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北京的秋》阅读答案
这个秋天特别长,树叶迟迟不肯掉,似乎对这个季节特别迷恋,有些树甚至还不肯黄,依旧绿绿的像夏日般那么葱郁,河边的垂柳甚至有返青的迹象。11月15日 按惯例该供暖了,可室外的气温常到十七八度,于是,有人不禁要问,北京的天气是不是反常了?奇怪,北京人现在常常感叹北京的四季不够分明,感叹春、秋特别 短,忒短了,老北京时常这么说。可今年的秋天实在了点,稍长了些,秋天更像秋天了,人们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我是从秋天开始认识北京的。1983年的十月下旬,我从南京第一次来到北京,坐的是火车,那是趟夜车。十月的南方暑气还没消尽,我想象北京的秋天一定气候 宜人。没想到随着火车渐渐向北京接近,寒气也一步一步逼近,加上硬座车厢的空气又特别的混浊,所以我一到北京就感冒了。秋天的风特别大,我清楚地记得,有 一天的黄昏,我出地铁时,莫大的冷风快把我吹透了,我仿佛掉进了凉水里。刚出地铁口,便闻到一股奇异的焦香,那焦香像一只手搅到你胃里去似的,我抬头一 看,原来是卖烤红薯的大妈,我花了一毛钱买了一个啃了起来,那暖,那香,那甜,那焦,渗透到每根毛孔里去了。北京深秋的这个黄昏,那寒冷中的暖意,让我对 北京产生莫名的好感,以至于我再看到大街上卖烤红薯的,就想起北京,北京留给我的最初的记忆居然是烤红薯的味道。
到1988年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这年秋天报社组织秋游,去慕田峪长城游览,我看到了北京真正的秋天,甚至看到了真正的北京。雄伟的燕山、庄严的烽 火台在纯净的秋色中,把历史的雄浑和自然的伟岸演绎得天衣无缝,明亮得仿佛有些透明度的红叶在广阔的山野之间火焰般灿烂,空气也仿佛像蔚蓝的海水那么干 净,我在攀登的过程中,前见古人,有长城的雄姿告诉我历史的沧桑和遥远,后见来者,《文艺报》那些年轻的同事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
北京的秋天有一种大气之美。北京的大气在建筑、街道和装饰风格上都有鲜明的表现,在时令上也不例外,春天带着北方之北的风沙在华北平原上呼啸而过,夏天的 雷雨倾盆而注绝不黄梅,冬天的雪无边无际却不粘连,但好像秋天的北京最让人心旷神怡,最有大都的气象。我女儿第一次从首都机场到北京市里时,说,这儿什么 都比南京大一框。南京也是六朝以上的古都,和北京比起来可能要精细一些,可格局还是不如北京宏阔。
秋高气爽或许用来形容北京的秋天最为合适,因为能见度特别好,秋天把北京的优点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大气、宽阔,具有一种雍容、成熟、华贵的美。如果上海 这个城市欲露还羞的美感在春天最能体现的话,如果广州热情开放的美感在夏天最能体现的话,那么北京的美感无疑属于秋天,红墙,枫叶,火红的柿子,沉稳的鸽 哨,都在浓浓的秋意里如诗似画,如弦似乐。
中国的文人历来喜欢在秋天发一些感慨,往往与人生的失意落寞联系在一起,感秋、怀秋、伤秋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杜甫的名句常常 和秋天联系。可北京的秋天并不会给人太多的惆怅,它消失时也干净利索,并不像南方的秋叶那样反复地飘落、回旋,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 程中,这个被大家谈论多日的秋天却戛然而止了,突然而来的强冷空气毫不留情地将暖暖的深秋吹走了,我们甚至没有听到秋叶簌簌落地的声响,只看到路上落满了 没有枯黄泛着绿色和青色的树叶,在彻骨的寒风中偶尔旋出一个绿的涡流,似在宣告一个季节的结束。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
(有删改)
11.文章是围绕“北京的秋”行文的,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12.为什么说“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请简要分析。
13.文章写的是北京的秋,为什么还提到南京这一城市以及上海与广州的秋?
14.文章以“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一句收尾,你认为这样收束全文好不好?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文章先写“这个秋天特别长”,接着回忆与北京秋天有关的事件,点明北京秋天的特点,最后再回到现在,首尾照应,抒发对北京秋天的怀念与喜爱之情。
12.①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是因为作者在壮美的秋色里认识到了真正的北京,感受到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②北京的秋天让人奋进,是因为秋天纯净、灿烂,同行的同事风华正茂,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活力。
13.①写南京,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北京的宏阔,强调北京的秋天更有大方之美的特点。②写上海与广州的秋,是为了与北京的秋天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北京的秋有自己的特点,更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14.好。①这句话虽然看似只是以简洁的笔墨总结上面的文字,却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这个秋天充满怀念但没有感伤,十分洒脱,对北京的秋天的喜爱之情,言尽而意无穷。②它又与文章第一段写这个秋天的长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也可以答不好,言之成理即可)
第二篇:北京的秋阅读答案参考
读懂了淡定,才算读懂了人生。无论如何,感谢经历;生活的主题就是面对复杂,保持欢喜;现在事,现在心,随缘即可;未来事,未来心,何须劳心。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北京的秋阅读答案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北京的秋
这个秋天特别长,树叶迟迟不肯掉,似乎对这个季节特别迷恋,有些树甚至还不肯黄,依旧绿绿的像夏日般那么葱郁,河边的垂柳甚至有返青的迹象。11月15日 按惯例该供暖了,可室外的气温常到十七八度,于是,有人不禁要问,北京的天气是不是反常了?奇怪,北京人现在常常感叹北京的四季不够分明,感叹春、秋特别 短,忒短了,老北京时常这么说。可今年的秋天实在了点,稍长了些,秋天更像秋天了,人们反而有些不习惯了。
我是从秋天开始认识北京的。1983年的十月下旬,我从南京第一次来到北京,坐的是火车,那是趟夜车。十月的南方暑气还没消尽,我想象北京的秋天一定气候 宜人。没想到随着火车渐渐向北京接近,寒气也一步一步逼近,加上硬座车厢的空气又特别的混浊,所以我一到北京就感冒了。秋天的风特别大,我清楚地记得,有 一天的黄昏,我出地铁时,莫大的冷风快把我吹透了,我仿佛掉进了凉水里。刚出地铁口,便闻到一股奇异的焦香,那焦香像一只手搅到你胃里去似的,我抬头一 看,原来是卖烤红薯的大妈,我花了一毛钱买了一个啃了起来,那暖,那香,那甜,那焦,渗透到每根毛孔里去了。北京深秋的这个黄昏,那寒冷中的暖意,让我对 北京产生莫名的好感,以至于我再看到大街上卖烤红薯的,就想起北京,北京留给我的最初的记忆居然是烤红薯的味道。
到1988年我被借调到《文艺报》工作,这年秋天报社组织秋游,去慕田峪长城游览,我看到了北京真正的秋天,甚至看到了真正的北京。雄伟的燕山、庄严的烽 火台在纯净的秋色中,把历史的雄浑和自然的伟岸演绎得天衣无缝,明亮得仿佛有些透明度的红叶在广阔的山野之间火焰般灿烂,空气也仿佛像蔚蓝的海水那么干 净,我在攀登的过程中,前见古人,有长城的雄姿告诉我历史的沧桑和遥远,后见来者,《文艺报》那些年轻的同事意气风发,风华正茂。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
北京的秋天有一种大气之美。北京的大气在建筑、街道和装饰风格上都有鲜明的表现,在时令上也不例外,春天带着北方之北的风沙在华北平原上呼啸而过,夏天的 雷雨倾盆而注绝不黄梅,冬天的雪无边无际却不粘连,但好像秋天的北京最让人心旷神怡,最有大都的气象。我女儿第一次从首都机场到北京市里时,说,这儿什么 都比南京大一框。南京也是六朝以上的古都,和北京比起来可能要精细一些,可格局还是不如北京宏阔。
秋高气爽或许用来形容北京的秋天最为合适,因为能见度特别好,秋天把北京的优点淋漓尽致地表露出来,大气、宽阔,具有一种雍容、成熟、华贵的美。如果上海 这个城市欲露还羞的美感在春天最能体现的话,如果广州热情开放的美感在夏天最能体现的话,那么北京的美感无疑属于秋天,红墙,枫叶,火红的柿子,沉稳的鸽 哨,都在浓浓的秋意里如诗似画,如弦似乐。
中国的文人历来喜欢在秋天发一些感慨,往往与人生的失意落寞联系在一起,感秋、怀秋、伤秋的经典之作广为流传,“秋尽江南草未凋”,杜牧、杜甫的名句常常 和秋天联系。可北京的秋天并不会给人太多的惆怅,它消失时也干净利索,并不像南方的秋叶那样反复地飘落、回旋,一点也不拖泥带水。比如我在写这篇文章的过 程中,这个被大家谈论多日的秋天却戛然而止了,突然而来的强冷空气毫不留情地将暖暖的深秋吹走了,我们甚至没有听到秋叶簌簌落地的声响,只看到路上落满了 没有枯黄泛着绿色和青色的树叶,在彻骨的寒风中偶尔旋出一个绿的涡流,似在宣告一个季节的结束。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
(有删改)
11.文章是围绕“北京的秋”行文的,请梳理文章的行文思路。
12.为什么说“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而奋进”?请简要分析。
13.文章写的是北京的秋,为什么还提到南京这一城市以及上海与广州的秋?
14.文章以“2005年这个青色的秋天就这样与北京道别了”一句收尾,你认为这样收束全文好不好?谈谈你的理解。
参考答案
11.文章先写“这个秋天特别长”,接着回忆与北京秋天有关的事件,点明北京秋天的特点,最后再回到现在,首尾照应,抒发对北京秋天的怀念与喜爱之情。
12.①北京的秋天让人爱怜,是因为作者在壮美的秋色里认识到了真正的北京,感受到了北京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②北京的秋天让人奋进,是因为秋天纯净、灿烂,同行的同事风华正茂,让人感受到秋天的活力。
13.①写南京,是为了通过对比突出北京的宏阔,强调北京的秋天更有大方之美的特点。②写上海与广州的秋,是为了与北京的秋天进行对比,进一步强调北京的秋有自己的特点,更与这座城市的文化底蕴息息相关。
14.好。①这句话虽然看似只是以简洁的笔墨总结上面的文字,却含蓄地表达出了作者对这个秋天充满怀念但没有感伤,十分洒脱,对北京的秋天的喜爱之情,言尽而意无穷。②它又与文章第一段写这个秋天的长相照应,使文章结构完整。(也可以答不好,言之成理即可)
北京的秋阅读答案参考
第三篇:中国石油大学(北京)11秋《音乐赏析》在线考试答案
久爱奥鹏网:www.xiexiebang.com
中石油音乐赏析在线考试
第1题 《十面埋伏》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___ __ A、文曲
B、武曲
C、军曲
D、古曲
B
第2题 广东音乐主要流传在A、汕头
B、梅州
C、广州
D、珠江三角洲
D
第3题 《胡笳十八拍》的作者是
A、蔡邕
B、蔡琰
C、华秋萍
D、李芳园
B
第4题 今人所谓“笛子”是指
A、曲笛
B、梆笛
C、横吹
D、长笛
C
第5题 潮州音乐是流行于潮州地区的___ 的总称。
A、民间器乐
B、歌曲
C、丝竹乐
D、合奏
A
第6题 《牧童短笛》的基本结构为 A、A-B-A式
B、A-B-B式
C、A-A-B-B式
D、A-B-Av式
D
第7题 古琴又称为____ __ A、五弦琴
B、六琴弦
C、七弦琴
D、古筝
C
第8题 《夕阳箫鼓》是一首具有代表性的____ __ A、文曲
B、武曲
C、军曲
D、古曲
A
第9题 二胡最早起源于_____ A、蒙古
B、新疆
C、甘肃
D、北方少数民族
D
第10题 胡琴的前身为_____ A、奚琴
B、琵琶
C、马头琴
D、三弦
A
第11题 今人所谓“笛子”是指__ _ A、曲笛
B、梆笛
C、横吹
D、长笛 C
第12题 《胡笳十八拍》中的“拍”是指___ A、拍子
B、节拍
C、段落
D、拍手
C
第13题 《夜深沉》是根据___ __《思凡》中的曲牌改编而成的A、黄梅戏
B、越剧
C、昆曲
D、粤剧
C
第14题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主题素材取自____ _ A、黄梅戏
B、越剧
C、昆曲
D、粤剧
B
第15题 《哈里路亚》属于
A、世俗音乐
B、宗教音乐
C、民间音乐
D、交响乐
B
第16题 被称为“交响乐之父”的____ _____共作有104首交响曲。
A、贝多芬
B、莫扎特
C、海顿
D、李斯特
C 中石油音乐赏析在线考试
多项选择题
第17题 福建南音流传的地域包括_ A、闽南地区
B、台湾地区
C、岭南地区
D、华南地区
AB
第18题 歌曲《胡笳十八拍》表现了_____ A、战乱给百姓带来的痛苦
B、骨肉分离之悲切
C、对统治者欺压的控诉
D、对祖国和家乡的思念
ABD
第19题 《阳关三叠》又名为_____ A、《渭城曲》
B、《渭城朝雨》
C、《阳关曲》
D、《送元二使安西》
ABCD
第20题 奏鸣曲式的三个部分分别是____ A、引子
B、呈示部
C、展开部
D、再现部
BCD
第21题 唢呐曲《百鸟朝凤》中用乐器来模仿出的自然界音响包括__ A、布谷鸟叫
B、知了叫
C、鹧鸪叫
D、斑鸠叫
ABCD
第22题 《梁祝》所围绕的故事情节包括的话题有___ A、相爱
B、抗婚
C、逼婚
D、化蝶
ABD
第23题 《梁祝》小提琴协奏曲的作者为_____ A、何占豪
B、陈刚
C、盛中国
D、马思聪
AB
第24题 印象派作曲家代表有__ A、西贝柳斯
B、德彪西
C、拉威尔
D、里姆斯基·柯萨科夫
BC
第25题 古典时期音乐的主要特点是____ A、强调个性
B、严谨
C、典雅
D、端庄
BCD
第26题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是___ A、他的最后一部交响曲
B、合唱歌词选择席勒诗《欢乐颂》
C、在第四乐章加入了独唱
D、开创了浪漫主义先河
ABCD
第27题 舒曼的《梦幻曲》是__ A、三部曲式的结构
B、选自《童年情景》 C、一首钢琴小品
D、全曲由两个主题发展而成ABC
第28题 “维也纳古典乐派”代表作曲家包括有
A、海顿
B、莫扎特
C、贝多芬
D、亨德尔
ABC
第29题
以下属于拉弦乐器的有
A、二胡
B、京胡
C、马头琴
D、琵琶
ABC
第30题 《夕阳箫鼓》中主旋律采用的典型的作曲技法“连环扣”又称为
A、顶针法
B、首尾相连法
C、咬尾法
D、模进法
ABC
判断题
第31题 广东音乐是流传于珠江三角洲一带的丝竹合奏乐。
正确
错误
A
第32题 《牧童短笛》是盛中国所作的一首钢琴小品。
正确
错误
B 第33题 民间音乐家阿炳原名为刘天华。
正确
错误
B
第34题 琵琶有5根弦。
正确
错误
B
第35题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琵琶行》生动地记录了当时的演奏者高超的技艺。
正确
错误
A
第36题 《胡笳十八拍》作者蔡琰又称为蔡文姬。
正确
错误
A
第37题 小提琴协奏曲《梁祝》的曲式结构为回旋曲式。
正确
错误
B
第38题 《牧神午后》是德彪西所作的一首前奏曲。
正确
错误
A
第39题 《惊愕交响曲》作者是莫扎特。
正确
错误
B
第40题 《F大调第二勃兰登堡协奏曲》是由巴洛克时期代表作曲家巴赫所作的。
正确 错误
A
第41题 “巴洛克”原为建筑艺术的术语
正确
错误
A
第42题 肖邦是法国籍钢琴家。
正确
错误
B
第43题 舒曼是被誉为“歌曲之王”的作曲家。
正确
错误
B
第44题 印象派最主要的代表作曲家是德彪西。
正确
错误
A
第45题 歌剧《卡门》的作者是比才。
正确
错误
A
第46题 《谢赫拉查达》又名为《天方夜谭》或《一千零一夜》。
正确
错误
A
第47题 贝多芬的《第九交响曲》又称为《命运交响曲》。
正确
错误
B
第48题 《芬兰颂》是斯梅塔纳创作的代表作品。
正确
错误
B
第49题
古曲《阳关三叠》歌词出自王昌龄的诗《送元二使安西》。
正确
错误
B
第50题 《中花六板》是江南丝竹音乐中的代表作品。
正确
错误
A
久爱奥鹏网:www.xiexiebang.com
第四篇:2014秋中国石油大学(北京)《中国传统文化》第一阶段在线作业答案
第一阶段在线作业 单选题(共25道题)收起
1.(2.5分)儒家以_____为思想核心。• A、礼 • B、道 • C、仁 • D、理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2.(2.5分)在中国文化中,主张兼爱互利的是 • A、儒家 • B、墨家 • C、道家 • D、法家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3.(2.5分)在中国文化中,主张无为、崇尚自然的是: • A、道家 • B、儒家 • C、墨家 • D、法家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4.(2.5分)法家的价值取向是注重: • A、民本 • B、理想 • C、功利 • D、伦理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5.(2.5分)《易传》:“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_____。” • A、厚德载物 • B、格物致知 • C、正心诚意 • D、修身齐家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6.(2.5分)中国文化中的“______”观念,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 A、大一统 • B、以人为本 • C、天人合一 • D、安身保命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7.(2.5分)《周易》包括《经》和《___》两部分。• A、传 • B、像 • C、卦 • D、言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8.(2.5分)八卦的象征意义是:乾为天、____为地 • A、震 • B、巽 • C、坎 • D、坤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9.(2.5分)提出了“中庸”的实践理性辩证原则是: • A、孔子 • B、老子 • C、孟子 • D、庄子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10.(2.5分)秦始皇为了加强专制统治,采纳了____的建议,导致“焚书坑儒”事件的出现。• A、吕不纬 • B、韩非 • C、李斯 • D、商鞅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11.(2.5分)“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段话出自 • A、《论语》 • B、《道德经》 • C、《庄子》 • D、《周易》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12.(2.5分)提出“气本论”学说的思想家是: • A、张载 • B、朱熹 • C、程颐 • D、程颢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13.(2.5分)以下属于道教经典的有: • A、《论语》 • B、《道德经》 • C、《孟子》 • D、《周易》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14.(2.5分)佛教的创立者为: • A、悉达多•乔达摩 • B、老子
• C、耶稣 • D、张角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15.(2.5分)佛教的基本教义是“四谛”,分别为苦谛、集谛、灭谛、_____。• A、死谛 • B、生谛 • C、乐谛 • D、道谛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16.(2.5分)中国佛教中流传最长、影响最大的宗派,是: • A、密宗 • B、禅宗 • C、法相宗 • D、律宗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17.(2.5分)“三纲”是指“君为臣纲、_____、夫为妻纲”。• A、兄为弟纲 • B、母为子纲 • C、父为子纲
• D、官为民纲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18.(2.5分)中国地处亚洲东部及太平洋西岸,地势走向总的趋势是西高东低,依次递降,呈现出三大阶梯式的地形面貌。其中第一阶梯为: • A、青藏高原 • B、东北平原 • C、大兴安岭 • D、太行山脉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19.(2.5分)作为中国大陆上两种最基本的经济类型是农耕文化与: • A、纺织文化 • B、游牧文化 • C、礼乐文化 • D、宗教文化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20.(2.5分)公元前221年,削平山东六国,建立了统一的封建帝国的是 • A、李世民 • B、汉武帝 • C、刘邦 • D、秦始皇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21.(2.5分)子曰:“己所不欲,_____。” • A、勿施于人 • B、施于人勿 • C、勿达于人 • D、要施于人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22.(2.5分)儒家提倡修身、齐家、治国、_____的人生理想和价值追求。• A、家天下 • B、大一统 • C、小康 • D、平天下
我的答案:D此题得分:2.5分
23.(2.5分)中国传统文化以德立言,提出“内省”、“_____”等系统的道德修养理论,作为个体自我修养的原则。• A、渐修 • B、体悟 • C、慎独 • D、寂灭
我的答案:C此题得分:2.5分
24.(2.5分)中国文化倡导尊君重民的“____”思想。• A、人民 • B、民本 • C、君主 • D、专制
我的答案:B此题得分:2.5分
25.(2.5分)中国社会的最大特征是_____本位,家构成社会的本位与本体。• A、家族 • B、君主 • C、人民 • D、个人
我的答案:A此题得分:2.5分 多选题(共15道题)收起
26.(2.5分)以下属于儒家经典的有 • A、《大学》 • B、《中庸》 • C、《论语》 • D、《孟子》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27.(2.5分)以下属于儒家的思想家有: • A、老子 • B、孔子 • C、庄子 • D、朱熹
我的答案:BD此题得分:2.5分
28.(2.5分)以下属于道家的思想家有: • A、老子 • B、孔子 • C、庄子 • D、公孙龙
我的答案:AC此题得分:2.5分
29.(2.5分)墨家提出的社会政治主张有: • A、尚贤 • B、尚同 • C、兼爱 • D、交利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30.(2.5分)以下作品属于四大文学名著的有: • A、《西游记》 • B、《水浒传》 • C、《金瓶梅》 • D、《红楼梦》
我的答案:ABD此题得分:2.5分
31.(2.5分)两宋期间,享有盛名的四大书院是: • A、白鹿洞书院 • B、岳麓书院 • C、应天府书院 • D、嵩阳书院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32.(2.5分)文化的结构可分为 • A、物态文化 • B、心态文化 • C、行为文化 • D、制度文化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33.(2.5分)被称为四大文明古国的有中国和: • A、埃及 • B、希腊 • C、印度 • D、巴比伦
我的答案:ACD此题得分:2.5分
34.(2.5分)所谓华夏,即汉族的前身,它的直接来源是_____三族。• A、夏 • B、商 • C、汉 • D、周
我的答案:ABD此题得分:2.5分
35.(2.5分)在西周时期,宗法制度发展完善,其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以下几个方面: • A、嫡长子继承制 • B、分封制度 • C、宗庙制度 • D、婚姻制度
我的答案:ABC此题得分:2.5分
36.(2.5分)构成了中国文化的主体内容和核心的有:儒、_____等诸家思想学说。• A、道 • B、法 • C、墨 • D、佛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37.(2.5分)中国传统文化具有如下的特点: • A、统一性与延续性 • B、人文精神与民主主义 • C、重群体轻个体 • D、重人伦、轻自然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38.(2.5分)墨家提出的社会政治主张有: • A、尚贤 • B、尚同 • C、兼爱 • D、交利
我的答案:ABCD此题得分:2.5分 39.(2.5分)以下属于儒家的思想的有 • A、道可道,非常道
• B、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 C、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 D、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我的答案:BCD此题得分:2.5分
40.(2.5分)以下属于道家的思想的有:
• A、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B、君子固穷
• C、有无相生,难易相成,长短相较,高下相倾,音声相和,前后相随 • D、无为
我的答案:ACD此题得分:2.5分
第五篇:故都的秋答案
《故都的秋》参考答案:
所有题的答案请参照《名师伴你行》9页答案见98页。
第二课时
(2)你认为哪一幅画面描绘得最为生动出色?试作一点赏析。
介绍一种赏析法:缘景入情法
首先把握故都之秋的总体特点(清、静、悲凉);然后结合具体画面分析该特点;最后探寻出思想感情或作者的审美情趣。
赏析“斜桥话秋图”示例
从都市闲人咬着烟管的姿态和互答时缓慢悠闲的声调体味出“清”; 从息列索落的秋雨声体味出“静”;
从灰沉沉的天色、凉风冷雨、青布单衣或夹袄和他们闲话秋凉的微叹体味出“悲凉”;
如果说前面几幅画面属于风景画的话,那么“斜桥话秋图”则是一幅风俗画。闲人话秋的的京腔京味烘托出浓郁的北国秋味,而他们的微叹和互答恰好能唤起作者的落寞和感伤。作者深爱这样的秋景,与当时作者思想苦闷、向往隐逸恬淡生活情趣是有直接关系的。
第三课时
1、B(“一切景语皆情语”,蓝色或白色为冷色调,能表现秋的清、静、悲凉,从而传达作者的感情。B项分析正确,A、C、D都只对颜色本身发表看法,而没有联系到作者的主观感情。)
2、D(写声音是以动衬静的写法,突出北国秋天的“清、静、悲凉”。D项正确,A项分析不符合文眼“清、静、悲凉”,B、C项都是讨论声音无关紧要的特点,没答到要点。)
3、A(A项恰当地概括了三节文字的内容,B项三节文字并非一一对应秋的“清、静、悲凉”,而是每段文字都渗透了秋的三个特点,C项分析与选段内容不符,D项每一节都综合运用了记叙、描写、议论、抒情和说明等多种表达方式的说法有误,每一节主要是用了记叙和描写的表达方式。)
4、表达了对北国之秋的向往之情。
5、北国之秋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
6、写江南之秋不能令人满足,总看不饱,尝不透,赏玩不到十足,是为更好地表达北国之秋令人神往。
7、指秋的味,秋的色,秋的意境与姿态总是模模糊糊,不能赏玩到十足的状态。
8、文中列举南国廿四桥、钱塘江、普陀山、荔枝湾的秋景真的不美吗?作者说它们“色彩不浓,回味不永”的用意是什么?
答:这些南国的秋景并非真的“色彩不浓,回味不永”,以美衬美,更能衬托北国之秋令人神往、眷恋。
9、画线句子用来比喻什么?请指出其本体和喻体。用这样的比喻有什么好处?
答:本体是南国之秋,喻体是黄酒、稀饭、鲈鱼、黄犬;本体是北国之秋,喻体是白干、馍馍、大蟹、骆驼。这两组比喻的喻体用的都是最常见的事物,使人容易联想,从而收到很好的表达效果。
10、最后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是什么?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最后一段为全文总结,直抒作者对故都之秋无比眷恋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