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教育寻真》读后感
在教育界中,李镇西老师的名字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曾在农村中学执教近十年,一直任教语文并当,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大学生;他一直不断地努力和学习,获得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
曾经拜读过李镇西老师的《爱心与教育》,对于像他这样一位对认真教育教学、对学生负责任、关爱学生、热爱生活的老师,实在佩服。最近有幸又读了李镇西老师的另一本著作《教育寻真》,有了更多思考感悟。
在书的总序中,李镇西老师谈到“爱是教育的前提,但远不是教育的全部”,因此为了对孩子们负责,我们应该做富有教育智慧的老师,而实现的途径,则是做一名反思型的老师。
要想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就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只有做到这四个“不停”,才能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提高。李镇西老师自己就是这样一位反思型教师。
在书籍中他用文字细细记录了他对中国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及中国传统教育到的转变,在序言中他就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真谛。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活在最真实的世界里,今天的教育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更应该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生存的能力。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依据考试成绩而评价学生,可是我们更应该理性地去分析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给予他们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他们能感受学习的快乐、领会成长的喜悦!
在书中他也更多地提到了德育工作暨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和。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辑——武侯杨帆,在这一章节中,他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当校长。他认为,真正的校长不是官,虽然拥有着某些教育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育。他在开学典礼上说“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普普通通的十几个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要真正做到又谈何容易。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觉得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动幸福!因为在书中,他展示了很多他曾经写给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信,以及他的教学日记,我深深被他感动了,在这些字里行间,充分渗透出了李老师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孩子们的爱,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懵懂、成长和快乐、幸福。现在有多少个老师能像李老师这样用心的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共同成长,并这么有心地保留那些珍贵的记忆?太令人折服了!
李镇西老师的这本书中体现了他在教育教学的各个领域的反思,让我明白,其实教育的每个细节都是真真事实的事情,做为教育工作者来说我们只有用真心才能去感动我们的学生,才能去铸就教育的辉煌;教育的每个细节都是让人感动的,每一个小细节都是一个个细小的片段,把他们汇集在一起就是一部感人的巨著;教育的每个细节都是最真诚的,因为教育本身就是最真诚,最温馨,最美丽的人间之花。
我想,也许正是李镇西老师有这样一颗“真”心,才能收获这么多“爱”,才能在不断的反思中进步成长。我决心向李镇西老师学习,做一名反思性教师,不断寻求教育真味,在品味中感动,在感动中收获。
第二篇:《教育寻真》读后感
《教育寻真》读后感
今年寒假我阅读了《教育寻真》这本书,是由李镇西老师撰写的,我觉得写的非常棒!也发自内心的佩服他。说到李镇西老师,其实我很早以前就听说过这个名字,也初步了解了他的故事,他曾在农村中学执教近十年,一直任教语文并当班主任,培养出了一大批的大学生。他一直不断的努力和学习,获得苏州大学教育哲学博士学位,并被评为语文特级教师,曾荣获四川省成都市优秀专家、2000年“全国十杰中小学中青年教师”提名奖。现任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校长。读完他的这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我被他对教育的认真态度、对学生负责任的心、对学生的爱和对生活的用心所深深折服。
在书的总序中,他就谈到读书、写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提高,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然后在书籍中他用文字细细记录了他对中国教育新理念的理解及中国传统教育到素质教育的转变,在序言中他就引用了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真谛。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活在最真实的世界里,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今天的教育者更应该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生存的能力。我们老师尽可能不欺骗学生——哪怕是无意的欺骗,也是我们最起码的教育良心,也是我们教育者的信心所在,我们要用道德培养道德,用心灵赢得心灵。可是在我们的现实教育中似乎都是唯分数论,分数就能说明一切、就能代表一切。难道真的一切尽在分数中吗?什么时候我们的教育才不需要靠分数说话呢?现在终于有越来越多的愿意抛开分数谈教育了,虽然我们不能完全放弃依据考试成绩而评价学生,可是我们更应该理性的去分析不同学生的考试成绩。用不同的标准评价学生。给予学生更多的关心与爱护,让其能感受学习的快乐、领会成长的喜悦!
在书中他也更多地提到了德育工作暨班主任工作,向我们分享了他的班主任管理经验和心得体会。其中我印象最深的是第四辑——武侯杨帆,在这一章节中,他讲述了他为什么要当校长?在我们的眼中,校长就是“官”,但他不这样认为,他认为,真正的校长不是官,虽然他拥有着某些教育行政管理的权力,但这种权力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教育。说得多好啊,只有这样的校长,才能真正实现“官”的价值。同时他在开学典礼上讲话的主题“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这句话,我也非常欣赏,因为我知道这普普通通的十几个字蕴含了丰富的情感,而要真正做到更是谈何容易。但看了李老师的这本书,我觉得他做到了,真正做到了让人们因为他的存在而感动幸福!因为在书中,他展示了很多他曾经写给学校老师、家长和学生的信,以及他的教学日记,我深深被他感动了,在这些字里行间,充分渗透出了李老师对学校老师、对学生家长,以及对孩子们的爱,同时也向我们诠释了他的懵懂、成长和快乐、幸福。我想现在有多少个老师能像李老师这样用心的与老师和家长沟通,与学生交流、共同成长,并这么有心地保留那些珍贵的记忆?太令人折服了!
我想:李老师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用文字书写了他的青春,用爱心谱写了教育的新篇,用爱谱写了一个又一个的传奇,因为他认为:爱,是一种依恋;爱,是一种尊重;爱,是一种智慧;爱,是一种浪漫;爱,更是一种责任,只有这样,你才能感受学生的快乐,体会当老师的幸福,因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让我们都去寻找教育的“真”,去感受教育的幸福吧!
第三篇:《林徽因寻真》读后感
《林徽因寻真》读后感
林徽因——一个让人产生无限遐想的名字,不仅有着绝美的容貌,更集无限才华与一身。身为一名才女,她的故事自然被人们津津乐道,媒体的报道、电视剧的热播自然也层出不穷,然而对这么一位旷世才女,仅从这些方面去认识未免片面了些,况且这些作品里存在着不同程度的史实错讹乃至无中生有、捕风捉影的情节,读者和观众看到的是一个失真的林徽因。《林徽因寻真》便是作者搜集各种史实资料和访谈录、从各个方面道出了隐藏在林徽因背后的真实故事,还读者一个真实的林徽因。
本书作者是现代文学研究专家,多年关注林徽因其人其事及诗文创作,立志还林徽因于真实,他一面走访林氏亲属,一面辛苦爬梳于纸页泛黄的民国旧报刊中,积十余年之功,钩沉索隐、辨析考证,发现了不少林徽因佚文、佚诗和佚简,得到了大量切实可信、有根有据的资料。
林徽因爱过徐志摩吗?林徽因的诗歌名作《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是写给谁的?同为著名才女作家,林徽因与冰心、凌叔华为何发生龃龉?从民国才女到清华园里的建筑学家、共和国国徽的设计者之一,林徽因走过了怎样的人生道路?这些被人津津乐道的话题,或许一直被人们错误地流传着,甚至被奉为佳话。然而事实真的如此吗?
林徽因总是和徐志摩扯在一起,一般的传记,对两人之恋总是要花费笔墨渲染一番的,然而事实是,林徽因根本没有爱过徐志摩,他们之间的恋情纯属子虚乌有!这着实让人一惊,却又不得不相信,因为作者的大量资料和考证着实让人信服。
关于林徽因与冰心结怨的说法,作者也进行了简略的描写“为了《我们太太的客厅》,林徽因与冰心生了嫌隙”,但这种说法也并非绝对,“她俩均为杰出女性,但属于性格、气质乃至处世态度、人生哲学都很不相同的类”,关于两位女作家“结怨”的是非曲直本文也就没再做详细叙说。
此外,本文还从各个方面讲述了林徽因,如林徽因未完成的剧本、林徽因与林微音、林徽因的译作、美术作品、笔名和佚诗、人格和才华等等,向读者展示了一个全面而又真实的林徽因。
读完此文,不得不佩服作者追根究底的能力和求知探索的精神,与此同时,也对一代才女林徽因有了一个真实而深入的了解。她美丽的一生让人赞叹!她用爱和浪漫点缀了生命!她用美丽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这样美好的一首诗篇!
第四篇:教育寻真
《教育寻真》读后感
邱馆小学 刘红梅
今年1月份,学校开展教师“读书交流”活动,校长给我了一本名叫《教育寻真》的书籍,是由李镇西老师撰写的,读完整本书,我觉得受益匪浅,我被他对教育的认真态度、对学生负责任的心、对学生的爱和对生活的用心所深深折服。
在序言中引用陶行知先生的: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这句话道出了我所理解的教育的真谛。我想每个人都应该是活在最真实的世界里,师者,不仅传道、授业、解惑,我想今天的教育者更应该要教会学生求知的方法与技能、让学生明白做人的道理以及生存的能力。他还谈到读书、写作的重要性,强调要做一个“反思型”的老师,要提高自己的专业化水平,要不停地实践、不停地阅读、不停地写作、不停地思考,在不断的反思中得到提高,他自己也是这么做的。
在本书中他还对教师们提出四点建议:一是教师应该做读书人,老师只有不断地更新知识,才能应付不断变化的学生。二是教师应做文化人,做一个有知识、令人尊敬的人。三是教师应该做教育思考者,在教学和学习中,要不断总结经验,反思自己,在不断思考中成长自己。四是教师应该做写作带头人,写作是生命倾诉的高雅形式,是情感的流露与思想的表达。最后他送给老师一句话:“愿读书成为我们老师的一种生活方式”,听完这句话,我明白了,我们要发自内心的去读书,用心地去读书,要把读书当做我们生活的一部分,一种休闲、放松的生活方式,在读书中去享受快乐,收获成功。
第五篇:《寻枪》读后感
小说《寻枪》写作思路分析
文法学院社工090140984025黄娟 青年导演陆川所著的《寻枪》是由凡一平的《寻枪记》改编而成,它随着以此为剧本的同名电影一起上市,因为曾经看过电影《寻枪》,所以这次怀着浓厚的兴趣来领略一下剧本的风采。
《寻枪》描绘了在贵州的一个边陲小镇,民警马山一夜醉梦,梦醒之后发现自己的手枪被偷,而枪中尚有三发子弹,在起初的二十个小时里,马山为了防止影响自己的荣誉称号以及所在派出所的荣誉,对丢枪一事瞒而不报,独自一人跑遍小镇的边边角角急切的寻找手枪,从怀疑自己的儿子到怀疑参加妹妹婚礼的每一个人,几近精神崩溃,然而寻枪未果,马山不得不上报丢枪一事,局长关于丢枪隐患的一番夸大的假设令马山压力倍增,瞬间,整个小镇仿佛被阴霾所笼罩,马山在追寻“致命”手枪的过程中精神几度恍惚,然而,随着由那只失枪带来的命案,马山被关押进了拘留所,顶着巨大的压力,马山在拘留所里对案情有所突破,事实印证之后他得到了释放,但也被暂停了职务,他不甘心,想极力挽回自己的过失,最终发现是卖粉汤的刘结巴为了杀造假酒害人的周小刚报仇而偷走的,在夺枪的过程中,马山把剩下的两颗子弹留在了自己的身体中,面带笑容亲手终结了这次艰辛的寻枪历程。
纵观全文,作者在写作思路上呈明显的线索式串联,整篇小说被“寻枪”这个线索贯穿始终,从浅层来看,各个故事的展开、发展与终结都是以“寻枪”为根基的,仿佛是呈树枝状由主干到枝干再到枝叶,但细细品读下来,发现每条“枝干”似乎都能找得到所属的根结,看似一体实为分体,整个故事的写作思路从深层次来讲是多线并发的,明线仅有一条,即为马山苦苦寻枪,然而暗线条条深藏,但正如作者陆川所言,都归于一个“寻”字,诸如马山的妻子寻找失去的爱与激情,马山的儿子寻找孩童眼中神奇的男女之别,罪恶的引发者周小刚不惜丢下那份良知寻找物质利益带来的巨大满足,偷枪的刘结巴寻找心目中的正义。种种追寻的与那条寻枪的“明线”紧密的交织着,正如同与大树盘根错节的虬枝,作者这样的描述思路正是意在塑造更加扑朔迷离的寻枪之旅,塑造更加丰满的人物形象,尤其是主人公马山的形象。如此这般使故事立体化,人物生动化,以达到情节主线老干粗大,暗线虬枝盘曲,一簇簇柔条,绿叶如盖的效果。
与此同时,作者在勾画故事中考虑到了各个情节的横向联系,那就是以人物错综复杂的关系来做横向连接,从而把各个纵向线索真正交织在一起,形成一幅巨大的故事网络,构建出一副可以“网住”读者的网。作者给主人公马山赋予多重生活角色:首先是父亲、丈夫的家庭角色;然后是周小刚口中的“马山兄弟”以及欠“老树精”一条命的战友等乡土熟人社会一员的角色;最后,特殊的是,他还是一名人民警察,是社会体系的维护者,是对社会安全具有不可推卸责任的社会角色。这样的各种身份,一下子就把其他纵向线索钩揽在了一起,使得每条线都不可能独立的发展下去,网络的构建推动故事情节整体性的前行。作者为他设计了如此繁杂的社会身份就是为了衍生出更多的矛盾,然后让读者亲自去追寻主人公到底是如何在寻枪的巨大压力下处理这些繁琐的社会关系的,以便使得故事情节更加真实化,更加扑朔迷离,引人入胜。接下来,作者让主人公马山选择了或者说倾向于他的警察身份,作者安排他在被停职的情况下依然全力追查枪的下落,而作者所塑造的另一位人物马山的初恋情人李小萌在此时就凸显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正是李小萌死于他丢失的枪下刺激到了马山更加疯狂的寻找枪的下落,以至于出现了种种幻觉,同时,李小萌的出现也激化了马山的家庭矛盾:小说之初,作者就刻意交代马山儿子的各种淘气行径以及马山妻子对丈夫不认真管教孩子的抱怨,在妻子眼中,马山本来就不是称职的丈夫和父亲,而初恋情人的出现不仅让这位中年妇女危机感重重,家庭矛盾因此激化,马山顿感力不从心,压力又增一层。同时,作者把马山塑造为一个多疑的人,让他怀疑所有参加妹妹婚礼的人,这又理所当然的激化了马山
与这个乡土熟人社会的矛盾,使他孤立起来。重重的关系矛盾就这样被作者巧妙地勾勒出来,为最后描绘马山疯狂面对枪口的行为以及含着微笑离世埋下了伏笔,一来为主人公无处释放的压力找到了归宿,二来为寻枪之旅画下了一个完满的句号。
这就是我在先看了《寻枪》这部电影,接着看了原版小说后对作者的写作思路做出的个人分析,其中的不当之处还望老师指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