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不在中国的这五年的杂文随笔
离开家竟然就这样五周年了。
足够矫情,自己竟然还记着。
我曾经在失眠的时候酝酿过很多情绪提前好久在迎接今天的到来,是该抽出不好的一条线拿往事逐一列举,还是把那些都轻易带过继续表示自己的决心,从来没有一个想法让我觉得可以准确又不冗长地总结这五年。直到今天真的到来,睁开眼睛依旧是现在该几点了,走下床洗漱的时候依旧是想早饭该做什么吃,这说到底不过是假期末尾普通的一天。
可还是想静静写些什么,写完这些,过去就彻底是过去了。还是得冗长,于是我在标题的后面加了“全纪录”。
五年前刚来澳洲的第一周,电话里妈问我觉得澳洲哪好,我说环境好。她说你住久了就会像其他人那样会发现更多的好。不过现在五年了,这里让我觉得好得心服口服的,依旧只是环境,不下雨就蓝到不真实的天,随时可以看到的大海,如果再要加一条,那或许是墨尔本随处可见可闻的咖啡。
其实在一个地方住得足够久了,就不会总想这个地方哪儿好,哪儿不好了。因为人总会适应,会习惯,习惯之后就会接受,然后有一天突然发现自己开始默认“我就是一个生活在澳大利亚的人。”
人为了适应环境,里里外外的改变几乎是难以避免的。当有一天我也开始直面甚至主动承认自己的这些改变的时候,当那以后我再回到自己的家乡宛如一个外邦人,不说方言真的被当作外邦人的时候,我知道如同最初别人跟我说的那样,以后我要再回去,是真的有很大很大的挑战了。
这是一个慢悠悠曾经让我觉得办事效率低到在浪费生命的地方,直到后来的有一天也开始默许这种步调。习惯所有事情都用邮件沟通,默认了非工作日一定不会有人理我的,所以重要的事情从不安排在周末做。我开始对自己没事时在九点后才起来没有愧疚,习惯了大部分公共场所在十点开门,很多饭店在十二点营业,也终于对手机显示的午夜十二点感到正常和平静。我开始习惯咖啡的味道,终于能喝出不同咖啡之间的区别,很少在十二点半之前吃午饭,以至于回家后因为五点半就要吃晚饭刻意很早起很早吃午饭,确保大家一起开饭的时候我是饿的……
开始学会吃辣,但依旧跟别人说我是一个不吃辣的人,直到有一天跟一个自称能吃辣的江苏同学一起去吃面,她说我比她还要能吃辣……那次才意识到自己可能也算是个能吃辣的人吧,然后也偶尔跟着朋友出入川菜馆(毕竟在国外的中餐馆不可能总卖江浙这种清炒清蒸…)经常听朋友吐槽,你口味真的太淡了!回家以后天却天天被我妈说,你口味真的太重了,你这样不行要生病的……
开始习惯了学校的操场不能随便进,体育馆里没有乒乓桌;开始习惯了节奏强而快的音乐,一个人的时候也开着蓝牙音响一直乱放,手机里近一千首歌好像都听得耳朵起茧;开始习惯用电脑很大程度上代替纸笔,高中的时候规定除了体育课其他所有时候都必须带电脑,于是再也戒不掉电脑不离身的习惯;开始从心底里认为文化宗教信仰性取向都是每个人自己的选择而已;开始习惯了生病不去就医,然后回国三天两头往医院跑把所有的不放心全都看一遍;开始习惯了约好的事情被别人放鸽子,开始觉得非重要场合,迟到简直是大家生活里的一部分……
列出来的习惯几乎没一个是好的,但是从我在这的第四、五年左右我才巩固了这些新的习惯,也是从那个时候开始,我才觉得生活是从根源上变得快乐了些。有些时候人光靠意志力来坚持自我是不够的,那种独自逆流而上的情节是靠强大的能力支撑才能上演的,如果没有在身处逆流之前就拥有那种能力,选择倔强还是妥协并没有清晰的正确答案。
至于回去的那一天我是解脱多一点,还是不舍多一点,要用什么样的情绪,往后还会不会再来,为了避免自己的多愁善感,我就先都不想。但也应该是在这里的生活终于能看的到终点了,我才开始去想自己会不会舍不得。
我从来没把自己的终极目标定为一个看起来很厉害的人,只是先在女中接受了几年教育,又在“听起来还挺好”的学校读了几年书,读了一个“听起来很合当下潮流”的专业,别人对你的定位和期待就成了那样,慢慢地自己也觉得好像那样才是付出过的事情该有的结果。所有的事情都是“因为我做了什么,所以我应该什么”而不是“基于我做过什么,所以我想要什么”。安慰自己人总是要给自己挣面包的嘛,哪有那么多好想的。
前段时间国内某个很火的选秀节目,爆红的某个选手是女中毕业的,我那时就在朋友圈看到有人说,女中出来以后就是身上有某种特别的独立。我非常认同那种感觉,这种独立不是说所有的事情你都能自己扛着,也不是说你就失去了依靠他人的能力,更像是真的发生什么要你独自面对的时候,你总是准备好的,觉得大部分事情能想到就能去做,至于能不能做到,都不是对你能力的直接否定。在私立女中的那两年半,我人生迄今为止自己最不喜欢的两年半,对我的影响真的太大了。因为从不回忆,那些记忆基本都被我忘得只剩框架了,我是不会写具体的事情的,那样那段时间不好的,好的记忆就终究会在某一天被我全部留在时光里(当然真的要写的话可能能写到天黑)。孤独,黑暗,尴尬,无措,漫漫;独立,坚强,很多不同的尝试,愤世嫉俗也与人友善……如果再让我选择一次,我一定不会再走一模一样的路了,但青春成年前后自己每天穿着墨绿西装裙子,黑色皮鞋,捧着一摞书,背着黑色电脑包的那个模样,连同那时候自己的感受,哪怕我把具体发生过的事情全部忘记,我也不会忘的。
至于女中之前,刚来澳洲那会两个半月的语言学校,可能才是我开始放弃自己与生俱来的那份与世无争的开始。其实现在回忆起来那段时间还是挺幸福的,课业压力很小,住的房子很大很新,房东虽然有些苛刻但不至于不讲理,有朋友每天一起上学放学一起吃饭。只是和朋友一起经历了人生迄今最大的歧视,譬如选修课永远不让我们俩选,只能去别人挑剩的;譬如做了同样的事情只骂我们两个;譬如交了作业就我们俩的不批,说You're tying to destroy my eyes…;譬如那个老师的口头禅是I'll kill you.直到考完月考她就再没说过我们。换到现在,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该得到什么,对这些多少会有些不屑,但那时候好不容易熬完了语言学校又去女中,只觉得自己也不是成绩最差,也不是性格最差,也不是最穷最坏,为什么别人都还在集体里那么开心我要经历这些。也是那时候发现中学阶段的老师总是对成绩好的学生尊重多一些,答应自己以后的自己绝对不会让这些年的痛苦都白白承受。
初中思品老师说看到研究,男性平均寿命比女性低,可能也有一部分原因是哭的过少。我不知道为什么对这句话印象那么深刻,那时觉得天哪自己这样从来不哭是不是要折寿了。后来,我也变得能哭,又过了段时间,好像也没什么事情值得我哭了。
后来高中毕业了,毫无眷恋,满心都是欢喜。大学以后,来自家庭的约束和指教逐年减少(虽然还是不少),对孤独的适应能力已经非常高了,没有固定会遇到的人,不需要做什么刻意的伪装,对自己的要求也低了很多,生活总归好了些。高中的时候觉得如果生活的大部分压力都来自于学习或者工作,到底是幸福的,虽然书读得很苦很苟且,但确实,人只是为了成就去努力的那种累是压力,压力可能巨大,身心可能疲乏,但不是直击灵魂的那种痛苦。大学还没有结束,中间发生的学习中和学习外的事情,留到下一段再去回顾。
不想与人相较的那些,这些年还是看过了澳洲的很多风景,呼吸着清新的空气,也有过独享整片沙滩的奢侈。看过周杰伦的演唱会,从看台免费被掉到内场;看过傅海峰的超级赛比赛,和他对话也看过他国际赛场的退役战,大声喊他名字;偶遇过国家游泳队训练的场景,直到教练头转向马路,我继续走;在中央球场看过纳达尔澳网的比赛,想来仍是不可思议。
小学的时候想看悉尼歌剧院和袋鼠,看报纸上澳新十二日游只觉得真的太贵了,后来竟然自己来澳洲常住。小学的时候就想学的西班牙语竟然在大学的时候学到了。小学的时候就想看的泰晤士河和伦敦眼,大学的时候竟然在伦敦住了一段。
有时候觉得我已经很幸运了。可能很多人看来,我都非常幸运了。
夜晚星辰高调闪耀
也许是最后的燃烧
候鸟能自由飞得高
也许是流浪的符号
可是谁又知道
你我曾有过煎熬
把客套捍卫仅有的骄傲
——《伟大的渺小》这首歌我听过几十上百遍,曾经一个人在冬天北上的火车上听得快落泪。希望自己也能炼成那样伟大的渺小。
过去就过去了,不需要此刻的情绪去弥补。
明天还要许更多愿望。
20180717 墨尔本晴
第二篇:这五年,在杭州杂文随笔
五年前,第一次来到杭州这座城市,那时候只想着,一定要去看一眼西湖,看一看断桥残雪。
课堂上,听老师说“晴湖不如雨湖,雨湖不如夜湖,夜湖不如雪湖”。而后,我在晴天不止看了柳浪闻莺、花港观鱼、满陇桂雨、九溪烟树……也去动物园看了羊驼、大象、火烈鸟……在龙井村、十里琅珰、南高峰、宝石山等留下了足迹。在雨天,我们看了美术馆的敦煌展,看了烟雨中的断桥。和小伙伴骑着自行车从学校出发,从暮霭沉沉逛到月朗星稀,也享受了一番音乐喷泉的视听盛宴。在杭州,遇见一场雪真不容易。好不容易下一场,断桥上也都是挤挤挨挨的人,完全找不到雪的踪迹,于是我就转道去了保俶塔,越往山上走人烟越少,那便是一个真正的冰雪世界,不由得便想起了《冰雪奇缘》,那一刻,觉得自己便是这冰天雪地的主宰。
犹记得第一条朋友圈是转发的一篇文章——《如果我在杭州遇见你》,五年之后回首,发现没有遇见那么一个“你”,于是也就没有enjoy杭州最浪漫的公交——K155,也不曾乘坐西湖的手划船,没有坐着游2从六公园到杨公堤,没有去品尝吴山广场的吴山酥油饼,没有在庆春广场汹涌的人潮中牵过”你“的手,没有去万松书院追寻梁山伯与祝英台的足迹,没有到杭州乐园坐一回摩天轮,没有在黄龙体育中心看一场演唱会,也没有坐过一次双层巴士看一看这些熟悉的街道,更没有在杭州筑下一个小窝……我逛过了夜晚的河坊街,也曾一个人在浙图看书复习,和小伙伴去了一趟四季青,也默默地感受了杭州的四季,唯独,没有遇见一个“你”。
五年的大学时光,见证了校歌和富春校区的诞生,见识了G20的风采,看过了西湖的阴晴雨雪,也看到学校百草园从人丁兴旺到如今芳草萋萋。五年的时光可以改变太多,我从对中草药的一知半解到现在运用医学知识减轻病痛,从步入大学的懵懂到如今人生道路的逐渐清晰,从小鲜肉熬成了老腊肉,从单纯的学习逐步转到了学以致用和传道授业解惑,我看见自己从一名小白到一名优秀毕业生的成长。这五年里,我学会了排球和团队的力量,我体会了毅行、马拉松和坚持的力量,我参加职规赛摸熟了办公软件锻炼了答辩的胆量,我写过剧本、拍过视频体会了导演的责任重大和表演的不易以及后期制作的头大。数不清多少个夜里,趁着夜深人静万籁俱寂,改文案、改论文、改剧本、剪视频、剪音频、做字幕、做PPT、写讲稿、拟规划……同样的事情,有过经历了,也就慢慢能摸到门道了,我很庆幸,这五年,我没有浪费得太彻底。
杭州这个城市,有太多值得品味和感受的东西,五年的时间还太短,远不够人细细品味,当然我也承认这其中也有我太宅的缘故,以致于少了很多和这个城市深入接触的机会。Anyway,离开是必然的,为了老师们期望的前程似锦,为了父母期望的衣锦还乡,更为了自己的诗和远方。
杭州,是我的第二故乡吧,在这里我渐渐蜕变成长,虽然一路孤独为伴,却是从未有过的坚定与激昂。
第三篇:不在一起杂文随笔
你要读诗,
要文雅,要檀香,要平静,要儒雅的公子,要秀丽的园林,闺房外有月满西楼,内有烛火安详。
可我谁都不服,我想仗剑走天涯,想看人世的繁华,我背着一根铁棍就要砸了天庭玉帝,千刀万剐,天火淬身,也不困樊笼。
你只问我为什么不能在一起。
你不知道,你在红楼,我在西游。
第四篇:这就是家杂文随笔
洗完澡,静静地躺在床上,微闭着眼睛,用心去看这个寂静夜晚的一切。我看到了躲在草丛中的虫子正在鸣叫,听到了夜风轻轻抚过树叶的声音,感受到了花朵在一点一点的开放的样子。这就是家,总是让人无比舒心和惬意。
没有城市的嘈杂和喧闹,一切都是静静的。
打开电脑,面对空荡荡的文档,手掌托着下巴回想着近来身边发生的一切,希望从中捕捉到有趣的情节助我构思出一篇精彩绝伦的文章。这时微风掠过窗户悄悄来到我的身旁,吹拂着我湿漉漉的发梢,轻吻着我的脸颊。稍一抬头,就可看见窗外的树枝随风而动的样子,远处天边繁星点点,比划着这是属于哪个星座,好久都没有看见过这么干净的只剩下星星的夜空了,遥想起小时候搬席子到楼顶上,躺着数星星的那些情景。很享受这一刻,希望时间能慢一点,再慢一点。
空气中充满花香的气息,似乎也夹杂着蚊香淡淡的香味。我深呼吸,努力闻嗅着,就像一个部队的小狗在寻找着敌人的蛛丝马迹。四处查看,稍弯下身,床底边火星点的蚊香在乌漆嘛黑的堆积物中显得格外耀眼。伊始只是星星点点的光火,随着风力加大,便有了“火烧燎原”的趋势,一阵阵淡淡的蚊香味更是扑面而来。
咦?怎么会有蚊香在这里?吃晚饭的时候……
在家第一个晚上,睡到半夜就被不停盘旋在耳边的蚊子吵醒,一气之下,拉起棉被,差点闷死在里头。然而,还是于事无补,第二天顶着熊猫眼起床后,看到蚊子在我身上,脸上,特别是手臂上留下清晰可见的痕迹,又是一阵抓狂。
吃晚饭的时候,静悄悄的,有意打破这沉寂的局面,“你们看,我的手臂,都快要被蚊子占领了。”
说着,不忘抬起手臂,嘴里念念有词,“这里,这里,还有这里,都是被蚊子咬的。”
他们吃着,还是一如既往专心致志地吃着。只是妈妈夹起一小撮菜,停在半空中,看了我一眼,欲言又止,最后还是放弃了。
他们毫无波澜,让我有点小失落,默默转移话题,这才会让自己免陷于被冷落的境地吧。
“妈妈,你吃一下这个,这可以美容的,河哥专门为你准备。”我用筷子示意放在妈妈前面的一道菜。
河哥说这是海参。它长得好可怕,手指般长短,就像是巨型的毛毛虫,浑身黑不溜秋的,还满身带刺,让我无法判断哪是它的眼睛。在河哥解剖它的时候,我静静蹲在旁边,看着。河哥一刀精准无误解开它的肚皮,取出其中的杂物,便算处理干净一条。一会,黑黑一堆的,就攒满了半个盘子。看着它们的尸体,让我有点恶心感,反正我是不敢吃的,我相信我的妈妈也是不会吃。一个坏念头即便产生。
“河哥,我跟你打赌,我觉得妈妈不敢吃这个东西。”印象中妈妈很怕动物,连青蛙也不敢碰,除了家禽外,吃得最大极限也就是个牛肉了。
“好,赌就赌,输的就给对方100块。我赌她吃。”河哥停下手中的工作,挑衅地看了我一眼。
“要是吃也只是吃一口,就不敢吃了。”我有些怀疑自己的判断,但更多的是坚定。
只见妈妈夹起其中一条,定睛看了看,放进嘴巴里。边嚼着边问道:“这是什么东西?”
“这东西很补的,多吃点。”河哥说完,看了我一眼,眉毛上下抖动着,宣告他的成功,并做了个给钱的手势。
过了一会,妈妈又夹起一条,停在盘子上空,观察了几分钟,皱着眉头思考了许久,迟疑着。
“妈妈,你不觉得它长得很恐怖吗?”我看着妈妈筷子间的毛毛虫,又看了看妈妈难以言说的表情。
“是呀,要是没有外面这层皮,我就敢吃了。”她终于放回了盘子里。
我得意看着河哥,“凭我对妈妈20多年的了解,我就知道。”
爸爸会意地笑了。这就是家——我懂你。
“20几年,你有多长时间在家的?”
相对比于河哥,我差矣。一年到头,回不到两三次,也仅依靠着手机有时寒暄两三句。
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躺在床上,闻着蚊香,甚是暖心。我知道,是爸爸。都说父爱如山,我觉得爸爸的爱润物细无声。我无意中提起想吃螃蟹,第二天桌面上就放着一盘螃蟹;我说想去玩,不久支付宝就收到一笔匿名巨款;我说我明天得走了,醒来行李装满了我爱吃地零食。
这就是家——让在外流浪的心有处安放!
第五篇:大学这半年杂文随笔
来到大学前,我对大学充满了无限的期待。四年,好好学习,考过英语四级,考各种证书,交几个可以谈心说地的朋友,谈一场轰轰烈烈的恋爱。在真正开始大学生话前,我似乎就已经把一切都计划好了。希望把每一天都过的让自己满意。早上早起吃上美味的早餐,带着愉悦的心情和朋友一起去往教室,然后认真听讲,做好每一节课的笔记,晚上坚持锻炼,然后夜里美美地睡上一觉。偶尔周末和朋友一起去周围游玩,或是和亲爱的那个他一起看一场电影。一天又一天,平静但快乐,轻松但充实。
黄师并不是自己最开始理想的那个大学,所以来之前是带着些许失落的。但是真正到了开学报名的那一天,从踏进黄师的那一刻,看到黄师美丽的风景,感受到学长学姐们的热情。心里的感受也悄然的发生了变化。我告诉自己,既来之则安之。然后也像其他的同学一样,慢慢的去适应所谓的大学生活。但是一切好像都和我原本的计划偏离的很远......我迫不及待地想要去感受大学的美好,想要学习各种各样的技能与知识, 于是我参加了各种各样的社团,似乎每天除了上课,其他的空闲时间都是在各种各样的社团里度过的,看似很充实但好像又觉得心里空空的。
我想要去交几个志同道合能够谈天说地的朋友,但是到最后发现,好像真的大学里面除了室友,其他的人都不会有过多的交流,或者说,在大学会认识比高中多几倍的人,但好像没有一个可以比得上高中的那种朋友之情。大学里面认识的人,走在路上遇见了,某一些还会打一个招呼,但却可以清清楚楚的感受到,那个招呼只是因为出于礼貌。
我想要每一天都有规律的生活,但是,似乎周围的一切都会限制着你,又或者说,是因为自己不够自律,只因为周围的环境或是周围的人所做的一点儿小事,就使得自己忘了原本想要的生活。偶尔想起来会觉得对不起高三时努力的自己。但是,我好像又很享受现在的这种生活,每天吃吃喝喝,自娱自乐。除了学校的课程,社团的各项活动,计算机补习班的课,其他闲暇时间似乎都是浑浑噩噩的就过去了......没有计划好的外出游玩,更没有放假就泡在图书馆里......时间真的过得很快,大学生涯一下子就过去了1/8。偶尔想到未来,会有一些慌张。但更多的好像是,想要去享受颓废所带来的乐趣。总觉得,兵来将挡水来土掩,这样想似乎挺消极的。但好像,这样想自己的心里才会好受一些。
我不知道未来会怎么样。在这接下来的几年里,我也只希望自己完成该完成的事,然后跟着自己的心走,多做一些快乐且有意义的事。这样,在未来回想过去的时候,应该也不至于会很后悔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