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忆秦娥 娄山关 教案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读词句,体会意境,感受红军战士的精神与气概。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2.借助注释,读懂词的意思。
3.指导学生朗读,感悟、体会词的意境,理解内容。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重点、难点:
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词的大意。
难点:感受红军大无畏的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
教学准备:
教师:DVD视频片段
学生:收集有关长征的历史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引出课题
教师:1949年10月1日,在首都北京天安门城楼上,一位伟人庄严宣告:“同胞们,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
教师:同学们知道这位伟人是谁吗?
学生:毛泽东或毛主席。
教师:请你们说说对毛主席的了解。
学生说:(指明3——4名学生回答)
教师:是呀!毛主席是一代传奇的人物。身处于时代风云际会、沧桑巨变之中,他作为中共领导人一次又一次站在时代潮头,左右中国近代史的方向和进程。在红军长征和解放战争时期,艰难困苦,毛主席始终保持乐观主义精神,笑看战场风云。他不仅是一位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革命家、战略家、理论家,还是一位杰出的书法家、诗人。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毛主席在长征途中写的一首词 :
教师板书课题:8忆秦娥•娄山关
二.揭示课题
1.出示课题,解释课题。
教师:忆秦娥是指什么?
学生:(词牌名,本于李白诗“秦娥梦断秦楼月”。)
教师: 你们知道娄山关吗? 学生:(1到2名同学回答)
教师:据当年的红军战士回忆道:娄山关“雄踞娄山山脉的最高峰„„周围山峰,峰峰如剑,万丈矗立,直插云霄,中间是十步一弯、八步一拐的山路,地势险要,真可谓“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是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关口,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2.教师: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走进激情燃烧的1935年。(播放DVD视频)教师:看了视频短片,同学们知道了什么?
学生说:(娄山关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虏敌人3000于人。2,3名同学回答)教师补充:据最新可靠资料,娄山关之战的经过是这样的:由于蒋介石集结重兵,封锁长江,毛主席领导的中央红军取消了北上与红四方面军会师的计划,挥师东进,二渡赤水,24 日攻占桐梓,25 日凌晨借着月色向娄山关挺进,下午两三点,红军沿盘山道向娄山关发动猛烈攻击,经过激烈战斗,红军抢占了娄山关,这时已近黄昏。中央红军在夕阳映照下,迅速通过娄山关。26 日,击溃了向娄山关反扑之敌,27 日在遵义以北粉碎敌三个团的阻击。28 日,红军乘胜追击再取遵义。这次战役,歼敌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近3000 余人,是红军长征以来的第一个大胜仗。
教师过度语:《忆秦娥•娄山关》是在攻克娄山关以后写的,这首词是怎样追忆当时的情景的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教师巡回指导)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自读课文。
2、教师:请同学们跟随视频,听一听专家是怎样读的?
3、教师播放DVD视频课文朗读短片。
四、细品词句,感悟意境
播放DVD,出示上阙
1、教师:请男同学一起读上阙,女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请女同学一起读上阙,男同学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2、教师:上阙中,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学生说:(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教师板书:看到:长空、大雁、晨霜、冷月;
听到:西风声、雁叫声、马蹄声、喇叭声。
3、教师:刚才同学们所说的这些看到的、听到的,是什么描写?
学生:(景物、环境、听觉)
教师:从这些描写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学生说:(学生可能会说到天气寒冷、环境的艰苦或环境恶劣,红军的英勇。)
教师:你是从哪个句子或者哪个词语体会到的?
学生说:
教师:你能给大家读一读吗?
学生读:
(如果学生说体会的时候没有说道红军在艰苦的环境里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教师可以追问:环境的描写突出了红军怎样的精神?学生:红军不畏寒风冷霜、不怕困难、英勇顽强。)
4、教师:环境是这样恶劣,我们的红军战士却是如此顽强英勇„„谁能将这种感受读出来吗?
学生读:
教师点评: “读得很好,听得出你已将自己的理解读出来了。”
“听你的朗读是一种享受,你不但读出了声,而且读出了情。”(如果学生读得达不到老师的要求,教师给学生示范第一遍.)
5、教师:(模仿西风声)西风正在猛烈的吹着;(模仿雁叫声)辽阔的天空中传来大雁阵阵凄厉的叫声;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红军战士们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紧张地向娄山关挺进。崎岖险峻的山道上,(模仿马蹄声)红军的马蹄声急促细碎;军号声时断时续、低沉呜咽。
教师:同学们能用一个词语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吗?
学生说:(凄凉、苍凉、悲壮、沉重、肃穆、凝重)
教师板书:上阙-----凄凉、悲壮
6、教师:西风烈可以这样这样读(教师示范读);也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还可以这样读(教师示范读)。其实,一篇文章的句子会有很多种不同的读法。下面请同学们用不同的方式读一读,只要能读出苍凉、悲壮,怎么读都可以。
7、学生创新朗读
教师:叫同学再读一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如果大家觉得他读出了苍凉、悲壮,就给他点掌声好吗?
学生创新读:
教师点评:
播放DVD,出示下阙
1、教师:上阙同学们学得很好,读出了苍凉、悲壮。下阙又是怎样的意境呢?请同学们一起来读一读:
2、学生齐读。
3、教师:词中是怎样描写娄山关的?
学生: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谁能说说这一句的意思?
学生: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
教师:雄伟的娄山关像铁一样坚固,你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能!
教师:你读给大家听听。
学生读:雄关漫道真如铁。
教师点评:真如铁!(或铁的味道不见了,谁能读出铁的味道?)
教师:还有同学能读出铁的味道吗?
学生读:
教师点评:钢铁!(教师伸出大拇指)
教师:同学们一起读出真如铁。
学生齐读:
教师:坚固如铁的娄山关;敌军重兵把守的娄山关,能抵挡住红军前进的步伐吗?
学生:不能!(坚定的 大声的)
教师:你们是从那里看出来得?
学生:(漫道:就是不要说的意思。而今迈步从头越)
教师:是呀!一个小小的娄山关怎能抵挡得住英勇红军前进的步伐呢?而今
学生齐读: 而今迈步从头越。(自豪的喜悦的)
教师:从头越,说明了
学生:说明了红军。。。说明了娄山关战役胜利了!
教师:此时此刻,如果你是红军战士,你的心情会怎样?
学生说:(高兴
喜悦
激动
振奋
充满了必胜的信心)
教师板书:喜悦
教师:毛主席当时的心情也非常激动喜悦。他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他看见了
学生齐读: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教师:毛主席登上娄山关的关口,放眼望去,只见起伏的山峦向远出铺展开去,好象大海翻腾的波浪,壮阔无比;如血的夕阳挂在天边,将万里山河浸染得更加壮丽。
教师: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短短8个字,大家的面前仿佛出现了一幅苍山夕阳的图画,真美!毛主席不愧是一代大文豪。看到这样美丽的图画,你们能用一个词语表达自己的感受吗?
学生123:(喜悦、欣喜、豪迈、壮丽、雄浑、美丽。)
教师板书:喜悦、壮丽
4、学生创新朗读,汇报。
教师: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下阙,读出喜悦壮丽。
学生自读:教师巡回指导。
教师:下面老师叫同学来读一读下阙。
学生读:
教师点评:你读得很有感情;你的普通话真标准;你的朗读感悟能力真高;(如果同学读得达不到老师要求,老师带这位同学读一遍。)
五.全文朗读,感悟意境。
1、教师:每当我给我的学生讲这一课时,我总喜欢给大家诵读这首词。今天在这里要不要诵读呢?
学生:(颇有兴致)要!
教师:我诵读的时候,你们做什么?
学生:听,想,感悟。
教师诵读:(诵读结束,掌声响起,教师鞠躬感谢。)
教师:我知道,大家的掌声是献给我们敬爱的伟大领袖毛主席的(学生笑了)。因为他的词写得大气磅礴,太有激情了。
学生:但也是献给老师的,您读得太好了。
2.教师:现在,我们把词的上阙和下阙连起来,同学们愿不愿意站起来朗读给大家听?(要求:上阙是凄凉、悲壮,我们读的时候语速要慢、声音要低沉一点;下阙是喜悦、壮丽,我们可以读的)
学生:(朗读全词)
3、教师:《忆秦娥•娄山关》这首词引起了我们不尽的遐想,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的大无畏精神、英勇豪迈的气概深深地震撼着我们,千言万语都难以表达我们内心的感受,请同学们齐读全词,可以站着读,也可以坐着读,也可以加入自己的动作,把自己的感受表达出来(同学齐读)
六.拓展延伸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的《忆秦娥.娄山关》,你们觉得毛主席词写得怎样?
学生说:
教师:毛泽东是叱咤风云的一代伟人,胸怀大志的政治家。他有博大的胸襟,崇高的风范,奋发向上永不消沉的乐观性格,不同于那些多愁善感的纤弱文人,所以他的诗词大气磅礴、豪迈奔放。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一些毛主席的诗词读一读。
第二篇: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
《忆秦娥.娄山关》说课稿
杨子稳
一、说教材
《忆秦娥•娄山关》编排在冀教版五年级第五单元的课,是精读课文。写于娄山关激战之后。全是描写了红军越过娄山关,并向遵义进军的情景,反映出红军顽强勇猛的豪迈气魄和无坚不摧、无功不克的战斗雄姿。【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诵并背诵课文。理解诗意及蕴含的思想感情。
2.理解诗意,感受毛泽东及其领导的中国工农红军大无畏的革命精神和英勇豪迈的气概。学习作者面对失利和困难从容不迫的气度和博大胸怀。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
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
二、说学法
具体的学法是朗读法,讨论法和合作感悟。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形美,意美的同时,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整个教学过程中,我重视让学生积极参与和互相学习。为此,安排学生按照学习小组讨论活动,之后交流调动各层次学生积极性。
三、说教学设计
一、情境导入
娄山关亦称太平关,位于遵义、桐梓两县交界处,是川黔交通要道上的重要关口人称“黔北第一险要”,素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说今天就让我们踏着当年红军战士的足迹,去追忆一场壮怀激烈的鏖战
二、激情诵读 1.生自由朗读
学生大声地自由读课文,自行处理生字难词 2.指名读
现在请同学来朗读课文,其余的同学注意品评。读一读,看你读准字音,读出节奏了吗?(学生个别朗读)
3齐读
师:给我们大家的启示:要想读好词,先要品好词的情感,为提高效果,可以用音乐做辅助。接下来,让我们带着刚才的交流所得,男女同学先分组朗读,然后全班同学齐声朗读。在齐读中能够读出感情,那是朗读中的最高境界,同学们有没有信心?
教师领起,学生齐读。男女分组读后,分别给予掌声鼓励。
四、品悟鉴赏 师:你们最喜欢的诗句是哪一句?说说理由 学生自由发言
教师点拨学生思考、讨论以下问题:
1、词的上阙中有哪些意象,渲染了怎样的气氛?
以西风、霜天、残月、雁叫、马蹄声、喇叭声等事物构成色彩浓烈的画面,造成紧张热烈而又带几分肃穆的气氛,以此烘托行军急速、机动灵活、勇往直前的红军队伍
2、让学生借助工具书和小组讨论概括上阙内容,描写的是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
3、词的下阙写了哪些意象?营造出怎样的背景? 雄关、苍山、残阳,营造出壮阔苍凉的背景
4、小组讨论,合作研究教师注意引导学生结合上下句来分析 词的下阙表现出作者不畏艰难险阻、乐观积极的战斗精神,表现出一种无坚不摧、履险如夷的豪迈气概
五、课堂小结
风格上,悲凉沉郁与雄劲豪放融为一体;手法上,明暗虚实结合,景情并茂;炼字炼句,构成典型意境,深化主题
六、布置作业
背诵、默写《忆秦娥·娄山关》
第三篇:忆秦娥 娄山关_教学设计_教案
教学准备
1.教学目标
1.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2.练习有感情朗读诗词,再现伟人的心境。3.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2.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诗词中的生字词语,理解诗词含义。教学难点:
学习传统优秀文化,积累文学素养
3.教学用具 4.标签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五千多的历史长河,前人为我们创造了优秀的文化文学体裁。如先秦散文、汉赋、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其中的词体变化多端,如毛泽东创作的《泌园春.雪》、《忆秦娥.娄山关》等就是词的优秀作品。
二、讲授新课
(一)写作背景
1935年1月29日,红军撤离土城,回师东进,再渡赤水。2月25日经激战攻克娄山关,重占遵义。此役,击溃和歼灭敌人两个师、八个团,俘三千余人,取得长征以来的一次最大胜利。毛泽东登上娄山关,纵目眺望,只见千山万峰,起伏连绵,如浩瀚大海,浪涌波逐,长空湛蓝,纤云不滓,夕阳缓缓下移,绯红,鲜艳,透亮。胜利的喜悦与眼前壮美的景色相契合,毛泽东诗兴蔚起,灵感压榨奇发,吟成这首《忆秦娥.娄山关》。
(二)习读解决生字。娥 娄 蹄 咽
(三)自主学习,理解全文。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2.借助工具书理解“雄关、苍山、残阳、漫道、从头越”等词语的意思。3.从文中找出描写红军行进时的自然环境的词语。西风、长空、雁群、霜晨、冷月 4.借助工具书逐句理解诗词的意思。5.说一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大风猛烈地刮着,在月亮还没完全落下去的清晨,天空又开始降白霜了,战友们在严寒中穿着单薄的衣裳急速地、紧张地身娄山关进发。6.师范读第二句。理解“马蹄声碎、喇叭声咽”是什么意思?
作者用“碎”来形容马蹄的践踏声,用“咽”来形容喇叭的低沉声和用尽力气的吹奏声。
7.学习第三句。你是怎样理解这句词的?
不要说守备森林的雄关坚固如铁,但怎么也抵挡不了英勇的红军。8.从诗句中,你感受到了毛泽东怎样的情怀?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9.第四句“苍山如海、残阳如血”这句话中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把什么比作什么?为什么要这样比喻?
比喻,把苍山比作海,把夕阳比作血,10.这句话体现红军的什么精神?
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堂小结
综观全词,上阕写景,下阕抒情,景中含情,情中又有景,情景一体,水乳交融,体现了毛泽东作为诗人的才情和技巧。其结构的独特之处还在于上阕沉郁,下阕激昂,上阕取冷色调,下阕取暖色调,色彩对比强烈,感情对比亦同样强烈,上下阕的强烈对比,恰恰反映了作者的乐观主义精神和作为一代伟大指挥若定的气魄。
课后习题
1.选读一两首毛泽东诗词。
2.请你根据“苍山如海、残阳如雪”画一幅画,并在画上题上这首词。
板书 忆秦娥·娄山关
红军
拂晓行军(大无畏,英勇豪迈)
跨越雄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第四篇:新建 《忆秦娥 娄山关》说课稿
《忆秦娥 娄山关》说课稿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单元教学目标
《忆秦娥 娄山关》编排在语文版初中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这个单元安排了内容、写法、风格各异的诗歌作品,有奔放豪迈、大气磅礴的毛泽东的词《忆秦娥 娄山关》和《沁园春 雪》,有徐志摩柔美细腻的《再别康桥》,有食指的体现个人体验的现代派诗歌《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有通俗易懂、朦胧抽象的《外国诗两首》。从学习的重点来看,毛泽东词两首是本单元学习的重点。
本单元主要教学目标是:
1、培养学生阅读和欣赏诗歌的能力,能领略诗情画意,感受其意境美;
2、反复吟诵,联想品味,既提高欣赏能力;
3、也感受诗人抒发的强烈情感,从中受到思想教育。
2、教材的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的确立
根据诗歌学习的要求,结合本单元教学目标和教材自身特点,我把本课教学目标定为:
(1)诵读全诗,体会进军途中的庄严肃穆的气氛和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2)掌握本词中写景、抒情巧妙地融为一体的写法;(3)引导学生领会词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3、诗的朗读是教学的重点,因此我将重点目标确定为目标(1);难点确定为目标(2)和(3)。
二、说教法
本课主要使用诵读法,提问法和点拨法。诵读法:“三分诗七分读”,从教学过程来看,教学中将朗读教学贯彻到课堂始终,从教师的范读、学生试读、全班齐读、个别朗读等加强朗读,在读中领略词的沉郁刚劲、悲壮的感情基调,在读中欣赏、领悟词的优美语言和优美意境,借此落实朗读的教学目标。
为了在课堂教学中训练学生的形象思维能力,理解词意。通过问题设计,环环相扣,层层深入进行学习探讨,适时点拨,分别解决词的上阕、下阕、教学重点和难点。在课堂的有效提问中加深学生对课文理解,达到发展学生形象思维的目的。
本课采用多媒体教学,增加教学的直观性和课堂容量。
四、说教学过程
这节课在教学中将朗读训练贯彻到课堂始终,引导学生在朗读、析读、讲读的过程中感受这首词意境,也教会学生学习诗词重要方法--诵读法。
由于九年级学生在课堂发言上已经不是很积极,很多学生知道答案但却不愿意举手,我将积极调动学生情绪,通过点名提问落实课堂教学提问。此外,注意学生学习习惯的养成教育。
第一步导入新课,以图片展示,介绍背景背景入手。
展示娄山关的图片,学生先看后说(谈对图的理解)。师补充:在贵州遵义北大娄山上,万峰插天,中通一线,是由四川进入贵州的要道,历来为兵家必争之地。
1935年1月,遵义会议确立了毛泽东在中央的领导地位,使毛泽东重获军事指挥权。遵义会议以后,毛泽东率领第一方面军离开遵义,挥师北征,四渡赤水,成就了他人生中军事指挥上最得意的一笔。这首《娄山关》词写在二渡赤水后。红军二渡过赤水河,回师黔北,集中主力进攻桐梓和娄山关以南的黔军,乘胜夺取遵义。娄山关是战斗最激烈的地方。这次战役,先后击溃和歼灭国民党军队两个师又八个团,俘敌约三千人,取得长征以来第一个大胜仗。毛泽东的《忆秦娥?娄山关》就写在娄山关战斗胜利之后。第二步作品欣赏
1、读准字音
先让学生自由读,然后点名朗读。学生点评,师讲读诗要领。首先、读准字音,这是最基本的要求,但要把诗读好,这是不够的。其次、就是要把握住诗词的感情基调,读出情感。这个环节要注音读的节奏,轻重,缓急,一定要把我好。再次、就是要读懂诗词大意,读懂作者的心声。
2、读出感情
让学生听读,师播放课文朗读,听了之后,让学生试着去自由朗读,这个环节重在让学生读准节奏,读出情感。(沉郁悲壮的感情色调)
3、读懂词意,学生齐读词的上阙,揣摩这阙写了什么。描写了红军在娄山关战斗中行军的情景。师问:行军的环境如何?生:不好。怎么过不好,课文中是如何体现的?西风、雁鸣、白霜、谈月——清寂苍凉。引导学生把这些具有云贵高原特色的景物用描述性的语言连缀起来,要能体现凛肃、静冷的气氛。(2)、红军出征的情形:马蹄声、喇叭声——刚劲悲壮。让学生品味“碎”、“咽”二字的表达效果。师点拨,“碎”字是细碎的意思,写出了马蹄声杂沓轻疾,表现红军行军之“急”、行军之“速”。“咽”字,咽——西风中时断时续。(一切景语皆情语)也染上词人的主观色彩(乐观者即使走在雨里也有晴天的心情)。红军自从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开始长征以来,打的多是败仗,湘江一役,损失更是惨重。这一次回军遵义,重攻娄关山,任务是极其艰巨的,红军能否取胜,红军的命运如何?作为党的领袖,作为重新回到军事指挥岗位的毛泽东,心情是极其沉重的。他深感任重而道远。通过这个“咽”字,既表现出红军斗争生活的艰苦卓绝,又渲染了行军途中庄严肃穆的气氛。
4、生齐读下阙,揣摩这阙写了什么。写了攻占娄山关的胜利和胜利时娄山关的壮美景色。哪句是写胜利的?“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品读领悟,从头越——攻破险要,战斗胜利
真如铁——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也让人联想,这里的“雄关”,虽首指娄山关,但又不只指娄山关,还应该包括漫长的革命道路上有形无形的各个关口。如铁的雄关漫道反衬红军英勇豪迈的气概和胜利的自豪,反映遵义会议以来的变化。哪句是写景的?“山如海,残阳如血。”领悟其艺术效果。点拨:此句运用了写景与抒情融为一体的表达方式。娄山关的胜利,红军上下的沉郁心情一 扫而空,那喜悦的心胸真像大海起伏难平,胜利的情怀真像残阳那样火红壮丽。
如海——多
“残阳如血”这个比喻是否形象?请你造一个比喻句,你把残阳比作什么?(引领学生比较不同身份的人的不同感情、胸襟,体会毛泽东词的风格和境界,领略伟人的气魄和胆识。)投影显示
我们仍望着落照。通红的火球消失了,剩下的远山显出一层层深浅不同的紫色。浓处如酒,淡处如梦。——宗璞《废墟的召唤》
(一个对未来充满憧憬的知识分子眼中的残阳,“浓处如酒,淡处如梦”,这是秀美。)
梳洗罢,独倚望江楼。过尽千帆皆不是,斜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蘋洲。[梦江南]唐?温庭筠
(脉脉斜晖写出思妇的失望与愁怨,是缠绵悱恻的凄美。)
如血——色彩浓烈,气魄雄浑,与“苍山如海”共同构成凝重与雄浑的壮美。血色残阳又让人联想到牺牲,象征革命的胜利需要红军战士浴血奋战、前仆后继,象征胜利是用生命和鲜血换来的。
两个比喻句寓有深刻的象征意义:如海的苍山象征革命征途上还会遇到更多的关隘,面临更多的困难。“苍山如海”“残阳如血”预示着未来斗争的艰辛和曲折。也只有经历血雨腥风的战斗洗礼的军事指挥家,担负着国家前途和命运的伟人,才有这样的人格与气魄,才有这样的胸襟、这样的境界,能正视未来,能预见未来,在眼中呈现“苍山如海”“残阳如血”的壮美。第三步,总结
通过这首词的学习,总结诗歌的特点,总结阅读诗歌的方法:(1)、感情充沛(雄壮、顿挫、刚毅、肃穆、自豪)(2)、意境优美(肃穆雄浑)
(3)、语言凝练(一字传神、寓意深刻)
(4)、内容跳跃(只选择一个片段或一个画面,给人联想、想象的空间)第四步.作业,朗读、背诵
在学生充分理解诗歌内容情感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直至成诵。让学生间互相点评,讨论朗读方法。最后、全班分任务合读全文
第五篇:《忆秦娥•娄山关》赏析
忆秦娥•娄山关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1935年2月 【译诗】
西风正壮烈地吹送,大雁鸣霜、晓月当空。
晓月当空啊,嗒嗒的马蹄令人心碎,军号声声沉郁低回。
群山起伏长路漫漫恰似黑铁,如今让我们重振旗鼓向前。
重振旗鼓向前啊,茫茫青山如大海,夕阳光华赤如血。【赏析】
据笔者所见,毛泽东这首《忆秦娥•娄山关》是他所有诗作中绝对第一流的作品,写景状物、抒发胸臆,堪当精品。
首先让我们来看一下诗人自己对这首诗的解释(毛主席在1962年5月9日读了郭沫若对这首诗的赏析后,将郭沫若的内容全部删去,并以郭沫若的口气在清样的四边空白处写了一段对这首诗的注释性文字):“我对于《娄山关》这首词作过一番研究,初以为是写一天的,后来又觉得不对,是在写两次的事,头一阕一次,第二阕一次,我曾在广州文艺座谈会上发表了意见,主张后者(写两次的事),而否定前者(写一天),可是我错了。这是作者告诉我的。1935年1月党的遵义会议以后,红军第一次打娄山关,胜利了,企图经过川南,渡江北上,进入川西,直取成都,击灭刘湘,在川西建立根据地。但是事与愿违,遇到了川军的重重阻力。红军由娄山关一直向西,经过古蔺古宋诸县打到了川滇黔三省交界的一个地方,叫做‘鸡鸣三省’,突然遇到了云南军队的强大阻力,无法前进。中央政治局开了一个会,立即决定循原路反攻遵义,出敌不意打回马枪,这是当年2月。在接近娄山关几十华里的地点,清晨出发,还有月亮,午后二、三时到达娄山关,一战攻克,消灭敌军一个师,这时已近黄昏了。乘胜直追,夜战遵义,又消灭敌军一个师。此役共消灭敌军两个师,重占遵义。词是后来追写的,那天走了一百多华里,指挥作战,哪有时间去哼词呢?南方有好多个省,冬天无雪,或多年无雪,而只下霜,长空有雁,晓月不甚寒,正像北方的深秋,云贵川诸省,就是这样。‘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两句,据作者说,是在战争中积累了多年的景物观察,一到娄山关这种战争胜利和自然景物的突然遇合,就造成了作者以为颇为成功的这两句话。由此看来,我在广州座谈会上所说的一段话,竟是错了。解诗之难,由此可见。”
这首诗慷慨悲烈、雄沉壮阔,从内到外描写了红军“风萧萧兮易水寒”般的铁血长征中征战娄山关的这一节情景。
1934年10月,由于王明“左”倾机会主义路线的错误领导,党中央和红军被迫撤离中央根据地,开始了漫长的二万五千里长征。此诗所写的就是当年2月26日红军先锐重占娄山关后,毛主席及中央领导机关跟进途中经过娄山关时的情景。按前面所引毛主席所解释的情况:“词是后来追写的,„„”毛主席追忆了当时的风物及心情。
此诗上半阕,一开始三个字“西风烈”,悲声慷慨高亢,英雄落寞之情划破寒空,直上云天。其中尤其这个“烈”字,让人读来不禁泪雨磅沱,犹如置身凛冽的西风之中耸然动容,凭添悲壮。
接着第二句,凄婉悠长的景致出现了,音律前(第一句)急后(第二句)慢,在鲜明的对比中产生回肠荡气之感。长空浩大无涯,大雁哀凉清幽,“霜晨月”虽读上去是三字一顿,但这个画面可以剖成三个字组成的意境,一幅晓月寒霜图,而在图中美丽的大雁也为这美丽晨景感动得如歌如泣了。就在这霜、晨、月(有意分开,让我们细细品一品这三个字本身的美)中,在肃杀的西风及大雁的凄声中,在声、色、音的交融中,人物出场了。
第四、五句,嗒嗒的马蹄与呜咽的军号声远近唱和,起伏迭荡,在山间回环向前。前面三行已层层铺开了这样一个悲烈的风景,就在这霜华满地,残月当空的风景中,红军的长征壮怀激烈犹如易水之寒。诗人仅用“马蹄”“喇叭”代表红军,又用“碎”与“咽”形容心境,用字凝炼、准确、优美,情景相得益彰。整个上半阕一气读到此处不由得立马想到稼轩的《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在断鸿声里,忧愁风雨中:“倩何人,换取红巾翠袖,揾英雄泪?”稼轩这几行千古绝唱在毛泽东的这首诗尤其上半阕得到了完美的应和,可堪英雄苍凉之气难分伯仲。
而且毛主席自己的话也说明当时这种一代英雄苍凉之心境:“万里长征,千回百折,顺利少于困难不知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过了岷山,豁然开朗,转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诸篇(指本篇以下《十六令三首》、《七律•长征》、《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等七首诗),反映了这一种心情。”
下半阕上来起始二句,一破上片的凄厉悲壮,豪气再升,一笔宕开,并不写攻占娄山关激烈的战斗,而是指明即便关山漫漫,长路艰险,但已定下从头做起。因当时确立毛主席为最高军事统帅的遵义会议已经于1月召开,在这次政治局扩大会议上,结束了王明的错误路线,选举了毛主席为政治局常委,并确立了他和周恩来、王稼祥组成的三人军事指挥小组,实际上确定了毛泽东在党和红军中的领袖地位。正是在这样的当口,诗人毛泽东在上半阕正视了红军的现实处境,但在下半阕激抒自己一腔英雄豪气以及对获胜的信心。所以这二句虽表面写实,却的确有象征意义,诗人感到即便过去遭过一些失败,但可以“从头越”。“从头越”这三个字凝结了多少内心的奋发突破之情。“真如铁”这个“铁”字用得极妙,让人有超现实之感。
最后二行让人有一种仿佛亲眼见到诗人伫立于娄山关之巅,遥望万里祖国壮丽江山之英姿。他看见了如海的青山,如血的夕阳,画卷之美正符合苍凉沉雄的大写意之境界,而这种大写意之境界正是汉风众美之中一类。李白《忆秦娥》有“西风残照,汉家陵阙。”近人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评曰:“寥寥八字,遂关千年登临口。”而毛主席这最后二行博大苍茫之气与李白有同气相呼应之感,同时毛主席这二行还更多一些英雄之气与壮丽之气。
另外,“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这两句在我们日常生活中使用极为广泛。当我们在生活与工作中遇到挫折或困难时,我们情不自禁或下意识地说出这两句诗,以此来表达我们心中强烈的感受,以及我们将暗自下定决心,树立必胜之决心,克服万重困难,以致于最后获得成功。它对于升华我们的精神起到了某种神奇般的效应,有某种神秘的符语般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