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

时间:2019-05-15 06:35:4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

第一篇: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

课诵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按 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合口默念)、三摩提念(心念)和真实意念(如字修行)。本文主要谈第一种,即所谓‘清净在音闻’。追溯 古代,先是经咒和梵呗等简单的念诵,晋代以后发展出忏法,再后又有《水陆》、《焰口》等,唱念趋于复杂。唐代马祖建丛林,百丈制《清规》。赵宋以后,特别 是明代丛林中普遍形成了朝暮课诵(也叫‘二时功课’,‘二课’或‘早晚课’)制,与经、忏等法事相并列而成另具一格的寺院风尚。关 于课诵的最早记载,见于《吴书·刘繇传》附记后汉笮融的事迹里,该记说:‘笮融者,丹阳人,初聚众数百,往依徐州牧陶谦,谦使督广陵、彭城运漕。’遂‘坐 断三群委输以自入,乃大起浮图祠……重楼阁道,可容三千余人,悉课读佛经,令界内及旁郡人有好佛者听受道’。这种课读,当是随著西域等地的佛教翻译家们传 来的。在《法华经·法师品》里有:受持法师、读经法师和诵经法师就是明证。唐玄奘译的《大唐西域记》里也说到卑钵罗石室□□设坛念诵的故事。在东晋《高僧 法显传》中,记述古代斯里兰卡佛牙出行礼拜念诵(法事)的盛况云:‘狮子国(斯里兰卡)……佛齿,当出至无畏山精舍,国内道俗欲植福者,各各平治道路严饰 巷陌,……然后佛齿乃出中道而行,随路供养到无畏精舍佛堂上,道俗云集,烧香燃灯,种种法事,昼夜不息,满九十日,乃还城内精舍。’以礼拜念诵为主的种种 法事,昼夜不停,同我国宋代以来丛林下的九旬胜会和一些地区的佛诞等节日有类似之处。唐玄宗曾经诏不空诵《仁王经》,代宗‘敕百沙门于禁中念诵谓之内道 场’,又敕‘灌顶道场,选沙门二十七员,为国长诵《佛顶咒》(《佛祖统纪·祈祷灾异》)。朝廷如此提倡,寺僧如何当可想见。《佛祖统纪》卷五十三在《持诵 功深》条下,列举了从东晋安帝(397—419)到赵宋光宗(1190—1195)历七百余年道俗念诵佛经的突出事例十九起,可见,提倡课诵,历史悠久。古代印度和印尼等国佛教流行的地区,普遍讽诵马鸣所作的赞佛诗歌(《佛所行赞》)。他们认为该诗字少义多,能使‘读者心悦忘倦’(唐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赞咏之礼》)。这相当于我国的赞呗念诵。我国曹魏陈思王诵读佛经,‘制转赞七声旻降曲折之响’,又作《鱼山梵》(亦称《鱼山呗》)六章,‘纂文制音,传为后式’(《法苑珠林》卷三十六《呗赞篇》)。古印度讽 诵佛经是奉行的‘三启’仪制,首先颂扬马鸣所集的赞佛诗文,其次正诵佛经,然后陈述回向发愿。全过程是‘节段三开’,所以叫做三启。‘经了之时,大众皆云 苏婆师多’,‘或云娑婆度’(同前《赞咏之礼》)。这种‘三启’式的念诵法,就是我国汉地古今法事念诵的基本仪制。举行任何一堂法事,总是安排先赞(或 《香赞》,或《赞偈》等),次文(经咒本文、有关仪文等),末了回向发愿(或偈或文,或偈文兼举)这种基本形式。只是尾码的大众同声念苏婆师多或索婆度,在汉地念诵仪里少见,但也有某些法事的文末称‘善’或‘善哉’的。娑婆度就是善哉之意。苏译为妙,婆师多译为语,意思是赞叹经文为微妙语。我国的念诵仪制始创于东晋道安,他制僧尼轨范三则:一曰行香定座上讲之法(即讲经仪);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即课诵斋粥仪);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即道场忏法仪)。这三条对佛教的影响极为深广,为后来各种法事议制的开端。宋明以来寺院逐渐普遍奉行的朝暮课诵,当亦导源于此。南 朝梁代就有到舍宅为寺‘别营小室,朝夕从僧徒礼诵’的记载(《古今图书集成·神异典·释教部》)。唐百丈怀海‘别立禅居’,‘合院大众朝参夕聚’(见《景 德传灯录》卷六附《禅门规式》)。《大宋僧史略》卷上《别立禅居》条下更引伸说:百丈怀海‘有朝参暮请之礼,随石磐鱼为节度’。元朝廷令百丈山德辉编订 《敕修百丈清规》的《殿钟》条下载明:‘住持朝暮行香时’鸣钟七下。同书《磬》条下又载:‘大殿早暮住持知事行香时’值殿者鸣磬,‘大众看诵经咒时’鸣 磬。可见禅僧修行,此时已具备朝暮课诵的雏形。在北宋《崇宁清规》和南宋《咸淳清规》中还属阙如。不过,后来《朝暮课诵》所定的内容,包括晚课《蒙山施 食》在内的大部分,全是宋人分别集、撰而成,这可说明当时已有某些寺院,甚至某些地区实行早晚课,只是还不普遍,所以直到宋末的《咸淳清规》里还没有明确 的反映。明清之际,朝暮课诵渐趋定型,奉行的范围遍及各宗各派大小寺院和 居家信徒,成为所有丛林必修的定课。例如,明通容编《丛林两序须知》规定:首座‘早晚课诵勿失’、书记‘早晚随众课诵’和监寺‘早暮勤事香火课诵勿失’等 等。莲池的《云栖共住规约》上集末规定:‘晨昏课诵,不得失时偷懒,违者依例罚钱十文。’同书附集《学经号次》条下又有‘晨昏’定课的规定。清仪润的《百 丈清规证义记》卷八等更明确了早晚课诵的具体内容,并在《禅堂规约》条下规定‘行坐课诵受食出坡等不随众者罚’。古代印度著 名的那烂陀寺,也有课诵的规定,但与我国不尽相同。唐义净在记述那烂陀寺的礼诵时说:‘那烂陀寺人众殷繁,僧徒数出三千,造次难为详集。寺有八院,房有三 百,但可随时当处自为礼诵。然此寺法差一能唱导师,每至哺西(下午三到五时),巡行礼赞。净人童子持杂香花,引前而去,院院悉过,殿殿皆礼。每礼拜时,高 声赞叹,三颂五颂,响皆遍彻,迄乎日暮,方始言周’(义净《南海寄归内法传》卷四)。斯里兰卡的‘坎第’胜区,当地常常有人于鸡鸣时攀跻高峰瞻礼佛迹。我国古德定日课于朝暮二时,自有其依据。《二课合解》的作者观月兴慈在叙述古哲为什么要建立课诵于早晚时指出:‘朝暮不轨,犹良马无疆’(《重订二课合解自 序》),这是说佛徒朝暮需以课诵来作为自身的轨范。朝指五更,为日之始、昼三时之初,佛徒从钟声破夜警醒而起,盥洗毕,即上殿课诵,则期思惟以还净。暮为 日晡,隶属昼三时之末,功课礼诵,乃冀觉昏而除昧。所以二时功课之设,成为佛教寺院通行的重要规制。二 时课文,全属大乘藏摄。如《楞严》、《大悲》等咒,《阿弥陀经》、《忏悔文》、《蒙山施食》以及称念佛号。因此,礼诵课文的人要做到:身体端肃,口出清 音,意随文观。二课全文,分为三个部分:

一、早自《楞严咒》始,晚从《弥陀经》起,各至称念佛号、三菩萨止为课诵正文。

二、在三菩萨后,早晚各有回向文和 三皈依为普结回向。

三、每逢朔望等还有二时祝赞等为祝祷护神。兹依次简介如下:

一、课诵正文 早课首先是《大佛顶首楞严神咒》,简称《楞严咒》。梵语首楞严,译为一切事究竟坚固。咒字前人主张不译不解,但后来有人指出为‘明’,持咒义为 持明。此咒五会,总名为《佛顶光明‘摩诃萨怛多’(译大白)‘般怛啰’(译伞盖)无上神咒》,是与《楞严经》(显义)相依持的密义。宋、元以来一直盛行,特别是南宋和元两代,丛林每年于安居结制中定有三月(农历四月十三至七月十三为期的楞严会制,节日、祝厘、祈祷、荐亡等无不讽诵。所以被定为日课之首。在念《楞严咒》之前,还要先诵与此密切关连的阿难赞佛发愿偈十八句。依《朝暮课诵》顺序:《楞严咒》后为《大悲咒》、《十小咒》和《心经》,但多数丛林不诵《大悲》、《十小》咒,径由《楞严咒》接诵《心经》。《心 经》,全称为《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一卷,唐玄奘译,流通讽诵,皆用此本。不同的译本现存的有法月译题名《普遍智藏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等六种,此外还有已佚 译本,藏、蒙、满文等译本,大体与法月译本相近。本经文旨,原出于大部《般若经》内有关舍利子的各品,即唐译《大般若经》第二分初,《缘起》、《欢喜》、《观照》、《无等等》四品——《大般若经》卷四百零一至四百零五,各品佛说和舍利子问答般若行的意义和功德,本经是其中的撮要单行,以故译本略去首(序)尾(流通)二分。实为大部《般若》之中心,该六百卷经义,所以题名叫《心经》。《心 经》末了,唱颂整个般若部的总题,《摩诃般若波罗蜜多》三称,接唱‘上来现前清净众,讽诵楞严秘密咒’等十二句回向偈,结上起下,功德回向十界,祝愿国泰 民安。连唱念佛赞偈八句,颂扬弥陀因地发愿,果圆度生。此二偈前者是宋真歇清了所作,后者为择英所撰。赞偈接念佛号绕行,归位后称三菩萨,早课正文完毕。晚 课首先是《佛说阿弥陀经》,又名《一切诸佛所护念经》,姚秦鸠摩罗什译,是净土宗的主要经典之一。不同译本有唐玄奘《称赞净土佛摄受经》等。其主要思想是 广陈极乐依、正庄严令人起信,特劝发愿求生和持名立行。经后附诵《拔一切业障根本得生净土陀罗尼》(即《往生咒》)三遍。接诵《礼佛大忏悔文》。梵语忏 摩,华言悔过。忏悔一词是华梵结合。忏表消除已往的宿业,悔意不造未来的新愆。忏悔全文为四个部分所组成:第一‘大慈大悲慈众生’四句偈为赞礼诸佛;第二 从‘南无皈依’至‘阿弥陀佛’为皈依三宝;第三自‘如是等’至‘我今皈命礼’为忏罪陈善;第四由‘所有十方世界中’至末了为发愿回向。此文是宋不动依《三 十五佛名礼忏文》整理,前增五十三佛,尾码法界藏身阿弥陀佛和普贤十大愿偈,共成一百零八顶礼,以表愿断一百零八烦恼之意。百零八礼的礼法是:初四句、金 刚上师、皈依佛法僧三句、‘我今发心’至‘三菩提’、尽虚空一切诸佛、一切尊法、一切贤圣僧各一礼,如来十号一礼,八十九佛八十九礼,‘如是等’至‘今皆 忏悔’、‘今诸佛世尊’至‘我今皈命礼’、所有十方世界中八句、于一尘中尘数佛八句、以诸最胜妙华鬘十二句、我昔所造诸恶业四句、十方一切诸众生四句、十 方所有世间灯四句、诸佛若欲示涅珣四句、所有礼赞供养福四句、愿将以此胜功德十六句各一礼,合满其数。在唐不空译的《三十五佛名礼忏文》卷末附有说明: ‘右此三十五佛名并忏悔法,……五天竺国修行大乘人,常于六时礼忏不阙。……’可知礼忏一法很早就是天竺大乘人的常课。我国古人虽把忏悔课文定为百零八 礼,实际除了个人如法礼诵而外,在丛林里多是跪诵而不礼拜。《忏悔文》后为《蒙山施食》。蒙山是宋不动修行居处,位属四川雅州。他认为讽诵和忏悔而后,就 应利及幽冥。所以依据密部教典,集成施食仪文,共十二段,始从‘若人欲了知’(《华严经》偈),终至回向,加赞偈念佛,称三菩萨,晚课正文告竣。

二、普结回向 大乘佛教的任何礼诵等法事,后面总是随著回向仪文,意思是把所修功德回转过来(从自己转向他人、各方,从事相转向理体等),向给各个方面,类属 发愿;往往又与发愿文合在一起称作回向发愿文。朝暮课诵在三菩萨后就是此文。一般丛林之下,早课用引磐跪唱《普贤菩萨十大愿王》,即‘一者礼敬诸佛’至 ‘十者普皆回向’十句,又名《十者》。有的丛林不唱《十者》,而唱《怡山文》或《华严文》;后接‘四生九有’等四句,普为众生发愿;再接三皈依早课毕。晚 课在三菩萨后,也同样用引磬跪白‘十方三世佛’等《大慈菩萨发愿偈》或宋遵式所作‘一心皈命’等《小净土文》。接著是《警策大众偈》和《普贤警众偈》。前 者是《出曜经》中叙述佛陀因见三条大鱼被惊涛浸灌,流入浅水,各自争脱厄难的情景而说的‘是日已过,命亦随减,如少水鱼,斯有何乐’偈。后者‘大众当勤精 进,如救头然,但念无常,慎勿放逸’。是警策行人应当奋勇前进,不可稍有松懈。此二偈合在一起,很早就为丛林念诵仪中采用,北宋《禅苑清规》卷二《念诵》 条下采录此文,以后各种《清规》和《念诵集》也多收录。晚课最后也与早课一样,以三皈依告竣。

三、祝祷护神 朝暮课诵,按说到了三皈,就算结束。但每逢朔望,还有早祝韦驮、晚祝伽蓝等举。自从唐道宣《感通录》载了南天王部下的韦将军周行东、南、西三洲,保护佛教的故事传出后,佛寺对此颇感兴趣,因而后来渐渐形成韦驮的塑像,为寺院的 主要护法神之一,号称韦驮菩萨。伽蓝是梵语,义为众僧园,即僧人同修共学和生活的园地。据记载:佛世有美音等十八位护法神保护伽蓝;我国陈、隋以来佛教界 流传著关羽归佛等故事,所以在伽蓝神里,后来有了他的塑像。祝韦驮:是在早三皈后举念‘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天女咒》三遍,唱《韦驮赞》。祝伽 蓝:是在晚三皈后,仪与祝韦驮同,只是念诵与唱赞的内容更换。一年四节(结夏、解制、冬至、农历元旦)进行祝圣报国土恩:早课唱《宝鼎》、《圣无量寿光明 王咒》,白《大祈祷文》,称念护国仁王菩萨摩诃萨,接《楞严咒》做早课。此时悦众同监院等一班人出殿门,依次至四圣前做小祈祷。先至韦驮前站班毕,唱‘香 云盖’三称,念《天女咒》三遍,‘南无护法韦驮尊天菩萨’三称,悦众白《祈祷文》,唱《韦驮赞》毕。然后依次伽蓝、祖师、监斋前,仪同,念诵、白文和唱赞 各各更换。此外,每逢佛、菩萨、祖师等诞、忌和成道等祝仪;午前殿、堂上供等仪,具如《禅门日课》所载,兹不赘述。

第二篇:第四节 佛教组织制度与仪轨

第四节

佛教组织制度与仪轨

我国的佛教组织一开始基本上仿照印度,后来形成了独具中国特色的丛林制度。国家政权为了制约佛教教团的发展,又创立了度牒和僧籍制度,将神权置于自己的统治下。为了保证教团的稳定、发展与正常运作,教团内部保有出家、归依、受戒、丛林清规等一系列的制度和仪规。这些仪轨一般有固定的程式,但也有因时因地而发生变化。

一、教团组织

1、教团组成 1)七众与四众 2)十方僧团 3)现前僧团 4)中国式丛林 5)居土林

2、寺院管理

1)国家对教团的管理——僧籍和度牒 2)寺院的三级管理

3)佛教僧伽与修行水平相称的称谓

3、教团制度 1)出家 2)归依 3)受戒

4)教团集体事务的运作规则 5)其他规定

二、教团仪规

1、课诵 1)早课 2)晚课

2、常用礼仪 1)香供 2)花供 3)灯供 4)礼拜 5)绕佛

3、主要忏法 1)梁皇忏 2)慈悲水忏 3)大悲忏 4)药师忏

4、主要法会 1)浴佛法会 2)成道会 3)盂兰盆会 4)水陆法会 5)焰口会

5、“开光”仪轨和“放生”仪轨 1)“开光” 2)“放生”

三、佛教的标志和节日 1)佛教标志(1)佛教教旗

(2)“卍”字符和法轮(3)莲花

第三篇: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传人中国,经长期始由印度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三国时期,汉地佛教开始有戒律、受戒之始。到了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朝后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院、佛像。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终唐之世,佛教僧入备受礼遇,赏赐有加。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恢复译经。南宋偏安时期,江南的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宋元明清时期,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沸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闹、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传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也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但在后弘期中戒律也有所松弛。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人,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搏系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摈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

第四篇:大悲咒修持仪轨

大悲咒修持仪轨

一、顶礼三宝

一心顶礼十方常住三宝(一拜)

一心顶礼本师释迦牟尼佛(一拜)

一心顶礼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一拜)

一心顶礼过去无量亿劫千光王静住佛(一拜)

一心顶礼广大圆满无碍大悲心大陀罗尼神妙章句(三称三拜)

一心顶礼千手千眼大慈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三称三拜)

二、忏悔文(三遍)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 从身语意之所生 今对佛前求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障皆忏悔 往昔所造诸恶业 皆由无始贪嗔痴从身语意之所生 一切罪根皆忏悔 杀害物命我忏悔 不义窃盗我忏悔非礼邪淫我忏悔 恶口粗言我忏悔 兴造毁谤我忏悔 嗔恚嫉妒我忏悔悭吝不施我忏悔 饮食无度我忏悔 畋猎恣情我忏悔 悖逆父母我忏悔烧山林木我忏悔 恶视生灵我忏悔 网捕生雏我忏悔 毁谤三宝我忏悔轻法慢教我忏悔 破用常住我忏悔 污梵诬僧我忏悔 汤斫伤生我忏悔破戒犯斋我忏悔 非理毁用我忏悔 吾我贡高我忏悔 两舌斗乱我忏悔愚痴邪见我忏悔 无量罪障皆忏悔

三、念佛发愿(长跪合掌称曰)

1、观世音菩萨赞叹偈:

稽首观音大悲主(叩)愿力洪深相好身千臂庄严普护持 千眼光明遍观照 真实语中宣密语 无为心内起悲心速令满足诸希求 永使灭除诸罪业

(叩

龙天众圣同慈护 百千三昧顿熏修受持身是光明幢 受持心是神通藏 洗涤尘劳愿济海 超证菩提方便门我今称诵誓归依(叩)所愿从心悉圆

2、发十种愿力(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 》中观世音菩萨开示: “欲诵持者。于诸众生起慈悲心。先当从我发如是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知一切法。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智慧眼。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度一切众。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善方便。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乘般若船。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得越苦海。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得戒定道。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登涅盘山。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速会无为舍。

南无大悲观世音,愿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我若向火汤,火汤自枯竭。

我若向地狱,地狱自消灭。我若向饿鬼,饿鬼自饱满。

我若向修罗,恶心自调伏。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三、南无观音菩萨(百千万声、愈多愈好,如时促者十声亦可)

四、南无阿弥陀佛(百千万声,愈多愈好,如时促者十声亦可)

(《大悲心陀罗尼经 》中曰:“发是愿已。至心称念我之名字。亦应专念我本师阿弥陀如来。然后即当诵此陀罗尼神咒。”)五、六字大明咒:嗡嘛呢 呗美 吽(一百零八遍)

大悲忏法所用忏悔文:

(比丘)某甲等,与法界一切众生,现前一心,本具千法,皆有神力,及以智明,上等佛心,下同含识,无始暗动,障此静明,触事昏迷,举心缚着。平等法中,起自他想,爱见为本,身口为缘,于诸有中,无罪不造,十恶五逆、谤法谤人、破戒破斋、毁塔坏寺、偷僧祇物、污凈梵行、侵损常住饮食财物,千佛出世,不通忏悔。如是等罪,无量无边,舍兹形命,合堕三涂,备婴万苦。复于现世,众恼交煎,或恶疾萦缠,他缘逼迫,障于道法,不得熏修。今遇大悲圆满神咒,速能灭除如是罪障,故于今日,至心诵持,归向观世音菩萨及十方大师,发菩提心,修真言行,与诸众生,发露众罪,求乞忏悔,毕竟消除。唯愿大悲观世音菩萨摩诃萨,千手护持,千眼照见,令我等内外障缘寂灭,自他行愿圆成,开本见知,制诸魔外,三业精进,修凈土因,至舍此身,更无他趣,决定得生阿弥陀佛极乐世界。

六、诵大悲咒

《大悲心陀罗尼经 》中曰:“一宿诵满五遍,除灭身中百千万亿劫生死重罪。”通常需诵7遍、21遍、49遍或108遍。

ná mï ·hã là dá nā ·duō là yâ yē。南 无 ·喝啰 怛 那 ·哆 啰 夜 耶。(1)

ná mï·ā lì yē。

南 无·阿 唎 耶。(2)阿(ō读作一声)pï lú jiã dì ·shuî bō là yē。婆 卢 羯 帝· 烁 钵 啰 耶。(3)

pú tí sà duǒ pï yē。菩 提 萨 埵 婆 耶。(4)mï hē sà duǒ pï yē。摩 诃 萨 埵 婆 耶。(5)mï hē jiā lú ní jiā yē。摩 诃 迦 卢 尼 迦 耶。(6)

ōng。唵。(7)sà pï là fá yì。萨 皤 啰 罚 曳。(8)shù dá nā dá xià。

数 怛 那 怛 写。(9)数(shu读作三声)那(nuï读作二声)

ná mï xī jí lì duǒ·yī mãng ā lì yē。

南 无 悉 吉 利 埵·伊 蒙 阿 唎 耶。(10)阿(ō读作一声)

pï lú jí dì·shì fï là lãng tuï pï。婆 卢 吉 帝·室 佛 啰 楞 驮 婆。(11)

ná mï·nā là jǐn chí。

南 无·那 啰 谨 墀。(12)那(nuï读作二声)

xī lì mï hē pï duō shā miē。

醯 唎 摩 诃 皤 哆 沙 咩。(13)沙(suō读作一声)

sà pï ā tuō·dîu shū pãng。

萨 婆 阿 他·豆 输 朋。(14)阿(ō读作一声)

ā shì yùn。

阿 逝 孕。(15)阿(ō读作一声)sà pï sà duō·ná mï pï sà duō·ná mï pï qiã 萨 婆 萨 哆·那 摩 婆 萨 多·那摩 婆 伽。(16)

mï fá tâ dîu。摩 罚 特 豆。(17)

dá zhí tuō。怛 侄 他。(18)ōng。·ā pï lú xī。

唵· 阿 婆 卢 醯。(19)阿(ō读作一声)

lú jiā dì。卢 迦 帝。(20)jiā luï dì 迦 罗 帝。(21)yí xī lì。

夷 醯 唎。(22)mï hē pú tí sà duǒ 摩 诃 菩 提 萨 埵。(23)

sà pï sà pï。萨 婆 萨 婆。(24)mï là mï là。摩 啰 摩 啰。(25)mï xī mï xī·lì tuï yùn。摩 醯 摩 醯·唎 驮 孕。(26)jù lú jù lú·jiã mãng。俱 卢 俱 卢·羯 蒙。(27)dù lú dù lú·fá shã yē dì。度 卢 度 卢·罚 阇 耶 帝。(28)

mï hē fá shã yē dì。摩 诃 罚 阇 耶 帝。(29)

tuï là tuï là。陀 啰 陀 啰。(30)

dì lì ní。地 唎 尼。(31)shì fï là yē。室 佛 啰 耶。(32)zhē là zhē là。

遮 啰 遮 啰。(33)mï mï·fá mï là。么 么·罚 摩 啰。(34)

mù dì lì。穆 帝 隶。(35)yī xī yī xī。伊 醯 伊 醯。(36)shì nā shì nā。

室 那 室 那。(37)那(nuï读作二声)

ā là shēn·fï là shě lì。阿 啰 嘇 ·佛 啰 舍 利。(38)

fá suō fá shēn。罚 娑 罚 嘇。(39)fï là shě yē。佛 啰 舍 耶。(40)hū lú hū lú mï là。呼 卢 呼 卢 摩 啰。(41)hū lú hū lú xī lì。呼 卢 呼 卢 醯 利。(42)

suō là suō là。娑 啰 娑 啰。(43)xī lì xī lì。

悉 唎 悉 唎。(44)sū lú sū lú。苏 嚧 苏 嚧。(45)pú tí yâ·pú tí yâ。菩 提 夜·菩 提 夜。(46)pú tuï yâ·pú tuï yâ。菩 驮 夜·菩 驮 夜。(47)

mí dì lì yâ。弥 帝 利 夜。(48)nā là jǐn chí。

那 啰 谨 墀。(49)那(nuï读作二声)

dì lì sâ ní nā。

地 利 瑟 尼 那。(50)那(nuï读作二声)

pï yâ mï nā。

婆 夜 摩 那。(51)那(nuï读作二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52)娑(suō读作一声)

xī tuï yâ。悉 陀 夜。(53)sā pï hē。

娑 婆 诃。(54)娑(suō读作一声)

mï hē xī tuï yâ。

摩 诃 悉 陀 夜。(55)

sā pï hē。

娑 婆 诃。(56)娑(suō读作一声)

xī tuï yù yì。悉 陀 喻 艺。(57)shì pï là yē。室 皤 啰 耶。(58)

sā pï hē。

娑 婆 诃。(59)娑(suō读作一声)

nā là jǐn chí。

那 啰 谨 墀。(60)那(nuï读作二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61)娑(suō读作一声)

mï là nā là。

摩 啰 那 啰。(62)那(nuï读作二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63)娑(suō读作一声)

xī là sēng·ā mù qiã yē。

悉 啰 僧·阿 穆 佉 耶。(64)阿(ō读作一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65)娑(suō读作一声)

sā pï mï hē·ā xī tuï yâ。娑 婆 摩 诃·阿 悉 陀 夜。(66)娑(suō读作一声)阿(ō读作一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67)娑(suō读作一声)

zhě jí là·ā xī tuï yâ。

者 吉 啰·阿 悉 陀 夜。(68)阿(ō读作一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69)娑(suō读作一声)

bō tuï mï·jiã xī tuï yâ。波 陀 摩·羯 悉 陀 夜。(70)

sā pï hē。

娑 婆 诃。(71)娑(suō读作一声)

nā là jǐn chí·pï qiã là yē。

那 啰 谨 墀·皤伽 啰 耶。(72)那(nuï读作二声)

sā pï hē。

娑 婆 诃。(73)娑(suō读作一声)

mï pï lì·shâng jiã là yâ。摩 婆 利·胜 羯 啰 夜。(74)

sā pï hē。

娑 婆 诃。(75)娑(suō读作一声)ná mï hã là dá nā·duō là yâ yē。

南 无 喝 啰 怛 那·哆 啰 夜 耶。(76)那(nuï读作二声)

ná mï ā lì yē 南 无 阿 利 耶。(77)阿(ō读作一声)

pï lú jí dì 婆 嚧 吉 帝。(78)shuî pï là yâ。烁 皤 啰 夜。(79)

sā pï hē。

娑 婆 诃。(80)娑(suō读作一声)

ōng·xī diàn dū。唵 ·悉 殿 都。(81)

màn duō là 漫 多 啰。(82)bá tuï yě。跋 陀 耶。(83)sā pï hē。

娑 婆 诃。(84)娑(suō读作一声)

注:特将不同读音标注于句子后,修习时无论哪种读音效力都是一

样的,请同修不要障碍!

七、诵《日光菩萨陀罗尼》和《月光菩萨陀罗尼》

宣化上人在《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中开示:“诵持《大悲咒》的,一定要诵这两个陀罗尼咒,功力才大。”

1、南无日光菩萨(三称)

《日光菩萨陀罗尼》 ná mï bï tuï qú nà mí 南 无 勃 陀 瞿 那 迷 ná mï dá mï mî hē dī 南 无 达 摩 莫 诃 低 ná mï sēng qiã duō yâ ní 南 无 僧 伽 多 夜 泥 dǐ li bù bì sà duō yán nà mï 底 哩 部 毕 萨 咄 檐 纳 摩。

《大悲心陀罗尼经 》云:“日光菩萨为受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大神呪拥护之。诵此呪,灭一切罪,亦能辟魔及除天ZHAI。若诵一遍,礼佛一拜。如是日别三时诵呪礼佛。未来之世所受身处,当得一一

相貌端正可喜果报。”

2、南无月光菩萨(三称)

《月光菩萨陀罗尼》 shēn dī dì tú sū zhà 深 低 帝 屠 苏 吒 ā ruî mì dì wū dū zhà

阿 若 蜜 帝 乌 都 吒

shēn qí zhà 深 耆 吒 bō lài dì 波 赖 帝

yē mí ruî zhà wū dū zhà 耶 弥 若 吒 乌 都 吒 jū luï dì zhà qí mï zhà 拘 罗 帝 吒 耆 摩 吒

suō pï hē 沙 婆 诃

《大悲心陀罗尼经 》中曰:“月光菩萨亦为诵持大悲心陀罗尼者,说此大神呪,为诸行人说陀罗尼呪而拥护之。诵此咒五遍,取五色 线做咒索,痛处系。此咒乃是过去四十恒河沙诸佛所说,我今亦说,为诸行人作拥护故。除一切障难故。除一切恶病痛故。成就一切诸

善法故。远离一切诸怖畏故。”

八、补缺真言

南谟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虎啰,吽。

贺贺,苏怛拏,吽。

泼抹拏,娑婆诃。

九、皈依

自皈依佛 当愿众生 体解大道 发无上心 自皈依法 当愿众生 深入经藏 智慧如海 自皈依僧 当愿众生 统理大众 一切无碍

十、回向

众生无边誓愿度,烦恼无尽誓愿断。法门无量誓愿学,佛道无上誓愿成。愿生西方净土中,九品莲花为父母。花开见佛悟无生,不退菩萨为伴侣。愿消三障诸烦恼,愿得智慧真明了。普愿罪障悉消除,世世常行菩萨道。

(大慈菩萨发愿偈)

十方三世佛,阿弥陀第一,九品度众生,威德无穷极。我今大皈依,忏悔三业罪,凡有诸福善,至心用回向。愿同念佛人,感应随时现,临终西方境,分明在目前。见闻皆精进,同生极乐国。见佛了生死,如佛度一切。无边烦恼断,无量法门修,誓愿度众生,究竟成佛道。虚空有尽,我愿无穷;情与无情,同圆种智。

南无十方三世一切佛,一切菩萨摩诃萨,摩诃般若波罗密!

愿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法界诸众生,同生极乐国!

说明:

1、大悲咒修持方法出自《大悲心陀罗尼经 》,行者应首先学习此

经后,如法修行。

2、《大悲心陀罗尼经 》曰: “诵持此神咒者,发广大菩提心,誓度一切众生,身持斋戒。于诸众生,起平等心,常诵此咒,莫令断绝。住于净室,澡浴清净,着净衣服,悬旛燃灯,香华百味饮食,以用供养。制心一处,更莫异缘,如法诵持。”

3、宣化上人《大悲心陀罗尼经浅释》中说:“这个陀罗尼,就是总持 大悲咒》。总持,总一切法,持无量义。也就是总持身、口、意三 业不犯。身不造杀、盗、淫,心不生贪、瞋、痴,口不起恶口、妄语、绮语、两舌。这叫身、口、意三业清净,这才是真正一个诵持陀罗尼 者。持五戒,修十善。具十心者,即: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当知如是等心,即是陀罗尼相貌。汝当依此而修行之。”

这一生如果你好好持诵《大悲咒》,四果罗汉,十地菩萨,都是轻

而易举,观音菩萨保佑你.“大慈悲心、平等心、无为心、无染着心、空观心、恭敬心、卑下心、无杂乱心、无见取心、无上菩提心” 具此十心而修持者,无不与观世音菩萨感应道交!

大悲咒共修: 共修回向:

愿以所修之功德 回向十方三世佛 祈请身寿住尘刹 利益众生脱罪苦 回向虚空遍有情 网络助念之众生 生者一切皆吉祥 亡者宿罪尽消灭 悟证吉祥菩提果 速往无量光佛刹 宝莲花开证九品 普愿众生念弥陀 愿生西方净土中 九品莲花为父母 花开见佛悟无生 不退菩萨为伴侣

第五篇:制度建设是中国佛教的根本命脉

制度建设是中国佛教的根本命脉

——“中国当代佛教制度建设”调研座谈会综述

温金玉

当今中国佛教迎来了大好的历史机遇,也面临着自身建设的严峻挑战,中国佛教协会针对在对外开放、市场经济的大潮中,各种腐朽堕落思想的泛滥,明确提出新时期佛教界要“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组织建设”的历史性任务,号召各级佛协组织、各个寺院都要大力加强佛教教制的基础建设,纯洁僧伽队伍,正本清源,研究制定相应的规范化、制度化的具体办法和措施,兴利除弊,以保证佛教事业健康发展。

中国人民大学佛教与宗教学理论研究所在研的教育部研究基地重点课题《中国律宗研究》与正在开展的《中国佛教制度研究》项目(笔者主持),正是基于当前中国佛教所面临的任务而设立与展开的。2005年10月11日,湖北省随州市洪山禅寺举行复建落成庆典,来自全国各地及香港地区的诸山长老、护法信众数千人参加了盛典。在庆典仪式后,借洪山禅寺方丈室,课题组举行了“中国当代佛教制度建设”调研座谈会,宗教文化出版社第二编辑部副主任李嶷博士、北京市人民政府中关村科技园区管委会宣传处盖玉云处长与杭州富阳白龙寺住持华严法师、随州洪山禅寺住持彻慧法师、温州东山无相禅寺住持济民法师、辽宁凤城朝阳寺克能法师、云南鸡足山仁道法师、宜昌古佛寺住持根定法师、福州连江福善寺悲心法师、十堰市回龙禅寺法慈法师,以及部分居士进行了交流座谈。与会者结合《宗教事务条例》就目前佛教制度建设方面所面临的困境与问题发表了意见,并就僧制建设的前景与具体措施进行研讨。在座谈会上大家畅所欲言,真诚对话,就一些共同关注的问题发表了意见,就项目的展开取得共识。

戒律的现代价值 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而古老的戒律,如何适应时代的发展,发挥其化世导俗的功能,同时又不失自身的特质,是涉及佛教前途的大问题。目前教界之所以出现信仰淡化、道念不坚的现象,背景是复杂的,但戒律松驰应该说是最直接的原因。当前要破除“戒律教条”化,也要反对“戒律过时”论,今天的中国佛教,要振兴戒律,必须从树立律宗模范道场入手。严谨规范的修道生活和理想安定的团体组织,无不是建立在戒律基础之上。

制度建设的紧迫性 佛教传入中国以来,中国的高僧大德们,一方面高扬戒律的权威性,同时又在戒律之外制定了许多制度,如南北朝时期的“僧制”,隋唐之际的“丛林清规”,以及日后的“共住规约”。在中国佛教史上,僧制与戒律并行,起着护法安僧的作用。当代佛教既有别于印度佛教,也不同中国古代佛教,时空因缘的转换对佛教制度的建设有着更为迫切的诉求。所以应重视整理现代僧伽规范,结合当前弘法环境,出台现代版的《百丈清规》,在制度建设上契理契机。

建立完善僧人权益的保障机制 寺院不是世外桃源,作为社会的组成部分,自然也会受到经济浪潮的影响。如目前有些僧人为自己购买保险,其实反映了教界是否有必要建立相应保障制度的问题。因为佛教寺产为“社会所有”的界定给佛教界带来太多的困惑,归属感产生了问题,对僧团能否给出家人提供生存保障发生怀疑,于是就有买保险、买精舍的现象出现。佛教界应重视老年安养、医疗保障、临终关怀等现实问题。

佛法正信的问题 当今佛教弘法工作中应大力推进正信教育,反对过度的鬼神化、来世化、迷信化。经忏佛事要看到其在民众中的摄受力,同时也要警惕佛教的商业化和世俗化倾向。重视对信众功德思想的引导,端正对慈善事业的正确理解。以信众而言,淡化求财得财、求子得子的信仰范式;对僧团而言,认识到法施应重于财施,强化出家人“弘法为家务”的角色意识。

佛教人才问题 佛教的弘扬关键是人才。前些年佛教界就把人才培养作为首要问题提出来,现在的关键是要建立一套适合人才生长、成材的培养机制。提倡丛林学院化,学修一体。更要规范佛教院校建设,包括教材、师资、经费的协调发展。特别是佛教院校的学历认定、教师的职称认定要制度化。许多法师舍弃教职而去祖寺任职,制度的不规范可能是一大原因。

佛教与构建和谐社会 当代佛教的主旋律是建设人间佛教。弘扬佛教,就是为了唤醒大众的自觉,自净其意,庄严国土,达到实现祥和安定的人间净土这一理想目标。从制度层面来说,就是要加强佛教自身道风建设,以独有的出世品格来弘扬“人间佛教”精神,回馈社会、服务人群,报恩众生,为共同构建和谐社会而努力。

下载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正一玄门早课诵

    正一玄门早课诵香赞祥烟初起 法界氤氲 罗天海岳异香腾 到处霭慈云 达信通诚 万圣皆遐临 大圣香云浮盖天尊(三称) 或 龙香缭绕 三界氤氲 诸天洞鉴悉遥临 大地获清宁 凤辇龙轮......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佛协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2010年02月03日 16:37凤凰网华人佛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 论0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

    中国佛教的发展

    漫谈中国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衍变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0902 姓名:贾宝龙 学号:1313070601 【文章摘要】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传入中国以来受中国本土文化及社会环境......

    佛教婚礼仪轨1

    佛教婚礼仪轨一 一、开场致辞(婚礼开始,全体嘉宾入座。) 各位来宾、诸位善信居士,阿弥陀佛!大家吉祥如意!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佛教婚礼的主礼法师和今天的新人对各位来宾的到来,......

    诵《地藏经》仪轨(上午)五篇

    诵《地藏经》仪轨(上午) 一、 1. 炉香赞:炉香乍热,法界蒙熏,诸佛海会悉遥闻,随处结香云,诚意方殷,诸佛现全身,南无香云盖菩萨摩诃萨(三称) 2. 南无本师释迦牟尼佛(三称) 3. 开经偈:无上甚......

    供佛斋天仪式仪轨

    由来1.产生 隋代时,天台宗智者大师依《金光明经》制定《金光明仟法》时开始产生斋天仪式。 仟法中依经奉请大梵尊天、帝释尊天、护世四王、金刚密迹、散脂大将、大辩才天、......

    中国佛教主题公益沙画展

    中国佛教主题公益沙画展 策划方案 2013-6-5 1 目 录 一、项目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组织机构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五、活动形式和配套活动 六、各活动描述和规则 七、展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