很符合我这会儿的心情。
我觉得这个意思大概是从垂头丧气这里套用出来的。
人或许总有时候会有些丧的感觉的,天天积极向上也会累吧?弦总是有松有紧。其实什么事情也没发生,孩子好好的在学校,我正常上班,蚯蚓程宇正常上课。工作上没有碰到什么难以解决的事情,与蚯蚓程宇也没有吵架。只是,莫名其妙的,我就是心情低落,感觉不好。我也放任这个情绪把我吞没,躺着,什么也不想干,就连指头都懒怠动弹,灵魂仿佛飘了出来,嫌弃地看着这副躯壳,但又偏偏无法远离,只是被束缚在周边,相对皱眉。
也许是嫌弃自己太过普通的相貌?也许是嫌弃这一副不能跑不能跳太过激动便心跳欲出的躯壳?也许是嫌弃这一副总是假装温雅平静的面具?这假得自己都不愿意看的微笑?心中在吐槽嘴里选择性地透出点尽量不违心的话?
总而言之,今天,突如其来的,我嫌弃起所谓长大了懂事了成熟了的自己。
We can never flee the misery that is within us
我们永远无法逃离自己内心的痛苦。
谁说的?不知道,外国人的名字我总是很难记住。
今夜无眠,窗帘拉得严严实实,不知月色如何,隔音不错,只听到空调外机在单调地响。
床很大,我和蚯蚓程宇各裹了一床薄被各自占据床的一侧,中间空出极大的空位,仿佛楚河汉界。嗯,我俩都各自睡在床边上,离彼此尽可能的远。也许是怕相互打搅?若不是今夜无眠,我还没发现我俩已经离得这么远了。
悲哀如我,就是心情不好,也没有任何发泄的渠道。
我不会故意找事吵架。理智不允许我失态。所以我不会大叫大嚷,摔东西踢桌子骂脏话,做一切像书里剧里那样将自己的情绪暴露出来发泄出来的事情。我只是就这么静静地躺着,不去翻动手边的书,不说话,不碰手机,眼睛毫无聚焦地看着天花板的某处。先是在客厅的属于我的沙发上躺着,到睡觉的点后回床上躺着。
蚯蚓程宇终于发现我不正常的沉默,来询问是否不太舒服。我摇摇头,没有说话,我只是懒怠动弹。他颇有点不知所措,摸摸我额头,没有异常。犹疑半响,帮我倒了杯水,放在身边,开始时时不时扭头来看,渐渐地也就忙自己的去了。我总是安静得让人忽略,而我,也很享受这种忽略。
于生于死,我并无执念。想来想去,于这世上,我还真没找出什么执念,不管是吃还是玩。父亲总拿北美豹猫安凡如何需要我来提醒我该多吃点东西,好活得长一点。
但其实,我觉得,有我没我,只是他生活不可选择的条件罢了,无从比较哪种情况更好,无论哪种,只是他该有的历练。我遵从命运的安排罢了。
所有人都说我宠孩子,一年级时还喂几口饭;二年级时只要我在,他上厕所完总要我拿纸巾进去伺候更衣;三年级时早上还是眯着眼装睡让我抱在手上换衣服。其实,我只是愿意体会这种被需要,珍惜这短暂的缘分罢了。你看,没几年,他已经是比我还高的少年了,很快,将有他的家,他的人生,与我渐行渐远。
大学时下铺四年的室友傍晚时给我发来消息,她是个脾气如炮仗般的女生。她很痛苦,觉得自己的孩子似乎和别人的不太一样,好像什么都学不会。她脾气上来,打骂过后又后悔。我试图劝说几句,但很快明白,她只是需要发泄一下她的情绪。于是我闭嘴,安静地听她说。我不会安慰人,不愿意说假话,也不了解她孩子的实际情况。而听她的意思,她并不想让专业的人士来判断自己的孩子有什么不同,心里又已经认定了孩子的异常。嗯,人总是这么矛盾,我理解这种矛盾,我也尊重这种矛盾。最后,我看着她近乎歇斯底里的时候问上一句,有需要帮忙的就说。她的消息沉寂了下去。再没有声音。
第二篇:丧的一天杂文随笔
假期的第一天,宿舍一个人也没有,理论书看不懂,读书报告写不出,调研报告不想写,今天啥也没干,丧了一天,又开始乱想东西了。
人都是极度逃避自由的。自由意味着脱离群体,一切的束缚都消失,这同时也意味着虚无感的产生。
大学里有些人谈起高中,是带着怀念的语气回忆的,有些人有时甚至觉得高中“充实”的生活才是有意义的,大学反而觉得无聊和空虚。
大学之前,都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在自己、家人、学校、社会共同的期望下,生活被这个目标占据,一切的活动都围绕它进行。有时可能会抱怨太累太忙不自由,但生活的道路总体是清晰明确的,有一盏灯指着前行的路。但一旦结束了这个过程,走到了道路的尽头,便会发现灯消失了,路被雾笼罩。在没有找到方向之前,盲目地走,生活便陷入了虚无。但即使有了目标,虚无依旧犹如幽灵一般,随时占据大脑,令人不战而栗。
后来我发现,虚无其实是人生的常态。我做的很多的事情,有时根本不知道自己到底在干嘛。参加很多比赛,做项目,学习新的技能知识,甚至玩游戏刷视频,所做的一切,只是想逃避虚无。因为一旦闲下来,就忍不住陷入虚空的状态。
虚无的感受是很可怕的,当从一切中抽出身来,就会开始思考,人生的意义,未来的生活,时间信仰生命欲望死亡……最终发现人生就是虚无。价值观的多元与模糊导致人生虚无感大大增强,自由和选择权越大,就容易失去一个相对的衡量标准,会开始质疑一切,最终质疑人生。
希腊神话中记载,传说谁也没有办法躲避女妖美杜莎,那种令一切化为石头的目光。即使英雄帕修斯砍下了美杜莎的头,他也并没有直视她,只是观察映入他青铜盾牌的女妖形象。人生有很多东西难以直视、又难以躲避。譬如现实、死亡、欲望、自我……而我觉得虚无是最最可怕的,人生就是不停地和虚无进行对抗。帕修斯是宙斯的儿子,神之子尚且不能直视这可怕的事物,何况凡人?
第三篇:丧杂说的杂文随笔
一个人看上去正能量满满,其实也有可能这个人是丧到无可救药了
自己的丧不想和人说,那种说不清道不明的丧,时时刻刻影响着你。生活,工作,学习,和你纠缠不清
很想要摆脱这样的生活,开始做出改变,各式各样摆脱这样状态的方法都愿意去尝试。而正如那句话说,繁华落尽尽是满目苍凉(乱七八糟,不知道自己在打什么……)
也许尝试的时候有了兴奋、喜悦,但是之后内心的空洞好似越来越大,每一次的尝试,就像是一双无形的手,向外撕裂这那个空洞,慢慢扩大,越加幽深
最近喜欢上运动,感觉折磨自己身体时,脑子好像不存在了,不用思考了,当你汗流浃背的时候,当你气喘如牛的时候,当你浑身酸痛的时候,好似忘却了一切
晚上花上几个小时的时间,榨干自己的体力,浑身黏腻地躺在瑜伽垫上,很累,但这缺氧的片刻,丧好像走远了一点
无法阻止内心空洞的扩大,但总该要做些什么。一直有这样的想法,大概是还存留了一些所谓的正向的东西。虽然我不这么认为
大概是从小接受的教育,带给我微薄的求生欲导致的,我是这样认为的这看似积极的自救,好似让好友误会了什么
他夸奖了我这样积极健身的正能量生活,并向我讲说着他生活中的各种丧气十足的事,各种不顺。这样的倾诉持续到了半夜,我没说什么,只是倾听和附和。他大概也只是需要有人听他说
他说完去睡了,我彻夜难眠
大概是吸收了他的丧气,明明脑子什么都没想,就是觉得难受,怎么都睡不着
很难过,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撑过那个夜晚的但还是过去了
我带着我的丧活下来了
现在社会人人都说自己丧,大概分为三种人
一种是好友类的人,不算是特别丧,遇事不顺,还是能够找人讲,讲完事也算是过去了,今日丧今日毕,明天接着活。这类人,就算是口头上说生活如何打你耳刮子,其实内心还是能过下去的还有一类是像“我”这样的一类人,活下来靠的是求生欲,身体的本能。死了也无所谓,反正在生前也安排好了后事。大概是为了活着而活着,只能靠着刺激身体机能,来触动大脑皮层
最后的那种人,存在我想象中,他们连自己丧都意识不到了,连身体本能的求生欲都失去了,生活麻木地过着,日复一日。在现实没遇见过活的可能存在,大概也只是行尸走肉
大概造成三类区分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丧可能是个可转移的东西,每天在累积,有些人愿意说,或是各种途径来进行减少,而有些人不愿意,或者说做不到自我减少,就造成了区分。我们可以提出一个假设,丧可能是只是自我臆想的一种情绪认知,只是认知事物的不同面,在认知事产生的一种臆想时有些人愿意去发泄,而有些人却一遍遍地保留这种臆想,从而累积,再加之从他人身上的转移,周而复始,越来越多
这有点像是能量守恒定律,能量不会消失,丧也不会消失,但是会转移
以上纯粹是我胡诌,没有任何科学依据
只是最近有点丧,这点丧无处安放,就来这里挖个……算是树洞吧
第四篇:文化太多了杂文随笔
有的书,就适合一天看一篇,要是一下通读,满腹诗书,那除非你是作者。
就比如这一套。
推荐语摆明定位——这是文化人写给文化人看的书。
《英华沉浮录》,以语文为基石的专栏文章合集。
董桥自己讲,既有《旧时月色》的影子,也有现代人事的足迹。走笔之际,他往往妄想自己一下子脱胎换骨,变得才隽识高,处处透出神窍。结果——
作者和读者纷纷觉得,当然是办不到了(哈哈)。
第一卷真的是语文讲解,英文/华文,报刊/宣言,应用文/口头语,文字就是表达。
比如机会一词,chance是也。从抱朴子,范仲淹,英文,讲到三国志,读完好像说都不会话了。
大众喜欢读吗。不知道。但专栏文一共占豆腐块大地方。只给感兴趣的人看。
兴趣这词无理很妙。宇宙都能威慑到。
印象里一则轶事,语言大师一本正经给后辈讲解骂人的字怎么念。
那种认真令人喷饭。但对他来说,任是什么字,不都是知识吗?
书中的《一说便俗》,有异曲同工之感。看董桥蹑手蹑脚,极尽心思绕过一字。还要把它写出来发表。他的心理阴影面积必定大过一块白豆腐。
到了第二卷开始好看了。不再拘泥于字词语法,而是描绘它们带来的文化故事。
《列宁是唱什么的?》,讲到早年组织艺人扫盲,课堂上不断提到列宁。一位艺人一直在打盹,忽然睁开眼睛问道:“列宁是唱什么的?”
钱锺书到日本讲演,玩文字游戏道,“诸位对我的无所知有所知,而我对诸位的所知一无所知”。那如果问:钱锺书是唱什么的?只能答:什么都会唱。他文化太多了。
这么一套书,边边角角都透着不寻常。若从一个字,一个人,一件事上觅源寻踪,只怕再鼓捣六卷也写不完。正像时间本身一样。
所以看书不用听推荐人的话,他们以为的理想读者,难免不看低,难免不行窄。
据说人生在世,会经历三种求知过程:求生存,求成功,以及求乐趣。
求知求乐的读者,都低调地藏在某个角落,以为人不知,以为互不识。
文化修养大概是这样,有那么一套准则。
只要知道它,一草一木都有性情,日升月落都见玄妙。
不论是在功名利禄中,还是词场茶盏间,只要相遇过,它就在那里。
这样的文化,无疑是让人亲近的。它无处不在。
第五篇:中国的文化浅谈杂文随笔
在中国,文化原来是指社会意识方面的精神财富,可演变到如今,却泛指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事实上,今天的中国文化是一个多元相融的文化,它不仅有传统多元文化的演变升华,也包含着外来文化的掺合成分。就单独的传统文化来讲,它也早就是多民族文化的大融合。所以,今天文化的定义也总是众说纷纭。
如果从意识方面来讲,它在社会的生产生活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因为它不仅左右着一个人的思想和行为,也影响着一个群体,一个民族,乃至于是全人类生产和生活。其实这个道理很简单,那就是人总是由思想意识来影响和决定着行为。
如果从物质财富方面来讲,它又是在以能满足人们生产生活消费的实物形态而存在。它既有历史的传承,又有不同时代的更替创新。随着时代的不断进步,物质财富也总是显得越来越更加的丰富。
由于文化在我们的生产生活中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也和我们的生产生活而相依相存,所以我们就应该去学习它,研究它,以便于更好的为生产生活服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分子也应该正确的对待中国的文化。
由于今天的中国文化已经是中西文化的大融合,所以今天的中国文化更加的是博大精深。以往所说的什么西域文化,中原文化,高原文化,封建文化,外来文化等等的一切,真的是显得有些渺小了,要掌握好中国的现代文化确实是件不容易的事,说得更实际一点应该说是不可能的事。你可以去看看现在的那些高校,往往一个学校要分很多的系,系下面还要分专业。正是由于一个人的时间有限和大脑的局限,所以我要说,中国的这个大文化应该是该进行取舍的时候了。可是有些落后的文化和一些传统的少数民族文化,还有人正在下大力的宏扬它。我想说这是多么的不应该呀。只应该去推广有益于经济社会发展进步的文化吧,我想也只有这样的文化,我们才应该去保护学习和研究它。
比如说,唐诗宋词元曲清小说,再到今天的影视文化和计算机文化,无不深深地影响着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象这样的精华文化就应该去学习它,研究它。再单独拿大唐来说吧,那时它的强盛,确实是深深的影响着那个时候的世界。可我们是不应该完全照搬下来的呀,因为也有很多不好的东西。后来英国又成了世界的霸主,难道我们又要照搬英国的文化了?我们也不可能让英文来完全代替中文吧?到了今天,美国又超过了英国了啦,难道今天我们就不该舍弃一些以往的文化,腾出些空间来容纳今天的美国的那些先进文化吗?还有,我们也绝不能忽视中国文化,中国文化也有一些好的方面呀!就是今天而言,古代的科举考试制度依然影响着当今的中国官僚体制,还影响着西方国家的公务员制度呀。所以如何面对当今的中国文化,是值得深思时候了!
再拿建筑文化来说吧,今天的钢筋混凝土的洋房,是完全取代了中国原有的土木结构的草房和瓦房,这难道不是社会的一大进步吗?。如果将这样先进的外来文化拒之于国门之外,今天我们有可能是处在原有的那种居住环境中,我们也完全有可能是生活在另一个更加落后的社会环境里。我们也就很可能是在困苦地为生存而挣扎了。
所以,我们应该传承先进的历史文化,去放眼世界,展望未来,而对中国这个大文化进行取舍。我们也可以想想,当众多的出国人员带去中国文化的同时,留学人员也带回了一些先进文化。为什么说是留学人员带回的先进文化呢?因为来华的外国人员毕竟是太少,有许多都只是来观光旅游和短期的逗留。尤其是科学文化。这些成果主要是来自于国外科研人员的反复的观察和实验,中国人民也不过是照搬照抄人家的先进成果而已。在中国高校的研究室里,虽然也模仿着国外的高校搞起了科研,可是由于不自由的原因,好像也是收效甚微。可以说学校是培养人才和研究文化的好地方,但这个小环境还需与外部大环境的相匹配呀。因为今天不是不能促成创新意识的自由时代。
所以,今天以美国为首的那些西方国家,为什么会吸引这么多的中国人移民?其原因就是生活在那里,会觉得更加幸福得多了!更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中国的意识领域出了问题,中国的这个大文化该进行取舍了。尤其是专制文化和斗争文化就是造成落后的主要根源。那种民主自由的大环境,那种友爱向善的普世价值观才是我们该有的向往。也只有那种宽松自由的社会大环境,才可能创造出更多的物质财富,来满足和丰富人们生产和生活。
所以,中国的大文化是该进行深思的时候了!尤其是思想意识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