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想象一朵马蹄莲花诗歌
一
这哪是仆仆风尘里的偶然,像朵马蹄莲花
在眼前
忽的一声怦然绽放,从岁月的褶皱间蔓延。
瀑布般垂落的栗棕色
头发,灌满阳光,在风中微微飘动;
眸子的幽蓝
——这流淌在镜片里的晨曦。
紫红色坠子,挂在银色的细项链的末端
宛如一滴藏满秘密和故事的红泪。
我是一条很滑很滑的路,穿延在青春的贫瘠里,像一行漂泊的词句。
带着朦胧的嘘唏声,披荆斩棘地来到你的面前。
哪料只是惊鸿一瞥,便已是在劫难逃。
突然下起了大雨,哪时候
黑色泥水溅在这洁白的洁白的灵魂里,会有谁为她轻轻拂拭,像火焰,也像嘴唇的绵绵。
就这样看着,笑着,还流着泪。
总想着酝酿一个漫长承诺。
二
这像一场总没结局的戏演,哪怕是主角,或只是无聊的陪衬,都会将你的每一寸表情思念
——我一个不解风情的青年。
愤怒的石头,散发着野草的气息;
生长的麦秏里,河流在奔腾;
就连那沉睡的铜鼓声
也跳跃着烈焰。
挣扎,不甘,生命,追寻的理想,如同奋不顾身的飞蛾扑火。
突然觉得在这么一瞬间里,生命这叵测的谜
牵扯了太多的缘分。
该停留的却已仓促错过,纵是想珍惜的,怎恼只是一厢情愿的蛊惑。
可谁又能把谁遗忘在风尘里呢,就算只是一朵马蹄莲花的盛开。
此刻我隐隐的担心——
我们那偶尔彼此寒暄的冷淡,就是那随意摆在岁月的风尖浪口上的麦糖。
稍不留神就消逝了,只留下单薄而饥渴的怀想。
一个女人,我向着你的名字奔跑
我走过你走过的每一条街巷和念想,南棉街已没了落花,二十八中还有旧旧的塑胶跑道,鹏飞路却已是繁花盛开。
三
这袅娜的马蹄莲花,是否会像所有的蔷薇一样,只开一个早晨,然而我想她,在永不凋零的漫漫红尘中……
第二篇:宋词是一朵莲花
今年这个夏季,窗外时而烈日炎炎,蝉鸣声声,时而是风狂雨骤,叶落萍飘。好在终于过了立秋,日子会一天天清凉起来。闲时信手翻了翻宋词,不觉悠然心会:“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读来不觉喟然长叹。谁说小词只能娱情遣兴?这样的人生画景岂非情致深远、意蕴浑厚?
大凡对汉语言文字稍有敏感者,无不为宋词所倾倒。记得张爱玲曾经回忆自己小时候读到过李煜的《相见欢》:“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胭脂泪,留人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一读之下,小小女孩儿惊异无比:世间竟有这样美丽而有灵性的文字!
读宋词,触摸的是形象,看重的是意境,享受的是美感。那些长长短短的句式,疏疏密密的韵脚,有着特别的音乐节奏感。宋词的真正魅力,却不在于华美绚烂的辞藻和韵律,而在于百转千回、真挚动人的情感,在于深藏于文字中所充盈的饱满生命体验。我们能够不断从中寻觅鲜活的心境,捕捉生命中随之而来的崭新体验。古今的人性是一样的,心灵都会被那些曾经发生过的真情而感动。
“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生命轮回的古老旅程中,其实有着太多相似的激情与欢笑、忧伤与泪水。唐诗和宋词悄悄塑造了我们生命情感的基因符码。古典的相思和寂寞早已经染透了那些美丽的象形文字,染透了漫长的时光,渗透到我们的骨血里。面对那些带着呼吸、心跳和体温的文字,面对那些弥漫的花香与飘舞的红袖,我感到宋词的真正意义是使我们从这些文字中找到自己的影子,重新发现生命曾经带给我们的美丽与欢乐。
“一场愁梦酒醒时,斜阳却照深深院。”当浮华烟云散去,宋词就宛如透过雕花窗棂照进深深庭院的一抹斜阳,尽显大宋王朝的昔日风华与悠悠遗韵。我们今天读那些穿越了无数岁月流光的宋词,读到的是袅袅盈袖的一缕馨香,是春日繁花间的似锦岁月,是才下眉头却上心头的两处闲愁,是梧桐更兼细雨的绵绵忧伤,是月夜一帘幽梦的春风柔情,是杨柳岸晓风残月的凄清愁怅,是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的飞逝流光,是小园香径独徘徊的闲适安然,是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万分惊喜,是衣带渐宽终不悔的坚贞情意。同时,在风雨如晦之夕,我们读宋词还读到的是“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的壮怀,是“把吴钩看了,栏杆拍遍,无人会,登临意”的落寞,是“三十功名尘与土,八千里路云和月”的悲慨,是“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的焦灼„„
每一次重温宋词都会有新鲜的感受,都仿佛是在重温生命中那一段曾经十分熟悉的内心律动,以及一种无法言说的美好与婉丽。因为某些灵性文字的瞬间复活,我们的心会一下子象被子弹击中。岁月时光的尘封刹时间被击成碎片,美与爱在灵魂中被深切地唤醒,在风中轻舞飞扬,尽显它本真的美丽妖娆。其实,无论时光怎样流转迁延,宋词都一如那些精美的宋代官窑青瓷,保存着一份独立于时光之外的诗意,纯粹、隽永而恒定。
在声光电艺术和娱乐业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里,宋词作为古典文化中最优美的那一部分,大概是最能与现代人的心灵相契合、相交融了。读宋词时,就宛如打开了一扇连接现代与古代的大门,开启了我们心头那熟悉而又亲切的故园之思。而宋词似乎象一口永远不会枯竭的深井。那种从人性深处汩汩流淌出来的美好情思,那些从古时人们内心深处流出来的真性情文字,是对个体生命情感体验最为真实、最为本质也最为独特的一种诗化表达。永远不会因历朝历代千万人的阅读吟诵而耗尽、而干涸。所以,尽管它们历经岁寒、风尘满面,却
难掩真精神、真性情的光芒。它们不是死的、冷漠干枯的文字,终究会流淌到千万人的内心里去,如泉一样滋养生命的灵根。
宋词呵,她是飘荡在山川日月风物之外的性灵精魂,是超拔于大千世界市井尘俗之上的清风雅韵;是纷呈世象驳杂人心之内的一份澄明至纯,是功名俗累生存重压之下的一份纵放不羁;是闪烁着人文精神的温暖烛光,是文化乡愁的清凉慰藉;是一份抵御孤独深寒的贴心温存。
在大地上诗意地栖居,在阳光下自由地歌唱,是人类的永恒理想。感谢古人那些蕴藉深沉的文字,犹如文化精魂所盘系的三生石,挽系着大地之根脉,传递着那份殷殷绵绵的古典情怀,使得今天的我们灵魂有所寄托、有所慰藉,不再无根无系地漂泊流浪。
读宋词时,会有一朵莲花静静盛开在我们的内心,圆满地绽放着生命的喜悦与美好的光芒。
一、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多少泪珠何限恨,倚栏干。
——李璟《摊破浣溪沙》
读南唐中主李璟这首词,正好是夏末秋初之际.文字间微微有缕缕西风的凉意袭来,也带来些许季节流转、光阴悄逝的怅然。
“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荷花枯萎,清香销尽,翠叶凋残,一阵秋风吹过水面,绿波间漾起缕缕愁意。这正是夏末秋初的景象,象一幅残荷水墨画,也象一帧美人手持罗扇坐在湖边沉思的精致小像。四季在身边悠悠流转,所见的唯有飘零,苍凉和寂寥。
时光会让一个敏感的人分外孤独和感伤。本来应该是美丽袅娜的荷花已经花叶凋残,那被西风吹起的阵阵波纹仿佛是它哀愁的心绪。凋零的荷花、销歇的馨香、摧败的残叶,那碧绿的西风愁波、那美人的憔悴自伤,一点一点地熏染着我们的身心。这是生命对季节变换、时光流转的一种细微感受。
这里的“菡萏”二字,似乎比“莲蕊”、“荷花”等词别有一番味道。它语出《尔雅》和《诗经》,《说文解字》中称荷花未开之时为“菡萏”,开花后名为“芙蓉”。此处实为莲花的古称,显得更为高古典雅,更为精致,显出一份亭亭玉立、香远益清的风姿。“香销”让人似乎闻到了一丝即将消逝、若有若无的荷花清香,此“菡萏”之香高洁而淡雅,自然非比一般的俗物之香。“翠叶残”,一个“翠”字,恍然有金玉翡翠名贵之色的光影与凋残。正是这种高华典雅的字句,使人感到了此处的荷花自有一种珍贵精美的生命特质。而秋寒肃杀的“西风”在绿波间酝酿漾动之时,便不免令人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九歌*湘夫人》云:“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这“愁起”二字来得自然而然,正是这萧索景象触人眼目时,于人的内心深处引起的情感波动。仿佛让人看见一位红妆美人在花叶凋残的荷塘边伫立,西风乍起,碧波轻漾,指尖微凉,眉梢凝愁。
有了这样的景象和氛围,“还与韶光共憔悴,不堪看”便很自然地脱口道出了。“韶光”一词蕴含有深隽的生命意识。“韶光”的憔悴,既是时节花木的凋残,更是人生中美好年华的消逝。正是“韶光”的憔悴,让我们感到那“菡萏香销翠叶残”,其实是写人的青春年华。这“菡萏”宛然就是词中人的象征,也是词人自我人格的主观投射,正是“思君令人老,岁
月忽已晚”,正是“自古美人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美好的青春已经渐渐失去,又怎么看得下去?于是,与韶光一同憔悴下去的人,不忍去看这满眼萧瑟的水塘景象。“不堪看”三个字也就分外深沉有力。不堪去看的又何止是那朵荷花,难道不包括词人自己吗?
李璟虽然位高为皇帝,但是生性文弱,再加上当时内外矛盾重重,国势飘摇,韶光易逝,南唐正如这渐渐枯败的荷花一样,美丽不复存在。一切美好都已经逝去了,往事只能留存在回忆中。此时此刻,触景伤情,这位南唐中主心中产生了无穷痛苦和哀怨。他的这种种愁苦投射到美人眼中,便是那满塘枯荷,一池愁波,西风乍起。让人不禁想起纳兰容若的那句:“谁道西风独自凉”。(浣溪沙·谁念西风独自凉,萧萧黄叶闭疏窗,沉思往事立残阳。被酒莫惊春睡重,赌书消得泼茶香,当时只道是寻常。)
是呵,西风已至,那般艳丽明媚的菡萏翠叶幻象之下,已然是苍凉的晚景收梢。季节风景的变幻中,生命万象已在华丽转身,冉冉谢幕。那些生命曾经烟花般绚烂的华丽演绎,最终沉静寂廖一如深沉夜幕,将那些往昔岁月深深隐匿。
在长长的一生里,为什么,欢乐总是乍现就凋落?走得最急的都是最美的时光!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细细回味这两句,常常让人心头升起一种如梦似幻的人生飘渺之感。迷蒙淅沥的秋雨滴滴答答轻敲着窗棂,敲碎了人的梦境,敲得人心寂寞而荒芜。梦醒方惊觉良人还远在云水关山重隔的朔方鸡塞。“鸡塞”,是“鸡麓塞”的简称,在陕西横山之西,这里泛指边塞戍远之地。这个地名的出现使词的主题渐渐清晰:原来是在思念远方的征人,也使词境一下子转为辽远开阔。
由西北朔方之地的“鸡塞”到菡萏初凋、荷叶枯残的江南,相距何其遥远!烟雨迷茫,天高地远,益发使思念之线显得分外纤弱。孤寂清冷的小楼里,回响着玉笙一曲终了的清越之声,时断时续,似那深闺独处的幽寂哀怨,悠悠不尽。一个“彻”字,说尽天高地远、时空交错的人间寂寞,一个“寒”字,令蓦然袭来的悲恸如那漫天寒雨浸入骨髓。然而,风雨楼高,吹笙并不能减轻相思愁闷:“多少泪珠何限恨,倚阑干”。眼泪不停地流淌,带有无限的怨恨、无限的惆怅。可是眼泪又能改变什么呢?无可奈何,她只有独倚小楼栏杆,眺望远方的良人。
秋雨绵绵、梦境缈远,小楼玉笙幽咽,佳人阑干独倚,构成悲凉凄清的意境,使全词惆怅伤感的气氛愈发浓烈。在看似柔婉精致的文字背后,是词人李璟对人生浮脆、国运孤悬的大感慨。他可以锁住手中的笔,却锁不住生命中那种深刻的爱和忧伤.一代名相王安石曾对“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两句称赏有加,感其刻画人生离恨之凄迷动人,甚至认为超过了李后主的“一江春水向东流”。而近代学者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南唐中主词‘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碧波间’,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乃古今独赏其‘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故解人之不易得”。他很推崇“菡萏香消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一联,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生起一种美人芳草的理想寄托。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两句写得实在是好。读到这样的诗词句子,总会在心头氤氲起梦幻般的雨雾来。它们在词中虽是写思妇雨夜梦回的凄清感受,但人人都能从中感受到一种超出了闺怨范畴的意韵。
那朔方鸡塞之远,江南小楼之寒,细雨声、玉笙声之绵远飘忽,也许唤起了我们独自在
雨夜里听着滴答雨声的那种寂寞感受,让我们想起某些午夜梦回时思念生命中某些岁月时的苍凉体验,想起深夜里听到远处传来飘飘渺渺的笙箫或笛声时的片刻心动。一切的梦想、一切我们曾经拥有而又失去的东西,都可以是那个魂牵梦绕而不可得的梦。只有在梦里才能够回忆„„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这种由词的意境引起的感触与联想,正是叶嘉莹先生所谓词的“感发”力量。王国维尝云:“词之为体,要眇宜修。能言诗之所不能言,而不能尽言诗之所能言。诗之境阔,词之言长。”“要眇宜修”出自楚辞《九歌》:“美要眇宜修兮”,言湘水女神之美丽。所谓“要眇宜修”之美即是书写一种女性婉丽阴柔之美,一种最精致、最细腻、最纤细幽微的,而且带有修饰性的非常精巧的一种美(见叶嘉莹先生《嘉陵词稿》)
“美要眇宜修兮”,与此相似的还有秦观《浣溪沙》里的两句:“自在飞花轻似梦,无边丝雨细如愁”。不记得还有谁能有这样纤柔细腻的笔触,有这样空灵婉转的情怀。细细地品味中,会忽然感到某种似乎曾经在什么地方见到过相似的情境:朦胧飘渺的愁绪如花飞,如丝雨,弥漫在整个世界里,绵绵密密,飘飘洒洒。美妙得不可思议,难以捉摸。这是很多年前某次在雨中见到的朦胧情境?是某次梦里见到的飘渺幻境?忽然间,就感到自己的心被这样柔软纤细的文字轻轻粘住了,就象被一片柔软的天鹅羽毛轻轻拂过指尖,一片晶莹的雪花儿在掌心悄无声息地融化。生命中曾经沉重的无数岁月此时变得轻盈起来。晚唐花间词人皇甫崧的《梦江南》中有句:“闲梦江南梅熟日,夜船吹笛雨潇潇。人语驿边桥”,也与李璟的这两句意境相似。幽暗的雨夜中,一切都惝恍迷离,所以词句中处处是一种湿漉漉的听觉感受:在潇潇的雨声中交织着笛音和人语。笛声如起自明月高楼上,当然清越、悠扬,但在潇潇夜雨江船上听来,却不免显得凄清幽咽。人语一经与雨声、笛声混在茫茫夜色之中,便隐隐约约、断断续续,若有而若无了。于是船只、驿亭、石桥还有船里的和桥上的人,也都是影影绰绰的,在夜幕和雨帘中幽昧不显,营构出一种幽静、深邃又朦胧迷离的意境。然而,就是这样黯淡而冷清的场景,这样清旷寂寥的梦境,却令人感到一种遥远的生命记忆里透出来的美好与亲切。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的这两句之美在“朦胧渺远”,它的气象也是“朦胧迷离”,境界“朦胧飘渺”,意韵十分蕴藉,颇耐咀嚼品味。雨意朦胧,夜色朦胧,梦境朦胧,真可谓极迷离倘恍之致了。更有想象中的被蒙蒙细雨阻断视线的远塞关山,有小楼中幽幽咽咽、若有若无的笙箫之声。
据说南唐中主李璟对自己的这两句词也颇为自负。据传有一次,李璟和大臣冯延巳开玩笑说:“说‘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出自冯延巳的一首词《谒金门》,生动隽永,传诵一时。这李璟是调侃冯延巳:“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关你什么事呢?冯延巳知道李璟很欣赏他这句词,便说:“未若陛下,‘小楼吹彻玉笙寒’也”。意思是比不上中主李璟的名句“小楼吹彻玉笙寒”。李璟听后颇为得意。
“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那是一种宁静而蕴藉的古典雨境,可谓是“雨亦绵绵,思亦绵绵”。雨,实在是有一种神奇的点化力量;它能弥漫成一种情调,浸润成一种氛围,点染成一种意境,镌刻成一种记忆。
二,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南唐中主李璟,字伯玉,原名李景通,南唐烈祖李昪的长子。
李璟生得姿容俊美,气度谦和仁爱,好读书,多才艺,才情出众,十岁时曾咏新竹云:“栖凤枝梢尤软弱,化龙形状已依稀。”时人啧啧称奇。史载:“中主音容闲雅,眉目若画。趋尚清洁,好学而能诗。”俨然又是一位风度翩翩、儒雅风流的才子。
升元七年(公元943年),李昪病重逝世,二十七岁的李璟即位称帝,改元“保大”。登基为帝后,年少气盛、好大喜功的李璟一改父亲保守的政策,开始大规模对外用兵。保大三年(公元945年),南唐乘闽内乱,出兵灭闽。不久楚也发生内乱。保大九年(951),南唐乘派兵灭楚,楚国主马希崇出降。南唐疆土至此达到顶峰。然而好景不长,保大十五年(公元957年)后周出兵侵入南唐,占领了淮南大片土地,并长驱直入到长江一带。南唐军连战连败。眼见后周即将兵临国都金陵城下,李璟只好派人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去帝号,自称唐国主,使用后周年号。南唐的国势从此一蹶不振。
此后,李璟自信受挫,不喜政事,自言为社稷所累,喜好风花雪月。史书上说他“天性儒懦,素昧威武”,可见他本质上还只是位性情文弱的书生。他将二弟景遂封为南唐兵马大元帅,赐太弟称号,并位居东宫。又封三弟景达为齐王,作副元帅。并且李璟将几个弟弟拉在先皇灵前,立盟约,日后传位太弟,誓必兄弟相继。立誓之后,就将所有军国大事全委于太弟景遂参决,而他自己则成天邀约一帮诗朋画友四处吟风弄月、游山玩水,醉心于饮宴歌舞,“时时作为歌诗,皆出入风骚”,经常与其宠臣韩熙载、冯延已、徐铉等一班文人官员饮宴填词,堪称是一位风雅君主。适合于筵间歌咏的令词在南唐得到充分发展。李璟的文学才华和对文士的推重,使得南唐文治盛极一时。
马令《南唐书》说他“美容止,器宇高迈,性宽仁,有文学”。一次,李璟传旨设宴,文武群臣齐集昆明宫,登楼赐宴。李璟下令:“今日众卿个个都要开怀畅饮,尽情欢娱,不醉不归。”酒至半酣,李璟略有醉意,但却兴致不减,命人召来宫中乐工王感化,唱水调词佐酒。王感化是福建建州人,歌喉清亮,“声韵悠扬,清振林木”;诗词俱佳,机敏过人。正因为她美丽而聪慧,被李璟选进了金陵乐坊。当王感化一袭红衣,轻挪莲步款款而来时,李璟很高兴,大臣们也很兴奋,纷纷要求她唱水调词。而王感化徐徐地对李璟说:“今天我不要乐手伴奏,我要清唱一曲。”李璟以为王感化最近填了新词,就问:“最近度了什么新曲子呀?”王感化说:“陛下听我唱就知道了。”于是,王感化展开俨俨的歌喉,唱道:“南朝天子爱风流。”仅就这一句,她连续唱了四遍。聪明的李璟马上醒悟,把酒桌上的杯子倾覆过来,感慨地说:“假使吴主孙皓和南陈后主陈叔宝知道这句歌词的意思,也许就不会有亡国之恨了。”当场宣布罢宴。
李璟虽贵为国主,却天生有一种忧郁柔婉的文人气质,词作情调沉郁愁苦。陈廷焯赞赏中主有温婉沉郁词风。据明代《尧山堂外纪》载,一次李璟在后花园设宴,忽然有许多白野鹊飞集在树枝上,于是命乐工王感化赋诗,感化随即云:“碧山深洞恐游遨,天与芦花作羽毛。要识此来栖宿处,上林琼树一枝高。”李璟读过此诗十分欣喜,于是填词一阙,即《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回首绿波三峡暮,接天流。
《摊破浣溪沙》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闺阁中的佳人纤手轻轻卷起珠帘,闲挂在玉钩上,动作迟缓,心慵意懒。倚在窗前只见楼阁重重,烟锁雾笼,心中春愁无限。“真珠”即“珍珠帘”。这相思春愁是停留在轻卷珠帘的指尖,还是深锁在那尖蹙的眉头?
“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楼外,风中飘零乱舞的落花显得那么的纤弱,身不由己,随风而逝,令人禁不住思绪悠悠。风不仅吹落花朵,更将凋零的残红吹得四处飞扬,那么何处是它的归宿呢?春红竟不得东风作主,一如有人如玉,却不得爱怜珍惜。在这里可以看到的是人的身世飘零,孤独无依。当女子手卷真珠帘挂上玉钩的时刻,眼前景象不禁让她心头春恨绵绵:那风中的落花飘零无主,令人情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举目天外,不见那远方的青鸟传书,无法得知远方思念的人儿的一点儿消息。那绵绵春雨中绽开的丁香花蕾结成了团团愁怨。“青鸟”语出《山海经》,是古代传说中传递信息的神鸟,曾为西王母传递消息给武帝。李商隐《无题》中有:“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的句子。“云外”,这里用了《汉武故事》中的典故,相传当年汉武帝在宫中得青鸟传信西王母将至。“丁香结”是丁香的花蕾。“丁香空结雨中愁”用李义山诗“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之境,用此象征内心的愁苦。“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回首只见那浩浩江水从三楚之地奔流而下,苍茫暮色笼罩着天际碧涛,长空万里,水天一色。
风里花落,抬头不见青鸟信来,眼中雨中的丁香花空结愁意。由于中国古代诗人们反复吟咏和广泛传唱,在中国人(尤其是文人)心中,丁香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的象征。丁香花拥有“天国之花”的光荣外号,也许是因为它高贵的香味,自古就倍受珍视。丁香属木犀科植物,又名百结、情客、紫丁香。丁香花开在仲春时节,花色或白或紫,花蕾分呈四瓣,呈十字结状,仿佛是一个结系住人的愁思。“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就属此意。所以丁香结自古以来也象征着红颜女子的千千心结。
自古人们就赋予了雨中丁香忧愁的色彩。古代的诗人们对着丁香往往伤春,说丁香是引愁之物。唐代诗人李商隐有《代赠》诗云:“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比之稍晚的陆龟蒙在《丁香》一诗中也曾咏道:“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北宋词人贺铸在《石州引》中也写道:“深恩纵似丁香结,难展芭蕉一寸心。”
南唐中主李璟的这两句:“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当然更为流传后世的绝妙佳句。这两句不是眼前实景,全是想象中的清奇意象,写出一种俊逸宛转、清空舒卷的意境。平常的十四个字,在唇间便流转成一阕柔婉的清歌。中主南李璟的词往往会有这样清冷幽远的情韵,已经摆脱花间雕饰习气,没有晦涩之病,辞语雅洁,感慨深沉。
青鸟不传信,丁香愁空结,回首间只见楚天日暮,江水接天,这样的画面暗示着愁思之深广无际。一笔宕开,造出浑茫广阔的大境象。显然,这最后的阔大意象与词中女子望景伤春的相思怀人情调虽也相谐,但更有一种辽远的思绪,一种深刻的若隐若现的虚无感、幻灭感。与前面“细雨梦回鸡塞远,小楼吹彻玉笙寒”都有种天高地远的意味。这就是身为帝王的词人常常有与人不同的视野和格局。能以如此纵意舒卷的大笔,出如此雄健壮伟的气象,也正因为他是中宗李璟。迷茫尘世里,眼看着美好流逝于眼前,却无法留住的悲哀;是仙龄
韶光之时,眼看着镜里朱颜,无法挽回衰败下去的悲哀,是软红十丈里,眼看着繁华南唐,无法停止地败亡下去的悲哀。这一点,我们在后主李煜入宋后的一些词作中也能感受到:“独自莫凭栏 无限江山 别时容易见时难。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
两首《摊破浣溪沙》词中的春恨就不是这位风流天子一般闲愁,可能是南唐受后周威胁时的危苦感慨。“青鸟”句也不是“思美人兮天一方”的浓情艳想,而是忧国之思的深沉寄托。据《南唐书?王感化传》载:“王感化善讴歌,声韵悠扬,清振林木,系乐府为歌板色。元宗(李璟)尝作浣溪沙词二阕,手写赐感化。”李璟曾手书上面《浣溪沙》词二首送给她。这是李璟的得意之作,亲自手书给王感化,当然是希望她来歌唱自己词作,也可见对王感化的宠幸之深。后主李煜即位以后,王感化又将李璟赐给她的这两首词呈上。后主李煜十分感动,对她以礼优待。
由此我们可以想见,这两首《浣溪沙》中的女主人公是否有王感化的影子呢?也许,只有这位歌喉清越的乐工才是中主李璟的知音,明白他心头的家国之忧,体贴他的危苦之心。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
这两句词可谓是又美丽又哀愁。在缠绵缱绻的情致里,透出一丝清空幻世之感。关于青鸟和丁香的词里,总是蕴含着无数美丽的梦想。回看那些曾经的素锦华年,那飘摇的风雨之夕,心里何尝是没有哀愁?花儿盛放的时间是如此短暂,而衰落的速度又是如此迅速。它的盛放和凋谢,全是因为一个红颜女子的青春与爱情。美丽哀愁如这南唐词,写尽了闺中女儿爱而不得的那种刻骨思念和哀愁。世间的许多美好就是这样容易破碎,就是这样难以留住。而且越是娇艳盛开的花儿,越是容易凋谢;越是美丽绝世的佳人,越是害怕衰老。
青鸟,是传说中的一种神鸟。它色泽亮丽,体态轻盈,形态优美,可幻化成人,是具有神性的吉祥之物。它的使命是将吉祥、幸福、快乐的佳音传递给人间。在以后的神话中,它逐渐演变成百鸟之王的凤凰。
我国上古奇书《山海经?西山经》记载:“又西二百二十里,曰三危之山,三青鸟居之。”郭璞注:“三青鸟主为西王母取食者,别自栖息于此山也。”说是有三只青鸟居住在三危之山,它们负责为西王母取食。
相传这种青鸟常伴随西王母左右。西王母要去哪里,青鸟就会先飞到。班固《汉武故事》记载:“七月七日,上(汉武帝)于承华殿斋,正中,忽有一青鸟从西方来,集殿前。上问东方朔,朔曰:‘此西王母欲来也。’有顷,王母至,有两青鸟如乌,侠侍王母旁。”在七月初七这天,汉武帝在承华殿时看见一只青鸟从西方飞来。他大概觉得奇怪,就问一边的东方朔这是什么预兆。博学多识的东方朔回答说,是西王母要来了。过了会儿,果然西王母就飘然而至。有两只青鸟分别陪侍在她的左右。后来,人们就以“青鸟”作为信使的代称。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青鸟代表神的使者,象征着吉祥幸福,理想的寄托,真爱的见证。能够飞越千山万水传递信息,也常常被诗人们借以用做传递爱情的使者。晚唐诗人李商隐《无题》诗中就说道:“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有情人在人间不能相见,唯愿在蓬莱仙山可以再相见。但是蓬莱此去迢迢无路,只有靠那热情的青鸟来为我们传信了。
青鸟,在西方还代表快乐,也象征着对梦想与希望的追求。“青鸟不传云外信”,显然预示着美好理想的落空,希望追求益发地渺茫,笔致显得清逸空灵。
下一句是“丁香空结雨中愁”,丁香花的出现让寂寞哀愁变得美丽,显出几分雅致。
在西方,丁香花有着特殊的寓意。记得曾经看到过一幅关于丁香的油画。那是法国画家雅姆、蒂索的一幅色调优美、带着春天里粉色气息的油画。在明亮的马赛克地板上伫立着一位身穿白色长裙的女孩,手捧一瓶淡粉紫丁香花,袅袅娉娉,白色的长裙与繁茂的丁香花朵交相辉映,丁香花香溢满画面,可以想象那些细碎而色泽粲然而芬芳醇然丁香花,静静地绽放在明媚的春光里的样子,在那个女子怀里浑然一体,女子依然如丁香,丁香依然如女子。可见,丁香与青春有关,与女性有关,与某种明媚而美好的情感有关。
据说在西方文化里,丁香所代表的花语大致有:
1、光荣、不灭、光辉;
2、爱情萌芽;
3、友情;
4、美丽;
5、喜欢寂静;
6、青春时的回忆、想起年轻时;
7、初恋、初恋的刺痛、初恋的感激、想起初恋的她;
8、纯洁;
9、记忆,10、秋思不解;
11、羞怯。
丁香花在中国古典诗语中的丁香花花语是忧愁思念,寓意着爱情和暗结同心的希望。自古人们就赋予了雨中丁香忧愁的色彩,逐渐成为美丽、高洁、柔弱、愁怨和忧郁的象征。那些深闺落寞的女子多愁善感,见花落泪,一如红楼梦里林黛玉的落花伤情感怀。
丁香花纤小柔弱,清香幽雅。颜色有白、紫两种,白色是纯洁的象征,紫色是高雅、高贵的象征。丁香未开时,花蕾分呈四瓣,呈十字结状密布枝头,称“丁香结”。李商隐在《代赠》诗中这样写道:“楼上黄昏欲望休,玉梯横绝月如钩。芭蕉不展丁香结,同向春风各自愁。” 在诗人的想象中,丁香再也不是丛生落叶灌木,而是充满生命,充满了细腻情感,是丰富、敏感的生命存在。
丁香花蕾缄结不开,含苞未吐,仿佛是一个结系住人的愁思。这是“象”,人的愁怀郁结,就使在细雨迷蒙中丁香的花蕾更让人看成“愁结”。正所谓: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丁香结就成为郁结的愁思,难以排解的离愁别恨。自唐李义山始,诗人们开始用丁香花含苞不放,比喻愁思郁结,用丁香结来写夫妻、情人或友人间深重的离愁。
近代国学大师王国维妻子去世,相思难忘,心绪惆怅,挥笔写下了一首《点绛唇》:
“屏却相思,近来知道都无益。
不成抛掷,梦里终相觅。
醒后楼台,与梦俱明灭。
西窗白,纷纷凉月,一院丁香雪。”
王国维明知相思无益,决心将其放弃,但相思又难“抛掷”。诗人魂牵梦萦,醒来月光如水。丁香似雪,一片凄凉。暮春时节花开繁茂的丁香,在凄凉的月色中就如同冰雪一般。这种时令的错位、似乎无理的描写,深刻地表现了词人思念亡妻的悲怆冷寂心境。后人是这样评价的:“君词往复幽咽,动摇人心,快而能沉,直而能曲,不屑于言词之末,而名句间出,往往度越前人。至其言近而指远,意决而辞婉,自永叔以后,殆未有工如君者也。”
另一方面,诗人也往往能平达另一种意趣。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有《丁香》诗一首:“江上悠悠人不问,十年云外醉中身。殷勤解却丁香结,纵放繁枝散诞春。” 这首诗中也有“丁香结”的意象,但却不是忧愁郁结,而是无牵无挂、恬淡闲适。诗人浪迹江湖,饮酒放达,襟怀高远。他看到丁香千结就殷勤地去解开她,让丁香花在春天的枝头自由自在的开放,表达了一种放旷洒脱的情怀。
由丁香的花蕾密布,联想到愁思郁结,由丁香的娇美的、诗一般的花朵和淡淡的芬芳联想到美丽的女子,感受到了丁香意象的“韵外之致”。古往今来,文人骚客倾倒于丁香花的
美丽与芬芳,钟爱她的花形所象征的人类情感,托丁香而言志,借丁香而抒情,使丁香成为一种象征,一种文化。诗人的心灵烛照,使丁香成为一种被主观情感再造的美丽新世界,成为人们内心深处的一个美好情结。
丁香花开,在诗人的心灵中含苞吐蕊,摇曳生姿.如一个款款碎步的浪漫女子,又似婉约缠绵的诗,一缕清香若有若无,在这大千世界轻轻地飘荡。
在多雨的季节,丁香花一串串地开起来。枝条很是柔软,在雨中也总是弯弯地下垂着,擎不起那繁密的花束,所以丁香的花总是弯弯地下垂着。丁香那柔软的枝条、绾结的花蕾,芬芳的味道,正如婀娜的女子。于是在文人眼中,丁香便成了哀怨而美丽,柔弱而多情的女子的化身。如丁香一样结着愁怨的女人,也如丁香花儿一般美丽而轻盈,幽怨而空灵。
在李璟的这首词中,这雨漫天地下着,如诉如泣;一丛丛忧伤的丁香花盛开着,在雨中尽情绽放着寂寞中的美丽。雨一滴滴的洒落在枝叶上。淡紫色的花朵弥散着淡淡的忧伤。淡淡的文字,淡淡的心情,轻轻诉说着自己或别人的故事。在不经意间熏透着愁人的千里遥梦。别样的风情,别样的心境。一簇簇,一株株,生长出一生的繁华,一世的牵挂。
丁香凝结着愁丝,在细雨中开放,在秋风里凋零。一切的淡淡的愁怨,会不会在这雨中的丁香花中,伴一缕暗香,随风飘散呢?其实,一株丁香就是一个梦,如同爱情小说里的故事凄美而曲折。一季花开,一世轮回。如果你的心里有一棵丁香树,请一定要珍惜,因为,那不是普通的一棵树,那是席慕蓉笔下那棵开花的树:
如何让你遇见我 在我最美丽的时刻 为这
我已在佛前 求了五百年
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佛于是把我化作一棵树
长在你必经的路旁
阳光下慎重地开满了花
朵朵都是我前世的盼望
当你走近请你细听
那颤抖的叶是我等待的热情
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
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 朋友啊 那不是花瓣
是我凋零的心
读这些诗句,让我不禁想起了一九二七年的那个夏天,年轻的诗人戴望舒,撑着一把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而又寂寥的雨巷”,幻想着邂逅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那雨巷里,雾一样弥漫的忧伤,雾一样弥漫的落寞;空气中,也流动着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精致的愁绪。戴望舒的《雨巷》则将丁香之美丽寂寞、之飘渺迷离推向了极致:
撑着油纸伞,独自
彷徨在悠长,悠长
又寂寥的雨巷
我希望逢着
一个丁香一样地
结着愁怨的姑娘
她是有着
丁香一样的颜色
丁香一样的芬芳
丁香一样的忧愁
在雨中哀怨
哀怨又彷徨
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
像我一样
像我一样地
默默彳亍着
寒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
走近,又投出
太息一般的眼光
她飘过
像梦一般地
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从李璟的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到戴望舒的“雨巷”,都有着丁香花的枝枝叶叶和飘香,都有一个和丁香一样迷离飘飘渺的女子。她“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的姑娘。她独自走在古色古香的长巷里,江南的烟雨迷蒙了心情。红伞微倾,精致的雨丝飘到她的手掌上,清新的凉意在掌心聚成一朵雨花,闪动着青色长巷的影子,闪动着清浅的微笑。轻薄的纱袖上一痕濡湿的深紫,如一抹悄然弥漫的伤痕„„
在今天的流行歌曲中,也摇曳着丁香花的美丽身影。多年前,一首《丁香花》曾风靡一时:
“你说你最爱丁香花,因为你的名字就是它。
多么忧郁的花,多愁善感的人啊,花儿枯萎的时候,画面定格的时候,多么娇嫩的花,却躲不过风吹雨打
飘啊摇啊的一生,多少美丽变成的梦啊
就这样匆匆的走来,留给我一生牵挂
那坟前开满鲜花是你多么渴望的美啊
你看那满山遍野,你还觉得孤单吗
你听那有人在唱那首你最爱的歌谣啊
城市间多少烦恼,从此不必再牵挂„„”
一个柔和纯净的男声在低低地吟唱,歌声中有一种说不出的伤感,一下子就攫住了我的心。传说这首歌是为一个患了绝症的叫丁香的女孩子所作。窗外淅淅沥沥的雨还在飘洒,街头的人们打着五颜六色的雨伞匆匆而行。歌声却如梦如幻,缥缥渺渺。其实细想起来,斯时斯景,斯歌斯境,谁的心不曾柔软过?谁的情感不曾脆弱?
风花雪月的年代总有很多让人感动的故事,象牙塔里面总有很多让人无法割舍的情愫。还有丁巍的一首《丁香》:
我是那雨后最初的丁香
在她不经意时开放
守候着每个黎明和夜晚
只为她经过瞬间
你远远的为她开放
在每个夜里
在梦里她可曾感到
你的忧伤
你远远的为她开放
她在一个雨后的清晨里走近你身旁
她那并不经意的目光那么悲伤
她可知她转身的时候,你就会凋落
她可知常常的等待,只是为她瞬间开放
曾苦苦的为她等待,在每个夜里
就在今夜你将要我,随风飘逝
曾苦苦的为她等待,在每个夜里
就在今夜你将凋落,随风飘逝
LALALA......丁香花也许只是一个载体,这首歌表达了很多人内心深处共同情感。对逝去的人和事的深深怀念,也表达了对那些梦幻般青春年代的怀念。
丁香,是诗意的,是女性化的,是属于爱情的,是伴着伤感和忧愁的。在雨中开放,在雨中哀怨,在雨中深情地缅怀生命的消失,岁月的流逝————
三,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
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
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
——李煜《一斛珠》
读南唐后主李煜的这首词时,词中那种儿女风情、青春浪漫的气息扑面而来。
其实,这是人们都很熟悉的一首词,写得很欢悦、很有风情,很象一段歌舞酒会的视频
镜头。词中一开头的画面,是在深宫的化妆间里。一位晚妆的美丽女子正对着菱花铜镜,用胭脂轻轻点描着红唇。稍许几笔点描后,她便带着淡淡馨香起身走向宫庭的舞池。这里也许正在进行一场盛大的宫庭歌舞宴会。她仪态万方地向人们轻轻一笑,红唇间微露皓齿,笑容如丁香般芬芳美好。然后,她轻启红唇,唱起了一曲柔婉缠绵的清歌。红唇绽开,犹如樱桃绽破。沉浸在音乐歌舞中的她是那样欢快,边歌边舞间还边饮酒,以致红色罗袖被那酒水沾湿后,色泽显得更深。一杯饮尽,她的酒杯中很快又斟上了香醪(清酒)。
微醺时分,晕生两颊、面若桃花的女孩子斜倚绣床,眉目显得娇媚无限。她随口嚼烂了红茸,娇笑着向她心仪的情郎吐去。
这首词可以说是一曲描写儿女欢情的艳歌,更象是一段美人歌舞和酒醉后向人撒娇的特写镜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最后几句画面风光旖旎,姿态曼妙,令人难忘。
我们来细细品味一下这首词吧。
“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晚妆刚刚做完的女孩子,用沉檀在小嘴上轻轻点了一点点。樱桃小嘴便一点而出。原本就天生丽质的美人,经过着意打扮更是格外美丽,楚楚动人。
“沉檀”是古代女子用来涂唇的胭脂。据说是用沉香、用檀香、用紫丁香、用梨子汁放在一起蒸,反复地蒸馏、过滤多次后成为一种绛红化妆品。“轻注”是轻轻点画。“些儿个”是当时南唐方言口语,意思是少许,一点点而已。李煜的词有时会用当时一些口语入词,对后世影响很大。女孩子晚妆做好以后,就用那“沉檀”来点口红,那口红不要很多,用那么一点点,一点就够了。“沉檀”一句细致描绘出了女子“点唇”的动作和情态。
“向人微露丁香颗”,丁香也叫“鸡舌香”,这里是代指女孩子的舌头,“颗”是指牙齿。“丁香颗”应指女孩子美好的唇齿。这一句写女子开口歌唱时舌齿微露的神情,将那微露的牙齿妙喻为初绽的丁香花那样整齐洁白。
“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很是美妙生动。“清歌”,非常缠绵婉转、非常抒情的清亮动人的歌声。也指不用乐器伴奏的清唱。“暂引樱桃破”,“引”,使得。“樱桃破”指女孩子张开娇小红润的口。“樱桃”其实是一种玲珑小巧、甜中微酸的可爱水果,现在一些生日蛋糕上都常有点缀。它晶莹殷红,味道甜美略带酸味。唐代白居易诗有“樱桃樊素口,杨柳小蛮腰”句。晚唐诗人韩偓《袅娜》诗云:“着词但见樱桃破,飞盏遥闻荳蔻香。”古人以这样的红樱桃比喻女子红唇,可见其莹润小巧,玲珑可爱。女孩子原来紧闭的红润小口张开歌唱,好似樱桃乍破。一个“破”字又何其妙绝,颇有想象力。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丝罗衣袖刚刚被殷红的酒色染湿。此时女孩子已是醉色袭人,但她却全然不顾这些,又将香醪美酒倒进酒杯里。“香醪”就是美酒,美酒溅出来沾染了衣裳,喝酒兴致很高,有些忘乎所以,手中的酒杯一晃,酒就溅出来了。溅出来的酒汁把衣服染湿了,色泽显得更深。
“裛”字通“浥”,即沾湿的意思。也有说“裛”是熏香的意思。指罗袖上的熏香袅袅消散。但斜阳认为这里写女孩子的醉态,还是以酒湿罗袖更好更合理。“涴”字,即沾连、沾染,指酒汁粘在酒杯上。“杯深”,应指酒杯盛纳酒水的部分。这里当是指斟酒斟得很满,酒喝得过量。也喻示了饮宴歌舞进行的时间已经很久,女孩子因为内心欢愉,容色更加娇媚
动人。“杯深旋被香醪涴”一句写女孩子因与情郎欢会而贪杯忘情。
“绣床斜凭娇无那”,“娇无那”,这里是形容娇媚无比,不能自主的样子。“无那”,犹言无限,非常之意。她在绣床边斜躺着撒娇,百般娇态,无奈得很,拿她没办法。“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一句最是传神,非常形象生动,非常有生活气息,写出女孩子酒醉后的娇媚情态。“红茸”,有的版本中作“红绒”。即红绒,刺绣用的红色丝线。明代杨孟载《春绣》诗中有:“闲情正在停针处,笑嚼红绒唾碧窗。”
“檀郎”就应该是李煜他自己了。中国古代最著名的美男子潘安,小名就叫“檀奴”。所以后世把一个女子所心仪爱慕的那个男子叫做“檀郎”。正所谓“情人眼里出西施”嘛,女孩子眼里中的情郎当然也个个都是檀郎,这是必须的。
“嚼”、“唾”这两个动作,让一个娇媚可爱的少女形象一下子俏生生地立在眼前。娥皇羞涩地娇笑着,嘴里嚼着红茸,含笑吐向那心仪的男子,向情郎传递着脉脉春情。这样风情万种的女孩子岂不令人怦然心动,顿时生起怜爱呵护之情!
这首南唐后主李煜所作的词历来被人们喜爱,词中那位“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女子即是他的妻子大周后娥皇。
细细读过这首《一斛珠》词,我们可以发现一个奇妙的地方:正如摄像机的聚焦特写镜头一样,词人的中心视点一直没有离开女孩子的面部。准确地来讲,词人的笔触一直在写女孩子的红唇。
你看,“沉檀轻注些儿个”,是在描涂口红吧?“向人微露丁香颗”,嗯,还是看到唇齿间的美好,“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更是写绝了歌唱中的红唇开合;喝酒时,“罗袖裛残殷色可”,写的是被酒沾湿的罗袖,实际上还是写女孩子不胜酒力的醉饮之态。最后是“烂嚼红茸”的还是那张可爱的樱桃小口,最后“笑向檀郎唾”也还是嘴。而我们最后当然知道了,这首词写红唇之美,实际上写的是那美丽多情的佳人。
在《词的》、《古今诗余醉》、《古今词统》中,这首词调下面都有个小标题:“咏佳人口”;在《历代诗余》中,词调下有小标题作:“咏美人口”;《清绮轩词选》中调下有题作“美人口”。所以,这首词是以“美人口”为主要描写对象的。
词中女孩子的音容笑貌,神情媚姿全都与“口”相关。通过轻注点描、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烂嚼红茸等不同角度,对女孩子红唇的动态描写可谓是笔笔点睛传神,细致生动地描绘出了一个美丽可爱的少女形象,表现了这个女子的无限柔情娇态。应当说,李煜在这首词里写得恰到好处,把少女的姿容之美、风仪之美表现得既淋漓尽致,又很有分寸。如果再多写一点可能那就过了,就成为花间词人那样的俗艳之笔。但是他没有写过线,这个界线恰是审美的关键所在。所以写得非常好,让人有所回味。
除了前面的李煜《一斛珠》写出了儿女娇态,唐朝无名氏也有一首《 菩萨蛮》:
“牡丹含露真珠颗,美人折向庭前过。
含笑问檀郎:花强妾貌强?
檀郎故相恼,须道花枝好。
一面发娇嗔,碎挼花打人。”
这里的美人折下一枝尚含露珠的牡丹花,兴致勃勃地从庭前走过。她含笑问情郎:“花
强妾貌强?”你说说,是花儿漂亮?还是我漂亮?那位情郎却故意说:“还是花美啊!”于是美人生气了,把花捋碎了洒向那个不识趣的情郎。这里的美人与檀郎当然是在打情骂俏,小伙子的“故相恼”,美人的“发娇嗔”,都颇有生活情趣。这大概是原生态的词,有一种来自生活细节的质地。
五代时的花间词人和凝《山花子》也有这样的画面:
银字笙寒调正长,水纹簟冷画屏凉。
玉腕重因金扼臂,淡梳妆。
几度试香纤手暖,一回尝酒绛唇光。
佯弄红丝蝇拂子,打檀郎。
正是这是秋夜的寒凉天气,词人饮着酒,听一位女子吹笙奏乐。那女子手中的笙管幽寒而音调悠长,身下的竹席清冷而屏风冰凉。吹笙女子雪白的手腕上带着金圈,手臂上带金钏,因而使手腕显得沉重。她薄施脂粉,淡扫娥眉,衣着素净,风韵宛然。一曲吹奏完了,她几次将那纤纤素手伸向香炉试探取暖,又端起酒杯尝一口酒,红唇泛起了湿润的光泽。词人调笑了她几句,她嫣然一笑,随手拿起红丝蝇拂子,娇嗔地打向情郎。
词人笔下活现了一个风情万种的女子情态。这位吹笙丽人一袭素雅淡妆,端坐于画屏前的水纹席中央,她玉臂金钏,手拿银字笙,纤指轻捻,檀口轻吹,乐声悠扬。一曲奏罢,她又纤手试香,红唇尝酒,娇羞妩媚,风情荡漾,让人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词的佳处,除了要有爱、要有美,还要有情趣。正如李煜的那句“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也是如此。这种活活泼泼的情趣也是一种生活之美,是生命中不可或缺的一种东西。这种情趣让人暂时忘记生活中那些沉重的、那些让人累的东西,在当下活得有滋味,有趣味,有意思。生活多一些情趣,多一些欢愉。
这本身或许也是文学艺术的一种价值和意义。
“日以煜乎昼,月以煜乎夜”。李煜,这是一个光昌流丽、辉耀日月的名字。他是南唐中主李璟的第六子。
李煜生于公元937年七夕这一天,字重光,初名从嘉。号钟山隐士等。李煜这个名字是他即位时改的,他是南唐最后一个皇帝,世称“李后主”。他天资聪颖,精通六经,洞晓音律,工书善画,尤精鉴赏,于诗词文章中的造诣,历代帝王无人能比,因此被后人称为“词中之帝”。据说李煜生有奇表,广额丰颊,骈齿,一目重瞳子。骈齿是说他两个门牙是连在一起的,重瞳则是说他一只眼睛有两个瞳仁,故而李煜字“重光”。历史上有重瞳的著名人物还有项羽和舜。这预示着他的来历非凡。
大周后,小字娥皇,出身南唐世家,父亲周宗是南唐元勋功臣。周娥皇生于公元936年,比李煜大一岁。嫁给李煜的时候十九岁,这桩婚事是李煜之父、南唐中主李璟亲自选定的。
有一次,周娥皇应诏入宫演奏琵琶。只见她生得花容月貌,肤白似雪;眉弯似月,红唇似樱,细腰如柳,艳压群芳。而弹起琵琶来纤指轻拢慢捻,技艺娴熟,曲声琮琮,如听清泉,似见飞花,使深谙音乐的中主李璟大为赞赏,叹为观止。南唐宫中珍藏有上古流传的国宝“烧槽琵琶”。李璟高兴之下特赏赐给娥皇。并与周娥皇的父亲定下了儿女姻缘。
就这样,国色天香,才色双绝的周娥皇走进了帝王家。这是真正的嫁入“豪门”呵。应
当说,父亲李璟这次为儿子挑的儿媳是很有眼力的。娥皇娴静聪慧,气质高雅;诗画双绝,能歌善舞。她的歌喉,她的舞姿,她的一手好琵琶,都使六宫粉黛望尘莫及。不仅如此,她还通晓文史,真可谓蕙质兰心。虽然比李煜还大一岁,她却三千宠爱于一身。与李煜可谓才子佳人,琴瑟和谐。两人在后宫花前弹琴,月下吟诗,自有一番卿卿我我的似蜜浓情。
这首《一斛珠》应当就写于这个时候。“晚妆初过,沉檀轻注些儿个。向人微露丁香颗,一曲清歌,暂引樱桃破。”这是李煜眼中的周娥皇,娴静典雅,能歌善舞,仪态万方。
“罗袖裛残殷色可,杯深旋被香醪涴。绣床斜凭娇无那,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这是她的浪漫天真,娇俏活泼。
这样多才多艺、活泼妩媚的女孩子总是惹人喜爱的。
读李煜这首词,总让人想起那些古今中外文学作品中的美丽女主人公。
曹雪芹在《红楼梦》里写林黛玉:“宝玉早已看见了一个袅袅婷婷的女儿,便料定是林姑妈之女,忙来见礼。归了坐细看时,真是与众各别。只见: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娇喘微微。闲静似娇花照水,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病如西子胜三分。”
真是天上掉下个林妹妹,好似一朵轻云出岫来。曹公笔下的绝代佳人妙不可言。徐志摩也在诗中写到属于东方女子的含蓄温婉之美:
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恰似一朵水莲花
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蜜甜的忧愁——
沙扬娜拉!
这样温婉甜美的女子,如一抹烟,似一阵微风,柔若无骨,清润如水,加之眼神如怨如诉,真是说不尽的温柔可人。女子之美妙真是难以一一言传。李煜沉迷于女孩子的红唇,而现代的古龙则一定爱极了笑时皱鼻子的女子,他在《碧玉刀》中写道:“她笑的时候鼻子先皱起来,就好象春风吹起了湖水中的涟漪。”《楚留香传奇?桃花传奇》里写张洁洁时又叹道:“世上很少有人能懂得,一个女孩子笑的时候皱鼻子,那样子有多么可爱。”有甜美酒窝的女子平时常见到,可是有多少人见过笑起来鼻子皱皱的女子呢?也许读过这小说的少年也愿意遇见一个会这样笑的女孩子,然后看定她,听凭那皱皱的涟漪,像春风一样拂过来。
记得朦胧诗人舒婷曾有过一首诗《自画像》,写了一个“小林妖”一样娇蛮可爱的女孩子形象:
她是她的小阴谋家
祈求回答,她一言不发,需要沉默时她去笑呀闹呀
叫人头眩目花。
她破坏平衡,她轻视概念,她象任性的小林妖
以怪诞的舞步绕着他。
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他梦寐以求的,她拒不给予,他从不想望的,她偏要求接纳。
被柔情吸引又躲避表示,还未得到就已害怕失去,自己是一个旋涡,还制造无数的漩涡,谁也不明白她的魔法。
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招之不来,挥之不去,似近非近,欲罢难罢。
有时象冰山,有时象火海,时时象一支无字的歌,聆听时不知是真是假,回味里莫辨是甜是辣。
他的,他的,她是他的小阴谋家
诗中的女孩形象简直就是朦胧诗歌版的《我的野蛮女友》。这样娇蛮活泼的女孩子形象,与李煜笔下那位“烂嚼红茸,笑向檀郎唾”的周娥皇颇为神似。也让人不禁想起了金庸先生经典之作《射雕英雄传》里的那个“俏黄蓉”。
这位桃花岛上长大的少女,简直象是集天地灵气和桃花美丽而于一身的“小林妖”,艳绝天下却又古灵精怪。她冰雪聪明,玲珑剔透;她多才多艺,博古通今,精通琴棋书画,厨艺却也了得。更难得的是她一往情深,与郭靖不离不弃,患难与共。
这个俏黄蓉在金庸笔下象征了女性的美丽、智慧和忠贞,是难得的、十分完美的女孩子形象。她在书中的出场十分有趣,先是郭靖在江南邂逅的一个小叫化形象:
“两名店伙却在大声呵斥一个衣衫褴褛、身材瘦削的少年。那少年约莫十五六岁年纪,头上歪戴着一顶黑黝黝的破皮帽,脸上手上全是黑煤,早已瞧不出本来面目,手里拿着一个馒头,嘻嘻而笑,露出两排晶晶发亮的雪白细牙,却与他全身极不相称。眼珠漆黑,甚是灵动。”
然而,转眼间在另一个时间,另一个地方,这个小叫化却让傻小子郭靖惊艳到发痴发呆:
“只见船尾一个女子持桨荡舟,长发披肩,全身白衣,头发上束了条金带,白雪一映,更是灿然生光。郭靖见这少女一身装束犹如仙女一般,不禁看的呆了。那船慢慢荡近,只见这女子方当韶龄,不过十五六岁年纪,肌肤胜雪、娇美无匹;容色绝丽,不可逼视。郭靖只觉耀眼生花,不敢再看......“郭靖猛吃一惊,转过头来,只见那少女笑靥生春,衣襟在风中轻轻飘动。郭靖如痴似梦,双手揉了揉眼睛。
那少女笑道:‘怎么?不认识我啦?’郭靖听她声音,依稀似黄蓉模样,但一个肮脏褴
褛的男叫化,怎么会忽然变成一个仙女,真是不能相信自己的眼睛。
“黄蓉嫣然一笑道:‘现在我唱曲儿了,你听著。’只见她启朱唇,发皓齿,一缕清声自舌底婉转而出„„郭靖一个字一个字的听着,虽然于词义全然不解,但清音娇柔,低回婉转,听着不自禁的心摇神驰,意酣魂醉,这一番缠绵温存的光景,竟是他出世以来从未经历过的。
“黄蓉把身子轻轻靠在他的胸前,郭靖只觉一股清如幽兰般的甜香围住了他的身体,围住了湖水,围了整个天地,两人手握著手不再说话。”
如果说这是金庸先生以一枝生花妙笔精心编织的温柔梦乡,那么当年该有多少少男少女沉迷其中,不愿醒来!
记得有一首《读你》的歌,写尽了年轻恋人间那种相看两不厌的钟情与缱绻: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像三月,浪漫的季节,醉人的诗篇
读你千遍也不厌倦,读你的感觉象春天,喜悦的经典,美丽的诗篇。
你的眉目之间,锁着我的爱怜。
你的唇齿之间,留着我的誓言。
你的一切移动,左右我的视线。
你是我的诗篇,读你千遍也不厌倦。
在青春的岁月中,曾经有许多梦轻轻流过。或许时间会带走一切,但人们常会记得那段曾在阳光下的日子。岁月无痕,踏着如歌的行板,很多人已然匆匆走过那意气风发的青春年少„„
四,南唐国里的纯白少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雁来音信无凭,路遥归梦难成。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清平乐》
“彼岸少年,雪样纯白。”这是来自唯美动漫片中的一句话。孤独的少女邂逅了一位如雪般美轮美奂的少年,他有着炫目的身姿与清澈天真的心灵,一切都如雪般梦幻„„
在我的印象里,南唐后主李煜就是这样一位纯白的少年: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这少年独自一人伫立在白梅飘落如雪飞的风中,纷纷扬扬拂了一身还满。梦境中,天空高远昏暗。他站在时光的深处凝想远方的离人,雁已归来,却无那人音信。离恨绵绵,邈无尽期,就象这远连天边的春草,正在不断地繁生。绿色芳草无尽延伸,无论走多远还是被它们的森森绿影笼罩。
《楚辞》云:“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又有乐府《相和歌辞》云:“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这少年眼中最后那一片草影,远接天涯、绵绵不尽,无处不生。人走得愈远,空间愈阔大,春草就蔓延更深更远,已幻为天边那一片虚化的无限空间:离恨恰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离情之深广似乎无往而不在,已弥散在渺渺大荒,漫漫天地间。
落梅似雪,一片洁白,人立其中,一袭轻衣,拂衣还满,拈花微笑。境乃灵境,人似仙子。这一切构成了梦幻般纯粹迷离的境界。
白梅为梅花品种之一,花开较晚。春已过半,犹有白梅花开似雪。“如雪乱”是说落梅
之缤纷繁乱,也说明这少年花下伫立时间之久,心中那份对落花纷落的怜惜伤悼之情,又有对生命殒落的伤悼之情。梅白如雪,尽为冷色,写出了那份纯净和无瑕,同时也写出一种冷寂的色调氛围,寓意着愁惨的心境,人世间的哀伤。一个“乱”字寓意人心中的思绪之乱正如眼前落梅之乱。“拂了一身还满”,梅花越落越多,如扫不尽的离愁拂去仍还来。正如后来他在《相见欢》中所说的“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这少年花下久立恋恋不去,落梅如雪,一身洁白,拂了还满,境界深情而高洁。雪色盈白,丝毫不染纤尘,一如这少年的心。这样的词境和格调令人悠然神往。
一个“痴”字就这样静悄悄地弥漫全词,弥漫在我们心底。
李煜“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性宽恕,威令不素著”,心地纯净,仁善温良。可谓是天生的贵族佳公子心性。这位“皇二代”精于书画,书学柳公权,曾作颤笔樛曲之状,孤瘦峭拔如寒松霜竹,人谓“金错刀”。大字作书时,他弃笔不用,唯以卷帛书之。上下左右皆如人意,世称“撮襟书”。他的画作则以翎毛墨竹最为擅长,气韵高古不凡。他还谙于音律,工于诗文,词尤为五代之冠。
这样一个骨子里都是风雅文人气质的少年,原本就无心帝位,内心向往归隐林泉,过那隐逸山水、自由自在的生活。后来,这位文采风流的翩翩佳公子能够登上君位,完全是个意外。帝座于他而言,是个华丽的囚笼。命运的轮盘开始转向未知的彼岸。
“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我想,这个少年会永远记着这个有着早春梅花飘落,乱雪纷飞、芳草连天的时刻。直到后来山河易色、归为臣虏的那些冰冷日子,他梦里回忆那江南的如雪落梅,那些连天碧草,都会感到那样温情弥漫,那样暖如艳阳。
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
丝箫吹断水云间,重按霓裳歌遍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
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
《玉楼春》
日光倾城。二十四岁的李煜即南唐国主君位,周娥皇被册封为皇后,“嬖之专房”,可谓荣极恩宠。
那些年,雕栏玉砌的南唐后宫里,一定飘荡春风般的快乐笑声。风流儒雅的君王,聪颖曼妙的妃子,夫妻俩陶醉在诗词音乐歌舞的艺术天堂里。他的笑颜美好,似阳光明朗。她的眼神温柔,似月光倾城。单纯的快乐就像一张还没有写诗的红笺。
在她眼中,帝王之尊的他其实就是一个温暖干净的少年。她所深爱的这少年有着干净明朗的侧脸。半边阴影,半边阳光,身上是细细碎碎的花叶剪影。他的眼神很纯粹,笑起来似一片晴天,温暖了一季的风景。而她,浅笑盈盈,眉眼弯弯,不染纤尘。
是的,李郎,你若安好,便是晴天。是的,娥皇,你若快乐,便是天堂。
不论时间的流逝,岁月的变迁,他们执手相牵,从未离开。抬头只见那双眼眸的一抹温柔,已是晴天。低眉却是一缕不胜凉风的如莲羞涩,倾国倾城。
那些在温婉的时光里,辞采华赡的李煜将那些深宫风情、儿女欢爱写成一首首词,绘尽周娥皇令人心旌摇动的风韵。周娥皇常弹奏起李煜新作的词调,她的聪慧与才情让李煜深深迷恋。
从他留下的那些词作里,我们都能看到周娥皇的动人倩影。后宫佳丽三千,李煜却心无旁骛,专宠娥皇。只能说两人情趣相投,水乳交融。而大周后的艺术天分之高令人称异。据说在一次赏雪夜宴之后,酒至半酣的周后举杯邀李煜起舞,李煜调笑说:“若要我起舞,除非你能为我新谱一曲。”周后立即当席挥笔,立时谱成新曲。李煜让乐工演奏,果然旋律优美,雅韵动人。这首曲子因此得名《邀醉舞破》。
《霓裳羽衣曲》是唐代大曲里法曲中的精品,是唐代歌舞作品的集大成之作。它由杨敬述进献给唐玄宗的《婆罗门曲》发展而成。传说唐玄宗李隆基梦游月宫听到了此曲。经过唐玄宗李隆基润色修改,易名为《霓裳羽衣曲》,成为规模盛大、气势宏伟的大型舞曲,用来表现道教神仙的故事。当年杨贵妃宠冠后宫,正在于她的色艺双绝,与那同样多才多艺的唐玄宗一同改编创造了《霓裳羽衣曲》,并且还能以优美的舞姿进行表现。这部舞曲在安史之乱后便失传了。后来,南唐得到了《霓裳羽衣曲》的残谱。当时一些宫廷乐人和民间乐人都曾试图修复它,均未成功。公元963年,李煜得到残谱。周娥皇和他一起“变易讹谬,去繁定缺,遂清越可听”。修复乐谱之后,开始在宫中演奏。二人按乐编成了霓裳羽衣组舞。由娥皇亲自教习教坊宫娥,经常在宫中举行大型的霓裳羽衣舞歌舞会。
这首《玉楼春》就描绘了当时的情形:清风明月之夜,肌肤胜雪的娇美宫娥们刚刚化好了晚妆。画眉点唇色泽鲜丽。在她们雪白肌肤的映衬下显得光彩照人。宫廷歌舞酒宴开始了,春殿上嫔娥队列整齐,鱼贯而入,飘然如云,在《霓裳羽衣舞》乐曲声中翩然起舞。丝箫悠扬,轻歌曼舞,直至曲终人散,还兴犹未尽。于是词人当即吩咐随从灭尽红烛,纯任那得得的马蹄踏着一路月色悠然归去!
“临风谁更飘香屑,醉拍阑干情味切”一句很有味道。那种逸兴豪情化为了轻拍阑干的动作,洋溢着一种身心沉醉、意兴融融的感受。“归时休照烛花红,待放马蹄清夜月”两句很受后人称道,写得极为俊逸神飞。如果说“归时休放烛光红”一句还多少有些宫廷味道的话,“待踏马蹄清夜月”则完全是风流文人的雅致逸兴了。
诗词研究名家叶嘉莹曾详评此句:“后主真是一个最懂得生活之情趣的人。而且‘踏马蹄’三字写得极为传神,一则,‘踏’字无论在声音或意义上都可以使人联想到马蹄得得的声音;再则,不曰‘马蹄踏’而曰‘踏马蹄’,则可以予读者以双重之感受,是不仅用马蹄去踏,而且踏在马蹄之下的乃是如此清夜的一片月色,且恍闻有得得之声入耳矣。这种纯真任纵的抒写,带给了读者极其真切的感受。”
那南唐国原本就处于江南富庶之地。经过南唐烈祖李昪实行不生战事、休养生息的政策,经济开始繁荣起来。而到了中主后主两朝,朝野上下开始弥漫奢华之风。《尧山堂外记》卷四十一记载,南唐后主的内宫从来都不点蜡烛,每到夜晚就会悬起一颗大宝珠,照得一室光亮如同白昼。不知道这夜明珠是何种宝物,只是看这亮如白昼的情形很象是今天的电灯。据说那些在南唐后宫服务多年的宫女,后来被北宋的王公大臣们挑去了。这些养尊处优惯了的宫女们,竟不习惯汴梁城那些王公大臣之家夜里点蜡烛,说是熏得眼睛疼。有文人把这写进了笔记小说里,惊叹南唐国的富庶和奢靡。
可见,李后主和大周后的宫庭生活应当是浮华而快乐的。那些宫中那些梦幻般的日子里,大周后娥皇小姐深谙化妆养颜和服裳秀姿之道,独创了“高髻纤裳”、“首翘鬓朵”等时尚形象设计品牌。可见大周后不单是能歌善舞,通晓文史,还对时装设计和美发化妆也颇为精通。
可以说女孩子不会的她也会,女孩子该会的她则是独领风骚。
透过那些简古的文字记载,想象中的大周后云髻高挽,鬓角蓬松微翘,插上翘起的首饰,在鬓间簪上一朵硕大明艳的红牡丹。这样的簪花秀发的盛妆也是颇让人惊艳的。而细腰窄袖的紧身裙衫,勾勒出这位绝代佳人纤丽袅娜的美妙身姿,尽显倾国倾城的绝世美色。大周后这样的潮人时装在当时南唐的时尚界,也许就象今天巴黎时装节的T字台上或奥斯卡电影节的红地毯上那些盛妆一样吸引眼球。这大周后既是一国之尊的皇后,又是颇有创意的时尚潮人,自然成为赚足了人们眼球的时尚风向标。当周娥皇那“纤秾挺秀”、“高髻临风” 的身影在宫中飘然而过时,人们远远望去竟以为是仙女下凡。于是,不仅宫中女子都竞相效仿,也成为南唐少女们街头巷尾争相模仿的时尚潮流。在那个时代的江南金陵城里,大周后娥皇的魅力是不可抵挡的,就象当年那位风靡世界的英国王妃戴安娜。在其皇后的尊贵身份感中,又自有一番女性的清新与妩媚。这样的女人堪称是至尊权杖上一绺漂亮华美的流苏。
李煜是眼光不俗的诗人、艺术家,对美的鉴赏力当然是敏锐独到的。当他看到大周后的惊艳时装时,难掩心底的欣赏和喜爱。他当然知道“女为悦己者容”,对大周后的时尚之举赞赏有加。
李煜和周娥皇的宫中生活更是日日曼舞,夜夜笙歌:
红日已高三丈透,金炉次第添香兽,红锦地衣随步皱。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别殿遥闻箫鼓奏。
——《浣溪沙》
金红色的和暖阳光已经高悬在天际,照亮了南唐后宫高高低低的宫殿和花花草草。一切都在阳光下那样明朗、清晰。宫女轻轻地往香炉里续燃着香料,红锦地毯随着脚步的走动而微微翻起了细纹。这“红锦地衣随步皱”写出了宫庭生活的生动细节,可见李煜笔触之细腻。
李煜想起了昨夜的欢情饮宴,尽兴歌舞„„,昨天那佳人踏着节拍起舞,优美的舞姿和舞步令人心醉。舞蹈中的她娇喘微微,水袖飘飞,金钗斜溜,仿佛听得见她轻轻翕动的鼻息。她因饮酒过量感到有些醺醺然,不时拈起一枝花来闻闻,以花的清香来醒酒提神。这时殿外隐约传来了丝竹箫鼓合奏之声,那是宫庭乐队在演奏周后新谱的舞曲。
“佳人舞点金钗溜,酒恶时拈花蕊嗅”,“酒恶”就是中酒,酒喝多了,喝过量了。据宋代赵令畤的《侯鲭录》记载:“金陵人谓中酒曰酒恶,则知后主词:‘酒恶时拈花蕊嗅’,用乡人语也。”因为南唐在金陵建都,金陵人都把醉酒叫做“酒恶”。后主这句“酒恶时拈花蕊嗅”,是用的是当时的金陵方言。
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读出南唐宫中那通宵达旦的歌舞场面、奢靡繁华的生活。李煜就是这样一位不知治国、醉心艺术的非典型君王。他宁可骑着白马穿过茂盛的丛林,俯下身去轻嗅一朵花的气息;宁可醉倒在温柔旖旎的红绡帐里,为她弹琴谱曲,或者为她梳妆描眉。对于红尘中的那些繁杂政务却无心打理。
不过,这首词中的舞者,那位“金钗溜”的佳人到底是谁呢?舞者不仅在宫中舞蹈,还可以饮酒,而且喝得醉步不稳。也许她就是那位艳冠后宫的大周后。但斜阳以为,“佳人舞点金钗溜”中的一个“点”字,可能说明这位佳人跳的不是一般的舞蹈,而是以足尖跳的金莲舞。而这金莲舞的创舞者就是来自波斯的混血女子窅娘。
据说,“三寸金莲”的起源就与南唐宫中这位舞姿独特、步步金莲的窅[yǎo] 娘有关。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
——《乌夜啼》(一名《相见欢》)
这是一首很美丽也很凄凉的精致小词。凡是对文字的音韵色彩十分敏感、对四季风物景象流变也十分敏感的人,会第一眼爱上这首词。
它几乎不象是一般文人那样做诗填词做出来、填出来的,而是直接从眼中得来的,从心灵中流出来的。自然、轻盈、流畅,却又跌宕有致。一个多余的字都没有,一点夸饰的技巧都感觉不到。怎么说呢?就象是一曲心灵的天籁。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开篇的文字意象显得精致而凄艳。“林花”这个词很美,说的不是庭院里、阳台上摆放的花,不是人工栽培的花,而是树林中的花,带有大自然的原始特质,是大自然中一切美丽生命的象征。这样的花就不是一朵两朵,也不是一树两树,而是千树万树鲜艳的红花,还可能是满山满谷的林花。它们象征了大自然在春天特有的一种青春烂漫的蓬勃生命力,象征了世间一切美好的事物。
“春红”这个词也很精美,色彩十分鲜明。春红就是春天最美最亮丽最具有代表性的色彩。一看到这个词,我们眼前就隐隐有万紫千红,明丽鲜亮,心底就会升起一种美好和欢悦之情。曾经不少女孩子的名字都用这个词。“林花谢了春红”,当大片树林中的花朵都凋谢了的时候,给人感觉就与面对一两朵花的凋残完全不一样了。当林花盛开之时,那种满山满谷充满跃动、繁闹的生命景象何等热烈,何等生机勃勃!而一旦凋残时,繁闹的红尘花开转眼间就只见千树万树缤纷花谢,风中飘舞着落红,满地狼藉残红。树林里褪尽了盛妆,大地上只剩下凋零颓败的景象。到最后真象红楼梦里说的“只落得大地白茫茫一片真干净”。这种景象就不是那种小清新、小伤感、小惆怅,而具有一种天地变换、山河易色的强烈感受。这种感受投射到人的主观世界,就会产生剧烈的身心体验。于是下面就情不自禁地脱口而出:“太匆匆!”
这么美好的林花,这样灿烂的春红,美得让人心醉,说凋零就凋零了,而且是天地间的花儿无一例外,全部凋谢。美好的春梦转瞬即逝,一去不返,何其太匆匆。在大自然面前,生命怎会如此脆弱短暂!“无奈朝来寒雨晚来风”,美好的花迅速地凋零已经“太匆匆”,无奈从早到晚还要承受寒风冷雨的侵扰。“朝来寒雨晚来风”自然是造成“林花谢了春红”的原因。林花是美丽的又是柔弱的,朝来雨打,晚来风摧,何能消受?“无奈”两字饱含了一种生存的无奈,对美的消逝的无奈,对山河巨变的无奈,对人生无常的无可奈何。李煜长期生活在南方,习惯了南方温暖湿润的气候,小桥流水的江南风物,后来到北宋汴梁过着亡国之君的生活。斜阳发现,李煜在入宋后的词中,多有畏寒苦冷之语。除了这首词里的“朝来寒雨晚来风”以外,还有“帘外雨潺潺,春意阑珊。罗衾不耐五更寒。”这种寒当然是由心情沉郁引起的寒冷之感,同时与不习惯北方天寒风冷的气候也不无关系。正是这身与心的双重寒意,使他感到了人生命运的无奈。
所以,前面这两句其实是对大自然景象、对生命、对宇宙流变的大感叹。光阴太匆匆,春去太匆匆,花落太匆匆。而人对此是无能为力的。花犹如此,人何以堪?不仅林花是如此,自然界一切有生命的事物也是如此,人的生命之春不也是如此?曾经勃发的青春生命,曾经梦幻般美好的人生理想,如今只留下破碎的一地残红、几缕春梦。美丽的生命在光阴流转中
转瞬就变幻了容颜,怎不令人感到时光太匆匆!
“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这几句比较朦胧,大致上表达的是惜春伤别之意。细细品来,“胭脂泪”这三个字从直观上就显然具有一种女性色彩。于是就有学者,如百家讲坛的赵晓岚教授就认为是指与词人话别的红颜知己。李煜曾有词云:“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女子离别时的眼泪染上了胭脂红,故云“胭脂泪”,又叫“红泪”。这美人之泪,就是在回忆当初惜别时的情形。“相留醉”,在有的版本中又作“留人醉”。一个“醉”字很令人品味。可能是说临别时与红颜女子饮酒而醉,也可能说词人临别时心情繁杂,如痴如醉。也可能是想起当时情景,至今让人神迷心醉。“几时重”?那样的日子、那样的情形还能重来吗?这里,“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三句就成为和红颜知己饮酒作别而醉,并相期再次重逢的意味。
其实,“胭脂泪”不一定就必须坐实为美人红泪,还有可能是从上面“林花谢了春红”而来。唐代诗人杜甫《曲江对雨》诗云:“林花著雨胭脂湿”。这个“湿”还有的版本作“落”。无论“湿”或“落”,都与红颜之泪具有相似之处。这“胭脂泪”就可能是林花遇雨的写照,一种主观情感向雨中落花的投射。如此一来,“相留醉”三字显得含蓄蕴藉,情意婉转,道出一种词人与林花流连相守,如痴如醉的情意。人在对大自然风物的静静观照中,常常总会有一些景象能与人的主观情感发生碰撞、交融、纠结。这种天人融合的过程,常常对一个人的思想感情与性格气质产生重大影响。读李煜生命后期的词,我们能够发现落花、流水、寒雨等等意象和他内心情感总是有着难解的呼应与纠缠。所以,正是词人的流连多情,让林花带雨如泪,难舍难分。“几时重”,盛景何时重来,落花何时重开?此问此情,绵绵无尽。那雨中落红的凄美无奈之状,令词人如痴如醉。他不禁要问,几时才能再见到林花重新绽放,春红何时再来?
然而,“流水落花春去也”,一切都过去了。于是,李煜在最后发出了深长的一叹:“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人生的忧愁与悲伤绵绵不尽,就象滔滔江水一样永远向东流。这一叹,似乎是“为林花谢了春红”而发,似乎又是为了“胭脂泪,相留醉,几时重”而发。然而细细品味似乎又不止于此。那与江水共滔滔的忧怨心绪,似乎还有更加深广而悠远的意味。它似乎是面对整个人生的悲剧性而发,似乎还将所有人面对生命的短暂、面对大自然的无情、面对命运的无奈都包容其中。从而引发人们的联想和内心深深的共鸣。
江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长恨之绵绵无期。李煜似乎特别爱用江水东流来比喻人的内心情感。如他的另一名句就:“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还有“落花流水春去也,天上人间”。江水滔滔滚滚,无穷无尽,犹如人生忧愁离恨之绵绵无期。这种类比具有震撼人心的效果。这种文字上的比喻对于不同的读者来说,感受力和冲击力是迥异的。据说现代作家张恨水特别喜爱李煜的这一句词,以致他取的笔名“恨水”就由此而来。
当一个人心情沉郁的时候来到大江之滨,江水奔流东去的那种深远宏大的景象常常很能触动满腔情怀。孔夫子就是如此: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面对大江,人常常面对的其实是整个世界,是时间与空间的迁延与位移,特别能直观地呈现一种深刻的思想。而人们往往将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这样恢宏崇高的自然景象上,产生一种对个体命运和现实情境的超脱与反省。所以,李煜词的境界在北归之后产生了质变,境界、气象都脱离了花间风格的藩篱。这首词无论从哪方面来讲,都可以断为李煜在南唐国灭入宋为臣虏时所作。我们可以看
到,经历家国离乱的李后主笔下虽仍有精致优美的意象,但文字间隐然已有一种境界开阔、悲天悯人的大格局,大气象,已经含有某些触动人们心灵的深刻体悟。
可以说,李煜生命后期的词的意境格调更加深广,更具有丰富的人生体验和深刻内涵,有生命,有血,有泪。因而已经具有一种伟大的感染力。正如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所说:“词至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由此,李煜成为一代词宗。
落花,是一种凄迷忧伤的美
词坛素有“男中李后主,女中李易安”之谓。李煜和李清照的词常常被合编成一册出版。
在那个年少不知愁的岁月里,我常常捧着一本两人的合集,在校园的小树林里默默地看。念到这句“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常常会抬头眯起眼睛,看着林子里的那些星星点点的花草。一些落花在风里轻盈地飘舞,转瞬间就不知道飞到哪里去了。只有这个世界依然安祥宁静。天上那些淡淡的流云在静静地行走。
花落无声。历史上那短暂却华美的南唐正象一片落花,早已湮没在历史的烟尘之中。李后主用才情建立的那个艺术王国却永存下来,在烟水迷离的梦中融入永远的时空。于是,我常常会产生感到一种幻觉:历史上真的有李煜这个人吗?
“林花谢了春红,太匆匆”,唇间轻轻读过这一句,总会感到内心有一种无言的感动,短短的六个字中似包容着极深广的内容,有许多话想说却又一时不知从何说起。正是秋雨绵绵的时节,湿凉的风不时穿过窗帘扑在脸上,传递着秋天的寒意。这秋雨总能带给人或深或浅的伤感气息,心中也总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意绪。
于是,眼前恍然有个清瘦的身影在晃动,那也许就是萧索寂寞的李后主吧。在读他的词时,我总禁不住想象他的模样、形象。也许,他该是一个白衣纱帽、清清瘦瘦的男人。当他出现在蒙蒙雨雾里时,脸色是苍白的,神情有些淡淡的忧郁,也似有几分倦意。在他的身后,一片片被雨水打湿的花瓣儿不时从树梢飘落。那些殷红湿冷的花瓣儿一片片似是从天而落,绕着这个男人的衣襟飘舞。看着那些片片飞红,他的目光中闪动着某种梦幻般的光泽,看上去有些若有所思。他的发际和衣襟可能被雨打湿了,却是浑然不觉。
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一定是落寞而苍凉的。正象那两句杜甫诗所说:“一片飞花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落花深具东方的审美观,代表了生命过程行将结束时一种安谧、忧伤和凄迷的美。
印度诗哲泰戈尔就表达了一种充满佛理的生死观:“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一夜风雨之后,那些落花以一种凄美的舞姿离开朝夕相伴的枝丫,纷纷扬扬飘落红尘。曾经是那样芬芳和嫣红的美丽生命,顷刻间便碾作了尘泥。它们飘落的姿态也许优雅而安详。在落地的瞬间,整个世界静谧无言。
说到落花的审美,这里不能不谈到与我们中国文化渊缘极深的日本。这个正图谋侵占我国钓鱼岛的国家,原本不愿去说它。但既然谈到了落花却不能不提到它。在李东君《落花一瞬:日本精神文化的底色》这本书里讲到,在日本传统文化中,落花的美感则到了极大的推崇。日本人用感哀之眼看花。先是受唐诗的影响,喜爱和推崇梅花。王公贵族们在庭院以种梅为风雅。慢慢地,他们开始梅樱易代。本土的樱花雅而不艳,开时相偎,簇拥而来,谢时同去,一时纷纷,齐开齐落,似云水流逝。由神圣而不朽的古木转向易逝的鲜花,从伟大的
永恒转向追求瞬间的美感。他们认为,“笑容是脸上的因果之花”;“‘泪’是死亡的花蕾”;“‘华丽的寂’兼并风雅”; “秋天透出存在的芬芳”。
“花是樱花,人是武士”。在日本人的观念中,樱花与武士,命运酷似。花美数日,人武几时?人不能选择生,但可以选择死,武士之死,如落花一瞬,美之极矣!落花一瞬,虽然是死,却死得从容,死得美艳。而武士道就是死之道,带着美感赴死,是武士道精神得以确立的根本。在死神面前展现绝美姿态,便是日本武士一生的追求。真正的武士上疆场之前,用香熏透盔甲,在铠甲插上花,而去打那一场必败的战斗。作为武士,不能肮脏难看的死,要死得如落花一瞬的美。
追求落樱般瞬间之美,在最美的芳华消逝,变幻出樱花漫天的景致,令死也沾染着神性的美感。这种对落花、对死亡的美感追是日本文化中开出的妖冶之花,在暗夜里寂然绽放。这种落花情结一旦上升为不论是非善恶的民族文化,则是一种可怕的潜在的毁灭性力量。
与日本文化中的这种落花审美观相比,中国文化中的落花观似乎更有一种“不知生,焉知死”的现实理性。其实,花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中有着重要的意义。华夏之“华”,中华之“华”,华人之“华”,其实最早都是指花。可以说我们是一个花的民族,花的国度。
落花,在我们的文化观念中意味着生命的凋亡。与日本人追求死亡的瞬间凄美不同,我们在落花的凄美中,更加看重和珍惜生命。落樱之美,诱人祈望向死,而梅花开时,却带来生的决意,新的勇气。中国人尚梅,乃循儒教“知生”之义,子曰:“未知生,焉知死?”也正是花的凋谢,让我们领悟到生命原来就是如此的脆弱。一夜风雨就能让盛放的花朵化为一地破碎的春梦。
见落花而伤怀其实多半因移情所致。从落花想到青春生命的短暂,想到时间脚步的匆匆,感到了人生的短促。明年的春天花也许还会再开,但那时开的花还是眼下这一朵吗?人生无常,生命短暂,失去的永远不会再来。所以就有了古今许许多多的惆怅和叹息。
“人寿期满百,花开唯一春。其间风雨至,旦夕旋为尘。若使花解愁,愁于看花人。”这是唐代诗人陆龟蒙的《惜花》诗。人生短暂,如同落花之一瞬。如果花能解语,想必比看花的人更加惆怅。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这是孟浩然的感受。对风雨春夜的落红满含怜惜之情,诗里跃然而起的是一颗仁者慈心。
“昨夜三更雨,临明一阵寒。海棠花在否。侧卧卷帘看。”这是韩偓《懒起》中对落花的关切。然而他仍懒懒地、舒适地侧卧在床上,只是卷帘一望而已,仪态慵闲从容。
五代时花间词人薛昭蕴《谒金门》:“斜掩金铺一扇,满地落花千片。”这是闲慵欲眠的女子眼中的落花,闺门斜掩,门外落花千片。欧阳修《蝶恋花》则有:“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这位风雅词人笔下的缤纷乱红何其悲切动人!李清照在《好事近》中吟道:“风定落花深,帘外拥红堆雪”。风的停息,使帘内帘外一片静谧。静谧之中,那落英缤纷、拥红堆雪的景象令人陷入深深的惆怅。秦观在《千秋岁》中则喊出了心底的悲音:“春去也,飞红万点愁如海”。
红颜弹指老,刹那芳华。落花,似乎与青春红颜关联更密切。那花本来就宛如女性生命的一个隐喻,摇曳在红尘中,随风轻轻舞动,经历着一样的风雨和悲欢。所以,正如《古诗十九首》(冉冉生孤竹)中所道:
“思君令人老,轩车来何迟?伤彼蕙兰花,含英扬光辉。
过时而不采,将随秋草萎。君亮执高节,贱妾亦何为?”
这里说的正是闺中女子对青春易逝的哀伤:蕙兰含英,蓓蕾初绽,如若此时不采,蕙兰也将随同秋草而凋萎了。郎君哪,不要错过了时光。我就在这里等待你那迎娶的轩车!
唐时的杜秋娘曾有一首:“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说尽了青春易逝,美丽难以保鲜。清人袁枚的《随园诗话》中有云:“有佟氏姬人名艳雪者,一绝甚佳,其结句云:‘美人自古如名将,不许人间见白头。’”这两句诗更写出了一种女人心中难言的悲怆。
《红楼梦》第二十七回《滴翠亭杨妃戏彩蝶 埋香冢飞燕泣残红》中,林黛玉吟出一首《葬花词》:“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手把花锄出绣闺,忍踏落花来复去。柳丝榆荚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天尽头,何处有香丘?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这《葬花词》写得悲切宛转,感人至深。落花,也象征着生命中最为灿烂的青春岁月的流逝。
流光无情,岁月不居,青春便注定会成为一道明媚的忧伤。记得曾经在江边的沙滩散步,当俯身抓一起细细的沙,流沙却从指缝轻盈地滑过。于是凝眸,浅笑,悟出那流淌的不是沙,是人生所有把握不住的东西。手握得越紧,沙流得越快越多,比如情感和时间。很多时候,我们都在想念和挽留些什么,其实都如指间沙一样悄然失落。
摇曳的那些花季,飘洒的那些雨季,那些忧伤的,欢乐的、幸福的,或深或浅的记忆有着相同的结局。再回首,那转身离去的背影渐行渐远,幻化成迷离空濛的幻影,落花般散落在成长的岁月里,铭刻成生命中永久的情殇。
“凄雨冷风中 多少繁华如梦 曾经万紫千红 随风吹落
蓦然回首中 欢爱宛如烟云 似水年华流走 不留影踪
我看见水中的花朵,想要留住一抹红
奈何辗转在风尘,不再有往日颜色
我看见泪光中的我,无力留住些什么
只在恍惚醉意中,还有些旧梦
这纷纷飞花已坠落,往日深情早已成空
这流水悠悠匆匆过,谁能将它片刻挽留
感怀飘零的花朵,尘世中无从寄托
任那雨打风吹也沉默
仿佛是我 ”
最近听过《美人天下》里的片头曲《落花》也还不错: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花需要人安慰。
一生要哭多少回,才能不流泪。
一生要留多少泪,才能不心碎。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
冷冷的夜里北风吹,找不到人安慰。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
一生要干多少杯,才能不喝醉。
一生要醉多少回,才能不怕黑。
我眼角眉梢的憔悴,没有人看得会。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像落花满天飞。
冷冷的夜里北风吹 找不到人安慰。
当初的誓言太完美,让相思化成灰
花开的时候最珍贵 花落了就枯萎。
错过了花期花怪谁 花需要人安慰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乌夜啼》
其实,李煜和李清照的词是不需要过多解释的。他们的文字本身就有一种神奇的力量,在第一时间打动你。和南宋词过份雕琢和过多用典相比,李煜词和北宋初的词多有一种直抒胸臆、本色流露的感人力量。
这一首词就是如此。它是如此独特,如此静谧,如此寂寞。短小的文字间,竟有着一种轻音乐般的旋律,一种油画般的幽谧氛围,也象一部极为讲究画面构图和色彩和谐搭配的高清电影,显示巨大的艺术张力。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眼前仿佛看见深深庭院的门“吱呀”一声开了,一个白衣的男人走了进来。月光下,他慢慢踱着步子静静走上西楼。楼上,他扶栏而望,只见新月如钩,清光如水,静静地洒在那西楼上,洒在庭院里,洒在那高大厚密的梧桐树上。此时,四下里一片静谧,悄无人声。那墨绿色的森森梧桐树象个巨大的伞盖,覆盖着小小庭院。感觉中,这梧桐象是一个饱尽沧桑、淡泊寂寞的老人。而月光如梦如幻,几缕清辉洒在梧桐疏影上,仿佛是人的缕缕思绪。那白衣男人似有些痴了。也许他会想起很多过去遗忘了的一些事,很多遥远的回忆,一些曾经做过的梦。
“无言”、“独上”开篇即点出词人沉默的神情,孤独而有几分滞重的步履。“月如钩”写出愁人凭栏时眼中所见,一弯残月既映照着山河乾坤之广大,也映照着眼前梧桐深院之幽狭,更映照着词人的孑然一身、孤苦无言。一个“锁”字,让一种冷清凄凉的秋意弥漫在森森庭院之中,也写出了词人幽居独处的心境。“清秋”实际上是一种时间存在,一种季节特定的景观。“深院”是一种空间存在,是眼前的居所环境。天上有如钩残月,清光寂寂,地上有梧桐深院,幽独寂寞。斯时斯景,景语即是情语。画面就是心情。情与景可谓是“妙合无间”。
今天的我们读到这里,仿佛听到贝多芬的《月光曲》,仿佛想起朱自清笔下的月影:“光
和影有着和谐的旋律,如梵阿玲上奏着的名曲。”也想起吴冠中、陈逸飞的画:画面留着巨大的空白,那空白也许是浓墨泼成的模糊黑色底衬。空白的一角,是灯火幽暗的楼台,是一钩斜斜的残月,是词人孤独的身影。那巨大的空白或阴影则是梧桐,或是深院,对画面一角的楼台和人物构成一种画面空间上的压力感。
如果是张艺谋或陈凯歌的电影,则画面的处理想必也是这种浓墨重彩的远景和人物特写相合。
“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
这里就是写看不见、摸不着的主观情感了。前面曾经写离愁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这里又写离愁如丝乱,千丝万缕“剪不断”,千头万绪“理还乱”。这种剪之不断,理之还乱的写法,使那深藏词人心中的离愁思绪化作了可视可感的东西,真是贴切而形象。“剪不断,理还乱”六字虽明白如话,却有强大的表现力。写出了人处于特定情境下繁乱迷茫、复杂而微妙的心情,所以一再被人们引用、化用,成为书写离情愁绪的千古名句。
离愁如丝,在古诗词是源远流长的。“昼夜理残丝,知欲早成匹”(《子夜夏歌》),“前丝断缠绵,意欲结交情”(《子夜歌》)。不论你是在离乡去国的天涯海角,还是在辞亲别友的黄昏清晨,这首词都能引起你内心的深深共鸣。“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滋味”二字多半用作人的味觉。味觉有酸甜苦辣咸等诸般滋味。这里说“别是一般滋味”,显然是在这几种滋味之外。那么是何滋味呢?
正如《庄子》里说:“子非鱼,安知鱼之乐?”“子非我,安知吾不知鱼之乐?”这两种情况这里其实交织在了一起:我们确实不知道词人心里的离愁具体是何滋味,但从词人全词文字所营造的画面氛围中,我们好象又知道了一点他心头的离愁是个什么样子。加上我们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和体验,就会产生各自的理解和联想,于是“一千个观众眼里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那些经历过词中相似情境的人们则会产生更加深切的共鸣,那种缠绵的相思,那种深挚的怀念,那种无法重逢的失落感,那种耿耿难眠、辗转反侧的思念,仿佛一一都到眼前来,不禁深深沉浸在对往事的追忆怀念之中。所以词人和古今的读者们读过这首词,其实都是“别是一般滋味在心头”。各自都能品出一番滋味来,这就是艺术的伟大感染力,就是中国古典诗词所具有的“感发”力量。
以前,曾经看过汪曾祺先生的一篇文章回忆说,抗战时昆明西南联大一位著名文字学家唐兰教授开讲词学课,一学期只讲一本词集。上课时只是捧着词集自己读,读到好处便大叫一声“好”。如他用无锡腔调念(其实是吟唱)一遍:“双鬓隔香红,玉钗头上风。好,真是好。”学生们一惊,以为他终究要阐发点什么了。哪知他仍是接着读一直到下课。其品味沉醉之状历历可见。这种吟诵的方式,让学生体味词的美妙之处,有点禅宗里“明心见性”的意味。
李后主和北宋词多半都具有这种“明心见性”的特质,它们没有过多地掉书袋,也没有过份拘泥于词律的谨严,纯以性情出之,情真语挚,清新流丽又婉曲深致。清代的纳兰容若就直接继承了李后主和北宋词这一特色,形成了自己清新纯真的特点。他在《渌水亭杂说》中说:“花间之词,如古玉器,贵重而不适用,宋词适用而少质重,李后主兼有其美,饶烟水迷离之致。”
近代学者王国维曾经讲到:“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
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主观之诗
人,不必多阅世,阅世愈浅,则性情愈真,李后主是也。”
六、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
仆七岁时,见眉州老尼,姓朱,忘其名,年九十岁。自言尝随其师入蜀主孟昶宫中,一日大热,蜀主与花蕊夫人夜纳凉摩诃池上,作一词,朱具能记之。今四十年,朱已死久矣,人无知此词者,但记其首两句,暇日寻味,岂《洞仙歌》令乎?乃为足之云。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渡河汉。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
————苏轼《洞仙歌》
这是一首很奇特、很有些仙气的词。从词的小序开始,就让人感到一种有点神秘、有些遥远朦胧的传说氛围。
苏轼记得,在他还是七岁孩童的时候,在眉山遇见过一位姓朱的尼姑,己经是九十岁的高龄。她说自己年轻时随着师父到过五代后蜀国国君孟昶的宫中。有一天,天气酷热难耐,孟昶和花蕊夫人夜晚在摩诃池上纳凉,曾经作词一首。老尼姑记得这首词的全文,就背给苏轼听。一晃四十多年过去了,老尼姑早已去世。苏轼只记得这首词的开头两句“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再没人知道这首词了,苏轼觉得十分可惜。这首词当时留给他那种飘逸绝尘的美好感觉,也许一直保留在记忆里。他猜度这首词的词调就是《洞仙歌》,于是就把全词续完。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确实是令人惊艳的句子,让人想象那花蕊夫人不同于人间俗骨凡胎的仙姿妙体,难怪年方七岁的小苏轼印象这样深刻。《洞仙歌》是唐教坊曲。原用以咏洞府中的神仙生活,节奏徐缓,情致超脱。苏轼续完的这首《洞仙歌》词,写的是五代时后蜀国君孟昶妃子花蕊夫人夏夜纳凉的情境。可见这两句词是赞美花蕊夫人的。
花蕊夫人是五代时后蜀主孟昶的宠妃。陈师道的《后山诗话》有记载:“费氏,蜀之青城人,以才色入蜀宫,后主嬖之,号花蕊夫人。”可见,花蕊夫人原本是四川青城人,姓费。生得可谓是体态轻盈,温婉如水,明眸皓齿,肌肤胜雪,因她善能诗文,聪慧过人,被封为“慧妃”。
当年吴越王钱谬对爱妃的温情爱意,以家书中一句“陌上花开,可缓缓归矣”表露无遗。后蜀之主孟昶对这慧妃也不遑多让,可谓宠爱有加。慧妃喜欢芙蓉花和牡丹花。据《尧山堂外纪》载:“蜀主昶令罗城上皆种芙蓉,覆以帷幕。每至秋时盛开,四十里皆铺锦绣,高下相照。昶谓左右曰:“自古以蜀为锦城,今日观之,真锦城也。”他还下令在城墙上种满芙蓉花,连寻常百姓家也要家家栽种。并以帷幕覆盖着,好替这些花儿遮风挡雨。每到芙蓉花开时节,成都城中花团锦簇,争奇斗艳,红如火,白似雪,远看如朝霞灿烂,近闻花香浓郁。成都也得了雅号“锦城”。孟昶带着慧妃登城饮酒赏花,沿城放眼四十里开外,风吹香来如花海,真是一片锦绣河山!当孟昶回过头望着花丛中的慧妃时,一时不觉有些痴了:在百花之中,她竟是如此姿容殊绝,倾国倾城。这位风流蜀主感叹:“花不足以拟其色,蕊差堪状其容。”于是,又封她为“花蕊夫人”。
更难得的是,这位花蕊夫人兼善诗词,气质高华,吐气如兰。陈师道《后山诗话》:“花蕊夫人,效王建作宫词百首。国亡,入备后宫。”花蕊夫人一生写过很多宫词。如“三月樱桃乍熟时,内人相引看红枝。回头索取黄金弹,绕树藏身打雀儿。”、“立春日进内园花,红蕊轻轻嫩浅霞。跪到玉阶犹带露,一时宣赐与宫娃”、“厨船进食簇时新,侍宴无非列近臣。日午殿头宣索鲙,隔花催唤打鱼人。”、“春风一面晓妆成,偷折花枝傍水行。却被内监遥觑见,故将红豆打黄莺”、“自教宫娥学打球,玉鞍初跨柳腰柔。上棚知是官家认,遍遍长赢第一筹”等等大约一百多首。
花蕊夫人的才智灵巧也让孟昶时时耳目一新。她除了擅写宫词,更兼歌喉曼妙,舞姿翩跹,还做得一手精致的菜肴。孟昶日日饮宴,渐觉烦腻,花蕊夫人就用红姜煮白羊头,石头镇压,以酒淹之,使酒味入骨,然后切如纸薄,把来进御,风味无穷,号称“绯羊首”。孟昶遇着月旦,必用素食,且喜薯药,花蕊便将薯药切片,莲粉拌匀,加用五味,清香扑鼻,味酥而脆,又洁白如银,望之如月,宫中称为“月一盘”。
这样才貌双绝的佳人,也正如清朝涨潮所说:“所谓美人者,以花为貌,以鸟为声,以月为神,以柳为态,以玉为骨,以冰雪为肤,以秋水为姿,以诗词为心,以翰墨为香。”
据说孟昶很怕暑热,在摩河池上建水晶宫殿,用楠木为柱,沉香作栋,珊瑚嵌窗,碧玉为户,四周墙壁用数丈宽的琉璃镶嵌,内外通明。再将后宫中的明月珠移来,夜间也光明透澈。四周青翠飘扬,红桥隐隐。盛夏夜晚,水晶宫里备鲛绡帐、青玉枕,铺着冰簟,叠着罗衾,还备有雪藕、冰李。
一个夏夜,孟昶与花蕊夫人行至避暑水晶殿中,二人携手而行。只见凉风升起,那岸旁的柳丝花影映在摩河池中,横斜摇曳。孟昶回头看那花蕊夫人,愈觉得冰肌玉骨,粉面樱唇,格外娇艳动人。
这情景正是《洞仙歌》中的情境。
苏轼笔下的花蕊夫人是如此迷人:“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写花蕊夫人超尘绝俗之美,写摩诃水殿清凉幽雅之胜,简直就是神来之笔。尤其是“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一句道尽了人间能想象到最美的女子姿容与风仪。
美丽的花蕊夫人她生得“冰肌玉骨”,花容月貌。在清凉夏夜里,在银色月光映照下,这如冰雪之肌、美玉之骨显得如此风姿绰约,超尘脱俗。仅此一句,再无赘言,即写出了花蕊夫人的神韵。冰和玉都是寒凉之物,在炎炎暑气之中,花蕊夫人丽质天生、冰清玉洁,没有丝毫人间俗见之象。古典文学里对女子肌肤最佳的描写莫过于此。美得冰清玉洁,美得风神飘逸。
“水殿风来暗香满。”水殿自然是指“摩诃池”,在今天的四川省成都市东南十二里。相传隋开皇二年(586年),益州刺史杨秀镇守蜀郡,修筑成都子城,那取土后形成的巨坑就成为水池。“摩诃池”得名于一位西域僧人。他来到池边叹道:“摩诃宫毗罗”。“摩诃宫”为大宫殿之意,“毗罗”为龙,意思是其池广大而有龙,所以取名“摩诃池”。
“暗香”者何香?殿里焚焙之香?殿外莲荷之香?冰肌玉骨之人,身自清凉无汗,当也幽幽生香。四川青城山上有一句诗云:“清凉自生香”。也作如是理解:夏天是如此的清凉,以至能闻到幽幽馨香。朦朦胧胧之中,令人心醉。
“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一点”与“窥”字灵动曼妙,借明月之眼以窥美人欹枕的
幽情。而 “人未寝,欹枕钗横鬓乱”,美人斜倚山枕,钗横鬓乱,目光当有几分迷离,几分幽情,更增添许多情致。月华如水,点点荧光倾泻在蜀宫摩坷池边的水殿上。晚风起时,丝丝软香氤氲弥漫。那后主孟昶撩开绣帘一角,借着点点月光,只见花蕊夫人“钗横鬓乱”。美人孤枕未眠,嘴角牵动笑意,叫人心旌神摇。
“起来携素手,庭户无声,时见疏星度河汉。”夏夜清寂,这美人与情郎相伴携手绕户而行。只见繁星点点,时有流星穿过,天地之广阔景象就在这一动一静之间。
“试问夜如何?夜已三更,金波淡、玉绳低转。”暑气逼人,人难以眠,只看见月光稍减和北斗垂柄,夜已经很深了。“金波”是指月光。“玉绳”指北斗星,这里是指斗转星移之意。《太平御览·天部五》引《春秋元命苞》曰:“玉衡北两星为玉绳。”宋均注曰:“绳能直物,故名玉绳。沟,谓作器。”玉衡,北斗第五星也。秋夜半,玉绳渐自西北转,冉冉而降,时为夜深或近晓也。
“但屈指、西风几时来,又不道流年暗中偷换。”但见天上疏星耿耿,银河淡淡,心中暗思那秋日西风几时能来。人人皆厌夏之暑热,喜秋之清凉,每逢夏日则盼秋风,在寒冬盼春阳。不知不觉间,时间在悄悄流逝,季节在暗中更换。
没有香艳奢靡的场面,没有庸俗的调情,人是“冰肌玉骨”,“清凉无汗”,颇有超尘脱俗的天仙之姿;境则是水殿、清风、暗香、月光,如置身月殿瑶台的清虚之境。清夜深宵,一双璧人携手而行,共看疏星明月,银河淡淡,颇有超拔绝尘、清空飘逸的意境。南宋张炎评价说:“清空中有意绪,无笔力者未易到。”(《词源》卷下)意思是在清空的笔调中却含有内涵。明代沈际飞也称赞此词“清越之音,解烦涤苛”(《草堂诗余正集》卷三),说是这清越的文字能让心头郁闷一扫而光。
出生于四川眉山的苏东坡在孩童时听说过的几句词,居然在记忆中保留了几十年。不能不说是苏东坡对自己家乡故园怀有深切的感情,也是对一种冰肌玉骨、清绝脱俗的女性之美的钦慕与向往。他全凭想象描绘出“冷美人”花蕊夫人一派清绝脱俗的绰约风姿。她丽质天生,有冰之肌、玉之骨,本自清凉无汗。晚风吹来,丝丝暗香弥漫水殿。绣帘撩开一角,月光一点照进来,如置身殿瑶台的清虚之境,无一毫尘俗气。
“冰肌玉骨,自清凉无汗。水殿风来暗香满。”这几句让今天的人们也不禁为之惊艳。它们让我们心头唤起的,是一种天外飞仙般超尘绝俗的美感。事实上,这种形象最初的源头在《庄子·逍遥游》中:“藐姑射之山,有神人居焉。肌肤若冰雪,绰约若处子。不食五谷,吸风饮露,乘云气,御飞龙,而游乎四海之外。其神凝,使物不疵疠而年谷熟。”《黄帝篇》中也有记载:“ 列姑射山在海河洲中。山上有神人焉,吸风饮露,不食五谷,心如渊泉,形如处女。不偎不爱,仙圣为之臣。”
后来,神话传说中就有了“姑射(yè)仙子”这一“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的美好形象。姑射仙子冰清玉洁的仙子形象经常出现在古诗词中。明代冯梦龙《警世通言·卷三十五 》有云:“广寒仙子月中出,姑射雪里来。”刘鼎《蝶恋花·长道县和元彦修梅词》:“玉软云娇,姑射肌肤洁。”陈师道《卜算子》:“飘颻姑射仙,谁识冰肌好。”朱敦儒《洞仙歌 》:“ 何人不爱,是江梅红绽。雪野寒空冻云晚。照清溪绰约,粉艳先春,包绛萼、姑射冰肌自暖。”可见,“冰肌玉骨”就是姑射仙子的特点。
不过,特别要指出来的,是宋元之际全真教道士丘处机所写的一首《无俗念》:
春游浩荡,是年年寒食,梨花时节。白锦无纹香烂漫,玉树琼苞堆雪。静夜沉沉,浮光霭霭,冷浸溶溶月。人间天上,烂银霞照通彻。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万蕊参差谁信道,不与群芳同列。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下土难分别。瑶台归去,洞天方看清绝。
“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这三句,写的正是姑射真人的仙姿风仪。相信很多人读了这首《无俗念》都会感到眼熟。是的,这首词出自金庸先生笔下的《神雕侠侣》:
作这一首《无俗念》词的,乃南宋末年一位武学名家,有道之士。此人姓丘,名处机,道号长春子,名列全真七子之一,是全真教中出类拔萃的人物。《词品》评论此词道:“长春,世之所谓仙人也,而词之清拔如此。”这首词诵的似是梨花,其实词中真意却是赞誉一位身穿白衣的美貌少女,说她“浑似姑射真人,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又说她“浩气清英,仙才卓荦”,“不与群芳同列”。词中所颂的美女,乃是古墓派传人小龙女。她一生爱穿白衣,当真如风拂玉树,雪裹琼苞,兼之生性清冷,实当得起“冷浸溶溶月”的形容,以“无俗念”三字赠之,可说十分贴切。长春子丘处机和她在终南山上比邻而居,当年一见,便写下这首词来。
金庸先生笔下的小龙女容颜绝世、清丽脱俗、美胜天仙、生性冷漠、不谙世事,对待爱情坚贞不悔,一袭白衣若雪,肌肤若冰玉,犹似身在烟中雾里。她刚出生不久,就被遗弃在终南山下。古墓派林朝英的丫环将其收为弟子,十八年来始终与两个老婆婆为伴。十八岁那年,她遇到了顽皮淘气、身世同样可怜可叹的杨过,破戒收了第一位男弟子。几经波折后,与长大成人的杨过互生情愫。但两人感情之路上劫难重重、几度生死,却深深相爱,其间跨越一十六年。十六年后,她与杨过义助郭靖、黄蓉守卫襄阳,成为扬名天下的“神雕侠侣”,第三次华山论剑后,与杨过归隐古墓。
可见,“小龙女”的形象就出自前面那位“冰肌玉骨”、“天姿灵秀,意气殊高洁”的姑射仙子。
其实,《红楼梦》中的妙玉也颇有这种气质。
妙玉是《红楼梦》中的主要人物,是一个带发修行的女尼。她出身于苏州一个“读书仕宦之家”,因自小多病出家为尼。十七岁时随师父到长安都修行。师父圆寂后,被贾家请入大观园中栊翠庵带发修行。她“文墨也极通”,“模样又极好”,她虽是美丽、博学、聪颖,但也极是孤傲清高、不合群,不为世俗所容。可谓是:“气质美如兰,才华馥比仙。”也算是大观园中的一处风景。在十二金钗正册中她排名第六。
妙玉爱读庄子的文章,自认为是畸零之人,这意味着她看破红尘,自愿在边缘生存,享受孤独。同时又以出身名门而自尊,不可轻亵,凛然莫犯。《红楼梦》第四十九回“琉璃世界白雪红梅,脂粉香娃割腥啖膻”和第五十回“芦雪庵争联即景诗 暖香坞雅制春灯谜”中,因薛宝琴等人初来荣府大观园,当时正值下雪,于是李纨提议结诗社作诗,得到大家的响应。到了次日一早,宝玉因心里记挂着这事,一夜没好生得睡,天亮了就爬起来。掀开帐子一看,虽门窗尚掩,只见窗上光辉夺目,心内早踌躇起来,埋怨定是晴了,日光已出。一面忙起来揭起窗屉,从玻璃窗内往外一看,原来不是日光,竟是一夜大雪,下将有一尺多厚。出了院门,四顾一望,并无二色,远远的是青松翠竹,自己却如在琉璃世界一般。于是走至山坡之下,顺着山脚刚转过去,已闻得一股寒香拂鼻。回头一看,恰是妙玉门前栊翠庵中有
十数株红梅如胭脂一般,映着雪色,分外显得精神,好不有趣!在芦雪庵,宝玉与姐姝们以雪论诗,宝玉被判输了,便主动去栊翠庵折梅代罚。并作诗一首《访妙玉乞红梅》:
“酒未开樽句未裁,?寻春问腊到蓬莱。
不求大士瓶中露,为乞嫦娥槛外梅。
入世冷桃红雪去,离尘香割紫云来。
槎桠谁惜诗肩瘦,衣上犹沾佛院苔。”?
在《红楼梦》里的这几枝雪中梅花无疑是妙玉清逸高洁气质的象征。
妙玉之“洁”,是因嫌世俗社会纷纷扰扰不清净才遁入空门;她又有“洁癖”,刘姥姥在她那里喝过一次茶。她竟要把刘姥姥用过的一只名贵的成窑杯子扔掉。按规矩,出家就要“ 六根净除”,可她偏要“带发修行”,似乎尘缘末了。第六十三回写宝玉过生日时,妙玉特意送来一张拜帖,上写:“槛外人妙玉恭肃遥扣芳辰 ”。一个妙龄尼姑给一个贵公子拜寿,这在当时是荒唐的,似乎透露出她不自觉地对宝玉萌生了一种爱慕之意。这类地方把一个少女隐秘心思写得极细。作者写这些细节充满了怜惜之情。一个才貌双全的少女,冷清清地躲在庙里过着那种枯寂的生活,该是多么残酷!书中对妙玉的判词:“欲洁何曾洁,云空未必空。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有一条脂批说: “瓜洲渡口„„红颜固不能不屈从枯骨”。推测起来,她可能在荣府败落后流落到瓜洲,被人买去作妾。七,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晓来雨过,遗踪何,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苏轼《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
很喜欢苏轼的这首词。好象没有太多的理由,就是一个字:美。
苏东坡属于天才型的文人,学识过人,才华横溢,其人自有一种山高水长的绝大魅力。人说苏东坡是豪放词的开山者,理所当然就是豪放词人。其实在某种程度上讲,这并不很恰当。他所写的婉约风格的词占了相当大的分量。
这首咏杨花柳絮的《水龙吟》就是那种经典的婉约词,写得很美很朦胧,也很伤感。词题为“咏杨花”,也就是咏柳絮。隋炀帝开凿运河,命人在河边广种柳树,并御赐姓杨,故后来便称柳树为“杨柳”。“杨花”实际上是柳絮。
“似花还似非花,也无人惜从教坠。”一开篇的这两句就让人感受到一种飘飘渺渺、朦朦胧胧的伤感与惆怅,一种似花又不是花、似人又未见人的迷朦氛围。杨花也许不能称作花。它纤细微小,无色无香,所以说它好像是花却又不像花。落花总会令人伤感怜惜,可是这杨花任它怎样飘零坠落,也没有谁去在意、去怜惜。这两句意味深长,空灵飘忽,笃定了全词格调。“从”,任凭。“教”,让、使。一个“惜”字,有着浓郁的感情色彩。
“抛家傍路,思量却是,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这杨花抛枝离家随风飘飞,落在路旁。“抛家”远行看似“无情”,而“傍路”又显出内心恋恋不舍之意,是为“有思”。所以说仔细思量,虽说无情却也有情。杨花飘零,不说“离枝”而言“抛家”,将其拟人化为抛家别土的游子,赋予了人的主观情感。
如果说杨花有思,那么所思为何呢?于是词笔转向了飘零杨花所思念的那棵柳树。那纤柔的柳枝,就像思念远人游子的深闺女子受尽离愁折磨的柔肠;那嫩绿的柳叶,犹如她小睡初醒后的娇眼欲开还闭。“萦”是愁思萦回宛转之意。“柔肠”,取的是柳条柔软细长之状。白居易《杨柳枝》:“人言柳叶似愁眉,更有愁肠如柳枝。”“娇眼”,柳叶初生时如人的睡眼初展,故称“柳眼”。
“梦随风万里,寻郎去处,又还被、莺呼起”游子远去,思妇怀人不归,常引起恼人春梦。柳树大概也如此吧。在梦中,她追寻千万里,好像寻到了那游子一样的杨花。只是刚要相见,却又被黄莺的啼叫惊醒。这里化用唐人金昌绪《春怨》诗:“打起黄莺儿,莫教枝上啼。啼时惊妾梦,不得到辽西。”这几句几乎似是在写人,又似是在写杨柳。她随风飞舞、欲起旋落、似去又还,又似一个女子内心有无限幽怨。杨花与人情浑然一体。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不怨那杨花飞尽,叹只叹西园里百花凋零。恨的是落红难缀。花都落了,年华似水啊!“此花飞尽”,是一花之事;而“落红难缀”,是一春之事。待到杨花飞尽时,正是暮春时节,灿烂春光,不复重来。正如杜甫《曲江》诗云:“一片花飞减却春,风飘万点正愁人。”
“晓来雨过,遗踪何在?一池萍碎。”清晨一场风雨过后,杨花已不见了踪影。它在哪里呢?已化为一池浮萍,花残身碎。“一池萍碎”句,苏轼自注:“杨花落水为浮萍,验之信然。”古人认为水中的浮萍是飘落入水中的杨花所化。杜甫在《丽人行》中有名句:“杨花雪落覆白萍”,清人李渔在《闲情偶记》中说,“杨花入水为萍,为花中第一怪事”,其实都是误解。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 此时春色可以三分的话,那么两分归于尘土,一分归于流水。“尘土”,是说落花飘零委于尘土;“流水”,则指杨花落入流水。可见春色已然销尽。细细看来,那水中的浮萍,哪里是什么杨花;那一点一滴分明是离人伤心的眼泪。唐人诗曰:“君看陌上梅花红,尽是离人眼中血。”这里苏轼的化用更是字字惊心,催人泪下。
暮春时节,柳絮飞舞成忘不掉的苍茫记忆。它在提醒人们春天已经离去,时光正在流逝。柳絮在这样的时刻漫天飞舞着,想做一次生命的旅行,让生命尽情飞扬。它们大部分最后都落入泥土或飘到池塘里。
仰望着漫天飘舞的柳絮,让人不禁想起东晋才女谢道韫的佳话。谢道韫是王羲之的儿媳,东晋有名的才女,被誉为“神情散朗,有林下风气”。有一天,谢安问侄女谢道韫和侄子谢朗:“大雪纷纷何所似?”谢朗说:“撒盐空中差可拟。”说是下雪就同往天上撒盐差不多可。谢道韫说:“未若柳絮因风起。”她说那雪花更像柳絮被风吹起,纷纷扬扬地在天空中飘荡。多么轻盈、美丽而浪漫的想象!
柳絮作为春时景物,似花非花,因风而起,飘忽无根,满天飞舞。晋代伍辑之《柳花赋》曾形容:“扬零花而雪飞,或风回而游薄,或雾乱而飙零,野净秽而同降,物均色而齐明。”谢道韫将此来比拟北风吹起漫天飞雪,堪称契合无间。谢道韫受到谢安的称赏。此后人们称女子有才情、能诗文为“咏絮之才”。
古人在诗中时常写到杨花。杨花并不是花,而是杨树的种子,有白色的绒毛覆盖。春风吹拂时,杨花随风飘舞,如花絮飞扬。古典诗词中写到杨花,大多是感叹人生飘零的怅惘和
愁绪。如司空图《暮春对柳》:“萦愁惹恨奈杨花,闭户垂帘亦满家。”愁和恨,就像漫天飞舞的杨花一样,哪怕关门锁户,它们还会飘飞进来,无法躲避。北魏时胡太后的《杨白花》有这样的诗句:“含情出户脚无力,拾得杨花泪沾臆。”以杨花比喻人生的漂泊无定,以宋人石矛的一首七绝写得最有趣:“来时万缕弄轻黄,去日飞球满路旁。我比杨花更飘荡,杨花只是一春忙。”杨花只是在春风里飘荡,而游子却终身在天地间漂泊。
不同的人眼中,杨花也分别代表了不同的情怀。《红楼梦》第七十回中,时值暮春之际,大观园中的女孩子闲居无聊,因见柳花飘舞,于是众人以柳絮为题,以各色小调作成柳絮词。林黛玉的一首是《唐多令》:
“粉堕百花洲,香残燕子楼。一团团逐对成球。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而薛宝钗的是一首《临江仙》: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两首咏柳絮词却分明是两种情怀。在金陵十二钗的判词中,黛玉和宝钗同一首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以乐羊妻比宝钗之德、以晋朝才女谢道韫比黛玉之才。
说黛玉有“咏絮”之才,她的命运何尝不象那柳絮呢?她自幼丧母,从姑苏乘船投奔金陵贾家,寄住在外祖母家。大观园里,她与那贾宝玉情投意合,心心相印,却难成眷属。最终在贾宝玉成婚之际,多愁多病的林黛玉焚尽诗稿,撒手尘寰。她的一生未尝不象她笔下的柳絮:“飘泊亦如人命薄,空缱绻,说风流。„„ 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当年红极上海滩的现代女作家张爱玲也是这样一位颇富“咏絮才”的才女名媛?在胡兰成的笔下,她记忆中最生动美好的是一个柳絮乱舞的春日:“一日我说要出席一处时事座谈会。她竟亦高兴同去。我们两人同坐一辆三轮车到法租界,旧历三月艳阳天气,只见遍路柳絮舞空,纷纷扬扬如一天大雪,令人惊异。我与爱玲都穿夹衣,对自己的身体更有肌肤之亲。我在爱玲的发际与膝上捉柳絮,那柳絮成团成球,在车子前后飞绕,只管撩面拂颈,说它无赖一点也不错。及至开会的地点,是一幢有白石庭阶草地的洋房,这里柳絮越发蒙蒙的下得紧,下车付车钱,在门口立得一会儿,就扑满了一身。春光有这样明迷,我竟是第一次晓得,真的人世都成了仙境„„ ”
这个时候的张爱玲周身散发出一种浪漫的风情。23岁的她以《沉香屑第一炉香》,《倾城之恋》等小说,成为上海才名倜傥的女作家;而好扮作一派名士风度的胡兰成,也慕名登门来拜访示爱。事业成功的狂喜,获得爱情的喜悦,让一个年轻女人的生命盛放出华丽的光芒。上世纪四十年代中期几年间,是张爱玲的人间四月天。她和心仪的男子坐在黄包车上,周遭市井喧哗,她却满面春情,仰头举手,娇憨至极地掬起空中飘扬的朵朵四月柳絮来„„
可以想象,柳絮飞扬的上海滩,名媛张爱玲的眼中荡漾着丝丝春水。目光没有后来的那种苍凉和冷漠,而是和熙的、温暖的。那时的她对未来有一种美妙的憧憬,正所谓:“现世安稳,岁月静好。”
然而,柳絮飞扬的天空中弥散着淡淡的忧伤,是谁曾在这天空下,许她一生的承诺?世
间许多往事亦不免如这翻飞飘荡的柳絮。生命中的柳絮漫天飞舞,它们大部分还是会落入泥土或飘到池塘里。张爱玲最后也如落絮般飘零到了香港,到了遥远的大洋彼岸,在极度的寂寞中走完了人生。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也许,直到生命的终点,她都不忍回首那老上海苍凉的月光和当年飘过她青春发际的柳絮杨花,那是一抹来自心底的深深忧伤,那一场浮华的春梦„„
苏轼这首《水龙吟》的词题又为“次韵章质夫杨花词”,可见是一首步韵唱和之作。
章质夫,名楶,浦城(今福建蒲城县)人。他早年参加科举礼部考试获得第一,是北宋一位儒将,善用人领兵,是位曾在西域叱咤风云的“小诸葛”。《宋史》载: “夏自平夏之败,不复能军,屡请命乞和”,“楶立边功,为西方最”。战场凯旋归来,军功显赫一时。他任荆湖北路提点刑狱时,经常和苏轼诗词酬唱。章质夫曾作过一首《水龙吟》写柳絮,那词写得也很美。苏轼这首《水龙吟》就是按照章词原韵和的一首。章的原词是这样的:
燕忙莺懒芳残,正陌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依前被、风扶起。
兰帐玉入睡觉,怪春衣、雪沾琼缀.绣床渐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
“燕忙莺懒芳残,正陌上柳花飘坠。轻飞乱舞,点画青林,全无才思。”燕子正忙于衔泥筑巢,黄莺已懒得啼叫,繁花也纷纷凋残,已是暮春时节。那陌上的柳花正飘然坠落。它们轻盈而纷乱地飞舞着,自由自在地点缀着林中的风景,却全不见刻意之处。“闲趁游丝,静临深院,日长门闭。”飞舞的柳花象一群顽皮嬉闹的孩子,悠闲地趁着春天的游丝飘入深深庭院。春日渐长的庭院里门长紧闭。“傍珠帘散漫,垂垂欲下,依前被,风扶起。”柳絮沿着珠帘散散漫漫地飘舞,缓缓欲坠却一次次地被旋风吹起来。这三句真是逼真生动,“曲尽杨花之妙”。
“兰帐玉人睡觉,怪春衣、雪霑琼缀。绣床旋满,香球无数,才圆却碎。” 这是闺中少妇眼中所见。那柳花钻入了闺房,如雪粘琼缀般粘在了少妇春衣上。绣床也很快堆满落絮柳花,象无数香球似地飞滚着,一会儿是浑圆的,一会儿又破碎了。写出了柳花在风中的动态,也写出了少妇惝恍迷离、若有所思的内心世界。“时见蜂儿,仰粘轻粉,鱼吞池水。”这是写蜜蜂追逐柳絮粘上了轻粉,鱼儿在水中追逐柳絮,吞吐着水泡。写出柳絮那种沾蜂惹鱼、嬉戏贪欢的情态。最后一句“望章台路杳,金鞍游荡,有盈盈泪”,则点出闺中少妇孤独寂寞之所由来,原来她的情郎骑着金鞍白马到处冶游玩耍,却让她独守空闺,泪水盈盈。
章质夫的这首《水龙吟》在杨花物态风神方面下足功夫,摹写柳花物态十分精妙,形神兼备,笔触细腻,轻灵生动,清丽和婉,不失为词中精品,曾经轰动汴梁,传诵一时。而苏轼的唱和之作要想超越原作,确属不易。在这首《水龙吟》的和词中,苏轼以一个“惜”字贯穿全词,以情感驱动文字,随着杨花随风而起的各种动态变化而引发情感波动,从而赋予杨花更为强烈的主观色彩,更多地显示出人的性情品格,从而别开新境界。他将杨花定位在“似花还似非花”,把杨花比作美人,她正“随风万里”,梦寻相思情郎,花人糅合,准确凸现了杨花和思妇相契合的共通之处。可谓是意象天成,取喻绝妙,“花非花”也成为后人常引用的妙语。词的下半阕紧扣杨花写出一个相思中的女子孤独悲苦的心境。尤其令人惊心动
魄的是最后那几句:“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雨后的天空中不见了杨花,它们落在水里,随波浮动,在相思女子的眼里,它们不是落花,不是浮萍,而是离别人点点滴滴的伤心泪水,奇思妙想中透出一种绵长的伤感惆怅。在离人眼中,枝头红梅亦如血,落水杨花更似泪,人间情痴难有过于此者。正如词评家俞陛云先生所说:“结句怨悱之怀,力透纸背,既伤离索,兼有迁谪之感。”
苏东坡的这首和词写得声韵谐婉,幽怨缠绵。苏轼在给章质夫的信中说:“„„柳花词妙绝,使来者何以措词!本不敢继作,又思公正柳花飞时出巡按,坐想四子闭门愁断,故写其意,次韵一首寄去,亦告不以示人也。”可见,苏轼作此词的缘由是因为章质夫出任外官,远离家人,自己“闭门愁断,故写其意”。因此写杨花也就是写宦途漂泊的章质夫,写千千万万离家远行的游子。事实上,苏轼一生辗转各地,对飘泊生涯有着真切而深刻的体验,笔下倾注了自己的深挚情感,也就写得真挚感人。沈谦《填词杂说》就发现了这一特质:“幽怨缠绵,直是言情,非复赋物。” 就这一点而言,章质夫原作仅止于对柳絮动态的生动描摹和简单比附,在感人程度和思想深度上较苏的和词有所逊色。同时苏轼和词中妙语如珠,俯拾皆是。如“似花还似非花”、“无情有思”、“萦损柔肠,困酣娇眼,欲开还闭”、“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细看来,不是杨花,点点是离人泪”等,都是令人读之口有余香的佳句。
与苏东坡这首绝美感人的“和词”比较,章质夫“原唱”虽是精妙也不免稍逊一筹。所以,苏东坡这首《水龙吟》词一经传出便深受赞誉。明代杨慎《草堂诗余》极赞道:“质夫词,工手;坡老词,仙手。”明代沈际飞《草堂诗余正集》卷五评论道:“‘随风万里’、‘寻郎’。悉杨花神魂。读他文字,精灵尚在文字里面;坡老只见精灵,不见文字。”唐圭璋先生以为此词“咏杨花,遗貌取神,压倒古今”(见《唐宋词简释》)。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东坡杨花词,和韵而似元唱;章质夫词,元唱而似和韵。” 八,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
序:乙卯正月二十夜记梦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苏轼《江城子》
人生世间之痛苦,莫过于生死离别。
这首《江城子》情深如痴,如诉如泣,直指人心,读起来不象其他的词那样轻飘飘。所以它不是一首“做”出来的词,而是象眼泪一样从内心深处流淌出来的文字。在灯下静静地诵读这首《江城子》,恍惚间感到月下走来了苏东坡的身影,听到他低沉哀切的声音:“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至今都无法忘记初读时那种眼涩鼻酸的感觉。
事实上,自古大凡悼亡文字多出自真情,如西晋潘岳的《悼亡诗》、唐代元稹的《遣悲怀》以及南宋吴文英的《莺啼序》,很少有不感动人的。苏轼这首《江城子》词也正是情动于衷,形诸文字尤为感心动魄,常能引起今天人们的深深共鸣。人们从这首词中,也读出了一个情真意切的苏东坡,一个性情中人的苏东坡,一个真实的、有着浓浓人情味的苏东坡。
词中所怀念的是苏东坡的结发妻子王弗。从十六岁到二十七岁,她把一个女人一生中最美好的青春年华都默默献给了丈夫。据史料记载,王弗出身书香门第,为人“敏而静”,可谓是知书达理,秀外慧中。在与苏轼婚后的生活中,她有过与苏轼同吟“唤鱼池”的默契,有“幕后听言”的贤明。刚嫁给苏轼时,她从未说自己读过书。新婚不久后一天,苏轼坐在园子里背书,王弗坐在一边做针线。每当背到忘记的地方,王弗就会抬起头来提醒。这让苏轼很诧异,好奇地问她其他书籍里的问题,她都能对答无误。顿时,苏轼对这位新娶的娇妻刮目相看。王弗不但帮苏轼读书,懂得怎样识人和应酬。苏轼每每心悦诚服,肃然起敬。古话说“贤妻如宝。”现代作家沈从文在念及妻子张兆和的好时,曾感言到:“我一辈子走过许多地方的路,行过许多地方的桥,看过许多次数的云,喝过许多种类的酒,却只爱过一个正当最好年龄的人。”
在那个正当最好的时节,苏轼遇到了他生命中正当最好的人。王弗陪伴着苏东坡一起在宦海沉浮,情深意笃,恩爱有加,营造了一个温暖的家庭港湾。可惜红颜如花,流年似水,人生最难躲开的是命运无常。这样一个贤惠至极的女子,却偏偏红颜薄命,年仅二十七岁便因病故去了,留给苏轼以无尽的思念与悲痛。
爱妻的骤然亡故让苏轼措手不及,他身心备受打击,一下子失去了内心最坚实而温暖的依靠。猝然遭遇的丧妻之痛让苏轼再次看到命运的无常与残酷。这时,父亲苏洵告诫儿子苏轼:“妇从汝于艰难,不可忘也!”意思是王弗和他一起同甘共苦度过艰难岁月,不能忘记她。更叮嘱他将王弗安葬在婆婆程夫人的旁边,足见苏家上下对她的怜爱与肯定。在王弗墓旁,苏轼曾经“手植青松三万栽”,亲手在他的坟前种植了万株松苗。这三万棵松树融入了苏轼的情和泪。也许他就是想要这些松树代替自己守候在爱妻身边。
宋熙宁八年(公元1075年)乙卯正月二十日,正是王弗忌日十周年。这天夜里,苏东坡梦中遇见了亡妻王弗。夜半惊魂后惶惶四顾,那梦中亡妻对镜梳妆的样子依稀犹在眼前。苏轼堆积压抑了十年的情感再也无法隐藏,写下了令人肝肠寸断的《江城子》。这首词被后人视作悼亡词中的绝唱。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十年前,他十八岁,娶了十五岁的王弗为妻。十年后,即宋英宗治平二年(1065),王弗在开封去世。到熙宁八年又是一个十年,是王弗的周年,王弗进入苏轼的梦中,醒来后惟有泪千行。
“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
此时的王弗孤坟在四川彭山县,而苏轼身处千里之遥的密州。对亡妻的哀思,对仕途波折的愁苦,相距千里,无处诉说,道出了内心深处的悲怆之情。十年来,苏轼颠沛流离,历经忧患,已是“尘满面,鬓如霜”。他想象着即使相逢,妻子也认不出自己了。这既写出了亡者千里孤坟的凄凉,也写出了生者碌碌、辗转人世的风霜辛酸。
“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
乙卯正月二十日,正是王弗忌日十周年。也许是冥冥中的心灵感应,也许是积累了太久
太久的思念,正在密州(今山东诸城)任知州的,苏轼在这天夜里忽然做梦了。在梦里,他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回到了老家。看到了妻子王弗正坐在窗前,对镜梳妆。也许那时正是新婚燕尔,刚作新郎的苏轼眼看她沐浴晨光对镜理妆时的神情仪态,心里满是蜜意柔情。妻子容止仪态的那份静谧和安恬,也许是留在苏轼脑海里一种永恒而沉静的美,是一种绵长而悠远的思念,一个“忽”字寓有多少人世沧桑、世事变迁的感叹!
然而,梦里的相逢场景却令人万分感慨:“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人生酸甜苦辣的诸般滋味霎时涌上心头,心头那积蓄十年之久的千言万语一时竟无从说起。在这默默无言中,只有泪流满面。醒来时却只听得数声更漏,一窗疏影。
“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
轩窗梳洗,执手相顾,王弗化作思念融进了苏轼的血液里。料想那令人年年思念断肠之处,就是月夜里洒满清辉的低矮山冈,那片幽深茂密的松林。他爱得深切,爱得纯粹,他永远记得王弗梳妆的样子,记得王弗嫣然一笑的回眸,记得那片月光下的山冈松林。
那里,十年前在爱妻坟前亲手种下的松苗,已是一片茂密松林,绿满山冈
对北宋时代的人们来说,“十年”是一个漫长的时间之流;而“千里”是广阔苍茫的空间距离。在这漫长广阔的时空阻隔中,还有更加难以逾越的生死阴阳界限,怎让人不生“无处话凄凉”之浩叹!
清初才子纳兰容若有《虞美人》词云:“背灯和月就花阴,已是十年踪迹十年心。” 十年前,纳兰公子和那个“她”在花下乘凉。她身着香云纱扑流萤,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十年之后,纳兰容若重回故地,人去园空,只在草间拾到当年无意间遗落的翠翘。纳兰心中惆怅难言。在古时,十年也许是一个并不精确的时间概念。“十年”也许可以指那些足以让世事和人本身都发生巨大变化的时空迁延与流变。十年间,世上的人和事会发生多少变化呵。苏轼都已是“尘满面,鬓如霜”,变得连妻子不认识自己了。
十年前,陆游和唐琬在沈园携手相依;十年后,他们再次在沈园相遇,而她已经嫁作他人妇。而十六年前,杨过和小龙女在战乱中流散;十六年后,他们在绝情谷应约重逢。问世间,情为何物?爱情的辗转曲折令人荡气回肠。正所谓“情深不寿”,十年前,爱妻王弗年仅二十七岁就撒手而去,让苏轼悲痛万分。沉默了十年,苏轼胸中的怀念与愁苦终于在这首《江城子》中喷涌而出。这大概是写夫妻之情最成功、最动人的词章之一,写出了夫妻之间生离死别最撼人心魄的一幕。
“往事只堪哀,对景难排。”时空与生死这诸种大限是尘世凡人所无法跨越的。
凡尘与冥界之间不是只隔着一扇小轩窗。十年前,两人俱是青春年少,是何等美妙的少年夫妻,人间伉俪。而今,苏轼却只能远远眺望那亡妻的埋骨之地,怔怔看着那轮明月,追忆从前种种往事。让人不禁想起白居易笔下那孤独凄凉的唐明皇:“夕殿萤飞思悄然,孤灯挑尽未成眠。迟迟钟鼓初长夜,耿耿星河欲曙天。鸳鸯瓦冷霜华重,翡翠衾寒谁与共?悠悠生死别经年,魂魄不曾来入梦。”
前尘如梦,而今夕何夕?人间再无王弗在,那些往事再也拼不完整。苏轼心已碎,仿佛能感觉到爱妻在天上对他轻轻地微笑,一如从前。
长歌当哭,“悲莫悲兮生别离......”
熙宁元年(1068年),也就是王弗去世第四年,苏轼续娶了王弗的堂妹王闰之为妻。
王闰之比苏轼小十一岁。也许,她自小就早知这位堂姐夫的大名,对这位大名人、大才子崇拜有加,既仰慕苏轼的文采,更看重苏轼对亡妻的深情厚意。她性情温顺,质朴贤惠,善于持家。她相夫教子,柴米油盐,事无巨细。对苏轼的体贴、关心无微不至,对王弗留下的儿子苏迈视如己出。
在汝阴时,一天晚上,堂前梅花盛开,月色鲜霁,王润之叫苏轼请朋友到花下饮酒。原本不会作诗的她居然说道:“春月胜如秋月,秋月令人凄惨,春月令人和悦。”苏轼大喜说:“我还真不知道你会诗。刚才你说的话,真是诗家语言。”王闰之不经意间的话语给了苏轼灵感,写出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春庭月午,摇荡香醪光欲舞。步转回廊,半落梅花婉娩香。
轻云薄雾,总是少年行乐处。不似秋光,只与离人照断肠。
可见王闰之也是位颇有灵气的女子。
王闰之性格柔顺贤惠。仕途坎坷的苏轼心情郁闷,而小孩还在他面前牵衣哭闹,苏轼要发火,王闰之开导苏轼说:“你怎么比小孩还痴,为什么不开心点呢?”苏轼听后正有所感愧,王闰之又洗涤好酒杯放在他面前。这件事被苏轼写进了诗里。在苏轼遭贬偏远之地的那些苦涩岁月中,有如此贤妻可说是一种大安慰。
在王闰之过生日之际,苏轼曾作一首《蝶恋花》:
泛泛东风初破五。江柳微黄,万万千千缕。
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
一盏寿觞谁与举。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
放尽穷鳞看圉圉,天公为下曼陀雨。
这首词作于苏东坡任职杭州知州时。那时的杭州,有一种放鱼以积功德的风气。苏东坡一生好佛,王闰之也深受其影响,笃信佛教。王闰之提议在自己生日那天到西湖放生。于是苏东坡带着三个儿子,陪伴夫人到西湖岸边过了一次别具匠心的生日会,并作了这首《蝶恋花》献给妻子。
王闰之的生日在阴历正月初五。这一天,东风轻轻拂面。丝丝缕缕的江柳微微已经泛黄。“佳气郁葱来绣户,当年江上生奇女。”王闰之和王弗家乡都是眉州青神。那里山岭青翠,碧水孱湲,佳气葱郁,岷江穿境而过。这初春葱郁的佳气飘入书香绣户,孕育诞生一个非凡的奇女子。可见,这生于江畔人家的王闰之,在苏轼眼里是世上最美丽可爱的奇女子。
词中“三个明珠,膝上王文度”,取典于东晋人王文度深受父亲溺爱,长大了,父亲还让他坐在其膝上讨论问题。因此,人们就将爱子称为“膝上王文度”。这里是称赞王闰之对三个儿子都一视同仁,疼爱不分彼此。其中包括王弗留下的一个儿子和自己的两个儿子。看到善良的寿星将鱼全部放生,天公感动得为之降下曼陀罗花雨。
在《后赤壁赋》中有这么一段:“客曰:‘今者薄暮,举纲得鱼,巨口细鳞,状似松江之鲈。顾安所得酒乎?’归而谋诸妇。妇曰:‘我有斗酒,藏之久矣,以待不时之需。’于是,携酒与鱼,复游于赤壁之下。”
这位备酒以待丈夫不时之需的小妇人就是王闰之了。小女子很容易知足,爱家庭爱丈夫爱孩子。王闰之伴随苏轼共同生活的25年,将自己的爱融入日常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之中,与丈夫相互扶持,相濡以沫,共同经历了宦海沉浮的大起大落,度过了他一生中最困窘落魄 的时光。经济最困难时,她甚至和苏轼一起采摘野菜,垦荒耕田,种菜浇园,自食其力。在“三月食无盐”的日子里,全靠妻子王闰之的辛勤和努力,才维持了一家的基本生活。
宋哲宗元祐八月初一,王润之因病去世,终年四十六岁。苏轼为她写了祭文,并按佛教仪式办理后事,丧事办得十分隆重。苏轼原打算将她的灵柜运回眉山,与王弗合葬。但因变故未能实现。王闰之的灵柩一直安放于京郊的寺院内。苏轼请画师李眠龙绘了十幅菩萨像,并请和尚做了道场。苏轼所作《祭亡妻同安郡君文》全文如下:“维元祐八年,岁次癸酉,八月丙午朔,初二日丁未,具位苏轼,谨以家馔酒果,致奠于亡妻同安郡君王氏二十七娘之灵。呜呼!昔通义君,没不待年。嗣为兄弟,莫如君贤。三子如一,爱出于天。以我南行,菽水欣然。汤沐两郡,喜不见颜。我日归哉,行返丘园。曾不少顷,弃我而先。孰迎我门,孰馈我田?已矣奈何,泪尽目干。旅殡国门,我实少恩。唯有同穴,尚蹈此言。呜呼哀哉!”
十年后,苏东坡去世。长子苏迈与叔父苏辙按照苏轼“惟有同穴,尚蹈此言”的遗愿,将苏轼与王闰之合葬于汝州郏城嵩阳小峨眉山。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范仲淹《苏幕遮》
说来好笑,真正记住这首词是因为琼瑶的两本小说。一本是《碧云天》,一本是《寒烟翠》,居然都是出自这首词。琼瑶是曾经风行一时的台湾言情作家,小资趣味,多情善感,喜欢这首词也许是不无来由的。
依我的个人感觉,这首词的色彩非常浓郁、绚丽,象一幅深秋的风景油画:“碧云天,黄叶地”,碧云飘在天空,黄叶堆于地。在俯仰天地之间,眼前是一片开阔无际的苍莽秋景。“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清旷的秋色与浩荡秋波在天边相连,秋波上是带着寒意的翠色轻烟。“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西天的斜阳映照着群山,天水相接,迷蒙浑茫。碧绿的春草向远方生长、延伸着,直到那斜阳之外的苍茫天际。那斜阳之外,那看不见的远方,可是魂牵梦绕的故乡?
“黯乡魂,追旅思,夜夜除非,好梦留人醉。”这样明丽的秋景却触动了词人的乡愁。孤旅天涯的游子,远远眺望那斜阳之外的家乡不禁黯然神伤。而那羁旅的愁思无时不在追逐萦绕着他,久久不肯离去。只有夜夜在梦里见到故乡才聊慰思乡之情。“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明月之夜,就不要到那高楼上凭栏独倚,徒然望乡生愁却又回归无计。端起酒杯来,那酒入愁肠全都化作了思乡的泪。
这首词下片所抒发的乡愁情怀,真可谓是低徊婉转,苍凉透骨。斜阳西下,只剩下那个孤独的身影徘徊在黄叶地、秋水边,看斜阳渐渐离去,望天边残月升起,一滴思乡泪从腮边悄然滑落„„我想,对于原籍身处台岛的琼瑶女士,除了被这首词所描绘的美景所打动,也未尝不怀有与范文正公一样的浓浓乡愁。
“碧云天,黄叶地”,这两句一下子就点染出秋日的氛围,实是写秋景的佳句。王实甫
《西厢记》第四本第三折开头,就是一段崔莺莺的唱词:“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显然这一段唱词由范仲淹这首《苏幕遮》而来。
这个“碧云天,黄叶地”的时节,总让人想起了无数的过往,想起了过往中那或清或淡的人与事,西风烈,雁南飞,染醉霜林的便是那点点离人泪,分离似总钟情秋天,钟情黄叶飘凌的季节。
范仲淹《苏幕遮》中的斜阳景象是如此开阔,又如此令人怅惘:“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山映斜阳,天水相接,芳草一直蔓延到斜阳所照的视野之外,在视野上更加开阔,在意境上更浑厚深沉。而范仲淹在另一首《渔家傲》的落日则将苍凉雄浑的风格推向新的高度:“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仿佛一幅群山边城落日的图画,境象阔大,苍茫无际,自是为卿相、为将帅者手笔。
对于日暮斜阳这一千古意象,那些胸襟开阔、笔力雄健的词人总有特殊的偏好。在写斜阳日暮景象中,辛弃疾的《摸鱼儿》中的斜阳也是十分动人:“闲愁最苦。休去倚危栏,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斜阳正在、烟柳断肠处”是暮色苍茫中的景象,在词的结尾处深有韵味,抒发了自己深沉的家国情怀。
今人一阙《忆秦娥*娄山关》中的日暮景象也堪称是雄浑大气:
“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此词篇幅虽短,“份量”吃重,置诸唐宋名篇中亦毫不逊色。“苍山如海,残阳如血”一句有如天外飞来之笔,充满深沉广袤的宇宙意识和慷慨昂奋的生命意志,是为大丈夫手笔。
在诸多古典诗词意象中,斜阳夕照和日暮景象无疑是最令人动情、牵惹人的无限情思和愁绪的意象。只要那样一种日薄西山、沉沉欲坠的景象出现,就立时让我们进入一种深沉辽远、无限苍茫的境界之中。
斜阳夕照的美学境界自是神秘幽远、迷离朦胧的。夕阳的美学境界是神秘幽远的空间构成,表现为心灵与艺术的契合。在唐宋诗词意象里,诗人对夕阳情有独钟,夕阳不仅是感伤的,也是审美的。日暮西山的肃杀气氛吻合了离人的黯然神伤的情愫,温馨如画的夕阳晚照又让我们体验到了人类最深刻的审美感受。
黄昏是一个时间概念,是光明向黑暗的过渡。宋词中的黄昏情境是一个意象群,由斜阳日暮与芳草、归鸟、杨柳、烟霭等景物意象共同组合而成。它美妙而短暂,熔铸了生命悲情与时空沧桑。“物色之动,心亦摇焉”。面对斜阳黄昏的苍茫景象,人们往往会流露相思离别的伤感,思乡怀家的孤苦;会咏叹人生将逝的哀愁,感怀亡人的悲凉;会抒发怀才不遇的悲愤,怀古伤今的感慨。因而是最具诗意的审美对象。
宋代王禹偁这首《村行》就很典型,常常在不经意间打动人的心弦:
“马穿山径菊初黄, 信马悠悠野兴长。
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
棠梨叶落胭脂色,荞麦花开白雪香。
何事吟余忽惆怅?村桥原树似吾乡。”
山野之间,诗人信马由缰地游玩,路边野菊花开星星点点,那山谷间鸟声啁啾、溪声潺潺之声,听来皆是难得的天籁。而几座山峰沉默无语地笔立在夕阳之下,显出几分孤寂和苍茫。棠梨叶落红如胭脂,荞麦花开色白如雪,最后发现眼前村庄里的小桥和原野上的树木看来十分眼熟,原来与家乡景致很相似,于是心底平添了几分思乡的愁绪。这里的夕阳日暮景色何其美好可爱!“万壑有声含晚籁, 数峰无语立斜阳”,诗人把自然拟人化了,万壑、晚籁、山峰、斜阳和人一样仿佛也有了生命。其间有“声”有“色”,情景交融,人与自然达到神形相契, 物我两忘的境界。
再看唐朝刘禹锡的《乌衣巷》: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夕阳斜照在乌衣巷口,朱雀桥边的野花独自开放。旧时堂前的燕子也已经飞入了寻常百姓的家。凄清氛围中, 当年那些乌衣诸郞今安在?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往日的繁华早已烟消云散。物是人非,空留余恨,只有一抹夕阳还在辉映着历史的沧桑变迁。这乌衣巷口的一抹夕阳令人无限感慨,弥散着几多怀古幽情!
古代那些学识渊博又敏感多情的文人士大夫常常在出世与入世之间转寰,大隐于红尘和朝堂,又时常将目光投向山水林泉之间,寻求内心安宁和精神归宿。正所谓“此心安处是吾乡”。唐代诗人王维 《辋川闲居赠裴秀才迪》一诗,就把自己的闲适心境与夕阳中的自然美景融为一体, 具有一种禅宗心境, 显出了隐逸者的情怀:
“寒山转苍翠, 秋水日潺湲。
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
渡头余落日, 墟里上孤烟。
复植接舆醉, 狂歌五柳前。”
诗人为寒山、秋水、柴门、渡头、墟里, 五柳等意象营造了“落日余晖”这一更为广阔的背景。夕阳渐落, 寒山转翠, 秋水潺潺, 富有浓郁的山林生活气息, 意境悠远奇妙, 格调高远。山林之美, 隐逸之趣, 暮风落日相互映衬, 别具情调。“倚杖柴门外, 临风听暮蝉”。这一联勾起笔者的很多美好记忆,晚风中的蝉声,斜阳下的诗人,山野间的那些萧瑟草木,曾经的青春豪情只剩得一襟晚照,情怀深沉,意韵悠长。诗人晚年归隐山林, 脱离尘俗, 独守一
份宁静的天空, 此诗下表现了那种自得其乐的隐逸情怀。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这是明代杨慎《临江仙》一词中的名句,充满了对历史对人生的哲思。世事浮沉变幻,功名转瞬即逝,只有高高的山峰,永恒地耸立在夕阳的映照下。全词为: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
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
白发渔樵江渚上,惯看秋月春风。
一壶浊酒喜相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
宋朝一代名臣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人,其人的一生功业事迹堪称是励志的典范。
他两岁丧父,家境衰落。少时勤奋好学,胸怀大志,以天下为已任,后来成为一位“在布衣为名士,在庙堂为忠臣,在边境为良将”、类似管仲、诸葛亮式的人物。他体恤民情,刚直不阿,力主改革,因直言数度被贬。在边境御敌时,他采取积极防御方针整顿边防。西夏兵称他“胸中自有甲兵百万”,不敢轻易犯边。在北宋政治军事舞台上,范仲淹可以说是颇有作为。同时,他也不失风雅之度,一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成为流传后世的千古名句。如同诸葛亮《出师表》中那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一样,激励了后世无数志士仁人。无论是立功、立德、立言,范仲淹都堪称是士林楷模。
1052 年(皇佐四年)五月二十日病逝于徐州,终年64岁。卒时被朝庭赠授兵部尚书,谥“文正”,封楚国公、魏国公。宋代大儒朱熹就极力推崇这位范文正公是“有史以来天地间第一流人物”。
如此一位人格标杆式的宋代士大夫,在出任西北边帅时曾写过一首著名的《渔家傲》词: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范仲俺《渔家傲·秋思》
有人说宋代豪放词应该从范文正公《渔家傲》滥觞。这首词深沉地抒发了范仲淹忧国忧民,决心抵御外来进犯,报国立功的壮烈情怀和英雄气概。
公元1040至1043年,范仲淹出任陕西经略副使等职,抵抗西夏侵略。长期的边地生活,使他非常熟悉边陲景物特征。对边塞风情和戍守生活有切身感受。因此,这首词中的景物极富边地特征。“衡阳雁去”、“四面边声”、“长烟落日”、“孤城闭”,便展示出一幅苍凉的边地画面。“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两句,更是堪与《敕勒歌》中“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相媲美。
下阕以“浊酒思家”、“胡虏未灭”、“征夫难眠”一组情感细节,反映了边境将士的真实情感。他们思家怀乡,借酒消愁,甚至是难以入眠。“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家无
计”,既有征战无功、有家难归之叹,又含“匈奴未灭,何以家为”之意。苍凉悲壮中又透出激越奋发的意绪,拳拳报国之心,浓浓思乡之愁兼而有之。结句“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道出戍边生活的辛酸,感慨不尽。
这首词写出了当时边防将士的真实生活和真实情感,不失英雄气概。读来真切感人。词的意境悲凉、壮阔,语言质朴凝练,一反五代以来柔弱词风,开慷慨雄放风气之先。为宋词的发展开拓了一个新的领域。
第三篇:一朵小花 _想象作文
一朵小花 _想象作文
一朵小花
你好!我是朵小花,我生活在一座美丽的大花园里。这里有洁白的茉莉、高贵的牡丹、调皮的杜鹃花、可爱的迎春花、粉红的月季花、鲜红的的玫瑰花、金黄的菊花„„她们都有美丽的衣裳,翠绿的叶子,我一朵小花,哪能跟她们比,于是,我每天都低着头,不抬头起。
直到有一天,我才对自己有了新的看法。那天,一位非常有名的画家来到这里,她要选一朵花,画好,拿去展览。我想:这样的好事,应该会落在百合姐姐或茉莉姐姐的身上吧。于是,我头转到一边来。她在花园里找来找去,看她的表情很失望,突然,她说:“这朵花虽然没有美丽的外表,但这朵花却有着淡淡的清香。”她把我画下来了,就走了。
这幅画给了我很大的自信。于是,我沐浴着阳光,接受了大风的考验,淋着雨水。我的腰杆变粗了。花儿们看见我与她们不一样的美,都和我交朋友,我很快乐。
如果那位画家再把我画下来,那一定是我在微笑的画。
第四篇:给我一朵洁白的想象
给我一朵洁白的想象
宁夏今年的中考作文:“大熊有一个小麻烦----大熊有一个小麻烦,他去找了发明家,发明家没等他说完话就说要给他装一对翅膀,裁缝没等他说完就要给他一条围巾,帽子店、蜂蜜店、装饰店,所有的地方听说他有一个小麻烦都给了他一点东西,可是大熊要的不是这些。直到大熊遇到一只小苍蝇,小苍蝇倾听了大熊的话,大熊说他需要一个朋友听他说说话,小苍蝇说:我愿意听啊!我做你的朋友吧!大熊愣了一下,立刻觉得心情好多了。”要求以记叙文的形式扩写此文。儿子考完后就给我说作文出的很白痴!我只好安慰了一番,我不想对此作文妄加评论,但我想说,在现在这个教育变成了固有生产流水线、只注重升学率、抢状元、以分数论成败高低的时代,还有几个孩子能有丰富的想象力,写出童话来?
前些日子翻儿子的一本阅读练习册,读到这样一篇阅读练习:“乡下人的狗”,文章说“城里人,尤其是有钱有势且有些雅趣的城里人,大都爱养些宠物在家中排闲消遣。狗,这个人类豢养了几千年的动物自然成了城里人首选的宠物。一条条娇小可爱的狗儿在主人怀中吃着汉堡,喝着奶茶尽情享受着,风光着,快活着。
然而同城里娇小的爱犬比起来,乡下人在庭院中养的狗却是不大相同的,乡下的狗多为体壮凶猛的大犬。且主人养它们多不是要观赏它们,而是让它们起着看家护院做伴壮胆的作用。话虽如此,可就狗的生活待遇而言,却丝毫比不得城里的狗兄狗弟们。
命好一点的乡下狗,捡些残羹剩饭勉强果腹,至于棍棒加身,怒斥指责那是常有的事,基他诸如‘狗崽子’、‘狗杂种’的臭骂更是时时充耳。
至于命差的乡下狗,恐怕连一半时日都没活上,就落个剥皮炖肉的下场。[~课件]尽管有时只是一件小事,忙乎有时狗甚至是出于好心的目的......”原文较长,反正中心意思就是乡下人的狗虽然吃住都很差,比不上城里的狗,但是朴实、忠诚的。文后有几道题目要求回答,称其为快乐闯关。
1、你怎样看待城里人豢养宠物这一现象?
2、乡下人的狗和城里人的狗的区别是什么?
3、乡下人的狗有怎样的品质?由此你会想到生活中的哪一类人?第3个问题,我看儿子是这样答的:乡下人的狗忠厚老实,没心眼,一心为主人;想到生活中那类诚信,为人厚道的人。但答案是“为革命事业中心耿耿、尽心尽力、不计名利的人”。看了这个答案我是百不思不得其解,凭什么让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看到这样一篇文章就要联想到革命人士?让我有些哭笑不得,说真的,我不知该如何回答,也不知道这样的答案就真是“正确的”?其实文章本身写的很有意思,阅读无非是增强学习语文的一种能力,但我实在没想明白给一个初中学生出这样的问题,是出于怎样的一个目的呢?但愿像这册阅读书皮上写的那样: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长度,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宽度;阅读不能改变人生的物象,但它可以改变人生的气象!
记得我上初中时,也是追求升学率的,老师也没有高学历,语文老师是北京老知青,英语老师是上海老板知青,数学老师是本地人,师专毕业的,但我觉得那时候我们对老师那是非常的敬重的,老师也是很有尊严感的,也是真的在教书育人的。虽说时代不同了,但我觉得教育的初衷与最终目标都应该是一致的吧。那时我参加过一次全县中学生演讲比赛,演讲稿是自己写的,老师给修改的。虽然如今早已物是人非,那篇文章的开头及语文老师的京腔京韵还是那么的清晰。最后我还得了二等奖,奖励了两本文学描写词典,至今还珍藏着,也让我内心一直充满了美丽的向往,一幅美丽的蓝天白云、绿草红花、清风拂柳的画面定格在我心中,让我一生心中都有一朵洁白的想象。
我想把一朵洁白的想象也给孩子们,亲爱的,请告诉我,还行吗?
第五篇:我是一朵云想象作文
【必备】我是一朵云想象作文三篇
我是一朵云想象作文 篇1
每当望着那如纱的云朵,我仿佛觉得自己变成了一朵白云,蔚蓝的天空变成了我展示自己的舞台。
一天晚上,我忽然觉得自己就是一朵雪白的,柔软的白云。
我飘呀飘呀,来到了炎热的沙漠上,我看见沙漠上的探险家背着重重的背包,擦着头上豆大的'汗珠,在沙漠上慢悠悠地走着,气喘吁吁地说着:“唉!真累 啊!如果天上能下一场雨就好了。”我听了以后,使出了吃奶的劲儿,把身子挤作一团,下了场小雨。探险家发现下雨了,高兴地手舞足蹈,我叹了口气说:“终于 把这事儿解决了。”
我飘呀飘呀,来到了雾霾严重的杭州。只见人们出门时,个个都戴着口罩,有些人们还议论着:“什么时候才不会有雾霾啊?”我听了,心想:这样的天气,他们怎么熬得过来呀?于是,我使出了九牛二虎之力,吹了一口大气,雾霾被吹走了,我却扁了下来,迷失了自我。
当我醒来时,发现自己正躺在床上,原来我是在做梦啊!天空依然那么蔚蓝,白云依然那么雪白,太阳依然那么火红,我走在大街上,心想:还是做人好。
我是一朵云想象作文 篇2
不知什么时候,我变成了一朵悠悠的白云,我洁白的身影有着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变成一棵大树,让人们在底下解渴,盛凉。变成一朵小花,让人们能闻到花的清香。变成一棵小草,让人们呼吸新鲜的空气。变成一颗桃心,让人们过着幸福快乐的日子。我是一朵云,一朵千变万化的白云。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会为人们遮挡太阳,把蒸汽全收集起来,在他们需要雨的时候,即使我再难受,也会打哈欠甚至哭泣来为人们送雨。在人们需要我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赶到,为他们遮风挡雨。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要告诉坏人如果你犯了罪,你有想过你的兄弟姐妹和父母吗 “我也不多说了,总之,你要改正错误,做回好人。俗话说的好,浪子回头金不换。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会为人们消灭沙尘暴,当沙尘暴来临的时候,我会让我的好朋友老鹰飞到我这儿叫几声,告诉我,然后我跟着他,来到有沙尘暴的'地方,用我的眼泪把这个人类的天敌,赶出这片美丽的土地。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会给枯萎的树木浇水。让他们起死回生,还大自然一片生机傲然。
假如我是一朵云,我会和我的朋友去游山玩水。走遍天南海北。
我是一朵云想象作文 篇3
我是一朵云,我有孙悟空七十二变的本领,你瞧!我的伙伴们正在变成小兔子,在玩你追我赶的游戏呢!我也想跟它们玩呢,刚想走过去,转眼就不见了它们的影子。你看右边,我的'小伙伴又变成一只可爱的小猴子正在爬树,它爬到这棵树上,一会儿又跳到另一棵树上了,可调皮了!
树下还有一只萌萌的小猫呢!我正想逗逗它,就变成了一团毛线球,滚到它的身边,在它的小爪子旁边滚来滚去。这只小猫怎么都抓不到我,气得“喵喵”叫着,我正在找它呢,突然间它又变成了一只凶猛的狮子,一会儿怒吼、一会儿趴在地上睡觉!
忽然,我看见了很多蚊子在睡熟的狮子头上绕来绕去。我很害怕,如果把狮子吵醒了惹怒了可不好!我赶紧变回了自己一朵云的模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