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答:民俗文化是流传于世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事物。而佛教自东汉末年传入后逐步与当时中国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思想相结合,从而植下了弘扬佛法的牢固根基,它对古代中国的影响深入到了社会的方方面面。
民俗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自然也有佛教影响的痕迹。以下针对三种具体的民俗内容,分析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民间信仰
中国本土的民间信仰已相当丰富!而传入中国的佛教又大大增加了信仰的神秘性、复杂性、系统性!在俗神崇拜中,中国汉族民众重生育,传统观念中,多子多孙福寿占有首要位置。因此对送子观音及广生娘娘,泰山娘娘或碧霞元君普遍崇拜!其中“送子观音之说”就源于佛教观世音菩萨的由来。最早于魏晋随佛教盛传时进入我国,因原菩萨有梵文名多音节长不易记,意译为观世音。取其观世人苦难音声而施以救助之意!菩萨原是大慈大悲救世人于苦难之佛,为男性,但至南北朝北齐时,此菩萨渐变为女性受人供奉,到了明清两代,在救苦救难的职司中,民间突出了招财送子的内容,于是在观音庙中多以求子为崇拜目的,改变了原佛教要旨,成为广泛的俗信,称为送子观音了。
(二)民间习俗
中国文化不仅接受了佛教的理论,还接受了各种礼佛的仪式,尤其是佛教在本土化的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以隆佛为目的的节日。这些崇奉佛教礼节或成为民间固定的节日,或渐渐融入传统风俗之中。
其一,人们在节日期间,于固定的场所,如集镇、寺庙,组织一些传统集会,举行各种仪式,并表演与之相应的节目,以示庆祝。元宵节的来历就与佛教的传入有关,东汉明帝时,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在宫廷和寺院“燃灯表佛”。
其二,百姓在遇到天灾时,拜菩萨以求消灾。
其三,举行佛教仪式。如佛像塑成时的“开光”仪式。
(三)民间传说
佛教故事伴随教义的宣讲活动广泛流传,成为民间文艺的一类主题。民间传说就是民间文艺的主要形式之一。家喻户晓的故事中,如唐僧取经,白蛇传,就有佛教徒的形象。
综上所述,佛教渗透到了古代中国民俗文化的各个领域,影响了民俗文化的内容与形式,对中国民俗文化的发展产生了积极作用。了解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有助于认识佛教对中国古代的影响及其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
第二篇: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传人中国,经长期始由印度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三国时期,汉地佛教开始有戒律、受戒之始。到了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朝后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院、佛像。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终唐之世,佛教僧入备受礼遇,赏赐有加。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恢复译经。南宋偏安时期,江南的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宋元明清时期,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沸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闹、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传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也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但在后弘期中戒律也有所松弛。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人,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搏系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摈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
第三篇: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针对村官的访谈
您好!我们是。。大学的学生,为了更加深入地了解北京市周边地区民俗文化旅游中旅游管理对民俗文化的影响,从而更好地促进北京市乃至全国民俗文化旅游的发展,我们特地进行这次访谈。
1. 您的学历是
A.究生及以上B.本科或大专C.高中生D.高中以下
2.您在将军关村工作的时间是
A.1年之内B.1~3年C.3~5年D.5年以上
3.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了解
A.很了解B.基本了解C.不太了解D.一点也不了解
4.您对外地人介绍宣传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频率
A.经常B.偶尔C.从没有
5.您认为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的意义在哪里
A.促进当地的经济发展B.有利于当地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C.有利于文化的交流 D.其他
6.您怎样看待将军关村民俗文化的传播和发展前景
A.有很好的发展前景 B.将停留或保持在目前的状态 C.没有发展前景D.将会逐渐消失或灭亡
7.您认为阻碍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发展的主要原因是什么(多选)
A.民俗文化的开发和保护力度不够B.食宿及交通条件等设施的不完善C.对外宣传不够D.地理位置不够优越E.政府等相关部门不够重视 F.当地民众的不理解和不支持 G.其他原因
8.您认为目前将军关村在发展民俗文化旅游中最需要得到哪方面的支持(多选)
A.资金方面B.上级政策方面C.社会媒体和舆论D.当地群众E.将军关村当地的其他部门F.其他(请注明)
9.您认为在以后民俗文化旅游发展中将军关村应该在哪些方面加以努力和完善(多选)
A.相关的政策制度和法律法规B.食宿及交通等相关设施C.对外宣传力度 D.资金的筹集 E.环境的保护F.民俗文化的保护和开发G..其他方面
10.您是怎样看待就目前全国范围内民俗文化旅游大繁荣,将军关村民俗旅游所处的位置以及它和其他地区民俗文化的主要区别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1.从一个当地官员的角度,请谈谈您对将军关村民俗文化旅游未来的发展设想和希望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2.能简单介绍一下目前将军关村相关部门为了促进当地民俗文化旅游发展,而制定的相关法律法规和采取的具体的措施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3.谢谢您能抽出宝贵的时间来接受我们的访谈,最后请您对广大的游客说几句话来介绍和宣传下咱们将军关村的民俗文化!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四篇: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一、绪论
1.1研究背景及意义
研究的背景:我国是一个传统的多民族国家,在共同的大地上创造了丰富多彩却又异彩纷呈的民俗文化,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现代经济的快速发展,不少民俗文化逐渐没落甚至“凋零”,针对这种情况,党和政府从“十一五”到“十二五”都致力于在经济发展的同时保护与发扬多样化的民俗文化。
朝鲜族有着独树一帜的文化特色,与历史传承有着直接的关系。朝鲜族的居住环境因大多是在靠山的平地上,因而自古以来朝鲜族农耕文化十分发达,在古代,农耕文化的发展程度适合民俗文化的发展程度成正比的,故而朝鲜族拥有众多的民族特色节日与活动,如上元节、洗头节、回婚节、千人针、燃灯节等等,另外有着优美的舞蹈文化、充满传统气息的老人节、充满乡村气息的农乐舞、独具风格的传统建筑等等。可以说朝鲜族有着得天独厚的传统文化旅游开发优势,因此也成为了我国民俗文化旅游开发的重点。目前,各级政府也己确立了“抓民俗文化为突破口,开拓更广阔的旅游市场,以长白山自然风光旅游资源和边境风貌,异国风情旅游资源为依托,以民俗文化旅游资源为重点,全面开发和利用历史文化,生态旅游资源,发挥朝鲜族独特的民俗风情优势,重点开发和利用民俗旅游资源,进一步提高对开发民俗旅游资源的认识。充分发挥延吉市民俗文化中心城市的优势,调动各种民俗旅游资源,加大对民俗旅游资源方面的对外促销,把民俗产品作为延边地区的特色产品和重点产品,向海内外推出我们的民俗旅游的品牌”的战略措施。
研究的意义:通过本课题的研究,进一步探索朝鲜民族旅游发展的模式,为朝鲜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可持续发挥提供新的视觉和参考依据,拓展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文化发展研究领域。传统村落的开发将是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实质是旅游与自然、文化和人类生存环境的和谐整体,文化在其中起着重要的调适作用。最求文化享受是旅游的出发点和终极自标。因此挖掘传统村落的民族文化内涵,开发具有朝鲜族文化特色的旅游产品是保证朝鲜族地区旅游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1.2国内外研究综述
目前国内很多学者对朝鲜族地区旅游开发都发表了自己的研究与看法,其中大部分都是针对延边地区与图们江地区的旅游经济来论述的,国外的文献多针对于整个朝鲜族文化的特色,更多的是立足于朝鲜族文化在中华民族的地位与在全世界的影响力。针对这一现象,本文希望以微薄的见解,从文化开发的最基层做起,能够探索与总结出新的有价值的结论 1.3研究目的与内容
研究目的:本文拟通过研究朝鲜族传统村落的旅游开发,以微见诸,从中探索与总结出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
研究内容:本文将按照六个流程进行开展,并按以下流程进行内容的分布: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总结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论述题目并提出本文创新之处以及存在的不足。
1.4研究方法:以马克思主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方法论为指导,采取调查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全面系统的调查,着重收集第一手材料并参考借鉴其他优秀论文,而后进行分析与总结,力求使本课题研究建立在真实、全面、可靠地材料基础之上,得出较为客观、科学的结论。采用顺序研究法,从少数民族文化发展到朝鲜族传统村落的开发,从宏观角度再到微观角度,使课题的正确性与系统连贯性得到保证。
二、朝鲜旅游开发现状及概况 2.1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的意义
我国是多民族的国家,国家的稳定离不开多民族共同发展,目前我国少数民族工业较为薄弱,但却有着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甚至独具特色的山水建筑,所以我国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有着得天独厚的条件。从宏观角度来看,少数民族发展旅游业可以带动经济的发展,为地区人民带来财富,促进民族关系和谐与国家富强;从微观角度来看,发展旅游业能够促进基础设施建设、增加居民收入、促进就业、保护文化传承并促进文化传播等。概而论之,少数民族地区发展旅游业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的三重需要,正确的引导与发展将会收获三赢的结果。(这一部分可以凑字数)2.2朝鲜族旅游业发展概况
朝鲜民族地区文化旅游业经过三十余年的发展取得了较好成绩,也带来了丰厚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朝鲜民族地区的文化旅游资源丰富,是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良好依托,也是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依托,三者相互依存,在最近十年里极大的促进了朝鲜民族旅游业与民俗文化产业的发展。
以延边州为例,从2013年以来,延边州围绕“开放先导,文化引领”发展战略,实施了“五个延边”建设目标,旅游业发展实现新突破。根据资料显示:全州接待海内外游客 1167.7万人次,同比增长15.0%,实现旅游总收入172.8亿元,同比增长25.0%。其中接待入境游客58.2万人次,同比增长7.5%,创汇收入22886万美元(折14.3亿元)同比增长21.6%;接待国内游客1109.5万人次,同比增长15.4%,旅游收入158.6亿元,同比增长25.4%。延边旅游总收入相当于GDP的20.3%位居全省第一,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1.4%)近一倍;近几年随着延边的旅游产业链渐渐成熟,延边州接待游客人数以及旅游收入较2013年都有较大提升。
虽然目前朝鲜族旅游文化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但在旅游资源开发过程中也体现了一些问题。以延边州为例,延边朝鲜族自治州民俗旅游的发展,丰富了延边州旅游业的内容,调整了延边州旅游产品结构,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同时,我们还应该注意到在民俗旅游发展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只有正视并解决这些问题,延边州的民俗旅游才能获得良性发展。延边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而延边州的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没有抓住本地区的民俗资源特色,把重心放在深层次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民俗上,只是单纯的进行无序的重复建设。(独特的民俗旅游资源开发不够)
延边地区虽然在购物和娱乐方面有所发展,但是发展的速度和规模滞后,满足不了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并且没有形成自己的特色,边州的民俗旅游从业人员素质良荞不齐,缺乏竞争意识,专业知识结构不全面。直接影响到外地旅游者对该民族民俗文化的理解。没有开发出自己的精品民俗旅游纪念品,在延边州旅游市场上销售的旅游纪念品类同,多数以特色食品,特色服饰为主,携带不方便,严重影响了旅游者的购物欲望。娱乐方面也面临同样的问题,品种单一,品位不够与消费者难容一体缺乏吸引力。(民俗旅游产品配套不足、制约民俗旅游的发展)
当今的旅游者,更看重精神上的追求和满足,更重视旅游项目的文化内涵。而延边州的一些民俗旅游景点,没有抓住本地区的民俗资源特色,把重心放在深层次挖掘本民族的文化内涵、展示独特的民俗上,只是单纯的进行无序的重复建设。如在民俗村、民俗风情园里,除了美食品尝、服饰展示及歌舞表演外,其它的民族传统文化并没有得到很好地挖掘,无法进一步满足旅游者求知、求异的旅游心理需求,而且可供观赏的节日缺少更新,旅游点的市场吸引力日趋下降。(民俗旅游文化内涵的挖掘重视不足)
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全州有六个市,两县,下面的乡镇有很多很多,但是保留着原始生活习惯,并且加以开发利用,可供参观的特色村落,例如像湘西苗寨一样,可以直观的看见、体验感受到当地朝鲜族族人们的生活状况,原原本本的样子。而不是仅止于到民俗村的走马观花。(原生态自然环境破坏现象严重)
三、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与开发 3.1朝鲜族民俗文化的保护
民俗文化的形成与人类聚居性的生存方式密不可分,是通过长期的聚居形成的一系列物质的、精神的文化现象。这种文化现象带有群体性、地域性、传承性等特征。它能够提高社会认知、规范道德及调适心理。重视民俗文化,最好的方法就是通过开发和深度挖掘将民俗文化最终达到保护及传承的目的。
本文在民俗保护与民俗旅游相关理论的基础之上,通过对朝鲜民俗文化的深入研究,将民俗文化保护、传承及开发的问题,从宏观层面落到实处,与此同时,通过国内外发展,分析民俗文化与旅游的关系。以延吉市朝鲜民俗文化村为例,分析建设民俗风情园存在的问题,明确民俗保护与开发的主要内容。结合朝鲜民俗文化的特点,对影响民俗文化发展的各种因素进行分析,提出民俗文化传承与发展的方法与对策。将体系的发展建立在文化保护的理论与模式基础之上,以理论来指导民俗文化保护与开发,确保科学性、可操作性以及可持续性。
以延吉朝鲜族民俗风情园为例,分析延边朝鲜民族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民俗传统和民俗文化,主动开发朝鲜民族“文化宝藏”,积极改善旧的城市面貌,结合地理特征开发朝鲜民俗新的旅游基地。做好文化传承的同时,利用丰富多彩的项目吸引内地及外来游客,切实提高木地经济实力,提高社会对朝鲜民俗文化的关注度,提高区域环境效益,为未来朝鲜族民俗旅游业奠定坚实的基础。
3.2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开发和利用
(1)旅游开发:民俗旅游作为旅游形式的一种,本身就有旅游者为了追求一种个性化、即时性、愉悦性、超脱感和成就感的心理体验而进行的旅游活动。其本质是一种体验经济的消费形式,是旅游者离开原来的居住地前往异地旅行所获得的一种经历和感受。它既包括旅游者在旅游过程中通过运用原有知识对异地民俗文化事象进行观察和分析所获得的心灵共鸣及其惊奇愉悦等感觉,也包括他们通过直接参与旅游地居民的民俗文化活动而获得的舒畅感、成就感和归宿感。这一系列的民俗旅游体验及其感觉,都是建立在民俗旅游体验生产、体验服务和体验消费等旅游市场经济运作基础上,是一种旅游体验经济的市场结果。
(2)文化产业:民俗旅游学研究的最终目标,是要促进民俗旅游经济的健康稳定和可持续发展,实现经济、社会和文化综合效益的最大化四。因此,民俗旅游资源的开发及其相关活动,就是要通过各种努力实现最佳的经济效益,获得最大的社会就业率,提高当地民众的生活质量,取得社会发展进步的和和谐平稳和文化繁荣发展的健康有序。民俗旅游学研究,除了要充分、合理地利用经济学和管理学理论体系中有关客源理论、供求理论、市场理论、价格理论、奉献理论、生产理论、成木理论、消费理论、营销理论、分配理论和目标理论等达到最佳经济与目标之外,还要充分利用民俗学、民族学、文化人类学和社会学等相关理论实现社会与文化效益最大化的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民俗旅游学可以综合运用文化进化、文化传播、文化整体、文化相对、文化功能、文化人格、文化象征、文化阐释、文化生态、文化变迁、文化控制和结构分析等相关理论视角,分析处理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活动中出现的各种现象和问题,在民俗旅游资源的调查与分析、民 俗旅游产品的规划与开发、民俗旅游活动的展演与阐释和民俗旅游景区的经营与管理中,都能够透彻地把握民俗文化和民俗旅游的真实内涵与发展规律,避免发生误解、歪 曲、破坏和滥用。
四、朝鲜族传统村落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
4.1 朝鲜族传统村落
4.2传统村落旅游开发成功典范
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位于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安图县西南部,明长公路71公里处,距长白山约135公里,是旅游通往长白山的必经之路,也是唯一的朝鲜族民俗村。
1994年以来,该村依托民俗旅游资源优势和地理优势,大力发展旅游业,旅游接待设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改善了民居,改造了民俗饭店,修建了标准卫生间;修建了“朝鲜族民俗表演场”,扩建了用于朝鲜族传统运动项目的秋千、跳板、摔跤场等;还设立了经营土特产品的购物中心。基本上形成了食、住、行、游、购、娱为一体的旅游服务体系。1995年,时任吉林省委书记的张德江同志为该村题名: “红旗朝鲜族民俗村”。2006年,国家民委主任李德洙为该村题名:“中国朝鲜族第一村”。
该村朝鲜族民俗表演场可欣赏到精彩的朝鲜族传统民俗舞蹈、民歌、悦耳的民谣、轻快活泼的舞蹈、古朴典雅的婚礼独具特色,并且在夜幕降际,可以接受村民的邀请,围着篝火,参与到轻歌曼舞中,体验着风俗人情。
住宿:住宿以民居为主,全村86户人家都可以接待住宿。餐饮:有十余家朝鲜族特色饮食饭店,朝鲜族的小吃、泡菜、酱汤和各种烧烤风味独特。交通:万宝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地处安图县万宝镇,坐落在长白山旅游沿线,距安图县城明月镇76公里。
周边景点:长白山文化博览城、福满生态沟、明月湖、长白山药园、海沟黄金城、雪山湖、药水泉。
4.3传统村落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
(1)缺乏系统性规划:延边地区较为成型的民俗村的开发都不是在政府宏观性控制的前提下建设的,如红旗民俗村、国贸民俗村等,这些自发建立的民俗村无论从规模还是内容都不能与其他地区著名风景名胜区相比较。缺乏对现有资源的深入调查,开发缺乏对项目的可行性论证,缺乏政府主管部门的资金、技术扶持,建设相对较为零散。
(2)配套商品的开发与营销手段相对落后:增加旅游收入是开发旅游最根本的目的,与购物、娱乐项目相关的消费是旅游经济中相对最容易拉动的消费,如深入挖掘,yy能较快带来效益的提高,是当代旅游经济最为重要的增长点。但目前旅游相关产品的开发,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朝鲜民族文化特色,大多与各地方产品雷同严重,缺乏吸引力。
(3)民俗旅游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知名度不高。对外宣传的重点仍然是长白山的自然风光,面对当地重要的民俗旅游资源—原始的、特色的朝鲜族民俗的宣传较少,导致人们对延边州的理解仅局限于当地的山水、自然风光,缺少对该地区民俗文化的了解。因此,必须根据资源条件、旅游产品的开发规划及市场条件,确定延边州民俗旅游产品的宣传、促销战略。
五、朝鲜族旅游开发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5.1积极影响
5.2消极影响
5.3改进措施
(1)将民俗文化发扬并传承需从宏观层面着手,以教育层面为基础,同时注重经济、社会、文化等各方面因素来营造民俗气息浓郁的文化氛围。为保证民俗文化的传承,就要依靠市场手段,通过市场营销来加大宣传力度,让更多的人来深刻了解朝鲜民俗文化,并创造一定的经济收入,以保证民俗文化传统延续的生命力。(2)推广旅游电子商务加大宣传力度(3)制定民俗文化保护措施
(4)培养民俗旅游人才,提高服务质量(5)加强对原生态自然环境的保护(6)形成多元化的民俗旅游投资体系
六、结语
(论述了从朝鲜族传统村落看旅游开发对朝鲜族民俗文化的影响,提出本文的创新之处以及本文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近年来延边州大力发展的民俗旅游项目中,开发建造了多个特色的民俗园、民俗旅游村,其中有中国朝鲜族民俗风情园、延边万亩果园民俗风情游览园、帽儿山朝鲜族民俗村、汪清县满天星中国朝鲜族文化风情博览城、图们日光山(池地)民俗村、万宝镇红旗朝鲜族民俗村。其中发展最好的便是红旗村。红旗村位于安图县的中腹之地,距县城72公里,距延吉市140公里,是延吉至长白山的必经之地,也是去往长白山途中唯一的朝鲜族自然村。村子座落在山间开阔地,依山傍水,一栋栋具有民族建造风格的房屋整齐地排列在小溪两旁,到此你可以领略到传统的朝鲜族乡土情,全村共一百余户朝鲜族居民,一直保留着古老的朝鲜族民俗风情。朝鲜族独具特色的文化艺术、风俗礼仪等,宛如一朵奇葩吸引着游客的目光。作为人们向往观光的中国朝鲜族第一村,其现在主要的赢利点为门票收入、游客购物消费等、还有就是在于村子里面兜售宣称是自己家种的人参,以及其他的附属工艺品,现在又新加入了民俗餐馆等,做朝鲜族风俗菜肴;每当劳动之余,村里的男女老幼便集中在一起,跳起多彩多姿的朝鲜族舞蹈,不时有人出来高歌古老而优美的民谣,年轻的女子还会聚在一起,大家跳板比赛,荡秋千,浓厚的欢乐气氛使人们在狂欢之中如醉如痴。
第五篇: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B.A.C。
第二条 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 本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 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佛教组织和佛教界人士的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密切联系全国各民族佛教徒,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和民族团结。
(四)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五)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戒律清规、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六)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七)开展佛学研究及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九)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联谊工作,增进了解,团结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十)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宗教和平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 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五)授权理事会必要时从理事中增补常务理事;
(六)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的报告;
(七)决定终止事宜;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八条 全国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分配办法,由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代表人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按分配名额协商提名,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核确定。
第九条 全国代表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条 全国代表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理事会的职权:
(一)贯彻实施本会章程和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决定;
(二)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推举咨议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主席;聘请名誉理事。
(三)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决定专门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四)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长提名决定秘书长;根据秘书长提名决定副秘书长;
(五)根据会长会议提议,增补常务理事,罢免和接受请辞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增聘、解聘名誉理事。
(六)授权会长会议在必要时任免秘书长、副秘书长,任免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七)全国代表会议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三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理事可连选连任。理事会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
(一)执行理事会的决议和决定;
(二)审议工作总结和计划;
(三)审议财务结算和预算报告;
(四)讨论和决定本会重要工作事项,制定本会规章制度;
(五)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 常务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常务理事可连选连任。常务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全国代表会议到会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方可延长任期。
第十八条 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会长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会长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九条 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外代表本会,对内领导会务;
(二)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重要会务;必要时,可委托副会长主持上述会议;
(三)督促和检查全国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四)代表本会签署有关文件;
(五)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副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副会长协助会长执行职务。驻会副会长由会长提名,会长会议确定。
第二十一条 会长会议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成,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第二十二条 会长办公会议由会长、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组成,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
第二十三条 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决定;
(二)协调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本会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交理事会或会长会议决定;
(四)提名本会工作部门、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负责人,交会长办公会议决定;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 本会理事会设置咨议委员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由理事会推举产生。咨议委员会任期与本届理事会相同。
第二十五条 咨议委员会支持、辅佐理事会的工作,参议会务,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二十六条 本会理事会设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佛教教育委员会、慈善公益委员会、权益保护委员会、海外交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居士事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由会长会议制定。
第二十七条 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理事会从理事中推举产生。
第二十八条 本会根据会务工作需要,设置若干工作部门,分别承办有关工作事项。
第二十九条 本会根据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设置文化、教育、慈善、服务等事业机构。
第四章 资产管理及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 本会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资助;
(二)地方佛教协会和佛教寺院等缴纳的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三)社会捐赠;
(四)自养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二条 本会必须配备具有合格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向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接受理事会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五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等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七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三十八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方能生效。
第六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一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 本会经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章程经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四十五条 本会的决议和决定,各地佛教协会(分会)、佛教寺院、佛教院校和其他佛教组织有遵守与履行的义务。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