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论文
摘要:国家对高等职业教育逐步重视,高等职业院校的固定资产也逐渐增加并且越来越多元化。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对学校发展起着重要的作用,资产管理尤为重要。本文以高等职业院校为研究对象,查阅资料并结合实际,分析固定资产管理的现状,揭示存在的问题,并有针对性的提出对策建议,帮助高职院校提高固定资产管理能力,提高利用率,促进院校更好更快的发展。
关键词: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引言
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2014年,国务院更下发了根据《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将高等职业教育的发展作为党中央、国务院的重大战略部署,提出要继续加强高职院校基础能力建设。高等职业院校近年来的发展和办学规模也越来越稳定,固定资产作为高等职业院校发展的基础条件,对固定资产的管理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景,近年来,因高等职业院校合并、发展新校区建设以及办学水平的评估等的建设和采购,使得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不同程度的弱化,固定资产在管理和配置上都存在着一些问题,影响学校建设和发展,因此,加强固定资产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必须不断加强和完善,以实现高职院校的内涵发展,更好的实现其社会功能。
二、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现状
(一)固定资产中设备的比重逐年增加,固定资产更多元化
因为职业院校教学需要引进大量的专业设备,随着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越来越稳定,高职院校的专业设备也越来越多,在固定资产中的比重逐年增加。由于不同专业的需要以及教育办公无纸化、信息化的发展,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元化,改变了高职院校原有固定资产的结构和组成比例。固定资产中设备比重的增加和和资产的多元化,对院校在固定资产的管理和价值核算都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因此,高职院校必须要把固定资产管理作为重点工作对待。
(二)固定资产来源和管理主体多元化
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规模和发展越来越稳定,职业院校为不同行业培养了大量的专业人才,是很多企业人才输送的来源,因此,高职院校的资产来源不仅有国家的投入,因为与企业的合作关系,各种社会的资金和设备投入量也很大,而且随着社会需要的发展,这种投入也会越来越多,使得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也越来越多元化。固定资产的来源多元化也就导致了很多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主体上的多元化,比如,学校教务处、图书馆、设备处、实训中心等不同的部门都是不同的管理主体管理资产,这种管理模式,虽然看起来比较完善,但由于主体过多,也容易导致资产管理的混乱。
(三)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多样化
固定资产管理制度多样化主要表现在,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主体多,因此,每一个管理主体都按照自己的管理方式制定了一套管理的制度,但是院校在资产管理的整体上却没有与之相适应的管理制度,这种多样化的管理制度看起来比较完善,但在实际操作中却存在着很多问题,院校的发展需要协调各种固定资产,进行资产的合理配置,共同促进院校发展,但是由于各管理主体的管理制度不同,固定资产在使用上,经常会造成各管理主体的矛盾,各管理制度之间互相冲突,导致申请使用的审批过程过长,审批流程不畅,各管理主体之间互相推诿、扯皮的事情也时有发生,弱化了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职能,大大降低了固定资产的利用效率。
三、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内控制度不健全,管理主体分散,条块分割严重、管理体制缺少统一性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在购买、报废、资产处置上的内控制度不健全。对资产损毁、老旧资产报废的处置没有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导致一些资产被私用或者因管理不善造成的非使用性损毁等问题得不到处置,或者处置监督缺位,执行力度不强,给高职院校的资产带来很大的损失。在资产管理方面,资产申报、销账不及时的问题非常突出,一些固定资产在申报购买或销账时不及时登记,长此以往登记记录无法核对和清查,就会导致账面不清楚,实际资产与账面资产严重不符,容易造成资产损失和资产重置,降低利用效率。
(二)资产调拨混乱无序,“非转经”过程中固定资产流失严重
国家对高职院校发展的重视以及高职院校自身发展规模的扩大,高职院校以一些主题部分进行了社会化的改革,这之中,最先进行社会化改革的就是后勤部,一些高职院校的后勤部成立了后勤服务公司等经济实体,负责后勤部门的运营。院校一部分固定资产被划拨到经济实体中,但在资产划分过程时,资产调拨手续和变更登记没有及时办理,造成资产内部在账、卡、物的管理上不一致,公务私用的现象普遍存在,给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带来损失。而一些高职院校为了鼓励经济实体的发展,对一些固定资产实行零租赁,将学校的非经营性资产划拨发到经济实体中,转为经营性资产,但在转更的时候,没有对资产的价值进行合理的评估,没有建立有偿使用制度,导致转后的资产产权归属不清,在使用过程中,缺乏监督和约束,被无偿占用的现象普遍存在。
(三)重复购置、贪大求全,资产利用率低,且资产管理信息化和共享程度低
高职院校很多是由不同的学校合并而成,因此,高职院校的校区比较分散,基础条件较差,而高职学校为了评估和发展,不顾自身的经济和学校教学条件,盲目的通过贷款、借款添置学校固定资产。学校合并初期,可能在资产清查和盘点上做的不到位,导致一些学校账面资产与实际资产不相符,一些学校在扩大建设时,不注重对已有资产的清点和资产合并利用,反而盲目购置,贪大求全还盲目攀比,既造成了资源重置和闲置浪费,也增加了学校的贷款负担,增大经济压力。高职院校在计算机网络资产上比较丰富,也具有专业的人才,在扩张建设时完善了网络设施,但在实际情况中,高职院校在资产管理上对网络信息技术的应用却很低,管理模式还停留在传统阶段,没有建立统一的资产信息管理系统,使得学校固定资产信息得不到共享,资产无法合理利用。
(四)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结构不合理,整体素质偏低
随着高职院校规模的扩大,财政投入增多,学校融资渠道拓宽,固定资产的数量和价值都在不断地增长,但学校的师资队伍和资产管理水平都还没有跟上,不符合新形势下资产管理和使用的要求。特别是一些高职院校实验室师资力量缺乏,实验设备无法发挥应用的效能。在资产管理上管理手段落后,管理人才专业程度不高,且因学校合并的影响,资产管理队伍的组成人员在工作背景、社会经验、知识结构和专业能力上都不同,因此,在管理人员结构分布上不合理,导致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偏低,对资产的整理、分类、录入、核对、成本估算、折旧方面都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需要,导致高职院校资产管理职能弱化。
四、高等职业院校固定资产管理对策研究
(一)加强内部控制,科学设置内部机构,建立健全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
加强固定资产在购买、报废、资产处置上的内部控制,对固定资产损毁、资产报废的处置实行严格的审批和监督制度,保障实施到位。加强内部控制还要加强资产在申报采购和报销环节的登记管理,明确到相关负责人,每一笔固定资产的采购、使用和库存情况都要登记清楚,并且组织专门的人员定期进行清查,统计,避免因账面与实际不符造成学校固定资产损失,也避免资产过多重置和资源浪费,加重高职院校的经济负担。为加强固定资产的内部控制,解决管理主体分散,条块分割严重的问题,要在固定资产管理上坚持“统一领导”的原则,坚持统一管理,实行全员监督,建立健全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统一的管理制度和管理机构。建立统一的管理制度可在高职院校内部设置由财务部门主导的,学校各固定资产管理的相关科室负责人共同参加的固定资产管理委员会,该委员会对学校的固定资产实行统一管理、协调和监督。在统一管理的基础上,在内部管理结构上,科学的实行分层级的管理模式,根据各类固定资产的产权归属关系和资产实际使用状况,明确各相关管理部门的职责,将管理责任明确到各责任人,这就避免了管理主体分散,条块分割的问题,明确各管理主体的责任并且进行细化,又有统一的协调、管理和监督部门进行管理,有效解决了各管理主体各自为政、缺乏信息沟通和共享的问题。
(二)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
加强对高职院校对资产调拨的管理非常重要,随着院校规模扩大的需要,会有更多的部门会进行社会化的改革,如果不加强资产非经营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将会给学校造成巨大的损失。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资产管理部门对学校资产的出租、出借和占用的固定资产都要找可靠的中介机构进行资产评估,明确学校所占的份额以及资产产权归属,及时并且严格按照流程办理资产变更登记和移交手续。在资产使用过程中,学校要加强管理和监督,防止学校资产被公务私用和无偿占用,切实保证学校固定资产的增值和保值。加强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的管理,也是将学校经营性资产和非经营性资产剥离开,规避学校直接创办和经营企业的风险。
(三)提高利用率,避免重复购置,借助互联网优势,建立固定资产管理信息系统
为避免资产重复购置,提高利用效率,就要认真核对学校固定资产的情况,明确使用情况、出借情况以及闲置资产的情况,定期核查清点学校固定资产,有利于学校对资产的合并利用,防止盲目的重复购置,较少学校贷款负担,减轻经济压力。在资产管理上注重计提固定资产折旧费用,并进行定期的分析、对比资产使用占用情况以合理配置固定资产。利用学校的网络资源,提高网络资源在固定资产管理方面的应用,通过信息技术设置标准化的资产管理操作流程,严格规定固定资产的管理,建立以财务部门为主导的资产管理信息系统,把固定资产从计划、购置、验收到交付使用的信息全部输入管理系统,使固定资产的信息能够公开透明,实现资源共享,提高利用效率。
(四)加强业务培训,进一步提高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的素质
提高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水平,增强资产管理能力,就要对加强资产管理人员的人才培训,进行专业知识和业务知识的培训,从整体上提升管理人员的素质。在专业知识的培训上要加强资产管理人员对资产管理的认识,学习固定资产管理法规以及相应的财务制度、会计制度;加强管理人员对信息技术和信息管理系统使用的培训,加强业务能力和专业技能。培养高职院校实验室师资队伍,让实验设备发挥应有的效能。以规范性文件的方式,规定资产管理人员的权利和义务,强化管理人在管理中的位置,责任到个人,提高资产管理的有效性和管理效率。
五、结语
高职院校的固定资产管理在学校发展中地位重要,关系着学校的发展前途,对学习的教学、科研和可持续发展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研究分析固定资产管理,提高管理效率和水平是学校发展的需要,是促进高职院校管理更加规范化、科学化的重要举措。
参考文献:
[1]王金玲.浅析我国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市场,2013(21).[2]吴秀明.基于财务管理的高校固定资产管理研究[J].中国市场,2016(17).[3]梁瑛.高校固定资产精细化管理研究[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5(31).
第二篇: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摘要:高职院校固定资产是教学、科研、师生生活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职教育发展、教育模式更新、科技不断进步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的管理难度越来越大。对固定资产实行信息化管理,有利于解决固定资产管理和使用问题,文章以计算机设备为例,就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高职院校 固定资产 信息化管理
中图分类号:G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8)08-141-02
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分为房屋建筑物及附属设施、专用设备、一般设备、文物和陈列品、图书、其它固定资产等六大类。其中直接用于教学科研的专用设备,教育部要求生均在5000元以上,这些设备不仅占用的资金数额大,而且技术含量高,品种多,管理起来十分复杂。采用信息化管理固定资产,较好地解决了配置有标准、更新有计划、保障有重点等问题,使统筹有力、监管强化,提高了现代管理水平,适应了新形势下高职院校发展的需要。
一、目前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职责不明确。我国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很少采用信息化管理手段,沿袭着管理主体多元化的体制,财务部门管账不管物,教学部门管设备不管维修,后勤部门管设备不管使用,还有些设备没有主管部门,出了问题互相推诿。教育部在基本办学条件指标中规定了生均教学科研仪器设备值,但学校设置的几十个甚至上百个专业的生均设备值如何确定,尚无科学依据,因而有可能导致有的二级学院(系)设备闲置,有的二级学院(系)又满足不了需要。设备通常也只是由使用部门提出配置要求,职能部门没有科学的控制标准,导致使用效益不高。使用部门对固定资产的所有权和使用权混为一谈,把分配到的资产占为己有,形成绝对占有或储存,不能调配,不讲投入和产出,有些部门宁可让设备闲置,也不同意转到需要使用的单位。后勤服务实体、医学院门诊部、驾校等经营性设备的管理和监督缺乏有效的制度,无偿利用学校的固定资产用于小集体经营是常见的情况,更有甚者还变相转为个人财产,造成国有资产流失。
2.重复投资建设,大量固定资产闲置使用率低下。目前我国高校的固定资产主要来源比较单一,多为国家投资和学校项目资金。而政府拨款的无偿性容易产生资产投入的盲目性,固定资产投入缺乏科学论证,在没有使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情况下,往往出现高校之间或者是各部门之间项目的雷同、重复建设、重复购置的现象,导致大量设备利用率低下,有的甚至闲置和积压。在高校内部各院(系)为开展学科建设和专业建设等需经常添置一定数量的仪器设备,有些院(系)往往从小集体利益出发,希望尽量多地占用学校设备,追求小而全,巧设名目争投入,很少从内部调剂或挖潜考虑,盲目购置,造成固定资产增加的随意性。有的部门甚至相互攀比,设备档次越比越高,如大量配置笔记本电脑、激光打印机、数码产品等,缺少设备配置的计划性,造成浪费。
3.机构设置和专职人员难以适应管理要求。高等职业技术学院有从中等职业技术学校升格的,有在多所中等职业学校合并的基础上建设的,有新建校区的,也有老校区改造的,还有一校多区的。尤其在新校区,在机构设置上,多采用了一部门多职能的精简机构形式,由此也就出现了固定资产管理工作有的纳入综合部门职能范围,有的纳入了后勤部门,由于工作的考虑角度不同,经常出现重此轻彼的现象。在用人机制上,多采用了适合当前发展趋势的精简高效的聘任制或委派制,专职的固定资产管理人员编制偏少,二级学院(系)通常不设专职资产管理员,教学仪器设备管理与维修很难达到教育部提出的评估标准,这与高职院校固定资产管理要求不相适应;同时,管理人员的学历职称层次不高、专业技术水平低,不熟悉信息化管理方法,一定程度上制约了管理能力的进一步提高。
二、解决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问题的对策
1.建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机构。学校应当建立专门的资产信息化管理机构,对固定资产分类管理,理顺并明确与后勤集团、校办产业、驾校、医学院门诊部、图书馆、各二级学院(系)、信息中心、网络中心、实训基地等单位在固定资产管理中的职责权限,建立各部门、各单位分级分层复杂的信息化管理体系,一级对一级负责。二级学院配备专门的固定资产管理员,并对其进行培训和专业素质考核,能够担任信息化管理的固定资产登记、保管、检查、报告等工作,完成教育部规定的统计工作。
2.制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制度。建立高效、合理的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体系,既要有完善的宏观管理法规制度,又要有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内部规章制度,使高职院校固定资产存在良好的管理机制,确保资产信息的真实性、信息披露的可比性、科学管理的有效性,合理评价固定资产适应效果与管理效率。同时,对固定资产的计划、采购、验收、保管、使用、维修、盘存、转让、报废及残值处理等管理工作,既要流程简单、信息正确,又有章可循,有法可究。
3.加强对经营性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和监督。对部分固定资产实行有偿占用制度,各经营性实体所占用的资产进行评估,办理非经营性资产转经营性资产手续,划清产权归属,按照有偿使用的原则,确定上缴利润的指标并提出资产保值、增值的目标。对其在经营性中新增加的资产要严格管理,必须纳入学校的财务监督之下,并通过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定期的清产核资,盘点资产的存量,防止资产的流失。后勤社会化改革中公益服务的独立核算实体,可采取不提折旧或返回资产使用费的方法,既维护学校稳定,又加大了监管力度。
4.建立固定资产核算体系。高职院校应建立健全固定资产总分类和明细账分类账务核算体系,明确规定凡是涉及到有关固定资产的价值变动的经济事项,必须进行账务处理,通过财产清查,杜绝账外资产存在。合理确定固定资产的入账价值标准,严格遵循财政部门颁发的统一固定资产分类标准,一旦确定不能轻易改变,以防止账务核算与资产管理出现混乱。要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管理技术,对各种资源进行整合,实行高校固定资产管理使用的统筹应用,达到“账账、账表、账实”一致,形成多个部门的统一协调。
5.加强管理队伍建设。多数高职院校的资产管理人员特别是骨干管理人员一般都从其他岗位转业而来,没有经过严格培训甚至缺乏基本专业知识,还有的对资产设备的信息化管理知识欠缺,制约了高职院校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和工作的有效开展。因此,建立一支高素质、懂专业、会信息化管理的队伍十分重要。
三、固定资产的信息化管理
1.固定资产静态管理向动态管理转变。目前,我国高职院校国有资产管理信息化建设还大多集中在固定资产管理、设备设施管理、物资管理等方面,着眼点还是从独立的管理信息系统角度出发,其管理的重点集中在简单的静态管理,并且更多的是从财务的角度来进行资产、设备等管理对象的建卡建账,然后在此基础上提供简单的查询、统计、报表等功能。要从静态信息管理变为动态信息管理,首先,管理周期要从固定资产卡片管理逐步向固定资产的全过程管理转变。其次,管理目的要从固定资产基本管理和查询逐步向固定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转变。
2.固定资产管理向国有专项资产管理转变。信息化管理作为一种管理手段,其目的是为了基于信息化管理所获得的基础数据来实现查询、统计、分析并辅助决策。基于高职院校国有专项资产的全过程管理所采集的基础数据,能够将从国有专项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一直到决策支持等一系列的功能变为可能,而这些功能仅仅依靠固定资产的卡片及变动信息是无法实现的。当高职院校需要做出国有专项资产管理相关的决定或者决策时,也需要在国有专项资产管理所采集的详细、准确的数据基础上进行科学、规范的分析,从而获得对应的结果作为其决策的数字依据。另外,高职院校国有专项资产的合理分布和优化配置,提高国有专项资产的使用效率,防止流失,并尽可能地保值增值,也需要了解国有专项资产的准确数据、总值净值、分布配置情况,从而以此为基础做出正确决策。因此,从管理目的的角度上,上述种种需求也要国有专项资产管理能够覆盖国有专项资产的管理、统计、查询分析和决策支持在内的诸多功能。
3.利用计算机信息技术管理。国外著名高校和大多数公司企业的经验告诉我们,只有充分利用计算机信息化技术,才能实现固定资产的科学管理和充分利用。一些高职院校在实施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的过程中,经常发现设备处和后勤处固定资产科功能重叠,造成了大量的重复工作,有的还引起资产所有权混乱。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真正实行了信息化管理的微乎其微,从各个高职院校的办事效率就可见一斑。学校的信息化不但可以改善我们的工作效率,还可以提高资源利用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将会健全管理制度,明确管理职责;减少重复投资重复建设,降低固定资产的流失;提高资金的利用率,提高固定资产的使用效能;甚至可以提高高职院校工作人员的工作技能。在产学研高职院校办学模式下,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应该基与WEB实行,基于WEB的系统在网络通讯方面可以很容易的实现跨网操作,而且在多数情况下客户端不用安装任何插件,这样相关用户可以随时随地登陆系统进行相关操作。在客户端安装相应的安全插件,使该系统配合信任与授权服务平台使用实现资产管理全过程的数字认证,这样固定资产管理信息中心理论上就是一个数据库,其中主要存储和固定资产相关的信息,全校数据集中处理,可以很好地避免信息孤岛现象。
以我们金华职业技术学院某学院申请购买100台计算机为例,笔者结合信息化管理系统的资产管理方式和传统的资产管理方式进行了剖析。从资产购买到管理,传统的过程为:某学院相关人员提交购买100台计算机的申请;报送教务处领导同意后由资产处审核,送计财处落实购买资金,再送学校主管领导批准;相关部门联合招标购买计算机;货到后资产部门组织固定资产验收并登记、入库,财务处进行核算报账并办理资产相关手续;某学院进行固定资产登记,相关人员分配使用计算机。采用信息化管理系统后的资产购买和管理过程为:某二级学院相关人员通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提交购买计算机的申请;通过固定资产管理信息化系统进行批准,批准结果返回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生成招标文件,通知相关部门参与招标,招标结果返回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货到后资产处组织验收,二级学院通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固定资产登记、入库;财务处通过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核算报账;二级学院相关人员分配使用计算机。简单地看,两者的购买过程和管理似乎没有什么不同,其实两者的差别相当大,主要有以下几点:一是信息化管理系统各个过程都是并行的,各个部门都直接与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进行沟通;而在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中,各个部门都必须和其他部门进行频繁的顺序沟通。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对各个部门的处理意见自动发送到相关部门相关人员手中,各个部门相关只要采用不同权限进入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就可以看见处理意见,并可以进行相关操作,操作结果再次记录到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中;而在传统的固定资产管理中,需要工作人员互相传递,很容易形成遗漏或是错误传递,而且效率低下。二是采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后,各单位的操作结果都记录在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的数据中心,当需要查询数据的时候,可以得到多级数据,容易进行资产的清点核算。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通过使用信任与授权服务平台,可以减少各部门的纸样文件使用,避免文件堆积,不仅仅加速信息量传递,而且可以减少物流的传输量。固定资产信息化管理系统在购买上具有传统资产购买的优势,在使用维护上也是相当方便,用户只要提交固定资产的使用申请,相关部门批准后,可以很方面地使用学校公用资产或其他部门的资产,提高资产的利用率。在维护上,除了可以及时通知本校部门维修外,如果将数据提供给特约公司或自动挂机邮件系统,即可自动对外部联系,提供上门维修保养服务。
(作者单位:金华职业技术学院资产处 浙江金华 321017)(责编:若佳)
第三篇:高职院校绩效预算管理控制研究论文
摘要:
为了保证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的有效实施,并达到预期的效果,必须采用内部控制的新方法,贯穿于整个实施过程,起到实施与监督并存的作用。
关键词:高职院校; 绩效预算; 内部控制
高职院校推行内部绩效预算管理,是一次重大探索性的改革,从传统的零基预算改革到绩效预算,必须用全新的管理理念对绩效预算进行控制。为了从组织体系上保障绩效预算的实施,达到预期的效果,来用内部控制的新方法进行跟踪管理是非常必要的,它是实施绩效预算的必要手段。下面笔者从几个方面研究绩效预算管理控制的新方法。
一、绩效内部控制的新方法。
(一)绩效目标实施控制法。
成立任务目标办(也叫评估领导小组),建立以党委为核心的评估组织体系。评估领导小组必须按教高文件精神和高职院校评估指标,认真制订五年高职人才培养目标,并把人才培养目标分解到每一,任务下达到系部和各职能处室。在执行任务目标的过程中,必须以教学为主线,加强内控,稳健督促各项任务的完成情况。
1、计划目标的数量控制。
作为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培养面向企业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高素质、高技能型人才。根据高职高专评估指标体系在硬件建设(指教学设施、办学条件和实训设施的条件)和软件建设(指师资力量、教学质量和学生的人文素质、就业率)等方面,都制定了一级和二级指标,每个指标都设定了A、B、C、D四等。各项指标用配比的方法来确定它的定量,譬如:学费收入用于教学经费的比例达到30%,教师和学生1∶20,辅导员和学生就是1∶200,教师每学年240课时,实训课开出率100%,就业率90%以上等。评估领导小组根据学院的整体办学规模和实际情况,应该按评估指标测算全院各项指标的总和标准,布置到各系部和各职能处室,把任务分解到年、月、日。采用网络图的形式布置任务,使各领导小组组长及成员、各系和职能处室负责人及成员看到网络图,就能明确自己的任务及实施阶段。
2、计划目标的时空控制。
时空是时间和空间发生的事件,同时,事物的发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高职院校制定的五年乃至十年战略目标的实施,也必须有效地利用时空。所谓有效地利用时空是指必须用高速度和高效率来完成战略目标。就像海尔的总裁张瑞敏说的那样,我们的企业现在的物流就像卖海鲜,给我们留的时间非常短暂,否则耽搁了黄金时间,产品就不值钱了。所以应该学习美国NBA的“空中扣篮”,不能等球落地再投出,而是直接从空中接过别人传过来的球,顺势直接扣篮,这样才更精彩,也更省力。那么在实施战略目标的时候,领导层就应该考虑用什么样的激励机制能够使教职员工同心协力发挥团队精神,用一种内在的动力和创新思维来推动各项战略目标的实现(这个战略目标一方面是学院的发展定位目标;另一方面是人才评估指标的A类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3、计划目标的质量控制。
质量控制是为了通过监视质量形成过程,消除质量环节上所有阶段引起不合格或不满意效果的因素,以达到质量要求,符合评估指标要求。评估领导小组应该是定期(指在规定时间检查规定任务的完成情况)和不定期(指随时抽查某项任务的完成情况)的检查评估质量。在收集评估资料的时候一项一项资料审定,不合要求的,评估领导小组不予受理。审核评估资料必须严格把关,不能因人而异,应因事而成。
(二)绩效质量、跟踪检测法。
1、成立督导组。
督导组应按教学一线划分为四个督导小组:
(1)督导小组1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师教学质量的检查,包括对教师出勤、教学资料准备、课堂教学组织、课后下班辅导以及期末学生考核等各项情况的检查。
(2)督导小组2的主要职责是:负责学生课堂纪律的检查,包括对学生早晚自习出勤、学生日常上课出勤、课堂表现以及期末考试纪律等各项情况的检查。
(3)督导小组3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职工及学生公共区域卫生的检查,包括对学生教室、公寓、公共区,教职工的办公楼等各区域的卫生检查。
(4)督导小组4的主要职责是:负责教职工及学生公共区域行为的检查,包括对学生在教室、公寓、公共区域,教职工在办公楼等各区域的行为检查。
以上根据检查的结果,定期张榜公布,对于检查结果较好的教职工和学生要给予表扬和奖励,结果不好的给予批评和处罚。
2、绩效质量跟踪检测法。
各种指标的质量检查应采取一定的途径和方法,例如:毕业生质量检查和跟踪调查。
(1)毕业生质量检查、跟踪调查的检测法。
此项工作一般每2——4年开展一次较大规模的毕业生情况调查,每年组织一次小范围调查,通过走访用人单位及电话、信函、问卷调查、座谈等形式,听取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评价和对学院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并采用问卷调查,毕业生本人自评,学生毕业前的自我评价及毕业生质量抽样调查等方式,掌握毕业生的情况,了解毕业生对我院教学与管理工作的意见和建议。对其中的重点情况进行统计分析后,向学院有关部门提出调查报告,为教学改革提供反馈意见。
(2)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质量监测点。
为了使调查定期、定点进行并全面反映毕业生的情况与用人单位的意见,必须建立相对稳定的毕业生质量信息监测、反馈点。由学院招生就业办牵头,各系在了解毕业生具体工作单位的基础上,根据毕业生的去向变化,确定监测范围。建点应本着地区兼顾原则,即监测、反馈点的建立要有地区代表性,既有发达地区也有欠发达地区;根据毕业生相对集中的原则,在毕业生较多的地方或单位建点。
(三)绩效实施考核法。
绩效考核委员会应在党委领导下,建立二级考核层次,如图3所示:
第一级由党委书记负责制的绩效考评领导小组。参加的人员是党委成员,主要评定考核系、部门负责人的完成任务情况和评定绩效等级。第二级由系、部门负责制的绩效考评管理者,需要考核所属教职工的工作任务完成情况和评定绩效等级。绩效等级按A、B、C、D四个等次划分。一级考核主要有四个指标,第一,考核系、部门负责人整体工作任务完成情况;第二,系部招生任务完成情况;第三,学生考证(从业资格证、毕业证)情况;第四,学生就业情况。考核领导小组审定考核情况确定考核结果。二级考核是由各职能处室负责人考核教职工完成任务情况,各类指标是按任务完成的质量和数量分解为A类100分,B类90分——99分,C类80分——89分,D类80分以下,按测定等级,与效益挂钩。
二、预算管理控制的新方法。
(一)成立绩效预算委员会。
(二)预算指标审定法。
预算指标应按的任务目标来制定,并与绩效考核的结果挂钩。通过绩效预算改革试点,强化支出绩效理念,科学合理编制预算,切实发挥资金资源配置作用,逐步建立以科学理财为基础、以精细化管理为手段、以结果为导向、以过程为监管对象、预算结果定期审计的管理体系。
(三)绩效和预算的备选方案的控制。
任选方案一为优秀方案,任选方案二为标准方案,目前高职院校备选一方案居多。在每一个方案当中,有居多子方案。子方案的总和应与备选方案的总量吻合。
假设每完成一项任务,预算指标为10,A类100分,B类90分——99分,C类80分——89分,D类80分以下。(表1)
(四)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
以审计、纪检为核心,工会参与,成立内部审计委员会,开展绩效预算审计的工作。绩效预算审计的结果应与财务和审计的结果合并起来,并且要纳入审计委员会向院务会提交的报告之中。
(五)绩效预算结果审计制度。
审计部门一年对全院的绩效预算执行情况应进行一次审计,并写出审计报告,对执行绩效预算好的部门要进行奖励和表扬,对执行绩效预算差的部门要进行整改甚至罚款。严格按定额标准和绩效标准及审计法进行审计。
高职院校内部绩效预算管理实施得好与否,必须按上述绩效内部控制的新方法和预算管理控制的新方法监控执行,才能达到预期的最佳效果。
参考文献:
[1] 教育部《关于进一步推进高职高专院校人才培养工作水平的若干意见》。教高[2005]4号。
[2] 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教高[2006]16号。
第四篇:浅析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本质研究论文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师 弹性管理
论文摘要: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需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依靠教师并为其主体性发挥创造适宜条件,以实现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动态的、创造性的管理。其本质体现在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观,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管理思维模式,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管理制度,科学和人文相结合的管理方法,以及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管理价值理念等五个方面。
高职教育作为高等教育的一个类型,肩负着培养面向生产、建设、服务和管理第一线高技能人才的使命,在我国加快推进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高职院校作为高职教育的主要载体,理应承担高职教育发展的历史使命,而其关键在于培养、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这也是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高职院校管理者一直努力探索的问题。本文对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的内涵和本质进行分析,旨在为高职院校教师管理提供一种有效的管理理念和方法。
一、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的概念
所谓“弹性管理”(Flexible management),从管理者角度看就是包容,用更系统、发展、辩证的观点看待问题;从管理对象来说,就是在一定程度上赋予被管理者自由调整、发挥的空间。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是指教育行政部门或学校管理者根据学校的发展实际和需要,坚持原则性和灵活性结合,依靠教师并为其主体性发挥创造适宜条件,以实现教师和学校共同发展的动态的、创造性的管理。从内涵上看,教师是教师弹性管理的核心,这包括两层意思:一是要有人本观念,把教师摆在突出位置;二是要正确使用、培养教师,相应的职位对应相应的能力,建立周密的委托代理关系。从外延上看,推行弹性管理不是弱化刚性管理。弹性管理的“人本中心”原则使其成为刚性管理的升华和润滑剂,对于避免和缓解管理中的矛盾具有重要作用。但夸大弹性管理的作用会造成决策、管理上的随意性和盲目性,因而一定程度的刚性将是弹性管理的质量保证。
二、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的本质
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既是一种教师管理思想,又是一种新的管理原则和对策。其本质体现在以下方面:
1.以师为本、因师而治的管理哲学观。国际21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的《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报告强调把人作为发展的中心,“人既是发展的第一主角,又是发展的终极目标”。高职院校的作用和历史使命决定了其最重要的管理理念就是“以人为本”,这是从事学校管理工作时应当树立的一种教育管理哲学观。一方面,教师是学校教育的组织者、执行者,是教育教学改革的直接实践者,是学校与社会、家庭密切配合的桥梁,是实现高职教育历史使命的关键。教师用自己的劳动将前人积累起来的知识和技能等财富传递给学生,教给他们求知方法,引导他们开展探索,不断进行创造。另一方面,学校要使学生健康成长,首先就要让教师健康成长;学校要使学生全面发展,首先就要教师全面发展;学校要开发学生的智慧和创造力,首先要开发教师的智慧和创造力;学校要有更大的发展空间,首先就要给教师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以师为本、因师而治既是教师弹性管理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又是教师弹性管理的核心。
以师为本的管理,首先要求学校管理者把教师当做“人”,尊重人,相信人,而不是视其为一种生产要素、资源或完成教育任务的工具。尊重人就是要尊重人的差异、人格、价值、权利、选择、个性和尊严等,最大限度地相信教师,满足教师的合理需要。其次要求学校管理者通过人性化的手段激励教师,充分调动教师的参与意识、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让教师感到自己是一个有理想、有头脑、有主观能动性、有创造力、有价值、有作为的人。最后要求学校管理者能够使教师充分发展,使教师通过工作获得人生的价值和主动发展、成长的喜悦。
2.理性与非理性相结合的管理思维模式。20世纪80年代以来,全球经济、政治、文化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为管理理论的创新提供了强大的动力。以“理性主义”为基石的科学管理理论已经不能适应现代管理的要求,非理性主义应运而生。“非理性”是相对“理性”而言的,指主观精神世界中与理性相对的范畴,主要包括意志、本能、直觉、无意识的力量。当今高职院校处在快速发展中,许多只注重管理的科学化,强调制定完善、严密的规章制度,强调定量评价等理性因素,而漠视非理性及非理性教育,使高职院校的管理效能大打折扣。在民主意识高度发展的现代社会,非理性管理的作用将越来越明显,被管理者的自觉性大大增强。实现“没有管理的管理”既是素质教育的需要,又是21世纪学校管理的主要思想之一。然而,非理性管理体制也有其局限,它注重人性的因素,但存在忽视甚至排斥科学管理的倾向。因此,将理性与非理性统一起来的教师弹性管理体现了21世纪高职院校管理发展的主题,是教师弹性管理的内在特征。
3.原则性和灵活性相结合的具体管理制度。原则性是指一定的规范、纪律、约束措施和规章制度等,它们是内在的“合约”,是高职院校管理者和教师为学校、教师全面发展而形成的共同原则。灵活性是指高职院校管理者在教师管理的制度、时间、空间、任务和评价等方面的合理伸缩性。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要求使管理对象在一定的条件约束下,具有一定的自我调整、自我选择、自我管理余地和适应环境变化的余地,这就涉及“度”的问题。“度”过小,往往导致管理僵化、呆板,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积极性;“度”过大,则会出现无政府状态,也不能有效发挥教师的作用。要把握好弹性的“度”就应考虑是否符合国家法律法规和政策、符合本校实际、符合保持学校政策的连续性和秩序的稳定性、符合基本适应教师的承受力、符合管理者与被管理者的素质条件等,这正是教师弹性管理思想的基本要求。
4.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管理方法。科学性反映了管理的自身发展逻辑和效率追求。人文性反映了管理中人的发展逻辑和人性要求。弹性管理体现在方法上必然是科学性和人文性相结合。即既要通过明确的规章制度、精确的量化评价标准、严格的奖惩制度等科学、理性的管理手段管理教师,又要在制定规章制度、评价标准、奖惩制度时充分调动教师积极参与,多征求教师意见,并有一定的弹性。在实践中,把教师权利作为基本的出发点,把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意识、满意程度等作为教师管理的价值取向,给教师的工作改进以更大的空间,期待教师的自学与自主。
5.教师与学校共同发展的管理价值理念。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实质上是以促进教师自由、全面发展为根本目的的管理理念与管理模式。实现教师与高职院校共同成长是高职院校教师弹性管理的理想目标。要做到这点,不能单方面要求教师修正自己的行为模式、价值理念等来适应高职院校的需要,高职院校也要考虑适合教师个体的发展。学校不仅仅是教师工作的场所,也是教师生活与发展的空间,教师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是推动学校发展的根本动力;教师自身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是有机统一的,教师自身的持续发展必然会带动学校的可持续发展。同时,高职院校本身的架构应与教师弹性管理方式相适应,即学校的管理体制、组织体系、功能及各项规章制度都要真正体现尊重人、关心人、体贴人、发展人的宗旨,都要凸现教师弹性管理的理念。学校要建立一种适合教师成长、进步的机制和文化氛围,能满足教师寻求生命内涵、实现生命价值的高层次需要。
[参考文献]
[1]文章代,侯书森.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9.[2]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3]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教育——财富蕴藏其中[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1.[4]芮明杰,杜锦根.人本管理[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97.[5]窦胜功,周颖.知识工作者的弹性管理[J].冶金经济与管理,2002(3).[6]董学会.弹性管理思想初探[J].华东经济管理,2000(1).[7](英)托尼·布什.当代西方教育管理模式[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
第五篇: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研究论文
【摘要】高职院校作为高等院校的重要分支,在发展经济、促进就业、服务社会等方面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成人教育作为高职院校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质量高低产生巨大影响。基于此,从高职院校成人教育进行管理队伍建设的原因出发,对成人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高职院校进行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以期对我国目前的成人教育具有借鉴意义。
【关键词】高职院校;成人教育;教育管理
一、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必要性
1.社会发展的需求
我国是制造业大国,但是一直未能成为真正的制造业强国,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国缺少高技能的技能工人,而造成技能工人短缺的重要因素是教育资源分配失衡。2013年,总理在考察时曾提起“教育公平”的话题。2015年3月“两会”期间,总理更是做了关于“教育改革和教育公平”的报告。由于中国社会人口基数大、农村贫困子女上学难、就业压力大等各种教育体制不健全的原因,造成当今中国教育领域出现辍学率高、高等教育普及难度大等问题。大量知识水平较低的青年学生过早地进入社会就业,但是他们并不能适应社会形势发展以及社会发展对较高专业知识和技能人才的需要,造成了大量的青年人从事社会底层工作,不能担负起家庭支出和社会发展的重任,中国社会教育的极度不公平的现象由此产生。[1]为了促使更多的青年接受教育,提高自身的社会地位,促进教育公平,各大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政策的号召,高职院校近年来的成人教育招生十分火热。通过参加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课程,广大基层工作者可以提高自身工作技能,由简单的低技能工种转型成为高技能人才。高职院校只有不断加强成人教育管理,才可能为更多的社会成员提供受教育机会,才可能为我国打造制造业强国提供更多有用人才,因此,我国社会发展的需求是高职院校加强成人教育管理的重要原因之一。
2.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
为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应对社会对人才发展需要的要求,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改革发展也在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自1986年以来,在30年的发展路途中,成人教育已经初具规模,撑起了我国高等职业教育的半壁江山。截至2013年,我国已经拥有将近300所成人高等学校,这些高职院校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大的贡献,为社会主义发展输送了一大批专业人才和技能人才,其中成人教育的贡献功不可没。伴随着我国国民生产总值的逐年递增,我国社会发展需要更多的高素质实用型人才,特别是制造业和农业等行业,都需要大量动手能力强的技术人员,仅仅依靠高校培养远远不足以满足社会发展需求,更应当加强对社会成员全体的能力提升教育,即面向全社会劳动者提供知识、技能的再提升教育。[2]因此,为适应我国改革开放进行到重要阶段的需要,在今后一段时期内,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发展都不可懈怠,相对应的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建设更应该紧跟时代发展潮流,与时俱进。
二、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存在的问题
尽管我国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管理取得了不少成绩,然而,由于国家实施扩招政策和重视职业教育发展,致使国内不少高职院校急于求成,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方面存在着不少问题。
1.管理模式陈旧僵化
高职院校主要承担着为社会培养和输送具有一定专业技术、技能人才的重任,成人教育是高等院校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我国经济建设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长期以来,国内各大院校对学生的考核都实施学分制度,这就要求管理人员在一学期内有一定数量的课时要求和考试通过率要求,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队伍也不例外。在这种硬性管理模式的要求下,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模式也十分陈旧落后。成人教育自身具有开放性、自由性和业余性的特点,管理人员采用传统的管理模式对学生进行考核,组织考试、组织阅卷、统计结果等程序既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也不能适应当代信息时代对管理人员的要求。因此,只有采取个别辅导、网上授课等灵活多变的管理模式,才能满足企业对人才的需求,适应新形势的发展。
2.管理人员资源短缺
当前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的主要原因有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的社会地位不高,不受社会重视。[3]由于招生和生源质量的影响,导致成人教育在我国处于极为尴尬的社会地位,尽管近年来国家政策进行鼓励和重视,但是其科研力度、教学设施、社会认可度都不高。这就造成一些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不愿意到高职院校就职,也不愿意进入成人教育管理队伍中,导致管理人员的资源十分短缺。另一方面,由于国家扩招政策的实施、国家对职业教育的重视和社会对专业技能人才的需求量加大,使得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规模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学校规模的扩大造成了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加大,同时,普通院校的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数量的扩充也影响了高职院校管理人员的数量,使得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资源短缺。
3.管理人员整体素质不高
长期以来,由于高校疏于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导致各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专业的管理知识。不少国内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的管理人员大都来源于普通高校管理岗位的退休教师,这些管理人员整体上年龄偏大、高职称和高学历较少、不是全职管理人员,仅仅凭借以往的教学经验和管理经验对学生进行管理,缺乏专业的现代管理学知识,不能在管理队伍建设上有所创新,不能跟上时代发展的要求。[4]另一方面,管理人员缺乏基本的教师素养。由于学历低、年龄偏大的原因,一些管理人员并没有拥有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的知识,更不具备这些教师最基本的素养,致使管理队伍对成人教育的规律不易把握,在科研成果的探究上更是少之又少,对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十分不利。
4.管理队伍教育理念落后
随着国家高校扩大招生政策的实施,高等教育也逐步趋向普遍化和大众化,在此基础上,高职院校的成人教育规模也得到了扩大。但是由于人们对高职院校的偏见和不重视,致使高职院校不能满足成人教育的发展,造成当前我国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层次整体不高、管理人员的基本素养和专业素养有所欠缺,导致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对当前社会形势的认识不够全面,观念较为落后。另外,由于对管理前沿知识的缺失,对现代管理学知识缺乏系统化的认识,在实际的管理实施中不能对现代化的管理手段应用自如,最终导致成人教育管理人员对成人教育未来的发展和常新问题认识研究不够深入。
三、高职院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途径分析
2010年,教育部在广泛听取社会各界意见并深入调研后发布并在全国范围内实施的《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坚持以人为本的前提下,当前高校改革和发展的核心任务是提高教学质量,在成人教育方面要求各高校要正确处理成人教育发展规模和质量之间的关系。然而,由于我国在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初期存在很多问题,导致成人教育不能像普通高校的发展那样一帆风顺。因此,新形势下,建设一支具有高素质、高学历、专业能力强、适应现代化时代发展要求的年轻管理队伍是十分必要的。
1.解放思想,更新管理理念
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的基本要求从体力劳动转移到操作技能和脑力劳动上来,社会对成人教育的要求也渐渐提高,因此,高职院校的教育管理队伍需要解放思想,更新教育理念。首先,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要解放思想,转变管理理念,从以往的能力教育理念逐渐转变为开放教育理念,积极配合国家建设学习型社会的战略,从生源管理到课程设置等各个教育管理环节都积极更新管理思想,树立终身教育的管理观念,把新理念贯穿于教育管理过程的始终。其次,积极主动地学习新知识,要敢于和勇于把最先进的科学技术成果应用于成人教育的管理中,如通过新媒体平台积极宣传学校的教学理念和课程优势,以及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生管理等。[5]在管理思想上有所突破,借鉴美、德等国的终身教育理念,转变观念,摒弃成人教育的片面看法,重视成人教育对于社会成员素质提升和能力提升的重要作用,从根本上重视管理队伍建设与教学任务的顺利开展和圆满完成的密切关系,对新形势下高职院校的跨越式发展起到积极的作用。
2.引进人才,完善管理队伍
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程度直接关系到成人教育教学质量的高低,管理人员素质的高低也在一定程度上关系到高职院校的教学管理水平和办学质量。为了更好地落实国家政策对成人教育质量的要求,地方高职院校必须注重成人教育队伍中人才素质的新的要求。首先,要根据学校专业设置情况来引进各类管理人才,扩大和完善教学和管理队伍是当前高职院校的当务之急。其次,要通过提升管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来完善管理队伍。社会的发展和高等教育的发展对成人教育的管理工作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只有具有高素质的管理人员才能担负起高难度的成人教育管理工作。管理人员不仅应具有专业的管理学的知识、各种管理技能和计算机网络培训能力,还应具有组织科研探究和科研创新的能力,并懂得管理学社会前沿的知识。
3.严格制度,健全管理机制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的提高离不开高质量的管理队伍,成人教育成败的关键在于管理制度是否健全。成人教育群体身份的特殊性决定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制度建设的严格性,严格管理制度、健全管理机制是高职院校成人教育队伍建设的关键途径。应严格管理制度,进行定期的考核,以文件规定的形式对管理人员进行具体化的管理要求。首先,对管理人员进行职称晋升考核,建立合理的职称评定制度和绩效工资制度。其次,通过提高管理制度的执行实施力度来进一步完善管理制度,重视管理队伍的团队协作精神,使管理人员具有“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思想,加强团队的凝聚力。最后,健全竞争机制、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在合理的编制前提下,真正落实权责、赏罚分明。最终做到教育公平、教学公平和管理公平,以此提高管理队伍的效率和高职院校的教学质量。综上所述,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作为高职院校管理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高职院校的质量水平和发展前景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有把成人教育的管理纳入到高校管理体系中,重视成人教育管理队伍的建设,才能更好地促使成人教育向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对我国学习型社会的建设和高职院校人才培养战略的实施都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张大鹏.探索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和管理创新模式[J].继续教育研究,2007,(6).
[2]陈强,姜超.谈“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J].中国成人教育,2010,(23).
[3]林国斌.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职业化建设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职业教育,2011,(14).
[4]刘建龙.高校成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的探索与实践:以江阴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产业与科技论坛,2011,(9).
[5]姜为青.高等教育大众化背景下高职院校成人学历教育的发展对策[J].成人教育,201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