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传人中国,经长期始由印度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三国时期,汉地佛教开始有戒律、受戒之始。到了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朝后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院、佛像。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终唐之世,佛教僧入备受礼遇,赏赐有加。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恢复译经。南宋偏安时期,江南的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宋元明清时期,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沸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闹、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传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也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但在后弘期中戒律也有所松弛。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人,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搏系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摈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
第二篇: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B.A.C。
第二条 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 本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 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佛教组织和佛教界人士的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密切联系全国各民族佛教徒,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和民族团结。
(四)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五)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戒律清规、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六)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七)开展佛学研究及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九)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联谊工作,增进了解,团结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十)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宗教和平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 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五)授权理事会必要时从理事中增补常务理事;
(六)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的报告;
(七)决定终止事宜;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八条 全国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分配办法,由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代表人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按分配名额协商提名,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核确定。
第九条 全国代表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条 全国代表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理事会的职权:
(一)贯彻实施本会章程和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决定;
(二)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推举咨议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主席;聘请名誉理事。
(三)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决定专门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四)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长提名决定秘书长;根据秘书长提名决定副秘书长;
(五)根据会长会议提议,增补常务理事,罢免和接受请辞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增聘、解聘名誉理事。
(六)授权会长会议在必要时任免秘书长、副秘书长,任免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七)全国代表会议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三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理事可连选连任。理事会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
(一)执行理事会的决议和决定;
(二)审议工作总结和计划;
(三)审议财务结算和预算报告;
(四)讨论和决定本会重要工作事项,制定本会规章制度;
(五)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 常务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常务理事可连选连任。常务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全国代表会议到会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方可延长任期。
第十八条 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会长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会长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九条 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外代表本会,对内领导会务;
(二)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重要会务;必要时,可委托副会长主持上述会议;
(三)督促和检查全国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四)代表本会签署有关文件;
(五)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副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副会长协助会长执行职务。驻会副会长由会长提名,会长会议确定。
第二十一条 会长会议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成,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第二十二条 会长办公会议由会长、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组成,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
第二十三条 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决定;
(二)协调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本会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交理事会或会长会议决定;
(四)提名本会工作部门、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负责人,交会长办公会议决定;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 本会理事会设置咨议委员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由理事会推举产生。咨议委员会任期与本届理事会相同。
第二十五条 咨议委员会支持、辅佐理事会的工作,参议会务,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二十六条 本会理事会设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佛教教育委员会、慈善公益委员会、权益保护委员会、海外交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居士事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由会长会议制定。
第二十七条 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理事会从理事中推举产生。
第二十八条 本会根据会务工作需要,设置若干工作部门,分别承办有关工作事项。
第二十九条 本会根据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设置文化、教育、慈善、服务等事业机构。
第四章 资产管理及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 本会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资助;
(二)地方佛教协会和佛教寺院等缴纳的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三)社会捐赠;
(四)自养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二条 本会必须配备具有合格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向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接受理事会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五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等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七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三十八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方能生效。
第六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一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 本会经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章程经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四十五条 本会的决议和决定,各地佛教协会(分会)、佛教寺院、佛教院校和其他佛教组织有遵守与履行的义务。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三篇: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佛协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2010年02月03日 16:37凤凰网华人佛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
论0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B。A。C。
第二条 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弘扬佛教教义,发扬优良传统,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
第四条 本会主管部门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 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二章 业务范围第六条
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
(三)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清规戒律、开展正常法务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四)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五)开展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加强学术研究,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六)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七)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交流,增进了解,团结合作。
(八)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 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五)授权理事会必要时从理事中增补常务理事;
(六)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的报告;
(七)讨论和决定本会重要工作事项;
(八)决定终止事宜;
(九)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八条 全国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分配办法,由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代表人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按分配名额协商提名,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核确定。
第九条 全国代表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条 全国代表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由理事会表决通过。
第十一条 理事会的职权:
(一)贯彻实施本会章程和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决定;
(二)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推举咨议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主席;
(三)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决定专门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四)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长提名决定秘书长;根据秘书长提名决定副秘书长;
(五)根据会长会议提议,增补常务理事,罢免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
(六)授权会长会议在必要时任免秘书长、副秘书长,任免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七)全国代表会议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三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理事可连选连任。理事会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
(一)执行理事会的决议和决定;
(二)审议工作总结和计划;
(三)审议财务结算和预算报告;
(四)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 常务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常务理事可连选连任。常务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全国代表会议到会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报主管部门同意后方可延长任期。
第十八条 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一般不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九条 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外代表本会,对内领导会务;
(二)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专门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重要会务:必要时,可委托副会长主持上述会议;
(三)督促和检查全国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四)代表本会签署有关文件;
(五)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副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副会长协助会长执行职务。
第二十一条 会长会议原则上每六个月举行一次。
第二十二条 会长办公会议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
第二十三条 各专门委员会主任联席会议原则上每三个月举行 —次。
第二十四条 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秘书长在会长和副会长的领导下,负责处理日常会务。
第二十五条 本会理事会设置咨议委员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由理事会推举产生。咨议委员会任期与本届理事会相同。
第二十六条 咨议委员会支持、辅佐理事会的工作,参议会务,提出建议和意见。第二十七条 本会理事会设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汉传佛教教务委员会、佛教教育委员会、慈善公益委员会、权益保护委员会、海外交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居士事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由会长会议制定。
第二十八条 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理事会从理事中推举产生。
第二十九条 本会根据会务工作需要,由理事会聘请特邀顾问。
第三十条 本会根据会务工作需要,设置若干工作部门,分别承办有关工作事项。第三十一条 本会根据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设置文化、教育、慈善、服务等事业机构。
第四章 资产管理及使用原则
第三十二条 本会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资助;
(二)地方佛教协会和佛教寺院等缴纳的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三)社会捐赠;
(四)自养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三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第三十四条 本会必须配备具有合格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五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向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接受理事会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六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社团登记机关和主管部门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七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八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等福利待遇,参照国家对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九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四十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15日内,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后,由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方能生效。
第六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四十一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第四十二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主管部门审查同意。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主管部门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四条 本会经社团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五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主管部门和社团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经2010年2月3日中国佛教协会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第四十七条本会的决议和决定,各地佛教协会(分会)、佛教寺院、佛教院校和其他佛教组织有遵守与履行的义务。
第四十八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九条 本章程自社团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第四篇:中国佛教的发展
漫谈中国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衍变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0902 姓名:贾宝龙 学号:1313070601 【文章摘要】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传入中国以来受中国本土文化及社会环境的影响,渐渐产生其特殊性,并在很大程度上区别于亚洲其他国家的佛教文化,并与中国传统文化交融并包,显示出其明显的中国特色。
【关键词】发展概况 中国文化 禅 丛林制度 三武灭佛
一、佛教在中国的发展概况
佛教起源于印度,正式传入中国有史料可考的,当在汉末和三国时期。汉桓帝时,有安息国沙门安世高来华,月氏国沙门支谶到洛阳,各译佛经数十部,共一二百卷。①这段时期,由于中国战乱频繁,民不聊生,悲观消极的情绪在民间泛滥,佛教宣扬的因果报应、天堂地狱间六道轮回的传说能够给人民内心的抚慰,因此在民间广泛传播。魏晋南北朝时期,慧远大师创立净土宗,使佛教在中国,确定了宗教的精神和形式,在梁武帝和北魏武帝时代,印度佛教的教外别传,禅宗第二十八代祖师菩提达摩,隐居在嵩山的少林寺,面壁九年,这便是禅宗传入中国的开始,自初唐以后,禅宗大兴,使佛教一跃而变为纯粹中国化的佛教。
隋唐时期,由于其开明的政治政策,稳定的社会环境,佛教也在这一时期达到鼎盛状态,玄奘赴印留学归来后,在唐太宗的支持下,集中国内学僧与文人名士数千人,参加佛经的翻译工作。接着道宣法师极力兴起律宗,佛教戒律的确立,和中国佛教的规范,便从此奠定,基础稳固。随之而来,三论、俱舍、成实等佛教宗派,也欣欣向荣,争放奇葩,各自发扬它的门庭学系,形成中国佛教的十宗教派:净土宗、律宗、天台宗、成实宗、三论宗、俱舍宗、禅宗、华严宗、法相宗、密宗。
宋元明清时期,中国佛教经隋唐时的繁盛后渐趋衰落,南宋末期禅宗大师们大谈其儒家学理;西藏密宗势力随元朝军事统治力量的推展,普遍渗入全国各地,据有宗教的特权,喇嘛们幻想政教合一的局面,全国各宗派的佛法,都受到极大的斫丧,只有禅宗在丛林制度的卵翼下,尚能存其微弱的传统命脉。净土宗因其平易近人,始终还能存在,而为民间普遍的信仰;明代承元朝的余绪,作为佛教唯一权威的禅宗,难与理学相抗衡;嘉庆以后,因欧风的东渐,西洋文化思想,随教会以俱来,佛教的命运,也随时势的推移,而大有转变了。
二、佛教与中国文化的相互影响及结合。
“佛教能够传入中国并与中国本土文化相融合的深层根源,是其前者的适应性以及后者的包容性”。②佛教传入之初,正值中国战乱不断,其思想的特殊性能被民间普遍接受,但作为外来文化,仍被当时的知识分子所排斥,但由于政治环境混乱腐败,儒家等的传统学说不能解决当时的社会矛盾,人们的思想趋于消极避世,知识分子普遍逃入玄谈的领域,玄学喜谈本末有无问题,这与般若学之‘空’多有相通之处,且般若学具有较强的理论思辨,其‘不落有无’的思想从某种意义上说比玄学‘以无为本’更玄,思辨程度更高。这又导致了原来依附于玄学的般若学后来反过来影响了玄学,发展了玄学。至隋唐时期,开明的政治环境,各派学说蓬勃发展,其中佛教的禅宗思想忽然崛起,在从政的知识分子中极为普遍。佛教对隋唐思想的突出贡献,在于把心性论推向新的水平,它主要由禅宗文化来完成。“儒家有效地吸取禅宗思想的精华,以充实自己的学说体系,儒家学者经由禅学文化的启发,提高了自己思维水平的能力,进而发掘《四书》及《周易》等经典中的精旨,把汉唐思想导向宋明理学的思想体系,这是禅文化对中国思想史所作的最大贡献。”③宋代的理学家,接着唐代韩愈、李翱等的启发,经欧阳修等的领导,突然崛起于千余年之后,号称直承孔孟心法,在汉唐的儒学以外,别树一帜,不须讳言,那是受到禅宗的影响,并也渗入老庄思想的成份,这才构成一番宋儒的面目。宋代的佛教,已由佛而入儒,因禅宗而产生理学,这是中国文化史上必然的演变,也是佛教文化与中国文化融会的成果。
三、禅与丛林制度
禅宗以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相标榜,用通常的口头语,使高深难懂的佛学,完全脱离酸腐的头巾气味,一变而为纯粹通俗的平民哲学。这种观点强调了作为人的个性上的不同,不以统一的教条禁锢人的思想,所有的修行方式都是指向自己的内心,在哲学的辩证中超越自己,与其说是修佛不如说是修己,充分展现了个性自由自我超脱的思想。
马祖道一禅师,和他的弟子百丈禅师二人,毅然改制,把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的规模,一变而为中国式的丛林制度。以后佛教之所以能够长久传布,却全靠这个制度而存在,其规制的流传,时至今日,并为国内外的佛教寺院所仿行。而且这种制度,影响后来中国社会,政治体制,都有很大的作用。
中国佛教里所谓的“丛林”,本来是禅宗僧众集团的特称,等于佛经所说的修行大众们,叫做清净大海众一样的意思。从中可以看出丛林制度是一种集体生活的制度,并以此建立一套管理体制,自上而下的对佛教徒修行的地点即寺院进行管理。其中,住持和尚职掌全寺的修持(教育)、寺务(行政)、戒律和清规(法律)、弘法(布道)、经济财务等事权,并选请全寺的执事协助其进行寺院的管理。虽然丛林制度确立了管理制度,但是其却确立了身份平等、集团生活的风规,并没有等级观念,类似学校中学生与教师的相处模式。
丛林制度的产生改变了比丘不自生产,专靠乞食为生或靠人供养的制度,摆脱了对于外部环境的依赖性。同时,集体式的修行方式有利于佛教典籍的保存与传播,对佛教思想的传承起到保护作用因此,丛林制度的产生给佛教的发展建立了物质基础,更好的促进了佛教思想的传承与发展。
丛林制度演变至今,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社会影响层面看,作为非营利组织的佛教组织,它们已能利用自己的经济、社会、精神关怀等资源优势,动员社会力量,参与社会公益事业。这既是弘扬佛教、服务社会,同时也是表达和实践佛教信仰的基本方法。”④
三、中国佛教的政治性。
佛教在中国发展的过程中,除元明清时期对政治产生一定影响外,并没有广泛的参与到中国历史上各朝各代的政治生活中。作为一种外来宗教,它必定会在植根于中国社会传统文化土壤的过程中,不断地加强自身的适应性,其衍变和拓展自己的生存空间,必须深深地受到中国社会的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的制约,而中国历代最高封建统治者所竭力维护的君权神授观念,以及中国社会所固有的那种“神权绝对服从于王权”的政治特性,都在表明佛教这一宣扬出世思想的宗教文化,根本无法游离中国社会严苛的具体条件。
历史上曾出现“三武一宗灭佛”事件,这主要与当时僧侣地主和世俗地主间日益突出的经济利益矛盾有关,也大多与意识形态领域内的不同文化的碰撞交汇相关。也就是说“三武灭佛”一方面是佛教的发展已对社会经济正常运转产生负面影响的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佛教与中国儒家正统文化和道教文化争夺思想统治权的结果。因此在经历过种种劫难后,中国佛教为了自身的发展,除北传佛教自古变取得政教合一的特权外,都倾向于依国主,法立事的政治态度。宗教必须服从王权,必须为封建统治服务。佛教就是在这种环境中曲折地发展,这成为佛教在中国传播的一个显着特点,也成为推动佛教汉化的客观原因之一。
①南怀瑾《中国佛教发展史略》 复旦大学出版社,1996年 ②吕鲜林《浅议佛教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学术论文网,2009年 ③王绍潘《禅文化对中国唐宋时期经济文化的贡献》,2001年
④李向平高虹《人间佛教的制度变迁模式》,《法音》,2008年10期
漫谈中国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衍变
学院: 师范学院 班级: B0902 姓名: 贾宝龙 学号:1313070601
第五篇:材料发展史
材料的历史同人类社会发展史同样悠久。历史上,材料被视为人类社会进化的里程碑。历史学家曾把材料及其器具作为划分时代的标志:石器时代、青铜器时代、铁器时代、高分子材料时代∙ ∙ ∙ ∙ ∙ ∙。这里我们不难看到材料在社会进步过程中的巨大作用。
制作物品的来源即原料或材料。其中“来源”指物质。
材料:是由一种化学物质为主要成分、并添加一定的助剂作为次要成分所组成的,可以在一定温度和一定压力下使之熔融,并在模具中塑制成一定形状,冷却后在室温下能保持既定形状,并可在一定条件下使用的制品,其生产过程必须实现最高的生产率、最低的原材料成本和能耗,最少地产生废物和环境污染物,并且其废弃物可以回收、再利用。
按组成、结构特点进行分类:金属材料;无机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 按使用性能分类:利用材料力学性能的称为结构材料;而利用材料物理和化学性能的则称为功能材料。
也可将材料分为传统材料和新型材料。两者无严格区别,是互相依存、互相转化的。传统材料的特征:需求量大、生产规模大,但环境污染严重;新型材料的特征:投资强度较高、更新换代快、风险性大、知识和技术密集程度高,一旦成功,回报率也较高,且不以规模取胜。狭义陶瓷是陶器与瓷器的统称。 二者的坯料都由长石、硅石和矾土(氧化铝)构成。陶器的原料中矾土的成分多一些,是粘土质。瓷器的坯料是矾土成分较少的矿石质。陶瓷的概念有狭义、广义之分。 从狭义上说,陶瓷是用无机非金属化合物粉体,经高温烧结而成的,以多晶聚集体为主的固态物质。狭义的陶瓷概念中不包括玻璃、搪瓷、水泥、耐火材料、金属陶瓷等。 从广义上说,陶瓷泛指一切经高温处理而获得的无机非金属材料,包括人工单晶、非晶态、狭义陶瓷及其复合材料、半导体、耐火材料及水泥等。
公元前8000年左右,铜首次被有意识地用来作为原料。先民们发现并利用天然铜块制作铜兵器和铜工具。 到公元前5000年,人们已逐渐学会用铜矿石炼铜。 公元前4000年,铜器及其制造就已推广,而石头作为材料已退居第二位。铜是人类获得的第二种人造材料,也是人类获得的第一种金属材料。
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一个辉煌灿烂的青铜器时代。考古表明,青铜文明的源头在古代中国、美索不达米亚平原和埃及等。 随着时间的推移,先民们发现,在铜中加入部分锡,可使原来较软的铜制品变得更坚韧、更耐磨。于是青铜(铜锡合金)产生了。
中国商代青铜器已经盛行,并将青铜器的冶炼和铸造技术推向了世界的顶峰。 中国先民们掌握了6种不同铜、锡比例的青铜技术。知道含锡量1/6的青铜韧性较好,可做钟鼎;而含锡量2/5的青铜较硬,可做刀斧。
后来的化学成分分析证明,铁中含有百分之几的镍和钴,而不含碳和其他熔渣夹杂物。这说明它是天外来客——陨铁; 天上掉下陨铁的机会是很少的,人类不可能大量使用陨铁。但是,陨铁让人们认识了铁,知道它比铜更坚韧,用它可以制成更坚固耐用、更锋利的砍削工具。早在2600年前的春秋时代中后期,我们的祖先就发明了生铁冶炼技术,比欧洲国家要早1000多年;世界上冶炼、浇铸生铁的最早文字,也记载于我国古代典籍名著《左传》中; 最早的钢是在大约1200ºC的较低温度下,用木炭还原出铁矿石里的混杂铁(含铁、矿渣和没烧尽的木炭混杂在一起的炼铁块)为原料,在炭火中反复锻打,反复渗碳而逐步形成的。
钢和生铁的最大区别是含碳量的多少,前者少而后者多,以2.11%为界。 生铁硬而脆,韧性不好;很少作为结构材料使用(跟碳含量有关)
炼钢跟炼铁的主要区别是消耗掉多余的碳,最简单的方法是利用空气中的氧气去除碳,以降低碳含量;
第一次技术革命发端于18世纪后期,以蒸汽机的发明及广泛应用为主要标志,由此引发的纺织工业、冶金工业、机械工业、造船工业等的工业大革命,是这次技术革命的产物,使人类从手工工艺时期跃进到机器工业时代,开创了工业社会的文明。
其主要的材料依靠是钢铁的飞速发展,实现了高炉、转炉、平炉制造优质钢材的工业化。第二次技术革命开始于19世纪末,以电的发明和广泛应用为标志,由于远距离送电材料以及通讯、照明用的各种材料的工业化,实现了电气化。其结果是石油开采、钢铁冶炼、化学工业、飞机工业、电气工业、电报电话等迅猛发展,组成了现代产业群,使人类跨进了一个新的时代,实现了向现代社会的转变。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紫铜、黄铜、铝、钨等有色金属以及高分子绝缘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三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中期,以原子能应用为主要标志。1942年12月,意大利物理学家费米在美国建立了第一个核反应堆,实现了控制核裂变,使核能利用有了可能,实现了合成材料、半导体材料等大规模工业化、民用化,把工业文明推到顶点,开启了通向信息社会文明的大门。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钛合金、先进合金、高温陶瓷、先进复合材料等材料的迅猛发展。
第四次技术革命始于20世纪70年代,它是以计算机,特别是微电子技术、生物工程技术和空间技术为主要标志,新型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航天工业、海洋开发等新兴技术是主攻方向。
其主要材料依托是以硅、砷化镓为代表的半导体材料、先进高分子材料、先进复合材料、生物相容材料等的迅猛发展。在炼钢时加进金属锰,就能炼出锰钢。锰钢最大的特点是强硬坚韧,是工业建设的栋梁之材,是国防建设的“铁甲卫士”。锰钢的问世,是一位年轻的冶金学家(英国的哈德菲尔德)藐视权威,以他那锰钢般的意志顽强攻关的结果。权威们告诫人们,钢铁中锰的含量绝不能超过1.5%,否则它就会越来越脆。在经过了几百次的失败以后,他终于发现当锰的含量达到13%时,锰钢一改它昔日脆弱的形象,变得既有很好的硬度,又富有韧性了。
不锈钢,是以铁为主体元素,加上一定比例的铬、镍、钼、锰等金属炼成的耐腐蚀合金材料。不锈钢以其锃亮的外表、良好的机械性能和对酸性腐蚀物质的强大抗御能力赢得了人们的欢迎,是现代工业生产和日常生活中常用的金属材料。冶金专家布里尔利在一次偶然发现,由电炉炼成的含铬8%,含碳0.24%的合金钢经过热处理后,具有极好的耐腐蚀性能,特别是不怕酸性物质的腐蚀。布里尔利把它起名为“不锈钢”。
到1898年,美国工人技师泰勒创造了一个奇迹。他想研制一种耐高温的高速刀具钢。他分析了钨锰钢的成分,认为钨是好的,熔点高达3380℃,受热肯定不会变软,问题一定是出在熔点和硬度都不够高的锰身上。泰勒思考了很久,决定采用铬取代锰。泰勒赶紧安排试验冶炼含铬钨钢。经过一段时间的试验,合乎要求的含铬钨钢炼出来了。新材料做的车刀的切削速度比过去提高了5倍!在这之后,泰勒又对钨铬钢刀做了不少改进,使它能在五六百摄氏度下也不变软,切削速度达到每秒10米(600米/分钟),可与奥运会100米跑的冠军比一比速度。
进入20世纪以后,刀具材料又有了一次飞跃,那就是诞生了硬质合金。1907年,德国冶金专家施特勒尔用碳化钨的硬质颗粒,加上铁和钴的粉末,先压制成型,再以高温烧结,让铁和钴熔化而成为粘结材料,使碳化钨紧紧地“团结”起来,制成了硬质合金。硬质合金一经问世,便受到了热烈欢迎。人们发现用它制作的刀具,在1000℃的高温下也不会变软,切削速度可达到每分钟2000米以上,比普通碳素钢刀高出100多倍。
铝是地壳中含量最多,分布最广的金属元素。我们脚下的粘土,就是铝的藏身之处、所以人们称铝是“来自粘土的白银”。
在今天,铝是产量仅次于铁的第二金属。生活中随处可见。但在100多年前,铝比黄金还要贵几倍,是王公贵族才能赏玩的珍宝。
说明:炭没有从铝手里夺取氧的能力,那就换一种思路,让氯气从氧那里把铝夺过来。
他向烧得发红的矾土里通入氯气,发现有一些液体流出来,得到了应该是氯化铝。他仔细地把这些液体收集好,再加热并加入还原能力强大的钾汞剂(合金),让它代替炭去把铝还原出来。实验分析结果告诉他,有氯化钾生成。钾汞剂已经变成了铝汞剂,加热以后汞蒸发掉了,可铝也再一次变成了白色的矾土。
由于铝的需求量越来越大,原料矾土的供应也变得紧张。自然界纯矾土矿很有限,大部分的矿石含有一半的铁硅和其它杂质,不能直接用来炼铝。有必要寻求一种廉价的方法将氧化铝提取出来。
奥地利化学家拜尔采用煅烧矿石,然后粉碎,再加入氢氧化钠,使其与氧化铝反应,生成氢氧化铝。然后分离出氢氧化铝,最后加热使氢氧化铝分解,就可以得到纯净的矾土了。他们研究发现:
1.具有形状记忆能力的合金并不只是镍钛合金一种,还有铜铝合金、铜锌合金、铜镍台金、镍铝合金等;
2.不同的组成,甚至是组成虽然相同,但热处理方法不同的合金,被“唤醒记忆”恢复原有形状的温度就有所不风
3.这些合金变形能力是无疲劳的,即使反复变形上百万次也不会断裂。
氢是一种高效的燃料,它的比热是航空煤油的三倍,也就是说1公斤的氢可以代替3公斤煤油,目前任何化学燃料都无法和它相比。更重要的是它是一种洁净的、无污染的燃料。因为氢燃烧时与氧结合,剩下的只是水,避免了产生有害的废弃物。
通常,人们只是把易与氢气结合成金属氢化物的合金才称为“储氢合金”。金属为什么具有储氢的本领呢? 因为氢是一种很活泼的元素,能与许多金属起化学反应。一个金属原子能与两个、三个或更多的氢原子结合,生成稳定的金属氢化物,同时放出热量。当稍微加热,金属氢化物吸收热量后,就会分解出高纯度的氢气。研究表明,能满足储氢材料基本条件的合金,其成分中的主要元素有镁、钛、铌、钒、锆和稀土类金属,添加元素有铬、铁、锰、钴、镍、铜等。
现在研究开发的合金,有镧镍、钛铁、镁镍、混合稀土、非晶态类储氢合金。储氢合金有很好的吸附性能,不需要高压高温就能贮存氢和释放氢,并且两者的数量很大,而且吸附性能也不会因反复贮藏、释放而减弱,因而特别适用于贮藏和运输氢,其理论贮氢量可为同体积高压贮气瓶的1000—1300倍,为液态氢单位容积贮气量的1.5倍,而且不会形成氢气压力,使之成为可靠的贮氢手段。
晶须是一种直径为几微米到几十微米、长度可达数厘米的单晶体,可以在自然界生成,也可由人工制成。它强度极高,接近晶体的理论强度。因晶须十分细小,故一般不能独立使用,但可编织成线材或与其他聚合物复合成纤维增强复合材料。
经现代的X射线衍射技术显示,晶须内部的原子完全按照同样的方向和部位排列。这是一种没有任何缺陷的理想晶体。而在一般金属中,虽说总体上原子是有规则排列的,但局部地方,一些原子的排列并不规则,因而,晶体构造中产生了缺陷。
设想:将硝化纤维薄膜夹在两层玻璃中间,设法把它们粘成一体,就可以做成不伤人的安全玻璃。
困难:硝化纤维“脾气暴躁”,见火就烧.有时温度一高还会自己烧起来。怎样使它与玻璃紧密结合起来? 方案:
1.用胶水?——粘合牢度太低。
2.把玻璃烧软了,再趁软把硝化纤维压在一起?——实验不是着火就是爆炸,太危险。
所谓先进陶瓷,是以高纯、超细的人工合成的无机化合物为原料,采用精密控制的制备工艺烧结而成的,比传统陶瓷性能更加优异的新一代陶瓷。先进陶瓷又称为高性能陶瓷、精细陶瓷、新型陶瓷或高科技陶瓷。
先进陶瓷按化学成分可分为氧化物陶瓷、氮化物陶瓷、碳化物陶瓷、硼化物陶瓷、硅化物陶瓷、氟化物陶瓷、硫化物陶瓷等。
(1)陶瓷的耐热性好,这可以提高发动机的工作温度,从而使发动机效率大大提高。例如,对燃气轮机来说,目前作为其制造材料的镍基耐热合金,工作温度在1000℃左右;若采用陶瓷材料,工作温度可达1300℃,使发动机.效率提高30%左右。
(2)工作温度高,可使燃料充分燃烧,尾气中的污染成分大大减少。这不仅降低了能源消耗,而且减少了环境污染。
(3)陶瓷的热传导性比金属低,这使发动机的热量不易散发,可节省能源。
(4)陶瓷具有较高的高温强度和热稳定性,这可延长发动机的使用寿命。目前,这种陶瓷滚动轴承已经问世。陶瓷滚动轴承具有下列优点:
(1)陶瓷的耐蚀性好,所以陶瓷滚动轴承适合于在有腐蚀性介质的恶劣环境中工作;
(2)陶瓷滚动体的密度比钢低,转动时对外圈的离心作用力可降低40%,故使用寿命长;(3)陶瓷的热膨胀系数比钢小,在轴承的间隙一定时,允许在温差变化较大的环境中工作;(4)陶瓷的弹性模量比钢高,具有较好的刚度,有利于提高工作速度,达到较高的精度。人造金刚石:金刚石是大家熟悉的高级装饰品,又是已知材料中最硬的,由于天然金刚石矿床不多,故价格很贵。而商业上、工业上都有很大需求,于是人们希望能够人工合成。金刚石和石墨都是有碳元素组成,但是两者的性能却千差万别,一个很硬,一个很软。这为我们人工合成提供了线索。塑料、合成纤维和合成橡胶,是合成高分子化合物的三大家族。纤维和橡胶都有天然的存在,惟有塑料没有天然的存在,是人类创造力的产物。虽说塑料的诞生是受自然界的树脂类物质启发而起步的,但在塑料的发展过程中,完全是人类以丰富的想象力和艰苦卓绝的努力,才创造出这一个崭新的材料领域。
聚乙烯是由乙烯单体聚合而成,为发展最快、产量最大的一种热塑性聚合物。聚乙烯质感类似石蜡状,无味无毒,有良好的耐低温性、化学稳定性、加工性、电绝缘性,但耐热性不高,只可在80℃下使用。
由高压法所得的聚乙烯,分子质量较低,分子的支链较多,密度较小,所以又称低密度聚乙烯(LDPE),为半透明状,质地柔软,耐冲击,常用于制作薄膜、软管、瓶类等包装材料及电绝缘护套等。
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简称UHMPE)的分子质量达上百万,使结晶困难。
与普通PE相比,耐磨性、抗冲击性、自润滑性、生理相容性、耐蚀性更好,但其硬度、强度、耐热性低些。可用于耐磨输送管道、机床耐磨导轨、小齿轮、人工关节、防弹衣、滑雪板等。
最轻且价低的塑料:聚丙烯(PP)
聚丙烯是由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热塑性聚合物,常用的PP,耐蚀性、电绝缘性优良,力学性能、耐热性(可达150 ℃)在通用热塑性塑料中最高,耐疲劳性好,是常见塑料中密度最低、价格最低的塑料,但低温脆性大及耐老化性不好。其无味无毒,是可进行高温热水消毒的少数塑料品种之一。
最鲜艳且成形性特好的塑料:聚苯乙烯(PS)
聚苯乙烯为苯乙烯单体聚合而成的典型线型无定形热塑性塑料。
PS极易染成鲜艳色彩,透明度仅次于有机玻璃,制品表面富有光泽;几乎可用各种成形方法进行成形加工,成形收缩特小,可成形性非常突出;电绝缘性(特别是高频绝缘性)极好,刚性好、脆性大,为敲击时惟一有清脆的类似金属声的塑料;其无味无毒,但抗冲击强度低,易脆裂;不耐高温(100 ℃以下使用),户外长期使用易变黄变脆。与“尼龙—66”相比,聚酯纤维的优点:
1.保型性好。
它弹性足,尤其是弹性模量要比尼龙-66高2~3倍,不容易产生折皱,经熨烫后有“一朝定型,永不变形”的功效。
1.耐温性能好。
聚酯纤维既不怕高温又耐得低温。将其在150℃的热空气中加热1000小时,还能保持50%以上的强度,而尼龙-66在此温度下差不多已经“毁尸灭迹”了。聚酯纤维的熔化温度高达250℃、但在零下100℃的低温环境中也不会降低性能。
3.强度高;
它在干燥情况下强度与尼龙-66不相上下、而且在潮湿条件下依然如故。尼龙-66受潮后强度会下降10%~15%,聚酯的抗冲击能力比尼龙要强整整4倍。
3.“生命力”旺盛。
把它放在玻璃瓶里晒上一年,强度并没有太大的降低,而如果换成尼龙,同样晒一年,强度会有大幅度的下降。
3.聚酯还不怕酒精、汽油等有机溶剂,不怕含氯的氧化剂,不怕稀酸、稀碱溶液的腐蚀作用。
橡胶、人称“弹性之王”,最大的特点是富有弹性,可以在外力作用下伸长七八倍。但外力一消失,又迅速恢复其原来的长度。除了弹性好以外,橡胶还有防水、绝缘、气密、抗震、耐磨等一系列优良性能。橡胶是当今社会不可缺少的重要战略物资,是现代人生活中非常熟悉的材料之一。
橡胶家族分为天然的和人工合成的两大分支。无论是天然橡胶,还是合成橡胶,都是化学家们付出了大量辛勤的劳动后,才得以进入人类生活的。
人造“大然橡胶”与真正天然的橡胶相比,可以说是“巧手胜天成”的杰作。
它的弹性、耐磨性、耐温性、气密性等各项性能指标都与天然橡胶相同,甚至它的缺点也和天然橡胶一样——耐油性不太好。不同在于它在合成时的原料特别纯,所以产品中不含天然橡胶里常有的植物蛋白及脂肪等杂质,电绝缘性能比天然橡胶好,耐老化的时间也更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