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消费文化论文:基于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陶瓷展示空间设计的研究
消费文化论文:基于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陶瓷展示空间设计的研究
【中文摘要】随着当代消费社会中消费文化的出现,人们对消费品的认识不单单是它的使用价值,而把它作为一种表达自我、体验自我的一种手段。由于物种的丰富,人们对物品的使用价值发生了改变,人们在功能的基础上更追求物品的审美价值,追求格调、品位、地位、阶级阶层等象征意义。展示空间的设计直接的反映了消费文化对设计的影响,本文从陶瓷展示空间设计角度出发,阐述与当代消费文化之间的联系,针对较好的展示空间进行研究和分析,同时对消费文化时代的陶瓷展示空间进行社会和文化方面的解读,继而对当前展示设计观念的变化和审美特征的转变进行论述,了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陶瓷展示空间的设计,寻求一种系统的、良性的设计方法,从而来完善陶瓷展示空间设计理念,为消费文化时代的陶瓷展示空间的设计提供良性的发展思路和设计体系。
【英文摘要】With the emerg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in the modern consumer society,we no longer only concerned about the value of consumer goods, but as a means of express yourself and experience of self.As species richness, people’s awareness of the usage value is changed, they pursuit the aesthetic features more, and the symbolic meaning of delicacy, taste, class structure and so on.The design of exhibition space
directly reflected the influence of consumer culture, the paper put the exhibition space of ceramic desi...【关键词】消费文化 陶瓷展示空间 设计
【英文关键词】consumer culture exhibition space of ceramic design 【目录】基于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陶瓷展示空间设计的研究摘要3-4目的77-89-11
Abstract4引言7-9
1.1 研究的1.2 研究的意义71.4 研究内容和方法8-9
1.3 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2.消费文化理论概述9-10
2.2 消费文化2.1 消费文化的概念及含义的发展历程10-1111-16当代消费文化对展示设计的影响
3.2 消费3.1 作为“消费品”的展示设计11-12时间和空间对展示设计的影响12-14展示设计的影响14-15
3.3 日常生活的改变对
4.3.4 消费文化的误区15-16
4.1 陶瓷展示空间的分类陶瓷展示空间设计的方法16-2416-174.2 陶瓷展示空间的表现形式17-194.3 陶瓷展示空间的主题和风格1919-20
4.4 陶瓷展示空间的布局
4.6 陶瓷4.5 陶瓷展示空间的设计原则20-21
4.7 陶瓷展示空间的道具
22展示空间的产品搭配21-224.8 陶瓷展示空间的色彩4.9 陶瓷展示空间的灯光22-234.10 陶瓷企业形象和品牌文化23-24当代消费文化影响下的陶瓷展示空间设计分析24-355.1 我国陶瓷行业市场的发展状况2424-2525-35
5.2 消费文化与陶瓷展示设计5.3 当代消费文化时代的陶瓷展示空间的调查和分析5.3.1 展厅模式的调查和分析25-31
5.3.2 案例分析31-356.陶瓷展示空间设计理念在当代消费文化背景
6.1 展示观念的跨越35-3636
6.2 影响下的改变35-38销售设计观念的变革36-3737-3838-40
6.3 消费文化时代的绿色设计观念6.4 消费文化时代设计观念的时代性和文化性7.当代消费文化对陶瓷展示空间的设计需求7.1 消费文化与陶瓷展示环境设计38
7.2 体验式的消费方式38-3939-4042-438 结论
7.3 设计师与消费者之间的互动40-41
致谢
41-42
注释参考文献43
第二篇:科技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论文
摘要:文章阐述了消费文化的含义,分析了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关键词:科技进步 消费文化 影响
随着社会政治、经济、文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消费水平日益提高。目前,消费文化已成为一个重要的学术领域,不同学科的学者纷纷从各自的学术背景切入消费文化研究。科技不断进步对消费文化的影响也越来越大。这方面出现的问题也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消费文化的含义
消费进入文化视域形成了消费社会所特有的文化类型:消费文化。1994年,《消费经济》杂志组织专门的消费文化讨论,引起广泛社会反响。此后,国内学者对消费文化作了不同界定。重要观点可概括为三类:其一,从广义的文化概念出发,认为消费文化是“文化在人类消费活动中的以特定方式存在和体现的‘全部社会传统,即全部知识和习俗的总和’”。其二,强调消费文化是人们消费活动中的价值取向与价值规范。其三,认为消费文化即消费主义或消费主义文化。这三种理解完全不同。第一种意义上的消费文化是本文所要讨论的消费文化,它是一般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基础上延伸而得的。第二个定义只强调了消费文化的观念层面,后把规范层面和器物层面的消费文化略而不谈,所以,是一个不完整的或者抓重点的定义。第三个定义把消费主义思潮与消费文化相混淆,把极端的消费思潮当作消费文化,把特殊的文化思想等同于一般的文化观念,有以偏概全之嫌,如果是在特殊语境下使用则是可以的。
消费文化的外延也有不同的分法。譬如有学者说,消费文化具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上讲,“消费文化”是消费物质文化和消费精神文化的总和。从狭义上讲,“消费文化”包括消费哲学、消费价值取向、消费道德、消费行为、消费品味、消费审美、消费心理等,这是人们在消费实践中形成的反映消费特点和理解的观念形态的总和。[1]此外,消费文化的外延可以按照社会生活子系统来划分,包括饮食文化、医药文化、衣着服饰文化、住宅建筑文化、体育文化、娱乐文化、表演文化和旅游文化等等。
具体的科学或技术对消费文化的影响
科技进步同时也促进了以休闲、消费和享受等为主题的文化工业的空前繁荣。早期的批判理论家马尔库塞就认为,作为控制的新形式,科学技术的控制主要体现在文化工业上,在《单向度的人》一书中,马尔库塞详细地阐述了这种思想。他认为,由于出版复制技术的高度发达,文化工业出现了,当代资本主义国家主要是通过文化工业生产的大众文化对广大民众实现统治,大众文化是一种消费文化,也是一种缺乏否定和批判精神的文化,它使广大民众沉湎于一种“虚假的满足”之中,从而沦为“文化奴隶”,丧失了对现行制度的反抗精神。科学技术同意识形态一样具有明显的工具性、奴役性,起到统治人和奴役人的社会功能。科学技术就是一种意识形态。一方面,文化再生产表现为工业文化的形式,文化失去了起源自私人领域的自主性和多样性,文化的人文意义和价值丧失,文化产品的生产与一般商品地生产已没有什么区别,文化工业产品由于技术的可复制性,已经从根本上消除了艺术作品的个人风格,一切作品皆沦为商品,文化已经不能成为真正的文化了;另一方面,却是专家文化与日常生活实践的脱离所造成的文化贫困化。“思想的运动停留在作为理性之界限的栅栏之内”,人的精神内在向度被削弱了,失去了自己独特而丰富的个性,是区;失去了对社会系统控制与操纵的内在反抗性,舒舒服服地成为“工业文明的奴隶”。为什么到了晚期资本主义,科学技术的扩张导致了这样的后果呢?哈贝马斯认为,关键是科学技术,特别技术是按照目的论行动的模式来运行,所追求和实现的目标是目的的合理性,技术执行着意识形态的功能。自然的统治,而作为意识形态它们实现了对人的统治。
法兰克福学派认为大众文化消费中的人文缺失。一方面,文化活动失去了为人们提供娱乐和消遣、给人以精神享受的作用,使快乐变的无聊和无趣。另一方面,文化产业决定着娱乐商品的生产,控制规划着文化消费者的需要,成为支配人的闲暇时间与“幸福”的力量。
辩证法认为,任何事物都具有正反两方面的作用,我们要掌握他们的度,学会趋利避害。科学技术的发展大大提高了生产力,使劳动与消费产生了分离,人们有更多的闲暇时间,收入也愈来愈高,我们进入普遍有钱有闲的社会,这些不断的改变着人们的信念和消费价值观。然而,这种作用是相互的,信念和价值观又反过来指导人们处理经验、调节对现实的看法,甚至还会改变人们对科技成果的使用方向。
我们要建立健康的,可持续发展的消费观。比如以健康、文明、科学的素质为前提的休闲型消费观,以寻求生活的真正乐趣、体现生命中潜存的自我意识为前提的文化型消费观。我们要关注民众的日常文化生活极其实践意义,为建立公共文化空间和提升大众文化品位、为技术创新和体制创新提供多种可能。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消费不仅满足人们的物质需求,更多的是体现在满足人的发展和日益增长的文化精神需要,用于体验、审美、运动、健康等方面的消费也在相当程度上被接受、被实践。比如旅游是现代人普遍享有的生活方式,既促进经济的繁荣,又加强了文化的传播。于光远老先生说:旅游是经济性很强的文化事业,又是文化性很强的经济事业。[2]在人类历史的进程中,不断衍生的社会文化以及各种文明的价值观一直在推动人们的消费观念。使人们为了更好的生活去发明和改进技术来满足物质和精神需求,从而形成了良性循环。
消费是科学技术的基本动因和最终目的,科学技术必须以消费为基础,不能只从生产者的角度来制定科技政策;还应该站在消费者的立场或者第三者的立场上,通过建设消费文化、提高消费者素质、创造消费能力等方面,促进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科技的进步与消费文化的健康发展相一致。
参考文献:
[1]肖浩辉,加强消费文化研究提高消费文明.《费经济》1994年第6期.[2]于光远、马惠娣,《于光远马惠娣十年对话》.重庆出版社.2008年版,第205页.
第三篇: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研究[模版]
摘 要
体验经济是从服务经济中分离出来并对服务经济进行的补充完善。相对于服务经济对产品销售和客户关系的注重,体验经济更追求的是顾客的满意度和在体验过程当中自我价值的实现。体验经济是建立在服务的基础上,以商品为辅助道具使顾客有身临其境的感觉,解决顾客对个性化的需求欲望。主题餐厅是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而被广泛关注的创新性餐厅运营模式。主题餐厅满足了顾客在多元化,个性化和文化化方面的追求,是新时代早就的产物。
本文经由对体验经济的研讨,以主题餐厅为例,对体验经济背景下产生的新文化的发展和趋势进行研究。以文化为中心探析了文化对消费者的影响,归纳出一套对主题餐厅切实有效的建议,使得主题餐厅能够不仅仅只是一个趋势,也使得消费者在主题餐厅就餐的时候可以准确地了解既定的主题文化,感应文化的魅力,提升自我价值。
关键词:体验经济;主题餐厅;消费文化
I
ABSTRACT
Experience economy is separated from the service economy and perfect the service economy.With respect to the service economy, the emphasis on product sales and customer relationship, experience economy is the pursuit of customer satisfaction and the realization of self value in the process of experience.Experience economy is built on the basis of service, with merchandise as auxiliary props to make the customer have the feeling of immersive, to solve the customer demand for personalized.Theme restaurant is an innovative restaurant operation mode under the influence of experience economy and is widely concerned.Theme restaurants to meet the customer in a diversified, personalized and cultural aspects of the pursuit, is a product of the new era.In this paper, through the study of experience economy, the theme restaurant as an example, the experience of the economic background of the new culture of the development and the trend of research.To culture as the center of the culture of consumer effects, summed up a set of theme restaurants effective suggestions, making the theme restaurant can not only a trend, and also makes the consumer in a theme restaurant can accurately understand the theme of the established culture and the charm of culture induction, enhance self value.Keywords:Experience economy;Theme restaurant;Consumption culture
II
目 录
摘要„„„„„„„„„„„„„„„„„„„„„„„„„„„„„„„I ABSTRACT „„„„„„„„„„„„„„„„„„„„„„„„„„„„II 绪论„„„„„„„„„„„„„„„„„„„„„„„„„„„„„„„1
一、体验经济下消费文化的内涵分析„„„„„„„„„„„„„„„„„„2
(一)体验经济的基本特征„„„„„„„„„„„„„„„„„„„„„„2 1.体验经济体现的顾客价值„„„„„„„„„„„„„„„„„„„„„2 2.体验经济体现的品牌价值„„„„„„„„„„„„„„„„„„„„„2
(二)新消费文化的概述„„„„„„„„„„„„„„„„„„„„„„„3 1.新消费文化的形成„„„„„„„„„„„„„„„„„„„„„„„„3 3.新消费文化与体验经济的关系„„„„„„„„„„„„„„„„„„„3
二、消费文化与主题餐厅的关系分析„„„„„„„„„„„„„„„„„„3
(一)主题餐厅的概况„„„„„„„„„„„„„„„„„„„„„„„„3
(二)主题餐厅文化营销的特点„„„„„„„„„„„„„„„„„„„„4(三)消费文化的两面性„„„„„„„„„„„„„„„„„„„„„„„4
(四)消费文化对主题餐厅的影响„„„„„„„„„„„„„„„„„„„4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5
(一)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的现状„„„„„„„„„„„5
(二)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5
四、对未来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提出的对策与建议„„„„„„„„„„„6
(一)通过文化导向解决定位不当问题„„„„„„„„„„„„„„„„„6
(二)通过成本控制解决宣传不当问题„„„„„„„„„„„„„„„„„7
(三)通过符合需求解决菜色品质问题„„„„„„„„„„„„„„„„„7
(四)通过动态策划解决主题不鲜明问题„„„„„„„„„„„„„„„„7
III
致谢„„„„„„„„„„„„„„„„„„„„„„„„„„„„„„„8 参考文献„„„„„„„„„„„„„„„„„„„„„„„„„„„„„9
IV
绪论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变革,新经济体制中出现了一个重要的概念就是“体验经济”。体验经济是展现新时代精神面貌的一种全新的经济形态,企业的生产经营方式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发生了重大的改变,顾客的消费需求、消费模式也随之发生了相应的变化。体验经济为企业创新带来了新的发展思路,给企业注入了新的活力,也给消费者提供了参与和感受体验价值的机会。
研究背景:体验经济是科学技术发展,网络信息普及的必然产物,它赋予了经济体系全新地诠释。进入21世纪,消费者不再单纯的接受企业生产产品的诱导保持被动的姿态,而更想主动地去参与到产品的制作过程中去,提出自己的意见和表达出自己的需求,自主选择更符合自己内心欲望的商品,体验经济的出现,恰到好处地解决了消费者强烈地参与愿望。
在体验经济思想的影响下,更多的企业开展了体验式营销的工作,如IBM的整体顾客解决方案,惠普的整合营销,微软的视窗系统带给顾客的感觉,海尔三角冰柜的定制及整套家居系统的运营,奇瑞的“快·乐体验”等等,均是体验经济的思路进行的思考。这些营销手段无疑给消费者带来了价值与享受。
研究目的:体验经济成为一种新的生活方式而出现,在生活中随处可见,以体验经济为背景是为了研究人们正在处于并享受其中的生活方式。主题餐厅是近些年来新出现的词语,是一种创新性营销模式,人们对主题餐厅好奇且陌生。以主题餐厅为例也是为了透彻地了解人们的消费需求。我国虽是一个以文化强国自诩的国家,可是文化并没有深入人们的心理,我们的日常生活中也缺少了诱导我们学习的文化氛围。主题餐厅是一个相比较而言更加注重文化气蕴的消费场所,它将文化和餐厅的设计相融合,以体现文化的特色为主要目标,把菜色作为辅助工具的一个特别的休闲场所。其目的是使顾客在主题餐厅用餐满足物质消费的同时引导消费者深刻地挖掘主题文化,分享文化的魅力,满足顾客对差异化和个性化的需求欲望。
研究意义:饮食的本身就是一种文化,主题餐厅的作用就是把饮食和文化这两种截然不同拥有各自魅力的产品相互融合渗透,推出新的文化产品,并将这种毫无遗漏地揭露在消费者的面前,满足消费者对文化的好奇,对饮食的追求的愿望。主题餐厅是挖掘文化的特色使之有餐厅的外观环境充分融合,在看到餐厅的同时就能对主题餐厅的主题有大概的了解,主题餐厅就是利用这种先入为主的观念引起消费市场的好奇,获得盈利的餐厅。其特点就是选择好既定的主题,再加上以文化为核心对餐厅进行的无缝隙式的装修,营造出能够更加便捷地就将既定的文化传播到消费者内心的文化氛围,引导消费
者对文化进行欣赏、探析,使得消费者能够随处可见文化的魅力,继而引导消费者对文化进行消费,拓展消费者对文化的好奇心。
体验经济是步入21世纪必定会体验的生存方式,主题餐厅也是应和着体验经济的发展而存在的新型餐厅运营模式,因为其经营理念和手法的新潮暂时没能创造出各国研究人员对主题餐厅进行深入剥析的条件,大多数是以主题餐厅为案例,比较它的营销模式、经营理念等商业性的问题,本文通过对主题餐厅的文化进行研究,在扩展自己知识面的同时也对之后主题餐厅文化的研究提供相应的依据。
研究方法:文献法。通过搜集国内外大量的文献资料,了解主题餐厅的发展现状、文化营造等问题,从而梳理论文框架与写作思路。
观察法。通过实地考察,观察消费者在主题餐厅消费的特征及满意度。
访谈法。对主题餐厅的消费者进行访谈,获得第一手信息。
一、体验经济下消费文化的内涵分析
(一)体验经济的基本特征
1、体验经济体现的顾客价值
体验经济从狭义上的概念分析就是将消费者各个部位进行全方位的利用,让顾客去感知,得出最深刻、最朴实的认知。体验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私人订制,通过咨询消费者的意见,感受,最后推出响应市场的产品。消费者的意见和利益得到了维护,自然会有最理想的体会,给消费者留下深刻的记忆,而这种美好的记忆就是体验经济的结果性特征,继而形成相互循环的价值链,这就是所谓的体验价值。在体验经济背景下,体验价值是顾客价值的一个新的组成部分。
体验价值很大程度上满足了顾客精神层面的需求。消费者往往希望通过花最少的钱得到最大的效益,体验经济就充分利用消费者的购物心理,使顾客价值得到充分的发挥。实际上,体验价值仅仅通过人体器官去感知是远远不够的,更需要用心去感受。感受它的氛围,它所营造的文化气息。简而言之,体验经济就是为了使消费者从心里得到满足,使之成为最终的消费者,这就是体验价值最大的魅力。
2、体验经济体现的品牌价值
这是一个品牌的世界,无论是消费者感受与参与,还是消费者体验与追求,所针对的目标与对象都是品牌。消费者相信口碑好的品牌技术、产品和服务服务也会相比较而言是良好的,能够使消费者获得更高的权益,形成消费者对品牌的亲近感与信任感。消费者对品牌的追求主要在降低风险与获得更大的利益,品牌的情感价值是消费者评价品
牌的最重要依据之一。这种情感可转化为消费者对品牌的好感与接纳,使之成为该品牌的忠诚消费者,这是消费者形成品牌偏好的条件。
任何消费者在品牌面前都不会无动于衷,或者是有好感,或者是不好的感觉。在体验经济条件下,消费者会结合各种对品牌的评价所带来的对品牌的感觉与自己的行动连在一起,最终的结果或者形成品牌的忠诚,或者形成品牌的背叛。
企业的品牌价值是企业的附加价值,并不能从企业的产品中有实质的体现,但是却能够在消费市场中充分的感受到。他可以提升企业的定位水平和定位理念,可以从消费者处获得与品牌地位相等的回报。
(二)新消费文化的概述
1、新消费文化的形成
体验经济的到来有效的转变了社会经济的现有形态,在这种背景下人们更加看中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满足于现有的产品和条件而是追求更具差异性和个性化的产品和服务,人们希望产品不光可以满足基本的功能需求,而且还希望产品能满足人们的心理和精神层面的需求。
2、新消费文化与体验经济的关系
新的消费文化与体验经济,就如同鸡蛋与鸡,说不清道不明,可以说是新的消费文化加快了体验经济的到来,又或者说体验经济的到来带来了新的消费文化。但是无论是从哪一方面探究,体验经济与新的消费文化都是适应了人类的生存方式,优胜劣汰,适者生存所形成的新的生存局面,都是时代造就的产物。二者相得益彰、交相辉映,协同满足消费者在这一时代的需求,促进社会进步。
二、消费文化与主题餐厅关系分析
(一)主题餐厅的概况
20世纪60年代,美国的一家百货公司引进了主题餐厅这一概念,将文化融入了自己的美食中心,装修别具特色,营造了舒适的氛围,这就是历史上最早的主题餐厅。
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市场的日趋激烈的竞争,促进了主题餐厅在我国的迅猛发展。主题餐厅因其独特的主题文化在市场上出现的同时就引起了追捧的浪潮,经过十几年的发展,主题餐厅已颇具规模。主题餐厅是一个以文化为特色,在设计时就将文化引入到设计理念中,通过独具风格的装修,营造出具有梦幻且又真实的效果,使消费者最大程度的享受其中。主题餐厅不单是一个产品或者是商业手段,因为它具备的解析文化的功能,使它更是一种形态,一种可以解析文化的形态。
(二)主题餐厅文化营销特点
根据对大小不同的主题餐厅的观察,主题餐厅的文化营销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的宣传。宣传也分为两个方面,主要看主题餐厅的文化姿态。姿态高的主题餐厅主要通过口碑营销,着重注意餐厅的文化气息,深度发掘文化的潜在价值提升顾客的好感度,培养主题餐厅的忠实消费者。姿态一般的主题餐厅和传统的餐厅的宣传并无明显的差别,只是噱头的花样更繁多了一些。主题餐厅文化营销的另一阶段就是店内的宣传,这并不需要口头的宣传,店内的文化气息,装修特色,人文环境会主动的将主题餐厅的特色宣传到消费者的内心,消费者也会很容易地就评判出自己的好感度。
主题餐厅最为主要的营销特色就是它的亲和力,餐厅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能够和谐地走进顾客的内心,在心灵上产生共鸣,使得消费者不仅仅能够得到物质的消费,更能获得精神的愉悦并产生文化的交流,这是主题餐厅最成功的营销。
(三)消费文化的两面性
消费文化和体验经济是伴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产生的,在这个时代人们愿意为文化付费,愿意提升自己的文化修为。这样的消费文化更大地促进了人们提升自我修养的意识,也促进了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
而从另一方面探究消费文化,消费文化有可能会导致盲目地消费和过度的消费。人类本身就有盲目跟风的习惯,这是人类虚荣心的表现。消费不在是为了满足人们日常所需而产生的,更主要的消费是存在于人们精神文化的消费,夸张的说是为了满足人们的欲望和虚荣。消费文化会导致了人们的生活习惯、意识形态等在潜移默化中发生改变。
当今世界信息异常丰富,无可避免的形成文化的流行性特性,在体验经济的影响下人们再也不会像以往一样对一个文化信息不断地回味,在这种各式各样的文化信息充斥我们生活的时候,我们只能为了获得更具有吸引性的文化信息而转向下一个目标,由此不停地循环往复。
(四)消费文化对主题餐厅的影响
消费文化对大众而言不一定具有有效的帮助,但是对于大多数的主题餐厅而言,消费文化有助于提升主题餐厅的吸引力和竞争力,因为主题餐厅不仅仅具有文化的特质,从本质上说,它还是个餐厅,具有盈利的目的。
主题餐厅通过对餐厅外观、色彩、材质、文化氛围等方面的设计来满足消费者的心理需求,主题餐厅围绕特定的文化展开,在感官的刺激下,让人们体会到新奇与快乐,这样必然会吸引消费者的目光并赢得市场的肯定。目前,市场的竞争力日趋激烈,如何才能脱引而出并长盛不衰,是推进主题餐厅快速发展的条件之一。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只有满足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才能得到消费者的关注和认可。因此在没有建立新的消费文化雄心的情况下就只能遵循大众的消费文化,将符合大众消费需求的文化融入到餐厅的设计中,这也是增加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三、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的现状与问题
(一)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的现状
在体验经济的背景下,大众体验价值的好坏就成为了主题餐厅能否存活的重要依据。主题餐厅虽然是以主题为主,但是餐厅的本质也是以获得利润目的消费场所,餐厅的法人也是以为商人。在竞争趋势日益剧烈的今天,以为商人需要有足够的勇气才能放下眼前的利益,而为了长远的原来,为了充实大家的文化氛围而努力。所以这就是市场上的主题餐厅良莠不齐的主要原因之一。
主题餐厅在推出市场的时候,就有很多的餐饮人质疑套用一个文化的外表,文化是否真的能够有效地服务于降低成本和提高产值,最后让消费者心甘情愿的买单? 主题餐厅文化,简而言之,就是使自己的餐厅别具特色文化的定位。这种文化定位为主题餐厅开创了一条成功的捷径,但也是一个巨大的限制。消费者的新鲜度是有一定的存活期的,过了这个期限,主题餐厅的文化就成了人们闲暇时才会讨论的记忆,而没有了实质性的消费。如何才能改变现状,说到底就是重新寻找亮点,重新为主题餐厅定义新的文化色彩,所以市面上大批光芒万丈的主题餐厅在市场的好奇度退去之后,也退去了自己华丽的外表,悄然生息。
(二)体验经济背景下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存在的问题
为了满足顾客的猎奇心理,顶着各式各样文化的主题餐厅在国内花开蒂落,一些餐厅以“卡通”、“星座”、“武侠”等标签,以离奇的手法在短时间内就获得火热的口碑效应后,因为无法找到长期稳定的发展方向而迎来的损失最终消失在人们是视线中。主题餐厅也逐渐从一个文化的代名词转变为一个只拥有称号,差异不明显的餐厅。
定位不当,经营理念不当:
选择一个恰当的文化主题对主题餐厅的具有非凡的作用,文化之多,无奇不有,可供经营者选择的机会很多,这需要经营者有足够的耐力和细心。主题没有好坏之分,只有选择的正确与错误,一个主题通过精心的营造无论其形式是什么样的都是可以被选择成为餐厅的主题进行经营的。一些主题餐厅的经营者,在很大程度上是报以游戏的心态,依凭自己的喜好选择一些非主流的主题文化为中心来经营主题餐厅,在他们眼中,获得利润不是主要目的,主要是为“同好者”找到一个可以随时聚集的场所。这些主题餐厅往往在很短的时间内就会积累一定的人气,吸引同类爱好者的关注,但消费人群有限,其结果往往就差强人意。这样的主题定位绝对不会成为市场的主流。
不选或误选宣传方式:
主题餐厅的宣传往往标榜自己的超凡脱俗,不屑于像传统餐厅如广告的宣传。这样的宣传方式有利也有弊。在很大的程度上,主题餐厅低调的宣传方式确实能够提升餐厅的品味,但是市场认知度较低。像主题餐厅这样主要依靠消费者口碑宣传的模式或许会成为一个餐厅的优势,品质稳定,客源稳定,但是这种方法更适用于“百年老店”,已经享有一定的知名度。在网络信息不断更新,科学技术不断提高,经济不断发展的繁华时代,这样的宣传方式会使主题餐厅处于被动的局面。
菜品从主角沦为配角:
餐厅的本质是用来解决人们温饱问题的,主题餐厅虽然以文化为主,饮食为辅,但是这并不能成为忽视餐厅本来性质的条件。让一家餐厅生存的最基本的活力就是有质量的菜肴,一个餐厅的噱头无论是什么,无论它的定位是什么,失去了对菜色的品质保证,就不能称为一个合格的餐厅。对于在餐厅进行消费的顾客而言,用餐是最基本的需求,在身体上得到充分的满足后才能感受到精神上的满足。幽美令人着迷的环境确实是主题餐厅最大的优势,能够在短期内拥有超乎想象的知名度,人们通常也受到餐厅的环境影响而怠忽它的菜色,但是这种对文化的欣赏并不能解决生理问题,精神层面的满足仍然需要物质条件的辅助。而且对于新鲜事物的好奇感失去比获得更容易,当新鲜感过后,简单的依靠文化氛围来维持业务必然会降低一定的有效性。
主题不鲜明,环境不突出:
与传统餐厅相比,餐厅的主题营造的文化氛围最为让人印象深刻,主题餐厅为了达到这一效果,主题餐厅的装修,乃至食品、服装、餐具等也需最大程度的与主题交相辉映,最大化的为顾客呈现一种温馨而又神秘的氛围。日常生活中我们可以看见各式各样的主题餐厅,从严格意义上讲,目前较有规模且主题突出的餐厅不是很多,大部分的主题餐厅只是拥有了一个有特定主题意义的名称,在实际并没有有效地证实。作为主题餐厅,餐厅装饰的文化主题应该是成为最凸出的重点,因为顾客对主题餐厅最直接明了的认知就是从主题餐厅所营造出的文化氛围感知的,顾客对主题餐厅的认知度就成为了主题餐厅成功与否重要依据。
四、对未来主题餐厅消费文化发展提出的对策与建议
(一)通过文化导向解决定位不当问题
主题本身并没有阶级之分,主题的本质即是文化。文化的范围非常之大,主题餐厅所经营的文化并不能将文化完全呈现在消费者面前,只能截取部分,进行适当地诠释。这样泛泛概念上的文化诠释反而会弱化餐厅的竞争力和吸引力。所以,想要主题餐厅中的主题文化取得预期中的效果,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1、只经营一种文化,只突出一种特色。
2、主题文化强烈的差异性。赋予特色鲜明的主题餐厅的文化差异性,避免重复性和追随大流,不然,容易使“特色”变成普遍,缺乏亮点。
3、发挥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充分确定餐厅与主题文化的切入点,可以施展现有的资源实力,也可以形成其他餐厅一时难以模仿的主题,以确保餐厅拥有长期的稳定性,从而逐渐形成垄断优势。
(二)通过成本控制解决宣传不当问题
主题餐厅能够在市场立足,很大原因是找准了市场上的差异性文化主题,但在创造差异餐厅,打造自身优势的同时,也增加了餐厅的成本。因此,在寻求差异性文化的阶段,餐厅应最大限度地考虑差异带来的成本,弱化因差异性带来的成本和利润之间的关系。一般,采用低成本战略的产品价格远远低于差异化战略的产品成本,消费者很大原因是看中了低价格,而对差异化没有浓厚的兴趣,这样,餐厅就不得不寻求差异化和成本之间的平衡。
(三)通过符合需求解决菜色品质问题
餐厅经营者在选择主题文化时,应该始将顾客的消费需求放入考虑的问题中,为顾客营造符合他们需求心理文化氛围,使得顾客在不知不觉中对文化进行消费。餐厅首先必须从消费者的消费立场出发,调查分析消费者潜在的消费需求,结合餐厅的资源,确定吸引的更多消费者的主题文化。
(四)通过动态策划解决主题不鲜明问题
主题餐饮的动态性非常大,因其主要以餐厅的主题文化来吸引客源,留住消费者,其创新能力在主题餐厅的主题确定后就会被弱化。所以主题餐厅在确定一个合适的主题文化后,主题餐厅后期的经营理念就成为了其在在市场潮流中迎势而上的最大的阻碍。主题的谋划应始终伴随在餐饮企业的经营过程中,不然,日新月异的市场将会无情地厌弃和忽略如许缺乏活力和新鲜度的企业。因此,餐厅应使用动态发展的眼光,无时无刻不在探求餐厅文化的新亮点,对主题进行合理地调整,并根据市场的生命周期和发展趋势,对文化开发、策划,推出新事物,来推动主题餐厅的发展。
参考文献
[1]汪秀英.体验经济与非体验经济的比较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3,09:186 [2]任家玥.基于地域文化的餐饮空间设计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08 [3]汪秀英.基于体验经济的消费行为模式研究[D].大连理工大学,2010 [4]陶文静.厦门主题餐厅的文化氛围营造研究[D].华侨大学,2014 [5]李凡.主题餐厅的顾客体验价值研究[D].浙江大学,2006.[6]任思蔚.体验经济及其应用研究[D].山东大学,2006 [7]马骏.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需求与营销研究[D].南京理工大学,2005 [8]赵放.体验经济思想及其实践方法研究[D].吉林大学,2011
[9]周丽霞.对我国主题餐厅发展中存在问题的分析研究[J].科技视界,2014,16:327+325.[10]陈德超.论餐饮文化营销策略与竞争优势[J].华东经济管理,2001,06:108-110.
第四篇:浅析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浅析消费文化对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王孝美
(2012级工商管理本科一班)
【摘 要】随着社会经济发展,人们的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与消费方式也呈现出多样化趋势,当代大学生正面临各种新的消费观念的冲击,消费文化对大学生的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大学生更是一个值得我们关注的消费群体,他们作为市场经济社会中的一个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现状在某种程度上折射出当今大学生的生活状态和价值取向。当今一些错误的认识更是给当代大学生的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带来了误导,造成了不良影响。因此,在大学里倡导积极向上的消费文化,这对于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和社会进步有着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大学生消费文化误区对策
消费文化不仅仅是指一种消费文化商品,也指渗透到消费行为领域的整体文化观念,包括消费价值观、消费审美观、消费时尚与潮流以及消费风俗、消费习惯,是人们购买和使用商品中持有的价值观念和消费偏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确定,为流行消费文化在中国的滋生漫延提供了生存空间。消费文化以前所未有之势形成对包括主流文化在内的一切文化形态的强烈冲击,并对社会政治、经济乃至人的生活方式、行为规范思想观念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在当今价值多元化的社会背景下,人们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也趋于多元化,这种全新的消费文化已经深深地影响到大学生。大学生作为社会特殊的消费群体,其消费行为,是他们走向成熟、挑战竞争、学会生存的重要标志,选择何种消费方式 ,持何种消费观念他们本可自由选择 ,但从他们健康成长的实际需要出发,必要对大学生消费文化进行正确引导 ,帮助大学生从实际出发,把握正确的消费方向,培养理智的消费行为,形成合理的消费结构,健全自己的消费道德人格,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一、什么是大学生消费文化
大学生消费文化是指大学生在消费活动中所具有的指导思想、价值判断与行为准则,以及反映在物质产品上的文化层次和文化趋向。它涉及到大学生的消费水平、消费观念、消费结构、消费方式及具体的消费行为等。在此基础上的大学生消费行为是指大学生在有一定消费观念,为满足自身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需要而采取的消费行为。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消费群体,他们中绝大多数人不能通过全职生产劳动获取收入满足自己的消费。满足他们消费需要的经济来源,一是家庭(包括家庭负债供给)和亲友们的资助,占消费资金的绝大部分;二是大学生通过各种途径,开展勤工助学活动,获取一定的经济报酬,以弥补学习消费之不足。因此,大学生消费基本上属于单纯依赖性消费,然而他们的消费行为又是复杂多样的。首先,从消费过程中的行为导向上看,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是符合社会普遍道德规范、符合角色以及获得社会普遍认同的理性的、科学合理的消费;二是受西方大众文化影响,1
以西方后现代消费理念为指导,注重享受,超越自身经济能力的非角色性消费。这种消费价值判断表现为:象征性和理想性,其核心内容是消费至上观念,追求无节制的享乐、时尚潮流、超前消费,追求商品的符号价值。其次,从消费结构看,目前高校学生的消费结构是不合理的,高消费和浪费严重。表现在除正常的食宿费、学习用品和日用品费外,其它开支比较大,所占的比例偏高。如交际活动消费(主要用于同学、朋友之间活动,如旅游、交流、请客和送礼等)、文体活动消费(舞会、影视、体育比赛的门票和体育用品等)。
二、当代大学生消费文化中的误区.多样化人际交往消费过多
近些年来 ,渗透在人际关系中的“人情 ” ,其档次在逐年提高 ,而且悄悄地发生了异化 ,已开始成为大学生消费的一种负担。不少大学生已亲身体会到,因为处理不好人际关系 自我发展受到限制,甚至由于人际关系差影响工作与学习。当代大学生渴求改善自己的人际关系现状,迫切希望提高自己的人际交往能力。大学生的人际交往消费可以分为三个部分 :一是老师、同学、朋友之间的“ 人情消费 ”,诸如同乡聚会、朋友生日、教师节日贺卡礼物等“人情 ” 消费较为普遍。二是用于人际交往的通讯费用,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以信纸邮票为传情达意的方式逐渐被电话与网络等所替代 ,电话费、手机费、上网费等现代通讯方式带来的开销节节上升 ,而其中绝大部分是浪费在不必要的闲聊中。三是恋爱消费,恋爱消费也是大学生的一大负担。目前 ,除了传统的散步、周末舞会、看星星聊天之外 ,增加了许多新的方式 ,茶座、咖啡屋、KTV等是大学生经常光顾的地方。恋人之间互赠的礼物档次也越来越高。这些人际消费的蔓延 ,既增加了许多家庭的经济 负担 ,也加重了大学生的精神压力。.盲目、攀比性消费比较严重
如今这个崇尚个性的时代 ,一些大学生总是愿意按照自己的兴趣爱好和需要进行消费 ,在消费中力争张扬个性;他们不愿意随大流 ,不愿意他人左右自己的行为。虽然追求个性 ,但由于所处的环境以及他们自身的群体化特征 ,多数学生在消费过程中“ 从众 ”性较强。一些大学生在不良消费观的影响下 ,不从自己的实际需要和条件发 ,也参与到高消费的行列 ,涉足品牌商品的消费 ,如穿时髦和名牌的服装 ,购买电脑、PDA(掌上电脑)、数码相机、MP3、MP4,结果出现了盲目、片面的消费行为。.消费观念不正确
消费观是价值观的一个组成部分 ,价值观的变化必然带来消费观的变化 ,而消费观的变化既是对价值观变化的反映,同样也会影响到价值观的变化。由于对消费的认识发生了改变,因此相应的价值观上 ,大学生也发生了一些变化。当代大学生的消费观念 ,使人耳目一新 ,如:“ 钱只能挣出来 ,不能省出来 ,只有会花钱 ,才能会挣钱。”虽然有大多数的大学生认为人生价值不能以钱的多少来决定 ,但对于“ 没有钱万万不能 ”这个观点,大多数的大学生却持支持态度。消费水平较高的一部分学生和个别中等或较低消费水平的学生认为“钱越多 ,人生价值就越大 ” ,“ 有了钱就有了一切 ”。可见 ,拜金主义已开始侵蚀大学生的消费价值观 ,大学生的消费方式和消费观念日益向重实惠、重功利的方向发展。
三、大学生消费文化误区的原因分析
影响消费文化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大概而言可以分为外部原因和内部原因两部分 ,外部原因包括历史、家庭、社会等几方面 ,内部原因主要是心理原因。外部原因与内部原因是相互影响的 ,二者共同作用 ,影响大学生消费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传统思想影响
一方面 ,传统儒家思想的熏陶 ,使我国自古以来就有礼尚往来的交易风尚,“投之以桃、报之以李 ”、“ 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 ” 等等谚语即是明证而且中国人向来有“ 人前面子 ” 的问题 ,不甘落众人之下 ,你送我也送。由此 ,造成了现在人情消费负担难以减轻的现状。另一方面 ,历史上很长一段时期 ,我国实行的都是以小生产为基础的自然经济并由此形成了一些与小生产相适应的生活方式和消费观念。比方说 ,人们通常简单的将财富直接等同于消费资料 ,财富的增加直接表现为消费品的增加。还片面的将富裕程度直接等同于消费的水平富裕仍然直接以消费品的拥有来表示 ,判断富有的价值标准就是消费品的多寡、优劣。这种价值观很容易形成个人对消费品的崇拜 ,而这种崇拜就导致了对豪华消费的推崇和向往。在这样的历史文化背景下 ,大学生消费文化也就很有可能走向豪华消费、炫耀财富的负面。.家庭原因
家庭消费具有遗传性 ,每一个家庭都属于某一民族文化、社会阶层或宗教信仰 ,并受一定的经济条件、职业性质及教育程度的制约 ,由此形成自身的家庭消费特色、消费习惯和消费观念等。而这些具有家庭特色的消费习惯及观念 ,会在日常消费行为中由上一辈潜移默化地传给后代子女。因此 ,大学生的消费文化一定会受到其家庭的影响。当前大学生的父辈们大多经历过以前极其困难的岁月 ,因而从心理上对贫穷有种恐惧感 ,为了不让下一代重蹈覆辙 ,父母宁可省吃俭用 ,也要尽量满足孩子的要求 ,这在一定程度上也成了大学生不健康消费的诱因。.社会原因
著名社会学家鲍德里亚认为 ,消费社会是一个使人充满欲望的 ,并不断鼓励和激发人的欲望的世界 ,这个世界是由大众媒体竭力支持并渲染的 ,它在不断引诱着人们消费。的确 ,大众传播媒体作为消费时代的鼓噪者 ,从它的最初形态开始 ,就担负着为消费社会摇旗呐喊的角色。而现在的大学校园早已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象牙塔 ,其与社会联系愈来愈紧密 ,良荞不齐的大众传媒更是无孔不入的将一些西方文化价值观包括消费观念 ,大量输入校园。大学生思想敏捷 ,求知欲望强 ,涉世不深 ,很容易吸收西方文化思潮和价值观 ,在开放已是不可逆转的世界潮流之下 ,文化多元思潮激荡 ,尤其在高校这块思想活跃的热土上 ,东西文化观的碰撞交锋 ,更是一种必然现象。更兼有同辈群体之间较强的心理认同感 ,这种心理认同感一旦确立 ,就可以在相互依赖或冲突中实现彼此的沟通 ,最终获得心理归属和价值认同,使其消费行为不自觉的趋于一致化。.心理原因
如果说前三种是外因的话 ,那么心理因素就是影响大学生消费行为的内因。心理因素在人们的消费行为选择中 ,确实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首先 ,人人都有社会价值补偿心理 ,即人
作为社会关系的产物 ,总是要追求某种社会优越感 ,而每个人又总是具有自身的局限 ,于是 ,往往用另一方面的优越感予以补偿 ,以求得社会心理的平衡。对于家庭条件优越但并无其它特长的学生而言 ,往往通过对金钱的挥霍和对奢侈消费品的占有其心理上的优越感。其次 , 人人都有攀比和虚荣心理 ,每个大学生都希望被别人关注和认可 ,有较强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这在一定程度可以成为大学生进取的动力。然而过犹不及 ,过强的自尊心容易造成自卑的心理 ,而自卑者的表现往往是试图用某些伪饰来遮掩自己的不足 ,获取他人的尊敬与赞赏 ,体现在消费行为上 ,就是不顾自己的经济状况 ,盲目攀比 ,以此来赢得一种虚荣心的满足。再次,大学生的消费习惯、消费认知度并不稳定 ,往往受到社会上所谓的消费时尚的影响 ,消费时尚一旦在某个消费者群体中出现 ,便会形成一种强大的社会心理强制 ,使人们自觉不自觉地加入其中 ,产生从众的消费行为。
四、对大学生消费文化导向之对策
对大学生的消费文化需求,既要适当满足,又要积极引导大学生消费文化朝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引导大学生树立科学的消费观念,形成正确的消费行为,健康的消费心理,是一项全社会的工作,需要包括学生家庭、学校、社会方方面面及学生本人形成合力才可能卓有成效。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共同努力:
1.引导大学生学会理财
在当今大学生看来,有钱就花敢花钱的行为,是消费观念的一种进步。然而,科学的消费观表现为不但敢花钱,而且会花钱,是理智的敢花与会花的统一在消费实践中,敢花钱其实并不难,难的是敢花且会花,后者恰恰是大学生最缺乏的,要教育他们制定每月的消费计划,合理开支,理智消费,避免出现财政赤字。同时,又要对那些有助于提高自身素质,提高知识技能的发展性消费舍得投入,敢于花钱,因此,学校应对大学生的理财进行教育和引导。理财教育一般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 :一是理财价值观的教育,包括对金钱 ,人生意义的正确理解和价值认同;二是理财基本知识的传授,包括经济金融常识以及个人家庭理财方式;三是理财基本技能的培养,包括理财情境教育实际操作训练和理财氛围的营造。.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校园文化是社会文化环境的有机组成部分 ,是产生在高校校园内 ,以营造良好的校园环境为条件 ,以传播科学知识、开发智力资源 ,提高全体师生的素质为内容 ,以培养高素质的全面发展的人才为宗旨的一种群体文化。学校可以充分利用学校的人才资源优势 ,聘请各方面的专家学者为学生开设文学、历史、政治、经济、音乐、美术等多方面的系列讲座。开展多形式、高品位 ,健康、生动、高雅的校园文化活动 ,把育人宗旨贯彻始终。同时 ,还要发挥学生社团的作用。一方面 ,要鼓励并创造条件开展健康的积极向上的社团活动 ,使其成为学生开拓视野 ,增长才干 ,培养创造力 ,扩大信息流通渠道 ,提高文化素质 ,增强团结协作精神 ,焕发青春和热情的校园文化活动场所;另一方面 ,要加强引导、管理 ,对存在问题的社团及活动要及时发现和纠正。高校要把校园文化建设作为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培养的重要平台,重视大学生在为人处世方面的每个环节的教育,培养和塑造大学生健康的消费心理和行为,把大学生良好消费心理和行为的培养作为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营造健康的社会消费文化环境
当代大学生身上存在的种种不健康的消费行为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社会缺乏健康的消费文化方式的引导。因此,社会各界要努力树立健康的消费风尚企业要进行正确的宣传,倡导消费文明、强调健康向上的精神文化。新闻媒体应该用社会主义价值观、幸福观引导人们树立科学的消费观。新闻媒体在理论上强调消费对生产的积极促进作用的同时,要继续宣传勤俭节约的良好风尚和艰苦奋斗等优良传统。从理论实践中寻找我们应有的价值取向,基于社会环境对青少年身心巨大的影响作用,我们寄希望并依赖于社会的力量,按照精神文明重在建设的方针,摒弃大学生中表现出来的不良消费行为,积极建立大学校园新风气、新消费文化。
总之,高校是高品位、高格调、高层次文化的辐射源,是一道充满浓郁书香味的风景线,良好的校园环境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很有帮助。正确消费观念和消费行为的形成,对大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具有直接的作用,同时也把他们的时间耗费、闲暇消费引导到正确的方向上。从表面上看,大学生消费是个人行为,但从更深层的意义上说,消费心理、消费意向、消费意识、消费嗜好是一种精神文化现象,建立正确健康的消费观,养成良好的消费习惯,对大学生乃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都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 1 ]李磊 ,黄建陵.当代大学生消费现状与特点透析 [ J ].消费经济 , 2007,(4).[ 2 ]张天华.大学生消费特点及成因研究 [ J ].商场现代化 ,2007,(5).[ 3 ]王宝义,张黎萍.大学生消费现状的理性分析 [ J ].山东经济 , 2006,(5).[ 4 ]张志祥 当代大学生消费的特征及趋势[ J ]中国青年研究2002,(5):34
[ 5 ]王晓清等.浅谈大学生消费心理与思想政治教育[ J ].商场现代化.2007.[ 6 ]胡 娟:大学生消费心理和消费行为的研究[ J ].心理科学,2003(02)
[ 7 ]崔建华等.消费心理学[ M ].高等教育出版社.[ 8 ]高风华.论大学生科学消费观的培养 [ J ].教育与职业, 2007,(12): 81-82.
第五篇: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
当代审美文化的消费本质与时代特征
文章来源:学术研究 文章作者:高小康 发布时间:2006-11-10
字体: [大 中 小]
“审美文化”在当今中国学术界是一个充满歧义和矛盾的概念。广义的审美文化可以包含与“审美”这个概念有关的一切,实际上把传统意义上的审美经验和观念问题统统包含了进去;狭义的审美文化则指涉传统审美活动之外的扩展了的审美经验问题,这个涵义往往和另一个概念“日常生活的审美化”联系在一起。同时关于这个概念的研究中还存在着评价的矛盾:一种是从席勒美学观念衍生出来的肯定性评价,即认为审美文化是人性整合的完美文化形态;相对立的则是批判性评价,认为审美文化是文化工业通过审美乌托邦的幻象操控个人精神的反人性形态。关于审美文化问题的讨论常常表现为这些概念上的歧义和评价矛盾。
如果要使审美文化问题真正具有学术意义,重要的是确定这个问题的客观性或对象性,在肯定或否定之前进行具有学术性的分析研究。那么,这个概念的对象性如何确定呢?抛开词源考证和词义阐释方面的争论,首先应当明确这是个从中国近年来的文化现象中激发出来的文化和学术思考问题,“审美文化”的核心就是当代审美文化。而这个当代问题产生的语境则是社会生活经验的变化。许多学者注意到,中国社会生活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出现的一个重要变化是审美与日常生活的关系越来越密切:大规模城市建设和改造的基本趋势是美化环境———现代化、舒适化、娱乐化、绿化、亮化等等;城市中个人的生活需要和生活方式也从物质需要的满足越来越转向符号性、形象性、娱乐性需要的追求———休闲、旅游、美容、健身、娱乐等等。“审美文化”或“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问题因此而成为现实经验提出的新的理论命题。
这个问题并非纯粹是基于中国经验产生的。从80年代开始进入中国学术视野的阿多诺、本雅明、鲍德利亚到近年来为人们所知的费瑟斯通、韦尔施、菲斯克等人的论著都已对这个话题谈论了很多,这个问题其实首先是从西方文化批判中引进的话题,而后才对号入座地找到了当今中国文化经验提供的对象。这个对象的重要性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和西方文化批判对象相似性而产生的。在80年代,审美文化这个概念还没有被使用。审美活动从狭义的艺术活动扩展到广泛的社会生活方面,这在当时被认为是社会文明和人性的进步。显然,这是一种席勒式的乐观主义美学。这种对审美文化的乐观主义评价源自对“审美”这种经验所作的超越性解释,即从康德的无利害观念延伸到席勒的自由完美人性观念,审美被理解为人类精神需要发展的顶峰。
到了90年代,随着经济发展带来的城市社会生活的发展,突出地表现为审美向社会文化各个方面渗透,进入了“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阶段。然而这种审美文化的“审美”内涵却不再是席勒式的超越性经验,而变成了以感性愉悦和符号性交往为特征的世俗经验。审美并没有使人变得更自由、更完美(如同席勒想象的那样),倒好像越来越变成了盲目、被动的审美产品的消费者(如同阿多诺所批判的那样)。审美文化因此而越来越成为批判的对象。按照阿多诺的思路,具有社会批判性质的艺术和审美经验才具有积极价值,只要是令人愉悦、满足或与社会认同的审美经验———无论是鄙俗的还是高雅的———就都会因为服从、迎合社会而失去存在的价值。后来激进的文化批判者更进一步指出,在资本主义文化环境中,审美经验的愉悦性或社会交流性质都会成为商业提供的消费品,从而使得这种精神性的满足变成由商人的意图引导的文化消费行为。用这些观点来对照90年代以来中国审美文化的发展态势,很容易发现这种批判理论的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今天我们的生活空间的确充满了为满足感官愉悦和情绪体验而制作出来的审美形象。不仅各种艺术和游戏娱乐越来越多地进入日常生活环境,以往不具有审美意义的活动如居住、出行、购物、交往、工作等行为也被五光十色的图像和幻觉所包围。而这一切不断膨胀着的审美氛围背后则是商业动机———这些审美活动或者本身是提供给消费者的商品,或者是为吸引消费者而制作的幻觉陷阱。就连看上去是公益或行政行为的城市景观建设和文化活动,也是为了吸引消费者和投资者而进行的。审美文化似乎不过是商人设下的消费陷阱。中国近年的经济发展是以区域之间、社会阶层之间的高度不平衡为代价的。巨大的贫富差异形成了审美消费中的身份差异,审美变成了强势群体的符号交往和等级化的身份认同方式:别墅、高尔夫、豪华汽车或西洋歌剧、古典美术等生活方式和趣味所构造的形象中隐含着对身份等级的划分,否定着当代文化的民主性和平民性,因此产生了审美文化消费的公平性问题。难怪有学者义愤填膺地质问:“日常生活的审美化”究竟是指谁的日常生活在审美化? 但是这种文化批判的激烈态度却遮蔽了一些深层的文化问题。当我们用消费文化和商业动机来解释当今的审美文化现象时,可能忽略了这样一个事实:尽管所有的审美文化现象都有可能是商业行为的结果,却并不等于这就是商业动机的实现,尤其不等于是某种假想中统一的、实体化了的商业动机(即资本主义意识形态)的实现。首先,并不存在统一的实体化的商业。尽管所有的商业可能都要遵循某些普遍的市场运作规则,但各自之间不仅在利益方面可能是互相冲突的,而且在意图、手段乃至理念和道德方面可能也是各不相同的。其次,商业意图并不等于商业效果。商业向消费者提供的消费产品从理念上讲,可能性是无限的———供农民工消费的廉价盒饭、二手自行车和手机,为大老板和金领阶层制作的豪宅、会员制俱乐部,“小资”们中意的情调酒吧、古典音乐会,分别为布什政府和萨达姆政府生产的坦克、战斗机,甚至还有提供给恐怖分子用的爆炸物和生化武器„„除了我们知道的这一切,其实还有更多的(据伯明翰学派说是95%)的商业意图胎死腹中,没有形成社会消费。
那么,是什么因素在淘汰、选择这些商业意图并形成了具有普遍影响的消费文化呢?说到底,其实是消费者。把消费文化描述成资本对盲从的大众进行操控的结果,这可能是法兰克福学派最不可思议的文化推理结论之一。无论我们怎样批判当今的审美文化或消费文化,都不能忽视这种文化与文明发展的内在可能与人性发展的普遍需要之间的关系。与其说商业操控了消费者,毋宁说是消费者选择和鼓励了商业。消费文化的实质就是在人类生存的基本物质需要之外不断地增加符号的、表象的、幻象的产品,从而推动着文化活动从生存、繁衍和安全向交往、体验和幻想扩张。德国学者卡西尔把人定义为“符号的动物”,也是注意到人类文明向符号化、幻象化需要发展的趋势。现代商业只是在前所未有的效率和普遍化激活和扩张着这种趋势。
有的文化批评者特别注意到当代审美文化的虚幻性质,认为这是一个用“仿像”或幻象替代真实的时代。当我们看到人们的精神需要和生活理想如何越来越被虚拟图像所充斥,现实中的危机、痛苦、不公正如何被美化、亮化的奢华图像所遮蔽,就不得不承认这个事实的存在。然而承认事实和研究这个事实的意义之间还有很多路要走。就拿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最快、繁荣程度最高的珠三角地区来说,都市文化经过20多年的发展形成了典型的消费文化形态:鳞次栉比的酒店和餐馆、华灯璀璨的街道和广场、形形色色的娱乐场所,还有几十个电视频道提供的无数偶像和梦想„„在这一切审美化了的城市生活图景的另一面,则是无数加班加点工作着的打工仔、踟蹰在闹市区的流浪汉、马路上伺机抢劫的飞车党等等非审美的真实的生活图景。这种强烈的反差使我们不得不注意到当代审美文化图景的幻象性质。
进一步分析这种文化矛盾就会发现一种悖谬:以奢华的消费为核心而凝聚起来的审美文化图景同背后弱势群体的生活状态是社会现实的两面。从贫穷山区和西部涌到南方来的人们当中,大多数并非仅仅为了生存,而是被这里的消费文化所展现的幸福想象或幻象所吸引而来的。幻象吸引着追逐梦想者,使得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生活理想日益脱离了传统的现实秩序。幻象没有替代现实,而是贬低了现实,使得符号、想象和体验超越于物质需要。结果是人们可能越来越缺少了满足和幸福感,越来越增长着期待、焦虑和失落。这是时代的痼疾,也恰恰是时代的活力所在。(作者单位:中山大学中文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