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对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探究论文
摘要: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是教师用视频分析软件分析课堂教学录像,提升教师的反思教学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教学学术实践活动。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经历了前科学分析、技术取向的量化分析、实践取向的质化分析以及创造取向的建构性分析等四个阶段。在实施创造建构性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过程中,以视频分析软件作为分析课堂教学的工具,强调教师作为行动者和反思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藉由同事对话,解决问题,澄清概念,建构实践知识,统整教学理论与实践,促进教师的专业成长。
关键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反思;教师专业成长;
教育变革对教师专业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而,“在怎样的情境之下、用怎样的方式才能有效全面促进教师专业成长,形成全面的高质量教师专业素养”成为诸多研究者不懈探索的主题。教师教育研究专家舍恩在《反思性实践家: 专业工作者如何在行动中思考》一书中给出的答案是: 反省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必由之路,反思是提高教师质量的关键。
[1]受此影响,研究者对教师反思的目标、内容、方法、效果以及教师反思如何影响教学行为、选择恰当的教学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做了深入研究和思考。然而研究者发现,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反思的场景几乎没有或很少考虑到教师这个环境,忽视了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的实际经验和需要。
[2]在反省的基础上研究者形成共识: 改善教学的最好方式是培养教师的教学实践智慧,这种智慧源于日常课堂教学活动反思之中;有效的教师专业成长必须立足于教师对自己课堂教学实践的反思。但教师用什么方法来反思自己的课堂教学? 教师要反思课堂教学中的什么? 教师采用什么样的方式才能更有效地改革惯习,切实使自己的课堂教学发生变化? 本文试图在回答这些问题的基础上,探索教师如何通过分析自己的课堂教学录像,站在反思者的角度分析行动者的教学理念和行为,解放已经被束缚固化的教学理念,提升教学思维水平和课堂教学的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
一、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内涵及其发展
(一)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内涵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是教师用视频分析软件分析课堂教学录像,提升教师反思课堂教学能力、教学实践能力、合作交流能力以及研究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一项教学学术实践活动。具体来讲,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包括以下环节: 首先,用摄像机记录课堂教学。教师需要录制一个连贯的,能充分展示自己教学理念、展示教师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学生学习效果等相对完整的关于一个主题的单元课堂教学。其次,教师把教学录像上传到视频分析软件上,选择教师对教学内容的理解、教学时间的安排、学生活动的参与、教师的提问、学生思维能力的展示、教学效果等作为分析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和编码维度,运用软件标签做标志于课堂教学录像;教师利用反思指引,或从技术方面,或从方法方面对课堂教学进行说明和辩护,并把论辩的内容写到内容分析评论区,其他教师可以根据自己对录像内容的分析写出该事件的反馈意见。这些内容可以在事件分析区的高级检索区根据视频的标签进行检索,教师利用检索的结果可以发现事件存在的主要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与其他人进行分享。再次,教师和同事利用在线实践社区组成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讨论小组,小组成员对话讨论,彼此分享课堂教学录像的标记和解释,根据小组反馈结果标出教学的优劣之处或需要改进的地方;讨论改进策略,厘清教学目标与手段、方法之间的关系,分析教学行为发生的情境及其产生的稳定性因素,权衡策略与环境之间的利弊,探索解决问题的策略。最后,实施解决课堂教学问题的策略并评价实施新教学策略后的效果。
总之,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作为一种教学学术实践活动主要解决课堂教学中的一些具体问题,为教师课堂教学行为趋于完美提供帮助。它蕴含这样一种思维方式,以课堂教学为出发点,用视频分析软件对课堂教学实践活动和师生的行为进行分析,这种分析不仅让教师获得理解课堂教学行为发生的缘由,也为其不正确的结果找到具有说服力的论据和理由,从而使其能自觉自愿地改善教学行为,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二)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发展脉络
1.前科学的分析阶段。早期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主要在微格教学中使用。20 世纪70 年代,微格教学在欧洲、北美洲、大洋洲等地区被广泛使用。这一时期的教学录像分析属于前科学阶段,分析的对象只是一个教学片断而非一个完整的课堂教学过程,注重的是职前教师体态、表达交流、板书、课堂管理等技能训练,而不是对其教学理念、教师态度、学生行为、学生知识获得、教学评价等连贯的全息性的课堂教学进行检核。分析的方法主要依靠感觉和经验。
2.技术取向的科学量化分析阶段。随着电化教育与技术的进步,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越来越广泛地被接受、理解和使用。在国外,多内和查利首次把课堂录像视频分析作为教师面对自己实际教学影像进行反思的工具或凭借。
[3]珀威尔也在研究中发现,课堂录像视频分析可以帮助教师澄清关于教与学的缄默知识和教学动机。
[4]其他的研究报告也指出,录像视频分析可以让老师注意到他不记得的一些教学情节,并把教师关注的焦点从教学方法转移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学生思维、语言沟通交流等多个方面,使教师能客观评价教学的优劣等。典型的代表有FLAS(弗兰德斯互动分析系统)、ITIAS分析系统从微观层面对课堂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交流等用量化的方法进行精确揭示;还有TIMSS1995、TIMSS1999 从宏观国家层面对数学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分析,在分析基础上形成报告《教学差异》,在国际上引起巨大反响。
[5]国内的分析多侧重从教学理论的角度来思考分析课堂教学录像的方法。例如,郭绍青等人基于有效教学理念研制了对教师教学行为、学生学习行为、课堂交互行为进行分析的课堂录像分析方法和工具。
[6]这个阶段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特点是理性化、科学化、普适化,把教学录像视为一个物品或者一个事件,教师严格按照专家制定好的观察表收集数据,教师是被动的观察者和分析者,忽略了课堂教学的创造性、情感性、独特性和艺术性。
3.实践取向的质化分析阶段。如果说技术取向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是头疼医头,脚疼医脚,对课堂教学录像中的一部分内容来进行分析的话,那么实践取向的质化分析更强调在观察分析过程中试图对既定的课堂教学录像进行全息性的观察,不是对原有观察计划一成不变地去实施,而是在实施过程中与课堂环境之间相互适应,以适应各种具体课堂环境发展变化的需要并对既定的分析方案进行修订。例如,教师要了解学生在课堂上的整体反映状况,需要教师用广角扫描(global scan)的方法对课堂录像进行观察和分析,并用描述的方法记录教室里发生的大小事件,记录的文字尽量保持客观而不带批判性。记录过程中发现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比较频繁,便采用“教室走动”(class traffic)分析技术来了解教师和多少学生接触,接触的时间分别有多长,和学生说了些什么。课堂录像视频分析的不是观察计划与实施之间的线性匹配,而是随着分析、教室的情境、教师的兴趣等方面而不断地调整,使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过程更能体现教师是积极的观察者和分析者,而不是被观察者。
4.创造取向的建构分析阶段。在网络环境支持下,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从个人独自反省发展成了教师在线实践的社区学习型组织。在线实践社区是由教师、专家及助学者组成的正式与非正式学习相混合的学习型组织,它是通过聚焦教师的专业学习及同事合作与反思性的对话,分享教师的教学改进形式、价值观、工具和职责等,为教师专业化发展提供社会的、规范的和持续不断的学习支持服务。[7]这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形式增加了教师观看教学录像的便利性,并利用教师个体反省和小组讨论的优势,促进教师之间互动交流、碰撞激荡、表达分享教学经验,促进教师实践性知识的发展。[8]这是一种建构创造性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交流互动中教师说明、解释教学录像为课堂教学录像做分析标志的过程,已经对教学录像进行了创造性的解读,这种解读蕴含着教师教学思想和理念的说明。在讨论过程中,实践社区的成员不断帮助教师厘清自己的教学理念,明晰教学方法是否恰当,思考对学生的认识是否全面、对自己的认识是否深入等问题,在讨论、互动中不断建构教师对教学要素的认识和实践。但这种形式并不是最完美的一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形式,由于教师在线实践社区活动中参与者往往参与度低,潜水者多,持续性差,缺乏引起教师持续关注的研讨主题等问题,容易使教师的交流表面化、泛主题化。[9]这需要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深入进行讨论,使教师通过对自己实际教学经验的反思来增加对教学的理解[10],打破既定的传统惯习的束缚,发现提高教学水平的策略,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四种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阶段性特点都有其存在的合理性。根据目的、作用、功能的不同,不同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方法对不同专业发展阶段的教师成长来讲有不同的价值和作用。对职前教师来讲,微格教学是最有效的一种形式;成熟教师则需要技术工具的分析来促进成长;对于优秀教师来讲,更强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实践取向的分析相对更合适;对于专家型教师来讲,反省、建构、创造性的分析更能提高老师对教学的思考和重构。本文旨在探索利用在线教师实践社区提高课堂教学录像分析质量的路径,主张社区助学者与教学领导根据不同教师的特点,引领教师在实践社区中找到适合自己发展的路径,根据自己专业发展阶段的特点,采用不同的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方法对自己的课堂教学进行切实的了解,与他人深入讨论,发现压在自己头顶的陈规陋习,找到恰切的改进课堂教学行动的策略,促进老师教学水平的提升和专业发展。
二、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促进教师专业成长的意义
(一)通过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提高教师反思课堂教学的能力
没有课堂教学录像,教师仅凭记忆全面地反思课堂教学行为是件困难的事。第一,教师无法在短暂的时间内记住瞬息万变的课堂所发生的事情,也不能把自己的注意力分配到教室的各个角落和方面,甚至不知道下一分钟课堂会发生什么。第二,在教师的潜意识里,课堂上的表现常常被视为理所当然的事情。这些既定的事实决定了教师思考和行动的方式,教师并不愿意澄清自己长期以来赖以生存的课堂教学行为。第三,实际的课堂教学不可能十全十美,会存在诸多问题。但这些问题并不是以显现的方式呈现在教师面前,而是需要教师在混乱、繁杂和不确定的教学情境中去发现。
一般的课堂观察不能给教师这样的感受,而且面对其他观察者的评论和反馈意见,心里总是会问自己“我是这样吗? 在记忆里课堂教学并不是这样的”。这种评论和反馈是教师接受反馈意见的常态。换言之,这种反馈不能完全引起教师的共鸣,不能在某件事、某个活动、某个环节上达成共识,教师不能心悦诚服地接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因此,这种反馈也不能给老师提供具体可行的改进策略。但通过课堂录像,教师可以看到课堂上所发生的各种事情,并运用理论、方法对教学情境进行重新组织,发现课堂教学中存在的缺陷和问题,产生改变课堂教学的愿望。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的教学可以帮助教师发现他以前未曾关注的问题,这些问题不仅有方法的还有内容方面的;不仅有学生的表现还有教师的表现,甚至还有教师遗忘了和学生交往时的一些细节等。总之,教师在观看课堂教学录像时总是惊奇地发现,自己所看见和自己所记忆的存在差异。差异是对课堂教学问题的模糊认识,不能清晰界定存在的问题,但差异的存在给教师提供了反思的前提和空间,促进教师把课堂教学录像看成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客观存在。分析课堂教学录像就是与异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对话的过程,如自己理解的教学是什么? 真正做到的教学是什么? 二者之间的差距在哪里? 教师在亲眼看到自己的课堂教学实况之后,会很信服地承认自己所看到的一切,这种方法比其他的反馈途径或方法更容易让教师通过反思察知自己需要改进的地方。
(二)通过课堂教学录像分析提高教师的教学实施能力
在分析课堂教学录像的过程中,教师把教学活动作为反思的对象,对自身的教学思想和行为意义自觉地进行再认识。从实践角度看,反思分析课堂教学录像可以调节和改进教师教学行为和能力,促进教师自我提升。换句话说,教师分析课堂教学录像的过程是提升教学实施能力的过程,是教师教学思维在教学活动中的具体体现。为了达到预期的教学目的,教师在分析过程中将教学活动作为意识的对象,不仅运用教学理论理解、比较、分析、概括、综合、评价教学活动,而且要形成自己独特的教学思想和理论,以解决自身存在的教学问题,提升教学实施能力。这些教学实施能力主要包括: 教师营造良好的学习环境与氛围,激发与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启发式、探究式、讨论式、参与式等多种形式,有效实施教学;有效调控教学过程,合理处理课堂偶发事件;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和主动探究,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教师将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应用到教学活动之中。
(三)通过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促进教师的合作交流
教师组建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在线实践社区之后,教师之间就建立了教学共同体。这个共同体有相似的行动和体验,并有需要分享自己独特体验的倾向。教师在共同体中学习的知识和经验是由每个教师讨论时发表的意见传递和影响的。教师的经验只有通过与他人的相互影响被分享和被赋予意义的时候才能成为经验。课堂教学录像分析在线实践社区的成员可以是同一学校的同事,也可以在网络环境下吸纳跨学校同一学科的同伴。社区小组成员凭借着共同的兴趣和专业背景自愿结合在一起分享意见和思想,共同实现彼此之间的专业发展。小组成员之间存在信念、知识和实践等方面的差异,这些差异成为彼此之间学习的资源,克服教师单独分析问题的片面性以及由此产生的错误和空想。为了保证小组活动的顺利进行,实践社区的教学领导可以利用Sinek提出的Why—How—What黄金圈理论(The Golden Circle)开展小组活动。[11]学校给教师提供小组成员讨论的时间和空间;小组成员需要为彼此的成长负责,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让每个人在交流时都感觉到安全,能自由地表达观点,使正确的意见得到认同和传播。小组每位成员可以有不同的分析重点,如改善教学方法,深入理解教学内容,分析学生作业,分析学生思维等;在讨论过程中不仅要表达自己的观点,更需要仔细聆听他人的观点,为其他成员的发展提出问题,促进小组每位成员的专业成长。
三、课堂教学录像分析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过程与方法
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的过程强调教师作为行动者和反思者二者之间的相互作用,藉由同事对话,与解决问题来澄清概念,建构知识,统整教学理论与实践,促进教师专业发展。其具体过程与方法如下:
(一)确定课堂教学需要解决的问题
教师分析课堂教学录像视频,首先需要和其他小组成员商定观看和讨论课堂教学录像的时间,观看教学录像以发现并确定课堂教学存在的问题。教师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多次观看课堂教学录像,经历混沌感知到清晰逻辑性的反省性认知过程并完成对自己教学录像的分析。之所以教师观看自己的教学录像能发现差异,根本原因在于: 教师正常的教学期望不能得到满足,他就会处于困惑的问题状态,困惑使教师必须面对自己的教学录像做认真的检查,确认哪些地方发生了问题,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教师对这些问题的追问表明教师开始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实质性的反省和分析。教师如何对自己的教学视频进行细密、彻底和确实的分析? 从哪些方面进行分析,或如何确定分析视频的编码? 这需要教师对自己的教学录像进行理论和逻辑的分析。一般来讲,普通教师很难对教学录像进行理论分析,也很难发现制约他们行动的藏而不露的内在理念。面对这样的问题,需要教学专家进行指引,用一定的理论来分析教学现象,引导教师根据自己选定的事件、编码以及其他教师的评论反馈作为自己发现问题的工具。
(二)选择改变课堂教学行为的策略
教师和其他人讨论一般都在非正规的情境下进行,把课堂教学录像分析看成是自己生活的常态,没有心理压力,没有面具,没有伪装,参与的其他教师也容易进入角色。讨论时,教师要说明课堂教学的具体情境,给其他参与者提供讨论指引。这个指引需要教师介绍课堂录像的背景;指明自己的努力方向和目标;提出通过哪些教学环节和活动实现这些目标。小组成员根据教师指引采用多元化的视角观察录像,互相交流思想、讨论、碰撞,从教学目标出发,寻找影响教学目标达成的原因,并不断来回追溯结果和原因之间的关系,以构建解决问题的策略。
小组讨论的解决问题的策略能否被教师接受,需要经过教师的沉思和选择。教师要反复思考、比较各种策略的利弊,权衡教学方法、手段与教学目标之间的辩证关系,厘清教学情境与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识别和揣摩教学问题和教学策略之间的关系,认清教学问题情境中的稳定和确定因素,不断追问教师应该在何时、如何行动;应该做什么,应该为何原因和目标而行动。对这些问题的有条件的应然思考,使教师能更加明确其教学行为产生的背景和置于其中的各种关系、各自处境以及教学的要素。教师沉思的过程不是教师的偶然发现、随意想法或习俗规定,而是一个探索研究的过程,是一个策略选择的过程,是一个解决问题的过程,是教师基于课堂教学经验、课程想象、个人性情、学生特点、师生互动等特点来做出改变教学行为的明智选择,是教师从零散的课堂教学分析中理出一个切实解决问题的创造性思路。
(三)实施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师分析教学录像视频,不需别人告知哪里错了,自己便可以发现需要改正的问题,而且愿意改正存在的问题。这一心理使教师实施解决问题的行动具有主动性和积极性。积极主动地实施新的教学策略,教师会不自觉地把需要改正的地方深刻地记在脑海里,在课堂上影像不断地提醒自己需要修改的地方。
改变课堂教学行为,需要教师把选择的教学策略付诸行动,重复实施新策略。因为第一次实施新的策略可能还会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教师反复观看每次实施新教学策略的教学录像,发现实施新策略存在的问题并找到恰当的解决方法。问题的解决不是一劳永逸的,随着时间的流逝,随着教师思想的发展以及上课情境的变化,教师还可能遇到新问题,需要不断地改进,这样才能不断地提高教学技能,提升教师教学评价能力,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Schon DA.The reflective practitioner:How professionals think in action.London:Temple Smith,1983.[2]Gabriel DA.Teacher-Centered Professional Development 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Curriculum Development.VA.USA:Association for Supervision,2004.[3]Donnay J,Charlier E.Understanding educational situations:Training educator for the analysis of practice.Brussels:De Boeck,1990.[4]Powell E.Conceptualising and facilitating active learning:teachers’video-stimulated reflective dialogues.Reflective Practice,2005,6(3):401~418.
第二篇: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加强课堂教学反思,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当前,新课程改革全面深入开展,教师专业成长被摆在了明确、突出的位置,也提出了更高、更明确要求。从专业发展角度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师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的专业成长只有在具体的教学实践活动中,在对自身活动的不断反思中才能完成。教师成长=经验+反思,美国心理学家波斯纳提出的这个公式充分说明了教学反思对于教师发展的作用。
一、加强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师形成专业意识、品质和能力
1.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由于教学是一个动态系统,课前备课处于教学预设阶段,无论准备多么详细、周密,学生不可能完全按教师预先设定的思路走,在实际课堂教学中总会有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发生,如学生情绪变化、学生参与状况、师生互动状况等,这需要教师灵活应对,从而有效教学。因此,可以说教师的每堂课都是“新”的,教师应通过不断的审察和反思,捕捉课堂教学中生成的动态资源,发现问题的结症,合理地调整自己的教学预设,让一次次的“意外”成为擦亮课堂的神奇火种,使课堂教学中的“灵感”对今后的教学设计和教学活动产生启迪,提升教师的教学智慧。
2.教学反思有利于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有效反思是有效教学的保证。有效教学反思实质上就是关于“让学生学什么,为什么要学这些内容;让学生怎么学,为什么要这样学;我的教学有效吗,为什么有效,或者为什么高效、低效甚至无效、负效;学生在课堂上该听的听了没有,该做的做了没有,该想的想了没有,该说的说了没有”等一系列问题的反思。因此,我们在每一堂课结束后,都需进行教学反思。在教学反思中回顾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思考和总结其得和失,对自己的课堂教学做出正确的评价;在教学反思中不断加强学习和研究,及时改进和完善自己的教学策略,帮助并促进学生在听中学、做中学、想中学、说中学,从而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学目标的实现。
3.教学反思有利于提升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能力
撰写教案是教师备课的过程和结果,是教师上好课的前提和基础,是教师进行教学实践的方案,也是教师认识自己、总结教学经验的重要资料。但它重在课前预设,所以难以准确捕捉、判断课堂教学实践中的隐性课程资源。通过教学反思,教师及时思考和总结教学过程中的新问题新情况,促使教师立足教学实践,深入研究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整合教学实践中生成的各种新信息,对原来的教学设计进行修改、补充和完善。这种植根于自己的教学实践的思考和研究,能够极大地促进教师不断提高自身的专业素质,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4.加强教学反思有利于促进教学相长
《礼记?学记》中提出“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课堂教学应将学生的学习过程由接受――记忆――模仿和练习转化为探索――研究――创新,从而实现由传授知识的教学观向培养学生学习的教育观转变,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的能力。教师要在反思自己教学行为的同时,观察并反思学生的学习过程,检查、审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到了什么,遇到了什么,形成了怎样的能力,发现并解决了什么问题,这种反思有利于学生观察能力、自学能力、实验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提高。
二、拓展教学反思途径,全方位提高教师专业素质和能力
1.撰写教学反思录,养成良好习惯
首先,教师应当培养勤于反思的好习惯。平时在学习、备课、上课、批改作业、听课等处学做有心人,不是仅凭自己所谓的经验,而是当作一种钻研,一种追求,每一个疑惑都当成可思考、可利用的教学资源,长年累月,水到渠成。其次,反思记录要及时、精要、提炼。教学反思有其时效性,时间一久真情实感容易淡化,智慧的火花也容易溜掉,甚至捉也捉不回来,想记录的事实材料也容易忘掉。最好是当时记,记当时,不过夜。反思记录可以对一堂课或一课书整体内容作分析探讨,但更多的是对一个提问、一次建议、一个词语、一个符号,甚至教师一个手势、眼神的运用等作记载和探讨。建议教师主动在备课笔记上预留空间,经常及时地记录所感所思。教学反思的形式可以多样化,时间上看可以“课后思”、“周后思”或“单元思”;也可以是“月后思”、“考后思”。
2.同事间观摩讨论,确保教学反思及时有效
了解同事的感受也是帮助教师反思的有效策略,而且同事间的观摩和讨论可以为教师反思个人的教学实践提供新的思路和借鉴。经常上公开课,邀请同行和专家听课评课,创设良好的交流研讨的氛围,认真听取同行专家专业化点评,摈弃你好我好大家好的空泛评论,倡导深度的反思分析和交流,是一种真真切切的助推力。在当前新课改背景下,不断学习现代教学理论和新课程理念,做一个不断学习、勇于实践、勤于反思的新生代教师是当前的必然要求。
3.擅用先进信息化工具,加强教学反思交流
当今社会处在信息化的高度发展时期,各种信息化手段丰富了人们之间交流沟通的手段。在学生积极利用网络等媒体获取知识、提升自身素质的同时,教师应首先做到利用先进信息化工具提高自身专业素质的排头兵和领路者。通过电子邮件、博客可以将人们的观点进行及时、准确的表达与交流。如果教师将自己的教学反思形成的文字材料或者将课堂全程录像发表在博客、微博上,阅读者的留言可以让自己的教学反思得到升华和提高。
第三篇: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升课堂教学品质,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赴连云港观摩“中语杯”课堂教学大赛心得 长丰县双墩中学 卜长备
2010年7月19~22日,我有幸赴连云港观摩第二届“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三天里,学习了王宁等专家的五场报告、十六位参赛选手的展示课和韩雪萍等五位专家的精彩点评。三天的学习使我开阔了眼界,让我对语文教学有了进一步的思考和领悟。这里,谈几点自己的学习心得。
一.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增强课堂教学自觉意识。
恩格斯说:“一个民族想要站在科学的最高峰,就一刻也不能没有理论思维。” 教育教学理论,是对教育教学现象的抽象概括,是教育教学规律的总结,对教育教学行为有着普遍的、深刻的指导作用。而缺乏理论指导的教育教学行为,因为其盲目性和缺乏科学性而易使教学行为出现错误。
比如说,参赛选手陈延军执教的《林黛玉进贾府》中的教学目标写道:“引导学生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培养学生健康的品性。”该目标的制定明显违背科学,“学习目标主要描述学习者通过学习以后预期产生的行为变化,而不是教师的教学计划”“是对于学习者学习结果的描述”(李小融《教育心理学新编》,四川教育出版社2005年)。作为学习者的学习目标,应该是“通过这节课的学习,学生能够认识人性中的真、善、美与假、丑、恶,从而具有健康的品性。”
一等奖获得者,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她的课堂教学过程给我留下极其深刻的印象!满浩英老师这节课的成功因素很多,但我想,其中最为重要的因素应该是满浩英老师充分遵循美国心理学家布鲁纳的“发现学习的教学过程”理论,充分运用发现法的教学方法。满老师首先让同学们说说对文中“我”的理解,然后师生共同就同学们的回答作讨论、分析,在教师的引导下,主体性得到充分发挥的同学们一步步深入诗歌本质,领会《湘夫人》的深刻内涵:是湘君对湘夫人倾诉爱情 的绝唱,是屈原表达对楚怀王的忠贞的悲歌,是楚巫祭祀时的祭神乐歌,是一切心怀美好理想却失意不得者的寄托。
还有执教《赞美》的刘婷婷老师,她充分运用情景教学法,运用感情朗读,让学生先感受后表达。把《赞美》这首诗痛入灵魂的诗情充分展现出来,感染着每一个学习者!
所有这些都在明确地启示者我,作为高中语文教师,必须用心学习教育教学理论,并且把理论运用于教育教学过程,增强课堂教学的自觉意识。惟有如此,我们的课堂教学才是有品质的;惟有如此,我们的教师才是专业的。
二.充分发挥学生主体性作用,确立教师主导作用。
“学生作为认识和发展的主体,即自我教育的主体,具有主观能动性。”(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新课程强调:要引导学生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自主学习方式要求学习者实质性地参与教学过程;学习者积极发展各种思考策略、学习策略,在解决问题中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要有情感投入,要从学习中获得情感体验。可以说,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已经深入人心。此次大赛中,各位参赛选手都能充分遵循、实践这一理念,如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执教《赞美》的刘婷婷老师、执教《发掘语言魅力》的翁丽雯老师,课堂上学生们积极思维,踊跃发言,已然进入课堂情境。
但是,正如中语会王鹏伟教授所言:“谁牵引教学的走向?”“多元解读时教师不可失声!”有些参赛教师在强调学生主体地位时,忽略了教师是教学的主导。造成课堂上学生都是“正确”的,都是“有道理”的,都是“很好”的。例如,执教《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的曾奇老师,面对学生对课文记叙梁启超先生演讲时引用《箜篌引》一文的置疑和错误解读,却语焉不详,甚至不了了之。而事实上“《箜篌引》几乎就是梁任公先生一生精神甚至命运的缩影”“有人推测,说梁任公每读《箜篌引》必会想起亡友谭嗣同”(曹振国《<记梁任公先生的一次演讲>教学三问》,《中学语文教学》2010年第7期。)本来这是个挖掘梁任公形象、学习梁
实秋写作技巧的很好机会,但教师却在关键时候失去主导地位,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边缘化。
值得强调的是,执教《湘夫人》的满浩英老师,在学生们就《湘夫人》中的“我”作了个性化多元解读后,满老师结合文本和楚巫文化,大胆提出自己的另一种解读,就是“我”还可看作是主持祭祀活动、诵唱祭歌的楚巫,让人眼前一亮,深以为信。
科学的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既要反对卢梭、杜威一派的“学生中心说”,也要反对赫尔巴特一派的“教师中心说”,要“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余本祜《普通教育学》安徽大学出版社2002)。
三.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注重文本审读。
运用现代化技术手段进行教学,是科技发展对教学手段现代化提出的必然要求,是教育面向现代化的重要内容。现代化教学技术具有视听结合、形象生动,不受时间、空间条件的限制,便于对微观世界和宏观世界进行观察等诸多优势,自不待言。本次大赛中,参赛选手们充分展示个人教学手段的多种多样,灵活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主要是CAI 技术),使课堂教学直观形象,异彩纷呈。
执教《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的陈原老师,运用视频,向大家形象介绍诗歌背景:上山下乡运动。并巧妙选用大提琴曲《殇》作为朗诵背景音乐,使人迅速进入诗歌情境,感受诗情。
正如江苏省中语会理事、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所言:教学手段可以多种多样,但其运用应该立足于追求教学效果,而不应是现场效果。执教《林黛玉进贾府》的陈延军老师,选取新旧两个版本的电视剧节选进行播放,便显得赘余。而执教《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的姜绪波老师,对多媒体的使用恰到好处:展示课题明确形象,提示问题扩大容量,小结课堂简洁凝练。
运用现代教学技术,不可喧宾夺主,忘却对文本的审读。执教《老王》的郑朝晖老师,立足文本,对文章蕴含的文化反思的主题进行了深刻挖掘,课堂教学过程质朴深刻,启人深思。
此次“中语杯”中青年教师课堂教学大赛,无疑是极其成功的大赛,十六位选手都有着令人惊艳的表现,专家们的讲座和点评更是锦上添花。这次观摩学习给我良多启示,让我受益匪浅。使我更深刻地认识到,在日后的教学中,必须努力提高课堂教学品质,提高自己的专业素质。
2010年7月24日
第四篇: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促进教师专业成长
学校教育质量的提高和学校的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队伍水平的高低,有什么样的教师队伍就有什么样的教育水平和教育质量。从这个意义上说,要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提高教师的职业道德修养,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显得十分重要
一、让教师专业发展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基石
1.更新教师教育观念,用新理念转化自己教学行为
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学校教育以学生发展为本,学生的发展是第一要务。学校的发展依赖于师生的发展。如果说教师发展是学校发展的基础,那么学生发展就是学校发展的目的。教师发展的土壤在课堂,那么追求课堂教学实践的有效性将成为教师的立业之基、立身之本、立功之地。没有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的教师在未来社会将难以为计。同理,学生要健康发展,也依赖于有效的课堂教学实践,无效的或说是低效的学习将会有碍于学生发展甚至贻误其终身。
教师应将新的教学理念转化为自己的教学行为,这是教师的追求。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主阵地,需要创设一个师生共同参与、相互作用的教学氛围,以利于师生共同进行知识的发现、成果的分享;让师生的生命活力在课堂上得到积极发挥。首先,教师必须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要改变自己习以为常的教学方式,积极改革课堂教学模式,让学生做课堂的主人;要充分尊重学生,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去想、去说、去思、去做,积极地为学生学习过程中闪现的创新思维的火花提供“阳光”、“空气”和“水”。
其次,教师要丰富课堂师生的互动关系,使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双向的、多向的互动关系。学生提出问题、相互讨论、合作交流;教师认真倾听,适时引发质疑、主动与学生合作。课堂氛围和谐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创造热情会不断激发。
再次,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全方位关爱学生、尊重学生个性的差异,满足不同层次的需求,促进学生共同发展。
2、细化教学环节,优化教学流程管理,创设良好教师专业发展环境
教师备课力求做到细和实,要备课标、备教材、备重点、备难点、备方法、备学生、备媒体(包括板书)、备练习、备测试。所备内容要有针对性,既要有预设性又要有扩展性和生成性。讲课要引入巧妙,讲解精当,练习合宜,反馈积极,总结系统规范,板书工整清晰,多媒体实用恰当,学生上课状态良好,积极思维,全面动脑动手,认真记录笔记。
对教学过程明确要求,新课讲授一般遵循:第一环节5分钟,导入新课,集中学生注意力,振作学生精神,复习旧知识,创设科学情境,引导学生发现问题,激发学生兴趣;第二环节15分钟,讲授新课内容,“学生能讲的让学生讲,学生能做的让学生做”,教师主要带领学生一起探究问题。教师点拨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强调充分,对难点巧妙突破,列举例题举一反三,扫清学生理解上的障碍,引导学生探究、思考、分析、记忆和理解;第三个环节10分钟,思考、消化、训练,学生解决问题,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提疑解疑,了解学生反应,把握教学效果;第四个环节5分钟,展示学习成果,实践问题,让学生谈解题思路、解题方法,了解学生知识的掌握情况,教师进行指导和补充;第五个环节5分钟,总结归纳,教师对学生掌握的方法加以总结,补充新的更好的方法,提升认知规律和解题技巧,提示下节学习内容、布置作业。通过这一系列的活动力争做到知识的当堂消化,向40分钟要效。课后可以通过作业或复习进一步提高。
3、建立教学反思制度,使教师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
教师的成长过程中离不开教学反思这一重要环节。教学反思的真谛就在于教师要敢于怀疑自己,敢于和善于突破、超越自我,不断地向高层次迈进。要努力从这几个方面进行反思:(1)把自己作为学生来反思自己的教学;(2)通过同行中的榜样教师来反思;(3)通过教师对自己教学的回顾进行反思,如写教后反思、阶段教学回顾等;(4)通过学生家长的反应反思自己的教学。具体可以对一堂课乃至一堂课中的每一环节的安排,都应进行教学反思,用一个简单的问题表达就是:“我做了什么?为什么这么做?”教师的教学行为要有理论的支撑,不应是盲目的形式的追求。这样做效果不错,为什么不错?要思考、要总结、要提升、要推广;这样做效果不好,为什么不好?要思考、要寻根、要论证、要改进。教学反思制度的建立,使教师时时留心辨别教学问题,主动积极地吸纳别人的成功经验,教师的课堂有效教学水平得到不断提升。
4、制订教师个人发展规划,明确教师自我发展方向
在知识经济时代,教师仅仅能恪守职责、有崇高的事业心已经不够了,时代呼唤具有更多专业特长的专家型的优秀教师。教师职业的专业化是社会进步的必然要求,是教师教育发展的方向。今天,教师工作的内涵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任何一个国家的教育改革都包含许多方面,如教育体制的改革、课程的改革、教育观念的转变等。这些改革最终都要落实到教师的身上。教师的工作越来越成为高度复杂的创造性工作,成为具有独特职业特点的不可替代的专业化活动。新课程更需要专业成长的新型教师。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深受建构主义心理学的影响,这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有充分体现。建构主义心理学对新课改中课程目标的变化、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结构的调整、课程实施的变革和评价体系的改革等发挥了重大作用。建构主义的知识观、教学观、学习观等理论中虽然不失过激的看法,但它给传统的教育以有力的冲击,也给我国的基础教育新课改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在提倡“素质教育”、“创新教育”的当代,建构主义理论无疑会对新一代人才的培养大有裨益。
帮助教师树立职业生涯意识,建立清晰的个人发展规划,是一项十分有价值的工作。要指导每位教师制定一份《教师个人发展规划》,学校领导帮助教师确立自己的优势发展区,确立教师长期、中期和近期目标以及围绕这些目标而制订的具体措施。学校教科室或教务处要对教师制订的规划认真评估,力求做到“度身定制”;各个教研组也应该以“教师个人发展规划”为主线形成系列主题教研活动,使教师在平时的工作中时刻遵循自己的专业发展目标、计划、途径、付诸实施,成为自身专业发展的主人。
目前,教师的专业素质若要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跟上时代的步伐,必须加强以下几个方面:
1、丰富教师的专业知识,优化教师的知识结构。一个适应新时代的教师首先必须具有扎实系统的学科专业知识,同时还要掌握并强化条件性知识,包括当代教育心理学知识、课程与课堂教学知识、课堂与班级管理知识、教育环境与教育技术知识、教育科学知识和教育研究知识等等,并了解教育教学的最新成就、最新水平及未来发展趋势。
2、提高教师的专业能力。我国的教育已从传播知识为主转向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培养学生主动获取和应用知识的能力、独立分析与思考问题的能力这样的主导方向。因此必须要培养教师的专业能力,包括通用能力(沟通表达能力、人际关系能力、获取信息能力、自学能力、运用技术能力)、心理辅导能力、解决问题能力、个案分析能力、创新思维能力、整合能力等等。
3、培养教师的专业精神。教师要树立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增强职业责任感,提高教书育人的工作积极性,热爱学生,乐于教学,愿为教育事业奉献一切。
二、让校本研修成为提升课堂教学有效性的平台
通过校本研修将教师的专业发展和课堂教学有效性实践研究紧密结合起来,促使教师成为学习型、研究型、反思型的教师,为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提供厚实的师资保障。
要重视优化教师队伍,加大对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发挥骨干的示范作用,鼓励教师发展特长。培养一支乐于奉献、积极进取、勇于创新、善于合作、全面发展的高质量的师资队伍,形成“立足现实、有所作为、突破重点、有新作为”的发展思路,以促进教师队伍持续、有序的发展。
1.重视专家引领,突破教师发展瓶颈
应当充分依托校内骨干教师和校外专家的人力资源优势,使学校师资培训、师资队伍建设走上快车道。通过专家和骨干教师的指导和讲学,使学校教师接受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技能的培训,拓宽任职教师的培训渠道和专业视野;通过教研组骨干教师和外聘专家“传、帮、带”,使学科教师接受有效的校本研修培训,培养一批有实力的骨干教师。
在校本研修过程中,尝试建立对话交流制度,不定期邀请有关专家和教研人员、本地或外地的优秀教师和本校教师就教育教学实践中出现的问题展开互相对话、深度会谈、专题研讨,实现信息交换、经验共享。以促使培训工作有效开展。2.完善实施“合作共营”校本研修活动,促进教师合作发展
如何有效的以教师专业发展为核心来提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应该在全面、客观地分析校情后,尝试建立同伴互助的专业机制——合作共营小组,使之成为教师进行专业对话、提升专业素养和教学效能的一种形式,搭建教师充分展示自我的平台。
3.开展实践性研修活动,促进课堂教学有效提升
(1)建立以年级备课组为基本单位的研修小组,主要完成以下任务:第一,沟通、交流及分享各种学习资源;第二,共同开发课程资源;第三,组内开展教学研讨活动。
以年级组为单位建立的教师研修小组要努力实现以老带新,以新促老之目的。
(2)开展课例研究,基本环节为“课前设计——课堂观摩——课后研讨”。
(3)进行课堂教学水平的评价,以新课程课堂教学评价标准为依据,采用学校领导、教研组长、普通教师相结合的方式评价教师的教学,每位教师进行“说课——上课——反思”。
第五篇:教师专业成长途径与方法探究论文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探究
吕东明
日照市实验小学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是推进我国教育科学发展的最高指导文献,纲要强调:要完善培养专业发展体系,做好培养专业发展规划,优化队伍结构,提高教师专业水平和教学能力。通过研修专业发展、学术交流、项目资助等方式,培养教育教学骨干、“双师型”教师、学术带头人和校长,造就一批教学名师和学科领军人才。
2008年日照市学校长达6年教师更新断档期,青年教师的比重增大,但青年教师高学历但缺乏把握小学教育的实践磨练,教学经验明显不足、实践性知识较为缺乏等缺点逐步显现。青年教师的本体性知识与条件性知识并不是太缺乏,其专业发展主要历程是获得更多的实践性知识,而实践性知识主要是通过教师对自身教育教学实践的历练。从教师的专业发展来看,教师的成长离不开教育教学实践,如果抛开学校去谈教师的发展和成长,那就失去了发展的基石和依托。因此教师的专业发展只能在学校的具体实践中、在对自身实践的反复自我专业发展中才能完成。
我们认为,学校既是教师专业生活的场所,又是教师专业成长的土壤和摇篮。建设高素质教师队伍实际是办学水平的首要条件,充分挖掘本校的教育资源,通过理念的灌述、教师的“传”、“帮”、“带”,采取分层管理的策略,创设一个好的平台的策略,为教师的专业发展作好铺垫,使青年教师尽快成长,成为教育教学的主力军;依托老教师专业理念的提升,带动青年教师发展,促进整体教师队伍专业水平的进一步提升。
鉴于以上理念我校探索出新形势下的教师专业发展工作的多重途径和方法。
一、确立教师教师专业成长的分层目标。
在充分论证的基础上制定专业发展分层目标,即一年新手做到入门;二年高级新手做到达标;三年教师胜任教学创优;四年教师熟练教学冒尖;五年以上教师达到专家水平即六子战略(“引路子、结对子、树样子、压担子、出点子、写稿子)。
二、搭建平台,为教师专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1、搭建读书平台,促进教师的内涵发展。教师读书是教师展业成长1 的首要策略,嫁接大师的经验提升自己是教师专业成长的捷径。通过读书和实践积累,结合自己的教师生活消化理论知识,利用学校读书沙龙演讲、教师博客写作等交流,让读书成为教师生活习惯,丰富教师的精神与知识。需要学校的经费投入和教研组织活动落实。
2、青年教师专业发展平台——导师制,推进青年教师专业成长的科学化、规范化。实行导师资格制,建立导师库。改变以老带新的培养观念,倡导以导师带研究生的新理念,导师和徒弟在不同的起跑线上共同进步,是导师制的核心理念。以导师带研究生的模式,激励老教师进步,带动新教师成长。导师徒弟双向选择,自主选修成长内容和发展目标。具有市级骨干教师称号的教师,连续被新教师拜为导师的,才具有资格进入导师库,才有资格推荐参加下一届骨干教师的评选。实践证明,一个先进的理念必将带动教师的快速成长发展。
3、教学实践平台——绿色课堂,推进课堂技能的掌握与提高。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阵地,教师的舞台在课堂。五年来实行绿色课堂“五课制”的经验看,保证了教师课堂教学水平的逐步提升。即新教师汇报课、青年教师展能课、中年教师特色课、骨干教师示范课、绿色课堂达标课。每周固定时间组织两节绿色课堂听评课活动,使教师课堂教学研究有一个持续的稳固的平台。
4、教学研讨平台——提升研究能力
(1)、开展“前、中、后”三段式集体备课模式。
教研组长将课题分配给组内教师,并确定一个主备教师。主备教师在主讲前两天将备好的教案分给组内教师,组内教师针对自己班级学生实际作一些调整,注上个人见解,对主备教案作教前个人设想调整。因为相同的教案不一定适合所教师,不一定适合所有的学生,这样在教学前并不只是主备教师在参与备课,所有的教师都积极参与进来。在充分思考的基础上,授课前集中讨论,首先主讲教师介绍设计意图。其次,其他教师根据主讲教师的解说从不同角度、不同侧面谈个人见解,讨论交流,对主备教案进行调整,结合本班学生实际,博采众长,尽可能形成个性化、特色化的教案。集体讨论交流是集体智慧的结晶,也是个人思维火花的瞬间迸发。课后,对自己的教学行为进行反思,并以书面形式进行记录。我们可要求教师在讲授完之后要积极撰写教后反思,及时记录自己的教学闪光点和教学中的不足。经常反思,可以积累经验,吸取教训,使自己的课堂教学更加完善,2
这对一个教师的专业成长来说相当重要。
(2)开展以教研组为单位的校本课题研究。以学科教研组为单位开展小本课题的筛选申报,学年末由学校组织小本课题的成果结题验收。小处着手,才有大的收获。在校本课题的基础上继续打造高一级的课题研究,使之成为教师专业发展和课题研究的重要途径。较好的解决了老师在日常教学中的一些困惑和问题。
(3)在教研中灌输新课程理论。只有将实践中反映出来的问题上升到理论层面上加以剖析,寻根问底,使主体的合理性水平得到提升和拓展,然后再到实践中去探索,才能使教学能力与反思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系统的理论学习有利于我们形成一种正确的方法论的同时,也有利于我们确立正确的教育教学观念,未来老师的教育理念主要是在认识教育的未来性,生命性和社会性的基础上形成新的价值观,教育质量观和教学观、师生观。无疑这些先进的理念对教育教学活动起着指导作用,而理念的养成往往就是学习与反思的结晶。教研活动中注重新的课程理论,是完善教科研的成功经验,没有结合新课程理论的教研会拘泥于教学方法的小圈圈,新的理念促进了新课程教学的提高和发展。
(4)大力提倡课题研究,引领教师走向专业发展的深处。为了激励教师参与课题研究,学校务必给予物质资金支持,优先安排外出学习等措施,促使课题研究队伍不断的发展壮大。课题研究是教师自我发展的阶段标志,是教师教科研部能力展现,教师在研究过程中感受着自身的不断发展和变化,他们不断超越实然、追求应然,超越现实、追求理想,不断达到教育教学的“自为”和“自由”境界。他们从中体验到职业的乐趣、感受到职业的内在尊严、价值与自信,从而激发起内心对研究的热爱,萌发教育研究的幸福感,课题研究便成为教师的一种自主自觉行为,成为教师专业成长有力的内驱机制。通过课题研究,教师找了专业发展的新基点。在课题研究中,教师成为有思想、有能力、有智慧、有悟性的教育实践主体。沿着这条路,教师虚心学习,广泛吸收先进教育理念,不断进行研究和创新,更新自身教育教学理念,改变原有行为方式,正是课题研究为教师提供了一条螺旋上升的内在发展之路,从而逐步发展为专家型教师。
(5)强化学科教研组活动,巩固最基本的教科研堡垒。充分发挥教研组落实教学常规、进行教学研究、提高教学质量、促进专业成长的3
阵地作用,学校教科室通过定期的教研组长会议,明确各阶段教学上的中心和重点工作,抓好常规工作,形成了良好教研活动氛围。每周确定一个下午为教研组固定教研活动时间,提出了集体教研“四定”:“定时间、定地点、定专题、定主持人”,学科教研组固定教研场所,以行政制度保证教研质量,此项活动保障了中青年教师的专业成长,发挥了学科教研组的最基层教科研的堡垒作用,并获得了一套行之有效的教研经验;实现以老带新、互补短板的教研组形式能够产生最大的教研效益。
5、打造交流展示平台——提升借鉴、反思能力(1)每学期的学科专业笔试或者才艺展示,展示教师的学科基本功。每学期举行一次教师全员参加的学科笔试或者艺术才艺展示,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学校领导身先士卒的参与此项活动,带动教师学科基本功进步。
(2)开展青年教师论坛活动,给青年一个锻炼和展示自我成长的平台。学校的发展靠老教师看家,靠中年教师当家,靠青年教师发家,后继有人是学校未来发展的宝贵希望。每周一小时演讲活动,演讲内容涉及教师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锻炼了教师的基本功,提升了专业发展,影响了一大批新教师更快的走向成熟。邀请老教师讲述教学经验和教育经历,用老教师兢兢业业的工作精神去感化影响青年教师,让青年教师面对面的向老教师取经,成为论坛的常态化活动,使青年教师在精神上尽快融入学校大集体大行为中,传承老教师扎实、负责、敬业、奉献的教师风采,继承学校的光荣传统,是学校不断发展的有效教师培养途径。实践证明,老教师是学校接力发展的宝贝,老教师的宝贵作风是校风的传承和弘扬的最最珍贵资源。
(3)建设教师教育博客。博客是教师养成反思习惯,梳理教学经验,交流收获,分享教育乐趣的平台,可以激发写作激情,促进专业成长。也实现教师的无纸化办公,拓展交流,增加展示机会,带动更多的教师自觉走进教学反思、教育随笔、专业成长之路。
6、建设教师专业成长档案,记录成长足迹。每位专业成长档案,内容涵盖个人专业成长规划、读书学习、教育教学片段、获得荣誉奖励、班级活动等个人的全部教育生活,形式多样,有照片、文章、图画等,真实的记录了教师在校期间的生活,是学校也是个人生活的珍贵资料。
三、总结经验,完善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和方法。多年的教师专业发4
展工作探索,是学校立足于实践开展踏实、朴实、真实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的专业水平得到逐步提升,培养出大批师德优良、业务精湛的优秀教师,适应学校不断发展和社会教育的要求。教育是与时俱进的,需要教师不断学习新知识,更新知识结构,探索教学新途径,开拓创新,与时俱进。给教师提供一个良好的充电时空,探索有效的教师专业发展途径与方法,提高教师专业发展的有效性,也是需要与时俱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