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天堂抒情散文
一曲天堂唱罢,故乡远逝;一夜梦中走马,物是人非。
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绿绿的草原……仿佛一夜之间,腾格尔坠入梦乡,梦中,他热切地亲吻着草地,温柔地抚摸着牛羊,满怀欣喜地望着远方,怀念着,感慨着……这是我的家,我的天堂。
极尽嘶吼般的嗓音,唱着故乡远逝的淡影,薄薄的夜幕之下,心中喜爱的故乡一去不返。这草原,不情愿地卷进了时代前进的洪流中,工业化的巨鞭,无情地抽打着土地,草原变得千疮百孔。腾格尔强烈控诉着,他捶胸顿足,然而他无法阻挡这一切。梦醒,倏然天堂已逝,夜幕无边。
谁不曾心系过远方,然而,众里寻她千百度,却始终逃离不了故乡的羁绊。因为,故乡是你的血,是你脚底的烙印,无论你走到哪里,只有看看脚下,你才知道你自己是谁。对于故乡,我想我们的基因是相似的,它会让我们疼痛,也会让我们哭着说怀念。
异地几个月的苦闷之游,我不顾一切,回到了久违的故乡。
同时,又不顾一切,以一己之力搬回了久违的老宅。祖父的训斥,父母的责怪,依然无法改变我的行动,最后,看着我决绝的姿态,他们也不得不妥协了。
之所以要回来,是因为我再也难以接受桑园的渐行渐远。我要回去,哪怕老宅断壁残垣,我也要回去!然而,推开老宅铁门之后,我才明白自己的想法有多么的可笑。眼前,散落一地的碎石,酒瓶,塑料桶,纸屑……甚至还有某种啮齿类动物的粪便。我怒吼咆哮,重复叫骂着“一辈子都是吃土的命”!那一天,我红了眼,发了疯似地处理所有垃圾,砸的砸,扔的扔,烧的烧……我不想我的家园如此破败,我也不想我的后半生在垃圾里度过。
伴随而来的,是祖父(祖父住在老宅)的责骂,骂我怎如此乖戾。面对祖父,我坚持默默不语。太阳西斜,无力地照着古朴的村庄,干了一下午的我从铁门里缓缓走出,已然汗流浃背。门前梧桐,繁华落尽,风雨中已飘摇了四十个春秋,顺着梧桐向东而望,是桑园,那是我的家,我的天堂。
闭上眼,我拾起记忆的碎片,开始倒带,停留在朦胧的童年里。盛夏村庄,小路两旁,桑树长得枝繁叶茂,几百亩的土地,是一望无际的绿,葱翠欲滴,而那紫色的桑葚,就隐藏在着广阔,幽远,神秘的绿色之中。我曾梦到,夏夜暖暖的风拂过,叶下肥大饱满的桑葚相互碰撞,发出清脆的乐响,闪烁着紫宝石的幽光,这乐响,这这幽光,走进了人们温柔的梦乡。或许是他们的辛劳打动了上苍,夜幕下,人们在梦中收获着属于自己的芳香。
那绿色中凸起的星点,是蚕儿的梦乡。那时我有着孩子一般的骄傲,因为我们家蚕屋的建的最大,也最长。桑田里不时闪出父母的身影,紧张的忙碌预示着蚕儿结茧的到来。蚕屋里祖父会把一摞摞蚕架摆好,预备着这重要的时刻。隔着蚕屋的塑料纸,我听见了蚕儿沙沙作响,还有亲人急促有序的脚步。一家人的辛勤坚守,无非是为了这一天的到来,风里雨里的劳作,终于盼来了希冀的虹光。一年年收获的同时,带来的是一年年的安稳吉祥。
然而,身为一介农民,无法预示形势的急转直下,市场饱和过后,养蚕举步维艰。不幸的消息接踵而至,祖父得知女儿即将搬家,现无落身之处。夕阳薄暮,祖父背起手走向桑田,霞光在他佝偻的背后,慢慢诉说着淡淡的忧伤。点上了一支旱烟,祖父慢慢地吸着,呆呆地凝望眼前这片桑田,一股莫名的辛酸涌上心头,几十年的心血,几十年的隐忍与劳作!夜幕降下它的帷帘之后,祖父回到家中,当着全家人宣布:“撅地!”
撅地那天,挖掘机的撅斗撕扯着土地,巨大的轰鸣声湮没了母亲的哭泣。桑树被一颗颗连根拔起,未摘的桑葚掉落一地,一家人茫然地站在地头,想说什么,但喉咙里哽咽着……
无论如何,生活终将按着它一成不变的轨迹继续,凡人,慢慢变成了轨迹下的亡魂。
蚕屋被祖父腾出,重新收拾装修。姑母一家搬入蚕屋,四口人局促于一室之内,但姑母没有抱怨,因为她知道老父亲也只能为她做这么多了。还是孩子的我游离于大人的烦恼之外,只知道有人陪我玩耍即是快乐。姑母迁家,带来了表姐表弟,从此,他们成了我亲密无间的伙伴。祖父担心女儿生活环境枯燥,便在屋前屋后遍植果树花草,我记得,屋前有两棵柿子树,三棵李子树,四棵枣树,六棵桃树,还有草莓,葡萄,山药豆……时常去找表姐表弟,拉着他们去屋前摘果,我们把摘果当做寻宝,踏进园地丝毫不敢叫喊,唯恐吓走了神秘的果实,只得细心拨弄着枝叶,找寻着属于自己的宝物。那时的我口齿不清,还不能称之为“桃”、“李”,因为它们的果实近乎蛋形,统称之为“蛋”,“摘蛋,摘蛋”也成为了一时的口头禅,后来由于母亲认为此词过于庸俗,才停止了我的叫法。
我也时常在姑母家留宿吃饭,姑母家饭桌小,每当上完菜便会戏谑道:“谁吃完饭就快滚啊”。我饭量小,总是最早吃完,然后便撂下筷子说:“姑母,我吃完了哈,我要滚了啊”,随之,一家人哄堂大笑。
熬了几年,姑母一家家境好转,攒下了一些积蓄,于是全家搬到镇上,祖父也撂下了心里的负担。人去楼空,蚕屋在姑母搬走之后无人照料,爬山虎爬山了墙头,乱秧也布满了庭院,于是,蚕屋渐渐被家人遗忘……上了学我也不愿再去,只会偶尔在夕阳西下之时望望它砖红色的屋脊,那时,感觉它像一个暮年的老人,躲在遥远的淡影中。
十几岁的某一天,父亲突然宣布要在桑园养殖牲畜,我不知父亲是受何人蛊惑,还是被物质冲昏了头脑,只觉得,这一开始,就将是一个错误。于是,桑园的一切开始面目全非,桑屋被推倒,屋前的果树被杀伐殆尽,当挖掘机将最后一棵桃树连根拔起的时候,我就知道,我的童年一逝不返了。紧接着,四周建起高高的围墙,将我的童年,永远禁锢其中。我疼痛着,然而我没有话语权,只得像个孩子一般,听从父母的安排,不允许拥有幽怨。
一时冲动的选择并没有让家庭变得更好,紧接而来的是连年的亏空,家里所有的积蓄只得在这养殖中被动流转,无法收获。而此时,步入大学的我已不再热衷于劝告,因为眼前的一切,已让我心灰意冷。
桑园,或许现在已不能再称之为桑园。一到夏天,我不得不面临蚊虫恣意的骚扰,与此同时,还有那令人作呕的恶臭。父母在其中越陷越深,他们不知道,几年前的选择,已经变成了一个无法挣脱的泥潭。家中破败,生气全无,我不禁埋怨父母当时的选择,然而,当看到父母的脊背越来越弯,又放下了不满。我看到,他们脸上也写有不甘,只是,渐渐不知所然。
一个凌冽寒冬的夜晚,母亲来电,诉说着桑园被征用的酸楚,隐隐听到,电话的那一头,是母亲微微的啜泣,我突然明白,这块土地将再也不属于我了!离征地的日期还有几个年头,父母不愿放手,要待到最后才肯离开。漫漫无边的黑夜,我再也无法忍受身处桑园而桑园不再的疼痛与煎熬,毅然决然地回到了老宅。
梦里不知身是客,一晌贪欢。我即将与这片土地挥手作别,桑园的梦幻,已经渐行渐远。再过几年,祖父,父母和我,我们又将再一次站在地头,呆呆地凝望着桑园被彻底摧毁,想说什么,但喉咙里依旧哽咽着。
桑园,将会在我们嘴中改口,将会被彻底遗忘。
站了好久,夕阳终于落下了的帷幕,从远方袭来的夜幕渐渐侵蚀着桑园上方的天空。分别之际已然到来,再见,我的家,我的天堂,不知何时才能回到你温柔的梦乡!
第二篇:寄往天堂的思念抒情散文
麦随风里熟,梅逐雨中黄。转眼,又是一年仲夏时节,在这个馥郁的季节里。再难压制心中那份泛滥已久了的思念。我的思想,随着飘荡的麦浪飘向遥远的天际,我知道,在天的最远方,有我最爱的外公。
外公,我想您了。不知远在天国里的您,此刻一切都还好吗?在那里,您是否依然可以坚持自己所爱,拥有一片属于自己的菜园和果园,每日为它们浇水施肥,过您一直喜欢的田园生活呢?
外公,在不知不觉中您已经离开我们有八个春秋了。
记不清,在这八年的光阴里,曾有多少次,我会在流着泪的梦中与您相遇,可一觉醒来,却又往往如同失忆了般,什么都记不得。因此梦醒后的我,总是会恨自己,恨自己不能把您记住,也恨自己,不能在梦里多留您一会儿。
我不知道,我是否曾让您伤心过,让您伤心遗憾过?外公,我真的对您有好多遗憾,我遗憾没有送您最后一程,甚至在您病重时,我都没有主动给您拨去一个慰问的电话。其实,不是不想,而是没有勇气,因我不知道,那个电话接通后究竟该说些什么,也更怕自己会在听到您的声音后情绪失控,而哭出声来。
清楚记得,知道您生病那一刻的情形,当时我们一家人正围在一起看电视,父亲接到了小姨打来的电话,正当我们为这个电话而兴奋之时,却从听筒里传出您被诊断出肝癌晚期的噩耗……那一刻,我蒙了。我以为我的耳朵听错了,而全家人,都陷入了一种深深的沉默之中。母亲因无法接受这个残酷的事实,而当场倒在床上一阵嚎啕大哭。我努力装作一副不悲伤的样子,安静的望着雪白色的天花板,久久不能睡去,内心突生出一种前所未有的挣扎,这挣扎,让我无力反抗。听着母亲一阵阵悲切的哭声,我好似被什么东西刺到了般,感觉一下子没了听觉,没了视觉也没了触觉,只有大脑在跳跃式的状态下,一遍遍搅扰着我的思维,使我想起许多的过往,想起您曾经和我说过的那些话,想起小时候,您带我去过的每一个地方,看过的每一道风景,讲过的每一个故事。可唯一没有想到也不敢想的是您会那么快的离开我们,离开那个您操劳了大半辈子的家。因我一直相信,上天也有一颗仁慈之心,他不会这般残忍的对待一个勤劳能干而善良老人,因此,我开始如所有陷入绝境而感到无助的人一样期待着奇迹的发生。
可最终上天还是辜负了我对他的信任,在短短的三个月后,我们便永远的失去了您,我从此成为了没有外公的孩子。在得知这一消息后,我的全身仿佛都在抽搐,可却忘记了该这么哭,只是独自待在房间的角落,听冬雨敲击石阶的声音,呆呆望着窗外阴云密布的天空,沉默不发一言。感觉整个世界,都变暗了,漂浮的乌云,模糊了我的视线,使我脑子一片混乱,身体开始失重,似乎要飘起来了般。我不相信,眼前所发生的一切都是真实的,不相信您会如此狠心的抛下我们抛下外婆而选择一走了之,您答应会常常来看我的,又怎么可以食言?就在那一刻,我好想喊您,喊您回来,可却突然嘶喊不出声音来,只是在脑海反复做着回忆,回忆我们最后一次的见面。那时的您,看上去,是多么的健康。依稀记得那天您为我和弟弟讲了很多故事,陪我们一起玩到很久。临走时,还答应了我们会很快再来看我们。可又有谁能够预想,那次见面竟成了永别呢?三个多月后的我们,已经是阴阳两隔。回忆着那一切的一切突然觉得是那么的不真实,恍若一梦。可不管我怎样努力,怎么挣脱,那个梦始终都无法醒来。而那是我从记事起第一次懂得,与亲人分离的感觉,也是平生第一次体会到人们在面临死忙时的那份无助和绝望。可整个过程,我都表现的异常平静,平静到不曾让自己落下一滴泪。
直到事后母亲告诉我,您病中最后的那段日子,还时常念叨起我,说想再与我见一面时。那一刻的自己,未等母亲话音落下,压制了许久的泪水,已如绝提的洪水般,在眼眶汹涌澎湃了起来。其实,我又何尝不想念,何尝不想再与您见面?可那时的我,早已被该死的骨折,给折磨的不能下床,甚至是不能动弹。又怎么可能,经受得起,那一路的颠簸?
虽然心里知道,您不会怪我。可这件事情却成了日后我心中永远的遗憾,让我觉得自己愧对您给予我的那份疼爱。
我是多么的渴望时光能够倒流,让我去弥补心中的遗憾,可是,上天却再也不肯给我任何机会来实现。他甚至都不肯给我一个梦的完整记忆。
不知为何,近日,总是在眼前常常浮现出您劳作时的伛偻背影,还有那棵美丽的樱桃树。于是,一些曾经的往事,犹如录像带般,在我脑海反复倒放。
一直不曾忘记,那年初夏,您摘了满满一大篮子的樱桃,然后骑着自行车,一个人走几十里路,为我送樱桃的场景。记得当时您赶到后,已经接近中午,上衣几乎是被汗水浸透了的您,却顾不得坐下休息片刻,就焦急地走到我跟前来,跟我聊天,问这问那。您指挥母亲打了一盆水放在我面前,然后将那篮子里的樱桃,亲自捧放进清澈的水中,用您长满了老茧的双手,认真在水中拨弄着那些小东西。已经满是皱纹的脸上被那些浮上水面的樱桃,照映的红彤彤……那种红,映在我心里,暖暖的。樱桃洗干净后,您仔细地把那些最大最红的一一挑拣出来,放到我手中。说:“赶快吃,樱桃要趁新鲜才好吃,过了新鲜劲儿它就不好吃了”。然后看着我一颗颗的把它们吃下,那一刻您笑了,笑得是那么开心,我也跟着笑了,整个房间都弥漫着我们的欢笑声和那樱桃香甜的气味。
而今,又是一年樱桃成熟的季节,可再没有人,会顶着大太阳骑了自行车,走几十里路,来为我送上一篮新鲜可口的樱桃,也再不会有人给我讲些古老的故事。
此刻,夜已很深,我将所有思念,都化为了这咸咸的泪水,洒进我写满了新墨的纸张。
如果真存在那所谓的天堂,我愿将它折成一只纸飞机,让它承载我所有的思念,飞向您,飞向那遥远的天堂……
第三篇:离天堂最近的地方抒情散文
从离天堂最近的地方回来已经半年多了,心里一直记得欠西藏一份作业。今日,终于坐下来开始动笔。第一次不是被领导催着交稿子而动笔,所以这一拖就是半年多。其实真的不必介意有没有拍到最美的照片,或者有没有忘记写下札记,因为,我们有的是回忆。
沿途
乘火车从南京到拉萨,历时四十八小时,沿途要经过多少地形,经过多少山川河流,现在后悔当时没有好好看看窗外的风景。从最初上车的兴奋到对窗外风景的麻木,直至对目的地的焦灼的期待。只记得车窗外的颜色渐渐由绿变黄,高楼越来越少,人烟越来越少,植物也不断变化着,如西北硬汉脸上的轮廓,风蚀?水蚀?我不知道,但是有一点是肯定的,是岁月的鬼斧神工。当列车穿越可可西里无人区的时候,我再次感到了人对于大自然的无奈和渺小。建议有志去西藏的朋友,这一趟火车是必不可少的,一是沿途风光无限,二是可以慢慢适应高原反应。
高原反应
到了西藏,不得不说下高原反应为担心高原反应,所以很早就开始做功课了,查资料、锻炼身体,出发前半个月开始吃抗高反的药。希望到了高原上我的体魄可以吃得消。关于高原反应,因为每个人的体质都不一这个只有自己在亲身经历了之后才会知道。列车行进在青藏线上,突然,几个上海女人叫了起来,以为发生了什么事情,去看了下,原来海拔到了2300米,生活在平原的人已经迫不及待想要知道自己到底会不会有高原反应。到了三千米多米的时候,食品和化妆品的包装袋纷纷涨袋,破裂,这是我第一次知道了高原和平原的区别。车厢开始供应氧气了,氧气丝丝地从供氧口出来。导游在拉萨火车站手捧哈达接站。拉萨的海拔是3650米.导游千万叮咛不要洗澡,防止感冒。头隐隐有点疼,暗暗庆幸自己没有同行的团友反应厉害。第二天参观布达拉宫,我才真正领教了高原反应的厉害。通过地下通道,来到广场上,那二三十级台阶上来,我一阵眩晕,心跳加快,几欲跌倒。赶紧拿出速效救心丸来,怕同行的儿子看见,影响他游玩的情绪,赶紧咽了下去,稍微好点。儿子只是觉得头有点疼,其余还好。布达拉宫依山而建,有一百多米高,如果在平原算什么呢,但是在西藏,简直像登天一样难。我几乎是手脚并用爬上去的,想不虔诚都不行啊。我的字典里第一次有了累这个词。到了一个讲解点,就想坐下来,而且坐下就不想再站起来,参观布宫有时间限制,导游不停催促,和导游讨价还价哪怕再多休息一分钟。至于导游讲解了些什么根本没心情去听。从八角街回宾馆,也就三百米左右的距离,途中看到人家摊位边的凳子,我顿时两眼放光,和店主打个招呼就坐了下去。直至儿子三番两次催促才恋恋不舍离开板凳。三百米走了近一个小时。到宾馆,感觉胸口犹如压了个大石头,喘不过气来,怀疑自己得了传说中的肺气肿,于是上网去搜索,结果越看越像,心情又沉重起来,更加觉得闷气。其实高原反应和心情有很大关系的。以后的几天稍微缓解一点,但是也是拖拖沓沓,看到台阶就发憷。全没了在家时健步如飞的感觉。
苦旅
去西藏旅行简直就是一次苦旅,一次修行。饶是如此,还是有很多人顶着高原反应的危险,慕名而来。沿途看见许多学生,骑着自行车,驮着行囊,看到他们总想流泪,平时父母身边的宝贝,此时要在高原骑行几千公里,风餐露宿,苦不堪言,我总是把头伸出窗外,噙着眼泪,对他们大喊一声加油。这种历练,对他们来说是好大的一笔精神财富。儿子也下定决心,今生一定要骑车再去拉萨。
从拉萨坐客车去林芝要九个小时。像这样长时间的坐车每天都要经历,因为西藏幅员辽阔。林芝位于喜马拉雅山脉和念青唐古拉山以及横断山脉等群山怀抱之中,号称西藏的江南,海拔两千多米,是天然的氧吧。路上藏香猪自在地跑着,并没有被圈起来。晚餐桌上有了藏香猪和藏香鸡火锅,那一顿饭吃的美味无比。
到达鲁朗林海时,天空星星点点飘起了小雨,却让我有幸看到了彩虹。两座山之间架起了两道彩虹桥。儿子告诉我说,这叫做霓虹,霓和虹的赤橙黄绿青蓝紫排列的颜色是相反的,我一看,果真如此。不禁又佩服起儿子的博学来。彩虹桥壮观,美不胜收。去雅鲁藏布江大峡谷时,坐的循环电动车,车子在山间盘旋,路边就是悬崖峭壁,司机谈笑风生,若无其事,坐车的人虽然知道司机熟悉路况,但还是胆战心惊的。老远就听得雅鲁藏布江的波浪奔流而过的涛声。脑海里想起小时候听过的一句歌词,雅鲁藏布江翻波浪,叫我怎能不歌唱。面对这壮阔的江面,真 有大声唱歌的欲望。可是在高原唱歌也是个体力活哦。南迦巴瓦峰始终披着神秘的面纱,未能看到他的真颜。有遗憾才会再次魂牵梦萦。这次去西藏最大的遗憾就是去纳木错的那天是个阴天,没有见到蓝天白云,没有见到图片里看过的波光粼粼的美景,天气阴得像要滴出水来。风还特别大,我用披肩裹紧了自己。在湖边和牦牛和藏獒合了个影就离开了。牵牦牛的那个藏族同胞盯我看了好久,用蹩脚的汉语对我说了句什么,可能他们觉得南方的女子都很美丽吧!然后,又是几个小时的盘山公路,真是步步惊心。几个小时行程都捏着一把汗,心都揪起来了。路上不时看到抛锚的车子。老天似乎要补偿我们在纳木错的遗憾,到了羊卓雍错的时候,天气特别好,我拍到了最美的风景,蓝天上白云悠闲地漂着,地上油菜花零零散散地点缀着,湖水湛蓝清澈,反射着太阳的光芒,远处群山或站或卧,牛羊三三两两散落在草地上吃草。此时真羡慕那些牧民,可以随意躺下,看天上云卷云舒。好一幅人天合一、自由自在的和谐画面。还有很多遗憾,例如墨脱,例如珠峰大本营,还有那个据说转一圈能洗去一生罪孽的岗仁布钦山。
风 情
对于藏民对佛教的虔诚,不得不让人肃然起敬。好多藏民都是穷其一生积蓄去朝圣,去他们认为神圣的地方去朝拜。他们自带酥油,捐给寺庙的大面额香火钱还可以自己找零。西藏处处经幡飘扬,经幡上写着经文,风吹动的时候,猎猎作响,佛可以听见是藏民在念经;西藏到处可见手拿转经筒和佛珠的信徒,念一遍经文,佛珠转动一颗,一串佛珠是一百零八颗,那一串佛珠在他们手里要经历多少次的轮回,经过他们身边的时候,听得到他们嘴里在念念有词;也见到了一步三叩去布达拉宫朝拜的信徒,他们脸色憔悴,风尘仆仆,但是脸上的表情却坚毅执着。他们从遥远的故乡出发,带着最简单的食物,历经一年半载也不放弃,实在遇到阻挡或者因睡觉,进食等原因要暂时停止行程,他们也会在路上做上记号,回来时还从记号处重新开始磕头行进,五体投地,一步都不会少的;玛尼堆的石头上刻着经文,也是代替他们在念经。路上到处可见牦牛的新鲜的粪便,藏民们当它们是宝贝,拣了堆在家门口。到藏民家家访,换上藏民的服装,接过双手呈上的哈达,喝着酥油茶,吃着风干的牛肉,学简单的藏族舞蹈,听他们介绍家里的情况。车到休息处,就有孩子围着车子,他们脏着脸,穿得很破旧,我将包里所有吃食分给他们,看他们一哄而散,心里一阵酸。不知道该怎么去帮助他们。不知道回去后要通过什么渠道给他们捐些衣物过去。
西藏是一个神秘又神圣的地方,我只是个过客,匆匆留下一两个足迹,有朝一日,若能寻一小屋小住,静静地读仓央嘉措的诗,读《莲花》。
第四篇:抒情散文
抒情:《文心雕龙》说过:“人禀七情,应物而动”,“物色三动,心亦摇焉”。意思是说,当人们眼前出现熟识的事物或似曾相识的事物形象时,就会勾起形象记忆,情感体验也一同苏醒,并同外物发生感应、共鸣,这时人们就“情动心摇”起来。这种现象归结为一句话:形象激发情感。散文中的抒情手段有两种,在形象描绘的基础上直抒胸臆叫直接抒情,在形象描写的字里行间抒情是间接抒情。散文是抒情文学,“一切景语皆情语”这句话适用于散文。
① 调配景语的形象色彩
形象有色调。亮色暖调引起快感,暗色冷调引起不快感。语言的形象色彩可以暗示作者的情绪,诱发读者的情感。
人类的三个心灵家园。现实世界造成了人类心灵的种种烦恼和痛苦,“百忧感其心,万事劳其形”,使我们的心灵不得安宁,所谓“人活着就是为了含辛茹苦”,“思量堕地一声哭,领取为人万种难”。作者一开头就说“这几天心里颇不宁静”,点明现实世界造成了内心的苦闷、烦恼。作者想摆脱掉这种苦闷、烦恼,就不得不暂时离开这个“家”,去追寻另一片宁静的天地。但现实世界又是人类心灵无法逃避超脱的。逃避只能是暂时的(也许只有生命的终结才是永久的逃避),现实终须面对。《荷塘月色》中作者最终回“家”是必然的结果。理想世界则是人类心灵之梦想家园,它只能以想象的方式栖居而无法置身。但有它存在,我们人类的心灵就不会在现实的苦难中沉沦、堕落(古人采莲那个“热闹的季节”“风流的季节”其实就是作者的理想世界)。而处于现实与理想之间的那个心灵家园(有的资料把这在文中的体现概括为“荷月世界”),她常能使我们在现实与理想的冲突中得到暂时的排解(比较明显的反映在中学教材中的古有柳宗元、苏轼等)。清净、自由的“荷月世界”,使作者一走进月色下的荷塘,一下子就感受到了这一世界的美妙:“这一片天地好像是我的;我也像超出了平常的自己,到了另一个世界里。”“像今晚上,一个人在这苍茫的月下,什么都可以想,什么都可以不想,便觉是个自由的人。白天里一定要做的事,一定要说的话,现在都可不理。”心灵上的一切烦恼、疲惫,在进入荷月世界的刹那,似乎都烟消云散了,作者几乎为这种心灵的自由轻松而狂喜而陶醉了:“我且受用这无边的荷香月色好了”!“荷月世界”,它只能给予人类心灵暂时的超脱与自由,它与现实世界相邻,现实世界的种种烦恼与苦闷,可能会在不经意间随风而起,乘隙而入。文章结尾,作者在怀古思乡中背手踱步、踯躅徘徊,已经完全沉浸在自己的想像之中,“轻轻地推门进去”“ “轻轻”这一叠词,似乎还有“难得后来片刻逍遥”的淡淡的轻松感,推门进屋回到家中,却“什么声息也没有”,作者从美好自由的追求中又回到了现实世界┅
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
朱自清对“属于自己的自由的世界”的向往本身,即已说明了他在现代中国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立场与历史位置。而像他这样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在1927年国内两大政治力量尖锐对立的形势下,就不能不陷于进退失据的困境之中——《一封信》与《那里走》所表露的正是这选择的困惑。他被“南方这一年的变动”,即国共分裂,蒋介石对共产党人与革命青年的血腥屠杀弄得目瞪口呆,觉得所发生的这一切是“人的意想所赶不上的”(《一封信》)。但朱自清(以及与他同类的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没有如另外一些激进知识分子那样,因此而走向中国共产党所领导的、以“以暴易暴”的武装斗争为中心的“社会革命”与“政治革命”的道路。面对这样一条道路,他陷入极大的困惑之中。正像他在《那里走》里所说,他和他的朋友明确地意识到,发现与重视“个人价值”的时代已经结束,在社会政治革命中,“一切的价值都归于实际的行动”与“理智的权威”,而“党便是这种理智的权威之具体化。党所要求于个人的是牺牲,是无条件的牺牲,一个人得按照党的方式而生活,想出自心裁,是不行的”。由此而产生了朱自清所说的“性格与时代的矛盾”:一方面,他看到这是一种时代的发展趋向,“是创造一个新世界的必要的历程”,不仅势所必至,而且势不可挡;另一方面,他却要固守知识分子的“自我”追求(即本文所说做想做的事、说想说的话,不做不想做的事,不说不想说的话的“自由”),不愿“革自己的命”,即改变(改造)自己,因而产生了被毁灭的恐惧,“那些人都是暴徒,他们毁掉了我们最好的东西——文化”。这样,朱自清这类自由主义知识分子既反感于国民党的“反革命”,又对共产党的“革命”心怀疑惧,就不能不陷入不知“那里走”的“惶惶然”中——朱自清的“不平静”实源于此。作为无可选择中的选择,朱自清“只有暂时逃避的一法”,“做些自己爱做的事业;就是将来轮着灭亡,也总算有过称心的日子,不白活了一生”。这就是说,他试图“躲到学术研究中”,既是“避难”,又在与“政治”保持距离中维护知识分子的相对独立。在某种意义上,“荷塘月色”(宁静的大自然)的“梦”也正是朱自清的精神避难所。但对于五四启蒙精神所哺育的这一代人,完全脱离(超然于)时代是不可想象的。正如朱自清自己在《荷塘月色》中所说,“我爱热闹,也爱冷静;爱群居,也爱独处”,尽管他现在被动地选择了“冷静”“独处”的学者生涯,但他仍不能摆脱处于时代中心的“热闹”的“群居”生活的蛊惑。在《一封信》里一开头他就表达了对于“有的只是自己,自己的家”的生活的不安:“我想着我的渺小,有些战栗起来;清福究竟也不容易享的。”这种“战栗”既包含了对放弃了社会“责任”的负罪感,又来自过于狭窄的个人天地将导致生命的枯竭的危机感。既神往于个人的自由世界,又为此感到不安与自谴,这内在矛盾构成了朱自清内心“不平静”的另一个侧面;在《荷塘月色》里就外化为“荷塘月色”与“江南采莲图”两幅画图,在“冷”与“热”、“静”与“动”的强烈对比、相互颠覆中,写尽了这一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的内心矛盾与冲突。
第五篇:抒情散文
江南柳
①柳是江南水边的精灵,袅娜的枝叶粗拙的皮,深藏一颗不灭的灵魂。
②水美江南,池塘边、清河岸、小溪旁、大湖畔,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水滋养柳,柳妆点水,水柳一家亲。柳叶青青,浓绿处,深藏一片独属于自己的海。皲裂的树干,是一副粗糙的皮囊,在清水的倒影中,映衬出生命的不易与壮丽。树皮的裂口,静静地记录着一段段无关风月的旅程,厚厚的,累成生命的沉积层。
⑧柳音是江南水边最美妙的旋律。树无言,风有语。柳枝之繁,灿若满天星辰,密如佳丽青丝,春日清风徐来,沙沙如恋人喁语,夏天朗风飘过,呼呼似累牛喘息,设若暴风袭来,哗哗然像孩童喧闹。清人李渔说:“柳贵于垂,不垂则可无柳。柳条贵长,不长则无袅娜之致,徒垂无益也。此树为纳蝉之所,诸乌亦集。长夏不寂寞,得时闻鼓吹者,是树皆有功,而高柳为最。”年年柳荫浓,岁岁蝉声俏。村前村后,柳树成荫,枝头鸣蝉此起彼伏,嚷嚷着,一刻也不消停。
④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农人折枝,是实用主义美学,编个枝帽,扎只柳筐,抑或插枝以期长出更多柳来,随手取用。文人折柳,折的不是枝,是情思。依依,是江南春柳派生出来的眷恋之态。缠绕,是江南春柳衍生出的思恋之情。“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倚不胜春。”“攀条折春色,远寄龙庭前。”古时送别,凄清水边,舟岸两处,不胜挽留的酸楚,离别的悲伤,一任柳枝恣意无声地抒发。
⑤“梨花淡白柳深青,柳絮飞时花满城。”一城春色一城絮。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白绒的絮是柳的种子,离树飞散去,将生命洒落在远近各处。转生,尽是如此浪漫而快乐的旅行。
⑥柳树天生一个百变之身,枝丫插地即生,无心无意,即成荫成林。蚯蚓那百变金刚之身,断一截,不是生命终结,反而新生一命。柳是植物界的蚯蚓,是江南的树精,灵魂里潜藏着新生因子,便常插常新,生命在断裂与入土的疼痛中一次次复苏。
⑦江南柳,不只是“无心插柳柳成荫”的淡然,更有“截”后重生之灿然。那年冬天,从扶河边过,但见枝繁的密柳,齐刷刷被锯伐掉繁密的枝丫,光秃秃一截主干,让人心生疼惜。孰料,来年春天,一无所有的“枯干”,竞抽枝发芽,又生猛地垂成娇娆的绿姑娘了。
⑧抒发再生的奇迹,吟咏不灭的魂灵,这不正是江南柳吗?由此就不难理解历代文人雅士,如谢道韫、陶渊明、柳宗元、苏轼、欧阳修、左宗棠、蒲松龄、李渔和丰子恺等,为何会那般钟情于它了。柳之于他们,有不可企及的人生寄托,无以言传的深层意蕴,是升华灵魂的生命道具。
⑨灵魂不灭,生生不息,江南柳啊,你是灵魂的诗篇,生命的乐章。
1.文章主要从三个方面来写江南柳,依次是:柳的形态和声音、柳的妙处、。(2分)2.文段④划线句子说“江南人记得柳好,亦不忘柳之妙。”“柳之妙”体现在
和 两个方面。(2分)3.根据要求,完成下面题目。(4分)(1)说说加点词的表达效果: 狂颠的柳絮,点点白嫩的轻柔,让人无处逃避。..
(2)品析下面句子:
一株株柳,长成一首首妖娆的诗。
4.阅读下面材料,联系文章内容,说说材料中的“柳”包含着怎样的情思。(2分)材料: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今我来思,雨雪霏霏。(选自《诗经·采薇》。往:离开故乡。思:语气助词。)5.通读全文,说说你对文段①中“一颗不灭的灵魂”含义的理解。(4分)
西风胡杨
①胡杨生于西域。
②在西域,那曾经三十六国的繁华,都已被那浩茫茫的大漠吹洗得苍凉斑驳。仅仅千年,只剩下残破的驿道,荒凉的古城,七八匹孤零零的骆驼,三五杯血红的酒,两三篇英雄逐鹿的故事,一曲飘忽在天边如泣如诉的羌笛。当然,还剩下胡杨,还剩下胡杨簇簇金黄的叶,倚在白沙与蓝天间,倚成一幅慑人心魄的画,令人震撼无声。
③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坚韧的树。能在零上四十度的烈日中娇艳,能在零下四十度的严寒中挺拔,不怕侵入骨髓的斑斑盐碱,不怕铺天盖地的层层风沙,他是不死的树,是生命的树,是神树。那种遇强则强,逆境奋起,绝不放弃的精神,使所有真正的男儿热血沸腾。A霜风击倒,挣扎爬起,沙尘掩盖,奋力撑出。他们为精神而从容赴义,他们为信念而慷慨就死。虽断臂折腰,仍坚挺着那一副铁铮铮的风骨;虽伤痕累累,仍凸显着那一股硬朗朗的本色。
④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无私的树。胡杨是挡在沙漠前的屏障,身后是青山,是绿水,是城市,是村庄,是喧闹的红尘世界,是并不了解他们的芸芸众生。身后的芸芸众生,是他们生下来活下去斗到底的唯一意义。他们并不期望人们知道,他们将一切浮华虚名让给了鲜花,让给了芳草,让给了名山,让给了大川,而将这摧肝裂胆的风沙留给了自己。
⑤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包容的树。胡杨林中,有梭梭、甘草、骆驼草,他们和谐共生。胡杨林是硕大无边的群体,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团队,是典型的东方群体文明的构架。胡杨的根茎很长,穿透虚浮移动的流沙,竞能深入到二十多米的沙下去寻找泥土,并深深扎根于其中。如同中华民族,虽经无数风霜雨雪,仍然同根同种同文,独秀于东方。
⑥胡杨,是我平生所见最悲壮的树。他们生下来一千年不死,死了后一千年不倒,倒下去一千年不朽。这不是神话。无论是在塔里木还是在内蒙额济纳旗,我都看见了大片壮阔无比的枯杨,他们生前为所挚爱的热土战斗到最后一刻,死后仍奇形怪状地挺立在战友与敌人之间。B他们让战友落泪,他们让敌人尊敬,那亿万棵宁死不屈、双拳紧握的枯杨,似一尊巍然耸立的雕塑。一看到他们,就会想起岳飞,想起袁崇焕,想起谭嗣同,想起无数中国人的气节,一种大义凛然、慷慨赴死的气节。
⑦中华大地上,总有那么一批不求显达的精英,总有那么一批无私奉献的中坚,总有那么一批甘于寂寞的士子,如胡杨般昂首,如中流砥柱般挺立。如此不被人知的伟大才是真正的伟大,同理,不被人知的平凡才是真正的平凡。
⑧直到某日,被感动的上苍猛然看到这一大片美丽忠直、遍体鳞伤的树种,问:你们是谁?猎猎西风中有无数声音回答:我是胡杨。
1.作者笔下的胡杨有哪些特点?请简要概括。
2.联系上下文,说说第②段在文中的作用。
3.从上文画线的两个句子中任选一句,品味文句中蕴涵的语言运用的美或情感表达的美。4.请认真阅读第⑤段文字,选取你感受最深的一点,联系生活实际,简要谈谈你从中获得的感悟。(感悟深刻,语言流畅,最多可获加2分。)
春天来了
①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
②这期间,你应该在岸边多呆些时候。你就会发现,这漆黑而依旧冰冷的湖水泛起的涟漪,柔软又轻灵,与冬日的寒浪全然两样了。那些仍然覆盖湖面的冰层,不再光芒夺目,它们暗淡、晦涩、粗糙和发脏,表面一块块凹下去。有时,忽然“咔嚓”清脆的一响,跟着某一处,断裂的冰块应声漂移而去。尤其动人的,是那些在冰层下憋闷了长长一冬的大鱼,它们时而激情难耐,猛地蹦出水面,在阳光下银光闪烁打个“挺儿”,“哗啦”落入水中。你会深深感到,春天不是由远方来到眼前,不是由天外来到人间,它原是深藏在万物的生命之中的,它是从生命深处爆发出来的,它是生的欲望、生的能源与生的激情。它永远是死亡的背面。唯此,春天才是不可遏制的。它把酷烈的严冬作为自己的序曲,不管这序曲多么漫长。
③追逐着凛冽的朔风的尾巴,总是明媚的春光;所有冻凝的冰的核儿,都是一滴春天的露珠;那封闭大地的白雪下边是什么?你挥动大帚,扫去白雪,一准是连天的醉人的绿意。
④你眼前终于出现这般景象:宽展的湖面上到处浮动着大大小小的冰块。这些冬的残骸被解脱出来的湖水戏弄着,今儿推到湖这边儿,明日又推到湖那边儿。早来的候鸟常常一群群落在浮冰上,像乘载游船,欣赏着日渐稀薄的冬意。这些浮冰不会马上消失,有时还会给一场春寒冻结一起,霸道地凌驾湖上,重温昔日威严的梦。然而,春天的湖水既自信又有耐性,有信心才有耐性。它在这浮冰四周,扬起小小的浪头,好似许许多多温和而透明的小舌头,去舔弄着这些渐软渐松渐小的冰块。最后,整个湖中只剩下一块肥皂大小的冰片片了,湖水反而不急于吞没它,而是把它托举在浪波之上,摇摇晃晃,一起一伏,展示着严冬最终的悲哀、无助和无可奈何。终于,它消失了。冬,顿时也消失于天地间。这时你会发现,湖水并不黝黑,而是湛蓝湛蓝。它和天空一样的颜色。
⑤天空是永远宁静的湖水,湖水是永难平静的天空。
⑥春天一旦跨到地平线这边来,大地便换了一番风景,明朗又朦胧。它日日夜夜散发着一种气息,就像青年人身体散发出的气息。清新的、充沛的、诱惑而撩人的,这是生命本身的气息。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小鸟们不必再乍开羽毛,个个变得光溜精灵,在高天上扇动阳光飞翔。湖水因为春潮涨满,仿佛与天更近;静静的云,说不清在天上还是在水里、湖边,湿漉漉的泥滩上,那些东倒西歪的去年的枯苇棵里,一些鲜绿夺目、又尖又硬的苇芽,破土而出,愈看愈多,有的地方竟已簇密成片了。
⑦你真惊奇!在这之前,它们竟逃过你细心的留意,一旦发现即已充满咄咄的生气了!难道这是一夜的春风、一阵春雨或一日春晒,便齐刷刷钻出地面?来得又何其神速!这分明预示着,大自然囚禁了整整一冬的生命,要重新开始新的一轮竞争了。而它们,这些碧绿的针尖一般的苇芽,不仅叫你看到了崭新的生命,还叫你深刻地感受到生命的锐气、坚韧、迫切,还有生命和春的必然。1.“迈过冬天的门槛,春天来了”,作者笔下的春天有着怎样的特点?(举出三点即可)2.第②段中,文章特写了蹦出水面的鱼,这有何用意?
3.第⑦段中,“你真惊奇”一句有何作用?
4.本文善用修辞,语言富有表现力,请赏析下面这句话:
大地的肌肤——泥土,松软而柔和,树枝再不抽搐,软软地在空中自由舒展,那纤细的枝梢无风时也颤悠悠地摇动,招呼着一个万物萌芽的季节的到来。
5.在春天的文字里徜徉,你一定感悟颇深。请联系实际,谈谈你的春天的理解。
心田上的百合花
①在一个偏僻遥远的山谷里,有一个高达数千尺的断崖。不知道什么时候,断崖边上长出了一株小小的百合。百合刚刚诞生的时候,长得和杂草一模一样。但是,它心里知道自己并不是一株野草。它的内心深处,有一个内在的纯洁的念头:“我是一株百合,不是一林野草。惟一能证明我是百合的方法,就是开出美丽的花朵。”有了这个念头,百合努力地吸收水分和阳光,深深地扎根,直立地挺着胸膛。终于在一个春天的清晨,百合的顶部结出了第一个花苞。
②百合心里很高兴,附近的杂草却很不屑,它们在私底下嘲笑着百合:“这家伙明明是一株草,偏偏说自己是一株花,还真以为自己是一株花,我看它顶上结的不是花苞,而是头脑长瘤了。”公开场合,它们则讥讽百合:“你不要做梦了,即使你真的会开花,在这荒郊野外,你的价值还不是跟我们一样?”
③百合说:“我要开花,是因为我知道自己有美丽的花;我要开花,是为了完成作为一株花的庄严生命;我要开花,是由于自己喜欢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不管有没有人欣赏,不管你们怎么看我,我都要开花!”
④a在野草的鄙夷下,野百合努力地释放内心的能量。b有一天,它终于开花了。C这时候,野草再也不敢嘲笑它了。
⑤百合花一朵一朵地盛开着,花朵上每天都有晶莹的水珠,野草们以为那是昨夜的露水,只有百合自己知道,那是极深沉的欢喜所结的泪滴。年年春天,野百合努力地开花、结籽。它的种子随着风,落在山谷、草原和悬崖边上,到处都开满洁白的野百合。⑥几十年后,远在百里外的人,从城市,从乡村,千里迢迢赶来欣赏百合开花。许多孩童跪下来,闻嗅百合花的芬芳;许多情侣互相拥抱,许下了“百年好合”的誓言;无数的人看到这从未见过的美,感动得落泪,触动内心那纯净温柔的一角。
⑦不管别人怎么欣赏,满山的百合花都谨记着第一株百合的教导:
“我们要全心全意默默地开花,以花来证明自己的存在。”
1.“全心全意”和“默默”这两个词语用得恰到好处,请分别说说好在哪里? 2.根据上下文判断,“它那灵性的洁白和秀挺的风姿,成为断崖上最美丽的颜色。”这句话应放在第④段a、b、C哪个位置?
3.第③段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展示了“百合”怎样的形象?
4.本文的线索是什么?文章主要运用了哪种写作手法?
5.文章以“心田上的百合花”为题,有什么含义?
6.百合已长出花苞,野草为何还嘲笑它?假如你是“百合”或“野草”,该怎样做?
在春日里奔跑
暖暖的阳光大片大片地铺满操场,清新的空气已代替往日重重的雾霾,一支跑步的队伍出现了——整齐的步伐,响亮的口号,昂扬的气势,充满了春天的活力。这就是我们班,从往日的漠然和消沉中走出来的阵势,同样踏着春光前行的我,看着哪些自信而朝气的脸庞,往日的一幕幕浮上心头……
三周前的自习课,为了参加学校举办的跑操比赛,许多班级都积极地练操,唯有我们班的学生还留在教室打闹。班长站在讲台上,使劲拍着黑板擦,大喊;“静一静,静一静,大家下去练跑操……”却无人理睬,我埋头写着作业,心想:“练操和我无关,我凭什么像疯子一样在操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
对这件事情的极度不重视和我们漠然的态度终于激怒了班主任,他大发雷霆:“太过分了,比赛通知都下发一周了,为什么没有一节课,没有一 个人去练操?你们的责任心、荣誉感都去哪了?”回答他的还是死寂的沉默,暴怒下的班主任拂袖而去。
这时,一直欲言又止的班长又一次站了起来,他诚恳地对大家说:“老师说得对,集体荣誉靠得不是某一个人,是我们班级的全体学生,所以,从现在开始,我们马上去训练。”然而,大家的脑袋却不约而同地钻在书本里,没人呼应,我想想也是,这么关键的学习时刻,谁愿意将时间耗费在这上面呢?况且,得了荣誉又不是某个人的,有啥用?
班长见此情景,愤愤地拉开门,冲出了教学楼……
我有点幸灾乐祸地从窗户上望去,那“可怜”的班长:一个人,却好似领着一个“整齐划一”的班级,吹着哨子,喊着口号,振奋地在草场上一圈又一圈地跑着,我惊讶于他的执着甚至于是执拗,就跑去找他,他坚定地说:“我们我们班真的没有一个人去参加比赛,那我们就真的成了笑话了”。这句话,冲击了我,原来我自以为的聪明在和班长的作比中,竟然是如此地自私,我意识到了自己的渺小,意识到了我们的渺小。于是,我快步走向教室,我要以我学习委员的身份说服大家,参与到这样的集体活动中来。
这样的一支队伍终于出现了——开始是一两个,接着是三五个,然后是更多,最后是全部,迎着春风的醇厚,在阳光中,挥洒青春的激情,这激情,经过了冬日的阴冷,经过了雨水的淋洒,充满了青春的力量和上进的勇气,而且,这样的激情,还要引领我们不断向前、向前……
丁香赋
每当冰雪消融,一股细细的清香立刻浮满北国冰城,是丁香选择了哈尔滨,还是哈尔滨选择了丁香?问花花不语,天地间都在感叹着花与城的奇缘。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当春风尚未完全驱走哈尔滨的冰寒,丁香就像春天的使者,绽满枝头,如霞如烟,哈尔滨的春天实在是太短暂了。丁香就像春天里的一个梦,与哈尔滨的春天交相辉映,有了丁香花,哈尔滨的春天就变得芳香四溢,美伦美奂。
春天的丁香花,夏天的太阳岛,冬天的冰雪,是每个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几十万株丁香装点着哈尔滨的街道、公园、庭院。
丁香的花小如丁,数不清的小花汇到一起,一蔟蔟的,紫中带白,白中映粉,远远望去,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这情景给寒冬里走过来的人以张力,创造的热情,想象的驰骋。
丁香,花香袭人,在花草中,它的香气最为浓郁了,倘若你漫步街头,往往是还没有看见花,香气已先冲入鼻中,一代代的哈尔滨人就是在这沁人心脾的芬芳中梦想自己的未来。
丁香在我国有一千多年的栽培历史,它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古时,有许许多多关于丁香的传说,说丁香是“神树”,它能给人带来幸福。历代的文人墨客,又为丁香留下了许多名篇: “五月丁香开满城,芬芳流荡紫云藤”。
李商隐则用“芭蕉不展丁香洁,同向春风各自开”的诗句,描述情人的思恋之心。哈尔滨人把丁香作为自己的市花,丁香是他们情感的寄托,审美的移情,更是对生命价值的一种追求。
丁香花的生命力很顽强,能绽放在北纬45度线上,深得哈尔滨人的宠爱。
这里的丁香外表柔媚,但它的根紧紧地抓住土地,纤细的枝杆,劲健地支撑着一簇硕大的花冠,抵御着北方的风寒和干旱。
初春,丁香浓香馥郁花飞全城;深秋,浓绿的叶子也久久不肯落下;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哈尔滨人对丁香的深情,在于丁香的品格凝聚了塞北人独特的精神风貌,她聚小而成大气,抗艰难而争上游,坚韧、顽强,生机勃勃。
丁香是哈尔滨人精神的写照,丁香是北国历史的见证,丁香,秀美的花色,繁茂的花丛,把北国冰城装点得分外娇娆。
丁香是哈尔滨人的挚爱,哈尔滨是丁香永久的家园。1.阅读全文,说说作者赞美丁香花是为了赞美什么。
2.“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丁香开。”是根据________写的《_________________》中的诗句“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改写而成。
3.作者根据什么说丁香“给中国的文化平添了无限秀色”?(可用文中原句回答)
4.品味下面句子的精彩之处。① 花如云,花如海,花如霞。
② 就是到了严冬,它那无叶的枝条也在孕育着一个春天的花潮。
5.丁香花、太阳岛、冰雪是哈尔滨人心中的挚爱,南京的梅花、栖霞红枫、雨花石、玄武湖等也是南京人心中的挚爱。请你选择具有太原(含郊县)地方特征的一景或一物,写一段话,抒发自己的喜爱之情。(不得直接套用文中的原句,不超过60字)
古藤
(1)翻下来,腾挪上去,再翻下来,再腾挪上去,就像临产前的巨蟒,痛苦地不知如何摆放自己的身体;又似台风中的巨浪,狂躁不安地叠起万般花样。
(2)这该是多少藤的纠缠啊!洋洋洒洒不知多少轮回。可主人说这只是一棵藤时,我吃惊了。怎么能是一棵藤呢?但它确实是一棵藤,一棵独立的藤,学名叫“白花鱼藤”,属稀有的物种。
(3)好美的名字,有色有形,诗意盎然。这棵藤距离何仙姑家庙不远,说它沾了何仙姑的仙气,或何仙姑沾了它的仙气也未可知。
(4)我敬慕地站立着,品读着这棵意象万千的古藤。它一定受过无尽的苦痛:风雨剥蚀过它,雷电轰击过它,战火遭历过它。它依附的大树,长大,长高,长老,直到一个夜晚轰然倒塌。那伤感的声音,把一棵古藤的后半生弄得不知所措。现在那棵树只剩下一段冒出地表的枯树桩。藤,身子一半已朽,一些枝条乱于风中。花颜月貌,要么死亡,要么活着。
(5)无有依托就不再存有想法,就像失去娘的孩子,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直立而起,倒下,再直立。藤留下坚毅、痛苦、挣扎的过程。1300年风霜雨雪,把它变成根,变成树,变成精。
(6)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7)因也就想到,一位90高龄书法家出席一个领会,有人上前搀扶说,您老气色不错啊。老人说,色没有了,气还有。而看这藤,乃真气色。据悉,藤依然6月开花如瑞雪,而后还结果,花开季节,芬芳遍地,香气袭人。那该是多么迷人的意境啊!
(8)人其实同藤一样,从一点点爬起,活得不知有多艰难。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要学着做人,学着生活,学着应付,学着面对。
(9)见过一些社会底层的老人,这些人多是农家人,田间里辛劳一生,慢慢地累弯了腰,在墙角路边聊度余生,那腰也就更像一棵藤。我还在医院里看到一个老态女子,弯了的腰使头几乎垂于地面,走路时双手撑在脚上,脚挪手也挪,身子像个甲壳虫。进 了产房,你几乎忽略了她是一个女人,可她确确实实地生出了一个孩子,成为一个母亲,那是个大胖小子呢。这个枯藤一般瘦弱的女人,总是弯曲着身子,幸福地搂着她的白胖的儿子,那是她身上滋长出的嫩芽,是她生命的又一次接续。她不需要谁的同情与搀扶,她诠释了一个生命。
(10)我们试图找到白花鱼藤的起点与终点。很多的人绕来绕去,终不得结论。它没有根吗?没有头吗?也许真的就找不到答案了,它不再靠根活着,不再靠头伸展,只要生命在体内一息尚存,就以藤的个性,滋生、蔓延、上升、翻腾。很多人开始同这棵藤照相合影,但总是找不到合适的角度,它真不同于一棵树、一束花。有的干脆坐在了它弯曲的躯干上,于是又有一些人坐着或趴上去,我真担心它那枯老的身子会突然颓毁。但藤承受住了,为了我们的某种满足。
(11)我们热热闹闹地走后,它还将留在那里,守着它的岁月,守着它的孤独。当然也守着倔强的形象,被人凝注,被人思索,被人景仰。13.通读全文,请你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古藤的特点。
14.请品析第(6)段划线的句子。
藤,木的典范、水土的凝铸、生命的阐述,像不羁的狂草,有重笔的轻染,有淋漓的汁点。
15.“藤,要么死亡,要么活着。”这是一个___________关系的复句。16.请你谈谈第(8)段在文中的作用。
17.作者在第(5)段写“自己为自己做桩,自己为自己相绕”,第(8)段却写“要依靠亲人,依靠师长,依靠领导,依靠社会”,这两种生存方式你更赞成哪一种,请结合现实,谈谈你的看法。
像蒲公英一样生存
在我的印象中,蒲公英永远属于那种十分普通的小草。许多地方的田野山坡、路边墙角,都能见到它们的踪迹。
蒲公英的花朵和果实,富有浪漫的诗意。它的花朵呈现出一种纯粹的金黄,花形与菊花一般大小,风韵也不在菊花之下。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微风一吹,它们便像一朵朵降落伞似的,飘飘悠悠随风而去。
我曾对生长在不同环境中的蒲公英作过仔细观察。我发现那些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虽得以放任地滋长,自由地繁衍,快意地沐浴着酣畅的春风和雨露,但竟然全长得一副没精打采的模样。它们要么猥琐而呆板,要么苍老而枯黄,不能给人以更多值得咀嚼和品味的东西。也曾见识过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开紫色的花,枝叶和花朵都远比野生的肥硕壮实,但又觉得在那绚丽雍容的表象背后,总透着一股掩饰不住的俗气和肤浅,空有华表而缺乏内在的质感。
我先前工作的单位小院,也是随处可见蒲公英的生长,而且越是路边墙角,越是石 阶缝隙,生长得就越加旺盛。即使是那些已经浇灌了厚厚的混凝土面的院坝和走道之间,只要有哪怕是一丝丝龟裂的缝隙,它们都能扎根繁衍。单位曾组织我们将院里的蒲公英一次次地当作杂草垃圾铲除,但只要雨水一浇,过不了几天,它们又会滋长出鲜活的嫩芽。纵然把它们连根拔了,到第二年的春天,和风一吹,雨露一润,它们又重新萌发出新枝嫩叶,而且比上一年长得更茁壮,更旺盛。
那些生长在路道和台阶之间的蒲公英,为了避开行人的践踏和伤害,全都卧石而生,伏地而长。为了生存,它们刚一破土,就懂得向大地匍匐,懂得以一种隐忍和有度的伸屈来保护自己。这些生存在极其艰辛困苦甚至几近绝境的不毛之地的蒲公英,首要的课题就是想方设法地存活下来,然后长叶开花,繁衍后代。
在万物芸芸的自然界,蒲公英永远处于一种可有可无的配角地位。它没有牡丹“若教解语应倾国,任是无情亦动人”的美艳,没有桃花“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的喧闹,也没有海棠“朝醉暮吟看不足,羡他蝴蝶宿深枝”的得宠。但它总是默默而又尽情地开出黄色的小花,结出褐色的瘦果,为自己、为后代绵延生命的血脉。
每当看到这些卑微的蒲公英,我都为它们的生命内涵而产生一种莫名的感动。同时,我又惊异于同一类型的生命,处在不同的生存境遇中,它们所呈现的生命状态竟有如此的区别和差异。草木无性亦有性,世人有知亦无知。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面对充满诱惑而又浮躁的社会现实,倘若我们在羡慕那花天酒地、一掷千金的富贵生活,沉湎于碌碌无为、得过且过的平庸日子,哀叹社会不公、自己又怀才不遇时,想想那蒲公英,它会是一帖清热降火的良药,使我们领悟到生命的本质,将心态变得平和一些,心灵变得洁净一点。
11.“卑微的蒲公英”具有哪些“生命内涵”?请分点简要分析。(6分)
12.下列句子富有表现力.请加以赏析。(4分)① 等到果实完全成熟之后,它便会绽开成一柄柄洁白如雪、轻盈如羽的小伞儿,伞托上坠一颗圆锥形的、饱满而丰润的籽粒。
② 蒲公英在自己阴翳的心坎上引进阳光,在灰白的生命里添上亮色,而人却制造出桎梏,把自己牢牢地禁锢在狭小的世界里。
13.第3段写“长在丰腴土地上的蒲公英”和“被园艺师栽培驯化的蒲公英”,其作用是什么?(4分)
14.请简要指出本文所表达的思想意义。(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