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

时间:2019-05-15 04:06:05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

第一篇: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

一、经书

1、《金刚经》:“金刚”(vájra)有两种意义:闪电:具有极大的快速而又猛烈的威力;钻石:世界上最坚硬、最珍贵、最受人青睐的宝贝。佛教运用“金刚”来形容教法的坚固和能够破斥外道,而不被外道所破坏。

由于人们认虚为实、认假为真,所以顽固地执着自我和外部客观世界是真实的,由此造作无量无边的身业、口业、意业,并且受这三种业力的牵引、拖累,以致长劫地生死轮回,经受不可言状的种种痛苦,始终无法获得自由和解脱。在佛教释义中,金刚般若波罗蜜多,靠着无上智慧的指引,就能够超越欲界、色界、无色界,最终到达涅槃寂静的彼岸,这就是本经题的深刻涵义

2、《楞严经》:众所周知,是一部极重要的大经,可说是一部「佛教修行大全」,亦不为过。因为此经在内容上,包含了「显密性相」各方面重要的道理;在宗派上则横跨「禅净密律」,均衡发挥,各得其所;在修行的次第上,则更是充实、圆满:举凡发心、解、行、证、悟,皆详尽剖析开示──从教令正发心起,经循循善诱的破惑、见真(明心见性)、依性起修(设坛结界、于实际上起正修行),并详细开示一切凡圣境界(二十五圣圆通、三界七趣众生),令于圣境起企慕、而于凡外得知解,从而不受迷惑、不入岔道;又详述六十位修证(三渐次、乾慧地、十信、十住、十行、十回向、四加行、十地、等觉、妙觉)令行者于菩提道上知所趣向;最后更广开示五阴魔境,及其破除之法,俾于菩提道上能克服魔怨留难,所修圆满成就。

由于本经有这些稀有的特点,因此历来皆被修行者奉为必修的无上圭臬,尤其是对习禅者而言,更是如此。再者,汉传佛寺中,僧众每日早课都必诵楞严咒,而且历代在打禅七之前,传统上都要先修七日到七七日的「楞严会」,以除魔障。又,以本经中,显密性相上的道理均发挥无遗,故是一部在法门上十分均衡,没有宗派偏倚的圆满法门。

3、《佛说阿弥陀经》:阿弥陀经是佛祖释迦牟尼佛,无问自说的一部经典,从执持阿弥陀佛名号入手,再而广修福慧善根,得证自在往生极乐世界的法门。使众生得到无上功德。阿弥陀经的大义有三点,一是说明极乐净土的依正庄严。目的是要发起我们愿往生的心,二是介绍往生的方法,三是对众佛的称赞。

4、《般若波罗蜜多心经》:,又称《摩诃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般若心经》或《心经》,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般若经》的内涵以空性为主,透过对空性的了解能断除烦恼障而得到小乘的涅槃,即声闻及独觉的菩提果位;也能够透过对空性的认识,再加上福德资粮的圆满,能彻底断除所知障而获得大乘的涅槃,即无上的菩提果位。因为解了空性贯穿三乘,故解空被称为三乘之母,诠释它的般若经亦称为母般若。

5、《佛说无量寿经》:,是净土宗的基本经典之一,为“净土五经一论”中的一经,净土宗的大部分修行方法均可在该经中找到理论依据。经中介绍阿弥陀佛(无量寿佛)所发诸大愿(依版本不同而数量不一,最多为四十八愿),建立弥陀净土接引十方世界众生,以及弥陀净土的大概样貌。经书的要旨主要是:发菩提心,一向专念、明信佛智与己善根、唯求往生乘愿再来、修诸功德普皆回向、拯济群萌圆成佛果。无量寿经的五重玄义:释题——以无量寿为名。辨体——以不老长寿之德的泥洹为体。明宗——以发菩提心、专念彼佛、回向求愿往生为宗。论用——以带业往生、住定正聚为力用。判教——属方等教摄。

6、《地藏菩萨本愿经》:又称《地藏本愿经》、《地藏本行经》、《地藏本誓力经》。收于《大正藏》第十三册。经中记载了释迦牟尼佛在忉利天宫(欲界六天的第二层天),为母亲摩耶夫人说法。佛在经中赞扬了地藏菩萨「地狱不空,誓不成佛,众生度尽,方正菩提」的宏大誓愿,并介绍了地藏菩萨在因地修行过程中的典型事例,如婆罗门女、光目女救度母亲的故事。

《地藏经》是一部记载着万物众生其生、老、病、死的过程,及如何让自己改变命运的方法,并能超拔过去世的怨亲债主令其解脱的因果经。人的生死自无始劫以来皆轮回不已,福报的聚集和修行的功德力的累积是他人无法替代的。所以读经能使我们明白关于业障问题如何处理,以及如何修福修慧,广利有情众生。

《地藏经》融合了地藏王菩萨的大悲愿和诸佛菩萨的见证,最可贵的是整部经皆以白话文来叙述佛陀深入浅出的慈悲开示。对于深究佛法的修行者,可以印证因缘果报的不可思议;而初发心者。也可以相应契入地藏王菩萨的教化慈悲。在所有经典之中,教理浅显易懂,又不需他人来传授的,唯有此部《地藏菩萨本愿功德经》。

7、《妙法莲华经》:《妙法莲华经》关键词就是“妙法莲华”这四个字。“妙法”指的是一乘法、不二法。“莲华”是作比喻,形象地讲“妙”在什么地方,他的殊胜处,第一是花果同时;第二是出淤泥而不染;第三是内敛不露。

《妙法莲华经》说一乘圆教,表清净了义,究竟圆满,微妙无上。《法华经》是佛陀释迦牟尼晚年所说教法,属于开权显实的圆融教法,大小无异,显密圆融,显示人人皆可成佛之一乘了义。在五时教判中,属于法华、涅盘之最后一时。因经中宣讲内容至高无上,明示不分贫富贵贱、人人皆可成佛,所以《法华经》也誉为「经中之王」。

《法华经》教导我们:那里有苦难众生我们必须去救度。饥饿的人们我们要去施食。病苦的人们我们要去施药和打理。无智愚痴的人和地方我们要去弘法。把欢乐的福荫带给大家,使沉溺在生死苦海的人们脱离苦海,那就是成佛必须具备的慈悲喜舍菩萨心。

二、佛教的标志

1、“卍”:“卍”是古代的一种符咒、护符或宗教标志。通常被认为是太阳或火的象徵。“卍”是吉祥的标志,是释迦牟尼的32相之一。古印度的印度教、耆那教,都以“卍”为吉祥的标志,将卍写在门庭、供物和帐本上。中国佛教对“卍”字的翻译不尽一致,北魏时期的一部经书把它译成“万”字,唐代玄奘等人将它译成“德”字,强调佛的功德无量,唐代女皇帝武则天又把它定为“万”字,意思是集天下一切吉祥功德。“卍”字有两种写法,一种是左旋,—种是右旋(“卐”)。佛家大多认为应以左旋为准,因为佛教以左旋为吉祥,佛家举行各种佛教仪式都是左旋进行的。

2、法轮: 可以译作正法之轮。轮是佛教词汇,在藏传佛教中又称金轮。在古印度,“轮”既是一种农具,也是一种兵器,佛教借用“轮”来比喻佛法无边,具有摧邪显正的作用。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佛教语。谓佛说法,圆通无碍,运转不息,能摧破众生的烦恼。释迦牟尼佛成道之初,三度宣讲“苦、集、灭、道”四谛。

3、塔:原为安置佛菩萨、祖师、高僧遗骨,作为供奉礼拜之用的一种坟墓建筑。,现在成了象征佛教的一种建筑物。究其根源,塔的建筑可以溯至佛陀。,传说佛陀涅檠后,他的须、发、舍利子等均由国王大臣收取,开建塔供奉。据佛经记载,建造塔有三层意思,一表人胜;二为起信;三为报恩。并为后世佛教徒沿用。建造各种各样的塔,以珍藏大德高僧生身舍利或经卷等。久而久之,塔式建筑就成了佛教建筑的典型象征了。

4、莲花:莲花是佛教典型的象征物。莲花具有出污泥而不染的晶质,有香、净、柔软、可爱的四德,故佛教常以莲花来比喻法界的清净。又莲花妙香广布,令见闻者喜悦、吉详,:故,诸佛、菩萨大多以莲花为座。如西方极乐世界之王阿弥陀佛,大慈大悲的观音菩萨都坐在宝莲花上;佛教密宗中,以莲花比喻人的肉团心,表示众生本来具足之心莲。经常观想莲花可使人清净光明,所以莲花历来受到佛教徒们的珍视。

5、光相:人们常常在佛、菩萨造像上看到一轮圆环形的美丽光环,这就是光相。它象征着佛、菩萨的智慧之光。据说这种神秘的光明可以遍照二切而无所障碍。光相――般分为头光和身光两种。头光是发自眉间的白毫光,头顶周围所发的圆光;而身兜则是全身周围放出的毫光。

6、念珠:念珠是佛教徒念佛持咒用以记数的随身法器之一,今 已昔遭成为佛教徒表示身份的标志。念珠因其颗粒数目不同,其意义也有所不同。如108颗念珠,即象征108种烦恼。一般信徒只用寸八颗手珠,称罗汉珠。

7、菩提树:传说释迦牟尼当年就是在菩提树下大彻大悟,修撂佛道的。于是,菩提树就成下佛教关于“觉悟”、”成道”理想境界的象征。因此菩提树被佛教徒擞为圣树,至今许多寺庙仍种植这种树。

8、曼陀罗:足以佛陀跌坐金刚座、菩提座上觉悟为主题所绘画的一种图案,用来表现大乘佛教“一即―切,一切即一”的思想。一般意义亡的曼陀罗是“道场”的意思。但在密宗 当中,曼陀罗则有多种象征意义:佛觉悟的境界;观想的界;以图像绘出佛菩萨布列的情形,作为修行密法时观想的对象。

9、六色旗:据佛典记载,释迦牟尼成道时,圣体曾放出红、黄 橙、白、蓝及五色混合色。基于这一佛教界普遍的型信仰,1952年在日本召开的世界佛教徒联合会第二次大会,决定 将六色旗作为今后世界佛教信仰的一大象征。

三、佛教的主要节日

1、佛诞辰日:释迦牟尼佛在农历四月八日诞生,故称此日为佛诞。又称浴佛节、灌佛会、龙华会、华严会等。自古以来,在当天佛教庙宇都举行一连串盛大的浴佛仪式、庆祝活动,祈求佛祖福泽社会,消弭灾难,以及礼请法师开坛说法,说教论道。

2、佛成道日:农历十二月八日是释迦佛成道之日。又称成道会、成道节、腊八。我国佛教徒为纪念佛陀成道事,乃于此日以米及果物煮粥供佛,称腊八粥。为了纪念佛祖,每年腊月初八寺院里就会施舍粥。所以也叫福慧粥。

3、佛涅槃日:相传释迦牟尼佛在世之最后一年,离摩揭陀国,北渡恒河,经毗舍离,至波婆城,受金工纯陀之供养,因食苏迦拉摩达伐(即枋檀树茸)而罹病。临终前于拘孙河作最后之沐浴,复至拘尸那揭罗城沙罗双树林,头北面西呈吉祥卧。夜半,释迦牟尼佛将舍寿前,对诸弟子作最后的教诫,而后平静地入灭。为纪念释迦牟尼佛人灭,佛教称每年此日为佛涅架日。佛涅槃日习惯定为每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此例沿袭至今。寺院于此日通常举行一些简单的庆祝活动。

4、另外还有其他诸佛菩萨的圣诞及纪念日,佛菩萨的圣诞和纪念日,寺院中都要举行各种纪念仪式。按照佛教的惯例,这里特别指出的是,释迎牟尼佛圣诞宜放生念佛,有不可思议的功德;释迦牟尼出家日、成道日、涅槃日诵经一卷,比常日有百千万功德;观音菩萨圣诞念《普门品》一卷,有无量不可思议功德;地藏菩萨圣诞念《地藏经》一部,胜造恒沙七宝塔之功德;

四、初一十五

民间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是吃斋放生的日子,这是中国流传已久的习俗,这个习俗的流传是因为佛教在中国的盛行,据说每月农历初一和十五是四大天王或者忉利天王下来审查人间的善恶功德的日子,所以人们纷纷在这天去往寺庙吃斋拜佛,圣人们说在这一天茹素斋戒会有更大的功德。而在传统寺院里,同住的比丘们每月的初一、十五都要集会一处,请精熟律法的比丘说戒,以反省过去半月内的修行是否合乎戒律。若有犯戒者,则于大众前忏悔。而作为在家佛弟子的居士们,则应在这样的日子里斋戒净心,吃素净的食物。从科学的角度来说,每逢初一十五,由于月亮盈亏的影响,人体内的血液流动也达到最大的潮汐值,容易冲动犯戒,在这一天吃斋诵经念佛,无论是对于普通的教众还是寺庙里面的僧侣,都会有更大的功德。

第二篇:佛教入门经书

皈依法皈依法,这个法就是佛法,其载体就是佛经。皈依法就是相信佛经,学习佛经,并按照佛经中的教导修行。释迦牟尼佛传道49年,讲经300余会,留下无数经典,总计数量应该超过亿字。这些佛经,加上其它佛门高僧的论,和佛教的律法,构成佛教三藏十二部大乘经典。除非专门的研究者,我想当世没人能在有生之年深读全部三藏十二部经典,所以这儿我给大家推荐几部易读的、核心的、或者特别有益的: 1,《般若波罗蜜多心经》(简称《心经》),这部经很短,数百字,但佛理讲得很深,也较易读。中国有些人专门念心经,就可能获得很好的成就。2,《金刚般若波罗蜜经》(简称《金刚经》),长度适中,佛理精深,是佛教的核心经典之一,中国佛教很多人长持此经。需要注意的是:这部经主要是佛对弟子中“解空第一”的须菩提讲的,或者说,是全知者释迦牟尼佛对大修行人须菩提尊者讲的,非常精深和抽象、概要。所以这部经读虽容易,要准确理解则得精进研习,乃至最好有一定的实修。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我不推荐你把此经作为了解佛理的首要经典。当然,在不了解其义理的情况下也可以专门念,亦是一种很好的修行。读佛经,读了一时不理解,是没关系的。但若是读了后作错误理解,或甚至谤经,可就反而糟糕了。3,《大佛顶如来密因修证了义诸菩萨万行首楞严经》(简称《楞严经》或《首楞严经》),《楞严经》被称为“开智慧的楞严”,这部经主要是释佛对弟子中“多闻第一”的阿难尊者讲的。多闻,也就是见识很广,相应的阿难在众大弟子中修行是最差的,乃至和一般人一样抗拒不了女色诱惑,很像现代人,见识很广,修行很少,所以这部经非常适合现代人读。《楞严经》虽然长,但佛陀在经中细致开示,佛理讲得相当透彻和清晰易懂。而且这部经文字非常好,精妙高明,令人惊叹,单就文字来看就堪称古文学的极精品之作。此经与《妙法莲华经》、《华严经》一起被宣化上人等佛门高僧并称为“经中之王”。4,《妙法莲华经》,此经被称为“成佛的妙法”,经中有原文称此经为“经中第一”,可见其重要性。此经也比较长,有28品,但也是比较容易读的。需要注意的是:此经中佛理至深,读此经前读者一定要对佛陀有绝对的信心,否则如读了又不信,乃至谤经,反而可能遭大恶报,不如不读。佛讲此经之前,就有5000弟子及居士自己主动离开,因为他们善根福德因缘不够,业障所阻,得少为足,不愿意听。如果你自信善根福德因缘足够,对佛有绝对的信心,绝不会诽谤此经,当然应尽快找来看,大有益处。5,《大方广佛华严经》(简称《华严经》),此经是释迦牟尼成佛后首先讲的第一部经,最适合的也是大根器的人。释迦牟尼初成佛时,犹如太阳刚升出来,光芒照耀高山,所讲的《华严经》下面中小根器的人尚听不见,或者听见了也等于没听见;到了最后讲《妙法莲华经》的时候,又似太阳快落山了,照的又是山顶上的人;相对而言《楞严经》、《金刚经》、《心经》等则是如日当空,可照遍全人。《华严经》很长,比《妙法莲华经》、《楞严经》都长,可看其中有名的几品,比如普贤菩萨行愿品、普贤菩萨净行品等。6,《阿弥陀经》、《无量寿经》、《观无量寿经》,此三经均是讲阿弥陀佛和西方极乐世界的(其中“无量寿”即“阿弥陀”的一个本意),欲修净土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人应将此三经作为首选经典阅读。有一种说法是“净土五经”,即修净土读这五经就够了,其它经完全不读都没关系,主要是强调修行的专一。那这“净土五经”就是此三经外加上《华严经》中的“普贤菩萨行愿品”,和《楞严经》中的“大势至菩萨圆通章”,均包含在上面的推荐中。7,《长阿含经》,小乘佛教的核心经典,中国大乘佛教往往是忽略此经的,但还是将之结集编入大乘三藏经典。我大致看过一下,认为此经主要是讲述禅定等实修的,相信对欲进行佛教实修的人会很有帮助。当然前面的佛经也都讲了深度精神修行,只是此经中涉及的细节较多。8,《地藏菩萨本愿经》(简称《地藏经》),前面经典多是讲修行、开智慧、教人成佛的,如果你要修行成佛,那当然要看上面的三大“经中之王”,如果你要消灾、免祸、求福、避免遭三恶道苦,那么首选《地藏经》。现代人业障深重,修行不易,如果难以向上追求,那么首先要避免向下堕落遭苦,这时就最好多读《地藏经》了。消除罪障、积累功德,也是上求佛道之正路。如果时间不够,那么大家可以优先学习以上十部经书。需要注意的是现在外面时常会出现些假冒的佛经,有的是自己写个经,对人谎称佛经,有的则干脆篡改佛经,加些不如法的东西,读这些假冒的佛经功德甚少,乃至会有害,乃至这些假的东西看多了,看到真的反而不信,由此越来越远离了佛道。辨别真假佛经有个简单的办法,就是对照三藏经典的目录,在三藏目录中的就是真的,否则就是假的。在“中华佛典宝库”网站上有三藏经典的目录,以及大量佛经,网址是: http://www.fodian.net/ 至于篡改的佛经,就没法光看名字,而要多对照了。第一要看印刷者,公开的大出版社一般不会乱印,但有的人也可能假冒出版社;第二可多对照,本书后面所列网站上的基本是真经,如果不信,可相互对照,以及跟你自身所了解的佛理对照。好像假冒的《心经》、《地藏经》比较多。我很难理解他们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就算成功的让人念假《地藏经》,导致人家无法消罪以致死后下地狱,对他们又没什么好处。或者是他们宿世跟人家有仇?但编造伪经害人,自己也会遭恶报下地狱。对于大多数一般的佛教信徒来说,只要读上面提到的十部经就可以了。如果要进行科学或社会学研究,那么可以多看看《起世经》等阿含部经典。参考资料:李庆宏居士《佛教起信与入门》

第三篇:中国佛教发展史

中国佛教发展史

公历纪元前后,佛教开传人中国,经长期始由印度传播发展,而形成具有中华民族特色的中国佛教。由于传入的时间、途径、地区和民族文化、社会历史背景的不同,中国佛教形成三大系,即汉地佛教(汉语系)、藏传佛教(藏语系)和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巴利语系)。

中国汉族地区的佛教,经过长期的经典传译、讲习、融化,与中国传统文化相结合,从而形成具有民族特点的各种学派和宗派;并外传朝鲜、日本和越南。三国时期,汉地佛教开始有戒律、受戒之始。到了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各代帝王大都崇信佛教。有大批外国僧人到中国弘法,中国也有一批信徒去印度游学,隋文帝统一南北方朝后恢复了在北周禁佛时期所破坏的寺院、佛像。唐代是中国佛教臻于鼎盛时期。终唐之世,佛教僧入备受礼遇,赏赐有加。唐时中国名僧辈出,对佛学义理上的阐发无论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超过前代,因此为建立具有民族特点的很多宗派奠定了理论基础,而且佛教信仰深入民间,创造了通俗的俗讲、变文等等文艺形式。北宋初期,朝廷对佛教采取保护政策,恢复译经。南宋偏安时期,江南的佛教仍保持一定盛况,但由于官方限制佛教的发展,除禅、净两宗外,其他各宗已日益衰微,远非昔比。

宋元明清时期,元代的统治者崇尚藏传佛教,但对汉地佛教也采取保护政策。佛教中的禅、律宗等继续流传、发展,寺院林立,僧尼众多。明万历以后,祩宏、真可、德清、智旭四大家出,进一步发展了对内融会禅、教、律等宗学说,对外融通儒、释、道三家的风气,所以深受士大夫的欢迎和一般平民的信仰,并使佛教更加具有中国的特色。清初皇室崇奉藏传佛教,对汉地沸教采取限制政策。康熙时禁令稍弛,迎请明末隐居山林的高僧重返京师,使已经衰微的佛教一时又呈现出活跃的气象。雍正虽重视体系的思想渊源之一。此外,一批名僧如月霞、谛闹、圆瑛、太虚、弘一等也都奋起从事振兴、弘扬佛教的工作,使佛教产生了新的气象。

藏传佛教,10世纪后半期形成。13世纪中开始流传于蒙古地区,至今,蒙古、土、裕固等民族,仍多信奉藏传佛教。藏传佛教正式形成。这一时期中藏传佛教的特点,一为大量传译印度波罗王朝时期盛行起来的密教无上瑜伽部的经典和法门,一为以密教传承为主形成各种教派。藏传佛教的各派也是在后弘期中逐渐形成的。藏传佛教奉行说一切有部戒律,各派对大乘菩萨戒及密宗根本戒等也都通行。但在后弘期中戒律也有所松弛。

佛教开始自汉地传入西藏,以后又直接自印度传入。在前弘期中,汉、印两系佛教在西藏都有影响。汉、印两地高度发展的工艺美术也一并传人,故莲花生主持兴建的桑耶寺即采用印、汉、藏三式,这种兼收并蓄,搏系众长,取精用宏的作风在西藏民族文化中随处可见。

云南傣族等少数民族佛教,属巴利语系,亦即南传的上座部佛教,它和北传的小乘佛教在教义、学说上都有不同的发展而各具特色。

现在云南地区上座部佛教摈其名称可分为润、摆庄、多列、左抵四派,又可细分为八个支派。

第四篇:常用的道教经书

常用的道教经书

常用的道教经书

道教经藏数以万计,可是真正通读《道藏》的道士寥寥无几。由于道教一向不重讲经说法,只重师徒之间口传心授,许多经典置之高阁,仅有个别专心义理的高道爬流而已。普通道士阅读的经典,仅限于它现日常念诵的《早晚功课经》、《三官北斗经》、《皇经》等。文化程度高一些的道士,才阅读《道德经》、《庄子》和《吕祖全书》、《性命圭旨》一类的道书。

谈及道教的主要经典,由于道教内容庞博和宗派不同以及研究道教的侧重面有所不同,因此很难划定哪些属于主要的道教经典。在此.仅就道教的一般情况而言.简明介绍道教的主要经典加下:

《道德真经》又称《道德经》、《老子五千文》或《老子》,周朝老子著。老子本为周朝穿藏史(史官)《道德经》是道家思想的代表作。后来老子被道教尊奉为教祖,《道德经》成为道教最高经典。《道德经》的字数原有五千余言,张道陵创立五斗米教时定本为五千字.令教徒诵习,故称“五干文’。《道德经》的内容,主要论述“道”和“德”两个名词的涵义.强调“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从而展开道家的哲学思想。老子描述的“道”是从本体论的角度,阐明其宇宙观和人生观,同时包括道家修养方法的原理。道教的一切教理教义均由此引申而来,井区加以宗教的仪式进行包装。特别是道教的修炼学说.与此经有直接关系。另外由于老子学说出于交官,其中阐述了大量的治国之道.因此历代统治者均格其作为治国宝典,中国封建帝王中先后有四家皇帝亲自为之作注。

《南华真经》即《庄子》,战国庄周署。《庄子》一书继承了《老子》“道”的哲学思想,并且进一步敷演发挥。特别是将老子所述的长生久视之道,引申成为具体的神仙思想和修养方法,使“道与“仙”有机地结合起来.为道教所袭用从而完成了道家思想向神仙信仰的转化。唐代以道教为皇族宗教,封在子为南华真人”,其书称为“南华真经”。因此《南华真经》在道教中的地位,一直被视为仅亚于《道德美经》的主要经典之列。清代道教全真派丛林规定:每逢戊日,定要讲习《道德》、《南华》、《黄庭》等经。

《阴符经》又称《轩辕黄帝阴符经》或《黄帝阴符经》,亦称《黄帝天机经》相传此书出于轩辕黄帝。由于道教以黄帝为其宗担,因此被奉为主要经典之一。《阴符经》在唐代以前,尚未闻名于世,据说有一个叫李绪的学道者在嵩山石室中发现此经,由此逐渐流传开来。由于李签发现这本已经糜烂,抄写流传只有300余字.另有一个4oo余字的本子,与此本并行流传。《阴符经》的内容,主要是谈天、地、人、我之道,历史上有兵家权谋和道家修养两种解释,道教修养尤其把它奉为祖经。历代高道名真均住重此经,常将其与老在并列。张紫阳祖师《悟真篇》云:《阴符》宝字逾三百,《道德》灵文满五千.今古神仙无限数.尽于此处达真诠。”

《太平经》又称《太平请领书》,传说为东汉于吉所传。早期太平道将其奉为主要经典,后为道教所保留。据中国道协原会长陈撄宁考证,认为此书脱胎于西汉时的《天官历包元太平经》,五斗米教所信奉的《太平洞极经》与《太平经》有递承关系,宋元之前的道士还有讲习此经的传统。其书内容,融入了古代道家、方仙道和黄老道的思想,是这些学术思想向宗教信仰转化的产物.也是道教教团最初酝酿和形成过程中的一部宣言书。因此在研究早期道教思想方面,是一部重要的经典。

《度入经》全称为《太上洞玄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或《灵宝无量度人上品妙经》,又称《元治无量度人上品妙经》。此经被收入《道藏》之首,亦可见其在道教经典中的重要位置。《度太经》阐述了“仙道贵生”、仙道贯实’的宗旨,是道教教理教义的鲜明体现。其经宣称道教“无量度人”之旨,将度人作为修道成仙的必要条件。而且强调济度不分凡入神仙、贫富贵贱、阳世阴间、天地万类,一概度化不弃,无所不包。此经及其注本.对于研究道教思想发展史,颇为重要。

《早晚坛功课经》又称《太上玄门口涌早晚课》或《早晚课》,是道教徒日常念诵的主要经典。其中所选经文,基本出于《道藏》。其中分为《早坛功课经》和《晚坛功课经》两个部分。《早坛功课经》为早上卯时(早5时至7时)诵习其作用为分轻清.延命保生;(晚坛功课经》为晚酉时(晚5时至7时)诵习,其作用为济阴凝,超生度亡。《道藏辑要》收有柳守元《道门功课·序》:“功课者,课功也。课自己之功者,修自身之道也;修自身之道者,赖先圣之典也。诵上圣之余书玉洁.明自己之本性真心。非科教,不能弘扬大道;非深诵,无以保养元和。”

《太上老君说常清静经》又称《清静经》。此经不讲有为的修炼方法,而是要人从心地入手,以清静法门澄心去欲,参悟大道。经中发挥清静”二字的妙义,简明叙述了道家修真养性的基本原则。认为:“夫人神好清而心扰之,人心好静而欲牵之”。教人“遣其欲而心自静,澄其心而神自清。”从而达到“内观其心,心无其心;外观其形,形无其形;远观其物,物无其物”的境界。再由此进入“其常应物,真常得世,常应常静.常清静矣’的境界。此经是道教内丹“性功”的代表作,为道教修持所一贯重视。

《高上玉皇心印妙经》又称《心印经》。此经由四言韵文组成,共50句,全经200宇。讲述道教修炼的方法和理论,十分精要。经文首先指出:“上药三品,神与炁精。说明修炼内丹的药物为精、炁、神,接着论述内丹炼养的过程与境界,就是“恍恍惚惚,杳杳冥冥,修真夏之士上“存无守有”为诀要,先天大药“顷刻而成”,然后用“回风混合”的方法,百日即可大丹成就。经文最后揭示说:“诵持万遍,妙理自明。强调对于此经不但要念诵,更重要的是要实际修持。此经与《清静经》珠联壁合,是道教内丹“命功”的代表作。

《周易参同契》又称《参同契》,东汉魏伯阳撰。魏伯阳是汉代的炼丹士,《参同契》是我国较早的一部炼丹著作,被南宋内月家张紫阳誉为“万古丹经王”。其经将周易象理、莆老之学和丹法炉火三者互相契合.故名《参同契》。此经内容文辞古奥,后人有认为所谈为内丹,有认为所谈为外丹.但以内丹派为多。魏伯阳在书中指出自己的丹法继承古代仙真.认为修丹与天地造化同途,故以易象说明人身配合天地变化修炼金丹的过程。此书被国际科学界公认为世界现存最古的炼丹著作,也是第一部系统而全面地论述道教丹法的经籍,后世道教徒奉为丹经之祖。

《太上感应篇》为道教著名善书。全书共1274字,通篇以太上老君口吻宣教.阐明天人感应、抑恶扬善之旨。经义谓祸福无门,催人自召善恶之报,如影随形。天地有司过之神,三台北斗神君、三尸神、灶神等录人善恶,依人所犯轻重,以夺人算。并言积善多者,可成神仙。文中详列诸善与众恶条文,共计善事26,恶事170。此书劝人行善,将道教思想与民俗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比较适合一般民众的需要,特别南宋之后一直为封建统泪者所亲自提倡,因而对中国社会产生了一定影响。

《抱朴子》包括《抱朴子内篇》和《抱朴子外篇》两种,东晋葛洪(283一343或363)撰。葛洪《自叙》说:“《内篇》言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禳灾却祸,属道家;《外篇》言人间得失,世事臧否,属儒家。”此书将玄学与道教、神学与道学、儒学与仙学、金丹与方术、丹鼎与符箓等融为一体,从而确立了道教的神仙理论体系。

《黄庭经》主要包括《黄庭外景经》与《黄庭内景经》,西晋魏夫人所传。《黄庭经》继承古代道救医学的观点,认为人体五脏六腑及骨节毛孔各部位都有主管之神,并且一一列出其姓名、形状及其功能。劝人存思诸神形象,即可使其返归身内,获长寿命,而能得道。此经向为道教修持所重视,道谚云“日诵《黄庭》三五遍,不得道来也成真。”

《养性延命录》又作《养生延命录》,梁陶弘景集。此书分为上下两卷,共为六篇,全书概述修身养性、延年益寿之理论及方法。《教诫篇》收集农黄至魏晋间诸家养生要语;《食诫》篇论述饮食之直忌;《杂诫祈禳》篇论述行为之宜忌;《服气疗病》篇讲述吐纳咽液、行气攻病;《导引按摩》篇言啄齿握固、漱唾咽气;《御女损益》篇指出“道以精为宝”,教人保精长生。其中所辑养生资料,为道教修炼所一贯遵循。

《灵宝华法》全名为《秘传正阳真人灵宝华法》,钟离权著.吕洞宾传。其书分为上、中、下三卷.共为三乘之法。上卷名为《小乘安乐延年法》,分为四门即《匹配阴阳第一》、《聚散水火第二》、《交媾龙虎第三》、《烧炼丹药第四》;中卷名为《中乘长生不死法》,分为三门即《时后飞金晶第五》、《玉液还丹第六》、《金液还丹第七》;下卷名为《超凡入圣法》分为三门即《朝元第八》、《内观第九》、《超脱第十》。《灵宝毕法》是道教内丹形成体系之后的经典著作,向为道教修炼所尊崇。

《云笈七签》北宋张君房辑。张君房奉皇帝之命主持编成《大宋天宫宝藏》之后,又摘录其中精华,举凡万条,共有122卷,成为《云笈七签》。由于此书乃系缩编《道藏》而成,故此又被称为“小道藏”。其中大都摘录原文,分类汇编,不加论说,实为道教经藏之缩影。其书集北宋以前道教内容之大成,并残留着宋代以前《道藏》的痕迹,为研究道教之必读资料。

《悟真篇》北来张伯端撰。《悟真篇》前面部分言“养命固性之术”,为内丹修炼之命功,亦即修炼人身精炁神三宝,炼成长生变化之内丹。后面部分述”达本明性之道”,为内丹修炼之性功,通过心性之修养,以达到虚寂无为之境界。其修炼过程为性命双修,先命后性,以命功人手而以性功了手.体现了南派丹法的特点。《悟真篇》所述丹法,总结了宋代以前的内丹理论与方法,对于后来的丹道发展影响甚大。此书与《参同契》,同为历代道教徒最为推崇的两部炼丹巨著。

《立教十五论》又称《重阳立教十五论》金代全真教祖王重阳撰。《立教十五论》分为住庵、云游、学书、合药、盖造、合道伴、打坐、降性、匹配五气、混合性命、圣道、超三界、养身立法、离凡世等十五论,一至六论为日常生活之准则,七至十一论为内在之修炼,十一至十五论为修道之境界。全论只有1000多字,言简意明,而包摄全真教旨,重在修持而不讲形式,为全真派立教之纲领.全真道士修持之指南。

《孙不二元君法语》又称《孙不二女功内丹次第诗》或《孙不二女丹诗》,金代女冠孙不二著。此书收有《坤道功夫次第》五言诗14首和《女功内丹》七言诗7首。全部以诗歌形式讲述女子内丹的功法与景象。《坤道功夫次第》诗题先后为收心、养气、行功、斩龙、养丹、胎息、符火、接药、炼神、眼食、辟谷、面壁、出神、冲举等,此即女子内丹的功法次第。《女功内丹》大意描述内丹领悟的超凡境界,诗作文采颇佳,如第二首曰:“小春天气暖风赊,日照江南处士家,催得腊梅先进蕊,素心人对亲心花。”这种温馨恬淡的意境,正与内丹修养的高尚境界相合。此书在女子丹法之中,占有极其重要的主导地位。

《张三丰全集》又称《张三丰先生全集》、《张三丰全书》或《三丰全书》,为元明高道张三丰之文集。张三丰为元明之际人道士,不仅是道教丹法的著名人物,也是太极拳的创始人,武当内家拳派将其尊为祖师。《张三丰全集》保存了不少明代流传下来的的张三丰丹著.书内的一些重要篇章如《大道论》、《玄机直讲》、《玄要篇》、《道言浅近说》等,是道教内丹的经典之作。

《性命圭旨》题为“尹真人高第弟子所”述。全书分为元、亨、利、贞四集,均有图及图说和九节口决说明。书中总结了各种有关内丹原理及方法,详细论述了内丹功法“筑基炼己,练精化气,炼气化神,炼神还虚,炼虚台道”的整个过程。全书图文并茂,论述详明。本书竭力要把内丹功法通俗化,使一般人都能接受,井言“后之有志于道者,再不为丹经所惑也”因而此书亦是道教山丹的经典之作。

《道门十规》明张宇初撰。张宇初为第43代天师.授大真人,他不坦通于诸家学说和道教义理,更为注重道教内修,认为学道修仙是道教徒的根本。《道门十规》针对当时道教弊端,适应明王朝检束道教之举.制定十项规制内容,以加强对道门之教化。《十规》对于道教之渊源和流派、立教本旨、道教体制的各个方面和应当遵循之守则,均有简明概括立论述。全文试图推广全真教旨及宗风于道教诸派,是研究道教规制的纲领性文献。

《伍柳仙宗》明伍冲虚、清柳华阳《一云谢凝素》撰,包括《仙佛合宗语录》、《天仙正理直论》、《天仙正理浅说》、《金丹要诀》、《丹道九篇》、《慧命经》、《华阳金仙证论》等书数种。其中所述丹法,为全真派所提倡之清静修炼。书中会集道、儒、佛三家学说于一炉,论述内丹学理及功法,没有门户之见.使佛道中人和社会人士都能广泛接受。讲说丹法.不用隐喻,直截了当,较为易懂,因而为学习道教丹法的人士所推重。明末以来,流传甚广,甚至被当成研习道教内丹的必读之书,在道教内外深有影响。

《道藏》与《藏外道书》的编纂

(一)唐代正式编纂《道藏》

唐代道教被奉为皇族宗教,道教经藏在这时正式结集。唐高宗时,道士尹文操编纂《玉纬经目》7300卷。唐玄宗曾令诸观高道和京都学土搜集道经,并派使者广为搜访,亲加校阅。编成《三洞琼纲》,史载收书有7300卷、3744卷、5700卷等几种说法。又有《玉纬别目》记传疏论部分,据载有2000卷左右。《三洞琼纲》和《玉纬别目》,台称《开元道藏》这是第一部正式集成的道藏。

(二)宋初陈抟以易阐道

宋初道教出现了一位易学大师,他就是隐居华山的高道陈抟。陈传好《易》,手不释卷,而且首创以图解易立法。据载他以《先天图》传种放,种放传穆修,穆修传车之才,李之才传邵康节.种放又以《河图》、《洛书》传李溉,穆修以《太极图》传周敦颐,这些图式均出自陈传。陈传著作大多亡佚,今存世者有《阴真君还丹歌注》、《龙图序》、《正易心法注》等,及《无极图》和《太极图》流传下来。

(三)两家编篡《道藏》

北宋初建,社会基本安定之后.宋太宗即向访求道经,刊正道书。宋真宗又令人整理道经,最初编成《宝文统录》,后由张君房重编成为《大宋天宫宝藏》,共计4565卷。张君房又撮其精要编为《云笈七签》,后人称为“小道藏”。宋徽宗诏令天下搜访道家遗书,复将《道藏》增至5387卷,称为《大藏》,之后又加增补,编成《政和万寿道藏》5481卷。宋孝宗重建《道藏》题为《琼章宝藏》。同时金章宗、全世宗亦积极倡编《道藏》,并由天长观提点孙明道会诸道土,合成《大金玄都宝藏》共602帙6455卷。

(四)元代编藏与“至元毁藏”

全真大师丘处机.生前曾嘱弟子宋德方共复《道藏》。当时丞相胡天禄捐献白金千两,宋氏门入秦志安主持此事。这次编修《道藏》。首次将全真道书收入其中。历时八载.编成《玄都宝藏》7800余卷。由于元代统治者崇信佛教,佛增抓住《老子化胡经》的真伪问题打击道教。元宪宗令僧道二家辩论,借机颁旨焚毁45部道经印板.之后又烧了一批经板。元世祖至元年间,又命二家辩论,裁决权在皇帝手中,终判道家为输,下诏除《道德经》之外所有的《道藏》经版全部焚毁,这就是历史上发生的“至元毁藏”事件,《玄都宝藏》因此焚毁。此为《道藏》编纂史上最为严重的一次人为性破坏,对于道教经藏造成了难以挽回的巨大损失。原来7800余卷的《道藏》到明代两次编纂只搜按集到5485卷.相差两千余卷之多.部分亡缺书目见载于《正统道藏》中的《道藏缺经目录》。

(五)明代编篡《道藏》

明成祖曾敕第43代天师张宇初重修《道藏》,后又敕其弟张宇清继续主持此事,均来告竣而卒。英宗正统年间诏令邵以正督校此事,方才正式刊板完成。这部《道藏》称为《正统道藏》,计480函5305卷。明神宗万历年间.又敕50代天师张国样增续《道藏》,续补32函180卷,名为《万历续道藏》。正续《道藏》合起来,即我们今天所说的明版《道藏》,共计512函5485卷。

(六)丹道经书共分五派道教内丹,自钟吕金丹道开辟以来,复经宋元南北宗之分流,至明清流派纷呈,后人将其分为五派丹法,五派均有经典传世。南宋张伯端开创金丹南宗.著《悟真篇》。之后由石泰、薛道光、陈泥丸、白玉蟾一脉相传,陈致虚和翁葆光解为人元修炼,清代有济一子傅金铨承其余绪。北派丹法始于金代王重阳著《五篇灵文》等。由其弟子丘处机、刘处玄、谭处端、马丹阳、郝大通、王处

一、孙不二等传承延续,明末清初之伍柳派丹书《伍柳仙宗》属于北派.同时清朱元育、刘一明、刘明瑞等人所撰道书均属北派。明代陆西星开创东派丹法,陆氏自称得吕洞宾亲传,撰《方壶外史》,宣称人元之道。清代出现西派丹法,创始人为李涵虚,自称曾遇吕洞宾及张三丰,著有《道窍谈》、《三车秘旨》等,自成一派丹法。丹法中派推崇元代李道纯为代表人物,李氏曾撰《中和集》;清代道士闵一得,撰《古书隐楼藏书》,主张“中黄直透”法,亦属中派;清末黄元吉,融合南北丹法之中枢著《道德经注释》、《乐育堂语录》,亦为中派之重要人物。五派各系人物,均有不同丹理丹法之著述,分别收入《道藏》、《道藏辑要》、《藏外道书》等道教经藏之中。

(七)敦煌道经的发现

清光绪年间,道士王圆箓发现了敦煌莫高窟中的藏书。王圆箓位于莫高窟,他能书善辩,并主管当地道教宫观。据其自述,发现藏经洞之时,“天炮震响,忽然山裂一缝”。可能洞壁突然开裂,被他发现其中的藏经。自从藏经洞发现之后,经卷及文物开始流失。先后遭到英、法、俄、日等国文化窃贼的掠夺.大量流失海外。敦煌遗书中的藏经,有一部分道经抄本。抄经年代,大致在隋、唐、五代之间。据《敦煌道经目录编》,共有496件。敦煌道经的发现.除古件道经之外,对明《道藏》可作补充与校勘。

(八)《道藏辑要》之刊行

《道藏辑要》属道经丛集,最初由蒋元庭编辑王清嘉庆年间。其书出于《道藏》,故名“辑要。此后又经刊刻,增加了藏外道经。至清光绪末期,原版《道藏辑要》已然罕见,又经贺龙想、彭翰然于四川成都二仙庵翻刻成为《重刊道藏辑要》。再次增加藏外道经,使其总数扩充为287种。《重刊道藏辑要》刻版现保存于成都青羊宫,即我们今天看到的本子。

(九)《道藏》的重印

1923年10月,田文烈、李盛铎锋、赵尔巽、康有为、张謇、董康、张元济、梁启超、钱能训、熊希龄、江朝宗、黄炎培、傅增湘等13人.共同发起重印明版《道藏》的倡议。当时的民国总统徐世昌颇信道教,愿出俸钱支持此项宏举。于是采用北京白云观藏明《道藏》原本,由上海涵芬楼影印,称为涵芬按本”。此本将原本《道藏》改为石印36开线装本,共印350部。道经总集从此公开于世,由道观流向社会。1977年,台湾艺文印书馆编印《道藏》,改为36开本共60册。同年,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编印《道藏》,编为16开本60册,此本增辑了部分藏外道书。1986年,日本株式会社中文出版社缩印《道藏》,编为16开本30册。1988年,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核出版社三家联合影印《道藏》缩印之后编为16开本36册,此本对《道藏》作了适当的补缺和订正。这样,影印《道藏》的发行数量相当可观。自古以来被道教奉为“无上经宝”的“天宫宝藏”,终于“下凡”到了寻常百姓的家中。可以说,历史上《道藏》屡遭毁损的悲剧不会重演了,这是人类文化日趋进步的必然结果。

(十)《藏外道书》的印行

由于明版《道藏》仅仅收录了明代之前的道经,而且《道藏》失收道经屡有发现,明代之后《道藏》未再编纂,新出道经不在少数。因此,许多学术界和道教界人士都感到有续补或重编《道藏》的必要。明清以来的一些道教丛书,均对此做了一定程度的努力。1992年8月,巴蜀书社出版发行了大型新续《道藏》丛书——《藏外道书》。该丛书编委由国内外研究道教的专家学者共同组成,并联合了一些道教人士和海外学者。《藏外道书》共出36部,收书1016种,为再续或重编《道藏》做出了可贵的资料性准备工作。

第五篇: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文译名:The Buddhist Association of China。英文缩写:B.A.C。

第二条 本会是全国各民族佛教徒联合的爱国团体和教务组织。

第三条 本会的宗旨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爱国爱教,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扬优良传统,传承优秀文化,加强自身建设,维护合法权益,弘扬佛教教义,兴办佛教事业,践行“人间佛教”思想,庄严国土,利乐有情,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发挥积极作用,为维护宗教和睦、民族团结、社会和谐、祖国统一、世界和平作贡献,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第四条 本会业务主管单位为国家宗教事务局,登记管理机关为民政部。

第五条 本会会址设于北京。

第二章 业务范围

第六条 本会主要工作任务:

(一)团结、带领全国各民族佛教徒遵守宪法、法律、法规和国家政策。

(二)协助政府贯彻落实宗教信仰自由政策和法律法规规章,维护佛教界的合法权益。深入调查研究,反映佛教组织和佛教界人士的意见和诉求,充分发挥桥梁纽带作用。

(三)密切联系全国各民族佛教徒,促进三大语系佛教交流和民族团结。

(四)建立健全佛教有关规章制度,加强信仰建设、道风建设、教制建设、人才建设和组织建设。

(五)指导、支持地方佛教协会(分会)及居士团体的工作;督导寺院完善自我管理、严肃戒律清规、开展弘法利生活动;引导居士正信正行,护持三宝。

(六)兴办佛教教育事业,办好佛教院校,培养佛教人才。

(七)开展佛学研究及佛教文化艺术交流活动,编印流通佛教书刊,做好文物古迹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八)开展社会公益慈善事业,造福社会,利益人群。

(九)开展与台湾同胞、港澳同胞、海外侨胞中佛教徒的联谊工作,增进了解,团结合作,促进祖国统一,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凝聚力。

(十)开展同国际佛教组织、宗教和平组织和各国佛教界的友好交往,促进中外佛教文化交流,维护世界和平。

第三章 组织机构及领导人的产生和罢免

第七条 全国代表会议的职权:

(一)制定和修改本会章程;

(二)选举理事,组成理事会;

(三)选举常务理事,组成常务理事会;

(四)选举会长、副会长,礼请名誉会长;

(五)授权理事会必要时从理事中增补常务理事;

(六)审议理事会的工作报告和其他有关的报告;

(七)决定终止事宜;

(八)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第八条 全国代表会议代表的名额和分配办法,由会长会议研究决定。代表人选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佛教协会按分配名额协商提名,报中国佛教协会审核确定。

第九条 全国代表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的代表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代表半数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条 全国代表会议每五年召开一次。因特殊情况需提前或延期召开的,须经常务理事会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

第十一条 理事会的职权:

(一)贯彻实施本会章程和全国代表会议通过的决议和决定;

(二)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推举咨议委员会委员、副主席、主席;聘请名誉理事。

(三)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议主席团提名决定专门委员会委员、副主任、主任;

(四)全国代表会议召开期间,根据会长提名决定秘书长;根据秘书长提名决定副秘书长;

(五)根据会长会议提议,增补常务理事,罢免和接受请辞理事、常务理事、副会长、会长;增聘、解聘名誉理事。

(六)授权会长会议在必要时任免秘书长、副秘书长,任免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

(七)全国代表会议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二条 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三条 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理事可连选连任。理事会会议每二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四条 常务理事会的职权:

(一)执行理事会的决议和决定;

(二)审议工作总结和计划;

(三)审议财务结算和预算报告;

(四)讨论和决定本会重要工作事项,制定本会规章制度;

(五)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十五条 常务理事会会议须有三分之二以上常务理事出席方能召开,其决议须经到会常务理事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方能生效。

第十六条 常务理事会每届任期五年,常务理事可连选连任。常务理事会会议每年举行一次,必要时可提前或延期举行,情况特殊时也可采用通讯形式进行。

第十七条 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一届。因特殊情况需延长任期的,须经全国代表会议到会代表三分之二以上表决通过,报业务主管单位同意后方可延长任期。

第十八条 会长为本会法定代表人。因特殊情况,经会长委托、理事会同意,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并经登记管理机关批准后,可以由副会长或秘书长担任法定代表人。本会法定代表人不兼任其他社会团体的法定代表人。

第十九条 会长行使下列职权:

(一)对外代表本会,对内领导会务;

(二)召集和主持理事会会议、常务理事会会议、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及其他有关会议,讨论决定重要会务;必要时,可委托副会长主持上述会议;

(三)督促和检查全国代表会议、理事会、常务理事会决议的落实情况;

(四)代表本会签署有关文件;

(五)理事会和常务理事会赋予的其他职权。

第二十条 副会长每届任期五年,可连选连任。副会长协助会长执行职务。驻会副会长由会长提名,会长会议确定。

第二十一条 会长会议由会长、副会长、秘书长组成,原则上每年举行一次。

第二十二条 会长办公会议由会长、驻会副会长、秘书长组成,根据工作需要不定期举行。

第二十三条 秘书长每届任期五年,行使下列职权:

(一)主持办事机构开展日常工作,组织实施工作计划和理事会、常务理事会、会长会议、会长办公会议通过的有关决议、决定;

(二)协调理事会各专门委员会、本会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开展工作;

(三)提名副秘书长,交理事会或会长会议决定;

(四)提名本会工作部门、分支机构和实体机构负责人,交会长办公会议决定;

(五)处理其他日常事务。

第二十四条 本会理事会设置咨议委员会。咨议委员会主席、副主席、委员由理事会推举产生。咨议委员会任期与本届理事会相同。

第二十五条 咨议委员会支持、辅佐理事会的工作,参议会务,提出建议和意见。

第二十六条 本会理事会设藏传佛教工作委员会、南传上座部佛教工作委员会、汉传佛教教务教风委员会、佛教教育委员会、慈善公益委员会、权益保护委员会、海外交流委员会、文化艺术委员会、居士事务委员会等专门委员会,各专门委员会的职责由会长会议制定。

第二十七条 各专门委员会主任、副主任、委员由理事会从理事中推举产生。

第二十八条 本会根据会务工作需要,设置若干工作部门,分别承办有关工作事项。

第二十九条 本会根据佛教事业建设和发展的需要,设置文化、教育、慈善、服务等事业机构。

第四章 资产管理及使用原则

第三十条 本会的经费来源:

(一)政府资助;

(二)地方佛教协会和佛教寺院等缴纳的佛教事业发展经费;

(三)社会捐赠;

(四)自养收入;

(五)利息;

(六)其他合法收入。

第三十一条 本会建立严格的财务管理制度,保证会计资料合法、真实、准确、完整。

第三十二条 本会必须配备具有合格专业资质的会计人员。会计不得兼任出纳。会计人员必须进行会计核算,实行会计监督。会计人员调动工作或离职时,必须严格按国家有关规定办清交接手续。

第三十三条 本会的资产管理执行国家规定的财务管理制度,每年向常务理事会报告财务收支情况,并接受理事会和审计部门的监督。

第三十四条 本会换届或更换法定代表人之前,必须接受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组织的财务审计。

第三十五条 本会的资产,任何单位、个人不得侵占、私分和挪用。

第三十六条 本会专职工作人员的工资和保险等福利待遇,按照国家有关规定执行。

第五章 章程的修改程序

第三十七条 本会章程的修改,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三十八条 本会修改的章程,须在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后15日内,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经同意后,报登记管理机关核准方能生效。

第六章 终止程序及终止后的财产处理

第三十九条 本会完成宗旨或因其他原因需要注销时,由理事会提出终止动议。

第四十条 本会终止动议须经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报业务主管单位审查同意。

第四十一条 本会终止前,须在业务主管单位及有关机关指导下成立清算组织,清理债权债务,处理善后事宜。清算期间,不得开展清算以外的活动。

第四十二条 本会经登记管理机关办理注销手续后即为终止。

第四十三条 本会终止后的剩余财产,在业务主管单位和登记管理机关的监督下,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用于发展与本会宗旨相关的事业。

第七章 附 则

第四十四条 本章程经2015年4月21日中国佛教协会第九次全国代表会议表决通过。

第四十五条 本会的决议和决定,各地佛教协会(分会)、佛教寺院、佛教院校和其他佛教组织有遵守与履行的义务。

第四十六条 本章程的解释权属本会理事会。

第四十七条 本章程自登记管理机关核准之日起生效。

下载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word格式文档
下载中国佛教的主要经书、标志、节日.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

    中国佛教协会章程(中佛协第八次全国代表会议通过) 2010年02月03日 16:37凤凰网华人佛教【大 中 小】 【打印】 共有评 论0条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本会定名为中国佛教协会。英......

    中国佛教的发展

    漫谈中国文化 ——佛教文化在中国的发展与衍变 学院:师范学院 班级:B0902 姓名:贾宝龙 学号:1313070601 【文章摘要】 佛教起源于印度,自传入中国以来受中国本土文化及社会环境......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

    中国佛教仪轨制度:课诵 课诵课诵是佛教寺院定时念持经咒、礼拜三宝和梵呗歌赞等法事,因其冀获功德于念诵准则之中,所以也叫功课。按 瑜伽有四种念诵:即音声念诵(出声念)、金刚念诵......

    皇极经书秘卦图解窍

    曹展硕版皇极经书秘卦图解窍 预测师在替人预测的时候,最好把本书的秘卦图和条码分成两部分,秘卦图是自己用来取数用的,而条码是让预测者翻看的,以达到神其数的目的. 秘卦图......

    中国佛教主题公益沙画展

    中国佛教主题公益沙画展 策划方案 2013-6-5 1 目 录 一、项目背景 二、活动目的 三、组织机构 四、活动时间及地点 五、活动形式和配套活动 六、各活动描述和规则 七、展期......

    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举例说明中国佛教对民俗文化的影响。 答:民俗文化是流传于世的各种风俗习尚的总称。它大体上包括存在于民间的物质文化、社会组织、意识形态和口头语言等各种社会习惯、风尚......

    从莲花看中国佛教-演讲稿

    大家好,我演讲的题目是从莲花看中国佛教。历代诗人赞美莲花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把莲花喻为君子,给以圣洁的形象。 莲花在佛教上被认为是西方净土的象征,是孕育灵魂之......

    关于中国佛教的英文讲稿

    Writing I’m going to talk about Buddhism in China. This is my outline. 1. Sorts of Chinese Buddhism 2. Famous mountains of Buddhism in China 3. Famous archite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