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叙事视角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的含义以及特征出发,分析叙事思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空间设计的关联性,进而阐述了在叙事视角下空间的合理设计。
关键词:叙事视角;空间设计;关联性;情感设计
1引言
在叙事视角下设计者通过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为某一个展示主题设计一个故事情节背景,并通过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节奏和结构层面,进而创造一个故事情节和一个潜在的情感内容,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2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的概述
叙事就是我们用语言、动作、情感描述一件事情的方式,它通常被运用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也逐渐被运用到空间设计中来,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在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简单来讲就是设计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参观者根据空间内的各要素,通过情感共鸣对空间内容产生一种连贯性的体验。在现代设计条件下,设计者可以将空间内的物体与背景相结合,并通过位置关系、灯光效果、色彩表达等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回应,以便更加全面地展现设计者意图。在叙事视角下,空间设计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关联性,在现代空间设计理念中,空间设计要素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冰冷、孤立的存在,而成了不同空间设计情感的载体,因此,在叙事性设计中,设计者不仅会将不同设计要素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还会通过氛围的营造在设计材料、结构与空间中融入情感内涵,从而使空间联系成一个整体;二、时间性。时间是叙事的基本要素,空间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叙事的视角下,设计者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特点,利用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下呈现出来的变化,来保证设计作品在时间顺序上的完整性。
3叙事思维与空间设计的关联性
文学、影视作品在进行叙述的过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也是一样,设计者要想将空间内容转化成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也用该把握好空间结构与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3.1空间设计的时间
空间设计的首要因素自然是空间,而这一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也让设计者们忽视了时间要素在表达空间艺术上所起的作用。但是随着不同艺术理念的融合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有意识地将时间要素应用于空间设计中来,以体现叙事性空间设计的动态性。空间设计中的时间包括主观上的时间和客观上的时间两种,前者是设计者利用反映动态变化的事物来激发参观者主观情感上的一种时间衡量;而后者则是指空间构造与自然界时间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呼应。
3.2空间设计的地点
与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地点有所不同,空间设计中的地点不再是叙事的承载者,而是叙事本身,即设计者所要表达就是空间中的内容、情感与性格。因此,地点,或者说环境与空前设计紧密相连。在叙事视角下影响空间设计效果的环境主要有两种,即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前者通过引入空前设计可以在叙事中传递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感,而后者则会更加人性化地表达该地点的风俗文化特点。
4空间设计的人物
叙事人物往往体现的是一种叙事视角,如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由谁来讲故事非常重要。而在空间设计中,叙事人物主要为参观者,即参观者在空间结构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场景切换,进而完成对整个空间叙事过程的体验。设计者在利用叙事视角来表达设计内涵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不同类型的场景来完成铺垫、烘托、转折、高潮、收尾这一系列过程,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空间设计在结构和情感上的关联。
5如何在叙事视角下合理地实现空间设计
与普通的空间展示相比,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将不同的设计要素利用同一个主题进行串联,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加以配合,营造出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情节,从而使空前设计突破了物质空间的限制,成为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载体。叙事性展现空间与时间的布局在叙事视角下,空间与时间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在空间设计中,设计者通常会利用时间表达剧情,利用空间结构将剧情进行串联、推进,从而形成逻辑严谨、情节连贯的整体空间。例如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就是利用叙事中的留白艺术,将江南人从古至今对苏州的记忆、印象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了对时间元素与空间元素的精准把握。
6叙事性地展示多媒体技术与空间的结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空间设计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灯光、声效、语音及图像播放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并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对参观者产生强烈的刺激,例如空间设计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平台,向参观者展示叙事主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让其对叙事内容深入理解,并产生联想,从而强化空前叙事的效果。
7在互动环境中体现叙事性空间设计
随着空间设计理念的发展,在叙事视角下,设计者已经不再满足于“自说自话”这种故事表达方式,而是逐渐倾向于一种引导参观者参与其中,以强化其情感体验的设计方式。而在这种互动设计中,设计者打破了静态欣赏的常规状态,使参观者在移动中与空间要素进行情感互动,并在互动中完成对空间叙事内容的补充与平衡。
8叙事性地展现空间与情感设计
在叙事视角下,让参观者在观赏中体会空前设计的故事情节,体验故事的情感,是设计者的主要目的。空间设计中的不同要素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不同的设计材料的纹路质感、不同颜色的感情色彩、不同陈设物品的文化内涵等,这些要素是激发参观者情感体验以及相关记忆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在情感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结论
总之,空间设计中的各个要素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展示物质财富价值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时间段所发生的故事。而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利用叙事视角对空间进行设计可以使设计者利用一种说故事方式展示一段历史或者一个物品,以激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展示空间结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征,进而实现对设计者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的全面表达。
参考文献:
[1]李朋,张楠.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评价指标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8):245~249.[2]刘乃芳,张楠.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J].华中建筑,2015(10):23~26.[3]陈天宇.叙事空间视角下城市家具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6(5):62+66.
第二篇:教育生态学视角下英语课堂管理研究论文
教育生态学是起源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该理念给教育带来了全新的视角,但是我国对教育生态学的研究比较落后,直到近年来在进行课程改革的时候,才开始将教育生态视角引入进来。教育生态学是指将生态学理念和教育理念结合起来的一种新的教学思路,也就是说在教育的过程中要注重教育和周围环境(如自然、社会、规范行为)之间的和谐统一,注重学生在教学过程总的健康可持续的发展。目前初中英语教学在不断改革,因此将生态教育学理念应用进来也就成为必然。
一、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
教育生态学应用到初中英语教学中,首先就是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目前初中英语教学中面临着新旧教学方式的冲击,传统僵化的教学模式会影响当前充满活力、注重开放的教学过程,因此为了促进师生之间和谐发展,就需要形成生态取向的课堂文化。要在课堂中形成合作互助的教学风气,开展小组式的学习,这样学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就会通过和别的同学共同探究来获得结果。教师要在课堂中营造出一种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每天都留出一定的时间和学生之间进行交流,让学生敢于向老师提出自己的看法,这样学生的学习能力就会得到提升。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八年级上册“Unit6Naturaldisaster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了解目前世界上的各种自然灾害,教师就可以给学生放映有关地震、海啸、泥石流以及虫害等自然灾害的视频,最好是选取一些与学生生活比较近的地区发生的自然灾害,学生就会了解自然灾害和自己其实并不远,而这些自然灾害很大程度上都是人类对自然的不合理开发引起的。因此教师就在整个班级里面开展了“ProtectNature,ProtectUs”的活动,让学生收集有关保护自然的英文名言,然后写在标签上贴在教室后面的教学园地中,整个班级的文化氛围就发生了改变,教师和学生共同开展整个活动,学生增强了对自然了解的同时,也提升了自身的英语学习能力。
二、培养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
在形成生态和谐的课堂共同体的时候,教师要转变自己的思维观念,树立绿色的生态观,逐渐从课堂的独奏者向伴奏者进行转变,而引导学生成为整个课堂演奏的主角。为了在班级中营造出和谐生态的学习氛围,教师就需要对自己和学生交流的方式进行转变,放低自己的姿势,不要歧视任何一个同学,学生在犯错误的时候要通过恰当的形式给学生指出,否则就会让学生产生逆反心理,这是更不利于课堂教学的有序进行的。教师要在保证平等对待学生的基础之上来开展差异教学过程,这主要是因为初中学生处于不平衡的成长过程中,对事物的认识程度是不同,因此教师就需要开展多样化的教学方式,来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求。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下册“Unit4Wildanimals”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为了让学生更多了解“野生动物”,就让学生表演以“保护野生动物”为主题的话剧,让学生将课本上学到的英文句子和单词应用起来,设计话剧台词和服装,在整个活动的过程中,有的同学非常用心在准备,而有的同学则感觉整个活动跟自己关系不大,教师最后在对话剧的表演过程进行点评的时候,要对一些积极的同学进行表扬,也要指出一些学生在整个话剧准备过程中不良行为,比如消极对待、不参与等,要单独来对这些同学进行谈话,教师让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如果在一个团队中,自己认真做事,而别的同学则消极怠慢的时候,自己会如何想呢?”经过这样的引导,学生就会逐渐产生一种集体的荣誉感。
三、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
教育动态学中也提倡要对教学过程中的评价机制进行优化,构建动态可持续的评价机制。要丰富评价过程的主体,在评价过程中不再仅仅局限于教师的评价,还需要让学生参与到评价过程中,学生在对别人进行评价的时候,就会熟悉评价规则,自己再完成任务的时候就会按照标准来对自己的行为进行约束,这样就加强了学生的自我评价和自我管理。初中英语作为一门语言的学习,在学习中涉及多方面的能力,因此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不能仅仅局限于成绩的评价,还需要从情感、态度、合作能力以及交际能力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比如在学习牛津版初中英语七年级上册“Unit6Fashion”这部分内容的时候,教师在对学生讲解课文内容以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理解,就让学生针对自己对“fashion”的理解来做一个5分钟的报告,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学生需要自己来准备英文演讲稿,并且熟练背诵下来。初中学生已经开始关注“fashion”,因此每个人的理解也不一样,因此准备的过程也不尽相同,最后呈现出来的内容也不同。有的学生就是平铺直叙将课本上的句子引入进来,而有些学生就注重将演讲通过PPT的形式展现在同学们的面前,将自己的演讲稿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展现出来,比如自己认为流行的服装、流行的颜色、流行的偶像等,将课本内容进行了课外拓展,因此演讲效果就非常好。教师在对学生进行评价的时候,就可以从准确充分程度、重视程度、演讲水平以及展示水平等多方面来进行评价,可以将这个学生的演讲过程作为一个标准,这样就能够对别的同学起到一个榜样的作用,促进整个课堂的和谐发展。
第三篇:利益集团论文:利益集团视角下中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
利益集团论文:利益集团视角下中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
【中文摘要】近年来中国综合国力显著提升、民众收入水平大幅提高,新一代领导集体明确提出充分关注民生,把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作为全国上下共同奋斗的目标。然而,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居民收入却存在着明显差距,特别是不同行业之间的差距日趋扩大。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在学术界也引起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西方利益集团理论为研究政治经济问题开辟了一条新的道路,它指出在政治市场上利益集团通常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与西方的政治体制虽然不同,但近年来社会阶层也出现了分化趋势,并出现集团化倾向。收入改革正是不同群体间的利益竞争、再调整的过程。因而本文认为收入问题是政治经济综合问题,并在国内外垄断及垄断收入理论综述和利益集团理论介绍的基础上,以新政治经济学的视角来研究中国垄断行业的高收入问题。首先,本文通过比较行业间的收入差距,说明当前存在垄断行业收入过高、上缴利润比例过低的状况,并对照利益集团的定义把涉及到垄断行业收入问题的成员划分为四个利益集团——垄断企业集团、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和规制者集团。其次,运用个人主义方法论分析每个利益集团的目标、成员和政治活动:垄断企业集团成员少而精,与规制者集团关系密切,在政治市场上拥有特殊地位;消费者集团成员多且散,个体参与政治活动的激励严重不足;非垄断企业集团内部成员差异大,易分裂成若干子集团,难以形成统一行动;规制者集团虽然拥有削减垄断行业高收入的目标,但政企不分在一定时期内仍然存在的局面,使得官员个体出于自身利益的考虑,对垄断企业有所偏袒与保护。总而言之,我们认为:正是消费者集团与垄断企业集团的力量悬殊,使得垄断企业拥有对其提供产品和服务定价的话语权;而非垄断企业集团的不作为与规制者集团目标的多重性也使得垄断局面无法打破。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了垄断行业取得高额的垄断利润,从而使其行业收入居高不下。最后,在对收入分配改革过程中各利益集团进行博弈分析的基础上,提出政策建议。博弈分析得出:只要在垄断企业集团的政治影响力比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影响力大的情况下,双方博弈的结果总是垄断企业集团获得的收益,并且垄断企业与政府更易结成同盟。因此,垄断行业高收入是各利益集团的博弈结果。要推动收入改革的进程,必须缩减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与垄断企业集团政治影响力上的差距,且政府与垄断企业之间的关系必须有所改变。在以上分析基础之上,本文得出整治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的对策建议,认为消费者集团应与消费者协会联合、非垄断企业应主动表达诉求,来提高他们的政治影响力;政策规制者要试图建立对垄断企业集团的激励监管机制,并加强对自身行为的监督,使得垄断问题的改制法律化、制度化;此外,将第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的重要手段,以缩小贫富差距。总之,规制者集团作为收入改革的主导者,要权衡各利益集团的利益,调和他们之间的关系,最终建立一个相对合理的收入分配制度,使全体人民朝着共同富裕的方向稳步前进。
【英文摘要】In recent years, the comprehensive capability of China has been strengthened and the living standard of people has been improved substantially.New leadership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has declared clearly that the government must attach more importance to people’s livelihood, and must unite all people to struggle for the goal to construct the socialist harmonious society.However, 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China’s economy, there exist great differences among people’s income, especially the growing gap in industrial income.Furthermore, the gap between people who engaged in monopoly industry and others is obviously noticeable.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ies has aroused widespread concern in academic circles.Western interest group theory provides us a new way to research on political and economic problems;it indicates that interest group plays an important role in political market.Although China’s political regime is different from that of western countries, our social stratum has been divided into different part and some interest groups occurred.The income reform is just a process of interest competing and coordination for different interest groups.In all, this paper pointed out that the problem of income is a political and economic issue.Based on the theory of monopoly,income distribution and interest groups, this paper tries to study the problem of high income in monopoly industries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ew political economy.Firstly, the paper contrasts industry income, states that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y is so high, and the proportion of revenue handed to the state is so low.It divide people involved in this issue to 4 groups, according to the definition of interest groups:those are monopolists, consumers, non-monopolists, and regulators。Secondly, the paper analyses targets, members and political activities for every single groups using methodological individualism:monopolist group is quite small, though its members are very large which have little divergence and have good relationship with regulators, and as a result, it has special political status;consumer group is very large, but its members are scattered, the incentive for each individual to make political effort is serious deficiency;non-monopolist group’s influence is weak for its each member has great divergence, and it could be divided to some small groups easily, it’s difficult for these members of this group to form an unified action;the regulation group has the target to cut off the 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ies, but in certain period un-distinction between governments and
enterprises still exists, governors always take sides to monopolist for their own interests.All in all,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the wide gap between the strength of consumers and monopolists enhance the monopolists’power to pricing their products or services, and the indifference of non-monopolists, the ambiguous of regulators all lead to the results for monopolist gaining high monopoly profits and sustaining high income.Finally, based on game analysis for those interest groups in the processing of income distribution reform, the paper included that as long as the political influence of monopolist group is stronger than that of consumer group and non-monopolist group, the result of the game is monopolist gain more profits.Further more, monopoly enterprises and government have the tendency to form alliances.Therefore 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ies is the game result among various interest groups.In order to promote the reform process, the gap of political influence between monopolist group and consumer group, non-monopolist group must be reduced,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monopoly enterprises and the government must be changed.At the last, this paper brings up some suggestions on regulating high income of monopoly industry.These suggestions includes the supporting the union of
consumers and consumers’association, non-monopolists’expressing their demands actively, establishing an incentive regulation mechanism for monopolists, supervising regulators’own behavior and utilize the third distribution to balance income gap.After all, the most important is that government should balance all interest for every interest group, and ease their relations.This paper looks forward that one day we could build up a relatively reasonable income distribution system and all people walk towards a livelihood of common prosperity.【关键词】利益集团 垄断行业 收入差距 收入改革
【英文关键词】interest groups monopoly industries income gap income reform 【目录】利益集团视角下中国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研究3-5Abstract5-6
第一章 绪论9-1
4摘要
第一节 选
第题背景与意义9-10三节 研究内容与框架
第二节 选题视角与方法10-1212-14
第二章 文献综述14-20第一节 垄断行业高收入的文献综述14-17润理论综述14-1616-1717-20
一、垄断及垄断利
二、国内学者对于行业收入差距的研究综述第二节 利益集团:一个新政治经济学视角
一、利益集团相关理论介绍17-18
18-20
二、利益集团理论在中国的适用性第三章 垄断行业收入现状:存在第一节 中国垄断行业收入现状不同的利益集团20-28
20-2
5一、收入差距加大已成不争事实20-2
2二、垄断行业高收入已成关注焦点22-24低24-2525-28
三、垄断企业上缴红利比例过第二节 收入问题相关的利益集团的划分
一、垄断企业集团26
26-27
二、消费者集团
26第四第一、垄
三、非垄断企业集团
四、规制者集团27-28章 垄断行业高收入成因:基于利益集团的理论分析28-39一节 垄断企业集团地位特殊——小集团,大力量28-31断企业集团目标分析29-30
28-29
二、垄断企业集团成员分析
三、垄断企业集团政治活动分析30-
3131-33
第二节
一、消费者集
三、消费者集团地位弱势——大集团,小力量团目标分析31-
32二、消费者集团成员分析32-33消费者集团政治活动分析33态度——易分化、少行动33-353
4第三节 非垄断企业集团的模糊
一、非垄断企业集团目标分析
34-3
5三、非垄断企
二、非垄断企业集团成员分析
35业集团政治活动分析第四节 规制者集团的中庸态度——
一、规制者集团目标分析36-37
三、规制者集团政治活动分析
第第多目标,难改革35-39
二、规制者集团成员分析37-3838-39第五章 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改革建议39-45一节 提高消费者集团、非垄断企业集团影响力水平39-42二节 对垄断企业集团、规制者集团自身实行有效监管42-44第三节 利用第三次分配作为调节收入差距的重要手段44-45第六章 结语45-49
第一节 研究结论45-47
一、收入问
题是政治经济问题弈结果45-47
5二、垄断行业高收入是各利益集团的博
三、解决垄断行业高收入问题的建议
参考文献49-51第二节 不足与展望47-4951-52
致谢攻读学位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目录52
第四篇:叙事视角作业
《用生命搏击贫困》叙事视角分析
季永超 2007013589 2007级新闻学 在叙事文本中,必定存在着一个或多个故事的讲述人,即叙述者,将故事叙述出来,“而在叙述的过程中,无论所描述的事件与人物如何表现出来,都一定会经由一个特定的视点”通过这一特定的视点,叙述者将所看到的一切呈现出来,具体到新闻叙事中,就是新闻的叙事视角,新闻叙事视角是指新闻记者从什么角度来叙述新闻事实,记者与叙述者以何种关系出现,新闻记者与新闻事实保持怎样的距离,以什么样的身份来充当新闻事实的叙述者。
新闻叙事视角大致可分为全知视角、限知视角和戏剧视角,本文将以《用生命搏击贫困》为例,详细分析一下新闻叙事视角。《用生命搏击贫困》,主要讲述了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书郭秀明的先进事迹,是一则先进人物通讯。在作品中作者主要使用的是全知视角与限制视角。
通讯与消息虽具有新闻文体的共性,但通讯的表达方式更灵活,叙述形式更多元。在消息中,为了保证新闻的客观性,记者通常不对人物的内心活动进行描写,也不直接发表评论;但在通讯中,特别是人物通讯中,人物的内心活动是展现人物的性格的一个重要方面,为了升华主题,记者也常常直接评论。而记者的全知视角在人物通讯运用得最普遍,记者既知道所有人物在事件中的行为、想法,又能根据需要直接展示人物的思想、知觉和情感。比如, “白花、黑幛、花圈、挽联„„郭秀明身上覆盖的党旗,在朝阳下更加醒目如燃。起灵时,从古稀老人到系红领巾的学生,无不号啕。这如潮的哭声,分明是乡亲们寄托哀思的心声:郭书记呀,你为了全村人走向富裕苦了自己,呕尽了心血。如今村里人一天天富起来了,你却匆匆走了,叫我们怎么不痛心?”
这段文字描述了郭秀明葬礼上的群众,进而引出了村民沉痛的心情,这正是记者对人物无人知晓的内心活动的直接展示。罗兰巴特在评述全知视角时这样说道“叙述者既在人物内部,又在人物外部”,这意味着全知视角不仅可以横扫人物的外部世界,还可以深入到人物的内心。而一旦这种在新闻报道中深入,“合理想像”便应运而生。例如,“1987年,郭秀明加入党组织,那时他心里“要让乡亲们都过好日子”念头更强烈了。”
在记者的全知视角下,作者还常常站出来,发表有关道德、人生哲理等方面的议论,例如,“1999年,惠家沟从均收入增长到了900多元,虽然这种经济状况和经济发达地区不能相比,但在这块穷山恶壤之上,已是很不容易了,这里边有郭秀明多少心血啊!”“死亡的阴影一天天向郭秀明逼近,郭秀明的身体瘦了一圈又一圈,但他仍然在燃烧自己,以照亮这个刚开始踏上致富之路的山村。”记者将郭秀明比喻蜡烛,这正是对人物的点评,对郭秀明成绩的抒情式肯定,也饱含了记者的情感成分。
在先进人物通讯叙事文本中,虽然用一种主要视角来叙事,但通常也包含多个视角的组合、转换,这增强了叙事的可视性。
在视听媒体高度发达的今天,纸质媒体的新闻写作不但要强调可读性,还被赋予了可视化的要求,以此与视听媒体新闻报道相抗衡。先进人物归根到底是讲述人物的先进事迹,叙事视角的组合、转换正是凸现新闻故事画面感的途径之一。“第一次召集村里党员、干部开会,他就和大家一起分析惠家沟穷的原因,从自然条件,说到村民素质,又从村民素质,说到干部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他说:‘惠家沟人穷,志不能穷。只要上下一心,真抓实干,就一定能脱贫致富。三年不改变惠家沟面貌,我主动辞职!’”除此处,全文还有多处运用了直接引语,直接引语的广泛使用是限制视角叙事的特征之一,它不仅可以详细交代聊天人的身份、聊天的内容,而且可以通过语言和动作交织成的“场”生动地还原了聊天时的情景,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记者是新闻作品的主要生产者,在采访活动中,记者应力求做一个无所不在的全能者。但在叙事中,应当避免全知视角的滥用。而限制视角可以给读者提供不同角度的信息,消息源引用和新闻场景表述都比较规范和生动,在新闻客观性的集中展示上强于全知叙事,因此,在新闻写作中,要尽量使用限知视角叙事和纯客观视角叙事,有选择地慎用全知视角叙事。参考文献:
王楠:用生命搏击贫困———铜川市郊区惠家沟村党支书郭秀明追记
《陕西日报》2004年1月
黄杰渝:《时代先锋》专栏中先进人物通讯的叙事学研究,2007年3月 顾军:叙事视角在新闻写作中的应用——以《狷狂黄健翔》等报道为例,《今传媒》2008年第一期
第五篇:古典小说叙事视角
古典小说叙事视角
在传统的小说文本中,其视角往往是采用全知叙事视角,作者以全知全能的叙述者的身份讲述故事,中国古典小说往往在全知的大框架下实施着视角的变异性操作。
一、人物限知叙事视角
中国古典小说注重情节性,采用的大的叙事框架往往是全知叙事情境,而在全知叙事情境中,又常常插入人物限知叙事视角,在叙述声音与叙事眼光之间形成一种内在的张力,即叙事声音还是叙述者的,而叙事眼光则为作品中人物的,从而达到一种限知的效果。
在中国古典小说中,一些精彩的片断由于采取人物限知视角,在事件原因、过程和结果的发展链条中出现了表现和隐藏、外在事态和深层原委之间的张力,使叙述委婉曲折,耐人寻味。如《水浒传》第八回写鲁智深大闹野猪林,通过两个公人和林冲的视角来引出鲁智深的出场。小说才得以长久地保持这种神秘的感觉,从而起到了波诡云谲、石破天惊的审美效果。
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与性格的深层表现,进而表现人物对世界的特殊感知,表现作者对世界的更加深刻而独特的审美把握。如《红楼梦》第六回写刘姥姥见到自鸣钟的描写,叙述眼光是刘姥姥的,从刘姥姥的眼光写大座钟,很好地写出了人物对世界的特殊感知。在整个的刘姥姥进荣国府的叙事内容里面,叙事者不断地从这个乡下老太婆的眼光来看这个繁华世界,使人感到格外新奇。环境和性格的反差度非常之大,从而在两者的撞击下产生强烈的喜剧性冲突。贾府的骄奢淫逸,经过刘姥姥这面折射镜的反射,使人能得到更为清醒的认识。在原有环境里生活的人,常常会见怪不怪,习以为常,而突然闯进一个局外人,便很可能马上看出各种弊端,发现种种不合理的现象。作者安排刘姥姥进大观园,让叙述者从刘姥姥的眼光来观察,其落脚点即在于此。
二、叙述者旁观叙事视角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全知叙事中,全知叙述者为了达到某种特殊的审美效果,有时还佯装为不了解情况的旁观者来叙事。如《三国演义》中关羽斩华雄一段。全知叙述者对关公战华雄的激烈场面应该是可以进行详尽的描述的,但作者并没有这样做,而是让全知叙述者作为故事的旁观者,把“他”限制在“帐内”,观察众诸侯的所闻所感,写众诸侯“听得关外鼓声大震,喊声大举,如天摧地塌,岳撼山崩”,却看不见关公华雄交锋时的雄姿,甚至不知道谁胜谁负。叙述者好象也只是个不知情的旁观者,只看到了诸侯们“众皆失惊”。然后再实写“云长提华雄之头掷于地下,其酒尚温。”在突兀处写出了关羽的神勇。这种限知的叙述,把关羽的神威在不写之中写得淋漓尽致,同时限知与全知有无相生、虚实掩映,取得了特殊的审美效果。
在志怪小说中,全知叙述者为了制造悬念和惊异感,从而达到出人意表的审美效果,其叙述者的旁观化也就更为突出。
三、元叙事与反元叙事
在中国古典小说的全知叙事模式中,作家们却习惯于追求一种视角越界的效果,常从现实世界走入艺术世界或从艺术世界走入现实世界。这种越界,我们可以称之为元叙事和反元叙事。
元叙事——站在世界谈论虚构世界
元叙事则使叙述者越出叙事的框架边缘,后退一步而将小说本身作为谈论的对象,即在小说作品中站在虚构世界之外谈论虚构本身,站在现实世界谈论艺术世界,亦即是叙事话语① 人物限知叙事情境是现代小说常用的一种叙事视角,这种视角的运用,意在达到对人物内心世界的深刻表现,充分敞开人物的内心世界,淋漓尽致地表现人物激烈的内心冲突或丰富复杂的思绪。
-①
谈论叙事本身。这种谈论实际上也就是一种关于小说的话语。中国传统的小说理论没有关于“元小说”的理论
主要在笔记小说作品中,元叙事技巧是屡见不鲜的,其创作心态往往是比较自由的。一方面,某些不是小说的文字常常夹杂在小说作品里;另一方面,文人兴之所至,或者把自己的志怪作品标为“实录”,或者对小说的虚构技巧评头品足,这就为元叙事作品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性。如纪昀的《阅微草堂笔记》,由于对男女隐秘之情的想象性描写存有戒心和偏见,作家在作品中记录鬼神故事的来源,并在涉及某些男女隐私生活的想象性描写处进行自我解嘲与自我存疑,这就出现了元叙事的视角。元叙事还可以增加作品的视角层面,让叙事者在现实世界与艺术世界之间自由驰骋,从而使作品在亦真亦幻之中,在展示与隐藏之间显示出特有的艺术魅力。
反元叙事——站在虚构世界谈真实
叙事者站在虚构世界的深处反过头来谈论作者及其熟人的真实世界的视角变异形式,我们把这种与元叙事相反的叙事方式称为反元叙事。中国古典小说中,比较早的反元叙事可追溯到宋朝洪迈的《夷坚志》,作为笔记小说的游戏笔墨,《夷坚志》中已有作品出现了这种视角。而清代蒲松龄《聊斋志异》中《孤梦》篇则是典型的反元叙事小说。
元叙事与反元叙事的艺术视角,打破了艺术的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的界线,在以虚论实与以实射虚之中,使小说形成了真幻交织的特有的审美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