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费文化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论文
【摘要】在消费文化语境下,人们视野中出现了很多文化产业公司,广电行业工业化生产特征也愈发明显,少数节目开始走上低俗化之路,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必须认识到自身工作的重要性,其语言传播要向健康合理的方向发展。本文从多角度分析了播音主持语言传播在消费文化语境下的特点,以供同行业人士作参考。
【关键词】播音主持;语言传播;消费社会
广播电视行业的文化特征非常明显,可以将其解读为特殊的文化产业,进入新时期以后很多文化产业公司开始在大众视野中出现,我们可以发现广电行业的工业化生产特征越来越明显,商业化色彩浓厚,甚至为了迎合观众的口味走低俗化之路。为了可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部分广电经营者开始片面的迎合观众的不良需求,以此吸引厂商的广告支持。这种情况下播音主持人的语言也越来越娱乐化,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有效性得不到体现。为此,本文着重对消费社会中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规律、特点进行分析,旨在为播音主持语言的健康发展提供参考。
一、消费文化语境下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特点
目前我国已经进入消费社会,这或多或少的对消费者的消费行为产生了一些影响,很多新的消费形式开始涌现,消费者的消费目的不再单纯是满足自己的生活需要,他们开始追求更高层次的文化需求。具体来说,消费社会中,播音主持的语言传播特点体现为在下几方面。
(一)播音主持语言商品化特点越来越突出
消费社会中工业、文化之间的联系变得越来越紧密,广播电视事业也逐渐朝着企业化方向发展,这种情况下政府相关部门出台了一些有关“办文化”向“管文化”转变的政策,文化俨然已经成为消费者的一种选择,受众对信息的渴望程度逐步增强,媒介传播信息的速度越来越快,消费者开始将焦点放在播音主持的表达内容上,播音主持人通过播音语言展现出的语言魅力显得非常重要。语言传播过程中,重点在于提升收视(听)率,这样才能提升经济与社会效益,在这种目的的影响下,播音主持人必须综合考虑观众的因素,按照语言演变规律改变以前单一的发声规律,及时调整节目,确保播音主持语言可以与当前社会的主流相适应,使观众的需求得到最大程度的满足。
(二)播音主持语言开始向大众化方向转变
播音主持的语言承载着人们的思想感情,它是表情达意言志传神的有声语言。以前广播电视节目主持人具有绝对的话语权,然而进入消费社会以后,播音主持人这种垄断话语权被打破,不断朝着大众化方向发展,当前很多演员、民众都开始进行广播节目的录制,将音频内容传到网上,拥有大量的粉丝和受众,播音主持人的群体逐渐壮大起来,同时播音主持节目的种类也越来越多,越来越繁杂。
(三)播音主持语言传播趣味性越发明显
网络为人们提供了开放的平台,通过网络不仅可以对一些正能量的词汇进行传播,同时其中也充斥着大量低俗的网络用语。播音主持是传承文明、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体现了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整体形象,因此在播音主持过程中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自觉对语言暴力进行抵制,合理利用和规范当前网络中的语言,从而壮大健康的、积极的主流思想舆论。例如《消费主张》是央视二套王牌栏目之一,栏目关注消费生活领域的动态变化,为广大消费者提供有价值的资讯、观点和判断依据,它在引领消费潮流的同时,也承担着做中国消费市场的守护者的责任。
二、当前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主要方式
从上文的描述可知,当前我国广电产业正朝着工业化方向发展,播音主持语言出现了一些倾向,引发了人们的深思。为了及时纠正和抵制这些不良倾向的发展,播音主持在语言传播中必须把握好正确的方向。
(一)文化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需要和受众面对面交流,其“传播”、“接受”的过程均贯穿于播音主持之中。消费社会播音主持的目的不仅是提升收视(听)率,同时还要与受众达成情感上的共鸣,切实满足受众的心理需求。为此必须改变传统工作方式和思考方式,增加与受众之间的交流与沟通,为了提升播音主持语言传播的效果,必须掌握播音主持技巧,而利用图像是一种非常好的方式。播音主持的主要作用在于引导社会公众文化,以广播电视节目为媒介,为受众提供健康的、积极的文化,从而使受众的精神受到启发。为此,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提升自己的新闻敏锐性,公正客观的分析社会现象,正确认识当前社会生活中出现的各种现象,从而提升播音艺术的整体水平,随着自己情感的抒发将播报的内容融入到受众的内心,达到感染受众的效果。
(二)情感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连接着媒体与受众,他们在播音主持过程中不仅要体现出媒体的意志,同时还需要将百姓的意愿反映出来,切实打通从“精英文化”到“大众文化”之间的通道,播音主持传播的语言应达到感动受众的目的,而只有充分重视受众的感情,才能得到受众的信赖。在当今社会人们的需求不再停留在简单的信息接收上,而是逐渐向精神生活方面转变,因此播音主持必须始终坚持被受众选择才是竞争的核心所在,能否获得受众的感动才是竞争获胜的关键。在播音主持过程中情感是核心,从播音主持人的角度来说,必须在工作中投入感情,使播音稿件成为传递感情的重要工具。从语言内容上来看,播音主持人应充分借助“专家的深度”和“传媒机构视野”为受众提供大量信息,从而把握住正确的舆论导向,提升文化品格。
(三)语言交流方面的传播方式
播音主持人应在心中确立正确的语言传播价值观,不仅要充分重视学习专业知识,同时也要花一定精力关注语言交流可以产生的特殊效用。应清楚的认识到语言是缩短人与人之间距离的便捷通道,很多情况下只要播音主持人随口说出了一个导语,或者表示了一个行为,就可能会对受众造成误导,因此实际工作中必须对一些问题加以注意。首先,要保证播音语言的规范性,当前时代变革非常明显,受众需求也在悄然变化之中,观众对节目音色、节目内容要求做到统一,节目内容、播音主持人形象要能得到观众的认可;其次,注意播音语言观念、考虑使用背景的变换,随着时代的发展进步,受众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我国广播电视媒介从以前的宣传工具逐渐转变为新闻信息传播工具,这是历史的进步,也对播音主持语言的使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闻实务结语综上,在节目时间内受众首先被播音主持人的口才打动,从口才中可以充分体现出其思想道德、人格修养及审美情趣,因此必须利用规范性的语言,摒弃日常用语的随意性,将口语通俗易懂、灵活简便的特性和书面用语的规范性充分结合起来,这样节目内容、播音主持人的形象才能满足受众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刘畅.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西部广播电视,2016(20):151-155.[2]谭涵文.新闻评论脱口秀的选题与播音主持语言特点分析——以《老梁观世界》为例[J].新媒体研究,2016(15):149-150.[3]贾宁,李浩.追求播音主持语言创作“说话”的实质——论“播音腔”的含义[J].今传媒,2013(8):152-156.[4]王永旭.浅谈播音主持中非语言符号传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传播与版权,2013(3):65.
第二篇: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
多维传播语境中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
摘要:在新媒体快速发展的今天,传统的播音主持工作必须不断创新和改革,以适应多维传播语境下受众的信息需要,从而让播音主持工作得到更好的发展。笔者在本文中就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的功能和拓展进行简要分析,以期给相关研究者以有益借鉴。
关键词:多维传播语境;播音主持;功能;拓展 播音主持工作是广播电视节目中的重要环节,为播音主持工作的质量也会直接影响广播电视节目的播出效果。新时期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工作必须创新工作形式,以不断提高和拓展播音主持的功能。
一、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活动 从播音主持活动的长期发展中,播音主持工作已经逐渐形成了属于自己的语体,诸如在报道文字、评论问题等方面都有了自己独特的报道方式,虽然这些语体在表达上各有不同,但是却给不同的播音主持工作者提供了具体的报道模式。然而随着网络的快速发展,播音主持的形式逐渐发生了改变,播音主持的不仅有个体形式、而且还有群体主持等方式,这些发展都会播音主持工作提供了更广阔的发展空间。但是在多维传播语境下,传统的播音主持工作必须不断创新自己的发展模式,尤其是在受众主体意识不断增强的今天,播音主持工作的好坏更多的受受众评价的影响。而且受众对多维传播语境的环境已经适应,人们更习惯于在这种环境下获取更多的信息,而这也要求播音主持工作者不断增强自身的综合素质,全面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从而做到不断突出自己的播音主持风格,提高节目的独特性,以吸引更多的听众。
二、播音主持基本功能的发展
多维传播语境的出现直接推动了播电视节目的发展,而这也对播音主持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播音主持语境的变化要求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能必须得到更明显的提高,而播音主持基本功能的发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首先,巩固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能。对广播电台的播音主持工作来说,其基本功能是信息的传播,而这也是播音主持的核心工作内容。对于广播电视节目来说,主要是通过声音来传递信息的,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的声音也需要朝着多元化的方向发展。另外,播音主持来说,还必需提高自己驾驭节目的能力。播音主持的质量会直接影响节目的传播效果,而且播音主持人的主持风格也对节目的传播发挥了重要影响,只有发挥播音主持人的自我优势,才能够让节目更吸引人。除此之外,播音主持的功能还体现在播音主持工作发挥了引导社会舆论的作用。播音主持工作可以通过信息的传播为人们树立正确的判断是非的意识。然而在多维传播语境下,广播电视媒体要想影响人们对信息的判断能力就还必须面对更多样化的信息传播主体,而这就需要播音主持工作不断拓展自己的信息传播功能。
其次,拓展播音主持的功能。在多维传播语境下,广播主持功能的拓展主要体现在以下两点。其一,对播音主持功能的逐步深化,使得播音主持的基本功能价值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对于广播电视来说,受众所接受的信息往往会先经过相关工作人员的编辑工作,从而使得媒体所传播的信息观点能够被大多数的受众所认可和接受,而这也是广播电视媒体的实际价值。而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要想让自己传播的信息为人们所接受就必须尤其注意加强对各类信息的分析和整理工作,并对其进行精心的编辑和策划,在确保信息传播真实性的基础上,让受众接受所传授的信息,这不仅有利于发挥广播电视媒体的社会价值,而且有利于维护社会和谐。其二,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更有助于社会公众接受各类信息观点。尤其是在信息技术快速发展的几天奶奶,播音主持人要善于为公众提供了解更多信息的平台和条件,比如,现阶段,越来越多的人会借助手机来观看一些新闻视频、娱乐视频等,而不仅仅是通过传统的广播电视媒体,而这也体现了播音主持的公众性特点,而播音注意主持也可以通过这一点发挥其信息传播的社会功能。
三、播音主持功能的拓展
在多维传播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功能拓展需要注意以下两方面的内容,其一,播音主持必须巩固其已有的以传播为核心的信息引导功能,巩固作为传统媒体的传播优势,从而更好的发挥其信息传播价值;其二,拓展以互动为中心的分享功能,以应对多维传播语境下对传播媒体的需求。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的拓展功能可以从发现、阐释为主,尤其是在网络媒体快速发展的时代,广播主持工作在尊重传播规律的同时,需要扬长避短,以发挥自身的传统媒体优势,用自己的优势吸引更多的受众,树立自己的社会专业形象,从而不断提高播音主持的社会传播价值。
结语:
在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功能要想得到更好的发挥,就必须要善于与受众分享信息,并能够吸收各种媒体的优势来开展主持活动,从而提高播音主持的传播功能。本文就多维传播语境下播音主持的功能与拓展进行分析,而这也为播音主持的工作开展提供了指导。
参考文献:
[1]补亚女.新媒体背景下广播主持人传播能力的拓展[J].中国广播,2014(4):74一76。[2]陈恳.播音主持在新媒体环境下的功能拓展[J].新闻传播,2014(3)。
[3]委可伟.新媒体语境下的播音主持应对[J].当代电视,2007(9): 84一85。
第三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现状及建议论文
摘要: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一种表现形式,即使在新兴媒体的影响下,依然拥有广泛、忠实的受众。播音主持是广播电视传播信息的主要载体,通过播音主持将书面信息转化为语音信息传达到各个听众的耳朵里。由此看来,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直接决定了广播电视节目的收视率。笔者基于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现状,剖析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问题,并进一步探讨了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建议。
关键词: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建议
一、引言
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是一门艺术,要源于生活,但却要高于生活,需考虑其受众的广泛性,其语言又不能太过拘谨和严肃。广播电视作为媒体的一种主要表现形式,以其范围广、传播快等特点发挥着不可替代的社会效应,而且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程度直接影响到社会语言文字健康规范的发展和国家和谐语言生活的建设。在广播电视中,播音主持要将书面信息转化为有声语言,不少学者将这一过程形象称为“再创作”。那么播音主持要如何再创作才能达到吸引观众的效果?如何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才能够得到受众群体的认可?值得相关人员认真思考。
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现状
早在2014年1月份,新华社播发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在其发布的重要通知中,明确指出:“发挥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推广普通话的带头示范作用。”同时,严格禁止播音主持人员使用任何地方方言和粗俗俚语,要恰当使用网络热词,避免生搬硬套,不要求在普通话中夹杂外文,尤其是当主持不擅长的时候。又于2014年2月18日,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办公厅在召开的电视电台会议中,明确指出了广播电视播音主持普遍存在的语言问题,包括主持语言粗俗不雅、主持人滥用方言、不规范使用语言等十大语言不规范问题,并布置了规范播音主持语言的十二项工作。笔者结合自身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实践经验,发现现阶段播音主持存在以下几种问题:语音基础不扎实;语法有待于进一步规范;词汇积累不充足;出现无意识地使用地方方言和粗俗俚语的情况;传递语句目的不清楚。
三、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中存在的问题
(一)语音错误频繁出现
语音对于播音主持人来说是最为基础的考察对象,按理说这些接受过专门训练的播音主持不应该出现语音错误,但是实际情况却不然。当前阶段,播音主持语音问题频繁出现,折射出我国汉字语言呈现出不规范的恶性趋势。由于播音主持人缺乏对工作严谨务实的工作态度,以及向词典考证的学习习惯,使得播音主持在主持期间出现较多的语音问题。例如,“仇啸天”正确读音是“qiúxiàotiān”,错读成了“chóuxiàotiān”;“庾澄庆”正确读音是“yǔchénɡqìnɡ”,几乎都说成了“yúchénɡqìnɡ”;“张韶涵”正确读音是“zhānɡsháohán”,错读成了“zhānɡshàohán”,“冠心病”正确读音是“ɡuānxīnbìnɡ”,错读成了“ɡuànxīnbìnɡ”等。
(二)严格背离语法规则
无论是播音主持,还是普通的知识分子,其实早在中学阶段,我们的语文老师都曾教授过我们语言的语法规则,在一段话中对主语、谓语、宾语以及定语、状语等都做出了严格地分析,对于播音主持来讲,这点显得就更为重要了。播音主持在主持过程中不遵守语法规则,就会使得主持听起来格外生硬。不少播音主持为了使得自己的主持风格更加洋气,滥用网络热词,生造新词,导致整个主持“风马牛不相及”。而且部分播音主持在播报过程中经常说出一些带有歧义的句子,给观众带来疑惑,降低了广播电视台的社会形象。
四、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建议
(一)提高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责任意识和敬业精神
在《中国广播电视播音员主持人职业道德准则》中,对播音主持人应该具备的职业道德素质做出了细致的要求:“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要自觉遵守宪法相关法律条文的规定,自觉承担起传播中国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的历史重任。”就广播电视的媒体性质而言,播音主持的语言运用不再只是个人的事情,更是广播电视台、社会,甚至是国家形象的一种表现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播音主持人自身的责任心和爱岗敬业的精神是促使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一种内在动力,只有当播音主持人认识到自己所从事的工作不仅仅是为了养家糊口,还是中华民族文化的一种象征符号,才能驱使自身不断完善自身的专业素质。
(二)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必须不断提高和更新自身的专业素质
不断提高和更新播音主持者自身的专业素质,是实现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唯一途径。随着时代和社会传媒的发展,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工作也相应出现了变化,所以需要广播电视播音主持人不断丰富和更新专业素质和技能。笔者建议播音主持人从以下几个方面做起:一是要勤翻词典,孜孜不倦,尽量避免语音方面的错误,《汉语拼音方案》是国家规定播音主持人必须系统、整体学习的必备词典;二是要规范自身的语法规则,避免因为错用、滥用语法在播音主持中闹出笑话,让听众笑掉大牙,也切忌盲目创新,做到合理创新;三是要使得播音主持听起来更生动形象,不仅要把每个“音”读准了,还要重视停顿、重读等细节性的播音常识。
五、结语
本文结合笔者自身从事广播电视播音主持的实践经验,简明阐述了现阶段广播电视播音主持存在的语言问题,并进一步提出了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建议和策略。规范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的摸索和探索,只有相关人员不断探索提升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规范的措施,才能够真正让我国的播音主持越来越规范,从而带给受众群体更悦耳的感受。
参考文献:
[1]杨德强.浅谈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的规范[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4(04):47-52.[2]蒋思钰.消费文化语境下的广播电视播音主持语言研究[J].科技信息,2013(20):160.[3]全慧玲.对于新媒体时代电视播音主持有声语言规范问题的几点思考[J].通俗歌曲,2015(11):249.
第四篇:浅谈播音主持的语言风格特点
西南交通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浅谈播音、主持的语言特点和风格
一、序论
无论是播音还是主持,它们的语言特点风格都是不同的!广播电视播音语言具有自己的特点,这个特点既涵盖了广播播音的“以声传情,声情并茂”,又涵盖了电视播音的“声画和谐,形神兼备”。当然不同类的节目有不同的表达方式!比如:随着电视新闻节目改革的深入发展,从内容、形式到播出时间、传播对象等各个方面,新闻类节目都已经有了而且还会有更加细化的分工,播报多样化的格局已使各种不同的语态传播在不同栏目中形成了主持人的不同风格。在此,我从三个方面对新闻类节目主持人的语言风格和个性
特色,作一些粗浅的探讨和阐释。
1、个性化的人际传播——说新闻、讲新闻
关于新闻语言个性化、风格化,最早始于凤凰卫视。鲁豫在《凤凰早班车》首创的“说新闻”,听起来轻松而不失干练,亲切而不失大方,自然而不失稳重,娓娓道来而不失明快和分量,给人以新鲜的感觉和深刻的印象。陈鲁豫较强的新闻素质与视野的开阔、可贵的敬业精神,以及很好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有素的记忆力等主观因素,是其尝试“说新闻”成功的基础和保障。凤凰卫视总裁刘长乐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早班车的特色,就是把电视、广播、报纸、互连网集中在鲁豫的一张嘴上”。还有人对“早班车”这样评价:“气质娇好的主持人娓娓道来的新闻方式和端着咖啡看报,有异曲
同工之妙”。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摘要】
当陈鲁豫等人以轻松自然、几**常说话的口吻为观众说新闻时,人们立即感受到了人性化传播的独特魅力。通过说新闻的方式,主持人真切自然地与观众面对面地平等交流,更具有人情味、感染力和说服力。如关于泰森被起诉的新闻,陈鲁豫是这样说的:“泰森这个人与法庭很有缘,不是他告别人,就是别人告他。”这种轻松而诙谐的谈话氛围,可以让观众在瞬间跟主持人产生共鸣,让观众产生继续收看的期待。这种“说新闻”的方式使节目在大众传播中获得了人际传播的效果,增强了信息传递的对象感和交流感,强化了传播效果和节目的亲和力,主持人能够更多地展示自己的个性和理解,这就使节目打上了个性化的印记。
凤凰台的节目主持人佳佳原以播气象节目出名。其青春活泼、快人快语的形象早已在观众心目中建立。2004年,她以“新闻不一定很严肃,为你冲泡一杯清新爽口的新闻下午茶”作为节目的宗旨而开出一个新闻茶馆。节目以软性新闻为主要内容,以观众参与作为诉求点,创造了一种讲新闻的新闻节目的新形态。在她的茶馆中,每天举行一个新闻擂台赛,由两个地方的观众先报各自城市当天晚报上的有趣消息,然后就当天大新闻提三个问题,双方抢答,最后以答对两题者作为擂主,明天再与别人对垒,这样既引起观众的参与兴趣又传播了新闻。节目中还开设了“小题大作”等小版块,设立了茶爷爷和茶妹妹两个卡通人物,轻轻松松把新闻说出来,获得了观众的好评。
美国《60分钟》总编唐休伊特曾说过:“如果把节目比作一盘好菜,节目内容是主菜,主持人的魅力就好比是调料。”说新闻的实质,是主持人播报方式的改变,说的成功与否,几乎全部依赖于主持人的素质和魅力。
2、真性情的主持——“说”与“评”相结合
在主持人节目中,先是有广播中类似“晚报浏览”、“媒体热点”等读报节目出现,继而凤凰卫视杨锦麟的《有报天天读》又带动了电视读报栏目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的热播,如央视《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持人应借助“传媒机构的视野”和“专家的深度”,为受众提供有深度的大量信息和文化含量,把握正确的舆论导向和文化品格。在话语态度和关系方面,可谓“灵魂站在高处,姿态放得平和”(主持人张越语)。在话语方式方面,同样的内容和意图要“换个说法”,以“个性化的独特角度”和“百姓乐于接受”的话语方式加以表述。
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主持人敬一丹曾采访制作了一个题为《在沙漠边缘》的节目。片子通过触目惊心的画面,报道了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的严峻现实。采访快结束时,在一所农家小院里,敬一丹和一位妇女拉家常,得知这位妇女怀里抱的孩子叫“沙沙”,敏感的敬一丹好像觉察到什么,忙问为什么取这个名字。这位母亲说,“因为出门是沙,进门还是沙”。紧跟着敬一丹又问站在旁边的邻家小姐姐的名字,得知叫“翠翠”。她心动了,她把这段看似“唠闲嗑”的细节用到节目里,然后面对观众说:这个小姐姐名叫“翠翠”,沙窝里的孩子起出这样水灵灵的名字,不是能看出乡亲们的盼头吗?
接着敬一丹略一侧身,指着大屏幕上随风翻飞的碧绿的杨树叶说:在我即将完成这个节目时,特意编辑了这样一组画面放在结尾。这绿色,是我们一路采访时追寻的颜色,是西北沙漠大片灰黄基调上难得一见的亮色,也应该是伴随着沙沙、翠翠长大的颜色。一位摄影记者说,到西北沙漠画画,只需带两种颜料,带十管黄的,一管绿的就够了。我想,画今天的沙漠是这样,但愿画明天的沙漠时,多带几管绿颜色。
这番话,落笔在颜色上,没有直接阐述土地荒漠化带来的危害,没有引经据典地说政府“红头文件”上的话,也没有号召人们该怎样做,但听起来,却能让观众心动,有感同身受的深切同情,有现在的担忧,有对未来的美好祝愿和憧憬,还有主持人关注国家、关注老百姓命运的情怀,同时还能体味到敬一丹朴素细腻而又淡雅、有韵味的语言特色。从思维和语言的角度可以看出,敬一丹抽象思维的流畅性、概括性及形象思维的联想与艺术感受及语言表达上细腻抒情的个性特点。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敬一丹的主持风格——平实而不平淡,平易而不平庸。她与观众是平等,她是一种交流式的平视。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主持人在节目中,不能图省事说官话、套话、空话,不能说装腔作势、淡而无味的话,更不能说假话和不负责任的话。要练就这样的语言能力:换个角度,换个说法,换个色彩,换个方式,说出与时代主旋律一致的话。风格是日常的,受众喜闻乐见的,又是个性化的,所要达到的传播目的却是一样的。
当然,新闻节目和新闻的内容是多种多样的,“播”法也应是多样化的,从实际出发,该“说”的说,该“报告”的报告,不应该厚此薄彼,更不应肯定一种而否定其他。
另外,说新闻也不像有些人想的那么简单。它不同于日常生活当中街市上那种极为随便的“交谈”。这种“说”的语言不失新闻语体真实、客观、准确、郑重的本质风格特点,它是汲取了书面语长处的精髓口语,是经过加工的口语,它摒弃了日常口语的随意性、冗余性、离散性、粗略性等缺陷,既保有口语通俗性、简洁性、明晰性、生动性、灵活性的特点,又兼有书面语规范性、集中性、有序的长处,上口入耳,入脑入心。这种“说”,是需要深厚的内在素养和极强的语言功力的,不是随便什么人想说就可以说好的。这便是播音与主持的风格!
二、本论
播音语言的特点,可以概括为“三性”、“三感”,分述如下:
1、规范性
播音语言的规范性,主要是指语音(声、韵、调)、词汇、语法、语流都要符合普通话的要求,遵从普通话的规范。
推广普通话,应视为广播电视的一项重要职责。普通话水平测试的达标,只是达到了最基本、最起码的规范性要求。推广普通话,已是大势所趋,播音语言应该起到“表率”的作用。然而,这还并非“规范性”的全部内容,它还应包括思维的清晰、语感的准确、逻辑的钳力、艺术的魅力。这些,在本书其他章节中均有论述。
值得注意的是,把播音语言的规范性认作“呆板”的代名词,把规范性同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艺术性对立起来,把规范性当成“不自然”、“不生活”的同义语,显然是一种幼稚的、需要进行启蒙教育加以纠正的偏见。
2、庄重性
庄重性,是指播音员(包括节目主持人)在使用有声语言表情达意的时候,即在话筒前进行播音创作的时候,必须保持端庄、郑重的气质和态度,在语流中充满庄重、可信的意味,“庄重而不呆板,活泼而不轻浮”。不能把庄重性理解为装腔作势、故作深沉、不苟言笑、虚与委蛇。但是,庄重性可以“寓庄于谐”,可以“谈笑风生”。而这,同玩世不恭、插科打诨、哗众取宠、打情骂俏是水火不相容的。
庄重性的表现是“善言”而不“轻言”,就是说开口说话之前要慎重,说话过程中要稳重,尽量不要“失言”,尽力使受众接受、相信、愉悦。因此,对“庄重性”的否定,必然导致“语无伦次”、“油腔滑调”。
用什么态度,说什么话,怎么去说,直接关系到听话人的信任程度、接受程度。播音语言的庄重性正是从广播电视传播的角度,考虑到传播功能与传播效果提出来的。庄重性,并不对表达方式、语体风格加以限制,它只在下限上对俗言媚语、低级趣味予以摒弃。至于上限,将在美学领域的民族化层面上得到延展,本书不作详论。
庄重性的核心是严肃认真,一丝不苟,是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是新闻工作者高尚职业道德的体现。
3、鼓动性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鼓动性是任何宣传语言所共有的,广播电视播音语言也不例外。广播电视要“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江泽民语),“引人向上”,“催人奋进”,是播音语言的一个本质属性。这一切,一言以蔽之,就是“鼓动性”。当然,“鼓动性”同“不喊不革命”的内涵有着根本的区别。
播音语言的鼓动性,植根于语言的“情感性”和“感染力”,情感有多种多样的差异,感染有强弱快慢的不同,却从没有人主张语言可以没有情感,不要感染。大体上,播音语言的发出一定基于一种目的,一种愿望(这种愿望就是一种情感)。尽管事实上存在,却也从没有人主张以让人消沉为目的,以“不想说什么”为愿望。要让人知道说话人愿意说,说出的话让人产生“共鸣”,让人积极、让人振奋。
政治倾向、思想倾向,在广播电视中是相当明显的,这是宣传的需要。恩格斯说过“倾向性越隐蔽越好”,我们不能理解为取消倾向性。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努力提高全国人民的素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就是我们的倾向性。其中当然包含着清除殖民地、半殖民地的文化垃圾,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精神污浊。播音的倾向性讲求宣传艺术,避免“强加于人”并不矛盾。
播音语言的鼓动性,必须坚持实事求是、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的辩证方法,完全不应该脱离宣传内容、不顾表现形式,更不应张扬自我、强加于人。
4、时代感
所谓时代感,是一种时代精神和时代氛围的心理把握。当前,时代精神是指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爱国主义、社会主义、集体主义”,时代氛围是说“精神文明建设必须紧紧围绕经济建设这个中心,为经济建设和改革开放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江泽民同志在中国共产党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1)首先是内容的主次。主要的内容,重点的语句,都要予以突出;次要的内容,非重点的语句,都要予以削弱。
(2)其次是感情的浓淡。感情起伏变化,“浓墨重彩”与“轻描淡写”,在不同的色彩中,“淡妆浓抹总相宜”。
(3)再次是态度的差异。肯定与否定,赞扬与批评,歌颂与贬斥„„各自都有不同态度支配下的不同的程度。这程度落实到语言上,就是“分寸”。同样一句话,大体上可以有“重度”、“中度”、“轻度”的分别。
还有语体风格的区分。新闻中、通讯中和评论中,有分寸感问题;知识类、服务类和文艺类也存在分寸感问题;文学作品播读也有分寸感问题,各种分寸感的表现方式和程度不同。
(4)最后还有有声语言的发出者,那独特感受、表达习惯、话筒前状态„„也会表现出某种分寸感。
可以说,分寸感是有声语言的构成部分,无处不在。成功的播音创作十分注意分寸感的把握,努力避免“过犹不及”的失当处置。目前,主要是“分寸不当”的问题,特别是“重度”失重,什么话均“无足轻重”,如果要表达,只是简单地加重声音,显得浊拙。还是要在语言功力上花气力。否则,便会常常“心有余而力不足”。
6、亲切感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在广播电视传播中,“传者”与“受传者”的关系应是知心朋友的关系,既不应是“陌生人”,也不应是“私语者”。所谓知心朋友,当然互相了解,彼此知道对方的思想感情,或挚友,或诤友,经常产生“共鸣”。
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从内容上说,要适应“新鲜”、“易懂”、“可信”、“情真”的受众期待心理。广播电视可以传播的东西很多,除了禁忌的内容之外,还不宜传播陈旧的东西,尽人皆知的、老生常谈的,引不起人们的兴趣;难于理解的、听来吃力的,只好“敬而远之”;虚假失实的、东拉西扯的,往往使人产生厌烦;虚情假意的、故作多情的,更令人不愿接受。从表达上说,要张弛得体,控纵有节。那种认为只有“小音量、近话筒、一对
一、快节奏”才能产生亲切感的观点,不过是某种形式的追求,容易造成机械的、单一的、雷同化的声音效果,不利于“内容决定形式,形式反作用于内容”的能动和多样化的表达。
播音语言的亲切感,必须像我们一贯主张的那样,坚持传者与受传者“平等”的关系,才可以产生。
7、播音语言的亲切感不仅是一种语言传输心态,而且是一种比较稳定的平等交流心态。这是语言传播的心理基础,我们的目的是创造一种良好的接受心理环境和氛围,使听众、观众敞开心扉,了解语言内容,达到信息共享。亲切感制约着播音创作主体的传播心态,在播音语言中充满了尊重、体贴、通达、友善,既不高高在上、颐指气使,又不唯唯诺诺、乞求怜悯,但是,道理上都知道“平等”,语言上却不一定能体现出来。如:或语言傲慢、语气生硬,或缺乏礼貌、出言不逊,或低声下气、吞吞吐吐,或胡乱吹捧、邀宠取媚。这种不平等关系,实在令人不忍卒听。电视上的“笑眯眯”、“甜腻腻”,更会使观众不敢恭维。如果一味追求“亲切”,而忽略了内容的准确表达,听众、观众确实感到“亲切”了,但并没有注意内容,或因之而忘却了语言内容,这就无异于“舍本逐末”了,这时的“亲切”还有什么存在的价值呢?
播音语言特点,作为一种基础性的“标准”,基本上是一种“主观评价”,××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即用“人”的审美感受、美学理想去把握,而这,诉诸文字之后,会损耗、遗失掉许多东西,远不如用有声语言去鉴别,去表述,来得明确、可感。作为基础性评判标准,不能不考察内容、形式及二者的关系。离开语言内容、语境,离开语言形式、传播,离开节目整体、语言内容和形式的统一,特别是离开“有声语言”,这个“标准”或被架空,失去实践意义,或被扭曲,变得支离破碎。因此,必须从传播效果去考察。如果仅从传播过程的中途——词语组合上,语意形成上,甚至文字稿件上去考察,就混同于报刊编辑、校对了,实质上,便把“有声语言”的创作降低、抛弃了。有声语言的功能包含着使文字语言“增色”、“减色”和“改向”诸方面。“增色”和“减色”易于理解,“改向”的功能往往被忽略。同样一句话,可以按文字表面意思表达,也可以改变方向,按文字表面相反的意思表达。这种情况,不管有意无意,在实践中屡屡发生。在这一点上,我们某些电台、电视台的主管、主编、“把关人”,以及一些理论研究工作者似乎还不大了解,于是才有“只审文字稿件”、“播音只是照稿念”等认识,于是才有“有什么文字语言就有什么样的有声语言”、“文字语言怎样,有声语言就会怎样”等观点。照这样的认识、这样的观点去领导、指导广播电视播音,怎能理解、应用这种评判标准去考察和推动播音质量呢?可喜的是,人们逐渐认识到“怎么写”“怎么说”比“写什么”“说什么”重要得多,这共识,这共同语言,正是对“三性”、“三感”及其相互关系的认识与把握。那么无论是播音还是主持,我们一定要把握好这个三性三感!
四、播音员、节目主持人,与演员有着很大的区别,他们在语言创作的过程中,其跳跃性远比不上影视演员。这是肯定的。所以,对于播音员、节目主持人来说,他们的播音主持语言特点更深的打着生活语言的烙印。
从主持语言艺术的角度,对语言风格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类:
1、说理型的。这类语言一般常见于政播节目,新闻、评论、时事、综述、评述等等,主持这类节目,其语言有较强的逻辑性,虽不太强调情感的外露,但确实表现出语言的犀利、说理的透彻,而这种理既能让专家接受,××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也能让百姓认可。这是需要深厚的文化底蕴和丰富的知识结构做支撑的。
2、知识传播型的。这类主持语言,一般以朴实大方、学者风范见长。在他们的语言中,常常蕴涵着很深厚的知识积淀,既有权威性,又富可信性,同时,他们不温不火的对于知识的把握,不仅显示出知识的魅力,更显示出其人格的魅力。
3、情感细腻型的。这类主持语言表现,更加彰显其个人的语言魅力。这种语言大多也更加贴近百姓,既可亲又可爱,热烈中带着恬静,温馨中带着诚意。在很多时候,所表现出的“一对一”式的谈话形式,把主持人对于听者的理解,毫无保留地传达给对方。所以,这类主持语言,使人感觉更加朴实、自然,也使听者在一种平和与自由的气氛中体味到平等对话的愉悦。说者敞开心扉,听者“心满意足”(当然,在自然中,也保持着一种情感的适度性),从而达到情感的宣泄与沟通。
4、风趣幽默型的。这类主持语言,大多出现在娱乐性节目中。其表现特点是:诙谐、调侃,轻松自如。常有“语出惊四座,捧腹嘴不合”的语言表现,给听众留下很深的印象。另外,由于他们渊博的知识,常常反映出主持人的机敏与才智,巧妙的比喻、善意的嘲讽,让听众在欢笑中得到愉悦。其最突出的特点是:雅俗共赏。
不管是哪种风格,只要你经过不断的实践与努力而得以形成,那你的艺术,一定是实现了升华。
三、结论
对于以有声语言为传播工具的(专业)播音员主持人来说,拥有出色的语言表达能力无疑是造就其主持艺术不可或缺的主要因素。二十世纪最著名的成功学导师戴尔·卡耐基说:“一个人的成功,约有1 5%取决于知识和技术,85%取决于沟通——发表自己意见的能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力和激发他人热忱的能力。”所以,一个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表达能力,决定了他能否获得受众的认同和喜欢,决定了他的节目是否有吸金夺人的魅力。论及当今播音员主持人的语言特色,虽然万紫千红、各具功力,但比较起来,仍属央视主持人白岩松的语言风格显得独树一帜。这位十多年前还是央视栏目制片人的蒙族青年,凭借自己标新立异的修辞、咄咄逼人的语气、专家样的评论、学者般的反问„„,为受众树立起当代中国一位严肃而亲民的电视主持人的典范。
语言是播音员主持人综合素质的重要组成部份,其素质高低,归根到底是通过口才表现出来。通过口才,从各个角度展现出他的思想道德、人格修养、知识根基、文化品位、审美情趣、性格特征等深层次的内涵。因而,当我们认真梳理白岩松语言风格的同时,着重分析其与语言风格紧密相连的人格魅力,着重挖掘其与语言风采紧密相连的社会责任,对于时下播音主持队伍的自身建设,不但是十分有益的,而且是十分必要的。
【摘要】
一、白岩松语言风格的主要特色
单从屏幕形象上看,白岩松几乎总是皱着眉头,表情凝重,只有藏在眼镜后面的明亮目光,显示着思想的深邃与沉稳。正是凭借着自己语言犀利、修辞美丽的独到优势,成功铸就了其主持艺术深刻而不呆板、活泼而不媚俗的风格。在广大受众心目中,这种风格已然达到了炉火纯青、自成一派的境界。剖析白岩松的语言风格,究竟具有哪些可圈可点的特色?又给我们业界同仁带来哪些思考和启示呢?
1.刻意求新,语不惊人死不休
在长期的主持实践中,白岩松一直恪守这样的信条:
“想让自己优秀,必须让你与众不同”。为了精心打造自己理想的主持品牌和语言风格,他坚持从始至终参与各种节目的策划,并坚持亲自撰稿,为自己一直积极倡导的“主持人中心制”在中国电视界的实施,进行了重要的探索和示范。对于自己精心策划的每一个节目,在认真准备、字斟句酌之前,他无不这样告诫自己:
“一定要说和别人不一样的 ××大学本科毕业设计(论文)
话!”
我们不会忘记,在震惊中外的汶川大地震中,央视主持人张泉灵正值参加奥运火炬珠峰登顶活动后,从拉萨返京路过成都,她当即主动请缨留下参加抗震报道。白岩松在与她的连线报道中由衷赞道:
“谢谢泉灵,刚刚完成火炬接力,又进入生命的接力!”此番发自肺腑的话语,顿时打动了心系灾区的亿万电视观众。
我们不会忘记,当恨铁不成钢的中国球迷在对足球一片哀怨的浮躁声中,白岩松却独具匠心,对输球发表了新的见解:
“输球要输得有尊严”。他提出的究竟要用“脚”踢球,还是要用“心”踢球的精辟见解,已然成为中国足球卧薪尝胆、知耻后勇的一剂良药。
我们对照白岩松独树一帜、刻意求新的语言特色,不难看出当前播音员主持人中仍然存在的爱说俗话、惯说套话、常说废话、味如嚼蜡的弊病。大概是有些人由于频频“露脸”“出声”,无暇充电的缘故,不论主持什么节目,面对什么受众,总是那套八股的模式,苍白的问话,这种因为语言无光而导致节目失色的教训,值得引起广大同仁的普遍警惕。
第五篇: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行为方式的转变论文
[摘要] 文化管理是继经验管理、科学管理模式之后出现的一种新的管理模式。“文化人”是其人性假设,以人为本是其本质。学校实施文化管理需要具备一系列核心要素,包括建设高品位的学校文化,塑造学校共同价值观,建设教职工的精神家园,构建有效的激励机制。在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的行为方式亟待转变,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积极构建者,树立符合人性的管理理念,摈弃权力管理,坚持赏识管理。
[关键词] 学校管理;校长;文化管理;以人为本
一所学校的长远发展,往往取决于领导的管理哲学。思想力是校长的执政之本,管理思想是校长的权力之“魂”。近些年来,我国社会转型引发的教育内外环境的巨大变迁,使学校正遭受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和挑战,瓦解学校组织的力量越来越多,其离心力越来越大。这些使学校文化在学校发展过程中的作用日益重要,因为它可以使学校师生员工们的学校生活充满意义,并使学校获得持续发展的动力。总而言之,我国的学校管理正在经历一场革命,旧的管理模式被打破,新的管理思想在建构。文化管理已成为当代校长新的诉求和选择。
一、文化管理:学校管理的新走向
20世纪80年代以来,人们开始从文化视角来思考管理问题,进而形成了一种新的管理思想和管理框架——文化管理。所谓文化管理就是“人化管理”,是以人为出发点,并以人的价值实现为最终管理目的的尊重人性的管理。这种管理是靠管理主体与对象主体(中介主体)之间所形成的文化力的互动来实现的。[1] 39其本质是以文化为基础,强调人的能动作用,是以人为本的更高层次的“人本主义”。
任何一种管理都以一定的人性假设为前提,“文化人”是文化管理模式中的人性假设。人是文化的载体,一种单一的文化就是人性的一个断面,它提供了与人性的其他方面相关的一个有意义的、极为重要的断面。[2] 19 世纪以来,人性假说成为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发展的一条重要线索。泰勒首先提出了“经济人” 假设,梅奥提出了“社会人假设”,这些都对学校管理实践产生了重要影响。20世纪80年代初,“文化人” 假设被提出。“文化人” 假设把人从高技术的压力下解放出来,重新确立了人的主体地位,树立个人自信和个人价值,回归人的精神支柱和文化归属,文化管理模式便应运而生。教师不再是提高学校教学质量和学生分数的生产要素,而是一种文化目的,教师的发展成为教师管理的出发点和最终目的。这正是学校管理在当下社会背景下的内在需求。相关研究也对此给予确证:大多数学校在管理上都存在着制度刚性、模式单一的情况,“人本化”管理模式应该是学校教育改革的主流,尤其是扩大教师认同的重要因素。[3]
二、学校实施文化管理的核心要素
文化管理不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简单否定和取代,而是对传统学校管理模式的整合和超越。
(一)高品位的学校文化
学校文化管理是通过管理的软要素“文化力”来发挥管理作用的。“大部分的人——不管是不是人类学家——都知道组织文化包围着我们、支持着我们。它支撑着我们,就像一个建筑物的地基一样。当建筑物建立起来之后,你看不到它的柱子、横梁与钢筋,但是少了它们,建筑物就会倒塌。”[4] 可是,文化领导有时又是最“硬”的东西,“想真正改变(学校),你需要改变文化”[5]。学校文化的重要性正日益显现出来。实际上,每个学校都有其自身独特的文化,区别只是在于是先进的还是落后的,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是低品位的还是高品位的。自觉进行高品位学校文化建设,是学校文化管理的基础和要件。学校文化建设就是通过继承、创新和整合,使先进的、高品位的学校文化成为学校的强势文化、主导文化。
(二)学校共同价值观
学校价值观是学校文化的核心。学校文化管理就是要通过调整、创新和整合,塑造正确的学校共同价值观,以实现对教职工的价值引领。学校价值主体是多样而非单一的。建设学校文化,就必须认识到学校价值主体的多样性。同时,筛选出多样的学校价值主体和价值观中的共同的东西,把它们定义为学校的核心价值观或主流价值观,并在此基础上尊重多元价值观的存在。总之,学校文化管理要尊重多元的文化个性,只有这样,学校文化才能真正繁荣,才具有张力。
(三)学校成员的精神家园
文化管理在某种意义上说是依赖学校全体员工共同精神追求的一种柔性化、隐性化的管理,所以它必须关心师生员工的情感和精神生活。美国杰克·费茨·恩兹博士在《绩优公司的最佳做法》中指出:从历史看,美国最成功的公司创立者懂得,必须创造一个“家庭”,并让员工们感到他们是这个“家庭”中的一员;在公司这一母体中,他们有安全的保障,会取得成功。[1] 121彼得·圣吉在《第五项修炼——实践篇》里也提到:“如果学习同个人的愿望有关,那么一个人会尽其所能去努力学习。真正的愿景必须根植于个人的价值观、关切与热望中”[6]。事实上,当每个层次的教职员工发现共同愿景中有他自己的愿景,而且是在学校高层领导听了他们的心里话之后设计出来的,他们会获得极大的满足感。逐步培育情感、信念、价值观、团队精神、责任与义务等道德层面的价值观念,形成教师“共同体”,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动性和创造性。这是学校文化管理实施的重要途径。
(四)有效的激励机制
激励有外激励和内激励之分。外激励就是通过外部刺激的手段,促使人们产生积极性,诸如提高工资、发放奖金、提出表扬、提职晋级等。内激励就是提高人们的工作热情和工作自觉性,促使人们从内心里产生工作的积极性。例如:引导人们正确认识组织目标、工作任务对组织和个人的意义;扩大人们自主权和自由度;尽力让人们选择适合自己的岗位,以增强工作热情和责任心。[1] 150学校组织是特殊的文化组织,学校成员主要是文化人,所以在学校实行文化管理,激励重点应放在运用激励因素去调动人的积极性上,从每个个体的内部解决工作动力问题。“教师所提到的最大的奖励就是精神奖励,居于第二位的选择是得到别人的尊重。”[7]
三、学校文化管理对校长提出新的要求
文化管理作为学校管理的新走向,实际上已经成为校长追求的一种新境界。其实施的构成要素对校长行为提出了新的要求。校长应以此为根本出发点,自我转变行为方式。
首先,校长要做学校文化的积极构建者。校长作为学校文化的领导者,是学校文化建设的核心人物,从文化设计到文化建设,领导者本人的价值取向、理想追求、文化品位无不影响和规定着文化发展的导向。学校文化管理是一个全面而系统的工程,当校长启动文化变革的时候,至少要计划好3个步骤:一是检查学校本身文化的问题和不足;二是寻找变革的方向、重点和切入点,确定从哪里开始着手;三是按照优先顺序列出时间表和方案,将目标具体到每一个过程。校长作为领导者的责任就是要让学校组织文化日趋成熟,让大家具有共同的期望,在流程中变革活动方式。
第二,积极构建鼓励合作的学校氛围。文化管理不是传统的控制,而是一种建设性的合作。学校文化管理的精髓在于它“管”的是心而不是身,校长的任务就是创设一种文化,使领导者与他人紧密相连。从组织关系和管理权限上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保障,从心理上为教师参与学校管理提供自由的、平等的平台,进而为学校管理的改革和发展提供组织关系层面、心理情感层面的支持。校长要进一步营造团队合作的组织文化,将学校建设成为学习化组织,使之能够充分发挥每个员工的创造能力,努力形成一种弥漫于群体和组织中的学习气氛,凭借着学习和个体价值的实现,组织绩效可以大幅度提高。
第三,坚持赏识管理。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但学校如果完全靠条条框框和纪律来规范教师的行为,不仅成本高昂,效果也不见得理想。因为此时校长没有把教师当作学校管理的主体,没有把教师当作可以信赖的同事和朋友,而仅仅将其当作学校管理的“纯客体”,校长和教师是对立的。从短期看,这样做或许能解一时之痒,但从长远看,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学校管理的问题。有经验的校长都知道,有时候一句推心置腹的谈话、一个充满信任的眼神、一句关怀体贴的问候,更能激发教师的积极性。要做到这些看似简单的事情,就要求校长用信任、赏识管理去影响教师。
总之,校长应把管理的重点从行为层面转向精神层面,以文化管理模式为主导,着力营造出一种关心人、尊重人、理解人、信任人的文化氛围。当然,文化管理语境下校长的行为方式也要有相应的转变。
[参 考 文 献]
[1] 孙鹤娟.学校文化管理[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2] 向吉英.管理文化与文化管理[J].暨南大学学报:哲社版,2001(4):49.[3] 韩光福.好学校的核心要素是什么[J].基础教育课程,2007(10):17.[4] 高菲,琼斯.公司精神:决定成败的四种企业文化[M].林诛如,译.哈尔滨:哈尔滨出版社,2003:244.[5] CHILDRESS J R,SENN L E.The secret of a winning culture: Building Highperformance teams[M].Los Angeles:Leadership Press,1999:7.[6] 圣吉.第五项修炼:实践篇[M].张兴,译.北京:东方出版社,2002:243.[7] 富兰.教育变革新意义[M].赵中建,译.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5: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