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的发展史小学日记

时间:2019-05-15 12:01:49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数的发展史小学日记》,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数的发展史小学日记》。

第一篇:数的发展史小学日记

在数字产生以前,人们有结绳记事的方法。比如,你有5只羊,就打5个结。后来,人们发现一个一个地打结如果打100个,那么不仅打结时麻烦,看的时候也很困难,于是,人们学会用不同颜色或不同样子的结代表不同单位的数字。

随后,人们认为结绳计数很麻烦,便开始用一些物品来计数,如月亮代表“1”等等。这时,还有一些人用手指,脚趾和小石子等等来计数。

人们发现这种办法也很不方便,就学着用符号表示数字,如古埃及中”|”表示“1”,“n”表示10,翅膀表示一万,鸟表示10万等等。而中国在这时用木、竹、骨头等等来计数,称为“算筹”。虽然这样计数较原来相比会简便一些,但是面对大数,便束手无策了。如记“15亿”,那要堆多少片骨头,画多少个鸟啊!

于是,古老的印度人就发明了几种数字,最流行的属于婆罗门式的了——就是现在阿拉伯数字的雏形,但是还是没有现在简单,如“0”在古印度数字中是“●”。就这样,一套基本的数字产生了。随后,这种数字传到了阿拉伯,阿拉伯人就把这种数字经过修改,就成了现在的阿拉伯数字。阿拉伯人把这种数字传到了欧洲,欧洲商人以为这是阿拉伯人发明的,便把它称为阿拉伯数字。与此同时,其他国家也产生了一些数字,如,罗马数字,也在这时发展起来。

然后,人们又发明了二进制,三进制等,但由于十进制在实际生活中应有最多最广,所以现在多用十进制。这种计数方法一直沿用至今,是现在最简便的计数方法。

第二篇:我国小学语文发展史

语文课程的发展历史

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一、近代小学语文课程(1904年—1949年)

(一)“五四”运动前

鸦片战争以后,中国沦为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当时的资产阶级改良派主张向西方学习,提出“废科举、兴学校”的口号,提倡“中学为体,西学为用”。1901年清政府明令各地兴办学堂,次年颁布《钦定学堂章程》,以分科形式存在的小学语文课程初见端倪。但这个章程虽然公布了,却未能实行。

1904年1月13日,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正式建立了我国的现代小学教育制度,教育史称为“癸卯学制”。这个学制一直沿用到清政府灭亡,后来的学制也都是在这个学制的基础上演变的。在学制方面,该章程把小学教育分为初等小学堂和高等小学堂两段,分别修学5年和4年,学制共9年。在语文课程方面,初等小学设中国文字科,教学内容是识字、读文、作文;高等小学设中国文学科,教学内容是读文、作文、写字、习官话。该章程将识字、写字、读书、作文、说话等科目合为一科,朝着近代语文课程的建立前进了一大步。

《奏定学堂章程》的颁布,标志着注重实用、发展语言能力的现代语文教育的发轫和一味读经、应对科举的古代语文教育的渐趋终结。《奏定学堂章程》作为“博考外国,参酌变通,择其宜者用之”的历史产物,虽然还掺合着封建礼教、科举旧习这种传统教育的特质,但主要是以欧美近代教育为真正源头、形式上从日本引进的学校制和课程设置,这样自然初步体现出西方的科学精神和民主思想的萌芽。由此,也开创了学习外国教育的先河,并且此后逾演逾烈而一发不可收拾。我国的语文教育逾来逾深地受到外国教育思潮的影响,在某种程度上甚至几近于依赖。

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建立了中华民国。1912年9月南京临时政府教育部公布《小学校令》,在全国小学废止读经科。次年,颁布《小学校教则及课程表》,规定初

小和高小均设国文科,内容包括读法、书法、作法和练习语言。要旨在“使儿童学习普通语言文字,养成发表思想之能力,兼以启发其智德”。

(二)“五四”运动后

民国初年虽然取消了读经,但封建复辟思想远未肃清,文言文作为国文的教学内容仍占有绝对优势,阻碍语文教育发展的根本矛盾仍未解决。“五四”运动作为精神文化层面的一场深刻的革命,倡导白话文和新文学,反动文言文与旧文学,以及把国语作为全民族语言,推广国语运动。

1920年北洋政府教育部颁布国民学校令,将“国文”科改为“国语”科,并通令全国各国民学校将小学一二年级的“国文”改为语体文(即白话文)。不久,又通令全国,从1992年起,凡国民小学各科教材一律改为语体文。“国语”取代“国文”,表明小学教科书淘汰文言文,改为白话文;小学语文学习白话文,训练标准的国语。

1922年北洋政府颁布了《学校系统改革案》,即新学制,教育史称为“壬戌学制”。这个学制规定小学学制6年,分为两段,初小4年,高小2年。初中、高中各3年。这样的学制在我国沿用了数十年。

在“五四”精神的推动下,以杜威为主要代表的美国民主主义教育思潮涌入我国,成为当时和以后相当长的历史时期里影响中国教育的主导学说。在这一教育思潮的深刻影响下,近代小学语文课程形成了初步具有民主及科学特色的现代课程范式,体现出告别读经时代以后、以学生个人发展为本位的新价值取向。

1923年颁布的国

同一时期,共产党领导的中央苏区、边区和解放区的国语教育卓有成效。1934年中央苏区教育人民委员会颁布了《小学课程教则大纲》,该大纲指出:“国语课的本身,目的也决不仅在于使儿童认识多少新字,而在于使他们能够逐渐运用自己的言语以至文字,来表达自己的思想,表现自己的感情,以及养成儿童的共产主义道德。”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

(一)改革开放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

回顾建国以来的这一段语文教育,1966以前是一个全面“苏化”的时期,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主要代表的前苏联社会主义教育思想对这一时期的语文教育产生了重大影响。在以凯洛夫教育学说为理论指导下,直接导致中国“三中心”课程实施模式的产生,“五原五环”被广泛采纳,使语文教学中繁琐分析之风越刮越烈,并陷入了僵化模式的泥潭。“文革”十年虽完全自我封闭,但其实是续“苏化”之余波而益趋反教育、反语文的极端。

(二)改革开放后

70年代末期,随着布鲁纳的发现法、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洛扎诺夫的外语教学法、赞可夫的发展教学思想、巴班斯基的最优化教学思想、苏霍姆林斯基的个性全面发展的思想等国外教学理论的相继引进,极大活跃了我国小学语文教学思想。粉碎“四人帮”以后,在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78年2月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该大纲恢复了“基础工具”的提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时代要求。

1986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有积极作用。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该大纲进一步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历史是一面镜子。了解过去可以更好地把握现在,展望未来。

翻开历史的长卷,我国的语文教育源远流长。自从出现了文字,也就开始了语文教育的发端。到了奴隶社会,我国就开始出现了正式的学校。有了学校,相应地也就有了课程和教学。然而,在此后的两千多年内,我国虽然有语文教学,但一直没有专门的语文课程,语文是与史学、伦理学等融为一体的。换言之,却又正如蔡元培先生所言,“除了国文,可算是没有别的功课。”古代语文是个无所不能的“包天下”。直到1904年,清政府颁布了《奏定学堂章程》,现代教育背景下的中国语文课程才真正确立。虽然此后也曾分分合合,几易其名,但是语文课程终究已然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课程。

二、现代小学语文课(1949—2001)

(一)改革开放前

1949年新中国成立,新组建的教科书编审委员会确定小学国语科以华北解放区的《国语》课本为蓝本进行修订,并把修订后的《国语》改为《语文》。对此,在1950年出版的课本的《编辑大意》里解释道:“说出来是语言,写出来是文章,文章依据语言,‘语’和‘文’是

分不开的。语文教学应该包括听话、说话、阅读、写作四项。因此,这套课本不再用‘国文’或‘国语’的旧名称,改称‘语文课本’。”教育部于1950年8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草案)》,于1952年又颁布了《小学语文课程暂行标准(修正草案)》。

在学习苏联俄语教学经验和总结解放以来我国语文教育实践的基础上,语文教学问题委员会向中央提出报告,认为“语言文学分科教学”是改革语文教学的出路。在上述背景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56年10月颁布了新中国

邓小平同志的直接关怀下,教育部制订并于1978年2月颁发了《全日制十年制学校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这部大纲既是教育事业拨乱反正、语文教学正本清源的结果,又是对建国以来小学语文教学经验的初步总结。该大纲恢复了“基础工具”的提法,注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良好的学习习惯,体现了培养能力、发展智力的时代要求。

1986年教育部颁发《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明确提出了语文的“工具性”。强调练好语文基本功,强化语言文字训练,“要把语文课上成语言文字训练课”,这对于强化语言的基础工具性有积极作用。

1992年颁布《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语文教学大纲(试用)》,该大纲进一步指出:“小学语文是义务教育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致使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失落了。时至1997年,“北京文艺”发起了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终于引发了世纪末反思热潮。

三、当代小学语文课程(2001—)

新旧世纪交替之际,西方后现代主义教育思潮以强劲势头涌入中国。以美国的威廉·多尔为代表的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从基本教育观到课程观实现了对现代主义课程论(即“泰勒模式”)的全方位的超越。后现代主义课程理论在课程目标观方面认为课程目标是建构性和生成性的,每一个实践者都是课程创造者和开发者;在师生关系观方面鲜明地主张教师是“平等者中的首席”,要以师生平等对话取代知识灌输;在课程评价观方面强调评价标准的动态性、模糊性和曲折性,主张评价主体多元化。

2001年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在系统总结我国语文教育的历史经验,吸收了国外母语课程标准研究的新成果,分析了语文教育的现状及时代发展对语文教育的新要求的基础上,重新构建了语文课程的体系。一是提出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理念,二是构建了两级、三维的课程目标系统,三是强调了的多元、对话和生成,四是突出了以学生发展为本位。

语文作文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的一门重要的基础学科,不仅具有工具性,而且有很强的思想性。” 但是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过分地强调了工具性,致使语文教育的人文精神失落了。时至1997年,“北京文艺”发起了对语文教育的批判,终于引发了世纪末反思热潮。

第三篇:陶艺发展史

陶艺发展史

摘要:简要介绍中国,外国及现代陶艺发展史。

关键词:中国(China)美国(America)发展(develop)现代

一·中国陶艺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陶艺

从古到今,尽管世界各民族对美的鉴赏千差万别,但是,却都能以某种方式获得对美的享受。

远在九千多年前,中国先民在从事渔猎、农业生产活动的同时,不但开始可最原始的建筑活动,并且随着火的发明和使用,在改造大自然的长期劳动实践中,伴随着无数次时间与成功的体验,开始制造和使用成为中国古文化之一的艺术创造物-陶器,并揭开了人类发展史上的“新石器时代”。

尽管因时代、地区或民族的差异,由于其他条件的种种影响,陶器的形式、风格发生过多样变化,也各自产生了很多特点,但却都表达着自己的时代精神,而这种精神在新石器时代首先表现在陶器的器形与纹饰和质地的感觉上。新石器时代中期中国制陶业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彩陶艺术,各个地区文化彼此影响、相互交流、或继承发展,再中国历史长河中形成了共同又丰富多彩的艺术风格。

美来自于生活,制陶者正是从表现生活的角度,有寓意地,间接表现了人的思想和感情,或直接描绘了现实生活的风俗和风貌。

以彩陶为文化的仰韶文化之后,以山东为中心的龙山文化的另一类文化遗存方式出现。这个时期制陶业的突出成就就是黑陶艺术。龙山文化灰陶器面,不求无益的崇饰。全凭器体自身的黑色取胜,它以“通体漆黑”闪闪发亮为最佳境界,器体有时略加点缀凹凸璇纹或镂孔与塑造烧制结合,体现出一种单纯的质朴美。

进入商代,模仿同时期青铜器纹样与器型的白陶出现了,在当时它是比青铜器更为豪华的工艺,器形几乎全是礼器。尤其富有特点的是波状雷纹、勾连雷纹和一种怪异人形云雷纹。是人类文化上罕见的工艺美术品。

商周时期的制陶工艺没有显著的进步,艺术性也没有多少发展,从战国时期开始,中国进入了漫长的封建社会。空心砖的生产是战国陶工的一项重要创造。

由于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土地广袤,各地因地理位置或其它因素的不同而陶瓷用品也有很大差别,从质地来看,中国东南海沿海一带的百越地区,盛行灰陶、印纹硬陶和原始陶器,而其它地区则以泥质灰陶为主,夹砂陶次之。

在日用陶器中,主要是泥制灰陶。灰陶的陶土含有一定的砂粒,烧成温度高,陶质坚硬,多呈灰色或黑灰色。与此同时,在长江下游的地区和珠江流域的广东、广西等地区普遍使用着印纹硬陶。但由于印纹硬陶质地粗糙,不宜作饮食器皿,故极大多数是容器。

“六王毕,四海一“。秦汉时期也是中国陶瓷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秦代陶俑以其完美的艺术形式,生动逼真的神态,深刻揭示了各种人物的内心世界,不仅表明了雕塑艺术现实主义传统的久远和中国古代制陶水平之高,并且还为世人展示了中华民族深沉雄大的民族风格。

在彩绘风格方面,汉代彩绘陶一改战国彩绘陶流丽生动,热烈奔放之作风,转而崇尚凝重精雅的神韵。画面铺天盖地,色彩富丽绚烂。

到了唐代经济的繁荣发展,政治的长期稳定和民族意志的高昂,紫砂陶艺

是唐代的各个方面无不空前的繁荣和提高,陶瓷艺术最能表达这种盛唐气象的就是唐三彩釉陶。三彩陶俑和三彩陶器,就是制造它的那个时代的艺术记录和唐人生活情趣的风情画。

中国传统陶艺制作源远流长,至今已有几千年的历史,仍盛而不衰,历朝经济的发展,技术的进-步,时代风尚的不同,审美观的变化,在陶艺中反映得十分突出,国内外许多学者、艺术家都非常重视对中国传统陶艺的研究。但是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对这门集科学技术和文化艺术于一身,凝聚着中华民族审美历程的传统陶艺的研究,往往停留在美术造型及装饰技法上,这不够全面,研究中国传统陶艺的一个重要特色,是立足于总结中国传统陶艺及其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的优良传统。“传统”不属于旧规范化的别称,而是意味着一种工艺和艺术体系的特征。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所形成的民族特性,反映到陶艺上并产生独特的民族风格,这种民族风格以其特有的工艺技术和艺术形式,显示它自已的风貌,它是中华民族智慧的结晶,东方文化的典范。

中国传统陶艺所特具的东方艺术的情韵风格,不是短时间内形成的,她仍扎根于人民之中,集中了无数陶艺前辈的智慧和创造力,经过历史不断的锤炼,然后形成为优良传统,它贯穿着民族性格,民族感情,体现了民族审美意识的共同特性,代表着民族的精神实质。中国的陶艺前辈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和形成了一套丰富的经验,创造了多种的工艺技法。正是这一套制瓷的优良传统,历代相传,不断发展,使得中国陶艺几千年来一直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并对世界文化起着深远的影响。

陶艺的发展伴随着陶瓷的产生而发展,首先是满足人类自身实用功能的需要,同时在实用的基础上,通过造型装饰和泥釉火焰又寄托着原始的朴素美,继而发展为实用和欣赏兼备的民间艺术品。如今已脱离实用功能,从纯精神的感情需要为出发点,开创了一条纯艺术的道路。

作为一种文化体系的艺术创造,在任何时候都不是凝固的,而是处于不可遏止的发展状态之中。

同样,陶艺也不例外,每一朝代,她都有时代特征:宋代的秀丽,元代的浑厚,明代的精工,清代的精致。甚至同一朝代也有不同的发展阶段。如明代青花瓷,宣德的浓艳华滋,气韵淋漓,豪放生动,成化青花则淡雅清新,优美细腻。翻开中国陶瓷发展史,在每一个朝代的任何一个阶段,几乎都有陶艺的新品种,新工艺和新风格出现。由于种种原因,这些宝贵的制瓷工艺,到了近代却淡化甚至失传。因此,研究和总结中国传统陶艺的制作工艺和装饰工艺技法,并不纯粹是一个技术理论问题。而是关系到中国陶艺是否能永葆艺术青春,甚至关系到中国在世界各国人民心目中的形象。

陶艺在某种意义上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的一个代名词。然而,当中国的陶艺家们猛然从“传统”、“实用”、“日用”等字眼中惊醒重新打量世界时,却发现自己落后了。的确,现代陶艺已不仅仅只是作为一种与人们的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工艺美术而存在,也不是仅仅“实用”、“美观”、“经济”、“大方”的观念便能涵盖得了的。它已经以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形成广泛的参与到现代艺术运动中,成为艺术家表达自己的观念,进行文化批判的利器。

中国人开始关注现代陶艺,并在舆论上形成规模应该是在20世纪90年代之后的事情了。当然严格说来中国现代陶艺的发展起源和70年代末和80年代初,原中央工艺美术学院(清华美术学院前身)、景德镇陶瓷学院等院校中的那些最早实践者有关。20年来,老一辈陶艺家如祝大年、杨永善等在现代陶艺方向作出了有益的尝试,而且产生了一大批中青年陶艺家如吕品昌、罗小平、白明等,风格流派众多,技法日趋多样。他们中大多数是高校教师,或受过高等教育中传统陶瓷艺术的薰陶,因此,中国的陶艺在一开始便与学院有着不解情缘。

然而单纯的学院发展,不管是在观念上,还是在传播上都受到极大限制,而且在学术层次上也是狭窄的。在90年代,首先是1991年“北京国际陶艺研讨会”,继而是1995年的“景德镇国际陶艺研讨会”,1998年5月在宜兴举办了由罗小平等人策划的规模更大、学术研讨更具深度的“98中国宜兴国际陶艺研讨会”,同年秋在中国美术学院由刘正等人策划的“首届中国青年陶艺家作品双年展”也与观众见面。1999年岁初在广州美术馆由左正尧策划的“超越泥性--中国当代陶艺家学术邀请展”更是颇具水平。这几次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讨性的展会,预示着中国的陶艺正在兴起,其规模和范围及影响正在向全社会拓展。二·美国陶艺

自拓荒时代起,美国人便有着一种勇往直前、富于探索的革命精神,此种精神也深远地影响了美国的艺术史。这个年青的国家之所以能成为现代陶艺的起源地也是与之分不开的。

美国陶艺界公认,现代陶艺形式的表达以1954年彼得·沃克思到洛杉矶县美术学院(后改为奥蒂斯美术学院)教授陶艺为起始标志。彼得·沃克思反对陶艺创作中过分强调工艺性的特征,主张一种带有随意性的返朴归真的创作风格,从而开辟了一条实验新颖造型及外表肌理效果的探索之路,史称“奥蒂斯陶艺革命”。

50年来,美国的现代陶艺有了巨大的发展。从源头上讲,它受到了日本民间陶瓷、美国民间陶瓷、中国传统工艺造型、现代艺术流派等众多艺术形式的影响,在创作中形成了异彩纷呈的局面。抽象表现主义、极限主义、超级写实主义,波普美术、写实主义都有其代表艺术家和作品;同时作为容器设计,那些更重形式规则的优雅陶瓷也有发展,这些都显现了美国文化巨大的包容性。

现代陶瓷运动的最大贡献是使陶艺超越了狭窄的“工艺美术”范畴,使之与绘画、雕塑等主流美术创作观念相结合,从而丰富了传统的陶瓷艺术史;对于陶艺家来说,他们的身份也非“工艺家”能概括,他们已经拿起一种具有永恒性质的材料--陶瓷加入到主流美术创作中,进行有价值的文化展现与价值批判,摆脱了“容器”对他的束缚。

美国是现代陶艺的策源地,介绍其历史发展以及著名艺术家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三·现代陶艺

然而,现代陶艺作为一项新鲜事物还存在着许多问题,这些问题在更大的意义上、更大的程度上组成了中国陶艺现状,更值得我们去研讨。归结为以下几个问题,以资读者玩味。

“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在如今的各个艺术领域都是一个争不完的话题,陶艺也不便外。然而,在关于陶艺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许多讨论中却轻视了一个非常重要的问题,即陶艺的功能问题。它不仅关系到陶艺品的功能与价值,而且对于陶艺在整个文化体系中所担当的角色及陶艺家的社会定位都关系很大。只有摆正了“现代陶艺是干什么的?”这样一个问题,而不只是“现代陶艺是什么样子?”,我认为陶艺才能真正从“传统”走入“现代”。

中国传统陶艺是附属于陶器的,“实用而尽量美观”在相当长的时间内限制了当代中国陶艺发展。在这种观念下,陶艺只能属于工艺美术,其功能只是实用加玩赏。在这种情况下,陶艺家的才智更多的受到了“制器”的局限,只能在追求设计与形式美的领域里探索,陶艺家也更接近于工艺家,无法融入现代艺术的潮流。

现代陶艺的作用在于它扩大了原有陶艺的艺术属性,使陶艺家不受“制器”的限制,可以在其审美和价值批判领域里驰聘。他既可以在原来的设计领域里继续有所作为,又可以充分发挥其艺术家的天性,针对现实进行有价值的文化批判,从而涉足到雕塑、装置等众多艺术领域。丰富了自己又补充了其它艺术门类,从而丰富视觉艺术的门厅。

因此,传统陶艺无论如何发展都有“器”的约束。现代陶艺发展,在认识上首先做到的便应是功能论上的转移,从而脱离对“器”和固定造型的依赖,而真正走向一个更广阔的天地。

这种隔阂是可以通过观念转变而化解开的,它的存在也是当代陶艺不断发展的动力。传播与接受的局限

现代艺术中的诸多流派,在改革开放后特别是80年代中晚期,如暴风骤雨般进入中国。虽然当时中国人还不懂得欣赏,有的甚至产生厌恶之情,然而在客观上承认了其存在的合理性,并从观念上日益接近它们。现代陶艺没有赶上那段风潮,从传播的角度看似乎错过了黄金时节。从现状看,许多业内人士也指出现代陶艺仅在某几个瓷区和都市中基础较好,如景德镇、广州、上海等地,然而从面上讲其群众基础相当薄弱,没有培养出一个大范围的陶艺欣赏群,这是不利于现代陶艺的发展的。我们也注意到由于当前中国的日用陶瓷和美术陶瓷产业并不景气,所以即使在原来有着深厚传统的许多瓷区,其群众对陶艺的兴趣也在减弱,这种情况是十分令人担忧的。

另一方面,媒体、报刊对现代陶艺的介绍是零星的,形不成规模,更不用说专门的陶艺刊物了。现在担当着传播任务的是一些陶艺工作室,但他们的作用未受到重视,有识之士指出一个国家陶艺整体发展的前提是要把民间的力量调动起来,只有水涨才能船高。

从接受者来看,中国人固然不缺少对陶瓷的感情,然而确实谈不上他们对现代陶艺的感情,因为大多数人对陶艺的看法都停留在传统的观念上。再加上传播不力,欣赏者的口味自然很难调动起来。

然而,现代陶艺在精神上与现代艺术运动是相通的,人们能接受现代艺术便能接受现代陶艺,这只是时间早晚问题。理论与实践的脱节

理论与实践的脱节成为现代陶艺中一个十分突出的问题。陶艺家夏德武说:“广州美院的一批人请了中央美院的某位艺术评论家去评论现代陶艺,他可以拿现代艺术观念、现代哲学来评论现代陶艺。但我认为这是远远不够。”他指出现代陶艺批评家很难形成的原因是中国现代陶艺不发达,他认为非常需要理论家。笔者曾在中央美院图书馆找到一本所谓“现代陶艺”的书,实际上书中的陶

艺品只是现代的“活人”做的陶艺。可见,现代陶艺在理论上是相当匮乏的,能找到的介绍现代陶艺书也相当少,且多不正规。看来,现代陶艺实践与理论的脱节在相当的一段时间内,将成为一个让人头痛的问题。理论人才急待培养,为此许多陶艺家提出一边实践,一边做一些理论研究,这可谓是无奈之举。

此外,现代陶艺在创作体制、销售体制、创作理念等方面也都不同程度地存在着问题,好在从当代陶艺家的言词中我们都能体会到一种“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的中国知识分子特有的壮志豪情。陶艺现状

目前国外陶艺发展非常快,从小学到大学都有陶艺课,而且许多家庭建成了陶艺作坊,还出现了一些个人经营的陶艺工作室,许多休闲场所也摆放陈设着陶艺家的作品,这样即能很好地发展陶艺事业,又增近了与陶艺家的学习和交流。

随着陶艺热的逐步升温,陶艺制品获得越来越多人的青睐,亲手做陶艺成为人们工作学习之余放松精神释放自我的又一休闲方式。

中国陶艺正处于发展中,从几年前各地陶吧的兴起,逐渐让人们了解了陶艺,陶艺正在走进家庭。在近几年的发展过程中,有关的教育部门从素质教育出发,把陶艺列入了教学课程,这样从小就可以受到艺术的熏陶,从中锻炼了动手能力,非常好的体现了素质教育的成果。

四·结论

陶艺文化博大精深,我深知只凭课上的学习还远远不够,我将在今后的生活中继续去了解陶艺,学习陶艺。

第四篇:汉字发展史

汉字发展史

汉字发展史 汉字

中华民族是一个很伟大的民族,中华文明也是最独特的文明。世界上所有的国家里,只有我们中国的文化是始终没有间断过的传承下来,也只有我们的“汉字”是世界上唯一的古代一直演变过来没有间断过的文字形式。从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的“甲骨文”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直到今天,各种字体纷纷诞生,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发展历程中国自古就有“书画同源”一说,这是因为最早的文字来源就是图画,书与画好比是兄弟,同根生,有很多内在的联系。汉字的起源就是原始的图画,原始人在生活中用来表达自己的“图画”形式。慢慢的从原始图画变成了一种“表意符号”。大约是在公元前14世纪,殷商后期。“表意符号”演变成了比较定型的“甲骨文”。这被认为是“汉字”的第一种形式。被刻在动物的骨头上和乌龟的龟板上的文字,从殷墟中发现的文字,被认为是“现代汉字”的直系祖先,这一点就可以证明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几千年以来,中东人都不能解读他们祖先的象形文字。只有中国现代人能读懂一些殷商时期的“甲骨文”。这些龟板上的文字,最先是用来起占卜吉凶的作用,古代的人认为把有关于疾病、梦境、狩猎、天时等一些疑问刻在龟板上,然后用火来烤烙这些龟板和动物的骨头,其产生的裂缝,占卜者可以根据这些裂缝的形状和走向来判断所占之事的吉凶。这就是“甲骨文”现代汉字的祖先。至今为止发现的“甲骨文”有五千多种。而可以解读的有一千多个。西周时期青铜器的大量使用,而被刻在青铜的钟鼎和石鼓上的文字即——“金文”。亦有钟鼎文和石鼓文之称。相传是周宣王时期太史所创写。至今故宫博物院内存有十个周代的石鼓,上刻有十首四言诗文。因为封建割据,四分五裂各自为政,文字也不尽相同。一直到了秦朝。秦始皇一统中国。才把文字统一起来。秦朝时期秦始皇统一文字,统一度量。其功绩显著的就是当时的宰相——李斯。李斯对当时的文字进行收集整理然后进行删繁就简美化加工后,这种统一后的文字被称为——“小篆”,亦称为“秦篆”。这个时候的文字几乎已经完全没有象形文字的痕迹了。秦朝时期的“小篆”书写过于规范,书写起来速度很慢,于是民间就出现了许多的简便字体。这种字体的特点是变“小篆”的圆为方。改“小篆”的曲为直,并分出了一些偏旁部首,被称之为——“秦隶”。汉朝时期隶书十分盛行,“秦隶”并没有完全摆脱“小篆”的结构特点,基本上是方形,而“汉隶”就完全发挥了毛笔的特点,出现了“蚕头雁尾”的波折之笔,书写起来轻松自如。西汉时期流行的这种隶书。称之为——“汉隶”。汉朝流行“汉隶”的同时,“楷书”正在萌芽阶段。到魏晋南北朝的时期已经很盛行,晋代的王羲之,王献之父子是楷书的真正创始人,同时吸取了篆书圆转笔画,也保留了隶书的方正平直,去掉了“蚕头燕尾”。使汉字的结构大体的固定了下来。当时被称之为——“真书”,后人因为以这种字体作为学习书法的楷模,即改称之为——“楷书”。唐朝时期“楷书”尤为盛行,颜真卿、柳公权、欧阳询等书法家都是当时的佼佼者,他们的书法作品至今仍被人们学习作为范例。“草书”的起源,亦如行书,或其他书体,无法确指始于何时。史记说:“战国时,楚怀王使屈原造宪令,草稿未上,上官氏见而欲夺之,盖草书之祖起于。”据此故有草书缘起于草稿之话,可见战国时即已有草书的形成。因为起于草稿的字体,为了发挥速写功能,较为省略草率,自然不能工整,草草写成,顾名思义而为草书。但此种草书,仅能说薀团篆(当时使用的字体)的草稿,真正草书的开始发现,则始自汉初,其演变过程,自应是先有“章草”,而后又有“今草”,再又有“狂草”等草体了。由于楷书的工整,为了书写快捷的需要,和书者为了抒发自己的胸臆,寄情于笔端的创造,产生了一种流动顺畅,一气呵成,极具有韵律和艺术感染力的字体——“草书”。介于楷书和草书之间的就是“行书”,行书没有楷书那样规范严肃,也没有草书那样奔放和难以识别,而是优雅欢畅的运笔,字体书写灵活贯通。也是最受大众喜欢最常用的一种字体。宋朝时期中华四大伟大发明之一,雕版印刷被毕升改进为活字印刷术,“宋体字”也应此产生。最早产生于北宋,是有楷书变化而来。有肥体和瘦体之分,可无论肥瘦,都是横细竖粗,方方正正。显得古朴端庄。“仿宋体”也是模仿“宋体”而产生一种字体,这种字体的出现至今也不过七、八十年,但是发展十分迅速。是人们最喜欢使用的一种规范字体,在印刷品还有各种不同场合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与此同时,“黑体”也诞生了,这种字体醒目大方,笔迹全部一样粗细,结构醒目严密,笔划粗壮有力,撇捺等笔画不尖,使人易于阅读。由于其醒目的特点,常用于标题,导语,标志等等。丰富了汉字的表现形式。新中国时期出现了综艺体、整块体、浮云体、变体等等。这是祖国文化繁荣的具体表现,也是汉字发展的必然结果。汉字,亦称中文字、中国字、国字,是汉字文化圈广泛使用的一种文字,属于表意文字的词素音节文字,为上古时代的汉族人所发明创制并作改进,确切历史可追溯至约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发展至汉朝才被取名为“汉字”,至唐代楷化为今日所用的手写字体标准——楷书。汉字是迄今为止连续使用时间最长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时期各大文字体系中唯一传承至今的文字,有学者认为汉字是维系中国南北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关键元素之一,亦有学者将汉字列为中国第五大发明。中国历代皆以汉字为主要官方文字。除字形之外,还有一个字音问题。在某些时候,字音成为表示字义的唯一的手段,此外,汉语中同音词较多,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汉语的谐音正是巧妙地应用了这些读音相同而字形、字义不同的汉字,表达了耐人寻味的意思。过去,老百姓被压迫、被欺凌,有痛苦和对抗的情绪,却不敢直接说出来,就常常用汉字的谐音,写出许多与时政有关的歌谣。如宋代流行的歌谣:打破筒,泼了菜,便是人间好世界。杀了,割了菜,吃了羔儿荷叶在。歌谣中运用了谐音手法,大骂当时的奸臣贼党童贯、蔡京、高俅、何执中等人。“筒”与“童”音谐,“菜”与“蔡”音谐,“羔”与“高”音谐,“荷”与“何”音谐,分别用打、泼、杀、吃等表达和他们不共戴天的情感。这种汉字的谐音经过反复使用之后,形成一种修辞方法为谐音体。从子液歌起便不断被使用。比如:“始欲识郎心,两心望如一,理丝入残机,何悟不成匹。”这首歌描写爱情的波折,开始相恋时,希望两颗心能合而为一,专心相爱,可是情况后来发生了变化,就像理好的丝进入了破织机一样,既不成帛,也不成匹。它的“丝”与“思”音谐,以“丝”寓“思”,“匹”与匹配的“匹”谐,指不能成双。在情歌中常见的还有以“芙蓉”为“夫容”,“莲”为“怜”或“连”,以“藕”为“偶”,以“丝”为“思”,以“梨”为“离”,以“晴”为“情”等。谐音不仅在民间歌谣中体现,而且广泛运用于人们的日常生活和民俗生活中。比如,在民间,由于以福为吉,将福作为家庭或个人追求的目标,所以,每逢过年,一定会在大门上贴“福”字。有时故意将“福”字倒过来贴,取“福到了”的口彩。这里的“到”与“倒”谐音。再如,民间年画中鱼是最流行的题材,一般薀外身的小胖娃娃,双手抱着一条大鱼,而且有莲池、莲花等。以“鱼”谐“余”(表示富余),以“莲”谐“连”,这幅画的主题是“连年有余”,所表达的意思就是:希望每年的日子都能过得很富余、富足。西南师范大学中文系刘又辛教授负责的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汉字发展史纲要”,其最终成果是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专著《汉字发展史纲要》,这项成果从以下几个方面提出了一些值得关注的新的观点。

1、关于汉字发展史的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图画文字阶段。商代以前的文字应该属于这个阶段。第二阶段是以表形文字为基础,以表音文字为主体的表音文字阶段。从甲骨文到秦代的文字都属于这个阶段。第三阶段是以形声字为主体,还保留了一些表形字和表音字的形音文字阶段,从秦汉到现代汉字都属于这个阶段。

2、关于汉字的优缺点汉字的优点。汉字的最大优点,是他的超方言性。中国是地域广阔、方言复杂的国家。在古代不可能做到语言规范化,就是现在推广普通话,也还不能在短期内完成。但是汉字却是全国通行的书面语言交际工具。语言不同,以笔代口写出字来,却完全一样。如果是文字拼音化,就会出现广东文、闽南文、上海文、北京文等,妨碍人们思想交流。汉字的另一优点,是它的有理性。文字是一种符号体系,它可分为有理性文字和无理性文字两大类。所谓无理性,是指纯表音文字,如假借字、音节文字、字母文字等,这种文字纯系一种符号,与要表达的事物没有直接联系。所谓有理性文字如汉字,它除了表示词的读音,还是代表事物形类的标志。如“水”字,是从象形文字水的形状演变而来的。它有表形和表音两个作用。再如“汪”、“洋”两字,用“水”表示类属,用“王”、“羊”表示读音,叫做形声字,是汉字的主体,这种形声兼顾的特点,便于识别和记忆。汉字在表音方面的缺点。汉字表形字中,有一小部分长期被当作假借字使用,这是汉字中的表音字。由于它的数目不大,且多为常用字,可以不谈。在这里,只讲形声字的表音功能。形声字的声符大都是可以单独使用的表形字,用以当作表音的声符,不如字母表音准确。汉字在表音功能方面有不少缺点,而主要是以下三点:a,形声字的声符不能区分声调的差异,同一个声符往往表示不同的调.如“胡”字是阳平字,但“糊涂”的“糊”读阳平,“糊弄”的“糊”读去声。b,形声字的声符,往往因语言的变易,而丧失或减弱了表音功能。如“尚”读“shang”的第四声,但以“尚”为声符的“倘”、“躺”读“tang”的第三声,“党”读“dang”的第三声,“徜”、“常”读“chang”的第二声,“敞”读“chang”的第三声。c,汉字的一字多读的重音现象。如“参”字,在“参加”、“参观”等词中读“can”的第一声,在“人参”一词中读“shen”的第一声,在“参差不齐”一词中读“cen”的第一声,共有三个重音。

3、关于汉字的简化问题汉字是从图画文字演变发展而来的,若画成其物,笔画就多。从汉字发展史来看,简省笔画一直是汉字演变的明显倾向。1956年公布汉字简化方案,1964年又扩大了简化字的范围和字数,这是两千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汉字改革。经过四十几年的实践证明,在普及教育和书写等方面发挥了很大作用。从另一方面看,简化字也并非全无可议之处。如“邓”、“欢”、“难”、“树”、“戏”、“对”等字,其部件“又”,代替了“登”等声韵不同的声符,有些草书楷化的写法同楷书的结构不同,有些同音代替字也有可斟酌之处。但文字的规范一经确定,就不能朝令夕改,也不能各行其是,放任自流。汉字是中国优秀文化的载体,也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对待汉字也要像对待中国传统文化一样,一是要继承传统而不能割断传统,二是要改革,按照汉字本身的发展规律进行改革,使之成为更好的交际工具。由于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经济的发展,使得学习汉语汉字的人越来越多。在各国教汉语的教师中,有的来自台湾,有的来自大陆,在教汉字时自然就会出现繁简两套教法。对这两套教法是否统一,或如何统一,有待海峡两岸及海外有关人士和专家学者聚集一堂,共同讨论解决。

4、关于汉字不能走拼音文字的道路1958年国家公布了汉语拼音方案。它的作用是作为推广普通话的工具,以及给汉字注音。拼音方案的应用范围还有扩大的可能。如小学生在写作文时,遇到不会写的汉字,可以用拼音写这个字,书刊中的难字僻字可以加上拼音,在引用外国的人名、地名时,有人主张用拼音方案拼译等。可以预测,这套方案将会同汉字一样长期生存下去。但曾有人认为,人类语言的书面符号都应走向拼音文字的道路,不符合这个标准的文字一概视为落后文字。这是毫无科学根据的偏见。

5、关于汉字的教学问题按照汉字的教学方法教学汉字,这个原则是对的。但是,陈腐的“六书”说(指事、象形、形声、会意、转注、假借六种造字方法)必须改革。这项成果根据比较文字学的研究,并在唐兰先生“三书”论的基础上,提出了表形、借音、形声这个“新三书”说。它包括了“六书”中的合理部分,淘汰了“转注”。表形字包括“六书”中的象形、指事、会意这三书;借音字就是假借。改称借音字或表音字,是因为有些人认为假借中还有一种借形字,无中生有,徒乱人意。在唐兰先生的“三书”中,把假借字排除在外,把用表形法造的字勉强分为象形和象意两类,都不妥当。“新三书”中,既吸取了前人的研究成果,也纠正了前辈的不足之处。掌握“新三书”的划分标准,对于汉字教学可以发挥很大的作用。甲骨文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时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甲骨文主要指殷墟甲骨文,又称为“殷墟文字”、“殷契”,是殷商时代刻在龟甲兽骨上的文字。19世纪末年在殷代都城遗址被今河南安阳小屯发现,继承了陶文的造字方法,是中国商代后期(前14~前11世纪)王室用于占卜记事而刻(或写)在龟甲和兽骨上的文字。殷商灭亡周朝兴起之后,甲骨文还延绵使用了一段时期。金文

金文是指铸刻在殷周青铜器上的铭文,也叫钟鼎文。商周是青铜器的时代,青铜器的礼器以鼎为代表,乐器以钟为代表,“钟鼎”是青铜器的代名词。所谓青铜,就是铜和锡的合金。中国在夏代就已进入青铜时代,铜的冶炼和铜器的制造技术十分发达。因为周以前把铜也叫金,所以铜器上的铭文就叫作“金文”或“吉金文字”;又因为这类铜器以钟鼎上的字数最多,所以过去又叫作“钟鼎文”。金文应用的年代,上自商代的早期,下至秦灭六国,约1200多年。金文的字数,据容庚《金文编》记载,共计3722个,其中可以识别的字有2420个。大篆

大篆是西周时期普遍采用的字体,相传为夏朝伯益所创。针对不同的书写媒介,大篆亦有金文(或称“钟鼎文”)、籀文之别。小篆

小篆是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前221年),推行“书同文,车同轨”,统一度量衡的政策,由宰相李斯负责,在秦国原来使用的大篆籀文的基础上,进行简化,取消其他六国的异体字,创制的统一文字汉字书写形式。一直在中国流行到西汉末年(约公元8年),才逐渐被隶书所取代。但由于其字体优美,始终被书法家所青睐。又因为其笔画复杂,形式奇古,而且可以随意添加曲折,印章刻制上,尤其是需要防伪的官方印章,一直采用篆书,直到封建王朝覆灭,近代新防伪技术出现。隶书

隶书,亦称汉隶,是汉字中常见的一种庄重的字体,书写效果略微宽扁,横画长而直画短,呈长方形状,讲究“蚕头雁尾”、“一波三折”。隶书起源于秦朝,由程邈形理而成,在东汉时期达到顶峰,书法界有“汉隶唐楷”之称。草书

汉字的一种书体,特点是结构简省、笔画连绵。形成于汉代,是为书写简便在隶书基础上演变出来的。有章草、今草、狂草之分。楷书

楷书,又称正楷、楷体、正书或真书,是汉字书法中常见的一种字体。其字形较为正方,不像隶书写成扁形。楷书仍是现代汉字手写体的参考标准,也发展出另一种手写体——钢笔字。行书

行书在楷书的基础上产生,是介于楷书、草书之间的一种字体,是为了弥补楷书的书写速度太慢和草书的难于辨认而产生。“行”是“行走”的意思,因此它不像草书那样潦草,也不像楷书那样端正。实质上它是楷书的草化或草书的楷化。楷法多于草法的叫“行楷”,草法多于楷法的叫“行草”。宋体宋体,是在中国宋朝发明的一种汉字印刷字体。笔画有粗细变化,而且一般是横细竖粗,末端有装饰部分(即“字脚”或“衬线”),点、撇、捺、钩等笔画有尖端,属于白体,常用于书籍、杂志、报纸印刷的正文排版。因从明朝传入日本,而又称为明体、明朝体。仿宋印刷字体的一种,仿照宋版书上所刻的字体,笔画粗细均匀,有长、方、扁三体。也叫仿宋体,仿宋字。这要牵涉到另一个字体——宋体。宋体的特点是什么?横平而竖直,横笔细而竖笔很粗,还有每一笔的端点也较粗,这些不是优?传笔的手写体的特点。宋体为什么有这些特点?当然是因为印刷的需要了。在雕版印刷繁荣的宋代,雕刻制版大多用木版,也就是说用长方形的木板雕刻制版。木板上都有纹路,制版一般都是横向,这样刻制字的横向线条和木纹一致,比较结实;而刻制字的竖向线条时和木纹交叉,容易断裂。因此字体的竖向线条较粗,横向较细。横向线条即使比较结实,在端点也容易磨损,因此端点也较粗。横平竖直,当然为为了雕刻制版的刀工方便刻制了。雕刻制版是一个非常费事的工作,如果要表现手写体的那些特点,则刻字必然比横平竖直要大得多,这点大家做个简单的实验就知道,windows的记事本中输入或粘贴一段汉字,分别把字体设置为宋体9号和楷体9号,看看哪个更容易看就知道了。由于木板的纹路,要雕刻变化多端的曲线难度也会更大。而且每张木板只能印刷两页,一本书就要雕刻很多木板。如果字刻得太大,不但雕工费事费力,木板也会用得更多,所以在木板上雕刻的字不会太大。而要在这么小的反刻字上表现出手写体那些变化多端,圆润细腻的特点难度大家可想而知,横平竖直当然是最好的选择。由上可以看出,宋体的这些特点无一不是因印刷而产生,适应了印刷的需要,跟毛笔的手写体是大不相同。

后来人们又模仿宋体字的结构、笔意,改成笔画粗细一致、秀丽狭长的印刷字体,这就是仿宋体。黑体黑体字又称方体或等线体,没有衬线装饰,字形端庄,笔画横平竖直,笔迹全部一样粗细。汉字的黑体是在现代印刷术传入东方后依据西文无衬线体中的黑体所创造的。由于汉字笔划多,小字黑体清晰度较差,所以一开始主要用于文章标题。但随著制字技术的精进,已有许多适用于正文的黑体字型。在中文中,没有衬线的字体通常称为黑体,这时这个词的范畴和无衬线字体(Sans-serif)是类似的。所以在中文字体中常用“黑体”,在西文中常用“无衬线体”的称呼。而宋体就可以被称作衬线字体。“黑体”在日文中被称为Goshikku-tai(直译即“滒特体”)。综艺体综艺体,是黑体的一种变体,也是艺术字的一种。特点是笔划更粗,尽量将空间充满。同时为了美观,对拐弯处的处理较为圆润。方正、微软等各大字库都有开发,常被用于广告、报刊等的标题。

综艺体是一种常用的美术字体,(黑体,宋体,综艺,楷体等等)。彩云体彩云体,是一种艺术字体。特点是由柔滑的曲线围成,笔划空心,状似云朵。最初由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开发,并以“华文彩云”的名称随简体中文版Microsoft Office一起分发。而后其他字库也有开发,现常被用于醒目的标题。华文新魏华文新魏体威严大方,庄重美丽,气势澎湃,同时又充满着浓郁的艺术气息。华文新魏体被许多媒体和机构和网站应用为商标或logo或图片中的注明。华文新魏体将字体和美丽融为一体,展现了艺术与文化的高度统一。琥珀体字型圆润饱满,新颖活泼,结构错落有序,粗而不重,胖而不臃,适用于书、报、杂志和各种印刷品的标题及广告装饰用字。华文细黑华文细黑,是由中国常州华文印刷新技术有限公司(SinoType)制作并持有版权的一种TrueType电脑字体。在无中文的环境下显示的名称为STHeiti Light或STXihei,它属于华文黑体系列字体之一。在设计上,它属于黑体或无衬线体。姚体姚体,是原中华书局聚珍部主任姚竹天所创的汉字书体,是姚竹天在制造活字铜模等用具时所应用的。姚体与宋体类似,但更偏瘦长。经过标准化的姚体,已被方正、金桥等各大计算机字库收录,并用于印刷。舒体舒体字形飘洒圆秀,弯弓盘马,沉雄峭拔,恣肆中见逸气,忽似壮士如牛,筋骨涌现。师古而不泥古,尊法而求新变,这就形成了“舒体”,也称“七分半书”,即楷、行、草、隶、篆各取一分,颜柳各取一分,何绍基取半分。微软雅黑体微软雅黑是美国微软公司委托中国北大方正电子有限公司设计的一款全面支持ClearType技术的字体。Monotype公司负责字体Hinting工作。它属于OpenType类型,文件名是MSYH.TTF,字体设计上属于无衬线字体和黑体。这种字体每个字的造价成本在100美元左右。该字体家族还包括“微软雅黑Bold”(粗体),文件名为MSYHBD.TTF。这个粗体不是单纯的将普通字符加粗,而是在具体笔画上分别进行处理,因此是独立的一个字体。微软雅黑随简体中文版Windows Vista一起发布,是Windows Vista默认字体。另外,Microsoft Office 2007简体中文版也附带这个字体。幼圆体幼圆体简称幼圆,是圆体的变体。由于圆体是黑体的变体,所以幼圆体也源自黑体。附:历代書法代表:先秦甲骨文

无名氏

龟甲占卜刻辞、祭祀狩猎涂朱牛骨刻辞金文

毛公鼎、散氏盘、大盂鼎刻石 简帛

石鼓文、公乘得守丘刻石、郭店楚墓竹简

秦汉秦

李斯

仓颉篇、泰山刻石、峄山刻石、琅玡刻石、之罘刻石、东观刻石、碣石门刻石 会稽刻石

赵高

爰历篇

胡毋敬

博学篇

程邈

西汉

史游

急就章

无名氏

鲁孝王刻石、莱子侯刻石、开通褒斜道摩崖、居延汉简、武威汉简、敦煌木简 马王堆帛书新朝

东汉

曹喜

杜度

崔瑗

崔实

张芝

冠军帖

张超

罗晖

赵袭

张昶

韦诞

姜诩

梁宣

田彦

韦少季

蔡邕

宣父碑、熹平石经

陈遵

王次仲

师宜官

耿球碑

梁鹄

无名氏

袁安碑、袁敞碑、景君碑、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郑固碑、衡方碑、华山庙碑 孔宙碑、张景碑、史晨碑、西狭颂、郙阁颂、鲁峻碑、曹全碑、张迁碑

三国两晋晋

三国

皇象

急就篇

邯郸淳

刘德升

钟繇

贺捷表、宣示表、荐季直表

钟会

索靖

卫觊

受禅表

卫瓘

卫恒

杜畿

杜恕

杜预

无名氏

天发神谶碑、孔羡碑、王基碑、谷朗碑

西晋

陈畅

司马攸

羊忱

李式

李定

东晋

王廙

卫夫人

李廞

羊固

王导

王恬

王洽

王珉

王羲之

兰亭序、乐毅论、黄庭经、快雪时晴帖、平安帖、何如帖、奉橘帖、远宦帖、孔侍中帖、圣教序、二谢帖、得示帖、频有哀祸帖、十七帖、长风帖、贤室帖、适得书帖、知欲东帖、差凉帖、奉对帖、汝不帖、定听帖、二谢在此帖、七月帖、桓公帖、谢光禄帖、朱处仁帖、爱为上帖、盐井帖、七十帖、小大悉帖、不审帖、清和帖、此郡帖、奄此帖、日月如驰帖、都邑帖、奉告帖、鲤鱼帖、乡里人帖

王献之

洛神赋(玉版十三行)、地黄汤帖、十二月帖

王玄之

王徽之

王淳之

王允之

王蒙

王修

王绥

王珣

伯远帖

郗愔

郗超

庾亮

庾翼

谢安

许静民

张翼

谢敷

康昕

张弘

无名氏

王兴之夫妇墓志、爨宝子碑、高丽好大王碑、真书曹娥诔辞卷

南北朝南北朝

南朝

羊欣

范晔

王僧虔

太子舍人帖

王慈

尊体安和帖、柏酒帖

萧子云

萧衍

陶弘景

无名氏

爨龙颜碑、瘗鹤铭、刘怀民墓志、吕超静墓志、刘岱墓志、桂阳王妃慕昭墓志

北朝

崔浩

郑道昭

郑文公碑

赵文渊

王长孺

无名氏

中岳嵩高灵庙碑、始平公造像记、孙秋生造像记、杨大眼造像记、石门铭、崔敬邕墓志 张猛龙碑、高贞碑、敬使君碑、元桢墓志、张玄墓志、元略墓志、元诊墓志、元怀墓志

隋唐五代隋朝

智永

真草千字文

无名氏

董美人墓志唐朝

虞世南

孔子庙堂碑、汝南公主墓志铭

欧阳询

皇甫诞碑、张翰帖、卜商帖、虞恭公碑、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小楷阴符经

褚遂良

小字阴符经、孟法师碑、雁塔圣教序、枯树赋、大字阴符经、伊阙佛龛碑、倪宽赞 文皇哀册

薛稷

李世民

温泉铭、晋祠铭

欧阳通

孙过庭

书谱

张旭

陆柬之

李邕

李隆基

鹡鸰颂

李阳冰

贺知章

李白

上阳台帖

颜真卿

多宝塔碑、自书告身帖、争座位帖、李玄靖碑、颜家庙碑、东方朔画赞碑、颜勤礼碑 宋璟碑、祭侄文稿、刘中使帖、麻姑仙坛记、元结碑、大唐中兴颂、鲜于氏离堆记郭家庙碑、干禄字书颂、夫子庙堂碑、祭伯父文稿、蔡明远帖、裴将军诗

柳公权

李晟碑、玄秘塔碑、苻嶙碑、金刚经、神策军碑

徐浩

朱巨川告身

裴休

怀素

苦笋帖、论书帖、小草千字文、食鱼帖、自叙帖

高闲

千字文五代十国

杨凝式

韭花帖

李煜

徐铉

宋辽金元宋辽金元

徐铉

欧阳修

灼艾帖

范仲淹

李建中

蔡襄

扈从帖

苏轼

寒食帖、洞庭春色、中山松醪赋、人来得帖、近人帖、天际乌云贴

黄庭坚

松风阁诗帖、寒山子庞居士诗、诸上座帖、七言绝句诗帖、廉颇蔺相如传卷、王长者墓志铭、李白忆旧游诗帖、砥柱铭

蔡京

元佑党人碑

米芾

蜀素帖、虹县诗、吴江舟中诗卷、珊瑚帖

薛绍彭

宋徽宗赵佶

诗帖、草书千字文、夏日诗帖

宋高宗赵构

赐岳飞手敕

岳飞

秦桧

陆游

范成大

张孝祥

朱熹

张即之

苏文忠公谢上表

姜夔

吴琚

七言绝句诗帖

赵孟坚

方回

文天祥

赵孟俯

妙岩寺记、胆巴碑、千字文、三门记

鲜于枢

透光古镜歌

张雨

七言律诗 明清明朝

董其昌

月赋

祝允明

七言律诗、嵇康酒会诗

文征明

醉翁亭记、大字行书诗卷、行草千字文卷、四体千字文卷

李东阳

王铎

诗巻、临褚遂良尺牍清朝

姜宸英

临王羲之尺牍

詹景风

草书千字文

邓石如

小篆

吴让之

小篆

金农

郑燮

清末民初~1912~

董作宾

甲骨文

吴昌硕

石鼓文、小篆

齐白石

小篆

中华民国1912年

毛(蟹)泽(蟹)东(1893~1976)

大草

于省吾(1896~1984)

草书

髙乐三(1900~1987)

章草《急就章》、《曹植赋十四篇》

王蘧常(1900~1989)

草书

沈从文(1902~1988)

草书

舒同(1905~1998)

行书

刘寿堂(1913~1991)

欧楷《般若波罗蜜多心经》、草书《正气歌》

赵朴初(1907~2000)

楷书、行草

启功(1912~2005)

楷书、行书

权希军(1926~)

篆书、行草

欧阳中石(1928~)

行草

沉鹏(1931~)

草书

张海(书法家)(1941.9~)

隶书、行草

沉鸿根(1943.12~)

行草

林岫(1945~)

行草

聂成文(1946.2~)

小草

陈振濂(1956.2~)

篆书、行草

陈锦城(1958.3~)

行草

第五篇:英语教材发展史

中国外语教育发展史回顾

(九)英语辅导报社 张同冰 丁俊华

第五节 基础教育阶段的英语教学大纲与教材

一、建国以来我国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嬗变

关键词

(一)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lish Syllabi for Middle Schools in PRC)

根据国家制订的教学计划规定的中学英语课的目的、任务及课时安排而编写的中学英语教学指导文件。大纲具体规定英语课知识、技能的范围和深度,同时规定教学的进度和教学法的基本要求。英语教学大纲一般包含“前言”(或“说明”)、“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或“教学中应注意的问题”)、“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等部分。

国家教育行政部门制定教学大纲必须进行广泛的调查研究。根据社会的需要、英语语言的规律和实际的教学条件(设备、师资、学生接受能力、教学方法等),确定教学目的和要求。列入大纲的要求是学生应达到的基本要求。有的大纲根据教学原则对语音、词汇和语法教学及听、说、读、写的教学方法作出具体的规定。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是编写英语教材、评估教学、考试考查和研究中学英语教学的依据。

民国时代,政府制订过中学英语课程纲要或课程标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教育部曾颁发过《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1951)、《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6)、《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57)、《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1963)、《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1978)。国家教育委员会于 1986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8年又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1990年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 1992年颁发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并制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

关键词

(二)结构法大纲和功能法大纲(Structural vs. Functional Approaches to Syllabus Design)

当代语言教学大纲的两个基本类型。大纲不止这两个类型,各有其依据;但这两个类型是最常见的。结构法大纲以结构主义语言学和行为主义心理学为理论基础,强调语言句型是语言教学的基础,语言教学过程是一种新的语言习惯形成的过程,提倡学生通过反复模仿、记忆语法结构,达到不假思索脱口而出的境界,形成自动化的习惯。功能法(又称交际法)大纲是以社会语言学和心理语言学为理论基础,强调学生的需要和兴趣,鼓励学生接触和反复运用真实的语言,逐步正确地使用语言。两种大纲的共同点在于,都认为口语是第一性的,文字是第二性的,在外语教学中应当以听说训练为主,听先于说;读写为辅,读先于写;认为语言教学是培养能力,不是教知识;都主张借助直观手段、语言环境(即情景和上下文等)来进行教学。两种大纲的主要差异在于:(1)结构法大纲仅包含语法结构表和词汇表,而功能法大纲不仅考虑到学生在运用语言时要做到语法基本正确,而且要求他们做到在交际情境中表达合适,因此大纲包含功能意念项目、重音和语调、语法和词汇,以及使用语言的场合、社交、性别、心理的作用,语体和语域,伴随语言特征(例如手势、面部表情等)。(2)以结构法大纲为依据编写的教材,一般采用直线式或循环式由易到难地安排语言结构,有时也尽量使结构情景化。而功能法大纲则主要采取功能意念或“题材范围”(thematic area)的编排系统。(3)结构法大纲所倡导的教学方法是听说法或视听法,而功能法大纲则提倡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以适应语言活动和学习者的多种需要。

关键词

(三)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史(History of

Design and Revision of Middle SchoolEnglish Syllabiin PRC)中国50年代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定和修改的概况。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的制订和修改经历了一个曲折的探索过程。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印发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两大部分。各部分又分别列出“目标”、“时间分配”、“教材大纲”、“教法要求”4节。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中央教育部门颁发的第一个中学英语教学大纲。没有根据这个大纲统编的中学英语教材。

1954—1957年初中停开外语课。1956年教育部编订了《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第一个高中始学英语的教学大纲。本大纲共有“说明”(包括目的要求)、“学生在三年应达到的水平”、“各年级的教学重点和任务”、“教学大纲”4部分。根据这个大纲统编了高中英语教材3册。1957年教育部编订了《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根据这个大纲统编了初中英语教材2册(分别由应曼蓉编写和范瑛等编写)。

1963年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个大纲是在总结历史经验的基础上制订的。它包括5个部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五、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这是建国以来规定中学英语教学要求最高、教学内容最多的一个大纲。根据这个大纲统编了初、高中英语教材,从1963年用到1966年。

1967年教育部拟定了《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规定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有的学校也可以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1978年在此基础上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该大纲的结构与 1963年大纲不同;它包括4个部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

四、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中提出“听、说、读、写基本技能训练”的概念,指出“必须通过听、说、读、写的全面训练来学习语言”;在初学阶段“以听说带动读写”,“在小学和初中阶段,特别是入门阶段,应尽量使用直观方式进行教学”。大纲分别列出了中小学(8年)和中学(5年)的具体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该大纲统一了全国已分散10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并规定了小学英语教学的要求和内容。1980年对该大纲作了修订,印行第二版,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基本未变。根据大纲编写了全国通用教材(试用本)小学6册、初中6册、高中2册。

1982年根据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草拟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该大纲的结构与1978年大纲相同。在原则和方法部分提出,“着重培养运用语言的能力”;“综合训练,阶段侧重”;“在初级阶段,以听说训练为主”;“入门阶段,使用直观方式进行教学”。根据大纲编写了初中教材6册(实为据1978年试用本修订而成),高中教材3册。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这个大纲是在1980年大纲(第二版)基础上修订的。修订的原则是“适当降低教学难度,减轻学生负担,教学要求尽量明确具体。”这个大纲与1978/1980年大纲结构相同;但课程计划不一样;一个起点为初一,另一个起点为高一。初一起始的课时总数从656增到932(因学制已改为6年)。高一起始者课时总数为552。大纲附录中备有词汇表;这在中国是首次。本大纲的特点是着重能力的培养,既谈“听、说、读、写的综合训练”,又提“听、说、读、写(的交际)能力”。教学原则先谈“听说读写的教学,后谈语言知识的方法”。这个大纲制定后,中学英语教材未作修订,由各地视本地情况调整教学进度。

1990年国家教委参照新定的高中课程调整计划在 1986年大纲的基础上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按照调整计划,高中课程分必修课和选修课。英语必修课(高一和高二)课时有所减少;大纲修订本在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方面有所降低。必修课要求学会的词汇量从 2000减至1800,高三选修课增学200个单词。高中一年级起始英语课不分必修和选修,要求学会的词汇量从2000减至1800。附录中词汇表分为词汇表1(1800个单词)和词汇表2(200个单词)。根据这个大纲(修订本),高二课本(必修)比原高二课本减去4课书,高三课本(选修)把课文调整得浅易一些,仍保持12课。

1988年国家教委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大纲供三年和四年两种学制的初级中学使用。大纲的特点是:(1)重新采用1963年大纲那种结构,不设“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但将教学目的和教学要求分别立项。(2)对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只作总的陈述,不分年级安排。这样便于统观全局。教学要求较以前更加具体。教学内容作为附表(功能意念项目简表、语音项目表、词汇表、语法项目表)。

在已有大纲后制订义务教育大纲,这是形势的需要。

1992年国家教委据初审稿制订了《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这个大纲的新内容是:(1)初中英语分两级要求,从一年级起学习两年的,为一级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学习一年或二年的,为二级要求。要求掌握的常用词,三年制约600个,四年制约700个。(2)大纲增加了“考试、考查”一项。

1992年国家教委制订了与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学大纲衔接的《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这个大纲规定,高一和高二英语为必修课,要求掌握1100个单词,并学习500个单词;高三英语为选修课,要求掌握的单词总数为1200个,并学习800个单词,要求在口头和书面方面具有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

关键词

(四)五十年代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lish

Syllabi for Middle Schools in 1950s)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国家教育部门初次拟订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51年3月,中央人民政府教育部颁发了《普通中学英语科课程标准草案》,其中包括《初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和《高级中学英语课程标准草案》两大部分。各部分又分别列出“目标”、“时间分配”、“教学大纲”、“教学要求”等4节。初中《标准》的“目标”是:

一、养成阅读和练习英语的兴趣,打下继续进修的基础。

二、能认识一千至一千五百个一般的常用字(在正式字表未定之前,可参考桑氏字册册首之单字)。

三、能练习运用常用的典型短语(包括片语、简单的会话)约二百句。

四、能阅读生字不超过十分之一二的浅近英语。

五、能作清晰熟练的书写(即常用之书写体,印刷体仅能辨认即可)。高中《标准》的“目标”是:

一、养成阅读和练习英语的志趣,打下进修专科用的英语基础,二、除了复习、继续运用初中所学的一千至一千五百个单字以外,能再加修大约三千至四千一般通用的单字(连初中共约五千字)。

三、能练习运用普通英语,包括简单的会话和写作。

四、能认识一种标音制(如国际音标或韦氏音标)。

五、能利用字典,阅读一般性的英文书报杂志。

1956年教育部颁发了《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这是高中始学英语的第一教学大纲。该大纲包括“说

明”(包括目的要求)、“学生在三年中应达到的水平”、“各年级的教学重点和任务”、“教学大纲”等4个部分。大纲规定教学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能借助词典的帮助,阅读并了解简易英语读物或通俗文章;教给学生掌握将来进一步学习英语、利用英语所不可缺少的一些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在高中三年内必须使学生学会发音、拼写、朗读等方面的基本技巧,学会1500个单词,获得必要的语法知识并能应用这些知识,进行造句、问答、翻译等练习。”

1957年教育部颁发了《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大纲规定初中阶段的教学目的,“是教会学生将来进一步学习英语、利用英语所不可缺少的一些知识、技能和熟练技巧。”要求“学会1000个左右的英文单词”。

关键词

(五)六十年代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lish

Syllabus for Middle Schools in 1960s)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以来的第一个较完备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63年5月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草案)》。大纲共分5个部分: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内容;

三、教学内容的安排;

四、教学中应该注意的几点;

五、各年级的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使学生初步掌握英语这个工具,具有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而教学的要求,“是教学生掌握 3500—4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以及必要的语音、语法的知识和技能,指导学生熟读一定数量的文章,进行阅读、会话、作文的各种训练。初中阶段,要求掌握1500— 2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基本的语音知识和技能,关于词法和句法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初步具有阅读浅易文章的能力。高中阶段,要求继续掌握20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进一步的语法知识,具有借助词典初步阅读英语书籍的能力,就日常生活方面的题材进行简单会话和作文的能力,以及初步的翻译能力。”

关键词

(六)七十年代的中小学英语大纲(Ten-year

System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in 1970s)

十年制学校的英语教学大纲。197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了《全日制十年制中小学英语教学大纲(试行草案)》,规定英语课从小学三年级起开设,有的学校也可以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大纲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4个部分。中小学英语教学的目的是,“着重培养学生的阅读和自学英语的能力,并培养一定的听、说、读、写和译的能力,为毕业后在三大革命运动中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或进入高等学校学习打好基础”。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从小学三年级开始,通过8年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掌握 2800个左右的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题材的中等难度的读物,具有一定的听、说、写和译的能力。”从初中一年级起开设英语课的,通过5个学年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掌握2200个左右单词和一定数量的惯用词组,能借助词典阅读一般题材的浅易读物,具有初步的听、说、写和译的能力。”

1980年对这个大纲作了修订,印行了第二版。教学目的修订为“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译各方面的基本训练,一般侧重培养阅读和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好基础。”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基本未作变动。

关键词

(七)八十年代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English

Syllabi for Middle Schools in 1980s)

全日制六年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1982年根据1981年《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教学计划(试行草案)》,草拟了《全日制六年制重点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征求意见稿)》。包括“教学目的和要求”、“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各年级教学要求和内容”4个部分。

1986年国家教委制订了《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这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第一个正式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定本。内容包括:

一、教学目的和要求;

二、教学原则;

三、教学方法(新增了测试方法);

四、各年级教学要求和教学内容。还有附录:(1)高中一年级起始英语课的教学目的、要求和安排。(2)词汇表。大纲规定中学英语教学目的是“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的基本训练,培养学生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侧重培养阅读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

本大纲说明,“在现阶段,中学英语课有两个起点。一个是从初中一年级开设,另一个是从高中一年级开设。”

从初中一年级开设的英语课的要求是:“在学习期满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学会1800—2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具有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能借助词典独立阅读难度略低于课文的一般题材的读物。”

高中一年级起始英语课的教学目的是,“通过三个学年的教学,对学生进行听、说、读、写各方面的基本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注意培养自学能力,为进一步学习和运用英语打下一定的基础。”教学要求是:“在学习期满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学会1800—2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能借助词典独立阅读难度略低于课文的一般题材的读物。”

关键词

(八)一九九○年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Middle

School English Syllabus Revised in 1990)

根据国家教委1990年《现行普通高中教学计划的调整意见》修改的中学英语教学大纲。称为《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修订本)》。这个大纲将普通高中的课程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两部分,部分学科的必修课时也略有增减。高一和高二英语为必修课,课时从320减至306;高三英语为选修课,课时为120。为此,对全日制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进行了修订,印行了第二版。修订本的高中部分比1986年大纲在教学内容和要求方面有所降低。因此,对于从初中一年级起始开设的英语课,到高中必修课(高一和高二)学习结业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学会18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具有一定的听、说、写的能力,能借助词典独立阅读难度略低于课文的一般题材的读物。在高中三年级(选修)结束时,除上述要求外,应学会20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

高中一年级起始的英语课,不分必修和选修,“在学习期满时,要求学生掌握基本语音和语法,学会1800个单词和一定数量的短语和习惯用语,能借助词典独立阅读难度略低于课文的一般题材的读物。”

1986/1990年的大纲,在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部分多次提出培养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这与教学目的部分的提法不尽一致,是需要解释的。培养交际能力是个理想目标,要努力研究目前如何达到这一目标。

关键词

(九)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教学大纲(School

English Syllabi for Nine-year Compulsory Education)

根据九年制义务教育法制订的初中英语教学大纲。国家教委1988年颁发了《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试用)》向全国颁布。这是国家施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一个切实步骤。该大纲规定,外国语是中国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的一门基础学科,英语是中学开设外语课的主要语种。初中英语教学的目的是:“通过听、说、读、写的训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和为交际初步运用英语的能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为进一步学习打好初步的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自学能力。”

根据《义务教育全日制小学、初级中学课程计划》,大纲规定初中英语按不同情况分两级要求,从一年级起学习两年的,为一级要求;根据需要和可能继续学习一或二年的为二级要求。为了达到教学的目的和要求,大纲以附表的形式详细列出了初中阶段的教学内容,即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词汇和语法知识。三年制要求掌握600个左右常用词和200条左右习惯用语及搭配。大纲的第四部分提出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8个问题:

(一)遵循英语教学规律,寓思想教育于语言教学之中;

(二)着重培养为交际运用英语的能力;

(三)听、说、读、写全面训练,不同阶段略有侧重;

(四)尽量使用英语,适当利用母语;

(五)发挥教师指导作用,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六)增加语言实践的量,提高英语教学质量;

(七)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积极开展课外活动;

(八)充分利用直观教具和电化教学手段,努力创造英语环境。大纲规定考试和考查要注意考查学生为交际综合运用语言知识的能力;考试既要有笔试,也要有口试和听力测试。本大纲是适应新形势的、技术较完善的一个方案。

根据国家教委的规划,1988年起上海市教育局拟订了适用于上海市和文化比较发达的地区的《课程改革方案(草案)》,并据此于1991年编订了《全日制九年义务教育课程标准(草案)》。其中,《九年制义务教育英语学科课程标准(草案)》共有8个部分:

一、目标;

二、(从三年级到九年级的)课时安排;

三、教学内容和教学要求,规定三至五年级是英语学习的预备阶段,六至九年级为提高阶段;

四、教材编选原则;

五、训练形式和要求;

六、教学组织和教学方法;

七、教学评价和成绩核定,规定英语考试和考查均应包括口试、笔试两方面;

八、配套措施,指配合教材的出版物、音像资料及设备等。最后附有语法项目表、语言功能表和词汇表。

关键词

(十)全日制高中英语大纲(Full-time Senior

Middle School English Syllabus,Initially Approved Edition)

与九年义务教育大纲相适应的高中英语教学大纲,供九年义务教育初中英语教材实验地区使用。九年义务教育全日制三年制初级中学英语教学时数由500个课时减至400个课时,教学内容有所减少。为了解决初中与高中教学衔接的问题,国家教委于1991年起组织力量编订了《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送审稿)》,并于1992年4月提交中小学教材审查委员会初审通过,作为新的高中英语教材编写的依据。该大纲初审稿于1993年5月出版。

《全日制高级中学英语教学大纲(初审稿)》前言强调要“培养大批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并在不同程度上掌握一些外国语的各方面的人才,以提高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大纲规定高中英语的教学目的是“在义务教育初中教学的基础上,巩固和发展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听、说、读、写的基本技能,培养在口头上和书面上初步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能力,侧重提高阅读能力,使学生获得一定的自学能力,为继续学习和运用英语切实打好基础;使学生受到思想品德、爱国主义和社会主义等方面的教育,增进对所学语言国家的了解;发展智力,提高观察、记忆、思维、想象等能力。”

高中一、二年级学生必修英语,高三学生选修英语,高二学生应在初中掌握600个词的基础上再掌握500个词,即累计掌握1100个左右常用词(并另外学习500个左右单词);高三学生应在初中掌握600个词的基础上再掌握600个词,即累计掌握1200个左右单词(并另外学习800个左右单词);这1100个词和1200个词要求能在口笔头练习中运用。对听、说、读、写、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的要求大纲有明确的规定。大纲的第四部分提出了教学中应该注意的9个问题,其中包括进行听、说、读、写综合训练,侧重培养阅读能力;处理好语言教学和文化的关系,附表(4个)列出了初、高中应教授的全部内容:日常交际用语、语音、词汇和语法。

下载数的发展史小学日记word格式文档
下载数的发展史小学日记.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土木工程发展史

    土木工程发展史 摘要:土木工程作为最古老的工程之一,具有悠久的发展历史。较早的土木工程用料比较简单,各种设施、施工主要依靠经验,没有理论基础。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材料......

    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

    材料科学发展史

    材料科学的发展史 人类社会的发展历程,是以材料为主要标志的。 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对材料的认识和利用的能力,决定着社会的形态和人类生活的质量。历......

    中国家电发展史

    简史家用电器问世已有近百年历史,美国被认为是家用电器的发祥地。1879年,美国T.A.爱迪生发明白炽灯,开创了家庭用电时代。美国电力工业的发展,为家用电器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电子白板发展史

    电子白板是一种多媒体演示设备,它经历了复印式电子白板和交互式电子白板两个阶段,是现代化多媒体办公及教学必不可少的设备。 复印式电子白板 复印式电子白板又称“立式手写复......

    媒体发展史

    纵观媒体发展史,媒体的发展历经5个阶段。第一媒体报纸得益于中国四大发明中的造纸术和印刷术,使文字消息不再依靠口口相传而通过报纸这种媒介广为流传。第二媒体广播得益于世......

    农行发展史

    中国农业银行 本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本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

    农行发展史

    本行的前身最早可追溯至1951年成立的农业合作银行。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本行相继经历了国家专业银行、国有独资商业银行和国有控股商业银行等不同发展阶段。2009年1月15日,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