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多民族文化交融背景下的《老乞大》语言分析论文[模版]
元代是汉族人、女真人、蒙古人在地域和文化上长期交汇杂处时期,民族接触和融合异常活跃。朝鲜李朝时期的汉语教科书《老乞大》表现出区别于同期正宗汉语的特点,至明清时期阿尔泰语因素减少,但不容忽视阿尔泰语对元代汉语的语法、词法产生过影响。
一、后置词
《老乞大》中“行(上)”表示对象处所,《原本》: 到学里,师傅行受了生文书。吟诗罢,师傅行讲书。《新释》: 师傅根前受了书。“根底”表示对象处所,《原本》《谚解》: 你谁根底学文书来? 《新释》: 我在中国人根前学书来著。明清时期《老乞大》重刊,经历了“根底→根前/上”的过程,受到阿尔泰语法的影响。“上 /上头”表示原因,《原本》《谚解》: 田禾不收,饥荒的上头,生出歹人來。《新释》: 田禾没有收成的上头,就生出这些歹人来了。
“里”表示凭借、工具,《原本》: 水里行不得,舡里载著有。《谚解》: 水里行不得,须用船里载着。经历了从“X + 里”→“用 + X +里”的演变过程。从语法位置上来看,方位词跟阿尔泰语名词后面的附加成分相对应,于是方位词被用来对译蒙语的后置词,这就是《老乞大》中方位词上、上头、里、根底等可以表示多种语法功能的现象。
二、“有”的几种特殊用法
“有”表动词现在时态,《原本》: 这钞里头真假俺高丽人不识有。家里都好吗? 都安乐好有。元代其他白话文献在当时实际口语也使用句末助词“有”,不过在其他版本中这种用法没有继承下来,这可能与汉语“有”的实际用法相差太远。《原本》: 你的师傅是什么人? 是汉儿人有。这段子外路的,不是服地段子有。这是“有”表判断的用法。汉语问人在不在某处,用“在”不用“有”,《老乞大》中多见用“有”者。《原本》《谚解》: 这店里卖毛施布的高丽客人李舍有么? 《新释》:这店里却有卖毛施布的朝鮮客人李舍么? 动词“有”表示人或事物所在的位置处所。
三、语序
对《老乞大》中出现的大量宾语前置和修饰语倒置的现象看作是受阿尔泰语句式影响更适合。汉语是 SVO 型语言,阿尔泰语是SOV 型语言。不可否认汉语自古就有受事主语句,接受 SOV 语序的句子有一定的便利条件,如《原本》: 咱每为父母心尽了,不曾落后。《原本》: 为那上,迟了来。您底似的休多索。
四、“像”义动词后置的比拟式
金元時期,白话文献中出现功能和形式都与前代不同的比拟式“X 也似 +NP/VP”,新兴的比拟式反映了阿尔泰语对汉语语法的渗透,用后置的比拟助词“也似”,前面不用像义动词,《原本》: 这镘刀……风刃也似快。《老乞大》中出现“是 + X 也似 + NP/VP”的混合比拟格式,如: 便是鱼子儿也似匀净好有。
五、副词的异常位置
《原本》《谚解》中有些程度副词不紧挨着被饰成分。如《原本》: 那般时,马每分外吃的饱。此外,“程度副词 + 禁止词”与汉语词序相反。如《原本》: 你底似的休早行,俺听得前头路涩有。《谚解》: 你十分休要早行,我听得前头路濇。《新释》《重刊》: 你们不要十分早行。这与阿尔泰语的程度副词往往紧接着主语后,否定词“不是、没”位于句末等语序有关。《原本》中“一主儿的不是”“自穿的不是”是对阿尔泰语的仿照。
六、处所名词前置,前面不加介词
阿尔泰语表示到某处去、从某处来时是处所名词后加个附加成分,《老乞大》受此影响,前面不加介词,如: “汉儿田地里来”“別处快镘刀借一个去”。
《老乞大》还吸收了阿尔泰语第一人称复数区分包括式和排除式的特点。“咱、咱每/们”为包括式,如: 既是好呵,咱先检了钞,写契。“咱”包括卖主、买主及牙人,是包括式。阿尔泰语中没有生命的事物也可以用复数词尾,这样的用法流行于当时实际语言中,“马每、驴每、头口每、骟马每”屡见于《老乞大》。《原本》和《谚解》中“每/们”可用于动植物乃至无生命的事物之后,现代汉语中一般只能用在指人名词之后,这是来自于对阿尔泰语语法的直译。
《老乞大》语法上的特点反映了汉语和阿尔泰语在特定历史时期发生接触时的情况。随着明初《洪武正韵》等的颁布,汉语在明代逐渐走向规范,汉儿语音至明中期消亡。清代统治者极力推行“汉化”政策,民族融合程度很高,在这种政策影响下,满语汉语自愿融合,所以在《新释》《重刊》中见到的汉语面貌与今天差别不大了
第二篇: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分析论文
摘要:自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国家各个领域的不断发展壮大,中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包括商业领域亦是如此。由于电子商务已成为目前各种企业商务模式当中最核心的部分,也是社会主义国家开创的最流行的商务模式,因此关于电子商务背景下如何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问题备受各界人士瞩目。本文旨在研究分析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以期能为各界人士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电子商务;企业财务管理;管理模式;构建
电子商务在近些年来不仅得到了快速有效的发展,还给予中国人民生活、工作等方面极大的便利,电子商务虽然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与利用,但是在以电子商务为背景,构建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并没有较为具体的方法。因此,在电子商务环境中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本文全方位、多角度的分别以管理对象选择、管理组织设计、业务程序再造、构建信息系统等方面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希望能为企业构建新的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献一份力。
一、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管理的影响
1.影响企业财务处理
因为在因特网中在线录入单据、自动划转货币、财务业务协同的方式击败了传统的算盘、纸笔、计算器的财务处理方式,所以电子商务与传统商务华山论剑前者更胜一筹。由于在电子商务中无需将企业财务处理划分为多个单一的环节,因此企业财务处理的信息均在网上浏览、处理,十分便捷,这一点传统商务不可比拟。因此,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处理的影响十分深远、沉重和巨大。
2.影响企业财务制度
由于电子商务早已根深蒂固,整个社会经济形态、经济规则都因其改变,包括国家也颁布政策要求社会企业革新会计策略、会计指标,要求其与社会经济状况相吻合,因此很多企业如今全都面临着财务程序、财务组织、财务处理等方面的各种改革,建立新的企业财务制度已成必然。由此可见,电子商务对企业财务制度的影响十分显而易见、清晰明了。
3.影响管理团队结构
因为传统的企业财务管理团队职能分配较为分散,存在管理萎缩问题,但是电子商务环境中,采取分工制,管理决策、职员业务均在因特网上进行,管理对象非常清楚,虚拟职员管理团队取代了传统的真实职员管理团队[1]。因此,电子商务对财务管理团队结构的影响具有跨时代意义。4.影响财务办公软件因为电子商务可以进行业务协同,还能在第一时间获取财务信息,然而传统的会计信息系统只能够非常被动的对财务数据进行汇总[2],所以电子商务处理财务数据的优势是不言而喻的。因此,电子商务对财务办公软件的影响十分深刻,值得深思。
二、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主要特点
1.执行财务控制
在电子商务当中,能够在最快的掌握目前进行的活动的财务数据,还能快速的生成财务信息,并立刻将其反馈给信息需要者[3]。此外,电子商务执行财务控制的力度非常强,它能够在非常短的时间内对目前进行的活动进行校正,因为它可以直接发布控制指令掌控财务活动。
2.进行集中管理
在电子商务当中,企业数据、企业信息、财务信息都相对集中,企业数据管理权、企业信息管理权、财务信息管理权也非常集中[4]。由于电子商务不仅具有信息共享的功能,还具有很强的集中管理能力,不管是信息流、资金流,还是物流,都可以实现统一管理,因此财务管理员采集业务数据的方式非常直接,对数据集中管理的能力也非常强。
3.协同财务及业务
在电子商务当中,不管是采购、入库出库等财务,还是销售等其他业务,都能实现财务与业务协同。除此之外,企业与供应商、政府部门、客户或者其他联盟企业,协同运作能力也非常强[5]。由此可见,电子商务不仅能够极大提高财务管理员的工作效率,在企业发展方面也是功不可没。
4.远程控制、处理财务
在电子商务当中,财务处理和财务控制都是立足于因特网之上。虚拟网络不仅将企业各部门财务数据收入囊中,就连企业外部了财务信息也都记录在案,如果财务管理员需要采集这些数据,动一动手指头即可,完全不需要出门访问、查询,免去了东奔西走的麻烦。此外,电子商务采集数据的能力非常强大,它的采集范围不仅仅只是城市、国家这样的小范围,就连全球的共享资源都能够做到迅速采集。
5.高效管理财务组织
在电子商务当中,电子商务有效结合财务管理对象、财务管理特点形成一种独具特色的管理方法。首先,财务管理原则、财务管理主要参数都已完美融合进了电子商务模式下的财务管理结构当中,使得各项业务得到了层层分解;其次,电子商务执行分级管理,每个部门都有明确的责任以及任务;最后,电子商务具有完善的财务组织管理方案,对个部门的工作进程掌控、工作评价都相对稳定和明确。
6.构建信息系统
在电子商务当中,不仅能够实现对外高效、便捷、安全的进行货币转账和货币支付,而且还能够实现信息互动与资源共享,整个财务信息系统具有财务业务电子化的特色;不仅能够实现对内执行网络财务管理、网络财务监控,而且还能够再造基础设计,将财务流程与电子商务财务系统完美融合。此外,电子商务拥有核算导向、决策导向、控制导向三种信息需求的模式,核算导向、决策导向和控制导向不仅实现了信息技术电算化,而且还具有智能化、信息化等特征。
三、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的构建
1.整合财务处理程序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通过整合财务处理程序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先,利用财务管理方式与信息技术发展有机结合,将财务管理结构、财务流程组合成系统性的管理模式;其次,从全局性考虑,减少不增值活动、无效活动,合理优化各项活动的财务流程。2.建立财务制度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通过建立财务制度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财务流程、财务组织、财务信息系统和财务处理方法必须受制于财务制度;其次,财务制度要表现得宏观,要符合社会主义经济发展,更要对商务背景下的企业财务管理产生约束。
3.重组财务组织结构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通过重组财务组织结构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更新老旧的财务管理观念和概念,站在全新的角度上思考财务管理问题;其次,要重组财务组织结构,使得企业财务管理中出现新气象。
4.完善财务处理控制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通过完善财务处理控制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先,不仅要应用财产保全、授权批准和复式记账等财务处理方法,还要应用全面预算、无形资产计量评价和标准成本控制等全新的财务处理方法;其次,要完善财务处理控制、更新财务观念、提高管理素质,并适应经济环境。
5.深度改造财务处理控制
在电子商务背景下,需要通过深度改造财务处理控制来构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首先,要将财务处理控制方法与信息技术相结合,使得各种财务处理控制方法能够被灵活运用;其次,打造全新的财务管理结构,比如星型管理结构、水平总线型管理结构、虚拟组织和网络型管理结构,使得财务管理结构丰富多样。
四、结束语
自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很多行业、领域都得到了极大的发展,尤其是电子商务行业。在电子商务背景下,企业财务管理具有执行财务控制、集中管理、协同财务及业务、远程控制处理财务、高效管理财务组织、构建信息系统等特点,只有整合财务处理程序、建立财务制度、重组财务组织结构、完善财务处理控制、深度改造财务处理控制,才能在电子商务背景下构建出企业财务管理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毅.电子商务背景下动态财务管理模式分析[J].现代经济信息,2014,(6):196.[2]杨金晖.试论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经济管理模式构建[J].全国商情(经济理论研究),2014,(15):25-26.[3]刘宇隆.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经营管理者,2014,(32):48.[4]佘政楠,田海霞.电子商务环境下企业财务管理问题探析[J].新经济,2015,(Z1):60-61.[5]肖国如.电子商务时代企业财务管理模式探讨[J].财会学习,2015,(80:48-49.
第三篇: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论文
引言低碳经济被认为是人类社会继农业经济、工业经济、信息经济之后的又一次划时代的革命浪潮。全球气候变化的大背景下,发展低碳经济、培育生态文化、建构生态文明成为新形势下我国实现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明确要求。2015年5月5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公布《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坚持把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作为基本途径”,“坚持把培育生态文化作为重要支持”,“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弘扬生态文化”。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文化建设被作为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支撑。如何解读低碳经济背景下的区域生态文化新内涵、建构生态文化发展的推进体系、探寻生态文化发展的有效路径,成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现状与问题分析
区域实践层面,到目前为止,全国有福建、浙江、辽宁、天津、海南、吉林、黑龙江、山东、安徽、江苏、河北、广西、四川、山西、河南、湖北等16个省正在开展生态省、生态市县、生态乡镇建设,生态文化建设在各地的生态省建设过程中成为实践的重要组成部分,生态文化建设已经取得初步成效,生态创建示范工作成绩显著,生态文化氛围日益浓厚,生态文明意识不断增强。但是,因为生态文化的区域差异性特征、演变性特征没有被关注,在具体实践层面上缺少区域生态文化建设的系统化研究,各地区存在生态文化建设“认知不足”、“体系缺失”“、主体缺位”的情况。
(一)认知不足
据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呈现“认同度高、知晓度低、践行度不够”的状态,公众对生态文明建设认同度、知晓度、践行度分别为74.8%、48.2%和60.1%。生态文明知识的普及度不高,呈现“了解率较高、准确率较低”的特点。另外,经济与文化水平对生态文明意识的影响较大。东部地区的知晓度、践行度要比中西部高,但认同度不如中西部;被调查者文化程度越高,知晓度越高,但认同度、践行度却不高;城市居民的生态文明意识明显高于农民。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是导致生态文明意识传播不畅的重要原因。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更多的是专家研究的专业词汇,生态文化并没有本土化、规范化、通俗化,导致公众对生态文化的认知不足。
(二)体系缺失
区域生态文化的发展并未形成系统化的建设体系。根据各区域生态文化推进的经验,生态文化的理念与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的融合度并不高,没有一套成熟的实践体系,将生态文化的培育内嵌到具体的生态建设中,对于生态文化的引导与文化自觉性的培育意识不足。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生态文化的培育并非是孤立的,整体提升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必须按体系逐步推进。
(三)主体缺位
2014年环保部发布的首份《全国生态文明意识调查研究报告》指出,公众生态文明意识具有较强的“政府依赖”特征,被调查者普遍认为政府和环保部门是生态文明建设的责任主体。这也间接反映出,我国生态文化建设的主体主要是政府,多元参与机制尚未形成。政府、企业、NGO是生态文化发展中的主要参与者,目前,生态文化培育的主导者偏重于政府,企业、NGO在生态文化的传播与培育中尚未发挥应用的作用。
二、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发展策略建议
(一)萃取区域生态文化,引导公众文化自觉
如何使公众深入理解生态文化内涵、确立生态文化理念,从而内化为生态文明的具体行动,是生态文化建设应该首要解决的问题。区域生态文化的界定将为强化区域社会生态文明意识奠定重要的理论与实践导向。随着低碳经济的发展和区域差异特征的显现,生态文化理论应从最初的人类学角度研究逐步关注生态文化的时代演变、区域差异特征。为了使公众对新时期的生态文化进行有效认知,生态文化的内涵应融入这两种特征。基于此,低碳经济背景下区域生态文化内涵界定应该遵循以下原则。一是萃取区域生态文化特色。结合区域特色文化,如民族文化、民俗文化、旅游文化等,提炼区域内被广泛认知、公众易于接受的生态文化。二是融入低碳经济理念,在萃取区域特色文化的基础上,挖掘“低排放、低消耗、低污染”的文化基础。三是结合区域发展规划,对不同地区、不同城市进行生态文化理念的整合,提升生态文化自信和自觉,增强生态文化的引导力。在具体操作方法层面,还要力求通俗化与规范化。通俗化要求集聚生态文化的集体智慧,创新公民参与的机制,搭建公众参与的平台,群策群力、集思广益,进行生态文化的萃取研究,规范化要求生态文化细化为易懂、易记的规范性道德操守,便于政府、企业、公民强化生态文化与自觉行为的一致性。
(二)建构低碳实践体系,融入生态文化培育
在与浙江省相关部门进行的生态文化合作研究中课题组曾提出,在实践层面,生态文明建设可以用“生态文明阶梯”来表示,分为四个层次———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处于生态阶梯的最高层,并作为其他形式生态文明建设的护栏。生态文化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目的,也是实践的过程。低碳经济的背景下,可以以气候变化、低碳经济为载体,融入生态安全、生态产业、生态景观和生态文化的建设过程,在此基础上,生态文化在低碳背景下不断内化。生态安全层面,气候变化涉及到生态安全,全球变暖,已经逐渐开始对我们的生存和发展产生影响。气候变化的影响下,我国大气中的二氧化碳含量升高、土地荒漠化加剧、极端气候事件趋强趋多,自然灾害频发、甚至影响生物安全问题。生态安全处于生态文明阶梯的最底层,关乎公民切身利益。在生态安全领域融入低碳经济、气候变化的影响,普及生态文化,会极大地激发公民的参与热情。生态产业层面,与低碳经济相关的产业,有绿色农业及食品加工业、环保产业、新能源产业、低碳科技服务业等。在低碳产业发展的全过程中,针对生产者和消费者,强化生态文化的沟通机制、反馈机制、监督机制等等,可以有效提升生态文化的普及效率。生态景观层面,低碳经济背景下的生态景观体现出更加健康、节约、可持续的景观发展目标的追求。可持续的环境伦理贯穿于景观构成环节,能够在城市景观布局、生态文化塑造、低碳行为引导上最大限度的与公众的生态文化意识提升相契合。结合区域发展,政府可以出台相关优惠政策,激发公众了解生态景观知识、参与生态景观保护的热情,最大化发挥生态文化对生态景观的认知与保护、生态景观对生态文化的促进与提升作用。如建设低碳生态旅游产业、低碳休闲度假基地等。
(三)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实现群组互动协同
发挥群组作用是《21世纪议程》的重点内容,亦是培育生态文化、建设生态文明的必循路径。这些群组主要包括政府、企业、NGO(非政府组织)。按照不同的角色又可细分为决策者、企业管理者、社区、学校、家庭、妇女、农民等。以往区域生态文化建设中侧重于对传统群组、单一群组的集聚宣传、培训教育,相关部门已提出了大量具有针对性、可操作性的对策,在某些区域已取得丰厚的实践经验,更多的关注到了“点”的集聚。但是,如何更有效的发挥群组辐射作用,架构畅通、有序的生态文明意识之“网”,迫切需要关注、群组互动的协同效应两个关键问题。发挥优势群组辐射效应。国外生态文明建设经验表明,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的提升与NGO组织的活跃程度密切相关,环保NGO组织是传播生态文明重要的群组。应充分利用区域优势,创新政策环境,加大扶持力度,打造环保NGO品牌,使其成为区域提升生态文明意识、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亮点。在民间资本活跃、参与热情高、创业氛围浓厚的地区,具有发展环保NGO的良好环境和基础,切实加以引导,充分挖掘各种社会资源,使环保NGO组织尽快找到自身的作用空间,将有助于激发社会活力,加大群组辐射作用、带动作用,将成为社会生态文明意识提升的强有力的推动力量。政府应该努力创造良好的政策环境,如税收减免、财政补贴、简化审批手续等措施,激活环保NGO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辐射作用。发挥群组互动协同效应。群组具有共同的生产、生活意识形态,是生态文明意识集聚、传播、提升的关键节点。点点成线,线线交互,发挥不同人群或组织在生态文化建设中的集聚与辐射作用,是架构全社会生态文明意识网络的根本路径。建立政府、企业、NGO、民众的生态文化互动体验交流机制,可以借助互联网思维,创新互动平台,完善公众参与制度。如及时准确披露各类环境信息,健全举报、听证、舆论和公众监督等制度,构建全民参与的社会行动体系;完善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公众参与,增强公众参与程度等。
第四篇:新形势背景下的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分析论文
【摘要】新世纪,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使得人们的思想观念、生活方式都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在这个过程中也出现了许多新问题和新情况。青少年的德育工作在这种背景下需要不断地创新,开拓性的进行工作,做到以人为本,构建德育网络,从而才能够发挥德育教育的效果,提升其有效性和实效性。
【关键词】新形势;青少年;德育教育;实效性
在新世纪,我国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改变,人们的价值取向和目标逐渐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另外,学校的德育工作也发生了许多新的情况和问题,学校的德育工作要想能够满足当前新形势背景下的需求,就需要加强创新,这样才能够进一步的发展。
一、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
德育工作的主体是学生,从传统的德育实践经验能够发现,是否足够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是德育工作能否取得实际效果的重要方面。传统开展德育工作,主要是以目标和相关的任务作为德育工作的根本,这样在实际的开展中缺乏针对性和具体性,这样德育工作的目标就不明确,这也使得传统的德育工作成效均布显著[1]。学生是德育工作的主要对象,具有个人主体意识,因此,德育工作要树立以人为本的思想观念,突出和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将理解、尊重、关心人作为德育活动的准则和要求。与此同时,要丰富德育工作的手段和方法,使其能够符合学生的实际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德育工作者要对在高科技时代成长起来的学生进行深入的研究,从而提升德育教育的实效性。
二、构建情景化的学校德育模式
1.优化外部环境良好的德育环境能够在潜移默化中让学生受到教育。学校的草木、精心设计的板报、辅优教育和意义的图片和资料等,都能够在无形中让学生得到应有的教化作用。因此要对校园环境进行大力的优化,构建良好的外部环境,建设积极进取、团结有爱的学校风气,这一才能够充分体现出社会环境对人的教化作用。2.积极推行体验教育体验教育,简单来说就算是开展德育实践的活动,在这个过程中引导青少年将做人和做事的基本道德变成自身的行为习惯。一个人不去承担责任是难以具有责任感的,而没有实际生活体验的人也难以培养成具有现代道德观念的人才。只有实际体验才能够帮助青少年养成道德意识,才能够让德育教育起到应有的效果[2]。传统中仅仅将道德观念进行说教,不关注青少年道德发展观念的内化,德育教育难以起到实效。
三、强化教师队伍的道德建设
对大部分青少年来说,教师本身就等同于教育。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师生的联系比较紧密。教师的人格魅力、言行举止等都会在潜移默化中对学生产生影响,给学生带来的变化是长久的。因此,学校的管理中要加强对教师团队的得到建设,提升教师团体的综合素质,尤其是班主任的素质,从而保证德育活动的内容、目标都能够得以实现。
四、拓宽德育渠道,搭建德育网络
德育工作具有多层次、多渠道,但是,学校建立的德育组织系统通常是一个封闭的系统,大体上为“校—团队—班”的形式,这种系统指导下的德育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局限性,其安排的主体和开展的活动的概念与社会生活实际相脱节,教育效应难以实现。基于此,学校对于德育组织的这一弊端,应该将学校、家庭、社会德育进行有机的结合,形成立体的德育网络。学校德育工作是一项系统的工作,需要学校、社会和家庭三个方面来加强合作,齐心协力加以引导,学生的健康与这三者是否能够良好合作有重要的联系。学生如果在学校接受了正能量的教育,在家庭中又接受到了负能量,这种矛盾和冲击会让学生不知所措,会让学生对于自身的学习产生质疑和否定,这对于学生成长的影响显然是非常不利的。基于此,学校要大力的推动德育的社会化,让社会教育、学校教育以及家庭教育能够共同发挥作用,构建立体式的德育网络,为学生的成长和教育搭建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让学生的德育能力得到提升[3]。例如,学校可以不定期的开展家长会,收集家长对学校的教育工作意见,对于家长在家庭中对于学生的教育和管理加以科学的引导,让家长能够充分认识到德育工作的重要性,与学校达成共识,配合学校开展相关的活动。可以邀请派出所领导来学校进行法制报告,或者请部队官兵来进行军事报告,从而加强学生的爱国教育,也可以组织学生进入社区、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亲身实践和感受,加强对学生的德育能力的培养。结束语综上所述,对21世纪的青少年进行德育教育,要对学生进行深入的了解和研究,并且树立以学生为本的教育观念,对德育工作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创新,加强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合作以及联系,提升德育工作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王如平,林轶虹.新形势下加强青少年学生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成才之路,2017,(4):8-10.[2]彭志红.新形势下青少年违法犯罪的特点、成因与预防[J].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4,(2):124-128.[3]杜淑贤.新形势下青少年开展孝道文化教育的意义及途径[J].学园,2015,(15):145-146.
第五篇:探讨身体社会学背景下古代体育文化发展论文(小编推荐)
中国古代体育有着深厚的历史文化积淀,对世界体育文化发展,乃至今天人们的体育运动方式都产生了积极影响,而身体社会学产生于现代社会,用现代的思考方法分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进入20世纪90年代,人类的身体已经成为大众文化、大众传媒及各个科学研究领域的研究重点,人类身体的话语权也不仅仅属于生物学、生理学和医学的范畴,它已经逐渐具备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及跨文化交流的诸多属性。在健康、体育、娱乐休闲、消费领域中,身体与社会、文化之间的互动是身体社会实践的关键特征,是一种社会文化的构建。体育作为一种普遍的身体活动,从宏观意义上来说,体育文化本身就是一种身体文化,所以,站在身体社会学视角讨论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具有重要现实意义。身体社会学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角度研究体育文化,不断丰富中国体育文化。
1、身体社会学概述
进入现代社会,人类的身体作为主体身份的具体承载,以个体强烈的表征获得了重视主体理性的现代性话语权认同,也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议题之一。人们对自己身体的关注已经逐渐建突破私人空间,转入公共领域。身体是由社会、文化构成的,同时,社会与文化也有人类的身体组成,两者之间形成一种镶嵌式、却永远处于运动过程中的状态。一方面,现代社会充满各种消费性商品和科技,这些不断刺激着人类身体的“欲求”与“感知”,让身体处在公共环境下的“拟真”当中,这让不同身体之间的链接突破时空限制,创造出更多的社会关系;另一方面,通过日常生活活动或者组织制度的各类“编码”,社会的礼仪规范、语法象征、制度规范、文化仪式等都已经渗透在身体当中,构成人类存在的基本形态———身态。从理论上来说,身体社会学的产生于西方的理性、现代性和身体问题反思具有重要关联,甚至可以称之为西方理论界反思的结果。从福柯提出身体的规训到梅洛?庞蒂的身体现象学思考,都有力促进了当今社会对身体理论学的反思。身体社会学的出现便是当今社会哲学、社会学与文化的阐释性产物,“它试图把人类从科学与理性的双重枷锁下救赎出来,关注丰富多彩的生活中人的感受性、体验性和生物性,使人类更加重视自己的身体、理解身体、反思身体,最终达到身体的自由和解放。”
2、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发展
2.1、军事中的武术
武术的产生可以追溯到史前文化,人类与自然界的兽类搏斗的时期。夏商周阶段,人与兽类的搏斗已经脱离生产技能,成为一种为努力服务的体育技能。到了秦汉,拳搏从体育技能又转变为军事操练内容,包括手击、摔打,这是选拔御林人员的必考项目。魏晋南北朝阶段,社会崇尚佛教,寺院经济大肆发展,这为僧人习武奠定了基础,“禅、武”合一成为禅师倡导的修行方式。进入隋唐盛世,社会上的习武之风更加盛行,府兵制改革与实施大大推动了军事、武术的发展。两宋阶段,社会上已经出现了一些武艺表演的民间组织,除了日常的军事演练,民间组织的武艺社团遍布全国。元朝,军事武艺得到了更好地发展,但是由于国家颁布禁武令及其他的民族施压政策,民间武术进入低谷阶段。进入明清,社会的武学制度不断完善,军事武术不断提高的同时,武术成为民间体育文化而雏形基本形成。现在,武术已经彻底成为中华民族特有的一项体育文化,甚至走出国门,走向国际竞技舞台。由此可见,从身体社会学角度来说,人们的行为不断受到社会环境影响,从生存本能演变到体育技能、军事需求、社会需求到现今的体育文化,整个过程都受到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的影响,而且这种影响越来越深刻。
2.2、古代球类演变
据中国古代文献记载,蹴鞠也称作踏鞠、筑鞠等,是中国古代典型的球类运动。春秋时期已经出现蹴鞠运动,战国后期,蹴鞠已经红遍中国大江南北,这也为后来很多球类运动的形成奠定了基础。秦朝统一六朝以后,受到各方面因素影响,蹴鞠一度低迷,然而到了汉代,经济繁荣,社会稳定,蹴鞠又得以兴盛直到,初汉至三国阶段,蹴鞠已经发展成为一种较为专业的经济运动,并且建立了竞赛规则,这不仅是当时军事训练而一种,在民间也广为流传。更值得一提的是,这一阶段还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女子蹴鞠,也就是世界上最早的女子球类运动。秦汉阶段是蹴鞠发展史上的第一次高峰。进入隋唐时期,实心蹴鞠逐渐转变为充气蹴鞠,竞技场地和规模也繁盛了变化,传统蹴鞠运动获得了一次重生。两宋时期,蹴鞠是所有球类运动中流行最广泛的,宫廷和达官显贵的家中都有专门训练蹴鞠一人,可谓是盛极一时的体育运动之一。元朝,女子蹴鞠得到了更广泛的普及,甚至成为青楼女子招揽生意而手段。进入明清阶段,社会进步,经济水平提高,人们的选择范围增加,蹴鞠的对抗性、竞争性大幅削弱,已经沦为儿童、妇女之间的休闲娱乐方式,曾经兴盛的蹴鞠就这样走向衰落。蹴鞠没有想武术一样流传至今,但是它奠定了更多球类的发展,仍然功不可没。蹴鞠的兴盛与衰亡同样收到了社会深刻的影响。社会经济进步,人们才有了休息的时间,为了让生活更丰富,充满乐趣,于是发明了蹴鞠,随后成为主流社会的经济娱乐项目,甚至一度成为重要的竞技比赛。当社会开放程度不断增加,人们有了更多的娱乐选择,蹴鞠就逐渐淡出人们的视线。换言之,人们的身体受到社会影响,选择增加,蹴鞠就失去了它的主体地位,随后消失。可见,人类身体受到社会的影响非常大,甚至决定了某种事物的兴衰成败。
3、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对人们生活方式的积极影响
从中国古代体育史的发展以及世界体育史的发展来看,当世界绝大部分地区的体育文化尚处于混沌状态的时候,古老的中国体育文化已经从公元前五千年左右开始逐步向文明社会过渡,并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了自己的个性,制定了与后世各项运动相关的规则。而此时,以欧洲及地中海为代表的西方古代体育才刚刚起步,经过了漫长的几个世纪的发展,才初步形成雏形。从这一点来看,在整个世界体育史发展的早期,中国古代体育应占据一个重要的位置,它对世界体育的发展过程中起了不可漠灭的作用。典型的如围棋运动、足球运动。积极发掘、整理、光大我们的民族体育,梳理真正属于中华民族自己的东西,对于发展体育运动,对于全民健身,对于中华民族文化的繁荣乃至世界文化的繁荣,对于构建和谐社会均具有极为重要的意义。
4、总结
身体社会学虽然是二十世纪产生的,但是用它的理论分析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并无不妥之处,相反,运用身体社会学分析中国体育文化可以更深地体会中国体育文化精髓,而非体育运动本身的发展。中国古代体育文化受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影响,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具有东方魅力的体育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展现出强大的融合性、凝聚力与同化性,以及强大的生命力,这对现代体育文化发展的影响是广泛而深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