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5篇范文)

时间:2019-05-13 02:56:34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第一篇: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

【摘要】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在高等教育领域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学术界和教育界对高校思政理论课教学资源和教学模式都相当重视。本文从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出发,针对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以期为高校思政教育发展提供参考意见。

【关键词】大数据高校思政对策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现状

1.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理念

大数据时代,国人接触的世界越来越丰富多彩,在新的价值观影响下,高校思政教育受互联网思维和全球化的影响,新的教学理念将是高校思政教育的新问题。高校思政教育新理念还不能跟上互联网时代发展的步伐,在多种价值观的冲击面前还不够有力,这是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在理念方面的现状。

2.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手段和新方法

在新形势下,思政教师只有不断集思进取,将大数据和互联网真正运用到高校思政教育方法和手段当中,才能够适应大数据和全球化的背景。从大数据和教育现代化的角度来看,高校思政教育在面对现代化的教育工具和教育思维上,还不能接受这些前沿的技术改变,还没有完全接受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思维。

3.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的新资

在高校思政教师中,更多的是接受有关思想和政策方面最新形式的培训,但教育技能和现代化大数据思维的培训相对较少,有些思政教师根本不知道大数据具体是何物。所以,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师资队伍还跟不上教育现代化的发展,没有顺应教育思想的改变,这个问题是教师层面体现的新问题,学生层面也会受教师教法的影响,学生可能在课外更多是上网,但要让这种系统的大数据思维对学生学习带来影响,就需要根据教师的教法来改善。

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

1.大数据背景下的虚拟性和开放性,对高校思政教育提出了挑战

高校思政教育最主要的目标就是为祖国培育有正确价值观的年青一代,在现代大数据背景下,互联网和移动网络对青少年的冲击是前所未有的,各种复杂的信息打破时间和空间的限制,第一时间被完全暴露在大学生的面前,在大学生还未具备完善、独立的自我分辨能力之前,这些虚假、暴力和色情信息会影响大学生价值观的形成。大学生是开放式社交媒体应用的主体,社交平台的虚拟性让言论自由度大大扩展。但是也出现了言论过度自由,甚至无需负责的虚假言论,这对高校思政教育中对价值观的培育有很大影响。从国际层面上看,国外某些敌对势力能够利用网络媒体的强大传播力,通过某些平台将不正确的价值观渗透进国内,对大学生进行非主流价值观的隐形渗透。大学生价值观和人生观尚处于建立过程,过多和过杂的信息容易误导他们,造成道德意识和责任意识的偏激。

2.大数据背景下的大众性和开放性,动摇了传统思政教育的主导地位

传统高校思政教育是通过在校课堂学习、主题班会等形式来实现,通过政治思想主题讲座和宣传栏进行辅助。但是,在互联网时代大数据背景下,网络就是一个知识的海洋,这里面的价值观和人生观千姿百态,大学生只要通过简单操作就可以获取大量的信息,这种低门槛和大众化打破了思政教师和学生之间信息量的平衡性,传统思政教师的信息主导地位受到动摇,以教师为信息主体来源的思政课,已不能满足学生的信息需求,甚至在某些学生看来,思政教材内容也跟不上网络的更新,教师和教材的权威性受到网络的碾压,学生不再以教师和课堂为信息来源,转而投向网络的怀抱,这种信息源的转变在很大程度上对传统课堂教学模式是毁灭性的,教师的主导地位被取代,但班级授课制和导师制是目前高校推崇的教学形式。教的形式没有变,但学生学的形式已经改变,这种教与学之间的衔接差异直接导致思政课堂的低效率,而高校思政教育系统对大学生思想观念的把控也大大减弱了。

3.大数据背景下的信息快餐化,增加了思政教育工作的难度

大数据时代,移动互联网对信息传播带来了质的飞跃,信息传播从传统的一对一不断变换到一对多的形式,这种信息传播的便捷性和即时性,吸引了大批大学生的注意力,其沉溺于这种虚拟化的社交网络,不再关注现实的人际交往。在这种虚拟社交平台上,信息主体与信息内容是分离的,信息内容不受信息主体的身份和环境的限制,言论更为大胆和直接,不再受现实社会的伦理道德束缚,大学生思想状态不受控制开始自由生长,这种信息传播和价值观的影响会在大学生群体中蔓延,造成集体道德失控。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快捷传播给大学生带来了丰富的学习资源,但这些信息需要有人把关,而高校思政教育工作者就是这个关键的把控人,大数据背景给思政教育工作带来了难题。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育改革对策建议

1.加强大数据思维意识培养

大数据时代,高校思政教师首先要具备大数据思维和互联网意识,师资的大数据思维培训是改善当前思政教育教学的当务之急。一方面,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者,包括辅导员在内都要在大数据意识和互联网思维方面主动学习,加强相关培训;另一方面,在思政教师的引进上,可以吸纳一些具有数学和IT背景的硕士和博士,在辅导员岗位上发挥专业的工科背景,将大数据思维与思政教育相结合。这种思维意识的培养不是几次培训或者几个工科人才的引进就能得到解决的,关键是要建立以大数据思维为指导的教学模式,对思政教育相关人员进行思维能力的培养。大数据思维最终会把高校思政教育带向一个友好的、可视化的新层次。将思政教育科学化,如果缺乏大数据思维就很难对数据有洞察力和思考力,不能利用大数据结果为思政教育服务。大数据思维是一种具有整体统筹的系统思维,是有数据支撑的科学思维,而将数据运用在思政教育上,还要基于对整个思政教育系统的深度理解上。思政教师在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上,要分清数据思维给教育方法和模式带来的变化,提高思政教育的重视度,更好地结合数据对思政受教主体进行有针对性的因材施教,实时把控大数据时代大学生的思想动态及思想观念。思政教育的感性化是通过思政教育工作者细微的思想政治工作得以实现的,大数据只是一种手段和思考方式,要充分将大数据融入思政教育还要求思政教育工作者具备正确判断和选择数据的能力。

2.利用大数据特征的教学新方法

在高校思政教育中,通过大数据的辅助可以实现新的教学方法,更好地做到因材施教。诸如,课堂教学上可以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进行数据分析,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学习引导,根据学生其他学科的成绩数据进行扬长补短,在课堂上调动学生的参与度。90后的大学生,尚处于自主性和自我意识不断加强的年纪,教师更多地关注学生本身的优劣势,能够更好地拉近学生和教师之间的亲密度,达到潜移默化的教育作用。大数据带来的新教学方法还包括在教学资源的利用上,通过大数据教师可以了解全国大学生的总体思政教育情况,这样就可以对教学方法进行适当调整。

3.提高思政教育的服务功能

高校思政教育归根结底就是对人思想的教育,而不是一种教育工具。大数据可以帮助教育工作者更好地了解受教育群体的整体情况,合理地增进大学生对自身和这个世界的理解。所以,思政教育要通过大数据提高其服务社会的能力,提高学生自我学习和逻辑判断能力,树立正确的自我价值观和世界观。大数据提供给大学生的不仅是网络化的学习手段,还包括在海量学习资源基础上进行理性思考的机会。

参考文献:

[1]严涛、邱万安:《大数据视阈下高校理论课的适应与创新》,《科教导刊》2016年第11期。

[2]邰永林:《大数据时代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探析》,《亚太教育》2015年第27期。

[3]申美乐:《从MOOC谈“互联网+教育”的新形式》,《中国培训》2016年第2期。

[4]刘春波:《大数据时代思想政治教育模式的创新》,《湖北社会科学》2016年第9期。

作者单位:榆林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陕西榆林

第二篇: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困境以及对策研究

摘 要:实践教学能让课堂理论知识的理解更透彻、记忆更深刻。因此,其历来是大学生思政课程教学的有机构成部分。但当前我国高校在这一领域内存在诸多不足,比如,实践资源匮乏,实践经费缺乏,教师经验不足。本文意在对学校、社会资源整合,实践教学内容规范,教学基金、专项经费的设立等进行探索。打破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促进高校思政理论课的健康发展。

一.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本质

以实践操作为基础,以教师指导为前提,学生通过课程实习、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社会调查、分析探索、阅读原著等途径,有计划、有组织的进行知识获取、素质与能力提升,这种综合性教学行为就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的本质涵义。是大学生思政理论课的主要构成部分,想提升教学效果,必需展开实践教学。

二.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面临的困境

(一)教师实践经验不足

权威机构公布的调研结果表明,国内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程的教师年龄普通偏低,有超过60%的思政理论课程的老师在40岁以下。在这些教师中,因为大部分人对建国以来我国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奋斗历程的理解与把握,难以或暂时还未达到相应的深度。他们基本上是从学校毕业,在学校上岗,成为思政理论课教师。也就是说,为数众多的教师事实上是由学理论变成教理论。这就必然导致其相应的实践经验不足。这一课程的大部分教师甚至很长时间没有亲身融入校园之外的社会中,没有培训、考察、参观锻炼机会,从而表现为实践技能不足,对教学效果形成影响,进而从本质上增加了思想政治理论课领域内的实践教学难度。而思政理论课的本质特征表现在,现实针对性强、变动性快、政治性强,对于任课的老师来说,必需要具备较强的思想政治理论水平及明显的业务能力。同时,这一领域内,教师同样必需全面把握社会发展现状,对社会、生活中的各种新问题、新现象、新情况要及时了解、掌握;对学科动态以及全球相关领域内的重大事件、焦点问题等必需要有效把握其涵义与基本观点倾向。适时亲身融入社会实践,就此增强自身的认识水平、更新理论思维,提高个人综合素质。唯有如此,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时,才能有的放矢,与实际紧密相联,最终实现教学效果的提升目标,对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的学生提供相应的实践指导。

(二)专项经费不足

导致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经费不足的关键在于,没有形成正确的实践教学理念,对课程实践教学的基本功能、意义关注不足。比如,有些人以为,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内容,大多属于现实社会生活层面的普通标准,抑或属于人的内在意识、社会、自然界等层面的一般规律等。进行此类教学,只要把相关理论知识在课堂内让学生阅读理解就行了,不必兴师动众,搞什么社会实践,这样的实践没有现实意义,劳民伤财,也没什么效果。究其本质来看,这些错误观点以为,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内涵、外延过大,不像专业课一样,可以在相对较小、固定的实习单位、实验室内展开,必需要有更大范围的课堂,才可以满足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要实现这样的目标,无疑有更多的困难与困境。因此,对此类实践教学的投入存在一种迟疑或怀疑态度。久而久之,就成一种思维定势,认为投与不投没什么区别。这样的错误思维想要扭转,非常因难。

(三)实践教学基地不足

不少单位以为,让学生到单位搞调查,参加社会实践等,会产生更多经费支出,造成人、财、物力紧张,认为这样是自找麻烦。因此不愿提供实习基地、岗位给大学生。而前文所说的教师经验不足,也难以有效联系到实践场所,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又少之又少。所以,导致这一实践教学基地的存在与使用并不稳定。

三、提升实践教学的措施

(一)设立教学基金与专项经费

开展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会必然产生相应的接待、食宿、门票、交通等方面的费用投入。基于这种现实需要,相关高校、政府机构有必要拔付相应的资金,作为高校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领域内的专项经费,而且,必需要实行专款专用,确保实践活动可以如期、全面展开。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导机构,高校必需强化这一课程的教师自身实践投入,让教师先从自身做起,强化教学实践基本功。也就是说,设立思政理论课的教学专项基金,指定专人负责这块工作的运行,确保有限的资金能有效的运用于对思政理论课教师的社会考察、社会实践、教学成果奖励、业务进修、经验交流、教学培训等方面。让这一课程的任课教师首先可以全面提升学习能力、增长见闻,提升其教学基本功,以此来与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需要相契合。

(二)整合教学资源,形成教学合力

事实上,提升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水平,如果只依据大学自身的力量,根本难以完成。有必要运用、调动大学校园内的既有教学资源、教学力量。和学校所在地所有能够利用的社会中的各种教育资源进行有效结合,把参观考察、专题社会调查、专业实习、社团活动、三下乡活动、志愿者服务、大学生暑期社会实践活动等和大学生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全面融合,以此来实现教学实践工作的通盘考虑、综合设计。

(三)设立固定的实践教学基地

稳定的教学基地可以有效保证大学生实践教学需要。因此,学校、政府机构宜与有关单位展开教学合作。把政策、技术提供给相关单位,融入单位发展与人才培养工作;换取单位这一有效的实践基地,服务思政理论课的实践教学需要。以此实现互利互惠。并且,要寻找一种长效机制,确保这些基地的稳定性。对于外语类、师范类专业,学校、政府更有必要牵头,进行思政理论课实践教学基地联络,提高成功的可能性。还可以引导学生进入亲友所在单位、部门,参加相应的社会实践。从有效性来看,后者的成功可能性更大。而且对于学生的人生安全,实践效果都有良好保障。

四.总结

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对于学生的人生发展、成长具有决定性功能,对正处人生转折期的高校学子而言,至关重要。而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的顺利开展,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课堂知识的理解与把握程度,增强他们对于社会事件、人生发展关键步骤相关知识的了解、认识与分析能力。提升他们的事非辩别能力。要打破目前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困境,必需由学校、政府、教师、实践单位等方面多管齐下,如此才能确保这项实践教学工作有效、有序开展。(作者单位:张家口学院)

第三篇: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及对策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及对策

西北师范大学教科院硕士研究生 李荣华

摘 要: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与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本文提出了一些相应的对策。

随着我国新课程改革力度的加大,农村教师如何走进新课程的问题凸现出来。新课程的实施,面临的最大挑战是教师队伍素质。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参与是能否推进新课程改革的关键。而农村教师除了自身素质之外,外部性的支持条件诸如学校的教学设备、管理方式明显滞后以及家长的素质和农村人文环境的缺失,直接制约着农村教师对新课程的理解和把握,使他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困境。为了缩短农村教师和新课程改革的距离,我们必须共同关注并采取一些对策。

一、新课程改革背景下农村教师的困境

l.农村教师自身素质难以适应新课程改革的要求

教师是实施新课程改革的关键。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用新课程改革的标准来衡量难以达到要求。其队伍组成中有一大批中师生且年龄偏大,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改革和创新的要求有差距;还有一些具有一定比例的“民转公”教师和“代课教师”,他们的教龄不短,有一定的教学经验,但大部分没有接受过正规的师范教育,素质参差不齐;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本、专科学历的新教师,教学经验尚有待积累。有些地方为了满足初中教学要求,还拔高使用教师,把部分中师生调到初中任教,使有些教师深感力不从心。新课程改革中要求教师角色进行一系列的转变,即使农村教师认识到位,但由于自身素质较低难以为践行“新课程、新课标”提供起码的保证。所以,他们只能望“新”而叹,深感困惑。比如在新教材使用上,在新课程标准与新教材之间,仿佛出现了一片不确定性的“开阔地”。但这对教师的人格特征、教学方法、技能、教育机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再如,从小学开设英语和信息技术课,这对农村教师带来了更大

困难,因为农村长期以来存在着教师学科结构不平衡状况,语、数等长线学科教师普遍超编,而自然、英语、计算机、音、体、美等短线学科教师严重不足。因此,农村教师应对新课程改革非常困难。

2.教学设备的缺乏使农村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边缘状态”

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管理者的管理方式发生转变.而这些转变要顺利实现的一个前提就是需要有现代化的教学硬件的支撑。但是,目前农村学校在教学硬件方面普遍存在“跟不上”的现象,许多学校连一台微机也没有,更谈不上运用互联网。教师的教学还停留在一块黑板、一本书、一支笔、一张嘴的传统教学上,教师无法通过网络获得知识和信息;学校缺少理化生实验室和必需的实验用品,教师无法进行演示实验教学,学生无法动手实验;教室缺少音像设备,有限的光盘、磁带等只能成为摆设,利用率很低;教师教育教学资料缺乏;办公环境很差,往往七八个人挤在一间办公室;不少农村学校校舍破破烂烂,课桌凳子都不全。这种境况使农村教师处于新课程改革的“边缘状态”。

3.农村学校管理方式落后使农村教师缺乏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

农村学校的传统管理更体现一种行政性指令、刚性管理,根本没有自己的办学理念。学校完全受命于上级教育行政机关,学校办学的自主性严重缺失。学校内部等级森严,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泾渭分明。并且目前有相当一部分学校的领导热衷于片面追求升学率,教师的业务考核以学生成绩为依据,对围绕新课程改革的教研、教改工作重视不够,只做表面文章,形式主义泛滥。有的学校内心抵制教改,但又碍于形式不得已而为之,于是消极应对。上级领导一走,学校照常“增负”,教学方式依旧,假期照样让教师补课,一切又回到了应试教育“原出发点”。教师在“课改”与“应试”新老两条路上来回奔跑。这样无形中加重了教师的负担,挫伤了教师参与新课程改革的积极性,削弱了教师的创造精神,缺乏亲和力的工作环境和氛围。传统的学校管理方式与当前的课程改革要求在内在特质上根本相悖。

4.家长的素质和农村人文环境制约着农村教师参与新课改的热情

农村学校与农村的社会背景基本上是相脱离的两个世界。学校和农村社会之间很少建立有效的沟通、交流机制,导致学校成为农村社会当中的一座“孤岛”。由于家长自身素质和农村社会人文环境淡薄,导致家长和社会对教育也有牢骚和功利性的看法,认为把孩子送到学校的目的就是考上大学离开农村,成为跳出农门的唯一出路。同时,由于农村学校每年能考上大学的人太少,特别是目前大学的收费又较高,许多家庭面临较大的教育成本和教育投资风险,因此“读书无用沦”的观念正在农村滋生蔓延。再加上新课程改革的宣传力度不很得力。在这样的社会大背景下搞新课程改革,只能是教育工作者一相情愿。教师的教育观念变了,可是教出的学生,家长不满意、社会不满意,谁负责?不少家长对新课程改革存在异议以及农村社会整个人文环境对教师不切实际的期望和功利性使教师对课改踌躇不前、热情大减。

二、农村教师走出困境的对策

1.在尊重、关注农村教师自我发展需求的基础上,以“校本培训”为主

新课改与教师的发展必须是一体的和互动的。教师不仅要在教学实践中改革和发展课程,而且自身也应在此过程中得到发展和提高。重视教师培训是新课程改革的基石。但是那些提供培训机会的组织或机构。在正式培训之前就错误地预设了教师在知识、能力上存在着不足,而不是将教师固有的经验作为可以利用的资源,根本忽视了教师在面对改革时可能出现的心理体验,忽视了教师的情感需要。更没有对教师的实际需要给予足够的关注,结果所提供的培训与教师的工作实践相距很远。教师只把改革者所说的理论作为一种外在的知识形式去了解或接受,但在日常的教学中却依然故我,没有丝毫的改变。因此,必须尊重、关注农

村教师自我发展的需求,了解他们对新课程的态度、需要和现实状况,并引导他们转变行为方式。为了增强培训的实效性,应以“校本培训”为主。让教师自己以新课改实施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为对象,在实践中学习,不断对自己的教育教学进行研究和反思,对自己的知识和经验进行重组,再加上同伴交流、专家引领,从而主动、自觉地改变自己的观念和行动,进一步提高教师适应和驾驭新教材的能力,使他们尽早地担当起此重任。任何变革的效能都取决于实践者自身动机的强弱,而不是法律或规章制度上的严格。

2.开发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资源,构建农村特色的课程体系

课程资源的开发是未来教育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领域,然而我国的新课改在考虑课程资源时,不论是理论层面还是实践层面,课程专家都明显地忽略了民间课程资源的开发。民间课程资源一直是处于缄默课程资源状态,即长期处于一种受压制的境地,长期成为课程资源的“被统治者”。因此,为了使课程改革更接近农村现实,更能反映出当地的资源优势,充分考虑到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的差异,为了使新课改真正关注农村学生的生存状态、教师的教学经验和生活经历,就应该在农村开展具有农村特色、具有乡土气息的课程改革,开发具有本地气息、本土特点的民间课程资源。即在达到国家课程基本要求的同时,以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为突破口,构建农村的课程体系,打破在课程设置和教材编写上城乡间用一本书和一张表的格局。在课程改革的浪潮中,要随时能听到富有农村气息的声音。为此,国家应给予一定的政策让农村学校开发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充分发挥地区优势,使教师把其生活环境和经历当作宝贵的资源开发,开发教师的经验资源,开发地区差异资源,开发学生的兴趣资源,让教师更容易激发他们的积极性和创造力。

3.淡化行政管理,实现教师自主管理

作为学校领导,不应只是告诉教师必须做什么,要少一些长官意志,多一些柔性管理。应以人为本,搭建民主平台,创建一种民主、自由、和谐的管理氛围。

让教师参与学校的决策与管理,不以行政命令压抑教师的个性,要使教师的精神和人格得到自由的舒展。在教学活动中,给教师以充分的自由权,引导教师在工作实践中注重体验、感悟,使他们富有智慧地进行自主管理,鼓励教师树立自己的教育思想,支持教师进行教改实验,形成自己的教学风格。同时,学校领导还要在尊重教师个人的意愿基础上整合,产生共同的意愿和目标,使教师能够自主地发挥自己的才智。学校应努力促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给教师“松绑”,使他们有更多的自主时间和较为宽松的工作环境,推动教师自主管理。

4.营造健康的舆论导向是农村教师新课改的外部动力

教育是一个系统工程,“牵一发而动全身”。要想让新课改真正走进农村,就必须使学校从封闭走向开放,营造一个社会各方面都积极参与推动教育发展的人文环境。为此,各地政府就应该加强新课改的宣传力度,利用电视、报刊和网络等媒体及举办一些文艺演出、家长学校、家长开放日等形式,广泛宣传课改的背景和意义,介绍课改的信息和动态,把课改的精神送到千家万户;另外,教师应该多与家长进行沟通、交流,引导社会和家长理解、关心和支持课改,营造蓬勃向上的社区文化氛围,提高人民群众的凝聚力和行为规范水平,消除农村社区功利化浓重的倾向,净化环境,提高人的素质,推动社区人文建设,为新课改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使教师解下枷锁“跳舞”,在没有后顾之忧的背景下进行课改。

总之,农村教师在实施新课改的过程中遭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境和尴尬,但是改革意味着创新,农村教师必须付出智慧和精力,必须抛弃一些哪怕是多年积累的已经驾轻就熟的经验,还必须学习和掌握一些新生的或许是负载着挫折体验的或必得历尽坎坷的未曾经历的东西。农村教师虽然有苦、有泪但仍然挚爱这个事业。相信农村教师会在困惑中思考,在思考中发展。

参考文献:

[1]陈友庆.农村小学生课程兴趣的调查及课程改革的思考[J].教育探索,2003,(4):27.

[2]操太圣.卢乃桂.抗拒与合作:课程改革情境下教师改变[J].课程.教材.教法,2003,(1):75.

[3]江丽云,孙利.从课程视角分析农村初中学生辍学原因[J].教育探索,2003,(12):21

第四篇: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分析论文

现代多元文化视域是一种全新文化领域,其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有着很重要的作用。对于现在的学生们来说,以管理为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对于提高学生们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起着较为关键的作用,并且在这一基础上还可以通过调动人们的积极性来促进管理载体提升功能的作用。这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的和管理目标的双重效益有着很重要的意义。一个好的文化环境可以有效帮助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今时代的多元文化对于学生的行为产生的重要影响不可忽视。

一、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现状

1.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

当前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并不高,而且思政教育的管理体系也不完善,导致现在思政教育的未能充分发挥。另外,多元文化的融入,也会导致主流文化的主导作用被削弱,高校对于这一情况也没有提出有效的解决办法,这也是高校思政教育实施效力低下的一个原因。

2.高校思政教育管理散乱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对于每个学校来说都是较为重要的教育管理方面,在高校发挥着一种协调的作用,但当前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还处于散乱期,还没有适应多元文化视域下的管理的方法,所以无法将高校的思政教育与管理有机地结合起来,在这一点上还是不能发挥凝聚人心的作用。

3.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素质低下

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管理团队缺乏专业性,在某些领域存在管理空白,这也就造成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载体无法跟上现在文化的创新,导致了整个管理团队思想观念跟不上时代发展,管理团队综合素质低下和缺乏管理经验导致无法进行思政教育管理。所以容易导致团队的冲突,也无法使团队成员的综合素质得到有效提升,并且也无法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特征理解深刻。

二、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路径

1.提高高校思政教育主体运用管理载体的自觉性

思政教育对于自觉性有着较强的依赖性,所以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就应该提高学生的积极性,从而影响学生们的自觉性。把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发展特征,开展全方位的管理,对于提高思政教育管理有着很大的帮助,能够实现教中有管、管中有教的有机统一,再通过合理地利用管理能力,就可以提高高校思政教育的价值。因此,我们可以从提高学生的自觉性来从根本上解决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问题。

2.强化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主导定力

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构建过程中,高校必须充分保持自身的主导地位。同时,这对于教育者本身的素质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每位高校思政教育者必须具有良好的教育综合素质,必须达到一个高度,并且本着以人为本的理念开展思政教育。通过在多元文化视域下构建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以此来促使当今时代思政教育的发展。

三、结语

多元文化视域下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可以将思政教育管理的理念与时代接轨,从而扭转人们对于思政教育的误解。所以,对于高校思政教育管理载体的构建,当前形势下,可以采取多种办法。我们要充分意识到,高校思政教育对于文化的承接有着深远的意义,不可忽视。

参考文献:

[1]唐山清,廖继超.论多元文化下的高校思政教育改革与重定位[J].法制博览,2015(28):281-282.

[2]彭凌.多元文化背景下的高校思政教学改革[J].科教导刊(上旬刊),2015(1):96-97.

第五篇: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

摘要:现阶段我国的教育改革正处在深化阶段,对于农村的教育国家尤其比较重视,在农村的初中教学当中,地理教育对学生有着重要的学习意义。从当前我国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情况来看,还有诸多层面有待进一步完善,需要对面临的困境积极应对。基于此,本文主要就农村初中地理教育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及原因进行详细分析,最后探究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优化策略,希望通过此次理论研究对实际操作有所裨益。

关键词:农村;初中地理;困境

中图分类号:G623.4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5)08-0039-01

引言

初中的教育教学中,冷热不均的问题还比较普遍,在农村初中的地理教育课程当中,对学科的重视度有了不同程度的降低,这些不仅是在思想认识上有着体现,同时在教师资源的配置上也有着重要的体现。针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严峻问题,加强其理论研究就有着重要的意义。

1.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困境体现及成因分析

1.1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困境体现

从当前我国农村初中的地理教育现状来看,还有诸多问题有待解决,主要体现在对地理教学的重视度不够。农村初中地理教学过程中,老师和学生都把精力放在一些主要的科目上,例如语文、数学等,由于地理所占的分值不高,对地理课程长期没有引起足够重视,在教学的投入上也不够。在农村尤其是在落后的农村,人们在受教育的程度上都相对不高,对人类的认识活动和地理间的关系认识不多,所以也就在重视度上得不到提升[1]。

其次,在初中地理的师资配置上存在着较大问题,农村的教育水平相对城市比较落后,在师资力量上更不能相提并论,师资队伍在规模上和整体的素质上都需要进一步提升。大部分地理老师自身的专业知识比较匮乏,一些青年教师在其他课程上进行任教,甚至年龄大的将要退休的老师也被安排在地理课的教学上,而当前的学生思想多元化,这些年纪大的老师受到传统观念的影响就不能有效满足学生的需求,教学效果也欠佳。

再次,初中地理学科在中考科目的设置没有合理化的呈现,这就对地理教育起到了制约作用,造成部分学校领导和老师的误导,认为地理分值对中考不起决定性作用,为能够追求升学率,地理课程的学习形同虚设草草而过,更没有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以重视。这些问题均源于中考制度设计不合理,从而严重影响了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整体发展。

1.2农村初中地理教育困境成因分析

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困境成因是多方面的,主要因素在于教育投入的不充分以及地理教育资源的匮乏,农村地区的初中地理教育的基础教育的投入和城市相比较仍有很大的差距。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模式,对农村的基层教育资源的供应就受到了影响,有限的经费在农村的学校使用过程中就出现了僧多粥少的状况。还有是农村义务教育投入的不均衡也是重要的影响因素[2]。

此外,农村地理课程改革缺乏相应的配套支持体系,农村初中实施地理课程的条件不充分,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对新课程模式有着抵触等等,这些方面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都会形成很大的障碍。

2.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优化策略实施

第一,对农村初中地理教育的优化要能够从多方面进行实施,首先要能够在观念上进行积极的转变。地理是自然学科当中比较重要的一门课程,在我国的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可持续发展和地理课程的学习之间的关系也愈来愈紧密,所以要能够在农村初中的地理课程学习上得以强化,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学校老师和领导以及学生等都要能够对地理课程有一个全面的认识和了解。

第二,对农村初中地理的教师队伍要能够加强培训,将其整体的素质进行提升,农村初中地理教师的来源比较复杂化,而地理专业教师在实际教学中也比较缺乏。要能将这些层面的问题积极的解决,确保地理教师的编制不能够被其他教师岗位以及编制人员所占用。对农村初中地理教师在职称的评定一级奖金分配这些激励措施上要能够合理化的实施,避免教师思想上的不稳定。

第三,对中考的科学设置要能够合理化,将学生对地理课程的学习兴趣积极培养,把素质教育要能够全面推进。根据新课程改革的要求,将地理课程的学习和实际生活相联系,这样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然后在情境设置作用下来引导学生参与到课堂中来[3]。

例如:在学习到气候内容的时候,可将学生课前网上搜集的全国各地美食、服饰、动、植物等制作成PPT展示,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如生活在南方的人们爱吃米饭,而北方人却偏爱各类面食?我国川、湘、黔等地方的人们为何喜欢吃辣椒?我国西北地区的人民头上总是戴着纱巾?……这些由平时随处可见的生活现象而产生的问题,将会充分激起学生的热情,课堂讨论的气氛也会变得很热烈,学生的上课情绪也将高涨起来,对相关知识也能较好地掌握,从而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第四,要能够对农村初中的学校在地理教学层面能够保障,鼓励地理教研的开展,这也是支持地理教师专业学习的一种措施。从具体的措施实施上来看,主要就是要能够对教学的条件积极的改善,对地理教学加强保障。通过对科学技术的应用将教学设备要能具备,有条件的学校,可以利用地方教育投入,视具体情况增加幻灯机、投影仪、电脑乃至互联网等新型教学媒体,提供包括地理学科在内的各学科教学使用。同时也要能够对地理教师的学习以及教学研究工作鼓励支持,通过一些奖金的设置能来促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

3.结语

总而言之,处在当前的发展背景下,农村的初中地理教育所面临的问题还比较严峻,所以对此要能够进行积极的分析应对,多样化措施的实施以及全方位的考虑。只要能够对初中地理教学的重要性能够充分认识,并付诸实践和努力,就能够改善当前的教学现状。由于本文篇幅限制不能进一步深化探究,希望此次理论研究能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作者单位:重庆市彭水县郁山中学)

参考文献:

[1]王丽华.浅谈信息技术与初中地理学科整合[J].教育教学论坛.2014(S4)

[2]孙芳芳.浅谈现代教育技术在农村地理教学中的应用[J].中小学电教.2014(12)

[3]严云辉.乡镇中学地理教学现状分析[J].旅游纵览(行业版).2014(02)

下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5篇范文)word格式文档
下载大数据背景下高校思政教育面临的困境及对策分析(5篇范文).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