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

时间:2019-05-13 22:29:10下载本文作者:会员上传
简介:写写帮文库小编为你整理了多篇相关的《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但愿对你工作学习有帮助,当然你在写写帮文库还可以找到更多《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

第一篇: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

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

吴克峰[1]

(天津 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 300071)

[内容摘要] 政党政治既有世界性,又有民族性。政党政治的世界性是指在政党政治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并具备的普遍特征,可以归纳为政党执政的基础必须地建立在民众同意这一现代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上。而政党政治的民族性是指在政党政治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并具备的民族特征。尚未恰当地认识到政党、民众、国家公共权力之间的关系,或者尽管认识到了,但在其政治制度的设计中,还没有理顺这种关系是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民族性的最为突出的表现。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相互交融和影响,共同形塑着今日的世界,并规制着我们政治体制改革的未来发展方向。

关键词:中国共产党 政党政治 世界性 民族性

所谓政党政治,可以广义地理解为是人们利用政党这一组织形式从事的政治活动,包括政党介入政治的方式、准则、状况和结果,也包括法律和社会对政党介入政治的体认程度。[2]。世界上自从有了政党,就有了政党政治的实践,就有了政党政治。政党政治也就随着它在各国的实践层面的展开而具有了世界性与民族性的特征。二者的相互交融和影响,正共同形塑着今日的世界。

一、政党政治的世界性

政党政治于二次世界大战后在世界范围内获得了长足的进展。但同样是政党组织政治活动,所体现出来的政党政治却大不一样。于是对不同国家的政党政治进行分类、比较,就成为政党研究的一个重要课题。于是政治学学者们归纳出了极权政治、威权政治、民主政治等政党政治的类型。尽管在各个国家不同类型的的政党政治实践中,各国政治发展的道路并不完全相同,但我们还是发现随着现代化进程的世界性,政党的现代化进程得到了同步提升。与此同时,随着世界在经济上的联系日益加深,世界各国政治意识形态的共生和融合也渐次加深。比如,我们曾长期以为计划经济是社会主义的本质属性和特征之一,但随着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的发表,人们普遍接受了它并不是区分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一个标准的表述。而计划调控与消除两极分化这些原本是社会主义者提出并在相当长的时间内被资本主义世界所批评和抵制的政策主张与社会目标,也成为今日众多资产阶级政党的施政纲领。因此,我们可以说,政党政治在世界范围内有了趋同性。

要对上述现象进行解释并不困难。那就是,虽然世界各国的历史文化传统、自然地理环境、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与此相对应的经济、政治、文化、法律等制度不一样,甚至还有巨大差异,但各国民众的利益需求却没有本质上的差别。对生命的平等尊重、对人权的保障、对秩序的渴望、对自身处境的关切以及对幸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是任何一个国家的民众对政府的当然要求。因此,在任何一个国家,其政党无论是资产阶级的,还是无产阶级的,其政党政治无论是威权的,抑或民主的,只要它能较好地满足民众的上述需求,承担起上述民众利益代言人的政治角色,那么当它是革命党的时候,它一定可以通过革命夺取政权;当它是在野党的时候,它也一定可以通过选举获得民众的支持而执政;而如果它本身就是执政党的时候,它也可以藉此维持它的执政地位。

政党政治与既往的皇权政治的最大区别在于,在皇权政治下“朕即国家”的那种国家与政府高度合一的关系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国家与政府关系的适度离散。在皇权政治下,反对政府意味着反对国家;在政党政治下,反对执政党执政的政府,和反对国家没有逻辑上的因果关系。反对政府,最大的可能是导致执政党的下野,新的一届政府的上台。而这在一般意义上不会引发破坏性冲突,不会造成社会的巨大动荡与国家国体、政体的存废。于是,我们发现,世界各国的性质不同的政党及其政党政治发展到今天,政党被广泛理解成是代表民众掌握公共权力,尤其是行政权力的政治组织,是连结民众与行政权力的桥梁与纽带。而政党政治,则相应地被广泛理解成围绕谋取和巩固执政地位而进行的组织、动员、选举、招募与施政等政治活动。并且,各国的政党活动也大都遵循着相似的规律,维持着近似的结构,执行着几乎没有差别的政治与社会功能。

当政党被理解成是民众利益的代言人,并以政府权力为目标指向的时候,有学者将政党分作代表全体的政党和代表部分的政党两类。[3]代表全体的政党存在于一党制国家。在这些国家,一政党的存在对其他政党有排斥性,其理论基础乃是哲学上的一元主义世界观。代表部分的政党存在于两党、多党制国家,其理论基础则是哲学上的多元主义世界观。无论在一党制国家还是两党、多党制国家,也无论这些政党在主观上的价值、利益取向如何,当它们作为民众利益的代言人企图掌握政权并引领社会发展时,它们都必须一再强调自己的公共性、民主性、正当性。在民主政治相对成熟的西方发达国家,政党要强调这些重要特点以获得民众对自己的支持。在民主政治尚在成长的发展中国家,尽管许多政党还存在着比较明显的集权倾向,但这些政党作为全体民众利益的代言人的定位与其集权倾向之间却始终存在着一种背离倾向,这也是不争的存在。事实上,也正是由于这一背离倾向的存在,发展中国家政党的现代化及发展中国家向民主的转型才成为可能。

说到底,不管哪一个类型的政党政治,其获得政权的途径也许有革命与选举的差异。但在其获得政权后,其执政的基础却必须毫无例外地建立在民众的同意这一现代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上。或者换句话说,政党的所有功能,包括它所有的组织、机构、机关,其目标指向的就是民众对自己的支持。

这一点,普遍适用于世界采取政党政治的所有国家。这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政党政治的世界性。

二、政党政治的民族性

政党政治的民族性,是指在政党政治的实践过程中所形成并具有的民族特征。

如现代化国家可以分为原初的与后起的两种一样,政党根据其产生的历史背景不同,也也大约可以分为适应型政党(adaptation party)与动员型政党(mobilization party)两类。[4]原初的现代化国家,是指英、法等最早兴起现代化的国家。当这些国家创造出了比农业生产力更高的工业生产力的时候,当机器生产替代了手推磨的时候,它们将整个世界裹挟到了现代化的进程中来,使东方从属于西方。相应地,在这些原初的经济现代化了的国家里,在其现代化的过程中,为了适应新的阶层、阶级的政治参与的需求,代表新兴资产阶级利益的资产阶级政党也应运而生。在英国,是在这些资产阶级政党的推动下,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和理想发展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国家;在美国,是他们按照自己的意愿构建出了现代意义上的公民国家。这些国家在这一阶段都完成了国家构建意义上的从屈从的共同体到意愿的共同体的质的转变,从而将人类的文明带入到了一个新的阶段。而被裹挟进现代化进程的那些国家,尤其是在现代化的进程中成为殖民地、半殖民地的那些国家,当它们的智识阶层睁眼看世界,发现了自己所处的国家与西方这些资本主义国家在国家结构上的巨大区别的时候,他们开始宣传、动员本国的民众为一个具体的政治目标如民族独立、如民族复兴、如共和国而奋斗而牺牲。于是,与适应型政党的产生不同,在这些国家里,动员型的政党开始出现。如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如马来西亚的巫统与新加坡的人民行动党。它们乃是民族独立运动的产物。

于是我们发现,从政党、政党政治产生时起,它就有了不同的地域特征,就有了不同的民族性。这种不同,首先体现在政党的目标上。在西方原初的现代国家那里,政党是民众利益的代表,是连接民众与政府的桥梁和纽带。在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政党首先是争取民族独立的工具。其次,这种差别体现在政党的组织与意识形态上。在已经现代化了的西方国家那里,政党的组织可以是松散的,在意识形态和价值观上可以是多元共存的,民众的政治参与是以维护自己的利益为当然目标,以分散而有序的选举及议会活动等体制内形式来实现的。而在殖民地半殖民的国家里,动员型政党非法的身份必然要求其意识形态的立场分明,要求其组织本身必须有严明的纪律,要求其在体制外通过包括暴力手段在内的一切手段来实现政党本身的政治目标。有西方学者,比如著名的拉帕隆帕拉(Joseph Lapalombara),又将这样的政党称作国家构建党(nation-buliding party)。

动员型政党的目标是执政,而取得执政地位的手段则是革命,其中又尤指暴力革命。正是在其动员与领导革命、实现其政治目标的过程中,动员型政党形成其命令——服从的组织体系。在该体系中,党员和每一级组织都被视作政策的执行者,其行为都受到严格的规范和约束,其成员的个性不被支持,也绝少受到鼓励,其权力运行是自上而下单向度的,是一种具有鲜明的集权特征的统治结构。动员型政党的意识形态是为了取得政权服务的,因而,它具有鲜明的批判性和革命性。其批判的矛头直指它所要推翻的那个政权以及与之相关联的制度。它所使用的语言热情并富有煽动性。缘于动员型政党的这些特征,所以它很容易为青春期叛逆的富有牺牲精神的青年人所接受,为具有理想主义气质的人所追捧。

如果用一个词来描述动员型政党的特征,那么,“服从”是恰当的。如果用两个词来描述此种政党的特征,那么,就需要加上“牺牲”或者“狂热”。

与动员型政党相比较,适应型政党的目标也是执政,但其取得执政地位的手段主要是选举。因此,此类政党的工作是围绕着“选举”而展开的。或者换句话说,它所有的活动都是为了取悦选民,为了在选举中获胜而展开的。

为此,它需要在考虑民众需求的基础上制定出自己的政治纲领,并向选民们兜售,以最大限度地获得认同。于是,与动员型政党取得政权主要使用的是“暴力”不同,适应型政党主要使用的武器是“说服”;与动员型政党所形成的那种命令——服从的组织体系不同,适应型政党形成的是一种沟通——说服的组织体系。在这样的组织体系中,其每一级组织和党员,都被因视作组织的主体和平等的成员而受到尊重。这类政党没有严格的纪律规范,甚至没有纪律。在组织内部,组织成员不仅进退自由,并且鼓励个性。因为越是与众不同,才越会吸引选民们的注意。有论者说,这类政党一定程度上带有“联邦制”下自治主体的某些特点,有明显的自主性,甚至自助性。[5]这是对的。其权力运行是自下而上又自上而下的双向度,是每一级组织的权力首先来源于这一级组织的所有成员的授权,然后再自上而下地对组织成员有所规制。与动员型政党的统治结构相比,它是一种治理结构。

适应型政党也有自己的意识形态,其目标指向也是为获得执政地位服务的。但与动员型政党的意识形态不同,它尽管有批判,但这种批判并不指向其所在国家的政治制度。我们同样可以用一个词来描述这种政党的核心特征,那就是“选举”。如果用两个词来描述此种政党的特征,那么,就需要加上“同意”或者“理性”。

综上所述,政党在形成以后,在不同的时空背景下逐渐长成了今天的这诸种模样,并相应地形成了不同的政党政治系统。

当动员型政党取得了执政地位并执政以后,主要是因为历史的惯性,它们将动员型政党的特征带入到了执政的过程中,使其执政打上了命令——服从的烙痕,具有了集权、威权、甚至极权的特征。其一元主义的世界观所导致的对国家政治资源的垄断,也使许多论者相信,将从根本上损害一个相对宽松、自由、多元和理性的政治生态的形成。一些国家、地区政治发展的历史和现实也表明,在一党体制、党国体制下,作为表达民意、实现民主的工具的该类政党,在其向现代化进军的号角声中,正不幸背离现代化的目标而使它们所在的民族重新走上它们曾经流血反对的被奴役的道路。一句话,这类政党尚没有恰当地认识到政党与民众与国家公共权力之间到底是一种什么关系。或者尽管认识到了,但在其政治制度的设计中,还没有理顺这种关系。这一特征,可以看作是发展中国家政党政治民族性的最为突出的表现。这也就是本文所指的政党政治的民族性。

三、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

在具体谈到我国政治体制的现状和前景的时候,有为数不少的人或私下或公开主张,我们应当将源于西方、平稳运行于西方的已经成熟的适应型政党政治移植过来,以一劳永逸地解决我们在政党政治民族化或本土化过程中解决不掉的那些弊病与问题。我们理解并同情持此论者的焦灼与用心。但看看中国既往的政党政治的实践,我们就会发现,问题不在于要不要全盘移植,而在于能不能全盘移植。当年,孙中山先生等仿照英美的政治制度,建立起一个五权分立的中华民国,但其随后被袁世凯所窃取并重新走上复辟与专制老路的这一现实,大约说明了一种制度的构建只有建立在本民族现有资源的土壤上,才可能生根发芽、枝繁叶茂。1928年,当蒋介石建立起统一的全国政权的时候,他秉承的是中山先生军政——训政——宪政的治国路径,在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他坚持一个主义,一个政党,一个领袖。其戒严勘乱,一直持续到其流落台湾后的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后期。蒋氏父子固然有维护自己家族利益的私心,但如果说他们在设计、实践其政治制度时又全然没有家国民族意识,没有对中华民族的责任与担当,恐怕也不是事实。而按照我们1954年宪法所建立起的当今的政治制度架构,按道理也不是没有可以作为的空间,但这一制度在文革中所遭遇的尴尬,使我们再一次认识到传统、习惯势力的强大与不可忽视。所有这些,都可以成为强调政党政治的民族性的理由。

无论是孙中山,还是蒋介石,抑或中国大陆地区当年政治制度设计者的中共第一代领袖群体,可能都已经在实践中意识到,要使许多政党在一个缺乏多元主义世界观作为制度基础的政治体系中运作而不导致分崩离析,是困难的。但这种困难,一直被西方的学者们所低估,也被意图向非多元社会输出民主的决策者们所忽略。因此,从多元主义的世界观是否具备来观察政党多元的能否存在,是重要的。而政党多元在多元主义世界观不曾浸润的地区,运作不良或不能长久,也如撒托利所说,是极为明显而少有例外的。[6]或者换句话说,一国的政党制度,是必须长在自己的土壤上的。

并且,当我们将比较的眼光投向世界历史的时候,我们也的确发现,“一天等于二十年”的血雨腥风的激烈的法国大革命的成就,远远比它激进的革命者们最初想象的要小得多。新的制度的确建立起来了,但正如托克维尔所说,法国的大革命者,“他们在不知不觉中从旧制度中继承了大部分的感情、习惯、思想。”[7]是这些从旧制度、老传统中继承下来的感情、习惯、思想一再地拖拽住法国前进的步伐。倒是英国的光荣革命,“尽管是一切革命中最温和的,却也是最成功的。”[8]

也有论者举到日本和韩国的例子。说它们的现代政党政治制度是在二战后建构的,是制度移植成功的绝好例证。但苏力在十几年前就从法律制度的角度,就论证过将日本、韩国作为法律移植和理性设计成功的范例,可能是一种迷惑人的表象。他提醒我们,日本的法律制度是一种没有现代的现代化,是另一种现代。[9]笔者以为,苏力的这一论点可以推及到日、韩两国的包括政党制度在内的整个政治制度。事实上,在我们仔细考查日、韩两国政党政治的具体运作的时候,我们发现这两个国家的政党政治所体现出来的鲜明的民族性,足可以成为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可以并行不悖的最好诠释。

又有论者指出,中国大陆的政治体制、政党建设,其主要任务应该在中国特色上下工夫,是努力实现中国政治文明的特点,实现政党政治的民族化或本土化。如果这种观点旨在说明中国的政党政治理论和实践,应该在吸收人类一切先进的理论和文化的基础上形成具有自身特色的政党政治理论与实践,这当然是可以成立的。但如果这一观点意在无视世界政党政治发展的一般规律,无视人类进化过程中的政治文明成果,甚至打着“民族化”、“本土化”的旗号,拒斥作为近代以来人类有效管理社会、维系社会秩序、并提升人类的类属尊严的政治智慧和制度设计,则极有可能会使中共在政党政治民族化的过程中失去应有的参照而迷失方向。如果我们承认,在近代以来,西方在物质、技术层面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高峰,我们就应该承认,西方也同时创立了与这种产生先进的物质、技术层面的现代化大生产相匹配的高度发达的经济制度、政治制度乃至文化制度成果。技术与制度,它们本来就是一枚硬币的两面。学习西方的器物层面的现代化,而将产生西方物质文明的制度、文化基础拒之门外,这正是当年洋务运动的领袖们所犯的错误。

事实上,中国大陆政党政治的民族化,或者说建设中国特色的政党政治,它们本身与政党政治的世界性并不矛盾。

如前文所述,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政党的执政地位必须毫无例外地建立在民众同意这一现代政权的合法性基础上这样一种真理性的认识,因此,中国共产党的政党建设的目标就应是尽一切可能获得民众对自己的支持,增强民众对自己执政地位的认同。而政党政治的民族性的特征,是动员型政党下命令——服从的组织结构所形成的公民——政党——公共权力这三者之间的关系未被理顺。因此,在政党政治的民族性和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之间,我们发现了一种张力(tension)。这种张力的消解正是我党在政治体制改革方面可以作为的空间。并且,现在,即便是在既有的制度范畴内,也依旧存在可以作为的空间。中国的各政党在辛亥革命至今近百年的政治实践中,逐渐形成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与政治协商制度这一基本政治制度。各民主党派政治地位的完全平等和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乃是这一制度的主要特征。建国六十余年来,我们在内政外交国防、政治经济文化等各方面所取得的重大成就也证明这一制度总体上是适合国情的。在这一制度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上述政党政治世界性的影子,也可以发现政党政治民族性的特征。而政党政治的民族性与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之间所存在的矛盾,可以对我党的政治体制改革提供的启示有三点: 第一,我们已经在我们的政体设计中宣示我们是一个主权在民的国家,因此,我党作为民众利益的表达者,作为连接公权力和民众的纽带与桥梁,其执政地位,一定是应该建立在民众授权的基础上。这一政党政治的世界性特点,与我们的现有政治制度并不相悖。我们应该坚持。

第二,我们已经在制度设计上区分了立法、行政和司法的分权。并且,这些部门,至少是其中的相当职位,又至少是在名义上采取了选举制,并且实际上实行了任期制和退休制。尽管在具体的操作层面上,还有种种不如人意的地方,但分权以及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早已超越启蒙的思想层面,而已然转化为具体的制度设计,这一点即便是在批评、反对甚至敌视我们的人那里,都是一个无可争辩的客观存在。需要进一步作为的是,将分权、选举在程序上做进一步规定,促使其名副其实。

第三,1998年《村民委员会组织法》颁布实施以来,尽管村民选举目前还因为村民们没有自由迁徙权而不能充分自由地表达自己的选举意愿,尽管村民选举产生的依旧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公民意识,但没有人否认村民们已经走到了公民的门前。因此,需要我们做的,是在户籍制度上采取更稳健的改革,深化巩固村民自治既有的成果,促进占人口多数的广大农民从村民向公民的转变,促进和提升农村民主的全面发展。

以上三点,揭示了我们在既有的政治体制框架内向政党政治的世界性趋近以提升自身执政合法性基础并可以继续作为的空间。改革开放三十余年来,我们已经创造了人类文明史上最为辉煌的经济奇迹,但毋庸讳言,我们同时也迎来了公民意识的普遍觉醒,带来了亨廷顿意义上的政绩困局,[10]带来了社会学家孙立平意义上的社会“溃败”。[11]这一实施了三十余年之久的开放政策,还不仅使中国大陆人口的国际间流动成为当今大陆社会的一大特点,它也使大陆内部城乡间的人口流动逐步加快。经受了欧风美雨洗礼的“国际人”,目睹了城市文明的“农民工”,他们对于自身存在状况的不满一定会传导到执政党的中枢机关,从而自觉不自觉地形成对现有政治体制的压力。所有这些,都会成为促进执政党加快其政党政治变革的最为重要的动力。能否利用我们的本土资源,注重中国政治文化的传统和既有的政治架构,在已取得的经济成就的基础上,构建出既超越传统又可以与政党政治的世界性潮流相一致、与中国现代化相适应的具有鲜明的民族性的政治架构,这不仅对于执政的中国共产党自身是重要的,又不仅对于我们这个历经磨难的民族是重要的,而尤其对于人类政治文明的发展是重要的。

(本文曾以《论政党政治的世界性与民族性的交融与互动》题名发表于《当代世界与社会主义》2010年第5期,略有修改)。

[1] 吴克峰(1968——),男,汉族,山东济南人,党建专业博士,南开大学马克思主义教育学院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政党理论与政党比较、中国近现代、当代政治问题。

[2] 李景治:《当代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政党制度》,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3年,第25页。[3] 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New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p5-70.[4] Joseph Lapalombara, Myron Weiner, Political parties and political development,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1960.p16-24.[5] 徐锋 :《当代台湾政党政治研究》,时事出版社,北京,2009年版,第7页。[6]Giovanni Sartori,Parties and party Systems.NewYork: Combridge University Press,1976.p57.[7] 托克维尔:《旧制度与大革命》,冯裳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2年,第230页。[8] Bertrand Russell, A History of Western Phinosophy, London:A Touchstone Book,1972.p604.[9] 苏力:《法治及其本土资源》,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7页。[10]塞缪尔·亨廷顿:《第三波———20 世纪后期民主化浪潮》,上海,三联书店1998 年版,第59 页。参见吴克峰:“政绩困局:概念、原因及其破解”,《马克思主义与现实》,2006年第6期。

[11] 孙立平:“中国社会正在加速走向溃败”,http://www.xiexiebang.com/NewsInfo.asp?NewsID=174907。

第二篇:叙事视角下空间设计研究论文

摘要:本文从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的含义以及特征出发,分析叙事思维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与空间设计的关联性,进而阐述了在叙事视角下空间的合理设计。

关键词:叙事视角;空间设计;关联性;情感设计

1引言

在叙事视角下设计者通过选择各种重点和素材,为某一个展示主题设计一个故事情节背景,并通过设计要素之间的差异形成不同的节奏和结构层面,进而创造一个故事情节和一个潜在的情感内容,以吸引参观者的注意力。

2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的概述

叙事就是我们用语言、动作、情感描述一件事情的方式,它通常被运用在文学作品的表达中,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这种理念也逐渐被运用到空间设计中来,逐渐成为一种设计理念和设计方法。而在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简单来讲就是设计者利用“故事”的形式,引导参观者根据空间内的各要素,通过情感共鸣对空间内容产生一种连贯性的体验。在现代设计条件下,设计者可以将空间内的物体与背景相结合,并通过位置关系、灯光效果、色彩表达等方式形成一种独特的视觉效果,从而激发参观者的情感回应,以便更加全面地展现设计者意图。在叙事视角下,空间设计主要呈现出以下两个特征:一、关联性,在现代空间设计理念中,空间设计要素已经不再是一个个冰冷、孤立的存在,而成了不同空间设计情感的载体,因此,在叙事性设计中,设计者不仅会将不同设计要素之间建立情感联系,还会通过氛围的营造在设计材料、结构与空间中融入情感内涵,从而使空间联系成一个整体;二、时间性。时间是叙事的基本要素,空间设计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而在叙事的视角下,设计者会进一步强化这一特点,利用同一空间在不同时间下呈现出来的变化,来保证设计作品在时间顺序上的完整性。

3叙事思维与空间设计的关联性

文学、影视作品在进行叙述的过程中,时间、地点、人物、事件这四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而在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也是一样,设计者要想将空间内容转化成一个完整流畅的故事,也用该把握好空间结构与这几个要素之间的关系。

3.1空间设计的时间

空间设计的首要因素自然是空间,而这一习惯性的思维方式也让设计者们忽视了时间要素在表达空间艺术上所起的作用。但是随着不同艺术理念的融合与发展,越来越多的设计者开始有意识地将时间要素应用于空间设计中来,以体现叙事性空间设计的动态性。空间设计中的时间包括主观上的时间和客观上的时间两种,前者是设计者利用反映动态变化的事物来激发参观者主观情感上的一种时间衡量;而后者则是指空间构造与自然界时间的变化所呈现出来的一种呼应。

3.2空间设计的地点

与文学、影视作品中的地点有所不同,空间设计中的地点不再是叙事的承载者,而是叙事本身,即设计者所要表达就是空间中的内容、情感与性格。因此,地点,或者说环境与空前设计紧密相连。在叙事视角下影响空间设计效果的环境主要有两种,即自然环境和社会文化环境,前者通过引入空前设计可以在叙事中传递一种真实、自然的情感,而后者则会更加人性化地表达该地点的风俗文化特点。

4空间设计的人物

叙事人物往往体现的是一种叙事视角,如在文学、影视作品中由谁来讲故事非常重要。而在空间设计中,叙事人物主要为参观者,即参观者在空间结构的引导下,自主进行场景切换,进而完成对整个空间叙事过程的体验。设计者在利用叙事视角来表达设计内涵的过程中,通常会利用不同类型的场景来完成铺垫、烘托、转折、高潮、收尾这一系列过程,而这也充分体现了空间设计在结构和情感上的关联。

5如何在叙事视角下合理地实现空间设计

与普通的空间展示相比,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将不同的设计要素利用同一个主题进行串联,并利用现代化手段加以配合,营造出一个能够传递情感的情节,从而使空前设计突破了物质空间的限制,成为一个具有精神内涵的载体。叙事性展现空间与时间的布局在叙事视角下,空间与时间已经成为一个相互融合的整体,在空间设计中,设计者通常会利用时间表达剧情,利用空间结构将剧情进行串联、推进,从而形成逻辑严谨、情节连贯的整体空间。例如贝聿铭先生在设计苏州博物馆时,就是利用叙事中的留白艺术,将江南人从古至今对苏州的记忆、印象进行融合,从而实现了对时间元素与空间元素的精准把握。

6叙事性地展示多媒体技术与空间的结合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多媒体技术已经逐渐成为空间设计艺术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多媒体技术可以将灯光、声效、语音及图像播放系统综合成一个整体,并从视觉、听觉、触觉上对参观者产生强烈的刺激,例如空间设计者可以利用多媒体播放平台,向参观者展示叙事主体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从而让其对叙事内容深入理解,并产生联想,从而强化空前叙事的效果。

7在互动环境中体现叙事性空间设计

随着空间设计理念的发展,在叙事视角下,设计者已经不再满足于“自说自话”这种故事表达方式,而是逐渐倾向于一种引导参观者参与其中,以强化其情感体验的设计方式。而在这种互动设计中,设计者打破了静态欣赏的常规状态,使参观者在移动中与空间要素进行情感互动,并在互动中完成对空间叙事内容的补充与平衡。

8叙事性地展现空间与情感设计

在叙事视角下,让参观者在观赏中体会空前设计的故事情节,体验故事的情感,是设计者的主要目的。空间设计中的不同要素在情感表达上有着不同的特点,如不同的设计材料的纹路质感、不同颜色的感情色彩、不同陈设物品的文化内涵等,这些要素是激发参观者情感体验以及相关记忆的重要手段,因此其在情感设计中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9结论

总之,空间设计中的各个要素从来都不是孤立存在的,它们在展示物质财富价值的同时,也生动地展示了不同时间段所发生的故事。而在现代设计理念下,利用叙事视角对空间进行设计可以使设计者利用一种说故事方式展示一段历史或者一个物品,以激起参观者的情感共鸣,展示空间结构物质和精神的双重特征,进而实现对设计者设计理念、设计意图的全面表达。

参考文献:

[1]李朋,张楠.认知视角下城市叙事空间评价指标分析[J].江西社会科学,2015(8):245~249.[2]刘乃芳,张楠.叙事视角下的空间设计研究综述[J].华中建筑,2015(10):23~26.[3]陈天宇.叙事空间视角下城市家具设计研究[J].工业设计,2016(5):62+66.

第三篇:写作空间拓展

写作空间拓展

发表于 2010-07-14 11:36:00点击率:3

3以上谈各类命题的审题,主要是在“切题”的准确上、在“范围”的限制上,即从消极方向审核;而审题还有一个更值得提倡的积极方向,那就是在保证能“切题”、合“范围”前提下,进而开拓出广阔的可写视野,了望到辽阔的驰骋空间。这两个方向的审题是相辅相成的,而要写出有创新意思的作文,这后一个方向的审题往往要花较多的时间和心力。

如何从积极的方向去开拓可写空间呢?下面提示几种方法以资借鉴。

1、虚实选取法

有的作文命题很实,实者则虚之:如“肩膀”,从实在的人体部位的肩膀角度就难写,那么由肩膀联想到“依靠”“担子”“责任”“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肩负其历史使命”“个人的肩膀”“民族的肩膀”等,可写的空间就大大地拓宽了。

有的作文命题很虚,虚者则实之:如“感悟大自然”,“大自然”是个范围很大的抽象概念,只想到对整个大自然的感悟,就虚而难写,倘“万中取一”,尝其一“脔”,或只写水,感其千变万化;或只写山,悟其奇崛险怪;或只写树,感其万种风情;或只写云,悟其千姿百态;也可写夜望星空,慨叹宇宙之广阔深邃,感悟“吾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也可写流星,想到“不要追求短暂的闪光,而要追求永恒的光辉”;也可写静听虫鸣,惊叹世界奇妙多彩,感悟生命的无穷力量;哪怕只写蝉鸣,也会感悟“四年的黑暗劳作,才有短短一个月的欢唱”;哪怕只写小草,也会感叹“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这些无不合“感悟大自然”这个大话题。

2、多义联想法。题目的词语常有多种意义,对“多义”的玩味与选择,最是表现审题的智慧。

如“生无所息/生有所息”中的“息”,既指身体的休息,还指奋斗的停辍或中止,因而可写的范围大大加宽:懒惰者念着“生有所息”,一生碌碌无为;勤奋者懂得“生无所息”,取得辉煌成就;蒋筑英、罗健夫等知识分子坚信“生无所息”却过度劳累而英年早逝;人生该“有所息”还是“无所息”?高速奔跑的时代战车令人想“息”也“息”不下来;不同时代的“有所息”、“无所息”是进步还是退步„„对生命的这些思考与探讨,都是源于对“息”这个多义词的理解。

如“雕琢心中的天使”中的“雕琢”与“天使”,都具有多义性。“雕琢”可以理解为“促成”“实现”“树立”“培养”“塑造”“发掘”“实践”„„;“天使”可以理解为“美好的愿望”“远大的理想”“完美的目标”“善良的心地”“优雅的气质”“高尚的境界”„„

且随着对这些具有多义指向的词语的理解,可写的内容对象便不胜枚举了,凡是用心创造美的,均可成为话题写作的范围,这样看来,本话题的开放空间实际是很大的。如:

请以《水的联想》为题,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除诗歌外,其他文体不限。

虽然是标题作文,却有话题作文般广阔的空间。可从以下角度构思立意:

a、从水的形态展开联想,水有晶莹的水滴,也有汩汩的清泉,也有潺潺的小溪,还有辽阔的海洋。联想到人有各种各样的性格,不同性格的人组成了人类社会。

b、由滴水穿石,联想到学贵有恒,学贵有专。

c、由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联想到善于接纳别人、虚怀若谷才能壮大自己。

d、由水流不断向前,奔腾不息,联想到人生应积极进取,人生应不断追求。

e、由波涛动荡,起伏不定联想到人生有起有落,要正确对待成败得失。

f、由海浪拍打岩石联想到为人不可太刚,刚者易折,以柔克刚,刚柔相济。

g、由湖泊、沼泽、池塘安于平静而逐渐干枯联想到人生不能只追求安稳。

h、由瀑布从峭壁上一跃而下联想到人生不应在平坦中徜徉,越是遭受挫折,越要放声高歌。纵然碰上一百次崖壁,拐上一千道弯,跌上一万个跟头,目标不变,信念永恒。

i、从水的形成过程看,由高山上的雪,融化成水,蒸腾成水汽,变幻成不同形态的云,最后又变成雨落到地面。一滴水的形成要经过多方面的酝酿,一个人的一生也必须经历种种艰难曲折的过程才会成熟。

j、从水的作用看,能滋润万物,那么人也要像水一样,要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k、一滴水也可以折射太阳的光辉,明智的人要善于以小见大,以所见知所不见。

l、水晶莹清澈,好人一生平安,心灵纯洁、晶莹剔透的人,最终能有七彩的人生。

m、一滴水只有放进大海才能永不干涸,一个人只有投身于社会才能拥有自我。

n、水可载舟、亦可覆舟,作为领导者,要取信于民,依靠民众。

o、水往低处流,人类不能违背客观规律,否则会自食恶果。

p、水能冲破堤岸,泛滥成灾,人类如果不加约束,只想得到彻底的自由,一定会害己害人害社会。

q、流水不腐,户枢不蠹,刀不磨要生锈,人不学要落后。

r、从水的性质联想,水装进什么容器就呈现什么形状,为人处事应随和,富于变化。但是,从反面来看,也可以看作是见风使舵,这种为人处事的方法和态度又是大多数人所鄙视的。

s、水能溶解多种物质,做人要有博大宽容的胸怀,这样才能正确对待生活中的种种不平、不公,化解怨愤。

t、从水的经历看,高山的雪水,穿越悬崖峭壁,经过层沙积土,有巉岩阻挡,有暴风雷霆,但也有芳草斜阳,夹岸桃花。我们的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和痛苦是相生相成的。快乐中要感谢生命,痛苦时也要感谢生命,快乐固然让人兴奋,痛苦又何尝不美丽?

3、变换表述法。有的作文命题,或借助形象、或利用比喻,如浙江作文命题曾有“一枝一叶一世界”,江苏作文命题曾有“风头?猪肚?豹尾”。这类命题越形象,考生理解却越含糊,往往成为考生之最怕。命题本义不明说,让你“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因而考生需要合理转换表述,即“剥壳”一番,“翻译”一下,使其意义变得赤裸,使其面孔变得亲近,审“透”而生出一些实质性的意义之后,就不难选择一个适合自己写作的内容。

如“出人意料和情理之中”的话题,“出人意料”指某种情形没料到,或某个结果非同寻常,“情理之中”即事出有因,符合常情;整个的转换表述成赤裸意义,可以是“偶然性中有其必然性”,可以是“不平凡(或没料到的)的成就(或恶果),有其内在的原因”。

如话题“跑的体验”,见仁见智,可写的也是很多的:可有感于“发展”,可有感于“自由”,可有感于“方向”,可有感于“极限”,可有感于“局限”,可有感于“超越”,可有感于“险阻”„„

如话题“曲径通幽”,“曲径”,是弯弯曲曲的小路,可理解转述为常人少走的路,不同寻常的途径,超乎寻常的手段,婉转的方式,巧妙的方法,别具一格的手法„„;“通幽”可以理解转述为:达到理想的目标,达成满意的效果,创造美妙的境界„„这样分解着,“剥壳”着,“翻译”着,“赤裸”意义就出来了——选择不平凡的途径,或用超乎寻常的手段,或采用别具一格的手法„„而实现理想的目标,取得满意的效果,达到美妙的境界„„它可以写为人处事的策略,可以写理想的做法,可以写文学艺术中的技巧„„当然不排除可以写实景而去记叙一处自然的或人文的景观。

第四篇:拓展幸福空间

“拓展幸福空间”调查问卷

1.请阐述你所理解的“幸福”。(200字以内)

我是一名刚毕业工作不久的大学生,我所理解的幸福就是能够看到成功的希望,因为只有希望生活才会充实才不会乏味,自己才会向着成功不断的努力拼搏。

2.“幸福空间”是个什么概念?请阐述你所理解的“幸福空间。(200字以内)

幸福空间和别的幸福其实也是大同小异,都是生活能幸福,家庭能美满,社会能稳定,但在企业里面,所指还有不同,我们企业,肩负着社会责任,在企业里的幸福就是员工福利待能较其它企业在中上等水平,各种保险、医疗、住房都能给员工解决的很全面,让员工有个归属感,有个稳定的工作环境和生活,这样我觉得就是企业员工的幸福。

3.请阐述你对“拓展幸福空间”的理解。(500字以内)拓展幸福空间就是向其它方向廷伸去寻找去发现生活中的幸福,有的人认为钱多就是幸福,这也没有错,钱多可以提高生质量,当然很幸福,但真的有钱了就会幸福吗?我觉得不是这样的,钱只是一方面,人们还需要精神方面的幸福,或者思想和信仰方面的幸福,这样我们就会活得很快乐,坚持自己的价值观和坚定的信念不跟随他人不被社会上的一些东西所诱惑,保持一颗清净的心。这样不也是一种幸福。

4.请阐述你认为应该为谁、如何拓展幸福空间?(500字以内)

什么样的生活是幸福的,塑造怎样的城市才能给人们更大的幸福~ 在城市繁华的街道,人流川息,买卖兴隆,但他们幸福吗?没有调查,我只敢提问,到相比之下,哈东站略显破败的街道,行人三三俩俩,孩子们结伴玩耍,很人把工作搬到道旁,树荫下还曾看见巴掌大的狗啃骨头。。

我曾在小站下车,戴上耳机,走街串巷,上面都是我亲眼所见,有意思的是,在这些地方我是能听见音乐的,而那些宽敞马路,车很多,只有烦躁的喇叭声。人的户外活动很受客观环境的影响,车速很快的街道大人通常会抓紧孩子,行人之间的交谈几乎不可能。而街道旁如银行前通常是比较冷清的。不合理的规划会导致城市的冷清和乏味。

中国新兴的街道通常都过分宽敞,过宽的街道使沟通变得不可能,同时车流只会制造噪音和不安全感。对于道路和交通的流畅的矛盾,似乎没有比较完美的解决办法,也许应该提倡的是发达的城市公交系统,以及城市的分区管理,开车的人不要妄想一个油门到家门口,比较合适的是车来到一个地方然后步行回家,遇到邻居孩子什么的可以有交谈的空间。人们的活动应该集中起来,就人的心理来讲,人们经常有趣的看别人做什么,对着街道人流比对着所谓的风景都更让人愉悦,这也是为什么公园的靠背椅子面对街道而不是相反。

在居住区等,我们应该创造人们相遇交谈的条件,而不是抓着孩子的手紧张兮兮的过马路。广场步行街应该被更大量的使用,创造更加趣味的街道。

虽然幸福永远不会被纳入政绩考核,同样官员根本没有合适的激励去做使人民幸福的事。但我希望,我们这代可以做些事改变社会。我们基本已经富裕,接下来应该追求更加幸福了

第五篇:拓展教学空间

品社课要拓展教学空间

——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

《品德与社会》课的教学目标是为学生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具有爱心、责任心、良好行为习惯和个性品质奠定良好基础。

本学期我所担任的是四年级的《品德与社会》,为了改变以往以 “课本为主”的传统授课方式,逐步“以书为辅”,向新课程改革靠近。我采取了“拓展教学内容,让学生从课本中走出来的教学方法。所谓“拓展”就是指让学生在掌握书本知识的基础上,更多更完善地了解社会知识,并学会对各种不同事件的解决和处理方法,达到课堂与社会实践相接合的目的。

品社课不能单单依靠课本上的知识,要面向学生的生活实际,要让学生在自身的生活圈中去认知、去学习,去体验身边的事和物。小学生对社会的认识还处于懵懂状态,他们的社会生活圈太窄小,他们需要的是不断学习、不断充实自己。作为老师就是他们的一个桥梁。我们要做好这个桥梁就应该不断打牢自己的基础知识,更多更好地尽自己所能地给孩子各种知识。所以教学空间不应局限于课堂,应尽可能创设条件向社会延伸。

在讲堂上我经常从小事谈到大事,从国内谈到国外,有时学生会问我:“老师,你是不是跑题了?”我告诉他们:“社会是一个大家庭,也是一门大学问,不管我讲给你们的是什么,那都是社会,所以社会没有跑题的可能。”就是这样,我的品社课内容丰富起来,好多孩子都喜欢上品社课。记得第一次在给四二班新生讲第一堂品社课,下课时一个小男生跑来对我说:“老师,你讲的课真是太好了”,我笑着问他:“哪里好啊?”他一本正经地说:“您讲课让我们很放松,就像在和我们聊天一样,而且讲了好多我们都不知道的事,让我们长了好多知识。”

1、课本内容从实践中来

在教学中我注重了与学生生活和社会的联系,把静态的教学内容和学生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联系起来。

例如:在讲“道德风尚”时讲到人要有社会道德,我就提醒大家说:“同学们,你们能告诉老师,你们认为最不讲道德的人都有谁啊?”同学们说:“小偷就是,他偷别人的东西最不道德。”“好!大家说的真好,老师曾经就遇到过这种人,有一次„„”当我把自己的亲身经历讲给同学们时,同学们都踊跃起来,也讲了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并告诉同学们自己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同学们,你们说得都很好,现在我们就知道了好多如何对付小偷的方法,识破了小偷好多计谋。那你们还知道哪些人也是不道德的吗?好!让我们打开书一起去看看吧!”一下子就将学生从实践中带入到课本中来。从而通过自我的实践,引起学生学习社会知识的兴趣,不知不觉中还教会了同学们自我保护。

2、从课本中走出去

教学内容可以从教科书扩展到学生的整个生活空间。

如在讲授“做文明乘客”时,书上有各种图让学生分辨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遇到这种情况应该怎样解决。同学们都自抒已见,大胆发言。这时我将课本合上,对同学们说:“大家说的都很有道理,除了书上讲的,我们想想在生活实践中是不是也有好多类似的事情呢?”于是我举例说了一件事:上次老师在坐公交车时,遇到一件事,那次车上人很多,某车站上来一位大娘怀里抱着一个三岁左右的小孩,当有人给她们让座时她没有任何表情,而且将孩子刚喝完的牛奶瓶随手扔到窗外。大家说她做的对吗?学生们都回答“不对!”“那她都错在哪里了?”一个同学说:“别人给她让座,她应该有礼貌说声谢谢。”另一个同学说:“她不应该把喝过的牛奶瓶到处乱扔”“大家说的都很对,可是你们知道后来怎样了吗?”“不知道,老师快告诉我们吧!”“后来那个大娘怀里抱的小孩看到大娘扔牛奶瓶的动作,也学起了她,伸着小手去够窗口,要把另一瓶扔掉”“那不是带坏小孩子了吗?”“对呀!真聪明,所以我们应该知道幼儿是分不清好与坏,对与错的,他们只会去模仿大人的行为”“老师,我家就有小妹妹,我回去一定不会学大娘那样,会把小妹妹教坏的。”“你说的太好了,我们大家都应该有好行为,做好的文明乘客”同学们通过这件事都受益非浅,让他们懂得了做榜样的重要性。

总之,我要不断创造条件让学生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体验社会生活,在理解和感悟中使学生受到教育,逐步提高认识社会、参与社会、适应社会的能力。

下载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word格式文档
下载政党政治视角下政治体制改革的拓展空间初探.doc
将本文档下载到自己电脑,方便修改和收藏,请勿使用迅雷等下载。
点此处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


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自行上传,本网站不拥有所有权,未作人工编辑处理,也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果您发现有涉嫌版权的内容,欢迎发送邮件至:645879355@qq.com 进行举报,并提供相关证据,工作人员会在5个工作日内联系你,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涉嫌侵权内容。

相关范文推荐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关于城乡空间的文献综述(共5篇)

    城乡一体化视角下关于城乡空间的文献综述 摘要:关键字:城乡一体化 空间 综述 “空间”是人类进行社会活动的场所,是任何公共生活方式和权利动作的载体,城市和乡村是人类赖以生活......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

    1生态翻译学视角下《泊秦淮》的几种译本 2 Functionalist Approach to the Chinese-English Translation of Public Signs 3从功能翻译理论的角度谈新闻英语的翻译 4从功能......

    拓展学生写作空间(本站推荐)

    作文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它不仅能反映一个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更能反映其认识能力、审美能力、思想修养和文学艺术修养。因此,作文水平的高低是衡量学生综合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5篇范文]

    人文学科如何拓展空间 新闻回顾 哈佛大学今年发布的人文社会学科发展状况调研报告,在世界教育界引起波澜:1954年,哈佛人文学科的学生占全校总人数的36%,但到了2012年,这个数字跌......

    和平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和平发展视角下的台湾问题 中文三班 132 赵辰圆 论文摘要: 台湾问题是我国一项基本问题,这不仅关系到我国的统一,也关系到世界的和平和稳定。台湾问题的产生有其历史多方面......

    舆论监督视角下的反腐倡廉

    山东科技大学政治学基础 结课论文 舆论监督视角下的反腐倡廉 摘要 衡量一个政府优劣最重要的标准是办事效率和清廉问题,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国力大为增强,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

    梁漱溟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梁漱溟视角下的中国文化 ——读《中国文化要义》有感 我读的书是梁漱溟先生的《中国文化要义》。最初在图书馆借到这本书后,我并没有多在意,只认为是学习任务。但当翻开书后......

    拓展训练项目大全——盗梦空间

    明阳天下盗梦空间(ZOOM) 项目操作 项目任务: 任务:将30张卡片按照顺序排列。 操作形式:每位学员拿1-2张图片,不能给别人看,只能通过语言交流,完成排序。 评判标准:40分钟时间内,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