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唱一曲忆秦娥的诗歌
1
为了江海之情
让我们奢华地消费一次婉约
多少年前
忆秦娥遭遇初秋雨
那丝丝雨滴
滋润了古道女人的心扉
那场秋雨
用细丝编织了天罗地网
不知名的缘份交织着
斑斓了素色的长亭
似曾相识的心窗似开还闭
便传来孤寂的秋声
前夜。昨夜。今夜
拉近十七和方寸的目光
我需要横穿忆秦娥
只为打开
别离时满
相逢时缺的心结
可是,费尽心机
却难以解开一个字谜:
越是佳期
越逢假日
越要长相别!
怎不令人精神随之一起分裂!
只为立冬
反衬一些杂念
忆秦娥
在珠江三角洲中心
把一个男人注目的高度
升华为结满圣果的秋!
第二篇:唱一曲新农村的赞歌
唱一曲新农村的赞歌
很多人有一种激情是田园牧歌式的:在纵横交错的田埂上,风吹草动,少年光着膀子,卷起裤腿,赤着脚,呼喊着跃过一条条土埂和水沟,奔跑在一块块潮湿柔软的稻茬田上,与青蛙捉着迷藏,与知了一起歌唱,与老牛一起沐浴在西垂的夕阳中„„
很多人有一种梦想是属于春暖花开田园式的:在城里赚够了钱,然后到乡下租一大片土地,建一个农场,家人一起种菜、清理杂草、饲养家禽,吃的是从鱼塘里刚捞出来的鱼虾,尝的是农庄果园里各式时令果蔬,过着“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的恬淡生活„„如今,人们的梦想正在慢慢变为现实,“嘉兴式的乡村改造”正在如火如荼的开展,神州大地必将呈现出万象更新的新局面。那就是以“两分两换”为动力推进“两新”工程建设。两新建设即是指新城市和新农村的建设。即现代新市镇和城乡一体新社区建设工程,牵涉到土地集约、村庄集聚,一年多来,我市开展的“两新”工程正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迅速 蔓延,它逐步影响、改变着广大农民的生产生活方式,也为农村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君不见55岁的大妈领着租金、养老金去上班,村民们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一幢幢崭新的楼房在落日的余晖下与远处群山交相辉映,新浇筑的水泥路通到了家家户户的门前。新区有绿化,有学校、医院、还有文体活动中心,简直跟城市生活一样。”
“两新”建设促进农业规模经营,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全面提高农业的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劳动生产率和市场竞争力,走出一条生态高效的现代农业发展道路。同时,盘活农村宅基地,减少农村建设用地数量,有效增加耕地,节约集约利用土地资源,增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后劲。“两新”工程建设还将拓展农民发展空间,为农民进城入镇定居就业创造条件。
有了政府的政策保障,我们有理由相信,开展“两新”工程,就是要让广大农民共享城市化发展的红利,切实提高农民群众的生活质量。当广大农民切身感受到了“两新”工程建设带来的生活变化,就能更好地调动广大农民支持、参与“两新”建设的积极性,从而在根本上增强农村改革发展的内生动力。我们可以借鉴城市现代社区建设管理的理念,按照“社区建设到哪里,服务和配套跟到哪里;工程实施到哪里,民生问题改善到哪里”的要求,整体推进农村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精神文明建设和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让农村新社区成为有利于农民全面发展的宜居之地。
第三篇:一曲唱给海军的赞歌
一曲唱给海军的赞歌
“军港的夜呀静悄悄,海浪把战舰轻轻地摇,年轻的水兵头枕着波涛,睡梦中露出甜美的微笑......”当我读着《 走向海洋 》,那一曲描写海军巡航归旅的美妙乐曲《军港之夜》,便莹绕在我的心头。
“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是啊!你看,我们的海军战士为了保卫祖国漫长的海岸线,起早晨,贪半夜,每天驾驶着快艇巡逻在海面上,构筑坚固的海上长城,多么辛劳啊!你看,我们的海军部队为了保证航线畅通,船只的安全,远赴亚丁湾,用中国军人的威严,维护着世界的和平,多么辛劳啊!你看,我们的海军部队,多次成功地访问了许多世界著名军港,在展示中国军人的风采的同时,传播中国伟大的文明,多么辛劳啊!我们的海军战士,你们是祖国的骄傲,你们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地摇.....”我们的海军部队,你还要不断成长。不断壮大,不断坚强。因为世界还不大公平,海洋底下到处暗流涌动。曾记否?1840年英国帝国主义侵略者开着坚船利炮,炸开了中国的国门,清政府被迫签下了丧权辱国的《南京条约》,从此,使中国沦为了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国家。曾记否?1900年,八国联军浩浩荡荡创入了北京城,烧杀抢掠,惨不忍睹。曾记否?2011年10月5日,在湄公河上发生了海盗残杀中国船员进行抢夺的血案,触目惊心。一桩桩侵略的行径,考验着祖家领土的主权完整,一件件血淋淋的惨案,时时在警醒我们。我们的海军战士,你们肩负着历史的使命,你们承载着维护和平的重任。
2011年8月,中国的第一艘航母顺利下水出海,标志着中国海军在不断成长壮大,中国海军的航母编队将指日可待,中国海军将在世界大洋中军歌嘹亮:“海风你轻轻地吹,海浪你轻轻的摇,远航的水兵多么辛劳,待到朝霞映红了海面,看我们的战舰又要起锚......”
第四篇:读《廉泉清风》有感:一曲廉泉唱清风
一曲廉泉唱清风
——读《廉泉清风》有感
邱劲松
在“两学一做”学习活动中,笔者挑灯夜读《廉泉清风》一书。《廉泉清风》翔实介绍了连州的历代清官廉洁从政的励志故事。伴着淡淡的墨香,一个个连州历代清官的形象眼前浮现,一股股廉洁清风扑面而来……
读《廉泉清风》,我读懂了“廉泉之源”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
北宋理学家周敦颐写《爱莲说》一文而名扬天下,《爱莲说》通过对莲的形象和品质的描写,歌颂莲花坚贞的品格,表现作者洁身自爱的高洁人格和洒落的胸襟。周敦颐初为分宁主簿,南安司理参军,移桂阳令,知郴州,后为转运判官。一生清正为官,传为佳话。据记载,周敦颐在任广南通路转运判官期间,曾两次来连州巡视,见巾峰山下的荆楚古道边潺流不绝、清冽甘甜的泉水,联想自己的经历和连州的刘禹锡、刘瞻、石文德、黄匪躬等清官,睹物言志,感若泉涌,奋然写下“廉泉之源”四个大字,并请石匠凿刻于泉边的岩石上。千百年来,“廉泉之源”以其深厚的廉洁文化内涵,既昭古人,又示来者,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为官者修身励志,勤政为民。
读《廉泉清风》,我感怀刘禹锡“功利存乎人民”的炙热情怀。
刘禹锡(772年—842年),字梦得,河南洛阳人,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唐元和十年(公元815年),刘禹锡被贬为连州任刺史,当时心情极为复杂,一方面他对社稷百姓心怀厚爱,一方面又对当时朝廷腐败深恶痛绝,觉报国无门,心怀不悦。在连州,“剡中若问连州事,惟有千山画不如”(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的优美自然景色和“几度欲归去,回眸情更深”(刘禹锡《吏隐亭》)的淳朴民风感染了他,让他立下要在连州大做好事实事的雄心壮志。
刘禹锡任连州任刺史近五年之久,他在《连州刺史厅壁记》一文中写道:“既视事,得前二千石名姓於壁端,宰臣王晄、幸卿刘晃、儒官严士元、闻人韩泰佥拜焉。或久於其治,功利存乎人民;或不之厥官,翘禺载於歌谣……余不佞,从群公之後”.文中“功利存乎人民”是刘禹锡连州发出的为官宣言,刘禹锡托文言志,表明自己要以四位贤吏清官为榜样,要有所作为,做一代清官。刘禹锡在连州励精图治、大力发展农业生产、关心民间疾苦,使连州出现了一派欣欣向荣的景象。他教连州农民以机械吸水灌溉农田,使粮食产量大幅提高;他编辑医书《传信方》,救世济民。他躬身农耕,体恤民情,为加强了瑶、汉两民族的团结,他还经常深入连州瑶区,与瑶民们一齐劳作和娱乐,写下《莫徭歌》、《蛮子歌》、《插秧歌》等反映劳动生活的诗篇;他兴学重教,带动连州文化走向兴盛,他培养出连州第一个进士刘景,后来刘景的儿子刘瞻亦高中进士,官至宰相。在唐宋时期,广东进士共175人,连州就占55人,由此,史上有“连州科第甲通省”之美誉。
因着刘禹锡的名气和连州文风之大振,当时荆、楚,吴、越一带的儒生趋之若鹜,赴连州求学,湘南的儒生周鲁儒、吴越儒生曹璩都是刘禹锡的得意门生。刘禹锡开启了连州一代文风,清代学者杨楚枝高度评价说:“连州风物媲美中州,则禹锡振起之力居多。”另外,刘禹锡重修海阳湖和燕喜园,既为连州人民提供休憩的好去处,又为连州留下弥足珍贵的历史文化资源,而他“功利存乎人民”的为政观更为后人所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刘瞻“却四方之赂”的壮举喝彩!
刘瞻,字几之,连州人,唐大中年间登进士第,官至宰相。在宰相任上,刘瞻为拯救300多无辜性命而向皇帝冒死直谏,获罪被远贬荆南。刘瞻刚正不阿,不畏强暴,坚持正义的行为光照后人;刘瞻的清正廉洁,为世人所景仰。据《资治通鉴》记载,刘瞻正是因为“素有清名”才入阁为相的,翰林学士郑畂在他被罢免宰相的诏书上写道:“(刘瞻)安数亩之居,仍非己有,却四方之赂,惟畏人知。”堂堂宰相,连几亩宅地均不属己有,足见其之清廉。唐咸通年间,唐僖宗重新起用刘瞻为宰相,朝野上下对此一片欢欣。《资治通鉴》还有这样的记载:“瞻之贬也,人无贤愚,莫不痛惜。及其还也,长安两市人率钱雇百戏迎之。瞻闻之,改期,由他道而入……”.刘瞻重被起用,百姓载歌载舞迎接,他却执意避开这份荣耀,足见他低调的为人。刘瞻故后,葬于巾峰山上,后人在燕喜园里修建“刘几之祠”以念之,一代贤相的的动人故事在其故乡代代传颂。
读《廉泉清风》,我为曹镐植竹筑建清风楼、黄匪躬“一挹清风”、徐常筑亭修德、石文德冒死上谏的故事击掌!
明弘志十年(公元1497年),连州知州曹镐在州衙侧边修建“清风楼”,楼的周围只植种竹子,其它花草一概不种。竹是君子的化身,彰显气节,象征高雅、纯洁、虚心、有节、刚直的精神。曹镐植竹寄清廉,表心志。据记载,他在连州任职期间,勤勤恳恳,口碑极佳,“离任之日,州人攀辕涕泣者数百人”.北宋元祐年间,连州知州徐常在燕喜园里建一亭子,徐常取《易·井》六卦辞“井收,勿幕”之义,将亭取名“勿幕亭”(后改名为流杯亭),并题写《勿幕亭记》,文中以井和泉的关系,比喻道和德的道理,赞美“德”和“清”.徐常筑亭以修德,为后人所传颂。黄匪躬为连州鹅岗村人,五代十国后梁时期任江西幕奏记,楚王马殷慕其诗才,于黄匪躬奉命出使楚国时,欲以减免鹅岗村的赋税徭役作为见面礼,黄不受,马曰:“老夫尝恐不一挹清风,今幸得见之,唯恐不足以奉汤沐……”黄答道:“志大重忧国,恩深岂顾家”,以抒发襟怀。黄匪躬去世后,后人在他家乡建“清风祠”,在燕喜园建“慕黄堂”以念之。
石文德,连州沙坊村人,五代十国时期楚国水部员外郎。石文德见楚王马希范生性奢侈,铺张浪费,便上书劝谏:“夫农为民本,食为民天,今广取皮革,牛囤虚空,耕民逃窜,转为强盗……”,楚王见石文德伤了自己的面子,将石文德贬为融州副使,不久石文德辞官归隐家乡,立“耕读传家”为家训,带动族人勤耕种,苦读书。他开垦良田数十亩,特设10亩为“祭祀纪念田”租赁出去,其收入供族中弟子求学所用。家训流传千百年,沙坊村积淀了厚重的耕读文化,成为振兴家族的精神内核,从此,石氏家族文运兴盛,人才辈出。
读《廉泉清风》,我还阅读了宋代连州知州何坦“惟俭足以养廉”、明代连州知州余勉学“凿井泽民”、明代连州太守徐美“勤政为民,官声载道”、明代连州籍官员曾象乾勇除奸臣以保廉等廉政故事。《廉泉清风》中一个个鲜活的正面人物形象让我想起焦裕禄、孔繁森等近代从政楷模,想起许许多多在平凡岗位上为社会、为人民默默奉献的人。
俗话说:“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当下,全国上下正掀起轰轰烈烈的“两学一做”热潮。“得众则得国,失众则失国”,党与人民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血肉联系,是党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要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把人民拥护不拥护、赞成不赞成、高兴不高兴、答应不答应作为衡量一切工作得失的根本标准,勤政为民之风吹遍祖国的大江南北。作为公务员,我们一定要做到“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 不忘初心,继续前进!
“开卷有益”,读一本书,就是读一段历史,读一种文化。品读《廉泉清风》,让我沉思,催我奋进!
第五篇:一曲离殇诗歌
风轻云淡
十字街口,恋人
入对成双
夜降临
述说着黑色的完美
可惜了路口的红药
叹夜无情
月冰凉
语出即散,思念碎满一地
下个路口,又会是
一曲离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