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探索论文
摘要:顶岗实习是指学生在结束相关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学习之后,到实际的工作企业进行岗位实习。通过大量的实践证明,这一举措能够有效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帮助他们熟悉实际的工作环境和人际关系,为其毕业之后的就业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因此,以培养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教学宗旨的高职学校,开始积极引进这一教学方式,希望能够通过实习和实训的机会让学生得到全面的发展。
关键词:实训锻炼;技术能力;管理部门;专项资金
高职院校极为重视对学生专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安排上始终坚持将理论知识教学与实践相结合,而顶岗实习正是对高职教学的拓展和升华,会让学生通过切身经历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水平和职业综合素养。因此,如何有效开展本校的顶岗学习活动,如何将其管理变得更加正规化、规范化,已经成为了广大高职教育者极为重视的课题。
1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
想要将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的管理,就要成立专门的监督管理部门。各院校要抽调专门的人员组成领导小组,在人员的组成中不仅是吸收本校的行政管理人员或者拥有实践教学经验的领导人员,同时还可以邀请学生所在实习单位的管理人员加入到其中,保证学校与企业之间的有效沟通和配合,确保监督管理小组能够及时掌握学生们在实习当中的情况。[3]该部门的成立还有一项重要的职能,就是对学生实习工作的所有情况进行详细的了解与管控,明确了解本校整体的实习状况,并及时对其进行查漏补缺,帮助学校有效提升整体的实习质量。在对实习质量进行监管时,该部门要对合作企业进行实地调查,与企业的配合对学生实习的过程进行监管,同时对学生进行督导工作,并对学生的工作进行成绩考核以及评定等,建立完善的实习档案。[3]
2要对其拨付专项资金
为了保障本校顶岗实习工作的高效开展,学校要对其拨付专项的资金。顶岗实习属于高职的教学内容之一,因此在拨付资金时学校可以按照学生上学时期的课时酬金来进行计算。要将此笔资金作为实习工作的转款资金,要在实习联络和实习管理以及检查差旅费和电话费等方面进行使用,要对其进行相应的监管,保证能够做到专款专用。[1]
3建立完善的监督管理制度
制度的建立是确保对顶岗实习进行有效管理的关键所在,要严格按照规章制度对实习的全过程进行监管,要将提高学生专业技术的实际应用能力作为工作的主线,将管理更加规模化和系统化。在实际的管理中,还存在对学生监管不到位的问题,在管理时,相关部门要针对这一点设定全方位的监管体系,并要在设计时积极的进行思考,确保该体系在使用时能够具有较强的适应性以及可操作性。除此之外,要将学校和系以及指导老师与辅导员几方面互相联合在一起,实施责任明确制,保证管理信息在之间传递的高效性。要重视提高管理的实用性,同时要对本校原有的测评机制进行改革,要加强对学生实习过程中各方面能力的考核部分。这种管理模式不仅可以促进学生实际能力水平的提高,同时还能保证校企合作的质量。[2]
4做好安全教育的工作
对于即将进入实习岗位的大学生来说,这是他们第一次脱离学校和家庭的保护环境步入社会,他们并没有过多的社会生存经验,因此为了保障学生们在实习期间的安全,学校必须要对其进行相应的安全教育工作。首先,学校要收集所有学生在实习期间的联系方式,要让学生明确一旦手机换号时要及时告知学校相关老师,保证学校与学生之间的联系保持畅通。同时,也要掌握学生实习单位的联系方式,要确保能够随时了解学生们的工作和生活的情况。其次,要邀请往届的毕业生告知学生在工作实习中的注意事项和安全防范问题。要帮助学生建立实习互助小组,帮助在同一单位或者同一地区实习的学生建立相应的关系群,让他们在实习期间能够互相照应、互相帮助。并将岗位相关的安全教学内容装订成书,将其发放到每一位学生的手中,让他们进行学习。除此之外就是要制定协议,使学生的实习具有法律保护。一方面,学校和企业之间,学生和实习企业之间要签订实习协议和相关的管理协议,将企业对学生安全所要担负的责任明确在协议之中;一方面,学校和学生以及家长之间都签订安全责任协议,让家长加入到对学生的安全保护中;另一方面,要建议学生购买意外伤害保险,此部分的费用要有学校拨付转款承担一部分的费用,减少学生的经济压力。[1]
5结束语
为了帮助学生切实提高自身的专业技术运用能力,帮助其在日后工作中获得更大的发展空间,对其进行顶岗实习是十分具有必要的。各院校要加强对学生实习的监管力度,积极采取多种措施,让其管理变得更加规范化。
参考文献:
[1]易兰华.高职院校顶岗实习教学质量多元化评价指标体系构建——基于利益相关者视角[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14,(7):64-69.[2]段小斌.高职院校学生顶岗实习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3,(15):159-160.[3]姜东洋.高职顶岗实习规范化管理研究与实践[J].人才资源开发,2015,(14):100-101.
第二篇:直面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
直面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
【摘 要】高职院校毕业生顶岗实习主要为一种就业型实习,存在着管理难度大,稳定性差,学生权益得不到保障,用人单位“想说爱你不容易”等问题,加大宣传和对学生的 教育 力度,建立健全相关 法律 法规,加大政府监管力度,完善顶岗实习的规章制度,加强管理力度等才能解决并做好顶岗实习的各项工作。
【关键词】高职院校 顶岗实习现象 思考
根据2005年10月28日《国务院关于大力 发展 职业教育的决定》中“中等职业学校在校学生最后一年要到用人单位顶岗实习,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习实训时间不少于半年,建立 企业 接收职业院校学生实习的制度。实习期间,企业要与学校共同组织好学生的相关专业理论教学和技能实训工作,做好学生实习中的劳动保护、安全等工作,为顶岗实习的学生支付合理报酬”的规定,各高职院校积极响应,不断探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是也存在很多问题。对顶岗实习的认识 高职院校毕业学生的顶岗实习,是学校培养实用型、技能型,优先满足基层第一线的高等实用人才的重要环节,是对学生所学专业理论和技能的检验和综合运用,也是面对激烈竞争的人才市场和职业岗位群的需求。根据目前用人单位的招聘情况,可将顶岗实习分为就业型和实习型两种,校企双方所承担的管理责任也有所不同。
就业型顶岗实习。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均招收就业型顶岗实习学生,这类学生在校学习两年或两年半后,由企业直接招聘上班。对于企业来讲,虽然学生还要经过试用期或培训期,但学生已经在为企业劳动,事实上学生已经成为企业的职工,顶岗实习等同于就业。对于学校来讲,学生虽然已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但由于学生并未真正毕业,也未颁发毕业证,因此仍是学校的学生。所以,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既是企业职工,又是学校学生,具有双重身份。因为企业在实习前已经办理招工手续,学生已成为企业的一名职工,学生也按照企业的分工和要求顶岗劳动,所以,在对学生管理上,企业负有直接责任,学校负有间接责任。这是因为,在这个时期,学生虽然还具有在校生的身份,但学生的全日生活全在企业,已完全融人企业的工作、生活环境中去,在对学生的日常管理理所应当负有主要责任。而学校只是负次要责任,积极协助和配合企业的管理,另外,学校也负有跟踪调查学生的表现情况、对学生进行综合评价责任,负有对于有问题的学生进行疏导教育和配合企业进行严格管理的责任。
实习型顶岗实习。目前有少数用人单位招收实习型顶岗实习学生,这类学生到企业实习前,企业并没有确定安排就业,只是考虑安排顶岗实习,至于说学生顶岗实习期满后是否留用,将视具体的情况,一般情况是企业只留用极少部分优秀的学生。学生在这个时期只具有在校生一种身份。虽然学生的日常生活都在企业,也必须要遵守企业的有关规章制度和规定,但由于学生毕竟还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企业职工,企业对学生的约束是有限的。所以,企业只在实习生产过程中及在安全生产方面对学生负有管理责任,而对学生的其他一切管理均由校方负责。这是因为学生还不是企业职工,还只是一种学生身份,平时的管理当然要靠校方直接参与甚至主导。对于企业来讲,主要是按照与学校事先协商的要求安排好顶岗实习,而对学校来讲,主要是配合好企业完成实习任务。
实习型顶岗实习一般均是由学校联系的,与企业均有实习协议,其实质是职业院校多年以来驾轻就熟的生产实习,而就业型顶岗实习是近几年才出现的新生事物,从政府、学校、企业来讲都还处在探索阶段,因而以下主要讨论就业型顶岗实习。顶岗实习存在问题及原因
2.1管理难度大
到用人单位进行顶岗实习的毕业生有两种,一种是由学院统一推荐的即推荐就业,另一种是学生自己联系即自主择业。
对自主择业进行顶岗实习的学生,由于用人单位和学校双方对对方均不了解,用人单位和学生一般都不会主动与学校联系,一般学生也不反馈顶岗实习的情况,学校基本上无从管理或者说是失去了管理,而一旦学生在用人单位顶岗实习期间或因某些原因离开了用人单位后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其身份仍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将难辞其究。
对学校集中推荐进行顶岗实习的,学校与用人单位双方对对方均有一定的了解和交往,而且一般均要签订“顶岗实习协议书”,明确双方在学生顶岗实习期间的管理职责。但由于学生实习岗位远离学校,实习时间长、人员分散,而且实习企业的基地多、面积大、岗位种类多,有些实习岗位还具有流动性大的特点,要让每个学生得到学校及时有效的管理和指导,往往难度较大。学校受人员数量和资金制约,管理教师往往只能起到巡视、监督、信息反馈的作用,学校对学生的整体管理和指导功能弱化,学生在生活、学习、与企业的关系、面临的种种困难无法能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实习的质量。
2.2稳定性差
毕业生到用人单位开展顶岗实习后,往往会因为各种原因会有一些学生不能坚持到实习期满就离开用人单位而不知去向,据调查发现,这类学生为数不少。一方面,用人单位的用工是有计划的,而且从招聘到培训,用人单位均要产生成本,学生一旦辞工,用人单位必将产生 经济 损失,也必将影响学校和用人单位之间的合作。另一方面,由于学校在学生离校至用人单位顶岗实习之前,理论教学、主要的校内实践教学、毕业设计等教学环节均已完成,学生离开用人单位后一般不愿意再回到学校,而是另谋出路,有的甚至上当受骗参加传销等。而同样,一旦学生在此期间出现重大安全事故,因为其身份仍是学校的学生,学校将难辞其究。学校在此问题上忧心仲仲,如履薄冰,有苦难言。
导致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稳定性差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的就业心态和适应社会的能力不足。高职学生是为生产、建设、管理、服务培养的第一线的应用型技术人才,要求必须到第一线工作和锻炼,但很多学生自认为自己是大学生,是“天之骄子”,应该有一个良好的工作环境和工薪待遇,对第一线的工作估计不足,理想和现实之间的差距较大,难以承受第一线的艰苦工作,有的学生甚至工作不到一天就要求辞工或逃离用人单位。其次,用人单位为了追求利润最大化,给学生提供的工作、生活条件和待遇较差,甚至利用学生的实习期工资待遇(包括加班工资)低的特点“盘剥”学生,学生在无法承受长时间、高强度的工作压力下自动辞职。第三,由于学校在管理上难以到位,一些学生在工作、生活中的思想问题及种种困难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引发辞职。
2.3学生的权益得不到保障 目前,大部分用人单位不愿意跟实习生签订劳动保障协议,甚至不愿意签订教育部统一印制的一式三份“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而往往只是给学校发“接收函”,如果学校或学生不同意就不接收毕业生。这种情况导致学校,特别是学生在维护学生的权益上都处于弱势地位。顶岗实习期间的学生,一旦出现工资、工伤、保险等方面权益受损,用人单位认为实习生不是单位正式员工而不负责任,司法系统因为没有相关的劳动协议保障难以受理,劳动部门因为没有相关的明文规定而无法界定。
同样,学生在顶岗实习期间的合法权益得不到保障的原因也是多方面的。首先,学生顶岗实习期间权益保障的法律、法规体系尚不健全。其次,企业管理者为获取利益,不择手段降低成本。为了追求利益,节约开支,占领市场,有的用人单位缺乏社会责任感,他们仅仅把实习大学生作为廉价劳动力,而不提供安全的工作环境,有的甚至故意以种种理由克扣实习生工资或者抵押金,他们想尽一切办法利用实习生为企业创利创惠。第三,劳动力市场呈现供过于求的态势。高等教育大众化时期,高校的扩张致使毕业生数量急剧增加,就业压力逐渐增大,这就成为用人单位对大学生吹毛求疵的客观原因。第四,学生求职心理压力过大,求职心切。为了找到工作,他们不惜一切代价,这种急切的求职心理成为部分实习生被用人单位利用的直接原因。第五,学生缺乏自我维权意识和自我保护能力。由于没有相关法律法规保障,实习期间学生在与用人单位的交涉中处于劣势,使得一部分大学生在受到侵害后,不愿通过合法途径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有的甚至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合法权益受到了侵害。实际上,尽管法律上大多数大学生虽然已经是成年人,但在心理上,他们却依旧是个孩子,远离了父母,缺乏必要的社会经验和心理素质去应对各种突发事件,自我维权意识缺乏和自我保护能力较弱,这些都是学生实习期间合法权益受损的主观原因。
第三篇:顶岗实习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探析教育论文
[论文关键词]顶岗实习高职院校就业指导
[论文摘要]在高职院校中,顶岗实习已经被普遍纳入到学校教学计划,在高技能专门人才的培养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这种培养模式为就业指导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也带来各种挑战。本文分析了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影响,并在人力配备、指导方式等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就业指导通常理解为是帮助择业者根据个人的生理、心理特点选择适合于自己职业的过程,狭义上是指择业期的选择过程,广义上是指择业的准备过程和选择过程。它是兼顾学生个人特征与社会需要,以期达到职业适应性而自学、自主、有科学根据地计划职业发展、合理选择职业的过程①。就业指导在学生的职业规划、择业意识、求职方法及职业素养等方面起着重要的指导作用。在就业竞争加剧的大环境中,加强就业指导,帮助毕业生做好就业准备,是做好就业工作的重要措施。
顶岗实习是指学生根据学校教学计划的要求在规定的教学时限内,按照学校实习教学计划的安排,在企事业单位相关实践岗位上进行的实践学习活动,包括实习、预就业和已签定就业协议的提前就业等②。顶岗实习是高职院校大力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培养模式,在高技能专门人才培养中起到极其重要的作用,尤其对高职院校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一、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的促进作用
当前,高职院校的就业指导工作往往是通过课堂讲授、模拟招聘等形式进行的,目的是让学生了解就业形势,学习就业政策,掌握必要的求职方法,提高求职能力。这些对高职院校毕业生走上工作岗位有着重要意义,但也因学生缺乏体验而导致指导效果大打折扣。顶岗实习以其工作岗位的真实性、工作环境的复杂性、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等特点,成为高职实践教学体系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起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③。顶岗实习的推进,让就业指导有了真实情境,增强了指导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1.工作实践有利于改进教师的指导方法
顶岗实习贴近生产实践的第一线,很多工作方法都是学科发展的前沿。比较而言,教师拥有较高的理论素养,但缺乏紧贴生产实践的第一手资料,就业指导容易脱离实际。顶岗实习为就业指导教师提供了大量的企业新信息,尤其是企业的管理制度、生产流程、工艺方法及企业文化、用人需求等,对指导教师更新人才观念和指导方法具有促进作用。
2.工作岗位的真实性有利于端正学生的择业意识
当前,高职毕业生择业意识不强,是影响他们顺利就业的制约因素之一。一方面,他们就业期望值过高,用人单位的地理位置和工资待遇成为历年来高职毕业生的关注焦点,也成为毕业生和用人单位之间的选择矛盾。通过顶岗实习,有利于学生客观认识社会,自觉调整就业期望,缩小就业期望与企业需求之间的差距,逐步形成比较务实的择业观。另一方面,毕业生存在频繁跳槽的情况。通过顶岗实习,使学生身处工作中的真实场景,认识工作岗位的实际内容,有利于帮助学生对行业和岗位的深入考虑,做好职业规划。如机械专业的毕业生,通过顶岗实习可以熟悉工作岗位的职责,认识到设计、生产、管理、市场等不同工作内容的内在联系与实际要求,获得从事本专业各项相关工作的客观认识。
3.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
顶岗实习的培养模式可以让学生在实际岗位上得到锻炼,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求职能力。由于工作环境的复杂性,每个具体工作岗位都要求学生将所学的理论知识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进行独立工作,解决实际问题,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专业实践能力。同时,学生参与到企业生产、管理等方面的组织中,需要处理团队中的各种关系,这样有利于提高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另外,通过顶岗实习,能够实现与企业的“零距离接触”,可以增强学生对岗位的适应性,提高学生适应环境的能力,还能了解企业用人制度、招聘要求等,对学生完善自身的求职方法与策略也是极为有利的。
4.工作经历与体验的综合性有利于强化学生的职业素养
每个劳动者,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缺乏职业素养的人不可能在工作中尽心尽力,更谈不上有所作为。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可以亲身感受企业需求和企业对员工能力的要求,这有利于促使其不断总结提高,培养科学严谨的工作态度和勤奋务实的工作作风,培养他们守标准、守规定的良好习惯。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的过程中,不仅接受教师的指导,还接受企业文化的熏陶,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敬业精神,使他们树立起强烈的竞争意识和勇于吃苦的精神④。
二、顶岗实习对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带来的挑战
顶岗实习的推进,为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带来促进作用的同时,在人力配备、指导方式等方面也提出了新的挑战。
1.师资力量薄弱与学生就业指导需求的矛盾
高校扩招导致毕业生人数不断增多,导致师生比不同程度地出现失调情况,直接增加了就业指导工作的压力。当前就业工作队伍主要为班主任、辅导员等,加之大多数高职院校是从中专升格为高职的,生产实习教师数量偏少,且很多是缺乏企业经验的年轻教师⑤。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做到针对每个顶岗实习学生进行指导,难以适应顶岗实习中学生就业指导的需求,就业指导工作满足不了学生的需要。
2.地理位置分散与就业指导沟通的矛盾
顶岗实习是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多采取分散实习的形式。每个单位相对人数较少,学校安排的指导教师也很少,指导教师很难同时指导分散在各地许多实习点的学生,实习学生得到教师的直接指导非常有限。同时,实习地点的分散,造成顶岗实习期间师生之间的沟通遭遇障碍,师生之间直接见面机会非常有限,这使师生之间无法面对面地对具体问题进行深入交流,容易造成沟通的障碍与交流信息的误解。
3.学生准备不足与完成实习任务的矛盾
顶岗实习虽然让就业指导有了真实情境,让学生亲身体验就业指导内容,但由于不少学生思想认识不足,导致就业指导面临困境,无法实现预期效果。有些学生对顶岗实习重要性的认识不足,错误地认为顶岗实习只是走过场,对学业毫无帮助;或者认为顶岗实习不配大学生的形象,定岗实习是到企业去充当“廉价劳动力”;还有一些同学认为报酬过低、上班时间太长,感觉到太辛苦而无法忍受。这些都直接影响到学生的实习态度,导致对实习缺乏兴趣与责任感,不能主动投入到顶岗实习中,无法达到提高专业实践能力、强化职业素养的目的。
4.职业素养欠缺与企业岗位要求的矛盾
当前,一些大学生缺少生活磨练,缺乏吃苦耐劳、艰苦奋斗的精神,不愿做具体细致的基层工作。顶岗实习过程中不遵守企业的规章制度,上班迟到,眼高手低,实习质量难以保证。一些学生缺乏责任感,工作消极,在企业生产任务需要加班时无法满足要求。还有的工作粗心、缺乏团队意识、态度不诚实,这都与企业的岗位要求不相适应。
三、顶岗实习中高职院校就业指导工作的思考推进顶岗实习,需要在人力配备、指导方式等方面进行改进,以适应形势需要。
1.增加人力配备,不断深化就业指导
做好顶岗实习工作,提高就业指导的实效性,要切实加强人力配备。一方面,学校要成立顶岗实习领导工作小组,加强顶岗实习工作的统筹协调,定期对开展情况进行跟踪和检查,及时总结工作进展情况;另一方面,要加强实习指导工作队伍的建设,加强实习现场的指导。指导教师队伍可以由校内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组成。在校内指导教师人力不足的情况下,可以通过积极与企业协调,开展校企合作培养方案,发挥企业人力资源优势,共同参与顶岗实习学生的培养教育,实现学生在顶岗实习过程中企业兼职教师为主、校内教师为辅的“双导师”指导。要深化就业指导,实习指导老师通过实地考察、调查研究、现场指导等,对学生实习过程中职业素养、专业技术等方面进行具体指导,为学生提供强大的人力资源支持。尤其是企业兼职教师,需要通过明确指导内容,将校外兼职教师的作用落到实处。
2.加强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
加强就业指导工作队伍建设,提高信息化工作能力,对决就业指导工作队伍人力不足和实习位置分散带来的困难,是极为有益的。QQ、飞信、邮件等现代通讯技术手段可以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在就业指导工作中有着独特的功能。以中国移动的飞信业务为例,作为实现电脑与手机互发短信的实时通讯工具,可以进行单独聊天或群组交流,还可以群发短信,既是师生间交流极为方便的一种工具,也是就业指导信息发布的良好工具,为就业指导工作带来极大便利。教师可以根据需要选择相应的技术手段,通过QQ、飞信、电话、邮件等与学生进行交流,能够在师生之间营造良好的氛围,形成畅所欲言的交流环境,有利于学生与教师的沟通、交流。实习指导中常用的各种通讯联系手段及特点如表1所示。
在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过程中,需要重点做好两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努力实现大学生校内教育与企业指导的统一,在选择时必须考虑工具的特点是否满足解决问题的需要;二是非常必要在低年级学生班级中开展班级博客、QQ群等的建设,夯实信息化平台的基础。
3.做好实习准备,加强高职教育理念认同
解决学生对顶岗实习的认同问题,需要加强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一方面可以通过在实习前应召开实习动员会,让学生明确“顶岗实习”的目的、意义、内容与要求,使广大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是高职教育的一个重要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学生认识社会、认识专业的重要途径,是从学习阶段走向工作岗位、适应社会的必由之路。要结合实习生的工作岗位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深人细致的顶岗实习前教育和培训学习,以提高学生对企业和岗位的认识⑨。要通过日常宣传营造良好的氛围,也可以通过组织专业参观等方式让学生了解企业对员工的素质要求,让学生认识到顶岗实习的实际需求,从而让学生积极投入顶岗实习中。
4.加强养成教育,构建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随着高职院校顶岗实习培养模式的深入推进,高职院校原有的就业指导体系显得滞后,无法适应新形势的要求。需要构建一种与当前形势发展变化相适应的就业指导模式,在学生技能训练、理论教学、校企合作等多方面进行完善,以适应新形势下日趋严峻的就业形势。特别是针对目前高职毕业生在职业素养、职业规划等环节上的薄弱,应尽可能对高职学生实施有效全程化指导,这样才能在毕业环节的就业指导收到更好的效果。出需要从就业岗位的要求出发,培养学生严格执行操作规程、遵守企业规章的职业规范,利用各种场合、长期坚持对学生基本职业素质的养成,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习惯,构建“全程化、个性化”就业指导服务体系。
第四篇: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实践探索论文
摘 要:缺乏管理意识,思想观念滞后,缺少合理规划,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机构不完善等是我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过程中普遍存在存在的问题。通过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明确管理责任,优化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加强宣传力度,提高资产管理意识,强化资产管理的专业人才队伍,是解决这些问题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实践;探索
当前,我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工作缺乏系统的科学理论支持,需要加强理论研究与实践研究,防止高职院校资产浪费与流失,有效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健康和谐发展。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是近几年新创办或合并转型而成,资金筹集情况复杂。普通高校的资产管理方式显然不适用于高职院校。如何改变高职院校落后的资产管理模式成为当下高职院校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资产管理在高职院校管理过程中的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资产一般为固定资产,主要指使用年限超过一年、单位价值在1千元以上、使用过程中能够保持原有状态的资产;也包括单位价值没有达到一定标准,但是使用时间超过一年的同类物质。固定资产可分为6类:建筑物、专用设备、通用设备、文物、工具、陈列品等。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在以上六类的基础上又划分出众多小类别。高职院校因自身教育类别的特殊性,固定资产数量大、种类多、周期长。这些特点一定程度上增加了管理的难度。高职院校的资产承载着高职院校教育的物质保障,是教学、科研、管理等教学活动正常运行的物质基础,有效地保障和促进高职院校的生存与发展。高职院校资产管理中,提高资产管理水平,充分发挥资产利用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二、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当前,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过程中存在不少亟待解决的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我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发展。高职院校呈现出的超常规发展状态,导致资产管理出现失误。例如,高职院校重视实训基地建设,但是“重投入,轻管理”,在实训基地建设中,没有按照实际情况进行项目投资,造成实训基地闲置率高、利用率低,且观赏型设备较多。
(一)缺乏管理意识,思想观念滞后
高职院校工作人员认为,学校资产隶属学校,是无偿的,可以随心所欲地处置,破损可以更新,坏掉可以重新购买,管理与否并不重要。这一观念造成大量资产重复购置,出现资产闲置及资产损害严重现象。
(二)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与资产配置缺少合理规划
据数据资料显示,我国高职院校有25%以上的仪器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价格昂贵的仪器设备的利用率低于10%。当前,高职院校资产多为政府投资,财政无偿性的拨付容易滋生资产投入的盲目性,盲目的资产投入缺乏一定的科学论证。高职院校缺乏科学论证的资产投入是造成资产管理出现问题的重要原因。
(三)资产管理制度不健全,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
多数普通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没有形成一套完整的、固定的资产管理制度,在采购、使用、管理、处理等环节中既缺乏相应的制度,又缺乏完善的监督体系。高职院校的不少部门在购买设备时没有严格按照采购部门的批准,而是自行采购,并且常常采用先交付使用,后办理入账的方式。部分部门使用预算之外的资金或者专项资金购入固定资产,没有报账;报销的单据缺乏管理部门的审核;捐赠资产的原始单据不全,不能及时办理入账手续,等等。这些现象不但给高职资产管理带来不便,而且造成帐外资产大量存在。
(四)缺乏专业人员,管理机构不完善
高职教育超常规的发展使教学规模不切实际地盲目扩张,导致高职院校普遍存在学生多、专业教师缺乏的现象。与普通高校相比,大部分高职院校缺乏专门的实验室和实验设备,以及专业管理队伍,一定程度上造成管理失真。高职院校中普遍存在工作体系不健全、制度不完善、监督不健全等问题。例如,当设备发生故障时,因缺乏专业维修人员,只能依赖生产厂家及专业维修公司,这不但影响正常的教学工作,而且提高了维修费用的支出,不利于管理。
三、新时期优化高职院校资产管理的建议探究
资产管理是一项政策性和业务性很强的工作。高职院校应结合实际发展现状,建立一套较为完善的管理制度,适合学校教育发展。
(一)建立合理的管理体系
明确资产管理在高职院校生存中的重要作用,提高管理人员责任意识。只有做好高职院校资产管理,才能进一步提高其教学质量。应及时建立合理地管理体系,明确各个部门和每个人的责任,并制定明确的奖惩措施,提高管理人员积极性,实现对固定资产的合理管理。同时在资产管理上应采取使用权与所有权分离的标准,对资产实行集中管理。
(二)优化管理制度
资产管理需要管理者提高责任心,端正服务态度。首先,管理者必须热爱管理工作、具有专业管理技能。高职院校应向企业学习,制定合理的资产管理制度,提高管理效率。实践证明,好的管理制度对高职院校十分重要,提高资产管
第五篇: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探索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实验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怎样构筑高水平、高起点的建设平台和管理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是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关键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实验室管理;思路
高职院校是培养具有专业技能人才的职业教育基地,高职院校学生在校期间除接受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教学之外,更重要的是培养一定的动手实践能力,为今后从事专业技术工作打下良好的实践基础。学生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大部分是在实验、实习场所完成的,因此,实验室建设应该是高职院校整体建设需要特别关注的一项内容。高职院校要以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为核心,切实提高思想认识、稳定实验队伍、加大经费投入、改善实验条件、改革实验室管理体制已成为高等职业教育实验室建设的关键任务。怎样构筑高水平、高起点的建设平台和管理模式,成为各高职院校关注的焦点。
一、实验室建设和管理在高职院校教学工作中的意义
高等职业教育作为高等教育发展中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第一线、服务当地经济建设和管理需要的高技能应用人才的使命,高职教育与普通高等教育最大的区别在于高职教育所培养的是应用型、技术型人才,而实验(实训)室是培养应用型、技术型人才的重要场所;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对现有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出了新的要求,也对实验(实训)室建设和管理提出了新的要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实验室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第一通道,是学生学习操作技术锻炼动手能力的初级战场,是首次进入本专业科学研究的前沿阵地。因此必须以高职学生动手能力提高为目标,强化实验室建设。实验室建设与管理水平直接关系到培养人才的质量问题。实验室水平的高低、工作的好坏,是学校教学水平、科研技术和管理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高职院校只有强化实验室建设和管理,才能为社会培养高素质应用型人才,才能不辱使命。
二、目前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投入严重不足
由于高职院校办学经费长期处于紧张状态,致使实验室建设经费长期投入严重不足,欠账太多,加上科学技术和学科建设的飞速发展,仪器设备更新极快。近几年扩大招生,学生人数逐年增多,仪器设备需求量增大,然而,教学科研的设备购置经费有限,且仪器设备的价格高昂,从而导致实验室基础设施条件差,仪器设备套数不够,实习基地建设投入不足,仪器设备陈旧,更新率和完好率低下。接下来的几年,高职院校招生形势将持续良好,办学规模不断扩大,新兴专业学科不断增加,对实验仪器设备的需求量越来越大,而学校对实验室的投入远远不能适应当前职业教育形式发展的需要。
(二)实验教学队伍的管理缺乏以人为本的思想
某些职业学院的领导办学理念滞后。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重授课轻实验的倾向,试验教学处于从属地位。很多实验室实验开出率低,管理职责不清,实验技术人员被视为教辅人员,在评聘职称、奖励、计算工作量、个人进修等方面,一些学院对实验教学人员关心较少,甚至还存在着一些不合理的现象,由于偏见和政策上的不配套,这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工作积极性。使得许多实验技术人员在实验室留不住,一有机会总想调离实验队伍,导致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学历层次偏低,职称和年龄结构不合理;缺乏必要的学习进修提高,很难适应高等职业教育的快速发展和实验室建设的需要。近几年许多实验室都引进了不少进口的大型精密仪器,这些仪器基本上都没有处于最佳工作状态。主要原因就是缺乏一支训练有素的实验技术队伍。严重地影响到了实验教学工作的开展,极大地降低了人才培养的质量。
(三)实验室设置混乱,管理机制滞后
我国高职院校的实验室管理体制沿用院—系—室的管理模式,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实验室按照专业课程进行设置,许多交叉学科的实验室存在着重复建设的情况;一些实验室的设置混乱,功能单一;服务对象单一,一方面,经费不足使投入成本较高的专业类实验室处于长期紧缺状态,难以满足教学与科研的需要;另一方面,用十分有限的经费建成的专业实验室却使用率不高,此类实验室专业针对性越强,专业规模越小,闲置程度高,不能形成整体优势与合力,客观上造成了教学资源的浪费。在实验室设置中,没有坚持任务、规模、功能、人员的通盘考虑,而是过分地被人事关系、教研室利益等问题所纠缠,一个实验室掌握了使用权,就等于拥有了所有权,我不用,别人也用不了,也别想用。
(四)实验方法约束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实验教学本来应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要着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许多高职院校实验大多是结合理论课程开设的。但由于许多实验为原理验证性实验,缺少大型的、综合性的实验项目,实验方式大多是教师先讲,学生按照教师的布置或者指导书上的步骤,按部就班,完成实验操作。这没有真正挖掘出学生的潜力,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开拓精神受到了约束。他们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都受到限制。
(五)实验室整体规划力度不够、实验室开放性严重不足
高职院校由于缺乏对学院整体发展方向的把握不足、定位不准以及投资经费有限,造成的重点不突出、特色不明显,未形成科学合理的实验室设置和管理体系。
在高职院校实验室普遍存在的另一个问题,实验室开放程度不够。实验室过于封闭,对外服务意识差。由于实验经费和人员方面的原因,实验室除开展必要的教学活动外,很少有其他的任务,可以说基本处于封闭和各自为战的状态。学术领域的最新信息也不能及时引入到学生的实践环节中来。
三、加强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思路和对策
(一)提高认识转变观念
高职院校实验室肩负着培养应用人才、出成果和服务当地经济建设的重要使命,学校主管部门的领导要从战略高度,运用政策导向和竞争激励机制,把广大教师的主要精力引导到实验室建设上来,加大对实验室建设的投入,进行规范化管理,坚持高起点规划,高水平建设,高标准验收,勇于创新,认真实践,创出特色。
(二)探索先进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促进资源共享
应将分散的各教学实验室相对集中,形成以技术实验中心为行政管理机构,院级实验室和功能性实验室并存的管理模式,技术实验中心在一位主管副院长的领导下由具有一定学术造诣,治学严谨、热爱实验室工作的实验室管理干部、实验技术人员组成。把公共基础课实验室建成规模适度的院级实验室,成为面向全院学生开放的综合教学平台。管理模式实行实验室主任负责制,院级实验室主任由学院直接任命或聘任。使相近的几个单一功能的学科实验室改造成为一个多功能的实验室,可以为多门实验教学服务,提高了实验室和仪器设备的利用率。功能实验室实行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功能实验室主任由所在系提出名单,报学校审查批准后统一聘任。功能实验室实行院、系两级统一管理的体制与运行模式,既保证了技术实验中心对功能实验室的宏观调控与指导作用,又能充分发挥系的专业管理优势。技术实验中心负责统筹管理,保证仪器设备配置不重复,功能不重叠。凡新建、分立、合并、撤销实验室,应由各试验室主任提出申请,按规范审批、规划和建设。技术实验中心应理顺关系,建立独立管理机构,统筹协调,使原本内在紧密联系的职能由分离走向联合,实现优势互补。
另一方面,应加强实验室管理的信息化,利用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以及无线射频等技术,把各实验室的设备信息、业务数据方便地、更好地集中到实验中心的一个计算机系统中,实现校内实验室资源共享。同时还应充分利用互联网络,使实验资源的共享扩大到更为广泛的社会范围。
(三)强化高职院校实验技术队伍的建设
实验技术队伍建设是实验创新体系中重要的核心部分,要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实验室工作人员的个人基本素质。一方面要引进高学历、高层次的人才充实队伍,改善结构;另一方面要对现有人员有计划地进行在职进修提高。学校要加大经济投入,积极创造条件,通过岗前培训、鼓励实验人员攻读学位,定期参加新技术的学习或讲座等多种途径,帮助实验工作人员提高个人的专业知识和业务水平。派专门人员学习专项技术。使新设备、高新技术在短时间内能充分发挥作用。要切实赋予实验技术队伍相对独立的地位,改变仅将其视为教辅人员的做法,他们的技能的不可替代性应由相应的职务(称)、级别、待遇等来体现。还要在人事部门建立较完整的实验技术人员考核档案,实验人员聘任、晋升、奖惩都按规定通过考核评定。对不适应实验技术岗位的人员要及时进行分流。
(四)健全实验室管理的各项规章制度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
健全和完善各项规章制度才能使实验室工作有章可循、有章必循,实行科学化、规范化管理,使实验人员、教学任务、仪器设备、实验场所、各种技术档案及基本信息的建立和管理形成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的实验室管理模式.使学生和实验技术人员时刻遵守实验室规章制度,同时还要加强实验室监督管理力度。聘请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经验丰富的退休专家和老教师协同技术实验中心组成监督检查组对全院实验室建设与设备管理的状况进行督查,及时发现问题并提出建议,为学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出谋划策,同时积极参与大型仪器设备的立项论证与评估,使实验室管理更科学、更规范。
总之,高职院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是一项既艰巨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好坏关系着高等职业教育的持续发展。要尽快改变实验室目前的落后状况,必须有各级领导的重视与支持、各部门的协调配合、实验技术人员的积极探索与实践,才能改变实验室管理模式;强化实验技术队伍建设;健全各项规章制度;挖掘实验室自身的潜力;与外界加强联系;吸引外部资金;合作开发项目。只有这样,才能把高职院校的实验室建设与管理工作提高到一个新水平。
参考文献:
[1]李艳秋.加强实验室建设提高实验教学质量[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6,(8):37-38.[2]赵水俭,汪春华,朱西桂.论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J].实验室研究与探索,2003,(6):106-108.[3]徐苗苗.大众化教育背景下高校实验室建设与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教育,2006,(7):13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