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小学数学《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小学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地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在这节课中“动手操作”是学生在理解算理的思维过程中建立表象的必要手段。通过学生分一分、画一画,理解4/5和1/2的意义,同时感受到了结果2/5是怎样来的过程。学生在这一过程中,建立了2/5的表象,既可以表示4个1/5平均分成2份,也可表示求4/5的1/2是多少。通过这一过程,学生已经为后面算理的概括,提供了第一手、不可缺少的感性材料。
然后再出现“如果4/5升果汁平均分给3个小朋友喝,每人喝多少升?”,让学生用上述方法来解决这一问题4/5÷3。引发认知冲突,从而得出第二种方法,也就是“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就是分数乘以这个数的倒数”。
让学生真正地从分数意义和分数乘法的意义上去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算理。其实也在渗透着一种“转化”的数学思想,让学生感受到在解决问题时,我们可以把一些新的问题转化成已有的方法来进行解决。而方法上的比较只是为了在方法上的取舍。
通过一节课的教学,课堂作业的反馈,本人发现,学生在做题目时会出现这样的错误,一、除号变成乘号,但除数没有变成它的倒数。
二、分子和整数直接约分,计算。
三、把被除数和除数都变成了它的倒数,然后约分计算。
要针对以上错误情况,教给学生正确的计算方法。
第二篇:《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除以整数》课后反思
在教学中,学生始终以积极的态度投入每一个环节的学习中,在主动进行探究的过程中,对“÷2”的算法有了具体的认识,并且分析思考出分数除以整数的一般性计算法则。
这节课中,选择了生活中打毛衣用的红毛线,用它作为研究问题的着眼点,让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猜测和思考,创设了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情景。看的出来,学生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大胆地进行估测的过程,是极感兴趣的,参与的热情破高;教师借此,用分数表示这根红毛线的实际长度,并动手操作把它截成相等的两段,让学生提出数学问题,同时再一次让学生估计“÷2”的结果,充分体现了《新课程标准》要求的“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一理念。
面对新知识的学习,不是教师去讲解,而是让学生自主探求解决问题的方法。这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学习空间,学生的思维是发散的,学生的方法是多样的。学习活动中,学生自己去思考、去经历、去交流,对“÷2”的研究确实很到位,想出了画图的方法和计算的方法,而且计算的方法不是唯一的。从研究的结果看,说明学生有很强的求知欲,有去经历学习过程、探索过程的强烈热情,这是学生个体的需要,也是张扬学生个性的过程。这一过程恰恰体现了学生们具有学习的主动性和主体意识。
第三篇: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织金一小 彭元静
分数除以整数是在学生学过分数乘法以后进行教学的,之前学生已经认识了倒数,这是本节课的知识基础。同时,本课的学习也为后续的整数除以分数、分数除以分数并进而总结分数除法的计算法则铺垫。
为此,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法则,能灵活采用合适的方法进行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并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通过探究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培养学生尝试计算、迁移说理、比较分析、抽象概括等方面的能力。
3.引导学生探索知识间的内在联系,让学生在探究中体验成功的喜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理解和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教学难点:对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算理的理解。
(前面教材分析,目标以及重难点是按说课稿的内容来写的,呵呵,温故而知新矣)当时的思考:
一、根据需要调整、整合教材
分数除以整数看似内容简单,其实其思维要求还是很高的,尤其是对算理的理解是本课的一个难点。为了降低并突破难点,课前我布置学生自学,理解两种方法的算理,并思考还有没有另外的方法计算?因为前面学生已经自学过了,如果再将其作为例题教学,会降低学生学习兴趣。因此,我将练一练第一题修改后作为例题呈现,既解决了练一练中的题目,又实现了教材内容的整合。
二、动手操作,将算理直观呈现。
第一次操作:我设计的例题是“将6/7张纸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张纸?”配合例题我制作了教具,在学生列式、猜想结果后,我让学生上来演示,直观呈现平均分的结果,这是验证猜想,同时为底下算理的理解呈现直观的素材,学生对照黑板上平均分的结果来理解算理自然比较容易。
第二次操作:学生用三种方法计算,并分别说了算理后,我设计了试一试题目:将6/7张纸平均分成3份,每份是多少张?让学生任选一种方法计算。由于有前面知识基础,学生很容易计算出得数。通过学生所选方法情况统计,自然淘汰第三种方法——用商不变的方法计算比较麻烦。这时我让学生再来分一分,这是验证方法的正确性。
三、精心设计,实现方法的自然优化
通过试一试的计算,已经实现了初步淘汰,其后我又设计了一题:将6/7张纸平均分成11份,每份是多少张纸?之所以选择11份也经过了几次思考,最初想平均分成4份,可6能被4除尽,用第一种方法还是能解决;其后想到平均分成7份,可又担心学生会将两个7约分,给学习计算带来不必要的干扰;最终还是选择了11。一开始也有学生用第一种方法,可发现不能整除,计算无法继续,这时自然只能用第二种方法,通过比较第二种方法的普遍性价值得到体现。这时我让学生重点研究第二种方法中的变与不变,掌握其计算特点,并总结计算法则。
之后的思考:
一、例题的设计有利于学生的操作,直观形象,也有助于学生对算理的理解,但我总觉得与原例题相比缺少了些生活味,显得数学味更浓些,有点枯燥。如何实现数学化与生活化的有机结合,看来还需再思考。
二、在比较得出第二种方法更普遍后,我让学生重点研究第二种方法中的变与不变,黑板上只出示了例题中的第二种方法,张迎春老师认为这样的比较缺乏足够的依据。有道理。如果此时我们把用第二种方法解决的三道题目用多媒体展示出来,让学生去观察、比较,应该更有说服力,可作这一调整。
三、巩固练习部分,先让学生填空,体会分数除法与分数乘法中的关系,再让学生自由选择算法,体现算法的多样性,培养学生灵活选择方法的能力;其次是两组题目,计算后比较,总结规律;最后是运用知识解决简单实际问题。虽说基本达标,可最初我想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与下一节课内容发生联系,将学生从课堂引到课外,可思考后仍不得要领,故而退求其次。现今仍不知如何实现,还需思考。
第四篇:《分数除以整数》教学反思
《分除以整数》,这课时其实上的相当失败。这一节课最主要就是要学生经历总结规律和探索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过程,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能运用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教学重点是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含义,难点是掌握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
在教学过程部分,我设计了两个复习导入,分数乘法,说出各数的倒数。这一部分存在的问题时,分数乘法的练习量有点过大,在说出各数的倒数,我重点放在如何将带分数转化为假分数。在教科书上出示的例题中,通过把4/5张纸平均分成两份,求其中的一份是几分之几?我给学生准备好了一张长方形的纸条,我已经把这张纸平均分成了5份。学生很容易就能表示出4/5,也列出算式,4/5除以2。
但是在折纸部分,存在两个问题,同桌小组合作折纸,有点流于形式,同桌之间交流较少。折纸结束后,我给学生留的说一说的时间比较少,我应该让学生多说一说,你是怎样折纸的?通过折纸过程,如何写计算过程?我引导的太多,导致,学生学习比较被动的接受知识。在引导学生理解4/5除以2,就是把4/5平均分成2份,取其中的一份,就是相当于4/5的1/2.在这一部分,我认为应该在导入部分,增添,说一说5/6乘以6/1的意义。这样学生再通过折纸就可以容易理解分数除以整数计算方法的算理。这也是设计中最失败的部分,没有考虑到学生对前面学习的分数乘法意义,其实有一些淡忘了。通过三次折纸,观察两个算式,总结计算方法。其实在归纳总结这一部分,我发现其实只有少部分学生,才能发现一些规律和计算方法的。我对于这一部分,通常是在少部分学生发现规律之后,先让学生齐读,再找出关键信息去理解规律,再通过举列子巩固找到的规律或者计算方法。这一课时时间也没有把握好,导致后面巩固练习的时间不够。
总的来说,这是一节失败的课,言简意赅的说自己的问题是,引导太多,没有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在预设中,应该更多考虑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有时候还是要多相信学生,多给学生思考多给学生交流的时间。后续我会在练习讲解的时候,再发现学生存在一些什么问题。
第五篇:《分数除以整数》的教学反思
《分数除以整数》这节课的关键在于学生是通过自主探究获得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学生对新知识的学习必须以已有的知识和学习经验作为基础,因此正确分析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就显得格外重要。我认为分数除以整数的学习基础在于以下几点:分数与小数的转化;分数的意义;分数乘法的意义;倒数的知识;商不变的性质等。这些知识在以前的学习中,学生都有了足够的掌握,有了上面的基础保障,我觉得把研究新知识的权力交给学生是完全可以的。
整节课通过学生自己动手设计板书,上台展示,自我总结,发现方法,其中必要的操作是比不可少的。本节课中理解分数除以整数的计算方法的算理是这节课的重点和难点,学生经过动手操作,将实验中的图与式子对应起来,通过图形,学生直观感知了“4/5÷2”可以表示为“4/5里有4个1/5,把4个1/5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2/5,从而理解计算方法。同时也直观感知了”4/5÷2就是把4/5平均分成2份,每份是多少,可以理解为求4/5的1/2是多少,即4/5×1/2,真正理解“分数除以整数(0除外)等于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的计算方法。由于理解算理,学生能正确地掌握计算法则,课堂上表现在学生顺利完成4/5÷3的计算。
整节课,孩子们情绪比较激动,课堂纪律不太好,讲解的过程缺乏详细,只会照板书读下来,对于质疑环节,孩子们不太会提问,这在以后的课堂中要加以锻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