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六千英里寻母》读后感
《六千英里寻母》讲的是一个意大利热那亚男孩的母亲因为家里陷于穷困,去阿根廷的首都打工。家人收到她几条信息后就没了消息,她的小儿子马尔可太想他的母亲了,就独自一人去南美洲去寻找母亲。他坐船到那里后,找不到母亲打工的主人家。发现他们已经搬家了。他又求助于当地人,向他们打听那人的去向,就这样一路上历经艰难,在饥饿、缺水的情况下没有放弃寻找母亲,终于找到了他母亲。此时他的母亲已经重病在身。当她的小儿子来到了她的病床前,她很开心,立即进行手术治疗。她的病也好了。
读了这个故事后,我十分感动。他一个十几岁少年,竟能奔波六千英里,不怕艰难险阻去寻找母亲,他的精神是值得我学习的,这是一个多么爱母亲的孩子啊!是一个多么孝顺的孩子啊!我的爸爸在我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是妈妈既给了我母爱观后感大全,也给了我父爱。在妈妈的精心爱护下,我过得很快乐!我也要去更多爱母亲,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做到不让妈妈担心,要孝顺妈妈。
第二篇:《寻母记》读后感
《寻母记》是意大利著名作家阿米契斯的名著《爱的教育》中篇幅最长,也是最让我感动的一篇文章。
文章主要讲述了在意大利一个贫困家庭中,母亲去阿根廷打工挣钱,已经两年没有和家里联系了,家里人都非常着急。于是家中十三岁的少年马尔科下定决心去遥远的阿根廷寻找自己母亲。他坐了十天十夜的船,历经千难万苦,终于在萨拉迪洛河畔附近的一所住宅里找到了母亲。母亲重病缠身,本来已经打算放弃治疗,可见了她的孩子,重新改变主意,重新接受治疗的感人故事。
文章最后,马尔科尔扑在母亲的怀里,紧紧拥抱在一起,马尔科找到了他的母亲,该有多高兴啊!想着他们团聚时候的样子,我自己的眼泪也流下来了。马尔科的努力和辛苦没有白费,我们也应该是这样的,没有什么是一帆风顺的,有许多事情是我们历经挫折与磨难才能够获得成功的喜悦。
马尔科有许多优秀的品质值得我们学习,为了和母亲见面,他做了一次别人想都不敢想的挑战。为了找到母亲,他长途跋涉,脚被磨得流出了鲜血,又冷又饿,但他还是没有放弃,忍受着巨大的痛苦,终于找到他的母亲,他对母亲的爱深深的感动了我。马尔科很勇敢,再加上一路上的坚持不懈,让我更加的敬佩他坚毅的信念!
读了寻母记,我又认识了一位英雄少年——马尔科。除了感动,他身上的那些优秀的品质也深深地影响着我。我想,马尔科这位朋友,以及他身上那些可贵的品质,将成为陪伴我一生的精神财富!
第三篇:读万里寻母有感
读《万里寻母》有感
今天我读了《爱的教育》中的《万里寻母》每月故事。这篇文章讲了一个工人家中的13岁孩子玛尔可,独自从意大利的热那亚去寻找妈妈。他经历了千辛万苦,当然也在许多人的帮助下找到了他的母亲,来到奄奄一息的母亲身边时,他的鞋子破了,胃病也犯了。玛尔可一来,妈妈就接受了手术,最后玛尔可的妈妈得救了。这篇文章写了玛尔可下定决心去找妈妈。从这个故事中,我想到了我以前小时候大哭大闹,要买这样那样的,妈妈就给我买了。还有一次在超市中我看中了一个几百元的玩具,我哭闹着叫妈妈给我买下了玩具。我一回家就迫不及待地玩起了玩具,一不小心“咔嚓”一声响,玩具全部都坏了。妈妈看到了,并没有批评我,更没有打我。但那时我确实很伤心,因为玩具坏了。
读了这篇文章,我很惭愧。妈妈每天非常的辛苦,我们应该理解她,做好自己该做的事。从这件事中我体会得到妈妈非常爱我。所以在今后生活中,我要利用空余时间多帮妈妈做点家务事,在今后学习中,我一定努力学习,以最好的成绩来回报妈妈对我那种无私的爱。
家长感言
通过对《爱的教育》中《万里寻母》的阅读,孩子被玛尔可历经千辛万苦,克服重重困难,最终找到了生命垂危的妈妈的这种不怕苦不怕累敢于同困难作斗争的精神所感动,同时也体现了主人公对母亲真挚的爱。它教会了孩子如何懂得去爱老师,爱父母,爱同学,并让小孩学会了如何关心他人,如何做人的道理。所以《万里寻母》这篇文章不愧是很好的阅读材料,它洗涤了孩子的内心中那种自私和任性,激荡起孩子心灵深处对老师和父母的爱,引导了孩子健康快乐的成长。
第四篇:四子寻母论文
周文宁 105111137 关于桂林四子寻母的思考
系部:动力工程系 班级:1111 班 姓名:周文宁 学号:105111137
摘要:今年8月1日下午,文辉兄弟73岁的母亲周月英在广西桂林市文辉开的奇石店里和孙子一起看电视,然后说出去散散步,但是直到天全黑了也没见回来,后来他们确定母亲走失了。经商量,他们除在桂林市区寻找外,还分赴永福、兴安等周边县、区,并向当地公安、民政、医疗等部门请求帮助„„持续两个多月,文辉、文石平、文石亮、文石明兄弟4人为寻找走失的母亲,80多个日日夜夜走街串巷,发《寻人启事》,访居民游客,奔波在寻母的路上。
他们寻母的举动被社会各界和数千万网友广为关注,并引发桂林“全城总动员”,“孝心”接力从普通市民传递到新闻媒体工作者、公安民警,大家齐心一起走上寻母的路途。
80多天寻母日子里,无数热心的人们拨通了文辉兄弟4人的寻母电话。这些电话有广西的,有湖南的„„桂林市副市长、市公安局局长黄济贤专门作出指示,要求全市民警立即加入寻找队伍,在全城进行大搜寻。
一场大规模的搜寻行动10月19日在整个桂林市全面展开:桥底下,民警对流浪人员逐一排查;在人口比较多的小区,民警给进出人员发放寻人资料„„当晚,出动的“寻母”民警就达到4000多人。
22日,桂林电子科技大学部分学生自发组织志愿者队伍,利用课余时间上街发放文辉的《寻母启事》,发动更多的市民帮助这4名孝子寻找母亲的下落。
然而,两个多月过去,人海茫茫,母亲杳无音讯,四兄弟没有停止寻找的脚步,心急如焚、望眼欲穿„„
在这个事件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文氏兄弟很好的继承和发扬了我们中华民族敬老尽孝的优良传统,还看到了我们的广大人民的热心以及政府和媒体的爱民、周文宁 105111137 其次是不懂得照顾和尊重父母。许多大学生形成了把父母长辈的照顾视为理所当然而不知回报的心理,有相当一部分人没有或很少主动照料过父母,没有为父母考虑过,缺乏反哺意识,尽管身体上已长大了,但是心理上依然幼稚、脆弱,处事、看问题考虑的只是自己的感受,很少顾及父母长辈的需要。
最后是不能满足父母的期望、缺少对父母的精神慰藉。一些大学生在学校不努力学习,注重玩乐享受,自尊心极强,存在着攀比心理,忘记了自己的责任和父母的期待;还有部分大学生很少问及父母、关心父母,往往到没钱时才想起父母,很多大学生也很少和父母进行情感沟通和交流,忽视了对父母精神上的关爱。
我觉得在大学生中会出现这样的情况,主要有三个原因。
首先是孝文化的意识观念淡漠。在之前的教育中由于孝文化的风气不浓厚。以至于大学生缺乏“孝”的观念。而且在成长教育过程中有关孝文化的知识传播得不够,所以很多学生对“孝”的理解也只是停留在表面。
其次是家庭孝教育缺位、重心失误。很多家庭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只是注重如何提高子女的学习成绩,把分数放在第一位,道德教育被视为无足轻重而淡化。有些父母过度宠爱子女,以至使其溺爱成性,造成其子女自身孝道观念的弱化。
再一个就是社会不良风气的影响。大学生健康成长离不开良好的社会文化环境。然而,当前的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产物冲击着很多学生的头脑,使得学生在这种不良社会风气的影响下丧失了自我,也丧失了行孝的权利。
尽孝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有责任和义务继承和弘扬,这对于我们发展自己和复兴中华都是不可或缺的。
不光是孝道,在此,我们还可以看到爱心是可以传递的,同时也是需要传递的,把一个人或者几个人的爱传递开来,由近及远,由窄及广,这是一种很大的力量。在现实生活中,我们需要这种力量,同样的,社会也需要这种力量。
爱心的传递,我觉得也许我们只需要拥有一颗感恩的心和一份坦诚的爱心。奉献自己微不足道的力量,做自己力所能及的事,就能用真爱回报社会,用真心帮助他人。俗话说勿以善小而不为,有时候就因为一个细微的善举,而身边的人便跟着重复同样的善举,慢慢地,会发现,这一善举不再是那一个人的专利,而是一种大众行为,于是乎整个社会风气因之而改变,“小善”成了“大善”。
第五篇:《寻枪》读后感
小说《寻枪》写作思路分析
文法学院社工090140984025黄娟 青年导演陆川所著的《寻枪》是由凡一平的《寻枪记》改编而成,它随着以此为剧本的同名电影一起上市,因为曾经看过电影《寻枪》,所以这次怀着浓厚的兴趣来领略一下剧本的风采。
《寻枪》描绘了在贵州的一个边陲小镇,民警马山一夜醉梦,梦醒之后发现自己的手枪被偷,而枪中尚有三发子弹,在起初的二十个小时里,马山为了防止影响自己的荣誉称号以及所在派出所的荣誉,对丢枪一事瞒而不报,独自一人跑遍小镇的边边角角急切的寻找手枪,从怀疑自己的儿子到怀疑参加妹妹婚礼的每一个人,几近精神崩溃,然而寻枪未果,马山不得不上报丢枪一事,局长关于丢枪隐患的一番夸大的假设令马山压力倍增,瞬间,整个小镇仿佛被阴霾所笼罩,马山在追寻“致命”手枪的过程中精神几度恍惚,然而,随着由那只失枪带来的命案,马山被关押进了拘留所,顶着巨大的压力,马山在拘留所里对案情有所突破,事实印证之后他得到了释放,但也被暂停了职务,他不甘心,想极力挽回自己的过失,最终发现是卖粉汤的刘结巴为了杀造假酒害人的周小刚报仇而偷走的,在夺枪的过程中,马山把剩下的两颗子弹留在了自己的身体中,面带笑容亲手终结了这次艰辛的寻枪历程。
纵观全文,作者在写作思路上呈明显的线索式串联,整篇小说被“寻枪”这个线索贯穿始终,从浅层来看,各个故事的展开、发展与终结都是以“寻枪”为根基的,仿佛是呈树枝状由主干到枝干再到枝叶,但细细品读下来,发现每条“枝干”似乎都能找得到所属的根结,看似一体实为分体,整个故事的写作思路从深层次来讲是多线并发的,明线仅有一条,即为马山苦苦寻枪,然而暗线条条深藏,但正如作者陆川所言,都归于一个“寻”字,诸如马山的妻子寻找失去的爱与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孩童眼中神奇的男女之别,罪恶的引发者周小刚不惜丢下那份良知寻找物质利益带来的巨大满足,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种种追寻的与那条寻枪的“明线”紧密的交织着,正如同与大树盘根错节的虬枝,作者这样的描述思路正是意在塑造更加扑朔迷离的寻枪之旅,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马山的形象。如此这般使故事立体化,人物生动化,以达到情节主线老干粗大,暗线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的效果。
与此同时,作者在勾画故事中考虑到了各个情节的横向联系,那就是以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做横向连接,从而把各个纵向线索真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巨大的故事网络,构建出一副可以“网住”读者的网。作者给主人公马山赋予多重生活角色:首先是父亲、丈夫的家庭角色;然后是周小刚口中的“马山兄弟”以及欠“老树精”一条命的战友等乡土熟人社会一员的角色;最后,特殊的是,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是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是对社会安全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社会角色。这样的各种身份,一下子就把其他纵向线索钩揽在了一起,使得每条线都不可能独立的发展下去,网络的构建推动故事情节整体性的前行。作者为他设计了如此繁杂的社会身份就是为了衍生出更多的矛盾,然后让读者亲自去追寻主人公到底是如何在寻枪的巨大压力下处理这些繁琐的社会关系的,以便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化,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接下来,作者让主人公马山选择了或者说倾向于他的警察身份,作者安排他在被停职的情况下依然全力追查枪的下落,而作者所塑造的另一位人物马山的初恋情人李小萌在此时就凸显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李小萌死于他丢失的枪下刺激到了马山更加疯狂的寻找枪的下落,以至于出现了种种幻觉,同时,李小萌的出现也激化了马山的家庭矛盾:小说之初,作者就刻意交代马山儿子的各种淘气行径以及马山妻子对丈夫不认真管教孩子的抱怨,在妻子眼中,马山本来就不是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而初恋情人的出现不仅让这位中年妇女危机感重重,家庭矛盾因此激化,马山顿感力不从心,压力又增一层。同时,作者把马山塑造为一个多疑的人,让他怀疑所有参加妹妹婚礼的人,这又理所当然的激化了马山
与这个乡土熟人社会的矛盾,使他孤立起来。重重的关系矛盾就这样被作者巧妙地勾勒出来,为最后描绘马山疯狂面对枪口的行为以及含着微笑离世埋下了伏笔,一来为主人公无处释放的压力找到了归宿,二来为寻枪之旅画下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这就是我在先看了《寻枪》这部电影,接着看了原版小说后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做出的个人分析,其中的不当之处还望老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