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
【礼仪之邦】
摘要:重振礼仪之邦已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而礼仪家教是构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点。儒家价值观依托礼仪而成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国社会这同时也使中国社会成了礼仪之邦。如果说礼仪建设是儒家价值观的制度化,那么礼仪家教则是如此制度化的落小、落细、落实。礼仪家教作为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文明养成的最初实践;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过程而言,主要化习惯为德性的自然而然。“五四”以后,由于种种原因,传统礼仪不再成为家庭日常教育和学校教育的组成部分,因此,中国作为“礼仪之邦”已经出现了名存实亡的危机。克服这一危机的起点是继承礼仪家教的传统,让礼仪回归家教。
当今社会流行的“家教”,是以给孩子请家庭教师补习文化知识为内涵的。其实,在中国本来的传统中,评价某个人是否有家教,主要不是指文化知识,而是指道德修养,其外在的表现就是行为举止是否合乎礼仪,通俗地讲就是懂礼貌或懂礼数。传统家教的名著《颜氏家训》就贯穿着礼仪教育,作者颜之推指出:“吾家风教,素为严密。”其礼仪家教十分系统,“晓夕温清,规行矩步,安辞定色,锵锵翼翼,若朝严君焉”。即早晚实行奉养父母的温清之礼,行走言谈都要合乎礼仪的要求,神色安详,谦恭谨慎。颜之推编撰这本家训,是为了使这样的家教门风得以传承,“整齐门内,提撕子孙”。中华民族以礼仪之邦而著称。孟子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孟子·离娄上》)礼仪家教正是儒家修身的第一课,是构建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基点。现在重振礼仪之邦已成为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课题,只有让礼仪回归家教,中华民族礼仪之邦的传统才能得到继承和发扬。
一、礼仪之邦:儒学价值观制度化的产物
中华民族成为礼仪之邦,是儒学价值观制度化的产物。这是礼仪家教作为构建礼仪之邦基点的前提。
孔子主张“道之以德,齐之以礼”(《论语·为政》),即以礼治国,这一主张在汉代以后一直主导着中国社会。儒家之礼仪集中表现于“三礼”,即《周礼》《仪礼》《礼记》三部经典,内容包罗了政治制度、宗教仪式、法典刑律、道德规范、日常生活准则等。广义的制度是指组织人类共同生活、规范和约束个体行为的一系列规则,儒家之礼仪正可以这样的制度概念予以概括。对于价值观念之“仁”和制度规范之“礼”的关系,孔子认为前者必须通过后者才能得以普遍实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论语·颜渊》)因此,礼仪的实施就是儒家价值观制度化的落实,礼仪之邦就是在这落实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
显然,礼仪之邦形成的历史起点是儒学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而这又是通过确立礼仪即儒学价值观制度化而实现的。儒学价值观成为主流价值观无疑是在汉代。但这并非如一般人们印象中那样简单:汉武帝采纳了董仲舒“独尊儒术”的建议,于是儒学三纲五常的价值观就得到了确立。历史的事实是:汉武帝宣示“独尊儒术”的53年以后,在公元前81年召开的盐铁会议上,官位仅次于丞相的御史大夫桑弘羊和贤良、文学等儒生展开激辩,前者批驳后者的儒家重“仁义”的价值观,并明显地占据了上风。这表明儒学价值观即使在最高领导层内也没有得到普遍认同。盐铁会议是在汉昭帝时召开的,继汉昭帝之后的汉宣帝还是强调:“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汉书·元帝纪》)
历史从西汉演进到东汉,公元78年召开了白虎观会议。这距盐铁会议已经有近百年之遥。陈寅恪认为根据这次会议编撰的《白虎通义》标志着儒家三纲五常价值观通过制度化而得以确立。他说:“吾中国文化之定义,具于《白虎通》三纲六纪之说。”“夫纲纪本理想抽象之物,然不能不有所依托,以为具体表现之用;其所依托以表现者,实为有形之社会制度。”在他看来儒学价值观在汉代以后的有效确立,不在其思想学说之精深(就此而言不如佛道),而在其社会历史过程中的制度化:“儒者在古代本为典章学术所寄托之专家。李斯受苟卿之学,佐成秦治。秦之法制实为儒家一派学说之所附系。《中庸》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即太史公所谓‘至始皇乃能并冠带之伦’之‘伦’)为儒家理想之制度,而于始皇之身,而得以实现之也。汉承秦业,其官制法律亦袭用前朝。遗传至晋以后,法律与礼经并称,儒家《周官》之学说悉采入法典。夫政治社会一切公私行为,莫不与法典相关,而法典实为儒家学说之具体实现。故两千年来华夏民族所受儒家学说之影响,最深最巨者,实在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而关于学说思想方面,或转有不如佛道二教者。”所谓“制度法律公私生活之方面”,就是指儒家礼仪对于政治制度、法律制度和生活制度的影响,这说明了儒家价值观依托礼仪而成为了制度化的存在,由此深入地左右了中国社会。这同时也使中国社会成了礼仪之邦。
二、礼仪家教:文明的养成与化习惯为德性
礼仪家教作为构建礼仪之邦的基点,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作用而言,主要是文明养成的最初实践;就其作为个体德性培养的过程而言,主要化习惯为德性的自然而然。
重视礼仪家教对于文明养成的作用,是与中国传统社会以家族为本位的特点分不开的。在以家族为本位的基础上形成的以儒家为主导的传统文化,如著名历史学家钱穆指出的:它有两个西方文化没有的概念,一个是“礼”,一个是“族”。“在西方语言中没有‘礼’的同义词。它是整个中国人世界里一切习俗行为的准则,标志着中国的特殊性。正因为西语中没有‘礼’这个概念,西方只是用风俗之差异来区分文化,似乎文化只是其影响所及地区各种风俗习惯的总和。如果你要了解中国各地的风俗,你就会发现各地的风俗差异很大。然而,无论在哪儿,‘礼’是一样的。‘礼’是一个家庭的准则,管理着生死婚嫁等一切家务和外事”;“中国文化还有一个西方文化没有的概念,那就是‘族’”,家族的形成是与“礼”所规定的准则从家庭成员延伸到所有亲戚相联系的,“只有‘礼’被遵守时,包括双方家庭所有亲戚的‘家族’才能存在。换言之,当‘礼’被延伸的时候,家族就形成了,‘礼’的适用范围再扩大就成了‘民族’。中国人之所以称为民族,因为‘礼’为全中国人民树立了社会关系的准则”。这就是说,由于作为全民族社会关系准则的“礼”,首先是以家庭为原点,然后扩展到家族和民族,所以,中国传统的家教就把礼仪放到极其重要和突出的位置了。俗话说“国有国法,家有家规”。家规的形成和延续无疑是依赖于家教的,各家的家规会有不同,但它们都是以普遍性的“礼”为依据的。因此,旧时所谓书香门第,在住宅的大门上,往往写着“诗礼传家”四个字,以标榜门风家教。这样的家教传统在孔子那里就已经存在了。《论语·季氏》记载,陈亢问孔子的儿子孔鲤:“你是老师的儿子,一定得到老师特别的传授吧?”孔鲤回答道:“父亲对我的教育,其实和大家是一样的。如果说有单独的传授,那只有两次。有一次,他老人家独自站在庭中,我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诗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习诗,就不会说出有文采的话。’于是我开始学习诗。不久,他又站在庭中,我又从他面前走过,他问我:‘学礼了吗?’我说:‘没有。’他说:‘不学礼,就不能在社会上立足。’于是我又开始学礼。我独自受到父亲教导,就是这两次。”陈亢听后高兴地说:“我问了一件事,却得到了三件事,我知道了诗、礼的用处,知道了君子要求孩子继承的家风是诗和礼”。以后儒家思想被称作“礼教”,其中的重要涵义就是以礼为教,即通过礼制而实现教化的价值。因此,传统社会把礼仪作为家教的基本内容,并以是否知书达礼来评价某个孩子是否有家教。
在《论语》中孔子几次强调“不知礼,无以立”,把对于礼仪的家庭教育看作是孩子将来立足于社会的根基,是有见于人和动物的区分。人们呱呱坠地时是自然人,也就是说只具有类似动物的本能,要从这样的自然人成长为被社会所认同的人,就必须按照社会通行的行为准则即礼仪来规范自己。这就是说,家庭礼仪教育是孩子走向文明的第一步。所以,《礼记·冠义》说:“凡人之所以为人者,礼义也。”《礼记·曲礼》说:“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 是故圣人作,为礼以教人,知自别于禽兽。”认为人与动物的区分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是否有礼。就是说,如果没有礼仪的规范,人只是衣冠禽兽。正是有见于此,传统礼仪的有些规定是为了抑制人依然遗留着的动物习性。如《礼记·曲礼》中的如下规定:“毋抟饭,毋放饭,毋流歌,毋咤食,毋啮骨,毋反鱼肉,毋投与狗骨,毋固获,毋扬饭,饭黍毋以箸,毋喔羹,毋絮羹,毋刺齿,毋歌醢。”取饭时不要把饭抟成团,不要把手中的余饭放回食器,喝汤时不要倾流不止,上菜时舌头不要在口中作声,不要把骨头啃得有响声,不要把咬过的鱼肉放回食器,不要把肉骨扔给狗,不要专吃最好的食物,不要用手扬去饭的热气,吃黍时不要用错餐具,吃羹时不要连羹中的菜都不嚼就吞下去,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羹,不要当别人面剔牙,不要重调主人已经调好的肉酱。如此详尽的规定,是为了使人们自觉意识到,即便吃饭,也应该在端饭举筷之际体现有别于动物的进食习惯。就是说,家庭作为孩子文明养成的最初的摇篮,首先是从养成其合乎礼仪的行动规范开始的。《论语·宪问》记载:有位“阙党童子”常为党正(基层行政单位负责人)传信,孔子见其行为不合乎礼仪,大模大样地与长辈并排同坐和并肩而行,于是断定他只是急于出人头地,成人后无论在学问上还是在品德上都将不足为道,“吾见其居于位也,见其与先生并行也,非求益者也,欲速成者也”。这个童子有如此举止,显然是缺少礼仪家教所致。可见,没有礼仪家教的最初文明养成,孩子很难真正地健康成长。
如上所述,儒家的礼仪建设是为了将其价值观念制度化,因而礼仪教育的目的在于涵养个体的德性。礼仪家教的重要在于使礼仪涵养德性的过程成为化习惯为自然的过程,而不是空洞生硬的说教。
第二篇:礼仪之邦演讲稿
礼仪之邦演讲稿1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判断一个的道德修养和性格。因此,“礼”可以说决定一人个有成败。
我国从古至今出现了众多赞美“礼”的故事,如孔融让梨、三顾茅庐、郭巨埋儿等,虽然有些故事不免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也从中告诉并教导人们言谈举止要有礼貌并对待他人要和善等。这些故事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仍流传至今,说明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礼”表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表现在举止优雅、语言文明,更重要的是“礼”注重那些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体现“礼”。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成龙讲关于细节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就是说成龙拍电影,有一天下雨了,制片人碰巧路过并要载上他。成龙没有立即上车而是在车旁将脚上的水抖干之后才坐上去,以防弄脏了制片人的车,在下车时仍不忘说一句谢谢。“礼”就在于细节,如果你注意了那些细节,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冲出地球、飞翔于太空的苏联航天人加加林。他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竞争都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有技压群雄的水平,也不是因人他有坚如磐石的靠山,而是因为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细节:在宇航员集体参观宇宙飞船时主设计师注意到了一人细节,所有参观的宇航员中只有加加林在进舱时脱掉了鞋子。主设计师被感动了,他觉得加加林是唯一尊重他、爱护他劳动成果的人,只有把飞船交给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人,他才放心。于是加加林获得了这份荣耀,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有人觉得礼过于迂腐,礼貌过于麻烦,但只要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能给他人传递善意。之所以如此,“礼”才会被保留至今。
礼仪之邦演讲稿2
本文是由上传的:礼仪之邦演讲稿。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浮章之美,谓之华夏也。
华夏更倾向于代表一个文仪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是‘礼和仪’几千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国无数志士、圣君、贤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经由他们长期努力和奋斗,而为中国赢得的誉称。中国礼仪文化绵延数千年,举世无可比。它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会忘记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小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孔融让梨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杨时程立雪感动老师,得以收之为徒;张良三次捡鞋,得之兵书成为国之栋梁。这都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礼仪道德的所在。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也应该处处崇尚这种文明礼节?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国历来就有“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古训。美好的仪容仪表也是一个人函养的外在表现!时代发展的今天,仪容仪表更是一个人的标志,同样也是一张重要的无字名片!
礼仪之邦演讲稿3
中国具有五千年礼貌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生活、工作时都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礼记〉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恭敬,而毫无表情,也是不够的。就应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获互爱,友好相处。
作为炎黄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人!
礼仪之邦演讲稿4
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但是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礼仪还是存在的。
记得暑假,我和妈妈去上海玩,因为天气很热,我就买了杯喝的,当我们去看老虎区时,因为人很多,人们就排着队,绕着走一圈,这看起来比较好。我前面是个阿姨和叔叔。
这时,不知道为什么东西绊到我了,我人一下子失去了平衡了,人和没有盖上盖子的水一起扑到了阿姨的背上,只听见阿姨叫了一声,我急忙跟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听见旁边的叔叔说:“哎呦!你怎么回事,会不会走路啊!你看看,衣服都湿了,怎么办啊?”我心想:完了,完了,这下可怎么办啊!”这时,我再一次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只听见阿姨温柔地对我说:“没事的',你干嘛对她这么凶啊!你看,把她都吓坏了,只是水而已嘛,天气那么热,一会就干了,没事的。”听到这一番话,我原来的紧张很焦虑完全没了。我急忙从包里拿出一张餐巾纸帮阿姨擦,只见阿姨拿过餐巾纸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吧!”阿姨的宽容再一次感动了我。但是,只听见那位叔叔拉着阿姨用很冷淡的语气说:“我们走。”
这时,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一个是宽容,而另一个是狭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动作,能表达一个人的内涵,所以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化,经济再怎么发展,有时候应该适当的用一下。
礼仪之邦演讲稿5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是“礼尚往来”的。1949年前,我们和“友邦人士”的交往就属于“礼尚往来”--当然,到底谁吃亏是算不清楚的,只怕算清了也会说不清吧。
诚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譬如,我们的“友邦人士”--美国,毁我大使馆后赔礼道歉。他们所谓的“礼尚往来”,也就是损害中国的利益,“误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后,表示一下“深深的'歉意”吧!
我不善交友。但我知道朋友是有许多类的。美国这类“友邦人士”大概是“不打不相识”的那种吧!
不是吗?追溯到1949年前,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有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是美国。如今解放后,晓得新新人类的交往是亲密无间的,就与我们“打打闹闹”,“玩玩笑笑”起来了。
首先,便是炸大使馆,看到过朋友之间的打闹吗?譬如,摔破了书再帮助粘好之类的。哪知中国人小气,区区一个大使馆,闹了半天,又是游行,又是示威,使得朋友很尴尬,又保证再也不会了。
于是,“友邦人士”晓得中国“一本正经”了,就充起诤友来了。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中国没有人权,面红耳赤地争啊争。“友邦人士”终于生气了,“友邦人士”第二次“惊诧”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小心眼的中国在保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未经许可闯入中国领空的美国侦察机“轻微磨擦”一下,可懂得“人权”的“友邦人士”却拒不道歉!
中国就是放不下“礼尚往来”的架子,真是想不开。
这便是中美外交史。
中国,依旧是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演讲稿6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包括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要素。上有阳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长成了“三棵大树”,这三棵大树就是儒、道、释,好比这片“沃土”里的`氮、磷、钾,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先师用这种文化治理鲁国三个月就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之客归之”的社会状况;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达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可见其和谐程度;山西晋商,运用儒家思想,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诚信为本称雄商场五百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一直随时代发展至今仍闪耀光芒。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GDP总值,一直占全球第一,占53%,最多时达到80%;到鸦片战争前依然是占32.9%,仍是世界第一;而20xx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GDP的6%,美国占18%。中国当了几千年的世界第一强国,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民族文化!
而且,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唯有5000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国家本身有这么好的文化,为什么不去学习呢?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文明?为什么不去传承呢?
具体到我们的教育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视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对于学校来说,就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着眼于继承发展它的心髓,适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
现在我要说,要想得到智慧、尊严、快乐,那么你一定要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而且要用自己毕生的力量去传播,因为现在全世界都需要这种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天下之事教育为先!
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子孙后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净化灵魂,升华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第三篇:礼仪之邦演讲稿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浮章之美,谓之华夏也。
华夏更倾向于代表一个文仪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是‘礼和仪’几千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国无数志士、圣君、贤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经由他们长期努力和奋斗,而为中国赢得的誉称。中国礼仪文化绵延数千年,举世无可比。它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会忘记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小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孔融让梨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杨时程立雪感动老师,得以收之为徒;张良三次捡鞋,得之兵书成为国之栋梁。这都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礼仪道德的所在。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也应该处处崇尚这种文明礼节?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国历来就有“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古训。美好的仪容仪表也是一个人函养的外在表现!时代发展的今天,仪容仪表更是一个人的标志,同样也是一张重要的无字名片!
第四篇:礼仪之邦演讲稿
礼仪之邦演讲稿
礼仪之邦演讲稿1
亲爱的同学,敬爱的老师:
大家好!
这天我演讲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伴我行》。
我们中国是文明礼仪之邦,每当你们随手乱扔垃圾,说脏话时,你们想过吗?这样做是不对的,是可耻的。我们要时刻牢记:做一个文明人,让校园开满礼仪之花。注意自己的一言一行,每一个举动,每一句话。
孔子曾说过:“不学礼,无以立”。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古国,具有礼仪之邦的美称。文明礼仪不只只是一个人的品行,还关系到了国家,民族的文明程度。在我们身边有许多的日常用言,我们要学以致用,有时一声你好或您好,会给人送去一丝快乐。一句“谢谢!”会让人感到帮忙他人后的快乐,有时一声“对不起”会化解两个人之间的冲突,矛盾;一句“不要紧”会让一个忐忑不安的人得到一丝安慰。同学们,让我们一齐行动起来,让“你好”,“请”,“对不起”,“谢谢”……这些成为我们的日常用语吧!相信必须会让校园变得更文明和谐的。让文明之花在校园里缩放吧!
文明用语这只是一方面。下面我就给大家介绍几个发生在我和朋友身上的礼仪故事吧!记得有一次,我们一齐去洗碗,一遇到老师,我们便会停下脚步,行队礼问好。当老师送来一阵微笑时,我们都会很高兴。相信大家每一天都会遇到老师吧!那你们停下脚步问好了吗?这也是礼仪的一方面,大家必须要记住噢!
记得还有一次,我印象十分深刻:我们去检查卫生,我们都说了“老师,检查卫生。”但我的伙伴没说,结果没想被老师叫到了办公室批评了。虽然不是我被批评,但我一向记着,我们必须要尊敬师长,郭老师也老是不厌其烦的跟我们说:“你们检查时,懂文明点,有老师就说声:“老师我们检查卫生。”期望你们听了之后也能做到,行吗?
相信同学们都看到过孔融让梨吧!他那么小,就懂得尊敬兄长,友爱谦让的道理。懂得谦让之礼,谦让也是礼仪的一种。在吃饭排队时不要争抢,要谦让;在公共场所,乘公交车时要谦让,在其他地方也要谦让。其实要谦让并不难,只要你能做到。
礼仪啊礼仪!实在太重要了,它就好比人的脸,所以必须要做一个注重礼仪的人,礼仪有很多方面,如:尊师礼仪,个人礼仪,在校礼仪等等。但做起来并不是很难,只要从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学起。
我们中国是礼仪之邦,所以我们必须要做一个注重礼仪的文明人。让我们在校园,国家,民族处处有文明。我们要说文明语,让我们在校园和其他每一个角落都能听到温馨的普通话。让礼仪之花在校园,世界各地绽放,并且永远灿烂,美丽,圣洁。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礼仪之邦演讲稿2
中国自古以来就被称为“礼仪之邦”,通过一个人的言谈举止就可以判断一个的道德修养和性格。因此,“礼”可以说决定一人个有成败。
我国从古至今出现了众多赞美“礼”的故事,如孔融让梨、三顾茅庐、郭巨埋儿等,虽然有些故事不免封建、迷信的成分,但也从中告诉并教导人们言谈举止要有礼貌并对待他人要和善等。这些故事经过数千年的沉淀仍流传至今,说明还是有一定的意义的。“礼”表现在方方面面,不仅仅表现在举止优雅、语言文明,更重要的是“礼”注重那些细节,每一个动作、每一个眼神都能体现“礼”。有一次我在电视上看成龙讲关于细节的一个故事,这个故事的大意就是说成龙拍电影,有一天下雨了,制片人碰巧路过并要载上他。成龙没有立即上车而是在车旁将脚上的水抖干之后才坐上去,以防弄脏了制片人的车,在下车时仍不忘说一句谢谢。“礼”就在于细节,如果你注意了那些细节,将为你带来意想不到的收获。如人类历史上第一位冲出地球、飞翔于太空的苏联航天人加加林。他之所以能在众多的'竞争都中脱颖而出,不是因为他有技压群雄的水平,也不是因人他有坚如磐石的靠山,而是因为一个看起来毫不起眼的细节:在宇航员集体参观宇宙飞船时主设计师注意到了一人细节,所有参观的宇航员中只有加加林在进舱时脱掉了鞋子。主设计师被感动了,他觉得加加林是唯一尊重他、爱护他劳动成果的人,只有把飞船交给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人,他才放心。于是加加林获得了这份荣耀,成为第一个飞上太空的人。
有人觉得礼过于迂腐,礼貌过于麻烦,但只要一个微小的动作,就能给他人传递善意。之所以如此,“礼”才会被保留至今。
礼仪之邦演讲稿3
尊敬的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大家上午好!
我今天演讲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当你踏着干净的地面走进教室的时候,你是否会想起手拿工具,埋头辛苦扫地的同学;当你在操场上与朋友尽情嬉戏的时候,你是否看见学校老师栽培草坪的背影;当你在干净、整洁的校园里漫步徜徉的时候,你是否感觉到清理拖垃圾池的艰辛。我们知道,秋天是美好的,可你更应该知道秋天的校园是纯洁、文明的!
在这么美丽的校园里,同学们,你怎么可以漠视那尽情飞舞的果皮纸屑,而不伸出双手?你怎么忍心让洁白的墙壁留下串串脚印,还发出幸灾乐祸的笑声呢?……同学们,美丽的校园不仅仅只需要别人的付出,更需要你我的文明举止!
文明是风,它可以吹拂每一位学子的心;文明是花,它能将校园装扮得更加美丽。千百年来的文明礼仪之风传承至今,因此我国素以“文明古国”、“礼仪之邦”著称于世。我国劳动人民历来重视道德修养和文明礼貌,具有悠久的传统美德。而一个素质高、有教养的现代文明人,必须有良好的文明礼仪。文明礼仪处处可见,常常发生在我们身边的小事中,但往往被我们所忽略。所以我们要把文明礼仪融入到现实生活中去。文明礼仪要从小培养,形成良好习惯。
同学们,让我们在秋天清新的早晨里,在明媚的阳光下宣誓:从小事做起,从身边做起,引领文明风气、创建文明校园、争做文明学生!我相信通过我们的努力,会让我们美丽的校园充满希望、充满活力!
我的演讲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礼仪之邦演讲稿4
本文是由上传的:礼仪之邦演讲稿。
中国是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具有五千年文明史。几千年来,创造了灿烂的文化;行成了高尚的道德准则;完整的礼仪规范,被世人称之为“文明古国、礼仪之邦”唐代孔颖达说:中国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浮章之美,谓之华夏也。
华夏更倾向于代表一个文仪共同体,而维系这个共同体并引导它繁荣进步的价值基础是‘礼和仪’几千年来礼仪之邦是中国无数志士、圣君、贤相所崇慕和追求的社会理想,同时也是经由他们长期努力和奋斗,而为中国赢得的誉称。中国礼仪文化绵延数千年,举世无可比。它对人类所做出的贡献也是有目共睹的!不会忘记岳飞问路颇知礼节,才得以小校场比武,骑马跨天下;孔融让梨成为人们传颂的佳话;杨时程立雪感动老师,得以收之为徒;张良三次捡鞋,得之兵书成为国之栋梁。这都充分地表现了我们中华民族礼仪道德的所在。做为炎黄子孙我们,是否也应该处处崇尚这种文明礼节?早在3000多年前的殷商之际,周公就制礼作乐,后来经孔子等人的提倡和完善,礼乐文明成为儒家文化的核心。
《礼记》中认为人与动物的根本区别不是语言的有无,而是礼。礼是文明和野蛮的区别。《论语》上有一则故事:孔子警告儿子孔鲤说:不学礼,无以立”意思就是说如果不学礼是没有办法立足的。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吃没吃相、穿着邋遢、见了尊长连个招呼都不打;麻烦了别人连句感谢话也不说;在公共场所目无他人,任意所为;这都是没有修养的表现。
礼貌、仪表、风度是反映一个人文化素质和修养高低的重要方面!中国历来就有“文质彬彬、而后君子”的古训。美好的仪容仪表也是一个人函养的外在表现!时代发展的今天,仪容仪表更是一个人的标志,同样也是一张重要的无字名片!
礼仪之邦演讲稿5
中国具有五千年礼貌历史,素有“礼仪之邦”之称。礼仪对每个中国人来说是十分重要的,无论是会见亲朋好友或者是在人与人的打交道上,都离不开礼仪。礼仪被认为是一个人道德修养的表现。一个若毫无礼仪可言,那么他在学习、生活、工作时都不会很顺利,因为没有人愿意和这样的一个人相处。〈礼记〉记载:“夫礼者,自卑而尊人”如果表面上恭敬热情,而内心虚伪,或是仅仅内心恭敬,而毫无表情,也是不够的。就应表里一致,才能从根本解除人与人之间的隔阂、摩擦,进而互获互爱,友好相处。
作为炎黄的后代,我们要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做一个讲礼貌、懂礼貌的人!
礼仪之邦演讲稿6
中国是礼仪之邦,向来是“礼尚往来”的。1949年前,我们和“友邦人士”的交往就属于“礼尚往来”--当然,到底谁吃亏是算不清楚的,只怕算清了也会说不清吧。
诚然,那是新中国成立前。其实,即便是现在也是如此。譬如,我们的“友邦人士”--美国,毁我大使馆后赔礼道歉。他们所谓的“礼尚往来”,也就是损害中国的利益,“误击”我国驻南联盟使馆后,表示一下“深深的歉意”吧!
我不善交友。但我知道朋友是有许多类的。美国这类“友邦人士”大概是“不打不相识”的那种吧!
不是吗?追溯到1949年前,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有美国;支持蒋介石打内战,是美国。如今解放后,晓得新新人类的交往是亲密无间的,就与我们“打打闹闹”,“玩玩笑笑”起来了。
首先,便是炸大使馆,看到过朋友之间的打闹吗?譬如,摔破了书再帮助粘好之类的。哪知中国人小气,区区一个大使馆,闹了半天,又是游行,又是示威,使得朋友很尴尬,又保证再也不会了。
于是,“友邦人士”晓得中国“一本正经”了,就充起诤友来了。直言不讳地告诉我们,中国没有人权,面红耳赤地争啊争。“友邦人士”终于生气了,“友邦人士”第二次“惊诧”了。
“来而不往,非礼也”。于是,小心眼的中国在保护国家主权的前提下与未经许可闯入中国领空的美国侦察机“轻微磨擦”一下,可懂得“人权”的“友邦人士”却拒不道歉!
中国就是放不下“礼尚往来”的架子,真是想不开。
这便是中美外交史。
中国,依旧是礼仪之邦。
礼仪之邦演讲稿7
尊敬的老师,亲爱的同学们:
你们好!
同学们在你们的耳边是不是每时每刻都会想起文明这两个字呢?可是你们记住它们了吗?答案是没有。因为你们早已经把他从你的“计算机”大脑里删去了!
同学们我想你们应该都出国旅过游吧!可是你们知道那些外国人是怎样对待我们的吗?他们说中国人不讲文明,随地吐痰,乱扔垃圾,还在景区的墙壁上写上五个醒目的大字,“到此一日游”。你们可能很气愤,认为他们在说瞎话,但是这是事实啊同学们!在外国人眼里我们就是像野人一样,没有礼貌,没有教养。
在学校里我们都处于紧张的学习状态,心情肯定很浮躁想发泄心中的怒火。没问题,去操场在外面痛痛快快的疯玩一场,抛去心中所有的烦恼。但是有些同学们却没有这样做,而是选择不文明的方式,在教室和楼道里大声喧哗,仿佛要让全世界的人明白,你心中的那团火可以燃烧整个地球。然后,在教室内安静读书的同学们走出来笑眯眯得对你说:“你声音太洪亮了,请安静下来好让我们有一个良好的学习空间。”
同学们文明礼仪是社会进步的基本原则,也是做人的基本原则。不要让他从你的耳边溜走,让他在你的耳边徘徊,作为你的指路明灯时时刻刻提醒着你。
谢谢大家!
礼仪之邦演讲稿8
中华民族是数千年的文明礼仪之邦。但是有人认为,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人与人之间的讲求平等,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礼仪还是存在的。
记得暑假,我和妈妈去上海玩,因为天气很热,我就买了杯喝的,当我们去看老虎区时,因为人很多,人们就排着队,绕着走一圈,这看起来比较好。我前面是个阿姨和叔叔。
这时,不知道为什么东西绊到我了,我人一下子失去了平衡了,人和没有盖上盖子的水一起扑到了阿姨的.背上,只听见阿姨叫了一声,我急忙跟她说:“对不起,我不是故意的。”只听见旁边的叔叔说:“哎呦!你怎么回事,会不会走路啊!你看看,衣服都湿了,怎么办啊?”我心想:完了,完了,这下可怎么办啊!”这时,我再一次跟她说一声对不起。只听见阿姨温柔地对我说:“没事的,你干嘛对她这么凶啊!你看,把她都吓坏了,只是水而已嘛,天气那么热,一会就干了,没事的。”听到这一番话,我原来的紧张很焦虑完全没了。我急忙从包里拿出一张餐巾纸帮阿姨擦,只见阿姨拿过餐巾纸说:“不用,不用,我自己来吧!”阿姨的宽容再一次感动了我。但是,只听见那位叔叔拉着阿姨用很冷淡的语气说:“我们走。”
这时,我知道了人与人之间的差距那么大,一个是宽容,而另一个是狭隘。
虽然随着时代的变化,经济的发展,那些代表繁文缛节的礼仪已经不重要了,但这些微不足道的动作,能表达一个人的内涵,所以不管时代再怎么变化,经济再怎么发展,有时候应该适当的用一下。
礼仪之邦演讲稿9
老师们、同学们:
大家早上好!
今天我在国旗下讲话的主题是:《文明礼仪,从我做起》。
文明是一个人品德的外在表现。它可以表现出一个人的知识修养,它可以增进人与人之间的友谊。
那么,我们小学生怎样才能做到文明礼貌呢?其实,文明并不是一定要有轰轰烈烈的举动。文明是从点点滴滴小举动中体现出来的。
早上起来,你穿上整洁的服装,是文明;与家长说再见是文明;见到老师,大方打招呼,是文明;看到地上有张废纸,你弯腰捡起是文明。小同学摔倒了,你伸手去扶;你不小心碰到别人时,真心地说“对不起”;别人帮助了你之后,你真诚地说“谢谢”,这些都是文明。升旗仪式上,你站直身体、庄严地敬礼也是文明。因为仪表、仪容、仪态可以让人一看便知道你的修养。
文明的表现还有许许多多:在课堂上表现为:坐姿端正、认真听讲、举手发言;在课间表现为:不随地吐痰、不乱扔纸屑、不随意翻动同学物品,不打架闹事,上下楼梯靠右行;不践踏绿草,不采摘鲜花、不留下杂物。听从老师管理、接受批评劝阻是文明。同学相处也离不开礼仪,如果有矛盾,多进行自我反省。互相理解、宽容待人。培养协作精神,这样才能使班级更团结、友谊更深厚。
下周一学校要举办___奖学金颁奖典礼,当你接过奖状和奖金,向老师、向学校、向企业说声谢谢也是文明。在得到奖励后,懂得感恩,更积极地参加班级、学校组织的各项活动,为班级、为学校争光,则是更高层次的文明。
同学们,让我们全校上下,行动起来,讲文明懂礼貌,从我做起,从小事做起,养成良好的文明习惯,争做文明的学生!
我国旗下讲话到此结束,谢谢大家。
礼仪之邦演讲稿10
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大家好!
我叫xxx,是佳木斯市第一小学一名教师。在这春暖花开,万木争春之季,我很荣幸能够代表学校参加这次评比活动,也很高兴有这样一个机会把我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一点粗浅认识向各位领导汇报。
中国优秀的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是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很多内容,概括地讲,可以用“一片阳光、一块沃土、三棵大树”来表述。其中,“一片阳光”是指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包括了天道自然、人天合一、五行相克、阴阳和合。
中国古代哲学思想就像一片阳光,照耀着中华民族五千年前进的步伐。“一块沃土”是指中国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包括区域文化、民族文化和宗教文化三个要素。上有阳光的照耀,下有肥沃的土地,就长成了“三棵大树”,这三棵大树就是儒、道、释,好比这片“沃土”里的氮、磷、钾,使得这片土地变得更加肥沃。
先师用这种文化治理鲁国三个月就达到“路不拾遗,夜不闭户”“四方之客归之”的社会状况;周朝的成康之治,更是达到“刑措四十余年不用”,可见其和谐程度;山西晋商,运用儒家思想,以义制利纵横欧亚九千里,诚信为本称雄商场五百年。这就是我们的文化啊,四大文明古国中,也只有中国的文化被完整的保留下来,并一直随时代发展至今仍闪耀光芒。
自秦汉以来,中国的GDP总值,一直占全球第一,占53%,最多时达到80%;到鸦片战争前依然是占32.9%,仍是世界第一;而20xx年,中国的GDP只占全球GDP的6%,美国占18%。中国当了几千年的世界第一强国,靠的是什么?就是靠我们的民族文化!
而且,21世纪,是中国的世纪,唯有5000年来中国悠久的历史文明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东西。我们国家本身有这么好的文化,为什么不去学习呢?我们国家有这么好的文明?为什么不去传承呢?
具体到我们的教育来说,在教育过程中传统文化对学生人格塑造、加强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增强社会主人翁意识、加强传统道德教育都有重要的作用。中国传统文化从行为模式、思想倾向、心理倾向、心理素质、自我意识等多个方面塑造学生的人格和行为。然而如此重要的教育手段却在我们的教育中经常被轻视忽略。
正是这种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使越来越多的学生养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过多的依赖家长,缺乏自立能力,欠缺劳动习惯;自私自利,不太合群,集体观念淡薄;花钱大手大脚,不珍惜劳动成果;是非观念淡薄的意识。在任何地方都是把自己放在第一位,没有任何民族意识、集体意识、国家意识。
这样将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新时代的学生是一批没有自己正确价值取向的人。对于学校来说,就必须以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为载体,汲取中国传统文化的营养,着眼于继承发展它的心髓,适时开展人文素质教育和传统美德教育。让我们的孩子从小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熏陶,让他们有更高的理想和抱负。
现在我要说,要想得到智慧、尊严、快乐,那么你一定要去学习中国的传统文化,不仅要学习,而且要用自己毕生的力量去传播,因为现在全世界都需要这种文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我更喜欢另一种说法:天下之事教育为先!
我们从事的是教育子孙后代的职业。作为一名教育工作者,我们更有责任向学生传播中国的传统文化,用传统文化净化灵魂,升华思想,将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在中华大地上发扬光大。
谢谢大家!
第五篇:刘瑜的礼仪之邦
刘瑜,女,网名“Drunkpiano”,“醉钢琴”,网络写手,写小说,随笔,政论。生于1975年12月。本科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政治经济学博士,哈佛大学博士后。现为英国剑桥大学政治系讲师。
每次回国,最大的逆向culture shock就是中国人顽强地拒绝对陌生人微笑。
我曾经习惯性地对大街上目光交接的人微笑一下,但很快遭到内心深处那个“中国人”的鄙夷:有病啊你?这里是中国,别那么矫情好不好?在迅速克服了这个毛病之后,看到陌生的小孩子,还是忍不住微笑:他们是孩子啊,没准他们还不知道对陌生人微笑有损民族文化尊严呢?但是街上的小孩子们都非常有“国格”,一个一个严厉拒绝了我的微笑。
好吧,入乡随俗,不向陌生人泛滥微笑。但是邻居呢?根据“一回生、二回熟”原理,邻居是那个必然要跟你从陌生人演变成熟人的人,所以微笑作为一个迟早会发生的事件,应该说顺理成章。既邻之,则安之,小笑不如大笑,晚笑不如早笑。
这个暑假,我大部分时间住在一个住户密度较小的小区。作为一个喜爱热闹、热衷串门、怀念祖国的“人情味”的“游子”,我刚住进来,就开始热切地盼望认识邻居。半个月后,我终于得以认识第一个邻居。我们认识的过程是这样的:
有一天早上,我家的可视对讲机响了。一位女士喊了一声:“门口这是你家的车吗?挡住过道了!”我走到对讲机边说:“我们家没有车!”该女士愤然道:“没车你也没必要这么横啊!”我愕然,走到楼下问:“这位大姐,你刚才为什么那么说我呢?”“谁让你说话那么横!”“那怎么能叫横呢?你问我一个问题,我回答你的问题,横在哪里呢?”大姐白了我一眼,跟她身边的旁人叽里呱啦说话去了。
哦,我忘了,中国是个礼仪之邦。我不应该直接说“我们家没车”,而应该说:对不起,不好意思,鄙人家里暂时还没有购置任何可以挡住过道的大型交通工具,实在抱歉了,我代那个挡道者向您赔个不是了!沙有娜拉!
我和第二个邻居的照面是这样的:我刚打开单元的大门,一位中年男子正拎着垃圾袋走出电梯。我准备好了一个热情洋溢的微笑,准备向他撒去。结果他一低头,躲开了我的目光,我只好收回那个微笑。见他手里拿着垃圾袋,我假洋鬼子的劣根性又发作了——在门口为他把住铁门,等了他三秒钟,让他通过再松开门。该中年男子显然非常错愕,狐疑的看了一眼我,嘀咕了一声“谢谢”,当然仍然面无表情。
我和第三位邻居的碰面则是这样的:我在一楼等电梯,电梯门开了,他们(一对夫妇)出来,我进去。因为近到几乎脸贴着脸,我抱着“看你们往哪里逃”的心态对他们张开一个大大的笑脸,结果二位好像我是隐形人一样从我身边飘了过去。
今天则格外值得纪念——因为今天我终于碰上我对门的邻居啦!我想楼上或者楼下的邻居毕竟还隔着一层,对门的邻居则是那个可能向你家借一头蒜、一把梯子、一个老虎钳、一个灯泡的人,他们家要是有人突发心脏病,没准还要靠我打112呢!我们的邂逅过程却是这样的:
我正要下楼倒垃圾,在家门口看见一位中年妇女大包小包的从本层电梯里出来,我想终于有人搬进106了,便欢天喜地地盯着她,就等她看我一眼,然后送上一个“远亲不如近邻”里那个“近邻”的笑容,结果该女士眼皮都不抬一下,从我身边半尺处擦肩而过。
然后我走到一楼,看见一位女青年(估计是106家的女儿)大包小包的走进一楼电梯,我想这位可能会看我一眼吧,便欢天喜地地盯着她,就等她看我一眼,然后然后送上一个“远亲不如近邻”里那个“近邻”的笑容,结果该女青年眼皮都不抬一下,从我身边半尺处擦肩而过。
然后倒完垃圾回家,走到我家门口,看见一位男中年(估计是老公)大包小包的从电梯里出来,我想无论如何这位不可能也完全对我熟视无睹吧,没有那么巧吧,不可能一家人就如何对待邻居这个问题召开过大会通过过决议吧,便欢天喜地地盯着他,就等他看我一眼,然后然后送上一个“远亲不如近邻”里那个“近邻”的笑容,结果人家眼皮都不抬一下,从我身边半尺处擦肩而过。
事实证明,不但他们家人,很可能全国人民都就“如何对待街上、楼道里那些可疑的陌生人”达成过协议,并写进了宪法,很可能在外国人加入中国国籍的考试中就有这么一道考题,放在“老子是谁的爸爸”这道题后面,“春晚是不是春天的晚上”这道题前面。选项A是“微笑”,选项B是“引爆”,选项C是“就当没有看见”。如果你不幸选择了A,那么移民办公室会叫你滚回美帝去,如果选择了B,那么请回到伊拉克的怀抱,如果选择了C,那么,北京欢迎你!在太阳下分享呼吸!在黄土地刷新成绩!
为什么中国人总说自己是礼仪之邦呢?这里的礼仪是指“让奶奶或姥姥给孙子做免费保姆”的礼仪?“让领导先走”的礼仪?在形式各异的奸面前保持沉默的“艺术”的礼仪?据说“孔子学院”已经开到了世界各地。我很想知道“孔子学院”里面都教授些什么课程,《如何抵制陌生人的微笑》这门课值多少学分。
当然也有人对我微笑,那可是排山倒海、气势如虹、艳若桃花、绵绵不绝的微笑。它们分别来自于商场导购、小区物业办公室的收费人员、餐馆里的服务员以及“盼盼法式面包”广告里的蒋雯丽。
我很想知道这种顽强地拒绝微笑的“传统”是从哪朝哪代开始的,这朵瑰丽的民族奇葩究竟是谁种下的,孔子?韩非子?汉武帝?朱元璋?蒋?毛?是谁塑造了那种足以申请“世界文化遗产”的表情?满脸的漠然,满眼的茫然,躲闪的目光,疑惧的神情。我认识的大多台湾同胞、香港同胞都没有这样的表情,虽然我不知道这是因为他们保存了我们更早的传统,还是因为他们创造了一个新的传统。
去年年底在英国搬到新家时,一楼的一个英国老太太给我送了一张卡片,上面写着“欢迎你搬进X社区”。为了走到三楼送这张卡片,这位已经93岁的老太太据说 “走了十分钟”。另一个同一层楼的老太太,则给我买了一束鲜花。当然,根据我们“一切比我们更美好的东西都不可能是真诚的”认识原理,这样的行动除了“伪善”,什么都不能说明。我们礼仪之邦的文明早就超越了伪善,走向了赤裸裸的冷漠,赤裸裸的恶意,我们的冷漠和恶意如此真诚,我们直接把大楼盖成了豆腐渣!直接往牛奶里加三氯氰胺!直接把人锁在黑窑里当奴隶!瞧你们穿得人模狗样的,脱了衣服最真诚!
和150年来的很多中国人一样,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中国得花多少年才能赶超英美?在参观了北京上海的高楼大厦之后,我可以自信地说:5年没问题。在观察了一番我国的政治运作方式和过程之后,我可以吞吞吐吐地说:也许50年?但是再凑近了,看到满城满街那样漠然茫然的表情时,我却完全没有了答案,唯有一身冷汗。在谈及“传统文明”的断裂时,很多人不约而同地指向文革。但是在鲁迅笔下,那个远在文革之前的年代里,围观屠杀的人群就有那样的神情,“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将近100年过去了,这一堆人还是那一堆人。也许几千年来,从来就只有一堆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