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初中《雨说》说课稿
“说课”就是教学研究、教学交流和教学探讨的一种新的教学研究形式。小编特地为教师朋友分享课文《雨说》的说课稿,这篇说课稿可以迅速让教师在吃透教材、简析教材内容、教学重点和难点的基础上,分块写清,分步阐述教学内容,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希望对大家的授课有一定的帮助!
一、说教材
《雨说》就是一曲动人心弦的爱之歌。它采用拟人的艺术表现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倾诉真情,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在诗人笔下,“雨”和其他事物都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使人觉得亲切可爱,活泼欢快,充满情趣。在教学这首拟人化的诗时,我们应该在朗读诗歌的基础上,结合课文注释,用心体味,揣摩诗句,体验诗人蕴含的真情,达到背诵这首情诗的目的。
(一)《雨说》的叙述主脚就是“雨”,它象征着为大地带来春天,为儿童带来欢笑的爱的使者。注意体会这首诗的拟人化的艺术表现手法,以及“雨”的形象的象征意味。
(二)这首诗清新明朗,节奏欢快,融典雅的诗句与活泼的口语于一体,特别适合于朗诵。要引导学生加强朗读,理解诗意,体会诗的魅力,感受春雨的美好。建议配乐朗读。
(三)指导学生朗读,要注意把握语气语调,很好地表现“雨”的形象。这首诗长句比较多既要读的连贯,也要在恰当的地方停顿,并掌握好句中的重音。
二、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感受诗歌的节奏和韵律,品味诗歌的语言;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
过程与方法:朗读诗歌,整体感知;品味诗歌,理解感情;展开想象与联想,与诗人进行感情沟通。
情感、态度价值观:朗读这首诗,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说教学重难点:
(1)品味诗歌语言,体会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
(2)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
(3)有感情地背诵这首诗.四、说教学过程:
(1)、导入:请同学们欣赏一首歌《烛光里的妈妈》。听完歌曲,师总结:这首歌就是儿女对母爱的高度深情赞颂,同时我认为这首歌也就是每一位炎黄子孙对祖**亲的热爱所作的真情告白。可就是,同学们仔细品味过雨的诉说吗?(大多同学回答没有)在特殊的背景下,诗人郑愁予就送给了我们一首《雨说》,我们今天就来学习这首优美的诗。
(2)、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1生用喜悦、轻快地语调朗读这首诗三遍;
2生交流朗读效果,以四人小组互读互查,推选优胜者;
3各组优胜者全班交流朗读,其他组可点评优劣(评时可对节奏语调点评)
4推选班内最优胜者,领读全诗;
5师生齐读全诗(可选喜悦轻快的曲子,生自选)
(3)、细读全诗,理解品味
1、雨“说”了什么话?主要表达了什么意思?
2、副标题为什么取做“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体会诗言志)
对于第一个问题,同学们在整体把握全文的基础上能够回答出来。
老师明确
1、这首诗通篇都就是“雨”说的话。雨首先说她到来之前,“四月/已在大地上等待久了”,雨说要“探访四月的大地。。。”;雨说她就是到大地上来亲近孩子们的。。。;雨说自己“来的很遥远”,她要教孩子们勇敢地笑。。。;雨说“来了就不再回去。”这些话主要表达了一个主要意思: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了,“雨”这位爱的使者要给大地带来春天,给孩子们带来快乐,让孩子们勇敢地欢笑,有美好幸福的生活。
对于第二个问题,同学们要在讨论的基础上总结而出,教师要点拨背景引导得出答案。
介绍背景资料、欣赏《雨说》,解读《雨说》(王景山)
老师明确
2、副标题点明这首诗特为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而歌,概括了诗的内容,表明诗人对中国儿童的期待和祝愿,有利于理解诗的主旨,同时也符合孩子的心理和理解程度。此外,也蕴涵着另外一层深意,即这首诗写于70年代末,当时正值我国结束“文革”灾难不久而开始新的历史时期,诗人关注着中国大陆,看到她的变化所展现的希望,而儿童就是中国的未来,因此这首爱之歌,就是诗人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的祝福,也就是对中国美好未来的祝愿。
3、品味诗歌语言,探究诗歌语言特色
1、诗歌就是作者用丰富的感情、鲜明的节奏、和谐精练的语言以描绘象,反映生活的文学样式。对于语言的品位,就是把握诗歌内蕴,与诗人感情进行沟通的基础。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
学生通过找拟人化的语言,会总结出大多好处,师诱导学生理解。这种手法不就是拟人手法,点击二者的区别就是:前者用于整体艺术形象的塑造,后者仅仅用于语句的修饰。
明确:这首诗采用了拟人手法,让“雨”对生活在中国大地上的儿童喃喃细语,使人感受到“雨”这位爱的使者亲切温柔的形象。“雨”在诗人的笔下,被赋予生命的灵性,成为一种十分美好神奇有情有意的存在。不仅如此,对诗中对诗中其他事物都做了拟人化的生动描写;俯拾皆就是。这首诗就是献给儿童的,全诗出色的拟人化表现手法,使这首诗具有亲切感人、活泼欢快、充满情趣的风格,它切合儿童的心理,能打动孩子们稚嫩的童心。
2、拟人手法就是文学作品一种艺术表现手法,除此以外,这首诗语言还有什么特色?
学生可继续合作讨论并互相交流,小组内选出代表全班交流,生之间谈体验。师生共同明确:(点击)郑愁予的诗往往透出中国古典诗的修养和一种动人的江南文化气息,这首诗也就是这样,它的一些用语和诗句,例如“蓑衣”“斗笠”“小燕子笑斜了翅膀。”诗人还善于针对诗的接受对象运用一些适合少年儿童读者的口语,令人感到无比亲切,诗人还善于在事物之间进行一种奇特的诗意的转化。
(4)、有感情的背诵全诗
学生在自由背诵的基础上,教师组织学生在小组内互背,推荐有感情同学领背、齐背,达到共同背诵下来的目的。
(5)、作业 以“‘雨’的自述”为题
将这首诗改写成一篇三五百字的小散文,体会这两种题裁在语言表达上的区别。
要求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的理解来完成这道题,鼓励学生创造性发挥。
第二篇:初中学美术说课稿
学美术要通过欣赏美术作品了解美术作品的创作过程,体会美术作品的立意与表现。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初中学美术说课稿,欢迎阅读。
各位评委老师,大家上午好:
我是某某考生,很荣幸能够向各位老师,展示我对装饰画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走进装饰画》。
板书课题:走进装饰画教室
下面我将主要从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等几个方面向各位评委老师进行设计说明。
一、课时: 为1课时
二、教材分析:
本课是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为生活增添情趣主题的单元学习中十分重要的内容,随着生活品味的提高,居住环境的改善,我们更多地用绘画来美化生活空间,其主旨是引导学生学会发现、利用身边的废旧材料装点居室。突出特点是把装饰画的创作及废旧材料的再利用生活化、实践化,帮助学生学会感受装饰画的魅力。这也是造型与表现领域的基本要求。
三、学生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初中二年级学生。这一年级学生已具有丰富的想象力、创造力和动手能力,同时体验和感受生活环境的能力也比较强。但对形和色的搭配、组合能力却比较有限,更缺乏运用不同材料综合进行个性化创作的能力。这些恰恰是本节课教学的起点也是开展教学的基础。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装饰画的基本含义和基本特点。
2、过程与方法:进一步认识装饰画的形象和色彩,掌握装饰画的创作步骤,尝试装饰画的创作练习。
4、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提高审美素养和实践能力,学习用自己的双手创作作品来美化生活,提高环境意识。
五、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究性地了解装饰画的构图、造型、色彩等基本常识。难点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通过绘画实践,正确理解和把握装饰画的基本特点和有关形式美的表现方式。
六、教学方法:
美术教学提倡探究、实践和体验性,提倡运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求知与探究欲望。本节课主要采用情境教学、讲授法和实践指导法,去启发学生的想象思维,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发现、感受、表达、探索,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提高了自主学习与合作探究意识,培养学生发散性的创新思维,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七、教学准备:
课件、教材、油画棒、素描纸、铅笔等
下面重点对教学过程进行设计说明
(一)导课
情境塑造:首先准备一张缺少装饰画的室内照片投到屏幕上,引导学生寻找画面中缺少什么?接着把一幅黑白素描作品和一幅装饰画作品分别投放到空白的墙面,请学生比较哪幅作品更适合装饰室内?
通过任务驱动方式引导学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提高兴趣和求知欲,为迅速导入课题打好基础。
(二)新授
1、引导学生认识装饰画
回头板书“
一、认识装饰画”
什么是装饰画?
凡是富有装饰性特点或用于装饰用途的绘画,都可以叫装饰画。
带着学生欣赏使用各种材料、肌理、风格、方法而成的装饰作品8幅,着重给学生观察各种材料,尤其是废旧材料在装饰画中合理运用的精彩作品,开拓学生思维,激发情趣,培养学生环保意识。
通过欣赏,引导学生总结出装饰画的基本特点有:
装饰的目的、鲜明的色彩、造型的夸张、材料的美感、自由多变的构图、手法的多样等。
板书:装饰、色彩、夸张、材料、手法
这样就通过观看图片,思考问题,逐步建构起学生对装饰画的基本认识和理解,从而为下一个环节解决重难点做好铺垫。
2、装饰画的表现形式(板书)
通过选择马蒂斯的剪纸、毕加索的绘画、冷暖倾向明显的装饰画作品,带着学生重点理解装饰画的三种表现形式:
(1)构图:自由(2)形象:变形(3)色彩:美感
通过对作品进一步分析,对装饰画的形象有理解性的认识,感知色彩在作品中情感的表达。这一部分是认识装饰画的难点,也是使学生掌握一些动手创作的必要理论指导,事实上这就是如何来构思、创作一幅装饰画的关键点。
(三)技能示范
为了节约时间,我提前录制并剪辑了一幅装饰画创作的微视频。在播放视频之前提醒学生思考:看完后请大家概括装饰画的创作步骤。这样设计的意图是让学生带着问题看视频,提高学习主动性。同时让学生观看、思考、提炼步骤与方法,可以有效提高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四)课堂练习
在课件中把创作装饰画的基本步骤呈现给学生(也可以板书)
(1)构思起稿(构图、形象、色彩)(2)上色(3)调整完成并布置作业“为我的卧室准备一幅装饰画”(可以板书)
同时给学生提供一幅向日葵的摄影照片,作为创作素材,要求学生从前面学习的装饰画的色彩、形象和构图等几个方面的特点入手,进行装饰画的创意和创作。这样设计课堂练习的目的是回扣导课环节,有始有终,注意教学设计的逻辑性。让学生通过动手创作练习,切实提高鉴赏与实践能力。
学生依据作业要求进行创作练习,我会在同学们需要我帮助的时候进行指导,发挥师教为要,点拨升华的作用。
(五)作业展示与评价
作业基本完成后,我会让学生自主展示创作的装饰画作品,并说明为什么这样表现,能和卧室的环节吻合吗?发挥多元评价的引导作用,引导学生关注艺术作品要服务生活需要。请全班同学根据展示的学生的表现,现场投票,选出最具创意和最有表现力的装饰画作品。由教师颁发小小的纪念奖品,以此来激励学生。
(六)课堂小结与提升
用精美的语言概括装饰画的三大特点:在生活中发现美的事物,通过分析、提炼和程式化的创意,用诗意的语言表现出来。这就是装饰画,更是艺术创作的基本原则。希望同学们能喜欢上装饰画,并能动手制作,让它扮靓你的心情与生活。这样设计可以提升学生对本节课的深层理解,更加明确艺术服务生活的现实意义,从而升华情感态度价值观。
八、最后,我在说一下本节课的板书设计
走进装饰画
一、认识装饰画 装饰、色彩、夸张、材料、手法
二、装饰画的表现形式 构图:自由 形象:变形 色彩:美感
谢谢各位评委老师,我的说课到此结束。(鞠躬)
第三篇:初中去括号说课稿
《去括号》是初中数 学的一个基础知识点,是以后学习整式的加减有重要作用,为了帮助教师教学,分享了去括号的说课稿,一起来看看吧!
我说课的内容是新北师大版九年义务教育七年级教科书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的内容。本次讲课从四个方面讲解:
一、说教材分析
地位与作用:本节内容在全书及章节的地位:《解一元一次方程——去括号》是七年级数学上册第五章第二节。前面几节我们学习了《解一元一次方程——移项及合并同类项》,这节是解一元一次方程的延伸及应用。通过这节我们对解一元一次方程有了更新的步骤。它在教材中起着承前启后的作用,一方面加深对一元一次方程的解法认识,另一方面为接下来讲解去分母做了铺垫。所以说这节课内容非常重要。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上述教材结构内容简析,考虑到学生的认识结构心理特征,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会解含有括号的一元一次方程,进一步体会解方程是运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重要环节.2.通过观察、思考,使我们探索方程的解法,经历和体验用多种方法解方程,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三、说教学重难点确定
弄清列方程解应用题的思想方法;用去括号解一元一次方程是这节课的重点。弄清题意,寻找等量关系是这节课的难点
四、说学情分析
1.知识掌握上,七年级学生刚刚学习一元一次方程,解一元一次方程的步骤和实际问题的找等量关系掌握不一定很深刻,尤其是应用题的等量关系的寻找不容易,所以应全面系统的去讲述。本节课引入案例实际应用问题不是本节中点,第三节开始专门研究找等量关系。
2.学生学习本节课的知识障碍。学生在知识的结合上不是很顺手,所以教学中教师应予以简单明白、深入浅出的分析。
3.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和生理特征,学生好动性,注意力易分散,爱发表见解,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等特点,所以在教学中应抓住学生这一生理心理特点,一方面要运用直观生动的形象,引发学生的兴趣,使他们的注意力始终集中在课堂上;另一方面要创造条件和机会,让学生发表见解,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五、说教学策略
由于七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和思维特征,他们具有极强的模仿能力,为使课堂生动、有趣、高效,特将整节课以观察、思考、讨论贯穿于整个教学环节之中,采用启发式教学法和师生互动式教学模式,注意师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并教给学生“多观察、动脑想、大胆猜、勤钻研”的研讨式学习方法。
为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辅助作用,教学过程中设计六个教学环节:
(一)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二)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三)达标测试
(四)小结
(五)布置作业
六、说教学程序设计
1.复习引入,出示目标
把教学内容转化为具有潜在意义的问题,让学生产生强烈的问题意识,使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成为“猜想、口诀”,继而紧张的深思,期待寻找理由和证明过程 在实际情况下进行学习,可以使学生利用已知知识与经验,同化和索引出当前学习的新知识,这样获取的知识,不但易于保持,而且易于迁移到陌生的问题情境中。
2.师生交流,教师点拨
我们在讲解例题时,不仅在于怎样解,更在于为什么这样解,而及时对解题方法和规律进行概括,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总结口诀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兴趣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在题中,我们采取固定做题框架但是不细说具体步骤,以此达到自由发挥的效果。
3.达标测试
及时练习巩固,小组合作交流,有针对性,有目的的练习公式。再加上口诀的辅助,达到讲练结合的教学宗旨,深化记忆灵活运用的目的。练习的目的就是不怕千招会,就怕一招熟。
4.小结
知识性内容的小结,可把课堂教学传授的知识尽快化为学生的素质;数学思想方法的小结,可使学生更深刻的理解数学思想方法在解题中的地位和应用,并且逐渐培养学生的良好的总结归纳的个性品质目标。
5.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略)
第四篇:说勤奋说课稿
《说勤奋》说课稿
——寿山乡老街小学 肖恒羽
尊敬的评委老师、各位同仁,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说勤奋》,下面,我将从说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学法、教学准备、教学过程、板书设计、教学效果预测几个方面与大家进行交流。
教材分析 《说勤奋》这篇课文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四年级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文章的说理性较强。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全文共四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例举了司马光的事例证明自己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候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份辛苦一分才”的道理。第四自然段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让四年级的孩子初步领略了叶圣陶先生所说的 “说服他人为成功”的议论文的魅力。
在小学阶段,说理的文章并不少见,常将说理融于寓言故事、童话故事或是人物小故事中,主要是通过事情的描述让学生明白一定的道理,但本文行文结构更接近于议论文,既是对以前说理文的一种深化,也为初中认识和学写议论文做好了良好的铺垫,在整个九年制义务教育知识的的梯度体现中有着不可取代的过渡作用,充分体现了编者的智慧。同时,这篇文章还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都会产生影响,有利于学生良好习惯的养成,充分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促进了课本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目标
基于对本课内容的理解,践行新课标中对“语文课程应重视提高学生的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使他们逐步形成良好的个性和健全的人格,促进德、智、体、美的和谐发展”的理念,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和学习能力,在第一课时目标达成的基础上,我将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设置为:
学生通过学习文中的两个事例,能用自己的话或是书中的语言表达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教学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根据本文的结构特点和教学目标,我把学习文章2、3自然段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把比较两个例子的异同,明白其中蕴含的道理作为教学的难点。
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体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新课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既
凭借于教材又不拘泥于教材,本节课主要使用的教法是“谈话法”和“学导法”。学法 中国有句老话:“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是改革课堂教学,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需要,更是学生终身受益的需要。根据四年级学生已经具备的学习能力以及本节课教学使用的教法,我引导学生使用 “读”“思”“议”“悟”学习法和“自主、合作、探究”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词、句、段,体会文中的搭道理。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准备
为了达成教学目标,根据本节课教学过程的设计,我和学生做了以下教学准备: 学生准备: 课前搜集勤奋小故事或和勤奋有关的名人名言。
老师准备: 1.大白纸两张(课前贴于墙上)。记号笔一只。2.人物事例异同情况比较表(每小组一张)3.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教学目标,本着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原则,我从复习导 入、合作探究、分享交流、课堂总结四个方面进行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导入
好的导入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在导入时我设计了两个问题:本文作者的观点是什么?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观点,作者举了哪两个人物的例子?这样设计既可以复习第一课时的内容,引出事例,可以为接下来学习2.3自然段打实基础,也可以作为新旧知识联系的桥梁,可谓一举三得。
二、合作探究
首先我在幻灯片中出示小组合作的表格和要求,小组合作的内
容是课文的2.3自然段,目的是通过对两个事例异同的比较,对关键词、句的勾画、释义,明白 “不管你是聪明人还是基础较差的人,都可以通过勤奋获得成功,达到理想的境界”,接着小组按要求进行合作探究,教师巡视于各小组间,也可参与其中某个组的讨论,然后进行小组间的补充式反馈,补充式反馈时教师要再次强调补充式反馈的意思和重复的惩罚,最后教师补充《资治通鉴》和青蛙卵剥离手术的文字资料,将表格答案呈现于幻灯片中,总结反馈。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整个教学过程的重头戏,也是能否达成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的 关键,应该给学生充足的时间去合作探究,教师的相机引导和深入挖掘也很重要。在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学生调动听、说、读、写、想各种感官,对文本进行了深入的探究,锻炼学生的思维,提高了学生的合作能力。
三、分享交流
第一步,随机请几位学生将自己在课前搜集的勤奋小故事或名人名言与大家分享,每人只享一个,要说清楚内容和表达自己的感想。没机会在课堂上分享的,将自己搜集的文字资料粘贴墙上的资料分享库,大家分享。
第二步,个人思考,回答大白纸上的其中一个问题,并说明原因。补充反馈,教师将学生回答的原因书写在大白纸上,最后教师进行总结反馈。
(分享时,学生搜集的文字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角度论证了本文观点,同时让学生的参与性大大提高,也更深一层的理解了课文阐述 的道理。交流时,学生说出自己的观点和原因,既尊重了学生的个体体验,又完成了知识从外化到内化的过程,旨在说明,作者是这样的观点,大家是这样的观点,我也是这样的观点。又在此过程中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对学生的行为指引有重要作用。)
四、总结课堂
通过学生的齐读和个性化朗读,感受勤奋的重要性。接着教师总结陈词,对学生提出要求和期望。(本环节设计意图是号召学生不忘勤奋,一生勤奋,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实现自己的价值)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对教学内容的梳理和课后的学生的记忆有很大的作用,本课的板书设计特点是结构鲜明,条理清楚。根据教学过程中相机书写。我是这样设计的:
教学效果预测:篇二:说勤奋说课稿
苏教版四年级语文上册16课《说勤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勤奋》是一篇说明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本文选择的两个事例非常典型,一个是古代的,一个是现代的,一个是天资聪颖的人靠勤奋成材的,一个是基础较差的人靠勤奋成材的,这样才能把道理说得更深刻,更能令人信服.二、说教法学法:
1、自主讨论法:这篇文章对于四年级孩子来说,理解不存在什么问题,内容深入浅出,没有什么孩子理解的难点.有的学生甚至不太感兴趣,所以应该让学生主动,积极地学.2、采用变序法课文围绕勤奋,开头鲜明地亮出了自己的观点,中间典型事例加以证明,最后总结全文.但如果按层次学习,学生积极性不够,易产生疲劳感,随意我打乱顺序.从司马光和童第周的相同点和不同点作为教学的契入点.3、中心突破法: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展开教学,所谓提领一顿,百毛皆顺.4、我根据《课标》对中年级阅读教学要求: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词的意义.这虽然是种要求,但我认为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因此,我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抓住关键词体会含义,有感情的朗读做为本节课的学习方法.三、说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懂得勤奋是通向理想境界的桥梁,从小养成勤奋的习惯,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四、说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懂得司马光童第周之所以取得辉煌的成就是因为他们刻苦,勤奋.难点: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五、说教学准备:
1、收集古今中外成功人士的事例.2、多媒体课件.(名人名言)等
六、说教学过程:(一)、直奔中心,知勤奋.1、通读课文,找出中心句,围绕这句话,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长的故事(精练导入,明确中心.)(二),合作探究,解勤奋.1、认真读一读第2,3小节.2、比较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 找找他们有哪些相同点和不同点.(用笔在旁边圈圈画画.)
4、研读关键词句,体会勤奋是通向成功的桥梁.(1)小时侯,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
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通过对关键词语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的理解,体会司马光的惜时,读书次数多,然后感情朗读,通过读好关键词句来体会司马光的勤奋.)(3)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4)他还十分注意改进学习方法.经过半年的努力,他终于赶了上来,学习成绩在班上名列前茅.(抓住毫不气馁,奋起直追等词语,体会童第周的勤奋.)(三)、回归勤奋,课后拓展.1、出示名人名言:成功=1份天才+99份汗水.——发明家爱迪生
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数学家华罗庚
2、理解: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名言小结,让学生朗读体会,联系课文内容,懂得不管是天资过人,还是基础差,通过勤奋,能使聪明的人成长,能能使基础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并理解难句.)
3、练习深入体会中心.学了这篇课文,我想对司马光说(),想对童第周说(),想对自己说().七、说板书设计:
16、说勤奋
司马光(天资聪明)编成《资治通鉴》
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完成蛙卵剥离手术篇三:说勤奋
《说勤奋》说课稿 一说教材
《说勤奋》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七册第五单元中的第一篇文章。是苏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比较少见的一篇阐明道理的议论文。文章首先开门见山提出作者的观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然后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学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根据摆出观点,举例证明,点题作结的大体结构我把课文分成三部分。
第一部分(第一自然段):扣题立论,作者以问句开篇,引出中心论点: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接着强调指出,古今中外的每一个成功者都是依凭勤奋获得成功的。
第二部分(第二、三自然段):举例证明。作者例举了一古一今的两个典型事例来证明开头所摆出的观点。
第三部分(第四自然段):总结全文。这一部分紧承上文,强调今天仍然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二说教学目标
我计划两课时对本文进行教学,第一课时的目标是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分以下几步完成:1导入新课,揭示课题。2初读课文,读准读顺。3再读课文,把握脉络。4探究规律,指导写字。
我重点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基于以上的认识,针对《语文课程标准》对中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制定了以下4个方面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懂得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3)教育学生从小要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4)交流课外搜集到的名人成功的故事,从中受到教育或启发。
教学重难点:
三说重难点
本文的说理性很强,通过具体事例来论证所提出的论点,因此,我把文章2、3两个自然段的学习作为本课教学的重点,并把理解“手中的鲜花”“汗水和心血”“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等词句的意思作为教学的难点。教育学生从古今中外的名人身上体会他们的勤奋,从而让他们明白只有勤奋长大了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自己应有的贡献。说教法
四说教法
考虑到四年级学生的整体素质,也为了实现“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这一目标理念,我对教材进行了创造性的组合,使学生做凭借了教材,又不拘泥与教材。所以本节课的主要模式为自主探究型阅读教学模式。(转载于:说勤奋说课稿)由于本课是《说勤奋》的第二课时,学生已经对课文有了较多的了解。因此,本课的教学开展紧紧围绕“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这一论点,构建学习板块,系统组织教学。通过教师组织学生精读课文第二自然段,结合司马光的具体事例,通过引导学生抓重点词、句,细细咀嚼,理解司马光手中的“鲜花”是什么,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主要采用学习的迁移,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模式,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同样讨论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和“他是怎样用汗水浇灌出来的?”这样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更深入地领悟“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五说学法
现在人们对教育的要求已经转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重视学法指导。教学的目的不仅要使学生学会,而且要引导学生学会。为此我根据课文内容的特点让学生充分去感知语言材料,让学生自己去读书感悟、小组学习,研究语言文字。我教学生用“读”“思”“议”“悟”的方法学习本课,仔细品味重点段、句、词,体会文中的情感。这种方法,不仅锻炼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锻炼了学生自行解决问题的能力。
六说教学过程
围绕以上的教学目标,我大致这样设计了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激发兴趣
桥梁 好不气馁 滚瓜烂熟 急起直追
远渡重洋 稍微一动 有所作为 名列前茅
在第一课时中我已经教学了生字词,因此在这里设计了检查词语朗读情况。让学生在读中理解这些词语的意思。
二明确中心,学习第一段
1、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一段。(1)找出中心句。出示: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
作者是采用了自问自答的方式,你能把这个自问自答的句子换一个说法吗?
过渡:是的,勤奋是实现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
(2)相机出示:成功者手中的鲜花,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讨论:“鲜花”在这里指什么?(他们所取得的成就)“汗水和心血”又是指什么?(艰辛的劳动)
(3)想一想这句话的意思是什么?
(4)古今中外,每一个成功者手中的鲜花,都是他们用汗水和心血浇灌出来的。(教师引导学生理解,第二句话更加具体,通过“古今中外”“每一个”“都是”说明了无数的事例证明了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
三、研读事例,学习第二段
课文围绕“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这一中心,作者主要写了哪两个人勤奋成才的故事?(相机板书:司马光、童第周)探究司马光的事例
司马光是什么人?
著名的史学家,他用了19年的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出示:终于”这个词说明了什么?联系生活体会“19年”的艰辛艰难。让学生用朗读来表达出时间之久。)
司马光为什么有那么大的成就呢?他成功的原因在哪里?
自小就非常聪明。(从小时候砸缸可以看出)
勤奋好学。
出示句子:
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从每当、一遍又一遍、滚瓜烂熟等词语让学生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长大之后
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在这里要理解“警枕”就是报警的枕头,放一
段司马光警枕的故事。司马光使用它的目的就是为了抓紧时间,读书写作。最后归结到“勤奋”二字。学生在朗读的时候要特别注意“稍微一动、继续”等几个词语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从司马光的事例中我们知道,即使是再聪明的人,他想要获得成功也不能离开勤奋二字。
(在这部分教学时我采用了倒叙的手法,先出示名人的成就,在此基础上让学生通过讨论分析他们能够获得成功的原因,再通过对比的形式让学生明白就算是再聪明的人,他的成功也离不开“勤奋”二字,再在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刻领悟勤奋的巨大作用,以及对名人的崇敬之情。)
四、学法迁移,学习第三段
1、学生自学,完成下列思考题,并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把有关的词句画出来:(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这一形式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解决问题)
(1)童第周手中的鲜花是什么呢?
(2)童第周的情况和司马光相比有什么不同?
(3)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什么道理?
2、小组交流讨论
3、师生围绕思考题交流探讨
学生讨论:“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拙是什么意思呢?基础差,与司马光不同的是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但就是这样的一个人,他却完成了生物学界中高难度的的饿青蛙卵剥离手术。这是为什么呢?)小结:就算是基础差的人,只要你勤奋,一样可以获得成功,童第周的事例就是一个很好的证明,教师相机出示名言警句:
天才就是勤奋。——歌德
在天才和勤奋之间,我毫不迟疑地选择勤奋,她几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产
婆。——爱因斯坦
4、齐读两句名言,大家认为这两句名言好吗?好,就让我们一起把它抄在自己语文课本的首页,时刻勉励自己。
(这里自学问题的设计也很有讲究,要有一定的内容跨度,要有逐步的层次递进,要有广阔的拓展空间,要有足够的思考强度,值得反复推敲,精心设计。语文课堂应培养学生勤动笔的习惯,可以记录教师板书,可以记录课堂上随机产生的佳词妙句。注重这种积累,会让学生受益无穷。)总结全文,谈谈感受
1、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主要写了什么?
2、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3、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谈谈学习了这一课的感想,简单说明一下议论文的结构,然后点出最后一小节的作用:点题作结。通过朗读感悟: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搜集的有关勤奋的小故事。2)你知道哪些与勤奋有关的成语故事? 3)给文章再添加一个事例,你觉得写什么比较好?为什么?
(这里的设计主要是为了让学生在读中学写,写中促读,读写结合培养他们的语文素养。课程总目标提出“学会使用常用的课文工具书,初步具备搜集和处理的能力。为了实现教学目标,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设计出与教学目标有关的作业。教学之前,我布置学生回去收集有关“名人成功故事”文字资料。学生收集到的资料是多方面的,从不同的角度论证了有关“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的道理,为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奠定了基础。)篇四:《学与问》说课稿
《学与问》说课稿
镇江市谏壁中心小学 张慧
各位领导、各位老师:
下午好!很荣幸能在这里和大家进行探讨、交流。下面由我代表我们中山共同体六年级语文组来谈一谈我们对《学与问》这篇课文的理解和教学设计中的一些思考。
一、说教材
(一)教材分析
《学与问》是一篇说明事理的文章。课文围绕“勤学好问”这个中心论点,通过中外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问”的重要性,教育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作者先陈述自己的观点:“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并用“金钥匙”和“铺路石”的比喻,形象地阐释出“问”的重要性,再通过列举哥白尼的事例来证明自己的观点,紧接着承接上文,引出“解决问题要善于求教,拜能者为师。”然后列举了沈括的事例来说明“要善于把勤学好问和观察思考结合起来。”最后对全文进行总结,在深化中心的同时,号召学生从小养成勤学好问的习惯。
全文层次分明,思路清晰,语言简洁流畅。文章选择了中外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一个侧重告诉我们要学会发现问题、多提问题,另一个则主要说明要善于将“勤学好问与观察思考结合起来”解决问题,这样说理层层深入,更加全面深刻,令人信服。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积累课文中富有哲理的话。
2、学会本课的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区别两个多音字“兴”和“差”的读音和字义。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4、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三)教学重难点
1、朗读课文,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知识是学来的,也是问来的”,“只有在学中问,问中学,才能求得真知”的道理,养成勤学好问的良好习惯。
2、了解说明事理性文章的基本结构,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并尝试进行仿写练习。
二、说学情
从学生以往的学习状况来看,他们对文章的阅读往往停留在“课文写了什么”的层面上,即文章的内容,而忽视“课文是怎样写的”,即文章的表达方法。而本文是一篇说理性文章,如果像平时教写人记事的文章一样咬文嚼字,悟情感,显然有些不太恰当。不同的文体应采用不同的研读方法,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具有“文体意识”。结合教材的文体特点以及六年级语文学段特点,在本课的教学中应该更多关注文章的篇章结构、文章的表达方式,所以最后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了解说理性文章的写法特点,体会
作者选材的用意,学习如何合理的选择事例。为了帮助学生了解文章的写作方法,学案中设计了填空题,引导学生初步了解作者的观点和用来证明观点的两个名人的典型事例。而片段练习对于学生来说是个难点,因为他们平时写得较多的是记叙文,对这类说明事理的文章很少写。因此在学案中提供了三段材料,既可用来训练学生合理选择材料,又为仿写提供了素材。
三、说教法、学法
1、读为主线,注重积累。
读,是语文学习的重要手段,也是培养学生语感、语文能力的重要途径。阅读教学要树立“朗读第一位”的教学观,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在整个教学过程中读通、读懂。课文中有一些精妙的语句,朴实无华而又富含哲理,值得学生进行背诵积累,因此在教学案中我们设计了“摘抄文中两句对你有启发的句子”这项作业,引导学生积累经典语句。
2、自主学习,发现探究。
新课标指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要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中贯彻“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教学原则,以学生的自主、探究学习活动为主,采用读悟法,在自读自悟中理解文章内容,体会文章表达方法,通过读、注、议等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思维。
3、读写结合,提高能力。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是实践性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应该让学生多读多写,??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因此教学中,在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语言特点之后,让学生阅读学案中提供的三段材料,运用学到的方法进行筛选,锻炼学生围绕中心选材的能力,指导学生进行片段练习,读写结合,学以致用,在加深理解课文的同时,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四、说教学过程
本课教学分为两课时,第一课时以读为主线,分为以下几个块面:
(一)揭示课题,质疑激趣
(二)反馈字词,巩固听写
根据学生学案中预习导学的完成情况,指导错误率较高的几个字的写法,再进行听写进行巩固强化。
(三)整体把握,理清脉络
《学与问》是继《说勤奋》《滴水穿石的启示》《谈礼貌》后的又一篇说理性文章,学生对这类文章的结构特点已经有了一定的认识,所以理清文章的脉络不是难事。
(四)概括事例,练习朗读
(五)摘录警句,积累经典
第二课时主要是探究文章的写法,分为这几个块面:
(一)背诵警句,复习导入
(二)读文品句,理解“能者为师”
(三)研读事例,领悟文章的写法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那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教学中,围绕 “两件事例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作者为什么要选取这两件事例?”这两个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探究,体会文章的表达方法和作者选材的用意。
(四)读写结合,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筛选材料,学习围绕中心选择材料的方法,进行片段练习。
我就说这么多,具体如何实施,还要看邱晶晶老师和王慧老师的课堂教学。如有不到之处,欢迎批评指正,谢谢!篇五:说勤奋
《说勤奋》第二课时 教案
执教者:劳云
教材分析
《说勤奋》是苏教版教材第七册第五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本课是一篇说理性较强的文章。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的事例,告诉读者: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提出了自己的观点: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勤奋。第二自然段列举了司马光的事例来证明作者的观点。先具体写司马光小时侯勤奋学习,后写司马光长大后勤奋写作,终于编成了史学巨著《资治通鉴》。第三自然段写的是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重在说明“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第四自然段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长大才能有所作为。教学目标:
1、学习司马光和童第周勤奋成才的故事,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的道理。
2、教育学生从小勤奋学习,长大了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
3、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渗透说理性文章的写法。重点难点:
1、懂得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懂得成功=一份
天才+九十九份汗水,勤能补拙的道理。
2、知道说理文的篇章结构和写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揭示中心
1、这节课咱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中作者给我们提出了一个观点,这个观点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是什么?是勤奋。(齐读、师板书)
二、比较研读二、三小节。
1、同学们,那你们知道课文中作者提出了哪两个人的事例来说明自己的观点吗?
(一个是司马光的事,一个是童第周的事。)
教师相机板书:司马光 童第周
2、课文中的两个人都成功了吗?那么他们获得成功靠的是什么呢?读一读课文第2、3小节,找出有关他们成功和勤奋学习的句子。出示自学要求:(⑴、自由朗读第2、3小节,⑵、用 划一划写司马光和童第周成功的句子。⑶、用波浪线划一划他们是如何勤奋学习的句子。)
过渡:同学们知道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从这个故事你知道司马光是个怎样的人?(看出司马光小时候就聪明过人)
3、那谁先来读一读刚才你找到的有关司马光成功的句子。
出示:他用了19年时间,终于编成了著名的史学巨著《资治通
鉴》。
司马光取得这么大的成就容易吗?从哪个词可看出来?(指出“终于” “19年”两词,说明了司马光他是花费了很长的时间和精力才编成这本巨著《资治通鉴》的)师简介《资治通鉴》。
《资治通鉴》就是司马光获得成功的见证,是他花费心血和汗水换来的我们应该怎样读好这一句话呢?
过渡:那么,司马光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出示:⑴他却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⑵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4、第一句写他小时候勤奋?谁来读第一句?
5、学生读,点“滚瓜烂熟”追问:什么叫滚瓜烂熟?他是怎么做到滚瓜烂熟的?点“一遍又一遍”追问:是几遍?哦,无数遍的读书,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这就是勤奋!
6、谁来读下面第二句?学生读,追问:司马光的枕头与你平时用的枕头有什么不同?如果让你用这种枕头习惯吗?真是烦死了,但司马光却自己亲手做了这种枕头来烦自己,还管它叫作(点“警枕”)。“警”在这里什么意思?那你知道提醒他什么吗?(提醒他起来读书写作。提醒他要抓紧时间,不要睡懒觉,白白浪费时间。)争分
夺秒的学习、写作,连睡觉的时间都要挤出来,这就是——(点课题“勤奋”)
7、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两句,好好体会司马光的勤奋。
小结:司马光的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天资聪颖过人,也同样需要勤奋,只有勤奋,才能获取成功的硕果。
8、追问:《资治通鉴》标志着司马光的成功,那童第周呢?他取得了怎样的成就?(指名说)(板书:青蛙卵剥离手术。)
9、追问:童第周的成功,关键体现在那里?(在欧洲生物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过渡:童第周他的成功靠什么?(点课题“勤奋”)谁来把刚才从书中找出有关他勤奋的句子读一读。(指名读)
相机出示:每天天刚亮,他就在校园里读书。晚上睡觉前,他总是习惯地回顾一下当天的学习内容。
追问:从他的这些表现中,我们可以用一个词来概括,谁知道?对呀,感悟力真不错!童第周起早贪黑的学习,每天如此,这同样是——(点课题“勤奋”)
10、男生读一读。女生读一读。
通过这两个事例,我们知道他们获得成功靠的都是勤奋,那么他们有什么不同之处呢?
童第周起步晚,基础差,为什么他同样会取得成功?(指名说)童第周的成功说明了一个道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谁能从从课文中找出语句来理解“勤能补拙”。(指名说)
教师小结:勤奋能使天资聪明的人成才,反之也会流于平庸;勤奋也能使基础较差的人成为可用之才,不应自暴自弃。作者通过一古一今两个人的典型事例再一次证明勤奋是实现理想的桥梁。成功者的成功无一不是勤奋刻苦、孜孜以求的结果。
过渡:作者怎么不举例我们班xxx呢?或者举例我们学校的韦老师啊。
(别人不知道呀)
是啊,这里我们又学到一点:用最具有代表性的、众所周知的事实来表达自己的观点,更具有说服力。同学们,其实我们的身边也有很多勤奋学习的人,你能够联系自己的实际,说说你自己勤奋学习了吗?你是怎样勤奋的?如果你没有勤奋,你打算今后如何勤奋学习?
三、引读第四节,总结全文
1、这两个事例告诉了我们,不管是天资聪明、还是起步晚,要想获得成功都要勤奋,于是得到一个结论:一生勤奋才会有所作为 请同学们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2、总结:是啊,一个人要想有所作为,必须也只有靠勤奋二字,我们中华民族古来就有勤劳的优良传统,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家喻户晓的勤奋成才的感人故事,像头悬梁、锥刺骨,像凿壁偷光,像闻鸡起舞,„„人的生命是有限的,可是勤奋会拉长我们的生命,会让我们短暂的生命变得有价值、有光彩!
3、请同学们牢牢记住:出示: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
第五篇:《马说》说课稿
《马说》说课稿
各位老师,各位评委: 大家好!今天我将和大家一起探讨初中语文二年级的一篇文言课文,韩愈所写的杂文《马说》。
一. 说教材、学情。
《马说》是苏教版语文八年级(下)第一单元的第四篇课文。该文是唐代大文学家韩愈于大约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间作的。其时,作者25岁即已高中进士,初登仕途,却一直不得重用,心情郁郁,所以常有“伯乐不常有”之叹。本文正是以良马喻人才,通篇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以千里马不遇伯乐喻贤才难遇明主,对统治者埋没人才、摧残人才,进行了讽刺、针砭和控诉,愤懑不平之情和穷困潦倒之感充溢其中。寓意委曲深致,文气矫健挺拔,有尺幅千里之势。
教材编排这篇文章,意在让学生学习名家名篇,培养学生阅读古文的能力,理解中国古代文人用文字来抒写怀才不遇、壮志难酬的愤懑不平,同时引发学生对当代伯乐和千里马关系的思考。
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学情分析】
1、作为八年级的学生,对文言文的形式、学习内容及学习方法都有了一定的了解和掌握,但还缺乏字词分类归纳掌握的能力。因此在这方面需加强对学生的引导。
2、因本文所写的年代距离学生较远,学生受自身的知识和阅历所限,对本文作者所要表达的深层寓意的理解必然存在一定的难度。但托物寓意的写法在以前的学习中已有认识和了解。所以这一环节要引导学生查阅相关背景资料,加深理解认识。
3、作为生本教育的初始阶段,学生在自主学习,勇于表现等方面可能还有所欠缺。因此在学习过程中要精心设计环节,安排问题,促进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勇于表现。
二
教学目标及重点、难点的设定
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结合本单元的教学和课文自身的特点,本篇文言文的教学目标设定如下:
1、能正确朗读课文,疏通文意,积累常见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这一教学目标的设定是根据新课标提出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
2、理解作者的思想,领会文章的寓意。因为新课标提出“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的要求
3、引导学生认识到只要人才保持良好的心态,坚信“天生我才必有用”,持之以恒,就能实现自己的宏图大志。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树立远大理想,不断完善自身素质,成为坚毅、执着、博学、谦逊的人才”的育人目标。
4、采用托物寓意的写法来表述自己的观点,生动形象而寓意不言自明,是本课的一个重点,又是一个难点。
三
教学方法设计
新课标指出 “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思考”。为了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加强了课文的朗读环节,以语气作为切入点,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方法,带动学生体会文章字里行间蕴含的强烈愤懑不平的感情。
加强积累是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环节,所以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采用了朗读教学法、讨论点拨法、延伸拓展法等等教学方法巩固学生的文学积累。【教法运用】
1.诵读品味法。叶圣陶语“非读无以训练语感,非读无以激发美感”。教有千法,朗读为本。读品结合,读中理解,读中感悟。还课堂以朗朗书声,通过读对学生进行美的熏陶,培养学生热爱优秀文化的精神。
2.自主学习法。贯彻“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郭思乐教授“一切为了学生,高度尊重学生,全面依靠学生”的生本理念,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3.创造性学习法。相信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大胆创新的精神,让学生的思维进行碰撞,让智慧之火熊熊燃烧。
四、学法指导:
新课标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对于初中生来说,学法的指导和习惯的培养尤为重要,这是他们走向主体性学习的最根本的途径。在本课教学中贯穿自学探究,引导学生自学、教会学生学习是我们的目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能力。为此我设计的学习活动有:
1、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在自己领悟的基础上与学习伙伴合作疏通文意,提高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2、多形式朗读课文,培养语感,激发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
3、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方法,走进韩愈的生活经历,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相传伯乐是春秋时代人,姓孙名阳。据说,有一匹千里马拉着沉重的盐车翻越太行山。在羊肠小道上,马蹄用力挣扎,膝盖跪屈;尾巴下垂着,皮肤也受了伤;浑身冒汗,汗水淋漓,在山坡上艰难吃力地爬行还是拉不上去。伯乐遇见了,就下了自己的车,挽住千里马而对它淌眼泪,并脱下自己的麻布衣服覆盖在千里马身上。千里马于是低下头吐气,抬起头来长鸣,嘶叫声直达云霄。这是它感激伯乐了解并且体贴它啊。
引导学生进入学习状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文理解营造一个情感氛围。
(二)简介作者及时代背景
韩愈(768~824)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是唐宋八大家之首。字退之,河阳(今河南省焦作孟州市)人,汉族。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推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韩愈还是一个语言巨匠。他善于使用前人词语,又注重当代口语的提炼,得以创造出许多新的语句,其中有不少已成为成语流传至今,如“落井下石”、“动辄得咎”、“杂乱无章”等。在思想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25~35岁,他先中进士,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49岁,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57岁,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移袁州。不久回朝,历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等职。政治上较有作为。诗力求险怪新奇,雄浑而重气势。
二、写作背景
《马说》作于贞元十一年至十六年(795年—800年)之间。韩愈初登仕途,不得志。曾经三次上书宰相求擢用,但结果是“待命”40余日,而“志不得通”,“足三及门,而阍人辞焉”。尽管如此,韩愈仍然声明自己“有忧天下之心”,不会遁迹山林。依附于宣武节度使董晋、武宁节度使张建封幕下,终未被采纳。后来又相继依附于一些节度使幕下,再加上朝中奸佞当权,政治黑暗,才能之士不受重视,郁郁不得志。
跟《马说》同期的作品还有《龙说》(即《杂说一》)。文章以龙喻圣君,以云喻贤臣,借“龙嘘气成云”,然后“乘是气,茫洋穷乎玄间(宇宙间)”的传说,阐明贤臣离不开圣君任用,圣君也离不开贤臣辅佐的道理,可以视为《马说》的姊妹篇。《龙说》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着有《韩昌黎集》四十卷,《外集》十卷,《师说》等等。
强调作者25岁已高中进士,但一直得不到重用的怀才不遇的经历。从而明确文章托物言志的写作手法,理解“伯乐”和“千里马”的寓意。
(三)解读标题
标题为“马说”,实则为“说说马”,说:是古代的一种议论问题,用来陈述作者对某些问题的看法。
(四)整体感知:
1.听课文录音,正音正字,注意停顿节奏和重音。
2.领读,由教师带领全班学生一句一句的读,体会文中11个“不”字的语气。
3.学生对照课文注释小声读,体会句中关键字词表达的感情。
4.男女同学各一名代表朗读,针对学生朗读情况,学生自评,教师适当点拨。
5译读积累:分小组合作串译课文,借助工具书和注释,独立圈点总结出文中的重点词句。教师提示学生研究“策、其、食”的不同用法。
6交流探究:每组派出代表,或翻译全文,或交流重点词句,或提出质疑。
这个环节利用合作、讨论、探究的学法,能使每一位同学都参与到课堂上来,成为课堂的主角
(五)研读探究:
提出问题,要求用原文回答
1文章开头是如何阐述“千里马”和“伯乐”的关系的?
2提问:文中哪句话点明了中心?
3作者所说的“食马者”、“伯乐”、“千里马”仅仅是指传说中的人和物吗?
4三段文字都用一个“也”字收住,它们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通过上面的问题 让学生理解有才之人怀才不遇的痛苦,从而更深刻的感受到文中洋溢的强烈不平和悲愤之情,体会到明君对人才的重要性。
5背诵积累
6让学生想象自己就是韩愈,齐读全文。
本设计力求让学生更多地直接接触课文材料,体现新课标“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的理念。通过多层次诵读,师生共同研讨部分句段的朗读技巧。领悟作者饱满于字里行间的怀才不遇的愤懑之情。(六)拓展延伸 1)以“怀才不遇、壮志难酬,有太多的中国文人有这样的遭遇了。”为开头写一段话,融进这些失意的文人以及他们表现这种情感的文句诗句。
2)讨论:当今社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怎样才能做到多出人才,人尽其才?
这个环节调动学生的知识储备,加深学生对于中国古代文人怀才不遇整体印象,认识到这是个时代的悲剧。然后再联系到今天的生活,拓宽其对人才的认识。更好的达到本文的情感目标。
六.板书设计
我的板书力求直观对称,突出重难点,高度浓缩教学内容,有利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和记忆。
(识别人才的人)伯乐不常有——不以千里称也
(痛惜)
(埋没人才的人)食马者不知——安求其能千里也(愤怒)
(有才能的人)其真无马也邪 ——其真不知马也(嘲讽)【教学反思】
1、读是教学之本。以读促悟,以悟促读。解读到一定深度,朗读也自然到位。
2、本节课学习了郭思乐教授的生本教育的生态课堂教学模式。“一切为了学生,一切尊重学生,一切依靠学生”,课堂上老师的引导仅用了3分钟左右,其他皆为学生自主学习,讨论探究。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参与的热情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3、组织学生积极有效的发言讨论,这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在积极发言的同时,可能会出现发言无序、有效性不高的问题,只要老师加强组织引导,创造宽松的交流氛围,以欣赏的眼光给以鼓励和肯定,我们一定会惊喜地看到学生的变化与成长。
世有伯乐1,然后有千里马。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故虽有名马,祇2辱于奴隶人3之手,骈(pián)死4于槽(cáo)枥(lì)5之间,不以千里称也6。
马之千里者7,一食(shí)或8尽粟(sù)一石(dàn)9。食(sì)10马者,不知其11能千里而食(sì)也。是12马也,虽有千里之能13,食(shí)不饱,力不足,才美不外见(xiàn)14,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15,安16求其能千里也?
策之不以其道17,食(sì)之不能尽其材18,鸣之19而不能通其意,执策而临之20,曰:“天下无马!”呜呼21!其22真无马邪(yé)23?其24真不知25马也![1-4] 注释
伯乐:春秋时秦穆公时人,本名孙阳,擅长相马。现指能够发现人才的人。祗:只是。辱:这里指受屈辱而埋没的才能。奴隶人:古代也指仆役,这里指喂马的人。骈死:并列而死。骈:两马并驾,引申为一起。槽枥:喂牲口用的食器。枥:马棚、马厩。
不以千里称也:不以千里马被称道。以,按照,介词。称,称颂,称道。
马之千里者:马(当中)能行千里的。之,助词。此句“马”和“千里者”是部分复指关系。
一食(shí):吃一次食物。或:有时。
尽粟一石:吃尽一石粟。尽,这里作动词用,是“吃尽”的意思。石,十斗为石。食(sì):同“饲”,喂养。
其:指千里马,代词。能千里:能走千里。是:这,指示代词。能:才能。
才美不外见:才能和长处不能表现在外。见,同“现”,表露。
且欲与常马等不可得:且:尚且。欲:想要,要。等:相当。不可得:不可能。得,能,表示客观条件允许。
安:怎么,哪里,疑问代词。
策之不以其道:策:鞭打。之,指千里马,代词。以其道:用(对待)它的办法。尽其材:发挥它的全部才能。材,同“才”,此指行千里的才能。鸣之:(马)嘶鸣。通其意:跟它的心意相通。
执策:拿着马鞭。策,赶马的鞭子,名词。临之:临视着马。临,从高处往下看。呜呼:表示惊叹,相当于“唉”。其:恐怕,表示推测。邪:同“ 耶 ”,表示疑问。知:懂得。[5] 译文
世上有了伯乐,然后才能发现千里马。千里马经常有,可是伯乐却不会经常有。所以即使有千里马,也只是辱没在做仆役的马车夫的手中,和普通的马一同死在马厩里,不用“千里马”的称号称呼它。
能日行千里的马,吃一次食物可能能吃下一石粮食。喂养马的人不懂得要根据它能日行千里的特点来饲养它。所以,这样的马即使有日行千里的才能,却吃不饱,力气不足,它的特殊的才能和英武的体态无法显示出来,想要和一般的马一样尚且不可能,又怎么能要求它日行千里呢?
驾驭它,却不按照驾驭千里马的方法,饲养它,又不能充分施展它的才能,听它嘶叫却不能通晓它的意思。拿着鞭子走到它跟前时,说:“天下没有千里马!”唉!难道果真没有千里马吗?其实是他们真不识得千里马。